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文旅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旅融合视域下公共图书馆的应用价值
众所周知,当代国民的受文化教育水平较过去有了很大提升,因此我国民众普遍的文化感知能力愈来愈强,即使是在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也有不少游客热衷于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而各个景区的公共图书馆就成为游客认识本地文化的重要窗口,所以文旅融合视域下,公共图书馆的应用价值不再局限于为本地人提供阅读服务,还可以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效用。有助于提供便捷的文化服务基于文旅融合视域,公共图书馆在为国民提供文化服务方面具有一些优势,可以让国民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文化服务。一方面,公共图书馆本身就是社会公益机构中的典型代表,文化服务属性突出,所以在普及和推广文化知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文旅融合视角下,公共图书馆就成为很多游客了解当地文化知识的重要媒介,游客可以在公共图书馆内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文史内容,这对扩大当地文化背景知名度也有一定帮助;另一方面,通常来说公共图书馆周边交通十分便利,以方便游客前往,且公共图书馆相对空间较大,能够同时容纳多人进行参观学习,所以公共图书馆成为游客学习和了解当地文化背景的理想选择,同时它也可以为众多游客提供多样化文化服务内容。有助于打造特色文旅体系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且地域辽阔,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体系,蕴含着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宗教习俗等,也对各地推出特色旅游服务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文旅融合视域下,旅游产业不再独立存在,而是成为文化宣传的媒介之一,在加快各个地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1]。其中,公共图书馆内有很多文化宝藏,还有记录着关于当地历史进程的各类文献资料,这对当地打造特色文旅体系有着很大的帮助,比如通过研究文献资料,可以挖掘很多有价值的文化活动主题;再如有的地方书法文化源远流长。鉴于此,景区以及图书馆管理人员可以联合开展书法比赛以及书法体验活动,将活动场所定在景区周边或者图书馆内,助力当地书法文化和旅游产业相辅相成,促进特色文旅体系建设。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新时期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应该遵循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避免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被淘汰。就旅游行业来说,随着国民经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选择在闲暇时间外出旅游的人愈来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旅游行业的竞争,文旅融合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很多地方的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现在文旅结合的旅行方式普遍受到国民欢迎,既能带来经济效益,也有利于传承和发扬当地优秀文化。而公共图书馆是推动地方文旅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工具,首先图书馆是宣传地方文化的重要信息来源,包括文化地理、自然特点、历史传统、民间习俗等,能够在地方文旅行业发展过程中提供文化理论支撑;其次图书馆对人们而言就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它作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推手,可以向游客介绍一些关于本地的文化知识信息,也能成为一个地方旅游的新亮点,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学习,使地域优秀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2]。文旅融合与公共图书馆的关系分析文旅融合是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国家基于文化旅游发展背景所提出的政策。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需要积极配合文旅融合政策的实施,通过发挥自身核心职能引领文旅融合的发展走向,实现文旅融合的目标。文旅融合与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公共图书馆职能属性的文旅融合。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文化机构,与人们的文化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公共图书馆也是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载体之一,以提供精神文化服务为主。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精神文化作为引导,而公共图书馆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为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供给。所以,从公共图书馆与文旅融合的层面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第二,公共图书馆服务内容中的文旅融合。
当前公共图书馆的服务
内容主要包括阅读服务、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等。相对于同类型的公共文化机构来说,公共图书馆与文旅融合之间的契合更加紧密。这是由于公共图书馆同时注重公益性与便利性,其服务方式与文化旅游服务方式较为接近,可以为文化旅游服务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如公共图书馆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可能会形成社会导向作用,以推动文明旅游。文化旅游与阅读本质较为接近,最大的区别在于旅游属于直观形象认知,阅读则侧重于间接体验。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公共图书馆所提供的阅读服务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多元化的服务形态,其中就涵盖了在旅游活动中开展民俗表演、文化讲座等,这些服务形态的创新能够有效提升阅读的影响力,实现旅游与阅读的高度融合,且能够有力推动文旅产业的稳步发展。文旅融合视域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途径所谓文旅融合,指的就是将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及其相关要素进行交叉融合,使之在原来的产业基础上不断扩大发展范围,从而获得更大效益。公共图书馆既是提供文化信息资源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设施。因此,文旅融合视域下,公共图书馆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服务途径,让游客享受到更好的文化服务、观光服务等,为推动我国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创新完善服务职能众所周知,以往公共图书馆的定义就是收藏文献资料,却忽略了如何运用相关资料使之效用最大化。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应该越来越完善,不能只以收藏为主,而是要积极寻找新的应用策略,藏用相互结合,才能更好激发公共图书馆的应用价值[3]。过去,公共图书馆的开放的时间都是结合本地居民的工作和休息时间而安排的,但是对于外来游客而言,他们的时间比较充裕和自由,到图书馆进行阅读学习的时间并不固定,比如有的游客习惯晚上到当地图书馆查阅资料,如果图书馆已经暂停营业,不利于游客的学习积极性,具有一定局限性,因而公共图书馆应该深化社会服务职能,改善服务现状,就开放时间来说,可以推出24小时服务项目,尽可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阅读需求,方便游客在观光过程中查阅相关资料,长此以往,有助于形成特色文化产业,使游客对当地图书馆充满兴趣,实现助推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创新运用馆藏资源文旅融合视域下,在开发和制订旅游方案时,应该将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作为理论指导,改变旅游产业片面娱乐化的倾向,例如可以把旅游景点和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相互绑定,使游客在观光过程中也能通过线上图书馆学习当地文化知识,以加深游客对当地风土人情、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认识与记忆,增强游客的游览兴趣。例如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国人称其为“母亲河”,黄河流经我国多个省份,以欣赏黄河之美为主的风景名胜区有很多,像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五龙峰等,据此可以推出全域旅游路线,以了解黄河为宗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旅活动,黄河沿岸各个城市的公共图书馆需要提供黄河与本地发展历程有关的信息资源;或者是邀请一些专家、学者等为游客实地讲述黄河的历史故事,让游客对黄河的了解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更加全面系统化地认知,从而对黄河风景名胜区健康发展也有良好促进作用。创新运营形式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旅游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实践表明,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是帮助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目标的有效举措之一。近些年,旅游产业逐渐兴起,旅游已经成为很多国民消遣娱乐的主要选择,据此0CULTUREINDUSTRY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馆藏建设CollectionConstruction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既能推动旅游产业进步,也可以传播优秀文化。在此基础上,公共图书馆还需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要及时创新服务运营形式,为游客提供多元化服务。首先,公共图书馆应该创新管理方法。比如推出24小时营业服务,方便游客随时进行阅读学习;再者应该加强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引进自动借阅设备、图书查阅App等,最大程度缩短游客借阅等候的时间;还应该构建线上图书馆服务平台,便于游客提前搜索馆藏资源,为游客顺利完成旅行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其次,公共图书馆应该打造一支高素养文化服务团队,要求工作人员对当地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有一定了解,并具备良好服务意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在工作过程中可以及时为游客提供帮助[4]。最后,公共图书馆应该做好文化服务宣传工作,外地游客对本地人文历史等并不熟悉,可能并不清楚该从哪些方面着手了解,据此公共图书馆应该积极制订文化服务宣传方案,比如和景区服务站开展合作,通过在宣传页、游玩指南等媒介上印刷文化服务信息,吸引游客到图书馆进行实地参观学习,提升游客对当地文化的认识程度。
创新服务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社会已经进入数据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趋向多元化,从以往的纸质报刊、电视媒体转向新媒体平台、数字平台等。在这一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要抓住发展机遇,打造数据管理体系,持续整合资源,将已有的馆藏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且对其进行高效管理,为公众获取文化资源提供便捷。如公共图书馆可以打造数据管理系统,不仅要对图书馆的数据进行妥善管理,同时还要开放外部端口,与主流旅游网站进行对接。这样一来可以有效拓展地域文化的传播范围,让游客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当地旅游信息,为游客的旅游出行带来便捷,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宣传地域文化,提升地域知名度,创新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不仅要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管理,还可以结合多项现代技术,进一步创新服务内容。如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将图书馆中的馆藏资源通过数字动画的形式进行表达,让人们可以直观形象地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与民俗特色。公共图书馆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为人们营造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环境,让人们通过置身于真实场景的方式领略当地旅游特色,感受当地文化内涵。创新文创设计开发文旅融合环境下,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文化机构,积极参与到文创产品设计开发中能够显著提升当地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当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我国地大物博,每座城市、每个区域都拥有属于自身的独特文化氛围,实体文创产品则是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如南京市先锋书店所设计的文创产品“一本城市”系列涂鸦本,其中涵盖了“你是如何来到这座城”“时尚南京”“古城南京”与“人文南京”四大模块,每一本涂鸦本对南京特色经典的介绍只有寥寥数语,大部分页面都为空白,是专门留给游客记录对南京这座城市的所感所想。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积极主动参与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工作,可以转变人们对公共图书馆的刻板印象,使得图书馆的文化资源更加活跃,同时将当地旅游文化特色与文创产品相融合,以设计出游客喜爱的旅游文创产品。综上所述,文旅融合视域下,公共图书馆可以发挥多方面积极效用。因此,公共图书馆应该主动创新服务途径,提高与文旅融合发展战略的契合度,以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实践表明,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实施创新完善服务职能、创新运用馆藏资源、创新运营形式、创新服务内容、创新文创设计开发等举措,达到互促、互惠、互利的效果,帮助文旅融合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同时也可以加强对当地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从而让我国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迎来发展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胡永辉.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2021(03):58-64.
[2]柴景梅.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思考[J].大众文艺,2021(03):150-151.
[3]李振新.文旅融合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路径[J].焦作大学学报,2021,35(03):76-78.
