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治理修复报告范文

生态治理修复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治理修复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治理修复报告

第1篇:生态治理修复报告范文

一、工作目标

在充分利用农用地土壤详查点位信息划定安全利用类耕地区域基础上,因地制宜选用安全利用技术模式。争取到2020年底前完成省、市下达我县安全利用类不少于11000亩、严格管控类不少于50亩的工作任务,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全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对农业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

二、工作内容

(一)全面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县农业农村部门会同县生态环境部门依据分解下达的下一阶段安全利用任务,充分利用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成果,积极稳妥地推动各项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的落地。

(二)进一步分解落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务

我县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项目任务11000亩、严格管控类任务50亩,实施地点分布在镇、镇、镇、镇、乡、镇等6个乡镇(表),具体涉及的村待我县耕地类别划定完成审批后再进行细化分解(具体任务另行下发),并报省农业农村厅和生态环境厅备案。

(三)核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依据农业农村部 生态环境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核算方法(试行)》,对本地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开展调查评估,按照统一格式进行统计、测算、汇总,及时向省农业农村厅和省生态环境厅提交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核算报告。

(四)强化污染源管控

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大力治理白色污染,加强秸秆资源化利用,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养殖生产清洁化和产业模式生态化。深入推进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打击非法排污,切断镉等重金属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途径;监测灌溉水质,确保灌溉水质量符合农田灌溉要求;工矿企业周边的农田要注意防止大气沉降对农产品的重金属污染,必要时要开展研究,对于大气重金属沉降较明显的地方,要采取措施阻断污染源,切实防止边治理边污染。对于难以有效切断重金属污染途径,且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突出的耕地,加快实施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等严格管控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

三、进度安排

2020年4月20日前,完成行政区域耕地安全利用实施方案调整,并上报省农业农村厅、生态环境厅备案。

2020年10月底前,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措施落地,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监测取样工作。

2020年11月30日前,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监测样品检测和效果评估工作。

2020年12月20日前,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核算工作,并上报省农业农村厅和生态环境厅。

四、安全利用重要措施

依据农业农村部《轻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推荐技术 名录(2019 年版)》和《省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指南(试行)》,本项目主要采用的安全利用技术模式包括:农艺调控类、土壤改良类、生物技术类、综合类技术等模式。

(一)农艺调控类  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石灰调节、优化施肥、品种调整、水分调控、叶面调控、深翻耕等。

1.石灰调节 主要技术要点:石灰是碱性物质,在酸性土壤中适量施用石灰,可以提高土壤 pH 值,促使土壤中重金属阳离子发生共沉淀作用,降低土壤中重金属阳离子的活性,还可为作物提供钙素营养。

2.优化施肥 主要技术要点:施肥是满足作物生长所需养分的重要途径,同时可以对重金属活性产生较大影响。

3.品种调整 主要技术要点:不同作物种类或同一种类作物的不同品种间对重金属的积累有较大差异,在中、轻度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种植可食部位重金属富集能力较弱,但生长和产量基本不受影响的作物品种,可以抑制重金属进入食物链,有效降低农产品的重金属污染风险。

4.水分调控 主要技术要点:酸性土壤在淹水条件下,土壤环境呈还原状态,土壤 pH 值显著升高,Cd 容易形成硫化物沉淀,活性也随之降低,从而减少作物对 Cd 的吸收。

5.叶面调控 主要技术要点:叶面调控是指通过叶面喷施硅、硒、Zn 等有益元素,提高作物抗逆性,抑制作物根系向可食部位转运重金属,降低 可食部位重金属含量。

6.深翻耕 主要技术要点:通过深翻耕,将污染物含量较高的耕地表层土壤与犁底层甚至是母质层的洁净土壤充分混合,稀释耕地表层土壤污染物含量。

(二)土壤改良类技术  通过施用钝化剂、土壤调理剂等,降低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阻控作物对土壤污染物的吸收。

1.原位钝化 主要技术要点:通过向土壤中添加钝化材料,将土壤中有毒有害重(类)金属离子由有效态转化为化学性质不活泼形态,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植物有效性和生物毒性。

2.定向调控 主要技术要点:基于土壤化学或微生物原理,通过调节土壤中的氧化还原、吸附、沉淀等过程,促进重金属污染物由高有效性向低有 效性转化、由高毒性向低毒性转化,定向控制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迁 移以及农作物的富集。

(三)微生物修复 主要技术要点:利用天然或人工驯化培养的功能微生物(藻类、细菌、真菌等),通过生物代谢功能,降低污染物活性,防控生态风险。

(四)“VIP”综合治理技术 主要技术要点:“VIP”或“VIP+n”是一种重金属污染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是指在低 Cd 水稻品种(V)、淹水灌溉(I)、施用石灰等调节土壤酸度(P)的基础上增施(采用)土壤调理剂、钝化剂、叶面调控剂、有机肥等降Cd产品或技术(n)。

五、保障措施

(一)落实地方政府的主导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对本地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负责,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土壤安全利用等工作的组织实施。市生态环境局、县财政局等有关部门要立足职责,积极配合协作,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二)加强资金筹措与经费预算

加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统筹涉农相关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要向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倾斜,支持农用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提标改造、截断污染物进入农田途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等。

(三)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加大相关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力度。提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水平,提升社会公众参与耕地保护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力水平。

第2篇:生态治理修复报告范文

有人说,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更有人说,先破坏后治理,是城市发展无法回避的宿命。房山区也曾经因此而一度不能自拔,而当房山区的经济总量从领跑全市到逐年退步,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导思想亦发生了转变。

引致房山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的是原有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式,也是经济发展持续退步的根本原因,多年的资源开采以及由此形成的运输、餐饮等上下游产业链条,使当地人根本无暇顾及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当北京市将房山山区功能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意味着这一传统产业将逐步淡出房山历史舞台,而此时试图进入房山寻求发展的社会资本,却因山区四处可见的满目疮痍景象望而却步,生态环境的治理建设遂成当务之急。

其实不论房山区功能定位调整与否,房山都急需从传统的增长模式中跳出来,去重新定义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伴随资源开采大区到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转换,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建设力度,使房山的山区彻底脱胎换骨,在房山的近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一再提及。

