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

第1篇: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继信息产业部与微软签订备忘录推进西部地区信息化进程之后,这次与英特尔签约是信息产业部又一次与企业合作,推进信息化合作,缩小数字鸿沟。该备忘录的签署表明,信息产业部与信息技术领先企业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并将共同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根据备忘录内容,英特尔将在合作备忘录有效期内利用3000万美元资源以支持中国在推广农村信息化及其它信息化方面的建设。

“建设新农村”是中国政府开展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将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农业信息化不仅是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产业部官员表示,推进新农村建设,是2006年信息产业部的重点工作之一。发展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复杂而艰巨,需要社会各界的全方位参与与通力合作。

英特尔副总裁、亚太区联合总经理兼中国区总经理杨旭说:“我们将与中国信息产业部等有关政府部门积极沟通,充分利用英特尔在产业界和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大力支持我国农村信息化产业链的建设,探索高效、可持续的农村信息化推广模式,为建立完善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备忘录的实施,将着力于两个方面:推进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和推广信息化解决方案的行业应用。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英特尔将配合信息产业部建立持久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产业链、找到适应中国农村信息化的推广模式,并建立、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在推广信息化解决方案的行业应用方面,英特尔将与信息产业部共同建立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验证实验室,搭建各种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技术实验环境,测试并推广各种信息化技术解决方案。

在具体的合作方式上,将建立一个中国信息化平合研发中心,进行专用解决方案与信息终端的研制开发。英特尔还将配合各地区农村信息化试点示范项目,并协助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训工作,以推动信息技术在地方主管和农村基层干部中的普及。

