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动化教学培训范文

自动化教学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动化教学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动化教学培训

第1篇:自动化教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人才培养

前言

电气自动化,即利用电子装置和技术,实现生产机械过程中的自动控制的一门多学。其主要目标是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实现相关技术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在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中,结合社会岗位的特点,进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促使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实现,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培养电气人才,我们需要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来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战略。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人才培养的研究

1.1对于指导思想的研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是推动我国自动化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做好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为我国自动化行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是培训学校以及相关高校的责任。培训单位在制定人才方案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行业特点,结合行业的技术需要,培养出真正的实用型人才,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做贡献。可以说,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电力电子技术、电机电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等多个领域,在人才培训体系的建设中,要以专业知识作为主导思想,合理选取技能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具备分析与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及控制技术问题的能力。

1.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的就业岗位与培养目标

现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迅速发展,虽然每年都有大量的相关专业的学生进入社会,但由于学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培养,导致专业实用型人才出现了大量缺口。随着行业的不断进步,目前培养的大多数学生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从而出现用人单位“用工荒”,大量相关专业的毕业学生找不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的尴尬现象。培训单位以及相关高校应该注意这个问题,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或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相关理论基础的同时,偏向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当然,培训单位可以与用人单位沟通或者做一些市场调查,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培训单位还是要从实践教学入手,延长学生去产业基地实习的时间,让学生具备研究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较强的工作能力,在完成学业后能快速适应不同岗位的工作需要。

1.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种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来说,需要掌握的知识领域比较广,包括电力电子技术、电机电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等多个方面。因此,如何合理分配课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学科的重点知识并对行业有充分了解是至关重要的。就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行业发展来看,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以突出强电为主,设置相关特色专业集中师资力量进行重点培养,同时,要与弱电以及电气控制与信息相关技术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设置要包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各个领域,突出专业特色,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

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战略

2.1科学定位

培训单位要想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达到用人单位需要的综合实用型人才,需要有准确的科学定位来实现培养目标。所谓的科学定位,就是培训单位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在学生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都有科学的市场依据,科学定位是决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对学生进行人才计划的实施时,培训单位要随时关注市场动态,及时掌握行业信息,把这些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对行业的发展有充分的了解。总之,培训单位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市场定位,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计划,提升专业办学水平。

2.2课程体系的改革

对于课程体系的改革,主要根据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行业的发展需要来实施的,传统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育方向是以强弱电结合,偏向弱电的培养模式,随着行业的发展需要的变化,这种课程设置显然不能满足行业需要,目前主要以强弱电结合,突出强电的宗旨进行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课程的设置摒弃了过去偏向于某一专业领域的形式,转而向综合性课程开设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当下行业发展迅速,技术型人才已经逐渐偏向于饱和状态,用人单位的用人需要逐渐偏向于综合型让人才。因此,培训单位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市场需要,扩大了选修课程范围,同时优化了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3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训单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手段,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学校都是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比例很小,在未来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配备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以及教学器材,提升教学老师专业教学水平,形成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系统,让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培养。

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过程

3.1技能的培训

就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的发展需要来看,只有应用型的人才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用人需要。因此,培训单位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偏向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即掌握专业的学科知识,同时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能快速适应不同的岗位需要一类专业人才。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以及日常教学中,要集中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具备较强是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能力。

3.2教育方式的合理选取

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掌握的知识领域比较广,学校在课程设置以及教育方式上都要精心安排。在教育方式的选取上,要偏向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覆盖面广,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校内实习、校外实习和毕业设计方面。能够充分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管理能力,让学生快速发展成为拥有综合性专业技能的行业人才。

3.3产学合作模式的实践

对于学生来说,只有通过实践教学这种生动的教学模式,才能快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提升专业技能。学校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产学合作的模式,与校外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在生产企业中去实习。或者学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可以开办自己的企业,日常教学甚至可以选在生产现场进行,这对学生了解专业行情以及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有重要意义。

4.结语

电气自动化在推动我国的工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人才培养应该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改善目前的教育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可以适当采取产学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进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电气自动化行业输送更多的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肇,等《电力系统分析》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2):107-108.

第2篇:自动化教学培训范文

(南通技师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

摘要:为了让献身国防事业的退役士兵在退役后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一技或多技之长,较快地适应社会需要,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有必要对有较好就业前景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理实一体化培训模式进行探讨,切实做好将退役士兵理实一体化培训模式与培训方案的结合。

关键词 :退役士兵培训;理实一体化;电气自动化;培训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157-03

作者简介:闵向(1970—),女,江苏南通人,南通技师学院一级实习指导教师,研究方向为专业教学和社会职业培训。

为了让献身国防事业的士兵在退役后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一技或多技之长,较快地适应社会需要,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2008年11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推出了对退役士兵在退役后两年内实施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优惠政策。根据相关规定要求、退伍士兵现状及社会用工需求,有必要对有较好就业前景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理实一体化培训模式进行探讨。

职业技能培训的要求

《江苏省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若干规定》要求: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制为2年,总课时数不低于1 600课时,每个课时为45分钟,其中顶岗实习时间为半年至1年。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退役士兵,可参加技工院校中级技能培训,学完规定的课程,经考试鉴定合格,发给中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退役士兵,可参加技工院校高级技能培训,学完规定的课程,经考试鉴定合格,发给高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

退役士兵现状分析

首先,由于每年退役回安置地报到的退役士兵大部分只有初、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历,文化水平有限,而且入伍前的学习状况也不是很好,因此他们对上岗前的技能培训认知度比较低,意识不到技能培训对他们就业的重要性。

其次,大部分退役士兵刚刚离开部队,急于寻找一个自认为比较好的工作单位。其中,50%退役士兵有工作意向,但仍处于盲目寻找阶段;30%退役士兵进入入伍前的工作单位或者在退役前已经联系好了工作单位;还有20%的退役士兵选择继续求学或因个人问题打算休整一段时间,没有工作意向。

再次,在这些退役士兵中,来自地级市的退役士兵中约60%原求学或毕业于中等职业技术类学校,已经经过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而来自县级市的退役士兵中约60%原是初中毕业,未经过职业技能培训。

