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践的知识点范文

实践的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践的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践的知识点

第1篇:实践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电子电工;理实一体化;中职;构建

中职电子电工专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提出并发展的。理实一体化主要是指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技术,把教学内容中的理论、实训以及实验等进行一体化的设置;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以及实验和操作等教学条件一体化的配置,技能知识以及素质等一体化的训练。这样可以形成集知识传授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一、中职电子电工专业理实教学的现状

1.理论和实践衔接不合理

很多学生认为上理论课是真正的上课,比较严谨,而到了实验室上课,会变得活泼和自由。有时候学生会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会对实验器材或者设备感兴趣,不能认真听教师讲课。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握教学进度。而现实上课中,教师往往难以控制课堂,学生不能认真听课,教学效果差。另外,在电子电工教学的某一模块时,教师对于理论知识点的讲解,怎么才能让学生听懂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在很多教师都不能对理论模块进行较好的重组和安排,教师不能以实践作为主线,理论知识讲的过于深奥,这都会降低课堂的教学效果,不能做到面面俱到。

2.理实一体化教学不能落实

现在很多电子电工的教学为了实践理实一体化教学,只是把理论知识的讲授从教室转移实验室。教师在实验室讲授理论课,然后示范实验,再由学生来模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把握理实一体化的真正本质,只是将理论和实验在形式上简单的结合在一起,没有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双向训练,在对学生知识、技能以及教学能力的训练上没有体现出一体化。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活跃起来,不能做到学理论和做实验结合为一体,学生的自主实习能力不能提高。

二、电子电工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1.做好理实一体化硬件设施

首先,要编写和征订一体化教学的电子电工教材。传统的教材过于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不能适应电子电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需要。新的教材要抛弃传统的专业教学方案,要能根据教学的任务和目标,根据各个知识点来进行实践任务的训练。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来解释。学校还要自己根据征订的教材来制定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来。

其次,中职学校还要进行一体化教室的建设。一体化的教室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必要硬件条件。一体化教室要包括黑板、讲台、学生课桌、实验的设备以及仪器仪表等,在电子电工一体化的教室中,教室最好布置成混合型或者前后型的。混合型主要是实验设备和课桌结合起来,这样会节省教室的空间,但是在管理时,学生在后面,教师在前面,讲课时学生的视线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教室可以布置多媒体来弥补这个缺陷。前后型的教室主要是分区布局比较明显,前面为课桌,后面为实习设备。

2.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主要是在现代教育理念之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将教学环节分为“导”“学”“教”“做”“评”五个教学环节。

导,教师要做好引导,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把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成具有生活化的情境,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理论知识。例如,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安全用电,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认识到规范用电的操作。

学,中职学校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教师应该做好教案的编制,提高学生的效率。教案编写的原则为“实用”,让学生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引导学生来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验。教师要细化教学任务,让学生逐步完成。

教,教师要用精炼的语言来讲解,用熟练和规范的操作来为学生示范和指导。教师的教主要体现在示范上,要严格操作要求,做到正确和规范。在示范之前,教师要对要求细化,包括观察的重点、方法、目的,并在示范的过程中要边演示边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要注意操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做,做实验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点。教师要指导学生来做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自主完成实验,教师在旁指导和监督,做好引导者和咨询者,并要适时回答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在电气控制路线的调试和安装中,教师要按照维修电工的工作任务,要通过读原理,列出元器件的明细表,然后把元器件装在电路板上,再进行测试和调试,最后检测学习成果。这样不断地改进和总结经验。

评,教师要做好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强调对学生技能的培训。学生要做好自我评估,促进自我发展。

三、结语

通过教学实践,电子电工专业要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不断地改革来创新。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卫东.行动导向视野下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

术教育,2010,(29):32-33.

第2篇:实践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电工电子学

高等教育本科教学体系是由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这三大部分组成的。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以基础课程的理论为基础,在服务于专业课程需求的同时,也面向本专业的实际应用。因此教育界将专业基础课程称为各专业知识结构中的“腰部”。因此,学生在专业基础方面所具备的素质对其后续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素质教育”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非常重视的问题。

专业基础课程的典型的特点是:既有系统、完整的一套理论体系,又有丰富、多向的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完全按照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那就会使课程内容基本浮于理论面上,成为理论课程的教学,没有体现其实践性;但如果过多地讲授实际应用的内容,又容易使课程理论基础薄弱,偏离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

如何紧密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是我们近两年来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的主要目标。下面将我们在“电工电子学”课程中的教学改革实践的经验体会介绍如下:

一、构建符合现代工程师培养要求的具有“素质教育观”的课程教学结构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已经深入了人们生活及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对现代工程师必备的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即:除了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外,还要具备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院校教学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为此,我们对“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教学结构进行了新的规划,新增了“计算机仿真设计”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实验教学环节一道形成了相互联系并各有培养目标的有机整体。该课程教学结构设计分工如下图所示。

该课程教学结构由三部分组成:理论教学、EDA教学、实验教学。从整体结构上可以看出:所要达到的培养教育目的符合现代工程师必备的三项素质的需求。由于课程设置是按照“电工电子学”和“电工实验”这两门课程分别实施的,因此就把EDA教学分别融合在上述两门课程中,但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中的EDA教学内容不尽相同,理论课程侧重于利用EDA手段形象地分析理论问题,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实验课程则侧重于利用EDA手段进行电路系统设计,加上实际动手的实验便形成了“电工实验”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

二、构建“面向工程化”的体现“素质教育”特点的教学主线

“电工电子学”课程在内容包括电路分析基础理论、磁路与电机学、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诸多环节,基本涵盖了电学和磁学的绝大多数内容;教学实施环节上,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教学实施方法上,分为课堂讲授、实物动手实验和EDA分析设计。这些都反映了该课程体系内容多、环节多、方法多的特点。但这一些特点的负面影响是容易给学生造成杂乱繁多、遇到问题不知如何下手的感觉。而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教育理念就是强化学生知识结构的整体感、系统感和框架感,因为这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思维意识影响很大。

为了使“电工电子学”这门电类专业基础主课的教学具有整体感、系统感和框架感,使课程教学面向工程化,使课程体系的内容贯穿着一个清晰的思路、围绕着一个明确的中心问题,我们采用了“以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典型模型的技术需求作为课程教学主线”的教学改革思路。

之所以以“技术需求”作为教学主线,就是使各个教学主题和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具有实际工程针对性;之所以选择“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是因为该系统具有综合性,这样做就将整门课程的内容整合在一个系统之下,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又各有功用的整体。站在系统的高度老师可以对教学内容旁征博引,学生可以对整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站在技术环节的角度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精雕细凿、举一反三,学生可以对有关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仔细推敲。

利用系统模型构建课程教学主线,使本课程教学的目的跳出了“专业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打基础”的传统认识,而是本着提高能力素质实施了“面向工程化”的系统教学,其课程自身就形成了从理论到实际的完整结构。

三、实施体现“面向工程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着“科学上的合理性”,课堂教学过程我们按照如下思路进行了实践:

“问题提出”: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是从“系统模型”中的某个技术需求中展开的,使整堂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具实际性和针对性。

