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范文

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设施农业气象服务

第1篇: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范文

[关键词]设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赤峰市

1赤峰市气候特点及其对设施农业的影响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东南部,位于大兴安岭南段和燕山北麓山地,同时也是广大河流流经区,多山地丘陵,地势西高东低,同时赤峰市属于半干旱地区和暖温带地区,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寒冷且漫长,春季又比较干旱少雨,并且大风大气也比较多,夏季和秋季都比较短暂,因其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加上在市内多山地丘陵,使得赤峰市境内经常天气变化多端,气象灾害频发,大风、暴雨、冰雹及干旱等是赤峰市主要的几种灾害。赤峰市近年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立了一些优质的蔬菜示范区和林果业种植,其产品销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赤峰市的设施农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设施种植受到天气影响较大,再加上该市的农民对设施农业投入的大棚的结构简单,其抵抗大风、冰雹、积雪的能力比较差,因此遇上大风天气、冰雹天气和下雪天时,大风、冰雹和积雪容易破坏设施,为设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威胁,同时也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是有效保证设施农业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

2赤峰市设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现状

赤峰市为了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市内气象各部门不断的增加设备和引进先进设备,加强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对于市内一些偏远的乡镇地区,通过安装气象服务站或者通过给用户手机免费的发送气象信息等方法把气象信息送到每家农户中。以便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3赤峰市设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3.1气象服务内容单一

赤峰市气象服务相关部门对于设施农业方面的气象预报涉及的方面比较单一,不够全面,通常只是一些常规的天气预报和灾害天气的预警而已,但是不同的地区,其气象会有所偏差,但是赤峰市气象服务部门很少将这些大环境与小环境相互联系起来,没有完全深入到基层农户中去,没有很好的了解设施农业种植户的真正的需求。

3.2气象检测服务不够全面

设施农业种植户,通常会在设施大棚类安装气象要素的检测仪来获取小气候的资料,同时这也是气象部门为设施农业提供气象服务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气象部门除了在农作物生长期间提供了相对较好的服务以外,其余在农业种植前以及收获后常容易忽视一些气象预报,使得在选种育种以及收获储存和运输方面依然容易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目前这种不全面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仍然存在。

3.3缺少专业人员

赤峰市内有的气象服务站的气象专业人员比较少,有的气象站台一人有着多种职务,也有的地方气象服务站的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比较低,这已经不适应现展较快的农业产业结构,同时有的地方的气象服务台的设施设备还比较单一,因此设施农业气象服务除了急需引进一批先进的技术之外还需要引进一批高技术人才,建立一支专业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队伍。

4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对策

4.1加大科技投入

气象预报的及时、准确有利于气象服务的开展近年来,赤峰市各级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在财政上也对其进行大力的支持,使得各地方的气象部门的设施设备不断完善,气象化水平较以前也有所提升,但是气象服务事业是一种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同时气象服务事业也是一项科技性的事业,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对气象服务事业的科技投入。

4.2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

现代农业其科学技术含量较高,需要广大从事设施农业的农民不断的提高自身素养,因此气象部门应该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渠道大力的宣传气象服务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开设一些培训班,为农民讲解气象要素和设施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帮助农民掌握一些农业气象知识,让农民学会用一些科学的、先进的技术进行设施农业的种植,从而更好的促进设施农业的发展。

5结语

第2篇: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范文

一、重要意义

我县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防灾减灾等工作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我县气象灾害防御的基础比较薄弱、农村防灾减灾组织体系不够健全,气象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为此,各地和各有关部门务必针对气候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切实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二、全面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以减轻农村气象灾害损失,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为目标,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一)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快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整合气象、水利等部门资源,优化布局,加密站点,统筹推进重要流域、气象灾害易发地区等农村重点部位的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建设。要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的监测分析,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和农用天气预报,进一步提高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和风险评估的针对性。

(二)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组织建设。各乡镇政府,各开发区(新区)、管委会要有一名分管农业的领导分管气象工作,在机关干部中指定专人担任气象协理员,负责本地气象信息员的管理和有关指导、协调、督办工作。每个行政村设立一名气象信息员,按照公益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村干部或农业技术人员为主体,挑选具有一定文化素质、责任心强、熟悉本地农业生产、乐意为农民服务的人员担任气象信息员,并通过适当的途径解决气象信息员的通信费。县气象、农业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村气象信息员进行灾害预警、灾情收集、信息传递、防灾减灾、农业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努力把农村气象信息员培养成农业气象知识的宣传员、农业气象信息的传播员、农业气象灾情的情报员和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员。

