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调查的主要特征范文

社会调查的主要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调查的主要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调查的主要特征

第1篇:社会调查的主要特征范文

一、走出课堂,探索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

让教育走出课堂,让校园、家庭、社会共同发挥教育功能,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课外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在生物课外活动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系列活动。

(一)个人自动

学生每参与一次课外活动,就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收集信息,以获取相关知识,并且亲身实践,使学生形成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及良好的学习方式。为此,七年级上册的“生态系统”、七年级下册的“人粪尿的处理方法”、八年级上册的“陆地生活的动物”“先天和学习行为”“发酵现象的演示”“制作孢子印”和八年级下册的“设计一个旅行小药箱的药物清单”“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等活动安排学生个人独立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驾驭知识的综合能力。

(二)小组协作

课外实践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旨在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其中组织小组协作开展实践竞赛不失为一种良好途径。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扦插成果展:八年级下册中的“扦插材料的处理”的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学会处理扦插材料的方法,而准备插床、扦插、水肥管理等更多的任务留给学生小组课后完成。大约一个月后,再在课堂进行小组扦插效果的评定。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学生通常会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同学和教师。这样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好胜心而更加丰富多彩。另外,七年级上册的“认识周围的生物”、七年级下册的“食品安全”和八年级上册的“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等都可以通过小组协作来完成。

(三)师生互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设计活动过程,准备活动所需器材,实践、操作过程,并记录观察现象、数据,完成实践成果报告,得出活动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如:七年级上册的“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八年级上册的“饲养和观察蚯蚓”,八年级下册的“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等活动可安排师生互动。在这些活动课中,师生交流机会增多了,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从而保证了活动继续开展和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走向社会,提升课外实践活动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活动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并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最终服务于社会。

(一)多做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社会发生的某一现象进行调查,弄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的一种研究策略。是学生走近社会,感受生活的极好形式,可以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实践的能力。

资料:“人类活动正在使许多水域环境遭到破坏,工厂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农田中农药和化肥随雨水进入水体等,使许多水生动物大量死亡。”我们家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怎样改变这种现状?鉴于这个问题,我就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着手开展了“调查——访问——讨沦——写出调查报告——给政府的倡议书”这一系列的调查活动,通过这种社会性的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了解社会的现状,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让学生体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意义,熟悉各种社会资源,从而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使学生不但对环境污染的知识有更清晰的理解,同时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二)角色扮演——争做“爱绿、护绿”的使者

第2篇:社会调查的主要特征范文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模拟法(模型方法)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第3篇:社会调查的主要特征范文

 

本文就师范教育实习进行简要分析,总结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运用教学成果,检验学习效果。就是看一看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到底有多大距离,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为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每一个师范生就业前都必须参加教育实习,实习工作开展的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本人的就业前景与发展方向。

 

一、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实习时间分配不合理。2012年1月教育部颁布《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大部分师范类院校的实习时间为三个月,实践证明三个月的实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实习生不仅要进行课堂教学,还要进行研讨、课外辅导、承担班主任工作、处理各种突发因素,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教师的转变三个月的时间是难以完成的。

 

高师院校一般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集中在第七学期,而我国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和公务员招考也集中在每年的下半年,这些考试的备考和教育实习的时间发生冲突,学生无法安心备考,也不能认真实习。

 

(二)实习学校不能满足实习要求。实习生去实习会影响实习基地学校的正常教学,学生的人身安全也会让实习基地学校觉得有负担,所以部分实习基地学校不愿意接受实习生。

 

部分实习基地学校即使接受了实习生,但由于实习生没有教学经验,中学不让实习生或很少让实习生进课堂,不让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实习生平时在实习基地学校除了改作业,改试卷就是做一些杂活,根本起不到实习的效果。

 

(三)实习指导教师指导不到位。由于实习基地分散,学院的实习指导教师数量有限,实习生数量大,指导的任务重,导致大多数老师不愿意指导学生实习。

 