第2篇: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农业高校教育信息化措施和建议

1.更新信息化观念、加强信息化传播推广高校管理者和建设者既是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策划者和决策者,又是该进程的实施者和监控者,对于他们来说,要树立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高效管理的现代观念。特别是高校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强化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对学校对学生负责,更是对党和国家、对社会负责,应该铭记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除了观念的更新外,信息化的传播推广也非常重要。高校内部可经常开展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讲座和培训,不断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农业院校之间要增强相关合作,建立横向联系,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与其他相关组织广泛沟通,加强信息化的传播与推广。2.注重信息化整体协调、建立信息化统筹规划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信息化的实用性,应该注重信息化的整体协调,对信息化进行统筹规划。在协调方面,应该注意采购部门与使用部门的协调、设备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的协调。设备采购部门应该对设备需求进行客观地分析,广泛征求设备使用者的意见,必要时可以邀请设备使用者一起参与招标工作。另外,设备管理部门和设备使用部门之间也需要保持密切的联系。对于设备管理人员,应该做到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检查和更新,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设备的使用者教师和学生来说,在使用设备时都应该严格遵守设备管理部制定的规章制度,同时教师应该履行相应的监督辅导义务,在学生使用设备的过程中加以管理,做到辅导学生遵守规则,正确使用设备。在统筹规划上,成立专门的信息化决策机构将大大促进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开展。信息化决策机构可以由校级领导、设备管理部门负责人和各院系负责人组成,校级领导负责本校的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对重大问题进行表决决策;管理部门则负责具体工作的贯彻执行,包括前期的信息化工程的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中期的人员培训以及应用推广,后期的效果评估和反馈等;各院系负责人负责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落实和管理部门的工作对接,同时组织本院系教师全力配合各项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如电子教学资源的制作、网络课堂的推广、组织教师参与相关培训等。3.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软硬并重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让建设与应用并举,两者兼顾。做到以建设带动应用,以应用促进建设。这是其一,其二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其三在选购设备和技术手段上不能盲目追求先进卓越,更不可盲目攀比,实用性和适用性才是我们做出选择判断的标准。①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在校园网的建设上,首先应该提高主干网络的稳定性,增加核心设备的使用,使得网络中心由单一的星形结构变成多核心的网络结构,保证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其次需要提高无线网络的覆盖面。无线网络的覆盖使得学生、教师可在学校范围内随时随地上网,大大增加“即时”信息的获取。最后可建立校园专网。校园专网的建设分为两种:一是为满足特定的安全需求而设立的专网,如财务网和一卡通专网等,这些专网独立于校园公用网络;二是为完善校外对校内资源的访问以及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而建立的VPN虚拟专网。在网络安全建设上,应该充分重视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系统安全方面,应该确保系统不被非法监视和破坏,谨防系统被黑客、病毒攻击。信息安全包括信息的传输安全和信息的存储安全。对于信息的传输安全,根据实际需求和不同的安全强度,可以有很多种解决方案,例如,可以通过链路层加密、IP层加密、应用层加密等来确保信息的传输安全。对于信息的存储安全,对纯粹数据信息的安全保护,以数据库信息的保护最为典型。对于各种功能文件,需要做好数据备份和恢复工具、用户身份鉴别与权限控制等。在基础设施应用方面,要逐步完善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校园“一卡通”工程建设步伐。作为学校的领导和广大师生,一要提高思想,充分认识“一卡通”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二要全校各单位各部门全力配合,加快推进“一卡通”工程建设进度;三要切实把关,做出高质量、高标准的工程。使得校园“一卡通”应用系统的运行极大的方便教职工生在校学习、生活和工作。在数据平台方面,应建立以学校信息化标准为基础的共享数据库和数据交换服务平台,从而实现单一数据源管理和权限访问管理,最终保证整个信息系统中数据的一致性、有效性及实时性。②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硬件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据调查得知,不少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的信息资源建设存在以下的问题:信息资源不丰富,利用率低,维护成本高且存在安全隐患等。高校信息资源建设,要走引进与自主建设相结合的道路,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逐步完善。具体来说,通常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链接,可将学校的服务器与因特网上大量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二是镜像,通过与因特网上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建立全部或部分的镜像,以获取更新、更专业化的优质资源。三是自主制作,这要由院系全体教师共同完成,学校及院系要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通常学科教师是信息资源建设的主力军,因为他们经过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培训,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再结合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可以制作出教学所需的各类多媒体课件或教学素材。4.强化师生信息素养,提高师资培训水平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高低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将产生重要影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目标之一。①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对于教师的信息素养,应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学校内部,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1)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建议学校设立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中心,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2)要有专门的培训人员。培训中心应有专门的培训人员。如: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制作人员、教育信息技术人员、网络技术人员等等。(3)根据需要确定培训内容。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培训,有针对性制定培训方案,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同时.还要鼓励和督促教师的自学。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者,除了要具备教师应有的传统品质外,还需要拥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能够做到将信息网络上的知识与传统课堂传递的知识相结合,持续了解和不断更新本学科领域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动向并向学生传授,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思维。②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措施上,首先需要根据学生爱上网的特点,因势利导,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及内容;其次,加强信息素养课程整合研究,构建合理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开设信息素养网络课程,对学生进行综合培训;最后,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多途径加强学生信息道德素养教育。5.建立合理的信息化体制,注重信息化管理高校在推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不管是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还是信息化在高校中的应用,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化政策和体制的支持。①建立信息化制度体系教育信息化制度体系不仅保证了信息化工作的有章可循,而且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了制度的层面,有利于提高参与者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建立信息化制度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信息化与学校内部考评制度的衔接。在高校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将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应用水平与绩效水平联系在一起,能够促进各个部门建设信息化的积极性。二是建立教职工信息化激励制度。将信息化应用情况与教师的绩效考核结合起来,以此来激励教师充分应用信息化。②建立信息化组织体系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实践过程,为了保证它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高效可靠的运行,还应该成立专业的信息化组织机构。信息化组织机构应该包含领导机构、专家机构以及操作实施机构。领导机构负责对本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制定发展规划,指导并监督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决策者的级别越高,表明学校推进信息化的决心越大。专家机构负责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决策,对信息化建设中的设计问题进行审定和论证,对各部门的信息化工作提供技术指导。专家机构的成员一般由校领导聘任,其研究领域应该涵盖计算机、通信、网络应用等。信息化实施机构是指专门从事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部门,它不包括参与特定项目的具体院系和其他行政管理机构。实施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及应用,培训工作的组织等,该机构一般由技术人员和后勤人员组成。③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不仅对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方便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政策保障。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信息化管理不仅需要制定严格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同时在具体操作中也需要灵活应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有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校统一管理,内部协调的职能,在信息化的建设、推广应用及管理中做到协调统一。6.利用农业高校优质资源,更好的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①文献信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建设农业数字化农村,需要政府部门、研究院、高等农业院校的多元化支持,将各自的长处集合起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支持。其中,农业高校应该依靠校园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建立帮助新农村建设的咨询服务中心,如惠农科教信息港,形成与研究院、学校、政府现代化网络信息体系,实现农业院校科技成果的共享和传播。为农村农业的各种信息及时的处理、集成、,为农村提供最新的信息化资料。②农业专家和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的支持学校应建立一个由专家联系农村的交流平台,让农业专家能够及时的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结合专业的农业管理知识,构建出一个专家咨询系统。通过网络的远程农业教学和虚拟化的农业试验,将先进的生产教学方法、试验具备的条件、研发成果等优质资源传播到广大农村实行资源共享,促进农村信息化教育的快速发展。农村信息化人才是新农村建设中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因素,他们不但精通农业信息化知识,还能够在信息化建设当中圆满的完成各种工作。农业院校在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中,要利用农业院校的专业知识,还要发挥出农业研究院、政府部门的积极作用。结合各种各样的信息化培养出大批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其中,政府应加大人员的系统培训,挑选出一批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员,提高信息化知识学习意识和应用能力,造就出具有信息搜集、加工、应用、完善、预测的农业人才。再让这批人才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建设。

结束语

本文针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已有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设计到的方面很多,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各部门之间应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尽快缩小在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

作者:丁立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第3篇: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意义

