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训练序列 人教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45-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起步在三年级,每学期至少安排了18次习作训练(不含小练笔),到了六年级有将近200次习作。经笔者在每年期末考试改卷时观察发现,有相当数量五六年级学生的习作还停留在三年级的水平。同时,笔者通过多年听课调查发现,部分教师的习作教学明显存在缺憾,突出的问题是重点把握不准,训练点设计不合理,训练难度没有层次,没有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习作能力。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立岗教授指出:“探索和建立作文训练的科学序列,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迫切需要,是当今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重大课题。”
只要细心研读教材,我们就会发现教材在习作教学的统筹安排上有明显的训练序列,形成了一套隐性的体系。一些教师存在习作教学指导困难,正是由于他们没有在习作课前弄清小学习作训练内在的训练序列。以下,笔者试对人教课标版教材的写人习作训练序列进行梳理,并力求对单元习作具体要求、习作训练点等进行探究,结合教学实际挖掘合理的训练重点,初步构建出小学阶段写人习作训练序列,探索小学各年段写人习作的训练方法,为一线教师进行习作教学提供参考。
一、人教版语文教材人物描写习作一览表
二、写人习作训练序列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年段(三、四年级)是写人习作起步阶段,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并且写完后读给所写的人听。习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使得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完成习作,旨在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信心。写作完成后,学生读给所写的人听再进行修改,分享了习作的快乐,并不知不觉地修改了习作中明显的错误;四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写敬佩的一个人,是在三年级掌握运用事例说明人物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习作完成后,学生进一步学习修改习作中明显错误的词句。高年段(五、六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写特点鲜明的人,如五年级习作提示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方法进行表达;六年级要求通过两件事来介绍自己的小伙伴,描写的对象没有大的变化,只是习作要求从写一件事增加到写两件事,并且要求将人物的特点写清楚。可见,三到六年级写人习作的难度逐步加大,并且都非常重视习作的修改,从自我修改的提高到相互修改的共同进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自己的学习生活,在实践中写作,说真话、心里话,不写空话、假话。虽然高年级的写人习作有一定难度,但都是在学生可以掌握的范围。
三、初步构建写人习作训练序列策略
要较好地完成写人习作教学,初步构建起写人习作训练序列,教师要善于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注重读与说、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一)中年段写人习作训练教学策略
1.抓住对话描写,确保写人习作“言之有物”
小学生第一次写人习作是“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三年级上册的单元课文都是讲述名人的平凡小事,让学生从一件件小事中感受他们的不平凡。课文的对话描写非常多,四篇课文中的对话均占内容的一半左右,故事情节大多是通过对话描写展开。例如,以下是《灰雀》一课的人物对话片段。
(列宁)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以上文本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必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上,只需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两遍课文,着重理解人物对话描写的几种表达形式,注意冒号与引号的正确用法。然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通过活用造句、造段等方式让学生进行仿说、仿写。结合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强化训练,再加上学生在二年级就有了关于对话的专门训练,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写人习作方法,即通过对话描写把一件事情说得比较完整。
2.按一定的顺序表达,使学生写人习作言之有序
第二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要求“介绍我自己”。本单元课文讲了几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单元的另一个重点是训练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具体,如在《惊弓之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更赢怎样正确判断大雁会掉下来展开讨论;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对文中最后的讲话进行讨论,并且背诵下来,学生就容易发现和掌握课文描写的顺序,从中受到启发。由于有了上次习作训练的基础,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醒,学生很容易把作文写好。教师在习作之前可制作表格,表格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长相中最满意的地方、兴趣爱好、喜欢的食物、最擅长的功课、性格特点”等,学生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在小组内进行汇报,请同学帮忙指正,这样学生就能够对自身的特点有了清楚的认识。为了达到“按一定的顺序说(写完整)”的习作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介绍某个中等生的表格,请学生参照表格介绍自己,最后师生共同参与,将表格中的文字变成我们日常说话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依据表格进行介绍时虽然能够按一定顺序说(写),但是这样的表述没有重点,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着重通过一件事来说一说自己的性格特点,让学生从中掌握表达的技巧。
3.初步学习抓住细节描写人物,使写人习作言之有情
小学阶段的第三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四年级上册,要求学生看图习作或写一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图片主题为“胜似亲人”。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快乐和幸福。课文中的很多片段非常感人,如课文《搭石》倒数第二自然段是关于大家怎样过搭石的场面描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自然段是关于小钱躺在病床上的描写等,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由课文内容出发,联系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故事,抓住动作、语言描写表达出感人的场面。如以下是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桥》中描写老汉的细节片段,并指导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人物。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神态描写;老汉的沉着、冷静)
(2)出示句子: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语言描写;坚定、果断、命令式)
(3)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动作描写;“揪”“吼”说明十分愤怒,“冲”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教师小节:“文章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并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烘托气氛。正是这一处处令人感动的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一位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师出示一张学校举行运动会或是学生熟悉的场面特写,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指导学生根据今天学习到的细节描写尝试在课堂上说一说,课后安排写一写。这样的习作训练,加强了学生对场面描写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渗透学着关心、帮助他人的德育品质。
4.抓住侧面描写,使人物描写更加精彩
小学阶段的第四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四年级下册,要求写“我敬佩的一个人”。教材中本组课文讲的都是人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重点抓住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表现人物的品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均有从侧面描写主要人物,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通过斜塔周围议论的人们突出伽利略的坚定,《全神贯注》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回忆的话语突出罗丹的全神贯注等,教师只要稍微点拨并加以鼓励,就会让学生尝试学习运用。
(二)高年段写人习作训练教学策略
1.熟练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等细节描写
小学阶段的第五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五年级上册,习作内容是与父母交流、沟通,表达自己的心意。本组课文展示的是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通过对课文学习,学生们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学习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继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写作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关注生活细节,抓住细节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达父母的爱。例如,以下是课堂教学中品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细节片段。
(1)出示句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2)师:多年以后,作者经过深思感受到了什么?
(3)出示投影: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全面的,它可能把人引入歧途,所以我们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教师小结:这份独特的感受源于作者深刻的思考和体会。我们一起读这句话,感受一下爱是什么。(作者的感受是那么真切、细致、独到,这是最宝贵的)
细节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语,学生抓住了人物的一个个细节,在习作中就能做到言之有物,表达出朴实真挚的情感。
2.综合多种方法进行习作训练
模板一: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活动总结 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很快结束了,回想起这其间的点点滴滴,我不禁又深深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所在。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著名的唐诗、宋词、元曲到法洒脱的现代诗,这些好诗都让我们禁不住拍手叫绝。我们在学习古诗与现代诗的同时,也了解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与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而现代诗形式自由、意象也要比古诗更新奇、更富创意。哈哈,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短小的古诗寻么难读懂了,现在,我还真佩服大诗人们能写出这样简练精彩的诗句!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知识,老师让我们在课外找来了许多诗,并在班级里诵读,这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走入诗歌的殿堂,感受到了诗歌的奇妙境界。
另外,我们还当了一回小诗人,我写了一首《小乌龟》,被老师当范文朗读,受到了老师与同学们的好评。当然其他的同学写得也不错,李辛夷的小诗《星星》写得十分童趣,活泼的语言使我们感受到小星星的调皮与可爱;陈颖莹的诗作《蛋糕》写出了她妈妈对她的关怀与她对妈妈诚挚的感激与深切的爱,写得十分感人,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我们还将自己的诗歌写在制作好的小卡片上,一张张精致的卡片代表着我们的天真与梦想,五颜六色的小卡片上的儿童诗,首首都那么精彩,我们静坐着,听着他人深情的朗诵,一起遨游在诗海里,感受着一首一首的小诗带给我们的启示。
课余,我们还展示着自己收集的诗歌知识,并互相提问,这让我们的课间充满了乐趣,有许多兴趣浓厚的同学开始制作诗集,有的同学还别出心裁,与绘画好的同学合作,一同配上优美的插图,一下课,我们便围在一起,乐此不疲地交流着诗歌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本次活动在我们的恋恋不舍中结束了。但那一首首妙趣横生的儿童诗及同学们原创的充满乐趣的小诗,全都深刻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中,使我们时不时地回想这充满魅力的诗歌,回想起诗歌带给我们的影响。啊!诗歌,你是多么美妙,我为你感到深深的骄傲、自豪!
