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1篇: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城市规模为主的城镇化;2013年3月份,在与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国务院总理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并且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将城镇化的涵义由粗犷的外延发展过渡到以人为本的内涵发展上来。

一、农民高质量就业的涵义

十报告提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就业观。那么,什么是高质量就业?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认为,高质量的就业是在宏观层面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和合理的就业结构。

具体到农民就业的微观领域,高质量就业就是要保证农民有业可就,就业中没有行业歧视和不公待遇,能够和城市居民公平的分享就业机会;就业后能够享受到《劳动法》所赋予的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包括工作时间、工资待遇、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和卫生权、社会保险等权利,通过就业领域的和谐推进社会的和谐。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高质量就业的障碍因素

(一)公共就业的财政支出不足

增加就业是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为此,政府必须有相应的财政支出,来保障由劳动保障部门代表政府向劳动者提供的公益性就业服务。在统计数据上,我国以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涵盖的就业总财政支出低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平均值。2003―2008年我国社会保障和就业的年平均支出占财政收入的7.42%,而国外大多数国家社会保障的平均支出占财政收入的平均值都高于30%(见表1)。

我国学者在就业实现途径的调查中,验证了农民就业大都是自组织就业,没有借助于政府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如劳动科学研究所“城乡统筹就业”课题(2007年)的调研显示,自组织就业是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主要方式;而赵树凯(2012年)在调查中显示,超过90%外出农民的就业是通过自组织形式实现的;而在黑龙江省的现实调研可以发现,农民的就业主要是通过亲戚带亲戚、老乡带老乡,依托乡土社会关系网络的自组织就业形式,形成了外出务工人员在某几个行业的集聚化就业的态势,如建筑业、矿产业、纺织业、服务业。

(二)农民的知识体系和就业技能不适应产业结构变革需要

当前,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的农民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些非熟练的劳动力就业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知识、技能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变革的需要,不能把握产业向中西部城镇转移的历史契机,导致的结构性失业。在2012年2.6亿务工的农民中,仅1/4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超过六成只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在许多行业都并不具有竞争力。因此,转移就业的农民迫切需要就业技能的培训。

(三)实体经济创造就业岗位能力不足

由于征地后公益岗位的限制,农民就业的安置率不高。但是,城镇化的推进必须要相应的更注重质量的产业来引导,来吸收就业。而在现实中,地方政府将招商引资作为重要的经济工作来抓,也反映了目前地方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产业支撑不足的依然是制约经济增长和地区就业的重要因素。例如,在黑龙江省,绝大多数私营企业是通过艰难的创业历程逐渐发展起来的,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利润微薄;尤其是县域经济中私营经济发展落后,多数集中在生产加工、餐饮和商贸服务领域,企业经营规模小,能够容纳的从业人员少。还处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精力用于扩大再生产。所以,能够吸纳的就业人员有限。

第2篇: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石油钻探;石油钻井设备;发展限制;质量控制分析

在石油钻探行业内,众所周知石油钻井工艺水平及质量高低与石油钻井设备有着直接联系,只有拥有高质量、高效率的石油钻井机械设备才能够保证钻井的质量,高质量的钻井不仅能够进一步的保障目的井的工艺及完井质量,还能有效的延长其使用寿命。

毋庸置疑,石油钻井行业作为一种高投入行业,由于其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决定其也是一种高风险行业。因而保证油井的质量就成为了投资是否能够取得回报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提高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质量、保障钻井施工的高质有序进行,通过油田的长久运转提高经济效益。

一、国内外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发展现状

1.1 国外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发展现状

首先,国外石油钻探行业由于发展较早,其石油钻井设备通过采用传统钻探技术与当代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保证了钻井设备研发的领先地位,对于这些先进科学技术,展开来讲,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液压驱动、智能化自动控制、交流变频等先进技术,通过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国内石油钻探与传统的石油钻探相比有着质的飞跃,逐步使石油钻探技术迈向高效化、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领域迈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石油勘探的工艺水平及开采效率。

其次,国外钻井机械设备除了在对石油钻井设备的控制软件方向,还在钻井设备的硬件设施方面取得较大进步。众所周知,石油钻探行业由于其施工环境的复杂性,不同的施工环境有着不同的地质条件,需要使用的石油钻井设备也是不同的。国外众多公司为适应油田区域的不同地质情况,开发了去多不同种类的、适应不同地质条件的钻井设备,通过对不同地质使用不同的钻井设备,从而保证了钻井的质量。通过这种硬件设备的多元化开发,进一步扩大了石油钻井的可选区域。

最后,“人性化”设计理念在机械设备的应用。正如我国所倡导科学发展观下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样,结合石油钻井设备环保、高质、高校的设计原则,国外在石油钻井行业对机械设备的研发同样注重“人性化”,钻井施工的安全性成为其设计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通过其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技术,可以实现施工人员的远程操作作业,在高空作业、钻井作业区域实现“无人作业”。

1.2 国内石油钻井机械设备发展现状

首先,对于国外先进设备的引入、消化。由上所述,国外钻井设备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我国在对国外先进技术在引入的同时要做好消化工作,使得这些技术能够在国内得到引用,比如液压驱动控制技术、交流变频技术等技术不仅能够保证施工的高质、高效进行,智能化控制、无人操作技术等还能够避免高危作业,保障钻井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其次,做好“国产化”工作。毕竟国外机械设备是针对其自身地址条件而研发的,并未考虑到我国的地址条件。况且我国地大物博,是一个油田储备丰富的国家,诸如新疆油田、青海油田及南海油田等,这就产生了不同地质条件对于钻井设备的要求不同,在开发设计石油钻井机械设备时要充分考虑到施工地域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施工的工艺质量要求,通过高效的开采提高经济效益。

二、对于石油钻井机械设备质量控制研究分析

2.1 参考国外相关行业规范标准,针对国内钻井行业制定高执行力行业标准,同时又必须是高质量标准,这就要求在相关机械设备质量控制标准制定时,既要考虑到我国钻井行业国情,又要考虑到钻井施工质量保障。

