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改革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改革由“中国制造”转为“中国智造”,因此带来了大量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地方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责任。而计算机应用课程作为一门基础的、应用广泛的、重视动手实践的课程,如何对该课程实施有效的创新教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多年的课程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了适合地方院校实情的计算机应用创新教育改革措施,以供广大地方院校学习参考,具体如下。
二、地方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创新教育改革措施
地方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一门通识课,主要讲解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办公软件、网络等内容。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就具体措施讨论如下:1.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部分。这一部分首先通过收集网络上的计算机工作原理和未来计算机的一些视频,播放给学生看,给同学们直观的认识。然后讲解每一计算机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参数。之后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导购网站,如京东、中关村等完成三种不同档次在预算范围内的计算机的配置单。如9000元内的面向专业图像制作的计算机,6000元的中档机,4000元的低档机。学生一是要了解需求,二是要利用所学的组成原理知识,三是要利用所学的参数评价标准。完成后,学生将配置单交给老师,由老师评分。对评分较高的配置单,由老师向同学们点评、讲解。这样的配置单任务,能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贴近实际,由学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力。2.办公软件部分。目前常用的办公软件是Office,而其中的Word、Excel、和PowerPoint最为常用。对于Word而言,教师可以通过求职表格、规划方案、杂志编辑、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以案例形式讲解其中文字编辑美化、表格编辑美化、图片编辑美化等效果的操作和实现。学生动手完成自己特色的求职表格、规划方案、杂志编辑、宣传手册等。教师考查其中使用的操作技巧、美观程度、创意程度,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点评。这些作品首先由学生完成后上传到世界大学城,然后教师对应进行点评。对于好的作品,教师做出推荐供全体学生学习。这样一是形成创意的观摩学习,二是形成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对于Excel而言,对于这一部分的创新教育,可以采取教师讲解报表的制作、统计分析表、学生成绩表等表格,重点是公式的应用,格式的美化等。学生动手完自己特色的求职表格、规划方案、杂志编辑、宣传手册等。教师考查其中使用的计算技巧、美观程度、创意程度,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点评。类似地,这些作品首先由学生完成后上传到世界大学城,然后教师对应进行点评,特别是一些新颖的数据分析和图表的应用,如对学生成绩分析表采取同时能反映学生月考平均成绩变化率和月考平均成绩分的双轴图表就比分开成两个的更加美观和有创意。对于好的作品,教师做出推荐供全体学生学习,对于其中的制作难点和技巧进行分析和点评,并要求学生设计完成具有自己创意和特色的数据分析功能。对于PowerPoint,首先采取教师讲解工作汇报、招生宣传资料、学校风景介绍等演示文稿的制作,重点是素材的选取,布局的设计,配色的搭配,格式的美化等。学生动手完自己特色的工作汇报、招生宣传资料、学校风景等,也可以是自由选题,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后,同样上传到世界大学城,再由老师点评。对于优秀的作品,由教师推荐并分析其中的特色和技巧。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创意制作,师生互动点评等方式,Office软件的教学不仅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鉴赏能力。3.计算机网络部分。这一部分的创新教育采取“做中学”的方式。我们采取的是要求学生制作自己的世界大学城空间,空间的设计和美好需要应用到网络标记语言。同时关于空间制作和美好有很多网络资源可以利用,也要用到网络搜索功能。学生空间主要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不仅仅是专业课程还可以是自己的爱好和生活情况,需要设计、制作或收集图形图像,flash,视频,电子资料等多种素材,然后利用大学城空间语言进行设计与美化。制作后的大学城空间由老师进行评价打分,对制作优秀的空间进行推荐交流学习。通过学生对学习空间的制作,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将网络知识进行“做中学”,在通过评比式的交流互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们这些措施已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实施了3年。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三、结语
计算机应用课程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在地方院校进行创新教育改革对培养创新人才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该课程实施一套基于内容的改革措施,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这套措施适合推广到其他地方院校进行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宏博,李颖.《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探析[J].高教学刊,2017,(1):56-57.
[2]彭昱忠,元昌安,宁英烈.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新途径[J].Research&ExplorationinLabo-ratory,2016,35(9).
关键词:英语教育;现状;教学理念;社会需求;改革措施
引言
英语作为一门通用语言,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并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交流和沟通的语言工具。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世界各国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也越来越多,这就引起了人们对英语教育的重视,同时也促进了英语教育方式的转变,各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英语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的英语教育水平仍然较低,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地去改善与创新。
1 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现代化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效掌握好一门世界性的语言,是评判现代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英语教育是提高学生现代英语素养的重要过程,也是锻炼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的重要阶段。目前,我国的英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教育课程,它主要以英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语法知识、英语语言技巧等为主要教学内容。英语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英语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为直接教学目标,以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一门语言背后的文化为其深层次教学目标。而对目前而言,我国的英语教育的发展还很难达到这项目教学目标的要求。
2 我国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的英语教育方式的影响,我国英语教育方式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对英语教育提出了改革措施。目前,在我国英语教育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2.1 英语教学方法和观念陈旧
从总体上来说,当前我国的英语教育还无法摆脱过去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语言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就是须要维持一个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英语课堂教学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学生的参与感低。另外,现代的英语教育最重要的一项标准就是英语级别证书考试,学校将它作为英语学习的最主要目标,学生也将英语级别证书作为其进入社会的一个指标。因此,常常会出现教师和学生在英语考试的压力下,继续采用过去的教学方式,通过死记硬背来提高学习效率。这种英语教学方式对学生英语知识能力的提升所产生的作用是非常小的。
2.2 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符合
英语教学的目的就 是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很难达到一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社会需要的是在英语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都相对突出的人才,但是在英语改革后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很注重读写的训练,对于听说方面分配的课时较少,无法达到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综合提高;第二,社会需要的是能够灵活运用英语的人才,但是,在英语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英语能力往往缺乏实际的锻炼,造成了学生的英语实践水平比较差,无法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2.3 教材内容改革缓慢,内容单一
在英语改革的过程中,要对所有阻碍英语教育发展的因素都予以改革,但是英语教材的内容改革比较缓慢,在现在的英语教育中,仍旧沿用内容单一的教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大多数的英语教材中,英语阅读的能力训练都占据着很大的篇幅,但是对于英语其他能力的训练内容,在英语教材中得不到很突出的体现;第二,教师在挑选教材的过程中,也只是挑选那些阅读文章较多的教材,但是这种教材无法对学生的所有英语能力都进行训练,导致了学生英语能力的不均衡发展,最后还是无法形成有力的竞争力。
2.4 英语教育方式比较落后