模板二: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活动总结 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的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了如何欣赏诗歌,学习了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诗,并且自己动手尝试写诗,从中体会到了诗歌文化博大精深。
在活动中,同学们分别收集了诗词资料。我负责收集了现代诗和古诗。我尽情的欣赏这些诗人千古传颂的作品,我新认识了一些诗人,如柳永、高适,还有唐宋四大家关汉卿、郑关祖、白朴、马致远。我又认识了现代诗人郭沫若、徐志摩、桂文亚、雨果、狄金森等。我知道了我国最早的诗经总集《诗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它凝集了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还知道了诗歌如何分类。按题材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按形式分,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题材分,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这次活动让我感觉在诗的海洋里徜徉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是比作沙漠,我觉得我只得到了一粒小沙子;如果把诗比作细雨,我只得到了一滴小雨滴;如果把诗比作天空中的星星,我只得到了群星中最小的一颗。我要继续在诗的海洋中遨游,尽情感受诗歌的无限乐趣
模板三: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活动总结 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结束了。通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我们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在学习了写诗歌的方法之后,我们还试着自己写了几首童趣盎然的小诗,感受了一回当小诗人的感觉。我们的诗中虽然还有着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趣,令我们自己赞叹不已。
诗歌是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
我们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的寓意:联系生活实际读、不同的诗比较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知道了诗歌的特点:
1.现代诗一般以句子,词组为诗行,纵向排列.
2. 现代诗篇无定句,句无定字,形成长短不一,参差错落的诗行.
3.现代诗的段落可以整首诗为一段(节),也可以一首诗分为若干段(节).
4.要懂得现代诗的押韵,押韵让句子更优美,但不一定要句句都押.
5.现代诗要精炼,不要拖泥带水,要用最简洁的文字容纳最丰富的内容.
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为了很好地进行本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老师特地带领我们去图书阅览室借阅了有关诗歌的书回来,让我们用心品读。老师告诉我们:诗歌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力,甚至一个世界文学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所以说:我们务必要认真读诗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多收集诗歌,还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 通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自己写诗歌,因为是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我们也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读诗歌的方法:1.理解词语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 3.想象画面 4.各种诗歌做对比。所以说,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有了放飞想象的方法,那就是写诗歌。 这是一个让我们难忘的综合性学习,因为它可以影响我们一生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落下了帷幕。 此次活动秉承中华诗歌优秀文化,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同学们的审美意识,营造了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中国是一个诗的大国,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诗歌总集《诗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写的古诗让我们过目难忘:冰心、金波、艾青、郭沫若他们的现代诗使我们难以忘怀。诗海拾贝、与诗同行,我们组织小组收集、分类诗歌,学习、创作诗歌,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我们进入了诗歌的店堂,感受诗歌的无限魅力。我们在收集分类诗歌中感受了合作的快乐。在诗歌朗诵会中,我的诗歌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此时此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的伟大,诗歌的艺术魅力,我为自己身在一个拥有悠久诗歌历史的过度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活动中,我们也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古诗对仗工整、韵律严格:现代诗语言自由,形式洒脱:儿童诗充满童趣,富有想象。还明白了诗歌的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和读懂古诗的方法。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各种活动依然在我记忆深处。轻叩诗歌的大门,让我们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自由徜徉,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2.这学期,我们开展了轻叩诗歌大门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一次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首先,我们小组的四名同学制定了活动计划,进行了明确的人员分工,各自回家搜集唐诗、宋词、元曲与现代诗,并将搜集来的资料聚集在一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阅读与交流。在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的语言比较凝炼、内涵丰富;现代诗的写法则比较自由,更适合抒发诗人的情感;我们还了解到了诗歌的分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总之,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这次活动,使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畅游的同时,也大开了眼界。 当然,我们也学会了许多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技巧。例如:我们在读诗的时候,知道了去联系生活实际读、不同的诗比较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
在学习了写诗歌的方法之后,我们还试着自己写了几首童趣盎然的小诗,感受了一回当小诗人的感觉。我们的诗中虽然还有着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趣,令我们自己赞叹不已。
虽然这次活动时间很短暂,但轻叩诗歌大门,在我们面前展出了一个美丽的诗歌的世界,从而让我们挖掘到了诗歌海洋中的无数珍宝。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成长!
3.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歌在中国文化的宝库中,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璀璨的光辉。本学期我们展开了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走进了诗歌的国度,去欣赏诗歌,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领略诗歌独有的魅力。
首先,我们自发地分了组,制定活动计划,确定了每个人应该干的活,如:我们这组就由马昕宇等人收集现代诗,柯霁虹等人收集古诗,等一切都准备就绪后,就开始行动了,大家将收集来的资料按内容进行了归类整理,在网上将有关诗歌简介和诗歌背景的资料整理成文,这些对我们理解和欣赏诗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徐火通(teng)《御儿舟中别朗公》我们就是通过收集来的资料,品出了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感,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无限思念融入了钟声与鸡的鸣叫声中,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还收获了许多了知识,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了如何去欣赏诗歌,尝试了自己写诗,在这当中,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欣赏诗歌的方法。就拿王昌龄的《出塞》来说,这首诗我是通过收集诗歌背景资料来理解欣赏的。在资料的帮助下,我体会到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耐人寻味,有历史变迁,征战未断的感叹,第二句写的是出征的人还未回来,多少个男儿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第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们的共同心愿,希望有龙城飞将的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当然,欣赏诗歌的方法还有很多,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平时欣赏诗歌时总结出来。尝试自己写诗也让我明白了写诗不一定要用多么华丽的词语,而是要写出自己眼中的事物,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活动结束后,我进一步感受了中国诗歌带给人美的享受,也让我明白了读一首诗,并不仅仅限于把这首诗背熟,而是要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掌握并欣赏诗歌的方法,这样才算真正弄懂了一首诗。诗歌还有一大妙处,可以让人放松心情。当你觉得很疲倦时,不妨试试,闭上眼睛,跟着诗走进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那种感觉是你死读书读不来的。
这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对诗歌的热情还没有消逝,我们要多读诗,品味其中美好的乐趣,将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4.上个星期,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的活动。活动中,我们学会给诗歌分类,欣赏诗歌,还学写了儿童诗呢!。
活动一开始,我们先制定了活动计划。我们计划在一周的时间内,搜集关于诗的知识,学会给诗歌分类,能够正确地赏析诗歌,我们还希望能自己学写一首小诗呢!为了完成计划,我们确定了组长,并给每位同学合理地分了工。。
我是负责查资料的,上网进入了google页面,输入了关键词诗歌。哇!关于诗歌的知识可真不少呀,据google搜索统计现共有2850万个词条是关于诗歌的。我立即点开了其中几个网页,进入了诗歌知识的海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另外两部诗歌总集分别是《楚辞》《汉府乐》、,我国的元曲,是一种小令,兴盛于元代,大多由民歌而来,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在诗歌知识的海洋里,我流连忘返,增长了许多知识。
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收获可不小。我们小组的同学搜集了许多的古诗和现代诗,可这么多的诗,涉及面这么广,怎么整理呢?当我们学会了给诗歌分类后,这些整理的事情就变得容易得多了,真是小菜一碟。我知道了诗歌分类可以按作者分、按题材分、按形式分、按体裁分我们按照作者给搜集来的诗歌分类,不一会儿,就把小山似的资料整理好了。
我们还学会了欣赏诗歌,知道了欣赏诗歌前,要先把诗多读几遍,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读,可以用不同诗人写的诗对比着读,还可以边读边在脑海里描绘画面,走进诗中读。学会了这些,欣赏诗时,我们就可以体会诗人创设的意境,更加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和含义了。比如: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短短几句,让人感到琴声初起,仿佛小儿女在耳边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与敌人奋力拼杀,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情节仿佛就在眼前。