2.2 第三方监理

石油钻井行业具有高投资性,这就要求决定石油钻进质量的石油钻井机械设备具有高质量,而在其制造加工过程中如有第三方监理单位对全程进行过程管理监督,则能够保证相关质量标准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实践证明第三方监理机制在建筑行业应用较为广泛并取得较好结果,若在石油钻井行业也应用监理机制,对其设备的制造加工也应具有有效的监督作用。

2.3 石油钻井机械设备资料的真实录入、整理、完善、追踪机制

关于石油钻井设备的相关质量文件在保证其真实性的基础上统筹全部,包括机械设备的技术、购买、存放管理信息等,对于这些资料要做好录入、整理、完善工作。对于其记录媒介需同时包括纸质文件记录及电子存储设备记录,对于纸质记录要做好编号整理、相关印刷、装订工作,以确保机械设备资料的系统性、安全性、完整性、可追溯性,以备在需要追溯机械设备相关资料时,能够顺利找到存档信息并找到所需信息。

三、结论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需要下,越来越多的先进科学技术将会被应用在生产时间之中。对于石油钻探行业而言,决定其钻井质量的钻井机械设备也必定会不断更新换代,以适应高质量、高效率的施工要求及钻井质量保障,其工艺水平、钻井效率、设备的适用性必定会不断提高,以满足快速经济发展需求下对石油的供应。本文在介绍石油钻井机械设备在石油勘探施工过程中重要性的基础上,阐述了国内外石油钻井设备的发展现状,并对钻井设备的质量管理控制提出三点意见。随着时展、科技进步,笔者相信石油钻井设备将不会再成为影响石油勘探行业的瓶颈。

参考文献

[1]张友.对钻井机械设备故障维修保养的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1): 172.

[2]张金鹏.钻井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10): 88.

[3]王长虹,彭世英.钻井机械液压油受污染的危害与控制[J].中国井矿盐,2010(5): 23-26.

[4]宋淑军.ZCQ1/4钻井泥浆真空除气器的机械结构及控制系统设计[D].西南石油学院,2005.

第3篇: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作用;质量; 评价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city changes a course accelerate, city scale growing. City planning through the control, guide, integration, security makes use of activities, city land efficiency fairness, conform to the city planning goal, a high quality city planning will be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d o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play a positive effect of essential and helpful for.

Keywords: city planning; quality; evaluation of effec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它涉及了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发展方向、建设时序、土地和其他环境资源的利用、环境保护等方向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一个高质量的城市规划将对城市的发展前景和城市建设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正面影响和促进作用。

一、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作用

城市规划是一项科学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通过规划,可以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统筹安排各项建设,协调各方面在建设中的矛盾,使之逐步发展成为设施比较“完善、环境清洁优美,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并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因此,城市规划是城市的发展计划,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作用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1 控制作用。对妨碍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为进行约束。这个作用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主要特征和在社会中形成已久的认知,也是现代城市规划最初的作用。在开发实践中规划管理工作对控制作用的体现是主要的,关注如何能够加强控制,这实质上反映出对城市规划社会作用的基本理解。

1.2 引导作用。对有益于改善城市物质环境、有益于形成城市空间秩序的行为给予激励,从而能够更加明确地引导城市建设的方向。引导作用反映了城市规划较为灵活的管理机制,在不损害原则的前提下,激励措施可以加强规划的引导作用,对城市规划的控制效应起到积极的补充作用。

1.3 整合作用。城市规划以城市的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为准则,对城市土地使用中存在的矛盾进行调节,其实质是对冲突各方利益的平衡。城市规划所具有的综合作用是建立在自身没有直接开发建设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需要通过城市规划对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分配做出判断,使得冲突各方的土地使用活动能够有效纳入到共同接受的规则中来。由此而言, 城市规划在价值观和角色定位上超然于利益冲突的各方,是有效发挥城市规划整合作用的基本前提。

1.4 保障作用。对于关系到公共物品、低收入者住房以及那些在社会价值和目标方面有特别意义的土地使用活动,给予土地和空间资源分配方面的优先考虑,通过城市规划的途径对空间资源进行有效的再分配,促进社会分配的公平。保障作用实际体现了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一个社会财富再分配的过程,目的是使城市发展能够兼顾到各种利益。所以说, 城市规划是一种重要的公共政策,不仅要体现政府政策具有的效率,而且要尽可能兼顾和体现政策的公平性(当然,在促进社会分配的公平方面,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等是更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公平性的考虑永远不能指望市场,政府职能中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因此成为政府政策的关键内容,城市规划的保障作用恰恰体现了这一点。

二、怎样的规划才是高质量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必须要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开展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研究。切入点要结合城市发展定位、时事政策和当地重要方针纲领,学习国内外先进城市规划管理经验、 规划理念和规划思路,结合实际工作,对重大问题需要专题深入研究,反复科学论证,才能保证规划能切实的为城市建设决策提供支撑。而对城市规划的质量评价,应注重分析城市规划在用地布局、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工业布局等方面的安排中是否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放在应有的位置,是否能保证城市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否能有效发挥一个规划对于城市的控制、引导、整合和保障作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甄别判断:

2.1 规划中对土地利用的设计和规划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许多环境问题是直接由土地的规划、使用不当造成的。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对城市边际土地的开发缺少合理的规划,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 城市周边的环境敏感区或生态敏感区遭到了严重破坏, 衍生了环境问题。

2.2 规划中所涉及的城市规模和发展速度是否与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当一个城市的规模和速度发展过快时,该城市的各种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以及环境容量资源等)就会被过度消耗而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是否对这种情况予以预见并给出针对性解决策略,以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2.3 城市布局是否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规划中城市布局的不当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在一些城市由于工业区和居住区紧邻甚至混杂而带来严重的环境干扰;由于建筑密度过高引起城市景观恶化、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这些都属于规划本身的问题。

2.4 城市规划中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设计和定位是否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对城市规划进行战略环境评价时,要研究产业结构的规划是否符合国家要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总体需要,是否有助于克服和避免产业混杂、布局不当和污染严重的城市问题。

若对上述几个方面均予以考虑,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办法和实施建议,就是一个高质量的城市规划,否则,则不是一个合格的城市规划。