我国的英语教育仍然还处于应试教育阶段,特别注重课文内容的讲解,对精读课文、重点词汇的把握尤其重视,而对学生掌握英语词汇的数量、对于一些泛读课文的教学则大多就是走走形式,并不是很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大多按照课本内容来进行讲授,比较重 视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语言技巧方面的训练和应用。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多是 以传统的讲授、板书、听录音这个教学模式为主。部分英语教师虽然会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 术来辅助课堂教学,但是,仅仅是教师一味地播放教学课件,与教师的课堂讲授的结合效果 不好,最后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最终也影响到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
2.5 英语教学中师生比例不协调
目前由于很多家长 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英语教育开始出现低龄化的趋势,这样英语教学中就出现了师生比例失调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一个教师教授很多班级,每个班级的英语学习水平不尽相同,但是英语教师往往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进行教学,这样就无法根据每个班自身的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第二,由于英语教师比较缺乏,所以每个班级内的学生人数比较多,这些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但是英语老师的精力有限,无法根据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来进行教学,只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水平进行英语教学,但是教学效果不佳。
3 我国英语教育的改革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我国现有的英语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我国英语教育英语教育的继续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尽快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一些有效的改革措施,以确保我国英语教育顺利展开。具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更新和转变英语教学理念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育在教学理念上存在很大的误区。绝大部分学校的英语教育的开展都是“重学轻术”,即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语言技巧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讲授大量的语法、语用知识,课后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也多集中在记单词、做练习,学生 学习英语,却很少有机会开口说英语,所有学习几乎都通过听、看、写来完成。长久的英语教学模式让学生从思想深处形成了固定的英语学习模式。而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英语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就是要突破固有的教学观念的限制,强化对社会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更新英语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改善英语教育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要使英语教育真正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立场出发,切实联系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情况,把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摆在英语教学的重要位置。同时,转变英语教育理念,还要善于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到教学目标的前列,将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整体提升确定为未来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
3.2 制定科学合理的英语教育大纲
一门学科要想顺利开展,首先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大纲,使得教师能够按照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根据教育大纲,检验自己的英语学习是否达到大纲的要求,所以,我国英语教育在未来会制定一项科学合理的教育大纲,来指导今后我国英语教育的开展,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第一,英语教育要循序渐进,主要分为英语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按照不同阶段的教学大纲进行;第二,英语教育大纲必须对英语能力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进行训练,确保英语教育是一项全方面训练学生能力的教育过程,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素质人才。
3.3 将英语教育与社会行业的发展相结合
开展英语教育过程中,首先要面对应试教育的考试制度,以考试需求为学习目的对于英语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严重的阻碍作用,它严重影响了英语作为一门实际语言工具的作用 的发挥。而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就必须通过不断优化和细化英语教育的结构来打破这一阻 碍。努力使我国的英语教育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英语教育要与社会各行各样的需求结合起来,使学生按照行业需求来调整个人的英语学习方法和目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有意识地了解和掌握自己今后就业领域对于英语的要求程度。部分学生的就业方向对 英语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那么教师和学生就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专业英语的补强,学校也 可以按照学生的就业需求来合理调配教学资源,按照学生就业需求的不同来不断改善高校英语教育。
3.4 转变英语教育教学方法
英语作为一门信息交流工具,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用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沟通交流。英语教育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为了促使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流。首先,从加强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教育目标出发,加强英语教育改革,教师要准确掌握英语教育的教学目标,切 实改变过去那种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加强教师讲课的质量之外,还要多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应用能力为主,为学生创设更多英语知识应用的语言环境。其次,在英语教学课堂中,要善于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加入一些情感因素,改变过 去单一的讲授式的课堂教学,加强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可以采取英语演讲、英语对话训练等形式来增加英语教学课堂的趣味性,为英语教学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也有利于 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加认同教师的教学,提升英语教学效果。第三,在英语教学 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师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己 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性学习,让学生在课外去参加一些英语学习活动,不断提升英语语言能力。
3.5 改善英语的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
从目前的英语教育现状分析,一些英语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英语教育改革的进行,所以在未来的英语教育中,需要针对英语的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英语的考试内容应该包括对英语各项能力的测试,不单单是读写能力,而且应该对听说能力也给予重视;第二,对于英语能力的评价制度应该予以改革,英语能力的评价不仅仅要看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的分数,而且对学生在日常课程中的表现也应该给予打分,进而产生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科学评价,才能真正公平地体现一个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3.6 制定新的英语教材,改革英语教材内容
英语教材内容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英语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无法追赶上英语改革的步伐,所以在未来的英语教育中,英语的教材内容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英语教材的内容更加综合,以往的英语教材注重的是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但是未来的英语教材内容应该涵盖了英语能力的各个方面,使得学生的各方面英语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和锻炼;第二,英语教材更加贴近新的教学大纲,更能体现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英语教材的改革必须根据英语教育大纲进行制定,这样才能使得教材的内容更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协助英语教育完成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3.7 壮大英语师资队伍
由于目前阶段,学习英语的学生越来越多,而相对来讲,高水平的英语教师却非常少,因此,在未来的英语教育中,建设高素质的英语师资队伍势在必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扩大英语教师队伍,学校应该提高英语教师的待遇水平,吸引一批英语能力和教学能力比较高的教师进入英语教学中来,不断增加英语教师的人数,从而能够满足对英语教师的需求;第二,不断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英语能力,一方面,可以选拔一些英语水平比较高的教师,从而提高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现有英语教师进行再教育,提高他们的英语教学能力,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教育水平。
4 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因此加强英语教育改革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各学校需要认清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从学校的角度把握好英语教育改革的总体方向,保证英语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对英语教育改革的认识,不断创新英语教学现念,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英语人才,从而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于翠红.英语自主学习模式下的词汇习得策略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
