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允价值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中药热奄包; 红外线; 保守治疗; 宫外孕;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0077-02
doi:10.14033/ki.cfmr.2016.3.041
宫外孕为临床常见病症,是导致孕妇死亡的最主要因素。近年来,宫外孕疾病病发率呈现持续上涨趋势。目前,临床均借助手术疗法治疗,然由于术后创伤大、患者生育要求高等因素的存在,逐渐限制临床使用[1]。因此,探讨安全、有效疗法治疗意义重大。下面,本文将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宫外孕患者100例作为调查对象,分别行不同疗法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9月-2014年10月接收的宫外孕患者100例作为调查对象,行分组处理后借助不同疗法治疗,包括:试验组患者50例,年龄22~34岁,平均(26.1±0.1)岁;对照组患者50例,年龄23~35岁,平均(26.2±0.2)岁。100例宫外孕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停经、腹痛等临床病症,且不存在药物禁忌证。两组宫外孕患者疾病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借助甲氨蝶呤药物治疗,药物方式为静脉推注,剂量为0.9%氯化钠注射液40 ml加甲氨蝶呤50.0 mg静脉推注,隔天一次,连续3次;间隔时间用亚叶酸钙6 mg肌内注射解毒处理,一周为一疗程,休息5 d每天监测hCG,必要时上第二疗程。试验组患者行中药热奄包结合红外线治疗加化疗(甲氨蝶呤)保守治疗,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甲氨蝶呤药物保守治疗期间中药热奄包外敷患侧下腹部2 h,结合红外线照射30 min,1次/d。治疗方案,(1)中药热奄包,组成成分:大黄、侧柏叶各2斤,黄柏、泽兰、薄荷、延胡索各1斤,将其打磨成粉,开水并加入适量蜂蜜调敷;其药理作用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化瘀、清利湿热。侧柏叶:凉血,止血,祛风湿,散肿毒。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泽兰:活血化瘀,行水消肿。薄荷:理气解郁,疏肝行气。延胡索:活血散瘀,行气止痛。(2)红外线TDP,俗称神灯治疗器。对机体的治疗能有效地疏通被阻塞或阻滞的微循环通道,促使机体对深部淤血块和深部积液(水分子)的吸收,可提高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3)化疗保守治疗,常用药物为甲氨蝶呤药物,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4)试验组患者临床疾病治疗期间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宫外孕疾病不但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压力,还加重其心理负担,影响疾病治疗。再加上患者不了解该疾病病发原因、治疗过程等因素的存在,更是在某种程度上加大心理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临床医护人员应于患者入院后多和患者交流,充分了解其心理特点,从而制定个性化措施缓解负性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信心,提高疾病治疗依从性;同时,医护人员还应耐心向患者讲解疾病治疗过程,如:甲氨蝶呤保守疗法治疗时,应讲解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让患者初步了解该疗法,或邀请成功治愈的患者现身说教,通过这种患者交流的方式可更好地解答内心疑虑,促使其调整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加快康复进度[2]。
1.2.2 药物护理 临床疾病治疗前期,医护人员应带领其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基础性检查,并测量患者体重,方便根据体重调整药物剂量。此外,临床使用药物应采用现场配置模式,这样可保证药物安全性和剂量标准化;用药期间及时查看是否有脱发、恶心呕吐、口腔溃疡等病症,叮嘱患者及时漱口。一旦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溃疡症状,应立即处理,以免诱发其他病症和继续治疗。
1.2.3 病情观察 宫外孕患者临床治疗中腹部情况是最为重要的指标,若宫外孕患者出现大出血症状会影响生命健康。因此,疾病治疗期间应加强病情观察,尤其是腹部体征检测,一旦患者自诉腹部疼痛,或出现血压指标下降、恶心呕吐等现象后及时通知医师处理,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3]。
1.2.4 生活护理 指导患者日常多注意休养,帮助其取平卧位,且叮嘱患者及其家属禁止出现随意搬动或按压腹部现象,尽最大限度的减少腹部,因为宫外孕后按压腹部会使包块破裂,诱发大出血;同时,临床治疗时需禁止灌肠,预防内出血;根据患者情况制定饮食方案,叮嘱患者多吃营养丰富类食物,如:动物肝脏、豆类、黑木耳等,便于增加血红蛋白总量,增强患者抵抗力;禁止患者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禁止吸烟、喝酒、剧烈运动,多喝水,预防便秘,有利于保守治疗[4]。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1)判定两组患者临床疾病治疗结果,标准:患者宫外孕病症消退,B超检查结果显示包括缩小50.0%以上为治愈;患者宫外孕病症缓解,B超检查结果显示包块缩小10.0%左右为好转;患者宫外孕病症未变化,且包块增大为无效。(2)判定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包括:腹痛消退时间、包块消失时间、阴道出血消失时间、β-hCG恢复时间等。(3)判定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疾病治疗结果比较
临床调查结果表明,试验组宫外孕患者疾病治疗好转率为94.0%,其中,治愈27例,好转20例,无效3例;对照组患者疾病治疗好转率为80.0%,其中,治愈15例,好转25例,无效10例,两组患者疾病好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332,P=0.037)。
2.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临床调查结果表明,试验组宫外孕患者腹痛消退时间、包块消失时间、阴道出血消失时间、β-hCG恢复时间等指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d
组别 腹痛消退
时间 包块消失
时间 阴道出血
消失时间 β-hCG恢复时间
试验组(n=50) 8.32±2.32 17.99±5.98 13.10±5.87 15.54±5.65
对照组(n=50) 19.89±3.23 32.45±6.56 21.78±5.23 24.23±6.67
t值 20.572 11.519 7.807 7.030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临床调查结果表明,试验组宫外孕患者肠胃不适1例,溃疡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对照组患者肠胃不适5例,溃疡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000,P=0.046)。
3 讨论
宫外孕为临床妇科常见疾病,多发于输卵管部位,近年来该疾病病发者逐渐趋向于年轻化。临床传统治疗此类疾病常用方法为手术,由于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多、影响生育功能等因素的影响,逐渐被患者所抛弃[5]。伴随着对此类疾病的不断探讨,临床保守疗法问世,该疗法不但可减少患者身体损伤度,还可保障其生育能力。笔者所在医院借助中药热奄包结合红外线护理干预加甲氨蝶呤保守治疗宫外孕,取得显著成效。中药热奄包由大黄、泽兰、薄荷等成分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临床作用;红外线(TDP)俗称“神灯”治疗器能有效地疏通被阻塞或阻滞的微循环通道,促使机体对深部淤血块和深部积液(水分子)的吸收[6-8]。甲氨蝶呤的治疗机制是抑制滋养细胞增生,破坏绒毛,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吸收而免于手术。此外,由于宫外孕疾病危害性大,住院期间除借助有效疗法治疗外,还应根据患者情况行心理护理、药物护理、生活护理、病情观察等护理措施,便于提高疾病治愈率。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患者借助综合疗法及护理后疾病好转率(94.0%)和对照组(8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罗彩利.急诊宫外孕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0):32-33.