始自1999年的房山生态环境治理建设,至今已有十年。“十年磨一剑”,房山的山区发展也因此站在了一个新起点。曾经“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看似硬币两面永远对立的矛盾,也得以在房山区实现了和谐统一。

生态建设并非形象工程

2009年的12月,置身于房山北部的群山之中,草木摇落,万物萧疏,视线之内一片凋零景色。然而,这一切在晋有文眼中,整座大山散出的却是盎然生机。

晋有文是房山十渡镇平峪村的党支部书记,典型的山区农民,话语不多,基本上属于一问一答的类型。但谈到平峪村的生态环境建设时,他的表现却大不一样。

“近几年,政府对平峪村的生态环境建设逐年加大力度,目前村域内近4000亩的山体外立面荒坡,如今已经完成了3000多亩的治理面积。”他顺手指向公路对面几辆运输石子的货车,“看,那边是即将开工的道路两侧环境治理的工作人员,过了春节,这里又将成为一个大工地。”

谈及此,晋有文的话一下多了起来,他接着说,“通过生态环境的治理建设,平峪村460个劳动力中,有近50人成了生态林管护员,每月有400元的固定收入,每年有近120人参与到生态建设工程中,年人均可创收5000元左右。不仅如此,借助生态环境建设,在荒坡、荒地种植的上百亩果树经过四五年的培育也已经进入挂果期,2009年的收入已经超过了20万元。”

如果时间倒退到2005年,平峪村只是诸多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受益村中的一个。那时,房山的山区伴随功能定位的调整,工作的重心开始由资源开采转向生态修复,房山区开始投入重金旨在恢复因多年采矿而遭受严重破坏的山体植被,更主要的是对山区生态修复的指导思想此时亦发生了重要变化。

房山区发改委副主任石银山告诉记者,房山区真正的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始自1999年,但在2004年的区域功能定位调整之前,生态治理只停留在简单的植树造林层面,加之近千座矿井的资源开采,生态破坏面积的扩张速度远比治理修复快得多。“2004年之后,资源开采业的逐步退出,生态建设是资源产业退出后的山区惟一可以称之为产业的事情,因此这一工程也不再等同于之前的修修补补,而是转为了富民增收。”

“这一转变的意义是重大的。”石银山说,“生态环境的治理建设成为了山区替代产业的过渡性产业,一方面部分缓解了山区因资源型产业退出而导致的农民就业增收问题,另一方面随着荒山荒地造林、河道治理、流域治理、湿地建设等一批生态治理建设工程的开展,山区自然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一度荒芜的土地也种植上了成片的经济作物,使得这一区域原有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重见天日,这些都为山区发展新兴替代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不仅如此,山区农民的积极性也异常高涨,这里的人们开始意识到,只有把生态环境修复如初,山区的投资环境才能得到改善,才会有企业愿意到山区发展富民产业,也只有把环境治理好了,山区的农村才能追赶上平原地区的农村建设步伐。

晋有文的感触是很深的,“生态治理好了,我们才有出路,不治理山区就是死路一条。”晋有文边说,边往远处平峪村里的上百亩果园望去,“2009年果园之所以有20万元的收入,也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好了,城里人愿意到我们这来观光采摘,要是搁在从前,城里人看到国道上那些排排走的脏兮兮的运煤车,早就没了采摘的兴致。”也正是因为村集体的财政开始由负转正,晋有文近一年的盘算是如何用这笔钱加快平峪村的新农村建设步伐。

在疾走于十渡回城区的107国道上,看着两侧山区逐步凸现的“绿色轮廓”,记者心中的疑问也渐渐消除:房山十年的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绝非是“绿色”口号下的形象工程。

步入发展新阶段

还原大山的绿色并非是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的最终目的,石银山对此十分清楚。他告诉记者,近十年来市政府对房山区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的投入已超过了10亿元,在2008年房山区纳入京津风沙源治理范围之后,投入的资金更是成倍增长,近~两年的年投入都超过了5亿元,而且在接下来的四五年间,总投入会达到30亿元左右。“房山的生态建设正在进入新的阶段,接下来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投入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所谓发展优势,石银山的理解是通过生态环境改善,引入投资商参与房山山区的开发建设,共同致力于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而眼下他找到的突破点就是把生态建设和旅游发展进行结合。

在石银山看来,此前,房山区的生态和旅游一直是被孤立对待的。生态方面只强调生态屏障的建设,注重的只是建设,并未强调开发利用。而旅游则是只注重旅游单个景点或者景区的建设,对促进景点、景区的外部条件也未考虑过如何整合。“现在制约房山旅游发展的瓶颈主要是配套基础设施的落后,特别是服务性设施相对滞后。生态服务营造的配套环境方面,十年的生态建设已使山区具备了一定的优势,而旅游服务接待设施房山仍比较欠缺。”

石银山认为,现在通过生态与旅游结合,共同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的时机已经到来,业已形成的生态基础,既可以为旅游功能的完善提供服务,还能增强对外来投资者的吸引力。

佛子庄乡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进入2009年,水处理行业的龙头企业――北京天天一泉集团公司在为该乡银狐洞周边开展水资源治理工程之时,一下被这个在房山率先全部退出资源型产业的乡镇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所吸引,加之这里已有的知名旅游景点银狐洞风景区,当即决定投资亿元在依托整台银狐洞周边旅游资源基础上建设集养生、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养生谷。公司董事长王平解释作出这一决定原因时的回答很简单,“这么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不开发利用太可惜了。”但若是王平四五年前来到佛子庄乡,相信他绝不会有如此感慨,因为那时这里的生态环境还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每一位进入到这片山域的投资商,或许都会有王平这样的冲动。在著名佛教圣地云居寺所在的大石窝乡的水头村,因“石经长城”云居寺每年都能吸引无数信众来此朝拜,其中不乏众多高端商务人士。早在2006年,水头村的村支部书记刘秀成就接待过数位有意投资建设接待高端人士休闲服务设施的投资商,但令他苦恼的是,这些投资商在考察完周边生态环境之后便没了音信。