“理论探讨”:相关章节内容及知识点的规范的理论描述、严谨的公式推导、纯理论的例题演算,充分体现出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性。不可因“面向工程化”而忽视理论知识,要打牢扎实的理论基础。

“实际应用”:结合本堂课提出的“系统模型”的技术需求,以例题的形式或专题讨论的形式将理论内容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

“归入系统”:把“实际应用”环节中得出的结果放入“系统模型”中探讨其适用性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具体问题。

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性地融入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容易遇到的相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一些实际工作经验,可强化学生的“工程化”意识。

本着“艺术上的完美性”,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了“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气氛,启发了学生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学热情。

四、继续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在“素质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工作中确实发挥了其形象、直观、生动、信息量大的特点。但是实践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传统的教学手段仍然能够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不可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先进性而违背了高等教育的教育宗旨。

传统教学手段的突出特点是:充分融合了教师的思想、思路和思维方式,是将教师的素质以最为“可亲”“可近”和最为“人性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方法。特别是在“教书育人”方面,传统教学手段,很容易使教师“由感而发”地引出教书育人的话题和内容。这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参考文献:

[1]秦曾煌主编.电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第3篇:实践的知识点范文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社会对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精通商务管理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甚至出现人才缺口。许多高职院校秉承学以致用的办学宗旨对电子商务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但是仍然存在毕业生技能与企业要求不符的情况,反映出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缺乏全面、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影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电子商务;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建议

电子商务主要是指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远程通信技术的优势来实现商品买卖过程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是经济学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运用。电子商务作为近几年新兴的商务运作方式在我国发展迅速,规模日趋扩大。随着电子商务业务的蓬勃发展,企业对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的缺口有扩大的趋势。仅未来五年就有100多万的人才缺口。然而,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却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平均就业率,较低的就业率和较高的人才需求率表明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因此,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电子商务专业定位不清

电子商务专业范围广,方向和定位不是很明晰,涉及的边缘学科也很多,从而导致电子商务在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传统成熟的专业,如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生对于成熟专业的知识构架和就业去向都有着非常明确的概念和理解,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把就业的难易程度作为选择专业的核心考量指标。而电子商务却有所不同,无论从理论探究角度还是从实践操作视角来讲,都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很多学生对于学习专业的目的和专业课程设置的认识非常模糊。

2 高职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不仅体现在综合性强,需要综合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应用操作能力。为了达到同时提高学生知识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双重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理论施教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设置有效的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电子商务刚刚兴起的时候,从事电子商务人员很少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经验集于一身,从而难以企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我国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从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入手尝试着进行改革,如大量增加实训课程所占比重等新举措,使得教学效果有所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专业教师占比较低,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在高校担任电子商务教学的教师非本专业毕业,从而导致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侧重教材知识点,缺乏对知识体系、前沿技术的探索研究,无法做到新知识新技术的及时传授。很多非专业教师对电子商务操作流程不熟练或者理解不深刻,很难从实践角度给学生讲授实际操作经验,同时缺乏也具有双证型的“双师型”教师和骨干教师。

2.2 理论脱离实际,缺少实践教学环节

电子商务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要求极高,尤其是涉及到例如企业间电子商务合作模式、网络客服流程、网上购物流程更是需要大量进行实践才能理解其中要义,而这些恰恰是没有进行实训演练的,这是因为很多实践环节都要求学生必须开通网银才能支付,因此教师通常用自己的银行卡做演示或者仅仅展示些文字和图片,从而导致学生对于部分实践环节只有感官上的认识,而没有亲自操作的经验,难以留下深刻印象,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2.3 实训软件过于简单、脱离实际

现在各高职院校中广泛使用的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大多过于简单,学生只要按照操作手册,按顺序完成既定操作即可,不需要进行过多思考。这种操作方式缺乏灵活多变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 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建议

通过上述原因的分析中可以得到,想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且必要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达到学生到就业岗位后能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的目的,职业学院不仅要关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更要清楚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兼顾二者需求的情况下对电子商务的课程设置进行合理、科学、系统、规范的安排,将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合理安排模块实训和结合实训的比重分配,纵向的校内实训与横向的校外实训对比开展,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甚至是自主创业,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增强学习兴趣和培养动手能力非常有好处,同时也对提升电子商务学生就业质量和数量,开拓新的电子商务教学思路和方向有所裨益。

3.1 参加技能竞赛,培养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技能竞赛部分,参与竞赛的学生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综合素质,还可以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榜样,培养学生在树立自信品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还可以突出自己的优势,为以后的就业环节加分。

3.2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

高职院校应该及早培养学生积极面对自主创业的态度,例如利用学校的广播、学报等资源对电子商务进行积极宣传,努力营造出积极的学习和实践的氛围,从心理层面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自主创业,从操作与技术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同时还要适时增强必要的管理经验、市场运作策划能力的培养。在创业过程中,培养学生冷静的头脑,扎实的技能。成熟的思想加上必要的素质和技能,才是学生融入社会的基础条件。

3.3 形成以“运动起跑线”为代表的学生创业网店群

实战型模块教学法的实施,使得学生对每一个模块的内容掌握得很扎实,实战能力也有所提高,这些都为我校学生的网上创业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目前已形成了以“运动起跑线”为代表的学生创业网店群。

21世纪是信息充分融合的时代,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黄金时期,企业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会持续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大于供给会成为一种常态。因此,如何找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模式,如何更好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过度与衔接,仍然需要在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与改革。

【参考文献】

[1]邵兵家. 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4篇:实践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电子工艺;课程建设;职业岗位;项目化;工学结合

当前,随着国家骨干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和评估工作的开展,中国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新的突破性发展正逐步落实到每所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中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成为内涵建设的关键问题。从微观层面看,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所以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和成功实践无疑成为这轮高职教育改革的基本核心点。

一、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目标的定位

“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专科层次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学生,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实用性、创新性、发展性。

1.课程目标的定位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以工作实践为中心组织课程是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最为有效的模式。高职工学结合课程目标绝不仅是提升技能,而是培养面向岗位的综合职业素养。这包括专业能力(职业特定能力与行业通用能力)与核心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还应有科学态度(对于周围事物的探究倾向、社会调查、观察的正确性、批判性)、工作责任感等。

2.课程内容的定位

有科研成果显示,人的职业能力有70%是在工作岗位上形成的。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内容应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任务所需要的内容体系。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应致力于围绕岗位任务,在对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开发更具实践价值的工作知识。课程内容更多的是取决于实际生产、服务与管理的需要,大多数岗位对其工作内容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

3.课程结构的定位

高职工学结合课程依次从岗位、任务和项目三个层次进行构建,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结构。首先,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标准,设置情境,选择相应的“载体”(如:任务、项目、案例等),确定每个“情境”中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为每个“情境”的实施选定教学方法。

4.课程质量的定位

高质量的教育不仅表现在对学生显性能力培养方面,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内在素质的养成和潜能的开发方面,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必须创新评价方法,注重社会评价、过程评价、自我评价。对教师而言,主要的变化就是要把课程与教学同评定整合起来,贯彻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去。称为“嵌入”课程评价,意即用当前的课程活动达到对成绩进行评估的目的。