(三)加强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建设。各乡镇政府,各开发区(新区)、管委会要做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农村气象灾害普查,加快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优化各气象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预案演练,尤其要加强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地区和农村人口密集区的预案演练,提高农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及各单位协同作战水平。

(四)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要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和气象风险灾害评估制度,把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管理,尤其是重点加强对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迁建选址、农民建房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避开气象灾害风险区和隐患点,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要积极开展乡镇、村(社区)和重点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五)加强农村防御雷电灾害能力建设。按照防雷规范标准,科学设计、安装防雷装置,推进农村学校等公共设施、企业以及成片农民新村的防雷设施建设,并逐步纳入当地政府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气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编制农村住宅防雷装置设计安装指导图集,引导农民按防雷规范标准建房。各地要加强农村防雷减灾科普与宣传,建设至少一个农村防雷科普示范点,提高农民防御雷击灾害的能力。

三、全面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

要以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均等化为目标,以推进城郊生态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一)开展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县气象部门要开展针对水稻、油菜等作物关键生育期、农事季节的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县农业部门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建立重大气象灾害影响会商分析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农业生产采取抗灾避灾措施,保障全县粮食生产安全和稳定。

(二)建设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按照共建、共享方式,结合高产创建,城郊生态型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区建设,建立集农业气象观测、农业气象服务示范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基地。完善气象为农服务“联系卡”制度,开展为示范性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气象服务。

(三)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农村的传播。建成以气象服务系统为依托的县级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平台,完善乡镇、村以及气象灾害敏感行业(单位)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机制,建立村村有电子显示屏、气象预警大喇叭的气象信息接收平台。使气象信息进村入户,为农民防御气象灾害和安排生产、生活提供服务。深入开展各类气象科普教育、气象信息应用培训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气象信息运用能力。

(四)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为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决策支撑。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环境建设,认真组织开展气候资源普查评估和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结合农业区域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良种引进等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动态预警服务。积极组织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落实人工增雨作业经费、装备和队伍等,开展针对农业抗旱、水库蓄水、缓解高温及森林防火的人工增雨作业。

四、切实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领导

(一)政府主导,落实责任。县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确保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规范、有序推进。气象部门要围绕规划编制、设施建设、信息服务、业务开发等,做好组织实施和具体指导,发改、国土资源、水务、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支持和参与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第3篇: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范文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全面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见》(宝政办发〔〕90号)要求,经区政府同意,现就我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

气象与农业生产关系紧密,气象为农业服务历来是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对天气变化的依存度较大,需要根据气象要素的变化对大棚设施采取一些调节措施。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农业效益比较低、农民生产生活难、农村环境条件差,极易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和危害。

我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为66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3.2°C,历史极端最高气温为41.7°C,极端最低为零下16.7°C。我区属气象灾害多发地区,干旱、暴雨、冰雹、雷电、大风、寒潮、霜冻、沙尘暴等灾害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城市建设和轻工、民用、国防工业基地建设,也不断影响着城乡的生态环境,给农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加强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对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民生;对做好农村灾害防御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工作目标

到年,形成比较健全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高农民享受气象保障服务水平,基本实现城乡气象服务均等化,农村气象预警服务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村气象灾害损失和因灾死亡人数减少10%以上。

三、主要内容

(一)强化都市农业气象保障。围绕我区着力打造经济高效、技术密集、特色鲜明的现代都市农业目标,提高保障现代农业安全的气象综合服务能力。在特色农业生产区建立农业综合气象服务站,利用气象监测信息开展专项气象服务,开发科学适用的气象服务产品,加强灾害性天气过程的预测预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优质、高效的气象信息保障。

(二)加快气象监测站网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搞好农业农村气象服务站网建设。要逐步建立农田小气候观测、土壤水分自动观测、作物长势实景观测、气象卫星遥感应用等监测站网,提升农业农村气象监测预报能力。进一步完善乡镇自动气象服务站网,在每个乡镇和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频发的村建立自动气象站。在雷电多发、频发地区,建成农村雷电灾害监测网,加强防雷电设施建设,提升防雷电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健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围绕我区启动实施《农业生态示范区发展规划》,结合休闲观光农业、特色精品农业、体验参与农业、生态景观农业的建设发展,开展农用气象预报、乡镇精细预报业务,加快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年前,气象预警服务网络、气象信息服务站实行全区所有行政村覆盖。同时,建立我区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平台,直接面向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村种养大户,开展专项气象服务。编制区乡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研究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并适当开展农业气象保险试点工作。

