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性范文

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性

第1篇: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性范文

[关键词]动漫教育;民族性;民族化

中国的动漫教育是动漫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在动漫产业的带动下,近10年来中国动漫教育出现火热的发展形势,从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中可以看到,全国拥有动漫类专业的高校增至485所,这个教育环节所展示出的勃勃生机从整个动漫产业链的发展形势上看是必然的,但从教育本身的规律上分析却是盲目的,甚至有的特征。在动漫产业对专业人才渴求的背景下,动漫高等教育的兴起是大势所趋,社会对动漫行业蕴涵的巨大商机也有了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但在高等动漫教育建设的问题上却没有充分意识到专业动漫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现代的民族性动漫教育体系的形成也是需要长时间的积淀,需要完整切实地对现代动漫理念进行探索。

一、动漫教育的现状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动漫教育游离于动漫产业边缘,没有体现出其在产业链中的支撑地位。相反,动漫教育在产业面前表现的严重不适应的窘困局面却日益显露出来。主要体现在中国动漫教育培养人才的单一性,不能适应动漫产业对高素质、多层次人才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动漫教育体系发展至今忽略了动漫教育民族性人文理念的建设,普遍性出现“理论偏移”与“唯技术论”的两种思潮。前者自身对现代动漫教育理论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植入其他艺术设计门类的理论体系,稍作修改,有的甚至原封不动地直接应用到动漫教育中,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后者更是泛滥成灾,这种论调有一定的时代客观背景。首先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风起云涌的浪潮当中,各行各业都处于与世界接轨的进程中,动漫行业也处于悄然兴起的雏形阶段,中国原有的一点薄弱的动漫教育的根基没有及时适应动漫行业由传统向现代化过渡的时代要求就被国外汹涌而来的动漫势力冲击得七零八落,但这并没有使中国的动漫行业发展的脚步停滞,反而在产业形成初期阶段,需要大量人才的前提下促生了民间动漫教育团体的大规模出现,成为我国动漫产业初期人才培育的主导力量。虽然,民间动漫短期教育培训以动漫软件技术教育为主,有“时间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但其因缺少传统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学科交叉的深层次条件,故很难培育出现代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动漫人才,培养的多是动漫企业中低级别的加工型人才。这种培训体系经过多年的运作,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并且由于软件技术看得见、易掌握、见效快、便于运作等特点,在动漫教育爆发式的建设阶段被很多缺少动漫办学经验条件的高校直接借鉴过来,这类以动漫软件技术为核心的动漫教育体系实际上就是民间动漫培训体系的移植。这两类教育体系模式如今在国内的高等动漫教育中大行其道,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它们的发展带来的结果只会使动漫教育与动漫产业之间逐渐脱节,最后沦为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而缺少民族自身造血功能的民族动漫产业也会日渐萎缩,不得不依附国外的动漫产业链,最终必然成为世界动漫产业加工的血汗工厂。

二、动漫教育民族性建设与产业民族化的关系

我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中国的动漫产业要实现民族化的长远战略目标,动漫教育的民族性建设是实现中国动漫产业民族化的重要的基础环节。中国动漫产业民族化是全球化进程的必然产物。“民族化”的主要内涵不等同于民族性,而是更在于强调通过借鉴国外动漫产业的经验来更好地突出自身民族风格,为表现民族内容题材服务,因为所谓“化”是必须以吸收外来东西为前提的。发展的基础,关键还在于尊重自己的文化。“民族性”在动漫艺术文化方面主要指其本身的生存、成长的社会基础与环境,带有明显的区域文明的性质和本民族的显著特征。动漫的民族风格是由民族区域文明的地理环境、社会意识形态、传统文化脉络、风俗伦理、生活生产、语言心理等多种元素构成,每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民族都有着本身对世界的不同的诠释,任何一部优秀的动漫艺术作品的创作都必然存在其深刻的民族烙印。

现代性的民族动漫教育理念体现出的动漫文化具有民族化与民族性的双向效应:一方面是文化的趋同性,另一方面则是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前者造成对本土文化的巨大冲击,后者表现为对本土文化的守护和排外的特征。世界各种族和各国文化理念都独具个性,动漫在某个区域文化范畴内,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广泛的传播功能,在区域文化意识形态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全球化,有时也成为文化入侵者的一种工具,这种文化的趋同性、差异性和多样性存在着对抗的同时又相互协调融合,促使世界动漫文化多元化的产生,为全球化提供一种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格局。在多种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会使区域文化更具有典型性、多样性。教育正是要肩负起对民族性在时代文明演进变化的任务,把握民族个性特征在本土动漫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由本民族自己创造并且建立在民族性基础上的教育体系,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这样的力量是那些建立在抽象的思想基础上或者从其他民族那儿借用来的最好的体系所没有的,只有民族教育才是民族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一种积极手段。”因此,在目前中国动画和国外动画实力对比处于劣势的背景下,深刻认识当代动画艺术的时代性、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等特征,开放性地吸收世界多元化的动漫文化、科学技术,并与本土民族性传统文化资源融合,主动构建民族性的动画教育模式;通过有意识地传授民族性文化艺术教育内容、培养受教育者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并使这种情感与精神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一种稳定的品质的教育,从而在动画产业民族化进程中实现民族性文化价值观主体地位的进一步巩固。这是高校本科动漫教育的社会功能与责任。中国的民族动漫产业只有在这个过程才会符合动漫文化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三、动漫教育民族性建设的策略

当代动漫产业民族化是商业化的过程,是时展的必然产物。高校动漫教育在发展中极力探求与产业模式的关系,发挥其在产业链中的基础作用,这是其社会价值化的体现。现代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其独立性。而我国动漫教育在产业化的影响下表现为完全的屈从地位,失去教育应有的独立性,也失去了其对动漫产业的“支撑”作用。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掌控高校动漫教育建设中“民族化”与“民族性”的平衡。

