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贸易依存度范文

国际贸易依存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贸易依存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贸易依存度

第1篇:国际贸易依存度范文

[关键词]外贸依存度;公平贸易;市场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022-02

所谓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进口和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在国际贸易中通常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及该国加入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随着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外贸依存度快速上升,根据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计算,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9.79%上升到2008年的59.84%,增加了6倍多。这不仅反映了我国经济贸易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和实力的增强,同时也意味着我国依赖国际市场的程度和受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程度不断加深。那么中国外贸依存度是否真的过高了,外贸依存度迅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只有充分认识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才能理性看待这些问题,并制定出合理的对外经济战略,保证经济的良好运行。

一、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的原因

1.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外贸易依存度的提升

自从我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为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与雄厚的物质基础。由于我国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对外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外贸出口又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大为提高,迅速崛起为发展中外贸大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1年的5096.50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5632.6亿美元,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在升高,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这说明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我国经济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2.人民币汇率水平极大地影响了对外贸易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的高低,既与该国经济总量的大小、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及汇率紧密相关,同时还受该国的贸易方式、贸易地理方向和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影响。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使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更具有优势,带动我国的出口。在外贸依存度的计算公式中,分子的进出口总额是以美元表示的,而分母的GDP是本币值经汇率换算后得到的,由于我国进出口以美元表示,国内生产总值以人民币表示,因而人民币的汇率水平极大地影响了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数值。同时全球经济形势稳定,经济回暖,为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3.外贸方式不合理导致了外贸依存度过高

我国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而我国承接了全球化生产中大量的加工环节,在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一直占40%的比例。一般来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比较高,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弹性比较低。这种需求弹性的不对称导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实际外贸依赖程度不同。尽管近年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和增值率有所上升,但加工贸易“大进大出”的根本特点并未改变。因此,加工贸易过快发展推动了外贸依存度的升高。

4.我国的贸易导向战略推动了外贸依存度的提高

我国一直在税收政策上鼓励资本品进口,如进口设备税收的可抵扣。与此同时,国家出台的出口补贴和贴息等政策鼓励了企业出口。近年来,一些地方大搞各类开发区,并把出口创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一个主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也出台了出口补贴和贴息政策,企业出口积极性空前提高。对外贸易加快发展,外贸依存度节节攀升。

二、外贸依存度过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外贸依存度的迅速增长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表明我国的国际化进程加快,享受国际分工利益,增进了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合作。对于国内的就业和经济增长都有拉动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外贸依存度过高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1.影响就业稳定

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于解决就业问题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国的就业依靠这种加工候鸟型经济,一旦国际市场发生危机,如经济危机、外资撤资等,国内很可能产生大规模的失业。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沿海的加工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农民工返乡,造成农民收入大量减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影响产业结构调整

在我国近年的外贸发展中,进口与出口同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从出口产品结构看,出口加工产业技术含量低,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也低;从进口产品结构看,核心技术及关键设备、零部件进口居主要地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过高很大原因是由于出口加工业的发展,始终徘徊在加工制造业上,但从长远来看,技术密集型产品过度依赖进口会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3.贸易摩擦频发

近年来,世界各国针对我国商品的反倾销案件不断增多,由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对欧美国家的加工产业影响很大,欧美国家不断对中国开展所谓的“反倾销运动”。当前,贸易摩擦的方式已由过去的关税、配额许可证等,向反倾销、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以及社会和劳工标准转变,新贸易壁垒将困扰我国的外贸发展。

三、我国外贸发展的对策建议

对于一个日益开放、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外贸依存度的提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鉴于外贸依存度对经济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对外贸依存度进行合理的调控,以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降低高新技术、关键设备的进口依存度

为化解技术密集型产品过度依赖进口带来的风险,我国政府应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将贸易、科技、产业、引资四大政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大政府扶植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力度,减少关键技术设备对国外的依赖。同时,要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和机电产品出口生产体系建设,推动以大型成套设备为主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此外,在当前积极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之时,特别要寻求核心技术型投资,将投资集中于欧美地区那些在技术、科技含量都有优势的行业,更直接、快速地掌握发达国家拥有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2.营造公平贸易环境

针对外部贸易摩擦加剧的态势,首先我国应加大对欧、美等与我国经济摩擦较多的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通过投资绕过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将贸易摩擦变成跨国公司内部的交易。同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将我国劳动密集型优势产业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其次,应对新贸易壁垒,必须全面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强环境管理和职业安全管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企业要主动适应国际标准,从综合能力上缩小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同时,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在外贸基本法确定后,利用新规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和贸易管理制度,创造公平贸易环境,帮助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突破新贸易壁垒。

3.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

我国必须继续调整出口市场格局,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为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传统贸易政策和贸易发展战略进行修订,变数量型、外延粗放型为质量型、结构优化型,实现外贸出口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首先,在巩固以发达国家市场为主的基础上,在新的层次上发展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这将有助于我国分散外贸风险,减少贸易摩擦,摆脱传统出口市场的限制,扩大我国出口产品的规模,有利于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往来,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其次,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加工贸易由外资企业主导逐渐转向国内民营企业主导,增强自有品牌、自有技术产品的开发能力。增强国内产品配套能力,提高出口商品国产化率。

4.扩大内需,激活国内市场

我国必须实行内需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庞大,而且经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潜在的市场需求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必须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期,扩大国内需求。把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将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以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飞.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3).

[2]晶晶.如何看待中国的外贸依存度[J].当代经济,2005(6).

[3]钟山.理性看待我国外贸依存度问题[J].国际商务财会,2010(3).

第2篇:国际贸易依存度范文

【关键词】外贸依存度;加工贸易;经济风险;外贸安全

一、外贸依存度的内涵及发展变化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影响一国外贸依存度的高低的因素有很多,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受一国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以及地理位置、自然禀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稳步增长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抓住了国际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我国外贸在管理上,实行中央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规划,中央和省分级管理的体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1990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首次达到30%。

第二个阶段是1991年~入世前,波动上升阶段。

这一时期,受人民币贬值和以人民币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双重影响,我国外贸依存度出现较大幅度上下波动。同时,我国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遇,极大地促进了机电产业的发展和出口的扩大。在这一阶段,我国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加工贸易的开展,使出口快速增长,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于1994年突破40%。1996~1999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滑落,2000年再次达到43.9%。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先上升后下降阶段。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我国成为全球跨国投资的首选地,新一轮以IT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向我国转移的逐渐形成。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2007年外贸依存度已经高达73.50%,之后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依存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2010年外贸依存度为48.95%。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外贸易有了较大的增长,我国的经济增长较多依赖对外贸易,外贸依存度偏高,外贸依存度已超出世界平均外贸依存度水平。

二、我国外贸依存度偏高的原因

1.经济增长

外贸依存度提高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是由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的。当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上时,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越高,外贸依存度越高。近年来,我国经济逐步走上快速增长之路。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出口规模持续扩大。投资与消费的持续扩大,使得对进口产品需求增加,中国对国外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明显扩大,这些都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增长。

