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范文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第1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高师;心理学;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9-02

心理学课程是高等师范学院中师范生的必修课之一,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是为了提高师范生从业技能的基础课程,为师范生发展专业化道路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提供实践训练。但是,很多师范生学习了心理学,不但自己没有从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中获益,而且不能主动将教学实际与心理学知识相联系。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发挥出心理学考试的积极功能,在考试的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例如,考试目的、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等。这些问题妨碍了高师对师范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影响了教与学和学校的教学管理效果。所以,在进行高师教学改革的时候,对考试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加大改革力度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师心理学考试存在的问题

1.考试目的异化。考试可以检查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已养成的能力是不是达到了规定的要求,从而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的信息,让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让学生改进学习。考试不仅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能预测学生的潜能及其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但是,现在很多学生考试只是为了分数高,名次前,可以拿到奖学金或者为了混个毕业成绩;老师出考试题只为了图省事,为了完成工作任务中的这个必要环节。所以,现行考试无法真正体现考试的目的。

2.考试功能扩大。考试在现实中成了学生学习和老师教书的唯一标准,考试的要求是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只是为了达到考试的要求,取得理想的成绩。学生们“考什么、学什么”,使考试具备了单一的淘汰功能,而不是“学什么、考什么”的检测功能。考试本来是教育评价的一部分,而现在变成了它的全部。学校的教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受到考试的冲击和影响。衡量教与学有效性和质量的一个指标就是考试,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就是教师的工作获得肯定。这种“双丰收”会极大地激励老师和学生更加勤奋地工作和学习。然而,现在考试和教育的关系本末倒置,本来应该服务于学生发展、服务于教育的考试,如今却成了教学的目的和核心,考试由手段和工具变成了教学的目的。

3.考试形式单一。受付出最小而收益最大化客观规律作用,现行考试模式简便易行,易于控制,一次性期末考试占主导地位,基本以闭卷测试为主。

4.考试内容机械。考试内容多半是检查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机械记忆,以及理论的浅层次应用,以纸上谈兵的方式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缺乏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缺少对各种能力的综合考核,从而造成学生在毕业后的教学工作中不会应用所学的知识。

二、高师心理学考试形式和内容改革对策

要进行高师心理学考试改革,首先就要考虑考试的最基本的两个问题:一个是考试内容,一个是考试方式。所以确定考试目标,然后根据考试目标的性质和特点来确定恰当的考试方法。根据高师培养中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心理学课程应主要考核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规律和事实;培养学生的心理学素质,树立正确的心理学观点,让学生形成从心理学角度理解人、理解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观念,初步形成多视角的心理学观点,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树立人格毕生发展的观点,理解个体动力系统的结构,掌握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和心理辅导的原则与方法、自觉自主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提高适应教师职业和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身心理发展、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明确考试目标的基础上,心理学课程的考试成绩应采取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考试方法采取开卷与闭卷、笔试与口试、小论文、调查报告和读书笔记等相结合。现行的期末考试主要是考试课采取闭卷,考查课采取开卷。其实考试课可以将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取其优点,避其缺点,达到较为理想的考试效果。闭卷部分主要以考察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情况为主;开卷部分以考察学生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加强主观题目,题目力求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考试题目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思维,举一反三。现代社会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而口试就能很好的考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口试也就是面试,老师可以面对面地看出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语言组织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可以发现学生的不足,更好的因材施教。现在很多企事业单位通过面谈就可以大致看出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口试一般不好做假,我们可以将口试与笔试结合,更能全面地考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小论文、调查报告和读书笔记可以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查阅资料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查,这些也会为学生今后写毕业论文,在教学中提高科研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平时成绩可以用小论文、调查报告和读书笔记来评定,期中成绩可以用口试加开卷考试来衡量,期末成绩用闭卷的笔试来测定。这样可以根据心理学课程特点,将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既提高了学生适应教师职业和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考察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看学生能否对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进行心理辅导、能否自觉自主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等。

