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生物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微生物行业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生物行业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生物行业研究报告

第1篇:微生物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 头孢菌素 生产废水 生物处理

1 引言

抗生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废水是一种成分复杂、色度高、生物毒性大、难降解高浓度有机废水,长期以来是污水治理领域的一个难题。头孢类抗生素产业已经发展成占世界抗感染药物销售额40%以上的重要产业[1]。头孢菌素C钠盐是生产7-氨基头孢烷酸(7-ACA)的重要原料,而7-ACA是合成头孢菌素的重要中间体,也是头孢类抗生素发酵法的主要水污染环节。本文以头孢菌素C钠盐生产线为例,分析污水产生环节、污水特征,提出适合头孢菌素生产污水特征和排放要求的污水处理工艺组合,探讨其达标排放可行性。

2 头孢菌素C盐污染产生途径与污水特征分析

2.1废水产生途径分析

头孢菌素C钠盐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废水主要来自发酵残液(母液)、树脂洗脱废水、设备及地板冲洗水、冷却水等,其污水产生环节见图1。母液为发酵液分离提取过程产生的发酵废液,含有大量未被利用的有机组分及其分解产物,污染物含量高,属高浓度有机废水。洗涤废水来源于发酵罐的清洗、分离机的清洗、及其它清洗工段和地面清洗,属于低浓度有机废水。冷却水属清净下水,可循环使用。

2.2废水特征

头孢菌素C钠盐生产废水是一类含难降解有机物和生物毒性物质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其主要特征:(1)发酵残余母液营养物的高,正常情况下BOD5约4000~13000mg/L,若发酵失败,排放的发酵废液BOD5可高达20000~40000mg/L;(2)存在生物抑制性物质,如残留CPC抗生素及中间代谢产物、杂环类有机化合物,发酵中抗生素得率较低,约0.1~3%,采用大孔径吸附树脂提取得率约78~80%,一般条件下残留的CPC浓度约100~1000mg/L,且难以被生物降解;(3)含高浓度硫酸盐、表面活性剂(破乳剂、消沫剂等)和提取分离中残留的高浓度酸、碱、有机溶剂等,一般情况下硫酸盐浓度在2000~4000mg/L; (4)pH值低,且波动大,温度较高,色度高和气味重;(5)间歇排放,水质、水量变动大;(6)废水中悬浮物浓度高,主要为发酵残余培养基和发酵产生的微生物菌丝体,一般悬浮物浓度在500~20000mg/L[3~4]。

3 头孢菌素C钠盐生产废水处理工艺组合与特点

3.1工艺组合

根据头孢菌素C钠盐生产废水特点和现有抗生素废水处理工艺研究、应用现状,本文重点探讨预处理+折流式厌氧反应器+三相好氧流化床工艺+絮凝处理工艺组合对头孢类抗生素废水处理工艺特点,具体工艺流程如图2,其工艺流程为:

3.1.1预处理:废水先经过贮液池后,经板框压滤机过滤去掉废水中残留的菌丝体后进入污水调节池,在此进行水质、水量的调整;

3.1.2厌氧反应:污水由潜水泵提升进入折流式厌氧反应器,在厌氧条件下,将污水中复杂物质转变为甲烷和二氧化碳(统称沼气);

3.1.3厌氧处理液在中间池,经絮凝沉淀后,再由潜水泵提升进入三相好氧流化床,在空压机不断提供充足溶解氧的条件下,流化床中的好氧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物逐步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削减有机物;

3.1.4流化床出水流入混凝沉淀池中,加混凝剂沉淀处理后排放。

3.2工艺特点

本工艺组合具有如下技术特点:

3.2.1抗生素废水中悬浮渣料及菌丝体含量高,预处理单元采用板框压滤机压滤作用可大大降低废水中的菌丝悬浮物,降低后续污水有机污染负荷。

3.2.2调节池调蓄预处理对压滤过的污废水进行调量、调质。制药废水pH值较低,且对部分微生物具有毒性,通过调节废水pH值可以起到解毒作用,具体情况可根据产品回收率高低确定。若产品回收率低,废水中抗生素类物质含量高,毒性大,则需要考虑对其进行解毒处理,一般通过投加烧碱提高pH至11以上,然后在使用盐酸回调pH,以满足后续生化处理的需要。

3.2.3采用折流式厌氧反应器(ABR)

该工艺Bachman和MeCarty等人于1982年前后提出的一种新型高效厌氧反应器,其构造如图3。

反应器特点是:内置竖向导流板,将反应器分隔成串联的几个反应室,每个反应室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上流式污泥床(UASB)系统,其中的污泥可以是以颗粒化形式或以絮状形式存在。水流由导流板引导上下折流前进,逐个通过反应室内的污泥床层,进水中的底物与微生物充分接触而得以降解去除。虽然在构造上ABR可以看作是多个UASB反应器的简单串联,但工艺上与单个UASB有显著不同。UASB可近似地看作是一种完全混合式反应器,而ABR则更接近于推流式工艺。反应室中的微生物相是随流程逐级递变的,递变的规律与底物降解过程协调一致,从而确保相应的微生物相拥有最佳的降解活性。

同传统好氧工艺相比,厌氧反应器的一个不足之处是系统出水水质较差,而ABR的推流式特性可确保系统拥有更优的出水水质,同时反应器的运行也更加稳定,对冲击负荷以及进水中的有毒物质具有更好的缓冲适应能力,更适用于头孢生产废水特性。此外,ABR推流式与同等总负荷的单级UASB相比,ABR反应器的第一格承受远大于平均负荷的局部负荷。

3.2.4三相好氧流化床

将废水从底部以超过一定极限值的流速进入流化床,并通入空气,表面具有生物膜载体即开始流化,这些颗粒剧烈运动,使固(生物膜)、液(废水)、气(空气)三相之间得到充分接触,颗粒之间剧烈碰撞,生物膜表面不断更新,微生物始终处于生长旺盛阶段,具有如下特点:

①流化床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由于采用了小粒径固体作为载体并且载体流态化,使每单位体积滤床提供的载体面积比流化前大为提高,因此它的比表面比一般生物膜法大得多。

②流化床具有高浓度的生物量。与传统的活性污泥系统(3~5gMLSS/L)相比,生物流化床的生物量总固体浓度可达15~40g/L。由于所涉及的生化反应一般是零级反应,因此这种高生物量浓度可以减少处理的水力停留时间。

③生物流化床具有很高的容积负荷率α和污泥负荷率β值。该方法的α是普通活性污泥法的13倍以上,生物滤池的38倍以上。因此,在相同进水浓度下,采用生物硫化床处理污水,可以使装置的容积大大减小,从而显著降低工程投资及土地占用面积。在土地资源短缺的东南沿海地区更具有实际价值。

④生物流化床具有很强的净化能力。流化床的K值是其它方法的1~3倍 (K值为BOD去除常数。它是衡量处理装置净化功能的一个相对指标),因此,净化功能很高,与常规生物处理系统相比充分显示了高效的特点。

⑤耐冲击负荷能力强。由于生物流化床的生物膜浓度高、传质效果好以及物质在床中分布均匀,废水一旦进入床中,就能很快得到较好的混合、稀释,对突然增加负荷的影响就能起到缓冲作用,适合头孢类抗生素及杂环类有机污水处理。

⑥流态化状态消除了诸如阻塞、高压降落、不完全混合及氧传质不好等,使颗粒与液体之间的界面不断更新,加上水、气流紊动情况较好,提高了基质和氧的传递速度,从而提高了生物膜生化反应速度。气、液的剪切作用加速了生物膜的更新换代,提高了微生物的活性。

上述六方面的特点充分显示了生物好氧流化床废水处理技术具有普通生物法无法比拟的优点,所以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相当活跃。

(5)处理系统末端采用二沉池投加絮凝剂的处理工艺,可进一步去除经过厌氧+好氧处理后的难降解的有机物,提高出水水质,保证尾水稳定达标排放。同时,末端絮凝工艺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承受污染物冲击负荷的能力,提高系统稳定性和调节能力,对于高浓度、高毒性、难降解的有机废水处理是非常必要的。

4 工程应用实例

上述工艺已经成功应用于福建省某头孢类抗生素厂的污水处理工程。该公司于1998年投资1000多万元,采用上述工艺流程建成日处理能力为1500m3/d的高浓度头孢废水处理系统。处理系统进水污染负荷约CODCr 15000mg/L,SS 5000mg/L,经过物化+厌氧+混凝+好氧+絮凝沉淀等工序处理后,出水的CODCr可降低至300mg/L以下,该工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出口浓度监测结果统计见表3。通过几年的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技术较为成熟,设备运行可靠,操作方便,运行稳定,调节能力强,耐冲击效果较好,COD去除率达98%,污水处理设施出口水质可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生物制药行业二级排放标准。

5 结论

头孢类抗生素废水是一种成分复杂、生物毒性物质高、色度高、含难降解有机物质和生物毒性物质,以及高硫酸盐浓度的有机废水。在实际抗生素制药废水处理中,常用物化、生化(厌氧+好氧)等工艺组合进行处理。采用预处理(压滤\pH调节)+折流式厌氧反应器+三相好氧流化床工艺+絮凝处理工艺组合对头孢类抗生素废水进行处理可获得较好的处理效果,系统运行稳定,耐负荷冲击能力强。

参考文献

[1]中国头孢霉素原料药产业调查报告(2006版), 2006

[2]张光宇. 一步酶法制备7-氨基头孢烷酸(7-ACA).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成立大会论文摘要[M], 1993

[3]福建省福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增年产1500吨CPC-Na盐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

[4]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登记管理办公室,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培训系列教材化工、石化及医药类(试用本)[M],北京:2006.