而当2009年水头村因为生态环境整治突出被评定为“北京最美的乡村”之后,又一个主动上门的投资商――北京腾氏工贸集团找到了刘秀成,两人一拍即合,腾氏工贸集团出资2亿元,以云居寺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产业资源为基础,打造高端人士专属的欧陆风格的生态体验休闲会所――美石谷会所。

第3篇:生态治理修复报告范文

因矿产资源滥挖滥采造成的农田重金属污染,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中国经济周刊》实习记者 李妍|北京报道

阿月是一位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姑娘,来自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某村,刚上大一的她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她说:“我能来北京上学,是很幸运的。”

谈及家乡,阿月情绪复杂。

云南个旧被称作“锡都”,占地1587平方公里,人口45.33万,锡的保有储量为90多万吨,占全国锡储量的三分之一,全球锡储量的六分之一。

在这里,所有的人都与锡紧密相关。

阿月的爷爷曾在锡矿工作30多年,阿月的爸爸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锡艺工匠,阿月的哥哥在做锡工艺品进出口生意,阿月抚摸着陪伴她18年的小锡镯,它已经紧紧卡在阿月瘦削的手腕上。

锡,让这片土地变得热闹异常,随处可挖的锡矿让附近村民迅速富裕起来,出嫁的女儿身上,都会缀满沉甸甸的锡饰。当地人认为,锡是神灵赐予他们的珍宝。

但与锡相生相伴的,是砷,其化合物是砒霜的主要成分。

根据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的公开论文资料显示,在我国,砷作为锡的伴生矿由于利用价值不高,70%以上都成了被废弃的尾矿。截至2008年,我国至少有116.7万吨的砷被遗留在环境中,这就相当于百万吨的砒霜被散落在旷野中,任雨水冲刷,注入河流,渗进土壤……

于是,这片因锡而富裕的土地也在因砷而痛苦。

阿月的爷爷死于砷中毒引发的肺癌。阿月的三个伯伯也是老矿工,因同样的病症已先后去世,阿月的爸爸后来离开了锡矿,可是已经染上了严重的砷中毒,连劈柴的力气都没有,好在后来学了点手艺活,以维持生计。

从此,阿月的家乡被称为“癌症村”。这里的癌症病发率一度高达2%,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100倍,平均寿命不足50岁。

上世纪90年代起,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面开展了整顿和治理工作,所有锡矿工人都要戴上防毒面具下井。但是,已经被污染的土地和地下水难以修复,沉重的历史并没有过去,受害的也不只是父辈。

阿月的哥哥视力很差,太阳下山了就看不清东西;阿月的姐姐身上有淡淡的毒斑,村里的很多年轻人都瘦弱无力,经常生病……

阿月的家里原来有十二亩地,种烟叶和柿子树,每年能有上万元的收入。“烟叶早就没了,谁敢抽‘砒霜烟’啊?柿子树上结的柿子都黄澄澄的,拨开了核儿都是黑的。妈妈原来最爱吃柿子,我这辈子都不会吃柿子了。”

这片曾经富饶的土地已经无法耕作,农民们没了生路,水和菜都要到几百里外的镇上买,入不敷出的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背井离乡。

记者问阿月,毕业了会回家乡工作吗?阿月沉默了很久,小声说:“我也不知道。”

痛苦

类似的案例不只是出现在云南个旧。

2001年,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水,突如其来的天灾摧毁了家园,可是,更大的痛苦却在洪水之后。

洪水冲垮了上游废弃的尾砂坝,导致下游万余亩农田有害元素最高超标246倍,农作物基本绝收,临近的刁江100多公里河段鱼虾绝迹,沿河地区全部污染。直到2004年,仍有60%的农田寸草不生,成为荒漠,刁江下游的河池市长老乡多年来报名应征入伍的青年,竟没有一个能通过体检关。

曾有调研专家估算,“毒水”将经刁江进入珠江水系,整个珠三角都将因此遇难,污染会很快蔓延至百万亩土地,影响过亿人口,修复年限超过百年。

除了云南、广西,还有湖南、四川、贵州等重金属主产区,很多矿区周围都已经形成了日渐扩散的重金属污染土地。

国土资源部曾公开表示,中国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遭到重金属污染,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而这些粮食足以每年多养活4000多万人,同样,如果这些粮食流入市场,后果将不堪设想。

掩盖

曾有一位从事土地污染研究多年的科学家告诉了记者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就在前几年,这位科学家受邀到某地检测土地重金属污染情况,实验结果出来后,科学家大为震惊,因为这块全国著名的粮食主产区污染情况已经严重到令人咂舌!科学家亲自将监测报告递交给当地的一位高级官员,这位官员在沉思良久后说道:“这个情况确实非常严重,我们也一直很重视,但是,我们目前无力治理,所以请不要告诉任何人我看过这份报告。”

记者通过多方搜集,找到了权威机构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的多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尚未在社会上公开披露。

根据论文资料显示,广东连南、广西南丹、湖南常宁、湖南常德、湖南郴州等地都存在着大量砷渣废弃,导致矿区周围农作物含砷量超过国家标准几百倍的情况。

湘江,全长856公里,流域面积9.46万平方公里。这条灌溉了半个湖南的“母亲河”如今却因为接纳了大量工业废水,使河水中的砷、镉、铅的总量占全省排放总量的90%以上。

课题研究组还做了农作物重金属含量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从衡阳到长沙段的湘江中下游沿岸,蔬菜中的砷、镉、镍、铅含量与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比较,超标率分别为95.8%、68.8%、10.4%和95.8%。而这些“超标农作物”不仅被当地农户每天食用,还被运送到更多的乡镇和城市……

论文中还提及,水田土壤中的砷、锌的含量还要高于菜地。据科研专家介绍,由于水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更强,水稻等水田农作物的重金属含量会更高。

2008年,湘江中下游农田土壤和蔬菜重金属污染调查实验结果全部出炉,但是仅作为科研成果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并未能在社会上公开以得到足够的重视。

据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消息,2010年,国家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重要工程立项,并于6月投资4.6亿元建设基础设施,9月获得国家环保部专项治理资金的支持,“湘江再见清水指日可待”。

但据科研学者介绍,按照调查论文中所提及的污染区域计算,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至少需要百亿投资和十年以上的恢复周期。

那么,这些“污染重灾区”的粮食是否流入市场,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呢?

