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指导教师评课意见范文

指导教师评课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指导教师评课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指导教师评课意见

第1篇:指导教师评课意见范文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小课题研究是与校本教研相辅相承的一种教研形式。在教学、在听课、在评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都可以成为小课题研究的对象,通过集体备课拟定对策,又在教学、在听课中去领会、感受、试验对策的效果,再通过研究讨论加以改进,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又开始另一个小课题研究。基于小课题与校本教研这样互利互促的关系,我校开展了走小课题研究之路 探索出了一条校本教研的新模式。

1 加强培训,转变观念

首先结合市教育局、进修学校的培训讲座,以理论学习为主,从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基本理论、学科教学理论、科研、课改等内容,更新完善教师的理论知识结构。其次,提倡自学辅导,既可以弥补集中专题讲座的不足,更是教师进一步理解专题讲座所学理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的主要措施。教师根据各自的小课题,通过上网,读书等方式,学习理论知识,并记录体会与收获、使自己的知识得到更新。并把教师根据学科、学年分为四个研讨小组,以研讨组为单位开展研讨活动。每次专题讲座、自学辅导之后的研讨活动教师们都认真对待。网上下载、查阅资料已经成为各研讨小组必不可少的工作。积累了很多的文字材料,如教师自学笔记、案例分析、心得体会、小论文、课题方案、计划等。同时每位教师都建立了电子档案。

2 抓好“青蓝工程”

结合我校近期调入的新任教师较多的现状,我们实行了青蓝工程即聘请学校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青年教师的指导老师,通过指导老师的传、帮、带、手把手地传授给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使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尽快成为教学骨干、能手,全面提高我校教学质量。活动采用“一带一”的形式。在备课、上课、作业、命题、课题研究等方面给予指导,具体做法是:

(1)被指导的青年教师应按新课标要求,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熟悉教材结构、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案,虚心请指导老师审阅教案。指导老师严格要求被指导青年教师,认真审阅教案,给出评价意见或改进建议。签订双方责任书。每月底上交一份活动情况记录。

(2)被指导青年教师经常听指导老师的课,并写好听课心得,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认真上好入门课、过关课、汇报课。指导教师要耐心指导青年教师上课,及时提出评价意见并写好评课意见,做到初期有落实、中期有检查、期终有验收。

(3)指导教师应通过听课(节数不限)、说课等方式跟踪、了解被指导教师的教学情况,认真指导青年教师参加教研、课改、和课题申报等工作,使青年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加选题工作,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3 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交流活动

我们在研讨中以小课题为纽带,以案例为载体,以常态课堂教学情景为资源,以理论为支撑,创新形式,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教研活动。

3.1 改变校本研讨课方式:把研讨课分为2部分,其一是学校日常教学研讨课:即一直以来坚持的每双周由每个年段所推出语文、数学各一节,科任组每学期每人推出1节。二是新教师的成长课。对新教师(参加工作不足五年)采用听课-评课-再听课-再评课,不打乱其教学进度,集中与单个相结合的方式,针对课前备课,课中调整,课后反思等重要环节,进行实践指导。通过推门听课、随堂听课等“现场培训”,促使新教师尽快成长为教学骨干。不管是学校的日常研讨课还是新教师的成长课,改变单一的评课方式为评课加“问课”的方式,即通过对课例的问和答讨论,促进教师的反思和改进。通过小课题的问和答讨论,促进教师的研究意识。以问促思,完成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以问促学,实现倡导的新理念与教师教学实践的相融。以问促改,实现所倡导的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3.2 重新组建年段备课组:结合以往的经验,我们要继续以年组为单位兴研究之风,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每年段设置备课组长,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学校要求教研组、备课组利用集体备课时间有计划地组织小课题研究汇报交流活动,开展自诊、会诊活动,加强同伴互助,发挥团队力量,力促研究的有效性和成果的共享性。在备课会上,通过相互探讨,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创新教学思路,帮助教师调整思路,制订策略,促进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学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高效解决小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和突出的困难,开展真正有效的小课题教研。

3.3 推行同课异构:同课异构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同课异构”要突出听课、评课后的反思和“二度教学设计” 。利于教师开展集体教学研讨,尤其是同年级备课组教师之间的研讨,体现教师集体智慧,体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人与人之间思想的融合,缩短了活动开展的时间。我校计划同课异构不仅是同一课同年段的不同老师、也可以是不同年段的老师、甚至是不同校的老师。

3.4 积极举办各种教学活动:定期开展主题研讨活动,积极参加、承办、组织各种类型的教学观摩活动,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为教师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也为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机会,更为校本教研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建立以校为本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创造有利于教师研究的氛围,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通过碰撞与交流,不断交融智慧,深入思考,互动互补,逐渐形成集体认同的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教育理性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

第2篇:指导教师评课意见范文

论文摘要:评课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在教师职前培训中还没有像讲课、说课一样得到专门训练。要使师范生掌握评课的技能,首先要使他们明白评课的目的意义;其次要使他们熟悉评课的基本内容,理解内容的复杂性与标准的多样性;再次要使他们掌握评课的方法和基本技巧;第四要抓好评课的实践训练,使之形成初步的评课技能。

目前,中小学的教学研究活动日趋活跃,作为校本培训的观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得到高度重视。但活动中也暴露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即教师的评课水平普遍较差。其具体表现是:评价缺乏深刻性,表象的东西讲得多,剖析内核的少,评得不深不透;评价缺乏准确性,优缺点表述不到位;评价缺乏条理性,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缺乏明显的逻辑顺序;评价缺乏专业性,就事论事的多,上升到理论层面的少;评价缺乏完整性,不能对一堂课作全面的评价。初职教师在这方面的表现往往更突出,而且普遍缺乏评课意识,不重视评课,不知道怎样评课。这些问题反映出,教师缺乏评课的系统理论的学习,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职前的系统培训中缺少对评课的专门训练。这对目前承担主要教师职前培训任务的高师院校提出了挑战和质疑,即高师院校到底该对高师生进行哪些职前技能的培训,该怎样培训。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讲课技能培训已得到高师院校的高度重视,说课技能的培训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评课技能的培训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虽然目前在讲课技能训练中有教法教师评价高师生的试讲和高师生讲课后的互评,但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评课的结果,而不是评课的方法。为了使高师生更快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高师院校应发挥职前培训的重要作用,像培训学生讲课、说课一样加强对高师生评课的专门培训。

一、明确评课的目的意义,理解评课的重大作用

师范生十分重视讲课、说课训练,但对于评课,他们并不十分明白它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功,认为评课就是一种考核,是指导教师和领导的事情。个别指导试讲的教师也往往忽略通过评课来调动学生从教的热情,激发学生教学研究的意识。这些都导致学生不重视评课,或届时被动地参与评课。鉴于此,必须让学生明白,评课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它与讲课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评课的目的主要是促进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共同的发展而非考核,不是褒贬某人的教学行为,而是通过评课发现优势和改进不足,共同解决其中的难题,探求教好课的方法,因此评课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本着促进自己和他人发展目的积极参与。

二、熟悉评课的基本内容。理解内容的复杂性与标准的多样性

明白了评课的意义并不一定就能评好课。现实中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是高师生将评课落不到实处,大都是将评课停留在评价教师的基本功方面,其实质是不明白评课的内容和标准。由于在不同的理论视角下有不同的评课内容和标准,对同一评课内容,针对不同的课题和不同的评课对象也会存在不同的评价标准等,因此导致了评课内容的复杂性和评课标准的多样性。