有些指导教师对实习指导没有明确的认识和高度的责任感,在外地指导学生实习还要在学校承担教学任务,两地跑分散精力,影响指导效果,有些学院随意指派指导教师指导实习,这些教师缺乏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教育科学知识,指导水平有限,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实习生的素养有待提高。很多师范生的专业理想不够明确,他们虽然读的是师范专业,但并不打算从事教学工作,所以他们会认为教育实习和自己无关,参加的热情不高。

 

随着就业难度的增大,本科学历无法满足就业需要,因此很多学生都会以考研为借口不去参加教育实习。虽然学生的专业知识比较扎实,但缺少情感的培养,在实习课堂无法从精神上给学生以人生观和真善美的引导,无法在互动中实现课堂管理。

 

(五)教育实习形式过于单一。师范教育实习应包括“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由于实习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没有真正意义的开展,传统教育实习形式主要采用集中定点或自主联系的单一教育实习模式,也就是本科生第七学期集中实习三个月,无法使整个实践教学贯穿培养过程中来,达不到师范生的培养效果。

 

二、提高教育实习质量的措施

 

(一)延长实习时间,提高实习效率。教育实习时间由原来的三个月延伸为一个学期,推进以“嵌入式实践,跟踪化培养”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教学模式。师范生从第一学年开始见习,将见习、实习贯穿于师范教育的全过程。为避免毕业实习与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公务员备考时间上的冲突,将师范生毕业集中实习控制在两个月。

 

(二)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力度,改变教育实习模式。随着教育实习人数的增加,高师院校需要有足够的实习基地供学生教育实习,将大批实习生派往一个实习基地是不切实际的,会影响实习的效果。新建实习基地需要学校相应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另外,高师教育实习基地一般为公立中小学,这些学校对接收高校实习生兴致不高,其中自然因为实习人数过多,实习学校担心影响教学安排和学习效果。高师可以开拓新型实习基地,增加学生实习场所,比如广东、江苏等地私立学校和教育机构。学生在这些单位实习内容比较全面,上讲台锻炼的机会也比较多,可以起到很好的实习效果。

 

(三)制订实习指导老师管理制度,规范实习指导。教育实习是一个将学科素养转化为教学技能的过程。“技能是一种个体体验”。教学学院应选派师德高尚、爱岗敬业、教学水平精湛的教师指导实习生。学校制定相关的制度,明确实习指导教师职责,保证实习指导教师的权益。此外,学校在实习结束后评选“优秀指导教师”,并将“优秀指导教师”与年终考核及职称评定挂钩,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

 

(四)加强师范生素养教育。师范生的课程主要围绕师范教育展开,培养学生从事教育的基本技能。很多师范生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毕业后当教师,即便是毕业后想做教师的学生,也有一部分认为教中学生不需要太深奥的知识,只要把基本的知识学会足够施教了,什么心理学、教育美学等提高专业素养的学科学不学都无关紧要,这些错误的认识使得学生师范素养不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课程改革,提高师范生专业素养。

 

(五)改变教育实习方式,提高实习质量。全面拓展教育实习形式,实行多形式,多渠道的实习方式。如鼓励学生回母校实习,在实习安全和实习食宿方面都可以得到保障;鼓励学生参加国培顶岗支教实习,使学生更加接近基础教育,更加了解基础教育等。每一种教育模式都有其优缺点,我们要及时总结,及时改正,使教育实习能够顺利开展。

 

三、结语

 

师范生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培养过程中要优化课程体系,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加大实践力度,拓展实践形式,使师范生边学习理论,边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将教育实习贯穿于师范教育的全过程,促进师范生切实掌握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育人规律,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素质。

第4篇:社会调查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创业教育 营销 实训模式

一、职校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笔者认为职校创业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创业意识,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创办小企业的创业型人才的教育。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技术、创业技能,并要具有风险意识、合作意识、诚信意识。因此,创业教育师资必须由专业教师,创业管理专家、行业专家、政策咨询专家、成功的创业者组成。完备的师资队伍营造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中心,激励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职校营销实训模式的现状

