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健康发展报告范文

心理健康发展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健康发展报告

第1篇:心理健康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 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1 引言

心里学研究表明: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否正常、健康与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对父母、同学、老师以及对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这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因此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严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2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一份报告曾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期,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据有关心理咨询机构统计,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不健康或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我认为,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心理承受能力弱。风险和挫折是人生中难免的事,敢冒风险和战胜挫折,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品格。可是由于青少年学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提防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危机感。

2.2 自私狭隘,虚荣心强。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和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越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

2.3 缺乏意识和毅力,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现在中学生独生子女多,有的从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读书缺乏毅力,在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2.4 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在决定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智商只起20%的作用,80%的作用来自于其它因素,其中包括“情商”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它包括了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健康稳定的情绪及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克制力,也包括如何理解他人,接纳他人和被他人理解、接纳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外界的客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在三个方面:①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②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③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3.1 家庭环境因素: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家庭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很大作,父母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位老师。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孩子的心理素质形成有极大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家庭成员间关系和睦融洽,孩子性格开朗乐观,适应环境能力也会更强。相反家庭破裂,父母不合,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将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使孩子养成孤僻,难以交往的性格。

3.2 社会负面因素: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在社会大环境下,难免使一些学生产生理想破灭的失落感,缺乏目标和追求的空虚感,出现一些病态和人格障碍,造成心理失衡,甚至精神崩溃。

3.3 学校教育管理因素: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具有针对性、选择性和计划性。然而,在目前学校教育中,某些地方应试教育十分严重,片面地追求升学率,高强度的学习要求,高频率的考试,超限度的加班加点,强烈地刺激着中学生幼稚的心灵。

5 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中学生思想健康最适合的场所,学校可以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因此,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采取以下对策。

5.1 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高尚品质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要培养出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全面的跨世纪人才,学校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2 学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意志是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理想、确定人生目标,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才能激起学生的自信、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5.3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各科在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策。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改变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评方法。

5.4 多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电话,使学生心理障碍有处释放,有处倾诉,从而找到良好的应对方法。

第2篇:心理健康发展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开题报告的质量写得好与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

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

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

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

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

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

1、通过再现历程,追忆战士的丰功伟绩,对概况、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

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

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

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

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

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

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

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

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

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课题名称: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

一、立论依据

研究意义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与核心,同时也是智能正常发挥的保证。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为此,从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分析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说明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小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入手,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文献综述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物质和精神二者缺一不可。小学生的天生素质如何发展,有赖于他的周围环境,而其心理怎样发展,则取决于他的生活过程。一般来说,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与遗传、营养、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以及学生心理的自我强度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建军.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低龄化问题研究。新世纪以来,我国青少年自杀呈现低龄化趋势。应试教育与学习压力的超负荷造成少儿身心的亚健康。心理疾患的高发是造成自杀行为的低龄化的重要原因。我国未成年人在情感、人格、人性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普遍存在的校园欺侮现象也是造成少儿自杀的原因之一。家庭因素对于青少年的自杀行为有着重要关联。青少年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与减负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中小学教育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有效防治自杀的重要途径。

田云兰.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情况与目标取向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国内比较常见的提法还有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教育等。这类提法含义基本一致,即离不开心理二字,最终还在于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还有一类提法比较普遍,如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诊断、心理卫生等。这类提法沿用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术语,但含义十分广泛,在学校也多指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我们沿用心理咨询这个术语,从心理咨询自身的发展来看,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编辑的《心理学百科全书》(1984年)认为,心理咨询应遵循两种定义模式,即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指出咨询心理要始终遵循着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的模式,咨询对象(不是患者)被认为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已经存在的能力,或者形成更为适当的应变能力。咨询心理学强调发展的模式,它试图帮助咨询对象得到充分的发展,扫除其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

高平从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影响三方面分析得出:生理因素是基础,心理因素是依据,环境影响是条件。要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必须从改善外部环境入手,开展广泛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以上各种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健康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就安康的实质;认识到了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适应问题、情感问题、学习问题、行为和人格偏离四大类,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我们应当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生物的、环境的、教育的几个方面来分析。