三、如何落实高质量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良性指导

城市规划编制的文件是建设管理的依据,有效的建设管理才能达到控制和引导城市发展的目标,保证城市建设的高质量。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城市的政府将发展经济作为根本的目标,城市规划部门的工作也在围绕这个目标开展,为了吸引投资,往往不仅简化城市规划审批的程序,同时也在放松规划条件,强调市场的效率,忽视了对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考虑, 造成公众对规划工作和政府工作公正性的怀疑,也造成城市建设质量下降,致使高质量的城市规划指导出低质量的城市建设作品。

因此,有必要明确的是,高质量的城市建设必须考虑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更要有综合的观念,在社会、 经济、政治、 环境效益方面全面权衡,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1提高管理者规划意识,确保城市特色,避免重复建设。

为追求政绩,有些城市不从实际出发,仅凭主观意愿,盲目追风,片面搞一些效率低下的重复建设,造成浪费,同时也不利于城市特色的形成,削弱了城市竞争力,难以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比如两个相邻的地级城市同时建设机场、开发极具相似功能的区域性娱乐休闲设施、发展同质性产业,恶性竞争,偏离城市建设健康发展的轨道。

3.2 重视城市生态建设发展。用生态观念指导城市建设,不仅要考虑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考虑市民居住环境的舒适和实用,考虑人、建筑及环境的有机的统一,寻求一种动态平衡,以达到一种人工和生态的良性循环。严格按照城市规划预留和建设防护绿地、公共绿地及生态廊道,保证规划所规定的绿地不被占用,使城市建设和环境协调发展,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3.3依据城市规划,确定长期建设目标,合理计划短期行为。

城市建设必须要做长远规划考虑,一些城市不按规划办事,乱改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一个电话或一张纸条就可以改变规划的执行,不能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个法,建设一盘棋。不少城市越权办理规划审批手续,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任意改变建设用地使用性质,项目来者不拒,急功近利,见缝插针,建设杂乱无章互相干扰,限制了长远发展,影响了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在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的要求下进行编制项目规划。做到长期有目标,短期有行为,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建设,既考虑现实基础,又不失长远规划。

3.4 注意信息时代的城市信息建设。

与城市建设相关的信息技术解决了城市规划中空间地理信息的采集问题,可以构造与现实地理空间对应的虚拟地理信息空间,并可以用数字模型对现实地理空间的现象和过程进行模仿和仿真。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城市规划所需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利用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他改变了城市规划内部信息流程和城市规划部门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进而对城市规划的管理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得管理部门能具体而准确的掌握城市建设动态,以便于针对性的监控、指导和预控,以保证城市建设不偏离城市规划预定的发展方向和轨道。各城市建设管理的相关部门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完善城市建设信息的网络平台,确保对城市建设能进行积极有效预控,保证城市进行高质量建设。

四、结束语

总之,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城市建设的有效工具,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如何判定相关城市规划是一个高质量规划,并确保该规划能有效的实施,建设高质量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促进城市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规划编制者对城市规划编制内容提高、改进和完善,逐步建立和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工作框架,更需要编制――实施――管理涉及到的学学者、专家及城市管理者以更加前瞻的眼光和战略的思维来思考和解决城市发展和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尝试、不断探索,才能确保高质量的城市建成,造福生态,造福百姓。

参考文献:

第4篇: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 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22-02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都要求,切实提高本科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同志在十报告中强调,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就是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本科高校方阵新成员的新建本科院校,如何科学发展、抢抓机遇、赶超跨越、实现“树人重立德,为国育英才”的战略目标,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生命线

提高质量是世界各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培养人才是高校的生命线。《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既是一个国家强国之基,也是一个民族兴旺之本。当今世界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新时期,面对21世纪的挑战,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紧紧依靠人才。人才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最重要的资源。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所需。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现阶段,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更是一所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校必须牢牢把握这一主题。因此,新建本科院校一定要认清形势,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切实增强提高质量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用优质教育质量、优质产品和高就业率、人民满意大学来吸引生源。

二、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是一种必然选择。树立正确、先进的人才培养观念,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现实要求。不同的大学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可以培养各种层次的人才,可以培养理论型人才、综合人才或应用型人才,至于选择哪一种类型的人才,要从所在区域和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出发。全国性重点大学以培养理论型和综合型的人才为主,而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地方性的特点,应侧重于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意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基础型人才和学科交叉、知识综合、适应面广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树立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对于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由于基础薄弱,办学属于起步阶段,各方面条件不尽如人意,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本来就先天不足,社会服务能力也较弱,在目前情况下应将培养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逐渐提高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内涵式发展的本质要求。所以,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理念,应该成为统率全校师生思想和行为的先导观念,这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想基础。

2.树立以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判标准的人才理念。既然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使命,那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点。而人才培养质量的判定,并不是完全由高校自己说了算,还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因为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换句话说,个人价值通过社会价值得到体现。因此,社会需要、社会评价应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坚持这一标准显得更为重要,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当时之所以在该地区设置一所本科院校的理由,就是因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能否培养出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首先考虑的问题。

3.推动以科教融合育人为目标的协同创新理念。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必然使科教融合育人思想成为大学的一种重要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既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又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科教融合育人不仅是指向学生传授最新的学术成果与思想文化,促进学生的知识和观念更新,更是将学生纳入到科研工作环境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的意识,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必将推动高校实现三个转变:即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要超越学科导向,逐步向需求导向为主转变;组织管理要改革个体、封闭、分割方式,逐步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机制转变;资源配置要突破孤立、分散的制约,逐步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

三、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提高质量,统一认识是基础。思想统一了,步调才能一致,合力才能形成。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并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扩大规模、调整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十六字方针,说明方针的本质是既要“赶”又要“转”,既要扩大规模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又要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因此,各高校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学生是根本、学科专业是龙头、教师是主力军、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名片、特色是优势、质量是生命线、干部是服务员、人人是建设者,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

2.提高质量,人才培养是核心。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质量是一所高校生存之基,立校之本,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每所高校都应当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中找到自己合理的定位,做好顶层设计,要立足自己的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历史、地域优势、学科专业优势和生源特点,找准服务面向,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各自独特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各自领域内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有一个理念值得我们商榷,国际高等学校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办专业、招教师,而为什么不可以根据市场需要来办专业、招老师呢?要坚持“十个坚持”,办人民满意大学: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坚持凝练学校独特的核心精神,坚持培育独特的大学文化,坚持准确的办学定位,坚持明确的培养目标,坚持鲜明的办学特色,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科研兴校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校策。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实践型、复合型、创业型本科人才。

