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考古宣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公众考古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实践
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学与社会、与公众的关系成为西方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公众考古学由此诞生。公众考古学主要是面向大众的考古学,交流与解释是其核心思想。在中国,公众考古理念也逐步得到实践和推广,除了通过报刊、图书、电视、网络等媒介面向公众传播考古知识外,考古相关机构和学者也积极尝试探索公众考古活动,发挥保护和传播文化遗产主力军的作用。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文物和遗址的收藏、保护与展示平台,也成为参与公众考古实践的一股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层次也随之提高,历史、文化及文化遗址对公众有很强的吸引力,博物馆也因此成为文化旅游中的热点。为适应和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多数博物馆改变传统的以“物”为主的简单、枯燥、单一的展示方式和阐释手段,转而以观众为中心,充分站在观众视角来全盘考虑博物馆的展览陈列设计和公众阐释手段,把考古、历史与公众的心理、观念、情感和需求相结合进行综合设计,以更好地满足公众对文化资源的享受。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专门为宋代古沉船“南海I号”打造的水下考古专题博物馆。“南海I号”的发现,对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及我国古代的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贸易史等有着极为重要的科研价值。从发现伊始,就已引起世界巨大反响,史无前例的整体打捞创举更是轰动全世界。作为目前世界上船体较大、船载文物数量巨大、保存较为完好的珍贵水下文化遗产,“南海I号”聚焦着世界公众的目光。为更好地让公众了解“南海I号”,了解我国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和水下考古文化,海丝馆也通过多种尝试来满足公众的需求,践行公众考古理念。
1 公众考古理念的实践
1.1 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海丝馆坚持发展以人为本的博物馆文化,强调博物馆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意识。英国有位学者提到:“博物馆最值得珍视的资源不是展品,而是观众”。这不仅因为公众的参与能够证明博物馆的存在价值,更因为博物馆作为向公众传递考古、历史知识和信息的平台,服务的对象是公众,而公众作为文化遗产的享有者和保护者,在博物馆所获得的不仅是丰富的生活,开拓的视野,更是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和责任。因此,观众才是博物馆发展的动力源泉,观众的需求和感受决定着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为此,海丝馆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观众及社会教育来进行,围绕着为公众服务来展开,牢固树立“观众至上”的观点,建立完善的教育、导览咨询、休闲便民及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为观众营造一个舒适、和谐、便利的参观环境。由于博物馆的观众是多元的,他们的文化背景、学习形式和参观目的都各有不同,为满足不同群体的参观需求,我们也设置了观众留言簿和服务热线,吸取观众提出的宝贵意见和要求,及时解决观众提出的问题和困难,帮助观众愉悦地参观和学习,全面体现博物馆的优质服务,让观众能高兴来、满意归。
1.2 开放展示发掘和保护现场
入馆后,“南海I号”面临着发掘、保护与展示的重大课题,观众也对此充满了好奇心。为满足观众的探知欲,提升观众的体验感,博物馆与考古队在对“南海I号”的发掘和展示中融入公众考古理念,将发掘场景和文物保护场景向公众开放。2010年的二次室内试发掘过程,全程向观众开放,观众既可透过水晶宫和水下考古工作平台现场观看考古人员如何清理淤泥,如何挖出文物,如何对文物进行现场保护,又能通过发掘现场的高清数码录像机将所有细节一一捕捉。通过现场观摩,获得直观感受,初步了解文物考古的基本程序,感受文物出水的喜悦感和文物保护的迫切感和责任感。在考古发掘后,考古队员也及时在馆内召开发掘成果的新闻会,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的参与,通过媒体向观众传达考古信息和考古成果。
1.3 设立开放式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
为让观众初步接触和了解文物保护及修复的相关理念和基本知识,馆内设立开放式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向观众展示文物脱盐浸泡、陶瓷器、铁器、木质文物等各种材质文物的修复、文物信息的采集、凝结物的清理等内容。通过对“南海I号”出水文物保护修复的现场展示,来提高公众对水下文化遗产的自觉保护意识。
1.4 开展流动博物馆活动
为了让更多的市民和学生了解“南海I号”,了解海洋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我馆还在每个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开展展览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以图片、影像资料的形式通过讲解员的生动描述将文物、历史知识传递给广大群众,让平时没有机会看到这些优秀文化遗产的群众能够免费体验文化的魅力。
2 关于今后实践的几点意见和思考
2.1 增加体验式的展览活动
即在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中,要增加观众参与体验历史的机会和条件,丰富个体的历史认识与体验。使观众在体验过程中能主动探究、发现知识并消化理解,通过体验获得感官上的刺激,从而引发观众的兴趣,调动观众的热情。如开设“触摸过去”活动,“南海I号”出水的瓷器很多,各窑口的破碎瓷片也有很多,可挑选一些典型的各窑口的代表性瓷片让观众直接触摸,增强直观感受,并将古代和现代瓷片放置一起,让观众亲自触摸感觉二者的不同。再如模拟考古,在考古发掘中,划出一小块地方,让观众代表在专业考古学者的带领下动手参与体验现场考古,了解基础的考古、文物和保护知识等。
2.2 延伸展览内涵
如定期邀请专家在馆内开设讲座、陶艺培训班,与学校联合举办夏令营、博物馆修学游活动,与电视台合作举办博物馆知识有奖问答亲子活动等等,为观众带来趣味、知识、想象力和创造欲。同时,可依据本馆的船文化特色,结合市场调研和观众意见,有计划地设计和营销旅游纪念品,让纪念品成为文化宣传的一大载体。
2.3 提升讲解艺术
将考古基础知识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作为讲解的重要内容向观众加以阐释。例如对于我馆的船木,应该简要描述遗物出水的具置、年代、材质和保护状况,还原藏品出水的时空环境。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知识也可引入讲解,如有修复痕迹的瓷器,可介绍在文物修复中对瓷器所应用的基本方法。在讲解中,还可穿插一些故事性的描述,但要时刻坚持以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为宗旨,将文物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宣传教育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李琴,陈淳.公众考古学初探[J].江汉考古.2010(1).