1.评课的基本内容及其复杂性

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理论学习,可使学生明白评课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复杂性。

1)视角不同,评价的内容就有所不同。如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去评课;评教学思想、对教材的处理、对教法的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效果、教学过程等又是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进行评课。2)每一个评价的内容的下面又包含较多的层次,如教学过程就包括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否科学、教学的整体结构是否严谨、教学节奏是否得当、教师是否适时适当地使用了多种教学手段等。3)评价的内容往往存在交叉之处,如教师素质往往又包含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4)评课的具体目的、具体内容和侧重点又因不同的对象和课题而有所不同。比如,针对学生的评课重点要评教师的基本素质和知识的讲解是否清楚,是否有层次及启发性如何等。如果是观摩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就应该重点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等…1。

2.评课标准的多样牲

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确定的具体评价内容,也会因学科、教学内容、课型或依据的理论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

因此,不可能有统一的评课标准。为此,在组织学生进行评课标准学习时,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具体学科的评价标准来理解标准的多样性,如中学教学研究活动中的观课、评课标准以及区、县、市等不同的教学讲课比赛的标准,一些教材、专著上提供的评课标准等。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标准去学习评课的相关理论,就能明确一般的评价标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多方面地检验自己的教学能力并及时确定自己的教学能力培养目标。

三、掌握评课的相关方法和基本技巧

确定了评课的内容和标准以后,评课还应关注以什么视角去评价,从何处下手,先评哪一项,后评哪一项,应按怎样的顺序去评等,这既是评课的方法问题,也是体现评课思路的问题。

1.评课视角的确定

评课要以一个视角为主,结合其他视角综合进行评价。如,从教育学的角度去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质时,又要结合实施新课程改革视角去进行评价,即结合评教学目标的“三维”性、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学生主动参与的状况、方法和对学习方法的促进等,评价的项目中要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习。

2.评课主线索的确定

线索一:教学进程。按照教学进程从前往后与评价内容和标准相对照,指出优缺点,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方法等。由于某个环节的情况与评价内容也不是一一对应的,某环节的情况可能既与目标有关,又与教学内容、过程、方法等项目有关,因此可以以教学进程为主线索按照评价标准本来的排列顺序从前往后辐射、排查,防止漏掉项目或走弯路。

线索二:评课的内容。按照评价内容的本来排列顺序,逐项对照检查课堂的有关情况,判断课堂教学在这些方面的优劣,提出改进方法、建议等。由于评价某个项目或方面时,其要求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哪个环节或位置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是很难确定的,因此也可以以评课内容为主线索,按照教学程序从前往后辐射、排查,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

3.评课观测点的确定

要全面客观地进行评课,必须确定好观测点,才能全面如实地评价。一般情况下,观测点的确定应该是通过关注教学目标,评议教学理念;关注教学过程,评议教师业务水平;关注教学方式,评议教学能力;关注学生反映,评议教学效果

四、抓好评课实践训练。形成评课初步技能

一方面,训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要靠实践性知识的保障,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_2j。实践智慧是默会的,隐含于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更多地与个体的思想和行动保持着一种共生关系。它又是情境性和个性化的,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所以只有通过在行动中的体验才能达到学会和提高的目的E。教育心理学认为,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要掌握评课的技能,就必须应用评课的基本理论进行实践的训练。

另一方面,评课训练是从教者健康心理发展的需要。高师生健康心理素质是其以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评课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认识而磨灭个性的过程,而是以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为基础进行的。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交流中各自的差异,整个过程在开诚布公中进行,在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培养谦虚谨慎的品质,使之真正成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参与、合作分享、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过程,这些都有利于高师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1.训练方法

教学观摩中的训练。在教学观摩活动中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评课的训练:1)观课前的准备。事先公布观摩课的内容及相关事宜,然后分小组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或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写出该课题的比较详细的教学方案,确定观课评课的重点,使观摩时有重点、有比较。2)认真观察课堂。既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又要从教学研究的视角出发,记录下课堂里发生的真实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以便在评课时有依据地进行分析。3)观课后的讨论交流。如果是现场观摩,在条件许可时,可以组织学生现场参与任课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现场感受、学习教师之间的评课。如果是教学录像观摩,在观摩课堂教学实况后,可分小组讨论,形成书面评课材料,然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4)改良再评。综合各小组的评价以及一线教师的评价,重新修改小组或自己的评课,并提出相应的措施等。

试讲练习中的训练。将一般教法课的试讲与微格训练结合进行评课训练。传统试讲中的评课是课后将观察到的和笔录下的情况反馈给讲课者,评价的意见比较笼统,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讲课者的自评更会因为讲课时的紧张和激动导致自己不能清楚地记得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难以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对他人的评价也缺乏直观的感受,反馈环节较弱,控制调节作用小。将之与微格训练方式结合,在讲课结束后,教师组织重放教学实况录像,讲课学生首先可以进行自我反馈评课,然后再由听课的学生进行评课,最后由指导教师对讲课者和评课者进行评价,评价的过程中根据评价的需要可以多次进行录像回放。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基本教学技能以及对教学技能的观察和鉴别能力,同时还能加强评价意识,训练学生的评课能力。

当然,仅靠以上两种方式的训练是不够的,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加强训练。。

2.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第3篇:指导教师评课意见范文

    一、            问题回顾:我校校本教研的骨架已经基本形成,校本教研工作依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按照轻重缓急,难易程度,明确主攻方向,全校整体布局,统一规划形成四大板块:展示自我活动(教研组为单位)、“1+N”活动(九镇学校之间、学校师徒间)、校际交流活动(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之间)、课题牵动活动。四大板块既有研活动,又有单独活动,教研分散与统一相结合的方式组成。从开展情况看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教研组活动学校要求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但缺乏监督,形式注意仍然严重。2.对校长、主任校本教研工作制度没有进行探索、实践尝试。学校内部管理层对校本教研工作的认识程度不一,在校本教研工作他们应该做些什么?3. 结合学校校情,自选课题进行了小课题研究显得力量单薄。4.校本教研开展过程缺乏监督,特别是在集体备课、研讨课评课上,以及研究的连续和准备的充分情况看问题较多。

    二、本期校本教研主要内容:

    1.校本教研四级具体制度建设。

    一级———校长、部主任、教研室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二级——教研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三级————备课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四级------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2. 西部农村中学校际协作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教研活动实施。至少开2次以上的研讨活动,以初三复习研讨为重点。

    3.规范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要求,着力从6个方面来规范:

    ①每两周每位教师要求上校本研讨课一次。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听、评课。在学校规定的校本教研活动时间里研讨课、听评课同时进行。(至少2节课时间)

    ②每次校本教研活动要提前通知教导处,并通知学校校级领导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开一次上交检查一次,每次上交的校本教研活动的资料要求规范,填写要完整。研讨课的老师在上课前经集体备课研究后,用专用备课纸备好课。

    ③教研组、备课组认真梳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避免研究问题的随意性,研究活动必须有针对性,研究必须有连续性,最终将问题上升为课题。校本教研活动围绕问题来展开,集体备课围绕问题备课,授课者带着问题上课,听课者带着问题听课,围绕问题评课。

