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河道治理方案范文

生态河道治理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河道治理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河道治理方案

第1篇:生态河道治理方案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和精神素养均得到极大提高,审美的趣味也发生了变化,对于物体的要求从实用性向实用与美感结合转变。相应地,反应到河道治理上,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工程安全的目标,对于工程的生态性、景观性、亲水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促使我们设计人员要摆脱传统设计观念,利用新理念、新科技、新技术、新材料,在治理工程中充分考虑河道的自然属性,尽量减少对原有河道生态系统的干扰,维护河道的生态系统结构,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以下结合本人主持参与的中小河流治理案例谈谈生态河道建设的几点经验及体会。

1、优化布置堤线

河道经过千百年的演变,河岸线呈几何曲线形状;在水流、泥沙的作用下,河床有浅滩、深潭,这是河流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自身平衡格局,也促进了河道生物多样性发展,从而形成复杂而丰富的生态系统。在设计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措施来解决治理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1)在规划治导线的布置上,尽量避免河流改道、裁弯取直等人为改变水流动力的措施,按“窄处适当拓宽、宽处不缩窄”的原则布置治导线,尽量保持原有河道弯曲的自然特点,避免河道断面规划化、河流形态直线化。

(2)河道沿线一般集中了当地的耕地资源和民用建筑,而河道治理为了提高防洪排涝标准,拓宽河道、加高堤防、施工要求往往涉及到征地拆迁工作。而征地拆迁工作难度逐渐加大,甚至会影响到工程的正常实施。这就需要设计人员一方面要加强与业主的沟通,加强前期调查工作,进行多方案比选,使方案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单岸拓宽、建隔堤等工程措施避开大规模的征地拆迁。

(3)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往往按照统一的防洪标准进行全线实施形成封闭。在工作过程中,笔者发现当地大部分中小河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岸坡崩塌、失稳造成对两岸民房、农田造成破坏。这要求设计人员要分段根据不同的保护对象、治理要求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案。加强对河道顶冲河段、有重点保护对象河段的加固。对于保护对象不是很重要的河段,允许适当淹没。采取有限治理手段,通过狭窄口拓宽、适当平顺局部岸线、清理障碍物等措施提高防洪能力,尽量利用原有乔灌草护岸,保持河道的自然特性。

2、合理选择断面形式

河道断面主要有梯形、矩形、复式等3种结构形式。矩形断面具有过流断面大、占地小等优点,但投资大,对地质要求高、生态性较差,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好的山区性小河道或建设场地条件受限制的河段。梯形断面具有结构简单、整体稳定性好、造价较便宜等优点,但占地大,在小河道中应用较多。复式断面可以通过断面优化,吸取矩形断面、梯形断面的优点,使断面更加合理,也便于生态、景观、亲水娱乐设施的布置。

在义城港、大田港、狼坑溪、椒北平原河道等河道治理工程设计中,笔者均采用了复式断面结构。对于平原性河道,在正常水位水波动区采用小挡墙或坡式结构,在波动区项部设置亲水平台以供人们休闲娱乐,底部设置水生植物平台以净化、绿化环境,正常水位波动区上下部均采用斜坡式结构。通过平台、挡墙的设置,即削减了上部荷载,提高了行洪断面、减少了占地,有利于岸坡的整体稳定,同时便于布置亲水设施,满足人们亲水要求。

对于山区性河道,根据断面高度和工程地质,在护岸高度1/3~1/2处设一平台(宽约2m),平台上下部采取不同的断面结构(下部可采用墙式、坡式护岸,上部以坡式为主,以利生态结构布置),这样即有利于提高行洪能力和岸坡的整体稳定性,也可以在平台上布置休闲步道。

3、选用生态型护岸

护岸方案应依照材质自然、内外透水及成本经济等原则来进行,要做到冲而不跨、易于修复,在综合分析河道地形地貌、水流特性、施工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新技术、新材料,避免护岸材料硬质化,减少工程对原有河道生态系统的破坏。

在对工程的实地勘察过程中,笔者发现当地大部份平原性中小河流主要存在由于船行波、风浪波对护岸的冲刷破坏引起正常水位波动区护岸坍塌以及护岸坡度过陡、河水暴涨暴落引起的护岸整体失稳;山区性河道主要是护脚受冲引起坍塌、滑坡事故。另外调查中发现在河道上断面护坡上的原有灌草生长情况良好,每次洪水后也没有造成很大的损坏,究其原因,虽然灌草护坡抗冲流速只有1~2m/s左右,但大部份河道洪水属于暴涨暴落性质,高水位行洪历时很短,形成不了对灌草的破坏。因此,笔者认为中小河流护岸着重要做好中水河槽段的防冲加固。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笔者根据于平原性河道和山区性河道的不同特点进行区别设计。在椒北平原河道、义城港、狼坑溪下游等平原性河道的设计中,主要在正常水位以下0.3m~0.8m至正常水位以上0.5~0.8m位置加强护岸设计,采取加筋土砌块挡墙、干砌石挡墙、生态袋护坡等生态材料护岸结构;水位波动区以下采用土坡,波动区以上采用植物护坡,通过这种方案,最大程度保持了原有河道水下部份生物栖息环境、水上部份生态美观的治理目的。如义城港治理工程,在正常水位波动区(1.8m~2.8m)采用生态袋护岸,1.8m处设置水生植物平台上,种植一些菖蒲等水生植物,起到净化水质、提高护岸抗冲能力、美化的作用;在生态袋护岸的顶部、高程2.8m处设一人行道,宽2.7m,满足人们休闲亲水要求;在正常水位波动区以下采用土坡,主要通过缓坡来提高防冲稳定要求;正常水位波动区以上采用灌草护坡,通过这种方案,最大程度减少工程建设对河道动植物生长环境的破坏。

