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语文 现代文 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阅读教学非常重要,一则是因为当前语文课文中,现代文占到三分之二的比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而另一方面,在中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占了很大比重,而且学生失分较多,做题花费的时间也较长。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教师不得不重视现代文阅读。在当前,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探讨了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当前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文章情感诉求的分析。语文具有极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当前,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只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如在讲解张晓风的《行道树》时,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表面上行道树的自白,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诉求,使学生感悟到作者通过象征手法表现出对奉献精神的赞美。
2.忽视了对文章表达的道理的感悟。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讲究诵读,普遍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事实上如今的学生难于做到对文章的精读,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对文章表达的义理的讲解。只有引导学生学懂了课文、读透了课文,才能使学生在面对新的文章时,能通过自主的分析了解到文章表达的道理。
3.缺乏课外知识的有效积累。文字是知识的载体,现代文涉及范围广,具有较为广泛的外延空间。当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将重点放在课文本身,而忽视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课外知识,从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
二、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1.引导学生做好基础知识的储备工作。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首先必须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让学生打好基础。基础知识的储备工作是非常细碎和枯燥的,教师应该做好有效的引导工作,储备的基础知识除了基本的字词知识,还包括必要的文体知识。根据中考的题型规律,文体知识的教学应该贯穿于整个现代文的教学过程,如常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方式、写作手法等。根据文章的类型不同,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如说明类的文章注重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方法,记叙类的文章注重记叙的顺序以及线索,议论类的文章则关注文章的结构以及论据。
2.优化教学步骤,让学生掌握阅读顺序。语文现代文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特别是在考试中,时间有限,学生必须提高阅读效率,找到阅读的关键。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明白阅读的顺序。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掌握阅读顺序。在讲解教材中的现代文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阅读顺序。合理的阅读顺序一般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要全面阅读文章,掌握作者创作文章的写作主旨,记叙类的文章要抓住主要事件以及关键人物,议论文则要抓住主论点和分论点;其次要根据课后习题的引导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句子和段落,并加以分析;最后是对筛选的句子和段落进行总结,通过调整语言表达的方式,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习题的答案。
3.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主旨。在现代文阅读中,理解文章的主旨是理解整篇文章、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关键。作者的写作主旨可以从文章的关键句子以及文章整体上的脉络进行分析。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重点句子,在关注首句、过渡句、承上启下的句子的同时,要注意寻找文章的中心句,以概括出作者的写作主旨。
4.引导学生增加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语文学科具有非常丰富的外延,特别是现代文阅读,仅仅依靠课本本身、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必须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知识积累,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5.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首先是通过评价要使学生获得规律性的知识。学生的回答一般总是由现象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语言表达也多是由含糊到确切、由模糊到清晰。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地接近本质,并用确切的语言表达出来。例如,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一文中说:“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来愈大,须仰视才见。”
总之,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基础和方法的统一、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搞好现代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一、拓展阅读教材,延伸语文阅读课程资源
现今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应基于教材内容又应超越教材内容,若完全局限于教学教材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则极容易将阅读教学变得死板、乏味和枯燥,不利于发挥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方案时,应在结合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教材内容拓展,以延伸学生的阅读课程资源,使学生能够掌握到更多的阅读知识。例如,在学习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课文后,教师可按照座位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合作小组,然后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课后合作搜集与咏月相关的诗歌,再让每个小组选出几首组内成员共同欣赏和喜爱的诗歌供全班学生鉴赏。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喜欢和欣赏的咏月诗歌整合起来,制作成一本精美的“咏月诗集”。让学生搜集咏月诗歌,即是让学生在这过程中实现自主阅读;而让学生动手制作诗集,则是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另外,让学生将搜集的诗歌制作成册,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观摩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善于运用阅读教材细节,激发学生阅读思维
(一)利用教材细节使学生思维产生碰撞火花