3.提高质量,教师队伍是关键。教师队伍是办学的第一资源,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队伍的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提高质量,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一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不断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和主人翁意识,不断提升师德素养和育人水平,坚持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营造浓郁的尊师重教氛围。增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尊重教师,教授治校,校务公开,多办实事,用加快发展解决教师们的诉求,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二要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中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要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重视教学基础能力训练,加强教育心理学、教育伦理学、教材教法、教育技术、职业道德等系统培训,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其教学能力。三要切实推进“教师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物。重点建立教学名师巡讲制度,实施“教学名师讲坛”计划。四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奖优罚劣,让优秀教师得到更多的鼓励和激励。

4.提高质量,“质量工程”是抓手。一是要着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各地新建本科院校的实情,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的学科专业体系,进一步促进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优化,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力。二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三是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高等学校要做好教学基本建设、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等内部评估工作,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督导体系,形成分析、评价、反馈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四是扎实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加大高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数字化教室、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校园等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促进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信息化校园借信息化技术来进行跨越是我们的一个重要课题,希望高校能借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跨越。五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一批实习实训基地,资助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5.提高质量,领导重视是保障。各高校要深入学习同志重要讲话和教育部“高教三十条”精神,进一步提高对教学工作的认识。高校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承担起提高质量的领导责任,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始终体现以提高质量为生命线的工作方针。切实履行好质量建设提升的第一职责,凝心聚力抓质量,提倡高校领导做职业化、教育家校长。各高校主要领导要正确处理好学校管理工作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关系,把心思放在办学上,把时间用在治校上,把功夫下在提高质量上,要全身心投入办学和管理,每学期至少要亲自主持召开一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专题会议,研究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要选配好分管校长、教务处长。要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向教学第一线倾斜,把经费多花在本科生的教与学上,切实保障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逐年提高教学经费在学校事业经费中的比例。增加的经费主要用于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信息化建设,教改研究,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国际交流学习,实践教学等等方面。特别是充分利用教育部建成的优质公开课,多用视频公开课课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缩小差距。

6.提高质量,内因为主是前提。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高校更要把抓人才质量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而不是上级布置的要求和任务。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作为自身生存发展的根本大计。各校要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工作纳入本校的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要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责任制,认真按照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层层分解,逐项落实到位、落实到人,加强教学督导和考核监督,不断扩大公开公示面,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巨大工程,它的成效不能短期内可以准确评量。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育人为本、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走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会实现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1.3.1

2..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EB/OL].(2011.2.23)[2011.7.11].ht

tp://.cn

3.韦永恒.理念 改革 创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新建本科院校加强质量建设的思考[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5)

4.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5.本报评论员.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教质量的首要标准.中国教育报,2012.3.26

第5篇: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 工民建施工;质量控制;有效;失效;影响性

中图分类号TU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0-0166-02

要分析工民建施工中质量控制的影响性,先简单了解一下工民建施工中质量控制的基础概念是什么。工民建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就是指,工民在工程建设施工中的为了把总体情况控制在自己所能够掌握的范围之内,而借用了一定的工作,采取了一些相关的措施和方法,用以达到自己所期望和预定目标或者效果,这整个过程就是质量控制的过程。

21世纪是经济颠覆性发展的世纪,城乡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工民建设施工任务逐步加重,但是工民建设施工的工程意义重大,做好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事实上质量控制并非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件需要管理智慧和技术含量的事情,所以,质量控制的结果有好有坏,具体的影响将如下进行分析。

1 对工程本身质量的影响

工民建施工所接触的本体就是工程本身,工民建施工过程中的所有观念和行为都会对工程本身的质量产生影响,例如,工民建施工过程中团队的合作情况、工民建施工中工民使用的实施设备、以及工民建施工中工民所掌握的施工技术,甚至在建施工中对某种成分的微量改变,都会对工程本身产生直接的影响。那么,工民建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作为公民工建施工中的行为的一个重要环节,自然也会对工程本身的质量状况产生影响。

有效的质量控制自然可以促使工程拥有好的质量。有效的质量控制涉及的内容许多,包括有效的团队组合、高校的团队管理、高校的技术运用、合理的施工分工等等,不管是有效的团队组合,还是高校的技术运用,又或者是合理的施工分工,这一切都是工程建筑过程的总体组成部分,只有每个部分都做到的高质量和有效的控制,才能够从整体上保证工程的高质量。

反之,无效的质量控制,则会产生豆腐渣工程。无效的质量控制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在工程的每个环节或每个细节上的控制都失效,导致每个环节都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另一种是在工程的某个环节或某个细节上的控制失效,导致某个环节上出现了失误,所谓“千里之提,溃于蚁穴”,即使一个小失误也会造成工程的质量没有保障。

2 对工民自身的生命财产的影响

工民建施工的工程过程中的主体是工民,工程从开建到最后建成的整个过程中,工民都是工程自始至终所接触到的生物,工程质量控制是否有效,取决于工民施工过程中对每个环节的控制是否有效,而工程质量控制是否有效,又反过来对工民的生命财产是否有保障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通过对各个环节的良好的控制,达到总体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有效性,最终可以促使工程拥有好的质量,工程质量有了保障,能够经受住不确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破坏,这样工程就不容易出现塌方等事故,没有这些事故,工民的生命不会受到威胁,工民的质量工程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工资回报,对以后接收更多的工程也会创造更多的机会。

自然,如果没有进行好的质量控制,工程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面对自然环境例如暴雨洪涝天气,和社会环境例如偶尔的车辆路过等恶劣环境,工程就容易出现事故,例如今年轰动全国的哈尔滨大桥垮塌事件,仅仅通车一天大桥就垮塌,这样的垮塌事故自然是无质量保障的工程;这种无质量的工程出现垮塌,自然对于施工的工民产生不良的信誉影响,让其施工的技术能力和其它相应的能力都会受到质疑,这样对于其以后进行再接工程自然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再进一步深入思考一下,如果工程是在没有完工的时候出现塌方的话,那么,最直接的受害人又是谁呢?自然是正在施工的工民自身。