1,构建完整的高校动漫教育体系,打造民族动漫教育品牌意识

现代动漫教育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动画片创作教育的概念,动漫艺术教育发展到今天主要包括影视动漫和游 戏动漫两部分。培养的人才要具备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两方面能力,这要求人才具备极高的综合素质。培养人才的层次定位也有区别,动漫原创人才、动漫管理执行人才、动漫营销流通人才、动漫高级设计制作人才、动漫技能型应用人才,这都需要不同的专业教学体系,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交叉关系,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其必然以民族性文化底蕴为核心,吸纳国际化的动漫理念,同时符合中国特有的国情条件,与民族动漫产业紧密结合,才能共同打造民族动漫教育品牌。美国加州艺术学院与美国迪斯尼公司合作,使其成为世界闻名的动漫教育品牌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通过教育的学术研究到企业的应用实践,全方位培育有民族性价值观的时代动漫人才是动漫教育的社会价值所在,从而通过培养人才的宏观的视角与长远的民族文化意识,在产业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本民族文明特征、艺术形态经典化。

2,民族性文化传统的继承与融合

中国是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大国,拥有独具个性的民族性格,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中国的动漫曾经辉煌过,《大闹天官》《小蝌蚪找妈妈》《天书奇淡》等动漫艺术作品中强烈的民族性文化艺术表达让世人赞叹,被世界称为“东方学派”,在东西方动漫艺术的交融中,中国的动漫艺术傲视寰宇。但那是时代造就的,有着强烈的社会性背景。今天中国的动漫产业与国外的动漫产业的博弈中的失落说明以往的教育模式并不能适应当代动漫产业的发展需要,但是传统的艺术风格及影响力给我们很好的指引,民族性就是我们中国动漫艺术的性格。黑格尔《美学》宣称:“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动漫教育民族性建设正是强调民族性在动漫教育中的继承发展,深化普及国学文化思想内涵,在动漫教育理论体系中拓展加强如汉文化、民间艺术等多种文化的传承。当然教育民族性的建设不是狭隘的排“外”思想,而是立足于本民族性格特征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的动漫理念,达到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树立成熟的民族化动漫理念,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性动漫教育体系。

3,以人为本,注重实践能力养成教育

第2篇: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性范文

一、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并离不开物质。人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属于意识范畴;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属于物质范畴。因此,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开展精神活动必须要依赖于物质活动,生产精神产品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个观点相对好理解,但学生初学《文化生活》时,理解这个观点有一定难度。俗语说得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大意是说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又如我们过河需要船。皮和船就好比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毛和过河的人就好比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故如果离开了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就缺少依存的平台,无法存在。再如政府通过微博加强与老百姓的沟通与联系,中华文化“走出去”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有些地方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皮影戏必须要通过皮影动作、人员演奏和演唱来表现等都体现上述道理。

二、文化的世界性与文化的民族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文化具有世界性。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学生很容易将文化的世界性和文化的民族性错误地理解文化的世界性是整体、多数,文化的民族性是部分、少数的关系。文化就好比一组彩色铅笔,共性是书写绘画工具,个性是不同颜色。

我们明确文化的世界性与文化的民族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后,就可知道文化的世界性寓于文化的民族性之中,并通过文化的民族性表现出来,没有文化的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同时文化的民族性也离不开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三、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能够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生活中的生物必须要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才能生存、发展。民族文化好比生物体,文化创新好比新陈代谢机能。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缺失了创新能力,就好比生物体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机能;反之,一个民族文化具备了创新能力,就好比生物体具有旺盛的新陈代谢机能。有了创新能力,这个民族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学生明确文化创新对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后,就会自觉增强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通过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可以深切感受到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很多学生Υ舜Φ摹岸捞乇晔丁辈灰桌斫狻C褡逦幕其实就好比一个人的指纹或身份证。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指纹或身份证是唯一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标识。

懂得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后,学生就会自觉呵护我们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认同、尊重、培育好、发展好我们的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五、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

第3篇: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性范文

一、少数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特性构成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就构建了文化的多样性,各民族不论人数的多寡,都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各民族文化的总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少数民族文化以共自身的民族性、多样性、时代性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群体的文化,其鲜明的民族性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群体共有而与其它民族群体相区别的民族文化特征。这种民族文化特征作为一种传统,也代代影响这个民族群体,体现在一个民族文化的各个层面上,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而且资源丰富,呈现出一种神秘、古老、奇特的文化魅力。

我们从一个民族群体的发展中可以看到,有的风俗习惯甚至历经许多世纪而原封不动地延续下来,有的民族后代甚至迁徙到新的地方,虽与其它民族杂处群居,其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仍然保存下来。

以贵州省为例,经过千百年的多次迁徙和演化,目前有17个少数民族的1400万人世居在这片土地上,各个民族又在其中形成若干个分支。由于地处偏远,山水相隔,与外界及相互间交往较少,这些少数民族以及各个分支都长期按照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在生产、生活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的历史,形成了人类学上极为独特的“文化千岛”现象。传统节日舞蹈、歌唱、戏曲、服饰以及传说、故事、风俗习惯、娱乐竞技等,加上众多的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风雨桥、鼓楼、吊脚楼等,丰富多彩,以及特有的内涵,从不同角度向世人展示着各民族的发展历史、文化心理、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识。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文化的多样性,它的最主要价值是体现了民族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我们充分尊重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特别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信仰,也理所当然地尊重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生活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信仰等因素,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族制宜,讲求实效。