目前,职校营销专业的实训教学通常采用社会调查、课堂案例分析、校内模拟实训、顶岗实习四种方式。然而丰富的实训教学方式并没有完全融和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完善、合理的实训教学模式。目前实训教学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目标不明确。究竟该完成哪些内容,完成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优秀,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二是实训过程不完善,内容不完整,操作不规范。三是形式单一。实训教学往往方式单一,各教学方式没有很好的整合,学生得不到系统完整的技能训练,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三、将创业教育融入职校营销实训的可行性分析

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与营销实践性强的特点不谋而合。创业教育可融入营销实训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目标一致。创业教育强调可操作性,这正是营销实训的特点;创业教育强调系统性,没有系统营销实训无法实施;创业教育强调创新性,没有创新营销实训就没有实施的意义。

2.主体一致。创业教育强调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动手动口的机会。这正是营销实训的原则,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

3.形式一致。职校创业教育课程应该是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的,可操作性强的完整课程。而可操作性正是营销实训的主要特征。

4.内容相同。创业教育强调学生的参与式学习,只有学生参与才能创业成功。营销实训同样强调参与式学习的重要性;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涵盖了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方面面。

四、创业教育视角下职校营销实训模式的总体思路及具体实施

根据对创业教育经营性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在分析职校营销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创业教育与营销实训相融合,主要在学生已学完相关专业课后,学生顶岗实习前的一个学期实施。本人根据营销实训教学的实践,整合了一个完整的实训项目,形成一整套完整、连贯的教学课程,如下表:

其他企业家、营销实战工作者讲座

通过四大模块的系统实训,将一些营销实训项目有机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对实训的目标更明确,感受更深刻。再通过企业家、营销实战工作者的讲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可以尝试建立课内和课外两个实训基地。课内实训基地用于实训教学,主要采取分组教学法,集体学习创业的过程。课外实训基地(如学校创业园)用于学生实现创业的梦想,通过考察学生的优秀创业计划书,在校内给予支持,让其尝试创业。

根据以上分析研究和实践证明,将创业教育融入职校营销实训模式具有很强的可行性,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孙亚红.中职营销专业实训教学改革之我见[J].职教研究.2009(10).

第5篇:社会调查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广场舞;现状;特征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120-01

广场舞蹈是舞蹈艺术中最大的一个子系统。我国有五十多个民族,单汉民族就有千千万万个广场舞蹈形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广场舞蹈形式,广场舞蹈几乎遍布了祖国每一个角落。所以讲广场舞蹈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

一、广场舞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广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广场文化重要表现形式的广场舞蹈,更呈方兴未艾之势。从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在县以上城市建立了许多文化广场。广场舞蹈悄然发生的大变化,广场舞从乡村走进城市,成为城市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如今的广场舞蹈活跃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成为城市乡村生活的亮点和风景线。同时给予了广场舞新的内容。由于广场舞蹈艺术的特殊性,在娱乐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健身作用,使广场舞成为娱乐健身为一体的舞蹈。在全国各地从早到晚,都能看到广场舞的影子。当你踏入市内的任何一个广场,都会看到人们踏着音乐的节拍快乐舞动的身影。无论男女老少,他们都在用这种健身的方式展示着幸福、展示着快乐。

对于广场舞现状的笔者做了社会调查:

(一)参加人员情况

从年龄上看30―50岁参加广场健身舞锻炼的人数占66%,50―60岁参加广场舞锻炼的人数占24%,60岁以上仅占10%。由此看出:由于广场健身舞的运动特点,低龄老人更乐于参加。从文化程度来看,参加广场健身舞的中老年妇女大学或大学以上占17%,高中占22%,初中占42%,其他占13%。不同文化层次的老年人对健康的认识不同。文化层次高的老年人对健康相关知识了解较多,对自身健康更为重视,很容易投人到健身舞锻炼中来。