在山区性河道治理上,笔者亦采用了复式结构。如狼坑溪上游治理工程,在断面高程约1/3处设一平台,平台以下至河床采用干砌块石护岸;平台以上考虑地质条件较好,护岸坡度较陡一点,护岸方案采用砼框格结合三维土工网植草护岸,通过这种方案,即解决了山区性河道冲刷破坏的问题,也最大程度的保持河道的生态性。

第2篇:生态河道治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应用

1.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

1.1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1.2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2.河道治理

2.1河道治理方案

下面就以拉古河为例。拉古闸以下河道渐进入平原,采用的是以堤防为主的规划方案。由于河道右岸地形低于左岸,大多数断面的设计水位要高出地面1m以上,平均高0.53~1.30m,最高达到3.44m,宜修筑堤防。但在该河段中,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地势渐高,岸边保护范围渐窄,尤其是中华寺北桥到八家子沟,正是王滨沟上下游大弯道塌岸十分严重的地方,规划采用护岸方案。拉古闸以上基本上采用护岸方案,河道两岸多为山地,岸边较高,除个别断面外,大多数断面的岸边高程都在设计水位以上,平均高17~43cm,最大高差为4.32m,无需修堤,主要是要解决岸滩的稳定问题。该河段保护的土地和村庄主要分布在右岸沿河一带,左岸只有小甸村至松岗堡河口2.6km的河段上分布有村庄,其余7.3km左右河段岸边在山根下或接近山根,不需要布置任何工程,规划为无工程河段。

2.2设计流量和设计水位

整治洪水河槽的设计流量,需根据保护地区的重要性,选取相当其防洪标准的洪水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中水河槽的设计流量可采用造床流量或平滩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枯水河槽的设计水位可根据通航等级或其他整治要求,采用不同保证率的最低水位,其相应的流量即设计流量。

2.3规划实施建议

拉古河河道治理工程本着先下游后上游、先重点后一般、先消险后达标的原则,先治理城市段再治理农村段,干支流同步分段、分区依次治理,堤防整修完成后再进行堤防标准化建设。具体规划如下:李石开发区规划治理拉古河抚顺开发区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8.82km,护岸长18.08km。抚顺县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闸下游抚顺县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5.0km,护岸长15.7km;治理拉古闸至浅沟水库段,左右岸护岸长11.95km;对于右岸拉古闸以上、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的护岸工程,一定要根据水流和塌岸的实际情况、以及投资的可能,本着先出险先安排,不出险暂不安排的原则,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实施。沈阳市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河岸堤防共长1.58km,护岸长4.7km。

3.目前治理水污染的主要技术方法

3.1配水、调水方法

配水、调水对某一城市、区域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法,见效快,成本底,但是配水、调水不是真正解决污染水体的方法,只是将污染水体从某一区域转移到另一区域,是上游向下游的转移。如果大家都采用此方法,可以说是污染水体的循环,是一种“恶性循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水源的关系,这种方法不一定适应“断头浜”的治理。

3.2spr污水净化技术

spr污水处理系统首先采用化学方法使溶解状态的污染物从真溶液状态下析出,形成具有固相界面的胶粒或微小悬浮颗粒,再选用高效经济的吸附剂将有机污染物、色度等从污水中分离出来,然后采用微观物理吸附法将污水中

的各种胶粒和悬浮颗粒凝聚成大块密实的絮体,依靠旋流和过滤水力学等流体力学原理,在自行设计的spr高浊度污水净化器内使絮体与水快速分离。清水经过罐体内自我形成的致密的悬浮泥层过滤之后,达到三级处理的水准,可实现出水回用。污泥则在浓缩室内高度浓缩,定期靠压力排出。由于污泥含水率低,且脱水性能良好,可以直接送入机械脱水装置,经脱水之后的污泥饼可用来制造人行道地砖,免除了二次污染

4.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4.1构建水生植被

种植沉水植物菹草、黑藻、伊乐藻、金鱼藻、苦草等和浮叶植物睡莲,以吸收和转化水和底泥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降低水体n、p、k及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周转速率,抑制浮游植物生长;为多种多样的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提高水体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为水体供氧。

4.2构建水生动物种群

适当提高鲢、螺、鲫的种群数量,以消费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有机碎屑、腐碎、巨大的微生物生物量,以及摇蚊和水蚯蚓等底栖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净化水体。

4.3种植水生花卉

作为城市河道,从景观的角度出发,在主要景点、桥的两侧,栽种了优质睡莲(选用玛珊姑娘、洛桑、日出、佛琴娜莉斯、大白睡莲等品种),加之原有的10多丛白睡莲,美化了水面。

5.结束语

生态河道的设计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设计者要拓宽思路,结合生态学、工程学、水利学的知识,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设计方法。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要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模拟一个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为各类水生、陆生和两栖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并且,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还必须有选择的放养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恢复生物的多样性,重建生物系统的生态链。

【参考文献】

[1]周立霞,阮国余,赵迎旗.总沐河王庄闸下游河道治理方案探讨[j].治淮,2008(12):14-15.

[2]闫建兵.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河河道治理方案比选[j].山西水利,2009,25(5):38-39.

[3]李国元.阳泉市河道治理方案的比较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5):119-120.

[4]张相峰,阚兴起.黎河输水河道治理方案浅析[j].水利水电技术,2001,32(8):53-55.