2.外商直接投资

外贸依存度提高伴随着中国成为吸收外商投资大国的进程。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的发展,跨国公司不断向我国进行产业转移,利用我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把产业链中的加工环节转移到我国,将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其国际竞争优势,中国向“世界工厂”迈进,国际产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带动了我国进出口大幅度增长,外贸依存度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扩大出口的重要动力。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12174.37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5.16%。

3.加工贸易

我国外贸依存度偏高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密不可分。加工贸易是我国“三资”企业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我国日益改善的投资环境特别是丰富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良好场所。跨国公司从全球经营战略着眼,把国际产业链条上的部分加工组装环节大规模转移到我国,将我国作为其加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基地,促使我国加工贸易快速发展。

4.产业结构

外贸依存度较高受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一个国家的GDP构成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外贸依存度就越低。当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第二产业时,进出口则以劳动密集型和简单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此类产品将计入对外贸易总额中,因此,以贸易占GDP计算的外贸依存度就会较高。而当第三产业在一国GDP构成中占主要地位时,对外贸易获取收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以及服务贸易等方式,以贸易占GDP比重得出的外贸依存度就不会太高。所以我国GDP构成中第三产业比重低是外贸依存度高的原因之一。

5.外贸依存度被高估

我国外贸依存度存在被高估的因素。GDP被低估是中国外贸依存度较高的重要原因。由于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并没有消除,农民自产自销的商品价格往往被低估,服务业增加值统计不完全,导致了中国GDP被低估,使得外贸依存度较高。我国的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占较大比重,而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有许多不同之处,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存在重复计算。原材料和零部件在进口时计算一遍,出口时又计算一遍,造成中国外贸依存度被高估。另外,由于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加工贸易的主体,在计算外贸依存度时,外商投入的设备等也计算在进口内,所以我国实际的外贸依存度要比现在的统计值小得多,我国外贸依存度被高估。

三、我国外贸依存度合理化的建议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高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快速提升使中国经济更加融入世界经济,借助经济开放将自己的生产要素优势发挥出来,享受国际分工和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外贸依存度的快速提高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摩擦趋于频繁化,重要能源、资源和某些关键设备的进口依存度的提高,将使本国的经济命脉受制于人,威胁我国经济安全。为此,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适度的外贸依存度。

1.外需内需兼顾

我国外贸依存度高,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国内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率低,因此要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尤其是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是必要的。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和基本立足点,推动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扩大内需要努力提高农民、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健全完善消费信贷的担保与保险制度,为消费者需求的稳定增长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2.制定合理的对外贸易政策

政府要制定更为合理的、符合国情的对外贸易政策。摒弃出口至上的贸易战略,转变观念,建立科学评判外贸政策和政策实施效果的指标体系,将已往的立足于进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转化为将“以质取胜”确立为整个外贸政策的核心,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能源资源使用的最小化。规范引导企业的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向开发高端产品的方向发展,推动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走原材料消耗量少、技术和价值含量较高的精品战略之路。

3.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调整产业结构,重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价值链提升”、“富民贸易”、“绿色贸易”、“和谐贸易”四大新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产业的升级级,引导加工贸易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把加工贸易转移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考虑,积极推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

4.在做好“引进来”的同时,积极 “走出去”

(1)“引进来”方面

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经营规范和引导,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更多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现代化管理经验和专门人才,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海外资本要按照我国的产业政策进行投资,对干扰我国经济政策实施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资本必须加强规范和引导。

(2)“走出去”方面

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是降低外贸依存度的有效办法,鼓励企业进行海外投资,以绕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将摩擦变成跨国公司内部的交易。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力求在制度上保证和完善好企业的对外投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和战略联盟等方式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获取境外知名品牌、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参考文献:

[1]刘丽芹.论我国的外贸依存度[D]吉林:吉林大学,2007:6-7.

[2]王静涛.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状况及影响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7):141-142.

第3篇:国际贸易依存度范文

长期以来,我国东部地区集中了绝大部分的外贸加工企业,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产业配套水平较低、运输成本相对较高,其加工贸易所占的比例很小。近些年来,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东部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已达上限,土地、水电等资源和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发展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不断弱化,而中西部地区在资源、劳动力供给上的比较优势日趋突出,呈现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的巨大潜力。

因此,无论是为了保持我国贸易优势,还是为了发展区域经济,加工贸易产业从东部到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都非常必要。深入研究如何做好加工贸易产业的梯度转移,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现状分析

(一)加工贸易布局发生较大的变化

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之前一直处于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中西部地区为辅的不均衡局面。随着加工贸易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的逐步转移,我国外贸的区域布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2006年到2013年,上海、广东等地的外贸总额在全国外贸总额中所占的百分比均呈现了下降趋势:上海从2006年的12.92%降至2013年的10.61%,广东从2006年的29.95%降至2013年的26.23%,两地分别下降了3.72和2.31个百分点(见表1)。为了调整和优化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使其更加合理、有序、高效,加工贸易产业的梯度转移势在必行。

(二)中西部地区成为产业梯度转移的重点承接地

为了适应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继而顺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分三批先后确定了44个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的重点承接地:2007年11月公布了9个承接地,即湖北武汉,江西南昌、赣州,河南新乡、焦作,湖南郴州,山西太原,安徽合肥、芜湖;2008年4月公布了22个承接地,即山西侯马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南益阳、永州、岳阳,河南郑州、洛阳,湖北襄樊、宜昌,陕西西安,江西吉安、上饶,安徽安庆,黑龙江哈尔滨,内蒙古包头,四川成都、绵阳,重庆,广西南宁、钦州,宁夏银川,海南海口,云南昆明;2010年11月公布了13个承接地,即广西北海、梧州,吉林延边,辽宁锦州,福建龙岩,新疆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西宜春,四川德阳,安徽巢湖、马鞍山,湖北荆门,湖南常德、衡阳。截止到目前,为了更有效地推进本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工作,各个承接地仍在陆续出台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措施。

(三)中西部的外贸总量有了质的改变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外贸成交量因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一些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的重点承接地,包括四川、重庆、陕西、云南、江西等地区,其外贸总额在全国所占的百分比均呈现上升趋势:重庆从2006年的0.31%提高到2013年的1.65%,陕西从2006年的0.30%提高到2013年的0.48%,云南也从2006年的0.35%升至2013年的0.62%,江西从2006年的0.35%上升至2013年的0.88%。由此可见,产业转移带来了较为明显的外贸增长趋势。

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梯度转移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承接的产业除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之外,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包含其中;二是转入企业大部分是“部分搬迁”,少数为“整体搬迁”;三是产业转移的重要驱动力是民营资本和外资;四是产业转移的投向地与来源地较为集中。