(四)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编制出台我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和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围绕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灾后重建等工作做好气候论证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升气象灾害处置能力。抓好乡镇气象协理员和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发挥其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区政府主管领导和发展改革、财政、工信、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民政、气象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我区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气象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做好规划编制、组织实施工作,其他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将农业农村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两个体系”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二)加大经费投入。按照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我区要进一步加强应急指挥、农村气象监测、预警设施、防灾减灾机制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和预警信息覆盖率,确保农民享受更多的气象服务。

第4篇: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范文

关键词 气象为农服务;调研;思考;山东莱芜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342-02

莱芜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业区,农业经济较为发达,在全球及全国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自然灾害发生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莱芜农业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频发的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明确指出:“粮食产量、品质和种植结构与天气、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要依靠科学,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莱芜市气象局通过广泛深入的基层调研,全面了各级用户对气象服务的不同需求,积极探索为农气象服务的有效途径和合作模式,对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充分发挥气象为农的职能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莱芜农业发展现状

莱芜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业区,丰富的光热水资源,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候,使莱芜成为全国著名的粮菜果畜生产基地。农产品尤以生姜、大蒜、鸡腿葱、大红袍花椒享誉全国,莱城区是“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钢城区是“中国蜜桃之乡”。特色农产品优势明显,以姜、葱、花椒、蒜为代表的“三辣一麻”产品驰名国内外,生姜、大蒜种植面积一般在1.33万hm2左右,南部山区黄金蜜桃种植面积一般在0.53万hm2左右。

莱芜虽然是一个新型的工业城市,耕地面积较少,但农业特色较多,农业种植分布界限清晰,北部山区和南部山区主要以特色果品种植为主,其中北部山区以樱桃、花椒种植为主,南部山区以桃种植为主;东部山区以烤烟种植为主;西部平原是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主要以大蒜、生姜种植为主,常年种植大蒜面积1.33万hm2,是莱芜农业的支柱性产业。由此衍生了一些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储存、运输、旅游、餐饮等涉农企业和合作社等涉农组织。近10年来,莱芜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各种蔬菜大棚、反季节名优瓜果、花卉、食用菌等现代温室和大棚、基地发展较快,成为莱芜农业的主要支柱。

2 莱芜主要气象灾害

莱芜地处鲁中山区腹地,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气象灾害频发,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气候的明显暖化,极端天气和气象灾害发生更为频繁,因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通过对1950—2010年莱芜发生的气象灾害进行统计分析,发生在莱芜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冰雹、冻害、高温、寒潮、连阴雨等,其中以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冰雹、冻害为重。而风雹、冻害、连阴雨已成为近10年来影响莱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气象灾害。

3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3.1 调研对象

根据当前莱芜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为使调研内容更加有的放矢,切实了解不同层次的用户对气象服务的真实需求,莱芜局制定了详细的调研对象,包括果农、菜农、粮食种植户、大棚种植户、农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基层农业技术员、涉农企业的负责人等。

深入林果种植区,调查了解果品种植分布情况和近年来气象灾害造成损失程度,以及果农对气象服务的关注度;走进蔬菜、果品、花卉大棚,详细了解设施农业种植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走进田间地头,面向农民了解露天农业种植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走进涉农企业详细了解他们获得气象信息的途径和制约信息传播的主要瓶颈;走进农业合作组织了解他们的气象服务的需求。

3.2 调研方式

调研主要采取面对面座谈的方式,业务人员认真倾听调研对象的需求,及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使调研结果更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

3.3 调研结果

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业务人员深切体会到不同的用户对气象服务的关注度不同,现将用户需求整理如下。

(1)莱芜南部山区和北部山区林果业比较普遍,果农在果树发育的不同时期关注的焦点不同,春季果树萌动和开花期特别关注霜冻、强冷空气、大风等灾害天气,而且3~5 d的天气预报尤其重要。果实成熟期特别关注连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在信息的获得上,有很多制约因素,莱芜市北部和南部山区多数自然村不通有线电视,看不到莱芜电视台天气预报,果农只能参考山东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一些短时临近预警信息更是无法获得,只有极少数果农使用手机短信,严重影响了果区气象信息的覆盖度和防灾避灾能力,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日益增加,如2011年的一场冰雹给南部山区部分果农造成4 000多万元损失。