[2]郭东霞,马丽华,冯兰兰,等.血β-hCG值监测甲氨蝶呤治疗宫外孕的新方法[J].山东医药,2011,51(20):96-97.
[3]廖少彬,许水娣,胡旺霞,等.53例宫外孕并失血性休克急救及护理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4):130-131.
[4]揭秉贞.宫外孕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1):186-187.
[5]刘佳,刘丛盛.自拟宫外孕汤治疗宫外孕48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17(1):62-63.
[6]史瑜.优质护理在宫外孕保守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199-200.
[7]陈桂莲,王春香,张秀平,等.活血祛胚汤治疗宫外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9):295-296.
[关键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会计信息有用性 会计处理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新会计准则下一个全新项目,正确理解与运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账务处理,是会计实务工作者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目前研究此问题的文献不少。对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处理提出种种质疑,但都没有从会计准则的立法理念上理解“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计处理的实质。为此。本文就新准则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处理的有关规定进行解读,以期能对贯彻实施新准则有所帮助。
一、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的涵义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都进行了重大变革,其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是最为显着的方面。公允价值计量直接而客观地反映了企业资产价值的变动,保持“随行就市”,从而极大地保证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相关、可靠。也体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立法理念,即财务报表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经营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强调的是会计信息与经营决策的相关性。在这种观念下,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企业的资产更能说明企业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情况。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使得经济业务的具体会计处理与原处理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对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及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新增“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核算公允价值变动对资产、负债带来的影响,从而及时体现该项投资的变动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是用来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二、公允价值的确定
公允价值计量中最关键的是如何确定公允价值。FASB将公允价值按照三个层级进行了分类计量。
第一层级:如果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市价即为公允价值。
第二层级: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
第三层级:如果该资产及其类似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按照使用该资产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评估确定。
上述三个层级中,第一层级公允价值计量依据最为客观。第二层级公允价值计量能直接从市场上取得可观察的市场金额,因此公允价值信息可靠程度相对也较高。这两个层级的公允价值就是交易价格(市价法)。第三层级公允价值计量,无法观察市场金额,而是运用那些估计结果最接近公允价值的可行的估价技术,如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计量(现值法)。显然,估价技术会使公允价值并不一定公允,甚至可能成为管理层操纵业绩的手段,从而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在质量上也可能存在很大问题。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在客观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有利于夯实企业资产质量。揭示财务风险,正确衡量经营业绩,为会计信息使用人提供有用决策信息;并且能更加可靠及时地提供有关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信息,能优化资本市场的资本定价,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增进了会计信息价值的相关性。
但公允价值是在公平市场中形成的价格。由于绝对公平的市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所以在应用上往往通过活跃市场下的市场价格计价与非活跃市场下的模型估价两种方法来进行替代。此时。公允价值计量的弊端也就显现出来了。
首先,模型估价代替公允价值不符合公允价值定义。不存在活跃市场时,利用模型估价来替代公允价值,估计出来的价值不符合公允价值定义。从公允价值概念来看,其实质是一种市场价格。是一种符合一定条件的市场形成的价格。所以不论估价模型设计多么完备,都不会得出公平市场上交易双方所认可的价格。因而最终会背离公允价值内涵。
[关键词]公允价值 计量属性
作为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践中被正确运用的前提,对公允价值内涵的正确理解以及与相关计量属性的正确辨析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的第四十二条确认: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并以法律的形式把公允价值明确规定为一种独立的具体计量属性。而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该定义十分明确的强调了要保证计量结果的公允性,却没有明确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基础,也没有明确公允价值的具体计量时点。实际上,公允价值本身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计量属性,它的计量必须通过其他计量属性来进行,因而不能把公允价值简单的看成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等计量属性相并列的概念。因为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本质定位并不明确,致使实务中对公允价值的理解与处理比较模糊,基于此,本文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详细解读,对公允价值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层次辨析。
一、会计计量属性及其构成
一般认为,财务会计的核算是一个由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节有机构成的过程,财务报告的实质是对确认、计量、记录结果的正式报告,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取决于会计确认和计量。而确认和计量的结果从本质上来说是确认、计量基础的应用结果。会计的计量基础包括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其中对计量行为和结果产生关键影响因素的是计量属性。
从理论的角度来说,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对象可计量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会计计量属性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以资产为例,它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资产的自然属性即其物理方面的特质,如重量、体积、面积、包装单位等;资产的社会属性即资产的价值属性。通常我们对某种对象进行数量计量时,是针对这一对象的特定方面按特定条件计量的,会计计量也不例外,它主要针对价值属性在特定的条件下的计量,条件不同,计量属性也就不同,这里还以资产为例来详细分析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