课堂教学中往往蕴藏着巨大的生命活力,所以教师在设计语文阅读教学方案时,应充分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并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大胆、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中得到开发,并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但要实现这一点,教师还需善于运用阅读教材细节,以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囚绿记》这一课文时,教师可首先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放绿”和“囚绿”这两个词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进行自由讨论,然后鼓励学生大胆、踊跃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积极发言,表达出各种不同的看法。其中,有的学生认为,课文中的“绿”其实就是暗喻一种美好的事物,而文中描述的“放绿”和“囚绿”均源于作者“爱绿”,从中使我们看到作者的真情实感,并体会到作者的无私:真正的爱基于无私,愿意放其自由。还有的学生认为,这篇文章的背景在上海,而当时的上海好比一座孤岛,文中所描绘的“放绿”与“囚绿”正是作者向往美好事物与自由的表达。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而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便是让每一位学生的看法与其他学生的看法产生融合或碰撞,从而使其在辩论的过程中更深刻的掌握课文知识,使其阅读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二)通过教材细节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教材中的各种细节在教学中均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学生对教材细节的理解将对其语文素养的提升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设计语文阅读教学方案时,应对教材细节加以重视并充分利用,从细微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课堂教学有效性。例如,在教《记承天寺夜游》这一课文过程中,教师在进行到精读环节时,可先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出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夜游”,以充分调动学生对课文细节进行深入探索的欲望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很快便能找出文中体现“夜游”的诗句,促使其能够更深刻、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优化提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教学策略
教学古文的时候,既要解决字词句和有关常识的问题,又要进行文学欣赏教育。与现代文的文学欣赏教育相比,古文的赏析教学显得更为深刻与细腻,而在很多方面又没有现成的分析模式可以依循。特别是文言文诗词的教学,其欣赏的角度更是千变万化莫衷一是。这样就使大面积教学古文的赏析教学显得水平不高,讲析、点拨、指导不到位。解决的策略如下:
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文的能力
古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落实到掌握常用的实词和虚词,理解古文中的特殊句式等,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从而真正理解作品的主旨大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训练学生的独立阅读古文的能力。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在实际的教学仅仅注重教师的“讲”,那么往往是学生理解了这篇课文,但是面对课外古文的时候又是一头雾水。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突出传授阅读的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古文的能力才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教材中的《捕蛇者说》,教师可以采取从内容到形式再到内容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从部分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采取中间突破的方法,扣住“我”与蒋氏的对话,尤其是蒋氏的哭诉,以此了解蒋氏的悲惨遭遇,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纵观全文,引导学生从表达形式上认识文章开头叙写蛇毒的目的以及“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并且抓住文章主体部分的几组对比,进而认识蒋氏冒死捕蛇的痛苦经历,以及为下文主旨的揭示的铺垫作用 至此,学生对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产生了感性认识最后,再引导学生回到文章内容中去,从阅读与写作的相结合的角度,探究内容决定形式的思维轨迹,文章由蛇毒特殊的医药功能引出“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由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引出作者的感慨,由“更役复税”的设想引出蒋氏的哭诉,由蒋氏的哭诉联想到孔子所言“苛政猛于虎也”的论断,并以“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事实来佐证“苛政猛于虎也”的判断的确凿性,最后,作者寄希望于统治者,能从这篇“说”中得到一点信息。
这次的教学中,教学实践是从内容——形式——内容,这样学生也就会初步了解到阅读古文的一般方法是内容——形式——内容,也就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再由本质到现象的领悟过程。
二、利用教材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迁移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材中所选的古文都是文质兼美,学生在阅读这些古文的时候,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迁移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通过文中的美的因素,诱导学生展开想像,亲身去体验、感悟。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很多,就像是朗读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的想像,把课文中的情境再现。
例如,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这类写景散文时,就可培养学生根据文本进行再造性想像,把握其整体的美。作者在文中描写出了特有的情景,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该文是前景后情,有近景:潭中鱼戏;有中景:闻水声、伐竹道、见全石为底,翠蔓飘拂的小潭;有远景:斗折蛇行、不知其源的小溪。近、中、远景共同组合成一幅整体画面,画面的背景给人以僻远、幽静、孤冷、凄清的感觉,而在这一背景上突现的则是坐在潭上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人——柳宗元。此情此景不正突出了作者本人的情感之特殊吗?教师在学生再造性想像后插入作者贬谪永州的遭遇,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通篇表现一种“凄”情,一种“冷”境,对字、词及修辞材料的掌握也将更加准确,体会更加深刻,对于此类的文章,学生也已具备了迁移理解的基础。
三、结束语
总之,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灵动最丰富的内容。这部分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还能陶冶情性,让学生感受和品位美的语言,从而深化热爱语文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从现代文和古文两个方面浅谈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的古代文学阅读教学中,要紧跟新课改的改革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甘其勋.运用文章科技引领学生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9期.