[2]周正律.中国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3.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果分析;存在问题;措施优化
伴随教育体系的优化及创新,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现了稳定的创新及优化,教育部门在优化背景下,需要认识到教育体系的改革成果,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措施的优化以及教育改革的完善,促进大学教育体系的稳定创新。同时,在大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课程教学体系创新的背景下,需要对教学成果进行稳定优化。在教育整体创新的背景下,需要将大学生作为基本主体,提高学生英语的专业素养,在学生考核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学生英语能力进行专业性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并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稳定创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为教育体系的优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1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成果的分析
对于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而言,其作为一门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所设置的课程,在课程标准优化的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专业素养。在现阶段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体系形成了一定的创新发展标准,并通过基础英语、学科专业英语以及专业课英汉双语课程的设计,使英语教学呈现出创新性的发展途径,从而为教育体系的革新及优化、为教育课程的提升提供稳定的支持。但是,在现阶段高校英语课程教学中,衡量学生英语专业能力的标准主要是大学生四级及六级的成绩,而且,在大学课程设计中,很少针对专业课程进行教育体系的创新,从而导致学生听力相对薄弱。所以可以发现,在教育体系革新的同时,其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教育人员提高对课程项目的革新认识,从而为教育体系的优化创新提供稳定支持。
2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需要得到一定的转变在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的背景下,教育体系的创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教学体系优化的背景下,需要转变学生及教师的原有观念。首先,学生学习观念没有得到及时转变。在教育体系革新的背景下,需要按照《大学生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基本观念,及时转变原有的教育机制,将教学的改革及创新作为基础,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新课程教育背景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选择合适的教育机制,通过新课程标准体系的优化,促进教育体系的稳定创新。但是,在现阶段大学英语课程构建中,大部分学生对英语课程的认知及学习相对被动,很多学生没有预习及复习的习惯,缺乏主动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一些学生在学习中缺少规划能力,不能针对自己的状况进行英语课程的学习,从而为教育体系的革新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教育革新的背景下,需要充分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优化原有的教育革新标准,从而为大学英语课程的优化提供稳定支持。其次,教师教育观念没有得到及时转变。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在教育模式上不仅需要转变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而且也需要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并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发展,在教学的同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实际能力,从而为教育思想的创新以及实践的优化提供稳定支持,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从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支持。(2)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的实践性不强伴随教育体系的优化创新,很多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创建了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心,拥有良好的网络资源,但是,对于一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而言,这些资源形同虚设,他们利用这些自主学习时间上网聊天、打游戏、购物或是看电影,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在大学英语教学革新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不能合理选择自主空间,并在规定的教室进行学习,虽然在一些课堂中充分发挥出了多媒体的教学技术,但是,其教学资源的滞后性为教育的革新造成了影响。因此,在现阶段教育体系优化的背景下,需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通过教学标准的优化创新,实现教育体系的稳定创新。(范波,2012)(3)教学管理的缺陷性通过对大学英语教育革新的问题分析可以发现,在现阶段教育体系优化的背景下,很多院校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虽然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但是,学生在这种背景下自我约束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教学管理存在一定的缺陷性,这就为大学英语的革新造成影响。
3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措施分析
(1)及时转变学生及教师的观念在教育体系革新的背景下,各个高校在英语教学体系优化中,需要充分结合英语专业的特点,完善教育体系的个性及指导策略,深化教育体系的稳定革新。教育人员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制定科学性、系统性以及个性化的教育实际需求,从而优化教育体系的创新改革。同时,在改革创新的背景下,需要围绕学生的英语专业素养进行课程目标的设计,丰富教学经验,组建专业的教育队伍,强化教育人员的专业素养,从而为教育队伍人员结构的优化提供稳定支持。而且,在教育革新的背景下,教学模式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现象,学生也需要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合理利用自主学习空间,在网络资源设计的背景下,实现教育体系的不断创新,实现英语教学的专业化,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稳定支持。(周小勇、张海,2011)(2)强化英语专业学生的主体性第一,在自主教学的背景下,需要按照分类指导、分层教学的原则进行教学体系的设计,并将“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教学理念,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为教育体系的优化及创新提供良好支持。在分类教学的背景下,需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英语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提供稳定支持。第二,在教学模式优化的同时,教师需要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现代化的教育创新技术,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个性化以及立体化创新。在教学模式优化中,需要建立学生的档案,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材料,并通过教学的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方式的探究,实现教育优化的最终目的。而且,在网络教学以及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构建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平台,加强学生的创新理念,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彰显提供支持。(3)教学管理方式的优化分析伴随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方式的创新,需要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优化教学的管理机制,完善教学评价的基本目标,从而为教学管理的优化创新提供稳定支持。在教学管理革新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分班测试,并定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检测,发现同一班级中学生主体的差异性,从而为分层教学体系的优化提供稳定支持。而且,在具体教育措施优化的背景下,也需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并在英语教学阶段按照学生的入学年份、专业进行教育指导,将基础薄弱学生的教育作为重点,从而为教育体系的优化提升提供稳定支持。同时,在教育优化中,也需要认识到教学评估的重点,通过教学优化手段的优化,实现教育体系的稳定创新,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革新。
4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教育体系优化的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需要充分满足教学的基本环境,优化教育的稳定改革及创新。同时,在英语专业革新的同时,也应该将复合型的人才培养作为基础,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强化教育的管理模式,从而为教育的优化及创新提供稳定支持,实现教育体系的稳定革新。
参考文献
[1]范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存在问题的思考及应对措施[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9):92-94.
[2]黄雁鸿,雷兴刚,陈利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问题与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1-65.
[3]须文瑜.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上海政法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部分成果[J].考试周刊,2014(70):8-10.