首先,任何资产都需要支付一定代价来取得,又都最终来用来换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因此资产所含的价值量既可以按其所费代价(即成本)计算,又可以按其可换入的经济利益(收益)计量。其次,资产的计量属性也可以从时间角度加以区分:无论是从成本角度计量,还是从收益角度计量,都存在着初始(取得时)、现在(持有期间某时点)、未来(未来存续期间)三个不同的时间条件,计量的属性也就可分化为初始成本、现时成本、未来成本、初始收益、现时收益、未来收益。最后,成本量或价值量还可以按个别交易价格确定,也可以按市场普遍价格确定。因此,会计计量属性至少可以从成本/收益,初始/现在/未来,个别/普遍三个维度进行细分:初始个别成本(历史成本)、现在个别成本(重置成本)、未来个别成本、初始个别收益(零售企业按售价确定的商品价值)、现时个别收益、未来个别收益(未来现金流量)、初始或现在或未来普遍成本/收益(公允价值)。
二、原有五种计量属性与公允价值的辨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同一会计要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测,不同的观测角度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计量属性,会计界普遍认可的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第一,历史成本是指取得一项资产时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值;第二,现行成本也称重置成本、现实投入成本,指在现时为重置某一特定资产所付出的成本。第三,现行市价也称投手价值,是指资产在正常清理条件下的变现价值或现时现金等值。第四,可实现净值又称预期投手价值,是指在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对某项资产在正常交易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的价值。第五,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指以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或产生的未来现金净流人为依据,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采用适当的贴现率进行计算的资产价值。
归结这五种计量属性的基本特点,我们知道会计界长期以来使用的计量属性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它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必须明确是面向哪个特定时点的,是面向过去的,面向现在的还是面向未来的。
(2)必须明确计量属性的“价值基础”,即究竟是从投入的角度进行计量,还是从产出或者在用的角度进行计量。而我国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显然和原有的五种计量属性的定义又存在很大的差别。
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人进行交易。”该定义先后提到了“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几个限定条件,在定义结束后,又对“公平交易”进行了特别限定,重重限定条件无非是为了强调如何保证计量结果的公平公允。但是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却是一种笼统而又宽泛的定义,具体表现在:
第一,没有明确的计量方法。公允价值的定义没有明确究竟应当采用什么方法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第二,没有具体的价值基础。公允价值定义没有指明我们究竟应当从投入角度进行计量公允价值,还是从产出角度计量,还是从在用的角度计量公允价值。第三,没有明确公允价值的具体计量时点。尽管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但是并没有指出是过去的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金额,还是现在或是其他时点的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金额,计量时点含混模糊。
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强调的是保证计量结果的公允性,而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计量方法、价值基础和具体计量时点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来体现计量结果的公允性,即我们既可以采用“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或“可实现净值”等来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实际上,我国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一些具体条款也这是遵循这一思路的,即当资产、负债存在活跃市场时,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因此,按照公允价值的定义以及其计量的规定,可以推知,公允价值本身确实不是一种具体的计量属性,它必须通过
其他计量属性来进行计量,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公允价值理解为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等计量属性相并列的概念。
三、公允价值本质的思考
新《基本准则》将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这四种具体的计量属性并列在一起的用意何在?公允价值在整个会计计量框架中起个什么作用呢?我们可以回到公允价值兴起背景以及理论根源这样的环境中来寻找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
我们知道,计量属性的选择受到经济环境、内在条件以及成本的约束。在传统的交易或事项中,经济业务发生当时实际交易的历史成本,因其真实可靠、具有可验证性,一直以来备受推崇。但是,随着金融工具的大量涌现,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及其在资源配置中主导地位的确定,使得传统的面向过去的历史成本越来越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各项资产负债的价值,公平的反映企业特定期间的经营业绩,新的经济环境呼唤着新的理论来解释和指引会计实务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学者逐渐吸收经济学收益的某些内涵,对会计期间的收益概念进行了一些调整,形成了全面收益概念。在全面收益观下,企业资产有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横向即持有的过程,纵向即生产的过程,企业特定会计期间的收益不仅包括动态生产的利润,而且包括静态持有的利得和损失。而传统的面向过去的历史成本信息只反映动态生产的利润,忽略了静态持有的利得和损失,这无法客观的反映报告日企业资源的真实价值,难以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不利于投资者的决策。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在会计计量中逐步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和计量问题,以期能够及时反映现行经济环境变化对企业资源的影响,客观公允地反映特定时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由公允价值引入的背景和理论根源的分析可知,公允价值的是会计计量力图实现的一种理想目标――客观、真实、公平、公允地反映特定时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其说公有价值是一种具体的计量属性,还不如说它是各种具体计量属性在进行具体会计计量时的一种普遍要求――真实与公允。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允价值计量”应该理解为测定特定时点企业资产、负债以公允价值为目标的一种会计计量。这也就解释了在不同时点,公允价值既可以从投入角度采用“重置成本”进行测量,也可以从产出角度采用“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进行测量,还可以从在用角度采用“现值”进行计量这一现象,因为,情况不同各种具体计量属性的公平、公允性不一样。
四、小结
虽然我国在2006年就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公允价值进行了正式的定义和明确的定位,但是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一种具体的计量属性的情况不在少数。其实,公允价值位应超越于其他各具体的计量属性,与它们形成一种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即:公允价值是采用各种具体计量属性进行会计计量的目的,而具体计量属性则是为了实现公允价值的计量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公允价值统领着各种具体计量属性在不同场合的选择应用。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会计研究.2001.
[2]葛家澍.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会计研究.2006.
[3]谢诗芬.现值会计计量属性的理论基础及其启示.财经研究.2002.