[2]郭立新,魏敏.初论公众考古学[J].东南文化.2006(4).
[3]郑媛.试论在中国建立“公众考古学”的必要性[J].文物世界.2010(4).
一、田野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田野文物就是指那不可移动并且分布地在住宅区之外的古文物,像古建筑、古石刻、古石窟、古壁画等。由于分布的地形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导致田野文物的保护工作非常困难,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分布广、数量多
田野文物分布无规则是田野文物的特点之一,因此为管理保护工作造成了巨大困难。例如:近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民勤县进行文物保护工作的单位就有192余处,而在录不可移动文物多处,并且大多数都存在于野外,因此,文物保护工作非常艰难。
2.保护经费不充足
在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除了国家级与省级的文物能够得到相应的保护经费,市县级以下的田野文物保护单位很少能够争取到保护所需经费,因此文物保护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缺少经济上的基础,很多田野文物保护区没有进行专人管制,没有看护房,更不要说监控管理的设备了。
3.文物收藏热致使保护工作更加艰难
受到经济发展和国内外的文物市场行情变迁等影响,造成文物价值急剧上升,人们对于文物所具有的经济价值认识越来越全面,在暴利的驱使下,很多人跳出道德底线,铤而走险,实施田野文物盗窃行为。
4.执法力量偏弱
很多地区在文物保护管理方面缺少人力资源,缺少专业的对文物保护进行执法的队伍,再加之上级文物保护单位或者政府布置下的任务繁重,导致地方单位无法分心于正常的保护巡查工作上。部分部门甚至没有配备巡查车辆,对巡查力度和效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5.少数地方政府对于文物价值和文物保护法规不够重视
为了加快城市规划或项城建设,少数地区政府无视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公然实施破坏行为,兴建房地产和规划所需设施,造成田野文物损失严重,遭到不可修复性破坏,为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二、对田野文物保护工作提出的几点建议
1.加强建设文物保护工作的执法队伍
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过程中执法队伍的建设一定要重视起来,加强对执法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加强保护工作的巡查力度,配备巡查车辆,为执法提供设备上的方便,有效的震慑文物盗窃分子。
2.加强对于文物保护意识和文物价值的宣传,防止各媒体上歪曲性的报道
现阶段多种文物鉴定节目、鉴宝报道频频出现天价文物,拍卖会上千万的成交价格也是屡见不鲜,这对于文物盗窃分子的诱惑是非常大的,导致他们将田野文物确定为盗窃目标,屡屡发生文物失窃案件。因此,加强文物价值上的正面报道与宣传,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通过考古工作,提高宣传力度。例如:在进行正常的考古工作过程中,对于考古所在区域的百姓进行文物保护宣传,提高百姓的法律意识,并道明盗窃文物受到法律制裁的后果。同时可以召开考古成果的会,利用各种媒体为大众贯彻文物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了解文物对古老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知道其是一个国家文化底蕴的一部分,主动地配合考古人员进行文物挖掘工作。
(2)通过与文物相关的节日进行文物保护宣传。在举办文化遗产日的同时,大力宣传文物保护工作,并将在考古方面取得的成果通过展览的方式展现出来,加强对文物文化底蕴的渲染,使人们通过文物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进而提高他们的荣誉感,提高民众保护意识,通过这样的办法降低文物盗窃行为的发生。
(3)通过网络、媒体、新闻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网络是现今传递消息最快、传播范围最广的手段。利用网络对文物保护进行宣传,对于全民普及保护意识,提高文物保护在民众心目当中的重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再辅助于新闻媒体这样比较正规的节目进行宣传,加大对文物盗窃行为打击力度的宣传,让所有人都知道盗窃文物受到法律制裁的严重性。提高文物保护在民众心中的地位。
田野文物的保护工作是艰难的、是枯燥的、是长久地。为了古老的文化传承,每一个人都应该把文化保护当做自己的责任。而文物保护的管理工作人员也应该提高警觉性,加强管理监察工作,不断的完善保护手段和巡查措施,有利地从宣传和准备工作上震慑和打击盗窃者的犯罪心理,提高田野文物的保护效率,尽最大努力去延续田野文物遗产的生命。
参考文献:
[1]袁保明.基层田野文物保护初探[J].才智,2011(20).
[2]包明君.对当前我国田野文保护的思考[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4).