二、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人们提出了全面素质的概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素质决定着其他各种素质的质量水平,甚至于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成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

1、通过研究,全面了解小学生心理状况,获得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通过实验研究,获得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个案,探索出适应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内容

1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因素;2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3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4社会环境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心理测试法、经验总结法、成果分析法。

三、论文大纲

1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因素

(1)遗传因素;(2)生理因素;(3)心理因素等。

2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结构;(2)家庭氛围;(3)家庭关系;(4)教养方式;(5)家长的榜样;(6)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3、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导因素

(1)校风与班风;(2)学校环境;(3)教学内容和方法;(4)教师素质;(5)师生关系。

4、社会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诱发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生活;(2)大众传媒;(3)社区环境。

四、主要参考文献

[1]李建军.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低龄化问题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4(6):70-72.

第3篇:心理健康发展报告范文

情绪;心理品质;心理困扰;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3—0063—01

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针对这一现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程设计理念,即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初中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经,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为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那么,该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思想品德教学之中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初中生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可利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向学生传递正面信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他们获得情的感染、爱的激励、美的享受,让其通过讨论、课题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在合作与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增强道德认知,为其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与情感

情绪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初中生的情绪活动强烈但不稳定,情感活动丰富但不深刻。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如,在讲授《学会调控情绪》一课时,我为学生介绍了一些诸如注意力转移法、合理宣泄法等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并要求他们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使其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情绪与情感,学会正确地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不断地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三、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初中生良好道德品质及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积极开发相关学科中的思想品德教学资源,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和感悟。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科学考查和综合分析,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策略,如,组织演讲比赛、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在具体的情境中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四、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扰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时常会被一些心理问题所困扰。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就会阻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围绕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坚持正面引导,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困扰。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紧张、厌倦等心理,要及时地进行疏导,以使他们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态。对于学困生,应予以个别辅导,积极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还应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性心理及交友等问题,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第4篇:心理健康发展报告范文

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水平,根据学生实际接受程度,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等心理素质。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其社会角色,变成与学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都给予同样的关怀、爱护,这有助于形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态势,以及师生情感的互动。例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人格上给学生以平等地位,要经常使用“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我相信你以后比老师想得更好”,“这个问题你能解答,你能行,不妨试试”等平等和激励性语言。

二、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材的处理与挖掘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灵活妥善地处理,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具体目标含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包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设计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心理需求,教学要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形成学生主动学习、好奇探究的意识和坚持不懈、精确细致等品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自,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进而促使学生好学、乐学。例如,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需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和交流。

四、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根据生物学科的内容特点,改进教学的策略方法,使学生愉快地、兴趣盎然地学习。成功和失败不仅是反映学习成果的信息,而且可能对后续学习的动机产生正性或负性影响。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演板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因人而异地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提出不同要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失败,进而不断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对于一些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实验,如“种子萌发环境条件”“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等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对成功的学生给予鼓励性评价,以强化其成功的体验。

五、适时对学困生给予个别帮助

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懒散、分心、烦躁、厌倦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调适、疏导,并随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其改进作业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中学生物有关于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点,但教学中一带而过甚至忽略不教或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却不少,学生不能从正确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不能正确抑制性冲动,就容易发生问题,阻碍身心发展。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战胜性冲动,破除学生对性问题的神秘感,改变对性的无知与困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性心理。

六、重视教师人格的作用

第5篇:心理健康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应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提高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体育修心养性的特殊作用并加以拓展,协助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以智力健康、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心理适应为主的教育,指导帮助大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克服心理障碍。

一、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教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方法手段都不能代替的,体育活动是保持或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利用这一特点,把旧观念中体育只作为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一种手段,扩展认识到体育对人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并把它作为改善心理环境、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的特异性,通过各种方式的心理教育,帮助、指导其克服与消除种种弱点,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促使其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体育教育教学中