民族文化具有民族性同时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它的时代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是一个统一体。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社会中的延续,它既具有历史性,是经过长时间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又因其生命力而具有时代性,在现实生活中被继承,同时它又在深层次上普遍影响着民族成员,具有大众性,因此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实践,同样需要文化的创新,需要民族文化与时展同步。民族文化是建设现代文化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和大众性,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坚实基础。民族文化在社会发展中也在不断的创新重构,但作为其中最精辟部分的文化遗产,则需要保护、传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必须坚持传承、保护、弘扬与改革、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和紧密结合。历史表明,一个民族,只有开放才有希望。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各民族都要注重并且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不断为民族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进民族文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综上所述,我认为发展繁荣中华文化,就必须注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二、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活力源泉,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因此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加中华文化的活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是贯彻“双百”方针和“两为”方向、发展社会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相依共存的国家,各民族文化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又相互吸纳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凝聚力、熔铸力、生命力极强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将提供科学文化和智力的支持。各民族文化对充实和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形成一个奋发向上,安宁祥和的社会文化氛围,实现社会协调发展,保障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都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是整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各民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又都保留着独立的个性,同时又相互交融,推动着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各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和交流,增强了各民族的团结,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56个民族统一的国家,团结就是力量,团就是生命,团结就是胜利。

历史至今,中原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向周边辐射传递,各少数民族文化和域外文化源源不断传入中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赋予其统一性和多样性和鲜明特征。不以血缘论夷夏,成为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现象。文化的相互传播和认同,成为各民族亲近与交融的强大精神纽带。这些作用不是哪一种单一的文化可以替代的。

文化的发展繁荣,不仅能推动人民文化生活的进步,更能凝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质,铸就时代风尚,打造国家“软实力”。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这当然包括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否则谈不上整体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三、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不断取得长足发展,同时社会发展也要求加快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使之更好地与各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与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现实需求相适应。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要制订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规划,加大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大力培养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和

管理人才,积极扶持民族文化事业,努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对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典要全力保护,要扶持到位,要加大投入,给足政策支持,不断开创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发展民族文化,人才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工作,对培养民族文化人才要加强指导,提供服务,为文化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方法要灵活,形式要多样,做到因地制宜,富有特色。人才的培养可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与节庆和民间文化活动相结合。对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突出文化人才,需进行跟踪培养宣传推介,促进他们的成材和发展。

要注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值得保护的非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要保护其原形态。民族文化遗产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以及民族认同感联系在一起的民族传统文化,与一个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特色的坚持有着重要关系。

要多方位、多角度的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注重调研、总结,让民族的文化融入现代文化之中。让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人们易学易懂、喜闻乐见的内容,通过广泛传播,内化为人们的精神动力和内在素质。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新措施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依法每五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就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方针。备级领导要把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化,纳入财政预算,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要守住各民族人民的精社家园,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血脉。使各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

第4篇: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性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民族文化;风格

当今世界的艺术设计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把世界日益变成一个地球村”。艺术设计因图形语言的交流便捷和获取信息的优势,及大地推动了艺术设计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发展。

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起步较晚,现代设计教育的年青化和不成熟,使设计教育体系中引用借鉴西方教学内容与方法较多,因而受西方现代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的影响较为严重。特别是对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够重视与忽略,导致了大多青年设计者民族文化底蕴的匮乏,缺乏自己的思想与创新能力。因而在设计创作中盲目模仿借鉴西方的设计形式风格导致了设计创作只流于表面形式,而缺少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没有自己的文化风格和艺术个性,更谈不上既有民族文化内涵又具中国特色风格的设计。

如何使中国的设计走向世界,创造出中国风格的艺术设计,把握和坚持设计中的民族性,将传统的中国文化内涵与现代的艺术风格有机的结合尤为重要。

我们提倡艺术设计中的民族文化与民族化内涵。民族文化是指该民族成员历代相传的共有价值观、思想意识,它是思想情感、风格习惯、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等因素的综合。而设计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反映着文化,就它本身而言,也是一种文化和文化的传播形式。

在世界的发展日益呈现多元化的今天,中国的艺术设计应在国际化艺术设计中将民族化的元素进行有益的补充,使本民族的设计文化得到发展,并创立出具有民族化特色的艺术设计风格,在国际艺术设计领域中,提升中国艺术设计地位。

国际主义趋势的同一性,必然形成一种单一、僵化的艺术语言,设计师的个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单一性,它必然导致视觉传达效果的削弱,不利于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日本在民族风格溶入现代设计中取得了很大成功,日本的设计起步阶段也是西方化盛行,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传统,创造了极具民族文化风格又是现代设计观念的艺术设计成为了民族特色与现代时尚观念相结合的优秀典范,使日本的艺术设计颇具世界影响力,在日本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是其最重要特征之一。

从艺术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任何主流艺术或文化的发展都曾受到民族传统艺术的影响和滋养。传统文化艺术能够流传至今,也证实了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坚持现代设计的民族性很大程度上要求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与借鉴。尊重传统,发扬传统,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去吸取精华丰富素养,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设计者的必修课。

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共性,又有历史阶段性;同时也具有社会阶层性,民族的多样性。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个性鲜明、千姿百态,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传统民间艺术的亲切感,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的直接接触与碰撞的结果。它即朴实又生动感人。因此,在每一件民间艺术作品中都融入了创作者们对世界、对生命、对社会的理解。它再现了每一代人的生活、观念与情感,成为最直接的艺术之源,所以说传统的民间艺术是最具原创力的艺术。

设计归根到底是为人类服务的,个性化是它的重要特征。设计不仅要有民族性,也要具有世界性,而且世界性某种意义上是民族性的归纳和概括。只有个性的,民族性的东西才能被世界人士所发现并在相互交流中得到认同。同样设计作品的民族性是其具有世界性的前提,这也是我们的中国画、书法、京剧等艺术能在世界艺术领域大放光彩的重要原因。

以我国传统民间彩色剪纸为例,它不仅是融绘、刻、染于一体的工艺美术品,也是极具装饰魅力的设计作品。在造型上,它追求自我完美的中国民族装饰形式美;在构图上,强调对称、均衡、有稳定感;在形式上,通过点线面的对比,色彩的映衬,效果上虚实动静,产生节奏和韵律感;方法上,重归纳和概括,将自然形态规律化,更符合装饰美的要求,手法上,多采用夸张变形,并赋予象征和寓意。用色上,色彩鲜艳,感彩浓郁,这些对我们现代艺术设计都起到典范和启示作用。