[关键词]大遗址;汉长城遗址;遗址保护
[中图分类号]K8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20-0065-03
汉长安城是我国古代西汉王朝的都城,规模宏大,城垣雄伟,与西方的历史名城罗马并称为当时世界上最文明昌盛的国际都会,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汉长安城始建于汉高祖五年(前202),至汉武帝时,城市规模基本完备。都城平面略呈方形,四面各开三门,城垣周长25.7公里,城垣内面积约36平方公里。主要建筑有城内的长乐宫、未央宫、北宫、桂宫、明光宫及城西的建章宫和城南的礼制建筑群等。西汉及以后的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和隋(文帝)10个王朝均建都于此,其作为都城的历史350余年,自汉至隋沿用近800年。
一、汉长安城遗址保存概况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郊的二环路和三环路之间,整个遗址城市格局基本清楚,分布范围明确,不少夯土建筑台基至今仍耸立地面。遗址分布范围涉及西安市多个行政区的54个行政村,遗址区约6万多人。
汉长安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时期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化遗产,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乃至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工作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开创期(1995~1997)
1995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为推进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作,1994年底,西安市成立汉长安城址保管所,保管所机构规格科级,编制15人。成立伊始,主要开展了遗址现状摸底调查,实施了邓六路口南城墙遗址、北城墙厨城门遗址、城墙东北角遗址围栏保护和建章宫双凤阙遗址砖砌保护,竖立文物保护标志碑15块,完成征地建所工作。
(二)发展期(1998~2005)
此阶段主要开展了以下保护工作:加强内务管理;进行了桂宫2、3、4号遗址,长乐宫2、4、5号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丰硕成果;逐步开展汉长安城遗址“四有档案”的收集整理;补充竖立文物保护标志碑35块;编制完成《汉长安城道路遗址保护规划》和《汉长安城遗址绿化规划方案》,并积极组织编制《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积极征集遗址区流散文物,充实保管所文物库房藏品;加强与地方土地、规划、公安、综合执法等职能部门的行政执法力度,打击遗址区违法建设;在考古勘探和发掘基础上,努力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新模式,先后实施了多项大遗址保护展示项目,主要有未央宫石渠阁、夯土台、天禄阁遗址、城墙西南角遗址、桂宫2号遗址(南区)保护展示项目;2005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次大会在西安召开,借会议东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得到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支持,先后实施了长乐宫4、5号建筑遗址博物馆,西安门,霸城门,未央宫前殿遗址围栏隔离,汉长安城遗址陈列馆建设等项目,在全国大型土遗址保护工作方面进行了率先尝试,积累了丰富经验。
总体来说本阶段汉长安城遗址各项文物保护工作得到长足发展。
(三)申遗酝酿期(2006~2012)
2006年,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正式启动,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汉长安城遗址是中国的申报点之一,因此,其保护工作得到国家文物局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被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列入“十一五”(2006~2010)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2009年1月,《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复。2010年7月,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同时,国家文物局与陕西省政府签署了《合作共建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框架协议》,将汉长安城大遗址列入国家文物局“十二五”期间重点文物保护项目。2010年10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为中省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2011~2013年,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安市人民政府先后召开两次会议,就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共同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项目有关事宜进行研究。2012年8月,西安市人民政府成立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管委会,以加快推进汉长安城遗址保护。
本阶段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以丝绸之路申遗工作为核心全面启动。
1.推进基础工作
2008年,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管理机构规格提升为处级,编制25人,内设机构为办公室、遗址管护部、宣教部、保卫部四个部门,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化,保护力量进一步加强。
本阶段完成汉长安城遗址地形图测绘;完善了汉长安城遗址四有档案数据库;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签订《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含世界遗产申报咨询)》委托协议书;按照“考古先行”原则,加强未央宫遗址区的全面勘探和重点发掘工作;配合汉长安城特区管委会进行未央宫遗址区9个村、1.5万人拆迁安置工作,为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奠定基础。
2.继续实施本体保护项目
继续实施长乐宫4、5号建筑遗址,霸城门遗址,汉长安城陈列馆及展陈建设,未央宫前殿遗址保护项目;完成长乐宫6号建筑遗址复原展示;完成霸城门至清明门遗址城墙重要段落的包砌加固保护;积极开展投资1.79亿元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未央宫汉代道路保护一期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2007~2011年,市政府投资近20亿元,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依托,将汉长安城东南城墙遗址外侧的“团结库”污水渠改造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民生工程――汉长安城湖景区,在此期间文物部门实施了城墙东北角遗址的包砌保护展示。通过这些不同展示手段,保护了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扩大宣传力度
汉长安城遗址主要采取的宣传方式有媒体宣传、出版物宣传、学术交流活动、深入基层宣讲等。
在媒体宣传方面,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陕西电视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西安电视台、工人日报、光明日报、华商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等多家媒体都对汉长安城遗址进行过报道,报道内容有国家大遗址保护、文物宣传等;出版物宣传方面,配合出版了《汉长安城遗址研究》、《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汉长安城桂宫2号建筑遗址南区保护工程报告》等;学术交流方面,举办了“汉长安城与汉文化――纪念汉长安城考古五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专题报告会”(2008);利用《文物保护法》宣传日、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文化旅游日等,深入基层(学校、乡村、社区)进行义务宣讲, 并发放宣传册、展示宣传栏。
