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气象服务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S1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62
引言
众所周知因为气候的不确定对于农民对于各项农业生产的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农业气象部门所提供的农业气象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由于疏忽而导致了气候预测和报道的不准确性以及不及时性都会给广大的农民群众带来巨大的损失,这种损失是无法承受的,一定要对其充分的重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生产与农业气象服务之间的联系,使得农业气象服务更好的向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提供帮助,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具有重大的意义。
1 当前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1.1 服务的范围不够广
农业生产的领域涵盖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就目前而言,随着我国科技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科技已经充分融入到各个行业,农业生产也逐渐走向现代化的脚步,因此,对于农业发展的方向也变得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我国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多个方面,在这之中对于农业气象服务要求最高的要数粮食棉花和油料这3个环节,而这3个环节也正是农业气象服务的主要服务对象,但是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其他环节的对于农业气象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大,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气象服务对于这些方面的服务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比如在某些昆虫灾害的发生以及农作物的天气预报以及农业气象服务没有形成一套专业服务,总体来说就是我国的农业期限服务的范围不够宽广,不能够充分涵w我国农业生产的各大领域。
1.2 科技含量不够
科技的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便利,如何充分的运用好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优势是取得成功与进步的另一大特点。但是目前来说,我国的农业气象服务虽然已经加入了一些科技含量的措施,比如某些农业气象的服务部门已经通过加入软件的应用帮助气象部门实现对天气变化的预测,但是软件的特点就是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如果做得不好,软件与当地的实际情况仍会有较大的差距,无法充分的将软件与当地的特点结合,使得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与实际不符的问题,影响农业气象服务的质量,使得系统整体业务的系统化程度降低,给农业发展的道路带来阻碍。
2 农业气象发展的建议
2.1 构建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对于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家来说,农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气象服务又恰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良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可以及时准确给农民提供天气变化的准确信息,帮助他们避免由于天气原因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为了更好的促进和完善这一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应当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该体系的要求和目标就是全心全意的做好对农业设施提供的专项服务,精准的天气预报服务以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合理有效的指导和解决办法,不得不说的是对于区域特点的差异性做好特殊的气象服务的准备。
2.2 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融入到农业气象服务,充分发挥其作用
由于我国当前的农业气象服务部门总体来看对于科技的应用还不是特别的充分,据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引进高科技含量的设备和技术,使得我国的农业气象服务从整体上更加具有科技含量,贴近现代化的生活脚步,与时俱进。通过先进的技术使得我国农业气象部门的业务有一个质的提升,在工作过程中应当对于服务产品的方向有着多元化发展的目标。除此之外还应当充分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把气象服务的相关学科的特长进行吸收和借鉴,提高自身的服务发展水平,促进科研以及相关新事物的开发工作,最终构建出一个集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等工作为一身现代化农业气象和生态系统服务体系,促进科技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作用。
3 结束语
农业气象部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提供了诸多有效的农业生产和技术手段,是农业生产和发展活动中的一项核心,使得农业气象服务更加充分地做好天气预报和自然灾害预报等一系列的农业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更好的发挥农业气象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齐伟.农业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24):950-951.
临床实例:
人称“工作狂”的孙强,是某房地产公司经理,去年春天他突然瘦了一圈,老是感觉体力不支,像变了一个人。经过医院检查,确诊他患上了糖尿病,并且胰岛功能已近乎衰竭,必须应用胰岛素治疗。
从此,一日数次的胰岛素注射成了孙强的必修课,给他的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他常年四处奔波,社交应酬不断,生活毫无规律,很难做到定时进餐,有时打上胰岛素以后由于不能及时进餐而引起低血糖,有时因为工作太忙而忘了注射胰岛素。因此,血糖老是忽高忽低,控制不好,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这使他非常着急而又无奈,几乎失去了信心。