摘 要 公允价值计量不同于公允价值,两者有严格的区别,不能混淆。没有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也就无从谈起。本文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性质进行了探讨,同时对会计假设中的货币计量假设进行了再思考,指出货币计量假设的内客不完整,并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是一种可以逐步完善进而取代货币计量假设的会计假设的观点。
关键词 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本文旨在探讨公允价值计量的性质。但是在这之前,我们必须认识什么是公允价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公允价值下的定义是:在观时交易中,在非强制性或非清算性销售的情况下,当事人自愿据以买卖资产或承担负债的金额。英国会计惟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下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在非强制性或非清算性销售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交易的金额。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下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结算的金额。以上公允价值的定义实质上表述的是公允价格。
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价值(商品价值)首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其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量的大小用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表示和衡量。由于每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效率不同,其个别劳动时间也有差别。价值并不存在公允与否的问题,价值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价格作为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却是具体的。价值规律告诉我们,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存在公允与否的问题,有的价格能更真实地反映价值,有的则不能。价格通常是在有序市场中由市场参与者通过一系列的交易活动确定的,但是,有时并不存在明确的、现实的有序市场。会计学从经济学中引入“价值”一词,并赋予其特有的含义――价格。显然,价值概念在会计学和经济学中是有区别的。事实上,会计学界已经有学者指出这一问题,在此重提是为了统一讨论的前提,避免节外生枝。
二、公允价值的性质
概括地说,关于公允价值的性质存在两种观点:
1.公允价值是一种新的计量属性(计量模式)。黄世忠(1997)认为,由于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极有可能取代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而成为21世纪最主要的计量模式。卢永华和杨晓军(2000)认为,公允价值反映的是现值,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价值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葛家澍和徐跃(2006)认为,公允价值是与市场价格、历史成本及现行成本有所区别的一种新的计量属性。王建成和胡振国(2007)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在“现行市价”和“现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复合性的计量属性,基于“时态观”是其特征之一。
2.公允价值不是一种新的计量属性。吴丹(2000)认为,公允价值并非特指某一具体的计量属性,它体现的是一种计量观念。胡国强和杨婷(2001)认为,公允价值不是指某一特定的计量属性,只是选择计量属性时应追求的目标,充其量只能说是一定意义上的广义的计量属性或计量属性的统称。石本仁和赖红宁(2001)认为,公允价值本身并不是一种计量属性,而是一个检验尺度。罗绍德和杨中环(2003)认为,“公允价值”不是一种独立的或新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只是把交易价格、协议价格、评估价格、重置价格统一在一起,并不是一种新的计量模式或计量方法。常勋(2004)认为,公允价值绝不是一种独立的新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概念实际上已嵌入了各种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或综合)计量属性。张绪军(2004)认为,公允价值就是公允的现时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即“公允价值不是一种新的计量属性”。把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实际上降低了其理论地位,将其和现有的其他计量属性相提并论会引起混乱。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性质――一种会计假设
以公允价值对资产等会计要素进行计量,称为公允价值计量。笔者在此把公允价值计量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位置,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一种会计假设。会计假设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于1922年在《会计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会计假设构成财务会计的基础,表现出财务会计的环境特征。会计总是依赖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而存在,而社会经济环境是一个非常宽泛、不断变化的概念,每个人对它的理解又各不相同。如果基于这种模糊的理解来建立会计系统规则,并以此为基础来“生产”和传递会计信息,显然会影响人们对会计信息的正确理解和使用,从而人们不得不将社会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予以确定化,将本不是静态的事物在瞬间予以凝固。这种确定化和瞬间凝固的东西就是会计假设。会计假设从不同的角度对会计环境进行设定,这样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会计假设的理论层次较高,在会计理论框架中与会计对象和会计目标同属于第一层次。
事实上,早在20世纪中期,会计学家莫尼茨就在其著作中把市场价格作为一种基本假设提出,他认为市场价格是公允的。限于当时的会计环境(主要是经济环境),他混淆了公允价值和市场价格。会计作为一种人造系统,具有环境适应性的特征。与其他事物一样,会计假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经济现象的日益复杂化而不断发展和充实,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或企业处于特殊情况下时,原有的一些会计假设就可能失去作用而出现新的会计假设。
当前会计学界普遍认可的四项基本假设中的货币计量假设的内容不完整,其只指出了计量单位。公允价值计量假设实质上包括货币计量假设,因为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是价格,而价格只能通过货币形式来反映。会计假设具有现实性,其处于会计理论框架的较高层次,对下层具有统驭作用,是一种要求。例如,会计主体假设就是要求会计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而不包括投资者、经营管理者或债权人的业务活动。事实上,我们通过对“公允价值计量”一词的简单剖析可以看出:“公允”是对各种计量属性的要求或者说是各种计量属性的目标和标准;“价值”也正要通过货币这一具有综合性的一般等价物来反映;“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因为会计活动从本质上看是一个计量的过程。所以,“公允价值计量”应该成为一种会计假设。这样一来,我们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本质就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对会计假设的内容进行补充。
人们对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对会计目标达成共识。企业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以使其做出正确决策。人们之所以会利用会计信息,是因为它们公允地反映了某一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这里存在一个前提条件,即会计系统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时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假设。我们可以认为,作为会计系统核心的会计计量能够做到公允,使会计信息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而这又需要通过对各种计量属性的运用来实现。
一、公允价值简述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允价值用很讲究的说法来说就是说资和负债在市场平等交易的条件下,给出的价格和价值是符合市场条件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双方都接受的价格。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别人把东西卖给你,价格不是你们两相互商量,觉得自己关系好或者不好然后想买高点或者想卖低点的,是在市场平等的条件下进行交易,无论是谁,价格都是一样的,是根据市场行情来定夺的。所以说这就保障了每个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保障了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平稳发展,从这可以看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重要。也就是说交易的双方一定要是无关联的,否则他们就会私自调控价格啦,还有就是双方必须是自愿的,因为不自愿就不公平,不公平以后双方有什么不满意,然后很可能会打起来或者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还有就是两方也一定要是熟悉市场情况的,如果一方不了解事情行情,卖高了或者卖便宜了,后来的市场肯定会很混乱的,买了到的人也不高兴,卖的人也不能长期维持下去。所以说,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是致命的要点,否则现在市场上也多出了一个行业叫做市场调研,这也正是大家都意识到公允价值计量运用势在必行。