(2)设施农业的关注主要在冬春季节,生产者尤为关注大风、强降温、连阴雨(雪)等灾害性天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而且短时临近预报对他们做好防范也特别重要,生产者特别渴望得到一些灾害天气的防御指导和受灾后的补救措施指导。在信息的获得上,用户大多数是依赖电视天气预报,农忙季节往往错过收看天气预报时间。只有少数用户使用手机短信业务。多数农户反应,常规的天气预报不能满足其需求,如能从天气变化角度预报未来天气变化对设施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科学专业的指导意见,将会给设施生产带来事半功倍的效益[1]。

(3)大田露天种植的农户和农业合作组织,特别关注某一时段内气候的变化趋势,如春、秋季的冷暖趋势、旱涝趋势、作物生长季的灾害趋势等,关键农时季节的3~5 d天气预报,如春耕、春种、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季节,农户特别关注未来1周内的天气变化情况。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呼吁,要扩大气象预警信息的覆盖度[1],让基层农业工作者和农民及时接收到气象预警信息,真正体现气象信息服务的价值所在。

(4)一些涉农企业格外关注气候的年景趋势预测。部分涉农企业的负责人有手机短信业务,大多数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电视,部分企业还通过网络。

(5)典型的农业合作组织,如莱芜市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特别需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以及天气趋势预报。该合作社董事长介绍说:如果在灾害天气来临前1~2 h能得到信息,就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4 莱芜为农气象服务现状

根据调研掌握的基本情况,莱芜局经过分类整理,制定了周密的气象服务方案,根据不同的季节特点,突出重点,全力做好关键季节的气象服务。

4.1 全力做好特色果品气象服务

莱芜南部和北部山区是莱芜重要的果品基地,南部山区生产蜜桃、北部山区以花椒、樱桃种植为主,花期的冻害防御被列为春季气象服务的重点。为此,莱芜局一方面加强作物生发育期观测,另一方面加强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紧紧围绕樱桃节和桃花节,做好各种预报预警服务,并通过多种媒体播发,取得较好的服务效果。

4.2 跟踪做好特色种植气象服务

姜、蒜种植依然是目前莱芜的特色种植,莱芜局从种植到收获跟踪做好气象服务,根据不同的生长季节和天气状况制作服务材料,指导做好不利天气的应对。重点做好春季的生姜播种期预报,秋季的大蒜适宜播种期预报、大蒜春季冻害防御、返青期灌溉预报、生姜病虫害防治、收获期预报等关键季节的气象服务。

4.3 跟踪做好设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莱芜极端天气频发,给设施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近年来,莱芜冬春的低温、连阴雨天气增多,低温寡照天气成为影响大棚蔬菜生产的头号杀手,2007年,莱芜局在大下农场建立了温室大棚小气候观测站,开展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每周一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周报,通过局业务网和政府网对外,在重大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及时预警信息,通过12121语音信箱、电视天气预报滚动字幕、新闻媒体、网站等载体播发,指导种植户做好不利天气的应对,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损失,广大种植户反映较好。

5 当前莱芜局为农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1)为农服务产品不能满足不同用户的精细化需求,服务对象大部分还在决策层面,不能真正面对基层用户。服务产品也仅限于完成目标考核和部分决策服务,服务方式还是传统的网站、专题服务等形式,服务产品业务化、大众化,尽管目前开展了针对性较强的农用天气预报、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服务技术与内容整体还不能够完全满足当地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精准农业的市场需求。

(2)技术力量薄弱,服务产品单一。目前莱芜局有农气业务人员1名,有时还有其他兼职,技术力量薄弱,服务产品内容还不能满足当前为农服务工作的要求,前沿知识的获取相对贫乏。如何引进前人的研究成果,快速提升特色农业气象农业服务水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2]。

(3)气象信息的传播瓶颈问题仍然突出,一方面是亟需信息的用户,另一方面手机短信流量制约,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目前莱芜局制作的服务产品大部分是以决策服务为主,渠道主要是网络和专题服务,对各类协会、合作社、产业体系等组织信息渠道还没有有效的机制。

(4)农村气象科普知识宣传相对匮乏。

6 建议与思考

(1)建议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合作,充分发挥上级业务部门对基层台站的业务技术指导,加强服务产品的开发,丰富气象服务产品;完善服务机制,提高服务产品的针对性,不断满足用户需求。