设计艺术的是在空间中的设计活动,其涉及的内容包括字体设计和插图、摄影的采用,把图形、字体、插图、色彩、标志等以符合传达目的的方式组合起来,用于传达信息及指导、劝说等目的,达到准确的视觉传达功能,同时给观众以视觉心理满足。由于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某种巧合,以及传统艺术本身的艺术魅力,传统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青睐,特别是那些优秀经典的作品,往往以很高的审美价值引起现代人们的赞叹与兴趣,并对艺术设计起着一定的影响,以致在一些现代设计大师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艺术的踪迹和设计应用的经典范例。

有很多设计师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设计出了成功的作品。例:我国著名艺术设计大师韩美林先生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设计的标志就取材于传统的凤纹,该标志简洁有力,三条主线粗重,垂直稳健圆满,每一笔的开端和收尾都处理成尖头,使视感粗中有细、刚中与柔,飘逸的凤纹婉曲秀丽、妩媚生动,头部水平,胸部处理为垂直的线条,整体显得器宇轩昂,寥寥数笔刻画出一个姿势动人的凤纹,表明该公司能够像神鸟凤一样给人们提供舒适的飞行服务和安全保障,该标志属于现代设计中民族化风格的典范之作。再如中国银行的标志,整体简洁流畅,极富时代感,标志内又包含了中国古钱,暗合天圆地方之意。它巧妙地把中国的“中”字和中国传统的圆形方孔币作为金钱象征,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运用传统寓意,这是民族、地域所拥有的“集体表象”,使设计显示出丰富的想象力与造型上的合理性。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人,就能从中一目了然地解读其标志的内在涵意,这个标志可谓是香港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融贯东西方理念的经典之作,他在对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感情的理解和研究基础上,把民族的内核与国际化的语言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统文化素养的深厚积累,对一个中国艺术设计师来说是何等的重要。要创造出中国艺术设计的特色与风格,提升中国艺术设计在世界设计界的地位和影响离开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行不通的。正如我国老一辈设计大师韩美林先生说的一样:“我始终坚信,我的路在中国。”

参考文献:

《装饰》总第117期杨先艺《论设计文化》

《世界平面设计史》王受之中国青年出版社

第5篇: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性范文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原生态民族唱法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会议上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标志着全球已达成提倡文化多样性的共识。保持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维持文化生态的平衡如同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一样,是人类生存和共同发展的前提和需要。文化多样性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延续的条件,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基础。

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语言丰富,因而声乐种类繁多。中国声乐发展到今天,在唱法上已经形成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共存的百花盛开的繁荣局面(这里的民族唱法特指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在中国传统声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学院派为代表的唱法)。在此文化多样性视野下,笔者就原生态、民族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发表一己之见。

一、原生态作为中国民族声乐的根基和个性的体现,首先应当受到提倡和保护

原生态唱法是中国百姓在生活的自然空间中,以自然的发声方法为基础,不断总结和改进发展而来的。它不论在演唱的语言、内容、形式还是技巧上都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它多元的音乐风格、鲜明的民族特性、个性化的演唱都植根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其不可替代的相对的文化价值。近年来,主流媒体上的大量展示使人们对原生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如青歌赛中朝鲜族卞英花古典的演唱、蒙古族的呼麦、李氏姐弟的海菜腔、扎西拉宗的康巴弦子等众多鲜明地方色彩、浓郁民族特色的演唱,都给大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精神享受,使观众认识到中国除了有以郭兰英、李谷一、阎维文、、宋祖英等为代表的民族唱法外,还有如此丰富、有个性的声乐文化。

原生态是培养艺术家的沃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源泉。声乐教育家万昌文教授也曾经说过,要唱好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就需要用民间音乐的风格和唱法。民族歌唱家大都有向原生态学习的经历,如吴雁泽到鄂西向放排工学习“打啊哈哈”后,才将《清江放排》唱得更加腔正味浓。胡松华曾深入40多个民族地区体验生活,曾向彝族歌手白素珍学习过“海菜腔”,向“草原长调之王”哈扎布学习过“若古拉”,向藏族“囊达”大师扎西顿珠学习过“真园”,向“花儿歌王”朱仲禄学过“花儿”,还学过维吾尔族“木卡姆”、苗族“飞歌”等原生态音乐,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由此可见,原生态是中国民族声乐的根基和源泉,也是中国民族声乐的个性所在。它体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和源远流长,也体现了中华各民族的神韵,独特的审美品质以及巨大的艺术创造力,彰显出我们五千年文明古国无穷的音乐智慧。

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其他诸多原因,使原生态的生存受到了极大地威胁。因此,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政策和制度并加强对其实施的力度。特别要重视对原生态的搜集、整理以及对传承者、原生态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保护。媒体应该更积极地引导大众对原生态的关注和认识。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增加更多原生态的内容等措施来保护和提倡原生态,这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二、民族唱法作为中国民族声乐共性的体现也应受到提倡和保护