    ④研讨课教师就是本次校本教研活动的中心发言人,发言围绕以下内容来进行。(1.所授课课标解读,并作简单说明。2.对新授课的起点要求是什么?3.近年来在中考中出现的情况4.本次研讨活动的主题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作简单说明,留下了什么遗憾。)

    ⑤校本教研活动过程步骤:

    1.带着问题备课、围绕问题上课、围绕问题听课

    2上课者反思

    3教研组成员评课

    4授课者对大家提出的建议反思

    5教研组总结,下次活动安排。

    听课之后要评课。评课要防止只唱赞歌,不提意见和建议的倾向。可坚持(123)原则,即每位听课教师(即评课教师)对上课教师所上的那节公开课进行评议,“肯定一条最值得借鉴的优点,找出两条突出性问题,提出三条操作性建议”,以帮助上课教师改进其存在的问题。教研组评课望参照评价量表进行。建议从教学思想、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师生关系等方面来认真评课。交流要有深度。

    ⑥教学帮扶活动是教研组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指导教师的帮扶活动最终要体现在帮上,所以每月至少2次的听被指导教师的课。

    4.做好《开展城市、农村等不同区域以校为本教研活动运行机制、模式与行为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工作。

    5.召开校级课题的阶段总结工作会议,对课题实施情况作出监督。

    6. 陈家桥中学电子资料库建议筹备工作

    电子资料库建设是提高备课组备课水平,教研组研讨水平的重要资源保障。为了作好陈家桥中学电子资料库建设工作,特提出以下建议想法:

    1.                     注意从网上搜集各地的中考题(要可修改)、单元练习题、自命题、月考题,半期、期末考试题。特别是中考题按类型分类整理。

    2.                     根据平时的练习的错题情况,归纳总结学生的易错题。

    3.                     单元专题复习(可修改)复习资料(包括专题复习测试题,专题复习课件)

    4.                     注意从网上搜集课时教案,课时课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再修改使用。正在让老师去研究教案,提高教案,而不是为了教案而写教案。共2页,当前第1页1

    5.                     理科实验图片,学生演示实验flash 动画。帮助学生建立模型、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演示动画。

    科研室

第4篇:指导教师评课意见范文

认真领会社会发展局、教育科的工作要点,贯彻服从市教研室的工作安排,认真学习和践行新课程的理论和方法,正确运用课程标准,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师上课,以全市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以提高有效教学为落脚点,用科学的发展观、质量观引领本学科的研训工作使本学科的教师,逐步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新型教师队伍,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骨干教师队伍。

二、主要工作

1、自觉加强自身政治、业务素质和学科引领水平,提升自己的素质。

2、坚持理论研究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切实加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3、有计划、有选择的对基层学校的本学科,进行全面听课,踏实的做好常规工作。

4、以净月开发区为展示平台,以教研科研中心为支撑,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5、进一步加强研训指导工作,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教师梯队,注重培养年轻的骨干教师,鼓励其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并在实践中加以指导。

6﹑积极组织基层学校本学科教师参与教研科研活动,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学,进行校本研究,编写本学科的校本教材;在科研方面指导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增强科研意识,激发科研热情。

7﹑认真严谨做好各阶段的考务工作。

三、主要措施

1﹑理论业务学习

我觉得学习应该是教师全面发展的主要渠道,我在本学期要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前沿的教育理论,新课程的理念,深化学习学科课程标准,了解本学科的教研科研动态,为迎接中考收集最前沿的信息题,积极为本学科的中考服务。本学期我准备积极参加中心组织的政治、业务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研究中提高,读一本好的教育专著(《有效教学方法》,(美、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教育出版社年版或《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开展各种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学习研究活动,并写一本研训体会笔记;一本自学笔记,认真钻研教材,深入基层,研究学科教学模式,形成课例

2﹑常规工作

(1)组织本学科教师参加市教研室安排的思品学科期初备课。

(2)认真写好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指导意见并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各种因素和各个环节,在引导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效率根据到基层学校听课情况和基层学校教学质量做出比较全面的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跟踪,最后再拿出合理的指导意见

(3)本学期力争在中心在规定的听课节数的基础上,在多听5节,并把每一次听课当作自己学习提高的好机会做到听课必评课,组织教师研讨、交流,给基层学校留下指导意见根据部分基层学校的要求,采取到校就进教室听课形式来加强课堂教学。

3﹑考务工作

(1)完成期中、期末测试自己应承担的任务

(2)完成模拟考试自己承担的任务,作为中考的实战练习。

4、教科研活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各种教研活动

(1)根据中心工作计划的安排,积极组织教师上好各种

公开课,组织开展骨干教师上教学示范课,教研员评析课例的形式,为各校教研联动搭建平台,努力促进全区教学的均衡发展(2)召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研讨会,上2-3节示范课进行研讨,拿出成果。

(2)积极组织本学科教师到市内先进学校进行听课学习,汲取先进经验,取长补短为我所用,积极参加区内教研活动,参加区外教学开放活动。

(3)在基层学校创建"学习型"教研组,充分发挥教研组合作研究的优势,扎实开展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并定期召开相应的教研会。

(4)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努力使每个基层学校都有本学科的把关教师,逐步形成合理的骨干教师梯队,提高教师科研意识指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

第5篇:指导教师评课意见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育见习;师范生;有效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要想发展优质的教育,就必须培养优秀的教师,而教育实践是培养优秀教师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育部于2011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1],其中包含《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文件明确指出:“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为此,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中,将教育实践与体验和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设置为并列的三个目标领域,要求教师职前具有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指出“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完善教育实践课程管理,确保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质量。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数学师范专业教育实践主要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是指师范生在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及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入中小学校,实地观察、体验、感受中小学的教学实际[3],其任务主要是观摩教育教学,参与部分活动,可以协助教师进行班级管理、学生课业辅导、家校联系等,而不直接从事教学活动[4]。通过教育见习,使学生接触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教育实习和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然而,目前师范院校数学教育见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减弱了教育见习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的作用。下面分析目前数学教育见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然后给出相应的对策。

一、数学教育见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师范院校对数学教育见习重视不够,安排不合理。一些师范院校由于不了解教育见习的重要性,故对教育见习不太重视,这种不重视是导致教育见习课程效率低下最重要的原因。正常情况下,师范院校数学师范专业本科课程中教育见习应有4次,分别安排在4个学期,共占4个学分。但实际上,一些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有1—2次见习,还有一些师范院校虽然人才培养方案中也要求4次见习,在真正执行时却严重缩水:(1)根本没有去中小学见习,只是安排听了一场报告,或者看了一个教学视频,或者师范生之间开展模拟课堂、小组讨论等活动。(2)虽然去了中小学见习,但是见习时间严重不足,见习质量不高。

2.数学教育见习目标不明确,内容不详细。一些师范院校对教育见习缺乏了解又不太重视,因此没有明确的教育见习目标,只给出类似“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和趋势”,“理解教育学、心理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的实际应用”这样比较空泛的话,更没有明确4次教育见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目标不明确势必导致内容不详细,所以内容也是泛泛而谈,例如“到中小学校参观、访问、听课”,“到中小学校观摩教学并进行课堂评议”,等等。教育见习的目标如此不明确、内容不详细,效果当然是低下的。

