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开展医疗体育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医学院校 医疗体育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下简称《纲要》),成为现阶段普通高校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经推行了多年,统一的体育课程体系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一定冲击。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如何把体育教学与学生所学的医学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为锻炼学生身体,又为将来所从事的医学事业服务,是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医学院校是以医学为专业特色的学校,这对医疗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体育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中,医疗体育作为综合治疗的一种措施,日益受到重视。在医学院校正确合理地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有效地融入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连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一起被称为“三级课程”。校本课程的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加工和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并在充分考虑当地社会条件和学校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理应挖掘、继承和弘扬医疗体育中的精髓,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构建与以往课程不同的校本课程体系,建立独立开放的体育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科学地锻炼身体,获得独立从事医疗体育的基本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充分发挥医疗体育“身心兼修”的育人功能,为振兴中华服务。医学院校开展医疗体育的教学,是结合医学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医疗体育技能和专业素质的特色教学,是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在体育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医疗体育教学,将对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起到积极作用。
2 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的依据
2.1 社会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随着现代医学不断发展和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对以培养高等医学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医学院校,应适应社会对医疗服务、康复治疗、保健预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学科特点,改革教学内容体系。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着偏差,受学科发展水平的限制,尚未进入稳定的、特色的、个性化的发展阶段,仍旧参照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执行。通过对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等学院的调查,结合本校体育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得知医学院校必修课设置的项目中开设较多的主要集中在三大球和田径项目上,在调查结果中都超过85%,这些项目都是我国学校体育领域比较传统的体育项目,且在高校开展的时间较长也比较广泛。为此,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符合高等医学教育的特点,适应社会需求的医学体育学科,适应医学教育模式转变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势在必行的。
2.2 整合医学资源优势,体现医学院校优势特色
医学院校体育学科建设应充分利用医学资源,发挥其它院校所没有的教育优势,开发校本课程,突出了医学院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这是医学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首先结合医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和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针对性地开发、增设新课程内容,体现优势。如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健身处方教学,让学生学会既能开诊断处方,又能开健身处方,适应社会对医疗服务、康复治疗、保健预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护理等专业开设形体、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等内容实现塑造优美的形体,培养优雅的气质,养成良好的礼仪,为从事未来职业奠定基础;中西医结合等专业增设医疗保健体育。
2.3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医疗体育的宝贵遗产
医疗体育历史悠久,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体育进行医疗的国家,早在公元前700多年就有了用舞蹈、导引、按摩治病的各种记载。三国时期名医华佗推出的“五禽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以及以后发展的各种流派的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成套的医疗体育方法,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我国独特的风格,自成体系。西方国家的医疗体育则是利用一些器械如肋木、体操凳、滑轮、重量及徒手体操等以专门锻炼身体各部,是以功能训练为特色。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在体育专家和医学界专家的合作下,我国在使用医疗体育防治高血压、慢性冠心病、神经衰弱、糖尿病、颈椎病和肩周炎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祖国医学不仅把体育锻炼运用在增强体质、健身防病上,而且作为一种医疗方法和康复手段,也运用在治疗和康复上。医疗体育在健康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培养学生体医结合知识和技能方面,医疗体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医疗体育应成为医学专业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3 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医疗体育是利用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体育运动和自然因素,如日光、空气和水等,预防和治疗疾病与创伤,并使患者尽快地恢复健康和劳动力的一门医学科学。它对健康人来说,是一门预防医学;对病人来说,既是治疗医学,又是康复医学。发展至今,医疗体育在医学科学中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是运动医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界,人们将用体育运动治病的方法称之为“体育疗法”。 医疗体育作为医学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可以使学校教育资源得到重新配置,发挥其最大效益。同时,医学专业学生如果能够学习和掌握医疗体育方面的知识,身体力行地为患者的康复和医疗服务,这对医学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职业实用价值。
4 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的若干建议
随着我国医学遗产的不断挖掘和现代医学与体育运动的发展,医疗体育的种类和方法不断丰富起来,临床上常用的体疗种类和方法多样,根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时应该充分考虑一下几点:
4.1医学院校医疗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前,必须对教师实行职前培训,提高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专业化技能。而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周期。
应对学校已经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需进行大量的多层次的评估整合,通过与专家结合进行访谈、问卷等调查,获取诊断本课程设置的信息,为学校构建校本课程可能的框架结构提出建议。
4.2 医学院校医疗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应根据医学院校的教育特点和学生的需求评估,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南》,进一步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形成与国家课程相整合的、对学校育人目标起支撑作用的适应学校办学背景、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结构。
4.3 医学院校医疗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开发之初要初步形成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成立由专家、院长、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制定《校本课程管理细则》和《校本课程评价指南》。建立校本课程的决策程序与内部课程监督机制。
4.4 医学院校医疗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
在校本课程评价方面,应综合各类人员广泛参与的评价,对医疗体育校本课程进行诊断,通过评价来发现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以及实施结果达成课程目标的偏离情况,为新一轮课程实施中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依据。
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要求我们打破现代体育教育标准单一化的模式,提倡多元文化体育教育。为了进一步完善医学院校体育课程体系,学生传授医疗体育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加深学生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和理解,以及防病治病的体疗方法,进一步拓宽医学专业学生医疗技能的知识面,研发医疗体育校本教材,建构起具有医学特色的医疗体育校本课程,开展医疗体育教学在医学院校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教体艺[2002]13号.