2010年11月,记者致电湖南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接线人员称,粮食重金属含量检测对设备和技术人员的要求都极高,目前国内能做出权威检测的机构很少,他们目前还没有相关检测项目,因此不能表态。

今年2月16日,记者再次致电湖南省粮油产品质量监测站,该站负责人员称,从仪器设备和技术水平上而言该站可以做粮食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检测,但是,“我们单位没有做过湖南任何地区的粮食重金属含量的检测,所以没有数据。”

凶手

大规模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究竟是如何逐渐形成的?

曾对矿业市场做过多年深度调研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罗仲伟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实行的是“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的政策。

“其结果就是地方政府拥有中小矿产资源开发的审批权,‘一哄而上’全民办矿的局面就此形成。” 罗仲伟认为,正是因为采矿权的混乱导致了我国矿业多年来一直存在着集中度不足,开采工艺落后、统筹规划欠缺的“三大短板”。

据了解,在我国已探明的矿产储量中,共生伴生矿床的比重占80%以上,可是,只有2%的矿山综合利用率在70%以上,75%的矿产综合利用率不到2.5%,也就是说,我国绝大多数矿山都只是为了开发极少数矿石,将更多的矿产资源破坏和废弃了。

有媒体曾报道,在广西环江,绝大多数矿山都没有石排场和尾矿库,大量废石和尾矿就堆放在山上,这不仅占用了本可以利用的耕地,还容易在暴雨来临时形成泥石流,最可怕的是,尾矿中的有害成分在伴随雨水逐渐扩散到更大的范围,危害在时刻发生着。

另一个“定时炸弹”是裸露堆放的矿渣。

在云南个旧,冶炼厂、电镀厂非常密集,矿石在这里经过加工就可以身价倍增,同时,大量的矿渣被生产出来,废弃在矿山和矿厂附近。

据了解,在云南个旧老厂矿田竹叶山矿段,十几万吨砷渣已经裸露堆放在旷野里几十年,为了阻挡砷渣对农田的污染,农民们在砷渣周围堆砌了“土坝”,但是,砷还是通过雨水进入了地下水系统,据检测,该矿段附近的农作物含砷量超标100多倍。

而砷渣还只是重金属污染“五毒”之一,其他的还有汞、镉、铅、铬等重金属废渣。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我国累计产生铬渣600多万吨,其中仅有200多万吨得到处置,“五渣”总数更是难以计算。

另一个污染的来源则是化工企业排放的污水。

除此之外,农户们过度使用化肥也能使土壤重金属含量急速攀高。

救赎

在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邓家塘乡,绿油油的草长满了整个农田,乍看之下还以为是青色的水稻。在这块已经被重金属严重污染、无法农耕的土地上,被称作“土壤清洁工”的蜈蚣草却生长得郁郁葱葱。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主任陈同斌介绍说,蜈蚣草吸收土壤中砷的能力相当于普通植物的20万倍,通过蜈蚣草的吸附、收割,三至五年内,这片土地就可以“恢复健康”,在郴州已经有修复完工的土地恢复了耕作。

现在,蜈蚣草已经在湖南郴州、云南个旧、广西环江扎下了根,尤其是在广西环江,蜈蚣草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000亩~2000亩,成为世界上最大面积的砷污染农田修复项目。

蜈蚣草的“同盟战友”还有东南景天,这是在广东种植的专门修复镉中毒农田的植物,现在东南景天在全国也有上百亩的试验基地。

在西北,300多亩盐碱土地上种植了被称作“吸毒解毒高手”的竹柳,它不仅耐寒、耐旱、耐涝、抗盐碱,还可以吸收城市污水,消除氮磷钾,分解土壤中的重金属成分。

陈同斌介绍说,植物修复法更接近自然生态,从经济投入、修复周期和避免二次污染等多方面考虑都是目前的最佳选择。

但是,植物修复法的进行却并不顺利,以云南个旧为例,目前治理修复面积还不到100亩,而污染面积却在20万亩以上。

杯水车薪。

虽然植物修复法已经非常“实惠”,修复一吨污染土的成本已经低于200元,但是修复面积的庞大使总投入数额惊人。陈同斌举例说,广西环江受污染土地达万亩,如果要全部修复,总投资至少需要几千万到1亿元,这对当地财政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

在广西河池市,蜈蚣草就与桑叶或甘蔗、苎麻等经济作物间作,使污染土地修复的同时,农民也有较好的经济收入。

但陈同斌仍然强调,并不是所有的修复地区都能够实现经济利益的兼顾,土壤修复还是需要政府的引导和补贴,否则,修复规模就很难扩大。

另外,种苗繁育也并不容易。目前发现的超富集植物一般都是野生植物,其种苗繁育存在较大的技术难度,实现大规模种苗就更加困难,所以现今使用的是先大棚育种再移植到修复区的办法,这无疑会增加成本和操作难度。

而且,类似蜈蚣草的砷超富集植物多集中在我国淮河以南,而在淮河以北则很少发现,这使植物修复法的影响范围大大受限。

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最为痛苦的则是三至五年的修复周期过于漫长,他们守在不能耕作的试验田旁,除了等待,他们毫无办法。

更为残酷的现实是,很多污染地区都等不及采用植物修复法,而选择了“客土法”。

“客土法”也称作物理修复法,简而言之就是将被污染土壤深埋到水稻根系不能达到的25厘米以下,用这种方法修复一亩污染土地就要花费上百万元,而且污染土壤仍然存在,甚至会继续扩大。但是,因为修复方法简单,花费时间少,这种饮鸩止渴的方法被广泛应用。

求解

“只有掐紧了准入、统一了管理、明确了监督,才能够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将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遏制住。”罗仲伟的观点也得到了陈同斌的认可,“矿产不合理开采是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最重要的原因,管住了开矿,就管住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最大问题。”

罗仲伟认为,我国矿业管理立法相对薄弱,多方插手、政出多门是导致权利、责任归属不清的重要原因;其次,我国没有形成统一的矿业管理体制。在管理方面,我国实行中央为主、地方为辅的权益分配。但是,由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资源的关注点不同,利益取舍不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在法律法规的执行上都会有偏差和扭曲。