二、高职《电子工艺》课程发展现状中存在的不足

对于工业企业及其产品来说,工艺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生产优良产品以及增加利润。它建立在对于时间、速度、能源、方法、程序、生产手段、工作环境、组织机构、劳动管理、质量控制等诸多因素的科学研究之上。电子整机(包括配件)产品的制造工艺主要涉及到的是这类产品设计、试验、装配、焊接、调整、检验、包装等的工艺过程。就电子整机产品的生产过程而言,主要涉及制造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技能,以及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工艺管理。

1.认识狭隘、不受重视

在很多普通人甚至电子专业人士眼里,电子工艺就是电子元器件检测、焊接、维修的代名词,认为高职学生无论顶岗实习还是就业,就只能是在产线上机械地插件、焊接,好点的不过就是调试、维修。普遍认为电子工艺与电子设计比起来过于低级。所以无论是各种电子技能竞赛,还是各种电子实习实训,无不围绕着电子线路设计和软件编程开展。其实,这里面存在着几个认识上的盲点或误区。第一,电子设计的结果容易判断,最直接的就是程序“跑起来”、产品“动起来”,而对工艺的判断需要很多的前提条件,例如:设备、人员、成本,甚至使用区域,所以很难有确定唯一的判断标准,这就使得相关的竞赛难以进行。第二,很多教师没有生产现场经验,直接认为工业批量生产就是把实验室开发流水线化,即一台变很多台,一人变很多人完成。而事实上,从实验室开发成功到量产成功需要很长一个过程,也即是原理性设计≠产品设计,合格样品≠合格产品,试制成功≠批量生产成功。正是这些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对《电子工艺》课程建设的投入不足,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出现偏差,对学生产生误导。

2.脱离现场、片面繁荣

日本丰田汽车的创始人丰田喜—郎:“技术人员不了解现场,产品制造就无从谈起。”对于电子技术应用类的人员来说,不了解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每个细节,不理解生产工人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就很难设计出具有生产可行性的产品。由于《电子工艺》课程的实践性极强,所以技能训练必不可少。但是无论是早期的按图装接电子套件训练,还是现在增加了PCB制版、SMT表贴、电子EDA等模块的综合训练,有很多学校仍存在对学生能力培养表现出操作技能是强项,现场组织技能是短板的现象。这些学生或许有优异的焊接、检修、设备操作编程能力,但是不会指导和组织工人生产、不会解决突发状况,没有在电路设计时就考虑生产效率和成本的意识,不会做岗位操作说明书,不会设计生产报表,更谈不上工艺改进、工艺标准化等工作。而后者正是高职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所面临的具体工作。这些与现场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如果要留到就业后在实践中边工作边学习,无疑会延缓他们职业成长的速度,同时对学校教育质量扣分。究其原因,还是课程内容没有真正根据高职学生就业岗位职业能力需要进行筛选和编排设计。

三、面向职业岗位的高职《电子工艺》工学结合课程建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多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电子信息类学生毕业后从事最多的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就是电子产品工艺和生产管理,具体岗位包括从物料员、工艺员升迁到工艺工程师、从生产助理升迁到生产主管或工业工程师等。岗位技能要求包括:(1)在开发阶段:设计方案(安全性、可行性、劳动量、材料定额、加工精度、工装夹具…)讨论,产品初样工艺分析鉴定、试制;根据产品设计文件要求编制生产工艺流程和工位作业指导书等。(2)在生产阶段:对新产品的试制、试生产的准备和协调;完善全套工艺文件编制、工艺质量评审、指导批量生产现场组织,提出改进意见;实施生产现场工艺规范和工艺纪律管理,培训和指导工人的生产操作,解决生产现场出现的技术问题;控制和改进生产过程的工作质量,协同研发、检验、采购等相关部门进行生产过程质量分析,改进并提高产品质量。(3)在发展阶段:研讨、分析和引进新工艺、新设备,参与重大工艺问题和质量问题的处理提高企业的工艺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一)重塑课程结构和内容

1.构建电子工艺系统化教学体系

电子工艺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门课或一个实习就能达到目标的,必须构建一个持续有效的教学系统。电子工艺系统化教学应更深层次注重电子工艺实习的先进性、工程性、应用性,着眼于从整体上有计划的将电子工艺的工程训练有机的、分层次的与阶段性理论授课、综合实训、专项实习和毕业设计相结合,营造工学互补环境,提高学生工作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一般是在第三学期开设理实一体化课程《电子制造工艺与管理》,同时开设的平行课还有《电子测量与检验》、《电子EDA》,在第四学期开设《电子维修》、PCB设计与制作实训、电子产品开发实训,在第五学期开设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同时在一、二年级的暑假和三年级的顶岗实习中,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门的SMT操作训练和参与企业生产。课程内训练项目和实习实训项目选取基本来自实际工程项目或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

2.《电子工艺制造与管理》项目化教学改革

课程的任务是操作现代电子产品工艺设备,完成产品从原材料检测—原材料预处理—印刷电路板装配—焊接—总装—调试—检验—维修,直到最后包装的全部生产工序,最终能安排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编制工艺文件和组织生产,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初级的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所以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安排教学任务时,先逐个训练单项技能(也即是各项技术手段和操作技能),再训练综合能力(包括各项技能的熟练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生产过程的组织、质量控制和工艺管理)。在技能训练中逐步培养CDIO工程素养、管理素养。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项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展开,强调知识的产业需求和标准,并不断根植、巩固,且持续改进。项目安排见表1。

课程内容增加现场管理部分,与职业岗位要求吻合;同时引入IPC标准,作为学生自我评价、团队评价操作质量的基本依据。对于SMT技术在课内仍以手工操作、半自动操作为主,辅以仿真软件操作,真正的自动化流水线操作放入专项实习或校外顶岗实习中。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

1.采用CDIO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化教学,基于工业现场、实际工程项目任务驱动,强调工程意识、持续改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采用CDIO教学模式。上课流程为:明确任务-知识链接-演示-实操-辅导-检查点评-整理现场-考核。

强化实际操作,理论讲解和学生操作应根据实际情况交叉进行,发现问题应集中显示及时讲解,以保证学生实践操作的效果。教师应在学生操作时,巡回指导,个别问题个别解决,普遍问题集中解决。

(1)资讯:视频或图片介绍、教师引入任务。

(2)决策:学生对任务分析讨论,教师点评引导。

(3)计划:分析讨论、教师示范、多媒体教学、小组分工。

(4)实施:学生实操、完成产品或文件,教师辅导巡视。

(5)检查:学生成果汇报、质量总结、自我评价和团队评价。

(6)评价:教师评价操作,学生结果处理,经验推广、教训避免。

2.采用档案袋评定方式

成绩评定采用全过程的全面考核,以能力考核为主,兼顾知识考核。学生成绩评定分三部分:平时成绩(作业、纪律等)、实践成绩(团结协作精神、产品或文件制作质量、创新点、课内发言)、开卷或闭卷考试成绩。总成绩=平时成绩+课内项目实践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成绩评价表见表2。这样的评定方法避免了很多片面性,既重视了书本知识的掌握,又强调了实践运用能力和素质、品德等方面的培养。