3.数学教育见习场所不足。师范院校数学专业的课程一般为大班上课,每班60人甚至更多,而数学教育见习不同。中小学的课室一般都较小,因此去每个中小学班级见习听课的师范生人数不能太多,一般就是10人左右。如此,一个师范班就要分成6个小组,一个小组去一个学校见习,这样每个小组一般每天可以听不少于4节数学课,还可以再听其他学科的课。假设一所师范院校有3个师范班,那么就要分成18个见习小组,这需要很多的见习学校。现在,一些中小学校其实并不欢迎学生去见习,(1)觉得会扰乱他们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学生分心;(2)觉得安排见习生会给他们增添额外的工作量;(3)以往的见习过程中常出现见习生不守纪律、组织混乱等不愉快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找合适的见习场所就更难了。

4.数学教育见习指导教师的作用有待加强。上文中提到数学教育见习需要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每个组去一所学校见习,这就需要很多的见习指导教师。一些师范院校没有选择合适的教育见习指导教师,也没有给教育见习指导教师规定明确的任务,更没有折算合理的工作量,因此导致了如下问题:(1)有些指导教师本身对数学教育教学就不太了解,甚至有些指导教师由辅导员来担任,这势必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效果。(2)见习之前指导教师未向师范生说明见习的目标和内容,更没有给出方法指导,所以师范生往往不知道做什么、怎样做。(3)指导教师去见习学校的时间太少,有些只去半天,甚至不去,根本不可能全面了解师范生见习的情况。(4)见习听完课后,指导教师未能组织、指导师范生进行评议,使师范生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反思进步的机会。5.数学教育见习评价体系不完善。数学教育见习前期缺乏必要的准备,中期缺乏充分的指导和监督,这导致了后期不可能有公正、客观、合理的评价。目前,教育见习常见的评价方式就是见习结束后让学生写一份见习报告,然后见习指导教师根据见习报告给出成绩。这样的评价方式既缺乏公平性,又缺乏激励性。

二、增强数学教育见习课程有效性的对策

鉴于数学教育见习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下面给出提高数学教育见习有效性的相应对策。

1.加强对数学教育见习的重视和组织管理。师范院校要提高对教育见习的认识,充分了解教育见习的作用,这是提高教育见习有效性的前提。将教育见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第3、4、5、6学期每学期1次教育见习,每次1周,共占4个学分。入学教育中向学生阐明数学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重要性和教学安排,使学生心中有数,并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相关资料。成立由数学院(系)领导牵头,数学教育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的数学教育见习领导小组,制订教育见习计划,联系相应中小学校并商定教育见习的各项工作,选派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做好教育见习的检查、督促,审定教育见习的成绩,做好教育见习的思想工作,确保教育见习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

2.确定明确的数学教育见习教学目标和详细的教学内容。结合数学专业的特点,分别从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教育科研这三个方面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详细的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中小学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以及中小学教研情况,教育见习内容中应该包括教师访谈、学生访谈和参加教研活动。规范有序的开展4次教育见习,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学生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加强实践教学能力,这是提高教育见习有效性的保障。根据这个思路,拟定数学教育见习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见表1。

3.加强数学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扩充教育见习场所。如果没有充足的教育见习场所,再好的见习方案都是纸上谈兵,因此必须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扩充教育见习场所。(1)师范院校加强附属小学、附属中学建设,利用附属学校的便利开展见习工作。另外,可以由师范院校领导出面与所在区教育局建立长期的教育实践合作关系,签订教育实践合作协议,把区内一些中小学校发展成为教育实践基地,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安排数学师范生去教育实践基地见习了。(2)由数学院(系)领导牵头,加强与师范院校周边的中小学的合作交流,建立合作共赢关系。师范院校有数学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理论基础雄厚,中小学校的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教学经验丰富。这样师范院校可以给中小学的教师理论指导,中小学校可以给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而且双方可以互聘教师,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场所可以发展成为教育实践基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可以通过申报教改项目、利用项目经费来解决。

4.完善数学教育见习课程安排,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将所有师范生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每个小组去一所学校见习,每次见习1周,每1—2个小组安排一位教育见习指导教师,充分发挥教育见习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提高教育见习课程有效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1)为调动教育见习指导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师范院校必须给教育见习指导工作合理地折算工作量,还可以奖励优秀教育见习指导教师。例如评选优秀教育见习指导教师,并由师范院校颁发奖状。(2)数学院(系)要选派合适的教育见习指导教师。教育见习指导教师主要为数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当指导教师人数不够的时候,可以选派其他专业但是教学经验丰富、热爱并熟悉数学教育的教师,或者任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中聘用的中小学教师。(3)明确教育见习指导教师的责任。教育见习指导教师必须熟悉见习的流程、每次见习的目标和内容以及见习评价,并在见习之前跟学生讲解。为顺利完成见习内容,达到见习目标,在见习之前以及见习过程中,见习指导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为了全面了解师范生见习的情况,解决见习过程中的问题,每位见习指导教师跟学生一同在见习学校的时间不少于4个半天,并组织、指导见习生评课、议课不少于4次。5.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提高师范生的积极性。要提高师范生见习的积极性,增强教育见习的效果,必须建立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及时的评价体系。学生对自己的分数一般都比较在意,因此可以遵循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办法,利用百分制进行评价。(1)评价要分类。见习分为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教育科研这三个方面,而且见习过程中态度也非常重要,因此评价的时候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每一项占有不同的比例,例如,见习态度(20%)+班级管理(20%)+课堂教学(30%)+教育科研(30%)。评价的依据是见习态度、听课记录、听课反思、学生访谈总结与反思、教师访谈总结与反思、教研活动总结与反思、学困生访谈总结与反思以及见习过程中的评课、议课表现等。(2)师评、生评相结合。让学生参与评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见习过程中见习指导教师未必一直都跟师范生待在一起,因此让学生参与评价是必要的。师评、生评分别占不同的比例,例如:师评(60%)+生评(40%)。师评按照上述(1)中评价的依据进行。生评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见习结束后,每个小组组织一次见习经验总结及评价活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评。例如,对于小组内的学生,每个组员给出一个成绩,最后求平均值就是该同学的生评成绩。(3)及时评价与后期总结相结合。为了增强见习的效果,需要及时纠正见习过程中的问题。见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会组织、指导师范生进行评课、议课,这时需要教师及时指出师范生存在的不足,指明他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并给出相应的方法。见习结束后,在见习小组、师范班级、数学院(系)开展经验总结交流会,展览见习过程中的优秀成果,为后续见习打下基础。

作者:张然然 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第6篇:指导教师评课意见范文

关键词:教育见习;亮点;问题

教育见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本系2013年见实习是根据本专业新制定的《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因而和以往见习有较大不同,是英语教育专业在新形势下进行改革创新的大胆尝试。

一、见实习情况总结

亮点一:新增多所实力强的见实习学校

在选择见实习学校时,我们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交通便捷。考虑学生安全和出行方便,以一车直达,不转车为前提,确定了以777,817公沿线为主的学校共计20所小学。

第二,见实习学校需有鲜明办学特色,能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代表湖北省、武汉市当前小学教育的特色学校。

我系领导从2012年底就与这些学校进行意向性接洽,2013年初根据各学校工作安排,指导教师人数,学校规模,接待实习生人数等情况,最终确定了水果湖第一小学、水果湖第二小学、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华师附小、珞狮路小学、晒胡小学、千家街小学、中山路小学、棋盘街小学、南湖第一小学、武汉小学百瑞景校区共计12所小学为本次英语教育专业实习点。比去年新增6个实习点。