(二)公允价值的特点
通过从公允价值的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和归纳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有的特点如下:动态性。这个也很好理解,意思就是资产和负债的价格都是在波动折的,比如说今年的房子是一个价格,明年的房子又是一个价格,在这点,房地产的价格波动很明显的。决策有用性。因为公允价值是根据市场的定价来决定的,多数反应了现在和未来的价值信息,所以用公允价值来决策和研究它肯定是由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
(三)公允价值的必要性
公允价值就是能够合理的反映出资产价值,一直以来在我国,大家都在强调姨历史成本来反应和进行计量。确实以历史成本计量对个性资产,负债项目的确认和对计量结果的验证和控制,还有就是防止一些公司随便改动价格造成经营成果虚假,或者随便操纵企业的经营业绩是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的。但是尼,要达到这种效果,必须要建立在币值稳定假设基础之上的,很有可能会发生资产价格变动,变高或者变低,这都会导致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市场价值远远高于原账面价值的时候,很简单的可以理解到资产的账面价值根本就反应不了其早市场上的真正的价值。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尼,我们只有采取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才能很有效的解决。和历史成本计量相比较来说,公允价值计量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紧密的结合价值,很明显的可以理解为,它要求以当期或者说那一段时期的市场价值或者是未来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或者负债的价值,能够比较合理的反应出相关资产的价值。
二、企业公允价值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对公司的财务分析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上市企业在运用公允价值的过程中也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的,比如,国内大多数上市公司首先是金融工具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新准测规定交易性经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按公允价值计量,其他三类资产按公允价值加交易费用计量,后续计量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安公允价值计量。还有就是债务重组过程中的公允价值,新会计准则就规定了公司进行债务重组时不仅仅支付债务和对价之间的差额可以计入当期损益,还支付不是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其他的账面的差额也应该计入当期损益。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方式不仅能清晰的反映资产转让损益和债务重组利得或者损失的根本原因,还能反应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公司的收入和费用的配比
三、针对上市企业公允价值运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
通过分析上面的内容,我们了解到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上市企业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自身存在着很多的特种以及新会计准测的一些规定,我们通过研究还是能发现我国上市企业公允价值运用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对于此,我们也做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希望对以后的运用能有所帮助。归纳总结如下。
(一) 加强理论的研究,完善上市公司市场的环境。
加强理论的研究,完善上市公司市场的环境。在公允价值的运用中,我们也发现了是非常人性化的,所以对于这样的人性化,我们也要想出相关的方法。比如,针对性。则是指大家要去完善公允价值的计量的方式,从而保障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实践能够顺利的进行,但是,由于中国的市场发育不是非常成熟很完善,有很多的要素项目是不存在活跃的市场的。这就给公允价值计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阻碍,要想真正的顺利的推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如果要熟练的掌握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中的技能,大家还要培养各级市场,获得公平准确和客观的市场价值。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过程原理
(一)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因认定该类交换公平、公允,因此将该类交换过程理解为:处置换出非货币性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处置),购入换入非货币性资产(按其公允价值购入),同时以出售资产应收款,抵偿购入资产应付款。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将产生处置损益;在以出售资产应收款抵偿购入资产应付款过程中,应收款和应付款可能不对等,因此产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如图1所示。对于处置损益按资产正常处置处理:
(二)不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由于认定其交换不公平、交换对价不公允可靠,同时由于该类交换过程存在利益操纵的可能性,该类交换过程不能理解为正常出售和购入,而是换出、换入资产对冲,根据谨慎性要求,换入资产的价值为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这一过程不会产生交换损益。见图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具有商业实质但是换入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的,根据谨慎性和客观性要求也应属于同样的交换过程。为了使交换过程更清晰,本文暂未考虑补价问题。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实例分析
(一)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资产交换本文分别就不涉及补价、涉及补价的资产交换举例分析。
第一,不涉及补价情况下案例分析。
[例1]为业务发展需要,天海公司决定以一台机器设备交换三联公司的一批原材料。原材料账面成本为13万元,公允价值为22万元,机器设备的账面原价为16万元,已计提累计折旧6万元,公允价值为22万元;计税价格等于公允价值。天海公司换入原材料用于生产产品,三联公司换人设备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假设该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三联公司和天海公司均为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均为17%;双方不存在关联方关系,交易价格公允,三联公司换人设备涉及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得抵扣。
天海公司交换过程原理:公司处置机器设备,购入原材料,以设备款抵材料款。
(1)出售设备
借:固定资产清理
100000
累计折旧
60000
贷:固定资产
160000
借:应收账款――三联公司(公允价值)22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220000
借:固定资产清理
120000
贷:营业外收入――处置非流动资产利得
120000
(2)购入原材料,同时以应收设备款抵应付材料款
借:原材料(公允价值)
220000
应交税费――直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7400
贷:应收账款――三联公司
220000
营业外收入――非货币资产交换利得
37400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过程中,由于出售固定资产和购买材料是同时进行的,不需要通过应收账款科目核算,因此,应将上述分录做合并处理,合并后天海公司的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清理
100000
累计折旧
60000
贷:固定资产
160000
借:原材料
22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74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00000
营业外收入――处置非流动资产利得
120000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37400
三联公司交换过程原理:公司出售原材料,购入设备,以材料款抵设备款。
(1)出售原材料
借:应收账款――天海公司
257400
贷:其他业务收入(公允价值)
22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7400
借:其他业务成本
130000
贷:原材料
130000
(2)购入设备,同时以应收材料款抵应付设备款
借:固定资产(公允价值)
220000
营业外支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
37400
贷:应收账款一天海公司
257400
合并后三联公司的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
220000
营业外支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
374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22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7400
借:其他业务成本
130000
贷:原材料
130000
第二,涉及补价情况下案例分析。沿用上例,但假定天海公司
换出设备的公允价值为28万元,换人原材料的公允价值为22万
元,因此,三联公司另支付6万元补价给天海公司。
天海公司交换过程原理:公司处置机器设备,购入原材料,同时以应收设备款抵偿应付材料款。