以学院派为代表的民族唱法(以下简称民族唱法)是建立在民族语言基础之上的,适合民族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表现民族音乐特有的韵味,反映民族的审美取向和人文精神,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在这些特征上,它与原生态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它继承了传统民族唱法的精髓,主要以汉民族为审美主体。它的产生与发展适应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时代的产物。早在1963年,总理就曾经指示要研究出一套不同于别人,训练嗓子基本功的民族的歌唱、民族的发声方法,这就要求确立自己的民族唱法。要确立一个唱法或建立一个学派就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必须理论化、规范化、系统化。简言之,要有共性作为评价的标准。以学院派为代表的民族唱法正是这样做的并且发展得很快,已经能够作为中国民族声乐的代表走向世界,在新加坡、宋祖英在悉尼和维也纳金色大厅成功的独唱音乐会就是有力的证明。而且它已经被中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接受和喜爱,其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完整体系是其他原生态所无法替代的。它的共性化使其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由此可见,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原本就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如果说原生态是强调中国民族声乐的个性,那么民族唱法则是强调共性,是中国民族声乐这一问题矛盾的两个方面。樊祖荫先生也曾说过:“音乐教育的规范性与民间音乐的即兴性特征有着天然的矛盾,但并不能丢弃任何一方,应学会两条腿走路。”①因此,笔者认为民族唱法和原生态应该共融互补,共同繁荣我国民族声乐,从而达到提倡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目的。

至于田青先生所说“在规范化的歌声里不要说历史,常常连人性都感觉不到,感觉到的就是技术”。②这恐怕有些绝对。宋祖英在维也纳演唱的《孟姜女》,虽然外国人听不懂歌词,但观众热烈的反应说明他们听懂了音乐,听懂了艺术。况且国内更有数不胜数的民族唱法的忠实观众,他们中有几人能听出技术上的孰优孰劣?绝大多数是被歌唱家的艺术感染力所吸引,并接受和喜爱民族唱法。田青先生还说:“这个民族唱法很了不起,最适合歌颂,因为它宏大、亮、通、透、传得远,这种颂歌式的民族唱法就变成了我们唯一的民族唱法……我们的民族唱法就是‘颂’,你听几个有名的歌手唱过几首爱情歌呢?我们的民族唱法唱什么?党、祖国、母亲、父亲、战友、长江、黄河等。”③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似乎是对民族唱法稍有些偏见。就算民族唱法只唱颂歌,颂歌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就文化层面来讲,它也是多样文化中的一种,也应该被保护和提倡,更何况它还有如《兰花花》《望月》《五哥放羊》《孟姜女》《小背篓》《辣妹子》等许多颂歌以外的内容。

声乐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声乐均为世界多元声乐文化的一元,都有其相对的文化价值。尊重不同民族声乐的差异性和平等价值,保护和提倡声乐文化多样性,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也是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注释:

①刘晓真.专家说“原生态民歌”[J].艺术评论,2004,10:34.

②③田青.原生态音乐的当代意义[J].人民音乐,2006,9:20,18.

参考文献:

[1]刘晓真.专家说“原生态民歌”[J].艺术评论,2004,10.

[2]田青.原生态音乐的当代意义[J].人民音乐,2006,9.

[3]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J].中国音乐,2005,4.

[4]郭克俭.传统声乐文化特质及其当下意义[J].音乐研究,2004,4.

[5]王磊、赵英华.原生态民歌崛起的必然性及意义[J].中国音乐,2006,4.

[6]杨仲华、尤志国.中国气派民族神韵百姓欢迎──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确立[J].中国音乐,2005,1.

[7]杨曙光.多维文化视野中的专业民族声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4,2.

第6篇: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性范文

【关键词】 宗教 民族学 发展 经济学

一、广义民族学理论的产生

针对于现实问题的解释,广义民族学在施正一先生的倡导下提出,应对的是跨学科的宗教民族问题,更好的、全方位的解释现实问题是宗教民族学的根本目的。广义民族学的并非来自虚无的理论,它有着现实的坚实基础,也并非毫无逻辑,也保有自己的独特方法论。它的方法论有三个层次,即:指导方法、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方法论的建立,是一个学科建立的基本要素,也是该学科独立于其他学科的基本要素。方法论是理论指导现实的具体操作步骤,是使得现实问题得以理论化的手段措施,把握住广义民族学的方法论才可以有效的将其应用于现实问题中,给予现实问题最恰当、合理的解释。

广义民族学是民族学的延伸和发展,而广义民族学自身的分支学科建设亦是其本身的发展。在施先生的《广义民族学》中设定了十四个分支学科。当然,施先生未“框死”广义民族学分支学科的发展,也赞同适当时机可以增加“政治民族学”、“都市民族学”等。这就足以说明两点,广义民族的内涵是丰富的,局限在某个人或者某个时代是无法囊括讲清其内涵的;另外,广义民族学也是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和研究领域都要进行改变,这是学科的灵活性。

因此,无论是从现实需要,还是研究方法上,还是研究对象上看,我们都可以说明广义民族学建立的意义。首先,通过学习和研究广义民族学可以帮助了解什么是民族或者民族共同体。其次,通过对广义民族学的学习,可以增加有关民族学方面的知识,不仅能够了解国内有哪些民族,他们大体是如何一般样子。第三,可以全面的认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区分民族问题与非民族问题的界限,区分不同民族的不同性质,从而能够正确的按照有关法律去处理好不同的民族问题。第四,通过学习广义民族学可以充分的了解民族因素的重要地位,可以了解民族因素在国际社会交往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第五,通过学习广义民族学,还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民族学自身的发展史,了解国家主要民族著作、主要民族学理论与主要民族学理论流派。

二、何谓宗教学及宗教民族学

关于宗教的定义,几千年来争论不休,一直未形成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可以确信的是,宗教并不是一个新的发明,它即使不是和人世一样古老,至少也和我们所知的人世一样古老。宗教一般的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物质生活及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研究的宗教已经不再神秘,已经逐渐的走向了沙龙社会,成为人们思考文化现象的重要热点和视点。从如今的生活需要可知,研究宗教不仅成为了一种必要,而且是一种必然。

宗教成为一个学派,始于麦克斯・缪勒。英国著名宗教学者埃里克・J・夏普评价说:“在缪勒之前,宗教学领域虽然广泛而且充分,却是杂乱无章的。在他之后,人们看到这个领域已成为了一个整体,服从于一种方法,简而言之得到科学的处理。”这样的评价,对于缪勒来说是极其公正的。他不仅为宗教学奠定了研究方法和科学的研究态度,而且还清晰指出宗教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宗教学是什么,它在人的心灵中有何基础,在其历史成长过程里遵循着什么规律。