亮点二:开创新思路见实习一体化

考虑到学生在校期间仅有一次这样集中见实习机会,三年级下学期教育实习期间多数同学为顶岗实习,自主实习。为增强在校学生职业竞争力,充分利用这样一个真实的演练阵地,同时借助各知名学校,一线有经验教师资源,让同学们在专业指导老师和班主任工作指导老师共同指导下,进行见实习活动,尝试上至少一节英语课,并参与班级管理。这样让学生体验真实课堂,比学校的模拟课堂更有效,更真实,学生将会有更大收获。为此我们将原来两周的见习改为为期一个月的见实习。前两周见习后两周实习,从学生反馈看效果很好,第一次走上讲台,开启人生职业生涯第一步,对教师职业素养要求更加明确,树立了更为牢固的职业思想,明确了职业方向,看到差距,为后期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

亮点三:走进真实课堂

为了确保见实习质量,见习前本系部召开了动员大会,会上付丽萍主任就如何听课、评课做了专题讲座,并强调了此次活动的纪律、要求及各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让同学们和老师们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珍惜这次难得的实习机会。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听课学习,有的同学听课达40多节,课堂听课笔记认真详尽,每节课后同学们都认真整理听课笔记,并有相关批注和课后的反思,优秀听课笔记达总人数一半以上。

上课的同学们在老师精心指导下,反复修改教案,写出了较完整、规范的教案,并能够勇敢地走上讲台,尝试自己的第一节课。课后很多同学激动万分,课前精心准备,修改无数遍教案,模拟,试讲,可站上讲台有些同学仍然紧张,虽说有些生涩,课堂掌控不尽如人意,还有太多的遗憾,但同学们终于感受到了教师的魅力所在,多数同学经过见实习后,更加坚定了毕业后当教师的信念,职业精神极大高涨,但同时也深感自己的不足,知道后续努力的方向。

亮点四:参与丰富的校园活动

本次见实习,由原来第三学期安排到现在第四学期,因为很多学校的优质课比赛,教研活动,运动会、春游、特色活动开展都安排在这一学期,如中山路小学的英语文化节,水果湖一小的优质课比赛,南湖一小的片区教研活动和说课比赛,华师附小的野外拉练,珞狮路小学的民族风校园特色活动,各学校的运动会等,颇具特色。同学们都能参与其中,都感受到了小学校园文化和丰富的课外活动。同学们感叹到:现在的小学生真是太聪明了!太有才了!原以为小学老师很容易,现在发现差距还很大。老师需要有扎实专业知识还远远不能满足小学教师要求,还需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

二、存在问题与思考

通过这次大规模的见实习活动,也感受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问题一:专业技能需进一步提高,抓落实

从学生上课的情况看,英语口语仍然是一大硬伤,单词发音不标准,方言口音,甚至有些单词的错误发音。其二教学用语不规范。英语课堂用语不会运用。这些都是我们后期英语教学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改进和提高的。一定要人人过关,应坚持在整个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

问题二:学生要加强为人处事的学习和锻炼。学生主动性不够,与人相处真诚性不够

我们也遗憾地看到由于部分学生的不妥行为给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学生实习期间应该学会处理好三种人际关系,即处理好与实习学校领导、实习学校教师以及所教学生的关系。尤其是当学生被安排在统一工作的地方后,同学们往往只是去听课,而缺乏和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有的显得过于胆怯,怕和指导教师交流,探讨,有的不知该和指导教师谈什么,最后干脆坐着,觉得无事可做。主动性不够。能否树立良好形象、遵守学校纪律和服从领导安排,在工作中是否勤勉上进,这也是对一个师范生是否合格的实践检验。是否善于和各种对象沟通交流,也是特别重要的实习。我们今后在学校的学习中也要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问题三:校内指导教师指导要更加规范和明确

指导教师没有参加新课程培训,教师本身就没有建构新课程理念、掌握新课程教学方法和策略,这是教师对实习学生指导不到位的原因,另外指导老师肩负的任务太重,不仅学校有教学任务,指导的学生多达20~30人。有些力不从心,实习指导成效上就很难保障。今后还需明确指导职责,并落实到实处,在教学经验和学术水平上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丁炜.师范生教育实习课程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12

第7篇:指导教师评课意见范文

【关键词】2.5+0.5 园林专业 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14-02

一、“2.5+0.5”学制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及国家加强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建设的需要,中等专业学校学制将由原先“2+1”模式转变为“2.5+0.5”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5年,在企业顶岗实习时间为0.5年。

1.“2.5+0.5”学制的实践

2013年江苏、广西等省份开始在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0.5”学制分段模式的改革,学生在校时间由原来2年延长到2.5年,在企业顶岗实习比原来缩短了0.5年的时间。改革后学生的校外实习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学期,这就要求学校创新管理思路,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校期间的5个学期进行教学改革,正是通过学校的管理教育弥补学生0.5年的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时间的空缺,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与企事业单位节奏合拍,缩短学生与企事业单位的磨合期。江苏、广西等省份的实践证明,“2.5+0.5”学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贵州省林业学校园林技术专业“2.5+0.5”学制的实施

2015年秋季,贵州省林业学校园林专业作为试点专业,在2013级园林专业2个班级开始执行“2.5+0.5”教学模式。

园林技术专业在新的教学标准下,基本学制为“2.5+0.5”模式,即今后的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内的学习时间达到2.5年,走上顶岗实习、实训的时间应缩减到0.5年。新的园林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在基本学制发生变化后,教学时间安排、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主要连接专业、课程结构设置要求、职业范围、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均会发生变化。

二、 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法(MTM)是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应用广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在基础教育方面,该教学模式正在应用和推广。

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在第5学期开始进行模块化教学,对新学制进行初步探索。

三、制定模块化教学计划

第5学期由原先计划的顶岗实习改为模块化教学。通过社会调研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了更加接近学生学习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制定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校园木本园林植物电子图鉴、校园草本园林植物电子图鉴、GIS(地理信息系统)、测量仪器的使用、园林手绘、林业工程招投标概要和园林设计与施工等8个教学模块,安排8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模块化教学。

1.模块化教学内容的设置

一个学期进行18个星期的教学,根据模块相互之间具有衔接和延续性的特点,针对性安排教学模块的教学顺序,安排如下(表1):

2.教学模块一体化

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园林设计与施工为核心模块,其他模块围绕着这2个核心模块服务。形成2个一体化的模块群(见图1):

3. 设置园林专业主打模块

“园林设计与施工”模块

园林设计与施工是整个园林工程中投入最多、技术最复杂的环节,因为园林设计与施工模块涉及的图纸设计、栽植技术、植物管护等,牵涉到园林景观效果。每年毕业生就业,对于在园林设计与施工这块做到好的学生,深受园林绿化企业的欢迎。“园林设计与施工”模块作为园林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的重头戏,安排在适合于施工季节的学期期末阶段进行教学。

4.设置跨专业选修模块

(1)“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模块

2015年贵州省全省范围内开展第四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大量需要具有林业知识的职业人才。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在下一个学期即可参加项目的顶岗实习。对园林专业的学生跨专业选修现代林业技术的专业课程,拓宽了园林专业学生就业面。

通过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园和校园周边地区进行实地区划、调查、资源统计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二类调查的方法与步骤,在实习顶岗区间便可以在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二类调查工作。