[2] 张永谊.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0.
[3] 国伟,周利.某医学院开设医疗体育课程必要性探析[J].医学与社会,2009,22(12):63-65.
[4] 杨黎明.学校体育与医学教育的再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402-403.
[5] 刘杰.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取向及教学切入点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542-544.
[6] 钱星博,严静.医疗体育在世界范围内的新发展[J].体育科研,2000(2):45-46.
[7]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 教学安全 体育教育 高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ecurity Issues Analysis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HU Kewei
(PE Depart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angsha, Hu'nan 410205)
Abstract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prevention and avoidance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security issues, reduce the risk of accidental injury occur, aiming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ecurity problems were analyzed. Firstly, several aspects of the students from the start level, the level of teachers, sports equipment level,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the management level, and other levels of analysis of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safety of teaching college sports, then targeted accordingly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Several security measures.
Key words teaching security;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高校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活动,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人的机体会直接参与到其中。再加上体育活动具有群体性、对抗性和竞争性等特点,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安全事故。而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不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避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安全问题,降低意外伤害事故出现的几率,本文就对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
1 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安全的主要因素
1.1 学生层面的因素
学生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层面的因素也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层面的因素对高校体育教学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以至于在思想上麻痹大意,没有形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总是抱有侥幸心理,认为不可能在体育活动时受伤,反而增加了安全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二是,部分学生先天身体素质较差,但是在运动的过程中,运动的量或是运动的负荷却超出了自身所能够承受的范围,从而容易引发安全问题;三是,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在教授安全知识时,学生没有认真学习,以至于在面对体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安全问题时,因缺乏必要的知识而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从而导致了安全问题。实际上,以上几点追根究底都可以归结到学生安全意识不强这一点上。因此,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时,为了预防安全问题的出现,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安全意识问题。
1.2 教师层面的因素
体育任课教师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自身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将会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的出现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体育任课教师自身安全意识的强弱更是会对教学中的安全问题产生直接性的影响。例如:任课教师违反体育教学的规律,略过准备活动就直接开展大运动量的教学;在课前没有做好场地、器材设施的安全检查等准备工作,轻视场地器材的安全问题;或者是组织教学不科学,安排的运动负荷远远超出了学生所能够承受的生理极限等等,均极易引发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
1.3 器材层面的因素
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很多安全问题都是由于体育场地或是器材等外界的因素引发的。例如:体育器材的布局不够合理、跳远的沙坑过硬、运动器材陈旧老化或是安装不够牢固等等,均极易引发安全问题,导致意外伤害事故。
1.4 环境层面的因素
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活动都是在室外或者是体育场馆里进行的,这些场地往往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对于在户外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来说,季节和气候性的因素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是非常常见的,如果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不加注意就很可能会引发安全问题。例如:在高温暑天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如果不加注意,就很容易引发中暑的情况。
1.5 管理层面的因素
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安全的管理层面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课堂教学管理不当。课堂教学管理不当,主要指的是体育任课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课堂的组织和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课堂纪律过于散漫,缺少必要的安全措施等等,均是引发安全事故的常见因素;二是,学校体育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学校体育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也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安全的管理层面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很多高校体育教学单位都没有准备基本的医药急救用品,部分高校也没有制定过专门的体育教学安全制度或是文件,使得学校在体育安全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够健全,学校的体育教学安全管理工作过于盲目,成为了引发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安全问题的一个潜在的隐患。
2 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安全保障的策略
2.1 重视教师和学生安全意识的提升