[5] 曾丽璇,张秋云,刘佩红,吴 涛. 抗生素制药废水处理技术进展[J]. 安全与环境工程,2005,12(4):62~64.

[6]巩有奎,张林生. 抗生素废水处理研究进展[J]. 工业水处理,2005,25(12):1~4.

[7]李耀忠,等. 光催化降解三类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J]. 中国给排水,2003,19(1):5~8.

[8]肖利平,李胜群,周建勇,等. 微电解-厌氧水解酸化-SBR串联工艺处理制药废水试验研究[J]. 生态科学,2002,21(1):62~64.

第2篇:微生物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应用比重不断提高很多消费者对塑料总是有戒心,觉得塑料的性能不如钢铁。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现在的塑料性能已经大大超乎我们的想象。

据介绍,塑料在性能上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成为了制造家电产品经济实惠的原材料。如塑料色彩鲜艳,非常适合用于制造电器外壳,其硬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也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多数家电产品工作时都要发热,家电产品所用的塑料已经能长期耐受较高温度。塑料的阻燃、绝缘性能良好,除传统的尼龙6和尼龙66外,耐高温尼龙PAPT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行业,如小型接插件、手机外壳用高焊接强度接插件和板与板之间的接插件等。此外,塑料还具备加工性能好、价格适中的优势。

塑料尤其是工程塑料,在电子电器产品包括光盘等信息产品中,是其应用最大的领域,约占全部用量的25%以上。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塑料在家电中的用量已占重量比的40%。如彩电、空调等家用电器的平均使用量为每台1.5-2.5千克。

另据了解,在家电行业,产品塑料化已成为家电行业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塑料已成为家电领域应用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材料,近几年每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9.5%左右。

据业内人士介绍,现在的塑料通过各种工艺的改进已经成为大部分电器及电子产品的核心成分。各种高终端工程塑料和化合物达到了绝缘性能、耐热性能、防火性能的更高要求。塑料原料技术的发展造就了许多制造业的新机遇,在全世界的电器及电子产品行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也促进着电子电器行业整体向新的台阶迈进。

塑料性能逐渐改善随着科技的发展,塑料的性能不断被改善、提高。

据介绍,塑料中有许多不同的类别和层次从聚碳酸酯(PC)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到聚丙烯(PP)等,其经过不同的配比混合后可加工成多种多样的原料,性能可以满足电子及电器产品不同的需求。数据分析显示,我国人均钢铁和塑料用量分别为600千克和50千克,以塑代钢正在成为新型材料研发的一个方向,而且开发空间很大。

美的集团采购中心秦书杨主任表示,随着家电外观越来越多样化、艺术化,对特殊效果的塑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产品性能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新材料、新设计、新工艺,用高性能工程塑料替代金属材料已经是大势所趋。该公司已开始采用金属色、珠光色、渐变色免喷涂塑料替代高成本、高污染喷涂工艺。

据了解,塑料除了可以满足家电外观设计的新需求,还可以满足家电产品技术更新上对材料提出的要求。比如说冰箱的聚氨酯保温层如何更加保温环保、内胆材料的延展、拉伸性能如何能更好的实现复杂结构等。

还有,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愈加重视,对家电的抑菌和杀菌功能塑料提出了更高、更规范化的要求,据悉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将抗菌塑料用于冰箱、洗衣机、饮水机、电饭煲、空气清新机等以减少微生物污染和病菌交叉感染。美国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预测,随着人们对产品的安全与卫生要求a的提高,全球抗菌塑料市场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到2015年,全球高达20%的塑料制品将具有抗菌功能。

新型塑料不断涌现塑料与家电制造业关系密切,随着家电的升级换代,新型塑料也不断出现。

据了解,现在玉米淀粉已可做塑料原料,一家再生塑料生产公司的负责人唐鑫介绍说,这些塑料是由可以吃的玉米淀粉所制成的,绝对环保无污染,最吸引人的是这些原料的可降解。唐鑫说,这些原料制成的产品在淘汰后只要进行深埋处理就会溶解,十分环保。

别据了解,抗菌家电离不开抗菌材料的使用,抗菌塑料开发的技术核心是在塑料中添加的抗菌剂。以往的抗菌剂,会致使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化学稳定性较差,且在塑料中易发生迁移,导致抗菌寿命缩短。近年来,无机抗菌剂则是通过所含金属离子(Ag+、Cu2+、Zn2+)的抗菌杀菌作用来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不产生耐药性,且耐热性突出(>600℃),但银的高成本也制约了其更大范围的应用。

第3篇:微生物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畜禽养殖;污染;节能减排;措施

中图分类号:X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2015202

1引言

“综合利用、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是节能减排技术的基本要求[1]。对于畜禽养殖行业污染防治,既要采用先进合理生产工艺,减少污水排放,实行产前控制;又要对粪污进行有效治理,实现粪便还田资源化综合利用,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充分转换和良性循环。南雄市近10年来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给农村环境带来很大影响,污染纠纷及事故引起群众投诉的案例不断增多,养殖业畸形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可见引入节能减排技术应对养殖污染是遏制农村环境恶化的根本出路。

2畜禽养殖业污染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1养殖业污染因子与种类

养殖业全过程产生污染物种类多、量大、浓度高。据估算,1 头猪日排污量相当于6~7个人的日排污量,以2013年南雄市生猪养殖规模59.5万头计,相当于超过290万人口的日排污量[1];污染物有粪便、粪尿污水、恶臭及有毒气体,污染因子复杂且负荷很高。污水中含大量N、P物质和CODcr、BOD5、氨氮、SS等,一般CODcr超标30~50倍、BOD5超标40~60倍、SS(悬浮物)超标10倍以上[1]。养殖过程会产生大量恶臭气体、病原微生物、蚊蝇寄生虫卵和粪污堆放时有机物腐败分解物,如甲烷、有机酸、氨、醇类等200多种有毒有害成分[1]。大量畜禽粪便污水及其有毒污染物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水质和周边环境, 威胁人畜健康和养殖业发展。

2.2养殖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1)影响水体。高浓度污水排入河流鱼塘农田, 恶化水质,危害水生生物,导致鱼塘及河流丧失使用功能。污水有毒成分进入地下水, 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水体发黑变臭[3]。

(2)影响大气。恶臭及有毒有害气体对人畜造成刺激,影响员工健康和工作效率。长时间吸入有害气体损害肝肾,改变神经分泌代谢机能,降低免疫力。

(3)传播病菌。畜粪产生病原微生物及蚊蝇,危害人畜健康和养殖场防疫卫生,引发人畜传染,甚至疫情发生,带来灾难性后果。

(4)影响作物生长。农作物使用高浓度畜禽污水,造成晚熟不熟甚至作物腐烂,堵塞土壤空隙板结,危害农田生态。

(5)畜粪影响。畜粪不综合利用,导致农牧脱节、种养分离,畜粪随意堆放丢弃,既浪费宝贵农业资源,又严重污染环境,加重环境承载负荷。

3节能减排技术对养殖污染整治的适用

性分析3.1节能减排技术的要求

3.1.1减少粪尿排放量。

首先使用节水技术,使污水减量化。一是控制养殖用水量,科学配水,保持需用水量相对平衡,改良饮水设施,避免跑漏渗,如采用饮水龙头供水,既清洁又防病;二是使用地下水,水源无污染,需要多少就供水多少,减少水浪费和终端污水处理量。其次,雨污分流。科学设计猪舍和雨污分流管网,防止雨水进入污水系统,注重绿化防护,减少臭味散发和疫病传播。

3.1.2科学清粪。

传统的水冲式清粪方式,畜粪直接进入水中, 固液混合难以分离,增加了后续治理难度与成本。这种水冲清粪方式是不可行的,要采用干清粪,先收集粪便后冲洗猪舍,使清粪后粪尿含水率大于95%[3],粪污分流减少污水粪量,降低污染物浓度。