关键词:职业学院 英语教育 现状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171-01
随着对外开放的全面深入开展,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对于日常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性变得更加彰显。同时,国内高等教育机构的英语教育也呈火爆之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就当前的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学院的英语教学来说,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英语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要正视和面对的问题。就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来说,具有专业技能的技术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也得到了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扶持。所以说,做好职业学院的教学工作,不仅是教育机构内部实现教学水平提升的需要,更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只有尽快的发现目前在职业学院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进一步的寻求解决之道。
一、当前职业学院英语教育的现状
1、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偏离教学本质。
目前,我国职业学院的办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型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同时,职业学院教学的目标和方针也是以实用为基础。基于这一教学方针,职业学院英语教育的目的就应该是既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的英语知识,同时,还要将授课的关注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际运用,尤其是一些涉外专业的学生,在对其进行授课时更应该注重他们将来所要面对的职业环境。所以说,职业学院的英语教学应该比普通高等教育机构更加注重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但是,由于职业学院教学环境的客观原因,目前很多学校的英语教学在开展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授课的过程中放弃了实用性,使英语教学成为了应试考试的一个节点,丧失了学以致用的目标,使英语教育沦为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英语教学的课堂也成为了单纯的理论研究而设立。
2、教学模式老旧,不适应现代教学。
就当前的职业学院英语教学形式来说,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大多数学校的英语教育依然采取了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应试教育为主。大多数教学任务都在课堂中完成,缺乏所需的实践课程。而即使在课堂教学中,也主要是采用了教师单向授课的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较为缺乏,且多为回答问题,缺少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由于职业学院所处位置的特殊性,教学经费比普通高等教育机构少,且设施较为陈旧,大多数还是采用老实的黑板、粉笔和课本,多媒体教材的普及使用率较低,教师缺少授课的热情,学生没有听课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课堂教学效果的降低,课堂氛围比较枯燥乏味。而学校对于学生英语水平的考核也大多数以考试分数为准,没有多样性的考评和测试,使学生将精力过多的投入到应试中,关注理论研究和应试技巧,而本应该关注的实用性却受到了忽视,形成了本末倒置的现象。而经由此种教育模式产出的学生市场认可的程度肯定较低。
二、职业学院英语教育的改革措施
1、迅速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至2020年)》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一定要面向社会和市场,要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就业的能力,以此来满足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所以说,目前职业学院英语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尽快改变英语教学的目标和方式方法,必须针对职业学院的特色,树立技能型人才建设的发展思路。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大量增加实践性的技能学习课程,确保学生既能满足理论学习的需要,又能够在日后的就业过程中用过所学来满足工作需要。
2、改革教学模式、多种教育方法并行。
目前,职业学院英语教学的重点还包括进一步变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各职业学院的英语教学必须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来改变就有的教学模式,通过更加灵活性和实用性的教学课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师传到授课的积极性。同时,职业院校还要拓宽教学空间,使学生走出课堂,模拟日后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时的模拟和解决,是职业学院学生能够未雨绸缪,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先机,这些活动包括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外宾接待的志愿者活动,参与商务英语中的翻译和写作工作等等。同时,教师必须贯穿到学生英语实践的全过程,以便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学校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来实现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和使用,通过多种媒介形式来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进一步的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交流,营造出一种良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由于职业学院的生源质量普遍较低,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并以其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形式和现代化的工具来使整个教学过程顺利的开展下去。
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职业学院还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杜绝单纯以笔试成绩片面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将课堂评价和课外评价结合起来,既考查学生的课内表现情况,也考查课外活动的参与情况,将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和终极考核结合,测试的设计与学生的专业和就业方向结合,将笔试和口试结合。
客观的说,目前国内的职业学院英语教学已经比过去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可用之才,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成绩而忽视了缺点和不足。基于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饥渴状态,职业学院必须尽快的改变包括英语教学在内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实用性技能的人才,使职业教育的步伐紧跟时代步伐,只有这样,职业学院的英语教学才能有未来。
参考文献:
[1]马峥.试论高职英语教育的教学内容选择[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8).
[2]陈建生,杨玉娟.英语教育不宜过早[J].学前教育研究,2007(3).
[3]班红玲.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实用性教学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4]徐辉.浅谈高职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8,23(I).
在原有教育理念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应将重点放到工程的实质上来,提倡“工程教育回归实践”。本文引用教育心理学中关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理论对高等工程教育回归实践进行了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回归工程实践的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 回归工程和实践 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07)05(a)-0154-02
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是造就工业界需求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师。从1 8 世纪中叶沃灵顿学院、巴黎理工学校等一批实施高等工程教育的学校诞生之日起,高等工程教育界就一直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回归工程实践”这一教育理念是在当前高等工程教育与实际工程脱节,与人才培养目标偏离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符合高等工程教育规律,能指导高等工科学校走上培养符合需要的现代工程师的道路,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应坚持的方向。1 回归工程实践—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教育是以人类知识的积累为基础,社会的需要为前提产生的,并且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高等工程教育同样如此,在社会迫切需要工程技术人才的背景下产生,经历了“工程科学化”,并已经或正在跨进新一轮的“工程化”的阶段。1978年在法国大革命成功以后,法国社会尤其是军事领域急需工程技术人才,但当时的大学深受贵族化传统影响难以担当重任。因此,巴黎理工学校等一批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主的学校应运而生。由于这些学校培养的理工学生集科学与工程双重品质与一体,特别适合近代军事活动的发展,因此,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科学技术“工程化”的意义。〔1〕法国工程教育的这种思想和模式也很快的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开来,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效仿,并成为一段时间内工程教育的主流。但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科学进步,科学研究在工程技术进步中的基础作用日渐凸现,以美国为主的一部分高等工程大学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工程科学研究,工程教育进入到了强调工程科学研究的阶段。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科研事业飞速发展,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的头号科研大国。