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是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确保高校体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学校一定要重视教师和学生安全意识的提升。通过增加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开展安全基础教育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引起教师和学生对于安全问题的重视,促进其对于体育教学活动中安全问题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其安全意识,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2.2 重视学校体育教学安全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学校体育教学安全体系的运用,能够有效减少高校体育教学中固有的危险因素,切实降低因教学活动而引发的安全伤害事故,确保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安全实施。因此,要预防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一定要重视学校体育教学安全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具体来说,在构建和完善学校体育安全体系时,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一是,安全方针的制定。只有制定了科学、明确的安全管理方针,才能够明确安全学校体育教学的整体安全管理目标,为安全工作的切实落实提供保障;二是,要注意找出安全隐患。也就是说,要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来注意辨认和识别危险源。具体可通过现场观察、教学活动场所考察、以往的体育教学安全事故的分析以及在以往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所积累的安全经验和教训等多个层面来进行考虑。三是,在找出危险源的基础上,要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和控制,以确保对危险源有一个正确认识,并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和一旦发生事故时能将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实现对学校体育教学安全体系的构建。除了以上几点之外,还应注意学校体育安全体系是动态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校应根据本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予以修订和完善,才能够确保所构建的学校体育安全体系的科学性。
2.3 注意体育教学活动的科学组织
体育教学活动的科学组织,是预防和避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安全事故出现的一个有效措施。体育任课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意从多个方面入手强化和规范组织教学,不但要确保课堂教学的组织纪律问题,还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学生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认真开展课前的准备活动和课后的整理活动,根据季节和气候因素,及时对教学时间、地点以及内容作出调整,以此来确保教学活动的安全实施。
2.4 注意体育场地器材中安全隐患的排除
体育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活动中容易引发安全问题的最主要的一项外部因素。教育部制定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第2章第9条中规定:“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由此可见,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意排除体育场地器材中的安全隐患是十分必要的。
具体来说,体育场地器材中安全隐患的排除,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学校要对定期对所有已经投入使用的或者是将要投入使用的体育场地器材进行安全检查和检验。并注意在安全检查和检验的过程中做到认真负责,尽量排除所有的安全隐患;二是,要注意从细节做起,在开展每次教学活动之前,体育任课教师都要对课堂上所要应用的场地和器材进行检查,以消除其中的安全隐患,降低安全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2.5 重视体育教学环境安全保障的强化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除了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等客观的细化环境之外,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同样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安全。因此,在考虑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时,同样也应将这些与教学环境相关的因素囊括进来。例如:在遇到特殊的气候时,体育任课教师应注意因地制宜地、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活动的地点、时间以及教学内容和训练量,以降低教学过程中安全问题出现的几率。
2.6 重视风险转移和回避措施的合理应用
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合理应用风险转移和风险回避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安全事故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
首先是风险转移。风险转移实际上指的就是通过借用合同或是协议,在安全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第三方身上的一种方式。例如:保险就是组织和个人转移安全事故风险损失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学校可以为学生团体合理选择意外保险,如,意外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保险等等。这种保险,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中所出现的安全事故得到赔偿,一旦发生了安全事故,既降低了学校的经济损失,又能够让学生的利益得到切实的保障,从而降低因安全事故引发各种纠纷的可能性。
其次是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指的是如果某项体育运动潜在的安全隐患比较大,所产生的后果也比较严重,那么学校和任课教师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就应该主动放弃该项体育运动。风险回避是控制高校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最为彻底的一种方法,其适用于发生率高、伤害严重的情况,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的体育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姚蕾.体育教学论学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 叶龙,李森.安全行为学[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1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1.1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
医学院校学生和年龄层次正处在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方面也处在非常敏感的时期。结合体育的特点,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1.2 不同专业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要有目的地增强相关内容,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对体能的需要选用体育教学内容,发展提高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
1.2.1办公型专业
在医学院校中医学影像和检验、眼视光等专业均属此类,长期坐在座位上,精神高度紧张等是这类专业的典型特征。因此在教学中就应有针对性的增加健身操和韵律操等锻炼项目。
1.2.2直立型专业
临床、助产专业属于这种类型。手术时长时间站立使人体协调机能变差,各器官的负担加重,易出现下肢淤血,血流不畅,静脉曲张和心血管疾病多发症状。因此要增加健身走、慢跑、游泳和骑自行车等锻炼项目。
1.2.3 运动型专业
护理、药学专业属于这种类型。每天需要查病房,换药换针水,在药房配药,易出现过度疲劳、肺部以及心血管疾病。因此要增加耐力方面的项目,如爬山、长跑和游泳等。
2在体育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的举措
要使体育教学适合新时期的需要,就必须注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索新的知识,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使学生具有竞争意识、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原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以终身体育为宗旨
在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以终身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深化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教师要注重教育形式的可行性和方法手段的多样性,突出人才的整体性发展。教学内容突出时代性,增加现代元素,考虑到医学院校女生占多数这一实际,除健美操外还要增加形体训练、体育舞蹈、瑜伽、搏击操等新兴体育项目,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以培养能力为核心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的表现是对知识的运用,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的能力十分重要,这种能力使人终生受用。要树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观,必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教与学的改革,主要途径有:
2.2.1教学方法要科学、新颖、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求实效性,又要新颖有趣,活泼多样。教学过程融教学、竞技、娱乐、游戏为一体,要经常出新招,常教常新。在教学形式上要多层次、多形式的因材施教,使学生各得其所,使体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2.2.2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