心理健康教育应向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向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各科教育活动相结合。高校的日常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应该有一部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基本途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各种教学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所以,体育教师要努力地挖掘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尽可能地消除各种不利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行为渗透到每天的具体教育教学中,力争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国家教委1989年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0.23%的人有不同的心理障碍;1997年湖南某大学采用SCL-90量表,对职教学院431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其中19.26%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据《2003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调查及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占16.5%;南京4所高校1万名大学生的精神状况显示11.7%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疾病。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要采用多种途径和多样化的方法,在各种技术技能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可以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心理调节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惑。可以组织心理健康体育教育活动,如组织比赛、社会实践等,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可以利用班级或团队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大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教育干预,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咨询,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形成三者结合的教育网络,减少大学生内心的矛盾性,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只有使其认识到健康体育生活方式对促进自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才能使其自觉地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的、科学有效的体育健身手段和方法,才能使其按个人意志坚持不懈地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

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状态和信心

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学习成绩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动作的好坏、学习成绩的优劣无不展现在师生面前,因此,学生比较容易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凡是伴随着使人满意、愉快的情感体验,其活动常常受到强化;而不满意的情感体验则使活动受到抑制。基于此,体育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排除其不良的情绪干扰。当学生某个动作失败时,教师应给以鼓励并正确地分析和耐心地帮助,以增强其继续练习的信心和勇气。体育比赛有胜利者必然也有失败者,教师要抓住“失败”这一契机,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成功的机会。对那些技术动作复杂、一时难以掌握的学习内容,教师应采取分层次教学和降低练习难度要求等方法,让那些能力有限、素质较弱的学生也能完成动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习的成功往往是兴趣的催化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实践性、竞争性、公开性、协同性决定了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明察秋毫,审时度势,利用教学艺术,因人因才施教,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在促进提高他们运动能力的同时,调节他们的情绪和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完善他们的个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教师责任感

第6篇:心理健康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 体育 心理健康 内涵 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35-02

根据近年来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调查报告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递增趋势,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健康已成为中小学生接受教育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1.小学心理健康的教育与目的与任务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从了解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和内心的需要出发,通过心理教育和引导,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是小学生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提高认知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说到底就是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数以亿万计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要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要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亦即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3)要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即根据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其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如果学生的心理出现障碍不但严重的影响小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会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二、学校体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学校体育对小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影响。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的核心任务。它不仅是完成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完成其他一切领域实践活动的根本保证。学校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它能使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在进行连续的脑力劳动之后,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学生脑部的血液循环,使大脑得到充足的血和氧的供应,左脑得到充足的休息。能够消除疲劳,使学生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2.学校体育对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影响。

意志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重要的心理因素,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在小学阶段,是学生意志品质形成的最好时机,它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关键。研究表明,体育运动与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体育是一项极其艰苦、对抗又非常激烈的活动,紧张、易疲劳是其显著特点。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必须要具有明显的意志力和强烈的情感体验。所以说,通过体育锻炼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养成顽强勇敢、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3.学校体育对小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影响。

人的个性是人体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具体表现在兴趣、爱好、才能、气质、性格等方面。体育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作风和意识。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对培养和反战学生的个性有很大的作用。体育活动集体性特点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个性。实践表明,经常参加体体育活动的学生,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豁达大方、有良好的气质。学校体育还有助于消除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是克服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心理训练方法.通过体育锻炼活动,尤其是参加一些自己非常感兴趣,自己又非常擅长的体育活动,对于增强人的自信心、自尊性和成就感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强大学生的心理百多不必要的烦恼不安和自卑,转移注意力,宣泄压抑的情感,缓解紧张的神经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可见,学校体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4.学校体育有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