(2)“GIS(地理信息系统)”模块

农林类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中会经常使用到GIS(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y(GIS)在林业资源管理与动态检测、林业专题图编制、森林经验与林业工程规划、森林病虫害管理、森林防火、林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以及林业其他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用、技术含量高的学科,通过模块化教学,引领学生入门。

四、精心编写授课计划

指导教师在编写授课计划之前,与学生探讨教学内容,根据近2年学习过的相关理论课程,确定各模块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教师在制定授课计划的时候,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偏重于学生技能的提高。

五、组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教学

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清楚地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和参与的多少。学生参与意识是决定教学效果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形成“参与式”教学。以“制作校园草本植物电子图册”和“园林设计与施工”2个模块为例:

1. 特色之一:“制作校@草本植物电子图册”模块教学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园林植物卡片(见图2),然后汇编成图册:

教师先用图片讲解某种园林植物的识别要点以及园林用途,学生通过在校园内寻找该种园林植物,进行拍照,填写识别要点及园林用途,最后在微机上把所有植物照片汇总成图册。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特别深刻、特别扎实。

2. 特色之二:“园林设计与施工”模块教学

虽然《园林设计与施工》作为一门课程,有理论授课也有实践授课,但作为教学模块,更侧重于实际技能的提高。学生在其他模块学完后再学习该模块,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园林设计与施工这一模块。

教师在校园内划出一块区域(比如几块草坪和几条道路),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规划设计。根据学生的作品,指导教师对优缺点进行点评,提出缺点的解决办法。最后以把设计最好的作品,经过优化后,在校园进行施工实践。

指导教师在模块化教学中,手把手交学生绘图、示范园林植物的栽植与管护,最后在形成植物景观的时候进行点评与总结。

六、组织教学评价

1.学生填写教学日志并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评价

学生在教学日志中填写学习内容,填写学生的考勤,是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也让学生在学习中互相监督。每个模块化教学结束后,由学校教务科与组织学生对指导教师进行一次评价,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2.教师填写工作日志撰写总结

教师在工作日志中填写教学内容,学生考勤,每周工作自我评鉴,便于教师在模块化教学中更好地总结经验。模块结束后,指导教师要撰写教学工作总结,并对不足之处提出改正意见。

3.教务科对师生评价进行总结

教学督导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进行听课和评课,学期结束后,根据收集到的评价资料,对模块化教学提出,进行阶段总结。

根据学生对教师授课水平的反馈意见,以及教师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务科制定整改措施并认真落实。

七、模块化教学管理

1. 撰写模块化教学总结

在学期结束后,根据指导教师的教学总结,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学督导的意见与建议,由教务科总结模块化教学经验,对做得好的方面进行推广,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编写模块化教学校本教材

根据指导教师编写的教案进行汇编,装订成册,成为今后园林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的校本教材。通过今后模块化教学不断的探索,对校本教材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摸索出一套适合于本校各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志峰.中职学校“2.5+0.5”学制分段后实施班级企业化管理必要性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5(03).

第8篇:指导教师评课意见范文

(一)课程性质与意义从性质上讲,本门课是一门以案例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以课堂讨论为主要教学法的课程。开设本门课程的必要性或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案例教学将学生置于一些他们未曾经历过的职业场景中,为他们提供模拟训练的临床学习机会,这种学习机会对于沟通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使学生更快地适应未来工作世界的挑战,增强对未来职业情境的适应性与敏感性,都是极为有利的,这一点也是传统教学远不能及的。2.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叙事的认知方式和情境化学习的机会。美国学者布鲁纳指出,人类的认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科学的认知方式,另一种是叙事的认知方式。前者往往通过分析、综合、抽象等思维过程,舍去认知当中的个人因素与特定情境因素,追求认知结果的普遍性,后者则与之相反,它主要是通过叙事的方式来进行认知,这种认知是高度个人化、情境化的,如人类学家就经常采用这种认知方式。受人类学家的影响,心理学家后来也发现,人类的心理能力受到情境因素的制约。有许多任务,人们在一般的情况下无法胜任,但是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却能够出色完成。④当代情境主义学习理论极力主张,思维和认知不能脱离其应用的情境,学习应该发生在或被置于现实的情境之中;测验应该与执行实际任务整合在一起,而不能作为独立的活动来进行。⑤很显然,运用案例材料进行教学,能很好地满足学生运用叙事的认知方式、进行情境化学习的需要。“案例材料叙事的特征特别适用于情境化的学习过程。学习者会发现,通过案例叙事进行学习,将使观念的记忆和运用变得更加容易”。⑥3.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模拟真实的问题情境、做出判断和决策的机会,能有效地用来提升学生的分析与决策技能、问题解决技能。由于来自现实的案例大多包含结构不良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少有明确固定的答案,因此,对于大量不可预测、没有确定性和需要自己作判断的工作,案例是将新手引入专业实践的有效媒介。

(二)学习任务与授课方式在本门课中,学员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围绕指定的案例问题,对授课者提供的案例材料进行探究。比如:对案例情境中主人公做法的合理性发表评论;对案例材料中包含的现实困境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行动方案;或者将案例材料与学员自己个人的亲身经历联系起来,引导学员进行自我反思,等等。在这门课中,教学过程主要分三步展开:1.课前准备学员课前阅读案例素材,回答案例教材中指定的案例问题。2.课堂汇报与讨论学员在小组内或全班同学面前呈现自己对案例问题的分析与解读,然后,听取同伴或指导教师的评论意见,包括他们提出的疑问。然后,对同伴或指导教师的评论、提问作出回应,包括作出进一步的解释与说明,澄清误解,回答提问,等等。3.课堂总结与补充指导教师对学员的案例学习汇报以及课堂讨论交流的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指出讨论取得成功的地方和存在的不足。尤其是要针对学员在汇报和讨论中未曾涉及的、被遗漏的关键问题、深层次问题作补充性的讲解。

(三)学业成绩的评估对本门课的学习而言,衡量学员学得怎样,主要看以下三个指标:1.看学员提交的回答指定案例问题的案例作业的质量。比如,对决策型案例的学习而言,衡量案例作业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包括:学生对主要案例问题的界定与分析是否“清晰”、“准确”和“深入”;行动方案的提出是否经过仔细的论证,论证是否是清晰的、连贯的和合乎逻辑的;所提出的行动方案对关键案例问题的解决来说,是否具有“适当性”、“可行性”和“特异性”,如此等等。2.看学员参与课堂上案例讨论与交流的表现。主要的衡量指标包括:学员参与课堂讨论的出勤率;课堂讨论中,发言的积极性如何;以及课堂讨论中,发言的质量(如提出的观点、见解是否新颖、独特、深刻,给人以启发,等等)。3.看学员掌握每个案例背后蕴含的相关专业知识的程度。对这一指标的衡量主要通过期末的案例学习考试来进行。案例学习考试通常采取开卷形式,主要考察学员是否掌握了解决关键案例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四)课程有效实施的条件1.要有高质量的案例教材案例教学首要的实施条件是,必须要有高品质的案例教材。如何衡量案例教材的优劣好坏呢?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J.J.Schwab)指出,“我们让学生阅读的(案例)材料必须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必须具有可供选择的看法和视角;必须具有相当的不同观点和反对意见,从而体现学习团队在讨论中投入精力的价值。”⑦教师教育专家舒尔曼(L.Shulman)以为,良好的案例必须要有故事性的叙述,其具体要求是:叙事要有情节,即起因、经过以及结果;叙事要明确而详细,不要一般性的陈述或故事梗概式的说明;叙事要将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内,包括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情境;好的叙事应力图揭示和反映案例人物的行为及其意图,包括动机、需求和内心活动;叙事反映了事件发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⑧2.教师熟悉案例教学法的操作与应用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对案例研讨的主题必须有足够的了解和认知准备;接受过小组讨论法方面的培训(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主要包括:提前布置案例学习任务,指导学生为课堂上的案例讨论作好准备;主持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和卷入讨论;对课堂讨论加以必要的总结;制定案例学习的表现性目标,对学生的案例学习表现进行评估,等等。