学生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要上交学习记录,即课程引导文。学生不仅依据课程引导文明确本次课的任务、目标,并且可以随时记录操作结果、数据和自我评价、改进措施。每位同学的课程引导文和完成的作品(包括各种文件报告、焊接的PCB板、维修小电路、制作的电子产品等)放入各自的档案袋,作为老师对学生实践成绩评定的依据。

(三)打造教学环境和师资

1.教学环境

在校内建设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电子工程训练中心,其中配了一个生产性实训室,接近一般小企业水平的实践车间,建成了两条普通生产线,基本能进行除全自动SMT以外的产品加工生产,可以承接产品代加工或引厂入校。在校外,学校签约6个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在校学生有充分的条件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满足产学结合的需求。实习期间企业工程师亲自给学生上课讲解关键知识点和生产工艺注意事项,为学生答疑,给学生引导,让学生直接参与现代电子生产企业的生产、管理,亲身体验职场环境和工作氛围,学习企业的规章制度,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为将来就业及择业及安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师资队伍

目前已建成一支校内“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基本上都有企业工作或挂职锻炼的经历,甚至少数教师本身就是企业的兼职工程师,长期参与企业产品设计、工艺改造等,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另外,正在逐渐建立一支与教师队伍相匹配的校外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参与学生的理论授课、实践指导,进一步拉近与学生工程实践的距离,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四)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

教材选用王卫平等老师主编的《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第2版)》和项目化校本讲义。陈老师的教材包括配套的教学影碟,是一本凝聚了无数心血和电子工艺专家工程实践经验的优质教材。在校本讲义里根据本课程实际项目补充了课程引导文、授课讲义和关于现场管理的部分内容,例如:5S管理、质量工具与分析、标准工时核定、各类岗位操作说明书等。

另外,提供给学生的教学资源还包括主讲教师在企业收集的各种实际操作、工艺设备、工艺文件照片和视频。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SMT制造教学系统进行仿真操作,可以利用实训室的校园网链接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国家资源库,随时查阅资料、在线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授课,运用动态的文字、图像展示元器件、电路图,使用视频软件观看产品制作调试的过程和方法,这些生动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节省了授课时间,提高了实习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四、课程改革的成效和创新

1.改革的成效

笔者所进行的《电子工艺制造与管理》项目化课程实施,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对学生的培养除了个人操作技能外,重在培养职业的规范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学生普遍能结合个人兴趣和特点思考未来的职业定位,认识到工艺与设计密不可分。在本课程学习完成后,学生进行后续的课程和实习实训时,会自觉运用工艺知识。例如在进行电子产品设计时会自觉想到元器件的实际封装,进行实际测绘,而不是一味从库里调用,焊盘的大小也会依据标准设计,会自觉计算材料成本;在进行专业实习时,能在老师的指导和审核下自己设计生产工艺流程、安排岗位人员、编写岗位操作说明书和各类报表、组织生产、5S整理,学生不再只把自己看作工人,而是设计者、管理者,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意识得到很好的锻炼。

2.改革的经验和创新

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值得一提的经验有:教师的工程经验准备是成功的保证,课外兴趣小组的骨干培养是成功的推手,学生的提前企业锻炼是成功的催化剂。另外,档案袋评定非常具有实际价值。具体说来就是将学生的活动结果装入个人档案,能够提供他们有关学习的情况,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所取得的成就,学生成为档案袋内容的一个主要决策者,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机会。因为对学习者来说,自我反思、自我选择比标准化更重要。这关系着学生一生的职业成长,体现出教育的隐性质量。

本次课程改革突出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将流水线生产纳入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实际操演一次未来生产工艺与现场管理的职业岗位角色。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学生摈弃实验室操作等同于现场生产的固有思维,理解设计和实施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自己亲身感受现场与想象的不同,亲身体会对于现场的把控远比对自我的控制要难得多,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成本控制、质量控制的习惯。

五、总结

电子工艺学是一门在电子产品设计和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而过去又不受重视的学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先进的电子工艺技能就制造不出高水平、高性能的电子产品。高职教育应该将单项的技能培养转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有一技之长的同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电子工艺课程改革建设势在必行。

当下,我们应该毫不迟疑地坚持在培养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理念的指引下,采用基于职业活动的项目化课堂教学方式,实现“扎实基础、熟练技能、开拓视野”的基本教学目标,通过工程实践逐步地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大农.高职课程改革基本观念问题的理论探讨[J].职教论坛,2010(33):8-12.

[2]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21-28.

[3]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关键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09(6):130-132.

[4]孙建京,方建军.应用型大学工科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5]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李晨晖,徐有明,杨端.对电子工艺教学的思考[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383-384.

第5篇:实践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字: 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实践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绿色建筑在满足功能和空间需要的同时,强调实现资源的集约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自绿色建筑引入我国,广大建筑行业人士在绿色建筑发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照绿色化构想目标要求仍有距离。主要是施工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量大,生活、施工条件差等问题。本文基于此,进行绿色建筑施工控制重点的分析与实践研究。

1绿色施工的控制重点

绿色施工体现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理念,贯穿建筑施工的规划、建筑材料的采购,建筑施工以及建筑工程的验收。对于绿色建筑施工的具体指标,建设部2007年颁布实施的《绿色施工导则》进行了指导,它包括六个方面。

1.1 绿色施工管理

绿色施工管理包括建筑工程的组织管理、建筑工程的规划管理、建筑工程的实施管理、建筑工程的评价管理以及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建筑工程的规划管理师绿色建筑实施的总体控制方案,其绿色设计方法、手段均源于此。绿色施工的理念不仅仅局限于施工的质量、安全、工期和成本,还要涉及到绿色化的问题上来,采用信息化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定量、动态的施工管理,达到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的目标。

1.2 绿色施工的环境保护

绿色建筑施工的环境保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常见问题:对扬尘的控制、对噪音以及振动控制、光污染的控制、水污染的控制、土壤控制、建筑垃圾控制以及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

扬尘控制方面,建筑施工所需的土方、垃圾等运输时经常散落、飞扬,应对其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对运输车辆以及施工现场加强封闭,密网覆盖等。对于噪音以及振动,采取隔音及隔震方法,加强对建筑施工现场噪音以及振动的监测控制。对于水污染,对废水进行水质检验,对污染的水进行严格的隔水层设计,比如采取边坡支护技术。对于光污染,电焊操作做好防护,防止弧光伤眼,夜间施工,做好灯光透光范围的控制。 土壤保护方面,由于施工造成的,要及时绿化,防止土壤侵蚀。地表易于土壤流失的,可采取稳定斜坡,地表排水等措施。相关垃圾、排污做到不能污染土壤。施工完成后,及时回复因为建筑施工而破坏的植被。

1.3 绿色施工的节材

主要包括减少材料的浪费、周转材料二方面。

(1)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

根据建筑施工的进度,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使用,减少库存,提高使用率。尽量减少建筑完成后的材料剩余率。

(2)周转材料

建筑模板与脚手架、防护网、电焊机、切割机等建筑设备可多次利用,而实际施工中,建筑模板与脚手架的使用次数比较低,有的仅仅使用几次。因此,应采取优化技术体系与管理措施。如选择维护方便、拆卸不易损坏的机具材料,引进专业的安装、拆除建筑模板脚手架的队伍进行安装、拆除。可选择定型钢模、竹胶板等替换木模板。选择整体提升、分段悬挑的外脚手架技术方案。