但另一方面,强调科学研究的结果却使得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心逐渐偏移,学校在教学中减少了工程实践训练的机会,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学生往往缺少丰富的工程经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较弱,不能满足现代工程的发展对工程师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美国高等工程界在借鉴德国重视实践训练经验的基础上,于20 世纪9 0 年代率先提出了“回归工程”的改革理念,因此也掀起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又一轮改革浪潮。回归工程理念要求以培养工程技术术还是侧重工程科学都必须回到工程实践中来,树立重视工程实践的理念。他强调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强调开发以问题为中心,融合“理论教学”和“研究型教学”的实践性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认为“实践才是工程专业的根本”〔2 〕在回归工程理念的引导下,美国工程教育发生了第二次转变,即从工程科学化向工程本身的回归。世界上一些面临同样困境的国家也纷纷效仿,推行“工程回归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由于改革开放以后深受美国“工程科学”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与美国工程教育同样的情况。因此,也必须加强实践训练的部分,不断向世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靠拢。2 高等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实践的评析90 年代初,被誉为世界高等工程教育旗手的MIT 对现代工程提出了新的理解,认为“工程是关于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便在物质、经济、人力、政治、法律和文化限制内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有创造力的专业”。明确地指出工程侧重综合,属于实践范畴,是以应用为宗旨的。因此,提倡“回归工程和实践”相较于偏重“工程科学化”更加接近工程的本质,也更加符合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具体来说,高等工程教育是开放和应用的专业,它们所培养的人才应是能够将科学理论应用于实际,能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因此,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丰富而广泛的科学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具备多种多样的技能和能力,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专门人才的显著特征。其中,丰富而广泛的科学知识包括基本理论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工程技术专业理论与知识及其相关的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知识。而多种多样的技能和能力则可分为:心智技能和能力。包括创造性和逻辑思维方式,即条理、分析、综合、评价等技能,在掌握知识和上述技能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思维能力、理论分析能力、想象力、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信息技能和能力。包括获取、储存、记忆和交流信息的技能,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独立学习能力、外文运用能力、工程制图能力、计算机编辑能力等;社会技能和能力。包括合作协作、组织领导、交涉联络、说服会谈等技能,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组织管理能力。〔3 〕而要掌握和形成上述的知识和能力不能盲目,需要遵循高等工程教育的内在规律,找到一条合适的方法。回归工程和实践强调教学中的实践训练,就是其适当的选择。教育心理学家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 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主要包括一些原理、规律;而程序性知识基本上与技能的概念相吻合,主要是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用于回答“怎么做”的问题。程序性知识是陈述性知识和实践的中介。〔4 〕由此可以看出,高等工程教育中的科学理论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范畴,技能和能力则是程序性知识。也就是说接受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生需要掌握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这两种知识。而这两种知识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观点,都离不开实践环节,需要在实践中加强和培养。陈述性知识的习得虽然与实践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当学习者处理具体实际问题时,出于需要,他会自动调出原来已经埋藏在脑子里的原理和规律,无形中就起到了巩固已有知识的目的。并且,当问题顺利解决后,也会激发学习者进一步学习知识的动机。程序性知识是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它是对陈述性知识的应用,其基本结构是动作或产生式,形成程序性知识的关键是对操作方法的熟练掌握。因此,程序性知识的习得必须通过实践,在反复的练习中逐渐掌握。“没有练习,陈述性知识只能以命题或命题网络表征储存在人脑的记忆里,无法实现程序化,更无法达到自动化的熟练应用。”不难看出,高等工程的教学离不开工程实践,“回归工程实践”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为了保证学习者的学习质量,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应是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机会。这既是工程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培养高素质工程师的必然要求。3 高等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实践的配套改革措施3.1 高等工程教育应重视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上所说,高等工程教育离不开实践环节,教学体系中过分侧重理论教学,牺牲工__程实践方面的学习,不仅不利于学生科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还会严重影响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因此,如何能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教学体系改革中的核心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护理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护理专业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特点,深化教学改革。高职护理专业在培养人才方面,要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力求培养应用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本文主要论述在新理论的指导下,高职护理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
关键词:
新理论;高职护理;教育教学
高护专业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属于新兴专业。创办者多为卫生学校或卫生职业教育院校,其中,大部分卫生职业教育学院是近几年由中专卫校升格而成的。因此,高护专业不同于中专护理专业,它不是后者在学年上的延伸,而是一个独立的具有高职特点的护理专业。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结合新理论,对高护专业给予充分重视,并在实际教学中探究本专业的理论基础。
一、树立正确的认识观,科学定位
1.社会的定位。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定位是应用型技术类专业,认为他们培养的学生普遍是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理论水平上虽略低于本科生,但在动手能力上要应高于他们生,而且在薪酬要求上通常会低于本科生的期待底线。此外,本专业学生的学历高于中等护理专业,在整体素质层面,他们属于大学生这一层次。这种看法直接决定了该专业的科学定位。一方面,具有“高”的特性,即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方向要区别于低层次的护理人才,将学生定位在专科层次上,把他们培养成既掌握护理理论又具备动手能力的技术性人才。另一方面,具有“职”的特性,即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要具备职业技能,是一线用人医院在生产、管理或者服务工作上所需要的技术性人才。
2.学生素质的定位。高护专业的学生自入校时起,就不同于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首先,该专业学生的分数线较高,表明他们在知识、能力的水平上高于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其次,该专业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态度上较良好,这为高护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3.学校应克服教育层面的认识误区。学校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高护专业教学应区别于中专教育教学,要克服传统的教学观念,走出历史沉淀下来的心理误区。第一,克服用学科教育方式取代职业教育方式的误区;第二,克服专业知识取代岗位技能培训的误区;第三,克服将技术性教育等同于技能型教育的误区。
4.培养的目标。高护专业的学生应达到认识能力较强、理论知识扎实、基本文化素养较高等要求,要有充分的职业发展空间。在专业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具体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职业实践能力。在环境转换的情况下,对新岗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与动手分析的能力较强。在护理工作中,可以设计出合理的护理方案,能将理论知识切实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二、学校在高职护理专业上的教育教学观念
1.转变培养模式方面的落后观念。教育教学改革的落实,首要任务是转变观念。在学生培养观上,不应把培养目标确定为简单的护理技术人员,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高素质人才,进而促进护理工作的有序发展。因此,必须转变护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传授观念,摒弃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转变为以人为中心。转变教学模式观,不再采用灌输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自我教育意识、自我发展能力且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和专业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树立男性同样可以从事护理工作的新观念。护理专业在社会发展中呈现出需求多样化的趋势,因此,男性护理专业得到社会的重视,男性学生也应得到社会的认可。男护的不可替代性,特别体现在对男性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所给予的人文关怀上,能够让男性患者感受到来自医院的温暖。学校应基于男性护理服务的特色,扩大男性护理专业的招生人数,重组相关教材,改革相应教学内容,尽量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在男性护理上的需求,完善护理队伍的建设。
三、高职护理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措施