二、课堂观察与评价

(一)课程性质与意义“课堂观察与评价”这门课,顾名思义就是要让学员学会观察课堂,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对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长短作出判断。所谓课堂观察与评价,说白了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听课”与“评课”。学会听课(观察课堂),是学会评课的基础与前提。“听课”、“观课”提供有关课堂教学的事实信息,而“评课”则是根据一定的价值准则,对观察到的事实信息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学会听课与评课,是不断改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工具。然而,对不少在职教师而言,他们在师范院校的专业学习中并没有专门学过“课堂观察与评价”这一类的课程。因此,尽管中小学现在都在大力推行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教师集体备课、相互听评课和撰写教学反思的校本教研活动,实际效果并不太好。许多时候,听课、评课流于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技能、专业素养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提高。

(二)学习任务与授课形式在本门课,学员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学会观察课堂,并利用观察到的事实信息对自己或别人的授课进行分析和评估。对授课者而言,本门课主要分三个部分来展开:1.理论性教学理论性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让学员学习了解有效教学的基本标准与特征,包括有效教学究竟要追求什么样的教学结果(结果标准),为了实现这一结果,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与要求(过程标准)。除此以外,学员还应当学习和了解与课堂观察有关的基本知识,如:课堂观察的目的与意义;课堂观察的主要领域与指标;影响课堂观察的内外因素,以及克服课堂观察偏见或主观性的措施;课堂观察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课堂观察与记录的常用工具与方法有哪些,如此等等。在上述这些要点中,确定重要的课堂观察领域及常用的课堂观察指标最为紧要。例如,美国学者GaryD.Borich将课堂观察的领域划分为方面:感受课堂氛围;聚焦课堂管理;探寻教学过程的清晰度;查证教学指导方式的多样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检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评估学生的成功;培养高品质的思维技能。⑨这八个方面,只是课堂观察的主要领域,具体的观察指标还需要进一步细分。比如,教师是如何引入新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新旧学习之间建立联系的?教师是如何向学生表明教学的目的,以及教学对学生的意义的?在教学中,教师使用了哪些教学资源,采用了哪些教学方式?教师有没有将所教科目与学生以前所学的其他科目联系起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做了些什么?为了维护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师运用了什么样的课堂管理技巧?教师的个人特征(如穿着打扮、行为举止、讲话音量大小和音调高低、有无热情等)是如何影响和促进教学的?教师是如何结束课堂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去评估学生的学习?如此等等,都可以作为具体的观察指标。2.示范性教学具体做法是:指导教师布置听课任务(可以是现场听课,也可以是看预先已经录制好的课堂教学视频录像),要求学员分小组提交完整的听课报告(也即课堂观察与评价报告)。在学员完成听课报告的同时,指导教师也要完成一份听课报告。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各小组和指导教师分别展示自己撰写的“听课报告”,相互交流学习。在交流中,学员就会发现自己对课堂的观察与分析,与其他小组和指导教师所做的课堂观察与评价有什么异同之处。那些不一样的地方,尤其值得关注。正是这种“不一样”,才会促使学员去反思自己所做的课堂观察与评价有什么缺陷。最后,指导教师可根据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情况,对各小组提交的听课报告进行整合,在吸收各小组报告优点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听课报告。以后,这个报告就可以作为学员独立撰写课堂观察与评价的范本了。3.实践性教学它要求学员实地观察一堂课(或者看一个完整的教学视频录像),然后独立地撰写课堂观察与评价报告。如果说前两个阶段的教学侧重于“知”的话,那么,这一阶段的教学就侧重于“行”,即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三)学业成绩的评估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来说,学员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了解和掌握有关课堂观察与评价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对应第一阶段的理论性教学),二是要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情境中加以运用,撰写出高质量的课堂观察与评价报告(对应第二阶段的示范性教学和第三阶段的实践性教学)。因此,学员的学习评价也分两个方面,对前者可采用开卷考试,对学生应当知晓的理论知识进行检测;对后者只能采用“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assessment)。具体来说,就是根据预先制定的评价标准,对学员独立完成的“课堂观察与评价报告”进行评估。一般来说,一份完整的、规范的课堂观察与评价报告包含以下三个组成部分:“课堂观察描述”(回答课堂教学是怎样展开的,课堂上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基于课堂观察信息对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作出判断”以及“改进教学的建议”。相应的评价准则可以是:课堂观察是否全面、准确、细致、深入,不带偏见;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评判是否建立在观察证据的基础之上,判断是否基于标准,具有说服力;提出的改进建议是否有针对性,是否合理、可行,如此等等。

(四)课程有效实施的条件1.要上好这门课,授课教师事先必须编写好供学员使用的“课堂观察与评价学习指南(或指导手册)”。这个“指南”或“手册”相当于教材,里面的内容包括:有效教学的基本标准与特征;课堂观察的常用工具与方法;课堂观察与评价的参考量表;课堂观察常见的问题;课堂观察与评价报告的样例,等等。2.学员在修习这门课程之前,应当已经学过“普通教学论”或“学科教学论”之类的课程,对课堂教学中的一般法则与规律,对学科教学的特殊规律,对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如“课堂引入”、“讲解”、“提问”、“分层教学”、“合作学习”、“练习设计”、“学习检查与反馈”等专题有了基本的了解。

三、个案调查与干预

(一)课程性质与意义同前面所讲的三门课相比,这门课最大的特点是,学员要对实际发生的个案现象或事件展开调查,并对案例现象或事件蕴含的问题采取行动。具体来讲,就是学习者在合作学习小组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某个案例现象或事件(如一次特别的教育活动,一个发生在课堂上或校园里的典型案例现象或事件,一个表现十分特别的特殊学生)展开调查,弄清个案现象或事件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造成了哪些影响或后果。然后,在小组的支持下,针对个案现象或事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行动。之后,对行动的效果进行观察。若效果不佳,则通过反思找出效果不佳的原因,并针对原因重新调整行动计划,再去实践、去反思。如此循环下去,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开设这门课具有双重价值或意义。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学员(在职教师)发现和解决他们在当下工作实践中遇到的突出个案问题,从而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另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员(在职教师)自身的专业学习、成长与发展。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为解决问题或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而行习;对问题采取行动,通过行动与反思的循环进行学习;借助小组讨论的力量,在社会交往互动中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特别适合于成人、适合于教师的在职学习。