[2] 周晔.学习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第11期.
[3] 何兆一《语文美育散论》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关键词】:语文阅读、个性化、体验式、自主拓展、
一、倡导个性化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于统一文本的兴趣,统一问题的体悟可能是不同的,学法也是各异的,表达也是有差别的,教师就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能动地谋求自身发展。让每个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对文本进行品读、分析,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都能感受文本,读出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比如鼓励学生针对文本就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或力所能及的某一方面进行品读或就文本所想到的感兴趣的某一话题作分析,发表见解。结果发现,学生有的分析文本的语言、有的分析人物的精神思想、有的分析地区环境历史与人物特点的联系、有的对标题的内涵及文本的主题作分析、有的分析文本的结构、有的联系到了相关的文章……这样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都有动力做,忙得不亦乐乎。阅读不是做广播操,教师只有为学生搭建好平台,学生才能达到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共享、共鸣、共识、共进。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颤,进而迸发个性阅读的火花。
当然,个性化阅读,强调的不仅仅是个性,共性的理解是绝对不能丢弃的,只有阅读者尊重文本,尊重作者,才能真正“我心知他心”,才算是真正理解了文本。
二、体验式阅读。体验式阅读教学,是指阅读者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切的感悟,获得真切鲜明的感受,从而深刻理解阅读内容,培养体验能力的教学。长期以来,少有人真正去实践“读书就是读生活”,语文阅读教学改来改去,不是侧重在材料的内容理解分析上,就是侧重在语言学习上,前者是内容学习,后者是形式学习,两者都忽略了产生材料自身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本源性东西———丰富的社会实践和个性化的阅读主体,在教学方法方面根本上是一致的———灌输,即便是偶有启发,启发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灌输,更好地完成系统的材料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灌输,整个课堂实际上是封闭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真情实感的交流,读书内化,成为虚谈。 联系生活是学生对阅读对象产生和形成间接兴趣的关键。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实践范围、生活直接经验的有限积累和储藏,让学生带着“学以致用”的心理需求去阅读。
比如:文本中有对人物“手”、“眼”刻画的分析领会,那么就让学生拓展到对生活中自己身边人物“手”、“眼”的观察刻画,在加深对文本理解的同时也对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
让学生从文本中发现与生活、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东西,让学生感觉到阅读与生活、与自己有着紧密的联系。
现代文阅读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阅读兴趣,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会恰到好处地运用阅读技巧。
语文,因生活而灿烂,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然而,很多时候语文教学恰恰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上、课堂里,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单调、乏味,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和乐趣。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必须和学生的生活需要、精神需要联系在一起。
三、培养专题自主拓展阅读的意识,丰富阅读的渠道和方式
自主拓展阅读中,学生自己选择阅读的“权利”大了,“权利”大了往往兴趣也就高了;人常常是会做的事、能做好的事更乐意去做,阅读也是这样。学生可以就诸如“感受真、善、美”、“走近名人”、“诗词欣赏”、“秦风汉韵”、“杂文纵横”等大专题及“走近鲁迅”、“感恩父母”等小专题进行系统的拓展阅读。
由于专题自主拓展阅读是课内外相结合,自主阅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有收集、交流、研讨推荐等环节,包括了从课本到网络、从文本的比较到点评分析的比较、从师生比较到对照名家点评等丰富广阔的阅读方式和领域。学习形式较之单一的课堂接受学习有趣而高效———学生有了自我展示的机会,交流推荐中他们能够体会到成功展示自己阅读体会的快乐,其阅读的兴趣会大大提高。不仅是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了,自己走进书里了,就会感到读书的乐趣,有了内驱力,学生对整个语文学科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长此以往,课堂交流或是平时交流中、讨论问题或作文、随笔时他们的知识面就会比较广,显露出一定的深度和独见性、较成熟的思想观点,展示着较成熟的语言色彩,思路清晰、表述准确到位的特点。
四、给予充足的时间,在细嚼慢咽中品味;强化语言表达的训练意识,明确表达能力的提高关系到阅读水平的提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知识积累一、前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关键阶段,青少年学习的习惯和方法,都在初中阶段进行塑造。初中阶段的教学状况对学生进入高中乃至大学阶段的学习,都会有决定性的影响。语文作为一门积累性的学科,其教学的特点是连贯的线性。因此,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尤其要予以关注,而阅读作为学生储备语文知识的根本途径,阅读方法的传授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教学的策略思考