1.实施整体护理教学模式,提升护士素质。在教学中,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注重对其素质的培养,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双向发展。学校应在护理专业的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上安排课程,同时开设社会学、美学基础、语文等学科,不仅对学生的仪表、举止、态度、气质与品格等方面进行培养,还要教育学生具有钻研和奉献的精神。
2.以能力为基础,培养职业实践技能。学校应打破陈旧的教学体系、考试方法与教学模式,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采用笔试、技能考核与面试并重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学生的能力不同,对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领悟能力便会存在差异。因此,学校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将学生分为专业知识较强和实践技能较强两个集体,开展交流活动,设定交流生机制,以实现两个集体的共同进步。此外,基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培养出适合医院一线需要的人才。
3.加强与卫生类高校的联合。高等卫生类院校的师资力量较强,在教学设施、实践基地的软硬件上较为完善。加强与这类院校的联合,可以为高护专业的学生创造专升本的有利环境,同时为各科授课教师提供丰富的进修机会,对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职业技能方面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与卫生类高校联合并不完全依附于他们的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等,而是实现二者的共同进步。在联合中,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对继续深造会产生较大的兴趣。从这个层面讲,加强联合可以为高校输送人才,同时也能提高高护专业学生在专业和技能上的综合水平。
4.利用相关部门,实现特长教育。利用学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的有利条件,举办书法、歌曲、朗诵、舞蹈或写作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学生毕业时,他们须熟练掌握相关计算机技术,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效结合先进的医疗技术。此外,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在课堂或是生活中,都应具备高护生的服务观念和礼仪规范。
5.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热情。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讲、学生听,多是灌输式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改革传统教学法的过程中,我们应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尤其注重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教学之前,教师应对课程实践操作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将其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课前预习。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积极建议学生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文献或图谱等,以开放式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产生互动。在学生学习操作规范时,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探究和总结,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临床能力、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等的提高,调动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贯彻民主教学原则。情境教学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导,而学生可以通过模拟病房,相互交流心得,实现能力的综合提升。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设立研究性课题,指导他们在计算机资源、图书馆书籍等基础上,进行自主研究,以“导师型”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培养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适当地走上讲台。高护专业的改革,需要相关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等长期配合和坚持,才能取得成果。在新理论的要求下,我们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高护专业的全能型人才,使高护专业实现长远发展。
作者:朱林美 单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一、分析中职卫校当前面临的困境
1、来自于社会方面对中职卫校教育的偏见与误区。许多初中毕业生和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只有成绩较差的学生才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是无奈的选择。在社会上,中等职业教育的声誉远逊于普通教育。部分人认为其学历低,工作难找,前途渺茫。这种认识误区和偏见影响着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卫校的积极性。
2、因缺乏教育经费导致办学条件较差。医学教育是一种资金和技术密集型教育,对其所需的医疗专业设备和专业人才的需求较高,设施的投入和聘用人才的费用都比较大。中职卫校在教学中需要开设大量的实训课程,实训消耗材料开支较大,教学设备价格高、更新快,导致实训实习成本高。但中职卫校财政拨款较少,造成经费短缺,导致学校实验设备老化或缺乏,学生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学滞后于临床。
3、中职卫校招生难且生源质量下滑严重。由于大学迅速扩招,普通高招录取率大幅提高,家长和学生青睐普通高中教育,总是想尽办法,甚至不惜重金让孩子上普通高中,然后考大学,不得已才上职业学校,导致中职卫校招生困难。由于招生困难,中职卫校招生取消了入学考试,招生时基本无分数要求,并可招往届生。导致生源素质急剧下滑,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4、中职卫校毕业生对口就业较难。国家对医疗行业实行准入制度,不具备规定学历、规定素质要求的人员不得从事医护工作,要想从事医护工作首先要取得执业资格证书。中职卫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达到国家对这些执业资格认定的要求,中职卫校有关医疗专业如社区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现已停办。部分学生家长把学生送到卫校,想让学生今后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开办诊所成为不可能。在毕业生就业上,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比较愿意接收大专以上层次的毕业生,城市医院需要的是更高层次的人才。由于行业门槛不断提高和毕业生素质不断下滑,中职卫校毕业生对口就业异常困难。
二、探讨中职卫校走出困境的改革措施
1、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消除社会的偏见。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公众及媒体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和偏见。中职卫校应通过新闻媒体、报刊和招生宣传等多种途径着力宣传职业教育的意义、解释有关职业教育的概念、常识、优势及国家优惠政策,推介中职卫校优秀毕业生的成功经验。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不断地提高对中职卫校的认识,形成崇尚技能、尊重技能的人才观念,在全社会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等风尚。
2、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以及经费的投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要依靠国家的职教政策,离不开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政府要加大对中职卫校的科学指导、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在土地使用、学校升格和人才流动等方面给予中职卫校政策倾斜。各地卫生厅、局主管部门要促进学校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为本地区中职卫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中职卫校的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性经费和生均经费逐年增长。国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如通过减免税收的方式,鼓励和促进医药卫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或直接承担部分培养成本。对学生的临床实习工作,当地卫生局要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医院承担中职卫校的实践教学任务,禁止医院随意收取实习费,加重学生的负担。学校筹集资金也不能等、靠、要,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联合办学多方筹集资金,或通过银行信贷、后勤服务社会化引进社会资金,加大学校投入,推进学校发展。
关键词:食品工程师;食品标准与法规;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7-139-03
这几年,从“三聚氰胺”到“问题酸奶”,从“瘦肉精”到“速生鸡”,从“毒生姜”到假羊肉,食品案问题频繁曝光,而食品安全问题更多地来自于成品之前的一系列的中间环节。而现在许多高校的食品专业把精力放在了对成品的检测上,如果对食品溯源、加工过程和包装过程严格执行《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问题的预防和解决也就变得事半功倍了。随着高校食品专业招生数量的增加,他们大部分将从事与食品相关的行业,但他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还没有形成《食品标准与法规》的意识。因此,培养本科生《食品标准与法规》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食品标准与法规》是一门政策性、理论性、实践性、时代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是从事食品生产、营销、和储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食品工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通过分析食品工程师《食品标准与法规》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从培养体系建设方面,培养高校学生食品标准与法规的素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1 《食品标准与法规》教学的难点
1.1 课程内容枯燥,学生《食品标准与法规》 意识不强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内容比较枯燥,法律法规条文晦涩难懂,学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学生们只有死记硬背,而不能灵活运用,违背了教学的初衷。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在超市购买食品时从不看食品标签,作为食品专业的人才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食品包装标识应严格遵循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食品标识管理规定》。例如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标识通则》明确规定单一品种食品添加剂应按GB2760、GB14880和卫生部公告标示食品添加剂的名称,当GB2760、GB14880和卫生部公告中已规定了某食品添加剂的一个或几个名称时,应选用其中的一个[1]。