全域旅游与智慧旅游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一种关系?我们认为:智慧旅游的核心技术能整合全域旅游要素,带来全域性及全方位应用,能为游客带来全过程体验,这与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梅花香自苦寒来,二十年磨一剑
中控信息作为一家从事高科技研发的企业,自公司创建以来,一直致力于智慧城市框架下的多个行业(旅游、交通、环境、能源等)解决方案的提供和大型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口碑。经过近20年发展,已成长为在智慧城市领域拥有行业整体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服务供应商。
智慧旅游作为核心和未来战略性成长业务之一,经过不断探索,目前已形成了以旅游大数据、智慧旅游综合管理平台、文化遗产保护三大业务为核心的智慧旅游综合解决方案体系,在苏州古典园林、丽江古城、西溪湿地、千岛湖、湘湖等各级旅游景区均留下足迹。
打铁还需自身硬,苦练技术狠抓产品
目前,中控信息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结合在旅游行业多年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条以大数据为核心技术的旅游业务产品体系,主要为旅游相关管理部门开展旅游信息化规划,并提供重要的技术和实践参考。同时,也为景区、涉旅企业开展旅游营销推广、运营管理、信息化规划和游客服务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大数据中心应用平台。数据的广泛应用让游客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让数据实现共享与融合,也成为了旅游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大数据集群构建旅游大数据中心,定制开发适应业务需要的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交换系统、数据存储系统、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等,建立省、市、县、多级联动的一体化数据平台。同时,基于旅游大数据业务的积累,形成了一套旅游基础数据标准规范,并成功应用于浙江省、市、县地区的旅游信息化建设,为地区全域旅游的发展突破区域间、行业间、部门间的信息障碍提供支撑。
智慧景区综合管控平台。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景区各种“疑难杂症”层出不穷。为大幅度提升旅游景区科学管理和服务能力,结合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为西溪湿地、丽江古城等著名旅游风景区搭建景区综合管理平台。该平台主要通过网络将综合管理平台连接,实现异地对景区运营设施远程管控,以便管理者实时知晓景区运营状况,可以第一时间接收预警信息并快速处置,能有效地提升景区运营管理和决策指挥效率。
游客量监测平台。游客量监测平台是中控信息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之一,由前端监测设备和后端系统平台组成。该平台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游客流量、停留时间、移动轨迹、旅游消费等信息进行监测和分析,以实现旅游客流的均衡化,避免局部景点极端客流高峰出现,减少因游客量过多而影响旅游景区的正常运行。目前,中控信息的游客量监测平台已应用于西湖、千岛湖、丽江古城等各级旅游景区,极大提高了景区管理能力。
文化遗产监测平台。中国是世界遗产大国,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何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保护与传承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基于此,中控信息以需求为导向,发挥技术优势,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通信、GIS技术对遗产本体和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控,将监测指标动态信息汇聚于数据中心,实现信息的报送、分析、统计与,并根据需要生成各类报表。该平台目前运行于丽江古城、苏州古城古典园林、西湖文景区等世界级文化遗产之中,有效地满足了各级保护管理部门对文化遗产全方位、高效率的监控、保护与管理需求。
演绎经典,创新模式
升级智慧景区,为G20保驾护航。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完美落幕。在G20筹备阶段,为更好地向国家元首、国际友人展示杭州独特景观和美好形象,对西湖、湘湖进行了智慧景区升级改造。通过对西湖景区现有系统的集成与运行,实现在西湖核心景区、重要地段的游客量监测,规范游客监测预警流程,方便管理者引导游客有序观赏西湖风景,营造良好观景氛围。峰会期间,一场惊艳世界“最忆是杭州”演出现场,中控的控制技术将舞台唯美效果发挥到了极致,受到了中外媒体的一致好评。在湘湖项目中,为满足游客对旅游信息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中控信息基于大数据架构,采用云计算、物联网、神经网络等技术提升湘湖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建立起“智慧服务、营销、管理”三维一体的智慧旅游系统,包括二维码服务、微信服务、游客量监测系统,停车场系统等,最终实现了湘湖景区要素与科技高度融合、资源共享、数据对接、网络营销、产品互补的格局。
对西湖和湘湖景^的升级改造,总整体上提升了景区人性化管理服务能力,为杭州美好的国际旅游城市形象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为杭州G20圆满落幕保驾护航。
数据融合+联动,浙江省、市、县三级一体初显成效。过去,数据的应用仅停留于数字呈现或是某种态势反映上;当下,数据具有实时、在线、变化的特点,将数据进行融合与联动,能不断拓展数据功能。
自“全域旅游”创建实施以来,建立智慧旅游数据中心作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标准之一。中控信息与浙江省旅游信息中心一起,通过整合各方信息资源,深化数据应用,全力打造的浙江省旅游产业信息服务平台(浙江省旅游大数据平台),横向汇聚涉旅部门、景区景点数据,纵向对接省、市、县三级旅游业务数据,最终实现各级旅游单位和涉旅部门之间信息的传递、汇聚与共享,连通了的信息孤岛,一改以往管理部门与景区之间的封闭运作模式。同时,基于数据中心,将旅游资源、旅游业态、景区客流量、车流量等信息形成报告对外,提升浙江省旅游产业监管和服务能力。
不惧未来,逐梦前行
目前,全域旅游实践正如火如荼进行,全国各地正积极探索全域旅游之路。全域旅游内涵在本质上是一种旅游业发展方式的变革,它需要有与之相契合的发展模式与策略。于中控信息而言,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北省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旅游高等职业学院。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自2006年开办以来,已连续招生11届,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8届、1760名毕业生,是湖北省高职院校省级品牌专业、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定点旅游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经过11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确立了“大学水平人文素养和能工巧匠型旅游服务者”的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了“工学结合、课证融合、赛训融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宽基础、窄方向、活模块”专业课程体系,推进了“工学交替、旺进淡出”的专业教学组织模式改革,推行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开发了一批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了以国家旅游管理数字化实训中心为核心的校内旅游实训基地,建立了以湖北高校省级旅游管理实训基地为核心的校外实习基地,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就业有技能、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旅游人才。
一、“工学结合、课证融合、赛训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为导向,将旅游专业与区域旅游产业对接、课程开发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旅游服务流程对接、技能训练与技能比赛对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对接,探索形成了“工学结合、课证融合、赛训融通”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育人长效机制建设
1.校企共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旅游管理专业聘请鄂西旅游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旅游职业教育专家组成旅游管理专业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指导和监控,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同时充分发挥专业委员会的智囊和参谋作用,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自主创新提供信息交流和技术支撑,通过开展专题研讨、参观考察、专家论坛、学术沙龙、课题研究、项目评审等活动,推动专业建设。
2.“政校行企”合作育人。神农架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区。自2012年以来,旅游管理专业与神农架林区政府、林区旅委、旅游协会、旅行社协会、神旅股份、神旅集F和28家旅行社开展了全方位的“政校行企”合作,按照“政府主导、学院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原则,校地共建“神农架旅游学院”,每年合作开办1个“神农架旅游管理班”,合作建设“神农架生态旅游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目前,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神农架重要的旅游人才培养基地、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旅游旺季景区讲解员来源基地;神农架已建成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重要的学生旅游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和优质生源基地。
3.校企共建实习生岗前技能特训班。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前,先引进企业培训师合作开办“实习生岗前技能特训班”。特训班成员对象是准实习生,教师是实习企业培训师,时间是学生课余时间和集中实训期间,形式是校企合作制定和实施培训计划,内容是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工作流程、工作标准与工作技能,效果是把企业入职培训前移至校内,降低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成本,实现学生与企业的有效对接,提高教学实习的实效性。
4.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旅游管理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鄂西地区真实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业务流程、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先后开发了14个面向鄂西旅游业的本土化工学结合课程,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身临其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突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宗旨与就业导向。目前,这批教材已成为鄂西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教程。
(二)课证融合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对全国导游资格证、酒店管理师、茶艺师、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和普通话等级证等职业资格证与职业技能等级证实行“课证融合”教学改革,通过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教学模块,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对接,使学生毕业时,实现100%的学生持有双证书。
(三)赛训融通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紧跟产业发展需求,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赛项,在师生中构建学技能、用技能、赛技能的氛围,引导产学紧密结合,校企全面合作。通过赛训融合,促进教学改革,推动了课程标准与竞赛标准对接,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效果;同时,通过赛训融通,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风,历练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竞争意识、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近三年,专业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36次,其中国家级团体一等奖2项、国家级团体二等奖1项、省级团体奖3项、个人国家级二等奖7项、个人国家级三等奖6项、个人省级一等奖5项、个人省级二等奖10 项、个人省级三等奖2项。
二、“宽基础、窄方向、活模块”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宽基础,壮后劲,窄方向,强技能,活模块,促发展”的思路,推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即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宽基础”和“窄方向”等2个一级教学模块。“宽基础”模块是必修模块,包括5个二级教学模块;“窄方向”模块是选修模块,共设置了“酒店管理、导游与旅行社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等3个专业方向二级模块,学生三选一;每个二级教学模块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细分为若个教学项目;各个教学模块和教学项目又根据社会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适时动态调整优化,构建起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模块横向融合、纵向承接、动态调整、对接紧密、特色鲜明的旅游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一)“1.5+1.5”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在构建“宽基础、窄方向、活模块”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上,用1.5年时间进行“宽基础”学习,系统掌握从事旅游行业岗位群所必备的综合素质与通用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学习能力与职业发展后劲,使学生具有“大学水平人文素质”,为学生终生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后1.5年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职业发展规划,自主选择一个专业方向,再经过1.5年“窄方向”的专业技能学习和岗位实训,使学生成为“能工巧匠型旅游服务者”,实现“就业有技能 创业有能力 深造有基础 发展有后劲”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二)“工学交替、旺进淡出”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旅游淡旺季交替呈现特点明显,旅游管理专业结合教学规律和旅游企业用人需求,采取“工学交替、旺进淡出”教学形式组织教学。即当旅游旺季人员紧缺时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实习,当旅游企业处于淡季时学生回学校学习。这种教学管理模式既解决了旅游企业在旅游旺季服务短缺的难题,又为旅游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既保证了旅游专业学生实习岗位与职业发展方向的吻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又使学生在工学结合中得到了相应的实习补贴,减轻了贫困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达成学校育人、学生成才、企业得利、家庭减负的多赢格局。