同学之间的交往对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体育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之间交往的载体,促进人际交流。喜欢运动的学生往往会交许多爱好相同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体育运动还强调分工协作,尤其在集体项目中,由于对抗激烈,集体配合性强,在活动中不仅要充分发展学生的身体机能、技术和心理的能力,而且需要大家同心协力,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因此,通过这类的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在竞争中善于与人协作共事的群体意识和团体协作的精神。把这种精神运用在社会生活中还会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5.学校体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有的小学学生比较害羞,有的小学生甚至都没和陌生人说过话。在小学体育课上,无论是以自主探究为主,还是小组互动合作形式,自然离不开交流。在这种和谐温馨的氛围之下,内向的成员得到鼓励和支持,话越来越多,胆子也越来越大,慢慢地学会怎么与人交往。对于性格比较内向,孩子们都很不愿意与之交流,通过体育运动会很快让他们体会到快乐,并渐渐找回自信心,性格也会变得开朗,心理素质也会大大增强。

总之,学校体育与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体育活动中可以渗透认知、情感、意志和心理适应等教育。同时,在体育教学活动框架内应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康的性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优良的心理品质,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姒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0.01.

第7篇:心理健康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资源整合家校互动心理健康教育

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发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毕竟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整个素质的基础、核心和归宿,也是当代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现有的学校教育条件下,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人力和物力上的投入之外,我们认为培养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更为重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只是心理教师的事,也不只能停留在课堂教学上,它更应该渗透在校园的每一处角落,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整合最丰富的资源,给学生提供最大的心理支持,从而培养健康心理,创建和谐校园。

下面以我校为例,浅谈如何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合理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我校是一所具有80多年历史的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从“九五”以来,我校开展了一系列心理教育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十五”以来,我校承担了江苏省心理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农村重点高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实践研究》,通过广泛开展行动研究,步步推进高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多年来,我校结合农村重点高中学生的特点,围绕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整合多方面的心理教育资源,探索健全人格培养的操作策略和机制。学校的心理教育给予了高中学生全面的心理支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充分利用课程中的心理教育资源,优化心理教育环境

学校的心理教育决不是靠设置一个心理咨询室、配上一个心理咨询老师等着学生上门来咨询就可以实现的,学校心理教育更应该注重采用面向所有学生的发展性模式,因此,教师的全员参与和课程的全面渗透就为学校心理教育所必需。

一是学科课程渗透。课程渗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意和行为水平。这是学校心理教育的最经常性途径,它能促使教师人人参与心理教育工作,挖掘和整合课程教学中的心理教育资源。我校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做到:1.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两个尊重”,即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心理感悟,尊重学生的人格形成过程。比如允许学生在课上发表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有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模式,不强制学生必须在同一时间听同一内容的课。2.根据自然科学课程、人文科学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不同课程的教学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以发展性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案和措施,并确立学生心理发展的课堂教学目标。特别是政史地艺术等人文色彩浓厚的学科,更要求老师在授课中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在备课过程中,要求教师除了知识目标外,还要增添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总之,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心理教育,可以使教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的兴趣,提供学习策略、学习思维训练,建设积极的学习情绪,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优化学习心理,优化课堂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二是心理教育校本课程。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心理知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发展的潜在可能,可以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有助于学生的互助和自助。我校根据多年的心理教育经验,利用周六自主活动时间,开设了包括“认识心理素质”、“成才与心理素质”、“自我完善心理素质”、“开发心智潜能”、“促进心理健康”、“克服心理问题”等多个模块的心理教育校本课程。授课主要以团体辅导、情境活动为主要模式,让学生在课程活动中产生体验,学会自知和自助。同时,我校还开设了心理系列讲座作为校本课程的补充,分别就新生的学校适应、面对考试的心态、应付挫折、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等方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常识普及。

三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来在中学层面呈现不断普及之势,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亦能对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我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中,每年都有学生课题组提出诸如这样的课题:高中生的心理动向研究,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现代学生反叛心理调查研究,当代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调查研究,心理测试的功能和利弊研究,心理状态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学生考前考后心理调适研究,快乐心理自我调节的研究,中学生心理自控能力培养的研究,等等。如我校5名学生组成的课题小组曾开展“师生关系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他们通过对师生两方面的访谈、调查和对比分析,形成了高质量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该报告被删节后以4000字的篇幅曾刊载在省级刊物《学校管理》上,该杂志破天荒地刊载中学生的研究习作,并加上了编者按,给予了高度评价。