1.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或者知识积累作为教学切入口
语文的阅读教育重点和难点就是在于理解。语言毕竟是一种抽象的工具,需要学生在大脑当中形成具体的影响,并且理解其抽象的含义,所以解读文本是需要个人的经验作为积累的。因此,初中的语文教学关键就是鼓励学生对于文章当中的文字以及语言进行解读,从而对文章的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是一个解构然后重构的过程。这种理解过程,也可以视之为学生和文章之间产生的对话,这种对话模式,一旦学生依靠自身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在阅读过程里面,往往是运用了多种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包含了直觉等。学生的知识得到应用,其个人也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感受。但是如何应用这种情感以及知识的积累,对于初中生而言并不是一种熟练的技能。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忽略了学生的个人体验,导致学生只能够通过教师的个人体验,进而解读文章的含义。
实际上,学生的个人情感以及个人的知识积累虽然并不多,但是情感直觉等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初中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发掘这一方面的资源,让学生能够感受文章,并且期待阅读,对阅读文章、解读文章方面能够产生更多的期盼,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热情和乐趣。如涉及到一些冒险类文章的阅读时候,可以让学生去谈一谈自己是不是也经历过一些冒险的活动,或者对于一些爱国文章或者英雄、历史类的文章,鼓励学生回忆自己曾经掌握过的历史知识、英雄人物的事迹,从而学生渐渐产生出更为浓厚的阅读兴趣,能够建构出自己的新知识和运用经验去解读文章的含义。
2.重视阅读类教材的资源挖掘,从而延伸学习的空间
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往往都是照本宣科,没有真正创造性的内容在其中。语文阅读文章往往包含了很多方面的知识,并且也可以和学生考试的技能应用结合在一起。这就是需要教授课程的语文老师,擅长更深入地挖掘阅读类教材当中的资源,特别是文章当中包含的各种知识的整合,知识的重构以及拓展,可以让学生对语文课程当中的阅读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
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阅读资源,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让这种阅读课程变得枯燥。所以,对于教材当中文章的学习价值,应值得思考和深层次地挖掘。部分学生家庭由于经济能力所限制,或者是家庭氛围的差异,可能并不会有许多藏书,加上中国当前公共图书馆的设置也是不足的。因此,教师应让语文的阅读成为各类知识的交融之处,正所谓文史哲是不分家的。在阅读课程之中,挖掘出当中的深层次含义,进而鼓励学生在阅读能力和阅读量上日益精进。
而名著阅读所耗费的课外时间必然也比较多,而且名著往往篇幅也比较大,所以一部分的初中生对于名著阅读的兴趣也并不是很大。教师更应注意到,如何萃取名著当中的精华部分,如何让名著的知识和阅读技巧能够一并呈现出来,让学生更能够把握住名著的精髓和阅读的技巧。因此,教学阅读的过程,往往是教师示范性展示自身在阅读方面技巧的一个重要平台,教师不应过分重视阅读题目的答案,而应是传授一些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甚至是一种更具备普遍性的阅读逻辑,让学生能够在课程当中体悟这种逻辑,慢慢形成自己的阅读技巧和阅读逻辑。
三、阅读课堂教学技巧上的思考
1.用思路引导课堂的教学
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会给自己列出一个教学方案或者提纲,但是这个方案或者提纲却未必能够为学生所使用。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这一个思路并不是直接应用在阅读上的思路,而仅仅只是一种教学上的思路。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教学的过程应该和学生进行阅读的思维过程保持一致,这样学生就可以慢慢形成一种科学的阅读思路。思路是需要梳理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当中,也常有自己的观点或者是阅读的小窍门,但是尚未形成具备系统性或者逻辑性的思路。因此,教师在阅读课堂上的重要任务,主要是梳理出一个思路,让学生能够在阅读的章法下,更具备效率地阅读并且建构出新的知识模型,从而理解文章的关键性的内容,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把握学生的思路,并且传授自己的思路,让学生建立新的思路,将会是阅读教学当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开启学生阅读智慧之门的关键。
2.整体感悟和局部分析相结合
阅读文章需要面对整体和局部的分析,阅读的题目也常常会如此设置。教师在教授阅读技巧的时候,要让学生能够进行局部分析,教师在日常的课程里面应展示分析的方法。分析文章的局部,需要一些具备逻辑的思路,要有章法,如何更好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文章的内容,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观点,也就是说和写的结合。
体感悟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快速阅读技巧,在短时间里面快速完成文章的阅读。学生需要具备一个阅读的框架,教师着重要引导学生在文章阅读当中,擅长抓住文章的重点,能够通过这些重点解析出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因此,文章的阅读要线条化。文章的整体线条如果难以把握,则可以用局部分析,将各个要点抓出来,从而贯穿形成阅读的线条,让学生能够捋出线条,从而把握文章的根本大意。
参考文献:
[1]刘俊合.浅谈课改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新作文,2010,(8):24.