(三)“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基础学习阶段,专业通用模块课程全部推行以“任务驱动”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在专业技能学习阶段,专业技能模块课程和教学实习全部推行以“项目导向”为重点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按照“校企搭台、教师导演、学生唱戏”的思路,突出学生主体性,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师生合作、交流与反馈,使学生全程参与、主动学习、参与讨论、真正动手,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地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结果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行动能力。
四、校企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数字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先后投资2400多万元建成了基于数字化仿真实训的信息化教学中心、素质教育实训中心、数字化旅游实训中心、导游微格实训中心、酒店实训中心、旅行社实训中心和景区管理实训中心。其中,“数字化旅游实训中心”和“导游微格实训中心”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内一流的旅游实习实训基地。
(二)校企融合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坚持产教结合、校企对接,强化实践育人,在省内外优选了一批知名旅游企业,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构建起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建成了以神农架生态旅游实习基地、三峡人家民俗旅游实习基地、三峡大坝工业旅游实习基地、瞿家湾红色旅游实习基地、悦兮.半岛温泉度假旅游实习基地和神农架国际滑雪场体育旅游实习基地等18家4A级以上景区为核心的景区实践教学基地;以湖北峡州国旅、湖北康辉国旅和宜昌大三峡国旅等24家旅行社为核心的导游实践教学基地;以上海锦江饭店和北京华北宾馆等14家5星级酒店为核心的酒店服务实`教学基地。其中,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五、“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健全了教师“工教结合”制度,每名专业教师每年至少有一个月以上行业工作经历,以“工教结合”推动“工学结合”;建立健全了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制度,每名专业教师至少与一家旅游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建立健全了行业师徒制,每名青年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建设师徒制关系,开展一对一的传帮带活动;建立健全了赛教融合制,每年开展教学技能比武,通过说课、讲课、实操等比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强化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已聘请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者是在本行业享有较高声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25人任专业兼职教师,专业实践课题主要由兼职教师承担;校企共建互帮式“教学拍档”,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组成一对一的“教学拍档”,合作开展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研活动、技术开发,使专兼职教师互通共融,将校企合作具体到人与人的紧密合作,提高了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始终坚持以服务鄂西旅游产业发展为己任,组建了三支社会服务团队,长期服务于鄂西旅游产业第一线,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一)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技术开发服务团队
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培养出以4名教授为核心的旅游管理专业带头人团队。通过专业带头人带动骨干教师面向鄂西旅游行业开展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近三年,共出版教材及专著8部,其中国家 “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4篇;主持完成省市级研究课题23项;承担并完成旅游行业企事业单位委托技术开发项目9项,主持完成了《湖北省旅游业标准体系表》、《宜昌市旅游业标准体系表》、《宜昌市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神农架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神农架旅游标准化手册》等一批重点旅游技术服务项目。
(二)组建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团队
近三年,旅游管理专业分别与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神农架旅游委员会、神农架旅游协会、神农架旅行社协会、神农架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洪湖华年生态投资有限公司、宜昌三峡环坝旅游集团公司、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宜昌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和宜昌市旅游局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96次、16718人次,年均培训3343人次。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充分利用学校一流的校内实训基地,与宜昌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宜昌市旅游局和神农架旅游委员会等单位合作开展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鉴定,每年职业技能鉴定规模达到5000人次以上。为推行“双证”教育提供保障的同时,有力的服务了社会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工作。
(三)组建学生导游志愿者服务团队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生态文明教育;国家文化公园
1研究背景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横贯8个省(市),联通五大水系,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1]。大运河在促进沿线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以及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于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2019年2月和7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相继出台,分别提出“打造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和“用4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随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国家文物局等部门于2020年6~9月分别编制了《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专项规划》和《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规划》等4个专项规划,沿线各省(市)编制了分省实施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方案》和各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也陆续出台。目前,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四梁八柱”规划体系已经形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顶层设计也已基本完成。但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不仅是政府的责任,还是每个中国人的义务。只有让全体社会成员都意识到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性并自觉参与进来,才是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长久之计。
2生态文明教育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影响
2.1生态文明教育目标有利于推动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
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让受教者认识和学习生态、环保等方面的知识,最终目标是培养和塑造生态公民[2]。即通过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引导全体社会成员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形成绿色健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做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处、永续发展。换言之,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对自然生态“尊重的教育”和对生态保护“责任的教育”[3]。生态文明教育目标的实现,利好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而环境和文化是“形体与精神”“骨骼与灵魂”的关系。只有以美丽运河为载体,才能让璀璨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因此,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对于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而言,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因素。
2.2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奠定了基础
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丰富,涵盖生态知识、生态文明观、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行为等多个方面。其中,生态知识包括生态环境基本常识、大众科普知识和专业技术等,主要涉及自然生态与资源环境方面的基本常识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本规律;生态文明观包括生态价值观、生态消费观、生态法治观、生态科技观、生态民生观和生态安全观等价值理念;生态文明行为包括日常生活节水、节能、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消费、“光盘”行为和保护生态环境行为等;生态文化则包括生态艺术、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农业、生态工程、生态旅游以及绿色企业等[2~5]。生态文明教育还可以包括生态经济方面的内容,如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经过这些教育内容的洗礼,受教者能具备基本的生态文明素养。这就为受教者正确看待大运河的历史地位、深刻认识大运河保护的重要性、深入理解大运河文化内涵、自觉传承并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是拥有一定的生态景观或教育资源、具备显著教育功能、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形成的特殊场所[2]。目前,获得“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的单位涉及“科技场馆类、教育科研类、环保设施类、自然生态类、工业企业类、农业师范类、社会民生类”等七大类[6]。不同类型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各有其特色。如国家环境宣传教育示范基地是面向公众开展环境教育的场所[7];广州市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是生态环保专业继续教育基地,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是以普及生态道德为特色的科技教育基地[3]。新生事物“生态环境教育特色小镇”是以生态环境教育为切入点打造的集生态文化传承、生态文明传播、自然教育体验、生态旅游、绿色农业和研学旅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全民生态环境教育平台和生态环境教育产业基地[8]。城市中的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是向市民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知识与理念的教育基地。为使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相关部门还制定了《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兼具国家公园和文化公园两类空间的特性,具有生态保护、遗产保护、文化传承、科普教育、公共服务、旅游休闲和科学研究等功能,是面向人民群众的“文化休闲场所、文化教育场所、文化交流场所、文化消费场所”,讲求“还生态、还文化、还园于民”[9,10]。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可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思路和方法,特别是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化传承方面的,从而帮助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3大运河文化对生态文明教育效果提升的作用
3.1大运河文化天然构成生态文明教育的一部分
3.1.1大运河文化是生态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大运河文化是“在运河开凿和通航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遗存承载的文化、流淌伴生的文化、历史凝练的文化”3个层次,和“开挖、疏通大运河创造的科技文化,大运河漕运与治理维护形成的制度文化,大运河流经区域形成、传播和积淀而成的社会文化”3个层面[11~13]。大运河文化属于广义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化教育的内容之一。广义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与之相对的狭义生态文化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生态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森林文化、沙漠文化和湿地文化等[3]。以大运河为载体的大运河文化自然也是生态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3.1.2大运河文化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在2014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曾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总结过6条经验,包括建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探索出“资源-环境”(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养成/创新教育)和“社会-文化”(多元文化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两大专题途径,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世界文化遗产教育等[14]。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应涵盖世界文化遗产教育,尤其是大运河文化遗产教育。
3.2大运河文化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助推器