(二)参加广场舞的目的

通过调查,参与者锻炼的目的依次分为:健体、运动减肥;调节情绪、消除疲劳、愉悦心情;结识朋友、增进人际交往,还有的是为了消磨时间等。调查显示,广场舞能满足人们健身娱乐、调节心情、重建与人交往的需要。

(三)广场舞的时间安排

大部分广场健身舞参与者坚持天天练习;每次练习1―1.5小时。通过调查了解到清晨和晚餐后是参与者普遍选择的锻炼时段。30―40年龄段的女性锻炼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变化性,41―50岁年龄段的女性由于工作、家务繁忙,只能靠挤时间才能进行广场健身舞锻炼,而且计划性不足,50岁以上女性空闲时间多,生活比较有规律,因此,锻炼时段比较固定。

(四)广场健身舞的组织情况

广场健身舞的组织类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社区组织,锻炼人数占广场健身舞参与者的15%;一类是民间自发的非社区组织,占广场健身舞参与者的75%。从调查中显示,有65%的广场舞练习者认为:由于练习中缺乏有效指导,使得练习带有盲目性,学习效率不高。因此,建立和完善一个强有力的活动组织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和场所,是非常必要的。

(五)广场健身舞参与者心血管、呼吸系统锻炼效果分析

从访问参与者的调查情况来看,93%的人属于健康状态,说明广场键身舞在调节参与者血压,维持心脏正常运转方面有一定功效。在肺功能方面,参与者的肺活量均稍微大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

(六)广场健身舞参与者心理功能结果分析

广场健身舞的参与者记忆力明显好于一般同龄人群。这与在舞蹈活动中,需要记忆大量舞蹈动作,并需要注意肢体的协调配合不无关系。在放松心理缓解压力方面,参与者由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利于彼此交流的社交圈子,相互间的倾诉变得极为普遍。

二、广场舞的特征

(一)参与形式的少局限性、广适应性

广场舞蹈不是在剧场表演,剧场表演舞台幕布把观众和演员隔离开来;分为舞台表演区和观众欣赏区,使观众和演员分开。而广场舞蹈是在观众当中表演,演员至少有三个面对着观众直接表演,演员和观众能直接交流。舞台和观众是一体的,观众和演员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使观众有一种特殊的感受。

(二)音乐题材的丰富性

广场舞蹈的舞台和观众是一体的,不受传统的条条框框所限制。可以创作全新的音乐、全新的舞蹈,编导可自由发挥。广场舞蹈有原生态的广场舞蹈,有加工整理的广场舞蹈,还有创新的广场舞蹈,大部分的流行歌曲,都能做为广场舞的音乐伴奏

(三)广场舞是以集体舞为主要表现手段

广场舞是群众参与性很强的表演艺术形式。表演方式都以集体舞出现,少则十几人多则几百人,场面红火热闹。广场舞蹈一定是在广场上表演,表演场地一般都比较宽阔,表演人数不能太少。所以广场舞蹈一般都是以集体舞的形式来表现的。在宽阔的场地中表演大多都不用独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的形式来表演。

(四)因陋就简

广场舞蹈是在广场上表演的艺术形式,同时广场舞的表演方式有很大的灵活性,时间可长可短,完全体现主客观的意愿和需要。广场这个表演环境不可能有很好的布景舞美来体现很复杂的表现内容。所以广场舞蹈无论是在表现内容上,舞蹈结构上都不能搞得过于复杂,只能以饱满的情绪和队形的变化来博得观众的喜爱。

(五)自娱性

自广场舞蹈产生以来自娱性是广场舞蹈的主要特征。民众在参与广场舞蹈时并不要求名利,完全是为了自娱。如正月十五闹花灯,晨练时的广场舞,大部分都是民众自发性的表演。

广场舞是利用舞蹈来抒感的艺术,使舞者内在情感得以宣泄,产生精神振奋的愉悦感。同时观赏者也得到精神享受。这使舞者得到表现自我的机会,产生自我价值感。这就是决定广场舞自娱乐性的原因所在。

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场舞视觉下的和谐人际关系研究》成果论文,项目编号为:SZ126016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于平.高教舞蹈综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于平.舞蹈形态学[M].北京舞蹈学院出版社,1998.