(1)出售设备
借:固定资产清理
100000
累计折旧
60000
贷:固定资产
160000
借:应收账款――三联公司
220000
银行存款
6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280000
借:固定资产清理
180000
贷:营业外收入――处置非流动资产利得
180000
(2)购入原材料
借:原材料
22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7400
贷:应收账款――三联公司
220000
营业外收入――非货币资产交换利得
37400
不通过应收账款科目核算的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清理
100000
累计折旧
60000
贷:固定资产
160000
借:原材料
22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7400
银行存款
6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00000
营业外收入――处置非流动资产利得
180000
营业外收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
37400
三联公司交换过程原理:公司出售原材料,购入设备,以应收材料款抵应付设备款。
(1)出售原材料
借:应收账款――天海公司
2574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22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7400
借:其他业务成本
130000
贷:原材料
130000
(2)购入设备
借:固定资产
280000
营业外支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37400
贷:应收账款――天海公司
257400
银行存款
60000
不通过应收账款科目核算的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
280000
营业外支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374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22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7400
银行存款
60000
借:其他业务成本
130000
贷:原材料
130000
上述处理的前提是,换入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都能够可靠计量,但在仅能获知其一情况下,应按以下思路处理:(1)已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则视同按公允价值正常处置换出资产,以其应收货款加支付的补价或减收到的补价金额购买换入资产,在这种情况下,确认资产处置损益,不确认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2)已知换人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确认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因此,对于换出资产不能作为正常处置处理,但对于换入资产可以作为正常购入处理,此时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转账,不确认资产处置损益,但确认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
沿用上例,但假定天海公司换出设备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换入原材料的公允价值为22万元,双方协商三联公司另支付6万元补价给天海公司。
天海公司(已知换人资产的公允价值)交换过程原理:机器设备按账面价值冲账,材料按公允价值购入。
(1)将设备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100000
累计折旧
60000
贷:固定资产
160000
(2)购入原材料
借:原材料
22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7400
银行存款
6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001300
营业外收入――非货币资产交换利得
217400
三联公司(已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交换过程原理:公司出售原材料,货款和补价6万元换取设备。
借:固定资产
3174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22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7400
银行存款
60000
借:其他业务成本
130000
贷:原材料
130000
(二)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虽具有商业实质但换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的资产交换由于公允价值不可靠,因此,会计处理体现为换人资产入账,换出资产冲账,其入账和冲账的金额相等,不产生交换损益。与现有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处理完全相同。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问题及完善建议
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来说,交易费用是直接归属于购买该资产而新增的外部费用,即不购买不会发生。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在发生时被计人到“投资收益”而不被计入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中,原因有二;一是笔者认为该处理符合“可理解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因为如果将交易费用计入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从字面上无法让人理解,因为交易费用不是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二是笔者认为这种会计处理更符合“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如果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计入到“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中,期末在对公允价值进行比较的时候,该交易费用最终也会被计入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也就是说,将交易费用计入到上述两个账户中,对购买当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是相同的。可见,对交易费用的假设处理不符合“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虚增“投资收益”,虚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风险是大不相同的。如果两个项目均为正值,前者是已实现的收益,而后者并没有被真正地实现。因此,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计入到“投资收益”中比较谨慎。
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处理
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时,与其对应的、累积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被结转到“投资收益”账户中。其实,这种账务处理不会对当期的税前利润产生任何影响,却恰恰符合“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重要的是它能真实地反映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的最终实现情况。
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的发生额已在期末被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中,处置时再将其累计发生额结转到“投资收益”中并不影响到当期的利润总额,因为“投资收益”也属于损益类账户,它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一样期末都被结转到“本年利润”中。这样处理的目的只是让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此增彼减。实际上,这样做也是向报表的使用者声明:“该交易性金融资产因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收益或发生的亏损巳变成了现实。此前一系列的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账务处理完全符合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所得税处理
会计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人到当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税法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处置取得的价款扣除历史成本后的差额应计入处置或结算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税法和会计规定之所以出现差异,主要还是因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是真正实现的损益,它和“资产减值损失”有相似之处,都是对历史成本的一种挑战。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无论上升还是下降,会计上都要予以反映,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所得税处理问题相对比较复杂。
[例]2007年11月28日,甲公司以800万元取得一项权益性投资,并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2007、2008和2009年年末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分别为880万元、780万元和900万元;2010年1月8日公司以950万元将其售出;另假定企业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每年实现的税前净利均为1000万元,所得税税率为25%。