3.1.3污水达标与综合利用

物理隔栅过滤分离污水固形物或化学絮凝沉淀水中悬浮物、胶体物质后,经多级化粪沼气池利用畜粪污水中厌氧微生物厌氧消化,可去除固体物质90%、CODcr 50%以上[4]。污水经厌氧处理后用于农林作物或农田浇灌。对较大规模养猪场预处理后的沼液污染物浓度仍然较高,需增加曝气耗氧处理,使污水浓度降解10%~30%,经湿地净化达到农田灌溉用水标准。

3.1.4粪便无害化及其利用。

畜粪直接施入土壤,遇水发酵产生高温、烧根烧苗,产生臭味、招来蝇蛆。必须经高温堆肥除臭发酵无害化处理后,成为有机肥料, 施用农田改良土壤,增产增效保护环境。贮粪设施选址需远离功能地表水体,猪场下风向或侧风向,并作防渗处理。对于种养结合的养殖场,贮粪池容积要满足作物用肥最大间隔时间。运输时防漏撒,全过程清洁运输处理。

3.1.5惠民措施促进减排技术应用。

一是采用成熟经济的减排模式,使养殖户乐于接受和推广;二是养殖业属于微利行业, 治理投资相对较大,虽有设施但简陋粗放,治污效果不好。据调查,一个中小型养殖场需5~10万元,大型养殖场需50万元左右建设治污设施[5],养殖户难以承受。政府应制定奖补惠民政策,降低养殖成本,扶持农户创业致富。

3.2应用分析

南雄市近十年养殖业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户收入,也给农村环境带来极大危害,群众投诉不断,上访纠纷增多,从2010年起案件逐年上升,2014年达到30件,群体性投诉4件[2]。经反思调研和分析对比,结合国家减排政策和南雄实际,成功摸索出一套科学适用的节能减排模式,得到国家、省减排专家充分肯定,认为值得推广,在2014~2015两年农业源污染减排考核时100%全部通过减排验收[6]。这套减排模式是“事前清粪、固液分离―沉淀池+沼气池+沼液贮存池―配套农林综合利用”[7],猪粪清出后晒干自用或外运到有机肥厂形成产品用于农作物。对种猪场或较大规模的养猪场加设曝气厌氧好氧设施和湿地净化处理,取得显著成效,养殖户积极配合,环境质量极大改善。

如南雄市南亩镇谢长生猪场,利用自家荒岭兴建猪场,占地150亩,年出栏1 000头,年产猪粪废水2 000多t,采用这套减排模式后,改进猪舍和排水(污)沟,取用地下水,改善供水装置节约用水,在冲洗猪场前把猪粪清走,放至曝晒场干晒。雨污分离后污水进入沉淀池、沼气池厌氧处理,沼液排入贮存池暂放。沼液贮存池用塑料薄膜垫底与泥土隔离,避免沼液渗漏。该猪场2012年3月利用周边荒岭种植板栗树2 000颗,用沼液施肥不外排,增加果园收入,实现零排放和农林综合利用[7]。又如南雄市温氏集团南亩鱼鲜种猪场,2009年兴建,占地2 065.22亩,总投资5 100万元,从事良种繁育,年存母猪8 795头、产商品猪苗15.6万头,年产污水7.1万t、粪6 860 t、猪尿1.5万t。该猪场2013年8月投资600多万元治理粪尿污水,采用“干清粪、固液分离―沉淀池+沼气池+厌氧好氧池+防渗氧化塘―配套种植综合利用+人工湿地”处理方式,引用山水由水龙头供水,清洁防病节约水源。干清粪后的高浓度粪尿污水经固液分离机进UASB塔、二级AO系统厌氧发酵,消减COD、氨氮、磷污染物,排入防渗氧化塘,深度净化处理后污水进入人工湿地,过滤吸附、置换降解进一步净化水质[8]。经验收检测,出水有机物总磷、氨氮、COD、SS含量低于《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猪粪收集后大部分用于场内林地果树施用,少量用于周边农业还田。经实施节能减排技术后,猪场内环境整洁,绿树成荫,周边生态良好,未发生过环境纠纷。

在猪粪处置上以政府免税补贴引入外资建设南雄市年丰有机肥厂,远离水源村庄,选址合理。原料全部来自猪场多余猪粪。采用配料、混合、上垛(堆成条垛状消除臭味)、高温发酵(15 d后臭味完全消除)、后熟(好氧发酵20 d后腐熟成有机肥)、综合利用处理工艺[9],实现无污染、无臭味、无蚊蝇,肥质好,适合农作物使用。有机肥一是通过协议签订,给予周边农场或农户使用,二是送至厂家精制商品有机肥。在惠民措施上,南雄市政府2015年安排专项资金394.2万元对达到节能减排要求或完成关闭任务的养殖场进行补偿,减少农户损失,提高养殖户配合环保的积极性,农村生态环境有了根本改善。

4结语

实践证明,南雄市正在实施的养殖业节能减排模式是科学、可行的。事前干清粪固液分离减少了畜粪污水中的固形物、悬浮物,设置雨污分流管网大大降低污水总量和污染物浓度,三级化粪沼气沉淀池或加曝气厌氧好氧设施对污水中微生物、污染物的净化处理发挥根本作用,畜粪与沼液污水的农林综合利用达到了污染物零排放和节能减排目标。在进一步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后,必将推动南雄畜禽养殖污染成功整治及其行业健康发展,实现农村环境质量良性好转。

参考文献:

[1]佚名.现阶段我国实施畜牧业清洁生产的对策[J].饲料工业,2002,23(10):55.

[2]南雄市环保局.“十二五”环境与污染投诉统计报告[R].南雄:南雄市环保局,2015.

[3]徐尚勇,张鹏.污染减排“负重”长跑[J].绿色视野,2013(3).

[4]汪清平,王晓燕.畜禽养殖污染及其控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2):97~98.

[5]李贤辉.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及治理措施[J].中国畜牧杂志,2003,39(5):58~59.

[6]韶关市人民政府.韶关市2014、2015畜禽养殖业污染减排验收情况通报[R].韶关:韶关市人民政府,2015.

[7]南雄市人民政府.南雄市2011~2015年畜禽养殖业污染减排与环境整治工作总结[R].南雄:南雄市人民政府,2015.

第4篇:微生物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X17 文献标识码:A当今世界,生物技术革命正在悄然兴起。面对这一新的发展机遇, 2007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颁布了“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从而吹响了我国向生物产业全面进军的号角。

1 形势与需求

1.1 全球生物产业的发展态势

近十年来,全球生物产业的产值以每5年增加2倍的速度增长,很多国家生物产业增长速度超过30%,约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10倍。美国能源部、农业部研究报告指出,到2020年美国10%的基本化工原料将取自农作物资源,2050年达到50%;生物服务市场以年均20-25%的速度快速增长,2005年全球委托合同研究达163亿美元,占研发投入的24.7%。很多学者预测,生物产业规模必将超过信息产业,产业规模大约是信息产业的10倍,到2020年,全球生物产业产值预计将达到30000亿美元,到2025年,人类社会将全面进入到生物经济社会。

1.2 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趋势

生物产业整体规模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我国生物医药实现产值8666亿元,同比增长25.23%。2010年我国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5万亿元,2011年我国生物产业产值接近2万亿。

国际化步伐加快。2008年,全国生物医药实现出货值723.24亿元,同比增长13.75%;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实现出货值233.13亿元,同比增长16.58%。我国生物企业继中古、中德在生物领域合作步入良性轨道后,中英、中印、中加之间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步伐也不断加快。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国家工程实验室等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启动建设。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建成运行。治疗型乙肝疫苗、人工耳蜗等一批重大技术和产品研制取得重要进展。

2 优势与不足

2.1 比较优势

资源优势。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4.65亩,是全国人均耕地3.3倍。全省未利用地达9675万亩,可利用后备耕地资源近2250万亩,占全国可开发耕地的22.5%。全省共有高等植物2532种,年产各种农业秸秆5600万吨,薪炭林900万吨,林业废弃枝桠、木材加工等剩余物至少4000万吨,中药材物种856种。粮食产量和商品量位居全国第一位。

技术优势。我省哈兽研研制先后获得各类科技成果254项,其中国家发明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50余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推出重组人干扰素a-2b等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省农科院培育的高产优质大豆绥农14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南琪教授等在国际上首创了以厌氧活性污泥为产氢菌种的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使国际生物制氢产业化目标至少提前了十年。