宗教民族学是广义民族学的分支学科,是对广义民族学乃至民族学的延伸与扩展。研究宗教民族学,首先要弄清楚何谓宗教民族学。关于宗教民族学的定义,费尔巴哈、泰勒、弗雷泽、马恩、缪勒等人都有具体的定义,但各家理论观点也未能得到统一。理解宗教民族学,切勿忘记它自身处于分支学科的交叉领域,这就决定了它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宗教民族学作为民族学的分支,作为宗教学与民族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它是将宗教和民族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这一整体是民族学与宗教学联合起来成为的整体,它所研究的领域是二者学科单独所不能够完成的。

确定一个学科的基本定义,在未能够得到精准定义时,亦是可以从研究对象着手。宗教民族学揭示各个民族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演变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而其研究方法是结合二者之研究方法,既不局限于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也不限制于宗教学的研究方法,也在必要时加入了宗教民族学自身的研究方法,这是该学科的特色,也是其生命力的表现。

三、宗教民族学的优势何在

民族认同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该民族的宗教的认同,而宗教认同则保留了民族传统。从这点来看,二者并非是相互排斥的、相互对立的,二者是相互强化和共融的。就这样的社会现象来看,单方面的学科理论是难以做出诠释的,而这却是宗教民族学的优势之处。

首先宗教民族学是探讨不同民族的同一,如我国十个民族印象伊斯兰教。对同一宗教对不同民族间进行分析,是凸显了宗教对民族性的作用和影响,而伊斯兰教在十个民族中发展足可以说明宗教的发展带有了民族性。其次是不同民族的的多样性与差异性。需要指明的是,这一点恰恰是研究者最容易忽视和跳过的研究现象。单一民族中该民族独特的民族性对宗教的改造和融合,使得出现不同的或者同一的差异化。以上两点是宗教性与民族性之间关系的探讨,在具体的现实问题中的具体应用和分析。

在研究宗教与民族关系时,研究者往往视二者为严格对立关系,其实现实中并非如此。无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还是世界范围内的少数民族,宗教的存在形式绝非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各大主流宗教,它们一样有着各自处于不同时期的。缪勒认为,宗教大致分为三种,即:可掌握的、可感知不可掌握的、不可感知的。其中可掌握的就如对石头、木头的崇拜,可感知不可掌握的就是犹如对水和山林的崇拜,不可感知的就是超自然崇拜或者说上帝崇拜。世界范围内的民族也都逃不出缪勒的宗教分类范畴,且都有着自己本土的。对于研究外来宗教对本民族的影响时,不可对立视之。

笔者坚持认为这是一种融合的过程,而非完全的对立。融合之意在于,外来宗教的教义定然包含了本民族的民族性和生活观念等相同因素,这种相同因素在外来宗教中得到的反映远比本土宗教来的完善、明晰。换句话说,外来宗教之所以能在本土生根的真正原因在于本土民族性的需要,这是不排斥的。因此,从这点而言,研究宗教民族现象是无法单从某一学科理论来做分析,而需从交叉学科的理论来对宗教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做出恰当诠释。

四、对民族经学发展的启示

回顾民族经济学发展历程,从创学科之初至今,外界对民族经济学的质疑仍未消失,而民族经济学的内部又出现了各种意见争端,难以形成统一,最终导致学科建设停滞不前。本文立足于宗教民族学的梳理,进而对民族经济学进行反思,得到如下启示。

首先,从社会现实来看,存在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的经济问题,就应该存在从民族角度来探讨经济问题的学科,即民族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存在,研究视角的选择,研究目的的确定是一个学科称之为学科的根本所在,而这几点民族经济学都是具备的。除此以外,最关键的相似点在于,现实中存在这样的现实问题,而理论界就该有学科理论与之对应。

其次,对于民族经济学的发展而言,研究工作仍然要有担当和责任。民族经济学老前辈们,之所以创立这么一门中国特有的经济学分支,很大意义上是一种社会的责任、民族的担当。就中国而言,少数民族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远远落后于东北沿海地区,而要实现中国的共同富裕目标,非要解决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问题不可。承担起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理论研究,是一种担当与情怀,这是区别于其他经济学分支所特有的情感因子。

最后,民族经济发展进入困难期,但研究工作仍要从最基本开始。学科发展中的困难,应该远不如学科创立之时的困难,民族经济学前辈在创立之初并未将核心理论定义框死,其中原因在于当时的学科积累不足。

综述所述,民族经济学与宗教民族学一样,都是跨学科的理论,而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不具备生命力。随着社会发展,社会问题的呈现方式变的多样,因此从社会学科的不同角度来对同一社会问题或者社会现象进行诠释是跨学科理论的根本追求。民族经济学立足于当下社会的基石是,从少数民族的特性中探求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这是该学科的存在意义。该学科的发展至今遇到了阻碍,但是这种阻碍本身并不可能掩盖住学科自身的理论生命力。解决中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问题,仍是国家热点问题,仍需大批后来有志之人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国的共同富裕而奋斗终身。