一、由阅读,自我感知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关键。只有认真读才能够发现问题,体验情感。才能进一步地做到“问”和“悟”,因此,我们在对于文章进行阅读时,也要做到实时有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是要求学生先将文章读懂、读熟,并且在读的过程中,教师总是要依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篇文章,目的是让学生进行所谓的有目的地阅读。但是,这种方法并不科学,在进行问题设置时,我们实际上就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方向,学生如果按照我们设计的问题去理解文章的话,就相当于我们已经给孩子的思维套上了“紧箍咒”。在阅读教学时,需要我们做到自然,毫无杂念地追求文章最本质的东西。让学生自由地阅读,往往他们会对于文章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很好的把握。当然,受生活经验和阅历限制,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当学生出现疑问或是遇到难题时,就需要老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如果出现观点性错误时,老师必须及时对其进行纠正。
二、用赏读,品味情感
读书的时候要平心静气,以欣赏为目的,细细地品味才能读出情感来,才能深入到作者的灵魂中去,去感知作者当时的思想与情感。作为老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学习朗读的技巧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
三、生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改革倡导自主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从原有的被动式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讨论来解决质疑的方式理解文章内容,让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到理解、感悟及积累阅读知识和技巧。如果在阅读之后,对于文章还存有疑惑的话,老师可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一起探索研究;当学生出现困难时,老师也要适当地给予引导。
1.文学名着阅读的功效
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并"发展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而文学名着阅读更可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以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生命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可见名着阅读为学生打开了通向世界的一扇窗,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近年来文学名着阅读这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广阔天地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文学名着阅读的现状
笔者曾对我校的学生作过一次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对中国四大古典名着并非人人涉猎,对其他有影响的作品读得不多;二是,对古典诗词缺乏热情,有把苏轼说成唐朝诗人的;三是对现代文学作品兴趣不高,连茅盾、路遥都不知道;四是对外国名着知之甚少;五是喜爱看的偏重通俗刊物(如《故事会》、《民间故事》);偏重情节离奇、刺激性强的武侠、言情小说。
造成此原因主要有: 观念淡漠,认为读不读不会影响考试成绩、把大量的时间化在对语文知识的操练和掌握上,缺少阅读的时间、由于远离阅读,长期享受不到阅读的,没有阅读的兴趣。
3.文学名着阅读的方法:
3.1转变观念。古人很早就给我们指明了学习语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只有多读书,才能有充足的"源头活水",只有多读书,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实的事例也告诉我们: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哪一位文学巨匠不是通过大量潜心阅读而取得辉煌成就的?哪一位高考状元在谈到学习经验的时候不是把"多读"放在第一位的呢?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明确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开拓学生学习视野,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中去。课内学方法,课外得"营养",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紧紧抓住文学名着阅读这块重要阵地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2培养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才会有成效。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旅程。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阅读的特征,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课或阅读讲座,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追求,提高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从而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因此在开学初,我就给学生讲明阅读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同时开列了80多部作品书目,简单介绍情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文学艺术价值、思想价值,使学生有个初步的印象,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学期中间我利用教科书上的名着选段引发学生阅读名着的兴趣,例:在教《杨修之死》时推出许多三国的人物,课后布置学生列出《三国演义》中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写出他们不平凡的事迹等。还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VCD,让学生欣赏名着拍成的影片,从而获得较直观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3拓展阅读渠道。(1) 要求班中每人购买一本名着,各各不同,相互交流着看,无形中就在班里形成了一个小型书库,有语文课代表管理并督促同学定期借阅。 (2)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由8个小组长负责做好学生的借阅工作。 (3) 通过网上查询资料,熟悉相关网址,推荐给学生阅读。
3.4加强阅读指导。
3.4.1课内示范,教给方法。在课外阅读初期,我们可利用课堂适当延伸,以起到示范与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在讲《香菱学诗》时,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有关文字,了解作者对香菱的刻划是多视角、全方位的,并通过对香菱苦志学诗的细节描写品析讨论,使同学们对香菱的性格特征达成公识:天资聪慧、专心致志、废寝忘食。然后布置同学们回去看《红楼梦》第一、五回等,联系香菱(甄英莲)的悲惨身世,对香菱的强烈求学欲望和专心致志的精神进一步体会。由此学生们不难悟出作者对香菱悲惨的一生寄予了深深地同情。而这也为学生了解其他人物特别是有着类似经历的林黛玉指点了迷津。 再例如:在讲《出师表》是时,在了解诸葛亮生平事迹之后,重点分析他身上那种忠心报国的儒家思想,所以才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后要求学生课后找到《后出师表》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进行比较阅读,深刻地体会仁人志士那种身怀天下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心。