人才优势。哈兽研沈荣显院士是国内该领域唯一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教授是我省首位国家973 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世界首例基因敲除猪的完成者赖良学博士、世界首例克隆骡子的主要完成人李光鹏、世界首例胚胎细胞克隆猴的完成者孟励、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大鼠完成者周琪、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雪貂的完成者李子义等人都是我省培养的杰出人才。

2.2 存在问题

原始创新较少。我省生物领域的原创技术,除生物疫苗外,其它的97%以上的药品均为仿制品。产业规模偏小。2006年在全国生物制药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排位中,我省的位次在10名之外,除哈药集团外没有第二家企业能够形成较强的产业优势。研发投入偏低。全省101家生物高新技术企业的R&D支出为1.9亿元,占整个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6%。而全球大型制药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在9%~18%之间,著名生物技术公司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则在20%以上。

3 战略规划

3.1 生物医药

重点开发生物基因治疗类药物、新一代头孢菌素系列产品和具有独特地域品质的中药产品。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

3.2 生物农业

开发重要绿色农用生物产品6个,建立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生产基础地5个,到2020年全省生物农用产品推广面积达到5000万亩。培育10-15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业(种畜、种禽、种苗)、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生产企业(集团)。

3.3 生物能源

建设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的中试基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生产企业。到2020年前,根据资源和市场情况,进一步进行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生物质发电和供热、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和生物制氢的工业化建设,形成1-2个大型龙头企业,建设成为全国领先且规模较大的生物能源基地。

4 政策建议

4.1 加强科技合作招商引企

引入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如中粮集团、深圳科新、天津泰达、华晨集团、亚泰集团等,利用其雄厚的资本或在生物产业多年积累的成功经验迅速扩大我省生物产业规模;引入世界500强中的国外生物企业,如:美国辉瑞、强生、安进等公司,跟踪国际生物产业前沿技术,拓展生物产业国际市场。

4.2 主动组织设计重大、重点项目

通过主动组织设计重大、重点项目,优化配置各部门科技资源,突出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使企业真正成为投入主体、转化主体和收益主体,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使它们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得到政府资金的扶持,为我省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增长点。

4.3 加强以俄罗斯为重点的国际科技合作

依托对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国的地缘和人文优势,重点积极开展同上述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引进上述国家先进生物技术和产品,吸引这些国家的高层专家、学者来我省交流、讲学,共同从事生物前沿技术的研发活动,为我省生物企业和引进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4.4 建设生物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以共享为核心,以整合、配置优势资源为主线,在我省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的基础上,建设面向我省生物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生物产业创新活动提供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重点包括:功能基因平台、植物新成份筛选鉴定平台、转基因动植物技术研究平台、功能性微生物技术研究平台和基因表达产物分析平台。

参考文献

[1]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家发改委.

[2]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0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07.1

[4]李学勇.中国生物产业调研报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8.

[5]《中国生物技术发展报告》.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2003.6.

第5篇:微生物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一)资产的两重性 森林生物样性资产由森林生物资产(包括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和森林生态资产(森林生态效益资产)构成。森林生物资产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生物转化功能(岳上植,2002.)。生物转化是指导致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质量(遗传价值、密度、成熟期、脂肪层、纤维强度)或数量(重量、立方米、纤维的长度或直径)发生变化的生长、蜕化、生产、繁殖的过程,从转化的机理上看,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主要靠力的作用和自身的转化能力实现其再生和转化。林业生产活动只起“催化剂”作用,会经常出现数量不减反增的现象。因此,对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应定期地结合评估,以评估促进核算。

(二)价值的多元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是森林这一综合地域类型中所呈现出来的生物多样性。一般而言。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分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四类(国家环保局,1998)。直接使用价值是指森林生物多样性直接满足人们生产和消费需要的价值,又可分为直接实物价值和直接非实物服务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是指森林生物多样性提供的生态功能的价值;选择价值是指人们为了将来能直接或间接利用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支付意愿;存在价值是人们为确保森林生物多样性继续存在的支付意愿(张颖,2002)。价值的多元性决定了确认与计量的困难与复杂性。森林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与密切相关,其所体现的价值不仅在于为当代人提供直接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为人类及将来所创造的巨大的非直接使用价值,所展现的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

(三)资产的整体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相互统一的整体。当森林生物多样性作为提供木材、竹材和蘑菇及其它动植物产品来源时,释放的是直接环境效益,此时属于有形的森林生物资产;当森林生物多样性作为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等森林生态效益资源的时候,释放的是间接环境效益,此时属于无形的森林生态资产,两者的结合点在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同一载体。森林生态资产不能脱离森林生物资产而独立存在,两者相互依存,其价值的形成、消费和补偿过程密不可分。因此,森林有形资产在其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增减变动过程中,森林无形资产也相应地发生变动,其所发挥的生态效益地会发生变化。因而在对森林有形资产的价值确认和计量中,也要相应地对森林无形资产的价值及其所产生的效益进行确认与计量。

(四)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是相对稀缺的,这不仅表现在天然存量方面,还表现在生成率方面。同时,地球上生物物种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因而各物种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在绝对意义上是不可替代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产生了对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求,体现在会计上是必须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

(五)产品的公共性和市场的无形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发挥的生态效益具有典型的外部性,它超越了进行森林经营活动的林业行业以外的外部,即不通过市场机制反映的影响,进而会产生不能全部反映到私人收益中的收益。公共物品是具有外部经济性的典型例子。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发挥的生态效益主要是一种无形效用,不能贮藏和移动,生产者难以对其控制,即无法迫使受益者偿付了补偿费用后才能享用其生态效用。因此,森林所提供的生态效益服务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同时,由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中的生态资产一般不存在市场,所以应更多地考虑非市场价值的计价,实现对其生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

二、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会计确认、分类

(一)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会计确认 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会计确认是指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作为一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森林生态效益记入会计载体的过程。会计确认的核心是选择合理的会计确认标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要能够作为一项资产加以确认,应当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会计确认从上讲要同时满足四项标准:(1)可定义性。我国《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给出的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预期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最本质特征。森林中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如药用、食用、纤维、芳香油等)和野生植物资源(如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等)。作为林业经营组织来讲,一旦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为其所拥有或控制就能为它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净现金流入。因此,它们符合确认的第一个条件——资产的定义。(2)可计量性。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可以通过现有多种计量属性选择达到对其计量的目的,但是由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自身的特殊性,其计量比较复杂。同时,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定价主要通过对其价格评估的基础上进行。从长远来看,随着评估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能够做到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合理计量。(3)相关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能够导致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差别(于富生等,2000)。显然,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计量所反映的信息,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存量和流量信息,从而会影响到他们为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所采取的宏观或微观的经济决策。(4)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信息使用者可以对会计信息给予充分信赖。“当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并能够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3)。真实反映是可靠性的核心标志。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计量结果,可从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林业经营组织所拥有或控制的森林生物资产和森林生态资产的实物量与价值量,足以使决策者信赖。

(二)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分类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分类标准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是按存在形态分。按存在形态可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分为有形的森林生物资产和无形的森林生态资产。森林生物资产是指森林中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栖息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个体基因,包括林木资产、林副产品及以森林为依托生存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因此森林生物资产是一种有形资产。森林生物资产在价值层次上主要表现为物种多样性价值和基因多样性价值,在价值总额中主要表现的是直接使用价值。森林生态资产是指森林生态效益所形成的资产,包括有机物质的生产、的固定、的释放、营养物质循环与贮存、水土保持、净化污染物等。森林生态资产在价值层次上表现的是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价值,在价值总额中表现的主要是间接使用价值和和部分直接使用价值(如观赏价值、科学文化价值等),此外森林生物多样性所表现出来的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也归属于森林生态资产。

(三)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核算在实践中的 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会计核算的可操作性角度考虑,目前主要可侧重于森林物种多样性价值方面的核算,特别是其中植物和动物多样性价值的核算。虽然森林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但目前人们对每个层次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相对而言,物种多样性最明显也最容易测定。而森林遗传基因多样性多发生在分子水平上,它主要包括染色体的多态性、蛋白质的多态性和核酸的多态性三个方面。就目前人们的手段和认识水平看,要做到完全掌握森林中有机体,即动植物和微生物的DNA中的氨基酸的排列次序及其结构还是比较困难的。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测定比遗传多样性的测定更困难,因为系统的边界都是模糊的。同时,对于物种多样性,也部分受到研究手段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对于其中的微生物多样性测定与确定比较困难,所以物种多样性目前主要着重于植物与动物多样性的测定,特别是其中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和脊椎动物。因此,一般来讲,目前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核算主要是以物种多样性中的植物与动物价值的核算为代表,暂不考虑基因及生态系统多样性价值的核算。