罗仲伟认为,应该取消地方政府的矿业审批权,明令禁止地方政府参股矿业企业,建立矿业开采的利益协调机制。

另外,在矿业监督上,罗仲伟建议,成立专门的政府主管部门对矿业实行监督迫在眉睫。

“虽然矿业管理涉及到诸多部门和多方利益,调整和改革面临困境,但是,生命的代价也迫使所有相关方都不得不变,国家政策和专项治理也在不断加强,破解僵局并非难事。”罗仲伟表示乐观。

在前不久公布的2010年全国环保专项行动成果中,截至9月30日,共排金属排放企业11510家,取缔关闭584家,在14个省(区、市)确定了148个重金属重点监管区域,19个省(区、市)确定了1149家重点监管企业,其整治力度和监管效应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4篇:生态治理修复报告范文

一、工作目标

以改善环境质量,在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指标考核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排名为目标,根据市攻坚行动总体部署,坚持“四减四增”源头防控,产业、能源、运输和农业投入结构持续优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坚持问题导向,以环保督察、上级督查、各类巡查发现的问题整改为抓手,确保按时按要求完成整改;针对影响夏季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类治理,采取超常措施,通过攻坚治理迅速解决我街道存在的环境问题,推动街道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坚持目标导向,全街道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分别控制到64微克/立方米、10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良好率提高到60%及以上;坚持冬病夏治,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夏季VOCs、二氧化氮、臭氧等污染因子产生或排放,稳步提升我街道空气质量排名;省控重点河流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按计划完成25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削减32%、33%、11.1%、14.2%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0%。

二、工作任务

(一)落实《省煤炭消费压减工作总体方案(2019-2020年)》,扎实推进市政府下达的煤炭消费压减任务。(经济发展办牵头)

(二)落实《关于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下非所在地区唯一、不可替代民生热源燃煤机组及配套锅炉关停计划的通知》要求。(经济发展办牵头)

(三)65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在完成超低排放的基础上全部完成节能改造。(经济发展办牵头)

(四)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按照《市成品油网格化监管试点方案》要求,组织开展全街道成品油市场专项检查治理,严厉打击黑加油站点等违法犯罪行为。(环保所、安监站、派出所、各管理区牵头)

(五)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按照《2020年固定污染源发证清单》开展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7月底前,发证和登记率不少于60%,9月底前基本完成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六)推进运输结构调整。配合做好货运专用线建设,确保项目尽快建成投用。(重点项目办牵头)

(七)推进国三营运柴油货车淘汰工作。确保到2020年底前,完成上级下达的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淘汰任务。城市建成区新增或更新公交车、出租车全部为新能源汽车,实现全覆盖。(交通安全办、交管所牵头)

(八)交通干线等线性工程要实施分段施工、湿法作业,拆除现场实施湿法作业。施工现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现场配制砂浆。(交通安全办牵头)

(九)对国、省、市、县、乡级公路和高速公路积尘进行全部清理清洗,实行定期保洁、机械化清扫制度,降低道路积尘负荷,路面范围内达到路见本色、基本无浮土。开展城乡结合部,国道、省道等重点道路两侧路域综合整治,对道路两侧土地、破损路面进行绿化或硬化。(交通安全办、环卫所、公路站、综合行政执法局中队、城管大队、各管理区牵头)

(十)车站等物流园区堆场应当采取苫盖、喷淋、道路硬化、车辆清洗等措施。(交通安全办牵头)

(十一)加快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要求,推进我街道钢铁、焦化等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工作,“一企一策”抓好落实,确保按时间完成上级确定的有关任务。(经济发展办牵头)

(十二)加强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工业企业物料堆场,应按照“空中防扬散、地面防流失、地下防渗漏”的标准建设扬尘防控措施,易起尘物料堆场应采取防风抑尘网与喷淋相结合的措施,火电、钢铁、焦化、有色等重点行业企业建设密闭储存场所。(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十三)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细化行业整治标准和要求,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整治。(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十四)推进油气回收治理,确保全街道所有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完成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加快推进安装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设备并与上级生态环境部门联网。(环保所、安监站、各管理区牵头)

(十五)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回头看”,对“散乱污”企业实施动态管理,发现一个整治一个,确保全部整治到位。(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十六)开展特色产业集群综合整治,按照市统一要求,10月底前完成家具特色产业集群提升改造和验收工作。(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十七)推进重污染天气应对,按照上级有关要求,修订2020年重污染应急预案及应急减排清单;加快推进涉气重点污染企业电力监控系统与门禁系统建设,9月底前接入市级环保智慧平台。(环保所牵头)

(十八)强化属地政府秸秆禁烧主体责任,建立全覆盖网格化监管体系,对秸秆焚烧情况加强“定点、定时、定人、定责”管控。(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十九)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督管理。加快推进工程机械安装精准定位系统和实时排放监控装置,2020年底前,新生产、销售的工程机械应当按标准规定安装,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按照上级要求开展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日常监督抽测工作。(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二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并对提交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进行评审,出具评审意见。(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二十一)加强暂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对暂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督促土地使用权人按照国家有关环境标准和技术规范,制定并落实管控方案。(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二十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按计划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18年以前治理完成的村庄巩固提升达到省生态环境厅2019年验收要求。(环保所、水利站、各管理区牵头)

(二十三)提升危险废物监管能力。一是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环保所按规定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评估工作,确保省级评估合格率不低于90%;二是开展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排查整治,梳理问题清单,环保、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督导整改、销号管理,对问题严重、拒不整改的依法严厉打击;三是督促现有危险废物经营企业和2019年危险废物产生量100吨以上的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2020年底前完成审核验收。(环保所、派出所、各管理区牵头)

(二十四)加快清理危险废物存量。对电解槽大修渣、精(蒸)留残渣等历史原因造成的贮存危险废物,加快清理进度,确保年底前历史贮存危险废物全部清零。对新产生的危险废物,规范贮存、妥善利用处置,全面化解危险废物环境风险。(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二十五)加快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建设。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以整合环境管理资源、落实监管责任为重点建成全面覆盖的环境综合监测监管体系。按照“应装尽装,应联尽联”原则,完成2020年新增重点排污企业自动监测联网工作。(环保所牵头)。