(1)对大运河文化的重视和传播,有利于促进沿运各方形成保护大运河生态环境的共识。大运河分属沿线8个省(直辖市)、37座城市的150个区县管理,其自然生态保护需要沿线各地区共同发力、优势互补,建立大运河全流域的生态保护联动机制[15]。(2)在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过程中,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将得到提升。如通过构建大运河文化传播平台,打造大运河文化产品,可以充分发挥大运河生态文化的导向、激励和凝聚作用,促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3.3大运河文化为生态科技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大运河“集文化景观、文化线路、自然遗产、运河遗产于一体”,是一种典型的复合遗产,其遗产构成包括“运河工程遗产”和“由运河工程派生衍生的遗产”两大类[1,16]。大运河遗产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其科技贡献和文化成就,突出表现之一就是水利科技文化。大运河水利科技文化是指“在人工开挖、疏浚大运河过程中所建造的水利设施、桥梁码头以及由此所创造的水利科技方面的文化”[13]。其中,水利枢纽工程和关键工程所处区段多为大运河的工程技术节点,集规划、设计、施工、工艺等多种技术要素完成,具有极高的技术价值[16]。这些水利工程浓缩了历代官员、水利专家以及大量百姓的心血与智慧,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古代的工程技术,更成为向当代国人传播生态科技知识的重要素材。
3.4大运河文化有助于加速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程
生态文明教育最终目标的达成,需要依赖几个阶段:获得生态文明认知、培养生态文明情感、锻炼生态文明意志、树立生态文明信念和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2]。其中,认知是情感、行为产生的基础,情感是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意志需要教育引导和实践锻炼,信念统一的基础是承担某种义务的社会实践活动,行为习惯要在实践中养成、经实践检验。因而,获得认知、培养情感、养成习惯是三个重要环节,实践是决定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3.4.1大运河文化为在地化教育和环境熏陶法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地化教育是指基于当地(区域)整体资源包括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开展的教育[14]。环境熏陶法是指教育者利用一定的生态环境或生态氛围,使受教者亲身感受、身临其境,并在不自觉的情形下,受到熏陶和感化而接受教育[2]。大运河文化是多元一体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思想领域的合成,融汇了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区性优秀传统文化元素[1]。教育者可以从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中寻找有利于改善生态文明教育的本地资源,结合当地的生态与文史,实施在地化教育。大运河贯穿古今、连通南北、跨越江河,承载了沿线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活的、流动着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讲述大运河背后的故事,弘扬大运河文化,可以让受教育者在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感受古人的生态文明思想、获得情感认同。3.4.2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可能成为新型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恩格斯曾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17]。实践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实施途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具备成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的基本条件。3.4.2.1大运河沿线有丰富的生态景观和教育资源大运河融汇了京津、燕赵等六大地域文化,孕育了漕运文化、水利文化、商事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文化形态,是理想的文化教育基地[18]。如展示漕运制度文化的淮安总督漕运部院、镇淮楼,映射当地社会文化的扬州邵伯老街、镇江西津渡老街等[13]。大运河是超大型遗址,包括8个省35座城市的43段河道及其缓冲区、132个遗产点及其景观区或旅游区,沿线现有物质文化遗产超过1200项,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河道遗产、水工遗存、附属遗存及相关遗产58处[1,16]。除物质文化遗产外,大运河还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运河开凿和疏浚、附属设施建造、漕船制造、漕仓营建、船舶过闸等方面的传统技艺与实践技能,运河故事、传说、歌谣等口头文学,社会风俗、礼仪和节庆,宋锦织造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临清贡砖烧制技艺、益德成闻药制作技艺,以及杨柳青木版年画、运河船工号子、运河龙灯、京剧、昆曲、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传统艺术[19]。教育者可以这些遗产为载体,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3.4.2.2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中有设立教育培训基地等相关要求。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就《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答记者问时曾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聚焦5个关键领域实施基础工程,分别是保护传承工程、研究发掘工程、环境配套工程、文旅融合工程和数字再现工程。在推进保护传承工程中提出“分级分类建设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展览馆等展示体系,建设完善一批教育培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研学旅行基地”;在推进文旅融合工程中提出“在大运河淮扬片区以运河水韵为特色发展水上观光和滨水休闲游”。2019年,江苏省文旅厅首次公布的46条精品研学旅游线路中就包括大运河江苏段的水利工程游[20]。2019年9月在江苏扬州召开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明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实施重点是“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21]。主体功能区的划分,进一步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发挥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指明了方向。除管控保护区外,其余3个区域社会公众均可深度参与。
4大运河文化与生态文明教育融合的关键
4.1提炼大运河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和元素
生态文明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大运河文化如能快速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之中,对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提炼大运河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和元素,是大运河文化与生态文明教育快速融合的可行路径和主要途径之一。一方面,大运河将中华文明中的“通、统、容、合”的精神内核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描绘,其中“和合”的文化理性体现为大运河所展现的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文化境界[22];另一方面,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古人巧妙利用自然水系和地形地貌、辅以水工技艺开凿出的利济千秋的伟大工程,体现了古人的高超技艺和生态智慧[9]。除此之外,大运河文化中还有哪些地方蕴藏着生态文明思想,可以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素材,还需要仔细提炼。尤其是目前各地对大运河非遗的保护利用主要集中在物质载体的保存和外在形态的展示方面,对非遗的精神内核及其与大运河文脉之间的关系等尚缺乏深入研究,可能会使生态文明元素的提炼工作存在一定难度[19]。
4.2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充分重视生态教育功能和实践属性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是国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集服务、教育和科学文化传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研究型专业图书馆,也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授予单位。多年来,依托自身优秀的专家队伍、强大的资源与服务优势和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引领和带动了国内图书情报界高端人才的培养。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原名中央国家机关与科学研究系统图书馆学会,是中国图书馆学会重要的分支机构,从事图书情报工作专业培训已有30多年的历史,拥有一支在学科背景、专业素质、实践层面等均为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为业内培训的各类图书情报人员逾万人次,并以“内容前沿、针对性强、实践性强”的培训特点和良好的培训环境赢得业内好评。面对图情机构“十二五”发展规划需要,组织专家设置了系列新培训,现面向全国各类型图书馆、情报机构招生。常规服务能力培训
第30期图书情报工作岗位培训班
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举办的“图书情报工作岗位培训班”自1981年创办以来,每年一期,每期历时6个月,已走过了30的历程。该班是北京地区唯一一个为非图书情报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全面学习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在职岗位培训班,现面向北京地区图书情报界招生。
一、招生范围
凡在职从事图书情报工作的人员,未受过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系统训练者,刚分配到图书情报工作岗位上的大学生,新转岗从事图书情报工作的人员,均可报名参加。
二、教学内容
(1)图书馆工作概论;(2)文献资源建设及开发利用工作;(3)文献分类标引;(4)文献编目工作;(5)参考咨询工作;(6)文献检索;(7)工具书;(8)连续出版物工作;(9)图书馆所需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10)图书馆管理工作(含图书馆规章制度制定);(11)读者工作;(12)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13)图书情报研究与论文写作;(14)典型参观。
三、培训教材
讲义及参考用书。
四、师资力量
授课老师均具备丰富的教学及实践工作经验,来自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等各类型图书馆的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五、培训时间
培训时间:2012年4月26日-11月29日,每周集中授课一天(含论文写作、考试、参观、结业仪式,暑期放假)
六、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七、培训费用:2000元(含资料费、午餐费)
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理论-9实践应用研讨班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是业内最早倡导并开展学科化服务实践的文献机构,通过近10年的实践,取得了卓然成效,积累了成熟的经验,得到了业内的一致称赞,为引导图书馆员深化图书馆服务,推广先进经验,2005首次开设本班,每年一期,培训内容每年更新,授课内容逐层递进,现成为图书馆员开展学科化服务的教课级课程。
一、招生对象
适合高等院校、专业图书馆以学科化服务为重点的图书馆工作者。
二、课程特点
让学员最先了解业内领先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最新进展和前沿研究成果;实践性强,帮助学员开展对学科化服务的系统认识和思考,教学形式面向实战,精讲、多练、多讨论;参与性强,学员按学科或区域特点组成小组,参加课程讨论。
三、师资力量
邀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以及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等单位较早从事学科化服务实践与研究的一线专家授课。
四、授课内容
(1)国内外学科服务的发展与现状;(2)不同类型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模式与机制;(3)图书馆用户服务战略与发展趋势;(4)立体式全方位的咨询服务;(5)学科信息平台建设;(6)学科情报研究服务;(7)面向重点用户、课题组的个性化服务;(g)构建基于用户社区的信息服务;(9)案例讨论,专家与学员交流研讨。
五、培训时间:2012年5月14日-18日
六、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七、培训费用:1000元
科研机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与实践研讨班
一、培训对象
专业图书馆馆长、业务骨干
二、培训内容
(1)科研机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流程(文献资源保障需求分析、保障体系规划、文献资源保障策略,保障能力评价和针对评价结果的持续规划能力等);(2)科研机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分析方法及工具;(3)综合性研究院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4)基础性研究院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5)高技术类研究院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方法与实践;(6)科研机构重点学科领域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7)专业信息交流平台建设系统与使用(利用开放或公共技术平台来设计、组织建设和维护课题组文献信息集成服务平台的方法,将科研机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变成能为科研用户方便利用的服务能力);(8)面向课题组的专业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实践;(9)如何建立一个面向课题组的专业信息交流平台一现场演示。
三、培训时间:2012年5月21-25日四、培训费用:1000元
五、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及组织管理岗位培训班
一、招生对象
从事图书、期刊、资源采访、编目、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的人员。
二、培训特点
上机实践,网络教室授课。
三、培训内容
(1)文献资源建设现状、趋势及其制约因素;(2)文献资源建设的一般方法、具体操作方式及其利弊;(3)中外文图书采访系统实践;(4)中外文期刊采访系统实践;(5)文献信息组织与管理;(6)分类标引方法及实践;(7)主题标引方法及实践;(8)中西文文献著录方法及MARC格式介绍;(9)规范控制方法;(10)编目工作流程及系统简介;(11)参观交流。
四、培训时间:2012年6月4日-9日
五、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六、培训费用:1400元
专业化服务能力培训
学科文献(科学数据)检索、跟踪、管理及利用培训班(第四期)
一、招生对象:
全国各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业系统图书馆、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图书馆、资料室服务人员以及信息机构人员、科技研究人员。
二、师资力量: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三、课程特点:内容前沿,突出实用,上机实践,网络教学。
四、培训内容:
(1)学科文献快速检索及其全文获取;(2)科学数据查询途径及其方法(LB、KNOVEL、NIST等);(3)学科文献跟踪(参考文献、引用文献、作者、机构追查);(4)学科文献评价(论文收录、引用);(5)学科文献述评(学科现状、热点学科、前沿学科);(6)学科文献管理及其利用(Endnote、RSS);(7)参观交流。
五、培训时间:2012年6月11-15日
六、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七、培训费用:1200元
科技竞争力分析实务研讨班(第三期)
科学计量已经成为评价科研进展和创新能力的主要依据和衡量国家、科技团队的综合国力或研究能力的指标,正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描述科技研发现状、进展,揭示学科结构与科技优势,预测与跟踪科技前沿、热点以及发展趋势。鉴于此,分会于2012年,将继续举办第三期培训。
一、培训宗旨:
本培训班将从国际排行及对手分析、国际研究能力比较分析、技术竞争力分析、学科(研究)前沿、热点、态势分析四个方面,分别讲授其核心研究思路,主要分析方法与工具,分析报告撰写,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实践练习。
二、师资力量: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情报专家及学科馆员。
三、培训方式:
本班的最大特色是开放交流学习形式,案例教学+网络系统演练+课程小组学习相结合。全部课程在网络教室完成,开通了丰富的网络数据库,每个学员都可亲身感受和使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讲授与操练同步进行;学员利用所学的方法,在老师和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模拟的课程报告,并师生共同交流与研讨学习成果。
四、培训对象:
情报所的研究人员、图书馆情报人员、学科馆员、咨询人员等。
五、课程内容:
1.科技竞争力分析概论
2.科技竞争力分析方法
――国际排行及对手分析
(1)文献统计分析法理论基础及其应用;(2)分析工具:SCI、CPCI、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的使用;(3)分析方法:科研交流确定分析主题、文献检索、检索结果分析;(4)分析报告:研究国家、机构、人员排行分析、分析报告的撰写以及图表制作。
――国际研究能力比较分析
(1)ESI basedline基准线分析法理论基础及其应用;(2)分析工具:ESI(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eators);(3)分析方法:SCI文献检索、引频次获取、ESI basedline基准线判读与分析;(4)分析报告;与现有国际研究水平的比较与分析、分析报告的撰写以及图表制作。
――技术竞争力分析
(1)专利文献分析法理论基础及其应用;(2)分析工具:TDA、CiteSpace、patenfics世界专利分析系统、中科院专利分析系统、aureka专利引文分析系统;(3)分析方法:文献检索、引文数据导入与整理、数据图表产生及其判读、专利文献内容分析;(4)分析报告:专利申请国家、申请机构(公司)、主要发明人以及技术重点领域与构成比较分析、分析报告的撰写以及图表制作。
――学科(研究)前沿、热点、趋势、态势分析
(1)引文分析法理论基础及其应用;(2)分析工具:TDA、CiteSpace、patenties世界专利分析系统、Aureka专利引文分析系统;(3)分析方法:文献检索、引文数据导入与整理、数据图表产生及其判读、高引(施引)文献内容分析;(4)分析报告:国内外研究热点、学科前沿分析、分析报告的撰写以及图表生成。
六、培训时间:2012年6月18-22日
七、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八、培训费用:1500元(含资料)
创新服务能力跃升培训
科研院所竞争力分析――从科研立项到成果产出实务研修班
一、教学目的
为进一步提升专业图书馆服务科研创新和学科战略决策的知识服务能力,促进科研院所文献情报工作服务的转型和深化,专业图书馆分会推出首期“科研院所竞争力分析――从科研立项到成果产出实务研修班”。本班是在“科技竞争力实务”培训基础上学习,旨在培养一批能够开展科研产出及影响力分析、科研能力评价、科研绩效评价、学科领域发展态势分析、学科领域前沿动态跟踪与预测、合作伙伴遴选、竞争对手分析等方面的骨干专业人才。本班被列为图书馆员创新服务能力培训的重要课程。
二、培训对象:
参加过“科技竞争力分析实务研讨班”的学习,或已经具备一定检索能力的科研及情报研究人员、学科馆员、咨询人员等。
三、培训内容
(1)研究所竞争力分析技术与方法概论,主要讲授研究所竞争力的内涵、分析的角度与思路,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以及研究所竞争力分析的基本流程等;(2)科研院所竞争力实务分析,结合案例讲授:以国内外研究所为例,完整地演示机构竞争分析流程;(3)主要分析工具在研究所竞争力分析中的应用,WOS、CSCD、专利分析工具、TDA等;(4)竞争力分析报告撰写方法;(5)指导学员完成设计一个目标所竞争力分析方案。
四、教学形式
老师结合案例授课一学员分组实习与作业一集体开放交流研讨。
五、师资力量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资深老师。
六、培训时间:2012年9月17-21日
七、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八、培训费用:1800元(含资料、参考书)
专利查新与专利情报分析高级研修班
一、教学目的:
专利查新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查新形式,在技术研发、引进转让、专利申请、侵权诉讼等方面应用十分广泛。专利情报分析是从专利文献中提取技术、经济、法律信息形成有效情报的重要方法,是制定专利战略、增强竞争优势、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和前提。专利地图是通过对专利情报进行搜集、加工、挖掘后,以视觉直观的方式对各种专利信息予以揭示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决策,是专利情报分析的重要方法。培训高层次的专利情报分析与研究人员.促进科技查新向专利查新业务延伸,符合当前企业和科研机构制定专利发展战略和技术研发战略的高端需求。
二、培训对象:查新检索人员、情报分析人员。
三、培训内容:
(1)专利查新及国内外趋势分析;(2)专利检索的方法及技巧;(3)专利性查新及其案例分析;(4)专利查新报告撰写;(5)专利信息在专利侵权事务中的应用;(6)专利情报与专利地图制作;(7)专利预警机制与专利策略;(8)实例:图情机构开展基于专利分析的技术竞争力分析实务。
四、主讲老师: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资深老师
五、教学方式:网络教室教学+案例教学+项目讨论
六、培训费用:1500元
七、培训时间:2012年6月(具体时间待定)
六、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新班预告:有报名意向者请及时与学会联系,以便我们确定开班时间后能够第一时间通知您。
1.第22期图书情报工作高级研修班,主题:面向未来的专业图书馆引领人才(拟定2012年10月下旬)
2.数字图书馆前沿技术暨新一代数字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研讨班(拟定2012年11月上旬)
说明:
1.以上培训班结束后,颁发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培训结业证书。
2.培训班在开班前15天截止报名,前10天下发正式报到通知,请以正式报到通知为准安排差旅。
3.请登录学会网站省略.cn查看最新培训信息,如不一致,请以网站公布为准。
4.专业图书馆分会网站还将陆续公布2012年新增培训项目,请注意查阅。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邮政编码:100190联系人:王莹莹
电话:(010)82626812(010)82626611-6225(6231)
传真:(010)82626821
(1)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防科技大学校长温熙森教授:
邹逢兴教授在各层次、各环节教学中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治学严谨、学风端正,学术造诣深,教学水平高,且有符合时代特点的教学思想和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获得学生和专家的高度评价。他主讲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改革和建设成果显著,且自编有高质量的全国、全军统编教材、“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全国同领域中有较大影响。他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自觉指导和帮助中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授课水平,对形成“一课多人,一人多课,后继有人”的教师梯队作出了重要贡献。
(2) 中国工程院院士、知名计算机专家、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卢锡城教授对课程主体教材综合评价:
该书取材合适、深度适宜,结构上分微机部件、微机原理、微机接口和微机应用四大模块,每个模块难易有别,循序渐进,符合认知规律。该书选材系统、实用,全部内容基于80X86,能较好地反映国内外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成果,完整地表达课程内容。实验选择的重点是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突出原理提示,启发思路,具体电路和程序由学生自己动手,体现了创新教育改革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
(3) 国防科技大学本科教学督导专家组组长王兴业教授: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是由国家级教学名师邹逢兴教授领衔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教育课。这门课从开设到现在已历20余年,期间经过多次教学改革的锤炼,精益求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上均属国内上乘,校本科教学督导组本年度(2004年)作为优秀课程建设质量评价对象,重点跟踪了课程组的教学情况,对其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如下:
一、本学期在第一线教学的教师共4人,都能做到备课认真,对教学内容非常熟练,在课堂上精神饱满,讲课有激情并能驾驭课堂。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课堂纪律,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二、由邹逢兴教授主编的教材,体系上有创新,内容适度,取材合理,层次清晰,循序渐进。课堂教学都能做到重点突出,条理分明,对课程中的难点解析透彻。
三、本课程采用了CAI课件教学,教学课件制作质量高,形式上图文并茂,兼有动画,画面显示清晰;内容上层次清楚,携载了较大信息量。但教师并没有被多媒体课件约束,能恰当地将板书和多媒体结合,做到了多种形式教学,教学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了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这门课授课的几位教师,教学水平较高,尤其是邹逢兴教授,讲课语言生动准确,表达能力强,恰当运用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员的科学精神、学习方法和能力。
五、教学效果好,学员对这门课讲授的满意程度高。
(4) 第一届国家级教学名师、西安交通大学冯博琴教授:
该课程及其负责人邹逢兴教授因其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成果和全军、全国统编教材而在国内同行中有很大影响,知名度很高。他带领课程组全方位地开展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形成了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方法手段和一流的教学条件及管理水平,并最终体现在一流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上,不仅为课程组赢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优秀教材奖,也为自己赢得了第一届国家级教学名师的荣誉。从邹教授的网上教学视频录像看,他讲课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概念准确、重点突出,语言精练流畅、详略得当,确有名师风范。
(5) 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教学名师、同济大学龚沛曾教授:
对邹逢兴教授负责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我早有所闻、早有所知。他发表了许多卓有见解的教研论文,出版了很多在国内很有影响的教材著作,这些论文和教材著作充分体现了作者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不断创新教学的探索追求和课程组在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考试考核方法、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和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等方面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的教学成果多次获得军队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材多次获得全国优秀教材奖,邹教授本人荣获第一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我认为不是偶然的,而是长期课程改革、课程建设成果积累的结晶。从邹教授应邀在一些学术会上的报告发言和发表的论文、著作可以看出,他的学术造诣很深、表达能力很强、条理清晰、逻辑严谨、重点突出,可见他的课程教学效果是一流的。
2学生评价
部分学员(学员队)对邹老师授课的评价摘录
(1)三院2002级学员队:
授课老师邹逢兴教授,上课语言风趣幽默,总能在笑声中启发大家的思维,很多学员反映听邹教授的课是一种享受,让人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在本课程开课之初的绪论课上,邹教授就本课程的总体框架、教学目的等给学员作了生动而详尽的说明,学员普遍反映,通过该次绪论课,对本课程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也增强了学好本课程的信心。邹教授备课认真,上课时不仅把课本中的内容讲解得深入浅出,而且常常把课题前沿向大家介绍,使大家受益匪浅。教学方法上,邹教授在总结以往授课经验上,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打破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思路,经常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学员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合训旅2000级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学员:
通过以上科学的教学模式,大家较好地掌握了这门课。有一点比较好的证明就是在这次毕业设计中,拿出老教材回顾几天后,又能较好地运用当时所学的知识。我们对所学课程知识印象较深的原因是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在各部分、各章节的学习中强调要做到原理、技术与应用并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缘故。这门课给我们感受很深的两点就是,与其他课程相比,它的上机实验课时占课程总课时的比例大和实验开设较早,在刚刚学习了汇编语言程序入门知识后就开始上机操作使学员较早投入到实践中,提高对本课程的兴趣。这门课本身的实践性就很强,与教材配套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实验教程就较好的把握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它分为微机部件、微机原理、微机接口和微机应用四个部分。各个部分侧重点有所不同,不同的类型、不同的难度适合于不同程度的学员,培养了综合应用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独立设计、调试实际微机应用系统的能力。”
(3) 合训旅2000级信息工程专业学员队:
不得不讲的是邹逢兴老师科学创新的教学方法,这特别体现在与课程配套的实验课上。邹老师的实验课,不管是设计性为主,还是验证性程序,这些都需要实验者自己去设计,在设计的基础上才动手做实验。而邹老师的讲授则重要是“实验原理提示”为主,着重启发我们从实验任务及要求出发,从粗到细的逐步设计出硬件,软件方案。每个实验都必须花心思去考虑、准备、实现完成,同学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获得较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课程结束后,大部分同学都具备了自己设计、实现简单电子系统的能力,我队多名同学后来在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等比赛中获得的优异成绩就是邹老师优秀教学效果的最好证明。
网上“教学评价”栏的学生评价摘录
(1) 学号为200307022013的学员:
邹老师可以说是科大名师的典范,能有幸在您的指导下学习真是我的荣幸,您那铿锵有力的声音,一丝不苟的作风,处处都体现着军人教师的风范,佩服。
(2) 学员周晗:
邹老师的课非常精彩,生动有趣而且充满激情,与同学们的互动很好。通过上课学习,还有网络课程提供的复习资料,使我对这门课的学习轻松了很多。
(3) 学号为200203009014的学员:
邹教授的课内容丰富,条理清楚,上课幽默,善于调动学员兴趣和课堂氛围,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
(4) 学号为200203009033的学员:
在学习计算机硬件课程中,邹逢兴教授的悉心指导,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都给我以深刻教育。硬件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对于各部分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感谢老师们的悉心指导。
现代会展理念探索
根据近年来世界范围内会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会展业发展的趋势,现代会展理念分为线上数字化、绿色低碳以及品牌IP化三大探索方向。线上数字化线上数字化,指将以往在线下开展的一系列会展活动,通过新型的线上方式,如在线直播、云会议、3D数字展厅、VR实景参观等,获得线上长期稳定的发展,并开拓新的业务。会展业的线上数字化转型,是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2020年伊始,会展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夹缝图存,迫切需要进行线上数字化转型。根据《2021年会展业数字化专题调研》报告中呈现的数据,无论是会展的主办方还是承办方,超过50%的单位都在积极尝试运用线上数字化运营手段,以求开拓新的市场和业务;还有超过31%的单位在大力谋求线上数字化转型,寻求长远发展。在国际上,会展业积极尝试数字化转型,如2021年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这是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首次使用在线虚拟形式举办,其打造了多媒体“数字展厅”,参展企业在线展示创新技术和产品,同时还在线上举办了100多场论坛。国内的线上数字化也在不断尝试,如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这一在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展会,近几届都采用了线上线下结合或全程线上举办的形式。有力的数据和案例证明了线上数字化转型是会展行业的大势所趋。低碳环保当今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凸显,诸多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生态理念的关键词被提及,如“绿色”“低碳”“环保”等。其中“低碳”概念近年来的关注度较高。所谓低碳(low-carbon),是指在全球气候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世界各国保持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终实现人类与地球的长久和谐共生。低碳概念自2003年被英国政府提出之后,现已逐渐形成世界共识,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环境状况的标准。同时,国内外也逐渐将低碳意识和举措带入会展行业。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出版了绿色会议行动指南《GreenMeetingGuide2009》,指南对会展的低碳化策略提出了一系列核心建议。2019年,由生态环境部颁布出台的《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成为我国首部针对会展活动的低碳化实施指南,推动了会展业低碳化的实践发展。低碳环保举措着力于会展的各个方面,有场馆建筑材料的低碳考虑,也有展台搭建、展陈材料的合理回收,更有物料运输过程、观众门票电子化等各个细节的考虑。如2020年迪拜世博会的芬兰馆,除了少数建筑材料从芬兰进口外,其余几乎全部采用当地的材料建造,大大减少了材料运输过程中造成的过量碳排放。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家馆外部粉刷的是自行研发生产的环保低碳的氟碳材料,具有20年的使用寿命。由此可以看出,低碳环保是全世界各个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会展品牌IP2015年伊始,“IP”一词开始通过影视、游戏等文创产业大放异彩,迅速进入大众视野。IP一词是英文“IntellectualProperty”的缩写,翻译为“知识产权”。IP最初被理解为某一行业领域打造出一款虚拟卡通形象来宣传或代言其内容理念,之后,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延伸出更多不同的含义。在会展行业,打造品牌IP是一个广义的理解,主要指孵化一个独具特色且具备一定影响力的行业龙头展会品牌,如德国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以及上文提到的广交会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还有一些具有特色的品牌IP,如国际酒类博览会(酒博会)。IP的热度维持至今,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涌入,IP打造的趋势也持续增高,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这些都预示着IP时代已经到来。正如31会议CEO万涛在“re:EVENT重构会展新动能”会议上所说:“技术、创新、资本驱动下,资金和资源会最终流向行业头部企业。”因此,打造会展行业品牌IP,不仅是会展自身谋求发展的新思路,也是会展顺应市场需求的新改变。
现念如何带动贵州会展民族文化推广
贵州会展业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但未形成产业体系。2000年以后一批行业品牌展会开始发展,并初露头角,直到2010年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建成,贵州会展才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贵州会展业在现代会展理念的影响和带动下,逐渐孵化出一批具备现代会展理念、符合会展行业前进方向的代表性展会。现念推动下的贵州会展行业,如何更好地带动贵州民族文化的推广?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会展行业对贵州民族文化的推动作用并不一定是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间接地利用现代手段打造不同的会展内容,全方位展示贵州特色和优势,提升贵州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从而让更多的人认识贵州,了解贵州。因此,解答该问题不能仅仅聚焦于民族文化本身,而应该从全局出发去思考。线上数字化会展手段,助力展现贵州优势贵州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文化优势、历史优势、产业优势以及产品优势,但由于贵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很多优势不易于发挥。而线上数字化会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正如刚刚闭幕的2022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数博会),正是利用并推广了贵州大数据的产业优势。今年的数博会,还实现了全线上数字化展览,在线举办了“开幕式”“数谷论坛”“数博”等活动,加快了数据产业推进,增加了贵州的城市影响力。值得一提的还有“云上·贵州(国际)特色优质产品展”。该展览借助大数据精准营销线上平台,采用线上展览模式,打破时空限制,展示了都匀毛尖茶、盘县火腿以及少数民族特色刺绣、银饰、服装等优质“黔货”,吸引了美、英、法等15个国家的采购商,让贵州省的特色优质产品轻松实现了“走出去”。这样的数字化在线形式,充分展示了贵州的优势产业,也在展示的过程中,将少数民族文化通过特色优质产业和优质产品呈现在全世界面前。
低碳环保会展理念,打造贵州生态品牌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这里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还在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战略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新兴会展理念中的低碳环保概念,可以很好地与贵州的绿色生态优势相结合,通过绿色建筑、绿色生态产品等带动贵州生态旅游发展,进一步推广贵州民族文化。低碳环保的概念,首先体现在贵州会展的名片——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的建造上。该中心内配套的生态会议中心,建筑上充分采用可再生材料建筑,应用太阳能照明及供热、水循环系统及外墙垂直绿化等节能环保科技,通过了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低碳环保的特点在这张绿色名片中尽显,凸显了贵州会展对行业低碳理念所秉持的态度。此外,贵州还举办了各类以“环保生态”为主题的会展活动,如中国(贵阳)国际环保产业博览会、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绿色产品展。后者设立了生态农业展区,展品包括食用菌、茶叶、刺梨等特色产业产品;生态旅游展区包含61个景区的展示,展品主要为苗绣、蜡染、银饰等非遗产品,以及绿色食品展区、绿色制造展区、大数据展区等。通过特色产业食品和非遗产品,推广少数民族文化习俗,同时通过生态旅游展区,加深贵州生态旅游景点的推广,有助于后续推动生态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吸引更多人了解贵州。
打造会展品牌IP,发展会展龙头产业
今天,我们组织召开文化产业和社会事业项目观摩调度会,主要目的就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了解我县文化产业、社会事业工作开展情况,找准问题和不足,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推动我县文化社会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刚才,几个部门分别就项目建设情况作了汇报,王威同志结合实际讲了很好的意见,特别是在文化传承和发扬上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推动文化社会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讲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市九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要把历史文化品牌,作为市今后五年重点打造的三个文化品牌之一,这标志着文化事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对此,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认真谋划产业发展,强力推进文化名县、旅游强县建设。
(一)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的、低碳的、绿色的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特别是文化产业主要依赖科技和智力的投入,资源能源消耗相对较少,受外部条件制约相对较小,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形势下,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有效扩大经济总量、增强地区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比如,有着“天堂一景,人间一梦”之称的大型都市山水实景演出《印象西湖》,不仅每年的门票收入达到了数千万元,而且成为拉动杭州经济增长的一张“金名片”。由此可见,文化建设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实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必然选择。文化产业是最具创新性、创造性、创意性的产业,不仅产业自身具有强大的活力,而且文化与科技一样,是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元素,为其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文化产业做大了,能够强力吸纳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大大增强一个地方的发展活力。比如,一部《少林寺》形成了河南登封独特的武术文化产业,从登封到少林寺的路上,武术学校鳞次栉比,最大的武校在校生达两万多人,形成了全国著名的“武术产业”。
(三)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现实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当今时代,城市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有山有水的城市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可以说,文化正在日益成为参与竞争、赢得竞争的重要条件,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没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没有文化实力的提升,在激烈的竞争中就难以站稳脚跟、走在前列。文化已经真正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资源,是真正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只要抓住了文化产业发展,就等于抓住了调结构、转方式的抓手,能够有效促进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提升其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四)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提升城市影响力的内生动力。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对于打造地方名片、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对外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文化具有育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发展文化产业,用优秀的文化产品来鼓舞人、引导人、教育人,可有效提升人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就我县来讲,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丰厚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古城浓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发展文化产业大有所为,应当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切实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进一步提升城市影响力,真正打响历史文化名城品牌。
二、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文化产业振兴之路