多年来我校一直鼓励学生直接以身边的心理问题作为选题来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开展体现学生心态、贴紧自身实际的有关心理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自身的心理现状,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学会心理的自我调适技巧,习得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方法,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心理学家”。

二、深入挖掘学校管理中的心理教育资源,寓心理教育于日常管理

近年来一些从事心理教育的专家注意到了学校心理教育中的一些不良倾向,并强调提出:心理教育应融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融于班主任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中。我校的心理教育则历来注重整合学校管理层、班主任管理层和学生自主管理层上的心理教育资源,融心理教育于日常管理之中。

首先,学校的校级管理树立“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兼容并包”的管理理念,改变了过于一些刚性的、不当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审视和反思分析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管理缺陷,探索更具有柔性的、更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管理策略,以打造全新的和谐校园。比如我校定期由校长室、德育处、总务处联合牵头,召开班长、生活委员和学习委员例会,耐心听取广大同学对学校管理措施和后勤服务方面的意见以便及时整改。此项举措看似简单,却能在很大程度上给广大同学一个提意见、发言论、讲真话的畅通渠道,从而避免学生心中怨气的积压引发心理失衡,或是借助网络乱发言论。当前一些中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偏激的情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沟通渠道的堵塞所致。

其次,班主任管理在心理教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班主任有熟悉和了解每一位班级同学的优势,班级学生对班主任的向师性也表现得比较突出,可以说班主任是校园心理健康的第一道保障线。班主任不但能以个别交流的方式直接接触到学生的心理,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课、班级黑板报以及各种集体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我校要求班主任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高三毕业班则要求班主任建立考生心理档案,及时记录考生的心理变化,以增强考生的心理素质。

最后,学生的自主管理模式更能使学生的心理得到良好的调节。学生的自主管理可以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和体验。近年来,我校陆续将各类大型活动交给学生来举办,如文化艺术节、运动会以及各种文艺活动等,教师则承担起了策划者、护导者的角色。再比如我校还成立由学生组成的“学校伙食监督委员会”,时刻监督学校食堂和超市的食品安全状况,并及时了解和质疑食品价格的合理性。此项举措不但能让全校师生心理满意,同时还获得了广大家长的高度赞扬,从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在这样的学生自主管理活动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参与热情不可低估,学生的创造潜力不可小觑,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不断创新。我们则以宽容的心态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尝试自己的创意,为学生提供放飞梦想的平台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心理成长营造了多元化的空间。在活动中成功与挫折、失败并存,在活动中组织者与参与者角色频换,学生在“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丰富而深刻。

三、家校互动,让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1+1>2”

过去的家长过多关注的是学生成绩,过去的家长会上老师与家长谈子女其他方面的教育时候,家长总是不以为然。现在,随着家长文化层次的提高,大部分家长也开始重视子女的心理教育和家庭的心理氛围。就学生而言,样园中的心理问题,其根源则在家庭!人们常说每一个问题学生,其背后总会有一个问题家庭。因此,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实现家校互动,家长必须掌握一些关于家庭心理环境建设和子女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以我校为例,主要依托以下工作开展家校互动:①在家长会上交流。在每个学期分年级、班级举行的家长会上,一方面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与家长交流学校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向老师反映子女在心理成长过程中的问题。②在家长学习材料上宣传。学校德育处在编印家长学习材料时,定期安排《子女心理健康与家庭心理卫生》等专辑,内容涉及“怎样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你的孩子成为胜利者”“让孩子学会分享”“离异家庭要把快乐和自信留给孩子”“怎样使孩子消除自卑感”等这样的宣传家庭心理教育的内容。③专门为家长开设家庭心理教育讲座。学校邀请各方专家为家长和学生举办系列相关专题辅导报告。

四、借助网络的力量,营造师生零距离交流的心灵空间

通过网络进行心理辅导不失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心理辅导形式,网络的便捷可以让学生跨越时空,网络的虚拟性也可以给学生以安全感,而青年学生通常又对网络有着特殊的爱好,因此,网络非常有利于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我校通过校内心理辅导网站,进行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讨论、在线心理答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网上的心灵家园,在给学生以现实的心理支持的同时,也给了学生虚拟的心理支持。

我校的心理教育网站还专门招聘了学生心理互助版主,由心理咨询老师筛选出的部分简单问题,交由学生“心理辅导员”来回答,促进了学生心理的网络互助。

此外,优美的校园环境如古朴的建筑、葱绿的草木、励志怡情的文字等,都能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到陶冶作用。

第8篇:心理健康发展报告范文

针对以上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实际出发,认识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开展这项工作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科学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努力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老师学生心理健康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这一层面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又慢了一拍!