单位用工需求分析

2012年12月,根据对人才市场的调查,企业用工排出“十大工种”,其中老牌工种电气维修、机械制造排在首位。调研表明,江苏地区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技能人才需求是巨大的,目前企业需要的人才主要有:生产一线的工作服务人员;生产现场的工艺技术人员;产品制造与加工人员;产品组装与调试人员;设备操作与维护人员;电气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人员;产品检验与管理人员;生产线调试与维护人员等。这些工作岗位主要突出了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和应用性,用工单位所需人才是能直接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能型操作人才。

在此基础上,很多企业都愿意招收有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的退役士兵,因为退役士兵较之一般学校毕业的学生更能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服从企业管理,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吃苦耐劳。如果掌握了一门过硬的技术,将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强有力的帮助,同时企业也给社会上退役士兵的安置提供了后方基地,可减少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隐患。

为此,针对行业的用工需求,我院为退役士兵开设了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与维修、数控编程加工、汽车维修与驾驶、烹饪等专业。要能有效地在两年的时间内,通过周末和节假日的学习,使退役士兵系统、全面、高效地学习到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与企业用工要求相配套,首先就要求有一套完整的专业培训方案。

退役士兵电气自动化培训方案

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和企业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与企业用工需求相配套,满足社会需要,我院根据退役士兵培训的特点,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培训进行了设计和调整,建立了一套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退役士兵培训体系,培训中突出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原则。通过周末和节假日的学习使退役士兵系统、全面、高效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其既能掌握电气自动化的设备安装、维修、调试、检测、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进行电气自动化产品的加工维修及数控机床的操作、维护等。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方法,提高课程的整合性、技术的先进性、知识的综合性,使该专业的学员在完成学习后成为一名实用型人才。

(一)创建一体化的培训目标

通过理实一体化培训,掌握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掌握中级、高级维修电工技能,成为能够从事工业电气控制设备的系统安装、设计、调试、维护及技术管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工人。

(二)一体化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关系到退役士兵培训的效果是否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所以要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设置培训课程和教学内容。针对退役士兵培训的特殊性,我们将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重新整合,编制了一套真正适合退役士兵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相结合的教材。

中级工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企业的需求,要求培训后的退役士兵通过两年业余时间的培训,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退役士兵,要求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掌握电气自动化专业(维修电工方向)中级工的技术理论和工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本职业的常规工作,具有分析和处理本职业生产技术上一般问题的能力。

高级工课程设置方案 高级工的培训对象主要是入伍前毕业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相关专业,已经初步掌握中级工操作技能,并通过了国家职业技能中级工鉴定的退役士兵。因此,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高级工的课程设置方案是在中级工课程设置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或增加。

(三)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技能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理论知识讲解和操作方法加以贯通,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同时通过学生现场实际操作效果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掌握程度。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退役士兵理实一体化培训方案的实施

(一)建立一体化的师资队伍

一体化的培训模式必然要求有一支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是退役士兵理实一体化培训方案的实施者,我院要求“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操作技能必须通过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以上鉴定。作为学院的“双师型”教师,要求每年必须有两个月深入企业参加岗位培训。与此同时,学院从企业聘请了一批既有本科学历,又有工程师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生产一线的“双师型”教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手合作、教学与生产的合作,有效地建立了一支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一体化师资队伍。

(二)教学方法模块化

根据上述电气自动化中、高级工课程设置方案,考虑退役士兵技能培训的特殊性和不同企业的用工需求,编制教材和教学计划大纲,有选择地进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教学计划的体系结构与教学模式可多样化,采用模块化教学、工艺与实践相结合、任务型模块教学方法加以应用和实施。

(三)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方法

在对退役士兵进行理实一体化培训的过程中,由于初学者基础差,认知能力弱,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媒介,以学员为中心,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发现问题、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演示法 为了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多彩的课程内容形象表达出来,将黑板式教学转化为实体教学。通过现场操作演示、flash动画、拍摄实景画面和视频影片等多种教学媒介作为新型教学工具,让难以掌握的抽象内容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任务驱动法 在一体化的模块式教学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制定模块化的任务目标。根据提出的任务让退役士兵自己讨论任务操作过程的可行性,绘制合理的流程图,制定切实有效的操作方案,通过目标任务的确定,最终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完成目标任务,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

模拟实训平台法 模拟实训平台在理实一体化培训中为退役士兵操作训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测试标准,通过在模拟实训平台上的操作,可让退役士兵间接地掌握操作技能,培养其处理问题的能力。

网络教学平台法 我院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设置了各相关专业课程的直播课堂,每周二、四的19:30至21:30是在线答疑时间,由各专业课教师指导、解答退役士兵在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习的时间和知识的掌握。

校企合作师资互动法 聘请企业一线的工程师、高级技师、技师到我院,讲授企业中最实用的技术,替换学校教学大纲计划中相对应或相类似的不实用的课程和知识。同时,企业为我院提供了退役士兵专业项目实训、配套的专业岗位、相关的咨询和课程资料。

退役士兵理实一体化培训效果测评

对退役士兵进行理实一体化培训,提高退役士兵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可以培养退役士兵的综合职业能力,改善退役士兵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与同事、教师和师傅交流的能力。因此,做好退役士兵培训效果测评,认真完成退役士兵专业培训效果检测表、退役士兵专业培训质量检查表及退役士兵个人意见表等的检查,可以督促任课教师及时调控相应的课程和技术内容,有效检测退役士兵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将退役士兵的作业、课堂直播、在线答疑纳入评价,真实合理地做好退役士兵培训效果测评,可以有效地提高退役士兵理实一体化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吕栋腾,张辰亮,孙永芳.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和一体化培养初探[J].机电信息,2012(12).

[2]韩启金.机电维修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探讨[J].机电信息,2011(36).