三、高师心理学考试改革阻碍及其对策

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在现实中总是处于矛盾的状态,锐意改革与满足现状交织、纠缠。对他们来说“一切在掌控之中”才是最为现实的目标。为了不消耗精力去适应新的考试模式而改变管理方法,为了不承担改革带来的风险和压力,管理者会更愿意满足现状。教师是考试改革的真正实践者,他们同样想付出最小而收益最大。教师们熟悉现在的考试模式,整个流程容易操控,比较轻松。如果改为多次考试和多样化考试,工作难度肯定会增加,工作量也无形中扩大许多,尤其是要承担必然出现的各种压力。对于教师来说,现在的高校评价教师主要看他的学术水平,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那么考试改革对他们而言是投入多而收益小,所以,不如保持原状。因此,高校管理者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首先,要充分认识考试改革的意义,只有先从自身的观念改变了,才能推动学校考试改革的进度和深度;其次,要充分认识教师在考试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师是考试改革的主体,是考试改革的最终执行者,只有他们积极主动的去实际做这件事,考试改革才能有效的、不断的深入和推进。再次,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探索科学的、先进的学生学习评价模式,建立规范的考试制度。先进的评价方法要以制度的形式和可操作的模式固定下来,使考试的科学性落到实处,在规章制度上使考试改革得到保障。最后,要肯定教师在考试改革中所投入的精力,并做好相应的服务和评价工作,使考试改革得到组织上和机制上的保障。

考试是学校培养人才,评价人才的主要手段和工具之一,只有考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具备了,才能指引老师和学生,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教与学的有效性。因此,只有把高师心理学课程考试改革中的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中小学教师。

参考文献:

[1]蔡敏.教育心理学考试改革新探[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12).

[2]汪利,刘海燕.制约高校考试改革有效深入的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第2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培养

短短的一个寒假,和孩子们一起完成课外阅读,让我有所感悟:教师博览群书,不仅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教师哪怕是儿童读物,也应积蓄在脑库里,到教学时才能根据需要打开闸门,让源源不断的知识泉水流进学生的心田,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们爱上阅读。这里就课外阅读话题抛引玉之砖,以求教于同仁。

一、推荐好的读物

我是三年级语文老师,假期和孩子们共读了三本书(《天方夜谭》、《列那狐的故事》、《我们的母亲叫中国》),孩子们非常喜欢,我也感受到正如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说道:“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比较感兴趣,到了中、高年级,对于这类读物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转而对战争题材的小说、英雄模范人物以及惊险神秘的故事感到很大的兴趣。”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喜好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选择好的读物也可以从思想健康、因人而异、有趣味性、阅读的广度四方面入手给学生推荐。

大量阅读益处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非常重要。

二、教师以身示范

我深感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读教材教参之外,只看看报纸杂志、言情武侠小说或是文化快餐之类的印刷品,他根本就不算读书,他的知识积累已从停滞不前走向残缺陈旧,因为不进则退是万古不易的铁律,人只有在不断提升的高品位阅读中才能发展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无独有偶,《台湾国文教师基本能力养成教育自我能力检查表》也有9条是要求语文教师读书的(共包括方面92条要求),如:至少读毕一种以上中国的诗文集,读毕中国古典小说五本,读毕世界名著十本,读毕中国现代著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各五本,等等。对照这些要求,我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

三、激发阅读兴趣

本学期开学第一天,我在班上开展“假期阅读交流会”。孩子们在交流会上讲得滔滔不绝,听得津津有味。这次交流不但增长了他们的知识,而且大大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我还借助讲故事来诱读,借助评选优秀读书笔记来促读,借助角色表演、操作表演让孩子们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孩子们读书兴趣自然而生。

小学课文都是精心编写的,每篇课文思想教育内容丰富,语言文字训练扎实,都能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热爱,更能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每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要让他们心中的琴弦响起来,这根弦就要靠学生从课本书延深到课外读物,才会让他们在广泛的读物里找到指路灯,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四、教授阅读方法

很多老师认为,课外阅读指导应是读书方法的指导,于是在课中花了大量的时间给予学生一些读书方法的传授。然而课外阅读的方法因人而异,课外阅读不同于课内阅读,他是一种自由轻松的精神生活,是一种享受活动。

我在传授阅读方法时根据读物的不同题材,因材施教。如:读古诗采用知诗人、明题意、想意境、悟诗情;读童话采用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问题、懂得道理;读寓言采用知大意、解疑问、悟寓意、善联想。我们授之以法,为孩子“搭桥铺路”,促使他们逐步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形成主动阅读的心态。

五、保证时间、规定进程

习惯的养成与事物的发展变化一样,需要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的力量。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只是促进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所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必须保证课外阅读时间。上海市多数学校把课外阅读列入课表。如:其中某校把每周一下午2点至4点定为全校性课外阅读活动时间,学校用早自习、午休时间让学生自由课外阅读。

只保证阅读时间是不够的,还应规定阅读进程。上海某校根据小学生读报素质的5个要素,规定阅读进程:一年级主要增强学生读报意识;二年级主要培养其读报兴趣;三年级主要指导学生掌握读报方法;四年级主要培养其读报能力;五、六年级主要培养其读报习惯。

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才能让他们在阅读中更多的思考,在思考中更多的阅读。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让我们在学生面前敞开道路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吧!”