(2)加强新业务、新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根据服务需求,成立专门为农服务团队,加强农作物生长状况观测以及与农业合作组织技术人员的交流学习,建立良好的信息传递、反馈、解释应用机制,针对用户需求,开发专题服务产品。充分发挥农民专家传、帮、带的作用,长期在生产一线的种植户,生产经验丰富,应对天气变化的能力强[3],加强与这些专家的沟通联合,将其经验为我所用,将进一步提高莱芜局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建立完善的农村气象防灾信息传播网络,使各级乡镇领导、基层农业技术员、涉农组织负责人、种植大户能够及时接受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争取防灾减灾的主动性[4]。同时打造优质服务产品,优化12121信箱内容,体现服务产品的实时性和快捷性。提高社会各界对12121信箱的关注,推进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尝试利用“气象+供销社+农户”、“气象+合作社+农户”、“气象+协会+农户”等模式,实现针对性和快捷性的农业气象服务。

7 参考文献

[1] 邹俊丽,张艳,王太生.岱岳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调研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9):.

[2] 张旭辉,商兆堂,王俊,等.江苏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出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0)1332-1333.

第5篇: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范文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对策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69-2

一、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

黑龙江农业防灾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增幅不大,基础设施近10余年来几乎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每年防灾建设投入都仅仅用于维持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耗费上,而没有达到改善基础设施的抗灾目的,起不到有效抵御农业气象灾害的效果。因此,必须加大投入,提高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从减灾工程性措施入手,要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除涝面积,增加机电排灌站装机容量和排灌面积,发挥水库防汛抗旱的调蓄功能。修缮和保护现有防灾减灾工程,对农村主要生产生活工程进行加固,使其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各种防灾工程的效益。应当增加资金投入机制,贯彻落实救灾防灾专项资金政策。抗灾防灾资金的使用要有重点,不宜遍地撒网;同时还应科学规划,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同防灾抗灾工作结合起来。

气象灾害防御事关农业生产稳定、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各级政府要按照《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一是积极探索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针对台风、干旱、洪涝、低温冰冻、冰雹等常发的自然灾害,加强农业气象对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逐步发展防御灾害的信息系统,提高关键农事季节和具体农业生产活动的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围绕现代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具体需求,开展关键农事活动气象预报和农业重大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二是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加强气象灾情普查和隐患排查。探索和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积极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和重大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着重开展农村雷电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编制农村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加强农村雷电监测预警。制定农村防雷技术规范和防雷标准,定期开展农村防雷装置检测。加强农村雷电易发及高发区建筑物、农村中小学等人员密集场所、农村供电设施及易燃易爆场所等的雷电防护工程建设。三是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加强农村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作业示范基地,完善各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系统。在适当的时候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建立跨省区、跨流域联合人工增雨作业体系,开展针对农业抗旱、水库蓄水、缓解高温及森林防火的人工增雨作业。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人工防雹作业布局,开展联防作业。四是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完善山洪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气象次生和衍生灾害的防御标准和措施,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的能力。五是全面推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播发制度。广播电视、移动、联通、电信等部门密切配合,增加播出次数,实时插播气象灾害信息,稳定播出时间,确保气象信息和各种预警信息及时传送到农民手里,提前采取措施,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六是建立灾情报告制度,健全汇报网络,在第一时间内迅速上报相关部门和当地政府,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救援措施。

三、加强农业的生态保护,提高农业系统承灾能力

黑龙江目前正处于经济新的发展阶段,尤其要注意农业经济中的抗灾防灾问题,应当摸索防灾减灾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模式。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坚持防灾减灾与环境保护工程优先的原则,将可能导致引起次生环境恶化和由此导致的生态灾害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各种防灾减灾法规,依法防灾减灾,加强防灾减灾执法力度,规范防灾减灾经济行为。提高抗灾能力,应当加强防灾减灾教育,树立减灾就是发展效益,减灾就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识。提高社会公众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农村公众自我防护与救灾的能力和意识。完善灾害预警体系,做好抗灾减灾组织工作,加强重大灾害监测、预测和预报能力。实践证明,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在灾害预报和监测上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社会对灾害的反应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社会的有效防灾抗灾能力。

建立环境的生态补偿机制应当立即建立环境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一套比较规范的生态、环境补偿办法,并将这些资金用于抗灾投入上。与此,有关部门还应加大对地区退耕还林的经济补偿的力度,并能够切实地贯彻、实施到位。