第3篇:生态河道治理方案范文

一、总体要求

按照“明确工作目标、落实管理责任、统一管理标准、严格管理考核”的要求,在全镇全面推行“河长制”。辖区各水环境功能区达到标准要求,河道两侧无入河的企业排污口和生活排污口。辖区河道内无阻水障碍物,河面基本无漂浮物,河岸无生活及建筑垃圾。河道两侧800米范围内无畜禽养殖企业,范围外的畜禽养殖企业规范整治,无生活污水及垃圾排入河道。

二、工作重点

(一)控污治污。全力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切实解决点源和面源污染。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按照轻重缓急制定排污口治理方案和实施计划,减少入河污染源;非汛期雨污合流口门要完全关闭,污水经处理达标排放。建立河道水质安全预警系统,制定水污染应急管理预案,实现河道水体清洁无黑臭。

(二)河流管养。按照“严格控制、保护生态、分类管理、占补平衡”的原则,切实加强建设项目占用河道水域的管理。坚持河道巡查和“蓝线”管理制度,适时掌握河道岸线动态变化和开发利用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置非法占用水域与岸线资源及设置河道障碍物等行为,充分发挥水域的综合功能,使水域得以持续利用。

(三)河道疏浚。定期组织对河道淤积进行疏浚,确保河道水域面积不减少、蓄水能力不减弱、排涝功能不减退。

(四)清障拆违。加强河道执法力度,依法清除河道管理范围内的违法建筑物和其它危害河道行洪安全的物体。

三、职责分工

境内河道及支流全面落实“河长制”,镇党委书记、镇长为“总河长”,各村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河道流经村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担任河长。

各村应管理好辖区内渠道的卫生并保障畅通,组织开展包干河道水质和污染物现状调查、制定水环境治理实施方案、推动落实重点工程项目、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做好督促检查,确保完成水环境治理的目标任务。

河长是各村河道水生态环境治理第一责任人,具体组织实施水生态环境治理方案,推进河道整治和保洁,截污纳管,生态修复,水质改善等水环境治理。主要承担以下工作:

(1)协调执法部门对河道污染进行调查处理;

(2)河道的日常疏浚、清障、保洁工作,开展河道管理日常巡查;

(3)河道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行为处理;

(4)河道生态绿化、农业面源污染整治、长效保洁管理制度的建立;

(5)对河道内病死动物及病死动物产品及时报告;

(6)服从镇统一安排和调度,配合做好突击性保洁工作;

(7)确保河道整治无事故,安全设施齐全;

(8)收集管理资料,建立相应保洁台账,及时上报信息;

(9)做好突发事件处理,并及时汇报;

(10)做好河道保洁宣传工作,引导群众自觉保持河道清洁。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各河道所在村要切实负起责任,对本辖区的河道河段全程踏勘,摸清辖区内各河道河段环境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按期推进实施。同时,要加强与河长之间的沟通、支持和配合,切实把每条河流河段的工作任务落到实处。镇河长办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及时研究解决职责范围内的问题,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二)加大力度,规范管理。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明实情、出实招,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做到“有案必查、查必有果”,增强实效,在“查、处、究”上狠下功夫,巩固河道整治成果,确保“河长制”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第4篇:生态河道治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小流域河道 防洪堤坝 人工湿地 治理方案

现阶段,各个地区有许多小流域河道作为该地区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水源基础正在使用,河道流经范围较小且水量不大,多为冰雪融化或山泉渗滤而形成的水源,在严重干旱时可能干涸。因水资源对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水资源匮乏可能导致区域生产、生活受限,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目前小流域河道面临的问题是缺少资金维护和地方政府及群众的重视,一些地区将生产和生活中的废水直接排放至小流域河道中,形成脏水河道,丧失了提供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并加剧了小流域地区水土资源的恶化。

小流域河道治理的发展历程

回顾小流域河道治理的发展历程,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便开始了对小流域河道的治理探索,并在陕西、山西等地区开展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小流域河道治理试验,这可以说是我国开展小流域河道综合治理的基础。1956年,支毛沟流域综合治理成效得到了进一步肯定,黄河水利委员会将这一经验逐步推广到全流域的水利治理工作中。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我国水土资源生态治理工作逐渐转向以农田建设为核心的时期,开始将水、堤坝、梯田、滩地等工程作为主要治理对象,改善了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但因缺乏小流域河道的综合治理技术和可行方案,治理效果并不理想。上世纪70年代,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人员总结和以往的小流域河道治理经验及教训,逐渐认识到以小流域河道为单元维护水土资源的成效和实践意义。

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小流域河道治理工作在量和质这两个方面都发生了明显改观,不仅有一定的治理规模,且群众基础十分广泛,一批效益显著的河道治理工程成为建设典型在各地区推广、借鉴。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的背景下,小流域河道的综合治理也面临着新的困惑和挑战,使小流域河道治理的总体经济效益并不明显,群众参与治理的热情也受到了较大影响。面对上述问题,各地区总结多年的小流域河道治理经验,提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治理的同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拓展出一条发展水资源保持特色产业的道路,并不断付诸实践,使小流域河道的治理逐步纳入市场经济的发展轨迹。

小流域河道治理的主要技术与方案

1、防洪堤坝

现阶段河道治理防洪标准要求,农田防洪按照每5年一遇暴雨的标准设计,村庄则按照每10年一遇暴雨的标准设计,城镇按照20年的标准进行设计。小流域河道的治理,通常情况下,同一条流域内采用统一的防洪标准进行工程规划设计和管理。其次要根据近几年的天气变化,如暴雨发生几率大,成灾因素显著,则防洪标准也要进行相应提升。最后小流域河道的截弯取直要从河道的坡降、经济效益等因素进行分析。