(二十六)推进“天地车人”一体化监控体系建设和应用,加快对全街道具备条件的重型柴油车的车载诊断远程在线监控安装工作,实现与上级智慧环保监控平台的联网。(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二十七)加强工业炉窑管控,梳理工业炉窑整治清单,开展工业炉窑深度治理。(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二十八)会同相关部门完善对渣土、煤炭、石料、建筑垃圾等易产生扬尘的物料运输车辆的行驶路线、禁行、限行区域和时间的设定;负责城区外的渣土、土方、砂石、垃圾、煤炭等散装、流体物料的运输车辆遗洒、飘散载运物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交警五中队牵头)

(二十九)运输渣土、煤炭、石料、垃圾、灰浆、煤炭等散装、流体物料的车辆必须按规定安装号牌,不得故意遮挡、污损,对不符合要求的要严肃查处,并溯源追究运输公司责任。(交警五中队牵头)

(三十)会同环保所联合执法,对非法转运、填埋、处置危险废物构成犯罪的予以严厉打击。(派出所牵头)

(三十一)严格执行《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对于不听劝阻或制止无效的违法燃放行为,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派出所牵头)

(三十二)加强生产销售领域成品油市场监管。对成品油生产、销售企业开展监督抽测,及时公布油品质量抽检结果,对抽检不合格油品严格依法处理,年底前对辖区内炼化企业、加油站成品油质量抽检实现全覆盖。(市场监管所牵头)

(三十三)做好矿山修复和治理工作。做好摸底排查工作,一经发现问题立即修复治理,并严格落实扬尘污染防治管控措施。(自然资源和规划所、各管理区牵头)

(三十四)开展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核算。配合自然资源规划、生态环境、工信等职能部门梳理2017年7月1日以来的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以及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地块,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配合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规划部门依据评估报告,核算符合要求的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面积。6月底完成第一轮核算,并根据要求继续推进。(自然资源和规划所、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三十五)严格再开发利用地块准入管理。按照省要求,配合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认真梳理2019年1月1日以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地块,建立清单,严格审核再开发利用地块是否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不符合环境质量的地块,不予办理相关用地手续。加强对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地块的现场监督检查,防止非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规划所牵头)

(三十六)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采用“煤改气”“煤改电”及集中供热等方式完成上级下达的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任务。(村建办、各管理区牵头)

(三十七)施工工程扬尘污染整治。建筑施工工地全面落实工地100%实行围挡封闭、出场车辆100%清洗、地面100%硬化、物料100%覆盖、土方开挖及拆迁100%湿法作业、100%封闭运输、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施工工地100%安装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设置100%符合标准要求的密目式安全网或者防尘布“八个百分百”要求。高层建筑施工单位按照要求清运施工垃圾,严禁高空抛撒。暂停施工的现场采取洒水、覆盖、铺装、绿化等防尘措施。(村建办、各管理区牵头)

(三十八)市政道路要实施分段施工、湿法作业,拆除现场实施湿法作业。城市建成区内施工现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现场配制砂浆。绿化工程要做好覆盖、洒水等防尘措施。(村建办、各管理区牵头)

(三十九)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综合监督管理。将部门管辖工地所使用非道路移动机械情况纳入管理,禁止工地使用不达标或未编码登记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村建办、交管所、水利站、各管理区牵头)

(四十)对辖区内企业进行排查,一经发现有企业涉及库存渗滤液问题,加大督导力度,确保企业按规定处理渗滤液。(环保所、综合行政执法局中队、各管理区牵头)

(四十一)道路扬尘污染整治。街道主干道路采取机械化清扫为主、人工捡拾为辅的环卫保洁作业模式。通过不断提升环卫保洁作业模式,使一级路段达到深度保洁标准,二级路段达到清洁、干净、无扬尘,同时增加对外环路的机械化清扫和洒水频次,降低道路积尘负荷,路面范围内达到路见本色、基本无浮土;加大渣土车经过路段的清扫保洁力度,按照“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恢复污染道路面貌;绿化工程要做好覆盖、洒水等防尘措施。坚决杜绝露天焚烧垃圾、落叶、杂草。(环卫所、综合行政执法局中队、各管理区牵头)。

(四十二)加大城区渣土、土方、砂石、垃圾、煤炭等散装、流体物料的运输车辆遗洒、飘散载运物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综合行政执法局中队牵头)

(四十三)严格执行《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积极巡查发现和劝阻制止违法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安监站、派出所、综合行政执法局中队牵头)

(四十四)严格落实餐饮业管控,产生油烟餐饮设施必须安装烟道排烟装置与油烟净化装置,达到检测标准要求且正常使用。(城管大队、综合行政执法局中队牵头)

(四十五)河道整治、水利工程建设要实施分段施工、湿法作业,拆除现场实施湿法作业。施工现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现场配制砂浆。(水利站牵头)

(四十六)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确保到年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左右。(农业办、各管理区牵头)

(四十七)保持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态势,2020年全街道化肥使用总量比2015年减少6%,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2020年全街道畜禽粪便利用率达到90%以上,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63%以上,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1%。(农业办、各管理区牵头)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保障

成立决胜2020——街道整治突出环境问题暨“夏季攻势”攻坚行动领导小组,由党工委、办事处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名单另行下发)。各管理区、村、各部门要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措施、工作时限,做好上下联动,迅速形成“夏季攻势”攻坚行动的新。

(二)严格巡查督查

1.做好自查。各管理区、村、各部门对照攻坚内容分类督导和治理,持续加强监管和整改工作,确保实现攻坚目标。

2.督查组巡查。街道办事处成立督查组在攻坚行动期间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四不两直”巡查;各分管领导根据分工,对分管领域常态化巡查。

(三)强化问题整改

各管理区、村、各部门对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方面的问题要即知即改;对上级反馈的问题,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向相关部门进行转办并及时调度整改情况,积极督促牵头部门向市牵头部门申请销号。对上级领导巡查、督查新发现的问题,要对相关问题做好抽查复核。

第5篇:生态治理修复报告范文

以重点解决矿区环境恢复治理和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共享问题,从完善机制健全制度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力创良好矿山环境