三、森林生态效益的会计确认

(一)森林生态效益的概念及特征 森林生态效益作为一种间接效益,就是指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森林生态资产所释放出来的效用。其具有几个重要特征:(1)外在经济性。外在经济性在林业中是最普遍的现象。当森林生物多样性发挥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和保护物种及基因多样性等多种生态效益的时候,这种生态效益却被非林业经营部门乃至全社会无偿地享用,而不必为此付出相应的费用。(2)非减性。森林生物多样性直接效益的发挥,意味着森林生物资产的减少。而森林生态效益的实现,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减少森林生态资产。(3)模糊性。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效益随着木材、蘑菇、动物毛皮等的出售而实现,并可用货币直接计量。但森林生态效益没有物质载体,无法对其效益进行准确的计量,只能通过估计来反映。因此,森林生态效益的确定具有模糊性。

(二)森林生态效益的确认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林业会计中核算的收益部分只是对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进行确认,对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生态效益外在性不予确认,使得大量的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游离于会计循环之外,严重阻碍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效益的发挥,危及了林业自身的生存和。因此,作为林业经营组织必须考虑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对外部产生的,会计上应反映这一巨大的森林生态效益,将森林生态效益外在经济性作为收入要素纳入核算体系(温作民,2003),从而进一步转化为林业经营组织的环境效益,真实地评价其业绩。根据财务会计的收入定义,收入是一种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显然,森林生态效益外在性部分并没有形成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传统财务会计确认收入的流入和流出概念不能满足将森林生态效益完整地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要求。要将森林生态效益作为收入要素纳入会计系统,其确认可以根据其标准进行:(1)符合定义。符合森林生态效益定义,森林生态效益作为一种间接效益,是指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森林生态资产所释放出来的效用。(2)可计量性。据有关部门测算,森林生态效益是其经济效益的13倍。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对森林生态效益每年都要进行准确的核算。(3)相关性。森林生态效益会计核算提供了关于森林生物多样性非木材价值的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投资者和决策者对森林生态功能重要性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可以为林业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进行相关决策或制定相关的会计制度与准则提供依据,适应新时期我国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4)可靠性。模糊性虽然增加了森林生态效益计量的难度,但是只要是估计的合理,仍然具有可靠性。因此,凡是符合森林生态效益的定义,能够用货币计量,并且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森林生态资产所释放的效用,都可确认为森林生态效益。

四、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会计计量

(一)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计量尺度 计量包括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就货币计量而言,其计量单位笼统地讲就是货币,由于货币能把经济业务全面、综合地反映出来,所以货币成为会计统一的计量尺度。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计量应同时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两种形式。这主要是由森林生物多样资产的特点和森林生态效益的特点决定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两重性、价值的多无性、产品的公共性和市场的无形性以及森林生态效益的外在经济性、模糊性等特征,一方面反映了对其价值计量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即使它们的价值通过一定的得以计量,但在其计量结果的公众认可度上仍存有争议。因此,对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计量完全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目前仍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为了满足提供森林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会计信息,使其具有较强的可理解性,应当尽可能多地考虑运用非货币计量尺度。在非货币计量形式中,可同时使用包括实物计量、劳动计量、混合计量等多种形式。运用货币计量形成一些财务指标,运用非货币计量则会形成实物指标、劳动指标、技术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和文字说明等,从而提供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计量属性 以成本为基础计量是一项广为流行的会计惯例。对于一般实体资产来讲,在没有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较小的情况下,其历史成本与其价值的差异是较小的。然而,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是一项特殊资产,以历史成本计价却是森林生物多样性一个致命弱点,这主要是由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大部分是由力作用形成的。少部分是由自然力和人力作用形成的。因此,它们往往没有或只有较低的历史成本。另外,它们又是有生命力或活动力的,其价值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在变化,只有在交易的那一刻才能暂时相对固定其价值。因此,如果仅按目前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来计量,它们的价值计量会偏低,违背了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原则,不能达到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的目的。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计量属性,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单一历史成本计量,而应包括面向市场、未来、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在内的多种计量模式。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的会计计量属性,从狭义上看,其表现形式有:现行市价、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的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历史成本固然可以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但有时为了管理或决策上的需要,要求会计可以提供以公允价值反映的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另外,象森林生态资产一类的历史成本原本就没有,用公允价值反而可以更可靠地反映它们的真实价值。在这些情况下,用公允价值代替历史成本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进行计量也是可行的。当然,用公允价值计量所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是公允价值的确定避免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这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怎样提高和增强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是一项需要进一步的课题。从目前我国会计现实来看,公允价值的运用条件尚不具备(张心灵等,2004),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会计计量属性可以选择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辅之以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具体计量时,应分别不同资产及不同阶段加以考虑。森林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应按历史成本进行计量;森林生态资产的初始确认应按公允价值计量;森林生物资产及森林生态资产报表日计量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可以通过如实际市场价法、费用支出法、旅行费用法、替代花费法、机会成本法或条件价值法等,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进行评估取得。从发展的角度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极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主流(黄世忠,1997),那么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将来应主要选择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即采用“公允价值+历史成本”模式。

[]

[1] 国家环保局:《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环境出版社1998年版。

[2]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3]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4] 温作民:《环境外在性的会计核算》,《财务与会计》2003年第11期。

[5] 于富生、黎来芳:《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上海会计》2000年第8期。

[6] 岳上植:《森林资产的特殊性及其确认与计量研究》,《会计研究》2002年第11期。

第6篇:微生物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 食品质量; 食品安全; 人才培养; 四维一体; 应用型; 复合人才

中图分类号: TS2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1)04-0121-03

Exploration of a New Educational Model in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Construction of the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Base of the Major for the Training Model of Practic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ith Four Dimensions in One

HUANG You-ru , ZHU Dong-xing , JI Hong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Food Engineeri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uzhou 2155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dea of the training model for local and practical talents and talents with a good knowledge of theory and business, the need of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jor, we have explored and constructed the new training model for practic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ith four dimensions in one in our school so as to train practic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the food industries in the Yangtze delta need and serv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The four dimensions in one is classified training for specific posts,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integration of all resources, and open administration. The talents are those who can master theory, know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food quality; food safety; training model of talents; four dimensions in one; practical;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食品质量与安全是研究食品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与人类健康及市场需求相关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应用叉学科,它以生物学、化学、食品科学及管理学等为支撑学科,以现代检验检测技术、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为主要手段,为全社会食品的安全和食品产业的市场化提供科学技术保障。因此传统的、单一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食品安全的宏观形势和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改变。

基于以上的认识与定位,我们在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知识及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等多方面进行充分调研与论证基础上,经过多年不断摸索与调整,提出了以“分类定向、学工融通、资源整合、开放管理”为指导,通过优化结构、整合资源、改革课程教育体系,将培养新时期“精食品、强检验、善管理”的“理工管结合”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探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创新实验基地的目标思路

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四维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分类定向、学工融通、资源整合、开放管理”为四维,“理工管结合”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人才质量为核心,四者紧密结合,形成合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一)分类定向――方向维

围绕社会经济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明确食品安全检测和食品安全控制两个就业方向,实施人才定向就业培养。

(二)学工融通――基础维

通过校企合作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建立形成“教学联合体”,打造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实践实训通路,通过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切实锻炼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提高从业技能水平。

(三)资源整合――载体维

一方面对现行教学课程体系实行综合改革,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定制课程,通过引进企业教师,增设技术性、操作性强的企业课程内容和工作任务,同时充分发挥各类执业资格考证平台资源优势,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规律,集成新的课程模块;另一方面,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与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和校外创新实践能力训练平台,依托“教学联合体”和教师科研资源,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项目并开展科研创新活动。通过“导师制”和“项目化管理”,结合毕业论文选题集成创新训练模块,锻炼培养学生科研素质,提升本科生应具有的知识再创造能力与水平。

(四)开放管理――制度维

“以生为本”改革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探索实行“学分制”改革,推行“弹性学制”,形成服务于定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的运行管理机制。

“方向维”明确了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目标指向;“基础维”提供了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具体措施与手段;“载体维”创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环境;“制度维”则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制度保证。上述四个方面,互为条件,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核心内容。

二、创新实验基地的实验内容体系

基于常熟理工学院的“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注重学理,亲近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结合专业特点,探索建立“四维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长三角食品行业急需的“精食品、强检验、善管理”的“理工管”应用型复合人才。

(一)综合创新训练教学联合体的构建

利用我院已有的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基地以及我院的教科研平台组建基于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教学联合体。教学联合体组成:

1. 校内:省级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校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州市畜禽、水产休闲食品加工技术研究工程中心、苏州市食品品质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常熟市水生动物防疫站实验室、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品安全师培训考证基地、国家“公共营养师”(中、高级)职业资格培训鉴定机构。