这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如何欣赏诗歌,学习在生活中运用诗歌,自己还尝试写了诗,从而体会到中外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活动中,同学们分头搜集诗词资料,我负责收集宋词的资料。我一打开google输入宋词,马上进入了词的世界,屏幕上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名字:苏轼、陆游、辛弃疾、李煜、李清照我轻快地点击着,尽情地欣赏着这些词人的流光溢彩的作品。我被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所吸引。读到李煜的《乌夜啼》时,我默默吟诵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看到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又沉浸在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美好意境中
通过交流,我还阅读了不少唐诗、元曲、以及现代诗等诗歌资料,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许多诗歌知识。
我知道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凝结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我知道了诗歌如何分类。按题材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按形式分,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分,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我知道了从古至今诗人辈出。春秋战国时最著名的有爱国诗人屈原;在魏晋南北朝时,曹操父子三人为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唐朝这个诗的王朝,像诗仙李白这样的人不胜枚举,涌现出了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在宋朝,豪放词人苏轼、辛弃疾、陆游,具有婉约词风的柳永、李清照,他们共同造就了辉煌的宋词;另外还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他们使元曲达到了高峰;现代诗人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杰出作品影响深远。
我还揣摩着如何欣赏名家诗篇,我觉得首先要明白这首诗是描写什么的,是状物、写景、还是咏物记人;接下来,就要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其中的含意;最后,体会诗人在诗中要抒发的情感。读诗有些好办法,例如,在读李白的《古朗月行》时可以用边想象画面边感受意境的方法去体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美妙描写,可以用已学过的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知识来理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句子,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来读高适的《别董大》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感等等,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走近诗人,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读了李清照《如梦令》,就能体会到诗人对自己红颜易老的哀叹含蓄;读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就能知道什么叫亡国之痛了,也能想到苏轼《赤壁怀古》的一腔豪情。
与诗同行活动虽暂告一段落,但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在本单元中,我们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收获了许多,也知道了许多。
从上个星期三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开展了这个活动。我们分好了小组,计划好每个人都干些什么,要怎样做之后,便开始匆匆忙忙地去准备。
我迫不及待地冲回家去,打开了我的百宝箱书柜。我就拿起了一本《古诗70首》来看。里面蕴含许多精彩、与众不同的诗。打开这本百宝书,可以闻到一阵又一阵古时诗人作诗的诗味。李白的《赠汪伦》表现出了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杜甫的《春夜喜雨》表达了他对春雨来得及时的喜悦心情。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描绘了江上渔民冒风波危险、辛苦捕鱼的生活画面。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一)》写出了宋代家夏天农忙的情景......
我还当了一回小诗人,创作了几首小诗,每一首小诗中都感受到天真活泼的感受。
在这次活动中,我知道了诗歌是很优美很有旋律的。让人读起来非常舒服、生动。我还知道了许多学习方法:了解诗的深刻含义,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有丰富想象力地去写诗歌......
在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的珍宝。让我们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常在我们耳边回响。在是个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
第六单元一共有两个部分:一个是《诗海拾贝》,另一个是《与诗同行》。在《诗海拾贝》这一部分主要写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和外国诗。《与诗同行》这一部分主要写儿童诗、诗歌故事等内容。在诗歌故事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都是以前我不知道的好知识。
在这次综合性的学习当中,我们举行了许多活动,如:举行诗歌知识竞赛、每六个人分为一小组制作一个小诗集。
通过这一次的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仅学到了很多诗歌,而且还学会怎么把诗歌分类;这样会更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的诗歌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自己写诗歌;应为这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乐园。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活跃起来,我们的想象力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带自己的渴望与情感。我们也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
读诗歌的方法:1.理解词语的意思.2.联系生活实际.3.想象画面.
一、直面习作教材教学处理之惑
1.习作教学的选材之难
其一,打开人教版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很多习作训练中都有若干个题材选项。其二,在三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三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四年级下册的第八单元,五年级下册的第八单元和六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都出现了“想写的内容都可以写,不出题目,也不限制内容,自由表达”的要求。这样宽泛、基于相近的写作要求,使学生在选材方面面临挑战。
2.习作教学的指导之难
教材对习作要求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如四年级下册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的第八单元习作要求:“把要写的内容表达清楚,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难忘的人或事,要求:“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题目自己定,写完以后,要认真改一改。”这样没有细化的要求,使教师在指导方面面临挑战。
3.习作教学的评价之难
新课标注重多元评价、张扬个性、个性体验,是正确的。但教材习作部分依附在每组单元的课文后,文字陈述所占比例甚少,没有呈现适用于习作评改中的具体操作措施。在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方面也面临挑战。
二、建构习作教材主题单元目标序列
基于对教材习作教学的困惑,笔者深入研读教材,发现小学阶段习作教学虽然不同的学段会出现相近的主题,但要求是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如果我们建立一个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使每一次的作文训练目标单一而集中,这样教师讲解容易深入透彻,学生也能够集中精力和笔力,写出符合训练要求的文章来,同时能激发学生对于作文的兴趣,收获很多的意外成果。
如教材中三、四年级有四次写景物的习作教学内容:
此表是根据各主题单元中所选的文本确定的,既具有统一性,都是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又有一定层次性,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而设定;还各有侧重点,不是单一固定的目标,而是有相对明确的引领方向,是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同样,教材中相应的写人作文不同年段目标训练序列可以细化为:(1)第二学段内容:人物刻画单项训练(外貌肖像、动作、语言、心理……);(2)第三学段内容:以一件事(或多件事)表现一个人一方面的特点。观察事物类作文的训练序列目标为:(1)观察要细致;(2)观察要有顺序;(3)调动多种感官观察;(4)在了解全貌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观察;(5)观察要抓住事物特点;(6)边观察边想象; (7)观察时要善于思考,探究事物的因果联系,抓事物的本质;(8)留心生活,逐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这个序列体现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不同要求,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顺序的训练。
如上所述,如果教师对整个习作教材有了整体规划和思考,学期目标明确,就能避免“信马由缰”的倾向,学生的作文素养就会随着学段的增长,有明显的提升。
三、实践习作教材序列化教学的策略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人文专题为主线安排单元教学,其实教材基本上是阅读教材,没有真正的作文教材,因此习作教学不是孤立的,教师要树立全程关注的意识,根据梳理的序列,让听、说、读、写形成统一的、开放的训练体系,不仅在作文教学中,更是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技术”,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从阅读的体验表达走到习作的实践表达,习得言语,从而经历习作的全过程。
1. 抓单元主题,整体教学,习作稳步走
在序列化教学习作时,我们一定要把握单元整体,从“单元导语”入手,关注主题,关注言语。如,四上第一单元的习作提示,就言语能力而言,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表述笼统含糊,但因为单元导语在呈现单元主题“大
自然神奇”后,已指出语言学习的目标和方法,“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并收集有关的自然奇观的资料,以丰富我们的见闻”。所以我们在单元习作前,可以作细致的划分。
经过这样整体的教学渗透,学生已为单元习作作了较充分的准备,到真正表达时也就比较到位了。
2.借阅读教学,分解指导,习作小步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唤醒学生的作文意识,渗透作文知识,培养言语能力,这是提高习作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教师要致力于研究和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按照一定的训练序列,开发阅读教材中的有效习作资源,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发展写话的能力。
如一年级:以字词为重点,从句入手,侧重一句“四素”俱全的写话训练。
例:一下的《识字四》的教学:“蝴蝶花间捉迷藏,蜻蜓空中展翅飞……”(1)让学生发现诗歌规律:都写“谁在哪里干什么”?(2)这句话去掉“在哪里”,也可以说:“蝴蝶捉迷藏,蜻蜓展翅飞”;(3)这句话转换一下就变成:“花间蝴蝶捉迷藏,空中蜻蜓展翅飞”(在哪里谁干什么),这样也能表达。(4)拓展自己编一编。通过这几步的设计让学生有梯度地掌握“两素句” (人称、事件),再由“两素句”过渡到“三素句”(人物、事件、时间或地点),为学习四素俱全的句子作了铺垫。
二年级:以词句为重点,从句入手,侧重各种句式训练
如:感叹句、疑问句、描写句、拟人句、排比句(简单)等
三年级:以句群为重点,从段入手,侧重句群和构段训练
如:总分式、并列式、承接式、因果式等
例:连贯动作句群训练(三下) :《翠鸟》(第3段,翠鸟捉小鱼的一系列动作);《燕子专列》(第3段,居民四处寻找燕子的一系列举动);《绝招》(第6段,小柱子奶奶包饺子的一系列动作)。学了这几课后,可以让学生上来演一演系列动作,再写一写。
3.融口语交际,细化指导,习作健步走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与口语交际都有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特性,不同之处仅在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差别。从某种程度而言,口语交际教学也可与“导写”紧密结合。
五上第六组口语交际《父母的爱》,交流其中的案例后,重点探讨“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这些素材在导读导写、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已经有所积累了,此刻需要研究的是以下几点:(1)你所说的故事是否属于这一话题范畴?(2)你的叙述是否简洁明白或者具体生动?(3)你的观点是否合理?
