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工程导论范文

农业工程导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工程导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工程导论

第1篇:农业工程导论范文

关键词:水利 节水农业研究 探索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 saving agriculture in China, often only pay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uch as the canal seepage control, low pressure pipeline, sprinkler irrigation and microspray irrigation of promotion. Engineering water saving technology and combining non-engineering water saving technology, forming highly integrated comprehensive water saving technology system is the water saving agriculture in the direction of technical development.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of water-saving agricultural research is needed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节水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农业用水几乎零增长的条件下满足农业发展需求的骄人业绩。我国节水技术大纲已经,其中农业节水技术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农业用水量零增长成为重要的目标。尽管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1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利用的状况并存,而水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和一些发达国家(达80%)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目前农业用水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单位净耗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不足1kg/m3,和一些发达国家单位净耗水2-3kg/m3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我国西部地区普遍缺水,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但现状是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1.2理论认识上存在偏差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问题上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水农业看技术含量,认为高新节水技术才识节水,研究、推广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那些技术实用性强,效率比较高的“土”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注重工程节水,忽视农艺节水,主要表现在将节水农业等同于农业工程节水,把节约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的浪费作为主要技术内容,节水农业技术应该包括农艺、工程和管理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综合利用各种农业节水措施的技术集成;第三,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分离,目前由于管理的原因,在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方面存在分工,水利部门基本注重灌区,农业关注旱区,两者有不相往来的趋势,旱作节水与灌区节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

1.3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产业化程度低,整体配套性差,如喷微灌设备、节水作业农机具、难以满足显示需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高新技术还很少,推广国外产品,成为一些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营的主项目,提高农业节水创新水平,满足我国农业节水的需求,是摆在我国节水面前的重大课题。

1.4农业节水系列标准的不完善

农业节水系列标准是衡量节水农业的尺子,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尽管目前采取了多种节水农业技术措施,但如何进行衡量和度量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很多。如投资与效益的比例,多大才是节水效益优的,效益的衡量的时空范围多大,都没有明确界定,这样,对于衡量节水农业是导致众说纷纭。对于一个节水工程而言,局部是节水效益高的,但从整体上来考察则是不节水无效益的。

1.5注重单项技术,缺乏深入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的推广,缺乏将这些技术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推广出现困难,甚至夭折现象的出现。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

二、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几点方向

2.1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

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是我国节水农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具体体现,是确立投资重点的方向性问题。目前,我国节水农业的重点是在灌区的节水工程上,应该进行战略性地调整,确立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灌区和旱区节水农业并重的节水方针,节水的重点是田间。

从粮食产量而言,灌区的产量高于旱区,从水资源利用量而言,灌区的水资源利用量很大,他直接取自江河或者地下,对地下水和下游产生一定的影响,注重灌区节水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旱区节水。从总体而言,旱区生活比较贫困,其群众的生活比较困难,但旱区的粮食潜力很大,只要充分挖掘其降水潜力,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旱区节水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是十分有意义的。

无论是旱区还是灌区,节水重点应该放在田间,通过农艺等多种措施,减少无效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2.2建立完善的用水计量体系

计量体系,是节约用水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许多灌区缺乏完善的计量体系,致使灌区不能按量收费,制约了水资源高效利用。产生计量设施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在灌区建设过程中我国的投资配套政策决定的。在灌区建设时,我国基本上采取了国家头骨干工程,地方建配套工程的配套政策,导致国家投资到位,地方配套工程没有落实的“半拉子”工程,工程无法实现其设计效益。因此,将灌区计量设施体系进行完善,是目前的重要性工作,必须进行完善,才能为水资源计量收费奠定基础。国家对“配套的”投资政策进行反思和评估,科学地评定起合理性,促进国家有限资金的高效利用。

三、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

3.1通过机制的建立,促进节水农业的长效的发展,是目前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我国的节水农业靠政府推动,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常尴尬的局面,一些节水工程成了“参观工程”,成了摆设,国家政府推广的时候,用一用,之后有的就废弃了,即浪费了资金,也在农民中造成恶劣的影响。应该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发展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其在节水农业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市场条件下变成自觉的行动。为此,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科学的农业水价体制,让百姓在充分享受WTO规则的“绿箱政策”的同时,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指定有利于节水的水价政策;其次,充分认识节水农业的公益性,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补贴,鼓励其发展节水农业;第三,建立科学的奖励惩罚制度,规范其行为。

3.2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

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而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工程,国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作为战略性工程,国家应该加大起投资力度,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优惠,吸引各种资金投入节水农业工作中。完善其法律法规。加强起领导,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将其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1张岳,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第2篇:农业工程导论范文