医生建议孙强安装一台胰岛素泵,并给他介绍了胰岛素泵的一些知识。但他还是心存顾虑,经过医生一番耐心的讲解和演示,总算打消了他的顾虑。装泵以后,孙强的血糖很快就得到平稳控制,而且免去了一日数次注射带来的的麻烦。
谈到这些,孙强由衷地感叹:胰岛素泵虽然贵点,但这钱花得很值,它让我重新获得了和从前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降糖的新式装备――胰岛素泵。
1.胰岛素泵工作原理――模拟正常生理性胰岛素分泌
正常人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包括两部分:一是基础胰岛素分泌,二是刺激性胰岛素分泌。
“基础胰岛素分泌”是指在非进餐状态下(即空腹状态)的胰岛素分泌,其特点是持续少量分泌胰岛素,使得血中胰岛素水平在基础状态下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浓度,从而使空腹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刺激性胰岛素分泌”是进餐后血糖升高引发的脉冲式胰岛素分泌,其分泌特点是快速、大量,可使餐后升高的血糖很快降到正常水平。两种形式的胰岛素分泌共同维持血糖的平稳正常。
传统的注射方式为一日数次皮下注射胰岛素,这种给药方式受胰岛素剂型和注射次数的限制,不能有效地模拟人体胰岛素分泌的生理模式,胰岛素作用高峰与血糖高峰很难同步,因而常有血糖波动。剂量小了血糖控制不好,剂量大了又会导致低血糖。另外,患者还必须事先计算胰岛素的注射时间和起作用的高峰时间,并以此来安排进餐和活动。即便如此,也很难保持血糖的平稳控制。
而胰岛素泵可以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设定程序,通过持续释放小剂量胰岛素以及餐前追加释放大剂量胰岛素,完全模拟生理状态的胰岛素分泌,使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得到严格控制,从而显著减少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另外,泵输注胰岛素的精度达到0.05单位,并有自动报警系统,确保输注安全。
2.胰岛素泵,让生活自由无忧
胰岛素泵是与寻呼机差不多大的小巧装置,由计算机芯片、微型马达和储药器组成。胰岛素泵与一根很细的软管(即“输注导管”)相连,所谓“装泵”只是利用助针器将软管插入皮下,几乎没有什么痛感,整个过程瞬间就可完成。
胰岛素泵携带方便,既可以别在腰带上,也可放在衣服口袋里,个人隐私可以得到很好地保护。装上胰岛素泵之后,病人可以省去每天多次注射的麻烦,不再受进餐时间的约束,能够比较随意地安排进餐时间和进餐量,也能睡上个懒觉而不必早早起来按时注射胰岛素了,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患者全天的血糖可以得到前所未有的良好控制,而且低血糖的发生率显著减少。
3.哪些病人适合带泵治疗
原则上,不管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凡是注射胰岛素治疗的,都适合安装胰岛素泵,尤其是胰岛素注射次数多、血糖波动大、低血糖和高血糖频繁交替出现、生活不规律、经常出差的患者。糖尿病妇女在妊娠期间需要严格控制血糖,还有其他需要强化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也可以短期使用胰岛素泵。
4.哪些病人不适合带泵治疗
凡属下列几种情况的病人均不适合带泵治疗:①不愿意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②有智力障碍,不能理解和掌握胰岛素泵有关知识者;③有严重心理疾患(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或酗酒者;④有严重视力或听力障碍者;⑤对低血糖感知能力差或不能坚持自我血糖监测者;⑥年纪太小、生活不能自理的糖尿病患儿;⑦独居的老年糖尿病患者;⑧没有足够经济保障的糖尿病患者。
专家点评:目前的胰岛素泵只是一种开环输注装置,也就是说,胰岛素泵不能根据人体的血糖值自动计算应该输入多少胰岛素,它需要患者经常不断地进行血糖自我监测,然后根据监测信息给泵设置基础率输注程序和餐前追加剂量输注程序,胰岛素泵按照程序指令输注胰岛素,完成对血糖的全天候控制。
相关链接
未来的胰岛素泵
胰岛素泵(即“皮下胰岛素持续输注”,简称CSII)的面世是当今糖尿病治疗技术的一大亮点,与传统的一日多次注射给药相比,胰岛素泵可以模拟正常人生理性胰岛素分泌,不仅血糖控制效果更好,而且低血糖风险小。
美中不足的是,目前面市的胰岛素泵都是“开环式”胰岛素泵,严格地讲,这种泵只是由电脑控制的单一自动输注装置,输注模式和速率需要人工预先调节设定。由于泵本身没有血糖传感器,因而不能适时根据体内血糖变化来自动按需输注,这与正常生理胰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关 键 词:服务创新;精益物流思想;饭店;顾客体验满意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精益物流(Lean Logistics)这个新型概念来自于“精益理念”在物流理论的分析与应用,而“精益理念”则出自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和丹尼尔1990年所著的《改变世界的机器》和后来著的《精益思考》的研究成果。它的核心思想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消除物流中非增值消耗,开发出新的产品,进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国内学者田宇和朱道立在介绍这个理论思想时认为,“精益物流是运用精益思想对企业物流活动进行管理”。有人认为,饭店企业只要拥有了先进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顾客关系管理系统,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实施以精益物流思想的精益管理了。其实不然,饭店企业想持续成功的唯一方法就是:从竞争者手上抢走市场份额。要抢走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有两个方法:第一降低顾客和你做生意的成本,使顾客容易和你做生意;第二个方法是为顾客做得更多,也就是提供更多的价值给顾客。
一、相关概念
1.服务与饭店服务
国内外目前对于服务尚无统一的概念界定,但对于服务的特性,大多书学者都形成了统一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无形性、顾客参与服务过程、不可储存性、过程性。
饭店服务是一种发生在饭店内的活动,外延扩大的饭店服务还包含着营销活动。从供给角度看,饭店服务由不同部门、不同种类的产品组合而成:从需求角度看,饭店服务由物质产品、感觉享受和情感体验(顾客在心理上所感觉到的利益,如地位感、舒适感、满意度等三个方面组成。饭店服务产品以体验属性为主。
2.创新与服务创新
创新一词最初源于熊彼特(1912)的《经济发展理论》,此后,尤其是在上个世纪中叶以后引起了学术界以及实业界的广泛关注。
“服务创新”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从广义上讲,服务创新是一切与服务相关或针对服务的创新行为与活动,从狭义上讲,服务创新是指发生在服务业中的创新行为与活动。服务创新是企业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创造新的市场价值而发生的服务因素变化,是对服务系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地改变的动态过程。
饭店服务活动的主要价值在于内涵,即服务的态度、技能,服务项目以及服务程序等无形资本,饭店的服务创新是通过对原来服务方面的知识进行整合和信息处理,从而创造出新的服务或改进的服务。