如上图所示,在修建防洪堤坝时,设计必须按照相关建设标准,制定如图2的施工设计图纸,因为工程开工必须建立在施工图纸的基础之上进行,在开工前,还应当依据所修建河流的地形特征,参照施工设计方案,制定出相关的效果图,让整个整个工程最后能达到的效果直观的体现在人们的眼前,最后参照图一的模式开始进行施工

防洪堤坝作为小流域河道治理的主要建筑物,需要按照小流域河道洪灾特点进行设计,并符合堤坝“防冲不防淹”的建设原则。在实际工程运行中应注意在同一设计过水流量下,需结合两岸的高程考虑河床被降、河床糙率、河床宽度、防洪堤坝高度等进行经济比较,尽量降低堤身高度。同时防洪堤坝的波浪爬高与安全超高要根据河床坡降确定。

2、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人工建设和监督控制的同沼泽相类似的湿地类型,其主要是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物理、化学三方面的协作作用,实现对区域污水进行净化的新型生态工艺。人工湿地在改善水质方面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但利用湿地改善区域水质并不是一个新的发明,在污水排放的过程中,湿地就开始对水质进行净化,如果污水直接或间接的排放到洼地中,也会加速湿地的形成,从而构建成一种天然的污水净化工程。直至今天,单独的房屋住所和乡村农产所排放出的生产、生活污水还在居住地附近通过沟渠等设施进行过滤处理,并在污水排放地形成典型的湿地。

无论是自然形成的人工湿地或人工规划建造的湿地都包含透水性机制、易在饱和水与厌氧基质中生产的植物、水体、具有好氧和兼氧或厌氧的微生物、无脊椎或脊椎动物这五个部分。人工湿地系统是在一种有一定长宽比和地面坡度的哇池中,由土壤、填料混合而成的填料床。生产或生活污水在床体填料缝隙或床体表面流动,床体表面由成活率高、生命周期长、抗水性优良并具有一定生态和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组成,形成特有的动植物生态体系,对污水与废水进行系统处理,使水源得意再利用,与此同时,湿地中的水生植物也可用于经济生产,有利于提高区域的经济水平。

3、多目标、多功能治理方案

当前小流域河道的治理应逐渐向“高、深、细”的方向发展,满足较高的土地利用率和蓄水保土能力,力争达到高治理、高开发、高产出的治理要求。同时确保小流域河道治理和发展的一体化,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使治理方案最大限度的优化,促进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提升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并且在小流域河道的治理和维护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方案和施工组织,对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育合理总结,做好经济效益的分析与资料的管理。基于小流域河道的综合治理模式,现阶段区域小流域河道的治理主要由林粮草立体种植、有机废物循环利用、桑基鱼塘等子模式向种植、养殖、有机循环利用的一体化综合治理模式发展,以取得更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使小流域河道得到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作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数十年来在防治水土流失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宝贵的就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小流域河道综合治理。小流域河道的治理是以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小流域河道的治理,减缓了水土流失速度,改善了区域经济环境,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张淼,查轩.红壤侵蚀退化地综合治理范式研究进展[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9(4).

[2].聂碧娟,林敬兰,赵会贞.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研究进展[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9(3).

[3].朱晓柯.群众参与水土保持的做法[J].人民长江,2009(8).

第5篇:生态河道治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河道治理农村河道中小河流

农村河道发挥着行洪、排涝、灌溉等多种作用,河道的环境直接关系着民众的生活质量。然而一直以来,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加之缺乏合理有效的治理手段,河道环境持续恶化、功能衰退,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淤积严重,河道萎缩

目前,我国中小河流农村河道普遍存在淤积和萎缩现象,导致河道应有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河道淤积、萎缩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同时也和人类的经济活动分不开,其中人为因素产生的消极影响甚至更重。例如各地普遍存在的采砂作业,不仅造成河沙流失,甚至导致很多河道出现坍塌现象。河道坍塌产生的大量淤泥淤积在河道中,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河流的阻塞程度。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以来人们无节制的向河道大量倾倒工业和生活垃圾,造成局部河道被填埋或者封堵,以至于河道淤积更加严重水流不畅,导致河道行洪能力大大减弱。

(二)设施陈旧,防洪能力低下

防洪排涝是农村河道的主要功能,但由于防洪设施或年久失修或未安装应有的设施,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村河道依然达不到放洪排涝的标准,防洪排涝的功能也就无从谈起。尤其是在典型的山区平原地带,由于山区的农村河道具有源短流长的特点,一方面河道日益阻塞淤积情况非常严重,另一方面很多平原地区无设防措施,或者是已建堤防基础较差、渗漏严重、堤身单薄以及基础设施严重陈旧,造成河道防洪排涝能力低下。

(三)水体污染,生态退化加剧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环境保护问题,环保工作在各地区各领域全面推开,尤其是在整治水污染方面推出了许多政策采取了大量的措施。例如大量投入资金进行污水处理厂建设,对各大企业设置了严格的排污标准,严禁超标排放污水。但是还是有少数位居偏远农村地区的企业为了使得公司利润最大化,暗地里非法向河流大量的排放污水,再加上一些小型分散的工业废水和附近居民生活用水的排放,农村很多地区的河流已经出现严重的污染情况,水质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出现恶臭的现象。

(四)治理滞后,管理十分薄弱

总体来看,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对河道治理依然缺乏严格系统的规划。一些地区虽然已经制定了成形的包括与农村河道密切相关的水利规划和环保规划,但这些整治规划整体上看还未形成严密的治理体系。同时部分地区制定的河道治理规划,忽视甚至未有涉及农村河道治理方面的内容,对水环境的保护、生态系统治理缺乏具体的任务目标和治理措施。同时在资金方面由于政府的投入过少,使得民众投工投劳的积极性严重降低,河道的治理也出现严重的滞后现象。