第3篇:自动化教学培训范文

1.完善实训条件

电子电工及电气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经过这几年建设,基地设施条件、实训教学与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基地目前由12个实训室、1个通用电气GE自动化系统集成实训中心、1个SMT生产线实训车间构成,使用面积增加到3000m2,设备总价值近4000万。其中电工实训、数电、模电实训室、PLC实训室、电子工艺实训室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改进和完善的,电工实训添置了各类低压电器、仪表、开关、救护模型等设备。PLC变频实训室新增加了欧姆龙、西门子等系列PLC综合实训装置;恒压供水实训装置、变频器、计算机等。新建了电力拖动及供配电实训室、液压传感实训室、现代控制技术实训室、通用电气GE智能平台自动化实训中心、SMT实训车间,新购置了各种磨床、铣床、镗床、钻床车床电气技能培训考核实训装置;电力电子技术及电机控制实训装置;FESTO过程控制系统、MPS控制系统、FMS自动化技术培训系统、亚龙YL335B生产线、SMT生产线、标准的北美PAC培训系统一批。不仅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子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基本技能教学、专业技能教学和综合技能教学要求,而且能满足师生进行科研、创新等活动的需要,还可为社会开展维修电工、电子调试工及电子装配工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及高级技师的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

2.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影响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作为我们高职学院来讲,有一支整体结构合理、职业素质高、敬业精神好的实训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提升师资队伍学历结构的同时,更注重教师实际动手能力的提升,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同时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含离退休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使师资水平满足教学要求,逐步形成实训内容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实训模式,保证学生获得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2011年我校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简称GE公司)旗下GE智能平台签订了的大学计划合作协议,GE公司对我校教师进行PAC、IFIX等自动化软件系统培训、提高我校教师的自动化技术水平。同年派出5名专业教师到富士康科技集团、南宁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锻炼,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以此提升了教师实践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

3.专业教学改革

(1)坚持“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

综合考虑电工电子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已有的教学资源,把电子专业、机电专业教学内容中有关联的知识点设置成一个个工作内容,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创设情境组织教学,即以行为引导教学法展开教学——以做带学、以做施教。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探求和理解,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技能的主动探究者,而教师也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行为引导教学法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是项目教学法,即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式教学法的基本过程包括确定项目任务、任务分析、工作实施、检查评估、引深课题五个步骤。学生在整个项目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2)以大学生电子竞赛、自动线大赛、机器人大赛为导向,将课程教学与竞赛相结合

机电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各项技能大赛,如各级电子技术设计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嵌入式系统开发、机器人技术应用、自动线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芯片检测与维修等),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连续五届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比赛二等奖以上奖项,08年参加全国自动线大赛获全国三等奖,2011年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获全国三等奖。参加技能大赛不仅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时还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

(3)职业资格鉴定

根据国家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学生“双证制”培养目标,毕业时学生应持有两证(即毕业证和一种专业相关中级职业资格证)的要求,在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类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了每届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要参加自治区或南宁市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证,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多年来,在专业课程中开设了多门与职业资格考证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程,组织了多种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其中有“中级家电维修工职业资格考证培训、中级手机维修工职业资格考证培训、PLC职业资格考证培训”等,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考证培训。我们在培训中按照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来制定训练标准,加强职业能力训练。培训一般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采用专门的培训教材,结合多媒体投影进行教学,培训中采用讲授与实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式的项目教学法,通过大量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电子产品故障的一般分析方法。在实训室的建设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我们每年都要购置相关培训设备和材料,使实训室建设达到考证要求,充分保障学生实训的效果。在教学安排和实训条件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类专业在每年职业资格考证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考证通过率超过96%。

(4)运行管理

为加强学校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发挥实训基地的教学、社会培训、资源共享、服务企业的功能,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办法,由一名副校长分管实训室工作,实行校、院二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学校主管实训室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实训室的建设和归口管理。实训室工作的二级管理,由各二级学院主管(副)院长负责组织实施,电工电子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归属我校的机电工程学院,为促进“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建设,机电工程学院成立了生产实训部,生产实训部主要任务是:研究电子电工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动态;研究电子电工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的发展方向和长远建设规划;引进、使用和管理实训基地专项资金;保证实训基地正常运和健康发展。生产实训部的任务是:负责实训基地的正常教学、社会培训、资源共享、服务企业等日常管理,实训基地的设备与场地维护,制定和完善实训基地各项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制度,具体组织实施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等。在电工电子基地开展实训教学,防止发生触电事故尤为重要。为确保安全文明生产,根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与教育模式,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把安全生产教育贯穿于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用具体的实例,结合岗位的操作规范,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全过程的安全生产教育。另一方面,定期检查安全防护措施的完整性和完好率,注意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生产观,掌握正确的操作规范,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二、结束语

第4篇:自动化教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方法是指在专业教育思想以及理论指导下,以技能培训为导向,用一种具体的方法作为形式、以培养内容为依托,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和实践的培训的教育模式。新时代有新的要求,职业院校也需要做出相改变,完成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模式的转变,专业化的人才教学模式是这个时期较为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式。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经济的不断发展,专业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分工也越来明确,机械制造以及自动化专业受到人们重视,致使在招生上出现了盲目招生现象,招进来的学生基础不劳,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再按照按照原始的教学模式进行培养,就会出现底子好的学生进度慢,底子差的学生学不会的现象,这也会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影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当下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具备扎实专业技术能力人才,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因材施教。

二、C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法研究

(一)构建科学的基础知识构架

注重学生基础知识,是一切教学方法的前提,为此要建立一个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给学生构建一个科学的基础知识构架。按照学生的基础知识宽度和深度、素质以及强能力的不同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也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政治思想 以及基础理论知识等理论文化水平,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目的。在课程的设置上,公共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实践课的时间应该按照学生的水平进行合理调控。在教学范围上,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将知识进行不断的延伸,结合社会的需求和科技的发展进行结合教学。

(二)创建分层模式课程体系

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情况,可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课程分流体系,就是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流培养,例如研究型人才需要重视其理论方面的培养,可以进行理论知识方面的课时增加,对于适用性人才应该更加重视实践知识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设置一些选修的课程,让学生在进行分流学习的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情况,进行自主性学习,从而实现不同目标的人才培养目的。在分层模式课程体系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在初级培养阶段,可以对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实行一定程度的分层式教育,从而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内容,拟定教学目标,灵活安排学习方式,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加强教学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例如,在计算机和英语方面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水平分为不同层级的班次,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教材选择上,可以选用难度较小的教材,按照初级课程的设置进行教学,在课后教师还可以加大辅助的力度,树立基础较差学生的信心和能动性,进而让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采用联想的教学方式,减少上课时间,增加实践和模拟工作环境,增加学生的自主化思考空间,同时可以适当地进行见习和实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动手能力,并且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均衡发展。