参考文献

[1] 施正一.广义民族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

[2] 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

第7篇: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性范文

首先,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是民族声乐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也必然是民族声乐教学要关注的第一要素,无论从歌曲的演唱方式,还是从听众的声乐审美标准与审美水平的角度来分析这一规律,我们都不难发现,民族声乐教学一定要在教学的内容、演唱形式,以及艺术处理等方面体现出时代的特点与风貌。这就要求作为一名民族声乐教师,既要全面地传承、借鉴与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声乐文化与科学的发声方法,重视特定的民族风格与特色,又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在教学曲目的选择与发声训练,以及演唱特色上激发学生对民族声乐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虽然民间传统音乐作为一种音乐文化无论在旋律、节奏等音乐本体上,还是在音乐性格上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作为民族声乐教师还要根据时代的审美特点,对现阶段的作曲家运用民间音乐元素写成的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歌曲加以重视与吸收,这些新的民族声乐作品以民歌、曲艺和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较高的艺术水准。由于这类歌曲(如孟勇先生创作的《水姑娘》、《山寨素描》等)具有音域宽广、转调多、音程变化幅度大的特点,而且这类民族声乐作品很好的将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在演唱这类作品时,需要演唱者既要有较强的民歌、戏曲的功底和科学的发声方法,同时又要有较为全面的民族民间音乐的知识。因此,我们在唱法的革新上,就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

民族声乐教学的简约性,是指教学使学生在短的时间内学到相对较多的知识。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看待这种简约性。简约性是相对于民族声乐知识形成的过程而言的,就是通过学校教学所得知识与通过日常生活的感受、体验、观察、思索等方式习得的知识比较而言的。第二种学习具有盲目性、无计划性的特点。虽然有计划的声音训练与观摩学习也具有一定的简约性,但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在有经验的声乐教师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更具简约性。在声乐教师的指导下可以精选知识的内容,可以传授给学生最基本的、最有用的、最普遍意义且最稳定有效的内容;其次,可以做到传授手段的有效性,经过精选而形成的发声训练体系是对前人知识总量的一个浓缩,可以做到训练手段的有效性;教学活动的组织化。这种组织不仅表现在声乐教材的自身编排上,而且包括与民族声乐相关的各门课程的综合的编排上(即对课程体系的组织);这种组织化的程度对于不同教师而言可能是不同的,不同程度的组织化也就在不同程度上促使简约性得以体现。

总之,民族声乐教学的简约性是指教学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尽可能多的且最基本、最持久起作用的知识传给学生,让学生尽快从声乐的不自然的阶段过度到新的自然阶段。

所学知识的间接性这一特征性规律,体现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主要体现为一种对间接经验与知识的吸取,表现为所学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抽象性,民族声乐的学习在表演上,即手、眼、身、法、步都有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不能直接凭学生的经验、直觉来演绎,这种相对零散的,偏于直观、直感、直觉的,且以直接经验作用为特征的习得方式会导致学生所学知识走许多声乐学习上的弯路,如在喉咙没有稳定、没有得到气息支撑的情况下就盲目地追求声音的“响亮”,歌曲处理上也表现为自由、直感,不洞悉作品本身的音乐内涵就加以处理,结果必然会出现与作品的风格不一致的情况。

总之,民族声乐的教学应主要依托于前人所形成的系统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民族声乐的理论,理解较为抽象的发声训练内容。民族声乐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与抽象性需要有效的运用间接性特征规律,而且民族声乐的学习中有大量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的东西,如气息、声音位置及声音的支点等,这些知识必须靠学生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依靠他人和前人所获得的知识才能形成对正确声音的感悟能力与辨别能力,和在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民族声乐的理论知识,在直观与抽象结合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声乐的学习能力。

学生发展的多样性既指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又指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及学生发展基础的多样性等等。因为,学生所受的学前教育不同,学生背景的不同,家庭教育的不同,所在社区的文化环境的不同,以及遗传因素的不同,甚至是性别不同也带来个性差异。

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体现教学手段与方式的多样性,尊重学生音色的多样性,在科学发声的基础上努力研究各民族的民族特色,体现各民族的音乐风格与特色。如我国许多老一辈民族声乐歌唱家,如何纪光先生的高山腔就是很好的避免了“千人一腔”的现象,体现了民族声乐艺术“百花齐放”的多样性。

总之,我们在关注这一规律性特征时要注重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艺术表现,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西洋传统唱法的训练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中国传统的民歌、戏曲的训练,并恰如其份地将西洋的方法融合于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中,在用声上讲究声音“甜、亮、脆、圆”的特点,再加之表演上手、眼、身、法、步融为一体,协调融合,形成每位学生独特的演唱风格,这样多样的演唱风格才能使民族声乐深受人们的喜爱。

第8篇: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性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艺术性;有机统一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 design are not the simple plane composition and space combination, which have the artistic quality in the meaning of life.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shall strive for the art organic unity of concept and form, publicity and character,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tradition and the times.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e Design Artistry Organic Unity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行走在不同国度或同一国度不同地区的城市里,我们强烈地感知到城市的风格差异、舒适与否,城市漂不漂亮等等。人们对于城市与建筑艺术性的关注已远远胜于其居住功能本身。因此。探讨艺术性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应有内涵,也是其意义所在。

一、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是内涵艺术与形式艺术的统一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人们对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一直在进行着居住功能之上的艺术化探索。可以说,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艺术发展史。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内涵是艺术,艺术是规划与建筑的灵魂,规划与建筑是艺术的生动再现。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艺术性分为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而且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艺术形式是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是人们第一的直接感知。固然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离不开几何构成、空间组合、色彩协调、总体和谐,而且,这些形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是可以不断变化的。

然而,艺术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灵魂。在艺术形式的背后有着深厚的艺术内涵,也就是艺术的内容。艺术形式是艺术内容的生动展现。规划与建筑因为有了文化和审美价值而变得生动,富有生命与活力。规划与建筑绝不仅仅是技术与材料、几何与空间的简单相加,其生命的直接体现是艺术的跳跃。

作为规划师与设计师应增强自身艺术素养,培塑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丰富的艺术化的形式中,充分体现符合艺术规律的思想、价值、理念、文化和美学,这是保持艺术生命的根本。

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是公共艺术与个性艺术的统一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艺术性是通过规划师和设计师的创作来完成的。可以说,每一个设计师与规划师的作品都具有很强的艺术个性,这是不言自明的,否则,设计规划师也就失去了个人特色与魅力。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规划师与设计师在保持自身的艺术特色与风格时,应避免一味地突出个性,甚至追求自我标新立异,而忽视公众感受。