二、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配套能力不足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商品进出口主要针对海外市场,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地只有具备一定的产业配套设施和条件如物流、交通、信息等,才能实现从进料加工到成品出口。目前,东部沿海地区的相关产业配套率已达到96%以上,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配套率还不到30%。衡量一个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指标就是产业配套率,对加工贸易产业来说,更是如此。较高的产业配套率不仅可以降低加工贸易生产、研发成本,而且可以降低物流成本,从而降低总成本。相对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仍较为落后,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些工业园区远离城市中心,采购机器设备、原材料的渠道受阻,缺乏相应的配套生活环境。因而总体看来,中西部地区亟待完善和建设产业配套体系,发展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配套水平,从而提高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接力。

(二)产业转移承接地加工贸易的层次和水平不高

目前,中西部地区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矿产品、农副产品、纺织品等,而机电、电子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较少。2012年,中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能力,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总数是3651家,占比24.6%,相比2006年,比重下降16.5个百分点。整体而言,中西部的加工贸易层次偏低,加工贸易企业的盈利空间狭窄,严重阻碍了先进技术、管理模式和资金的引进,难以发挥外商投资企业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的“外溢效应”。中西部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多以代设计和代加工为主,缺少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导致产品的利润率和增值率较低,处于产品价值链的末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和品牌被淘汰出局。2013年中国500强品牌中,有85个来自西部地区,比2005年减少9个。中西部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缺乏带动性强的配套协作的龙头企业,加工产业链短,加工深度不足,处于“单一工序、一进一出”的阶段,不能有效地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

(三)产业转移承接地的加工贸易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增加

加工贸易的最显著特点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加工贸易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关键问题就是物流。我国物流基础设施16%分布在西部,30%分布在中部,54%分布在东部,因而物流成本从东部到中西部会显著增加。目前,海洋运输仍然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运输方式,由于中西部地处内陆,虽然现有的交通网较为完善,但对加工贸易而言,无论使用何种运输方式,高昂的国内物流成本仍会导致交货周期延长、运输成本增加。降低成本是企业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而物流成本是东部的加工贸易企业迁入中西部后的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工贸易企业如果认为中西部的经营成本过高,对内迁就会持观望态度。

(四) 产业转移承接地的生态环境恶化

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一些高排放、高耗能产业大量转移到产业准入门槛较低的中西部地区,由此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从2004年到2011年,中西部地区钢铁、煤炭、有色金属、造纸、化学等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760.4%、907.3%、781.2%、448.5%和521.7%,由此给中西部地区带来的废气排放量增长191.1%,固体工业废弃物增长146.3%,能源消耗量增长70.6%。中西部地区如果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继续承接污染严重的项目,势必会加重生态环境负担,阻碍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的对策

(一)以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为契机,发展新型加工贸易

当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以全球价值链为基础,以外资为主导。这种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外资主导下的加工贸易,使我国始终处于“微笑曲线”低端,难以突破技术落后的局面和摆脱技术依赖地位。要想改变这种状态,我国应以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为契机,发展以国内价值链为基础的新型加工贸易。具体来讲,要充分发挥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将全球价值链的研发、生产、技术和营销等环节“国内化”,引导西部地区承接原材料供应、加工组装等末端生产环节,中部地区承接少量研发、关键零部件制造、集成等中间价值环节,东部地区承接研发、设计、品牌等顶端技术环节。

(二)加快中西部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2013年,我国66.1%的进出口商品通过水路运输,水路运输也是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商品使用最广的运输方式,东部沿海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交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会阻碍外商进入非沿海地区,高昂的物流成本也会给本就获利微薄的加工贸易企业带来极大的成本压力,同时也会影响报关和交货效率。因此,我国一方面要提高中西部地区的运输效率,加快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另一方面要在中西部建设一批保税仓库和保税物流园区,增加出口加工区的物流功能,做好工业园区的规划,改善投资硬环境。

(三)提升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的配套体系

目前我国44个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的产业集群程度较低,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应当优势互补,建立一批特色鲜明、设施功能完善的工业园区。因此,中西部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接地要鼓励当地资本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同时引入上下游的配套产业,提高产业集群水平以引入东部地区的重点加工贸易项目。要提升加工贸易产业的相关配套体系,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要从产品或产业出发,加强产业内的协作团结,有效引导承接地与转出地之间的对接,减少区域间的无序甚至是恶性竞争,务实改革,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2)要在产业内外持续提升政策体系、加工制造、人力资源、融资体系、同行及相关企业的整体配套水平,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配套企业群;(3)要倡导企业向下延伸物流产业链,向上发展零部件产业链,以满足加工贸易产业链整体发展的需求。

(四)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加强转移承接地的园区建设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的重点承接地总计44个,大多数承接地主要依靠海关特殊监管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重要平台和载体来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承接产业转移。如江西省总计94个工业园区(开发区)在201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631.43亿元,投产企业达7569家,是2008年的3.2倍;园区招商实际到位资金达到1486.66亿元,是2008年的28.7倍。再有江苏省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以项目合作、产业对接为重点,通过南北共建开发园区,使苏北地区加快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苏中地区提升加工质量,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苏南地区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现在江苏的开发区集中了大约70%的加工贸易,吸纳了全省实际到账外资的75%以上,成为江苏省内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由此看来,我国应加强政策引导,在现有的44个转移重点承接地大力推广承接地与转出地“共建园区”的做法,加快承接地的海关特殊监管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基础条件和设施建设,提高承接地的产业集聚水平,推动承接地加工贸易的集约化发展。

第4篇:国际贸易依存度范文

[关键词]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 贸易发展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一国国内社会分工的延伸,表现为生产的专业化、国际化和全球化。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分工是当代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的发展受国际分工的影响。笔者就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进程,谈谈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

一、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从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来看,在国际分工发展快的时期,国际贸易发展也快;相反,在国际分工缓慢发展的时期。国际贸易也发展较慢或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国际分工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动力。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由于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国际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从贸易量来看,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从1780年-1800年的0.27%增加到1860年-1870年的,5.53%。

二、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

国际分工发展的过程表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据主要地位。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英国一直处于国际分工中心国家的地位,它在资本主义世界对外贸易中一直独占螯头。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1820年为18%,1870年上升到22%。随着其他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高,英国的地位逐步下降,但直到1925年它在国际贸易中仍占15%。19世纪末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国家,它们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居于支配地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重1950年为60.8%,1985年为69.9%,1991年又上升到72.4%。

三、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

各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与它们的经济发展及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分不开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后,形成了以英国为核心的国际分工。这种国际分工的结果是英国对世界贸易的垄断。

这次科技革命在欧美各国完成后,英、法、德、美四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它们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从1750年的34%提高到1860年的5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发达国家之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形式。因而,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超过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占主导地位。

四、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国际商品结构与各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超过初级产品所占比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于殖民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以垂直型分工为主,故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一直高于制成品。从1953年起,工业制成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开始超过初级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

2.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增长。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工形式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不断增加。

3.中间性机械产品的比重提高。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加强,产业内部,公司内部贸易增加,中间性机械产品在整个机械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在各主要发达国家制成品贸易中约占70%以上。