这既是口语交际的要求,也是习作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这是主题单元整组教学提高习作效率的又一策略。
4.享交流平台,巩固教学,习作阔步走
第三学段教材中的“交流平台”(第二学段称之为“我的发现”),旨在引导学生学习一组教材之后,发现丰富的语言现象,揭示多元的读写方法等,交流收获和体会,培养阅读习惯。回顾交流时,也可以引入学生习作,通过点评、赏析、讨论等方式,优化学生习作,巩固言语能力。
一、微讨论:集思广益入主题
在传统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遵循“呈现主题――分析讲解――写作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得写作课堂陷入刻板、沉闷、单调的僵局。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强调以学生自主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于每节课写作主题的兴趣与关注,引导学生集思广益,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主题,开拓学生的写作视野。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我的长处》这节课时,笔者考虑到本单元习作主题简单易懂,切入小但是可以延伸的范围广阔,包括学生性格、优点、理想的自我认识,因此,在写作前笔者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微广角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长处与本领,谈谈你眼中的小组成员的长处,综合自我看法与他人的评价,总结出自己最有特点的长处是什么。通过这种小组讨论的方式,集思广益,激发学生对于本课习作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评与他评的方式,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开拓自己的写作思维,收集有益的写作素材,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
二、微思考:问题情境启思维
课堂讨论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启迪学生根据讨论的过程与结果以及问题的情境与矛盾引发有效的思考,提高学生对于写作主题的理解与体会,打开学生有效写作的思维大门。因而,笔者以为,在写作课堂中,教师应以具有明确目的指向、难度适宜、合理有效的问题情境,开展微思考的教学活动,启发学生以思促写,在思考中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奠定自己的写作情感。
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二《写一种小动物》这一课时,笔者根据例文《帅鸽》提出了以下四问题:1.第一自然段描写帅鸽的哪些方面?(颜色及外形)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有什么作用?(过渡句)2.第三自然段描写它的哪些方面?(飞行动作)3.你认为这篇例文用了什么写作方式描写帅鸽?我们要怎样写好一只小动物?笔者引导学生在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开展小组探究活动,通过阅读、讨论、总结的形式,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在寻找的过程中,体会如何运用观察法、比较法以及过渡句等形式描写自己眼中的小动物。通过有效问题情境的探究模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有效的质疑与解惑,掌握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三、微提纲:动笔实践构大纲
提纲是文章构思的起步,是贯穿全文、联系段前段后的支柱,是学生写作逻辑思维与条理情感最有张力的体现。因此,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处于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授学生拟写提纲的方法,让学生做到有题目、有中心、有条理,引导学生在动笔前将之前讨论、思考的结果进行有效整合,养成撰写作文提纲的良好习惯,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写作的目的性、条理性与逻辑性,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言表达;训练;尝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13-03
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表达是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依据小学生认知的特点,利用教材优势,以课堂为平台,在识字、阅读和习作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识字教学,让识记、理解和说话训练相结合,提高识字效率
在识字教学中,融入说话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生字识记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由字到词,丰富学生词汇积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句以词为基础,词以字为单位。要进行听说训练,学生要先有一定的词汇储备。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字入手,以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为出发点,采用“一字开花”等形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组成相应的词语,说出简单的句子,能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如,教“中” 字,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带有“中”字的词语――中国、中央、中间、心中、中心等;然后,启发学生用这些词说话。如,“中国”――我是中国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等。无论学生怎么说,只要他说得有道理、语句通顺,就应予以肯定。
(二)介绍识字方法,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识字教学要与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相结合。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自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语言介绍自己识字的方法和经验,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学习“告”字,先让学生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再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有的学生说:“我是用熟字加一部分的方法学习的,‘告’字上面是‘牛’字一竖不露尾,下面加个‘口’。”有的学生说:“我是用编字谜的方法来学习的。谜语是:一口咬掉牛尾巴。”在说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补充,语言能力在无形之中得到提高。
(三)观察字形,分析表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我们应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用多种方法分析记忆字形,以求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如,在一年级《口 耳 目》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让孩子们看“羊”字的演变过程。看后,学生很激动。在观察分析“兔”字时,他们看得很仔细。一个学生说:“上面的角字头是它的耳朵。”一个学生说:“中间的撇把‘口’字隔开,‘口’就好像是它的大眼睛。”……一句句话儿,是学生的思维在闪烁。从语言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掌握了象形字的特点。这样,在识字中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顺利地解决认字的难点,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理解字义,根据字的意思拓展说话训练
字义的理解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生字字义的理解拓展,围绕一个话题开展说话训练。如,在教学“男”字时,教师根据“男”字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到金文■、篆文■、最后到隶书■,引导学生就“男”字的字义进行说话。从古人造字来看,“男”是主外、开荒耕种的劳动主力,因而男人是家庭的顶梁柱,是敢于担当的、有责任感的人。教师以此为话题,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对“男”字的理解。如,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减轻父母的负担;在学习上,按照老师的布置完成作业,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和文具,不要家长操心;在班级里作为集体的一个重要份子,相互帮助、团结同学,担当起维护班集体荣誉、为班级争光的责任。这样的训练既给孩子说话交际的练习,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责任感的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细读文本,挖掘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仔细解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中隐藏的话题,就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训练。
(一)抓住文章空白之处,引导学生进行补白
在很多文章中,作者为了表现的需要,常常运用留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来补充。在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好这些“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补白,就能促进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书上讲了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三种办法。你还知道植物妈妈有哪些传播种子的办法?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了一会儿)
生1:我知道还有一些果子被小鸟吃了,它的种子随着鸟粪撒遍田野、山洼。
生2:我从《少儿百科知R全书》上知道,椰子树把它的身子斜向海里,当椰子成熟后,它从树上掉下来,就随着海水四处为家。
生3:我知道大豆妈妈的办法和豌豆妈妈的办法一样。
……
师:是啊,自然界中的植物还有很多传播种子的办法。只要我们留心生活,还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奥秘呢!