知识型农业采用的是比较先进的科研成果,并结合最新的信息化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最终实现高效管理的农业现代化。我国农业发展受到传统以资源为主的制约,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深入还未有很多的运用,在今后的策略上,应该鼓励发展信息技术,建立一套完备的农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加速推进我国落后的资源型农业转向知识型农业。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运用能有效的促进农民的农业收入,虽然,我国近些年来农作物产量提高了,但经济收入确降低了,主要原因是信息不通畅,农业占有率过高无法实行农业大面积生产。

2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建设面临的问题

2.1信息资源有待开发

前期农村经济管理信息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管理不全、专业人员不齐、拨发经费少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进而农业间的信息得不到共享,信息传递得到了阻碍,农业信息库未统一形成信息系统,农业信息不及时,无法起到指导农民的生产的作用。

2.2农业信息化意识不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生产被忽略,从而农村的信息化生产有很大的滞后,在大多数农村农民普遍知识落后,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指导体系知之甚少,对农业信息化缺乏应有的认识。

2.3农业信息人员专业性不强

农业信息化人员由于我国国情,大多数处于从事基层农业信息工作的人员都是跨专业的,而专业型人才往往不重视搞农业生产,毫无疑问,农民普遍文化素质偏低,获取农业生产途径有十分有效,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信息管理的发展。

3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3.1因地制宜的规划

农业生产过程要根据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农作物种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化生产,现代农业生产不仅要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还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并分布实施。农业生产要学会灵活的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规划。

3.2扩大资金投入

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上,要积极鼓励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进来,要吸引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建设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3.3建设人才队伍

随着现代信息时代的来临,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都达到了空前,农业科研管理的也具有不同的内涵,形式多样的管理手段也在发展,简而言之,就需要农业科研管理人员更要具备高素质多技能,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来面对社会发展的挑战。

3.4网络资源共享建设

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就需要加强基础网络建设和健全信息化网络体系。基础网络建设要求整个农村网络全覆盖,每家每户都能共享网络资源平台的资源快餐。健全信息化网络体系需要实时对专业资源进行收集整理,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才能有保证。

3.5规范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农业信息的一大作用是帮助农民准确的把握好市场的需求,使得市场需求和农产品产出不会出现不对称的尴尬,因为相对过剩会严重影响产品的销售,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利益。这就要求农业信息人员正确严谨的农业信息,严格规范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以方便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

结束语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庞大的工程,要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的给农村注入新的活力,给农民带来经济实惠,给社会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辛余斌.浅谈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J].农业资讯,2016.32:64-66.

[2]韩连贵,王恒,杨微,李振宇,韩丹,吴庆岚,易继平,张照利,鲁川.中国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38):03-20.

第4篇: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校园 信息化 建设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了信息化进程,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建设信息化校园,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更好的教育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一、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现状

要想又好又快地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需要权衡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现阶段,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缺少科学的指导

学校校园网建设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作指导,建成后在使用时出现了连续性缺失、设备兼容性差、设备使用效果不佳等情况。多数学校在校园网建设上没有着眼于校园网的可持续发展,只关注一次性投入,加之校园网建设初期没有可供参考的标准,资金成为校园网建设的重要参照指标,根据资金多少来确定校园网建设方案,由此导致各校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极不均衡,差距明显。

2.信息化建设缺乏完善的配套机制

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没有专门的监督和管理机构,不定期地检查学校信息化教学应用情况几乎成为空谈。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既要教学,还要管理维护信息化设备,有时还要承担校本培训,工作内容多且工作量大,却并没有配套的鼓励政策提高这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长此以往,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热情慢慢消退。

3.学校领导及教师的信息化意识较弱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校长作为学校的负责人、大管家,是信息化建设的决策者。决策者自身信息化程度、信息素养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关系到学校信息化的价值取向和定位。是否将发展信息化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是应付检查还是赶潮流适应形势而发展信息化,与决策者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关联。校长的信息化意识和领导力直接影响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教师作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参与者和使用者,他们的认识和态度将影响信息化推进的效率。由于校本培训缺乏长期稳定的计划,校本培训“重技术,轻理论”且培训模式单一,很多教师缺乏系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信息化教学素养低下。学校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信息化。教师主动积极地认识、对待信息化,以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带动个人发展,必然会加快信息化进程,若被动地按照上级要求而接受信息化,则会阻碍信息化发展。

二、加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1.制定科学的规划,引导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

信息化建设是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应深思熟虑、反复论证,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合理建设,切忌“一步到位”。首先,因信息化教学设备更新速度快,同时要考虑其运行成本,学校应根据教学需要和资金情况,优先选择教学效率高的系统进行建设。其次,制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时既要考虑到方案的常规性,也要考虑其应变性。制定的方案要随着外部信息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的需求。要科学规划硬件、软件和信息资源的资金分配,注重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建设上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避免重复投资。