1.4 绿色施工的节水

一是基坑抽取的地下水.建筑施工基坑抽取的地下水,大部分都排入市政工程管道,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可采取基坑支护地连墙、配合止水帷幕动态降水的技术方案。如果基坑抽水量大雨五十万立方米时,需要进行地下水回灌。

二是混凝土节水。此部分用水量最大,我国当前混凝土使用数量达到二十亿立方米,而每立方米搅拌用水约为175KG,总计用水超过三亿吨,而养护用水是搅拌用水的几倍。,用水量巨大,因此可采用基坑抽取的地下水优先进行混凝土搅拌与养护用。

三是其它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充分利用雨水、中水等,在建筑工地建设其它水资源搜集利用系统,使用中水进行搅拌、养护,降水量充沛的地区适合建立雨水搜集系统。对于建筑工地上的设备、机具建立用水循环装置,优先使用雨水清洗,路面喷洒,绿化灌溉亦是如此。

1.5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

建筑施工应按照施工的具体规模与地理条件等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占地指标。尽量降低建筑废弃地面,临时设施占地使用率应当不小于90%,临时场所采用可动态调整的多层轻钢活动板房,钢骨架水泥活动板房等。生活区与施工区进行标准分隔,建筑工地围墙为了降低建筑垃圾的产生,可选择轻钢结构制作围挡,而不使用砖结构围墙。

2 某建筑工地绿色施工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太原市某公司办公大楼在设计和施工阶段积极贯彻绿色施工理念。本人对该建筑工地进行了现场调研,并与施工人员进行了交谈。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该建筑工程在施工伊始,就存在对绿色施工理念理解不到位,在施工过程中,为了简单的节约成本而采取预绿色施工理念相背离的施工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施工用水与场地降水进行沉淀处理后直接排入太原市市政雨水管道。

(2)施工工地出入口选择篷布铺路,降低车辆的尘土。

(3)施工工地搭建现场使用半封闭蓬,一定程度减少了声音污染,但未进行噪声监测。

(4)施工工地东侧为建筑垃圾存放区域,对建筑垃圾进行简单分类,废弃垃圾未考虑再利用价值,直接运出后丢弃。

(5)大部分水泥使用袋装水泥,少部分散装水泥。

(6)节能工程部分不达标,如保温层厚度降低,玻璃幕墙工程预埋件强度不足,构件安装结合处漏放垫片。

工程承包商对于以上问题及时发现,并按照提出建议方进行了积极整改,开展绿色施工理念的培训教育。整改后施工工地未出现扬尘现象,周转材料、建筑垃圾存放有序,并进行分类标示。虽然噪声污染,其它水资源应用还有待改善,但是与传统建筑施工相比,在扬尘控制、土壤保护、周转材料、建筑材料的浪费、积水处理有了很大的改善,也基本符合了绿色建筑施工的理念。目前也在筹备建立水循环利用装置,雨水收集系统。

3 结论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与施工技术人员的访谈,发现当前建筑施工对绿色建筑的理解仍然不够深刻,在施工过程中,或迫于施工设计问题、施工技术支持不够、施工人员水平问题、成本控制因素,贯彻并不十分到位。因此,绿色建筑的理念应当做好设计与施工的衔接,技术的支持,人员的培训,管理制度的规划,流程的优化设计,将绿色技术更好的应用于绿色建筑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1] 王有为. 绿色施工:绿色建筑核心理念——《绿色施工导则》技术要点解读[J].建筑科技,2008,1.

第6篇:实践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建筑;电气施工;质量控制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建筑物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加和扩大,提高了建筑电气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标准,这就使得建筑电气在建设工程中的复杂程度越来越大,对电气系统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对于建筑工程的使用功能、竣工后运行的安全可靠程度、投资效益的体现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一项建筑电气工程而言,从开工到竣工,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工作自始至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建筑电气施工的质量控制进行初步探讨。

1.建筑电气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

1.1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图施工

图纸是施工的语言,是施工的依据,电气施工人员必须在施工前熟悉图纸,这里所说的熟悉图纸不是简单的看懂,而是要求熟练掌握整个电气安装工程的工程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但是只看懂电气图纸是不够的,电气施工人员还要对土建施工图及水暖施工图有所了解,掌握房间的基本格局及水暖管线的走向,这样在施工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例如在某住宅的电气施工中,施工人员由于没仔细研究水暖图纸,将厨房的防溅插座安装在了二次水上水的管线下,导致整个楼的用户无法正常使用该插座,最后不得不在验收前刨墙从新安装;再有,在该工程中施工人员没充分考虑小型砌筑问题,将厅里的插座安装到了小型砌筑的墙里,又导致工程后期返工的后果。因此熟悉图纸是电气施工人员必须注意的问题。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高素质的电气施工人员还应该能够在熟悉图纸过程中,发现在图纸会审时没有发现的不利于施工的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由电气设计人员对建筑项目安装设计提出相关的技术要求。电气安装人员应会同施工技术人员审核安装和施工的图纸,以防遗漏和发生差错的现象,电气安装工人应该学会看懂相关的施工图纸。电气安装施工前,需要详细的了解电气安装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法,尤其是梁、柱、地面、屋面的做法和相互问的连接方式,并仔细地校核自己准备采用的电气安装方法能否和这一项目的电气安装施工相适应。在安装施工前,还必须加工制作和备齐电气安装施工阶段中的预埋件、预埋管道和零配件等基本设备。

1.2按照相关的施工验收规范施工操作

有些电气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完全凭借经验,不严格按照规范施工,导致工程无法交工,例如图纸上明确注明未尽事宜参照有关规范执行。施工人员在开关安装时,由于图纸未注明开关距门的水平距离,就随意的放置,有的竟然安装的门的后面,而规范要求在200mm—300mm之间,切安装在便于操作位置,结果导致工程在验收时无法交工,而该部分的顶棚又是现浇楼板,返工的难度可想而知。在该项工程中还有类似问题发生,施工人员在布置厨房的灯位的时候没有按规范要求严格测量,为赶工期,凭借目测布置灯位盒,最大处偏差竟然超过200mm,引起了甲方人员强烈不满,险些发生冲突,处理结果是灯位全部返工,施工人员整整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才处理好,影响了整个工程的正常交工。还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比如图纸注明的开关距地高度1400mm,没有说明是下沿距地还是中心距地,这时施工人员就要统一施工标准,否则就会出现高低参差不齐的现象,违背了电气安装工程要求整齐美观的基本原则;导线的接头要“搪锡”防止氧化、穿线要做好配合防止导线拉伤、接线盒放置在隐蔽地方防止影响美观等等这都是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在施工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3加强建筑物防雷措施