3.4.2指导学生自我咀嚼。读书切不可走马观花,读完后一点不留痕迹。学生往往在了解了故事情节后,就把书弃置一旁。这种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远远没达到要求。我要求学生每月阅读一本文学名着,写两篇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可评论作品主题、人物性格、人物的行为价值取向、人物的评价、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甚至可改变情节、续写结局等。每学期进行一次舞台剧表演,让学生自己把名着改编成剧本,然后由学生自己编排、设计、表演。没有对名着的一定把握,就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训练教学策略探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解决好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为学生奠定文学素养的基础,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试金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需要协调好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需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掌握阅读教学的训练策略,因为初中语文阅读是一门在实践阅读中感受、理解、赏析和评价的课程,不仅要明确“读什么”,更应掌握“怎么读”。因此,需要进行阅读教学的策略训练,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决战中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训练策略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
1、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训练策略
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由封闭走向开放,重新定位师生双方的位置,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学生主体结构的构建,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学中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此外,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应转变为以学为主的过程,重结果的同时更应重视学习的过程,从知识的认知能力,到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过程的体味以及学生在阅读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来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下面以《陋室铭》的阅读教学训练为例。
《陋室铭》的教学活动以“男女生研究古文对抗赛”的形式进行。教学过程分解为六个环节:一是学生自主阅读并对古文进行翻译;二是教师让学生对刘禹锡作品、生平、写作背景等文学常识的简要阐述,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发言做一些补充;三是让学生分小组翻译整篇文章,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点评;四是学生提问环节,教师回答学生在课堂中没弄清楚的问题,或者是让学生阐述自己与教师不同的观点之处;五是学生发言环节,让学生讲讲自己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后的感受,或是对文中所提倡观点的看法;六是知识点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整篇课文学完后的知识点和重点的串联讲解与归纳总结。
整篇课文的讲解和学习过程,大约花费三个课时。教学过程中即找准了师生的定位,以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训练方法遵循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语文阅读训练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还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与开发都体现了现代语文教学中开放性的特点;此外,师生互动环节、学生自主发言环节等体现教学的民主化、个性化和科学化的结合,师生思想和学习方法的交流成了语文阅读训练的宝贵资源和经验。
2、多种阅读教学策略和教学形式相结合
新课标倡导语文阅读教学应有多种教学策略,营造严肃活泼的教学氛围,突出师生教学中自主创新精神。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四种:一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即以学生为主的提问主动探究、沟通与交流,从而获得阅读材料中所表现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或人生经验的教学训练策略;二是,学生自主性阅读教学策略,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阅读材料出发,进行自我指导与激励,以学生分小组讨论的形式去发现并解决材料中的问题;三是,创造性的教学训练策略,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和解题方法的贯彻,使学生在面临不同题材阅读材料时能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四是,师生对话教学训练策略,即将阅读材料中的重点或内容以师生对话或生生对话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在对话中取长补短,吸收作品精华,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语文阅读积累和文化素养的积累。下面以《孔乙己》的阅读教学训练为例。
教学过程分为个五环节。一是,教师在上课前提出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的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即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按中心思想给小说分段,并探究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内涵;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整篇课文;三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或探讨,交换各自意见;四是,学生自主发言,让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讲解在阅读完课文后对中心思想和主题人物的把握;四是,教师评点环节,对学生的发言和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进行点评,并串讲整篇课文和点明课文中的重难点;四是,概括环节,让学生以片段形式对小说情节进行自我理解式的还原;五是,课后习题练习环节,学生自主完成课后习题。
这五个环节大约花费三个课时,通过多种阅读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不仅能把握小说的主题,理解主题思想,体味鲁迅对腐朽罪恶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社会的批判。更能在学生之间对话教学中学习他人的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锻炼阅读思维。
3、总结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需要协调好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需要学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掌握阅读教学的训练策略,因为初中语文阅读是一门在实践阅读中感受、理解、赏析和评价的课程,不仅要明确“读什么”,更应掌握“怎么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训练的策略主要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包括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训练策略和多种阅读教学策略和教学形式相结合的训练策略。
参考文献:
[1]马俊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法初探[J],学科教育论文,2011(5).