资金问题一直是欠发达地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当地政府财政紧张,学校财力有限,自力更生筹措资金又难上加难,而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快,面对应接不暇的新产品,只能“远观不可亵玩”,加之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缺乏科学的指导,这些地区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步伐尤为缓慢。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校应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多方创造条件,循序渐进地建设,根据进展情况积极地进行设备优化和装备,并在应用中不断积累经验,教育信息化才能可持续发展[1]。

2.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可以依靠建设标准的法规规定,来规范各级政府的投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从而积极促进城乡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每一所中小学通过政府的投入合理分配,获得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发展机会,从而形成公平竞争、均衡发展的和谐环境,以此满足基础教育规范化办学的需要。

第一,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共享率。实行撤、合、并、建同举,整合教育资源,最大化地发挥资源的规模效应。通过把农村中小学建成寄宿制学校的举措,既可以提高办学效益,又可以把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集中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促进“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让一些基础较好、发展较快的城市学校教师通过下乡支教或送设施下乡等举措,帮助扶持农村学校,多创造条件让薄弱学校加快发展,迎头赶上,才能切实改变校际间发展失衡的状况[2]。

第二,实现师资力量均衡配置。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诸如各学科的“国培”和“省培”计划等,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教师通过各种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并建立教师定期轮岗制度,促进学校师资均衡发展。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优秀生源和教师到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任教或支教,选派农村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通过师资轮换,促进各校间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均衡发展。配套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制定城域、乡域办学条件和教师福利待遇的统一标准。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组织教师观看名师教学光盘,因地制宜提高本土教师的教学水平[3]。

第三,扩大优质教育辐射力。在“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之下,决策部门应深入调研、吃透政策,选准类似集散中心的学校,果断撤并规模小、质量差、效益低的学校,形成一定区域内的教育集散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功能,实现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一方面加紧抓好中小学跨越式发展,对内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对外积极增强师资队伍交流互访;另一方面,创设系列教育平台,全面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功能,以强扶弱,壮大优势学校群体,以实现“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3.强化信息时代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专业能力素质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又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信息时代如果师资队伍不首先信息化,教育教学的信息化便无从实施。信息化背景下,只有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素质,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才能全面扎实地推进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的全面推进有待于学校教学、管理和技术人员素质的共同提高[4]。

第一,丰富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教师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前提基础,教师知识是由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部分共同构成。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教师的实践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目前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最为缺乏的,在培训中应适当弱化技能培训,增加教师条件性知识培训内容的比重,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等内容的培训。

第二,树立信息化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内因是促成事物变化的主要动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由此,人的观念影响人的知觉和判断,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理解教师观念结构对改进职业准备和教师实践尤为重要。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实质是先“信息化人”后“信息化物”的过程。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即校园信息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职工的信息化程度。高素质的信息化教育队伍是校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根本。首先是信息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优化;其次是信息化管理队伍,使参与教育管理的人员掌握信息技术,逐步向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趋势迈进,促进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第三是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积极开展学校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三,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与素养。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与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基本信息技术能力包括计算机的使用能力,网络的使用能力,网络环境下资源的检索、获取和整合能力等。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教师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领会信息技术内容的服务思想、结构方法、形成及发展规律等,拓展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通过制定详实、可行的短期和长期计划,开展教师信息化理论和技术的不同层次、水平的培训。将培训与教师相关的考评制度相联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尽快具备信息素养,尽早适应信息化教学,以促进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建立新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在培训方式上不同于以往的单一讲授方式,而是不同培训模块采取不同形式。理论模块主要以反思模式代替以往培训的灌输模式。在反思模式中,先由专家重点讲解,再采用小组形式由教师结合自己实际工作进行交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比较意识到所学理论与所用理论的差别。技能模块多采用边讲边练的模式。教学设计模块整合案例分析,进行小组讨论,调动教师积极性共同参与到培训中来。实践模块的培训以课堂实践为基点,采用教学观摩研讨形式,着力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总之,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乡差距显著,各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不均衡等,要使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还要从建立完善各项机制、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加强环境建设与资源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解决问题,才能有效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切实提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

――――――――

参考文献

[1] 赵展民.通渭县普通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状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5.

[2] 孙爱娟.高职校园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6.

[3] 欧阳顺德,李初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当代教育论坛,2007(6).

[4] 李春秋.哈尔滨市辖县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

[5] 黄名选,周敦,陈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初探.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 (10).

[6] 葛彩虹,金炳尧.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与信息素养培养.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0).