二、 服务创新相关理论
1.服务创新特性
业界一致认为服务特性决定了服务创新本身的特性,服务所具有的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影响了服务创新的无形性、服务创新的新颖度界定、创新形式的多样性、精益物流思想及创新的适用性等特征。对于服务性企业来说,尤其对于饭店这样人际互动较多的企业来说,其服务创新更多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由于服务具有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的特征,顾客不仅带动了创新的出现,还亲自参与创新过程。服务创新具有的多种特性说明精益物流思想的企业在开展服务创新时,首先应当从顾客需求出发,根据顾客需求来确定创新服务的创意,以此确定以何种层次的新颖度及形式进入市场,并运用有形化措施,来改善服务无形性对顾客接受新服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2.饭店服务创新的分类和重点
Heany从服务新颖度界定角度提出了六种产品创新的方式,可以将此六种方式当作是对服务创新的一种分类,分别是重大创新、创始业务、在当前服务市场中引入的新服务、服务产品线的扩展、产品改进和形式改变。
吕建中提出,饭店服务创新(新产品开发)主要包含三块内容,即:全新服务新产品的推出、改进服务新产品的推出、仿制服务新产品的推出。
三、精益物流思想下的饭店服务创新理论基础
由服务创新和饭店服务创新的特点可以看出,重视顾客需求,以顾客特点为导向是饭店服务创新的重要发展趋势。
1.饭店顾客需求结构
人类的需求由低至高可以分为从生存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级(马斯洛,1943)。一般来说,低一级的需求被满足之后人们会追求更高一级的需求,在需求满足的进化过程中会形成结构升级。按照市场引导生产的原理来说,需求结构的升级会导致供给结构的变化。按照赫茨伯格的激励一保健理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两组相对独立的“需求群”,它们对人的行为方式影响是截然不同的,激励性因素(情绪需求)是关于成功、成功的认可及受尊重等方面的需求,当这些愿望得到满足时,人就表现出满意感。这些人力资源管理范畴的理论也可引入饭店对顾客需求的认知中。
研究顾客需求结构,是饭店服务创新的起点。希尔顿(Hilton)饭店集团为扩大商务旅游市场份额,认真分析了商务顾客的共同需求:个性化、独一无二的服务;私人的入住及结帐服务;在特定的楼层拥有自己的会议室、餐厅;舒适豪华的浴室及现代化的商务娱乐设施。基于这些分析结论,集团对各饭店作了很大调整。
了解顾客需求结构,对研究饭店的服务创新具有深刻的意义。无论是某一项具体饭店服务,还是综合的饭店服务,均可理解为一种整体产品。饭店服务整体产品通常由核心服务、形式产品(支持)及附加服务(超值服务)。在当今饭店核心服务、支持服务大同小异的情况下,超值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超值服务产品层面的创新应称为饭店服务创新的重点。
2.顾客体验价值
“顾客价值”是指“顾客的需要”在“情感”上被满足的程度。
在创造顾客价值的过程中,企业必须通过对顾客进行深入理解来识别顾客价值的关键驱动因素。
Slater & Narver指出能不断为顾客创造优异价值,需要销售商理解购买者的整个价值链,不仅是价值链的现状,而且还需要了解这一价值链随着时间的发展变化。顾客优异体验价值是顾客在不断地消费体验价值链上每一关键时刻后,对超越期望后的体验产生的一种整体感觉和评价,它是顾客体验消费中不断学习和认知的结果。
综合顾客体验价值相关理论的研究可以得出,提升顾客价值是让顾客不断上门的重要原因之一,饭店经营者应当时刻关注和认清顾客在市场上所寻找的价值,然后通过不断的创新活动来满足顾客的这种价值需求。
3.顾客满意理论
顾客满意(CustomerSatisfaction)这一术语来源于心理学,其相关理论首先由美国消费心理学家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并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学术界和商业界的普遍重视。
饭店顾客满意度的高低实际上是顾客通过对饭店产品和服务的可感知效果与他们的期望值进行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当可感知效果小于期望值时,顾客不满意;当可感知效果等于期望值时,顾客满意;当可感知效果大于期望值时,顾客高度满意甚至忠诚。因此,决定饭店顾客满意水平主要有三项影响因素,即顾客期望价值、顾客质量感知、顾客价值感知。
顾客期望价值、顾客质量感知、顾客价值感知三者紧密相连,共同决定着顾客的满意水平。而服务性企业的创新活动不仅可以直接改善企业的经济绩效,还可以在更多与顾客满意度相关的“无形”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作为重要的竞争变量提升企业的整体竟争力。
4.服务的质量因素理论
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促进了旅游饭店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人们消费意识的复杂化、多样化和层次化,使得人们对服务质量的认识、理解水平提高的同时对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为由低需求向高需求方向发展,由物化技术层面向精神方向倾斜,由生理需求向心理需求变更。在此背景下,对服务质量的管理成为饭店管理的核心内容。
质量因素分析是指对质量进行细致分解,充分理解其中内涵,研究其构造,并以此为依托,通过对服务性质、性能进行分析,进而明确各部分服务操作的技术要求,达到管理目的。一般来说服务质量因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部分,主要有吸引力因素、理所当然因素、无关系因素、逆反因素、物理性因素五种因素。质量因素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质量管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做好管理的准备工作。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白长虹.西方的顾客价值研究及其实践启示[J].南开管理评论,2001,(4):46-49.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 悲剧意识成因
引言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英籍女作家。伍尔夫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无疑是由于她运用了意识流这种艺术创新的形式。因此很多中外研究者往往把伍尔夫小说当做游离于内容的独立存在而加以研究,这是伍尔夫小说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缺陷。伍尔夫的近十部小说中,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也不过是寥寥几部而已。我们不能仅仅用意识流来概括伍尔夫的小说创作。伍尔夫的作品中深刻地表现了同时代人的内心骚动、阴暗、犹疑、苦闷和无奈的情绪。通过其作品,伍尔夫向我们展示了现代悲剧的模式:即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表现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和悲剧命运,揭示人类悲剧心理的深层内涵,把悲剧建立在独特的心理结构基础之上。伍尔夫以悲剧创作为偏好,这是由她浓重的悲剧性情感所决定。外界环境及个体内在的生理和心里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一个人情感的悲剧性倾向。本文将对社会与个体内部的生理及心理因素对伍尔夫的影响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伍尔夫的悲剧意识成因及对其作品的影响。