3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就如前面提到过的,工民工参与建施工的工程都是用于城乡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这些公共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道路、各类管道、房屋建设等等,交通道路用于交通运输,是支撑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中的基础设施,各类管道由于汽油等的输送,是支撑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能源需求和供应的重要设施,房屋建设为大家提供避难所,等等。这一切的一切从总体上构成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型。

如果工民建施工过程中,做好了质量控制工作,工程质量有了根本保障,那么,建施工最终完成的高质量工程,工程本身的工作承载量大,整体寿命时间长,那么,对于经济的支持力度也很强的。举个例子来进行简单的说明,例如之前哈尔滨垮塌的大桥,如果大桥的质量有保障,能够承载运输的重量,那么,哈尔滨的公路运输量就会大大增加,货物能够更加及时送到顾客手中,人们也能够及时通过大桥到达自己所预期的目的地,那么,整个哈尔滨的对内对外商业发展都会拥有更高的周转效率,自然就能促进哈尔滨对内对外的贸易发展,促进哈尔滨的经济发展。那么,再进一步扩大至全国,如果工民工在建施工过程中都能够做到这样的高效率质量保障,自然就能促进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

同样的道理,如果工民建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做好有效的质量控制,工程的质量没有保障,出现如哈尔滨大桥事件的垮塌事故,那么,原计划通过该桥的运输的货物和人流量被取消,原定的经济计划至少会受到延迟,这对于整个哈尔滨市的经济发展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整个大桥垮塌的事故当中,在大桥上的一些人或物都被损害,这对于其所在的企业自然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损失,尽管有保险公司进行赔付,但是这过程当中所损失的时间和精力根本是无法赔付的,大家还如何能够对这个社会放心,还如何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发展经济。

4结论

工民建施工的质量控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质量控制也并不是都能取得积极的效果,如何做好建施工的质量控制是摆在工民们眼前一个迫切的问题,也是摆在我们中国所有人面前的问题,需要大家长期的坚持和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周立信.浅析工序质量控制对工民建施工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8).

第6篇: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一)企业物资供应的途径

企业在采购物资时应加强物资源头考察,寻求价格低廉的资源采购,深入市场认真调查,收集信息选取最符合企业需求的货源,选取价格物资同时也要保证物资的可靠质量。为负责到货物资的质量数量验收、入库物资的保,收集使用单位对物资质量的意见及建议,定期向上级汇报质量信息。采购人员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生产人员要抓效率,销售人员努力销售,只有员工们共同努力才能使企业利益最大化。目前市场上的煤炭企业大多数是自主经营,这样不合理化的市场导致购买物资渠道混乱,造成价格波动不定,影响了采购工作的正常进行导致企业生产的混乱。

(二)企业在物资管理的对策

煤炭企业在注重物资管理之时要制定相应的管理体制,在对物资管理的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应用体制处理,对物资设定一个完善的保护系统,要求企业各个部门同时对物资共同监督管理,避免漏洞导致对物资产生损失。对企业采购物资质量的过程跟踪调查,及时处理在调查中遇到的物质质量问题和退换程序。负责对物资的抽查及检验,对供应商的生产规模、技术进行考察。注重企业员工的素质培养,让员工以企业为核心利益发展共同努力,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对物资的购买及鉴定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负责工商、技术监督局、集团公司安监局、技术中心等部门检查的迎检及协调工作。加强企业物资内部管理能力,深化改革企业的发展方向,落实有效的控制方针。全方位管理管理操作物资保存方法。根据先进技术完善物资保存,对有破损的物资进行回收利用,加大自制力度减少新的物资投入,使企业科学发展。煤炭企业应正确处理物资购买及保存,合理化的编制购买、生产、销售工作策略,遵循市场发展规律,不要盲目的实施自认为新的可行措施。

二、煤炭采购管理

(一)物资采购归纳

在企业活动管理活动中物资管理是占据局部重要的位置,关键在于物资的采购步骤,对于企业生产中的优化资金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定期向上级汇报物资消耗规律,依据各生产单位上报材料需用计划,结合各单位月度生产作业计划和材料消耗规律,申报月度材料需用计划。在采购过程中对采购程序和选定的供应商有建议时,应向上级领导汇报做出整改方案。企业在购买物资方面想降低成本必须对采购管理务必重视,在物资的采购过程中要以降低购买成本为目,并且保证需求物资的数量,严格提高管理责任,保证产品的质量。在处理事务方面有统筹兼顾的态度,加强采购管理的作用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有利条件。做好管理工作,对接受订单工作人员不能进行收款、开票工作。做好销售工作,制定各种销售方案,对各个企业单位统筹经营销售。

(二)煤炭采购管理的问题

煤炭采购并不是一项简单容易的任务,购买时会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出现必须要加强管理予以消除,改进措施和制度保障物资的供应。在物资采购计划的汇报、审核、实施过程中,要做好采购计划中的供应商和价格的保密工作。对于泄露采购计划信息的部门和个人,可根据公司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对于这些有可能的问题有:采购物质耗时长,在购买物资时如果用时很长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企业资金的周转不畅,市场的影响对物质价格的不定期波动导致价格上升等等。这就要求企业在采购要速度,采购人员要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认真寻找合作商家,高质量的供应商对企业产品的生产也是一个强大的有利保障,应该与信誉好、价格公平的供应商合作,重视供应商的多方面考察,及时更新产品的服务,不应该限定合作商家。要在复杂的市场中建立一个好的形象掌握有利的竞争局势。

(三)对物资采购的建议

物资采购是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我国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同时,对市场物资的采购和供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市场也在发生着内在巨变。首先我们要在市场中建立一个基本定位,在这基础上逐步发展自己的实力,与那些高质量的供应商建立相互帮助、信任的合作关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供应商的考察中可分为两种选择:多家供应和独家供应产品,这样做的好处是为了得到合理的购买价格,提高高质量产品的购买选择把握市场提升竞争力。加强物资购买过程管理,采购人员应严格遵守企业规定,企业制定严格的采购制度,不定期的检查,要求对产品严格把关。对市场进行仔细调查,对供应商进行层层筛选。建立科学的采购体系对产品进行规范检查,与供应商共同建立审查制度,避免造成质量不过关的情况。对价格变动有异议的物资审计部门要严格审查,制定解决办法报价格审定,采购部门严格按照采购计划做好催货、到货验收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采购任务。