第5篇: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西部地区;城乡结合部;信息化技术研究;任务;目标;措施

1西部地区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的意义

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进程,城乡结合部的基本特征都是由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人口并趋向集聚,同时也都是由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此外,也包括城市价值观和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地域的扩散。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地处大中城市市区与郊区(县)交错接壤地带,即为城乡结合部。随着大中城市工业、交通、文教、卫生、居住地及第三产业不断向近郊扩散,城乡结合部从原以农村为主的市郊地带较快演变为兼有城乡特色的特殊空间。

农村城市化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一个制约因素是农村城市化程度太低,把开发、开放城乡结合部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突破口,以此提高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是切实可行的。

2西部地区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的任务与目标

根据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对信息技术的重大需求,以城乡结合部农村信息化建设为试点,突破对电子农务平台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和应用前景的关键技术,建立区域公共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属地化开发农业、农村和农民需求的应用系统。wwW.lw881.com集成计算机、广播电视、电信等各类技术成果,在针对具有西部民族地区代表性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引黄灌区农村、山区农村农业生产的实际和分布特点,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实现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配置完善信息化基础软硬件条件,开展农村信息化技术集成与服务,实现区域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服务[2];构建现代农村信息化技术体系,实现信息技术向村户的延伸,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和新型农民培养;通过示范区剖析探索适合西北民族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农民技术培训途径,形成适合不同生态经济区的新农村信息化应用典型方案,并探索建立以科技特派员系统为平台,以农业信息化服务站多元化运行为依托,面向农户“技术+物质+信息”三合一的农村信息化应用模式,分析适合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健康持续发展和项目研究成果向西部民族地区扩散的机制,推动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跨越式发展。

主要目标:面向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的重大需求,整合信息资源,研究建立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农业信息网络和公共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属地化研制适合西部民族地区特点的助农、富农、便民、乐民的信息系统和产品,为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加快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针对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建立新型农业信息化运行机制,开展电子农务平台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探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以信息化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体现“信息兴业”;以信息化提高农民收入,体现“信息惠民”;以信息化提高农村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体现“信息强政”。

2.1项目确定的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目标与建设措施分析

2.1.1项目确定的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目标。面向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的重大需求,突破对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应用前景的产业和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基于项目研究的关键技术、产品和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根据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实际,利用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应用系统的自由组合和拆卸功能,开发助农、富农、便民、乐民的信息系统和产品,加快我国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城乡结合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围绕城乡结合型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基于计算机、广播电视、电信网络和互联网等现代化设施,在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开展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并探索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以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带动西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城乡结合型农村产业效益和农户的收入,提高城乡结合型农村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2.1.2项目确定的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建设的措施分析。农村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信息及应用系统,需要各单位的多方共同协作努力,围绕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目标和任务的需求,遵循共同的原则,建立起信息准确、信息量大、易交流、易维护、易更新的农村数据库,并针对农村需求开发相应的信息系统[3]。

重点针对特色种养殖业和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和产业化程度高的特点,建立典型示范区;在公共信息系统和农业信息网络构建的基础上完善属地化的信息数据库,实现区域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在线服务;推广应用种养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生产的规范化,推广应用农村规划管理系统等,提高农业农村的资源合理配置和农村经济的优化升级,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管理溯源系统等,提高农畜产品的市场化竞争力和信息化水平,推广应用农业产业链信息系统,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化升值和经营效益;基于计算机、广播电视和电信网络,配置完善信息化基础软硬件条件,实现相关应用系统正常运行[4];建立“三网合一”的信息综合服务与信息终端服务,实现信息技术向村户的延伸,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化推广应用体系;并通过示范区剖析探索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农民交互式创意技术培训,分析研究成果向西部同类地区扩散和适合于农业信息化健康持续发展的机制,最终形成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快速组合和重用服务。

通过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工作的实施,将大幅度提高我国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我国西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西部农村科技创新水平,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参考文献

[1] 郑国清,徐丽敏,段韶芬.河南省农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计算机与农业,2002(6):17-20

[2] 许声毓.农业信息化:现代农业新引擎[j].中国科技财富,2010(z1):66-67.

第6篇: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064-01

一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特质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政府适应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不只是在教学技术和手段的信息化上,更为重要的是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全面信息化,最终实现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上,这正是教育信息化的实质。

教育信息化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它是对学习环境信息化的要求,如网络、多媒体、实验室等必须具有足够的硬件设备。二是教师的信息化与学生的信息化。教师、学生甚至生活中的人们信息化的能力,不但要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的信息能力,还要适应信息社会的信息能力。三是教育过程的信息化。即利用各种方法、各种技术来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二 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全面完成,覆盖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信息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教育城域网建设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幅提高,促进了山西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从“校校通”到“班班通”,从单纯课堂教学到利用网络教研、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信息化已渗透到全省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在推进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的同时,信息化建设同时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山西省电教馆自2007年以来拍摄了全省近100节农远项目学校教师的授课实况,通过基础教育网络推广与分享,极大地促进了农村课堂教学方式的发展。

在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期待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有限的设备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远程教育需求;对远程教育的设备和资源应用还存在地域和个体的差异,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校由于学生数量较少学校公用经费不能保证设备的满负荷运转;教育教学资源还存在着结构性的短缺,虽然经过几年的开发和建设,已初步形成了教育教学资源库,但真正能应用于教学的资源,能促进教育改革教学质量提高的资源还不够。

第二,农村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才刚刚起步,大部分教师还不能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设备,绝大多数教师对各学科的资源整合做了初步的探讨,但对学科资源的整合能力还亟待提高。