体育教材内容可安排体育基础知识、体育养生、体育欣赏、形体训练、体育保健、健康教育等,也可以开设一些与体育、保健、娱乐、审美等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指导体育锻炼,形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理论、保健基础。
2.2.3以快乐体育为中介
快乐体育是指从终身体育与个人发展需要出发,从情感入手,对学生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与智能教育,它反映了一种新的体育教育思想。它的本质含义是寓教于乐之中,使学生能在学习阶段认识体育,热爱体育,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体育成为自身生活的一部分,相伴终身。
2.3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俗话说:素质靠练,意识靠悟。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年轻人。要达到最佳的意识培养效果,单纯就意识而抓意识是很难奏效的,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3.1要加强对体育的宣传引导
发挥广播、电视和图片展等宣传媒介作用,在看、听、说中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激情。
2.3.2创造一个适应现代大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环境
借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某些原则,通过集资、有偿服务等形式,改善运动设施,增设休闲等运动项目,给学生从事体育活动提供更多的选择。体育室可与院团委、学生会协调配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
2.4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水平和施教能力
体育教师应构建学习型教师组织。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集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于一身,注意讲解与示范相结合,通过体育兴趣和能力培养以及职业体育素质的提高,使学生达到终身体育的需求,使医学院校终身体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5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适应现代社会需要
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内容必须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融入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发展提高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
中职学校现有的体育教学方式一般都较为单一,具体体现为老师上课讲解、示范,学生听讲、模仿。再加上教学内容与学生偏爱的体育项目比起来,显得非常枯燥,学生对体育课的课堂教学失去兴趣,参与度和积极度都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就比较困难。所以,老师要分析学生对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普遍心理特点,据此改变教学方式,提高体育课堂的趣味性,消除因教学内容的枯燥和教学方式的单一而产生的不良反应,比如可以先讲教学任务中的内容,再留些时间给学生自由活动,让他们进行一些他们偏爱的活动,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体育教学课堂中来。
二、优化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效果,体育课也不例外。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也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借此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符合教育部门对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所需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四、加强理论教学技术的体现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只有传播了理论知识,技术课程的教学才能够顺利开展下去。在技术教学之前,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接下去的体育课堂技术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进而使学生对体育学习更加有自信,也就更加愿意参加到体育课堂中去。除此以外,老师还应该多讲解一些避免在运动中受伤的医疗知识,提醒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让他们在享受体育教学过程的同时也不会受到伤害。
三、提高教师素质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体育教学已经不再是以往单纯的“运动”而已,现在的体育教学还融入了营养、心理健康等有关知识。因此,体育教学者也要不断地完善自身,补充自己的体育知识,这样才能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给他们更好的引导,帮助学校为社会培养出身心健康的新一代专业技术人才。除此之外,体育教学者也要注意培养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耐心,增强自己的责任心,对所有学生负责,和学生相互配合,一起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四、选编特色教材
关键词:社会体育学;改革;困境;途径
社会体育指的是职工和街道居民等社会人群自愿参加的,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锻炼运动活动。这些人群具有不同的文化和生活背景,但是也有共同的体育运动爱好。在实施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具体的课程设置来保证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实现。社会体育教学必须要正视当前的教育问题,找出教学改革的途径,紧密结合培养方案,围绕“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突出产学研一体化开发”的原则,使专业课程体系不断得到优化,为社会体育教学提供更为优势化的方案。本文分析了社会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社会体育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社会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教学现状促使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现状表现为如下特点:(1)教学体系不健全。社会体育专业属于体育教学的分支,在课程设置上仍然不够严谨,许多课程的设置都是与社会就业相脱节的。另外,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内容的指导,课程教学方式简单,仍然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2)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不成型,缺乏实习指导老师,更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信息反馈,体育教学的效果自然不理想。
2.就业现状促使改革势在必行
体育中专学生的就业现状不是很理想,社会体育学专业的学生也面临着较为困难的就业环境。其实,2008年以来,我国的体育专业岗位需求明显提升,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体育社会化成为必然趋势,体育人才需求会逐渐加大,这都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天地。但是,受教学现状的影响,社会体育学专业学生由于自身素质能力不强,学生的社会应变能力较低,因此就业情况不是很好。虽然能够在医疗康复部门、体育科研机构、各级运动队、体育健身俱乐部以及社区服务机构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健身技能指导与科学健身咨询、体质测评及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工作,但是职业能力较低,缺乏实习机会,学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率明显降低,比其他行业的就业率要低3%~5%。这样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体育学必须要尽快实现教学改革,转变现状。
二、社会体育教学改革困境
1.教学环境恶劣
社会体育教学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推广。(1)缺乏实习环境,很多体育能力训练没有实践场地。这主要是因为资金短缺影响的。(2)缺乏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社会体育学习要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社会体育学基础》中的《老年人体育》章节的学习,不应该只是读一读书本就完成学习任务了,应该根据社区的老人体育运动开展状况进行社会调查,并总结出实验报告,提出老年人体育指导的关键对策。可是,由于学校缺乏与社区沟通的能力,家长也不喜欢学生参与这种“走街头”的社会活动。总之,教学环境的恶劣使得教学拓展缺乏校方、家长和社会的支持,教学改革推行起来更为困难。
2.教学目标偏差