三、结束语

第7篇: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058-02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毕业生的就业率影响着社会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程度,同时也决定着职业院校的命运与发展前途。当前,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人才的高质量与教学的高质量息息相关。职业院校要使毕业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打造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牢牢把握住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不断探索教学改革之路,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而一流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由以下五个系统构成。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系统 这个系统主要勾画人才培养的蓝图,体现“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用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定位来统摄教学过程,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和可能。人才培养方案与传统教学计划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的教学计划更多的是规定一套课程体系,学校教学工作完全按照固定的模式来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约束了其自主发展;而人才培养方案则突出设计和提供让学生充分自主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参与教学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具体做法是,压缩必修课学时,增大选修课比例,强化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保证专业培养规格的同时,强化职业教育特色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专业技能教育相对独立又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如涉外护理专业,将英语与护理进行有机结合,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两个平台,实现技能型人才就业的宽口径。

教学基本建设系统 教学基本建设系统包括教师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和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及第一要务,高职教师队伍应是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技能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在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保证师德和教风建设的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参与相关的职业活动,积累职业经验,形成职业技能,获得职业资格;也可聘任行业专家和有经验的技术能手为兼职教师,从而突出“双师型”特征。实训条件建设是教学建设工作的重点,也是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尽可能突破旧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专业技术能力的岗位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的新模式;校外实训基地要坚持共建、共享、共管的原则,积极拓展与共建单位的合作关系,切实改善实训条件。教材建设要确保选用与职业岗位同步发展的、适用的高质量精品教材。对于实践教材,要根据实践教学环节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结合实训基地仪器设备情况,体现鲜明的高职特色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有机结合,并随着技术发展和仪器设备更新而不断修订,实现教材建设与时俱进。

专业、课程建设系统 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是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当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后,专业和课程则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以及品质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着人才的成长和素质。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据,以自身教育资源为基础,按照服务企业、适应市场、面向社会的原则进行专业设置、调整、改造和布局。应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以专业技术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对专业实践课,要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技能实训。技能实训是高职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特色,是教学质量考评的重要指标。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就是要强调专业及课程的创优、创新及保质,并调动全体教师积极踊跃参与。具体来说,在专业建设上,职业院校一定要树立确保和发展品牌专业、建设特色专业、适时适度创办新专业的整体思路,形成以品牌专业为龙头、以特色专业为两翼,带动新办专业发展的整体格局;在课程建设上,要通过构成三级课程体系即规范课程、主干课程和精品课程,促进课程建设稳步、健康、和谐发展。要在各系、部规范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经过探索把一批课程建设成院级主干课程,并进一步创造条件使其中部分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或更高级别的精品课程,始终坚持以优质的专业及课程质量,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教学过程监控系统 如果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专业、课程建设是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及人才培养质量搭建平台、提供框架支撑的话,那么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控则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动态调节与控制。其中,教学过程监控系统是实现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控,一方面,要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一系列的教学规章制度,包括教师教学规范、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干部及教师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工作条例等,还要制定一系列包括课堂教学与实验、课程考试、毕业考试或设计、实习、评选学生优质实习报告或设计等相关教学环节的主要质量标准;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学生评教系统、教师自我约束系统和管理人员(包括院系领导、教学委员会、教务工作人员和督导员)服务系统全方位监控教学过程,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形成确保教学高质量的长效机制。

教学质量评估系统 坚持进行教学工作评估,是一所学校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职业院校要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20字方针作为指导思想,加大教学评估力度,不仅要注重教学工作水平的终结性评估,更要注重对教学过程和质量的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要形成院、系、教研室各级教学管理评估方案,制定各级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评估梳理院、系、教研室在教学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症结,提出整改措施,并加强建设,积极整改。除了进行综合性评估外,还应重视对教学工作的单项性评估,如实验教学、专业实习、考试等。在对院、系、教研室综合评估和专项评估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使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流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它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以科学的教学管理理念促使职业教育开展全方位教学改革,形成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利用、开发、挖掘教学资源,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从整体来看,一流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有四个特点:(1)在管理理念上,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树立“以技为先,以学为尊”的服务育人宗旨,实现管理观念的变革;(2)在管理思想上,强调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倡导教师和学生创造性地教与学;(3)在质量控制上,牢固树立新时期造就技能型人才的根本质量观——口径宽、素质高、技能强;(4)在管理过程中,积极探索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积极构建具有一流水准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5)在管理措施上,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完善管理体系。

总之,只有潜心、精心构建一流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才能强化人才培养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玉庄.高职教育特色要素分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90-93.

[2]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6):103.

[3]张作岭,孙阳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与实施[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08-110.

[4]朱文玉.扩招后成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06(1):32-33.

[5]刘洪宇,张蕾,方成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81-87.

[6]单嵩麟,张成铭,王武林,等.高职院校如何实现从做大到做强的新跨越[J].职教论坛,2005(8):24-25.

[7]苟建明.发展性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77-180.

[8]马伯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63-65.

[9]冉进财,米金科.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设计[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77-79.