(三)加强外语以及计算机教学

不管是适用性技工人才还是研究性技术人才的培养,都需要在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下,把外语以及计算机方面的学习列入教学计划中, 本着全面优化的原则,需要将一些死板、老套的课程予以改进和重组,增加计算机以及外语方面的学时。

(四)采用学分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职业院校建立学分制,并将选课制作和学分制度做为教学核心。选课一方面可以实现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在进程、课程、专业以及教师方面进行自由的选择,实现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并且还能拓宽学习的知识面。在这种制度的管理之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教学计划,这也是分学分制和选课制教学的目的,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完成机电自动化一体化的人才培养。通过这种方式一部分学生可提早完成学业,去实习见习,更好地实践自己,可以实现提前找到工作。这也是分层制学习法的补充,适用型人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定位为研究型人才也能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巩固,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五)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能力培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虽然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模式提早进入实践环节,但是由于专业本身的特性,适用性和研究型的学生都要具备实践能力和动手。学校在实践课程安排上,第一应充分地利用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第二还需要和校外企业进行合作,推动学生实践,切实感受工作环境,查漏补缺,结合自己和社会的发展制定学习计划,找出学习方向,提升学习效率。学校还可以开展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实践兴趣,实现学生的综合化培养。

三、结束语

根据目前社会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建立一个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日益发展的环境里,更应该注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这是社会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法是可以以专业教育思想以及理论指导,以技能培训为导向,用一种具体的方法作为形式、以培养内容为依托,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和实践的培训的教育模式。职业院校也需要做出相改变,完成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模式的转变,实现人才教学模式专业化,推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第5篇:自动化教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合作

现代社会对电能供应的“安全、可靠、经济、优质”等各项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电力系统也不断地向自动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不断由低到高、由局部到整体的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包括直接为电力系统安全、经济和保证电能质量服务的基础自动化设备及应用远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电力系统进行自动监视、控制和调度的自动化技术。据调研“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发电装机容量迅速增长,电网也将得到大力发展,将增加若干220、110KV变电站;500KV线路成为主网架。此外,进一步加强电网建设和农网、城网改造,户户通电,县电力网的发展,亟需一大批技能型、应用型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高职人才,以适应福建电力工业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高自动化发展的需要。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促进我国电力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改善劳动条件,服务现代化工业及社会需求,我院探索创建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职业人才专业――“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一、指导思想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要以质量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要办出特色,学校为企业设置专业,专业课程为企业需要而设置,以为企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教学质量为主线,以教学效果为基础,培养职业道德高、专业理论知识适度、专业技能强的高素质人才。我院定位高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是突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面向电力生产一线,培养适应电力行业和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型、适用型和应用型技能人才。

二、全面规划,确定建设目标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专业的整体要求出发,明确建设的基本要求,全面规划,确定好建设目标。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应是培养适应电力行业、工厂企业、工程建设单位需要,具有对电力系统、工厂企业及电气工程安装类企业常用电气设备进行配置、选择、安装、调试、运行及维护、检修的技能;有一定的生产管理和电器产品营销能力的电气技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1.建设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重点,根据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双证书”等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营造职业情境,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培养一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一流教学水平和一定科研能力、“双师”素质特色鲜明、双师结构优化的专业教学团队。

3.教材体系的建立,逐步形成基本素质模块课程、知识模块课程、技能模块课程相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4.建设突出生产性实训的实训室,组合适应“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的校内实训基地,打造海峡两岸经济区具有示范作用的电力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

5.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为社会及电力行业提供电力技术咨询及服务。

三、利用学校资源,展望专业发展,突出的专业课程设置

我院多年的办学历史,已逐步形成一支适应高职高专教育,结构合理,专、兼职及外聘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了良好的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培养需要的工程环境,包括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各专业正在走向一条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展望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趋势,自动控制技术正趋向于:在控制策略上日益向最优化、适应化、智能化、协调化、区域化发展;在控制手段上日益增多了微机、电力电子器件和远程通信的应用。因此本专业在与发电厂及电力系统共有的基本素质模块、课程模块及发电厂变电所一次、二次系统知识模块外,突出的专业模块课程有:《电力系统调度》、《配电系统自动化模块》、《配电自动化的通信系统》、《配电网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变电站和开闭所的综合自动化》、《馈线自动化》、《配电系统调度自动化》、《自动抄表及电能计费系统》、《配电自动化地理信息系统》、《负荷控制和管理系统》等。

四、创办特色专业,构建闽台特色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

1.建设目标。在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海峡两岸经济建设和教育交流的有利平台,利用两岸人才与技术优势,积极开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项目咨询、规划、设计、培训和科学研究工作,加大对外技术服务力度,培养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加大为闽台培养人才的力度,促进学校和电力生产单位在生产、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紧密合作。在专业建设、办学经验、教改成果等方面成为闽台两岸办学合作的示范,为电力系统紧缺人才的培养作贡献。

2.建设内容。在100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深化校企合作的层次,重点培育10个有较高水平的、涵盖我院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及所在专业群大部分专业领域的、以科研项目带动的、产学研结合的实验实训基地。搭建两岸相关企业技术服务平台,密切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的合作,积极与电力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和对外科研服务,要求教师深入电力企业第一线承担科研课题,为电力企业提供生产与管理的咨询和技术支持服务,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提升学院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

3.闽台合作办学和社会培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专业、师资、实训中心等优势资源,开展两岸合作办学和社会培训,与台湾高校互派交流学生和老师,两岸老师共同编写实用性高的教材;加大对电工的培训力度,主动为闽台两岸经济建设服务;努力实施国家电网公司的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依托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主动为电力企业提供员工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提高电力企业人才密度服务,提高从业人员的总体水平;加大两岸企业合作培养人才,促进两岸人才交流。在此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闽台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交流,打造精品专业。

突出培养“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职业人才是我院又一重要举措。2010年,我院与台湾建国科技大学两校校长互访,签订两校学术交流、项目合作意向书及闽台培养人才项目“校―校―企”协议,同意开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等专业,学制采取“2.0+0.5+0.5”分段对接培养方式。我系系主任、专业带头人深入台湾建国科技大学调研,在教学、管理、科研等领域深入相互交流,具有闽台特色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正在我院蓬勃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6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Z].2006,(7).