二、政策建议

(一)优化资金筹措方案,提供资金保障

资金是河道治理的经济保证和前提,能否优化资金筹措方案不断扩大资金来源,决定着农村河道治理的成败。保障治理专项资金足额及时到位,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一是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鉴于其自身资金筹措能力较强,国家财政可以降低一些治理资金拨付的标准,而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考虑到其公共财政的限制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资金拨付力度。二是鉴于农村河道目前的严重状况,需要各地政府要把水利工程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将土地转让所得的收益用于农村河道治理工程。三是要大力鼓励水利投资平台建设,制定多项措施激励社会资本直接或者间接投入农村河道治理活动。

(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采取治理措施

农村河道的治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制定农村河道治理规划必须要与其他领域的工作紧密结合,把河道治理规划与农村土地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等工作融为一体,以提高河道治理的整体性和科学性。此外,在治理过程中要注重河道恢复功能的治理,包括恢复河道的行洪、排涝、灌溉以及生态功能。同时要因地制宜采取环境保护、堤防加固等对策。农村河道治理要全方面的综合考虑,特别是在岸堤的功能修复过程中,特别需要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三)注重保持河流的自然性,注重人水和谐

农村河道的治理,一方面要注重防洪安全、生态功能的修复,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民众的生活环境质量问题。考虑到河道功能损害的突出问题,在治理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河流形态国有的多样性,注意避免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对河流进行裁弯取直行为。同时,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满足民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坚持惠民为主的原则,努力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要在改善河流治理环境的同时,将人水和谐的理念与自然形态和生物多样性紧密结合,全面系统的考虑治理问题。

(四)落实长效管护机制,实现总体目标

农村河道的治理要注重建管并重落实长效管护机制。在河道的治理中要稳步推进河道确权工作,把确权工作尽快落到实处。要加快建立河道巡护机制,时刻关注河道出现的重大问题,并且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治理机制十分重要,地方政府要严格完善治理体系和河道的维护机制,大力宣传河道治理工作,吸引民众积极参与其中,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整治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和水系连通试点规划[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13.

第6篇:生态河道治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生态河道 治理 回归自然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115-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水利等基础性工程的建设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防洪、排洪、灌溉等农田水利设施系统进一步完善,水利行业有了较大的改观,中小河道的治理项目不断深入,而在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理念愈加受到人们关注的今天,水利行业中也涌现出了“生态”、“环境”等词汇,给水利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多年来,闵行区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一直重视水环境的治理和改善,但大部分河水水质仍维持在劣五类标准,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污水配套设施不完善,很多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水质进一步恶化,为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要求,就须要大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河道生态整治工作,改善河道水环境面貌,构建具有良好循环功能的水生态系统,以实现人水和谐的关系,进而促进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生态河道治理

生态河道治理是指在河道陆域控制线内,在保证河道防洪、排涝及引水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通过采取一定的人工修复措施,恢复河道水生态系统,从而构建完整、良好的河道水生态系统的活动。

根据生态河道治理的要求和特点,在进行生态河道治理时,需要遵一定的原则,通过确定生态河道治理的目标、利益相关者、分析人类活动对河道功能的影响、识别河道主要天然资产、确定生态河道治理的有限次序,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资产保护和河道改善措施和策略,并对制定的策略和措施进行细化,制定出更加详细、可以度量的目标,对目标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制定和设计修复工程的详细计划和评估方案,进行修复工程的组织工作,制定时间进度表,明确施工任务,落实资金来源,在完成以上步骤之后,再进行生态河道治理工程的具体实施,工程完成后,评估确定其达到了生态河道的治理要求后,即完成整个生态河道治理的工程。

生态河道治理需要遵循综合性、协调性、自然性和经济性的原则。生态河道治理的综合性原则,要求在进行修复方案的设计时,既要保证河道的基本功能,又要充分考虑到河流生态功能、景观等功能的要求,同时还要兼顾人们亲水活动的安全;生态河道治理的协调性是指河道要与周边区域发展的特点、沿线的整体风貌相协调;在进行修复工作时,要坚持以人工修复辅助自然修复的思路,因地制宜,充分地利用河道周围的地形、水文等自然环境及河岸、水下物种,以保证构建起的水生态系统能够有较强的自我维持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到经济方面的影响,在确保达到河道治理目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统筹好前期的建设和后期的维护工作,减少维护成本,以实现河道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2 河道生态治理思路

2.1 水利基本概况

闵行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的西南部,区域总面积371.68km2,现辖9个镇,3个街道,1个市级工业区,现有耕地面积约5754公顷,自解放以来,闵行区水利工程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全区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基本适应了防汛排涝的要求,但水利建设中还存在着工程老化失修、农田分布零散,灌区规模小、河道引排水不畅、涝渍灾害的防御能力不高,田间排水设施有待完善、农田灌排设施配套不能适应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等问题,尤其是河道淤积严重,引排水不畅,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给闵行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2 造成河道功能下降的原因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企业环保意识淡薄,有时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而不惜以环境为代价,将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水体的严重污染,不仅对危害到河道中生物的生存,还给城乡居民用水和正常的工业用水安全带来了威胁。一些城乡居民生活区没有建立污水收集网,日常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加剧了河道污染。

另外,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磷肥等肥料及化学农药,对河岸上和河流中生物的生存环境破坏十分严重,河流水体的自净能力逐年下降,水生态循环变差。

而由于水利工程的兴建改变了河道断面,对水流形态及其原有的功能产生了影响,在没有洪水发生时,水流速度慢,极易造成泥沙的沉积,使水生态循环不畅,而在洪水发生的时候,河道断面往往不足,无法达到泄洪的要求,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洪水灾害。