以上举措对保护遗址格局、改善遗址区环境风貌,提高 当地居民文物保意识、推进丝绸之路申遗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申遗冲刺期(2013~2014)
2012年7月,国家文物局确定《丝绸之路中国段首批申遗名单》,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名列其中。在前期开展的规划编制、考古、拆迁等基础上,2013~2014年,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遗工作进入全力冲刺期。文物部门主要完成以下申遗工程。
1.完成文物本体保护工程14项
主要完成了未央宫前殿、椒房殿、中央官署、少府、宫门、宫墙、天禄阁、石渠阁、J100号、西南角楼、其余全部有编号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完成汉长安城西安门、南城垣、西城垣、南城壕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完成直城门遗址临时保护工程,完成展示面积总计262016平方米。
2.完成遗址区展示道路工程
所有遗址区道路建设共计15公里,展示面积约21万平方米。
3.完成遗址监测工程
对重点遗址区能够实施监测的的区域布设了温湿度、降尘、降雨量、风速、大气质量等监测设备,在遗址区增建一座小型气象站,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对遗址进行监测。
4.完成汉长安城遗址陈列馆安防及遗址区重点部位的安防工程
在重点部位安装摄像探头36个,满足了对遗址重点部位的安全防护监控。
5.完成遗址区标识系统工程
共计夯筑标识系统夯土基座12座,制作、安装各类标识牌830个,制作展板58块。
6.完成申遗专题陈列室改造及布展工程
拆除原有汉长安城遗址基本陈列,布展“大汉中枢丝路起点”――未央宫的前世今生申遗专题陈列,布展面积459平方米。
7.完成申遗档案的编撰和整理工作
共计整理装订档案506卷,图书资料920本,收录文件3.05万份。
经过多年的申遗备战,2013年10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现场验收工作圆满结束;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通过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遗成功。
三、加强大遗址保护管理工作的启示
总结汉长安城遗址20年保护之路,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坚持“三依靠”、“二协调”、“一管理”的工作方法
1.坚持“三依靠”
“三依靠”指的是依靠国家法律、法规,依靠地方各级政府,依靠当地群众。在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管理工作中,由于管护面积大,遗址区群众多,情况复杂,为管护遗址,必须坚持“三依靠”原则。
一是依靠国家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开展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准绳。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陕西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西安市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遗址区的巡查工作,制止违章建设和违法行为,依法行政。随着事业的发展,又增加了《西安市行政执法委托规定》、《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西安市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保护管理办法》、《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规章制度》等法律法规,依靠法律法规,汉长安城遗址的管理工作更加具体和细化,更有助于对遗址的科学保护。
二是依靠地方各级政府。文物部门虽然是开展大遗址保护管理的职能部门,但是文物部门没有土地所有权,土地属于当地村民所有,因此实施遗址区的保护规划、考古勘探、本体保护、违法查处等工作都离不开当地各级政府的支持。如在建国后西安市几次城市总体规划中,西安市政府均将汉长安城遗址区域规划为文物保护用地;省、市政府在修建过境绕城高速、二环路时均避开汉长安城遗址,使遗址的总体格局得以保存;
1998年在桂宫2号建筑遗址的考古勘探和保护展示过程中,当地村委会积极支持开展考古工作,之后在市政府支持下,征得桂宫2号建筑遗址12亩土地的所有权并实施了保护展示工程;
21世纪初期,未央区汉长安城街道办租赁了长乐宫4、5、6号建筑遗址的土地(约60亩)提供给文物部门开展遗址博物馆建设工作;同时期未央区政府投资对未央宫区域内约5000亩土地进行流转或征用,为申遗工作奠定基础。
三是依靠当地群众。总的来说,大遗址限制了遗址区群众社会、经济的发展,遗址区群众为保护遗址做出很大牺牲。20世纪90年代,汉长安城遗址区有大约5万人,为发动群众保护遗址,建立遗址区群众保护网络,群众网络有助于及时发现破坏行为,打击违法建设和盗掘行为。在实施遗址本体保护项目时,当地群众亦给予了力所能及的支持。例如在实施城墙东北角遗址保护工程时,由于城墙遗址为当地村民宅基地院墙,开展保护工作势必妨碍村民正常生活,之后经协商,村民同意搬离现有宅基地,为城墙保护提供了空间。
2.坚持“两协调”
一是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的主管上级部门分别是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和西安市文物局,在保护管理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凝结着上级主管部门的心血和智慧,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作的成功,离不开上级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因此,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有利于获得最科学最专业的业务指导,有利于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是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在此,相关职能部门主要指的是考古、规划、方案编制、施工、监理、派出所、执法局等相关单位。大遗址保护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考古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科学的保护规划和精密的方案设计、更离不开严格的施工和监理,离不开当地执法部门的支持。
3.坚持“一管理”
主要是加强对职工队伍的管理。多年来,为加强管理,汉长安城所提出构建“领导班子团结、干群关系和谐、各项业务工作一流” 的工作目标。所支部始终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党员职工队伍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队伍建设。目前,全所23名工作人员中,有副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8名,技师1名,初级职称5名。
在未央宫遗址申遗过程中,仅仅20余人的职工队伍在半年多的时间内完成相当巨量的工作任务,保证了申遗成功的实践证明,坚持“一管理”工作是实现大遗址保护目标的有力保障。
(二)保护大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世界遗产的保护准则,当然也适用于大遗址保护工作。真实性就是要保护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完整性不仅要保护遗址本体,还包括遗址周围的环境。
在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作中,为保护遗址真实性,制订遗址巡查制度、加强依法行政打击违法建设和违法盗掘行为、实施遗址本体保护项目、编制专项规划(绿化和道路规划)、积极与考古部门开展发掘和资料整理工作、扩大宣传力度、及时征集收藏遗址区的文物;为保护遗址整体性,划定遗址保护范围、编制《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管理规划(2012-2018)》、《汉长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未央宫片区详细规划》、委托考古部门制定《考古工作计划》、实施遗址区重点部位(如几个城墙拐角)保护工程,尽全力保护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11个“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方案