2. 校外:苏州市常熟质量技术监督局常熟市农产品检测中心、苏州市常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常熟市卫生监督所、常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常熟市佳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常熟市金唐市水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常熟市圣百合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安惠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教学联合体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知识架构与创新模块的构建,合作完成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

(二)以教学联合体为载体的创新设计与制作

依托教学联合体,按照“一个大类平台,两个专业方向,两组大课程模块”的思路构建培养方案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以“加强基础,注重应用,提升能力”为目标推进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以教学联合体为载体的创新设计图解如下:

(三)以实践项目为核心的创新训练

引入来自企业、质量监督部门等的真实项目开展实践训练,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除常规实践训练以外,特设生产实践项目、质检实践项目、管理实践项目和创新实践项目,学生根据自身专业方向的定位,选择完成其中的两个实践项目。各实践项目的实施要求分别是:

1. 生产实践项目:要求学生参加食品原料、成品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了解化验室设备和人员的基本情况,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展检验工作(理化和微生物检验),学习企业标准执行的相关检验内容。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2. 质检实践项目: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参加基本检验操作(包括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掌握基本的检测方法。深入出口生产基地,了解出口食品的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要求。参与质量监督检疫检验所等机构的执法活动,了解产品质量监督、检疫、检验的内容、检测设备、执行标准、检验结果的判写和管理等全过程。

3. 管理实践项目: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从事化验室的基本操作(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和大型仪器的使用),了解各种食品和包装材料检测项目和方法。了解主要的食源性疾病及其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原则(方案)。结合实际进一步学习《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安全法》,了解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注意食品原料、厂房、设备、包装材料、产品贮藏和运输、污水以及从业人员的卫生要求。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加深对食品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4. 创新实践项目:通过科研训练活动使学生接触学科发展前沿和动态,开阔视野,培养专业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差距,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钻研,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大力提倡学生课外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或自选课题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报告、工艺产品、调研报告以及论文等。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实施途径

坚持人才培养的层次要求和满足个性发展需要,与食品生产、食品贸易、食品安全监管等单位组建的教学联合体共同研究制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计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及实施途径图解如下:

三、创新实验基地的管理与运行

通过教学联合体,严格按照培养方案的内容组织实施,加强管理和监控。

1. 实行弹性学制,采用灵活授课方式,将校内学习和在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学习有机结合;

2. 开展双证书(本科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

3. 选用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符合、水平较高、适用性较强的国家获奖或国家规划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注重能力培养;因材施教,突出创新实践能力。

4. 聘请外教、企事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教学和实践指导;

5. 实行小班化教学,项目型课程、双语教学等,引入来自企业、质量监督部门等的真实项目开展实践训练,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6. 采取课程考试、项目考核和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方式,校企双方分工协作,综合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实施对教学质量的全程监控;

7. 组织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包括科研实验、参加科技讲座或专题报告会、创业大赛、科技制作、科技竞赛、小发明、小制造等在内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活动等,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8.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化学技能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实习(含课程设计)、专业认知实习(含食品企业见习)、食品专业综合实验、社会实践(调查)等实践环节合理安排在前三学年的假期完成,最后一学年即第七、第八学期重点指导学生完成生产实践项目、质检实践项目、管理实践项目、创新实践项目等的训练,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

四、创新实验基地的成效

(一)确定“分类定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理念由学科导向转为市场导向与学科支撑相结合,培养载体由“校园教育”向“教学联合体培养”转变,培养手段由“教学+实践”改为“做中学”、“学中做”,确保了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构建亲近业界、校企耦合的“教学联合体”网络

围绕定向就业领域的职业技能培养,通过资金引进、教师聘用、平台建设等手段,对高校、企业或职能管理部门的资源有效整合,打造一系列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平台,实现了校园有“工厂”、企业有“课堂”,为新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支撑。

(三)注重学理,加强创新能力训练,彰显技术型本科人才特征

本科应用型人才应具备一定的知识再创造能力。新的培养模式既注重专业知识创建的课程模块改革,更重视利于学生能力拓展的创新训练模块建设。通过创新实验设计、企业SRT计划、毕业论文选题等多方开展学生科学研究训练,提升科研素质,使所学不仅会用、够用,而且用好、用活。

(四)建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和保障体系

建立企业参与的教学过程评价机制,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机结合。建立教学过程管理的“弹性学制”、课程“学分制”、实践“企业导师制”,实现课程体系开放运行;形成了以定向人才培养为根本的运行管理机制。

第7篇:微生物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三、普洱茶的特殊工艺:从“药源”转化为“药用成分”

我们在查阅大量资料中发现,以往的科学研究基本都是遵循单体物质进行医学研究,找出几项单位物质进行分离与纯化,然后再进行“靶向性”实验,证明它们具备降血压“药学”用途。但这种研究具有片断性的弱点,当然还存在实验方法的问题。以绿茶为例,它内含的物质中存在大量脂溶性物质,不溶于水,把这些脂溶性物质从茶叶中分离出来,需用乙醇、石油醚等化学溶剂才能萃取出来。而我们的饮茶习惯,是用热水冲泡的方法将茶叶内的物质溶出,这时茶叶内很多脂溶性物质根本没有被溶到茶水里,其中就有大量的降血压的化学成分。绿茶不耐泡,不是绿茶内含物质少,而是大量的物质属于脂溶性。

但普洱茶的制作,因为有晒青与发酵的工艺,使大量脂溶性物质转化为水溶性物质,而且是以多种物质络合形式存在。这也是普洱茶耐泡(水溶物多)的主要原因。水溶物多也为茶叶内含的多种物质转化为“药用成分”提供了资源保证。当这些物质以络合形式存在时,在生物酶的作用下,产生新的分解、缩合、氧化,同时也出现新的化合物。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茶叶内的很多单体物质虽然具有降血压的功能,但这方面的研究仍存在碎片化倾向。以茶多酚为例,是全球科研部门涉及最多的单品,几乎所有研究都证明它具有降血压的功效。过去,茶多酚单体的分离与提纯是相当困难的,很多人相信,一旦这一技术攻破后,一款新型的无毒副作用的降压药物或饮品随之诞生。但当我们今天攻克这一难题时,茶多酚单体提纯度可高达99%以上,我们却遇到新的尴尬:它没有成为一款降血压新药。大量的临床实践也没有找到茶多酚对人体产生降低血压直接证据。相反,在很多医学研究中,科学家们也发现,将茶多酚单体冲泡饮用,对降低人体血压反应不大,但在抗氧化方面作用明显。但将含有等值茶多酚的茶叶冲泡饮用中,很多人(尤其是中年女性)却出现低血糖、低血压的生理现象。这些案例说明,茶叶降血压不是单个成分促成,而是多种化学组分协同作用的结果。

普洱茶因为特殊的工艺特性,在解决了茶叶脂溶性向水溶性转化的基础上,也使各个化学组分产生协同的机理。

归纳起来,其实有三点:

1.茶叶的初级代谢是“药源”的宝库;

2.普洱茶特殊的加工工艺,尤其是晒青与发酵的环节,促使茶叶内大量的脂溶性物质向水溶性物质转化,使“药源”中的多项物质开始向“药用成分”转化;

3.多种“药用成分”又存在不同的“靶向”作用,最终集合的力量才能真正起到“药性”作用。这其中,绝大部分的药用机理是间接作用,只有少部分物质才能起到直接作用。针对普洱茶降低血压的研究发现,间接作用与直接作用都是不可缺失的,否则,协同机理很难产生,降血压功能只能是纸上谈兵。

四、普洱茶降低血压的间接作用

我们在品饮普洱茶时,最直接的生理感受是解油腻、消食快。它连带的反应是体现在利尿与排便上,其实是作用于人体的代谢系统。就降低人体血压而言,普洱茶第一方面的功能是间接作用,具体有三点:

1.普洱茶是三大饮料中(咖啡、可可、茶)中水溶性植物营养素品类最多,安全性最高的饮品。它们基本上是以茶叶初级代谢物为主。这些物质是我们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须依靠外源补充才能获得。这些物质对增强人体免疫系统作用很大,尤其是对人体的肾脏系统作用明显。因此,对一般人而言(非高血压患者),保持长期饮用普洱茶,是预防高血压患病机率最佳方法之一。

2.对正在服药的高血压患者而言,正因为普洱茶具备解牛腻、消食快的特性,常饮普洱茶可以扫清药物前往病患区的障碍,成为降压药物的“清道夫”与“尖刀班”,提高药物降血压的效能。另一方面又通过代谢途径,将药物的部分毒性加速排出w外,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使患者耐药性大幅降低。