3 生态河道治理整体设计思路

3.1 治理理念

河道生态治理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构建起一种既适合人类生存,又能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适合自然生存的状态,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目的表现在实际中的具体要求为水流必须清澈、河岸须有绿色植物、河道的横向要保持空气、水分的流通、河道要尽量保持其原有的形态。

首先是对水体质量的要求,清澈的水流是保证河岸、水下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水流的流势要自然多样,生动丰富;两岸的河滨要有多种类、搭配合理的绿色植物群落,绿色植物选择时要根据不同的水情选择合适的物种,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野生植物,营造自然的环境气息;河道的横向要保持空气、水分的流通,以能保障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河道的纵向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期原有的蜿蜒曲折的形态,尤其要避免裁弯取直的设计思路,而要创作条件增加河水自然流势的多样性,减少人工痕迹,体现河流及周围景观的自然性。

3.2 设计思路

根据河道生态治理的思想,在进行河道生态建设时,要坚持将“回归自然”和“以人为本”相结合的思路,既要保留河岸原有的水草、礁石等,恢复河道原有的排洪、蓄水、航运等自然功能,保持河道原有的自然特征和水体流势的多样想,建设仿自然型的河流,还要处理好人、水关系,建立起亲水、安全的人水和谐环境,满足人类活动对河道的要求。

针对闵行区存在的水污染严重的问题,在进行河道生态建设中,应当着重加强截污、治污的管理工作,建立污水处理配套措施,通过沿河埋设管道,设立分级沉淀池对居民生活区的生活污水进行截留、沉淀,将其中对水体有害的物质排除后,再将其排入河道;同时,在建设主要行洪通道的基础上,还应设立多功能的拦污栅,采取一定的保洁措施,对已整治好的河道进行保护,以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实现治理的目的。

3.3 生态河护岸在河道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生态护岸是指河道恢复后的自然护岸,或是具有自然护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它采用自然材料,形成了一种“可渗透”的界面,具有丰水期泄洪、枯水期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还能构成丰富的生态系统,保证河岸横向的空气流通、河岸和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使河流地貌更加多样,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同时还能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一道优美的风景线。这一新型的护岸结构在实践中的不断应用和推广是河道生态治理水平发展的中的一大进步。

4 结语

在生态河道治理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治污、防洪、还生态、促发展”的目的,首先应当坚持将以“回归自然”和“以人为本”相结合的思路,树立牢固的生态和谐理念,注重开发河道的多种功能,加大河道生态建设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河意识,大胆创新,在综合性、协调性、自然性和经济性原则的要求下,进行河道生态建设,实现河道治理的目标,从而促进水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琼,张敏秋,周志华,等.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工程中减渗方案的设计与思考[J].北京水务,2011(4).

[2] 何靖亚.富阳市生态河道治理思路探讨[J].浙江水利科技,2010(1).

第7篇:生态河道治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河道治理;农村河道;规划设计;问题研究

1、引言

农村河道承担着农业灌溉排涝、调蓄分洪、船舶运输等基础,同时又是农村地区生态和环境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意识日趋浓烈。而与此同时,农村河道由于污染排放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河道管护机制不健全以及不合理的工程措施等原因,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曾经通畅的河道被淤泥堵塞,清澈的河水被污染成臭气熏天、污浊的混水,杂草丛生、垃圾堆积成了农村河道的一大“景观”,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对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影响。对农村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已经成了我国当前水利工作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国城市河道、大江大河治理已经取得了阶段的胜利,河道治理工作已经进入农村河道和中小河道治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水利工作主要围绕保障农业灌溉和农业生活用水等而开展,对于改善水质、修复生态问题不够重视,这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遗留下来的历史欠账。近年来,中小河流及农村河道治理工程已与过去有明显的差异,现在的河道治理工程有明确的改善水质、修复生态目标。目前农村河道治理工程中,大多数提出了水质改善、生态修复、景观构建的目标。可以认为,我国农村河道治理的主要目标除保障河道防洪排涝、灌溉的功能外,水质改善已成为核心任务,而生态健康和景观建设也成为追求的方向,这与传统的水利工程有着很大的区别。20世纪50-80年代,我国数量众多的农村中小型河道疏浚工作主要通过群众人工完成,工程技术滞后严重。自农村中小型河道治理工作启动以来至2011年,随着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农村河道治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河道治理工作涉及1700余条中小型河道,治理措施由早期单一的清淤逐渐发展成多元化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但是,这种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以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以及景观建设为目的的农村河道治理,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和实践的阶段,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解决当前我国农村河道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我国农村河道的特点

与城市河道相比,农村河道有着自身的一些多样性特点,具体来说,主要是功能多样性、河道结构多样性以及水环境问题多样性特点。

2.1功能多样性特点

农村河网是河网水系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分布紧密,数量众多。农村河道在农村水利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担负着诸多的功能。农村河道既是灌溉排涝的主要通道,同时还是蓄水调洪的重要走廊,也是景观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在很多农村地区,河道还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有些地区的河道不仅是城乡饮用水的水源地,而且还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生态景观价值,为新农村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发展条件。

2.2河道结构多样性的特点

农村河道按地貌形态和流经地区的不同,一般分为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两大类。山区河流流经地势高峻的山区,平面形态十分复杂,河道曲折多变,岸线和床面不规则,径流系数大,汇流时间短,水面比降一般较大。平原河流流经地势平坦、土质疏松的平原地区。河床纵坡平缓,积水面积大,汇流时间长,水面比降一般较小。