1.2 《食品标准与法规》更新相对较快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内容重要的特点就是“变”。法规方面,1995年实行了《食品卫生法》,2009年《食品安全法》,2011年《刑法修正案》颁布,2013年《食品安全刑事案件司法解释》公布,目前国家正在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修订。目前国家正在整合5 000项食品安全标准,把以前滞后的、缺少的或矛盾的整合成新的食品安全标准。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及时把握《食品标准与法规》的动态。
1.3 缺乏实践性,生产生活中缺乏随时运用法规的意识 此类课程缺乏实践,在学习后仍然不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食品工程师,在生产中严格执行《食品标准与法规》,从食品溯源到生产、包装、销售严格把关,那么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也就相对容易了许多。例如,果冻行业标准QB1432-2001明确规定:杯形凝胶果冻的直径最小不小于3.5cm,长杯形凝胶果冻和条形凝胶果冻的长度不能小于6cm。
2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培养学生具备《食品标准与法规》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要求教师不仅只是在教授《食品标准与法规》的课程时才涉及到食品标准与法规,而且各个学科的教师在与食品相关的专业课中,积极把课程内容与《食品标准与法规》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在《食品包装学》中讲到食品薄膜包装袋时应提到GB/T4456-1996《包装用聚乙烯吹塑薄膜》、GB12025-1989《高密度聚乙烯吹塑薄膜》等标准与法规;在《粮油工艺学》[2]中面包的生产工艺中应用到GB 7099-2003糕点、面包卫生标准,本标准规定了糕点、面包的指标要求、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包装、标识、贮存及运输要求和检验方法;在《乳品工艺学》[3]中应提到《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05)中,牛乳中滴滴涕残留限量为0.02mg/kg等[4]。这样学生在每一门专业课中都能受到《食品标准与法规》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食品标准与法规》的专业素质,让《食品标准与法规》扎根在学生脑海中,对以后从事食品相关工作,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大有益。这就要求要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以保证食品标准与法规素质的培养,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有强烈的责任心,适时学习和掌握食品标准与法规的动态。
教师应密切关注最新动态,增强教学内容时代感。食品相关专业教师与任课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国内外食品标准与法规的发展,给学生讲解国内外食品标准与法规的最新动态。如在讲食品标准时密切关注近2a颁布的食品方面的标准,不能生搬教材,因为教材上有些标准早已废止;在讲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时结合我国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8年12月30日并于2009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GB/T19001-2008/ISO9001,代替GB/T19001-2000,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
2.2 优化教学内容
2.2.1 由浅入深、激发兴趣 《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在讲课之初,先由近几年震惊世界的几个食品安全事件引入。比如疯牛病、苏丹红事件、啤酒含甲醛风波等,告诉学生除了这些重大事故外,我们身边诸如食品污染、添加剂滥用、食源性疾病等也在悄悄吞噬着我们每一个消费者的健康,由此让学生对食品安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提问同学们,针对这样的局面,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真正的行之有效[5]。由此导出食品标准与法规的重要性。
2.2.2 整合划分、简单明了 对遴选的内容进行整合与划分。例如将绪论、中国食品法律法规、国际食品法律法规归为法律与法规基础模块;将标准的制定、中国食品标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部分归为企业资料的编写设计模块;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食品质量认证归为企业管理体系和产品认证模块。
2.2.3 加强课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知识更加通俗易懂 在教学时引导同学们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待我们生活中的食品标准与法规。有意识让同学们收集一些普通生活当中的食品外包装,如牛奶、方便面、薯片等,看看上面的标签是否规范,从外包装如何避免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导入到食品标签与标识章节的讲授与学习,使同学们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2.3 改进教学方式
2.3.1 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加深记忆 老师在课前选择好案例后,对课堂中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查阅资料,充分分析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学生根据老师预先布置的案例搜索资料,结合所学知识点,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提出小组主要观点。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总结学生提出的知识点,对学生忽视的问题,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评价,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课堂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这是综合性的学习。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会了解掌握更多的《食品标准与法规》的知识,对知识点掌握的更加深刻。通过案例穿插教学会使课程更加真实的反映在学生的脑海中,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上来,对课程内容掌握的更加牢固。
2.3.2 引导学生养成查阅法规、标准的习惯 靠一门课让学生掌握所有相关知识是不可能的,况且食品相关的法规与标准也在不停地更新。本课程不仅要传授基本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长效的、自主的学习能力。为此,先让学生了解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的网站,每次上课随机抽取一组学生把近一周的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的新信息向其他同学介绍。开始时,学生可能不太习惯,但很快就能养成主动查阅法规、主动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出学习兴趣[6]。
2.3.3 尝试实践性教学,把理论应用于实践 由于法规的内容比较枯燥,可以成立宣讲团,开展相关普法宣讲活动。食品案法规与广大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是每个人维护自己权利的有利武器,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开展宣讲普法活动,同时志愿答疑解惑。开展活动能促使同学们主动地自学食品相关的标准与法规,或者主动地向老师咨询。另外,也可以开展类似于“法庭辩论”等场景模拟,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对热点话题进行分析与辩论。在整个过程中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由此可以激发同学们学习标准与法规的积极性,同时能活学活用,真正理解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参观式教学,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在讲食品生产的准入和认证管理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当地一些典型的食品工厂参观。在带领学生去参观访问之前,应先向学生讲清参观的目的和计划以及受访企业的基本概况,并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思考题,如:该食品厂采用的哪种生产方式?企业的生产标准是怎样的?在质量管理方面采取哪些措施?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参观,学生将获得更多的知识[7]。
2.4 高校应与企业共同发挥作用
2.4.1 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在企业参与培养人才过程中,深化其与高校合作的内涵,不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并提升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可以力邀波尼亚食品有限公司、青食集团、正大食品有限公司等业内知名企业共同建立食品工程师《食品标准与法规》讲解基地。在亲身参观和操作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食品标准与法规》,使《食品标准与法规》的观念深入到以后的工厂生活中[8]。例如在波尼亚的肉制品生产中要运用到GB/T7740天然肠衣GB/T9695.1,肉与肉制品游离脂肪含量的测定GB/T9695.8,鲜、冻片猪肉GB/T9959.2分割鲜、冻猪瘦肉GB9961鲜、冻胴体羊肉GB12694肉类加工厂卫生规范等。
2.4.2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也是政府的重任,是政府应尽的义务,政府应积极参与食品工程师《食品标准与法规》的素质培养。政府首先应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推动企业和高校深度合作,鼓励企业和具有较强工科背景的高校共同参与食品工程师《食品标准与法规》素质的培养。其次,政府应该在资金和硬件建设方面给予最大可能的支持。在国有控股企业中尤其要加强对企业参与食品工程师《食品标准与法规》素质培养的计划和实施。
3 结语
为了减少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必须提高食品工程师《食品标准与法规》的专业素质,让《食品标准与法规》的观念和意识在食品工程师心中根深蒂固。而目前《食品标准与法规》教学面临诸多问题,如内容枯燥,《食品标准与法规》意识难以深入学生心,《食品标准与法规》更新相对较快,缺乏实践性,生产生活中缺乏随时运用法规的意识等。因此,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理论应用于实践,高校应与企业共同发挥作用,逐步建立起合理有效的食品工程师《食品与法规》素质培养模式。在食品的加工、包装、检验等所有过程中严格执行《食品标准与法规》,从根本上改善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状况,保证农业、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让老百姓的餐桌更加放心。一言以蔽之,只有真正实现食品行业人员食品标准与法规的高素质培养,才能彻底打赢食品安全“保胃战”。
参考文献
[1]王华丽,张霁月,张俭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1)的修订[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1,6.