第三,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还没有形成,包括硬件环境、资源建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等方面;各地教育网和校园网建设缺乏指导和规范等。

三 加强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各级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要有明确的认识,把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到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经济发展和国家强大的高度来实施。在抓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狠抓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更新,而信息技术在促使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改变的同时,也促使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变革。

第二,加大经费投入,促进和谐发展。经费问题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性难题,更是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大障碍。政府应该出台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步骤实施新型教育政策,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和技术扶持力度,切实解决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不均衡问题。除政府要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投资力度之外,各个学校也要建立起财政专款、社会捐赠、单位自筹、政策性收费等多渠道资金筹备机制,同时科学、经济、合理地建设好校园网和校校通工程,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第三,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反馈机制。要建立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情况的反馈系统,以便及时反馈情况,包括实施方案的设计、硬件设施的配备软件建设情况、资金投入情况、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教师运用情况等,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避免不当建设、资金浪费、减少和消除建设中资金使用不合理的现象。

第四,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观念也随之产生重大变化。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教学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目前教学观念在转变,不再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去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方法各种渠道广泛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校一定要加大培训力度,根据教师层次的不同,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培训计划和方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课堂讲授、计算机教学、分组学习、协作学习、经验交流、问题讨论、案例分析、微格教学等灵活形式,迅速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桑志国、闫明.浅谈教育信息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

第7篇: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在中国联通的所有省级公司中,浙江联通的各项经营指标名列前茅。2006年,浙江联通实现业务收入65亿元,上缴利润8.03亿元,呈现健康发展的态势。

对此,浙江联通副总经理端木云帆表示,浙江联通从发展战略入手,合理确定了CDMA和GSM网络的定位,同时苦练内功,使企业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同时,浙江联通将行业应用作为新的发力点,在竞争中做到扬长避短。而积极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让浙江联通找到了新的成长空间。

调整战略实现良性发展

浙江联通成立于1998年,当年的业务收入只有1亿多元,但这个新生的企业却凭借灵活的资费政策和较强的市场意识,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到2000年,浙江联通的年收入就达到了10多亿元,企业实现了几何级增长。

然而,2004-2005年,就像其他任何一个高速发展的新生企业一样,浙江联通的发展开始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端木云帆表示,“当时遇到的是高速发展过程中的管理问题和网络支撑能力的问题,以及市场的响应能力和服务能力问题。”显然,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规模扩大后,内部也需要进行调整,包括企业的未来走向,CDMA网络到底如何运营,怎样保持两张网络协调发展等问题。

2005年,联通全国系统进行战略调整,更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于浙江联通而言,调整更重要的是经营体制的转变,这样才能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员工队伍建设,我们从2005年开始进行用工、干部和薪酬体制改革,通过两次改革,做到所有岗位能上能下、用业绩说话。今年上半年,我们还进行了业务考评,让年轻员工也看到希望。此外,浙江联通在管理上还应用了ERP,这避免了管理中出现的不科学因素,也让员工转变了观念。”端木云帆介绍说,“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内控制度建设,构建符合索克斯法案规定的内控制度,做到”二线支撑一线“。”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浙江联通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浙江联通以此为契机,推动了销售服务水平、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支撑响应能力的提升,成功地使企业的效益迅速增长。今年1-7月,浙江联通的收入在去年同期基础上增长了8.3%,成绩令人欣喜。

拓展行业应用

浙江联通最大的优势是创新,特别是业务模式的创新,比如掌上股市、炫铃,都是联通的创新,这种创新在CDMA上将进一步加强,比如与信用卡联网等,以此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2002年,浙江启动了“数字浙江”建设,目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根据“数字浙江”建设的需要,浙江联通充分发挥业务全面、机制灵活、能动性高的优势,在浙江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重点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等信息化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譬如,杭州湾大桥2003年建设启动时,浙江联通结合大桥建设的需求,在完善各类基础网络的同时,开发出船舶江面精确定位和监控、手机工程信息系统等技术和产品,向大桥建设者提供了完善的通信保障,成为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运用的典范。

在近3年的发展中,浙江联通更致力于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并且在不同行业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支撑能力。如在政务信息化方面,浙江联通支持省人大建设了工作网站,及时各类信息和收集群众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在交通运输行业上,浙江联通还开发出了移动资源管理系统、出租车定位及防盗系统、星图业务等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对我省交通运输、物流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据介绍,浙江联通下一步将充分发挥综合业务和CDMA1X技术优势,一方面主动收集和发掘各大行业、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需求,积极开发适用的新产品、新技术;另一方面对公司已有的各类成熟产品和业务进行组合完善,为不同行业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同时,主动加强对行业应用产业链中各环节的沟通和整合,帮助各行业进一步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提升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进度。

结合前期的技术和产品储备,浙江联通今年将重点针对工商、计生、环保、电力、金融、海洋渔业、公安、物流、气象、交通等行业重点提供信息细化建设支撑工作,努力为“数字浙江”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投身新农村建设