今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宣传XX文化遗产,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我们将举办XX区2019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活动主题
文化遗产与全面小康
二、活动时间
2019年5月18日——7月15日
三、活动地点
全区各镇、街、场、区级相关文化部门
四、活动内容
(一)“守望家园“XX区2019非物质文化进校园启动仪式
时间:2019年6月1日
地点:XX区楼塔镇岩山小学
(二)跨湖桥文化“十大之最”图片展
时间:2019年6月1日——6月5日
地点:XX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一楼大厅
(三)《探秘彩陶王国——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珍品展》开幕式
时间:2019年6月6日上午10:00整
地点:XX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二)《探秘彩陶王国——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珍品展》
时间:2019年6月6日——9月6日;
地点:XX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三)专题讲座
讲座名称:《青海彩陶赏析》
主讲:中国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馆长、研究员王国林
时间:2019年6月6下午2:30时
地点:XX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二楼报告厅
(四)专题讲座
讲座名称:《原始瓷》
主讲: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陈元甫
时间:2019年6月9下午2:30时
地点:XX博物馆一楼报告厅
(六)《山栖越魂——柴岭山商周土墩墓考古发掘成果展》暨考古报告首发式
时间:2019年6月9日上午10:00时
地点:XX博物馆
(七)XX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图版展、博物馆馆藏精品图版展、馆藏钱币展
时间:2019年6月9日——7月8日
地点:XX博物馆
(九)《舟行天下——中国古代船舶知识图片展》
时间:2019年6月6日——7月6日
地点:XX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一楼
(十)义务鉴定文物、文物咨询、有奖知识问答等系列宣传活动
时间:2019年6月9日10:00—15:00时
近年来,灵武市文物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加大《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宣传力度,公布了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些重要的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通过配合基本建设,加强考古发掘工作,逐步完善文保单位“四有”(有保护标志碑,有保护范围,有档案记录,有保护机构)建设,不断改善基础设施,着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文物保护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1.成立文化遗址管理机构。2004年7月,灵武市文管所举行了水洞沟文物管理所挂牌仪式,同时召开水洞沟文物保护座谈会,编制完成了水洞沟文化遗址文物保护总体规划。水洞沟文物管理机构的设立,结束了水洞沟没有文物保护机构的历史。水洞沟文物管理所成立后,配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水洞沟进行了第六次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在2003年考古发掘的基础上,从2号地点、7号地点共出土石制标本8000余件,精美装饰物30余件,清理用火面积达20平方米。
2.加强长城遗址保护工作,完成了长城考古发掘。2004年1月,临河红山堡北侧明长城被人用铲车挖开5米宽豁口,每天有百余辆车由此通过,对长城安全造成极大危害。为履行文物保护职责,杜绝过往车辆对长城遗址的破坏,灵武市文管所迅速采取保护措施,及时将豁口进行封堵,竖立了警示牌,印刷保护长城宣传资料千余份,向有关单位和过往车辆发放,增强了群众文物保护意识。
3.开展二道沟岩画普查摸底工作,完成了临河汉代墓葬抢救性清理发掘。2004年8月,宁夏岩画研究院及中国岩画研究所10名岩画专家,对灵武市二道沟岩画分布情况进行了调研。宁夏岩画研究所主任乔华女士对灵武市二道沟岩画价值给予高度评价,希望加大岩画保护力度,使岩画资源永久保存下去。
4.开展了磁窑堡将军府邸遗址抢救性清理工作。2004年6月,灵武市文物部门在磁窑堡镇附近发现一座明清时代将军府邸遗址。将军府邸位于磁窑堡西夏瓷窑遗址东南500米处,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经过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大量雕镂有飞禽、走兽、花卉等图案的明清建筑材料及铸有英文字母的纽扣和明清钱币等。
二、灵武市文物保护中存在的困难
1.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灵武文管所每年业务经费万余元,文物保护经费没有依照《文物保护法》规定的“五纳入”(把文物保护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要求纳入财政预算,导致经费严重不足,这成为困扰文物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水洞沟文化遗址文物管理所成立以来,因无办公经费,工作难以开展。
2.“四有”工作落实不彻底,文物管理体系不健全。部分乡镇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有保护范围、档案记录,没有竖立文物标志碑和保护机构;没有建立起各行政管理部门联合审批、联合办公制度。未经文物部门审批、擅自开工建设造成文物损坏事件时有发生,制约了灵武市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3.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大型基本建设项目中,少数领导只重视经济建设,不重视文物保护,文物工作得不到理解与支持。文物展厅、库房狭小,无消防报警装置和安全保障设施,存在严重失火、失盗等不安全隐患。灵武市文物遗址数量大、分布面广,多数遗址都坐落在荒无人烟的偏远地带,因无交通车辆,管理难度较大,文物执法效率低,快速反应能力弱,《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得不到很好实施。
4.文物保护工作面临形势严峻,文物破坏现象屡屡发生。如水洞沟文化遗址自然、人为破坏情况严重。近年来,遗址沟崖北侧发生大面积蹋陷,因无文物维修经费,难以实施保护措施。作为宁东镇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夏磁窑遗址,多年来一直遭到不法分子和古瓷收藏者的盗挖。全市境内各时期具有一定规模的古墓葬,多数均被盗掘,难以实施保护措施。
三、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文物保护法》宣传力度。各级部门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文物展览、讲座、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加强文物法的宣传,大力提倡和引导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提高各界人士的文物保护意识。要向各级领导干部宣传和介绍文物法律法规,提高文物保护意识;特别是在大型基本建设工程中,重视文物调查和勘探工作,避免在建设施工中破坏出土文物。
2.做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认真编制规划。按《文物保护法》第十条规定,认真落实“五纳入”工作,把文物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财政部门划拨专项管理经费,保障恐龙化石馆、水洞沟遗址正常工作的开展。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性和计划性。认真做好文物保护的规划编制工作,市政府要把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旅游总体规划。认真抓好恐龙化石馆、水洞沟文物遗址的规划、管理、利用工作,将其联合建设成为一个原始生态自然景观与古生物、古人类文化资源相结合的文物旅游亮点。