一、"习以为常"的现象--现状的缩影

让我们先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现象之一: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现象之二: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谁要完不成,明天早晨你就别进教室了!"第二天早晨,果真有的学生被拒之门外,有的明知"进了门",干脆呆在家里不来了或逃学了。

现象之三:老师对考试考糟了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真是没救了!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来了!"这个学生低着着,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怨怒"的目光。

现象之四: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说:"你这是什么态度?竟敢和老师顶嘴?你还想不想念书了?!"在老师的呵斥中,学生满腹委屈但不再讲话。

现象之五:老师规定:"作业错一次,罚做50遍,再错,罚做100遍,依次翻番"。结果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因一错再错而老师又不给他"指点述津",被罚做2000遍!这样一个近乎天文数学的庞大作业量,使这名学生再也不敢上学了!

现象之六:一位学生因作业没完成,被老师用小树枝抽打左手心,导致学生的左手肿得像小馒头,家长要找老师论理,学生还极力阴拦不让家长去学校。

这些都是笔者所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件,在农村小学,这些现象可谓见怪不怪,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诊断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也可以说是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浓缩。

二、看不见的危害--心理伤害

上述这些现象,已不是简单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而是一种心得上的惩罚,心灵上的伤害,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

1、不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对学生的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的"霸权主义"作风,使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从而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2、不讲究科学,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讲究科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例如前文提到的罚做2000遍作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自卑感、受挫感、丧失自信、缺乏兴趣、忧郁、压抑、胆怯、畏难、自我形象降低...

总而言之,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情",其实不平常,它们造成了我们看不见的伤害却是更深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儿童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长期被我们广大教育者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的问题。

三、原因探究

造成这种农村小学面积大学生心理频受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影响学生个人素质的完善与提高的根源何在?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令人"习以为常"的小事?为什么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能引起教师、家长的重视?我想,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很多人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其实,根本就不懂得心理健康是怎么一回事,就更谈不上心理健康教育了。

2、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也有一些教师,朦朦胧胧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却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与己关系不大,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那不是自己该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专家学者的事。

3、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也有部分教师,切身体会到了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他想认认真真地来做这方面事情时,才发现,原来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那么缺乏,无力支撑,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办法操作。

4、小环境的过低要求纵容了教师的"懒惰"和"无知"。

农村的信息比较闭塞,家长的文化水平从整体上来讲相对较低,所以农村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诸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这些名词更是闻听未闻,也无人对此提出什么要求,而在家长群体中和一定范围的社会舆论中被普遍接受的论点是:"师生如父母,教师地学生没有坏心,打两下也没关系","教师总是对的,无论怎样批评学生都应该的和可以的,对老师的语言、方法态度不能苛求","教师地学生的惩罚是必要的,那是对学生负责任的再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而家长和舆论却从不考虑这"打两下"批评"惩"是否已对学生的心理构成了伤害?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也就开始"打两下"、"批评"、"惩罚"......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伤害,什么是心理障碍等也就懒得问津了,自认为"省事无事",却不知是贻害无穷?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等同于单项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但它包涵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某些理论与手段,而更多的则是心理教育与训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体现、开拓了情感教育,思想转变,行为训练的新方法、新思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的影响、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不可或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载体。据有关统计资料表现,87%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不是智商与学习能力的问题,而是心理状态的问题,也就是说,87%的学生学习困难,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这也足以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占的伤量之重。

其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观念、新手段还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法实效,真正取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突破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变化。既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得更好。