[2]李新华.粮油加工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和平,张佳程.乳品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赵同刚.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解读[J].中国乳业工业,2010,6.
[5]李颖,郭丽萍,孙庆杰.食品标准与法规的教学研究与探讨[J].农产品加工,2010,8(8):75-77.
[6]李书国,李雪梅,陈辉,等.我国食品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5:14-16.
[7]李桂琴,赵士豪,刘晶.财经类院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1):157-160.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数学教改的问题
1.1教改中无法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参与数学教改的大部分是数学教师及各级教研员,在这些教研员中,多数理论知识很够,然而实践经验却很少,大部分教研员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掌握的理论知识很丰富,并且教改方面的能力也具备,然而基本上是“关起门来做学问”,无法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还有一种情况是大部分数学教师,因有多年的教改实践,总结归纳了一些教改经验,而且是具有推广、宣传价值的经验,然而限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很难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所以,这些教师的教改活动始终停留在自发的低级阶段,且容易产生“坐井观天”,变成“狭隘的经验主义”,从而固步自封。同时, 大部分教师的教改比较盲目,理论指导缺乏,结果就是理论的模糊产生实践的盲目,无法达到教改应该收到的效果。
1.2忽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
眼下数学教改活动中的显著问题便是传授知识、解题技能,而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这种情况是非常令人担忧的,由于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非常有限,更多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利用自学来完成的。因此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教是为了不教”适用的不仅仅是语文教学。
因受到升学率的猛烈冲击,迫于社会上的各种压力,眼下教改实践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很多是讲题型,灌知识,在题海里遨游,学生疲惫不堪,教改教师有口难言。很久以来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1.3教改过程中急于标新立异或缺乏创新,方向模糊
大部分教师缺乏对教改的认识,所以在教改问题上没有明确的方向,对于教研、教学、教改这三者的关系问题上无法正确处理。同时,部分教师创新精神缺乏,不进行深入思考,把别人的教改经验进行盲目地移植,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失败。在教改问题上,部分教师因缺乏严谨的治学精神,缺乏理论知识,急于标新立异,故弄炫虚,开口便是自己的“什么式”或 “什么法”等。1.4对教改成果不能进行科学评价
教改与一般的传统教学不一样,在教学中比较侧重于培养能力,眼下很多教改只是虚名,没能落到实处。同时,对于教师教改成果的衡量,常常也是在分数上局限,这样,导致有关教师对教改即使有计划却很难实施,常常是名为教改实验,然而迫于分数压力,对教育规律又不得不违背,进行加班加点。有走回以考分为标准的一般教学中。
1.5教改中浅尝辄止或遇难而退教改,作为一项艰巨的事业,有些教师对其缺乏认识,没有做好迎战困难的精神准备,如果遇到困难,便放弃教改,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还有的教师事业心缺乏,开展了一段时间的教改,在向纵深发展时就浅尝辄止了,使本应结出硕果的教改嘎然停止,无法深入下去。1.6教改过程中容易受外界左右,不能坚持到底
教改中部分教师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并且获得的成绩很优异,在他们准备好好发展的时候,却被上级任命为主任、校长之类的行政职务。这样就会经常外出学习、开会,每天忙于政务,在业务工作上出现用非所学,出现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或者一旦有一点成绩,便到这里介绍经验,到那里作报告,最后使教改成为泡影。
2、数学教改的措施
2.1教师在认识上要不断提高,在思想上要加以端正教育事业的百年大计就是教改,它需要教师付出的劳动不仅仅是一年或几年,而是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对其是终身的奋斗和求索,教师要有与困难斗争的勇气和信心,知难而进。另外教师对目标要具体,教改方向宜明确,要利用教改实验让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对知识最大限度地获取,推动学生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
2.2同科教师联合攻关、通力协作
个人的知识、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要顺利地实施教改活动,同科教师必须通力协作,对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要充分发挥,让全体教师都能参与到教改中来,联合攻关,促进教改向纵向深入发展,防止和杜绝同行相嫉妒、文人相轻的不好情况,青年教师也不要因理论知识较高而自傲,老教师不要以实践经验较强而自居。
2.3对教学法的研讨要不断加强
要获得教改的成功,教师对各种数学教学法及其特点必须熟悉,并在教学中对教学方法进行恰当的选择。眼下在教法改革方面各地教改取得了的成绩很大,总结出的教学方法也各具特色。在平时的教学中,每人如果都能从教学的实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相信更好的课堂效果、更多的理念、更多的教法会在数学课堂上不断出现。2.4在理论及业务的学习上教师必须加强
对教师来讲,加强业务及理论学习是毋庸置疑的,理论的模糊无疑导致实践的盲目,无效劳动在教学中主要是因理论上的偏颇所致。
第一,在哲学学习上教师要不断加强,要以辩证的观点对待教改过程中问题,加以提出、分析并解决。
第二,在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生教师要积极加强,要使教改能够获得成功,通过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进行,不然便无法使教改获得预期的效果。
在学习业务方面,对本学科的学习教师要不断加强,另外对数学学科的最新动向与发展还应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代同步、与教材同步、与学生同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