关键词:食品科学概论;双语教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小组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40-02

随着中国社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学生具备专业英语能力成为一种基本要求。食品工业在全球和全国都属于第一大制造业。随着国内与国际食品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交流愈来愈频繁,我们很清醒地意识到自身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掌握食品科技英语是食品专业本科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为这一能力不仅可以使他们持续了解乃至把握先进食品科技,也使他们有可能参与到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跨国食品企业,有条件到食品科学研究处于更高水平的、高度国际化的高等学府去继续深造,这些都将为我国食品科技的进一步提升、扩大国际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了培养符合食品国际化时代的食品专业高级专门人才,陕西科技大学早在2002年就开始开设食品专业的双语课程――食品科学概论。开始仅面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设立后,则同时面向2个专业的学生授课。通过在11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这一课程在教学团队、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方面都不断提升和完善。该课程在第5学期开设,56学时,3学分,为专业课和主要必修课程,融合了2个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专业理论和专业英语。每个专业2个班级,4个班共计约120名学生合并授课。

一、教学过程

1.教学团队。食品科学概论(双语)(Introduction to Food Science)课程在开始设立的时候只有一位授课教师,目前已发展为4位任课教师的教学团队,每位教师都具有本专业学习经历、高级职称、企业工作经验、出国经历、博士学位或博士在读,都是硕士研究生导师,并且在食品科学研究某一领域有所建树。课程负责人黄峻榕,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获瓦赫宁根大学博士学位。2011―2012年在美国普度大学食品科学系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工作。美国食品科学学会(IFT)会员;陕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主讲教师李宏梁,博士在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获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硕士学位。2005年到荷兰访问,2012年到美国访问。主讲教师易建华,博士在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2年获陕西师范大学食品专业硕士学位。2011―2012年在美国麻省州立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工作。主讲教师朱振宝,博士,副教授。2010年获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2012年到美国访问。中国微生物学会终身会员,陕西农业工程学会会员,中国食品科技学会会员。

2.教材选用。本课程曾采用过不同的英文教材,最早采用的是第五版《Food science》(Norman N. Potter & Joseph H. Hotchkiss. New York:Chapman & Hall,1998)作为教材。自2007年起选用美国英语原版教材《食品科学导论(影印版)Introduction to Food Science》(Rick Parker.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该书非常适宜作为教材使用,一直沿用至今。该教材在多所高校的食品专业作为食品科学概论或导论双语课程的教材[1-4]。课文包括4大部分:A.引言和背景(Introduction and Background),B.保藏方法(Preservation),C.各种食品(Food and Food Products),D.相关问题(Related Issues)共28章内容。

二、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

该课程主要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食品科学的背景,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各类食品配料、加工、包装、销售和储存之间复杂的关系,并探索这些因素如何影响食品的质量与安全,粮食安全;如何更好地设计自己的职业。通过让学生掌握食品的基本组分、食品种类和在食品中最常使用的加工、保藏技术,使他们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高年级课程中更深的理论和更专门的知识。该课程需要学生先修大学英语、有机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等课程。由于教材基本比较全面反映食品科学与技术所有应包含的内容,因此讲授时基本按照教材的内容和顺序,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食品科技的水平和实际情况,补充了一些在中国食品实践中需要掌握的内容,比如在食品成分方面,介绍中国的食物成分表;在发酵产品方面,介绍中国的酱油、豆腐乳、粮食醋;在肉禽蛋方面,介绍中国人消费更多的猪肉和羊肉。每次课2个学时,完成1章。每次课程的备课除进行英文课件的制作外,还要准备相关视频,并从中选择4~5min课文中最难懂和最关键的内容。另外根据关键知识点设计1~2个案例,4~5个课堂提问,以及课后作业内容。

课堂教学改革。本课程采用全英文教材,全英文课件,为4个班级,约120名学生的大班课。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借鉴其他教师全英文授课的效果并不理想的教训,采用中英文双语讲解的模式。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理念与目标:使每位同学都能主动参与和学习,使每位同学在课堂教学中都有较高的学习效率,掌握食品科学的概貌和相关专业英语。在课堂教学方面重点进行了改革,主要目的是增强学习的节奏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首先借鉴中国之声广播,重新进行了课程环节设计:每次课2个学时,共100分钟,分为4个环节,即每25min一个环节。为了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课程内容学习,并锻炼英文课件的制作、英文口头表达和时间控制能力,设计了课后作业(Student activity),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课程内容讲授进度,选择章后Student activity的任一题目,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制作英文PPT课件。在每次课堂上,进行作业检查,也就是安排4位同学的英文口头报告,每人3min,授课教师当场点评并计分,作为平时成绩之一。借鉴高等教育水平较高的欧美学生学习模式,要求学生4~5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小组学习(Group Study)。在课堂提问中有一部分要求必须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并计分,作为小组每位同学的平时成绩之一。视频是比较直观的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通过大量的工作,收集了一系列与课程相关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关系,只节选最关键和最难用语言、文字、图片表达的部分,一般每次4~5min。另外借鉴MBA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的模式,根据关键知识点进行案例讲解。