4.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近年来,服务贸易在发达国家有了迅速的发展,在各发达国家对外贸易中都占很大比例。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从1967年的700亿美元~900亿美元剧增到1997年的12950亿美元。

5.国际分工影响各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不仅取决于它的工业发展水平及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而且取决于它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例如。第一次科技革命后,英国首先完成了产业革命,其工业化水平最高,商品竞争力最强,它需要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换取原料和粮食的进口,所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美国和西欧其他一些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于英国,它们为了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避免遭到英国产品的冲击,便采取了保护贸易政策。第二次科技革命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帝国主义通过资本输出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生产中去,使后者成为前者的商品销售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来源地,使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在对外贸易政策上,从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过渡到帝国主义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五、国际分工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是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和)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国际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导致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整个世界贸易依存度和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都在不断提高。世界出口依存度已从1950年的8.5%提高到1997年18%。美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970年的8.2%提高到1996年的20.8%。这都表明了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贸易在不断地国际化和全球化。

参考文献:

[1]张二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演变与发展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第5篇:国际贸易依存度范文

一、国际贸易依存度分析

长期以来,理论界一直把外贸依存度作为衡量一国(地区)经济开放度的重要指标。外贸依存度是一国(地区)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用于衡量一国(地区)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主要发生在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两个领域,其变动趋势是贸易投资一体化。因此,仅仅考虑对外贸易难以正确度量经济开放度。为此,本文用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两个指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开放度进行度量,并以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作为参照系进行对比分析。

严格地说,国际贸易包括商品贸易、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三部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的加速,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但由于受统计资料的限制,本文着重分析商品贸易的依存度。根据对有关资料进行整理,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依存度为55.6%(参见表1)。

其中,上海最高,达99.4%,江苏次之,为44.5%,浙江为38.1%。长江三角洲贸易依存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6个百分点,充分反映了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开放度处于领先地位。但令人惊异的是,该区外贸依存度却比沿海地区平均水平(63%)低7.4个百分点。究其原因,广东省外贸依存度高达145.6%,且权重极大:2000年进出口额达1701亿美元,占沿海地区38.8%,比长江三角洲高419.2亿美元。广东一省拉动沿海地区外贸依存度16.7个百分点。除去广东省,长江三角洲外贸依存度比沿海地区平均水平高9.3个百分点。

表12000年长江三角洲外贸依存度对比分析

单位:亿元,亿美元,%

全国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GDP(支出法)89112.557616.9190749662.2

外贸进出口额47434388.51281.81701

外贸依存度446355.6145.6

资料来源:根据《国际贸易》2001年第2期、《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进行整理。

注:沿海地区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海、桂等12省(市、区)。珠江三角洲指广东省。

二、国际投资开放度分析

国际投资开放度是指一国(地区)国际投资与GDP的比值,用于衡量国际投资的开放程度。国际投资按类型分包括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按资金流向分包括资金流入与资金流出。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本文根据《国际贸易》2001年第2期的实际利用外资额进行整理分析。由于对外投资数额很小(1999年长江三角洲为0.9亿美元,珠江三角洲为0.5亿美元),故忽略不计。

表2为长江三角洲国际投资开放度与国内相关地区的对比分析。2000年,长江三角洲国际投资开放度为4.9%,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比沿海地区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更比珠江三角洲低6.1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低于沿海地区平均水平仍然是珠江三角洲的影响。除去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国际投资开放度只有4.2%,则低于长江三角洲0.7个百分点。

表22000年长江三角洲国际投资开放度对比分析

单位:亿美元,%

全国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实际利用外资493.5370.1112128.3

国际投资开放度4.65.34.911

资料来源:根据《国际贸易》2001年第2期、《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进行整理。

三、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度的评价

分析经济开放度目的是要说明其发展水平和合理程度,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迅速提高,1994~1998年,我国包括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贸易开放度为40.1%,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比日本高20.8个百分点。包括国际资金流入与流出的投资开放度为5.9%,比日本高1.5个百分点,仅比美国低1个百分点(参见表3)。于是,中国外贸依存度的高低问题,对经济影响的正负效应问题就被提了出来。有人担心依存度过高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我国已经加入WTO,如何判断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直接影响到对外开放战略的政策调整,需要对此有一个科学结论。

表31994~1998年我国经济开放度的国际比较单位:%

外贸开放度国际投资开放度

商品贸易服务贸易贸易开放直接投资间接投资投资开放度经济开放度

中国34.45.740.15.40.55.946.0

美国18.34.622.92.1

4.86.929.8

日本15.34.019.30.63.84.423.7

巴西13.82.816.61.43.85.221.8

印度18.44.723.10.60.91.524.6

资料来源:黄繁华《中国经济开放度及其国际比较研究》,载《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第1期。

国内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存在高估问题(注:参见隆国强:《如何看待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载《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第11期。),理由包括:

(1)加工贸易比重大。1981~1999年,加工贸易在我国出口与进口额中的比重由4.8%上升到56.9%和37.8%,由于加工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大进大出”的特点,与国内经济运行的关联度不密切,因此加工贸易比重增大,导致我国外贸依存度被高估。

(2)GDP构成差异。比较而言,第三产业可贸易程度较低,因此用传统方法计算,第三产业比重较高的美国(达75%)与发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就会被低估。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仅为33%,相对而言,外贸依存度就会被高估。

(3)汇率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一般认为人民币名义汇率比其购买力平价汇率(PPP)低三倍左右,直接导致外贸依存度被高估。

在充分考虑GDP构成和汇率因素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只相当于低收入国家水平,而远低于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参见表4)。

我们认为,长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还是低水平的,既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除以上原因外,还要考虑以下因素:

1.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看,国际贸易发展速度比经济发展速度快。世界平均出口依存度从1970年的14%提高到1997年的25%。由此推断:长江三角洲开放型经济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经济开放度将以快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增长。

表41997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国际比较单位:%

国别商品贸易额商品贸易额

占购买力平价GDP的比重占商品GDP的比重

中国8.553.1

美国20.475.3

低收入国家8.452.0

中等收入国家18.680.0

高收入国家38.778.7

资料来源:隆国强《如何看待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载《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第11期。

2.从国内比较看,我国目前对外开放度的前沿阵地仍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度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珠江三角洲相比差距甚大,甚至低于沿海地区平均水平。90年代以来,尤其是浦东及长江沿岸港口城市的开发、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重心正从东南沿海向长江流域转移。地处沿海与沿江开放带结合部的长江三角洲以其区位、历史与人才的独特优势,正成为我国的经济、信息、金融与科技中心,在长江流域及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发挥着对外开放的窗口及增长产生巨大作用。显然,本区目前的经济开放程度与水平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尽快提升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水平与质量,不仅是长江三角洲本身发展的需要,也事关全国发展战略的成败,其紧迫性与重要性毋需赘言。