以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为突破,强化措施和手段,积极推进环保型绿色矿山建设,监督矿山企业进行复垦绿化,全面实行了限批制度,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监管不力的地区和不进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矿山,实行土地、矿业权出让等限批制度,强力推进矿山环境整治工作。

――开展了“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活动,试点地区已累计投入53亿元建成简仓449个,设置防风抑尘网267处;建成矿井水处理设施161套,总处理规模达6,366.9万吨/年,投入使用矿山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33套,污水综合利用率达到100%;硬化矿区工业广场381万平方米、新修运煤专线及进矿道路2,220公里、新建矿区防风固沙林550平方公里,矿绿化面积达到3,231万平方米,矿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基本实现了重点矿区园林化、大型矿井公园化、储煤场地封闭化、运煤道路标准化。

――加大露天煤矿和煤矿火区综合治理工作。试点地区治理火区112处,消灭火点410个,投入资金102亿元,完成露天开采和火区治理复垦绿化80平方公里。组织实施了企业营造节能减排碳汇林行动,按照每生产10吨煤捐植一棵节能减碳树的标准,试点地区累计建成碳汇林9.6万亩,基本上还原了一个让矿区群众满意放心的矿山环境。

共享矿业发展成果

把兼顾矿山发展与矿区群众共同富裕作为和谐矿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重点,解决好影响矿区稳定的长远问题,安置好矿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实现矿山发展与矿区群众共同富裕。

――初步建立了利益共享机制,让矿业开发成果惠及当地群众。落实好矿区群众的搬迁补偿工作。在试点工作地区实行了“四个一”搬迁补偿政策,即提供一套住房、安置一份工作、落实一份社保、发放一份补贴,真正使矿区居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以旗县为单位对搬迁补偿的人口、涉地面积进行调查摸底,制定搬迁计划,分步实施矿区居民搬迁工作,合理确定本地区征地、矿区居民搬迁补偿标准和吨煤生态补偿标准。确保搬迁的居民居住与长久生活有保障,水平有提高。按照煤炭销售数量吨煤提取5-15元的矿区居民搬迁和矿区生态恢复补偿金,专项用于矿区居民的搬迁补偿、居住安置、就业培训、技能培养、创业扶持、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矿区环境综合治理等支出。试点地区人均征地补偿资金较过去翻了一番;房屋拆迁及地上附着物补偿尽量做到“就高不就低”,累计投入资金103.3亿元,完成移民搬迁25,269户71,650人,安排移民安置房29,323套,近300万平方米;投入培训资金1,200万元,帮助7,530名搬迁移民实现就业,有近10万人因矿业开发而受益;矿山企业累计投资2.3亿元用于改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等公益事业。

――开展矿地共建活动。地方支持矿山,矿山反哺地方,构建起了矿山企业与当地居民和谐共处、互惠共赢的矿地关系。试点矿山“一矿一案”,强化矿山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帮助当地加强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采取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优先租用农牧民购买的矿用机械,居民以土地、补偿资金入股企业等形式,使农牧民获得长期稳定收益,帮助农牧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地方政府依法持有新建矿山一定比例的股份。地方政府在新建矿山中没有投资的情况下入股,并长期持股,长期受益,分红收益主要用于改善民生。

――按照企业自愿、政府持股的原则,地方政府在新建矿山中长期持股,长期受益,分红收益主要用于改善民生。部分矿山企业采取保底分红的办法吸纳矿区群众入股,积极探索矿区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目前,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已在2个新建项目持股30%。

助推资源节约利用

以资源整合为契机,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推广“3+2”模式,突出抓好资源整合和产业链打造,推动矿业经济科学发展。以资源整合为契机,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广“3+2”模式,所谓“3”,一是要延长产业链,促进资源向具有采选冶加产业链和一体化开发能力的企业集中;二是要着力提高矿产资源的集中度,对新矿区科学设置矿业权,坚持大矿大开,避免零星分割开发,对旧矿区通过资源整合、股权合作等方式提高开采集中度;三是要促进资源向大企业集中。所谓“2”,一是要引进专业化的下游深加工企业参与资源转化加工项目的建设;二是要坚持基地化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规模优势和集群效应,避免环境破坏。试点地区地方煤矿数量由2005年的583个减少到目前的320个。

――启动实施了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试点地区地方煤炭企业将整合在45户左右,单户产能达到300万吨以上,培育营业收入超百亿的地方煤炭企业15户。煤矿机械化水平由不足10%提高到90%以上,单矿生产规模由14万吨/年提高到140万吨/年,回采率提高到井工80%、露天90%以上,百万吨死亡率仅0.031。各类非煤矿产选矿回收率提高了2个百分点,综合回收共伴生矿种能力提高10%。实践证明,转变矿业经济发展方式是和谐矿区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促进矿地关系和谐

――探索建立矛盾化解机制维护生产生活秩序社会稳定。一是积极构建矿产开发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听证制度。建立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重大事项申报制度和评估报告备案制度,实行“红、黄、绿”三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二是建立了国土资源与公安部门联合执法新机制,成立了国土资源警察队伍,形成了“合署办公、合力工作、密切合作、联合执法、快速反应”工作新格局,有力地维护了矿区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促进了社会稳定。三是搭建了矿地矛盾协调化解平台。把公调、检调、诉调、信调紧密结合起来,确定了政府、企业和农牧民分别为代表的协调机制,采取经济的、法律的、思想的、政治的等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一年来,试点地区成功化解矿区矛盾纠纷18批309人次,未发生因矿山开发引起的及越级上访事件,政府的平台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矿区稳定与和谐。

第6篇:生态治理修复报告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 信息化 试点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8-184-02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迅速增长,人口在不断挑战历史新高。城市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城市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最大限度地优化和利用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化使城市的管理变得更加智能化。

在过去的10年中,信息化在推动我国城市化、城镇化的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城市都把信息化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纷纷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报告中有19处提及信息、信息化、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等,这充分说明信息化已成为“新四化”的加速器。