在拓展行业应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浙江联通还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的实施,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力度,努力开发符合农村需求的各项业务,不断普及农民急需的各项通信服务,从资金、技术、服务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参与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为新农村的建设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近年来,浙江联通大力加强对广大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持续加强农村地区的深度覆盖和广度覆盖。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范围内乡镇覆盖率到达99%,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

在广泛覆盖的基础上,浙江联通充分发挥两网融合的优势技术,为信息新农村提供数据交换平台,并推出了一系列适应本省农村情况的新业务,既服务了广大农民群众,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此外,浙江联通还充分发挥CDMA网络的信号覆盖优势,注重提高网络对沿海地区、近海海域的覆盖能力,开发了“海洋新时空”等业务服务平台,为渔民提供渔业船舶运行和紧急救助通信服务,保证了渔民在更广阔的海域实施安全生产作业,同时更快地获得更多的咨讯,充分利用远洋渔业资源增加收入。

今年下半年,浙江联通仍然将大力建设GSM网络,计划在各级乡镇和行政村建设各类站点近600个,将覆盖的深度和广度继续提升;同时,继续优化和完善CDMA网络的建设,推广CDMA数据功能的应用,为新农村建设的无线数据需求提供优异的网络服务和支撑。

对话

充分发挥CDMA1X技术优势

通信产业报:浙江联通是如何调整内部经营机制的?

端木云帆:我们特别注重加强了员工队伍建设,从2005年开始进行用工、干部和薪酬体制改革,通过两次改革,做到所有岗位能上能下,用业绩说话。今年上半年,我们还进行了业务考评,让年轻员工也看到希望。浙江联通在管理上还应用了ERP,这避免了管理中出现的不科学因素,也让员工转变了观念。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内控制度建设,构建符合索克斯法案规定的内控制度,做到“二线支撑一线”。

通信产业报:浙江联通下一步将如何满足企业的信息化需求?

端木云帆:浙江联通下一步将充分发挥综合业务和CDMA1X技术优势,一方面主动收集和发掘各大行业、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需求,积极开发适用的新产品、新技术;另一方面对公司已有的各类成熟产品和业务进行组合完善,为不同行业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同时,主动加强对行业应用产业链中各环节的沟通和整合,帮助各行业进一步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提升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进度。

通信产业报:在农村信息化方面,浙江联通采取了哪些行动?

第8篇: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1.1强化和服务平台建设

我县配套县级农业信息服务硬件设施,重点达到“六个一”标准:一套管理服务制度、一台多功能打印机和一台电脑,一套组织网络,一条电话专线以及一名专职人员。此外,防静电地板等硬件设施也增设了。

1.2及时做好专题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

突出时效、质量、创新三大特点,每年撰写有价值的典型调查材料10余篇,内容主要包括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农产品、农资市场监测、科技、工作情况、政策信息等,此外,县农委每年编发《柳林农业信息》60多期,及时上报到省、市农委。

1.3狠抓乡镇服务站建设

2011年根据国家金农工程项目建设及2012年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方案,按照全县15个乡镇农业产业发展特点,重新选址统一规划建立农技推广农业信息服务站,目前服务站正处于进一步完善之中。

1.4培育农业信息员队伍

目前,全县已有信息员64名,其中龙头企业4名、乡镇15名、县农委20名、种养大户20名、行政村5名,为使他们的业务素质提高,已初步形成四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并组织农业信息员培训。

1.5铺设为农信息服务渠道

按照省农业厅要求,积极注册“晋农•天天12316”短信服务平台县级管理员1名、乡镇管理员15名、村级会员1287名,为农民提供农业政策、科技、产销、农情等服务。

2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投入不足

县、乡资金投入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明显不足,尤其是乡镇村级基层点基础硬件设施严重短缺。大多数乡镇、村虽然挂有农协、科技学校或阅览室的牌子,但大多数都不能提供有效服务,形同虚设,同时农户居住分散影响通信运营商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性,现代化设备入户还受到了农民收入水平的限制。

2.2农业信息渠道不宽

在内容上指导农民生产、帮助农民销售等有价值的信息不多,基本上都是宣传为领导服务和本地农业的信息较多,从而导致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和农业龙头企业等联系不够,因此,渠道还应扩宽些。

2.3农业信息化人才匮乏

我县总人口3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2万人,占82%。但经过调查,发现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经过计算机网络培训的农民还不到15%。因此,需要一大批专业人才,可以将农产品信息准确、及时的提供给农产品经销商,但目前由于投入经费少,不够重视农业信息网络人才,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

3未来柳林县农业信息化发展措施

3.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把农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农村基础建设投资范畴,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和完善农业信息化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尽快建成相对完整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加快柳林县农业信息化建设。

3.2加强队伍建设

在全县范围内选拔培养农业信息专业人才,统一组织乡镇、村级业务人员举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培训。利用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培养农业农村信息人才,对他们进行信息收集、传播方法和农业科技、计算机网络应用基本常识和经营管理知识等重点培训。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是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信息员进行培训至关重要。农民信息员应从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以及农业龙头企业中选拔有经营头脑、事业心强、乐于为民办事和掌握一定农业技术的能人中挑选,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素质好、且有开拓精神的农业信息员队伍。