一、社会因素
伍尔夫所生活的是一个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时代。1914年至1918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各国工人运动的,接着是1929年至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人在精神上忽然变成了失去家园的流浪者。年轻一代开始摒弃旧理念。“二十世纪的年轻人回望维多利亚时代,发现它沉闷又虚伪。维多利亚时代的理想显得肤浅、狭隘、愚蠢,此种情绪在世纪初的25年里既掀起文学领域里的变革,又成为这些变革的结果”。[1]伍尔夫在论文《斜塔》中详细地论述了英国作家当时的处境和感受。他们大多出身富裕的中产阶级,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他们高居于象牙塔,脱离民众,孤芳自赏。1914年之后,原来稳固的象牙塔开始倾斜,他们顾影自怜,对自己享有的特权表示内疚,对不合理的社会表示愤慨,但是又无能为力,因而怀有一种危机感、隔绝感和怀疑感。面对风云变幻的时代,变化无常的人生,伍尔夫觉得难以捉摸和把握。因此,她在日记中写到:“为什么生活如此像万丈深渊上的一条小径?”[2] 此种强烈的不安心理致使伍尔夫审美感受的变化:“美神的另外的一边脸颊是深陷的,破了相的。”[3] “在目睹了社会的剧烈动荡之后,伍尔夫以悲剧性的眼光来观察生活,认为世界渐渐走向衰退和没落是不可避免的”。[4]
二、战争因素
伍尔夫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两次大战对她的震撼是巨大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重了她从小就染上的抑郁症,有一次竟严重到彻底崩溃的地步。第一次世界大战尚记忆犹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她的心头又投下了沉重的阴影。伍尔夫认为,这意味着破坏、死亡、理智的丧失、文化的毁灭。她那脆弱的神经系统快要忍受不住了。1940年她在伦敦的住宅、出版社和书被炸弹焚毁,精神上的折磨终于让她无法忍受,在给丈夫及姐姐各留一封短信后投河自杀。两次世界大战剧烈地改变了伍尔夫的心理,影响了她对世界的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并成了她最终自尽的外因。因此,战争在其作品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战争不但是《达罗卫夫人》及《雅克的房间》及《岁月》的重要主题,整篇充斥着紧张气氛的《幕间》这部小说与下一次的全球大战息息相关。[5]
三、 个人生理及心理因素
长期以来,研究悲剧情感的产生都过分强调外部因素,而忽略了个体内部因素的作用。即忽视了人类滋生悲剧情感产生的生理机制和心理基础。伍尔夫是个书斋里的写书人,她本人的悲剧性的生理和心理体验以及她读到的书本故事是她悲剧作品的主要来源。
(一)伍尔夫的个性遗传基因
伍尔夫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个著名的学者,母亲是个家庭妇女。伍尔夫从其母身上继承了秀美的容貌和富于幻想及感性的性格特征。其父性格孤僻,郁郁寡欢,时常脾气暴躁。伍尔夫承接了她父亲那忧郁、敏感又偏爱思考的抑郁质性格。“从他那里,伍尔夫看到她自己生活中深藏的悲剧”。 [6]在对待写作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来她是个神经敏感的人。读者对她的作品的批评是她极其在乎之事,甚至可以说她达到一种病态的过敏程度。她的一部书的出版过程,对她也是一种极端的精神刺激过程。这种对于读者的批评的担忧和焦虑曾致使她神经过敏,继而精神失常。
(二)悲剧性的生理及心理上的体验
伍尔夫的一生不断经历着各种疾病和亲人朋友的死亡。她本人自小就因疾病而辍学。母亲在其13岁那年病卒,她因此深受刺激,以至于精神失常。其母去世后,伍尔夫同父异母的姐姐丝特拉承担起沉重的家务,甚至为了这个家,持续推迟婚期,一直到很晚方才出嫁。不料,母亲死后二年,丝特拉突然死去。后来伍尔夫把丝特拉之死也写进了小说。接着她父亲又因病而逝,她再一次精神崩溃。1906年,她的哥哥索比身染伤寒,从此一病不起。索比的死又一次沉重打击了伍尔夫。飞蛾以一种凄惨的形象出现在她的多部作品中,而这与哥哥之死致使她产生的悲痛心境不无关系。《远航》中的蕾切尔、小说的女主人公同索比一样,也因伤寒病丧生。《雅克的房间》中的雅克和《海浪》中的波西瓦尔也都和伍尔夫的哥哥有同样的遭遇。接着,与伍尔夫有过婚约的立顿离开人世。虽然伍尔夫因其是同性恋而与立顿解除了婚约,但两个人始终保持着友谊。随后罗杰・弗来奕逝世,而伍尔夫和弗来奕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享有共同的美学观念,且伍尔夫为弗来奕写了传记。再后来伍尔夫的外甥又战死在西班牙,她曾对这个外甥偏爱有加。这些亲人朋友们接连不断的死亡使伍尔夫屡屡受到精神上的打击,她深深地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变了,思想不再敏捷,面部不再饱满,神态忧伤,精神恍惚。伍尔夫写完一部长篇小说之后,因过度担忧读者对自己作品的评价而第三次精神失常。在《海浪》和《幕间》出版前后,伍尔夫都是痛苦不堪,精神沮丧。死亡和疾病不断伴随着伍尔夫,而她在作品中不断地再现自己对此二者的心理体验。
又一不幸的是,伍尔夫自始至终都被病魔纠缠。在她的小说中,疾病有极深的刻痕,作品人物多有病态和变态,精神病患者和自杀自虐者频频出现。伍尔夫本人也多次试图自杀。实际上,伍尔夫每次完成一部作品,就有病魔来袭,致使其痛苦不堪。但一次次她都竭尽全力挺住。复原后,又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写作之中。这种献身于文学的韧性难能可贵。也可从另一个角度说,伍尔夫忘我地创作也是为了追求解脱、战胜病魔吧。语
参考文献
[1]A. C Ward: Twentie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1901-60[M]. New York: Barnes & Noble, 1964:2.
[2]翟世镜.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37.
[3]弗吉尼亚. 伍尔夫.翟世镜译. 论小说与小说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205.
[4]翟世镜.伍尔夫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123.
[5]Morris Beja: Critical Essays On Virginia Woolf[M]. Boston: G. K Hall & Co.1988:135.
[6] Ralph Freedman ed :Virginia Woolf:Revaluation and Continuity[M].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2:183.
关键词:专业气象服务;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 P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2-73-1