2.3水环境问题多样性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也不断加速,日前严重的土地供需矛盾,导致侵占、挤占河道的现象日益增多,加之缺乏有效的管护措施,农村河道水环境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农村河道水环境污染恶化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河道断面不规则,易导致岸坡坍塌,造成淤积,而且农村河道基流小,水域不宽阔,水体自净功能差,生态环境质量比较脆弱。人为因素是: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工业生产活动加剧但环保意识没有跟上,企业随意设置排污口,将生产过程中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到农村河道中,对农村河道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大约80%以上无法作用到农作物上,而是流失到了土壤和水体中,在农田灌溉和降雨的作用下,渗入到了地下,造成地下水环境的污染;此外,随着我国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不断增多,缺乏环保意识的农村居民为了图方便,将大量生活垃圾直接排人河道中,将河道当成了垃圾场,而没有考虑后续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水环境污染的问题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导致我国广大农村河道水环境质量持续下降,阻碍了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发展。

3、我国农村河道治理规划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1河道治理项目规划无序

近年来,我国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投资不断加大,国土、农业、水利等各个部门的一系列项目争相上马,导致不同类型,不同投资渠道的项目规划无序,缺乏统筹管理,治理项目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性以及重复性,主要表现为:同一条河流中的不同项目规划治理方案不同,对同一条河流的不同河段没有统一的规划;不同河段的护岸型式选择不同,造成河道上下游或左右岸不协调;不同项目规划的整治河段无法有效衔接;在项目的规划设计上缺少实地调查数据的支撑,河道疏浚、塘坝清淤等工程的土石方工程量、配套建筑物数量等重要数据较为随意;同一河流缺乏整体规划,存在被多个项目规划,重复建设的问题。

3.2工程设计的经济合理性较差

工程设计在设计标准方面过分强调了安全性,对经济性方面的考虑不周,项目设计的经济合理性较差。设计标准高意味着安全措施的投入也较高,如果对安全要求不高的工程设计较高的标准,则会导致工程的经济效益降低。在农村河道治理设计中,这方面问题常表现为:为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对河道进行疏浚拓宽,过高的安全系数使得河道过水断面过大、堤防加固标准偏高;河渠护砌混凝土厚度偏大、强度设计超配现象较多;规模较小的河流和塘坝整治,过多采用混凝土护坡或挡墙,不必要的硬化、渠化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使水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3河道生态治理设计存在误区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设计上简单效仿城市河道的治理经验,生搬硬套,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对于农村河道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作用。

在这方面主要的问题表现为:大面积采用混凝土护坡形式大大削弱了水陆生态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高标准的护岸形式割断了河流与农田林地的天然衔接;对河道一味的裁弯取直改变了其自然蜿蜒曲折的河流形态,浅滩和深槽消失;生态景观设计仿造城市景观与农村乡土环境不协调等等。

3.4设计工作质量把关不严

农村河道治理项目的规模通常不大,很多设计单位对于此类项目存在着不够重视的问题,导致在设计质量上把关不严,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具体表现为:前期工程地质勘察不深入,不细致,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河道岸坡地质情况与设计文件不符,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及施工的安全性;农村河道存在着多类型、规模大小不一的特点,且河道上的闸、泵、涵洞等配套构筑物一般零散布置且单体量小,还需要与农田、林地相结合,使得设计工作繁琐,很多设计人员过多依赖典型设计,使得施工过程中出现较多设计变更。

4、农村河道治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4.1提高规划设计质量

农村河道治理项目规划无序以及设计质量把关不严等问题,需要提高规划设计质量才能有效解决,在此方面,一是要整合资源,统筹规划,二是要提高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意识。

整合资源,统筹规划。首先要对农村河道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有一个科学合理、明确的治理思路;然后是结合各级各部门的农水规划目标,协调和引导各部门投资方向,整合资源,统筹兼顾,使得各部门制定的河道规划内容有序、有衔接而无交叉。

勘察设计单位应提高质量意识,应全面、准确的做好项目前期的勘察调研工作。设计时,应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由符合要求的设计人员负责工程设计和技术服务,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工程设计,要注重工程技术设计、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严格设计图纸的质量,确保设计图纸可以正确指导工程施工。

4.2分级分类规划设计

河道分级分类规划设计是指根据农村河道自然特性、河道等级、功能属性的不同,有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

农村河道等级一般可划分为镇级骨干河道、村级河道和田间河道,河道等级的确定是指导规划设计标准和深度的重要依据。农村河道结构多样,功能多样,问题多样,针对不同河道,治理规划设计应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分类分级规划设计的目的不仅是能针对性地解决河道存在问题,更强调在详实的调查分类基础上,能使河道治理目标和设计标准的确定具体到不同级别不同类型河道,使工程的安全可靠性与其造价的经济合理性恰当地统一起来,将投入到农水项目上的资金正确合理利用,落到实处、发挥效益。

4.3重视河道管理规划

农村河道治理前期工作中,在重视河道整治技术设计的同时也应重视河道管理的规划与设计,强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案设计对于巩固农村河道整治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农村河道整治工作必须坚持整治与长效管理并举,只整治而不落实长效管护措施将会出现整治问题“回潮”现象。河道长效管理运行机制设计时应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主体和部门职责必须明确;采取“管养分离”方式;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建立长效管理制度等。

第8篇:生态河道治理方案范文

一、总体思路

按照先急后缓、长效管理的原则,全面开展河道的清障、保洁、清淤连通工作。

二、治理目标

以实现河道“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治理目标,在相关部门加快推进控源截污和补充生态水源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实施清障、保洁、清淤疏浚和水系沟通等专项整治,解决河道水环境存在“脏、堵、臭”突出问题,让河道的水清起来、活起来,构筑与宜居相适应的水生态环境。