甲公司每年因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应予以确认或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与所得税相关的账务处理以及各期留存收益净增加额如表1所示:延所得税资产,并将2007年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予以转回。为了方便理解,可以将2007、2008两年间的公允价值变动看成三个过程:先由800万元上升到880万元,再由880万元降到800万元。最后由8007i元降到780万元。第一个过程发生在2007年,后两个过程发生在2008年。那么,2007年形成的80万元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需在2008年转回来,同时2008年形成了20万元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此外,2008年确认了100万元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由于该部分损失税法不承认,因此计算2008年应纳税所得额时必须在税前利润的基础上将其加上。2009年的所得税核算原理与2008年相同。2010年处置该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了950万元的收入,按税法规定应抵扣800万元的成本,而按会计准则规定需抵扣900万元的成本,则2010年的应纳税所得额=1000+(900-800)=1100(万元)。从表1还可以看出,在不存在永久性差异的情况下,2007年到2010年四年间的应纳税所得额与会计利润相等,均为4000万元。也就是说,因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确实是“暂时性”的。
正如吴水澎教授所言,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将推动会计学及财务信息建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的一大特点即体现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做出了基本的计量标准规范,但是对于通过何种途径确认资产的公允价值却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本文拟对资产评估学与会计学中公允价值理论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以分析通过资产评估途径对公允价值进行确认的可行性。
一、资产评估价值类型定义与会计公允价值概念的相关性
资产评估学中关于价值类型的分类,以评估时所依据的市场条件、被评估资产的使用状态,以及资产评估使用范围分为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根据国际资产评估标准,资产评估概念定义为:“资产在评估基准日时的交换价值。资产的交换是在一个适当的市场上的公开的交易,在自愿的购买者和出售者之间进行的,而且买卖双方都是精明、谨慎、没有人强迫的。”《国际评估准则》指出,“市场价值是指自愿买方和自愿卖方在各自理性行事且未受任何强迫压制的情况下,对在评估基准日进行正常公平交易中某项资产应当进行交易的价值估计数额。”中评协价值类型评估准则项目负责人姜楠教授认为,“资产评估中的市场价值是指资产在评估基准日公开市场上最佳使用或最有可能使用条件下,资产可能实现的交换价值的估计值。”
在2006年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会计计量属性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其中对公允价值概念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购买会计中的公允价值》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而不是在强迫或清算拍卖交易中,交换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所使用的金额。”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在其《手册》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没有受到强制的、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商定的对价的金额。”
通过以上对两个概念的阐述,可以看到资产评估学中市场价值定义和会计学中公允价值揭示的价值内涵具有相似性,都明确了价值的前提为交易的自主性、非胁迫性,交易的公平性、透明性,交易双方对特定交易对象的知晓程度的一致性,体现了资产评估对资产价值的估算与会计学对资产会计计量价值确定的相近性。
二、资产评估目的与经济业务会计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
资产评估实务中,资产评估行为所对应的经济行为主要包括资产转让、企业兼并、企业出售、债务重组、股份改制等,资产评估行为为特定的经济行为出具公允的价值参考依据,而会计活动要对企业的经济行为做出相应的记录,根据新的会计准则,不同的资产、不同的经济行为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其正与资产评估的评估目的相吻合。
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具体包括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易、资产减值、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18项具体会计准则,而其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同时与资产评估目的直接相关的,包括长期股权投资中以非现金资产取得长期股权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符合商业性质的经济行为、债务重组中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等。在国际资产评估领域中,早就有一类资产评估业务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其特为会计期末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提供参考依据。虽然会计准则中没有明确使用资产评估师的结果作为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依据,但专业而独立的资产评估师出具的价值意见无疑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比如投资性房地产关于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处理、资产减值关于期末资产减值的测算、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以及公用型企业来说公允价值的计量采用评估结果更具有公信力。
资产评估目的与会计资产价值计量与处理都同企业经济行为密不可分,两者之间也有极强的相关关系,资产评估可以为会计计量提供专业的价值参考依据,会计信息采用评估结果可以更好地体现资产的价值。
三、资产评估评估方法与会计公允价值确认方法的相关性
资产评估基本方法包括资产基础法、收益法、市场法,《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中对三种方法的概念进行了清晰的阐述,“收益法,是指通过将被评估企业预期收益资本化或折现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思路;市场法,是指将评估对象与参考企业、在市场上已有交易案例的企业、股东权益、证券等权益性资产进行比较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思路;资产基础法,是指在合理评估企业各项资产价值和负债的基础上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思路。”
资产评估基本方法与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是一致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应用指南中有关购买方对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充分体现了评估方法与会计方法的一致性,如有活跃市场的投资性资产以活跃市场价格确定公允价值、长期应收款项以适当利率折现后确定公允价值、产成品以其估计售价减去估计销售费用、相关税费等确定公允价值,这正是资产评估三种方法在会计公允价值计量中的应用。
通过资产评估基本方法与会计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简要比较,可见资产评估方法已经初步在会计计量中得到了应用,而对于资产期末公允价值的计量同样可以借鉴资产评估方法,为财务报告使用者确信结果(信息)的合理性提供支持。
四、资产评估准则为会计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保障
新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以对资产的价值进行确认计量,公允价值英文表述为“fair value”,如果从人文角度考虑其含义,公允价值有公正、公平之含义,资产的价值如果以公允价值计量,那应该体现公正的价值表述,结果为公众所认同,尤其现在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与完善,上市公司的资产计量如果以公允价值进行确认,那如何保证其结果为广大股东所认可就成为会计计量中的难点。
而资产评估行业作为提供价值估值建议的专业服务行业,从其建立初始至今始终保持独立的、专业的、客观的行业执业标准,并将这一标准贯穿于执业过程中,体现于评估规范和评估结果中。
在资产评估报告序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评估机构)接受××××委托,根据国家有关资产评估的规定,本着客观、独立、公正、科学的原则,按照公认的资产评估方法,对为××××(评估目的)而涉及的全部资产和负债进行了评估工作。本所评估人员按照必要的评估程序对委托评估的资产和负债实施了实地查勘、市场调查与询证,对委估评估对象在××××年××月××日所表现的市场价值做出了公允反映。”