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与传统产业相比,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地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纵观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之翘楚首推美国迪斯尼公园,通过市场运作,年经久不衰,分布在世界的五大主体公园每年接待游客7000万人次,旅游收入254亿美元,其动漫、玩具、饰品、少女装、家居用品、箱包等衍生产品收入更是高达940亿美元。国内以深圳华侨城、杭州宋城、浙江横店影视基地等为代表,在景区建设中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出独具市场影响力和游客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提升,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典范。特别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经济战略转型的加速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消费需求将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市场,文化旅游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作为华北地区和省会历史文化的根基,文化积淀深厚,文化遗存众多,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优势。近年来,我们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大力推进文化名县建设,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了很大提升。但客观地讲,我县文化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大多为传统和常态的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旅游产业、城市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还不适应,与的历史地位和文化资源的内涵还不相称,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和功能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还缺乏明确的发展定位,文化产业振兴之路任重而道远。如何实现文化产业跨越赶超、转型升级,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认为,应该坚持以下“五项原则”:一是要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只有思路明确了,方向对头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真正步入快车道。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研究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尊重文化产业的独特规律,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群众,走市场化、企业化、集约化的路子。二是要有一批好的文化品牌。品牌是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赢得效益、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只有下大力气培养造就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才能形成优势和特色,牢牢掌握市场主动权,确保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三是要有一支好的从业队伍。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决定了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的水平和档次,只有不断提高从业人员艺术素质和涵养,才能不断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不断开拓创新、推陈出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四是要有一批好的艺术作品。任何艺术形式,只有在好的作品基础上辅以高超的艺术技巧,才能获得成功,受到欢迎。而出好作品的关键是深入生活、努力创造、积极创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提高。前不久我县刚刚创作完成的新编历史剧梆子《常山少年·赵云》,在全县上下引起了很大反响。《古郡传奇》在央视热播,也进一步提升了的知名度。五是要有一个好的经营方式。好的经营理念、好的经营方式,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在市场化运作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通过狠抓市场开拓、完善经营管理等,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无限生机和发展活力。
三、立足实际,着力谋划好文化产业发展项目
中央、省市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高度重视,随后必将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对文化产业项目给予大力支持,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势,以打造历史文化品牌为目标,以文化工程、文化项目为抓手,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推动由文化大县向文化名县迈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决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必须加大文化产业项目的谋划、筛选力度,一旦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立即申报,最大限度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经过前一段时间的深入了解,对下一步全县文化产业发展有了一些粗浅认识,借此机会提出来,供大家思考,以便集思广益,努力使我县深厚的文化底蕴绽出更加灿烂辉煌的光彩。
(一)实施“五大文化”品牌提升工程。要围绕“三国子龙故里、佛教临济祖庭、京外名刹之首、世界冠军摇篮、元曲创生中心”五大文化旅游品牌,研究制定提升方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以京外名刹隆兴寺为核心,大力发展旅游文化。搞好隆兴寺周边环境改造,改变当前单纯以景观为主导的旅游产品结构,植入多种旅游产业功能,整体提升地段活力,将隆兴寺及周边打造成为古城旅游体系的龙头,凸显隆兴寺龙头地位,增强旅游体验的文化品位。以临济祖庭临济寺为重点,深入挖掘佛教文化。发挥临济寺“佛教临济祖庭”优势,谋划实施临济寺扩建工程,深入挖掘临济文化资源,加强与日韩佛学界的沟通联系,谋划建设国际商学院、佛学院、佛教文化研究院,谋划举办中国佛教论坛,着力把临济寺打造成佛教临济宗的“圣寺”。以冠军摇篮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为依托,做大做强乒乓文化。充分利用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在海内外的影响,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完善提升基地各项设施,做大做强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谋划筹建乒乓球职业学院,举办“杯”乒乓球赛事活动,将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金星假日酒店、国际小商品市场体育器材商城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吃、住、游、培训、购物于一体的多日旅游线路。特别要积极跑办国家汽车、摩托车训练基地项目,组织系列体育竞赛。以三国名将赵云为内容,积极弘扬历史文化。要加强子龙文化建设,命名一批以“子龙”为名称的街道、商店、学校、宾馆,充实子龙文化内涵。要充分发挥子龙文化研究会和赵氏宗亲会作用,加强与海内外赵氏宗亲的沟通联系,继续举办“子龙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策划面向全国的大型文化、宣传活动,吸引更多的海外华人、侨胞和游客来进行文化交流和观光旅游。特别要把子龙故居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2013年世界第七届赵族宗亲大会将在召开,要加快选址、规划等前期准备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争取在世界赵氏宗亲大会前竣工,并邀请赵氏族人首领揭牌。以元曲创生中心为平台,深入研究元曲文化。要加快推进“元曲艺术宣传文化中心”项目建设,谋划设置元杂剧名人雕塑、蜡像及文字、实物展览,形成国家级元杂剧研究、教学基地,不断丰富元曲文化内涵。要积极挖掘整理白朴、尚仲贤等元杂剧作家相关资料,筹措资金,聘请知名专家、导演,完成白朴代表剧作《墙头马上》舞台排练,使其成为国内首例元杂剧上演剧目。要谋划举办全国元杂剧学术交流研讨会,积极推动“省元杂剧研究会”在挂牌成立。
对于“五大文化工程”,文化、文物、教育等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要把制定“五大文化工程”提升方案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摆上位置,抓在手上,要深入调查研究,通过论证、座谈等形式,理清发展思路,尽快出台符合我县实际的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方案,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二)实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工程。8月底,国家住建部、文物局对我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验收时,各位专家对我县加强名城保护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虽然这次我县顺利通过验收,但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大保护和整改力度,否则这块“金字招牌”就有可能失去。加强名城保护,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认真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立足自身实际,在强化名城保护、传承古城文化上动脑筋、想办法。一要在古城内部做“减法”。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本着“清理、改造、疏解”的工作思路,下大力清理一切有碍名城保护的建筑,改造重点文物周边环境,严格控制在建项目高度、风格、体量等,逐步将城内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要按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拓宽城市发展空间,抓住铁道部同意恒山路、镇远路两个立交桥拓宽改造的有利时机,突破107国道和京广铁路的瓶颈制约,坚持路网基础设施先行,加快新城区建设步伐,引导城市向县城西部发展,逐步向新城区疏解人口,减轻古城区人口、交通及发展空间压力,使之真正体现千年古城的历史脉络和肌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古城与新景交相辉映、历史与时尚水融的城市格局。二要加大古城文物保护修缮力度。要加大古城文化项目谋划和包装力度,特别是对前一阶段谋划的《古城整体保护项目》,要加大项目跑办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要继续坚持“修旧如旧、修旧如故”原则,谋划实施阳和楼、开元寺法船殿、隆兴寺大觉六师殿、城隍庙等历史上的标志性建筑修复工作,再现“三关雄镇”风韵。要实施环城绿化工程,在保护好古城墙遗址的基础上,对古城墙及两侧进行绿化美化,注重造型和色彩搭配,精心打造环城绿化带。同时,要全面整合文物旅游资源,谋划建设梁思成纪念馆、博物馆等,充分体现古城千年历史底蕴,真正叫响历史文化名城品牌。三要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抓好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利用,特别要提升常山战鼓民间文化品牌,对常山战鼓表演队重新整合、编排、包装,吸引社会资金,建设常山战鼓展馆(厅),继承和发扬好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城市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搜集整理二鬼摔跤、腊会、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传统文化,加大非遗的保护、抢救、挖掘和整理力度,不断充实古城文化内涵。我县书法、绘画底蕴深厚,书画名人众多,要抓紧组织申报中国书法艺术之乡。
(三)实施新型文化业态塑造工程。要按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在发展传统、常态文化产业基础上,推陈出新,创新理念,着力打造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实现文化产业从单向发展到多向融合,从点拓展到面、从文化本身涵盖到经济多个领域,推进古城文化复兴。一要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用数字、信息等现代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强力推进广播、电影、电视、广告等产业数字化升级,积极推动旅游、演出、会展、休闲、娱乐等行业应用新技术,大力发展动漫、网游、工业设计等新兴产业。常山影剧院数字化影厅的建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希望有关单位要继续在文化和科技融合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二要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依托文化发展旅游,借助旅游弘扬文化。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开发富有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体验的文化品位。像广西的《印象刘三姐》、河南的《禅宗少林》、浙江的《宋城千古情》、承德的《康熙大典》,都是通过文旅融合打造产业新优势的典范。三要推进文化产业与农业融合。推进农耕文化、现代农业文化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发展农业文化展示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文化园、观光采摘园等农业项目,提高农业、农产品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例如,藁城的都市农业观光园、鹿泉市山前地带的开心农场,都是成功的范例,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借鉴和学习。四要推进文化产业与工业融合。改进传统产业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工艺,注入文化、艺术和创意元素,提高产品的文化气息、艺术色彩,从产品的内涵和品味上提升附加值和竞争力。特别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五要推进文化产业与城市建设融合。把文化内涵融入城市建设之中,建设一批文化综合体、历史文化街、文化园,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增强城市活力,力促城市硬件建设与文化内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城市文化品牌的彰显和城市文脉的延续传承。在与城市建设融合方面,我县大有文章可做,特别在广场建设、街区创建、园林景观和人物雕塑等方面,要注重文化内涵,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古城文化。
(四)实施机制体制创新工程。体制机制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制度创新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一要积极开展文化产业对标行动。开展对标不仅有利于我们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更有利于借鉴经验,推动文化产业开展。比如,山西平遥古城在文化旅游业发展上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操作模式和发展经验,已经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河南云台山从2000年开始开发运营,十年间旅游收入由原来的400万增长到2.95亿元,增加了73倍,高峰期间日接待游客近8万人。我县作为旅游业发展最早的县市之一,曾经开创了全国人文景观旅游之先河,而旅游收入始终停留在两、三千万之间水平,必须认真学习借鉴各地在文化旅游发展上进行的有益探索、运作模式和先进管理经验,敢于对标先进、谋求突破,在对标中找差距、在对标中求转型、在对标中推进赶超跨越。二要大力推进市场化运作。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好文化产业,整合全县旅游文化资源,搞好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推进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特别是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授权我县25%的旅游开发经营权,一定要充分利用、认真研究、积极探索。三要努力搭建文化展示平台。可以尝试在国际小商品城开辟文化产业集中展览中心,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一个宣传展示的平台,集观赏、展览、批发、销售于一体,促进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履职尽责,全力抓好各项社会事业
同志们: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主要任务是传达学习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科技创新工作。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同志在百忙之中莅临指导会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傅厅长的到来表示欢迎!参加会议的有:**同志。
今天的会议共有五项议程,下面依次进行:
第一项:书面传达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材料已经印发给大家,由于时间关系,会上不再宣读,请大家会后认真学习贯彻。
第二项:请**通报**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第三项:进行大会交流发言,发言单位时间控制在8分钟以内。
第四项:请省科技厅**讲话,大家欢迎!