3.从长江三角洲自身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状看,区域内部经济开放程度的地域差异极大。从省际对比看,2000年本区上海的外贸依存度最高,达99.4%,分别比江苏、浙江高1.2倍和1.6倍(参见表5)。即便如此,上海的外贸依存度也只及广东的68.3%。国际投资开放度江苏最高达6.3%,分别比上海、浙江高0.5个百分点和1.9倍,但只及广东的57%。由此可见,经济外向度的巨大区域差异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20世纪90年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保持了有效益的增长,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为地区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作出了贡献。但与先进国家、先进地区相比,本区的开放性经济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矛盾:一是商品贸易市场占有率仍较低,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不高,缺少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二是相对于商品贸易规模,本区技术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滞后,亟待加快发展。三是出口市场集中度仍然偏高,致使区域经济发展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较大,贸易区域多元化格局有待进一步形成。四是利用外资规模仍然偏小,且投资引进方式单一,境外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五是外商投资的行业分布比较集中,且主要是制造业,第三产业投资主要集中于房地产业,对第一、第三产业投资有待加强。六是外商投资的地区分布过于集中,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与区域发展差异扩大。七是作为长江三角洲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各类开发区布局过于分散、起点不高、结构雷同、与周边地区关联度不强,成为制约开放型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

表52000年苏浙沪粤四省市经济开放度对比单位:%

外贸依存度国际投资开放度

江苏44.56.3

浙江38.12.2

上海99.45.7

广东145.611

资料来源:同表1。

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力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综合经济实力强,必须根据加入WTO的新形势与新特点,进一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加快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同国际惯例接轨,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在实现经济国际化的过程中不断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促进大发展,最终实现现代化。

(一)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

长江三角洲地区两省一市作为地域相连、文化相近、结构互补的较为完整的城市经济区域,必须在多层次内部合作的基础上,实施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才能避免内耗,实现开放型经济的协同发展。为此,需要打破行政封锁,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探索上海与苏渐两省间基础设施衔接、支柱产业配套、新兴产业共建、一般产业互补的梯度开发模式与分工协作体系。要强化上海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创新中心与营销中心的功能,强化腹地企业与上海之间的互动与联系。以南京、苏州、无锡、徐州、杭州、宁波等二级中心城市为节点,以运输干线为依托,开展跨地区的产业整合与资产重组,培育一批能有效参与国

际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

(二)实施大口岸、大经贸战略

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对长江三角洲内的口岸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形成合力,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要建立在国际惯例指导下的由各类企业广泛参加,各项经贸业务相互融合,抵御风险能力强的开放型外经贸体系。在开放战略上,要从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市场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市场开放;要从各自为主的单方面对外开放转变为各经济区域间的双向开放;要从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的开放。在操作层面上,要从单纯注重出口转变为出口与进口相结合,从单纯注重实物贸易转变为实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尤其是技术贸易)相结合。大幅度提高区内口岸的通关速度,建立健全完善的现代化物流系统,实现外经贸的经营主体多元化、商品结构高度化、贸易方式多样化、市场布局合理化和管理方式现代化。

(三)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培育开放型创新体系

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强科贸、技贸、工贸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为依托,技术引进与开发相结合,面向国际市场的创新体系。加快发展技术贸易,积极推进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争取在电子信息制造、电子商务、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领域的重点出口产品开发和经营上取得突破,建立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生产基地。加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轻工、纺织、冶金、建材、食品等传统产品的力度,提高传统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把资源秉赋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形成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出口商品群。

(四)拓宽外商投资新领域,实现利用外资战略性转变

围绕长江三角洲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抓住我国入世后在服务贸易等领域进一步对外开放市场的机遇,实行公开、透明、平等的贸易与投资政策,保护公平竞争,落实国民待遇,进一步健全外商投资的法制环境。根据我国承诺的开放时间表,逐步扩大在商业、外贸、金融、保险、证券、电信、旅游、运输、咨询、法律、会计等服务领域的利用外资规模,把服务领域利用外资作为新的突破口,通过强化对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和与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同时进一步拓宽引资渠道,改进引资方式,继续探索购并、BOT、国际租赁、创业投资和证券投资等多种引资方式,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水平,实现利用外资领域与方式的战略性转变。

(五)加快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长江三角洲地区可结合资源秉赋状况、产业发展特点和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有选择地加大海外投资力度,重点支持和鼓励本区具有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机械、电子、医药等长线产品项目向海外转移,以利用企业现有设备、成熟技术和原材料、零部件等实物投资为主,在境外设立有一定规模的带料加工装配企业以及一批分拨中心、维修服务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形成具有生产、贸易和融资功能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

第6篇:国际贸易依存度范文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国内生产总值外贸政策汇率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我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1%,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5.4%。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70年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1985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3.1%,其中出口依存度为9.02%,进口依存度为14.08%,1990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首次达到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05%,进口依存度为13.84%,我国出口慢慢赶上并超过进口。这一阶段,主要由于国内资源紧缺和大量技术设备的进口,使进口依存度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超出了我国年均GDP的增长速度8.8%。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加工贸易的开展,使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推动外贸稳步上升,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于1994年突破40%。虽然1996~1999年四年内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滑落,但是在35%左右徘徊,2000年再次达到43.9%。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见附图)。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的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2002年突破50%,2005年已经高达63%。据有关学者分析我国已经跻身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行列,即贸易依存度集中在30%~100%之间,如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德国等。

2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走高原因分析

2.1对外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世界第3位,一直到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2.2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长过快,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密不可分。近1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调动了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这给大量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造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的过度发展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因此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初,加工贸易从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到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905.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48.55%,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高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15.3%和14.9%。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国内采购率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外贸依存度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对外贸易对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扣除加工贸易,出口依存度显著降低。

2.3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1978年-1994年期间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贬值中。1978年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1.5771人民币,1993年下降为1美元兑换5.7620元人民币;而1994年我国实施汇率并轨,国内银行挂牌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骤升至8.6187元,因此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致使1994年相比1993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猛增11个百分点;1994年~2003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处于稳定趋势。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比其购买力平价(PPP)低3倍左右。从2003年至今,人民币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汇率小幅上升。但从总体上看,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对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贸依存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可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

2.4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被高估

GDP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中的分母,GDP统计结果对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对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采用产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所以统计遗漏很多。2005年和2006年国家统计局两次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从两次公布的结果看,1993~2004年我国的GDP总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经济普查年度GDP上调了23002亿元,GDP年均上调7418亿元。与GDP数据修订前相比,GDP数据修订之后我国历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降低了。2004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修订之前是70.01%,修订之后下降了10.2个百分点,1993~2004年年平均下降了4.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对GDP进行修订之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被高估。