第6篇:社会调查的主要特征范文

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

2.项目(活动)类:

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前者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策划,后者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的设计等。(指南)

由于研究型课程以对问题的研究为主要特征,而“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根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研究的定义:“研究是多层面的活动,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研究计划、根据实践数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还包括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研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可以看出,“研究”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依据不同的标准,研究型课程有不同的类型划分。在此,我们仅从研究型课程的内容及所涉及的学科范围两个方面探讨研究型课程的类型。

一.按照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研究型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和以批判性反思为主要特征的知识论课程等类型。

1.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文献研究等。课题研究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学校的研究课题一般涉及反映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兴趣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民族、国家、世界等方面的问题。如老鼠的决策能力研究、空调滴水问题解决方案、对考试书店的研究、现代人的休闲观念调查、“死”的价值等。……在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课题研究本身的新颖性——要么取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要么采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要么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当然课题研究更为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甘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创造的精神,并不期待学生有惊天动地的发明创造。

2.项目设计。

项目(活动)设计是要求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它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艺术类项目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三种类型。社会类项目的设计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策划,采访活动的设计等;艺术类项目的设计如设计一个雕塑方案、班级形象宣传画、设计一套校服等;科技类项目的设计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的设计等。项目设计的内容同样是多种多样的。“新型校徽的研究与制作、二合一牙刷的制作、新型课桌椅的设计、太阳能的利用可行性方案设计、研制声控延时过道灯”等课题都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开发的极具创造性的项目。这些项目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及创造的技法、技巧等有独特的作用。

3.知识论课程。

知识论课程应该说是一种带有学术性、注重思辩性的研究型课程。其理论性较强,以批判性的哲学思维和逻辑推理为主要特征。和其他课程相比,其主要目的不是学习什么新的知识,而是促使学生对学校内外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探讨这些知识经验的可靠性和合理性,鼓励学生通过概念、论点及价值判断的基础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对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他人的知识、经验及判断有一种批判意识,并进而认识到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局限性,从而打通各种知识之间的藩篱,获得一种贯通感。这种批判性反思,也包括一种跨文化反思,使学生意识到所属文化的局限和偏见,从而摒弃一种本民族中心主义。总之,知识论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批判性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并认识到各科知识的联系和界限。知识论课程一般以呈现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如,“自然科学意味着什么?它是唯一的科学吗?”“人文科学是科学吗?”“美都是主观的、不真实的吗?”等等。

二.按照所涉及的学科范围,研究型课程可以分为单科性的研究型课程和跨学科的研究型课程两大类。

1.学科的研究型课程。

与跨学科的综合式的研究型课程不同,单科性的研究型课程主要是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把某一学科和领域的学习推向深入,例如“从部分植物中提取香料及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离子效应对化学反应的影响”、“机器人的研究与制作”、“计算机应用”等课题都是某一学科知识的延伸。这些单科性研究型课程的开设为那些在某些领域和单科学习方面有特长、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一种研究乐趣,也影响了他们进一步深造的方向性的选择。而且由于单科性的课题有专门的学科教师进行指导,因此便于将研究型课程引向深入,获得创造性的成果。