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发展性目标,即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另一个是防治性目标,即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使学生达到心理健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发展性目标和防治性目标来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健康发展,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困难的问题,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注意力障碍等;高年级的学生有青春期烦恼的问题,如体征引起的烦恼,异往的烦恼的以及情感误区的烦恼等;心理品质与行为的问题,如儿童强迫症,学习能力缺失、说谎、孤独、嫉妒、自卑、抑郁、多动症,以及极少数学生因受环境影响和不良影视剧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玩世不恭的念头和行为。对这些问题的克服,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七、农村小学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2、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

3、活动性原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展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机会。

4、协同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最讲究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此手段施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

再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应该是应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专题教育,如讲座、报告会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有发泄的渠道,减轻心理压力。

4、创造条件,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5、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德育基地等。

6、自我教育。学生通过自我矫正、自我诊治、自我训练、自我修复心理障碍,这样也最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第9篇:心理健康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规划及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及社会的变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问题,亟须认真加以解决,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认知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高校轻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忽视自身的主体性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在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及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通力协作和密切配合下,才能顺利进行。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与立法机构应该既是各类教育法规的制定者,又是贯彻执行法规的监督者,然而,由于立法机构至今仍没有出台任何敦促高校必须无条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法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许多文件常常不能被高校及时、有效地贯彻执行,出现“高校不急,主管部门急”的反常现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执行主体的高校,理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推行者和实施者,但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却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在这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是为了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发展需要,而是“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实施素质教育的粉饰品和应付上级检查及汇报工作的美妙装饰物。

2.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是在各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作为一章或一节来讲解。在课程改革之后,在全国通用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这部分内容也仅仅是在第三章中有所体现。虽然有些高校后来单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学时很少,教师很难将心理健康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课堂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实际问题。

3.方法、渠道单一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一线辅导员更多的被视为“消防员”,常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教育方式上,方法单一,手段落后,轻视对重点群体心理危机的主动介入疏导;在体制机制上,缺少一整套稳固长效的心理问题排查、心理异常学生管理、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心理危机干预、跟踪、评估的工作机制,亟须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综合体系,进一步协调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因素共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强大合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4.队伍不齐且缺乏专业化

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复杂多样,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配备齐全专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工作者和医务人员,另一方面,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应掌握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技巧,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当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的。由于他们心理学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足,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有的误导了该工作的发展方向,甚至,有的还给学生增加了心理负担。在未来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将逐步实现专业化。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相应对策

1.充分认识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通过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各自的侧重点。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大学生的思想层面,更多地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机、人生态度、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研究,注重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为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则偏重于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它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更关心学生合理的内在需求,更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更强调在社会规范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可以修正以往单纯通过灌输说教而忽视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做法,有助于从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全过程,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使教育手段更具科学性。

2.加快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软件进入课堂,可缓解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提高了教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水平。比如,学生心理档案实现微机储存、管理和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心理测量软件的使用,使测量更快、更准确。另一方面校园心理咨询网络和其他心理咨询网站可以更便捷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可以实现远程心理求助或专家求助;可以在网上实现与其他同学沟通聊天;可以构建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系统,会诊疑难病症,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在网络上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等等。

3.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

高校系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意味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孤立出来,而是要更好地体现二者的互补和统一。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心理问题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仅靠单一的教育方式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因素有机结合,共同加强学生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引导学生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获取知识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既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又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另一方面,要改进过去心理咨询坐等大学生上门的方法,主动、公开、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联系实际,防患于未然。可以采用校园网络平台、学术讲座、团体咨询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学生心理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注重专业化师资培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心理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要从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学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单一性、教育过程的简单化等问题,特别是对“问题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我们的教育实践证明,学生的思想问题不少源于心理问题。加强心灵的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出问题的根源,再从思想上加以引导教育,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5.注重专业化师资培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心理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要从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学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单一性、教育过程的简单化等问题,特别是对“问题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我们的教育实践证明,学生的思想问题不少源于心理问题。加强心灵的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出问题的根源,再从思想上加以引导教育,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