此外,GDP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其中第三产业可贸易程度较低,所以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一般用商品贸易额/GDP,所以作为分子的进出口贸易额就较小。因此,第三产业发达的国家外贸依存度就较低。从全世界范围看,21世纪初,世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2%,其中低收人国家平均为38.8%,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4%,高收人国家(即发达国家)平均为67%左右,第三产业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产值最大的部门。如美国,其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5%,2005年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25%,因而列入较低外贸依存度国家。而我国第三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以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贸易依存度就会偏高。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在理论界一直是大家争议的焦点,评价各不一致。根据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与国民经济之间形成乘数效应。而出口取决于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情况,如果外国处于经济上升时期,则对本国的产品需求会增大,从而促进本国国民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外国进入经济增长衰退期或经济增长不景气,则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会将本国带进甚至加速经济衰退。因此,可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高低是一把双刃剑,任何国家在获得出口增长导致国内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都应该认识到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而言,这一指标不宜过高。否则,会使一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波动十分敏感,并且忽视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

而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GDP每增长10%,对外贸易的贡献度为2.5%。鉴于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仍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在今后将更进一步发展。但我们应调整对外贸易的状况和结构,使对外贸易切实拉动并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3.1继续开放市场,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去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其他国家。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中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快、更深融入到国际经济全球化中去。

3.2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从长期看,为了利用好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把双刃剑,减缓国际经济波动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应稳定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扩大内需,将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

我国的国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这正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繁荣的基础应是国内消费和投资。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今后的重心,对外贸易活动应服从于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情况之下,扩大内需不失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良方。

3.3加强技术创新,创立国际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加工贸易能耗高、污染严重、效率低下,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的最底端。要想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必须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从贴牌生产到创立世界品牌,使我国改变给发达国家打工,外贸以数量取胜的面貌,取得自主定价,商品以质量取胜的真正贸易大国地位。

3.4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贸易出口

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附加值高,且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一国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同时服务产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高服务贸易出口量,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了,才能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张珣.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与分析[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6(2)

2张麦花.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与前景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9)

3张燕林,郑礼明.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带来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6(5)

第7篇:国际贸易依存度范文

摘 要:后危机时代国际市场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外贸易从规模扩张到向质量效益提高进行转变,本文从加快转变山东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路径选择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重点从国际贸易中我们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产业链的位置、对外贸易依存度、贸易促进机制和新型贸易方式的发展等角度来分析和探讨目前的问题,目的是找到山东对外贸易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国际分工;贸易依存度;新型贸易方式;贸易促进机制

山东省作为全国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特别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构建,对于推动中东西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区域优势。纵观山东近几年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迅速,经济实力上升,但是由于劳动力与资源等因素的约束,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制约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迫在眉睫。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在我国,理论界普遍认为,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发生了深层次变革,国际经济竞争逐步转向国际话语权领域,因此迫切需要确立新的对外经济发展模式。

一、加快推进山东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1.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外部环境的需要

山东依靠国际国内的两大市场,抓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机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加入这场全球化的战役中,山东外贸经济的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度逐步提高。最为典型的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下滑,致使国际市场需求减少,贸易壁垒增多,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山东对外贸易也受其影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我们必须加快贸易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适应市场需要,保持山东市场平稳发展。

2.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山东作为沿海经济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高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着环境污染、环境破坏、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和冲击着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如果不重视经济结构不合理这一根本问题,我省经济发展受资源、能源、环境的制约就会越来越明显,经济发展的障碍就会越来越大。所谓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经济高效率、可持续的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因此,只有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才能突破环境、资源的约束,使得山东外贸经济既有量上的发展又有质上的提高,使得经济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3.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是抢占制高点的需要

熊彼特在创新理论中指出,发展是经济循环流转过程的中断,也就是实现了创新,创新是发展的本质规定。后危机经济时代,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了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加快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全力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山东对外贸易中出口的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初级产品,赚取的只是低廉的加工费而不是高额的利润;山东半岛承接、的日韩、欧美的产业转移,而转移的大多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的加工制造环节的技术。如果我省不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不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在未来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就把握不住经济发展的先机,就不会稳定经济增长。

二、目前对外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1.处于国际分工中的下游

20世纪90年代,台湾施振荣提出“微笑曲线”,主要内容是在“微笑曲线”的底端,国民福利最低,犹如中国大量的出口贸易获得的只是加工费用,而在国际价值链高端的上下游环节,附加价值最高,但是却被欧美等发达国家获得。随着产业全球化不断加深,山东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与欧盟、美国、韩日等发达国家进行了产业分工和协作,而这些国家将国内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山东省内,在分工中从事组装和简单加工制作环节,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欧美等发达国家处于价值链的上游,山东处于国际分工的不利位置。

2.新型贸易方式发展滞后

秉着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发展的山东省的对外贸易经济,在发展的初期得到较快提高,近几年来传统的优势伴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自然资源、能源的稀缺等因素而不断削弱,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强,从中获得的贸易利益减少。经济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国际贸易的市场外部环境异常恶劣,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产业转移速度也在放慢。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方式却在改写传统的国际贸易格局,构建地区外贸经济发展新的竞争优势。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不仅能吸引优质外商前来采购,也为市场上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自主出口提供了便利,从而扩大海外市场。譬如义务独创“市场采购”贸易模式。跨境电商可以缩短供应链,提高外贸企业的利润率。例如义务小商品跨境电商的发展。山东省新型贸易方式开展时间较晚,例如临沂市开展省级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在突出本地特色和优势方面落后于广东、江浙等地区。

3.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把双刃剑

山东省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欧美平均水平,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一方面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使得省内相关产业可以通过进口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达到技术进步,从而推动省内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商品的顺差弥补了其他要素密集型商品的逆差,使得我省的外贸总体上顺差,这样的情况既不利于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又会使对外贸易的摩擦增多,进而最终会影响我省外贸经济的稳定发展。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过高的进口依存度,也影响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4.贸易促进机制有待完善

贸易促进机制的形成应当立足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发展。包括政府对行业协会的过多参与,使商协会成了政府的附属品,弱化了行业协会的市场调节和服务功能。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实施的一些促进贸易政策效果不稳定,在国际上受到很多诟病。作为新形势下的贸易促进机制上海自贸试验区和自贸园区建设,构成了外贸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之一,给予山东省外贸发展的借鉴就是应赋予更大的自。

三、转变对外经济发展就方式的路径选择

1.产业链各个层次相容发展

山东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位置,我们确实需要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让进出口企业从代工生产、贴牌出口向自创品牌、自主设计、自主研发转变,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逐步向产业链中的中高端攀升,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在国际分工中逐步提高生产话语权。但同时我们还不能忽略低端生产还具有广泛动员和利用优势生产要素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实现国际生产分工的区域扩大以及中低端制造技术在更大范围普及,扩大人民的福利,保持原有优势。

2.稳定对外贸易依存度

山东出口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纺织服装、农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四大类商品,产业和商品的结构不合理,对外贸依存度偏高,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为了避免这种不利影响,稳定山东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首先要让企业能够掌控自己的生存状况,将中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其次,我们应当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升我省贸易发展的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参与高层次的国际贸易,从而降低外贸依存度。最后,推进外贸市场的多元化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多元化战略,从而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赖程度,掌握外贸的主动权。