1 专业气象服务现状
1.1 基础研究支撑不足
基础理论研究对于专业气象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专业气象服务领域中,缺乏科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的现象依然存在,统计分析成为专业气象服务研究中的最主要方法。技术人员已经习惯于单纯用统计结果甚至经验来说话,忽视甚至放弃了深入的科学分析和研究探讨。
1.2 气象服务不够专业
专业气象服务的发展是气象科学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的产物,需求是牵引、是动力,专业化是手段、是方法。但专业气象服务不够专业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虽然在名称和形式上已经实现针对性和专业化了,但在科技含量、服务能力等方面与需求的差距依然很大,与气象科技的发展也不相适应,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成为制约专业气象服务能力和发展的瓶颈。
1.3 人才匮乏,流失严重
一是专业气象服务发展方向不明确、效益不显著,同时也存在着对专业气象服务深入研究必要性认识模糊,科研支持和投入不足等问题。二是由于专业气象服务涉及很多的学科,与气象和预报等基础学科偏离,深入研究、出成果难度大,对研发人员缺乏吸引力。三是对专业气象领域研究成果科技含量的认可度偏低,影响研发人员的积极性,能人不愿做,一般人又做不好。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专业气象服务研究人才的流失,许多当年城市环境气象研究工作的科研技术人员后来转入气候变化、能源等其他领域。目前在服务业务领域,以市场开发和产品加工人员为主,研发和业务技术人员数量较少。
2 专业气象服务的作用和地位
准确把握、全面认识专业气象服务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明确专业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公共气象服务的全面和健康发展。
2.1 专业气象服务是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专业气象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对气象科技服务的要求也显著增加。高科技含量的预报产品、高层次的服务技术已经成为各行业安排生产、防灾减灾的重要决策依据。这些需求对专业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专业气象服务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2.2 专业气象服务是公众气象服务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目前,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为大众提供的气象预报产品中,健康气象、环境气象、生活气象等已经成为主要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这些产品的加工制作,都要依靠专业化的气象预报方法和研究成果;交通、旅游等领域的专业气象研究和预报服务,不仅提高了对相关行业的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也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公众气象服务的产品和内容。
2.3 专业气象服务是深化决策气象服务的重要支撑
有针对性、专业化服务是深化决策气象服务、促进科学决策、实施有效防范的重要支撑,是提高决策服务保障能力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在决策气象服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前长春市组织清雪采用的是报纸刊登的短期天气预报。2006年以后为其提供降雪性质、积雪深度、降雪开始和结束时间等专业化预报,还有融雪剂播撒时间、数量,组织清雪规模建议等内容。从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深入、科学的专业气象服务,将更有利于促进决策服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在决策服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 发展专业气象服务的思考和建议
3.1 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职能作用
要加快发展专业气象服务,首先要提高对专业气象服务地位、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制定合理的业务体制和有效的管理机制。发展专业气象服务,要以需求为牵引,以需求促发展。不仅要重视专业气象服务在行业生产决策中的作用,还要重视和充分发挥好专业气象服务在公众气象服务和决策气象服务中的作用。
3.2 拓宽视野思路,探索集约化发展途径
学习借鉴国、省集约化发展的思路和做法,研究和探讨专业气象服务省地集约化发展模式,建立以省级管理部门为主导,省、市级业务单位分工合作的模式,从而实现专业气象服务的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化服务的运行模式,将专业气象服务做准、做细、做大、做强。
3.3 重视研发交流,加强人才培养
一、银行企业文化对服务质量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银行企业文化则指为银行全体员工所认同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精神要求、道德规范、组织结构等的总和。银行企业文化按照内容可分为四个层次: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精神层。物质层文化是可视可感的表层文化,例如服务大厅的环境设施、宣传手册的内容图片、悬挂摆放的标语口号以及员工的服饰外貌等;行为层是指银行依据自身目标制定的行为准则和公共关系规范;制度层主要包括领导机制、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对员工行为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和引导,是行为层文化得以实施的保证;精神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包括精神风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是对前三个层次的总结与升华。
服务质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到与客户相关的工作,从服务态度、员工着装、工作效率、产品设计不一而足。这些细碎的工作涉及到银行企业文化的各个层次,各有特点而又相互交织。所以,银行企业文化各层次的发展决定服务质量的整体效果。例如柜员在具体处理客户业务时,柜台设置属于物质层,操作流程属于行为层,程序繁简属于制度层,而服务态度又由精神层决定,最终四个方面共同影响顾客对于银行服务质量的感受与评价,任何一方面缺失都将使顾客对银行的服务产生怀疑甚至否定。同时,银行企业文化不同层次间的融合决定服务质量的发展潜力。企业文化各层次有机结合形成整体,相互影响相互指导。物质层为员工行为提供基础,行为层受制度层的指导,制度层又因物质层和行为层与客户需求不相适应而修改,精神层对所有方面有着理念上的指导和约束。各层次建立积极的反应机制,从各方面保障,使客户得到满意的享受和真正的实惠,银行的发展和效益就会有取之不尽的源泉。