一、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情况

“智慧城市”是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美国IBM公司的“智慧城市”定义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和运行,从而为城市中的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它体现的是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互联互动的特征。它的表现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自2009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后,引发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世界上第一个智慧城市——迪比克,美国中西部的小城,一个由高科技充分武装的60000人社区,将其完全数字化并把城市的所有资源都连接起来(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可以预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并智能化地响应市民的需求,降低城市的能耗和成本,更适合居住和商业的发展。{1}欧盟国家、日本、韩国等都先后制定出台了符合自己国家情况的战略规划并实施。目前全球共有600多个城市在建设智慧化城市。

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最早是从地理信息系统开始的,经历了从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和信息化相互融合的时代,也是应用信息技术来装备城市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时代。智慧城市建设不仅能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质量能和内涵,更是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在新的发展阶段,城镇化要由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向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打造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高度融合的智慧城市,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助推器。{2}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阶段目标是“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民生,在于更好地解决政府、企业、百姓关心的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截至2012年12月,已经有69个城市正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其中主要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占据智慧城市总数的59.4%,另外还包括武汉城市群、成渝经济圈、关中—天水经济圈等中西部地区。这些在建的智慧城市都呈现出自己不同的特色,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如“智慧深圳”、“生态沈阳”、上海的“云海计划”等。

2013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90个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我省有太原市、长治市和朔州市平鲁区入选。这些试点城市需要经过3~5年的创建期,然后由住建部进行评估,评定等级。它的建设不仅仅重视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更强调这些信息基础设施服务于我们的城市,支撑政府管理、企业经营以及服务于城市里老百姓的生活,成为城市发展的美好愿景,使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二、山西省的智慧城市建设

山西作为煤炭资源大省,由于长期对煤炭的过度开发、过度依赖,以资源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抗风险能力较差,经济大起大落。为解决资源型经济的种种弊端,山西省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包括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循环经济试点、生态建设试点,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加快民生社会事业建设等,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0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经过两年多的先行先试探索实践,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在用地保障、行政审批、城乡统筹、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也取得了新突破。

2013年山西省的11个市将全面完成数字城市的建设,并努力实现向智慧城市的升级。在“三网”融合方面,太原市和阳泉市将分别依托“三网”融合试点和百度云计算中心,推动“智慧太原”和“智慧阳泉”建设,争取在今年使山西省信息化指数在全国排名前移两位,推动全省智慧城市建设。

太原:2009年以来,太原市作为全国首家完成数字城市建设的地级市,已在公安、国土、环保、应急等21个部门开展了成果推广应用。如:山西省测绘局的数字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数字城管监测系统。现在全市438平方公里的城市公共管理空间分成2万多个单元网格,对71万个部件和地形进行全天不间断的监控。太原数字城管平台建成后,年平均处理各类城管问题80多万件,2012年的结案率为94.06%以上。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太原市积极组织实施“智慧太原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项目已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批准。申报的“统一时空体系下的多源信息实时接入与异构信息自主加载技术”和“城市信息多层次智能决策关键技术与系统”两个项目也已列入国家863计划,获科技部批准。

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是山西省首个综合保税区。建成后,将结束山西省没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历史,标志着山西省有了承接全球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基地。山西绿云云计算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可解决万余人就业,创造百亿元产值,每年可上缴利税10亿多元。山西国际物联网产业园将成为全省物联网产业集群化发展、云计算技术规模化应用的重要载体,目前,已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与罗克佳华达成入驻协议。

朔州市平鲁区:作为山西11个省级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先行试点区之一,率先在全省提出智慧城市——“智慧平鲁”的建设方案,将发展的新动力和新主题确定为区域信息化建设,将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战略着眼点放在信息产业发展上,并将信息资源高效融合共享作为该区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的核心举措。

“智慧平鲁”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平台,以实现人口、产业、空间、土地、环境、社会生活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智能化管理为目标的全新城市形态项目。到2015年建成后,平鲁将成为山西省内首家智慧化运行管理的区域城市。真正实现“产业智能发展、城市智能运行、政府智能服务、居民数字生活”的目标。2012年平鲁区已初步建成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视频治安管理系统、社会管理创新信息平台等四项信息工程。

作为“智慧平鲁”最重要的建设项目——物联网系统,将给市民生活带来巨大便利。例如,智能交通诱导分散车流。到2015年,还将建成覆盖所有居民的健康电子档案,实现农村、社区与医院之间的医疗资源共享,并面向农村提供远程医疗服务。

三、山西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2013中国智慧城市年会”上,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表示,建设智慧城市是城镇化的新阶段,是城市信息化的新高度。目前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建设目的不明确,建设思路不清晰,建设模式不可持续。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标准体系。如山西省的晋城旅游,为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已成为山西综改区建设的典型样本。晋城旅游业发展在遵循经济规律、生态规律的同时,严格遵循文化规律,不生搬硬套,完全按照文化轨迹设计运行整合资源获得发展加速度。2012年,晋城旅游整合旅游资源,实施区域旅游一体化战略,在“晋善尽美·尽在晋城”旅游形象口号下实现联动共赢。区域旅游一体化充分发挥政府协调管理职能,积极引导各景区差异化经营,通过资源整合、集体营销方式,促进区域内旅游市场主体的深度合作,实现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品牌一体化。各景区在发展旅游上要以规划优先、合作共赢、开放包容、务实创新为四大原则,坚持发挥生态优势,在更大的空间中优化配置资源,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打造“美丽”名片,奋力走出一条追赶型、跨越式、可持续的发展路子。{3}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但最终目标是要最大限度地为老百姓在医、食、住、行、游、教等方面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应突出重点和特色,以民生为导向,重点关注老百姓急需的智慧民生领域。因此,山西省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规划、综合集成资源,充分利用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统一实现人、物、环境的协同共享、优化配置。以人为本,科学化管理,从而提升政府的行政服务效能和管理模式,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整合和共享提升城市基础支撑的建设,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和利用城市各类信息资源为核心,推进实体技术设施和信息设施的整合共享,提升城市各个领域智慧环境的应用水平,从而使我们的城市生活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注释:

{1}金江军.国外智慧城市建设进展.赛迪网,2011.6.2

{2}仇保兴.推动由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创新发展.中国信息界,2013.1

{3}马慧英,王新广,王翠环.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路.中国旅游报,2013.3

参考文献:

1.李伯虎.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需要注意5个原则.国脉物联网,201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