建筑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的连接采用焊接和螺栓连接,钢筋混凝土结构内的主钢筋采用焊接连接和直螺纹连接,所有金属件的连接方式及截面均满足防雷规范的要求,并与屋面焊接连通,因此可以直接作为防雷及等电位连接系统的引下线,引下线与基础接地装置焊接;如果采用综合接地系统,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其主体建筑利用结构柱、地梁、桩基、承台等内部的主筋连通作自然接地体,结构基础钢筋一律采用焊接、绑扎等可靠连接的方式,所有金属件的连接方式及截面均满足防雷规范的要求,并与引下线金属结构焊接连通,可以直接用作防雷及综合接地系统的自然接地装置。所有桩基、承台、地梁内钢筋应连成电气通路,并形成周边闭合回路。如果建筑外墙均为幕墙结构,建筑物从室外地坪起,每层外墙处利用结构圈梁内外侧两根主钢筋焊接连通成环形作均压环、并预留接地端子板,将外墙上的幕墙框架等所有金属构筑物均接入均压环接地系统,每个金属物的接入不少于两点,以防止侧击雷的破坏。

1.4土建施工相互配合

在电气安装中后期,土建施工人员应主动与电气安装技术人员相互配合。在二次控制电缆和电力电缆敷设完毕后,土建方面应立即协助电气工作人员对关键电缆出口进行封堵并在电缆坑上加盖板。避免老鼠和其他小动物咬损电缆,以及防止电气设备安装时的施工不慎引起电缆的着火或外力损坏。在安装主控室和各配电间的照明灯光(包括普通照明和事故照明)部分之前,电气安装技术人员应与土建施工技术人员进行交底。明确在土建工程砌筑隔断墙之前,应与土建施工员和放线员将水平线及隔墙线核实一遍,因为电气人员将按此线确定管路预埋的位置及确定各种灯具、开关插座的位置、标高。在土建抹灰之前,电气施工人员应按内墙上弹出的水平(50线)、墙面线(冲筋),将所有电气工程的预留孔洞按设计和规范要求查对核实一遍,待按图纸对所有灯光线路进行敷设完毕后,将箱盒稳固好,并将全部暗配管路也检查一遍,然后由土建施工人员对管路和箱盒进行抹灰。电气施工人员应积极主动和土建人员联系,等待喷浆或涂料刷完后进行照明器具安装;安装时,电气施工人员一定要保护好土建成品,防止墙面弄脏碰坏。当电气器具已安装完后,土建修补喷浆或墙面时,一定要保护好电气器具,防止器具污染。通常在电气设备安装进入尾声阶段时,电气安装联同土建施工人员对电气设备的基础设施进行预验收检查。针对因设备安装时造成基础设施的损坏和其他土建施工方面遗留下来的问题进行修整,包括做好对主控室和配电问以及对整个设备区进行亮化工作,配合好电气安装工程的验收工作。

2.总结语

总而言之,工程施工实践表明,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的施工质量控制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到工程有序的开展,电力安装技术人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整个工程的深入了解,并且在施工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从而使得整个安装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高效率地完成工程安装任务。

【参考文献】

第7篇:实践的知识点范文

摘要:变电站施工过程中,土建部分的施工对于整体的施工质量具有飞铲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变电站施工过程中,做好土建部分的施工质量的控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结合变电站土建部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土建部分施工质量的控制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变电站施工;土建部分施工;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变电站的施工相比于其他方面的工程施工具有其复杂性,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的管控显得非常的重要,而土建施工使其工程施工中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做好变电站土建施工的管理,提升其施工质量对于变电站的总体施工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就结合变电站土建施工的实际特点,提出了相关的强化土建施工质量控制的思路,这对于变电站的土建施工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变电站施工的土建部分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力行业也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作为电力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变电站的建设、管理,对于整个电力网络的正常运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土建施工是变电站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实际的变电站建设工作中,很多电力企业由于存在设备、技术等方面的限制,通常会将土建部分的施工承包给相关的建筑承包商来进行施工,而在建筑承包商市场中,责任意识不强、施工工人专业素质不高等现象非常的严重,导致土建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并且很多地方政府会对土建施工产生一定的干预,这使得变电站土建施工的过程中,边施工、边设计、赶进度等现象普遍存在,这在无形中使得土建工程的施工难度不断的增大,对于施工质量的提升会产生较严重的影响。

二、加强变电站施工中的土建部分施工质量的相关措施

由上文分析可知,土建施工是变电站施工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施工质量的控制存在一定的影响,下面就针对上文中所提出的问题,提出几点针对性的措施,对于加强土建施工质量的控制具有积极的作用。

1 建立起健全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任何一项工程的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工作中,结合国家的有关标准及要求,建立起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并要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机构,这样才能保证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的严格实施,在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中应该包括综合施工质量水平考核制度、施工质量检验制度、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等各方面的内容,并要结合实际的施工特点,对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等工程材料予以严格的审查,保证相关的施工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质量管理机构是施工质量控制管理中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建立质量管理监督机构的过程中,要对每个施工人员的责任与义务予以明确的规定,并通过有效的管理制度,对工程原材料及成品的监督、检查予以明确的规定。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施工工序都会对整体的施工质量产生影响,在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中,应该做好每一道工序的质量控制工作,在开始施工之前,要对施工中要达到的具体的施工质量要求予以强调,施工完成之后,要严格按照施工质量要求对实际的施工质量进行审核与验收,只有相关的施工质量满足质量要求之后,才能开展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如果在验收审核的过程中发现存在质量问题,应该立即进行整改。

隐蔽工程的质量控制是工程质量控制中要点,需要制定严格的隐蔽施工质量验收制度,在隐蔽工程验收的过程中,严格的按照相关的验收制度来进行验收,如果发现存在质量隐患,要及时的予以整改,质检员是隐蔽工程质量验收的直接实施者,对质检员予以严格的要求,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开展验收工作,对于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实现土建施工质量动态控制。在变电站土建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很多质量管理人员在实施质量监督控制的过程中,很少严格的按照制度要求将实际的施工情况与施工图纸、施工规范进行比对,对于一些隐蔽工程的施工质量更是少有关注,这很难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现工程中的质量问题,甚至直到变电站投入使用之后,其正常运行受到影响时,才发现工程质量中的问题,从而造成较严重的损失,这种静态的控制方法,对于变电站土建施工的施工质量控制是非常不利的,改变这种控制方式,应用动态的控制方法对土建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显得非常的必要。

为了加强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监督力度,在实际的质量控制工作中,应该设立专职的质检员,对于工程施工中的一些关键部位及重要环节实施动态的控制,对于板、柱等重要的主体工程的浇筑质量的控制,质检员应该到现场进行严格的检验与测量,并严格按照相关的设计、施工图纸,对偏轴线、结构错层标高、悬挑结构、框架梁柱节点等一些关键的工程部位进行验收,保证其质量能够满足相关的设计要求。为了保证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中的所有数据的准确性,质检员及质量管理人员应该加强施工现场的检测与督导,以便于掌握实际的工程质量,这对于工程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良好沟通。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等各个参与部门,在保证自身的工作高质量完成的基础上,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并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各部门相互协调解决,这样才能保证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一旦工程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现场的负责人及有关的管理部门应该首先想办法解决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而不能首先想到如何推卸责任,这对于土建施工质量的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4 发现质量问题应该及时的予以处理。在实际的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一旦发现有工程质量不能满足国家的有关标准及设计要求,应该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防止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时候验收是保证施工质量的最后一道屏障,严格的验收审核,能够发现工程中存在的缺陷以及工程质量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应该迅速的提出合理的方案予以处理,这对于提升工程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语