这个教学环节中,在教师引导下,孩子们很自然地把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深埋于他们脑海中的种种生活场景被激活了,就课文留下的空白进行补充。这样,使学生在表达练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根据单元训练要求,开展语言训练
目前,教材都是围绕主题单元进行编排的,“单元导读”对单元组教学提出具体的要求。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要组织学生开展表达训练,就要研读“单元导读”的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这是本单元语言的训练点。结合《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文本内容,本文的训练点要定位在体会“父亲和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比较恰当。因此,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拓展训练就应该围绕这个核心来开展,即“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体现学生生活中相互信任的故事”。如,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的故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任的故事,邻里之间相互信任的故事……开放的表达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想象,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见闻和体会,使课堂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由于是在说自己的故事,所以学生就说得自然、说得轻松。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悟更加深刻。同时,这也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为后面的习作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抓住课文的结语,开展表达训练
语文教材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悟得其中的“道”呢?不妨在课文的结尾处进行表达训练,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展开拓展想象,续编文本。例如,《坐井观天》一课的结尾这样写:“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这只青蛙,跳出井口来,你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学生就此话题展开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他们有了很多的想法。有的说:“它跳出井口,看到了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有的说:“它跳出井口,顺着水沟来到一片绿绿的稻田,看到了禾苗上爬着一些害虫,它就跳起来捉害虫。”有的说: “它跳出井口,看到一个人正在捕杀它的同类,它又跳回了井里。”……课文结尾的句号不是教学的休止符,而是一种延伸与拓展的开始。在结尾之处展开有效的表达训练,使得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达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目标,更是阅读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让语言表达训练与习作教学相结合,成为习作的先导
习作,是训练学生书面表达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重要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语言表达训练,要有一定的指向,有意识地为单元习作积累素材。同时,要扎实上好单元口语交际课,让学生理清表达思路,把“说”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为学生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开展语言表达训练,积累习作素材
中高年级的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组都是由若干篇课文和一个单元训练组成的,训练组都安排有习作训练。习作训练的内容往往紧扣单元的学习要求。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 “如一首首心灵之歌,唱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唱出了人间真情”,要求学生“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 。围绕“人间真情”这一主题,教材选入了《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和《用心灵去倾听》四篇饱含人间真爱的课文。单元的习作要求与课文的内容相呼应,即“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写之前先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写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要表达真情……”单元主题“人间真情”与习作内容“相互关爱的事情”是一致的,学习要求“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与习作要求的“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也是一致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单元的学习要求,开展表达拓展训练,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如,教学《穷人》一课,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环境描写,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处环境,试着写一写 。这样,不仅完成了课后练习第三题,也为后面的习作的环境描写做铺垫。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可以进行拓展说话,让学生夸夸身边的好心人,为习作选材做准备。教学《唯一的听众》可以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 “说说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激励)哪次最让你难忘,当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这样为习作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热热身。
(二)上好口语交际课,为学生习作导航
小学生写的作文多是生活见闻及心中的感想。想与写之间有一个由内向外的转化过程,口头作文能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因为说话是写话的基础,写话是说话的规范和发展,所以作文教学从“说”入手,既能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是写学生丰富多彩的n余生活。习作前的口语交际课同样是“我们的课余生活”。教学时,让学生回忆自己丰富、有趣的课余生活,说一说自己在课余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这样就为习作做好铺垫。习作前的口语交际课,可以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选择一项入手,引导他们展开口语交际活动。上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活动前,教师安排学生分组开展活动,并轮流上台表演。没有表演的学生要仔细观察台上同学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等,并记下感觉最有趣的和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同学。由于做自己喜欢的游戏,学生都兴趣盎然,欢笑声此起彼伏。活动结束后,趁着学生余兴未了,教师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由于全程参与,所以他们体会真切,能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真切地描述出来。最后,教师及时点拨,让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说”,这样他们就说得条理清晰、具体生动。这时,口语交际课自然成为习作课的先导,为学生的作好铺垫。
一、 关于外国母语课程目标的表述及其呈现的共性
母语课程目标是母语课程标准或教育大纲制订中不可或缺的项目。母语教育必须达成怎样的目标,这是任何国家的母语教育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同样也是汉语文教育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为此,各国母语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无一例外都明确指出各自母语教育的课程目标。美国:逐渐培养理性思考能力、清楚地表达思想的能力以及理解性地阅读和听的能力,成为高尚的家庭成员和民主社会的公民。英国:通过学习英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有想象力地表情达意,并能有效地与人交往,奠定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和规范。法国:听懂口语并有效地使用口语,理解并自如地正确地掌握书面语,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成为有觉悟的自主的和负责任的公民。德国: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人格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帮助学习者认识世界、管理世界和改进世界,影响受教育者的人格塑造。俄罗斯:使学生获得俄语的基本知识,形成利用口语、书面语的技能以及发展智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日本:培养学生的国语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发展个性,塑造顺应国内国际环境的公民。奥地利:培养对别人说话、作报告和演讲的能力,阅读和阐释文章的能力,记叙事物和撰写文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本领。芬兰:在扎扎实实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历练”形成一定应用能力。印度:使学生掌握基本语言技能及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不一而足。
从中可以看出,各国制订的母语课程目标,大都包含工具性目标和思想性目标两个方面。工具性目标是各国母语课程所强调的根本性目标,有的称之为听说读写能力,有的概括为思考能力和表情达意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出于现代社会对于培养未来公民的需要,不少国家非常强调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思想性目标是从培养合格公民的角度提出的,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观,拥有健全的人格,成为顺应国内国际环境的公民,等等。工具性目标和思想性目标,是当今世界各国母语教育的共同追求,也是我国语文课程建设一贯追求的目标。
二、 关于外国语文教材的编辑思想或编写原则