六、评价及时反馈

让每个孩子都爱上阅读和学校开展评比激励活动密不可分。学校、家庭给予学生以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在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强化。进行阅读评价,我们不妨借鉴某校每年举行一次“我爱读书月”的传统读书评比活动。评比分两个层面进行:评“作品”。开展读书笔记评比,自编、自绘小报评比以及“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作品竞赛活动,分别予以奖励,强化学生的阅读热情。评“个人”。在期末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进行综合考察,评比出不同星级的课外阅读积极分子,以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在学生身上,这种渴望赏识和表扬的心理尤为明显。所以不管是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都要及时反馈,在评价中努力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建立一种发展性,激励性的阅读评价机制。

总之,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让我们与生同读,与书为伴,让每一个孩子都爱上阅读,这就是我们小学教师永恒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第3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 农村小学 数学教学 素质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必须使数学顺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走向大众。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数学知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在数学教学中,只有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数学的素质教育进入课堂,在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考试讲评等环节上下工夫,才能使底子较差的学生学好数学,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我结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实际谈谈经验供同行参考。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一种主导过程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排除各种干扰,协调各种活动。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学数学的,每个班里都有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特别吃力,而他们都不甘落后并想学好。教师应该针对他们的特点做好思想工作,点燃他们心中近于熄灭的希望火焰。首先教师的言谈举止、治学态度、心态学识对学生往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在学生中塑造自己治学严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表现出信心满怀的形象,力图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

二、数学课堂教学应着力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数学课堂教学是对学生数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必须坚决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极力要求学生自己“动手”。

1.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我把记笔记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内容,严格要求。常见一些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学生竟然连笔记也没写,这样的课堂学习效果一定是不好的。(因为每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做了笔记,学生在回忆不起来教师所讲的某个重要内容时,翻开笔记就能找到了。)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只有在其自身的视觉、听觉、触觉同时运用时,才能引起大脑皮层的高度亢奋。我在教学中对于重要的概念、公式、定理的推论,一定要学生动手写一遍,要求学生对于教师补充的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例题一定要记下来。

2.教会学生“会学”。我们在注重研究教法的同时,还要研究如何教会学生会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的教学方法和“记”的学习方法,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强调学生自学、想学、会学、会探究、会发现、会创造。我的具体方法如下。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写读书笔记,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行之有效的一个好方法。

(2)对于教科书上的某些例题让学生自己动手算。通过“算”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提高运算能力,加快学生运算速度。可是,却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学生课后要做的事情,其实课堂上也应分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运算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运算能力就能有效提高。

(3)鼓励学生演算有关参考书的题目。不少同学对我说:“老师,你上课的问题我都能听得懂,作业也会做,可是考试却不行了,不知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作了具体分析之后,对他们说:“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没有掌握问题的实质;二是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少了。单靠算教本上的那几条题目是不够的。还要适当做一些参考书上的题目,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要求学生每人都要准备一两本的数学参考书,并允许他上课时拿来看,如果我所讲的问题他们已经懂了,就不必再听我讲了,而可能自行练习参考书里有关题目或看有关题目的解答方法,从而拓展他们的数学知识,提高他们数学解题的技巧、方法、运算能力等。

三、多表扬和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和推尔福特认为,人类社会性动机有交往性动机和威信动机两种,学生交往动机表现为愿意为他所喜欢的教师学习,而拒绝为他所不喜欢的教师学习;因获得师长的赞扬而认真学习,因受到批评或奚落而灰心。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注重首先取得学生的信任。有人说取得学生的信任是教学成功的一半,这话并不无道理。从教学心理角度来看,学生一般具有“向师性”,他们愿意为他们所喜欢的教师而学习,把他们所崇敬的教师作为生活中的楷模和精神,偶像威信动机则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性动机,学生希望获得教师的肯定和赞扬,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向往获得成就等。这类动机是获得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心理基础。为经常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做到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表扬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只要在课堂上能回答对一个小小的问题,我都会给予他们适当表扬。每次测试和段考、期考讲评之前,我抽出一定的时间表扬和鼓励在考试中取得进步和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曾经有一个成绩中下的学生在一次测验考得了90分,在班上受表扬后回去告诉他爸爸。后来他爸爸送他来学校时,去找我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我告诉他孩子现在变得喜欢学习,并爱上学数学,他父亲说就是因为我对孩子的表扬产生的效果。这显然是威信性动机驱使所产生的效应。