[2]李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加强方法指导[J],学科论文,2011(5).
关键词: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策略;教学
个性化阅读是指师生之间从多重角度形成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阅读的体验感,尊重学生对阅读的反馈意见,从而有助于师生之间在思想和心灵上形成良性的互动,便于教师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由于个性化阅读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因此,具有自由性、批判性、创造性等特点,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主动积极的自我反思,启发学生从多层次的视角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本文就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质量。
一、创设个性化的阅读教学课堂,营造师生互动的阅读氛围
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要以情感教育为基础,语文阅读的核心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情感的碰撞和交流,只有自己对文章内容感同身受,才能在教学中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所在。通常教师会选择以情激境,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阅读的情趣,在仔细阅读和字字斟酌之间体验阅读带给学生情感上的收获。例如,教师在教授《背影》这篇文章时,教师在课前播放了一首有关亲情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以此激起学生对亲情的共鸣,为课文的阅读和讲解埋下浓厚的感情基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散文讲述的父亲送作者到火车站为他买橘子的情景,留给作者最深刻的印象便是父亲替他买橘子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作者用朴素的文字细腻地描写出父亲对儿女真挚的爱,这种爱没有轰轰烈烈,而是渗透在平凡的事件中,体现父亲对儿女的关爱之情,令人感动。教师对于作者在写作时运用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学会如何在阅读中收获语文写作知识和提升阅读欣赏水平。
二、通过定位阅读,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阅读
精神层面的阅读注重学生情感价值的提升和阅读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通过定位阅读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增强教师、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多重互动,组织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以便完成定位阅读的目标。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文章《春》时,将阅读主题定位为:“拟人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语言效果”,体会:描写小草的生长用“偷偷地钻出来”、描写各种花竞相开放用“赶趟”形容、把对风的描写比拟成“母亲的手”等语句的精妙之处。使学生在掌握拟人修辞手法的具体应用外,还能体验这种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给学生的精神方面带来阅读上的愉悦。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并在阅读中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升阅读的鉴赏能力。
三、个性化的阅读与生活化的教学融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将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融入阅读教学中,通过生活中经常熟悉的案例或者是与文章有联系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灵感,提升自己的领悟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风筝》这篇文章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进行阅读教学,通过视频展示有风筝的故事,勾起学生对事物有关的想象,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的阅读和理解中,通过文章中对小时候关于风筝事件的描写,体会作者对小兄弟“虐杀”而无怨恨的感慨,同时也展示了作者自省的精神。由此,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描绘自己生活中有关风筝的故事,提升学生语言表达水平。
四、构建多元化的阅读教学评价体系,为学生的阅读指引方向
阅读教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多样化,还要标准化,不仅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还要加强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以及批判思维方式的发展。此外,阅读教学中还要侧重学生个体性差异的具体表现,如,想象力、听说读写、观察力以及对文本的感悟能力,以此作为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标准,为调整学生个性化阅读策略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不仅要贯彻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还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策略的调整,不断刺激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让阅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阅读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成为滋养学生精神升华的沃土,成为不断创新阅读的有效途径,完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多层次化的解读过程中重塑人文精神、完善人格,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