2.跨学科的研究型课程。

知识本身在不断走向综合和统一,而现实问题的解决越来越需要一种综合和统一的思维,这种趋势使得研究型课程的内容更多地采取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方式。如“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温室中的信息技术”、“水与健康”、“灾害与人类”等主题的研究都需要作出跨学科的努力。跨学科探究体验对学生步入社会、面对真实的生活方面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跨学科问题与现实生活更为接近和贴切。不过跨学科研究型课程的开设对教师的指导能力提出了挑战。传统的以学科划分培养出来的教师恐难以胜任对学生的综合指导,因此必须通过建立指导小组,由多学科教师联合指导或寻求外援、选聘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担任指导教师才能给予学生切实的指导和帮助。(应俊峰:《研究型课程》)

要健康、科学、规范地开发研究型课程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一定的要求来选择与组织研究型课程的内容。这些原则是:

1.自主性。

研究型课程开发的自主性主要指尊重学生对研究课题或项目的自由选择,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所熟悉的社会生活中去选择课题或项目的内容并作出最后的决定。只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的内容,才能使学生倾注全部热情,认真地进行学习,研究型课程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并非不要教师的指导,如果在尊重自主性的名义下,忽略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内容选择往往陷入经验主义的误区而缺乏规范和提升。在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采取提供课题指南的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

2.开放性。

开放性指研究型课程打破在学科知识的序列中寻找课程学习内容的藩篱,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件、现象和情境中寻找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学生在选取课题或项目时不设限制条件和具体指向。从来源说,学生可以到社会上做调查,可以外出到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访问请教,也可以在学校中查阅资料、上网、观看各种音像资料、和老师同学讨论问题等。从性质上看,可以是综合性课题,也可以是单科性的课题;从形式上看,可以是实践性课题,也可以是思辩性课题;从指向上看,可以是社会现实性课题,也可以是前瞻性课题;从研究意义上看,可以是目前有结论的课题,也可以是目前暂时还没有结论的课题;此外还可以选择上述各种角度的交叉与综合的课题。

3.可研究性。

内容的可研究性恐怕是研究型课程“名副其实”的前提。课程开发的“可研究性”原则包含下列几种含义:首先,课题与项目本身要具有可供研究价值,也就是课题的确立到解决之间存在着可供研究的空间。第二,课题或项目适合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基础;也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即具有学生参与研究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其三,课题或项目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积极体验。其四,课题或项目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4.实践性。

实践性原则即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研究型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精神、态度、行为和习惯。要达到这些目标,靠教师传授间接经验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直接经验是个人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所获得的知识,直接经验主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学生必须参与实践,在获得某种体验的基础上,内化成个人的心理特质。因此研究型课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来达到这些目标。

5.层次差异性。

层次差异性原则一方面指研究型课程的内容开发在不同学习阶段要各有侧重,使之不断提高,不断深化,螺旋上升,形成研究型课程的内容体系。层次的差异性可以在不同学习阶段通过对研究的知识、方法、过程和实践等要素的不同强调来实现。另一方面,层次差异性原则更应体现在同一学习阶段(甚至是同一年级的不同学期)研究型课程的内容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构建上。……

第7篇:社会调查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这一术语是最早由美国学者赫伯特・西伦于1954年提出的,通常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的或偏爱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是学习者连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随着对学习方式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虽然学习方式是一个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体现,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但由于它受到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它不是固定僵化、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探讨影响学习方式的因素,对于改变学习方式乃至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方式上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学习方式有明确的表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

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1.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者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是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依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有别于其它形式的学习,它是学生主动、独立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在外界的各种压力和要求之下被动地从事学习活动。因此,自主学习有着强烈的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它的出发点是为了协调自己学习系统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发挥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自主学习又是采取各种调控措施使自己的学习达到最优化的过程。[2]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孤立学习”,它是以问题、活动及其他任务为驱动,通过学生间的贡献与分享,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师生间的互动,还提倡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的互动。[3]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主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4]