中专学校的教学目标要以“工学结合”为发展目标,工作与学习结合就是课堂学习与顶岗实习交替,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与企业双向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和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但是由于社会体育学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就业发展方向,因此教学目标就会出现偏差。教育者认为体育运动需要锻炼,社会体育学习需要掌握基本知识,而实习就业的目标就自然被忽视了,与企业的双向发展就更不需要了。教学目标的偏差直接导致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的学习能力落后,就业形式不够理想。
3.教学方法老化
(1)长期以来,中专学校的社会体育学教学方法老化,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时候,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能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今后的工作有较好的影响。但是实际的情况是,体育学校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仍然以教材为主,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缺乏使用先进教学理论的能力。(2)社会体育学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专家、学者观点对峙、争论不休。(3)体育教师被边缘化,体育教师肩负着培养和造就一代具有高素质健康人才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然而目前体育教师边缘化现象,不得不令人担忧。对于社会体育学教师而言,学校给予培训的机会越来越少,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就更少了,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教学效果无法提升。
三、社会体育教学的改革途径
1.实现多方面沟通,转变教学环境
(1)为了转变教学环境,必须建立实训基地,这方面可以与校方联系,或者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尽可能与企业联合发展,让学生用实习体育知识的场所。(2)要与家长做好联系,更好地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①要坚持平等和谐的对话,家长要改变传统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克服把孩子当成自己私有财产的心理,认识到孩子是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按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去做。②要向家长及时传递社会体育的教学理论,让学生明白在优势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能力才能够有所提升。③教师要通过网络沟通、电话沟通和开家长会等方式让家长明白,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是必须的,在实际生活中,要让孩子吃一点苦,消除他们身上的娇气,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日后的工作,在以后的就业道路上就会更为顺畅。(3)教师可以与社区组织进行沟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并给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其实,体育教师如果能够以这样的方式与校方和家长、社区进行多方面的沟通,教学环境自然会变得更为理想,许多不能开展的活动就可以在多方面的支持下顺利开展了。
2.明确教学目标,实现产学结合
教师要明确社会体育学的教学目标,尽可能走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1)明确教学目标。面向社会需要,依托区域发展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体育人才。坚持把教师平凡的工作与实现人才培养的宏伟目标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就一定能开创出体育教育教学的新形势。(2)尽可能实现实践教学。在校内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课外活动,开展多方面、多能力的素质培养,保证为学生提供自由和谐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例如,运动处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到两个小时的运动时间,让学生探索运动处方的实际效果,增强心理感受。在校外要让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实践、顶岗实习和培训,考取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证、健美操国家一级指导员证以及与体育相关的各种等级证书。也就是说,教师要鼓励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认证,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3)可以依托企业主体,建设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习基地,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学生,既使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又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对现行的理论教学。总之,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3.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优化教学方法,让教学方法的转变成为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途径,在课堂教学效果方面不断转变。
(1)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优化方式要接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转变。①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教学。目前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社会体育学的知识。例如,教学《亚健康与社会体育》这部分知识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插入适量相关的图片、表格直接刺激学生的视听觉,使枯燥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细致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在多媒体直观的引入后,教师再针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亚健康状态,进一步提出“如何预防亚健康,如何改变亚健康状态”的探索问题。在这个设计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多媒体技术的指引,学生就不会真实地感受到“亚健康”对社会群体健康的影响,学习内容缺乏直观感受,自然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详细播放体育赛事,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体育的魅力,同时也能够更有效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也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②教师要整合多学科知识进行教学。例如,教学《社会体育的历史与现状》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历史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以历史时间来整理学习的内容。社会体育学还可以与政治、文学等结合起来,提升学习兴趣。
(2)优化课外教学。课外教学活动要重视实习活动的指导。①在实习活动中要采用统一安排和学生自行安排相结合的方式,统一安排是到实习基地实习,自行安排是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实习。②做好实习指导。教师要联系实习企业的指导员,如,健身教练、体育器材营销经理等联合做好实习指导。健身俱乐部类的实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方法与技能,进行提高身体机能、改善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的训练工作,提高身体机能,改善身体形态科学方法等。体育器材营销类的实习活动可以实际了解体育器材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运作及管理过程。教师要重视实习过程的评估,针对学生的反应来指导学生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知识。
本文是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一线体育教学经验,对社会体育教学改革的分析与讨论。总而言之,社会体育教学改革要实现多方面沟通,转变教学环境,明确教学目标,实现产学结合,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峰.浅谈现代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途径[J].新课程:上,2012(11).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特点;存在问题;改进对策
c也是形成终身体育观念的初始阶段。[1]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虽然,国家致力于课程改革,学校亦逐年优化教育系统,但是,无论从教学实践还是《标准》测试数据,均反映出学生体质、体能状况的下降,而且长期呈下降趋势。因此,针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优化校园体育教育,促进学生体育健康势在必行。
一、高职体育教学特点