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助于银行营造以客户为中心的工作氛围,将服务理念潜移默化地植入员工观念之中,影响员工的一言一行,提高银行的阴务质量,最终为银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客户满意。
二、影响服务质量的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忽视精神层重点建设,服务理念苟于形式
精神层建设的忽视使得银行员工缺乏服务意识与服务观念,无论银行有多么合理的制度和完善的监督机制,都不能形成对员工的心理约束,其它层次的建设便如空中楼阁,没有坚实的基础。
有些银行不重视对全体员工服务理念与职业道德方面的系统教育,导致干部职工对于服务的至关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把服务仅仅停留在文明礼貌的表面工作上。虽然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完成自己的工作,对于业务流程、产品信息也十分熟悉,但是在遇到意外情况时,拘于制度,不能从客户角度设身处地考虑问题,给客户带来不便,也使得本行的声誉受到损害。之前发生的病重老人被要求亲自取钱猝死银行事件,表面看是制度冷漠造成的社会悲剧,究其深层次原因,还是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欠缺,导致对待普通储户“习惯性回绝”和“拿制度说事”的人性冷漠。即使银行此后进行了“特事特办”、“温情服务”的官方回应,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注入“为客户服务”的核心观念,那么类似事件便会“春风吹又生”。
(二)缺乏层次间协调规划,服务水平大打折扣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件事情的效果往往是由最差的因素决定。 银行的服务质量并不是由某个单一因素决定,而是由几个因素共同作用,但当其中一个因素建设不够全面时,势必会影响整体服务质量。当前许多银行并不是不重视文化建设,而是缺乏全局观。企业文化各层次是协调统一的整体,一旦发展不协调、缺乏全局观将引起企业文化各层次发展不均衡,进而影响服务质量的整体效果。
有些银行简单地将大堂环境与员工服饰当做企业文化的全部内容,忽视了其他层次文化建设,服务质量提升浮于表面,员工不能发自内心地将客户当亲人当朋友,不能切实站在客户角度考虑问题。有些银行忽视了行为层建设,员工理论水平与业务技能不全面,或对产品不够熟练,对客户做宣传、答疑、咨询以及提供各种信息不能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在服务上的应变和灵活程度不能因人而异,办理业务动作较慢,操作不够熟练;客户经理营销产品知识不够全面,投资理财咨询服务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三)忽略各层次整体推进,服务效果后劲不足
有些银行为方便与客户沟通,设立热线电话、客户中心、沟通平台等,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规范计划,致使员工在与客户交流过程中出现去电时间不合理、程序繁杂刻板、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等,本是为解决问题而设立的沟通手段却成为新的投诉点。还有银行曾尝试推出各种新颖服务吸引客户,但往往只制定了招式,却没有领会创新服务的精髓,无法将其标准化、制度化和品牌化,使得服务无法与银行产品紧密结合,不能为银行经营发展提供切实帮助。比如,民生银行在服务“人性化”方面曾做过尝试,针对五一长假各大银行关门的机会,推出“请您喝咖啡”活动,在几十家支行陆续配备了咖啡机,免费让客户品尝香浓的咖啡,服务可谓温馨至极,但由于推广之前产品定位不合理,活动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最后草草收场。
三、以服务质量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建设策略探讨
(一)以服务意识为核心,加强各层融合建设
服务质量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而服务意识决定物质、行为和制度的建设方向和服务水平。因此,首先要定期开展员工培训与讨论,经常性地组织员工学习新的政策,了解当前形势,认识到金融业的激烈竞争以及优质服务的必要性,摒弃过去银行员工是“高级白领”的观念,俯下身来为客户服务。关心鼓励员工工作,将员工福利与银行绩效结合起来,使员工感受到自身与银行的紧密关联,从而增强为银行发展献力、为客户满意尽责的自觉行动意识。其次,将这种服务客户的意识用于其它文化层次的建立,最终外化为优质服务的具体行动才是最终目的。服务意识的树立只是明确了行动的方向,管理层要以客户满意为着眼点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优化服务环境,规范服务行为,将强化服务意识融合贯彻到其他层次的建设之中。如柜台窗口建得再美也要改变依靠柜台窗口服务的被动服务模式,要求一线员工从柜台后走出去,与客户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制度再完善也要通过经常性的学习培训,使得员工熟知本行的制度规范,并能详细向客户讲解分析,客户不理解不明白时能够耐心讲解,发生矛盾时能够深入了解情况,及时向上级汇报;行服佩饰再漂亮也要有人情味,服务客户如遇特殊情况可视情予以变通。
(二)以客户需求为牵引,强化协调全面发展
满足客户需求是银行服务的宗旨。但不同层次的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不同,银行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各项建设并协调全面发展,才能提升整体的服务水平,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如无数中小客户奠定了银行的业务基础,构成了银行的基础客户群,保证了银行稳固的资金实力。中小客户发生业务的地点基本都在各营业网点,对于银行硬件设施、窗口服务效率、大堂员工素质有着最直接的体验,因此服务中小客户要从最细节的地方做起。根据顾客排队情况,灵活安排服务窗口;设置等候区,添置座椅、饮水机、书报架等设备,改善客户等候环境;大堂人员主动引导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小额存取款、自助缴款、卡对卡转账业务可自助进行,有效分流客户流量,提高服务效率。此外,要考虑到当前中小客户业务不仅停留在存取款上,很多一部分手头宽裕的人们都希望有效理财,在对其进行产品推荐时要突出“快、准、实”,相对于盈利性,中小客户注重投资的安全性,要针对客户特点为其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理财产品。中高端客户的维护需要银行做到全方位的服务,这就要求银行在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中,各层次均要考虑中高端客户的需求,并将其有机融合,整体体现给客户一种专业、高效、优质的服务体验。银行通过与客户沟通,了解中高端客户对于金融产品的新需求以及其投资方式的变化,投其所好提供令客户最满意的金融产品。针对当前增值型与保障型投资产品并存、各种新型基金不断推出的情况,个人理财对于专业知识的依赖越来越强,银行需要为中高端客户配备专业的理财顾问,为其个人财产制定详细周密的理财计划。
(三)以品牌建设为目标,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价值;影响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