3.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和破坏文物遗产为代价进行开发建设而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重点文物保护区域内的基本建设项目,在进行前期立项、论证、选址等工作时,要事先充分征求文物管理部门的意见,在工程施工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应进行文物调查、勘探工作;对调查、勘探中发现的文物,应及时提出处理意见,避免发生毁坏文物的事件。因基本建设进行文物勘探、考古发掘所需费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列入建设单位项目预算。
这次新增的四组城雕,与现有的《神火》《升腾》《太平窑》三个城雕一道,组成瓷都街头上瓷文化的又一道亮丽风景。水土宜陶,土得水而活,水得陶而媚。千年流淌的《昌江之水》,似乎在诉说“千帆接踵”、两岸“户户营瓷”的景德镇制瓷业的鼎盛历史。《昌江之水》与《神火》各据昌江大道的西东,水火遥相呼应喻示着瓷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生生不熄。由43根造型各异的瓷柱组成的《茁壮成长》城雕,喻示勤劳、智慧的景德镇人用自己的双手,不仅创造出历史文明,也正在创造着现代文明。
而两根17米高的瓷柱、冲天顶着的30多吨重的原生《高岭石》,在向世人展示着“圣地”的威严;《马踏飞燕》城雕则引用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展示出景德镇现代的文明进步。
丽阳民窑遗址将实现三步跨越
随着丽阳民窑遗址挖掘的深入,其地下遗存极其丰富,己出土五代青瓷、宋代青白瓷等一大批弥足珍贵的器型,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对研究我国陶瓷发展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实行省级乃至国家级保护价值。
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古陶瓷考古专家耿宝昌、李辉柄、刘新园,陶瓷考古专家权奎山、刘兰华等先后到考古工地考察、论证后,一致认为丽阳民窑遗址具有重大考古研究价值,该遗址完全具备申报省级及国家级文物保护条件。对该遗址进行原地保护和展示,不仅完全具备省级及国家级文物保护条件,对研究元、明时期中国南方地区瓷窑炉形制体系极具科学价值,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景德镇地区的旅游资源,其潜在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鉴于经济条件及现实状况,昌江区丽阳民窑遗址近期与长远保护开发规划设想被分为了三个实施阶段。
【关键词】县级博物馆 发展途径 传统文化 文化产业
一、东山县博物馆现状
(一)博物馆建设情况
博物馆占地面积为2453平方米,建筑面积1849平方米,拥有常设的“史前闽台文化关系陈列”“海峡两岸同根文化展”“黄道周史迹展”和多种陈列的机动展览(如书画展、陈列全国各地名家纪念黄道周书画作品)等。
长期以来,博物馆不断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展览来服务于社会和广大群众,例如“史前闽台文化关系陈列”以发现东山海域的哺乳动物化石为实物见证,充分证明史前时期“东山陆桥”的存在。作为大陆联系台湾地区的纽带,以及古人类动物东迁台湾地区的主要通道,凸显出史前闽台文化交流活动,并通过闽台两岸史前同期文化的比较,充分证明我国台湾史前文化的根就在大陆,且台湾地区自古就是祖国不可分割领土的事实。除此之外,博物馆还时常举办过多元文化陈列展,对东山文化建设、普及科学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文化研究方面也取得显著的成绩,如“东山陆桥”研究和南岛语族研究。台湾海峡古船与航海术研究、包括对大帽山遗址,冬古水下沉船、东山岛史前聚落考古调查、白塘澳遗址的考古发掘等。通过这些田野调查和考古挖掘,论证东山和台湾地区的历史渊源关系,证明东山是南岛语族的故乡,探索东山岛开发史、人口变迁和海洋文化发展史等,这些文化研究成果在海内外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二)馆藏文物情况
东山博物馆的藏品极具特色。有古人类动物化石、大帽山遗址、白塘澳遗址、郑成功沉船和黄道周等相关文物,也有多年来从社会各界收集起来的文物等,这些都是东山博物馆独有的文物收藏。还有在建馆之初由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下拨的诸多文物和从省文物局移交一批海关查没的文物。作为一个地方博物馆,至目前为止,馆藏文物无论是在种类、数量,还是历史跨度上都相当可观。
(三)文保管理情况
馆藏文物保管方面,因人力财力薄弱等诸多原因,之前馆藏文物保管欠妥情况实令人担忧。现虽逐步对藏品进行清点、登记、造册,但科学的管理制度和配套的保护资金尚严重短缺。
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方面,东山博物馆名义上管理着近百处的文化保护单位,但之前相互间的联系和互动就甚少。人们对文保单位概念不理解,对其存在价值不清楚,对相关法律法规也一知半解,这就导致文保单位因自行维修而未告知博物馆、任其文物价值流失时有发生的现象。
二、东山县博物馆发展前景
(一)规范管理方面
东山博物馆作为一个地方博物馆,原本馆藏文物已十分可观,但因诸多原因,馆藏文物得不到有效的管理,藏品的底数不清、藏品保护硬件差。于是博物馆积极抓住这次全国可移动文物调查的时机,对藏品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整改。
一是加强对馆藏文物的分类登记和建档。为了纠正原馆藏品在登记分类、入库排架、编目统计、建档内容等工作的无序状态,现博物馆不仅仅在文字记录上按照文物规范的记录方式,进行清楚的分类登记和建档,而且在文物的放置上也做到分类放置。
二是在经济承受力范围内,加强库房建设。馆藏库房是关系到藏品安全和有效保护的重要条件,博物馆要认真贯彻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年10月的《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文件精神,尽最大努力地按照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干、防光、防尘、防火、防盗和防污染的“十防”要求进行库房整修。
三是建立一套文物保护和管理的科学制度。根据文化部2005年12月颁布的《博物馆管理办法》文件要求,为规范“接收、鉴定、登账、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和统计”等文物藏品保护和管理程序,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制度,并要求每位管理者务必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履行职责。同时还将健立与文保单位互动的工作机制,提高人们对文保单位概念、价值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以避免文保单位文物价值流失的现象。
(二)文化研究方面
一是继续深入中国史前和新旧石器时代海洋文化研究前沿的“东山陆桥”和“南岛语族”项目研究。
二是继续开展田野考古调查,积极组织对东山本岛及周围岛屿的田野考古调查,争取拓宽考古遗址新发现,取得更多发掘成果。
三是继续加强对地方民俗文化和历史的研究。东山历史可圈可点,尤其是曲折离奇的宋代末期和明清历史,还有东山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如海洋习俗文化、关帝信仰文化、丧葬婚俗文化、宗祠与宗族文化,这些都是重要的研究项目。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些研究就更加显得迫切。
(三)文化产业方面
东山博物馆位于百万旅游人次的景区内。当旅游服务业已成为当今增长知识的一种休闲娱乐和文化教育的时尚活动时,就无不彰显博物馆与创造旅游业品质的密切关系。于是博物馆开展文化产业就务必要依托文物藏品和陈列展览,开发多层次的博物馆文化产品。
首先是编撰出版含有“博物馆建馆背景、事业发展概况、介绍博物馆藏品以及东山文保单位”等内容的书籍。其次是制作与博物馆研究成果或展览陈列相关的文化工艺品。如“东山陆桥”模型工艺品、南岛语族竹筏模型、黄道周书法工艺品等。这些资料和工艺品既可以直接出售获取经济利益,以促进博物馆自身的造血功能,同时也是促进东山博物馆对外宣传和提高知名度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宣传教育方面
博物馆的重要职能就是向公众介绍和弘扬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科技、艺术、民俗风情等。只要加大宣传力度和提高服务品位,博物馆就必将成为传播知识、弘扬传统文化的纽带,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阵地。