总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实践经验证明,只要能坚持素质教育进课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大胆摒弃传统的由教师点圈点作业,令学生限期缴交的被动学法,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4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范文

一、引导学生通过“读读背背”积累语言。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但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采用“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的阅读模式。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深透,老师不住地讲,这样,学生在完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难以发挥自己的想象,不会探索、发现、创新。现代语文教学模式强调的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对于优秀的语言,教师不必一一讲解,让学生熟读成诵,牢记于心即可。为了强化这一手段可采取以下措施:

1.提示阅读方法,淡化教材内容分析。语文教学时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学习的方法和学习时要注意的问题,活跃他们的思想,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教师逐步淡化对教材的讲解,让学生从阅读内容想开去,举一反三。

2.增加阅读内容的背诵量。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并不多。以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为例,要求背诵的课文仅涉及到6篇,内容很少。因此,除让学生背会书上的诗词、成语、名言警句、歇后语、对联外,每周还要让他们背会一首唐诗,掌握一段成语接龙。

3.每周补充一节优秀美文欣赏。要求学生在体会美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能够把内容复述下来。可以是教师精选的古诗文或中外名篇,也可以是学生喜欢的习作名篇,数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致,有代表性。对于一些优秀中外篇目,让学生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

二、增加课外阅读,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博览,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因此,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

1.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目前,图书馆、阅览室篇目繁多,小学生很难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有利于自身成长的书目。作为语文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向他们推荐优秀课外读物,使其在阅读中积累语言,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其中《小学生阅读文选》与教材配套,便于学生自主阅读,是阅读的好材料;《小学生学习报》、《中国少年报》、《小学生周报》和《小学生优秀作文》等,都是学生自行阅读的优秀刊物;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图书馆、书店借书阅读;从三年级开始,每学年阅读一部名著。

2.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俗语说:“好脑瓜不如烂笔头。”学生往往阅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变成自己的却不多。指导学生摘录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办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学生边读边记,边写笔记,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发表观点,陈述看法,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给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因此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成语接龙”、“美文欣赏会”、“朗、背诵赛”等比赛活动,开展“名著人物我了解”活动;学生园地中,开辟“读书”专栏,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互相交流学习;黑板一角摘录名言警句,相互摘抄背诵。这样,学生的阅读成绩得到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三、增加作文次数,从写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过程。要使大脑的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

1.组织课堂小练笔。如学过《延安,我把你追寻》后,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想象、联想的用法,可以让他们在课堂采用仿写的形式,写一首诗《××,我把你追寻》。

2.发挥想象续编故事。如《穷人》一课,课文讲到“‘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时戛然而止,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这时就可以安排续编故事的练笔,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把接下来的故事告诉大家。

第5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范文

认读能力是指学生能准确、迅速辨认语言文学符号,并基本理解表面意义的能力,它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学习语文和汉字本身的特点,置身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字和词汇。

理解能力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是指学生在认读文字符号的基础上,凭借原有的知识,经过比较、联想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去“品味”读物的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等方面的能力。

吸纳能力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调节心理因素,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把读物中对自己有益的知识信息吸收并贮存在大脑中的能力。

评价能力是以理解能力为基础,在学生大理阅读,不断积累之后,对读物的内容、思想等方面做出理性评价的能力。现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谈几点我的看法。

1 培养学生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和能力

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以阅读文章为主,将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综合训练。因此,阅读教学的重心应放在“读”字上,(包括朗读和默读)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进。课堂上应尽可能多的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尽可能增加学生的读书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环境,让学生自由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使学生读出情(感情),读出形(形象),读出意(意境),读出味(品味),读出神(神韵),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 培养学生勾、画、圈、点、批,以笔助思的习惯和能力