(二)学习任务与授课方式在本门课中,学员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带着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与自己的工作息息相关的个案现象或事件的“困惑”、“疑问”进入合作学习小组,在小组的支持下,对个案现象或事件展开调查,针对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行动。因此,这门课不存在直接的课堂教学,授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指导学员对案例现象或事件开展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员对问题进行诊断、分析,并采取行动。对案例现象或事件展开调查,对案例问题采取行动,是本门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对案例现象或事件进行调查,弄清有关案例现象或事件的基本事实,探明案例现象或事件产生的真实原因,这是对案例现象或事件进行干预、采取行动的基本前提。而对案例现象或事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行动,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则是案例调查的最终目的之所在。只有对问题采取行动,并且对行动的结果进行反思,才会有真正的学习即有意义的学习发生。如果不把一个观念或一个计划付诸行动,我们怎么知道它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呢?反思取决于行动,没有行动就没有反思。当然,要有效地进行“反思”,学习者还必须在行动之前、之中和之后,根据行动的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本门课的授课方式体现在以下学习步骤中:1.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由指导教师、4-5位学员组成。2.在第一次小组活动中,所有组员以叙事的方式描述自己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个案现象或事件,说明自己面临的困惑与挑战是什么,向组员寻求帮助。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确定个案调查的思路与方法,制订调查计划。3.学员根据制定的计划,对个案现象或事件展开深入的调查。4.学员回到小组,向小组成员汇报自己的个案调查经过与结果。小组成员围绕汇报进行讨论交流,相互质疑问难,帮助组员找出个案调查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调查的建议。5.学员根据小组讨论的意见和建议,作相应的补充调查或后续调查。6.学员回到小组,汇报补充调查的结果。接下来,小组成员围绕个案调查的结果进行讨论交流,针对个案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7.组员将问题解决的初步方案付诸行动,并对行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观察与反思。8.组员带着各自的观察与反思,回到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组员向小组汇报自己前一段时间做了些什么、具体是怎么做的、做的效果如何,解决了哪些问题,又遇到了哪些新的问题,现在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什么,如此等等,其他组员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或者提问、质疑,发表评论,或者提出建设性的对策与建议。9.组员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制订新的行动方案,再把新的方案付诸行动,再对行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观察与反思。如此循环下去,直到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10.最后,组员围绕各自的个案调查及其干预行动,撰写个案调查与行动研究报告。其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对案例现象或事件的深度描述、对案例问题的诊断与分析、问题解决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的实施及效果、反思与讨论、新的问题解决行动方案、新方案的实施及效果、进一步的反思与讨论,等等。以上这些步骤,基本上是按行动学习(actionlearn-ing)的思路来进行的。行动学习源于美国学者库伯(Da-vidA.Kolb)提出的体验学习(experientiallearning)循环理论。库伯的体验学习循环包括“具体体验”(concreteex-perience)、“反思观察”(reflectiveobservation)、“抽象概括”(abstractconceptualization)和“行动检验”(activeex-perimentation)四个阶段。据此,Pedler等人将行动学习的过程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1)体验阶段:对一定情况下行动的结果进行观察与反思;(2)理解阶段:在体验的基础上,形成或重新形成对形势的理解;(3)计划阶段:根据新形成或重新形成的理解,制订行动计划,以便影响形势;(4)行动阶段:在一定情景下执行或实验计划。⑩

(三)学业成绩的评估对本门课的实施而言,学员的学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对合作学习小组的有效参与上,二是体现在完成个案调查与行动研究报告的质量上。对前者而言,衡量学习质量的主要指标有:学员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会议(可通过参加小组会议的次数、发言的主动性等加以衡量),是否自觉遵守小组共同制定的活动规则(如对所有小组工作保密、轮流发言、注意倾听、相互尊重、会议期间关掉手机等),以及对小组活动作出的贡献有多大(可通过发言的建设性与启发性、为其他组员完成学习任务提供的支持与帮助有多大等指标加以衡量)。对后者而言,衡量学习质量的主要指标包括:对个案现象或事件的描述是否完整、生动具体,具有逼真性;调查结论是否客观可靠,建立在事实证据的基础之上;为解决个案问题而制订的行动计划是否恰当、可行,具有针对性;案例问题最终有没有得到真实有效的解决。当然,整个报告的文字表述是否清晰、连贯、流畅,具有可读性与表现力,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第9篇:指导教师评课意见范文

(请具体写出本人所完成的任务;完成情况;成绩与不足;收获与体会;今后努力的方向)本次教育实习按照学校的要求,任务有二:教学任务与班主任工作。另外,我们二附实习小组还共同完成了一个教育调查,并且制作了熟悉网志。完成情况如下:

1、教学任务。在教育实习的四周内,听取指导教师王华老师的课11节。其他物理教师授课6节;听取组内同学讲课9节;共完成了4个新课的实习教案:其中《欧姆表》和《分析电路》进行了试讲,得到了指导教师、带队老师和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共讲课3节:《欧姆表》一节(高二1班);《电路分析》两节(高二1班,2班);平时。协助教师批改作业,对同学进行个别答疑。了解教师的工作安排并参与集体备课。指导教师的授课做教案式记录。

2、班主任工作。在日常方面,按照要求每天7:20按时到班,检查班级情况。午间操跟操。每周一、二、四的午自习到班进行个别答疑。平时,注意和同学们的交流,观看了全校运动会。并与高二1班的另外两位实习班主任一起,在原班主任和各位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了一次主题班会——《LIFESTORY——大小孩的故事会》。

3、其他。我们的教育调查对象是师大二附的高一高二学生。高一7个班,高二6个班,文理均衡。大约收回500份左右的有效数据。调查内容与中学物理课现状有关。问卷由我初步草拟,经过全组评议,带队老师评议最终定稿。具体完成情况将在调查报告中提交。

实习网志是由郝雪,黄孝吉和我共同建设的。作为我们实习教师与同学交流的平台。同时普及一些物理、天文的科学知识,解答一些课堂上的问题,提供与教学相关的链接,也作为实习成果的小小展示。域名:physics格致……

为期四周的教育实习,不但使我在物理教学与班级管理上学到了很多,也增进了我对自己的认识。我实习的班级是二附高二年级的理科实验班。同学们聪颖、独立、有创新精神。开始与他们接触我还有些紧张,常被他们的提问难住,无所适从。但他们却反过来安慰我,鼓励我慢慢来。在他们的宽容与鼓励下,我进步了不少。尽量作到每次答疑都有备而来,每次批改作业前都把作业自己先做一遍。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准备。几周下来,我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就越来越少了。在他们中间,我才深刻的体会到大学老师常常提醒我们的一句话:

"教师,就是为学生服务的。在学生眼里找自己的问题,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

我的指导教师和班主任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作为教师,他们永远都是我的榜样,也是我想要超越的目标。在我讲第一堂课之前,指导教师把他自己的教案拿给我看。我虽然写了教案但是并没有准备讲稿。这样,给老师试讲的时候,由于准备的不细,将整堂课的结构都破坏了。该讲清楚的东西一点也没交代清楚。他听完之后毫不客气的一一指出所有的错误和缺点,告诉我应该怎么讲。带队老师也严厉的批评了我,叫我回去一定要写讲稿,第二天绝不能讲成这样。那时,我真的觉得讲课好难。自己的心态也摆的特别不好——因为我太想把课讲好了,压力特别大。当天晚上,我准备到2点多,第二天终于把课顺利的讲完了。从那堂课以后,我才真正理解“教师”与“好教师”的差距。对我来说,他的课就是标准:如果课讲不到他那么清楚,根本不能算是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