城市规划与建筑属于公共艺术范畴。在公共环境和空间,规划布局、建筑构成、雕塑与景观等,说白了是要公众认知、认同、欣赏,如果规划设计师过于陷入自我陶醉、自我表现,全然不顾公众的感受和接受,变成一种艺术强加,则这种艺术势必缺乏广泛的影响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作为城市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在体现艺术个性的同时,一要强调公众的认知与参与,让艺术为公众接受与喜欢。二要突出公共艺术特色。要考虑城市的特点、地域文化、历史传统、公众审美等因素,实现不同地域的城市的艺术风格迥异,特色鲜明,避免单一化倾向,实现公共艺术的个性化表现,让公共艺术成为城市的标志和品牌。

三、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是生存艺术与发展艺术的统一

城市的规划与建筑归根结底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规划的目的并不在于艺术本身,而在于服务于人类生活与生存。因此,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又为生存的艺术,同时也是发展的艺术。

坚持规划与设计的生存艺术理念,需要规划设计师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信守“天人合一”的思想。重新审视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无休止地扩张城市规模、推倒重来、铲丘填沟,到处是水泥、柏油、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布局与结构。尊重人们的乡土情结,尊重人与自然、人和土地的亲密、和谐关系,融入“绿色”、“生态”、“低碳”等人文理念。

目前,在城市规划设计方法论上,提倡“反规划”。“反规划”不是不要规划或放弃规划,而是要求围绕生态基础设施进行城市设计。尊重自然,顺势而为,合理利用生态格局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这种设计可以保护景观中的生态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和精神的联系,例如维护雨洪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迁移,保护文化遗产,建立休憩系统等,提供多方面的生态系统服务,保护地区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是艺术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统一

从历史发展客观性看,西方的城市化远远早于我国。作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在西方也较早地得到重视与实践。面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国外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思想也无不影响着我国的规划设计师。当前,处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时期,城市的要素、资金、信息等快速流动的集中地、枢纽点功能被强化,发展的可持续性一定程度被忽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的国际潮流和风格影响较大,国际流行风、流行色随处可见。行走在城市中,能够感受到的中国元素并不明显,这不能不说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缺憾。

艺术的民族性也是世界性。在当前,我认为尤其要注重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中国特色、民族风格。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国际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结合的解决方案。比如,避免到处铁栅栏式拆墙透绿,保留艺术化的中国墙街道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和小区规划中注重中国式园林设计,在建筑上注入中国古典建筑元素,让人们很容易亲切地感受到哪里有中国门,哪里是民族的家,哪里是心灵最温暖的归宿。

五、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是艺术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艺术传统是人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共同审美共识和文化、价值追求。传统的艺术思想、手法等之所以有生命力,恰恰表明人们在历史发展进程的艺术认同。作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我国有着非常优秀的并为国外赞赏和学习的艺术积淀,比如中国的园林设计规划,建筑文化与风格等,是我们今天的城市规划设计师们最为宝贵的艺术财富,也应成为今天城市规划设计的历史起点。

第9篇: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性范文

一、作为施教者,应加强业务学习,完善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底蕴

由于我们绝大部分教师都是师范院校毕业,课程设置都是以西方音乐理论作为学习基础的,在学校里没有系统地学习民族音乐的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技巧,接触到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皮毛;而作为民族音乐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民族音乐知识,更要让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需具备三种素养,即基本素养、民族音乐素养和民族音乐教育素养。基本素养包括教师通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民族音乐素养主要指具备传统音乐,如民歌、曲艺、舞蹈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民族音乐教育素养主要是指音乐老师在实施民族音乐教育过程中的组织、策划和教学等能力。这三点是加强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基础,如果让民族音乐真正“走近学生”“走进学生”,这三种素养,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音乐教师首先要审视自己,然后再查漏补缺,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阅读、观摩、请教、学习、培训等手段,来提升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底蕴,只有这样在实施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二、从施教手段来说,我们应立足教材,发掘、梳理其中的民族性元素,从全局的高度把握教材、吃透教材

音乐教材是进行音乐教育的载体和保证,是音乐课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和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文本。因此,吃透教材和熟练地驾驭教材是音乐教师的基本职能。笔者对现行的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发现民族音乐方面不仅内容和形式都非常丰富,并具有以下特点:

1.民族音乐的多样性教材不仅介绍了汉民族音乐,如江苏、陕北、陕西、山东等民歌及丝竹、打击乐;还介绍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风格鲜明的歌曲、乐曲等。其中涉及到蒙古、哈萨克、藏族、维吾尔、苗族、傣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作品。教材在形式安排上也较为多样,有器乐曲,有声乐曲;有原生态的音乐,也有创作的乐曲;有年代久远的作品,也有新创作的优秀作品。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接触民族音乐,全方位地了解民族音乐的风采,感受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

2.民族音乐的经典性教材不但收集了《流水》《楚商》《秦王破破乐》《十面埋伏》《姑苏行》等经典的民族音乐作品,还介绍了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弹等经典的艺术形式与著名的唱段,如《锄美案(选段)》、《天仙配(选段)》《谁说女子享清闲》《重整山河待后生》等。学生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欣赏体验,对各民族的音乐风格和文化价值随之会产生更深一步的理解。

3.民族音乐与文化的关联性教材强调音乐学科的人文属性,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与民族性,通过对相关民族的历史、地理、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及器乐作品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宽广的艺术胸怀,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学习八下第二单元《梨园撷英》时,除了介绍京剧的西皮、二黄,还可涉及到脸谱、行当、表演手段等。把民族音乐的学习置身于民族文化背景中,拓展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文化素养。通过对教材以上的梳理、分析,使教师对教学和全面了解民族音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从受教育者出发,以激趣为入手,革新学法,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