三、考核方式

在每届学生中,都建立了课程邮箱或者是课程QQ群,通过这种方式与所有同学共享课程资料,主要是课件,学生提交作业,进行考前答疑等。不仅师生交流效率提高,方便了学生的自学,而且避免了因集中提交作业而造成教师邮箱拥堵的情况。经过长时间的考核实践,本课程考核从最初的完全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最终成绩,过渡到平时课堂回答问题、课堂参与等占30%,期末考试占70%。期末考卷从采用传统的英语试卷考题形式,名词解释、选择、填空、翻译等,直到现在完全摒弃“一考定终身”和仅考知识点的考试方式。选择更全面和客观的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采用全英文试卷,考卷内容没有选择题和填空题,全部为综合性大题,每道大题的内容贯穿几个章节,包括几道简答题。平时成绩占50%,包括课后作业(Student activity),课堂口头汇报成绩,小组翻译作业成绩,小组课堂回答问题成绩等。

四、教学效果评价

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分为学生网上评教、学院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督查等方式。在期末考卷的最后也设计了学生对本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的附加题。通过以上多种方式的反馈,以及课堂的到课率、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我们对教学效果总结如下:课程4个环节设计比较成功,基本上能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内都能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其中学生student activity口头报告、小组提问、视频播放、课程翻译的效果最好,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习节奏感强,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增强。其中学生student activity口头报告,能保证每位同学的参与,每位同学都在课件PPT制作、英文口头报告方面有一定的提高,实施效果非常好。第一届同学开始进行的时候,部分同学只进行口头讲述,后期就发展到全部准备PPT课件,内容丰富、生动,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还有Group Study(学习小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抢答的形式,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五、总结与展望

本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以下不足:(1)4位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每一部分的把握程度有所差异,使得教学节奏并不完全一致,给小部分学生造成困扰。(2)本课程的内容较多,需要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但是每一届学生在这方面完成得都不理想,加大了课堂教学的难度。(3)学生习惯了个人学习、个人努力,对小组学习都需要一段适应时间,到完全理解和参与小组学习的时候,已经是课程的末尾了,因此在小组学习方面,需要其他课程也同步进行。(4)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强,使得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有内容松散的感觉,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逐步完成课程试题库建设、课程多元考核体系建设、课程授课教师人才梯队建设规划,有条件时,聘请外籍教师(专家)授课,课程网站建设,另外进行更适合中国食品科技现状和学生学习特点,融合最新食品科技的教材建设等。使学生不仅了解国内、国际食品科技现状,同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后阶段更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加有兴趣和主动,在毕业时具备一定的食品专业英语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可持续的专业英语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刘柳,付熙哲,吴东亮.以食品科学概论为例进行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06):84-85,88.

[2]詹丽娟.食品科学概论双语教学初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09):137-139.

第3篇:农业工程导论范文

[关键词]多元统计分析实践教学模式微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117-02

多元统计分析是研究多维随机变量内在统计规律性的数学方法,在各领域科学研究和工业、农业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数学专业或其他涉及多维数据分析的非数学专业,该课程都被列为重要的必修课程。我校也于2011年将其列为重点课程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本文结合近年来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经验,全面、系统地论述其教学体系改革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以及精品课程建设、推进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具体措施和改革成效,为同类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借鉴。

一、以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内容是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多元统计分析》包含很多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数学推导和繁琐的矩阵、线代计算。这些特点增加了理论教学的难度,同时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情绪。因此,首先应转变片面强调理论知识和解题能力的传统教学思想,以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精简,拓宽,实用”的原则重组、整合知识结构,同时适当拓展课程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反映本学科发展前沿和新兴应用,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

(一)注重统计思想和方法原理的讲授和灌输

多元统计分析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着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的历史背景和经典应用案例,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有关背景知识和导论,介绍经典统计方法的历史起源、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学科发展经历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过程,从而对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以实际统计分析问题出发,重组和优化知识结构体系