4.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三种学习方式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首先,自主学习需要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时就需要经过独立探究来解决;当自己经过探究尚不能解决问题时,就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当被求助者也不能解答该问题时,可能就要分工协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其次,研究性学习也离不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有个人探究和集体探究之分,个人从事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集体探究学习就是合作学习。再次,合作学习也需要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小组的成员都要各负其责,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以说是一种集体的自主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学习问题,如果个体经过独立探究不足以解决问题,就要与小组成员共同探究来解决,这又属于集体的探究性学习。

三、目前中小学在学习方式上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学生以接受型学习为主,缺乏主体性。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以讲授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更少;教师布置的作业,大多是书面作业,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课外读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或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感到负担过重,从而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新课程倡导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个有趣味的过程,从而使学习成为一个能动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往往是来源于问题,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使学习成为一个良性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3.教师教学观保守,学生缺乏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为了强化教学,一味追求“教学效率”,把一堂课搞成“满堂灌”,学生很少主动参与,而且在学习任务的重压下紧张得喘不过气来,思路完全束缚在教师设置的框框里,任由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活动要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使学生较为自由和灵活地进行自我追求、自我想象、自我创新,给予学生自主的学习空间,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2001.

[2]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2).

[3]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4]吕鹏.试论探究学习.[J].山西教育,2005(5).

[5]谢登斌.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转变[J].教育探索,2002(12).

第8篇:社会调查的主要特征范文

一、数学实践性作业的主要功效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意识

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处处能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产生积极探究的兴趣。数学实践性作业就是为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研究生活中的数学,并能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实践性作业没有用基本的模式限制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条件自由地完成作业,从而积极参与到自主探究的实践过程中。在这一实践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因素,学生必须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实践,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培养,创新潜能得以挖掘。

3.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综合素养

传统的作业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而实践性作业需要进行观察、操作、调查、分析和整理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同时,数学实践性作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一次数学实践活动可能要涉及许多数学以外的知识,并需要合理地运用这些知识,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另外,由于数学实践性作业已经跨出了课堂,仅仅依靠思维能力是无法完成作业的,还必须通过与人交流、寻求合作等社会交往来完成。

二、数学实践性作业的主要特点

1.作业内容的生活性

数学实践性作业要源于学生所学的知识,又要超越学生的课本。教师要根据学生更广阔的生活来设计实践性作业的内容。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由度,能够自己选择或设计一个蕴涵在生活实际之中的实践性作业,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探究知识、运用知识。这样,学生才会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而体会到生活中数学的价值。

2.作业形式的开放性

数学实践性作业的内容来自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完成作业的途径、方法、手段等都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数学实践性作业的形式应是开放的。学生在完成这种开放式作业的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生活经验及个性特长,主动灵活地去探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通过开放式作业的训练,可使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作业结果的多样性

数学实践性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了作业结果的多样性。教师不能以传统的眼光来看待作业的结果,要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肯定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成果,并适时地寻找机会为学生展示成果。要让学生能够及时地得到交流,并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使他们的思维和视野得以拓展。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实践性作业时,一定要充分听取学生自己的表述,了解学生探究的过程。在对实践性作业结果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完成实践性作业过程的评价,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全面、合理的评价。

三、数学实践性作业的主要形式

数学实践性作业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如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重视思维、重视探究等共同点。但由于在具体的实践中有不同的侧重方向,我们还是可以将其分成许多种。经常用到的数学实践性作业主要有以下几种:

1.操作性实践作业

操作性实践作业是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根据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的现象、数据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或计算,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作业。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后,可采用自己觉得合理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性实践作业

探究性实践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建设性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策略的作业。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的房间“铺地板”。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素材,如长为1米的地板有150块,每平方米的价格为90元;长为1.2米的地板有160块,每平方米的价格为100元;长为80厘米的地板有200块,每平方米的价格为85元(每种地板的宽均为6厘米)。请学生根据自己房间的大小,合理地设计出自己认为的最佳方案,要美观又实用。学生在自己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策略,在巩固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9篇:社会调查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 杜郎口模式 职业高中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5-073-01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下,全国又兴起了向“杜郎口中学”学习的浪潮,于是杜郎口模式成了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口里经常说到的词,在这里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杜郎口模式:杜郎口中学的教学基本模式(“三三六”或“10+35”模式)