综上所述,纵观东山博物馆事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其规范管理、文化研究、文化产业以及宣传教育等活动历程,在全国地方博物馆系列中富有代表性。基于对东山博物馆现状的认识及事业发展的实践,笔者特引申探索当下县级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途径。
三、探索县级博物馆的发展途径
县级博物馆工作人员少,建筑规模小,事业要想取得可持续性发展,就得着重发挥自身优势,从本地域特色文化建设的途径研究入手。
在规范管理方面,县级博物馆首先得加强基本展览的地方文化代表性,着重从当地维系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特定历史事件、历史名人、以及各行业发展史等方面去挖掘和彰显自身的特色,举办好基本陈列。其次,基层博物馆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根据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同时要结合自身规范职能的实际要求,使制定好的规章制度达到持之可行。在队伍建设方面,应注重全面提高专业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为发展博物馆事业夯实牢固的基础条件。在馆藏文物管理上,硬件上须加强库房建设,尽全力按照规定要求逐步建好文物库房,为文物的保存创造良好的条件,软件上要健全博物馆文物管理制度。
在文化研究方面,县级博物馆应注重本地域文化资源,对地方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一方面要加强对已经消失了的文化进行考古学的田野调查和发掘,进行考古文化研究;另一方面对本地域现存的民俗文化进行细致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性抢救、文化传承性研究,对文化保护单位进行认真的考究和保护。
在文化产业方面,县级博物馆应充分利用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发挥地方文物藏品和陈列展览优势,增加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要积极开发多层次的地方文化产品给予推广和传播,以期达到争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宣传教育方面,县级博物馆应主动承担起地方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角色,让本地域群众能自觉参与到地方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中。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将本地文化往区域之外传播,拓展文化交流。值得一提的是要积极发挥网络平台与参观者之间互动的媒介功效,县级博物馆应聚集各种资源,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将馆藏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经过数据库软件进行分门别类,建立索引,直至形成网络信息资源。进而务必不断更新充实信息资源,提高网络平台传播博物馆信息“重要窗口”的积极作用。
总之,作为公益事业单位,县级博物馆应主动承担起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和传播载体的角色,认真发挥不同区域和不同特色文化的条件优势,积极推进博物馆事业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相互融合。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县级博物馆的开发和利用及其事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各级政府、上级业务部门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和扶持。同时要在加快提升博物馆公益服务品质的基础上,努力将其价值存在进而拓展为社会共识,这才是县级博物馆事业发展途径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杨文琪.福建博物馆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09(4).
陈文华先生是一个极具开拓精神和开拓能力的人,1981年他创办《农业考古》,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20多年来不仅《农业考古》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刊物,而且陈文华先生在农业考古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丰硕的成果;1991年陈文华先生创办《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这是一种开拓,他举起了茶文化研究的大旗,推动了茶文化研究的热潮。十多年来,陈文华先生在中国茶文化领域的研究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厚重的专著。而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创办,不仅是陈文华先生个人事业的一种开拓,也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开拓。“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上晓起)”在旅游业上的意义在于树立了中国茶区乡村茶文化旅游的一个好模式:
(1)发展中国乡村茶文化旅游正契合了当今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当今中国的旅游业正红红火火地向着乡村游、农家游发展,在节假日,人们纷纷走入乡村的山水、农家的果园、菜园、花园去体验农家生活的乐趣和呼吸乡村的空气,而茶文化村的出现,使得中国的乡村游、农家游有了更多的内容。
(2)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创办拓展了中国乡村旅游的模式,使乡村游更具有文化意义,更具休闲、放松作用。
目前中国乡村游主要是浮光掠影式的游览乡村自然山水和体验农家生活环境。而到“中国茶文化第一村”则既可浮光掠影式的体悟自然山水、欣赏极具美感的徽派建筑,还可游览茶园、观赏利用自然水力的茶叶制作,还可在水岸边的古樟树下品茗,感受中国茶艺,即使蜻蜓点水,也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而中国茶文化第一村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浮光掠影,更具意义的是休闲度假,有农家式的旅馆可住,有别具风味的农家菜可赏。晨光里,月光下,可悠然漫步田间、山林;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在水口岸边的古樟树下品茶总是特别惬意。如此的乡村游怎不让人留连?
(3)“中国茶文化第一村”这一模式,可使茶区的自然资源更好地得到开发利用。
中国有众多的茶区(1000多个产茶县),难以计数的种茶乡村,都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新的自然空气,以往有限的茶区乡村游或欣赏自然风光或是茶园观光,茶区的自然风光和茶文化的资源没有结合好,而“中国茶文化第一村”正是把茶区乡村各种旅游资源融为一个系统,并提升了自然资源的文化价值,使茶区的自然资源得到了更好地利用。
(4)“中国茶文化第一村”这种旅游模式向社会各阶层更广泛地宣传了中国茶文化。
当今社会正受西方文化的不断侵蚀,年青的一个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接受正越来越少。而作为凝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华的中国茶文化,正可使人们在茶文化村的旅游中得到感受和体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
此外,“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上晓起)”对于当今中国正要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至少对于茶区的乡村新农村建设有着示范作用。
本场拍卖单品屡创佳绩,亿元拍品一件,过千万拍品数量达35件,500万元以上拍品80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的元代纪实风情长卷王振鹏《江山胜览图》以1.012亿元成交,成为今年秋季全球首件成交价过亿元的中国艺术品。与赠给的《松鹤图》可称姐妹作的齐白石巨幅作品《祖国颂》以8280万元成交,是今秋成交价最高的近现代书画作品。“王琦、汪野亭·民国重要人物选制粉彩人物山水瓷板(六件)”以3277.5万元的成交价刷新近现代瓷板画的成交纪录。“广韵楼”藏珍贵古籍善本专场中的海内外孤本隋朝陆法言《巨宋广韵五卷》南宋麻沙镇南刘仕隆宅刻本以3450万元成交,创造今秋中国古籍拍卖纪录。受到广泛解读的当代艺术作品刘溢《2008,北京》以人民币1955万元成交,打破刘溢作品拍卖成交纪录。