3.3加强各种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

要进一步拓宽信息采集渠道,整合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各类网站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农技推广等服务体系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特别是柳林农业信息网站农民、农村、农业的各类信息;进一步探索利用“晋农•天天12316”等现代化信息平台进行信息,办好农业信息刊物,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进行有序管理,以提高农业信息的实用性。

3.4完善体系建设

第9篇: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从浙江省县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状况来看,在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的指导下,当前浙江省99%的县级医院实现了财务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其余小部分医院也正在为信息化建设努力。信息化手段的使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医院财务信息的收集和反馈效率,能够极大地提高财务信息的处理效率,对医院的财务内控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当前医院财务内控的信息化建设由在领导认识、软件设施、人才等方面的原因还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因此医院财务内控信息化建设的研究的需要越来越迫切。

一、信息化医院财务内控的特点

(一)信息提供更加及时,实现财务管理的动态化。首先,信息化段替代了原有的原始的手工填制和人力核算方式,帮助医院提升信息收集的速度,为决策者提供及时的财务信息;其次,信息系统能够实现信息的即时查询,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在需要使用医院财务信息时随时随地进行网上查询,帮助咨询并解决问题;同时,信息系统的普遍使用,能够帮助医院的决策者及时了解医院财务状况,了解市场的变化情况,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医院的各项财务指标及时调整公司的决策,提高会计核算的精准度,为医院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的动态化。

(二)财务信息保存的便利和信息披露的透彻性。医院财务内控的信息化后,使用电子报表代替原始的手工报表,扩大了报表的容量,不仅在制作和填写上更加方便,降低了信息填制的失误率,而且还能够帮助医院更加完整地保存财务资料。同时,医院财务信息平台的建设,能够帮助医院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使医院财务信息的披露更加全面和透彻,方便医院接受来自群众、媒体及其他社会团体的监督。能够帮助医院良好地运行。

(三)提高信息处理效率,降低财务管理成本。一方面,信息化网络能够便利财务报表的填制,使用电子报表进行财务数据的录入,节省了财务管理的人力成本和原材料,并能够帮助医院降低审计监督的成本;另一方面,信息化网络的建设能够提高医院财务信息收集的速度,方便医院各职能部门和临床科室向财务科进行信息的传输,提高信息收集的效率;同时,财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利用计算机对财务信息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提高财务信息处理的效率。

二、我国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领导对财务内控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够,未将财务内控信息化建设纳入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统筹考虑。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周期很长,许多医院的领导在信息化建设之初没有长远的规划,特别是对于财务管理控制信息化建设的考虑欠妥,只关注财务管控信息系统建设需要买进得硬件、软件设备及投入的资金,而没有进行长远规划,没有认识到随着市场和国家政策的变化,医院的财务信息化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以浙江省XX县级医院为例,在财务管控信息化建设中,虽然购入了相应的硬、软件设备,但是在医院的运行中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财务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共享和交流,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盲目性。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盲目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而选择上,许多医院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调研和招标的时候,盲目借鉴其他医院的成功经验,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和自身的实力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导致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许多滞后或者超前于医院现状的现象,对医院的财务管控造成困扰;而是在财务管控系统软件的购入上,许多医院在花费几十万资金购入HIS系统之后发现购入的产品只能代替一些手工劳动而缺少一些基本的功能,并且在售后服务等方面存在许多难题,导致财务管控工作难以继续展开。

(三)复合型人才的缺失。目前,我国许多医院都实现了财务管控的信息化,但是在与信息化相应的人才配备上却出现了空白。目前,我国人才市场上最缺乏的就是复合型人才,医院的财务管控系统需要的是有专业的财务知识、具备一定的医疗知识且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的人才市场难以满足医院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

三、对存在问题的决策和建议

(一)统筹规划医院信息化建设,找准财务管控信息化建设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目前,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HMIS、CIS、BIS三大系统的建设,医院领导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协调好三大系统的关系,财务管理信息作为医院HMIS系统的重要组成部门,在强大的信息平台的支撑下能够为医院的日常管理和发展提供科学的财务决策,将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财务管理软件系统的选择要注意的几点:1.有自主知识产权;2.专业的售后服务;3.选择主流化的产品;4.系统设计使用的规范化;5.供应商的专业化、全程化。

(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人才往往能够成为影响到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性因素,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能够实际操作的人才,同时也需要富有创造性的研究性人才。因此医院必须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一方面,对于已有财务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的培训和再教育,增强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使之适应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另一方面,要建立专门的人才引进渠道,建立与高校对口的人才绿色通道,提供更加优惠的待遇条件,吸引先进人才的加入。

四、结论

随着医院信息化的不断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只有通过信息化建设,才能跟上市场的需要,为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