高职体育教育以办学特色为导向,培养职业技术人员的终身体育意识为主要目标,尤为重视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和体育行为的养成。以笔者学校为例,下设中医美容学院、医疗技术学院、护理学院等,共开设.40.余个专业。由于专业特点,学校女生居多,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远远滞后于男生,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将来的就业倾向,又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挖掘、继承和弘扬传统保健体育中的精髓,树立健康教育理念,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保健理论知识的中医美容、护理等优秀的实用型人才。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传统医学与美容、护理等知识,并运用到平时的体育学习、锻炼中,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保健意识,还可在职业生涯中传承其健身、保健理念,为更广泛的群体服务。
二、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陈旧受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总是片面强调以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课堂教学为中心,这种只注重近期效益,忽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科学健身理论、方法的指导及对学生终身育意识、体育运动及参与能力、体育行为习惯培养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走上社会后仍难以长期坚持体育锻炼。
2、课程缺乏针对性高职院校的生源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其参差不齐的生源在年龄、体质、文化素质、接受体育教育程度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基于体育教育主体的改变,学校应在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和调整。但当前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仍停留在传统的知识技能“再现型”的教育层面上,使得高职体育课程的目标定位不够精准。
3、教育重心未调整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学生只能通过课堂习得知识的一元垄断现状,学生越来越多的喜欢从课外,诸如:校园体育社团活动、体育期刊类杂志、校外体育俱乐部等涉猎相关知识。而现实情况是,学校一味的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忽视学生的课余体育动态,没有有效的组织和科学的引导,阻碍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4、教师的课外体育表现力不够目前大部分学校,教师的课余时间均被提升职称、科研创作所占用,极大的限制了体育教师的课余体育行为,也未能给学生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进对策
1、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实践中,首先,要重视“学生主体观”,在课程设置、实施与组织过程中,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及其道德观和人格的养成;其次,在“健康第一”指导下推进教学工作。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及健身意识、锻炼习惯的养成;再次,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教学实践中注重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并重。笔者认为终身体育不仅是熟练掌握一两项体育运动技能,而且要促进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年龄的变化,其体育参与形式也趋于变化中,要求个体必须具有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护理专业和医疗美容专业学生在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为长时间站立工作,教学中除让学生掌握适宜的健身手段和方法外,还应增加有关健身机理及疲劳消除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更好指导自己的体育参与。
2、重视学习主体的差异性学校课程设置短期内的相对稳定,必然会产生部分学生体育需求不满足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计划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教育背景、地域特色及个体自身的体育素质,对学习任务进行适度的调整。具体实践中,在入校初,对学生的基本体能状况进行测试,通过阶段性的学习,评价学生取得的阶段性效果,根据这个结果综合学校的优势对后期的体育学习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让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有适度的提高。
3、以学生课堂作为和《标准》测试数据为导向,指导学生课余体育参与课余体育运动形式对诸多的心理健康因子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2]但是,目前大部分院校在《标准》测试工作完成后,将工作的重心仅仅停留于对测试数据的上报,并没有深入关注学生体质动态。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以学生的课堂作为和《标准》测试数据为导向,适度调整课程内容及教学进度,课余安排专人负责学生体育社团及体育锻炼指导,为学生的全面体育参与服务。
4、注重体育娱乐、人际交往功能的实现体育课有效开展对学生自尊自信、适应能力、人际交往和意志品质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研究表明,[3]体育课的太极拳项目可以调节偏执和躯体化维度。[4]因此,学校体育除具备健身性外,还需具备娱乐性,如太极拳、柔力球、轮滑、网球、户外活动等,除适应学生娱乐需求外,还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高职体育不能简单地看成只是身体的活动,必须要传播体育文化,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5、规范学校体育网络教育平台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媒体的影响日趋扩大。为了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必须保证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体育知识的正确性及有效性,校园体育网络教育平台的规范也可以摒弃一些不良信息的侵蚀,为学生的体育求知把好质量关。
6、注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全体校园人应致力于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既要完善校园物质环境,以及优化课堂实施、业余训练、课余体育参与、体育竞赛等教学组织与指导行为,也要关注校园体育氛围、体育形象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在校园内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活跃的运动氛围,在外树立良好的校园体育形象,促进科学体育价值观的养成,为学生的体育健康促进服务。
四、结束语
1医学院校体育和人文教育的现状
(1)体育与人文教育结合不够紧密。高校体育课与中小学体育课有着很大的区别,那就是教学对象不同。这些大学生在体育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在体育观、人文思想上还需要提升,比如在大学生体质测试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中,很多学生存在不同情况的焦虑、排斥甚至是害怕,将此项运动比喻为上刑场。如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传授一些学生们喜欢的明星运动员成长或者其不畏困难,战胜自己,为国争光的事迹和精神讲授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们对于这些焦虑和恐惧,会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者消失。(2)学校对人文教育重视程度正在逐步提升。近些年来,医学院校正在逐步认识到医学不仅仅是对人的疾病治疗、护理、预防还要针对人的心理、人文关怀等方面进行提升,因此对于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教育重在逐步提升,以海南医学院为例,该校和海南省社科联合作共建了高层次的教育科研平台——海南省人文医学研究基地,该基地致力于医学人文教育等人文医学核心学科的教育与研究为提升该校学生人文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3)医学院校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要需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学校的体育设施不断增加,但与学生们的人均需求量相比,还需要进一步的增加场地的数量,硬件设施是进行高校体育教学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安全的设施保障,高质量的体育教学就很难保障。此外,体育教师数量还需要增加,体育教师的进修,体育教学的改革也行逐步推进,以此保障体育教育的不断提升,适应新形势下大学体育教学的需要。
2加强医学院校体育和人文教育的探讨