各国语文教材都有本国特色的编辑思想和编写原则,这些思想或原则,有的体现在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有的在教材的前言或说明中得以表述。英国:知识和能力适当联结,语言和思维训练融合,充分的综合实践活动,注重价值观念与规范教育,精选经典例文等。俄罗斯:教科书在知识范围和结构上是否与教学大纲相符?书里的材料是否符合科学性原则?是否实现学科内和学科间的联系?教材的难度是否与全面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的任务相适应?教科书的内容是否与教学时间的标准相符合?……以学生为中心,适应形成学生个性的需要,包括每个年龄发展阶段的需要;适应俄罗斯现代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综合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美国:重视文学教育,重视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重视学习策略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多元文化学习,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重视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注意文学和语言的综合教学。法国:内容必须符合国家教学大纲的知识学习体系和能力培养要求,教材给予教师发挥独创性和因材施教的自主性,遵守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编排适合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内容和活动供师生选择。德国:教材编写根据新编教学大纲、教学理念的评审标准;贯彻教育目的和教学目的,贯彻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指导思想;结合学习者的心理特征编写教材;教材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主体的思想;专题性教学取代单项训练;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并使语言训练尽可能纳入有意义的情境中;语言和文学兼容,进行综合设计。日本:注重培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重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倡个性化教育,教育内容和手段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目标面向国际化社会。芬兰:注重基础学习,突出训练应用能力,强化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主发展,进行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训练。如此等等,丰富多样。
由此看出,世界各国母语教材的编辑思想或编写原则大致包括以下共同点:知识和能力相结合,母语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语言学习和思维训练相结合,语文学习和道德教育相结合,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兼顾,重视创造能力培养和个性化教育,语言的学习寓于有意义的情境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教材,注重语文知识尤其是程序性知识的编排与设计,等等,这些,也正是当代汉语文教材编辑和编写所应遵循的思想或原则。
三、 关于外国语文教材的编排体例
总体来说,西方母语教材多为语言和文学分编,而写作训练分别融于语言教材和文学教材之中。无论是语言教材还是文学教材,都重视语言实践环节方面的设计。具体说来,英国英语教材主要有四种编排体例:一是要素混合编排,内容包括知识和技能、思想训练、言语实践活动、价值观念和规范、文化经典研读等;二是以文体为线索,这种编排也正是汉语文教材用得最多最广的编排方式;三是以技能为线索,包括听说技能和读写技能等;四是以主题为线索,如自我形象主题、礼仪与习惯主题等。英国现行的英语语文教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大致呈现从要素混合编排到要素分别编排的趋势。德国的德语教材分两类,一类是文学教材和语言教材分开编写出版,一个年级有一本德语教材和一本或数本文学阅读教材,实行有分有合的教学方式;另一类是文学和语言综合性教材,一个年级只有一本书,不分上册和下册,实行综合教学。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统一,文学和语言学统一,文学教学和写作教学统一――加强综合性是德国当代教材建设的最新发展趋势。美国母语教材一直流行语言和文学分编:文学教材有按文学作品主题编排、按文学作品体裁编排和按历史时期编排三种结构体系。语言类教材的编排结构大致有三种:一是以作文类型(记叙文、描写文、议论文)为主线编排,二是以语言的功能(个人写作、信息传递、叙述、议论、创造、描写、调查研究、分类、想象、神话)为主线编排,三是将写作和语法分开编排,合成语言教材。法国母语教材,一般有知识主题型、语言功能型、能力培养型和混合型这四种类型。知识主题型按照人类的知识结构,围绕某些主题来组织课文;语言功能型按照阅读方法、语法功能和语言表达来安排组织课文;能力培养型是以循序渐进的方法,坚持阅读、写作与口语表达相结合的方针,让学生进行不同体裁课文的学习和写作练习;混合型按照语言功能和知识结构相结合的方法编写,以语言功能为主线,其中还有作品体裁的分类,但在课文选用上又围绕某种知识框架。俄罗斯的母语教材,无外乎是圆周式和直线式这两种编排方式。前者是指在教学的连续阶段中,以逐渐加深的方式反复地排列教材,后者是指一种课程的编定,其中每一后继部分是对先前诸部分的不间断的继续。前苏联时期的语文教材经历了从圆周式排列―直线式排列―圆周式和直线式相结合排列这样一个变化历程。具体到语言和文学教材,俄语教材是按照俄语的语法系统编写的,每章节的语法知识都配以大量的口语和书面练习。有些重要的部分循环出现,逐渐加大难度。而十本文学教材,起始阶段的三本《祖国语言》都是按照思想教育的题材划分单元的,第4至7本《祖国文学》,前两本是以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为单元编排的,后两册编有俄罗斯文学――苏联文学和附录的外国文学部分,每部分包括几位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第8至10本为《俄罗斯文学》《俄罗斯、苏维埃文学》,这六本书实际上是按时期和年代顺序编写的俄罗斯、苏维埃简明文学史。它们的编写体例,一般是先对某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概况作简要介绍,然后对该时期著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详细叙述,同时分析已学过的和未学过的该作家的作品,最后还安排练习和推荐阅读的书目。
应特别关注外国母语教材中的写作教材编排体例。外国母语教材普遍重视写作过程的编排,强调写作行为、写作过程与全程参与,教材总是把每个写作任务分解为若干阶段或步骤。如上世纪90年代末的《现代德语》写作教材的练习设计,第9册在写作园地中练习议论文写作的七个基本步骤:计划(确定写作计划)、要点(收集材料和提炼内容要点)、定题(确定问题核心和表达论点)、拟纲(确定议论思路)、行文(并注意结构安排)、修改、誊清。以上每个基本步骤还有更详细的分步骤,以至多达18个环节。到该书的第10册,进一步训练正反两点论,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写议论文的基本模式,包括定题、拟纲、议论和作文等步骤,每一步又有更为详细的划分和说明。这样的写作教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受到师生的喜欢是情理中事。德国写作教材还很早尝试“规范性写作”和“塑造性写作”(或曰“创造性写作”)相结合,前者相当于我国的应试写作,后者相当于我国的自由写作。现在的德国母语教材中,“塑造性写作”不断得到加强,它甚至比自由写作还进了一步,它更加自由,更富创造性,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着力表现自我,可以利用一切认为适合的形式如日记、书信、诗歌、幻想故事、短篇小说、广播剧等来表达,后来出现电脑和互联网,创造性写作天地更加广阔。这些都可以为我们的汉语文写作教材编制所借鉴。
又如,美国斯科特・福斯曼公司出版的《语言》教材,六年级全书以作文类型各单元编排结构主线,共分12个部分(相当于大单元),每一部分都专门编排写作课,每课的写作指导都是过程指导,即从选题、思路、草稿、修改等写作过程角度,对学生的写作提供具体、翔实的指导。又如普兰蒂斯・霍尔公司出版的6至12年级语言类教材《写作和语法:交流实践》,第二章专门介绍不同作文类型及作文写作过程各个环节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如写作前阶段挖掘和选择写作主题、收集和组织细节资料;写草稿阶段如何把思路很快写下来;内容修改阶段重新修改草稿,提高作文内容和结构的质量;写词修改阶段修改语法、拼写和标点等方面的犯错误;发表阶段让学生和其他人分享写作成果等,每一步都指导得非常清楚。在这套教材后面分体裁的写作训练各章节中,也有具体的写作过程指导。这样的编排,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模仿,也使教师的教学更易于操作。
总而言之,外国母语教材虽然长期以分编为主,但最近也有加强综合化的趋势,这跟我国长期以综合型为主的编辑传统不谋而合。如此看来,今后的中西方母语课程教材建设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另外,就阅读教材而言,按主题或专题编排单元受到越来越多的教材编者的青睐,就写作教材而言,他们普遍注意写作过程和方法的编排与指导,这也正是汉语文教材编制中有所欠缺而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四、 关于各国母语课程教材建设取得的共识
纵观这12个国家的母语课程和教材概况,就母语课程教材建设可以达成以下几点共识。
1. 语文在基础教育的所有课程中居于核心地位。语文的重要性在这里不必费言,单来看看这些国家的情况。在美国,尽管教育在不同时期受到各种政治思潮、教育思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冲击,但语文教育一直是历次教育改革的中心和重心,历史上课程设置几经变化,英语课程的核心和基础地位却一直没有动摇。“如1983年《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中建议高中生必须修习四年英语;乔治・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总统相继教育改革的报告,都强调了英语的重要地位。尽管各学校为高中生毕业所规定修完的学分不同,修完某课程所得学分也不一样,但其共同特点是,英语必修的学分是最高的。”(朱明慧《美国英语课程教材综合评介》,《母语教材研究》第五卷第75页)在德国,语文与数学及第一外语构成德国中学基础教育的三大“核心科目”。在俄罗斯的普通学校教学计划中,约有四分之一时间花在语文课上,他们充分认识到,“俄语已成为俄罗斯人民在其全部生活范围内交往的工具,成为保存和交递信息的工具,以及在不同时代生活的俄罗斯人民相互联系的工具”。捷克人认为,掌握和运用母语的口、笔表达能力,是通向认识大自然和社会现实、丰富精神财富的必由之路,也是人与人之间在各种氛围中进行沟通与理解的基础条件。芬兰认为,母语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重要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印度的普通高中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部分,语言和文学被作为基础课程得以强调,英语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以色列普通中学母语教育的两门课程希伯来语和希伯来文学均属必修核心课程。在澳大利亚,英语在基础教育阶段被看作是最基本核心的课程之一,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掌握八类知识,而其中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则排在首位,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中之重。有些国家虽然没有使用“核心”这个概念,但从其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表中的位置和课时、学分判断,母语课程实际上被归为核心课程。反思我国语文课程,虽然在基础教育各门课程中一直归于基础课程,但语文课时随每次改革而不断减少,以至新世纪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 语文的必修时间不到高中三年的一半,这是很危险的,需要我们进行调整。