本文就对变电站施工中的土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并结合土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特点,提出了相关的提升土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水平的相关措施。

第8篇:实践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设备管理、状态标志、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一、设备管理过程中应该控制的内容

量值溯源是量值传递的逆过程,它的一致性是国际间相互承认测量结果的前提条件,国家实验室认可将量值溯源视为测量结果可行性基础。“量值溯源”是自下而上的,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连续比较链,把测量器具测得值追溯到同一个计量基准。而“量值传递”是自上而下的,通过将原始基准所复现的量值逐级传递到各级普通工作的计量器具。二者目的都是为了保障量值的统一。为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应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检测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校准,保障量值的可溯源性。

对仪器设备要进行检定/校准,检定/校准可分为购买后首次检定校准、周期性检定/校准、维修后的检定/校准三类。

第一类购买后首次检定/校准:是对未曾检定过的新计量器具进行的一种检定。新购计量器具合格证不具有法律效应,仅表示已做过出厂检验,符合生产商所声明的技术要求。加上计量器具经过仓储、中转等环节,计量特性有可能发生了变化。我们在工作中就发现,有些新购置的计量器具有合格证,但计量不准确。根据ISO/IEC17025中条款对用于检测和校准的所有设备,包括对检测、校准和抽样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显著影响的辅助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校准,实验室应制定设备校准的计划和程序。

第二类周期性检定/校准:是按时间间隔和规定的程序,对计量器具定期进行的一种后续检定。检测设备在使用中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发生偏移,不可能总保持在某一个误差范围内。对检测设备进行周期性检定/校准,避免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实验室应根据设备预期使用目的和设备计量特性,制定年度周期性检定/校准计划,并组织实施。年底制定年度检定/校准完成情况一览表。确保检测设备在检定/校准有效期内使用,使检测设备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第三类维修后的检定/校准:在周期检定/校准有效期内的检测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失准,或维修后,应重新进行检定/校准。经检定/校准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对待特殊情况下的量值溯源,对不可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检测仪器设备,应进行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来提供满足检测规定要求的证据。

仪器设备的自校准,实验室对无法检定/校准的仪器设备,可采用溯源到国家基准的标准物质作为依据,确认该设备能否满足检测规定要求。对无法一一送检的器具如玻璃量具有可进行自我检定合格的器具作为依据。二要有经过法定计量部门培训合格的自校人员,持证上岗。三要有自校准作业指导书。

设备计量特性的确认。检测设备计量确认强调的是检测设备计量特性对设。

备预期使用要求的符合性。根据ISO/IEC17025中条款对用于检测、校准和抽样的设备及其软件应达到要求的准确度,并符合检测和(或)校准相应的规范要求。校准报告应由具有资质的技术人员,对设备的计量特性情况与预期使用要求相比较,确认能否满足规定要求,并形成确认记录,归档。

设备状态标志管理是计量自我特性的确认和直观证明。标志通常粘贴于仪器设备的外部,其主要作用是便于检测设备现场管理,在仪器使用中为操作人员提供直观的第一视觉,表明设备所确认状态是否满足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防止错用。检测设备状态标志有:第一种绿色“合格证”标志是经周期检定/校准合格或经比对能满足规定的要求的正在使用的仪器设备。第二种黄色“准用证”标志是检测设备在某一量程准确度不合格,但检测项目所用量程经校准合格,至使使用受到限制,要在标志上注明限制范围。第三种红色“停用证”标志是检测仪器设备经检定/校准不合格或检测仪器设备性能无法确定,仪器在使用中出现故障、损坏等现象,所以应停止使用。另外对于辅助设备经验证后处于完好状态,贴彩色“完好”标志。

仪器设备期间核查是为了保证检测设备在两次检定/校准之间,保持检定/校准状态有良好的置信度,应对其技术指标进行核查。期间核查的方法有:(1)采用标准物质在不同时期进行重复测量,对比其测量结果。(2)采用高精度等级的计量标准、仪器设备或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检测,看其是否准确合格。(3)采用等精度计量标准、仪器设备进行对比。通过期间核查可以反映出设备的稳定性,便于及时调整。核查频次取决于设备自身质量状况、设备的作用环境、设备作用的频繁程度及使用人员的维护与保养情况。

二、设备管理过程控制要点

对于操作比较复杂的、精密度高、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应进一步编制仪器设备使用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作为仪器操作类文件,对仪器操作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强化了对仪器操作过程的控制。

配套设施和环境条件对完成检测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温度、湿度、机械振动、灰尘、电磁干扰等,都将影响设备的稳定性,易产生漂移,同时,对污染和非污染设备、器具应有明确的标志加以区别,并妥善处置。

设备使用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具有检定员资格证件、且被批准上岗。对高精度、大型仪器应指定专人专管使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要定期填写《仪器使用记录》,定期进行期间检查及维护保养。

检测设备的配置必须满足实验室检测能力的要求,所选购的检测设备计量特性应与检测计量要求相匹配。检测设备最大允许误差要小于检测要求的允许误差。通常为检测要求允许误差的1/3至1/10。

建立合格供应商档案,选择有较高质量信誉,有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有足够的质量保证能力,产品能达到规定要求的合格供应商。

完整的设备档案应包括设备的名称;制造厂名称、型号和编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接受日期、启用日期、接受时的状态和验收记录;目前存放地点;制造厂提供的资料或使用说明书;历次的检定和调试报告,验收准则和下次检定、校准日期;历次维修的日期和今后的维修计划;设备的损坏、故障、改进或修理记录。

三、提高仪器设备管理水平几点思考

1.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制度,明确设备使用、管理和考核行为

设备管理做到统一制度,分级管理,责任明确。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设备台帐建立维护,保证数据的准确、全面和及时更新,监督检查设备的使用、管理及考核工作。使用部门负责设备完好性及设备维保实施,仪器设备要有专人保管,尤其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使用部门要指定熟悉设备原理、掌握操作方法的人员实施专人专管。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考核有效。

2.强化仪器设备采购的计划性,防止设备购置的盲目性、随意性

对贵重设备购置,不仅要把好购置审批关,还要加强事后监督跟踪,对设备调研、论证及项目可行性报告的真实性、是否达到预期目的,进行跟踪检查。

3. 探索防止设备闲置和利用率低的问题

改完善设备考核内容和方式方法,深化经济效益指标考核,将设备使用率纳入考核范围,设备折旧纳入成本考核,设备折旧随使用部门变更而变更。出台设备共用倾斜政策,鼓励部门间设备共用,资源共享。通过行政手段和经济杠杆共同提高设备利用率。

4.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推进设备网络化管理

建立完善设备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实时更新设备数据库,保证其原始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通过按使用部门、设备名称、到货日期、设备原值、设备供应商及设备保管人等条件的快速检索、统计,为设备购置计划与预算的控制决策提供参考。实现仪器设备采购、维修、报废等审批网络化,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接入互联网,可实现多基地单位异地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统一管理。

结束语:

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是实验室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加强仪器设备的有效监控管理,才能更好地保障实验室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才能更好的站在科学、公正的第三立场,为社会提供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周莹.谈如何搞好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9(5).