教学内容的选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多元统计分析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方法,能解决一些统计分析实际问题,同时又要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潜力的培养,提高其数据处理能力和统计素养,为今后从事各领域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以统计分析的四大类实际问题为主线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一是降维问题,即简化数据结构、提炼数据信息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二是归类问题,即分类与判别方法,包括各种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三是预测、预报问题,包括各种回归分析、定性数据建模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四是统计推断问题,包括各种估计和假设检验方法以及对应分析等。以上述四大问题重组和整合后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紧凑,且针对性、指向性更强,突显出该课程核心内容的典型应用背景和实践应用方法。

(三)丰富实际应用案例,强化实践教学,凸显创新应用

只有学以致用,理论知识才能得以巩固和加深并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根据农业院校专业特点以及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补充了很多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应用案例,在开放式教学环境下引导学生逐步完成针对实际案例的思考、剖析、调研、求解以及辨析等一系列交互式探索和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凸显出实验案例教学对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构建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一)充分利用统计软件提升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引入统计软件实验教学,是新形势下多元统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课程组充分利用SPSS、SAS、S-plus等国际通用软件,编制大量的实验案例进行演示性、设计性实验教学,通过体验式实践教学手段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使学生既“站在统计专家的肩膀上,又借助了计算机专家的智慧”,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过程信息化、智能化

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将文字、插图、动画、视频等教学信息有机结合制作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地展示高维空间数据统计特征和动态分析、演算过程,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如在讲授Fisher判别和因子旋转等方法时,利用三维动画演示技术, 生动地再现了高维空间坐标轴旋转的动态过程,形象地说明了超平面上投影的概念和性质,使抽象、深奥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丰富了知识的呈现方式,提高了知识传授效率。多媒体授课等现代技术有力地推进了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三)拓展课外教学活动,构筑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和发现真理的必经之路。这促使该课程的教学必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课题、开放实验、建模竞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实现实践、实训教学,构筑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辅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先后完成了“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分析”、“城镇家庭汽车拥有量及停车需求预测”、“pm2.5等空气污染影响因素分析”等大学生创新课题和开放实验项目,完整体验从抽样调查―数据采集―问题分析―模型构建―统计分析―解释论证的整个实践过程,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创造等潜能的发挥。

三、构建精品课程网上教学平台,实现教学信息化、学习自主化

(一)积极推进“微课”设计与制作,构筑自主学习环境

微课(程)通常指微型视频网络课程,是近一两年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新兴的网络教学模式。课程组根据多元统计课程内容整体架构和知识脉络,精心挑选出一些重点、难点、疑点问题设计并录制了多个微课视频,将重点知识点的讲述与阐释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形式呈现出来,同时还提供了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等学习支持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构筑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和辅助支持。并进一步探索针对特定课程学习活动、实验以及调研等实训教学模式的微课设计制作方法。

(二)完善精品课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创建开放式教学平台

精品课建设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扩大教学受益面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经过两年的网站建设,已实现所有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微课视频、实验指导、实验案例以及习题等教学资源共享。同时增设了课外习题、拓展阅读以及实践应用等栏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开设网上答疑和学习讨论空间,提供异步在线讨论以及实时在线答疑,开辟了基于网络的第二课堂,极大地拓展了教学实施的时域、地域,促进了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扩展了课程教学的受益面和影响力。

结语

通过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实践教学以及微课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等全方位教学改革与实践,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立体化教学体系(见图1),实现了各种教学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为检验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效果,对我校开设该课程的各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并以改革前往届学生作对照组进行抽样和对比分析。调查表明,近93%的实验组学生认为该课程切实提高了自身数据处理和实践应用能力,远高于对照组约64%的比例。同时76%的受访者认为学习过程生动有趣,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在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方面,实验组的认可度高达84%,同样远高于对照组57%的比例。许多经济管理、农业工程及生物学等专业的学生在后续课程学习和专业研究中都能熟练运用该课程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同时,该课程精品课网站和微课视频点击率在应届学生中高达92%,学生都能够自觉地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精品课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索,在往届学生中这一比例达到52%。调查数据证实了该课程教学改革与精品课程建设对培养学生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的显著作用,同时促使课程教学向着教育信息化、学习自主化方向转变。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课题组还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理念,顺应当前教育信息化改革方向不断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张翼,张庆灵.多元统计与回归分析课程设计及教学探讨[J].大学数学,2011,(6).

[2]高惠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肖枝洪,郭明月.研究生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9,(8).

[4]邓华玲,傅丽芳,任永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实验课的探讨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8,(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