以笔助思,即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强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能力呢?一是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笔在文中的重要或关键字句上圈、点、勾、画、批。二是在读的过程中,摘录佳词妙句,写读书笔记或作简要批注。三是会查工具书,除了自觉查阅字、词典外,还应学会查阅图书目录和参考资料。勾、画、圈、点、批不仅在课内要求,而且在课外要求,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能力。

3 培养学生品词评句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不会品词评句,严重地影响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的理解、体会。作者写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我们读文章也是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必须对语言文字有深入的理解。因此,必须培养小学生的品词和评句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抓关键词句、重点词句的方法,而且要训练他们抓得快、抓得准,评得对,评得深。

4 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和能力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可以说,作家离开想象,就无所谓作品。同样,我们读文章离开想象,就不能披文入情。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小学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属于形象文章,形象文章要用形象方式来读。通过想象,把话变为画,让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和能力,一是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理解好。二是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时间。三是创设安静的环境,留给学生开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驰骋想象,拓宽思维空间。

第6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范文

一、善积累

1.增加阅读量,指导学生积累习作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多读书可以实现知识内化到灵活运用。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提高学生的认识,陶冶其情操,增强语感,才能发展语言,为习作打好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习作素材。

2.培养摘抄习惯,丰富素材库。 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生活,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主动积累习作素材。比如利用每周的活动搞一些活泼有趣运用词语的训练,促使学生乐于摘记,并灵活运用摘记的词句。通过“看谁形容的形象准确”、“看谁的比方打的巧”、“看谁的联想妙”、“看谁连接的好”等活动的训练,激发学生摘记的兴趣。同时对学生提出要求,摘抄必得选择,在选择中加深理解,选择必须分析,通过分析才能得其要领,取其精华。故而摘抄对提高习作能力大有裨益。

3.与书为友,大量阅读。引导学生读书时做到三个强化:强化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强化朗读思考;强化自主学习。为了督促学生的阅读,学校为每个班级创设了图书角,配置了大量图书供学生传阅,并开设了阅读课,各班建立了阅读量记录卡,每到周五让学生填写一周来读了哪些书,收到了哪些效果,再根据学生的填写每组抽查,核实学生的阅读量及阅读效果。在抽查时教师必须参与,以便更好的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在大量阅读活动中,大多数学生都喜爱上了读书,保证了每月能读懂一本课外书。读书为学生的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丰厚“语言积淀”

1.在“博览”中积累语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实践中也证明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被激发,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内驱力,主动自觉地大量阅读,因此教师要花样翻新,激发学生博览的兴趣,搞好课外阅读,教师应做到持之以恒勤推荐,为学生选择正确的阅读方向,给学生推荐值得一看的书,以期通过广撷博采,丰富学生的积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向他们推荐报刊杂志让他们自行订阅,扩大阅读量。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这个平台进行阅读,向他们推荐不少优秀的网站,认真实行课首三分钟的文章推荐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见闻,作为引子,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在“背诵”中积累语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在教学中,教师就该引导学生在背诵中积累语言。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图文并茂,文质兼美,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范文。在教学中,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让学生自主挑选妙语佳句、精彩片断熟读成诵。另外还要强化课外背诵,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

3.在“交流”中积累语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言积累不止是对语言博闻强识,还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在教学中,我就经常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他们在“交流”中积累语言。

三、发挥课外阅读作用,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吕叔湘先生曾提出:“学生获得的知识百分之七十来自于课外阅读。”这正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文学素养方面,起着极其巨大的作用。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在课外能进行广泛地阅读。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1.建构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场,培养阅读素养。首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提供足够的信息源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为学生提供进行课外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其次,每周给学生规定一定的课外阅读量,划定任务,对课外阅读进行多种方式的检测。如查读书笔记、开展“课首三分钟”活动,鼓励学生向同学们介绍阅读中发现的好文字,分享和交流。

2.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发展学生的主体阅读素养。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孩子阅读兴趣,尊重个性需求和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孩子提供其所喜好的读物。中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懂得关心别人,同情弱者,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有了较明确的时空概念,能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多看新闻,多读报。为孩子提供或推荐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或人物传记等,并让学生阅读部分经典的传统著作。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学着以自己的观念去看待社会和人生,开始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教师应以学生个体阅读为主,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可以组织读书比赛,演讲比赛等,给学生展示自己课外阅读的成效的舞台。

3.读与写互动,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增知启智,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开展课外的专题研究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合作意识,逐步形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写作收集、提炼素材。同时,又可以以习作的形式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成效的机会。