3.加快发展新型贸易业态,构建竞争新优势

我国正处于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过渡的关键时期,能否适应国际环境新变化和国内市场新要求,审时度势,推动外贸产业结构升级是转换的关键。为此,2016年,山东应加快推进跨境电商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坚持引资与引智、引技有机结合,深度推进产业、企业、项目、人才国际化;加强与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战略合作和产业对接,推动企业开展境外工程承包、能源资源开发、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强境外项目风险管控;抓住中韩、中澳自贸协定正式实施机遇,在贸易、投资、金融、旅游、交通和产业合作等领域争取先行先试;加快推动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和烟台中韩产业园建设,探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积极申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加快各类开发区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

4.完善和创新对外贸易发展所需的商务平台

加快对外贸易发展平台的建设,主要从完善既有的外贸平台和创新发展新的外贸平台。一方面,加快展会服务平台的建设,科学规划并开展各类展会,事先做好对展览会的调查和市场调查,以防展览本身的组织实施出现问题。展览会服务为企业拓展新市场、了解国际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态势、提升企业形象等提供很好的窗口。今后应着力打造国家级合作平台、峰会、论坛和省级层面的合作交流有效机制,培育更多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和企业。另一方面,在跨境电子商务大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大数据是新时期贸易促进的工具,应加快建立完善的国家外贸信息平台,打通中间环节,实现信息共享,实现与外经贸业务相关的银行、税务、海关、外汇、保险等有关部委和驻外经商机构一并联网,为企业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郭丹翔.论高外贸依存度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09,(16):95-97.

[2]许进杰.扩大消费需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述评[J].现代经济探讨,2011.(9):84-88.

[3]初旭.产品内分工视角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研究[D].黑龙江大学,哈尔滨,2010.

[4]张二震.中国外贸转型:加工贸易、“微笑曲线”及产业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14(7):14-18.

[5]施晓苏.中国外贸依存度分析[J].当代财经,2001(11):19-21.

[6]徐建斌,尹翔硕.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J].世界经济,2002(01):31-36.

第8篇:国际贸易依存度范文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贸易依存度

一、引言

2001年我国入世以来,河南省对外贸易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进口额平均年增长约24.60%左右,进口额平均年增长约21.80%,可见加入WTO后,河南省也积极参与了国际。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河南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了,如2009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河南省贸易影响是很大的,出口额由2008年的750亿元下降为501亿元,大约下降了33%;进口额由2008年的473亿元下降为416亿元,大约下降了12%。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2012年GDP就达到24931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40多倍,年均增长率约为11%。根据文献理论知,对外贸易一般会持续推动经济增长,为了明确河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性,本文将从统计视角,对河南省对外贸易依存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探讨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二、对外贸易依存度的统计分析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地区)进出口总额与其GDP之比,比重的变化意味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的变化。为了准确描述河南省对外贸的依赖程度,本文在计算出1978-2010年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之外,还分别算出出口依存度及进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可反映河南省对外开放程度,而出口依存度则反映河南省经济增长对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及参与国际分工程度。

根据笔者整理的相关数据,绘制出河南省对外贸易依存度趋势图及其描述性统计量值表(表1)。河南省对外贸易依存度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表明河南省经济发展对贸易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于河南省农业比重较大、制成品比重不高及出口竞争力不强等原因导致对外贸易依存度偏低,如在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3年)只有1%左右,虽然近年来上升幅度较大,但是最高也不到7%,远远低于我国同期平均水平。由表1知,通过比较1978-2000年和2001-2010年两个时间段的相关统计量值发现,无论是总贸易依存度还是进出口依存度,它们的 Mean(平均值)在变大,说明加入WTO后贸易对河南省经济发展促进作用越来越大,河南省市场也在不断开放;而Std.Dev.(标准差)在变小,说明1978-2000年间贸易依存度分布要比2001-2010年间的值分散,波动性较大,这可能是改革开放初期,河南省出口的是初级产品,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比较高,国外的市场波动对河南省出口的影响比较大。

三、结论与启示

笔者通过对河南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表明:河南省进出口贸易依存度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远远低于全国的同期水平,如2008年我国的外贸易依存度为58.2%,而河南省的外贸易依存度只有6.79%,其中出口依存度为4.17%,进口依存度只有2.62%,可见河南省的开放度还是很低的,今后河南省需进一步开放市场。同时也说明对贸易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对河南省加速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力。故此,今后河南省需要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才能更好地带动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及因果关系检验[J].统计教育,2005, (6):48-50

[2]罗茹月.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4):65-66

第9篇:国际贸易依存度范文

一、贸易摩擦风险

浙江省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贸易摩擦事件不断,已经成为我国贸易摩擦的重灾区。贸易摩擦对浙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带来较大的风险:

1、阻碍浙江省出口贸易的正常进行

据统计,从2002年到2006年底,浙江省共遭遇来自美国、欧盟、土耳其、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提起的“两反两保”(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纺织品特保和337调查案件等贸易摩擦案件近200起,涉案企业3000余家,贸易摩擦涉及的产品趋于多元化,包括:纺织品、鞋革、丝绸、茶叶、烟具、热水器、轮胎、金刚石锯片、一次性刻录光盘、电动发动机、照明设备以及暖气、通风和空调系统等等,已占浙江省出口总量的10%左右,严重影响了浙江出口贸易的正常开展。

2、造成失业人口增加,影响就业

一方面,贸易摩擦对就业量产生直接影响,其中影响最为突出的是一些订单来源比较单一的中小企业,出口设限将造成企业停产或裁员,直接威胁他们的就业。另一方面,贸易摩擦将通过产业链对上下游产业的就业产生间接影响。

浙江国际贸易摩擦涉案产品多集中在“当家花旦”产品上,特别是纺织品、鞋革、丝绸等大宗商品、传统产品和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关注焦点。而浙江与贸易伙伴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造成了失业人口增加,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是不相符合的,尤其是失业人口增加带来的不安定因素,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

3、干扰浙江省正常经济发展

贸易摩擦破坏了与其他国家的良好经济关系,日益严重的国际贸易摩擦,还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连锁反应,不利于浙江省正常经济发展。

传统上与浙江发生贸易摩擦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但近几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阿根廷、南非等,对浙江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数量也明显增长。2004年杭州贸易摩擦案件中欧美等发达国家立案数在全部33起案件中占70%;而2005年由印度、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发起的案件共16起,超过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立案数,在全部案件中占59%。与越来越多的国家之间发生的贸易摩擦破坏了浙江省与其他重要经济伙伴国之间的良好经济关系,影响浙江省正常的出动及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运转过程,干扰浙江省的经济发展。

二、对外依存风险

进入2000年后,浙江省外贸依存度快速上升,2006年达到了70%左右,浙江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已经到达一个比较深的程度。过高的贸易依存度,增加了浙江省产品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产生包括贸易摩擦(前面有所叙述)、市场集中、资源安全和技术依赖风险。