1. 指导思想: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

2. 课堂模式:“三三六”或“10+35”

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三个模块:预习、展现、反馈

六个环节:预习交流;认定目标;交流合作;展现启示;交叉巩固;达标测评

10:教师讲解≤10(分钟)

35:学生自主≥35(分钟)

以上就是杜朗口教学的基本模式,主要是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但是同时,老师的备课量也增大了很多,并不是说老师只讲10分钟,轻松了很多,诚然,课堂是舞台,学生成了这个舞台的主要角色,但是老师要充当导演这个很重要的角色,特别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说,老师的主导作用尤其重要。杜郎口模式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究竟有哪些好处和负面的后果呢?

1. 关注生命、关注实践的教育观

在杜郎口中学的一间教室里,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句:“我们是老百姓的孩子,我们的父母天天盼着我们成才,我们拿什么报答他们?争气!”像杜郎口这样的农村中学,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为一生发展奠基”,是句再实在不过的话了。杜郎口中学的老师们常常站在这个角度上去教育孩子们:“这个社会是靠能力吃饭的,没有能力,不能展现自我,就没有机会。”“考上学的,考不上学的,以后不能总在农村呆着,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适应社会的竞争。”在这种为学生生命质量负责的思想下,杜郎口中学摆脱了单纯追求掌握课本知识的课堂教学,将课堂作为提高学生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的操练场。

同样的,职业高中也是主要培养技能、专长的学校,所以在课堂上学生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因为没有升学的压力,所以他们的个性发展比较张扬,表演欲也比较强,通过小组的讨论,学生敢于表现自己。而不像传统的课堂上,老师问,学生答,答错了,甚至还要受到批评,所以学生都不敢回答,而采取杜郎口模式以后,学生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再也不是孤军作战,而是团体讨论,大家有商有量,同学之间可以互相纠正,补充,最后总结。我认为这不但培养了他们的自主能动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无论是对于现在的学习还是将来的工作,生活上都是有好处的。这也体现了我们职业高中的特色所在。

2. 主体自主发展的学生观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上的,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观念的改变尤其重要,因为考虑到学生自身条件的约束,这些孩子都是在中考失利的情况下进入到职业高中,可能在学习能力上有一定的欠缺,所以,他们也就默认了自己,觉得是来听老师讲课,而不是学习。所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会成为老师课堂上的一个听客和看客,甚至有的学生就在那里睡觉,吃东西,头一低,在那里玩手机。好像课堂是与他们无关的。而杜郎口教学模式则使这种现象有所改观。

3. 营造很好的学习气氛

在杜郎口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热情,表现欲望以及参与能力、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令我们十分赞赏。其实,杜郎口的学生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这么高的热情,这么强的能力。

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学生不说话的情况。自从采用杜郎口教学模式后,不但学生积极性有所调动,老师的脑子也跟着灵活起来,原先,对于那些学生,我们更多采取的是不闻不问的态度,因为毕竟课堂是所有学生的课堂,不能因为一个学生不发言,不学习,就在那里教他一个人,这肯定是行不通的。

但是,事物总要一分为二的看,杜郎口教学模式的确有他的优胜之处,但同时,我在采用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

“鸭子吵堂”式的课堂

因为学生课堂形式的转变,小组式座位,使得有些学生在名义上是讨论的时候可以讲一些无关课堂内容的话,还有说有笑,谈得很高兴,等我走到他们面前的时候就一句话也不讲了,也没有实质性的东西讨论出来。只是认为讨论就是给他们讲话的时候。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上就要加强,学生的自觉性差,我们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重新安排座位,让自觉性好的带动差的,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有必要的实施奖惩措施。座位建议是流动的,不要固定。发现有不好的苗头,要及时教导,甚至制止。逐步养成学生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