第6篇:自动化教学培训范文

一、工程实践及实习的提升与改革

1、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工程实践与实习环节对学生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是保证学生培养质量、学生就业率及学生社会美誉度的重要基础,故我校自动化专业历来十分重视,多年来都积极组织、妥善安排、重点保障该实践教学环节的高效顺利进行。但是,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以后,各企事业单位对接收大学生到本单位进行“驻厂”见习及“下厂顶岗”实习意愿的降低、实习学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实习经费以及实训设备、场地投入的严重不足,致使工程实践与实习这一教学环节在实施工程中不断显露出各种缺陷和问题,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驻厂顶岗”实习方式不易实现近年来,企事业单位接纳大学生驻厂实习的意愿不断降低,致使“下厂顶岗实习”这种最为有效的实习方式难以实施。我校自动化专业为了适应新形式,被迫将这一教学环节逐渐转变为“工厂参观、企业总工讲课”的方式来进行,且囿于实习经费的限制,参观企业仅限于学校驻地附近。这样一来,实践实习主要以参观为主,走马观花,隔着车间玻璃观看机器设备运行,学生无法实际动手操作,实践实习的真实效果大打折扣。(2)实践实习企业难以落实即使近年来我校自动化专业被迫采取的“工厂参观、企业总工讲课”的实践实习方式,由于被参观企业出于对产品质量、实习学生人生安全等因素的考虑也难以联系落实。近年来这一难题多是依赖院系领导及相关老师的私人关系加以解决,但这样又易出现所联系企业的合适性、连续性及稳定性较差的问题。(3)校内实训设备、场地不足为克服当前工厂实践实习企业不好联系落实,难以实现“驻厂顶岗”实习的缺陷,自动化专业在工程实践实习期间积极开展校内实践实习活动,如利用学院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的资源,积极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实训,并联系校外专业嵌入式系统培训机构到学校里来,以学校提供场地,对方提供师资及设备的方式对学生开展免费嵌入式系统培训;利用学院PLC实验室资源,开展电气控制及变频器综合应用实训;利用郑州轻工业学院———通用电气(GE)PAC系统联合实验室开展PAC过程控制系统实训、PAC运动控制系统实训、PAC柔性加工控制系统高级实训、组态及SCADA系统高级实训等校内实践实习活动。经近几年的连续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受校内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场地狭窄、设备不足、实践实训设备综合性较差。目前开展的校内实践活动如电气控制及变频器综合应用实训、PAC系列控制系统集成实训等,都集中在GE实验室不足80平方米的空间内展开。由于场地狭小、设备台数不足,各种实训项目被迫只能轮流进行,致使每个学生不能在整个工厂实习期间全天候进行实训,实训效果自然不佳。另外,目前的实训设备多条块分割,系统的综合性集成性差,各个实训设备只能对学生局部或某个单一领域的技能进行实训,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其二,在校内实验室开展的校内实践实习活动使用的设备毕竟是教学科研设备,和企业实际现场使用的设备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差异,且没有真实的工业生产氛围。因此,校内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是无法完全等同在工业现场进行的“驻厂顶岗”实习。(4)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必然需要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及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我校自动化专业近年来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努力提高学术水平”这一大方针的指引下,引入了多名博士型教师。这些教师多是从高校走出来,立即走上高校教师岗位,尽管具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及较高的学术水平,但是缺乏工程实践的实际历练,在指导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时依然显得力不从心。

2、改革思路与实施对策针对上述工程实践与实习教学环节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我校自动化专业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探索,并取得了想要的实际效果,下面就将这些改革思路与实施对策简述如下:(1)构建实习工厂(基地)、营造“驻厂顶岗”实习氛围如上文所述,目前工程实践实习环节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实践实习企业不好落实,难以实现“驻厂顶岗”实习。为克服这一难题,结合我校实际,并借助我校“自动化类专业集群”在河南省第二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中获准实施的契机,积极采取了以下提升与改革措施:措施一:学校主导、校企联合,共建校内生产性实习工厂。该工厂以学校自身为主导,采取“筑巢引凤型”模式引入相关企业参入,并完全按照社会真实工厂的运行管理模式进行建设。工厂建成运营后,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企业委派熟练技术人员负责组织生产,学校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可以按照实习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学生开展“下厂顶岗”实习。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学校主导、企业参与,既兼顾了企业投资就要获利的目的,又能使“下厂顶岗”这种最有效的实习方式顺利进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素养及实际动手能力。措施二:学校主导,建设半实物仿真实习工厂。半实物仿真工厂以真实企业为蓝本,逼真反映企业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的所有内容;采用典型工业生产流程,结合工业现场真实设备,并借助仿真软件全面模拟实际的生产工艺过程。半实物仿真实习工厂完全由学校主导,投资不大、占地较少,且能起到生产性实习工厂的真实效果,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十分明显。措施三: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建立高校集中实习基地”的可行性。政府主导建立高校集中实习基地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各类产业开发聚集区内的现有企业为依托,建立服务于高校学生的集中实习基地。政府配套建立基地协调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引导激励政策、统一管理基地各项事务;基地生产企业可自愿向管委会申请成为实习成员单位,在成为成员单位后,可以享受政府设立的各种优惠政策;高校在进行工程实践实习时,可向基地管委会提出申请,然后由管委会统一分配适合于申请高校的实习企业;实习学生的食宿由实习基地管委会统一招商引进的后勤企业负责解决。这种模式的好处是,由政府主导,充分利用现有企业资源;并通过制定激励优惠政策,极大提高了企业接受大学生“驻厂顶岗”实习的意愿,也同时降低了高校开展工程实践实习的难度。目前,苏州率先建立起了苏州工业园区———全国重点高校实习基地,我校自动化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前往实习,在取得了较好的实践实习效果的同时,也为未来在我校所在城市实现这种实习模式积累了相关经验。(2)校企共建、联合建立校内综合实训中心针对目前工程实训和技能培训场地、设备不足的问题,我校自动化专业抓住目前许多世界知名自动化产品供应商积极推广大学计划项目的契机,先后和GE、台达、AB等知名企业合作,以自动化产品供应商提供设备、培训技术,学校提供场地的形式共建了多个校内综合实训技能培训中心。通过这种方式既解决了工程实训和技能培训场地、设备不足的问题,又能使更多的学生接触到目前最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技术,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同样明显。(3)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工程实践指导能力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工程实践指导能力,自动化专业积极制定引导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其一,对新引进缺乏工程实践经历的博士型教师派到相关企业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驻厂顶岗”工程实践工作;其二,和GE、台达、AB、三菱等知名自动化设备企业合作,定期对教师开展多层次实践技能培训,培训合格颁发技能等级证书。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教师的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及对学生的工程实践指导能力均得以有较大的提高。