农田的灌溉离不开水资源,要保护好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黑龙江省水资源稀缺,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比开发水资源产生的效果会更好;要建立水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适当地开发地下水资源,合理地发展水浇地和种植水稻的工作,使该地区的水资源能够循环利用;要杜绝一些地方为追求近期利益盲目开采地下水的行为,提高农民对水资源的正确认识,做到节约利用水资源;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发展和推进节水设施的开发与研究,加大节水技术的推广,同时,也可以利用“天上水”、地表水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对耕地的生态保护也要加大力度,对那些不适宜发展种植业的地区坚决退耕还草还林,促进生态保护;建立保护性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对耕地实行轮作制的种植、生产,提高土地的肥力,改善耕地的质量。黑龙江省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应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特殊生态功能区,用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做到动物、生物之间多样性的协调,禁止捕杀鼠虫的天敌,使有害动物与天敌之间形成彼此制约的数量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四、提高气象灾害信息服务水平,推广农业抗灾减灾技术

要在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的同时,加强农村气象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农网、手机短信等方式,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解决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信息“最后1km”的问题。大力发展农业气象特色服务,包括开展针对不同农事季节的农用天气预报,发展面向不同产业类型和农村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新型气象服务模式等,不断提高气象灾害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要针对我市多发重发的气象灾害,大力推广农业抗灾减灾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灾害的防御水平。一是推广行之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包括水利设施建设,重点组织实施水库、当家塘和排灌沟渠、泵站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实施农田林网化,进一步提高农业抗灾能力,有效防御干旱、洪涝和干热风等灾害。二是推广行之有效的农艺技术措施,包括调整农业布局和结构,对丘陵岗地易旱地区,大幅度压缩水稻种植面积,改为旱种作物,变对抗性为适应性,有效防御干旱灾害;选用耐高温(或低温)品种,适当调整播期,合理灌溉,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喷施赤霉素、多效素,可明显减缓高温热害、低温冷害的危害。三是推广行之有效的抗旱技术措施,包括推广水稻旱育秧、直播稻、工厂化集中育秧,地膜、秸秆覆盖,喷灌、滴灌和软管浇灌,喷洒抗旱剂等节水农业技术。

五、建立和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

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用信息技术实现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接收,它们之间分工明确、联系紧密、各负其责,同时,肩负着数据集成、行情分析、信息和信息接收工作。通过信息加工系统,再借助有专业素质分析能力的专家队伍,对收集到的部分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及时、高效地进行甄别、整理、分析、加工,分类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的资料档案,政府的相关部门再进行分析预测,提出相应的规避风险的预警对策;预警信息的监测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农业部门和农民进行,让农民第一时间了解农业气象灾害的情况,还要加大力度建立农业气象灾害信息接收系统,向市、县及乡镇部门传达信息,建立气象灾害信息服务网络。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健全农村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组织体系,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损失。制定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突出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加强组织领导,气象、农业、水利、交通、民政等部门要明确职责,通力合作。加强乡镇气象服务机构建设,落实专门人员,配备服务设施,确保乡有分管领导、有气象信息服务站、有气象协理员,促进气象灾害预警与防灾减灾应急组织高效运作。

【参考文献】

[1]张波主编.农业灾害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第6篇: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范文

关键词:气象台站;气象服务;发展对策

前言

中国处于亚欧板块,总面积为陆疆960+海疆299.7万平方公里,2014年2月24日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3.4亿亩。最近几年中国一直在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全面优化农业设施,促进农业经济的的快速发展。随着中国农业与时俱进的发展起来,向着设施农业转变,该如何发展设施农业却变成了基层气象台站的问题。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服务是整个气象台工作的开端与重点,是气象台发展的根本,我国从气象的旧时代向气象现今设施跨越度的转换、不断的开拓气象台站气象服务领域,最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的突破口。如果要增大全国的防灾减灾的能力,科学设施就是最重要的开端,预测是最重要的基础。我国必须坚持以服务人民为己任,面对防灾减灾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来说,需通过科学的设施推进基层气象台气象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都十分的重要。本文针对我国基层气象台气象现今的状况进行分析和反思,结合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设施技术,对气象台所存在的问题的到了证实。得到的结论也显示出了需要对基层气象台气象服务加强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建立稳定的长效机制,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服务应该积极的准备预报工具,改变消极的积极态度,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做好服务,同时可看出此项服务工作应该以特色服务为重点对象,下面就对目前我国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服务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指出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 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服务现状