1.现阶段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
差距大、不平衡是现阶段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问题。发达国家占据国际服务贸易中近80%的份额,其余为发展中国家。各发达国家间经济水平相近,服务业在本国经济中占据份额也大,彼此间贸易发展增长速度远大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增长。
2.服务业跨国转移推动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跨过转移服务业有利于贸易服务的迅速发展,这是促使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也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发展贸易,生产、运输等产业必将转移入发展中国家,即生产带动了服务的国际化。
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1.服务贸易的结构改变速度很快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贸易的结构改变速度很快。当前,世界范围内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正在向信息业中的最大产业发展。这充分说明了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正由传统的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2.垄断现象明显
服务业中的垄断有国家垄断和私人垄断两类,特别是美、日等国家的垂直集中和水平集中。垂直集中指少数几家私人公司的垄断,如六大会计事务所垄断全球的会计业务等。水平集中则指的是公司拓展相关业务和经营范围,巩固自身的垄断地位。
三、服务贸易的新发展与特点对国际价值的影响
1.从高新技术引发服务商品的特点变化看服务贸易对国际价值的影响
服务商品实现其价值的方式有其自己的特点。第一,独享性。某些行业其主体和客体是特定的,没有竞争和标准的价值及尺度,如城市规划、环境处理等。其独享性使得其国际价值和价格难以有统一的标准,其价格大多数都是由服务方提出,然后市场贸易双方再协商决定。第二,由于提供服务和消费基本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大多数国际服务有着不可贮存的特征。服务的不可贮存性使得难以通过加权平均多个国家从而得出社会必要劳动的平均时间,因为不能衡量每个国家所提供服务商品的价值量。
2.从服务贸易对象的两权可分性看其对国际价值实现的影响
贸易对象的两权可分性在当代贸易中很常见。即贸易出口者在关于技术或知识产权贸易时,可以靠合同在各个时段向不同进口者转让使用权。因为使用权的转让,在贸易中多次流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调控作用也要多次实施,并且结果也不尽相同。同时,虽然贸易出口方提供的服务价值相等,但是贸易中转让对象不同,其实现价格也必将有所差异。
3.从跨国公司内部服务贸易的发展看其对国际价值形成的影响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密集类产业的可贸易性和交换性的增强。这样公司内部贸易便处于一个相互协作的环境,不仅仅是物品间的交易或者是仅围绕某个特定的子公司展开。如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金融信息收集和传输工作是由美国的子公司负责的。由此可见,跨国公司内部的贸易发展可使多国权重在其服务商品价值中的比重加大。
四、服务贸易的新发展及其影响引发的启示
1.立足比较优势,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首先,对于已有的对外贸易优势的制造业重点把握。对于制造业来说要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科技、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长价值链,在对外贸易上获得更大利益,同时更好的给予服务业以资金支持。其次,在保持现有的传统服务业水平的基础上,如旅游业、运输业等,进一步提高自身水准与服务质量,用现今的信息技术对其改革,增加传统服务贸易中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同时加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让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服务于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再者,扩大第三产业在产业链中的比重,提高发展质量。服务贸易是立足在国内服务业上的,加大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利于服务贸易质量的提高。
2.加强科技创新,改变服务商品的价值构成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了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强弱,现今社会能在服务贸易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其多有生产率高、科技水平先进的特点。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服务贸易仍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行业,缺乏技术密集类的竞争力。所以,我国在保证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应该重视有关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制度定制和政策取舍。确立以增强自主能力为核心来改革发展方式、调控产业结构和推进服务贸易健康发展的策略,用科学技术来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增强国际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因此,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投入、制度和政策的支持是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自身科技的创新,增加贸易商品的价值,增强自身的优势和竞争力。
3.拓展多元化市场,更大程度地发挥比较优势
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国别价值及其实现程度都是由劳动生产率决定的。在当前世界贸易市场上,各个国家的生产率都以阶梯状分布,从低到高,发达国家在阶梯中都占据优势地位,不发达国家则处于底层,但有些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则处于中层如我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虽然通过科技创新和引进国外先进经济体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何存进贸易的发展,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对发展落后国家进行投资,扩大自身的比较优势。