3、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出现较多次级代谢产物,根据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特征与生理作用的研究,有很多微量的抗生素、生长刺激素、色素、生物碱等物质。它们对降血压虽然不能产生直接作用,但却有不可忽视的间接作用。同样对预防高血压的发生起到预防作用。如高血压患者一般都附带高黏血症,我们通过发酵度较高的“茶石”(是普洱茶为原料制作的茶膏一种),其茶汤为宝石红色(茶色素中茶红素含量较高)。实验的结果表明血浆比黏度、红细胞电泳和细胞压积得到极明显改善。

其实,在上述的两个理由中,提高人体免疫力是普洱茶最具优势的方面。我们之所以看重这点,是因为人的很多疾病(重症除外),能够依靠自身免疫系统完成“自愈”过程。针对高血压患者而言,药物控制与自身免疫力增强往往是一对矛盾,人们习惯的作法是通过药物控制血压,但免疫力却降低了,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普洱茶的间接作用是在提高人体免疫力,主要是植物营养素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部分次级代谢物的作用。它们既可起到预防功能,又可将药物的毒素代谢出去,减轻药物的毒素对免疫系统的伤害。

五、普洱茶降血压的直接作用

如果普洱茶在降低血压方面仅有间接作用,其降血压的说法也是不成立的,因为间接作用机理太复杂,呈多点扇形状态,不能作为直接证据。间接作用体现的是辅线性质,其主线则是普洱茶内含的一些物质对降血压有直接作用。

这其中关键有两大类物质:

1.生物碱类。以咖啡碱为主体的生物碱对降低血压能够产生直接作用。关于这方面研究报告很多,涉及的范围很广。仅就降血压而言,这里仅举一例:中国大陆的北方地区及西南地区其饮食普遍偏咸(盐的摄入量较大,食盐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氯化钠),长期高盐(高钠)摄入能引起水钠潴留,导致血容量增加,同时细胞内外钠离子水平的增加可导致细胞水肿,血管平滑肌细胞肿胀,血管腔狭窄,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引起血压升高。这种情况也会使人体的生化坏境发生一系列的改变。除肾脏功能和内分泌等变化外,细胞膜对钠的转运能力亦会降低,导致细胞内钠的滞留。发生在血管壁、细胞内钙的浓度则可随之增高,转而使血管张力增强,外周阻力加大,高血压得以发生。而且,由于我们肾脏滤过的血液数量相当大,大部分由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中,只有一小部分形成尿液经肾盂、输尿管进入膀胱后排出。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都表现出无尿、少尿的症状。临床上需要使用利尿剂(化学制剂),但长期或大量使用利尿剂对血压和人体其他器官又会造成损害。而普洱茶的咖啡碱在与黄烷醇类化合物融合后,显示出强大的利尿作用。其机理为舒张肾血管,使肾脏血流量增加,肾小球过滤速度加快,抑制肾小管的再吸收,从而促进尿液的排泄。它既能增强肾脏的功能,又能预防泌尿系统感染。与喝水相比,喝普洱茶排尿量要多1.5倍左右。更重要的是,这种代谢过程能促进许多代谢物和毒素的排泄,其中就包括钠离子、氯离子等,让血容量降低从而抑制血压升高。

可能我们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所有的茶都有咖啡碱,只有普洱茶在利尿与排泄功能表现明显呢?原因是普洱茶的咖啡碱不是“单兵作战”,而是与其它的生物碱、尤其是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次代谢物(也称次级代谢物)呈络合状态,协同“作战”的结果。我们在日常饮茶中也发现,饮用普洱茶与其它茶比较,普洱茶的利尿效果显然高于其它茶类。

2.次级代谢物类。次级代谢是指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无明确功能的物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产物,即为次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合成的分子结构十分复杂、对该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是该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小分子物质,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以r-氨基丁酸为例,当我们将茶树鲜叶放置到厌氧罐密闭时(属于特殊嫌气处理加工工艺),植物自身会出现过激反应,产生次级代谢物质:r-氨基丁酸(英文缩写GABA),它能作用于脊髓的血管运动中枢,有效促进血管扩张,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在对中药黄芪的研究中,发现最有效降血压成分即为GABA。这项研究,首先由日本科学家发现。其实,在普洱茶渥堆发酵及后发酵(生茶、熟茶)过程中,由于同样属于特殊的嫌气(厌氧)处理加工过程,都会使茶叶中γ-氨基丁酸含量增加到150mg/kg以上(是普通茶的10~30倍),而其他主要成分如儿茶素、茶氨酸等含量保持不变,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证明含有GABA的茶比普通茶具有更好的降血压效果。

还有,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有霉菌的参入,某些霉菌合成的生物碱如麦角生物碱,也属于次生代谢产物。对降低血压也有明显作用。

其实,与初级代谢产物相比,次级代谢产物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产物的类型上都要比初级代谢产物多得多和复杂得多。它们当中的50%物质都对降血压产生直接作用。但它们又有一个弱点,单个的次级代谢物虽然“靶向性”很强,但绝大部分处于微量与痕量级,存在明显的“给药量”不足,导致单体的降压作用很小。但将这些次级代谢物汇集起来,虽然它的“总量”仍低于正规药品的剂量,但已经开始发挥降血压的“药性”作用。因此,对初级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40~159,舒张压90~99),可完全采用非药物法。但此方法不适用“遗传性因素”高血压患者,但对“精神与环境因素”“年龄因素”(40岁以上)、“生活习惯因素”“肥胖”“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甲状腺疾病”“肾动脉狭窄”“肾脏实质损害”“肾上腺占位性病变”等原因导致的初发高血压症效果明显。

男性在50岁后(女性45岁后),由于舒张压呈现下降趋势,脉压也随之加大。是高血压初始发病的高发区,应引起格外重视,尽早做好预防。其中,保持长期饮用普洱茶的习惯,也是预防高血压的方法之一。

六、选择什么样的普洱茶?

1、安全性。主要是农药残留与重金属是否超标。我们在市场调查中发现一个奇怪现象,普洱茶从业人员患高血压病症的比例并不低于其它行业,很大的因素与长期饮用超标农药残留与重金属有关。

2、发酵较充分、但非过度的普洱茶。

3、尽量选用从茶叶中低温提取、浓缩、再发酵的茶膏类产品。避免茶品中的污染物与杂质对茶叶主体物质的干扰与损害。当然,更可避免农药残留与重金属超标现象的发生。

小结:一款质量好的普洱茶,可对高血压产生如下三种功效:

1.降低高血压患病机率;

第8篇:微生物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The hospital infection now attack rates investigation

NiXiaoYan WuWenYing

(wujia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Abstract】objective:For carrying out health industry standard the hospital infection monitoring rules "(WS/T312-2009), Understand the hospital infection occurrence condi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formulate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medical staff of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consciousness.MethodsAdopt thumbing through a case with a bedside survey method combining, All patients surveyed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register,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The resultsShould survey inpatients 958 example, practical survey 958 example, Reality check 100%, The hospital infection now attack rates 3.24%, Hospital infections etiology inspection rate 45.2%,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antibiotic usage 48.2 percent.ConclusionThe hospital infection now attack rates survey overall, effective, In the short term to understand our nosocomial infection statu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targeted conducting targeted monitoring, Regulate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and nosocomial infection was reduced.

【Keywords】 hospital infection; Now attack rates, survey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是指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对某一特定人群的医院感染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医院感染与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现患率调查,可了解和掌握医院感染情况,分析医院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主动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意识[1]。为贯彻落实卫生行业标准《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了解本院医院感染的实际情况,我院于2010年10月21日日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了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10月20日0至24点期间所有的住院病人,包括当日出院、转科、死亡的病人,但不包括新入院的病人。

1.2调查方法

采用查阅病历和床边询问、体检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人员填写统一的调查表,技术指导小组检查核对后收集至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由专职人员采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调查在21日一天内完成。

1.3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2001 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如有诊断疑问,小组讨论后决定。

2结果

2.1医院感染现患率

本次应调查住院病人958人次,实际调查958人次,实查率100%,符合卫生部要求(>90%)。发生医院感染31例、31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24%,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3.24%。其中感染率高的前三位依次是ICU 1例(25%),肿瘤科8例(13.79%),心血管内科4例(7.14%)。见表1。

2.2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

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占48.39,其次为上呼吸道、盆腔、胃肠道 、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等,见表2。

2.3医院感染病原菌

本次调查,发生医院感染31例次,病原学标本送检14份,其中5份未检出病原菌,9份检出病原体,构成比见表3。

2.4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调查958人次中,当日使用抗菌药物460人,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8 %,其中治疗用药251例,占54.6%,预防用药168例,占36.5%,预防+治疗用药41例,占 8.9%。一、二、三联使用率分别为60%、38.9%、1.1%,具体见表4。