第8篇: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在今天上午的大会上,我们聆听了徐祖远副部长的重要讲话。作为以航海教育为根本、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船员为己任的高等学校,我们深受鼓舞,备感责任重大。借此机会,我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认识和理解、探索与实践、思考与展望。

一、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认识和理解

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之一,表现在海洋运输上,就是要建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船队,运力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使我国从航运大国转变为航运强国。要实现上述目标,最重要的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船员队伍,使我国首先从船员大国转变为船员强国。

上海海事大学船员教育培训实践的基本策略是:深入认识全球及我国航运业宏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理解船员教育培训对国际航运发展的作用,科学把握海事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秉持高质量、全球化、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持续改进学校的船员教育培训工作。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2011年贸易和发展报告》表明:2011年全球GDP增长率为3.1%,超过1994—2004年的平均值(2.9%),仅低于2007年(4.0%)和2009年(3.9%),世界经济继续呈现恢复性增长趋势。2010年全球海运货物运量继续增长,达到84.08亿t,为1970年以来的最高值;截至2011年1月,世界油船和散货船总运力分别为4.75亿载重吨和5.32亿载重吨,同比分别增长5.5%和16.5%,集装箱船总运力同比增长8.7%,杂货船总运力相对稳定。我们有理由相信,世界经济和国际航运必将持续发展,并将继续为船员教育培训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上海海事大学深切理解船员在整个航运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船员专业人才是船舶日常运营和操作的支持和保障,是海上安全保障和防污染水平的最终控制者,是整个航运产业的基础人才,是国家海事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是锻造国家航运软实力及完善航运软环境的关键。船员外派输出既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改善民生,又能带动国内相关的船员教育培训体系、海事管理服务行业和外派输出服务行业发展,还能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讲,船员教育培训对国际航运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国际海事组织在其2010—2015年发展战略中充分表达了对船员在航运业中地位和作用的重视:国际海事组织确定的九大发展趋势和外部挑战之一就是更加重视人为因素对更安全、更保安和更环境友好的航运业的贡献,要求继续改进旨在提高海事人员素质的措施。

作为航运业真正的一线实践者及航运安全各环节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船员的技术资格要求首先由国际公约确定。《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是对船员技术素质和值班行为实施有效控制的国际公约。在港口国监督、船旗国监督以及其他相关审核监督制度的保证下,《海事劳工公约》和《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2010年修正案》的履行必将进一步提高国际海事安全的整体水平,促进世界航海教育体系发展及国际船员服务行业能力提升。在上述国际海事发展的宏观背景下,2010年以来我国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为《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2010年修正案》履约所作的努力必将更好地整合我国各类船员培养、使用和管理资源,促进高质量船员队伍形成,推动船员行业持续发展。

其次,船员的技术资格要求由海事科技发展水平决定。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航海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船舶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智能化、低碳环保化等已经成为21世纪航海科技的主要发展方向。一方面,船舶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不断提高,国际上对航运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船舶配员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新时代的船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航海技能,较高的环保、安全和保安意识,以及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经过长期的教育培训实践,学校充分认识到,高质量的船员教育培训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取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基于上述各种认识和理解,学校认为,培养高素质船员需要复合化、系统化、专业化、国际化、职业化航海教育培训体系的支持,这也是船员教育培训体系面临的新挑战。

二、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一)坚持特色办学和高质量办学

第9篇: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公司治理 中小企业 会计信息质量

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发现,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缺陷是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真正根源,把握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寻求完善公司治理对策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是根本途径。

一、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公司治理是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环境因素,公司治理是否完善,将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起会计学者开始关注公司治理问题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一)理论上,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根据契约理论,公司治理是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涉及指挥、控制、激励等方面的活动内容,包括内部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与外部治理机制(市场、法律和政府)。公司治理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制度环境,完善和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提供保障。同时,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影响会计职能的发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治理主体的信息不对称,帮助各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进行更好的监管,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从外部治理来看,竞争市场的有序进行,经营活动的有效监督依赖于高质量的信息披露;从内部治理来看,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对管理层和员工进行监督和评价,投资者对经营者履行契约情况的判断,并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的依据。

(二)实证上,公司治理众多因素与会计信息质量显著相关

国内外学者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将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管理报酬机制等治理机制分别与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同量度(盈余管理、财务报告舞弊、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及时性和价值性、审计质量)进行检验。尽管研究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 但大都能够支持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具有影响,从而为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实证支持。

二、我国中小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与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规模、组织形式和产权关系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统计数据显示(见表1),我国工业经济中不同所有制中小企业呈现两个特点:一是私营企业(以个体户为主)的数量、销售产值、资产规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和税金总额等指标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可见其重要性,但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或公司;二是股份公司各指标比重较低,我国中小企业组织形式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

有限责任公司具有人合性和封闭性、适合中小企业等特征,因此治理上表现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不明显、管理上的合伙化等。而目前我国公司法对于有限责任公司在治理方式、股东权利上的规定与股份有限公司大致相似。在我国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为主的中小企业在实践中治理结构并不完善,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缺陷是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真正根源。

(一)股权高度集中,侵害小股东利益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股权结构不同决定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利益主体制衡机制的差异。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门槛较高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中小企业股东人数普遍偏少,股权分散程度低。大多数公司的前五大股东绝对控制公司股权,股权高度集中使得中小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与企业利益最大化并不完全一致,大股东侵害小股东的利益成为可能。在这种利益驱动下,大股东占用资金或利用“掏空”行为等方式损害其他少数股东的利益。虽然《公司法》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有比较完善的保护机制,包括公司经营状况知情权、所持股份转让权、异议股东的股权回购请求权等,但对中小股东知情权的限制较多,难以实现,中小股东的监督作用受限。加之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独立性较弱,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意和诱导下,会计信息的违规性失真较为普遍。

(二)内部治理结构家族化,管理缺乏强制性和规范性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等的正式制度安排。在我国特定的内外部环境下,一方面,中小企业形成了三会合一、三权合一的模式。该模式中,经理层对董事会、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其实质就是对自己负责,对董事会和经理人的监督和激励成为了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相互惩罚的组织内部制衡机制。另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多为家族企业,表现为董事、家族成员、所有者三位一体。这种结合下的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成本比较低,在企业发展初期具有一定优势,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缺陷也不断显现:投资者即管理者缺乏内控与财务方面相关的管理常识。经营决策注重业务领域,不太重视会计报表信息的作用,这种需求的不足和不重视导致会计信息相关性较差;实行“家长式”管理,具有较强的经验性、随意性、专断性、非理性化等倾向,企业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即使存在,也很难得到严格执行,成员之间的交易主要靠家族伦理的自发调节,影响会计人员对经济业务的判断,加之以内部审核为主的内部监督的不健全,会计信息质量缺乏制度保障;在用人方面,“任人唯亲”,不能吸收优秀的会计人才,会计信息质量无法提高。