(1)医学院校要构建合理的适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的人文教育体系。高校校园人文教育的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展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海南医学院就在2013年成立了海南省人文医学研究基地,依托该基地,学生们可以方便快捷的参与到该基地的活动中来,推动破解中国式医患关系难题,从理论上搞清楚医疗体制、医疗实践与医学的人道使命在价值和机制上相融合的方式方法;参与者充分利用论坛平台,交流创新学术思想,共同推动海南人文医学的发展。(2)体育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一脉相承,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加以利用。高校体育教育主要包括体育技能的传授、运动能力的培养、体育精神的陶冶。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追求卓越、团结协作的的体育精神,这些与人文教育中的目标是相一致的,这就要求体育教育工作者和人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注意这一点,并充分利用,在教学中加以引导。(3)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关键。教师的人文素质不高,就不可能培养出高人文素质的学生来,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我们积极提倡“体育教学”与“人文素质”相结合,体现体育教学的人文性,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自身示范和引导,通过自身的示范,潜移默化,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影响,不断提升学生的一言一行,使他们树立高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陶行知说过“在教师的手里操纵着幼年人的命运”,陈省生认为“要成为一流的人才,就要在一流的环境里,跟一流的导师在一起”。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远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的影响深远。如果教师缺乏人文意识,那么他在教学活动中就不会注重渗透人文思想,学生就不会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获得人文思想的熏陶,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4)学校体育和艺术等学科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还有更多潜力尚待挖掘。众所周知,体育能促进正确人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塑造健全人格,学会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而艺术同样能熏陶人,感染人;所有这些都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人文精神,激励他们向好、向善发展。(5)体育教师要精心设计体育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体育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法会使学生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一味的在操场绕圈,不仅枯燥乏味,也会使得学生们产生逆反心理,抵触运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使用情景教学,多种手段变换,游戏法、比赛法等方式不断穿插,这样就会大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体验到运动的快乐,提升体育运动的乐趣和主动性。(6)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建立尊重、信任、宽容、人道、和谐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做好铺垫。现行的体育教学,教师是师生交往的控制者,是整个过程的主宰者,他们总是尽心训导、竭力传授,呈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态势,学生则成了客体和附庸,体验的是被动、无为、无助与无奈。这种“操纵依附式”的关系导致教与学形成阻隔甚至对立的局面,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批判意识则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根据人文教育的规律,必须建立起师生平等的朋友式关系,用信任的方法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和聪明才智,使他们在体验自由、信任和宽容的同时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作者:徐百超 单位:海南医学院体育部 海南省人文医学研究基地
关键词:体育教学;身体锻炼;体能发展;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31-01
长久以来,人们常常解不开的一个困惑是:“练了体育身体并不见得好,不练体育的身体也不见得差。”其实质应该是在质疑体育学科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其实体育也是一门科学,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而健康与体能的含义也非常宽泛,其中也受到遗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发展体能和进行身体锻炼也要有针对性地工作,既不能泛泛而谈,也不能无视锻炼的意义。因此需要特定的教学策略。
那么,什么是体育教学策略呢?《体育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果及其模型》中指出:体育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根据所预想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设计体育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根据实际发生的教学情境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思想和方略。这个概念表名,第一,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师教案,而是设计教学方法的思想和方略;第二,教学策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调控性。
解决了这个问题,接下来就随笔者一起,探讨初中体育教学关于身体锻炼与体能发展的教学策略。
一、宏观策略――为什么教和教什么
1、要将“体育与健康”理解为“体育为健康”
不能将“体育与健康”课变成讲授健康知识的理论课,也不能把健康教育的知识传授当做了促进学生健康的途径,而忽略体育课中的技能传授和身体活动性。更不能将其理解为“本次体育新课程改革是健康与技术之争”。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把“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在心中理解为是“体育为健康”,也就是说体育要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身心健康服务,体育课教学是个手段和载体,而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形成是目的。也就是说,体育的身体活动性应该在“身心健康”的大目标下统一起来。而实现这个统一的第一标志就是要在体育课教学中积极地锻炼身体,使体育课程能够成为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做出实实在在的效果,让“体育好”和“身体好”在体育教学效果上得到最大的统一。
2、教学中应着重体现“身体锻炼”和“保健养护”两个方面
身体锻炼,顾名思义就是指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学生身体结构和机能的改善,这也就是传统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就是体育课中的身体活动和技能学习;而“保健养护”则是指通过卫生保健的方法来保养学生的身体,这主要通过体育课的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的培养来实现,这也是对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二、中观策略――教多少和教会多少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得不仔细的研读和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初中阶段的“身体健康”目标下,主要实现:
1、掌握保健知识与方法
2、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
笔者看来,“掌握保健知识与方法”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有关保健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保健原理,从理性上建立对身体健康自我保护和养护的认识基础,有着既着眼现在又兼顾未来的重要意义。它能够提高学生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加体育活动,挖掘运动潜能,提高运动欣赏能力,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等等。实是“授人以渔”的工作。应当成为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而“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应当成为初中体育教学中另一个重点教学内容。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各国,各名族,各类书籍对“体能”均有着不同的定义和评价标准,但是无论何种解释,无论怎样定义,体能和运动素质都被认为是构成人体的身体能力和身体健康的要素,而体育教学中又具备发展体能的功能。而且,“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一直是传统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三、微观策略――用什么教和怎么教