2. 加强母语选修课程设置,正确处理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关系。在美国,高中语文学习以选修为主,有的学校开设的选修课门类多达几十种,如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公立中学高中英语课程有写作、新闻、语法、文学、科幻小说、电影、戏剧、演讲等,达28种之多;文学中还分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欧洲文学等。德国高中的选课制,具体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11年级,为选课预备期,采取大班或小组形式上课。第二阶段是12至13年级,为选课期,采取类似于大学研讨班的形式授课。所选的课程又分为“基础课”和“提高课”两种。前者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学习的基本科目,占据大部分学习时间,后者是指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专业志向适当选读几门相关专业课程,属于提高范围。日本2004年版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中,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目标要求不按年级分段,只设定了六门课,划分必修课目和选修课目,其中“国语综合”和“国语表达Ι”为必修课,其余皆为选修课,并且两门必修课中只要选其中一门即可,另一门也可以作为选修课。芬兰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也颇具“弹性”,主要体现在国家规定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公共科目,地方政府和学校对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具有一定的决定权,教师拥有教材选择权,学生也可以选修其他科目。学生家长或其监护人有权决定学生选修哪些科目,地方政府和学校可以决定选修科目的数量、类型、形式。芬兰还实行不分年级制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随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学习计划,甚至可以选择任课教师。以色列高中阶段的文学课,学生可以选2、3、4、5不同的学分,选2分的学基本教材,选其他的在基本教材之上加一些内容。澳大利亚课程设置灵活,学习内容多种多样,学生总能从那些丰富多样的选修课中找出自己喜爱的课程。由此看来,出于培养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未来人才的需要,语文课程的弹性设置成为全球化的母语教育潮流,但应该如何把握弹性,这要依不同国家的传统和国情而定,而不能一味模仿外国的做法而全盘照搬。总体来说,经济文化教育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语文课程设置的选择性和弹性越大,反之弹性愈小。
3. 密切课程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如美国教材,文学知识和技能、语法知识、口语技能等的学习和训练,其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紧相联。不仅课文选文贴近学生生活,选编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报刊时文,而且设计的课后练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关,比如到实际生活中进行调查,完成项目练习。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前苏联和俄罗斯语文教育学者注意把学习语文课本同学习“生活课本”结合起来,把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引进课堂,并且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参观、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学习各种课外读物,以扩展他们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领域。芬兰母语教材亦如此,赫尔辛基维尔勒・松德尔斯股份公司2004出版的高中《母语和文学》第二册,在伊索寓言《龟兔赛跑》后的练习设有“寓言与我、寓言与其他文章、寓言与社会”三个板块,其中有些练习如“我像寓言中的乌龟还是兔子?”“对这个寓言我有什么看法?”“我周围是不是有很多像寓言中兔子或乌龟一样的人?”“孩子们通常同情哪个动物?成人呢?”“对于当前世界这个寓言有哪些有用信息?”等等,“既促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变被动的机械式的训练为主动求知,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教学,变教师的单向传授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杨延峰《芬兰共和国芬兰语课程教材综合评介》,《母语教材研究》第五卷第395页)澳大利亚也一样,10年级学生使用的《中学英语》第四册在选取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方面匠心独运,不仅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选取他们感兴趣的材料,同时注意把时代背景放到选材中,比如像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保护濒危稀有动物的话题,描写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的亲人之间的情感问题,兴趣爱好与学习的关系问题,现代新科技的功用与正确利用问题,以及人类与大自然如何和平共处的问题等等。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观察世界,保护环境,学会与他人、周围环境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总之,外国母语课程教材建设者都共同意识到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头活水。在这方面,我们的语文课程教材改革取得了可喜的进步,需要进一步发扬。
4. 重视语文学习中的思维训练。我们注意到,在多个国家的母语课程理念中,都有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阐述,要求在训练语言的同时,促进思维的发展,这就使母语课程实质上成为语言思维课程。在英国英语教科书中,思维元素是其内容要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英国查尔莱斯・莱兹出版公司2001年出版的《第1、2、3学段成功・英语》这套书中,编者多次提到“头脑风暴”这个术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画思想地图”和“进行纸张记录”,这就让思维活动变成了具体操作。又如,想象力是形象性思维的核心,编者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虚构能力,提出“非虚构”和“虚构”这两个概念,并列出各自不同的特征。更主要的是,编者让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实战训练,如结合阅读莎士比亚剧本提出让学生懂得和体验“移情”,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为选场中的一个人物,持续地以角色“我”的身份,写出自己对已纠缠进去的剧情的感受。在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都把思维能力的发展看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认为语文课既是基础和工具性的课程,又是承担着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最重要的课程。所以,美国英语教材确定的编写原则之一,就是重视思维能力,特别是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提出面向21世纪的八个基本改革要点,其中第二点就是“重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日本2004年版中小学国语改进教材之“新”,首先一点就是突出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如高中《国语综合》课本第十单元第三课以“组织正反方辩论会”为题,具体介绍了这种活动的组织过程,并以实例引导学生如何参加与组织此类活动。这样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能力的综合运用,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发挥各自的创造性思维,并在实践中学习如何活动,如何互相协同合作等多项社会活动能力。我国现行各套语文教材,不能说它们不重视思维训练的编排,但有不足,突出一点是,应该改变目前这种思维训练的随意和隐伏的现状,要把思维训练设计和安排得更有计划性,更显系统性,更具操作性。
5. 在母语教育中渗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语文课程研究专家韩雪屏说:“引导逐渐成熟的青少年学会严肃地思考人生的意义,日渐深刻地理解和体验人生的苦与乐、生与死、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物质与精神、自我与他人、瞬间与永恒、理性与非理性等重大生活课题:这就是母语课程担负的严肃的人文教育任务,也是母语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英国英语课程教材综合评介》,《母语教材研究》第五卷第31页)诚哉斯言。德国母语教育意识到,语文课不单单是教学语言,而且要担负起教育的使命,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塑造起重要作用。日本虽然近代以来大力向西方学习并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但这个民族的单一性和长期的封建锁国,仍使日本国民意识深处有着浓重的排外与自我封闭倾向,为此,许多日本学者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2004年新版《学习指导纲要》中要求指导学生建立积极地与他人交往的意识,并学会善于正确地与他人交流,这反映了这种呼声和日本社会的迫切需要。具体到教材编写,日本教育出版社2003至2004年出版发行的小学国语教材里就有《在广场交朋友》《化妆采访》等课文,教授学生如何与他人交往;初中国语第一册第六单元里的《发人深思的伤痕》一文,用自我经历的故事,生动而有趣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在与他人相处中,当遇到矛盾和冲突时,不要总是首先责怪对方,需要的是自我批评的勇气。前苏联和现俄罗斯语文课程改革也提出培养学生自信、进取、诚实、正直、认真、踏实、坚强、勇敢、严谨、求实、关心、合作、乐观、奉献、批判、创新等良好的品质。这些都是母语课程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教育,关乎培养富有教养人格健全的未来公民的大事。在这方面,我国语文教育自古就有“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优良传统,面对这全新的时代,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开阔视野,大量吸纳具有世界普适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使“道”的内涵更趋现代性。
6. 外国母语课程教材普遍重视文学教育。文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西方国家母语教材大多语言和文学分编,文学占据半壁天下,足见他们对于文学教育的重视。在俄罗斯,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从小学就开设文学课,苏联解体之后,文学课程的开设时间提前到小学起始年级。即便是语言教材,也是以大量的文学作品作为语料和素材。在美国,初等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低年级以故事或儿歌和童谣等文学体裁为主,中年级以短篇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为主,六年级将语文课开设文学和语言两部分,正式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教育。在美国,即使是分科后的语言课,其课文也是以文学作品为主。另外,德国、法国、日本、以色列等国无不重视文学教育,因而重视文学教材的编写。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诗教,有着文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但在应试教育和文章教育占主流的当下,我们如何加强文学教育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7. 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英语教材中,以不同的名称为学生设置了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如“研究项目”(Project)、“实践”(Practice)、“特写”(Special)、“应用语言”(Using word)等;德国教材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教材中很少见到孤立的练习、句本位练习、机械模仿的死记硬背式练习等形式,即使语法练习和词语训练也尽可能地被纳入有意义的学习情景之中,从感知到归纳到实践再到提高;澳大利亚英语教材也是如此,比如10年级学生使用的《中学英语》第四册,在每篇选文和作业、任务之后都附有大量的启发性思考题供学生思考,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言语实践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在真实的情景之下学习,学会如何使用语言。可以说,摒弃枯燥无味的语言规则,代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运用的情境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言,这不仅是西方母语教育的现在普遍通行做法,也应成为汉语文教材编制学习的经验和做法。