1.1 公众气象服务内容 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服务是面向大众群里,公众的气象服务,是指气象服务系统社会各界各部门指挥生产、组织防灾减灾以及在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气象信息:包括日常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沿海天气预报、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天气热点、天气周报、双休日天气预报、天气实况、百姓生活气象指数预报等。这些服务项目一般都是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热线电话等方法向社会传播预报。

1.2 气象服务方式与途径 基层气象台站气象主要是通过向政府机关提供决策服务;向社会公众提供通用性公益服务;向国民经济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专项服务;专业有偿服务和气象科技服务的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电话答询等公共转播媒介以及公报、气象警报器气象信息,近年来还发展了BB机寻呼台、语音信箱、计算机远程终端等信息途径。基本实现了有点、有面的决策信息、预警信息的及时、准确。

1.3 初步利用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服务设施用在农业气象服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的需要越来越多,在饮食方面希望能在任何季节都能吃到自己想吃的蔬菜,这时就出现了大棚技术,利用温室效应的原理进行栽培,除此之外还需要结合天气预报的落雨情况对大棚进行调整,对于天灾做出最好的防御工作防范于未然。

2 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现如今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服务大都是只重视专业有偿服务,而忽略了大众的利益,公益服务严重的缺乏。在当今的社会国家要发展的事业过多能够调配的资金有限,导致一般的资金全部用于有利的有偿服务中了而对于公益服务能省则省。(2)相对于其他的事业单位,我国对此的重视度还是太差,导致都不太注重气象服务的业务,测量的结果也就经常出现偏差,表面上有点小误差,其实内在质量省之又省。(3)部分贫困的地方基本没有关于气象服务知识学习的学校,导致基本都是从县级以上调派人手,出现本地区人员的整个素质就会越来越差,而调配的人员也是少量,随着年龄的增长没有新一代的补上,就会力不从心。(4)气象台的服务对于重视度上也出现了偏差,对于暴雨类是大肆的报道,可是对于大风,冰雹,冰冻以及干旱等情况就重视缺缺,导致防灾减灾就会无法及时准备而造成损失。

3 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服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1)对于气象专业投资不均上,应该算好比例不能过于倾向哪一方,对于有偿服务确实是主流但是公益服务也不能丢下,应该与时俱进一起发展互助互补。(2)加大对气象服务事业的重视,尤其是农业方面的气象事业,不仅仅是影响了农民们的收成问题,同时也是国家经济GDP总值的重要来源之一,加以强化,积极鼓励人才去学习以优良的待遇促进积极性,带动发展。(3)建议落后村落还是自己建立学习点,坚持自己制定天气预报的原则,慢慢的进一步加强基层的工作。(4)引入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服务的最新技术,并且做出技术总结交流研究工作。同时现在的“三七”高炮大都已老化,增雨雹弹是值得改进,特别是长、短最好可以人工调控。同时不能只顾及安全工作,应该重视技术和效果检验研究。

4 结语

为了我国经济事业的更好发展,发展基层气象台站气候服务,从现状找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来发展气象服务事业,让国家更快的进入国际轨道。

参考文献

第7篇: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范文

关键词:气象服务 现状 趋势

农业生产是在自然的、多变的气侯环境条件下进行的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的每个环节都与天气、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因而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掌握当地的天气、气候知识及天气、气候预报信息。气象部门本身就是个面向社会和公众的服务部门,气象为农业服务是气象服务的首要方面。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农业新技术的推进以及中国气象局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在气象事业发展中的应用。农业、农村、农民对气象服务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现行的农气工作的内容、方法、途径已适应不了新形势的要求。农业气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1、农业气象服务内容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并行到发展。农业气象服务设在国家、省、地、县四级气象机构内,已成为气象事业基本业务。服务对象是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广大农民群众。通过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人工增雨服务、农业防灾减灾服务、农业气象情报和预报服务,每年都创造重大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

气象部门为农业服务主要目的是防灾减灾,增产增收,发送生态环境。目前服务的主要内容及途径如下。

(1)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为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民提供旱、涝、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长、中、短期预报,提示农民在气象灾害到来之前做好防灾准备。