这一方面的内容,其实是体育教师教师技能和素养的综合体现。根据学校条件和设施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在此笔者主要谈谈多年教学中积累的经验。
1、教学中应该树立“健康”和“体育”是浑然一体的理念
在未来体育与健康的课程中“体育传承”和“健康促进”不能称为两张皮,应该是浑然一体的。这就要求体育课要时时刻刻地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服务,体育课教学要从单纯的“运动技能传授”变成“通过运动技术为主题的学习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服务”的课程。
2、“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的教学需要有“现在”和“未来”两个时间概念和两方面的工作
这个问题实际就是以发展的眼光开展“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的教学。
关键词: 学校; 体育; 教学; 竞赛; 训练; 管理
中图分类号: G80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31-02
体育事业是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一贯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并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学校体育尤为重要。
学校体育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通过体育教学和锻炼,可以使青少年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对学校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就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论述如下:
一、体育的教学管理
学校体育的中心工作是进行体育教学。体育课是国家教委规定的必修课,为此,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开设好体育课。体育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关系到学生的培养目标,为此,学校必须重视体育教学,大力加强对体育教学的管理。
1. 教学副校长直接主管体育教研组的教学工作。
2. 学校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体育老师进行体育教学。
3. 学校应提供必要的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
4. 学校要保证必要的体育课程时数,每周不少于2课时。
5. 体育教研组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学年度体育教学计划和进度,体育老师写出每学期的体育课授课计划。
6. 体育教研组分别制定出:①体育老师的岗位职责。②体育老师的教学规范。③学生上体育课的教学常规。
7. 学校定期检查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8. 学校对体育进行教学工作量的考核。
9. 学校应保障体育老师有必要的业务学习,业务进修的时间和机会。
10. 制定出体育老师的奖惩条例。
二、学校早操,课间操及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
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是学校日常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确保学生每天进行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的主要措施,对目前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青春期,学生的学业负担重,如果每天都能进行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既可以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健康成长,也可以消除学习的紧张度,调节课余生活。为此,加强对早操,课间操及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很有必要。
首先,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要有时间保证,学校要把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的时间安排纳入日常的作息制度。
1. 体育教研组要切实安排好体育老师的辅导。
2. 班主任,辅导员要督促和检查学生的活动情况。
3. 充分发挥学生会和体育骨干的作用,把学生的出勤考核工作搞好。
4. 为了保证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体育教研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出借体育器材。
5. 体育教研组对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的场地要合理安排调度。
6. 体育教师组要积极做好《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工作,及时对学生进行检测和上报。
7. 体育教研组要与校医务部门紧密配合,定期为学生做健康,体质检查,建立起学生的健康卡片。
三、学校各种竞赛活动的管理
为了丰富校园生活,促进体育锻炼更好地展开,学校要定期组织好一些有益的体育竞赛活动。如运动队等。校体育工作委员会,每学年可根据学校的特点和条件,制定出体育竞赛计划(包含教职工),纳入到学校总的工作计划中去,有步骤的实施,每项竞赛活动都要有专人负责,集体配合进行。
制定学校的竞赛计划一般可依据下列原则进行:
1. 学校的体育竞赛项目不能脱离学校的客观条件,要具有可操作性。
2. 体育竞赛项目不能脱离学校的客观条件,要具有可操作性。
3. 组织,编排工作要简便。
4. 联系学校的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进行。
5. 体育竞赛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保证。
对于召开学校运动会等大型体育竞赛活动一定要成立专门的组委会,组委会一般由校领导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按功能可以分为:竞赛组,宣传组,后勤组,医疗救护组和保卫组等。各组应按职责进行倒计时的准备,全力以赴,确保运动会等大型体育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
组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应明确以下注意事项:
1. 全体人员一定要听从指挥,遵守纪律。
2. 参赛人员要遵守体育道德,尊重裁判,遵守比赛时间,不无故缺席或弃权。
3. 严防各种伤害事故的发生。
4. 确立必要的奖惩的办法。
四、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比赛的管理
学校运动队代表学校参加各种体育比赛活动,一方面要反映出学校的最高体育竞技水平,另一方面还要表现出学校良好的精神风貌。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不但要努力提高队员的运动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队员具有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坚强意志以及团队合作,珍惜荣誉的思想品质。这都需要在训练和比赛中加强管理,严格要求来实现。为此,要注意抓住以下几点:
1. 选拨队员一定要把好思想品质关,运动成绩突出,思想品质端正的同学才能进入校运动代表队。
2. 学校运动队的训练一定要用课余时间,不能影响队员的学习。
3. 训练和比赛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队员不得随意缺勤,要保质,保量的完成好训练和比赛任务。
4. 教练员要加强与班主任或辅导员的联系,及时了解队员的思想和学习状况,争取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支持。
5. 选配好运动队的队长,培养好骨干,能使他们协助教练员开展工作。
6. 对思想品质好,取得好成绩的队员,要报请学校给予奖励。
五、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
学校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同时又是为全校师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服务的。因此,维护,保养,使用好体育场地,器材,发挥其最大的功效,是学校体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职责,学校也应对此加强管理。
1. 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为体育专用,不得随意的侵占或挪作他用。
2. 在学校的建设规划中应包含体育场地的规划。
3. 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为学校的公有财产,学校应配备专人负责管理。
4. 体育教研组队学校的所有体育场地,器材都要入账建卡,制定出报损和赔偿的制度和方法。
5. 学校的行政,后勤部门要配合体育教研组定期维护和修理好体育场地,器材等。
六、学校体育经费的管理
学校开展各项体育活动,都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保证。体育经费是学校的一个正常的行政开支,应纳入学校总的经费预算。学校每学年,每学期都要给体育教研组下达经费使用的指标,已确保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体育经费的管理工作,使之能节约,合理的使用好体育经费。
1. 对体育经费的使用要有一个常年的规划,既要确保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开展,改善必要的体育条件,又要量力而行,从长计议。
2. 建立正常的体育经费使用的申报制度,体育教研组应定期申报体育用款。
3. 凡购置大型体育器械,设备和修建运动场地,必须立项申报,经费到位后要专款专用,以确保体育固定资产的投入。
4. 对所有购置的体育器材都要造册记账,并要有专人负责,账目清楚。
5. 所有体育经费的使用都必须符合财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