第五项:请**作重要讲话,大家欢迎!
同志们,今天会上,书面传达了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印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负责同志分别作了交流发言,**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深刻分析了当前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对今后**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殷切期望,为我州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会后,**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传达学习讲话精神,抓好《**“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学习贯彻落实,尽快研究制定具体办法和措施,并结合各自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将会议精神的落实体现到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下面,我就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科技创新重点工作再讲几点具体意见。
第一,突出科技创新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治理、绿色产业培育,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攻关。立足我州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以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为平台,依托州内科研推广机构,协调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力度,形成对森林、湿地、草原、土壤、水源等进行源头控制、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的成套技术,通过推广应用,切实遏制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留住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大生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加强退化草地治理、荒漠化治理、病虫鼠害防治及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水资源保护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江河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矿山地质生态环境修复等技术研究示范,提高水源涵养功能,促进草地、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二要构建高原绿色新型产业支撑体系。加大新能源产业技术应用,开发推广光能储备、新能源并网等技术,以示范园区、公共设施、居民住宅、农业设施等为重点,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风能、生物质能、低能耗建筑能源系统等新型清洁能源应用技术研究,加强清洁能源在农牧区的集成示范及推广应用,优化城镇和农牧区用能体系。三要探索美丽城乡建设的科技路径。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为契机,从营造宜居环境入手,通过科技创新推进美丽城乡建设,不断提高县市和重点城镇大气污染治理、生活垃圾处理、餐厨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方面的能力;在农牧村推动牲畜废弃物、秸秆、废旧农膜等种养殖废弃物的再利用。探索低碳城镇技术集成示范,开展城镇区域规划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以及绿色可再生能源等技术研究,推广节能、节材、智能、绿色建筑规划与标准、绿色建造与施工等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建设低碳、绿色、环保的生态**。
第二,突出科技创新对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提升作用。当前,我州农牧业发展受到低价格和高成本的双重挤压、补贴“黄线”和资源环境“红线”的双重约束,要解决好这些突出问题,进一步拓展农牧业发展空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一要加大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立足各县市特色优势产业,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区。具体讲,就是以合作、**、**、**为农畜产业核心区,开发牦牛、藏羊特色畜产品,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以**、**为农作物核心区,推进青稞、油菜等主粮化战略,打造藏中药材种植、山野珍品、珍稀食用菌等特色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以**、**为特色农产品核心区,开发天然特色农产品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适合地域条件的林下产品等特色产业。二要加大现代生物产业技术开发。突破特色生物资源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开展冬虫夏草、手掌参、红景天、等高原特色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研究、驯化选育;开展沙棘、蕨麻、野生菌等野生植物高效活性成分分离提取和牦牛藏羊等动物脏器、骨血为原料的生物制品精深加工研究,推动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三要加大藏医药研发。积极建设藏药新药研发重点实验室、藏中药工程技术中心和产学研联盟等创新平台,培养藏医药科研团队,开展藏医药医学基础理论研究、诊疗技术标准制定,继续做好传统藏药制剂的传承保护及二次开发研究,强化藏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为藏中药产业发展提供公共技术服务。
第三,突出科技创新对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深度挖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做好科技创新和文化旅游业结合这篇大文章。一方面,要促进旅游科技融合创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加大高科技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推广应用,创建便捷化、人性化、智能化的全域智慧旅游服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旅游与经信、公安、交通、统计、气象、工商、质监等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完善信息查询、电子商务、微博微信、电子导航、虚拟旅游等功能,依托旅游大数据平台,开发电子政务、游客流量监测、旅游安全监管、导游服务等系统,即时信息、完成数据分析。建立以手机查找、预订和支付为重点的“一键知**、一机游**”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推广旅游在线购物、租车、订餐、订票、订房等服务模式,做到旅游信息、资讯与游客的“零距离”互动,通过科技创新,丰富游客旅游体验,提升服务满意度。另一方面,要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推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对传统文化、工艺美术的科技支撑力度。开展基于大数据架构的藏族建筑、服饰、饮食、佛教、民俗等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藏文化遗产的保护技术,开发以藏文化为主的高原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库。依托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和体制创新,推进科技成果在文物保护和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加快形成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产业链,促进一批新兴业态的文化科技企业集聚发展。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还原和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体验馆等高端科技文旅融合点,丰富文化旅游产业业态。
第四,突出科技创新对提升公共服务的优化作用。依靠科技创新建设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更公平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是我州当前科技创新工作需要聚焦攻坚的重点方向之一。一要着眼于提高政府服务效能,着力打造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集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效能监察于一体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加快推行网上行权,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和部门数据共享,优化政务服务,实现利企便民,通过科技手段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二要着眼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针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建立覆盖人口基础信息、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交通治安信息和城市信息的城市公共数据库,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市政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城市交通管理、市容市貌管理和城市文明程度,通过集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关键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三要着眼于提高社会治安管控能力,创新管理方式,加大新型科技成果应用,以科技创新推动社会面防控、犯罪预防、案件侦破、网络舆情监控、电信诈骗拦截等重点领域管控,推动“平安**”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的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四要着眼于社会公平,大力推广应用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手段,让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优质资源方便、快捷地向基层和农牧村延伸。重点开展重大多发病的预防控制、临床综合诊断和治疗康复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对高原常见病、慢性病的专项防治研究,研发新型藏药制剂产品,力争取得重要科技成果。五要着眼于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助推解决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加强监管实用技术、方法的研究和推广,推动物联网、计算机技术等科技手段在监管工作中的应用,开展溯源预警、产品评估、安全检测等全过程电子化监管,形成质量安全追溯链条,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心、用得放心。
第五,突出企业平台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科技创新成果从创意、研发到孵化,最后实现产业化,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需要各类创新要素的协同集聚,这就需要有平台、有载体、有示范。一要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引导激励,用足用好各类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自觉加大研发投入,到2020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达到75%。支持重点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条件的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平台或共性技术科研平台,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家,科技型企业达到15家,规模以上企业有稳定研发活动的比例要达到40%以上。促进企业成果转化应用,支持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建立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专业技术协会和行业协会,努力将企业技术标准上升为行业技术标准,掌握产业发展的“话语权”。二要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农牧业平台要进一步加大**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力度,建设完善以**为核心,集科技创新孵化、畜产品加工、藏中药加工、农林产品加工、绿色物流为一体的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推动农业科技园区引入新企业、研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各县市要围绕各自主导产业,积极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提高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研发平台要争取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示范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到2020年,建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重点实验室5个、众创空间等各类创新战略联盟10家以上。众创平台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园、科技创新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快众创空间发展,建设服务实体经济的创业孵化体系。三要畅通成果转化通道。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各类科研人员和团队在科技成果研发转化中的利益分享比例,让他们通过研发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得到应有的劳动报酬。探索搭建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和交易形式,形成有形与无形、线上与线下、网上与网下互联、互动、互补的技术市场体系,保障科研成果顺利进入市场,加快培育一批熟悉科技政策和行业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成果的供需双方牵线搭桥,到2020年,力争**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60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50项以上,促进优秀的科技创新成果、高新技术产品优先在我州落地转化、形成产业。
第六,突出政策资金的科技创新保障作用。通过优化体制机制和稳定增加投入,助推科技创新。一要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和税收优惠。州县各级财政部门要优先保证科技投入到位,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监督力度,从今年开始,用于科技产品研发、新技术引进推广、创新平台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资金要纳入年度预算,并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通过提高科研项目的间接费用和劳务费比例、赋予项目承担单位一定的预算调整权等办法,鼓励、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到科研推广第一线,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各级财税部门要严格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各类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更多运用风险补助、投资保障等方式,引导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二要完善投融资机制。金融部门要加大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服务,优先安排对科技项目的贷款,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推动金融机构与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实施投贷联动,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股权、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局面。要建立创业投融资平台,鼓励金融机构设立服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专业部门或分支机构,开展互联网融资试点,增强众筹对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服务能力。三要加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一批带动学科和产业发展的创新人才和研究团队,培养一批熟悉市场、具有较好专业基础的产业领军人才,到2020年,**科技人员总量达到2.2万人以上,企业科研人员占全社会科研人员总量的比重提高到50%,培育2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团队。重视工程实用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在现代农牧业、文化旅游业等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切实扭转我州科技人才不足的局面。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入股、科技成果收益分成、科技成果折股、股权奖励、股权出售,支持科研人员以技术、专利等作价创办科技型企业或科技服务机构,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