[2]魏强.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中现存问题与对策[J].价值工程,2010(11).

第9篇:实践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建设工程;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质量监理;施工质量

中图分类号:TU3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3-0110-03

一、方法与环境因素

工程施工项目地基和所用填料复杂多种多样,施工工艺方法不一,施工工期长,气候条件复杂多变、民事干扰等外界环境,常常影响工程的正常施工,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对工程质量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开工前认真做好技术交底和图纸会市、施工测量、工地试验室的建立和施工前的有关试验等施工准备工作,使参与人员充分了解有关技术标准、合同要求以及设计意图,依照相关标准与合同要求因地制宜地编制详细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和质量计划,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使所有参与人员不但知道该怎样去做,还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对可能出现的质量隐患、质量事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把设计图纸的意图和要求不失真地落实在设计路线上。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确立贯彻“防检结合、以防为主、重在提高”的观念,加强过程控制,严格施工过程中的“五不施工”、“三不交接”和“三检”制度,以确保每道工序的工程质量。“五不施工”是:未进行技术交底不施工,图纸和技术要求不清楚不施工,测量标准和资料未经交接核签不施工,材料不合格不施工,上道工序未经验收认可不施工。“三不交接”是:工序无交接检记录不交接,施工记录不全不交接,验收不合格不交接。“三检”是:工序自检、互检和交接检。加强质量检测工作,严格以检测数据来确认质量,施工中对施工工艺方法及各施工环节进行检查,检查施工工序和方法是否符合标准,对关键工种操作的技术工人要求持证上岗,规范操作。此外,还要对可能影响质量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时刻准备不利条件下的第二方案,详细记录当时当地的工程水文、地质、气象等资料,创造文明施工、文明生产的施工环境。保证施工便道的养护和畅通,为最大限度降低环境对工程质量的不利影响,创建优质工程打好基础。

二、提高工程抗震施工质量的方法

针对多层砖混结构工程抗震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和原因,为保证工程抗震施工质量。现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 提高各级管理、施工人员对抗震施工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在工程建设中重视抗震设防的施工质量。忽视工程质量,将会造成严重隐患,而且后患无穷,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让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通过行政立法对工程建筑抗震安全性进行审查把关。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特别是强制性抗震技术规范是非常必要的。抗震施工是实现抗震设计,落实抗震构造措施,确保工程抗震能力的关键。施工质量的好与差直接影响工程的抗震效果,因此,施工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要对设防的施工质量引起足够的重视。施工单位要利用班前会对施工人员宣传抗震知识和抗震施工质量的重要性,提高抗震意识,以使在工程建设中严格按着施工图纸、抗震规范及有关抗震构造图集进行施工。保证工程的抗震质量,杜绝抗震隐患。

2 加强对工程抗震施工质量的管理,建设单位(含开发企业,下同)是住宅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者,对建设的住宅工程的质量全面负责,建设单位应设立质量管理机构并配备相应人员,加强对设计和施工质量的过程控制和验收管理。在工程建设中,要保证合理工期、造价和住宅设计标准,不得擅自变更已审查批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等。健全抗震设防施工质量专项检查和监督制度。各级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时,要同时对抗震设防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在检查中发现不符合抗震设计、施工规范要求的。要及时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整改后要认真复查,确保工程质量合格。

3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要制定出抗震设防施工质量各项管理制度,从项目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依法抓好抗震设防好管理工作。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进行整改。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规范的行政管理措施。制定出工程抗震设防施工质量的具体管理办法,把抗震设防纳入到规范化管理,把施工中的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中。引导工程抗震设防工作走上健康正常的轨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施工质量,才能保证工程的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

三、监督系统的网络化,实现工程信息的共享,实现对工程实时、动态的监控

建设规模不断拓展,而质量监督的资源却相对有限。快捷、系统的计算机网络为我们解决这对矛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质量监督系统是基于网上办公、信息共享的理念开发的,流程贯穿于工程报监、监督抽查动态及问题整改、中问验收和竣工验收备案整个工程监督实施的始终。

工程报监时录入工程基本信息资料,分配监督编号,按工程类别和所在区域分配给监督科室(组),监督员接收分配的任务后开展日常的质量监督工作。检查工地之后,根据工地的实际情况,在监督系统中录入施工进度、实际施工质量等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作为监督的档案资料,而且也可为领导对工程的跟踪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巡查部门也可以根据近期突出的质量问题,加大对工程的巡查和重点抽查,做到有的放矢,避免过去工程的质量信息只掌握在监督小组的手里,实现了工程信息的共享。

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工地施工质量的远程管理,打造“数字化工地”。在工地关键的施工部位和工序设置摄像头,通过网络,将这些数字信号传递给质量监督部门,实现对工地施工质量实时地控制,为提高和保障工程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这样一来,可以及时地发现和消除问题,避免工程存在大量被隐蔽、难以发现的质量隐患。同时网络系统也为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等建设各方的联动提供了平台和空间,充分调动各方的力量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控制。监理和检测单位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所涉及的工程项目的质量行为进行上报,监督站收集和甄别这些信息,发现问题能及时跟进。联动机制的建立,扩大了质量管理的触角,弥补了监控的盲区。网络化监督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工程信息的共享,能及时地反馈和处理质量问题,达到对工地实时、动态的监控。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的联动监督网络,形成自上而下的质量管理网络,夯实质量工作基础,达到对整体工程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管,提高了监督的效率和水平,保证工程质量上新台阶。

四、严格监管建材、建筑构配件和设备质量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物质基础

国家《建筑法》明确指出:“用于建筑工程的材料、构配件、设备等,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因此,要保证工程优质,那么凡承建的工程必须把住“四关”,即采购关、检测关、运输保险关和使用关。当前在物资供应处于买方市场的环境下,各种销售名目繁多,有“回扣销售”、“有奖销售”、“送货上门销售”等,对采购人员是极大的诱惑。因此,在建筑材料选择方面我们尤其要把好采购关。

1 首先要优选采保人员,并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材料质量鉴别水平。采购员应挑选那些诚实守信,事业心强,并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担任。

2 掌握信息,优选送货厂家。广泛调查,全面掌握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的信息,选择国家认证许可证、有一定技术和资金保证的供货商或厂家,去自由市场采购,则应选购有产品合格证、有厂址、有社会信誉的产品。这样既可控制材料质量,又可降低材料成本。针对建材市场产品良莠混杂的情况,还要对建材、构配件和设备实行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施工项目所有主材要严格按设计要求选材,要有符合规范要求的质保书,对进场材料除按规定进行必要的检测外,对质保书项目不全的产品,应进行分析、检测、鉴定。凡不符合要求的设备和材料决不得使用,凡发现有材料质量问题应追踪到底。为了把好材料关,要严格执行建材检测的见证取样送检制度,以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王荣村,论我国新时期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工程质量,2003,(4)

[2]沈鸿,周靖宇,如何实施有效的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电站辅机,2000,(4)

[3]袁铜森,张敏,模糊综合评判在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中的应用[J],湖南交通科技,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