第7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熟读诵读 课外阅读 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小学生积累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一、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所以,为了强化这一手段笔者采取了以下两条措施:

(一)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多年来,语文教学采用的却是“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的阅读模式。这一模式违反了“背诵”这一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是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因素。为了理解得深透,老师不停地讲,老师讲解得越多,学生越厌烦,教学效率可想而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淡化内容分析,着重在朗读、背诵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

(二)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以小语第九册为例,要求背诵的课文中涉及到7篇,共1090字,平均每天背诵却不足10个字。就积累语言的目标而言,这个背诵量是不够的。所以,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笔者在教学中在每单元还挑选3—4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成诵。并每学期补充八篇左右的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要求学生在熟读。这样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篇目,让学生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

二、抓好课外阅读,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阅读过程能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因此,我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采取了以下四方面的措施:

(一)引导、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语言。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语言。笔者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的:1)结合语文课文内容进行课文类文阅读。2)订阅少儿刊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刊物让学生自行订阅,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3)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图书馆、书店借阅。

(二)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俗语云:“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用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

(三)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在课外阅读中,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教师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以予以鼓励。笔者的做法是:1)不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比如“词句接力赛”、“美文欣赏会”、“朗诵擂台赛”等。2)开辟“读书”专栏,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业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帖在学习专栏中,方便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三、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可以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练笔,使其像数学练习一样,课课练,日日练呢?我认为,除了结合单元小练笔外,更重要的还是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着眼点有四方面:

(一)练在知能转换处。如教学《山中访友》“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联想的用法,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课文中有关句子,明确了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发下短文让学生进行联想写作练习。进行知能转换。如仿写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等。

(二)练在情感交融处。情感是写作的源泉。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走了一夜,天亮时,来到打洛江畔。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一段时,在指导完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童境中,笔者马上安排了写一段话的练笔:嘎羧那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饱含热泪。站在这曾经和战友们浴血搏杀的战场上,它回忆着,当年的一幕幕就像放电影一样呈现在它的眼前,此刻它想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一安排唤起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三)练在思维的发散点。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

第8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 兴趣 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021-02

提起初中作文教学,我们语文教师感到很是头疼,学生更是绞尽脑汁。作文教学,很多人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笔者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也对初中作文教学作了一些探讨,认为作文教学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作文习作兴趣,注重学生作文素材积累,培养学生作文精练多思,加强学生作文精改多评。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在文学鉴赏中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我在平时作文训练课上,采用“文学鉴赏——老师点拨——学生点评——学生创造”的形式进行作文训练。通过文学鉴赏,学生视野拓宽了,思维活跃了;在文学鉴赏中,从大师那儿学到了写作的技巧等。再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行文思维迁移,创作自己的作品。

2.加强听说训练,有机训练习作。我们常常发现,一个人能说会道,那么他的语言会十分严密,有逻辑性,而且作文水平也较好。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如课堂上,多让学生发表看法、见解,甚至提出意见,注意要求学生口齿清楚,语言流畅,思维敏捷,组织严密;利用活动课,让学生谈谈对当今社会人或事的看法,甚至军事、政治等等,说话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中心、结构,以及语句等一些问题给予指导。

3.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从中体验习作乐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习作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挖掘生活的点点滴滴,从中感悟真情,体验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增强写作信心。

4.培养学生的“成功感”是兴趣的最大奥秘。教育心理学表明,生活使人面临难度不同的任务,他们必然会评估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力求成功的人,旨在获取成就,并选择能有所成就的任务。如果他们认为成功完全不可能,或者胜券在握,动机水准反而下降。对于学生来说,一样如此,所做出的努力得到了他人的肯定,那接下来也就会越有兴趣,从而转化为一种习惯,上升为热爱。因此,怎样让学生找到成功感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注重学生作文素材积累

1.博览群书,选取经典。“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认为,加大学生课外阅读对作文水平提高有着重要作用。韩寒、三毛等便是生动的例子。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课外阅读量,并指定推荐书目。中考试题也有一定的课外阅读内容。但是,很多学生根本不能真正达到规定的课外阅读量,从而限制了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只要思想内容健康的课外书,都可以让学生阅读,当然,经典文学作品更要多读。

2.随写随记,注意归类。初中生思想情感丰富,他们开始观察生活,关注自我,思考人生,但又内心迷茫,容易冲动。他们渴望表达自我,希望表达对生活、对人生的种种看法。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引导他们养成写随笔的习惯,这样既锻炼他们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思考能力,又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表达观点的能力,从而对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