1、 市场集中风险

国际经验表明,在国际贸易中,市场集中程度越低,市场范围越大,个别市场的影响就越小,抗风险能力就越大。

从浙江省出口市场的地区分布来看,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浙江省对亚洲的出口量始终占总出口量的首位,其次是欧洲,然后是北美洲,而对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总出口量只占13%左右,不及欧洲的一半,亚洲的1/3。从出口市场的国别分布来看,浙江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香港,对美国和日本出口市场的依存度尤其过高。事实上,最近美国经济的不景气已经对浙江省出口造成重大影响。

2、 资源安全风险

资源安全风险是对国际资源依赖度日益扩大的风险。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发展国际贸易固然能解决某些短缺资源的供应,但如果浙江省对外资源的依赖度不断扩大,就容易形成资源供应的安全问题。目前,国际市场上能源、矿产和粮食价格的波动,已经对浙江省经济的安全运行带来了影响。据有关部门统计,浙江省粮食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多种战略资源,如原油、铁矿石、氧化铝的对外依存度高达40%以上,镍和天然橡胶的对外依存度更高达55%以上。主要能源和经济资源对外依赖性如此之高,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购买力问题了,任何国际因素的变动,都有可能引发资源安全危机,使浙江省经济发展遭受严重打击。如果我们不能做到“未雨绸缪”,随时都会产生资源安全风险,甚至有可能演变为政治风险。同时,资源型产品、价格上涨还会对相关产业产品价格上涨造成压力,从而最终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

3、 技术依赖风险

除了对外资源的直接依赖外,还有一类不易发现的对外依存风险对浙江省经济健康发展构成很大威胁,即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

浙江制造业近年来的进步有目共睹,但这进步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技术的引进。这些引进的技术当中,有少部分被消化和吸收,成为自主创新的基础,但更多的情况是企业形成技术依赖,开发能力不足。尽管我们具备“以市场换技术”的绝好条件,国家发展自主品牌的产业导向也相当明确,可是企业创新技术的能力依然不足,“浙江制造”还只是停留在“浙江制造”的层面。原因在于对于国外先进机器、设备及技术、标准和专利的直接使用虽可在短时间内提高浙江省企业的生产能力、促进浙江省经济增长,但过度的使用将导致浙江省企业产生技术依赖,影响其自主创新能力,造成浙江省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缺少重大发明创造、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少、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局面。

三、产业安全风险

在开放条件下,国际贸易还给浙江产业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

1、“比较优势陷阱”影响产业结构升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抓住了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从而在以轻纺和机电为代表的领域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出口产业。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资源和环境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企业倾向于更多地投入劳动力资源,从而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国际市场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广泛需求抑制了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因此,开放型转轨经济体背景下,“比较优势陷阱”造成浙江省产业依附于发达国家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使产业结构演变变得相对缓慢,从而影响产业结构安全。虽然近几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但高新技术产品中的核心技术大都掌握在外商手中,且外商投资企业的主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到了其中的80%以上,而本土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并不多。如果“浙江制造”今后长期停留在贴牌加工的层面,满足于给自己制造1%~2%的利润,浙江将成为国际产业链的最低端,产业结构安全自然前景堪忧。

2、进口产品竞争影响产业调整步伐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过去没有或者缺乏的产业正在建立和形成,一些产业正在酝酿和出现。但是在开放条件下,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引发对各类进口商品的大量需求,进口产品的增长将不可避免地引起不公平贸易现象的增加,破坏正常的竞争秩序,而国内相关产业会引不公平贸易或正常贸易的进口激增而遭受破坏。随着外国相同或相似产品的倾销,建立国内产业就举步维艰,有些产业甚至被扼杀在摇篮中,增大了产业调整的难度。

3、不公平贸易影响产业技术创新

为了争夺国际市场,浙江企业之间相互压价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嵊州领带、永康五金、柯桥轻纺、诸暨的珍珠和袜子、温州的眼镜和打火机、乐清的电器等,都是浙江有名的产业群,都发生过因为局部产能过大,出口时相互压价的情况。这导致企业的经营状况不断恶化,企业生存尚有困难,就根本谈不上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技术设备改造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了。另外,针对浙江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借口的贸易摩擦,限制技术在浙江乃至中国的传播和浙江技术产品对外的出口,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技术在国内扩散的代价,不利于更快地推进技术进步和创新。

四、生态环境风险

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扩大了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规模,增加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废物的排放,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产生生态环境风险。

1、对外贸易导致能源消耗增长,进一步加剧生态污染

浙江省出口主要商品有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传统产品包括服装、纺织品、皮革及皮革制品、塑料制品、玩具、家具、灯具、医药品、金属制品及石油加工及炼焦制品和化学品等。这些传统行业,全部都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而且也都属于污染密集产业。特别是食品、纺织服装、皮革、塑料更是高度污染产业。数据表明,几乎所有的出口行业在出口额上升的同时,工业废气排放量也呈上升趋势,进一步加剧大气污染。此外,浙江省的印染和制革行业较为发达,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造成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加,造成水环境质量恶化,水环境容量基本饱和,水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总之,由国际贸易带来的专业化分工使得浙江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将资源分配于具有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对浙江生态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生态环境后果。

2、进口废物带来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

废物进口虽然可以缓解我国资源供应紧张状况,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生态安全业需要认真研究和分析。由于利益驱动,浙江一些地方或公司走私进口“洋垃圾”的问题也相当突出。发达国家通过贸易将原料性废物输入浙江省进行再加工,可以避免在本国进行再生产是对能源和环境的压力,实质上是通过废物贸易的方式实现了污染转移。每年从浙江口岸入境的废物的数量巨大,而其中最为严重的应属台州。台州可以说是中国几个主要的电子废物集散地之一,其中温岭市温娇镇等地,已经成为进口电子废物集中拆解的终端。有的地方分解“洋垃圾”所造成的生态破坏,甚至到了无法恢复的程度。在电子垃圾堆放、拆解、处置等分拆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严重污染了当地的水质、大气和耕地。

3、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安全的危害

通过贸易途径的外来生物入侵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而传入的无意引进。

浙江省作为我国的沿海开放门户,人口密集、对外贸易频繁,是外来生物入侵危害严重的省份之一。90年代以来,松材线虫、稻水象甲、美洲斑潜蝇、蔗扁蛾、烟粉虱、灰豆象、“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有害生物不断入侵,对浙江省农业和林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其中“加拿大一枝黄花”、水葫芦、假高粱、豚草、毒麦等有害生物已在浙江省局部地区形成典型危害,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巨大威胁。

国际贸易风险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源于浙江省外贸粗放型增长模式。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的情况下,浙江省的国际贸易风险形势仍十分严峻,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变。在开放条件下发展经济,必须打造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开放型产业;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推行市场多元化;保障资源的稳定供应;同时加大污染惩治力度,以实现浙江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秋菊.开放经济下的中国产业安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吴建功,王涛生.论国际贸易的风险评价[J].《求索》,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