注:无抗菌药物四联及以上用药

3讨论

3.1医院感染现患率

本次调查,医院感染31例,31例次,医院感染率、医院感染例次率均为3.24%,高于平时月医院感染率(平均2.5%),提示日常的感染监测存在漏报现象,应加强监督管理,增强临床医生医院感染的识别能力、防控和上报意识。

3.2 医院感染部位与病原菌

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发生15例次,占48.39%。本次调查未发现泌尿系统感染。而国外研究表明通常尿路感染仅次于下呼吸道感染,说明我院泌尿道感染存在漏报现象。原因可能与下呼吸道感染症状明显,临床痰标本送检率高,因此易于诊断;而临床对于泌尿道感染重视不够,尿液送检标本少,特别是未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进行尿液菌检,容易发生感染病例的漏诊,尤其是无症状菌尿患者。 提示我院今后应加强尿液的微生物病原学检测,特别是留置导尿的应常规做尿液菌检,以减少泌尿系感染的漏诊、漏报率。

3.3 医院感染病原体

本次调查共分离出医院感染病原菌9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6株,占66.67%,革兰氏阳性球菌1株,占11.11%,真菌2株,占22.22%,这与其他医院的报道基本相一致[2]。

3.4 医院感染标本送检率

本次调查,发生医院感染31例次,应送检培养标本24份,实际送检14份,送检率为58.33%。这与我省医院感染病原学送检率≥80%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提示今后的工作中应提高临床标本的送检率,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减少因不合理用药造成耐药菌株的产生。另有5名临床诊断为感染的病人,而送检标本未检测出病原菌,考虑可能与标本的采集方法、送检时机不合理有关,提示我们今后在采集标本时要把握时机,掌握正确的采集方法,及时送检,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阴性培养结果。

3.5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958例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物使用人数460例,使用率为48.0%,符合卫生部抗菌药物使用率< 50 %的要求。其中以一联用药为主,占60%,二联、三联分别为38.9%、1.1%。

3.6易感因素

根据各科室现患率比较可以看出,ICU、肿瘤内科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这与我院日常监测结果基本一致。此类病人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是住院时间长,病情较重,营养不良,抵抗力差,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破坏了机体的防御屏障等有关。今后此类科室的病人将作为我们目标性监测的重要对象,日常工作中,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抵抗力,提高抗病能力,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提高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合理使用抗生素,从而达到减少医院内感染发生的目的。

3.7调查的组织与准备

我院作为一所二级甲等医院,首次开展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为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研究具体活动方案;向医院领导汇报,并与医务处、护理部协调,争取全方位的支持;院周会多次强调,向相关临床科室发出通知,说明调查目的,取得临床的配合,完善与感染相关的检查与记录;由分管院长、医务科、药剂科、ICU主任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组成技术指导小组,按内科、大外科、妇产科分组,负责提供指导、检查、核对;各病区成立由科主任、护士长、院感质控医生和质控护士为主的调查组;对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包括调查方案、诊断标准、调查表项目填写说明等;统一调查方法。

本次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短时间内获得了医院感染的相关资料,发现日常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指明医院感染监测的重点,增强了全院感染控制的意识,为有效开展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提供了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第9篇:微生物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所用的教材和实验讲义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煤炭行业环境工程的内容,很难应对日后煤炭行业环境保护的问题。因此,现阶段可以考虑在传统环境工程教学内容中引入煤炭行业环境保护的内容。通过课程改革,修订实验内容,在满足实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突出矿业环境保护的行业特色;特别是加强有关矿山环境保护的实验内容。根据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不同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每一个实验教学方案。最可行的方法是煤炭特色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教学实验中将煤炭行业环境保护科研课题或某一课题的若干阶段设计为实验教学内容,可以高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实现科研资源的教学共享。把学校本科教学投入、“211”工程投入、“985”工程投入和环境工程系教师科研项目投入形成的实验室资源,实行分层次管理和开放,逐步实现实验室资源的优化配置,向本科教学全面开放,为大学生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实验平台。为此,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充分利用教师承担的煤炭行业环境保护的课题,积极探索将科研课题内容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给水工程实验教学中

我们依托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高浊高铁锰矿井水处理研究》,将环境工程专业传统的混凝沉淀、地表水过滤及反冲洗实验教学内容改为高浊度矿井水混凝沉淀、高铁锰矿井水过滤及反冲洗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讲授传统的混凝沉淀、过滤教学原理和内容,还补充煤矿矿井水的产生、排放和水质污染特征等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工业过程、工业污染特征以及工业污染防治有了初步的认识,不仅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也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2)在排水工程实验教学中

我们结合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电化学氧化-生物强化A/O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研究》,将原来SBR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实验教学内容改成SBR工艺处理焦化废水实验。这个实验内容的改变,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在处理技术方面有较大的区别,防止了课堂教学和实际工程出现较大的偏差,特别是水力停留时间、活性污泥比增长速率、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等参数选择,为学生以后从事工业污水处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在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中

我们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纳米RuO2/ZrO2-CeO2催化臭氧氧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及废水中的POPs》,将原来的COD分析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污水换成煤化工废水。这一实验内容的改变,使得研究对象由生活污水变成了受氯离子干扰严重的煤化工废水,让学生系统深刻地体会到了消解过程中沉淀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分光光度法的干扰,以及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各自的优缺点,并引导学生从一个简单的COD测试实验思考到各种环境工程原理。此类教学内容的改变还有很多,比如,将矿井除尘装置、煤化工厂VOCs催化氧化分解装置和燃煤电厂脱硫脱硝装置引入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的演示实验中;将煤矸石简单制砖的内容引入到固废处理与处置实验教学中;将头发中汞含量的测定引入到环境化学实验教学中;将煤化工厂受污染土壤的气提修复装置引入到环境土壤学实验教学的演示实验中。通过这些来自于科研课题的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他们将来开展实际的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开展与煤矿区污染控制相关创新性实验

我校环境工程中心积极开展与煤矿区污染控制研究项目相关的创新性实验室,并以此为基础,确立本科生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设计课题,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学生完成综合设计性和研究型实验的重要基地。学生从大一开始进行查文献、写调研报告等基础训练,大二和大三开展具体实验,大四开展成果总结训练,学习撰写结题报告并。我们的创新实验基本来源于科研项目,但是为了不给学生造成难度,又对科研项目进行了大量的改变,基本都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面向本科生的创新性实验。先根据传统的混凝和沉淀实验,添加矿井水污染治理的内容,设计创新实验的第一个研究内容,即混凝沉淀处理矿井水。然后根据课堂讲授的混凝沉淀水力梯度(G值)的理论知识,将混凝部分扩充为多级搅拌混凝实验;根据浅池理论,将沉淀内容扩充为斜板沉淀池设计。最后将所有的内容合并起来,形成实验名称为多级搅拌+混凝+斜板沉淀处理矿井水的创新性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下达的科研任务要求,充分发挥个人智慧,设计系统的实验方案,并在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下,开发了用于实验过程的多套连续装置;独立分析整个实验过程所涉及的实验参数,完成了一个复杂的工艺实验研究,并提交系统的研究报告。这些改革既为教师和研究生完成科研任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和技术基础,并充分调动了本科生学习和参加科研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素质,既促进了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又提高了本科实验教学的含金量。

3大力建设企业实践基地煤炭特色

高校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将来主要针对过程污染控制和“三废”处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相关专业的典型生产过程污染控制,然后让他们掌握全面的末端控制技术。这就要求本科生必须到生产第一线参加一个完整的生产管理周期,必须要到实习基地参加实习。实习基地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有效途径,同时为教师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造了条件;是增强学校科研活力永不枯竭的源泉;是推动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最佳途径。因此,我们先后同潞安集团司马矿、开滦集团、冀中能源集团、神华包头煤化工公司、华能高碑店热电厂、中关村环保科技园、北京市排水集团(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北京酒仙桥污水处理厂和北京清河污水处理厂)、邯郸东污水处理厂、邯郸西污水处理厂、首钢焦化厂、太原焦化厂、北京燕山石化总公司炼油厂、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处和北京市鹫峰森林实习场等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创造有利条件。在实践基地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安排学生轮流开展相应的工业性生产实验。如在首钢焦化厂实习时,学生在指导教师和工程师的指导下,采集并分析焦化废水处理构筑物中水样和泥样的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悬浮固体(SS)和MLVSS等参数,在显微镜下观察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在工人师傅指导下,学会记录工艺参数、维护现场运行的工艺设备,调整水处理过程的药剂投加量、分析水处理装置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处理现场,充分了解污染防治工艺设备和单元构造,并进一步掌握污染控制过程工艺参数的基本取值范围和变化规律,帮助学生完成了“理论-实践-理论”的积累过程,全面提高了学生分析现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助于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环保工程师。

4总结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