二、创新实践活动的提升与改革

创新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尤其重要,自动化专业也历来重视,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创新实践活动。通过鼓励自动化学生成立创新实践活动小组,开展小的创新项目制作,培养学生创新兴趣、锻炼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参加与自动化领域相关的各类学科竞赛,鼓励学生走出去和全国的大学生进行切磋交流,培养竞争意识,并在制作参赛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近年来,自动化专业以GE实验室为依托,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台达杯”海峡两岸自动化设计大赛、“OMRON杯”Sysmac自动化控制应用设计大赛、“ILoveControl”中国自动化设计大奖赛等多项赛事,并都取得优异成绩。通过成立创新实践活动小组及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自动化学科竞赛,虽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囿于现实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突出问题表现在:管理协调机构缺乏、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受益的学生较少;创新实践平台匮乏、设备和场地不足;参与的学生及教师较少、参与热情及投入度不高。

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和不足,自动化专业采取了以下提升与改革措施:

1、规划成立管理协调机构、扩大创新实践规模针对目前创新实践活动管理机构缺乏、规模小、受益学生少的问题,自动化专业组织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实践活动工作小组,作为系部常设机构,并派专人负责创新实践活动的日常工作。同时依靠系学生会组织成立了多个与自动化领域有关的学生科技协会,如智能控制协会、电子协会、无线电通信协会等。通过这些学生科技协会,在大一新生一入校学习就开始广泛宣传,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热情;并通过科技协会在创新实践活动中的高效合理组织,扩大创新实践活动规模,最终在学生中间形成一种人人争进学生科技协会,积极参与工程实践及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

2、构建多种创新实践平台、提供充足设备与场地为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必须构建相应的创新实践平台,并以此为依托,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创新实践设备以及参赛培训、参赛作品制作的工作场所。目前,自动化专业共构建了大学生电类创新实践平台和大学生自动化类创新实践平台,两平台共占地600多平方米,能提供多种电类及自动化类实训实践设备。以这两个平台为支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自动化领域的各类学科竞赛,如全国智能车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大赛、“挑战杯”、节能减排大赛、GE全国自动化设计大赛、“台达杯”海峡两岸自动化设计大赛等十多种比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这些比赛的校内选拔赛、省区赛、全国总决赛,使具有参赛经历的学生人数能占到学生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参加全国总决赛的能占到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参赛学生通过以赛代训、以赛代练,自身的创新思维及工程实践能力都得以有较大的提升。

3、制定各种引导激励制度、提高师生参与热情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必然需要师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自动化专业在结合学校层面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制定各种引导激励制度,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对教师来说,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等同科研工作,并加大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工作量权重,在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年终考核评优中给予倾斜,使参加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教师的工作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对学生来说,设定创新实践学分,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可以获得相应的创新实践学分,并在学生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评定中加大创新实践活动的比重,进而使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导向意图得以充分彰显。目前,通过这些引导激励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广大师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热情及投入程度都有了明显提高。

三、结论

第7篇:自动化教学培训范文

Abstrac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e specialty of mechanical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in Eastern Liaodong University, the direction of reform for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s discussed. For the status quo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mechan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profession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ree aspects of practice, innovation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 are analyzed.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undergraduate and technician" is proposed by combining the reality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mand for nearly four years'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new type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degree add skills" and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duction and learning combination" to cultivate specialized personnel with high quality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nterpris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and develop the students' vocational skills to adapt to the demand of mechanical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specialty in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21st century.

关键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技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mechanical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undergraduate and technician;innovation;personnel training mode

0 引言

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高速发展,现代制造技术正迅速取代传统制造技术,现代制造业正朝着数控化、智能化、绿色化、机电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如何对学生进行职业化培养,提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迅速适应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为一体的机械工业的发展,是当前机械工程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目前,在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1 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1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薄弱,工程训练欠缺。受传统教育体制影响,教育脱离工程实际的现象比较严重,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弱,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学生不能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较快地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毕业后往往需要在企业工作3-4年才能胜任工作,不能在企业中较快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现在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课题都需要将机和电的知识结合起来,机电一体化知识已应用到行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上必须改变原有的机电脱离现象。

1.2 创新教育

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生产一线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比较弱,创新教育还停留在第二甚至第三课堂上,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基本上还停留在形式上,没有真正展现其应有的实效,与“转型”发展要求和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1.3 职业能力培养

虽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在本专业教育方面已取得快速发展,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还处于试验阶段。目前,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等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为培养特色人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就必须使学生尽早接受职业技能训练,尽早接触就业岗位,尽可能多地了解社会生产实际,这就需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将企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列入培养方案之中。

1.4 校企合作

虽然“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转型发展必须逾越的台阶,但是,目前的校企合作还基本停留在形式上,尽管学生的实习实训“有声有色”,可多数都为“走马观花”,很难收到实效。所以,要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就必须与企业开展具有实质内容的校企合作,共同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 研究与改革内容

2.1 改革总体目标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从本专业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等几方面入手,完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研究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的实现机制,促成“本科+技师”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有机结合。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学术水平的高低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质量。要实现职业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几年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参加“双师型”培训,并积极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青年教师的“双师型”培训或挂职锻炼已经成为本专业的常态性工作,这些都为“本科+技师”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2.3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科学定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将“中级工”职业能力纳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并作为学生毕业的前提条件。优化整合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立了拥有“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职业教育平台”和“技能教育平台”五大教育平台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在“职业教育平台”和“技能教育平台”中,课程设置特色明显。在“技能教育平台”中,除了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外,将“中级工”培训设置到实践教学中,同时大幅度增加了实践教学学时,这些都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提供了时间保障。