(三)债务融资单一,以银行信贷为主,银行外部约束弱化

由于有限责任公司的封闭性和我国直接融资渠道狭窄,中小企业发展主要依靠内部筹资和盈余积累,在遇到资金困境时,更多的是依靠民间融资和银行贷款。随着企业的发展,债务融资方式中,商业信用和非正规融资逐渐被银行贷款代替。债权人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元素,理论上,中小企业的高负债水平要求银行参与中小企业公司治理,并借助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但目前在我国实践中,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风险特点和我国法律法规禁止商业银行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投资等限制,我国的金融中介在中小企业公司治理中几乎不发挥作用。中小企业债权人治理机制弱化对保障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消极作用。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只需要能够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和关注程度并不十分强烈。申请贷款时,中小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贷款存在着财务报表造假问题,信息的可靠程度有限,会计信息操纵行为损害了会计信息信贷决策的有用性;贷款期风险控制模式单一――“抵押物崇拜”和贷款限制条款,由于有抵押物作为保障,银行不太关注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使得中小企业在经营决策中产生过度投资,进而在会计政策选择中稳健性不足。如表2所示,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贷款中,以抵(质)押贷款为主,信用贷款比重非常低,且没有随企业规模变大有明显提高。

(四)产品市场缺乏竞争性,市场约束弱化

产品市场是公司竞争的主要场所和信息平台,竞争程度较高的产品市场会弱化会计信息不对称。产品市场竞争的衡量方法和指标很多。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以市场份额作为市场集中度的指标之一来量化产品市场竞争程度。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涉及行业广泛,主要从事竞争性产品的经营。但是目前中小企业大多属于传统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附加值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不是很高。如表3所示,在工业中,中小企业市场份额占50%以上的仅有8个行业,而该数值在前10个行业中已跌至37%。因此,市场约束机制大大降低了对中小企业公司的治理,进而导致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

(五)政策法律体系失范,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

到目前为止,我国在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小企业促进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36条》和《乡镇企业法》等。但现有法律法规缺乏可行性、系统性、针对性。同时由于我国目前的政府管理体制表现为政出多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导致中小企业管理效率不高,效果不佳。在会计信息监管方面缺乏统一规划,不同职能部门会计监管侧重点不同,信息缺乏共享,具体表现为:税务部门成为最主要的监管主体,而其监管视角单一,虽然《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协调了会计制度和税法之间的差异,但实践中两套账现象仍很普遍,加之我国会计造假处罚力度不够,导致中小企业会计信息长期质量不高。

三、完善治理结构,提升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构建产权多元化、内部治理制度化、外部(资本、产品)市场和监管双重推动,实现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日趋完善,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一)优化股权结构,实现股权多元化

股权的适度分散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决策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中小企业创业初期资金主要依赖于自身积累,股权高度集中。但随着企业进入成长期和高速发展期,由于经营风险较高,权益融资仍然是主要的融资渠道。为避免“大股东”对会计信息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需拓宽融资对象和方式的选择:将股份出让给企业核心员工、引入私募股权基金。前者在分散股权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激励员工和培育人力资本,打造利益共同体,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后者在改善财务状况的同时,还可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比如制定战略规划、调整财务结构和完善用人机制等,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提供保障。

(二)创新家族企业,加强制度建设

当传统型家族制企业的缺陷随着企业的发展日益明显时,从提升会计信息质量角度看,中小企业应根据现实情况和发展的需要进行创新:一是家族企业主的自我提升。以企业家主导的中小企业,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决定企业的价值。家族企业主应加速知识尤其是财务和内控知识的积累和更新,注重自我创新,强化对会计信息的使用,塑造自我诚信。二是适度分权,加强制度(会计制度、管理制度和决策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可控的授权体系,保障责权利相统一,形成家族成员对经营管理无法随意干预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企业运作的规范性,为会计信息生成提供制度保障。三是注重家族内成员培训,建立与家族外成员适度竞争机制。

(三)拓宽债务融资渠道,强化银行外部约束

随着中小企业经营日渐成熟,债务融资比重加大。相关研究证明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的可获得性依次为:商业信用、非正规融资和银行贷款,而其债务融资成本比较优势依次为:银行贷款、商业信用和非正规融资。强化债权人治理机制对保障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能起到积极作用。加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监督可通过以下手段实现:(1)创新审贷技术和风险控制手段。贷款前银行应了解企业的资信状况并对其提出的投资项目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价,避免由于企业管理者水平所限而给双方带来的损失。这一费用的增加应该成为银行激烈竞争下寻找优质客户的成本。(2)参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审计,即要求企业聘用银行指定的事务所。审计费用会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但相比于民间借贷较高的用资成本,中小企业通过正规金融获取资金还是利大于弊。融资成本的提高可以通过较高的盈利得以补偿,成为企业提高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原动力。

(四)加快转型升级,完善产品市场竞争

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自然结果。加快转型升级的外在驱动必然要求中小企业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重点关注维持持续创新能力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增加资金、人才和管理的投入,并加强风险控制。就财务方面,必然增加财会部门的软、硬件投入,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或引进高素质的财会人员,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为高质量会计信息提供基础条件和制度保障。

(五)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一是完善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相关立法,如:扩大小股东知情权和质询权的范围,制定保障程序。二是加大会计造假处罚力度,如:提高行政处罚的金额,降低吊销从业资格证书的认定标准。三是建立以财政监督(监管视角以“会计准则”为导向)为核心、工商和中介参与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综合监管机制。同时搭建信息平台,纳入社会征信体系,增加用信。X

参考文献:

1.周芬.基于公司治理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改进研究[J].财会研究,2010,(6).

2.刘笑霞,李明辉.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之影响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管理,2008,(7).

3.王金根.有限责任公司治理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5).

4.梁小惠.论公司类型与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J].河北学刊,2013,(11).

5.谢法玲.有限责任公司中小股东股东权益的保护[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6.高政利,梁工谦.环境约束、发展选择与中小企业内部相互委托――模式[J].科学经济社会,2008,(02).

7.徐敏.浅谈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J].中国集体经济,2012,(24).

8.蒋永康,朱冬林,潘丰.我国中小企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以江苏省为例[J].管理工程师,2012,(06).

9.陈自芳.创新家族制才能做强浙江中小企业[J].浙江经济,2003,(1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