8. 加强多元文化学习。尊重多样文化是这个时代的人们应共同具备的品质。美国尤其如此。因为它是个移民国家,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社会现实,要求教材出版公司在组织编排教材时,必须将多元文化作为考虑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选择课文材料特别是文学素材时,美国的母语教材不只取材于白人主流文化,还有其他少数民族作家及作品,反映他们的价值观念。有的教材甚至专门编排多元文化单元,介绍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和习俗,接触其他民族的文化,增加对其他民族的理解。普兰蒂斯・霍尔公司出版的6至12年级系列文学教材《文学》中,7年级共有10篇“多元文化学习”,其中如加勒比海――文化万花筒、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家、不同文化中的时间观念、不同文化对季节文化的庆祝活动、不同文化中的图腾动物、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及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等。又如印度的《互动英语》,既让学生了解印度民族的博大,也让他们了解世界各国文化的精深,体现教材的国际性和民族性。即便像在民族文化传统单一而显保守的伊斯兰国家,多元文化学习也成为母语教育的大势所趋。以此观之,在我们这个汉文化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国度里,我们的语文教材如何在立足民族文化基础上逐步渗透多元文化意识,为培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未来公民做准备,这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9. 关注母语教材编写队伍的资质。母语教材编写虽然不算高深学问,却涉及国家民族的子孙后代的大事,所以实际上比什么都重要。为此,各国都很重视母语教材编写队伍的资质。如在美国,中小学教材虽然由民间组织编写,但他们认识到,单单依靠几个教师或专业人员、作家等编写者,已经不能胜任母语教材的编写任务,而只有依靠实力雄厚的出版商,投入大量财力、物力,组织方方面面的专业人员如作家、学科专业人员、学科研究人员、美工、编辑等,才能最终完成某学科教材的编写任务。前苏联教育部长谢尔巴科夫曾经指出:“……教科书将由经验丰富的大学教师、中学教学法教师、著名教育家和某个科学知识领域里的专家组成的集体参加编写。”在苏俄,任何教育领域的专家,例如科学院的大专院校的学科专家、教学法专家和中学教师都可以参加编写,这体现了前苏联教育界对教科书编写问题的高度重视。俄罗斯延续了这样的认识和做法。法国法语教材的编写者主要是学校资深教师、教育专家、教学研究人员等。在我国,加强母语教材编写队伍资质管理和审核势在必行。
10. 建立母语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制度。通过研究,我们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英、美、德、法等国的教材都不需要学生出钱购买,而是由政府统一采购,教科书成为一种公共财产,由学校提供给学生无偿使用。学生从学校借来之后,要认真保管,谨慎使用,不得损坏,也不得在书上乱涂乱画,否则要照价赔偿。西方的这种做法,不仅是一种资源节约,也是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方式。这种教科书免费和循环使用制度,按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虽然还无法做到,但至少可以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至少可以先在有条件的地方搞一些试点工作。
关键词:
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的改革?为什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专家认为,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为此,他们建议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是设置新的课程,强化探究与实践,倡导课程新形式,提供开放性、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二是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东北师范大学宋祥教授就《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也作了具体的解读。解读中,宋教授首先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然后以生动的事例比较突显课程改革的好处及优越性,突出改革势在必行;最后辩证地分析“自主、合作、探究”的相互关系,指出它们的顺序一般不变,三者有机统一,相互促进。
学习方式就是为获取知识技能所采取的教与学的方式。新课改革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大力提倡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符合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教学新理念。语文学科具有浓人文特色的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理念的提出,宋教授认为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在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遵循这一理念,且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下面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谈谈自己在语文课堂中的认识与运用。
一、自主学习在课堂中的渗透作用
过去的学习方式是填鸭式、灌输式,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我国著名学者庞国维将自主学习概括为能学、想学、会学和坚持学。自主学习就是相对被动学习而言的,是在教学条件下的学生高质量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三个思辨”:
(一)课前思考与辨析。在学习新课文之前老师引导学生或是学生本人自主预习课文,辨别主次,也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二)课中思考与分析。在课堂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各抒己见,让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三)课后思考与延伸。课后让学生回去独立思考自己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及时地反思自己在课堂中所的学习中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技能,还有哪些知识或技能没有掌握。让学生学会自己小结归纳,为进一步学习拓展延伸。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立的思维方式,告诉学生也不必“惟弈秋之惟听”,更不能盲目迷信书本和老师,要有独立思考书本能力和质疑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条条大道通罗马”,我们要敢于自主创新意识,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过程中渗透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解放思想,敢于质疑问难,学会自主提问,善于自己提问,在思考中提高学习的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高效作用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合作学习就在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主动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如在进行作文评改的过程中,本人注重提倡“合作”。在具体操作时,将学生按优、中、差搭配,三到四人为一组,设组长一人。评改时,采取自评、互评、轮评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生识别自己习作中的错误比他人习作中的错误困难,评改时,以互评、轮评为主,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每个成员都要认真审读组上成员的习作,并根据评价原则,对照评价标准,把每篇作文的优缺点写在草稿纸上;第二步,小组讨论,特别是对有争议的问题,要通过讨论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第三步,集中组员的智慧,细推敲,慢斟酌,去分歧,存共识,由组长执笔,写出恰如其分的评语,写出评改意见,有眉批,总评,评改者签名。评改过程中,小组成员彼此合作,不但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积极观念,还培养了他们的竞争能力。这种能力既适合当今社会所讲求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发展需求,又适合了当今社会竞争的激烈性,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个人价值观。
三、探究学习在课堂中的增强作用
在探究性学习,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创设机会,以增强学生自主体验和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活动中使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学习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组课文“初识鲁迅”时,先是制作一份《单元导读卡》,如图:
初识鲁迅
(摘录教材中描写鲁迅的句子)
他人眼中的鲁迅
(摘录教材中对鲁迅评价的话语)
我眼中的鲁迅
(自学本单元后对鲁迅的评价)
我的质疑
(自学本单元所遇到的问题)
我的探究
(列出我还想了解鲁迅的哪些内容)
然后让学生参照“导读卡”搜集、摘录相关资料,最后通过探究,结合课文学习,达到初步认识鲁迅目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鲁迅一生的兴趣,在学习过程就需要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来获得关于鲁迅创作的知识。此过程实现就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在收集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地培养探究性学习态度。
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语文课堂中的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