《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指出,“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资产评估业务,应当对评估结论的合理性承担责任”,“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在评估报告中提供必要信息,使评估报告使用者能够合理理解评估结论”。《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中指出,“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资产评估业务,应当独立进行分析、估算并形成专业意见,不受委托方或相关当事方的影响,不得以预先设定的价值作为评估结论”,“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在评估报告中提供必要信息,使评估报告使用者能够合理理解评估结论。注册资产评估师不得出具含有虚假、不实、有偏见或具有误导性的分析或结论的评估报告”。《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中指出,“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勤勉尽责,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得出现对评估结论具有重要影响的实质性疏漏和错误,不得以预先设定的价值作为评估结论”,“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获取充分信息,并进行审慎分析,确信信息来源是可靠和适当的”,“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在评估报告中披露必要信息,使评估报告使用者能够合理理解评估结论”。
资产评估结果的公正性保证了资产评估工作能够为会计公允价值计量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并确保评估结果为会计报告使用者所理解与认同,更好地体现资产的价值,更好地配合会计公允价值计量工作。
综上所述,资产评估与会计关于公允价值有较强的相关性,资产评估结果可以作为会计公允价值计量的参考依据,但为了能够更好地为会计计量工作服务,资产评估行业仍然需要保持和加强以下工作:
1.严格执行资产评估操作规范,保持工作的独立性,确保结果的合理性、公正性;
2.继续加强资产评估理论研究,完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指导资产评估工作。
资产评估行业从业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进一步提高执业的专业水平,为更好的服务于会计计量工作,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2]姜楠.资产评估.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刘萍,等.“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讲解.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 公允价值套期保值 会计处理
一、套期保值理论综述
(一)套期保值的内涵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准则》,套期保值,是指企业为规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指定一项或一项以上套期工具,使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预期抵消被套期项目全部或部分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
我们在理解套期保值的内涵时,应该将其与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另一目的投机结合起来。所谓的投机指投资方本身并无实际的资产要出售或者在将来也不需要相关的资产,之所以进行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主要是通过买卖衍生金融工具来获得标的物的价格涨跌所形成的价差收益。而套期保值是指投资方本身有实际的资产在未来需要出售或将来确实需要买进某项资产,而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对同一种类的标的物(如商品等)同时进行数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买卖活动,以期通过期货市场的盈利来弥补现货市场的亏损,从而实现对现货的保值。
(二)套期保值涉及的两个概念
1.套期工具,是指企业为进行套期而指定的、其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预期可抵消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的衍生工具,套期工具通常为衍生工具,如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或期权等。只有在对外汇风险进行套期时才可以将非衍生金融资产或非衍生金融负债作为套期工具。
2.被套期项目,是指使企业面临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风险,且被指定为被套期对象的项目:如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已确认的资产、负债;企业已签定的在未来某特定日期或期间,需要履行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也称为确定承诺);根据企业管理层意图目前尚未签定相关合同但估计未来很可能会发生的交易。
(三)套期保值的分类
根据套期工具与被套期项目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套期保值分为三类:
1.公允价值套期。公允价值套期指对已确认的资产或负债、尚未确认的确定承诺或该资产、负债或确定承诺中可辨认的一部分的公允价值变动风险进行的套期。
公允价值套期的对象主要是三类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风险,即:(1)已确认资产或负债(已在资产负债表列示);(2)尚未确认的确定承诺(尚未履行的已签订的合同);(3)上述两类资产、负债或确定承诺中可辨认部分。
2.现金流量套期。现金流量套期,指对现金流量变动风险进行的套期,该类现金流量变动源于:(1)已确认资产或负债(如浮动利率债务的全部或部分未来利息支付);(2)很可能发生的与预期交易(如预期的购买或出售)有关的特定风险,且将影响企业的损益。
3.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指对境外经营净投资外汇风险的套期。境外经营净投资指报告企业在境外经营净资产中的权益份额。
二、套期保值的会计处理思路及案例分析
新会计准则对于套期保值会计处理的规定不够具体,本文采用创新思维以举例的方式对公允价值套期保值的会计处理进行研究,提出其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新理念。
(一)会计确认和计量思路
企业在进行公允价值套期保值会计处理的时候,应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并分两条线来进行,一是现货市场的会计处理,二是期货市场的会计处理。
1.现货市场。(1)初始处理。在企业指定被套期项目时,将相关的资产或负债从“库存商品”、“长期借款”等账面价值结转到“被套期项目”会计科目里,以反映相关资产已实行套期保值的实际情况。(2)后续处理。在持有期间的资产负债表日,应将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套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3)终止处理。最后在停止资产或负债的套期或实际买卖相关资产或结算负债时,应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被套期项目”科目。
2.期货市场。(1)初始处理。根据取得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借记“套期工具――衍生工具”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2)后续处理。在持有期间资产负债表日应将该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套期损益”里。(3)终止处理。在处置该衍生金融工具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套期工具――衍生工具”科目。
(二)会计披露思路
1.资产负债表日,如果“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是借方余额的,反映套期保值形成资产的公允价值,可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栏里单列项目反映;如果“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是贷方余额的,反映套期保值形成负债的公允价值,可在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栏里单列项目反映。无论形成的是资产或负债,都可以并到相关的被套期项目的标的物“存货”或“长期借款”项目里反映。
2.关于套期损益,属于有效套期部分(即期货市场的收益刚好抵消了现货市场的损失),则“套期损益”余额为0,不需在利润表中反映;属于无效套期部分(即期货市场的收益未抵消完的现货市场的损失部分),则“套期损益”存在余额,可在利润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下单列“套期损益”项目反映。
(三)套期保值会计处理案例分析――以公允价值套期保值为例
[案例一]利用期货合约进行的公允价值套期保值
2010年1月1日,大龙公司持有一批产品,准备在年底出售,但考虑到产品价格可能下跌,为规避所持有的产品公允价值变动风险,与一家金融机构签订了一项衍生工具合同,并将其指定为2010年全年存货价格变化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风险的套期。2010年1月1日,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为1 000元,被套期项目(即产品)的账面原价为202 000元,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2 000元,公允价值220 000元。
[案例二]利用期权进行的公允价值套期保值
2010年1月1日,大龙公司以每股10元的价格,从证券交易所购入A公司股票30 000股,并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为规避该股票价格下降风险,大龙公司于2010年6月30日支付期权费30 000元购入一项看跌期权。该期权的行权价格为每股12元,行权日期为2010年12月31日。购入的股票及看跌期权公允价值如表2所示(单位:元)。
三、公允价值套期保值的会计处理结论
在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套期保值往往被企业作为一种典型的套期保值类型,相关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若能根据套期保值业务的操作原理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两条线去处理,则容易被掌握和理解,而且这种思路也可用于现金流量套期保值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保值的会计处理。建议实务工作者在具体运用新会计准则进行套期保值时可以借鉴此会计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傅秉潇,赵小明,李波.高级财务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