(2)提供防灾、减灾的农业气象决策依据。根据所研究 成果、提供抗旱、抗低温、防霜等措施,提供灾情信息。

(3)农业气象监测。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农业气象网数据,提供作物长势、灾情、土壤水分、天气气候条件等农业气象监测和预测信息,并分析气象条件利弊,提出趋利避害 农业生产管理建议。

(4)提供作物生长及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提供播种、施肥、发育期、收获期预报。根据作物长势、面积及气象条件,进行农作物产量预报,定期向国家及省市提供预报结果,从而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5)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区划。每隔几年对全国各地农业气象气候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并进行分区,服务于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化农业生产发展。

(6)人工影响天气。每年春季进行人工增雨飞行作业及人工防雹作业,防御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在全国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7)森林防火服务。开展森林、草原火险气象预报,用气象卫星监测森林、草原火情。

(8)为生态建设服务。生态环境变化与天气气候条件有直接关系,气象部门可提供对生态变化的监测结果,并提供与生态有关的气候环境变化资料及气候论证,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依据。

2、农业气候服务存在的问题

(1)服务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不适应。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提供的常规农业气象服务,特别是单一的农业气象情报服务,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多样化的需要。应及时调整目前农业气象观测的监测内容,根据当地种植的特色和需求,扩大农气观测品种、丰富情报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时效,并逐步开展精品经济作物的农业气象服务。

(2)仪器陈旧、人员知识老化、仪器设备陈旧,现代化程度低,观测手段和方法简单,资料处理靠手工,技术更新太慢,人员知识老化,基础设施差,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农气服务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拓展服务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气象和遥感业务服务领域拓展的空间广阔,但现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方案和实施方案尚不匹配,低水平重复较多,离形成业务服务能力还有较大差距,真正意义上的拓展和创新较少;对于综合性项目,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安排,步子太慢,如调整农业气象观测内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站等;农业气象业务服务 信息化(如农气了表)工作滞后,急需建立新一代农业气象服务现代化系统。

二、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思路与趋势

1、发展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

建立一批农业气候资源、森林与湿地气候资源、草原气候资源等开发示范基础。加强特色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的气象科研与应用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为农民致富增收提供示范服务。以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主经,研究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优化布局,进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区、分类及评估;为区域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农民致富增收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2、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抵御能力

第8篇: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范文

>> 忻州市农业气候资源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 近50年和龙市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河池市农业气候资源对核桃生产的影响 林芝地区降水农业气候资源分析 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的研究与探讨 和县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利用 气候变化背景下周口市冬小麦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石嘴山市惠农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点及应对措施 洞庭湖区近50年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伊宁县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主要气象灾害 安龙县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利用 新安县40年农业气候资源及变化特点 基于GIS的区域农业气候资源量化研究 1975―2014年郸城县农业气候资源及变化特征分析 1961―2015年延边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莱芜市农业气象服务现状与建议 大安市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忻州市忻府区气候资源状况及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湘潭市2015农业年度气候资源及其对双季稻的影响 惠东县旅游气候资源评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黎贞发,于红.持续低温及低温连阴天气下几种典型日光温室保温性能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3(23):123-128.

[5] 张永红,葛徽衍,李秀琳,等.关中东部设施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及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09(2):153-157.

[6] 张山清,普宗朝,李新建,等.气候变化对天山北坡经济带设施农业气候适宜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6(5):495-504.

第9篇: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范文

>> 武汉市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武汉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措施 拓展训练在武汉市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武汉市跆拳道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 武汉市大众网球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武汉市跆拳道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武汉市少儿拉丁舞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武汉市草莓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武汉市红色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现状及发展对策 武汉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使用状况及发展对策研究 武汉市残疾人托养服务标准化现状及思考 邳州市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及对策 商洛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娄底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新疆博乐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析孝义市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及对策 昆山市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及对策 武汉市高校青年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大学生医疗待遇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苏工兵,代志中,廖兴红.湖北省设施农业技术体系的发展思路[J].中国农机化,1999(3):34-36.

[4] 刘可群,黎明锋,杨文刚.大棚小气候特征及其与大气候的关系[J].气象,2008,34(7):101-107.

[5] 陈柏槐.农业灾害应急技术手册[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9:189-191.

[6] 黎明锋,杨文刚,阮仕明.塑料大棚小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蔬菜种植的关系[J].湖北气象,2004(4):27-29.

[7] 杨文刚,刘可群,黎明锋.基于MM5模式的蔬菜大棚气温预测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489-449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