3.去粗摘精,多法齐用。学生在阅读中,对那些语言极为精彩句子、段落,或能触动读者灵魂,或能给人美的享受,将这些句子摘抄下来,时间长了,对写作有很大帮助。可以采用以下形式,如读书笔记、剪报、圈点勾画等等。

三、明确各阶段的任务

写作需要系统地训练,什么阶段要达到什么目的、效果,教师应做心中有数。当然,练笔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才能达到预期习作目标。一般地,我把作文训练分成三个大的阶段,初一主要训练记叙文写作;初二主要训练散文、说明文写作;初三主要训练议论文写作。另外,在各个阶段中再划小阶段,设定短期目标。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目标,更有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习作,不断地思索,要从别人的习作中发现精华出现重复、啰嗦、不连贯,句子不通的情况,从而使自己的语言变得更简练,更严密,更准确。

第9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范文

一、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并未被付诸行动

这次课改,虽然有着国家、省区、市县、学校等不同级别的梯级培训,也有着继续教育的针对性考试,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上至主管部门、中至学校领导、下至老师,在观念的接受上仍存在较大差异。

有的地方把课改看作是老师的事,培训、考试等校长都在袖手旁观,有些教育主管部门(包括县级教研室)高高在上,频频发号施令,严重挫伤着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有的学校课改的“成绩”,充其量是健全的领导小组名单,各种齐备的课改书面材料,而学校的课改实践活动仍是教师的各行其是或我行我素。

二、课堂教学走向了重形式轻实效的极端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由于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甚至忽视发现和探索,因此现在所要转变的也不应是完全抛弃接受性学习,而是变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时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较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

就我们目前的教育环境,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还主要以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为主,与20世纪初进步教育运动进行改造时的环境类似,显然我们不可能走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的进步教育之路,也不具备实行个别化教学的条件;不会从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这一极端一蹴而就走向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另一极端形式,当然,也不可能是两个极端的折衷。我们所要做的,是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指导下,重新审视、吸取传统教育中的合理部分,应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来改造我们的教学方式。

在这种标准的导向下,于是就出现了有些教师为了避免不课改教法陈旧之嫌一味追求“开发”学生思维、课堂自由拓展,而不敢重视哪怕重要的基本要求和内容。这样,高一通讯单元关于新闻的理论知识不敢讲了,重要的作家、作品、背境不愿提了,学生作文书写混乱及错别字不大要求了,学生众说纷纭甚至明显错误的观点不敢指明是非了,而模式化的一味表扬;于是也就出现了符合要求的新课型是:多媒体课件作展示,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四人或六人围坐一组。形似热热闹闹学生实则收获不大,反而挫伤了优秀学生的积极性,主张了教师形式主义的教风。

三、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具体建议

(一)调整课时,把握进度

高中课改后语文教学将分为两个系列,第一个系列的五个必修模块,必须在高一学年和高二上的前半学期完成,那么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就由原来的一本书六个单元增加到了二本书八个单元。在周课时不可能增加而教学任务又必须完成的情况下,我们的主要做法就是调整和压缩每篇课文的教学课时,以把握单元进度和学期进度。

(二)调整教法,适当放手

新课标的课文依然分为讲读和自读两大类,每个单元的课文也都由这两类构成。为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做了如下调整:一是更强调单元的整体性教学,比如必修①第一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我们整体把握的重点就在这类诗歌表现形式的变化上。二是把讲读课文当作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范本,一般琢磨得比较细,再如第一单元,我们重点讲析第二课的《雨巷》和《再别康桥》。在反重朗读的基础上,主要讲析如何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想像意境,感受真情来鉴赏新诗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将加星号的自读课文放到课外让学生自学。

(三)控制作业,鼓励读书

我们手上现有的练习主要有两类,一是教材里的课后练习,一是教辅类练习。课后练习一般配合课文教学,讨论题基本贯穿于教学中完成。教辅类练习则是有选择的做,对一味贴近高考,难度大要求高,专业性过强的题目则大刀阔斧的删除。语文课程标准说: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少做题是手段,多读书是目的,即把少做题而省下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多读几本好书,多背几篇名文,多记几段佳句,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积累,打好文化根基。本着这一精神,我们在处理各类练习时,就要大胆地剔除那些繁、杂、难的语基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读自己感趣的有益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