2.4 实践能力培养

在科学合理地增加实践教学学时的同时,适时调整实验、实训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训)题目,并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创新设计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职业素养。例如,本专业电子技术课程原来计划64学时,其中包括十四学时实验,一周实训,在计划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调整为10学时实验,两周实训,这样大大增加了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机会。为了保证实验、实训效果,实验室实行全面开放,随时为学生提供综合设计所需的设备或元器件。实训时间的增加和空间的扩大,为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级工”培训中,聘请具有高级技师或技师岗位的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培训,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操作时间,并通过小作品展示自己的操作水平,在此基础上,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工种的操作技能竞赛,对优胜者进行奖励并组织观摩学习,鼓励和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操作技能和操作水平。

除此之外,创新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近四年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引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此同时,学院积极创造条件,从资金、场所等方面支持和鼓励学生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并对优胜者进行表彰和宣传。

2.5 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学院专业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实行全天开放,并不断改善硬件设施,加强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验室和实验器材的投入,从2012年起,学校相继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200余万,在不断改善专业实验室条件的同时,学校投入近500万元,购置了相当数量的数控车、数控铣等设备,校内实训基地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以及“中级工”等职业技能训练提供了物质保障。

2.6 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为了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本着“互利双赢”的基本原则,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几年来,分别在省内外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校外实训基地20余家,以“辽宁孔雀表业有限公司”、“沈阳机床集团公司”和“骞海集团”为代表的校外实训基地,正在与本专业开展“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校企合作,让学生能够尽快接触行业对专业知识和能力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

3 改革成果

三年多来,随着“本科+技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建立了特色明显的“本科+技师”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相对完善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管理机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11级)“中级工”通过率达100%,并有多名学生期待毕业前通过“高级工”资格考评;创新教育收到良好效果,累计三年共获得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赛“二等奖”1个,省赛“一等奖”3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7个,并获数十项校内奖项;学校投入700万左右改扩了建专业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与“辽宁孔雀表业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

4 结语

希望通过“本科+技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转型”发展为动力,坚持职业化取向,紧紧依托“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23-25.

[2]孙伟宏,朱劲松.数控实训基地建设及实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32):82-83.

第8篇:自动化教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自动化实训基地;维修电工;自动化产品设计大赛

作者简介:李方园(1973-),男,浙江舟山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浙江宁波31501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114-02

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实训基地从成立到现在已经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自动化实训基地现状分析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实训基地于2007年8月成立,主要由GE Fanuc自动化系统实训室、三菱PLC实验室、电梯控制系统、OMRON三层网络系统、西门子锅炉控制装置、电气控制实训室等组成。自动化实训基地拥有当今使用广泛、应用较多的先进产品和控制系统,能够为机电学院电子专业群和机械专业群服务,但由于各实验室建设时间和原因各不相同,使各实验室或控制系统不能协调使用,因而使得该基地实验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GE Fanuc自动化系统实训室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通用电气GE Fanuc公司的合作共建项目,设备总值约1600万元,产品涵盖了GE PLC、RX3i、RX7i、PAC系统、Proficy组态、运动控制、现场总线控制到QuickPanel人机界面。该实训室的建设初衷是为自动化、电子、机电、数控专业课程实验实训使用,但目前是初建还没有实际的控制对象,对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或职业能力效果并不很好,也就是说没有充分发挥GE Fanuc控制系统的作用。

三菱PLC实验室于2005年建成,只有FX1S主模块,没有模拟量,非常简单,只能进行简单的验证性实验。

OMRON三层网络系统由于没有配置实验装置,所以课程实验实训无法开设,只是在学生做毕业设计时使用过。

由上可知,目前自动化实训基地现状如下:自动化实训基地是以中外校企合作共建项目为中心建立的,有四种先进的工控产品及典型的控制对象;各实验装置或控制系统及对象都是单一控制,对象和控制系统不能充分利用,造成资源不能共享;GE Fanuc自动化控制实验室才初步建立,只有控制系统而没有控制对象,需要完善开发;有的实验装置或控制对象使用时间相对集中,如三菱PLC实验室使用较多,有的闲置时间又长,如电梯控制,但都需要开发综合设计性实践项目。

总之,该基地各实验室现有的控制系统和对象连接模式单一,使控制系统没有得到更合理的开发和使用,造成实验项目单一,验证性实验多,而灵活应用和综合性设计项目较少。

二、自动化实训基地的特色发展之路

通过以上电气自动化资源现状可看出,基地实验实训室各自为阵,造成资源不能合理开发利用,使实验项目单一,造成验证实验多而设计综合性少的后果,这与学院提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成立实训基地的初衷是不一致的。

为了发挥自动化实训基地对内服务学生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对外辐射地方产业能实现企业生产实验、科技研发实验、技术培训的功能,近年来本基地进行了一些特色发展探索。

1.大力开展维修电工(高级)技能竞赛

维修电工作为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首选岗位,推出“维修电工技能比赛”就是为了适应社会对该岗位的需求而推出的比赛项目。该技能比赛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实施四年,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技能比赛技术纲要和考核评价标准。

“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目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遵循的基本原则,为社会培养既具专业操作技能又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一线人才是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维修电工技能竞赛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平台,在活动的项目设计、时间安排和整体运作中体现了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

2.积极推进各种自动化产品设计大赛

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竞赛为载体,推动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将对深入开展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基础知识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等方面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也可以加大对实训室建设的力度,确保自动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的放矢。

自动化产品设计大赛一般都是自选项目设计制作,即学生自收到竞赛入围通知开始,由参加竞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拟订参加竞赛的项目,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决赛相关要求的内容,并提交竞赛委员会。因此,它也是考验实训基地日常管理和应变能力的重要一刻。