■“过云楼藏书”保单创5亿天价
12月12日,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国宝‘过云楼藏书’回归江南特展”在南京规划建设展览馆展出,此次特展也是凤凰集团收藏“过云楼藏书”以来该书最大规模的公开展示。此外,凤凰集团旗下江苏凤凰拍卖首届艺术品拍卖会预展也同时亮相,展览持续至14日,与“过云楼藏书”特展一起邀公众共享凤凰盛宴。
为保文物安全,凤凰集团特地保了一个5亿元人民币的保险大单。此保价,超过了当时拍卖成交价的两倍有余。保险业内人士称,这创造了中国艺术品保险单笔保单的最高纪录。
■乾隆翡翠水丞4945万元成交
12月5日21时40分,北京保利2012秋拍中国古董珍玩夜场5710号拍品“清乾隆御制翡翠雕辟邪水丞”以2800万元起拍,经过23轮争夺,以4300万落槌,成交价达4945~元,成为目前拍卖市场成交价最高的翡翠动物摆件。这一摆件曾被本刊2012年11月号刊登为封面。这件清代乾隆时期的宫廷文房重器长度超过38厘米,体量比著名的“翡翠白菜”(18.7cm)和北京故宫的“翠卧牛”(15.1cm)都要大得多,在宫廷翡翠雕件中首屈一指,雕工精湛,底部篆书“乾隆年制”极罕见。
■梁启超档案拍出6709万元
北京匡时2012秋季艺术品拍卖会12月6日晚以9.32亿元收槌,其中过千万元的拍品有14件,过五百万的拍品有33件。秋拍巨献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不负众望以6709.2万元全数成交,不少拍品均以高出估价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成交。这一盛举的意义已远远超越了拍卖本身,通过这次文化普及,让名人信札手稿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获得了世人更多的关注。其中,梁启超手稿《之解剖》成交价为713万元夺得专场头牌。
■全国第十一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在杭召开
2012年11月27至29日,由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联合举办的全国第十一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隆重召开。会议围绕地域考古、文物研究与文物保护、生物考古和环境考古四大研究专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饶有兴致地考察了良渚遗址。这次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的召开,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科技考古领域的深入、全面发展。
■上海中熠携手韩国国宝艺术
走进济州岛举办大型鉴定拍卖活动
2013年1月,上海中熠艺术携手韩国六大拍卖公司之一的韩国国宝艺术拍卖在韩国济州岛举行迎春大型中韩古玩艺术品拍卖会,并携手国家一线专家举行大型古玩艺术品鉴宝活动!
秉承“文化交流,共赏传奇”的理念,这次韩国拍卖会上云集了中国书画、明清瓷器、民国瓷器、玉器、杂项、紫砂庭院赏石、铜炉沉香、明清木器、雕刻造像、文房雅玩等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玩。
据了解,此次鉴定的专家有首都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张宁、中国香港文物协会副会长安宁以及中国香港文物协会常务理事盛昶砚,届时欢迎各位前来免费鉴定。
鉴宝日期:2013年1月28-29号
拍卖日期:2013年1月30号
鉴宝和拍卖地点:韩国济州岛OCEANSUITES酒店
咨询热线:15021010006总机:021-61732889
国内征集地址: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859号中信广场1005室
官方网址: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参展
2012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
2012年12月7日晚,由北京市文物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北京市分会、西城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北京市文物公司和北京古玩城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12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于全国农业展览馆新馆举行了开幕式。展览时间为8号到11号,为期4天。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作为文博产业媒体参加了此次博览会,杂志以亮“鉴”、教方法、辨真伪的办刊宗旨吸引了前来参观的大批观众,成为媒体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场,不少观众对杂志名称给予肯定,表示当前以“文物鉴定”为刊名收藏类杂志实为少见,这种定位标准是区别于其他杂志最好的亮点。另外,杂志内容非常丰富,涉及面广泛,是收藏爱好者所喜欢的。
■著名鉴定家金申、金周学文莅临杂志社指导工作
2012年12月17日上午,著名佛像文物鉴定专家、国学名家、禅画名家金申先生及著名鉴定专家周学文先生在本刊社长钱洲胜、执行主编常松的陪同下亲临杂志社指导工作。
钱社长首先对两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对近年来杂志社建设发展和对外交流与合作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希望以本次访问交流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的友好合作与交流,促进文物鉴定与鉴赏的开展与实施。两位专家分别对我社近几年的网站宣传、论坛管理、杂志编辑出版等工作取得的成果予以肯定,对我社今后的发展思路与目标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希望我社继续以宣传传统鉴定与科技鉴定相结合的“双轨鉴定”为基本内容,倡导“文物科技”为特色,更好地服务好广大收藏爱好者。
■云南发现战国古墓群出土大量青铜器
今年10月8日,保山市昌宁县田园镇龙泉村的两名村民在大甸山为附近的砖厂取土时,无意中从推土机下发现了一个长约60厘米、形似弯月状的青铜器。这一偶然发现,揭开了一个大型古墓葬群。截至12月11日,经省、市、县三级考古专家联合组成的考古队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后,古墓葬群已发掘面积2000多平方米,抢救性发掘墓葬100余冢,出土各类器物近200件套。让考古工作者最兴奋的是,这次发掘出的文物有不少为云南省考古史上首次发现,分别是:一把1.288米长的铜柄铜钺,已经碳化了的藤编护腿、藤指护,琥珀串珠等。
朱万章谈书画鉴定
作为“纪念苏庚春先生暨征集书画精品展”的系列活动,由广东省博物馆主办、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朱万章主讲的《书画鉴定实例解读》于2012年12月23日下午在广东省博物馆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来自广东省文博界、收藏界、学术界、新闻界、美术院校和文物拍卖行业的近百名观众参与了讲座及互动环节。
在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朱万章结合“纪念苏庚春先生暨征集书画精品展”中的书画作品,就书画鉴定中所涉及的主要依据作了详细阐述。
在讲座结束后,朱万章还和听众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提问互动环节。热心观众分别就广东外销画的发展与现状、现当代书画的鉴定、郎世宁与清代宫廷绘画的特色、书画艺术品投资与收藏入门、书画市场的现状、书画鉴定相关书刊介绍等内容与朱万章进行了交流。朱万章除一一回答观众提问外,还向提问观众签名赠送了他所刚刚出版的《一葫一世界:朱万章画集》。
■第十五届北京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在京隆重开幕
由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北京市工商联古典家具业商会主办,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会展中心、中艺亚太(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五届北京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于2012年12月21号在全国农业展览馆新馆隆重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