三、治理范围

星港河1.8公里;二支河1.9公里;三支河1.6公里;海堤沟2公里;五星河1.9公里。

四、主要任务

㈠开展河道清障工作,2014年4月启动,2014年9月底前完成。我场已基本完成河道清障工作,现主要是保洁工作,由2人组成保洁队,做到每天保洁一次。

㈡建立常态保洁机制,巩固河道清障工作成果,按照水岸协同原则,在完成河道清淤清障工作后,保洁队伍进行河道内垃圾打捞清理(包括生产生活垃圾、水葫芦及杂草、枯枝烂叶等漂浮物)、常态保洁等后续管理。

2014年4月全面启动,9月底前完成总长9.2公里,4.77平方公里的河道垃圾打捞清理工作。

五、实施步骤

本次河道清水行动从2014年4月25日起,至2014年12月止,分为动员布置、集中整治、总结验收四个阶段。

㈠动员布置阶段(4月25日—4月30日)

成立2014年河道清水行动工作领导小级一,召开动员会议;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动员布置。

㈡集中整治阶段(5月4日——11月30日)

要按照河道清水行动的部署要求,结合实际,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河道清障、河道保洁、河道清淤连通等整治工作。

㈢总结验收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

对河道清水行动进行认真总结,并上报区河道清水行动工作指挥部对河道清障、保洁、清淤实绩开展考核验收,验收标准:⑴河道内没有阻洪障碍物;⑵河面没有发现零星漂浮物、水浮莲、生活垃圾或建筑垃圾;⑶清淤连通工程河底高程符合水系连通要求,河流顺畅,没有出现卡脖子现象。

六、保障措施

㈠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

成立2014年河道清水行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㈡明确责任分工,落实任务

1、要根据全区清水行动方案的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细化制订具体工作方案,细化责任分工,同时制定计划、筹措资金、落实任务、明确时限,有效有力有序组织开展本次河道清水行动。

2、党政办负责河道卫生整治行实施过程中的跟踪报道,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范围。

3、农业办负责抓好河道清水行动实施过程的技术服务、技术监督、技术指导工作。

㈢突出工作重点,务求实效

在开展河道清水行活动中,要针对本地河道水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抓好重点河道、重点区域的清理整治。要特别注重对主要河道、集镇和居民集中区河道的清理保洁;对交界处河道、上下游河道,要明确职责,统一开展清理,防止以交界处河道、上下游河道界限不明为由相互推诿扯皮而出现“盲区”。同时,要抓好河道清理物、打捞物的堆放处置,督促日常保洁队伍定点堆放、集中处置、离水离岸、不留死角,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同时,要把河道保洁与河道清淤、生态护岸、生活污水纳管排放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清水行动活动取得实施。

第9篇:生态河道治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阿科蔓生态基技术,污水治理,综合效益

 

我国是一个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2008年淡水资源总量为27434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60 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大多数水体长年作为纳污水体,污染严重。人工湿地等技术污水处理技术随较为成熟,但在我国北方应用仍存在较大的难度,受到了季节、光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笔者通过对长春潭麟湾小区景观河道阿科蔓生态基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认为阿科蔓生态基污水处理技术不仅投资省、维护简单,还具有较好的氮、磷去除效果,满足了我国北方污水处理特点,适宜广泛推广。

1.示范项目概括

长春潭麟湾小区景观河道位于伊通河支流小河沿子河中游,起源于净月潭,为一条市政泻洪道。潭麟湾小区段下游修建有闸坝,使该段形成长约800m、宽约40m的河段,水位上升到1.0~1.5m,水面积3.2万m2,水容积6万m3,且两岸经过修饰,成为周边区域的一道靓丽景观。

由于小河沿子河上游为城乡结合部不断有生活污水排入,据查勘该段日进入量约300t。由于长期受外来污染的影响,污染负荷大大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水体呈现严重的黑臭状态,远超一般地表水质要求的地表水V类标准,给潭麟湾小区休闲娱乐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对伊通河水质造成严重的影响。

通过对基础数据的分析,结合阿科蔓水治理体系,采取因地制宜景观治理模式,即在充分利用原有的河道的基础上,将阿科蔓生态基以合适的方式置于水中,同时辅以适当的曝气,为潭麟湾小区景观河道治理及水生态修复提供最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2.示范项目的设计原则

结合我国北方污水处理特点,为高效地治理水体污染,采用如下设计原则:

1)设计严格遵照国家、地方现行规范和标准;

2)采用技术先进,操作管理简易的工艺,系统运行稳定,水质稳定达标;

3)采用先进的自然生态技术进行治理维护,将景观湖水质维护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建立与之相应的水生生态系统,发展生物多样性;

4)利用高效节能的治理工艺,节能节耗,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行费用;

5)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所选工艺的合理性,有效控制造价;

6)水体净化维护与水体景观功能协调统一,不影响水体的整体景观效果,不产生二次污染;

(7)设备简单,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维护方便,保证设计功能的长期有效性。

3. 示范项目的设计目标

1)经过现场监测, 潭麟湾小区景观河道水体现状为劣Ⅴ类, 一期示范工程(进水区治理区域平均宽度为40 m,平均深度为2 m,长度为90 m)于2008年9月中旬完工,因受东北冬季冰冻期的影响,阿科蔓生态基在冰冻期前正处于微生物培养期,预计冰冻期前阿科蔓强化治理区域后端水质指标如下表2;第二年融冰后2-3个月,阿科蔓强化治理区后端水质指标如下表3;二期示范工程(强化处理区域后端的区域平均宽度为40m,平均深度为2m,长度710m)于2009年7月初完工3-6个月后,景观治理区后端水质至地表水V类(表4),并长期健康维护。

表1 治理前河道水质检测数据(单位:mg/L) 检测时间: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