本校主要参与的自动化大赛项目为“GE自动化控制系统大赛”、“欧姆龙自动化产品设计大赛”和“台达自动化产品设计大赛”,并在近3年中取得非常好的成绩。

3.切实选准和制作自动化系统的控制对象

自动化实训基地成员调研了宁波本地及浙江地区众多的制造业,尤其是具有产业集群特征、富有浙江特色的块状经济组织,包括14个工业总产值超过300亿元区块“宁波电气机械、宁波金属制品、宁波塑料制品、宁波通用设备、宁波服装、温州鞋革、绍兴织造、宁波纺织、宁波工艺品、温州服装、温州乐清电器、温州塑料、嘉兴纺织、绍兴印染”中的核心企业,整理出以“金属与塑料”为对象的典型项目,即塑料与金属自动分拣装置、塑料封口机设计、小型复卷机、恒压供水装置、离心机、电梯模拟装置、电镀生产线、轨道车、MPS装置等九个典型的工作对象。这九个被遴选的项目,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内在联系(如图1)。项目从原料的分拣出发,分成三条线:塑料生产线、公用设备和金属生产线。

三、自动化实训基地的改革成效

近几年来,自动化实训基地根据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确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训课程,制订基地现有实验室资源合并调整方案,通过GE平台,引进企业和学校,组织教科研活动,对外开放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了对外开放管理制度。具体如下:

1.已经形成较高的实训档次

校内自动化实训基地设立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展示车间,引入了先进装备进行展示和操作训练,每个实训场地接入因特网,设立多媒体讲课区,开发跟踪现代先进自动化技术的实训项目。

2.形成一流的师资队伍

立足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企业与宁波市自动化学会,实现专兼结合,形成一支数量适中、结构合理并掌握2个以上专业或工种的实训教师队伍。目前,已经有1名省级专业带头人和校级专业带头人并被评为校级示范教学团队。

3.形成规范的实训教材,开发一系列培训项目

目前已经开发并出版《维修电工技能实训》、《自动化综合实践》、《PLC控制技术(项目化教材)》、《变频器控制技术(项目化教材)》和《数控机床电气控制(项目化教材)》等,开发了相应的校内外一系列培训项目。

参考文献:

[1]曹建平.创建国家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2]张宏.电气自动化实训的任务及意义[J].职业,2007,(21).

[3]李海雁,张杨,王锦.技工院校楼宇自动化实训中心方案讨论[J].职业,2009,(21).

[4]陈惠贤,李宏慧,沙成梅,等.先进制造技术综合实训课的建设与实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2).

第9篇:自动化教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 专业革新 课程建设

审计信息化的高效发展带来审计人才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国家审计信息化之后,审计署开展了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AO培训)系列课程,提高国家审计人员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各地区、各办事处陆续开展了计算机审计培训和研发,比如国审财经节目报道的京津冀办事处对计算机审计工作的研究和应用,他们认为计算机审计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是审计的一个有效手段。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审计信息化研发人员,更多地还需要具有良好素养的审计应用人才。审计师首先要具备审计理论素养,略通计算机应用技术,掌握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应用。赵天希在其出版的审计应用教材中提到审计人员不需要懂得数据库技术,但要懂得利用数据库技术配合审计软件做好审计工作。由于审计信息化在21世纪才在我国获得广泛发展,因此审计行业缺乏高素质的既懂审计知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综合性人才。

一、计算机审计课程建设现状

针对审计信息化人才缺乏的现状和审计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各院校相继在相关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审计课程。审计专业课程建设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依托的计算机审计专业,比如南京审计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审计方向)专业;二是计算机技术与审计理论并重的计算机审计专业,比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审计学(计算机审计方向);三是以会计和审计理论为基础的计算机审计课程,该类课程开设在某一专业方向下,比如审计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第三种情况是计算机审计课程开设的主流,注重提升学生的审计自动化能力,提高审计人才的层次和素质,为审计专业人才或会计专业人才提供较为宽泛的就业领域。

二、专业课程建设的信息化导向

根据人才需求分析,审计自动化研发人员需求较少,而一般情况下的审计信息化研发工作由技术工程师和审计专业人才共同组成。审计信息化应用领域是在手工审计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审计工作自动化,人才需求缺口较大,是审计专业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计算机审计不仅使审计人员具备了审计能力,还具备了审计效率,计算机审计课程在各高校开设情况日益增多。计算机审计课程一般开设在审计专业学习的后期,它需要许多前导课程,比如计算机文化基础、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以及审计学等等,它具有深化和提升专业知识的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审计工作日发自动化,要求学生具备自动化审计能力,因此如何利用计算机完成辅助审计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一个较高层次的审计追求。可见,审计工作的自动化促使审计专业课程建设的信息化,计算机审计课程建设将成为审计专业的课程建设导向。

计算机审计的发展是建立在会计电算化发展基础之上的,作为电子化条件下的会计人员需要具备应对计算机审计的能力。比如,审计人员索取财务数据时,会计人员需要提供数据文件,协助审计人员将数据传导到审计软件里。会计电算化人员只有具备一定的软件审计只是才能够配合审计人员审计,才能够有效地应对审计事务。因此,会计电算化专业在会计电算化核心课程基础之上,不仅仅开设审计课程,还需要有区别地开设计算机审计课程。

三、计算机审计课程建设

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是多方面的。首先,课程建设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能够高效完成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才是成功的。其次,在课程设计上要合理,要在理论基础上加强实践运用,使学生能够有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能力本位教育。再者,在教学资源建设和选择上要适合学生的层次,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完全自动化审计,半自动化应用审计,半自动化编程审计。完全自动化审计是利用已有模板的审计,比如审计大师、EXCEL审计模板;半自动化应用审计是利用已有软件菜单,对软件菜单进行编辑修改进行审计,出具工作底稿,比如审易、中岳;半自动化编程审计是利用系统编辑程序语言进行审计,比如OA系统审计。此外,还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等诸多问题,比如教学方法,可采用项目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方法等等,最终要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有效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并加以应用。

建设好计算机审计课程,改革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适应信息化审计需要,培养现代化审计人员,才能够适应我国审计行业人才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刘世林.论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和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05).

[2]绕艳怒.计算机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问题研究[J].审计文摘,2009(01).

[3]扬霞光.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思考[J].财会通讯,2010(08).

[4]刘丽丽.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探讨[J].会计之友,2009(23).

[5]王承缴.高校审计信息化教学分析与创新[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