五、结束语
近些年来,服务业跨国投资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成为了推动服务全球化的重要力量。相对来说,我国的服务贸易起步晚,而且传统服务业的比重相对高,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比重较低,因而研究当代服务业商品的国际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 公益性 利益补偿 关系
[作者简介]李晓军(1966- ),女,河北乐亭人,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王宏(1965- ),女,河北乐亭人,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人文素质教育。(河北 唐山 06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公益性与利益补偿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FA1102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61-02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由组织发起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以青年参与为主题,以志愿服务为手段,通过青年志愿者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服务和帮助,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大学生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他们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自身价值。但在实践中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课题组提出并着手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公益性与利益补偿问题”,期间,课题组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公益性与利益补偿关系进行探索。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公益性
志愿服务的通用概念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与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以自己的技能、知识、财富与体能为改善社会、服务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奉献”是志愿者精神的本质表现,它是一种不求回报地付出。志愿者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权的情况下奉献自己的体力、精力、知识技能和文化,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友爱”是指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志愿者之爱跨越了国界、职业和贫富差距,没有文化差异,没有民族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它让社会充满阳光般的温暖。“互助”是指“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那些处于困难和危机中的人们,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自强自立,重返生活舞台。同时鼓励受助者投入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作贡献的志愿活动中。“进步”是指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志愿者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重首先在于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大学生热心于社会服务公益事业,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以自愿、不为报酬和收入,通过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技术进行的志愿服务工作。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公益性的本质,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具有一致性。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社会进步。志愿者精神符合我国传统美德,体现了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是时代精神和人类共同文明的有机结合。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利益补偿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利益补偿是指大学生在自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得到的物质、精神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等方面的回报。但这种回报不同于工作报酬,志愿付出远远高于回报。利益补偿包括物质补偿、精神补偿和大学生自身发展补偿等。我们认为,志愿者本身具有无偿性,志愿活动也不会有收费,但志愿活动组织者应该考虑志愿者付出后的补偿问题。
我们研究的是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他们有其特殊性: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有奉献精神,愿意付出去服务他人和社会。但是开展志愿活动也需要成本,大学生志愿者从事志愿活动不仅贡献自己的精力、知识、技能和爱心,还要承担车费、餐费、通信费,宣传费用,甚至有时资助别人也是自掏腰包。而他们大都是消费者,没有收入,消费的都是父母的钱,有些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他们想奉献爱心,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但经济上实在不宽裕,长期这样下去,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就有些疲惫,甚至削弱志愿者的积极性。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大型国际赛事、会议等活动往往能得到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响应,而致力于社区、学校和公共服务事业等影响小、技术含量低且需要长期服务的项目,难以调动他们的服务热情。有一部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项目是国家扶持或单位补贴的,补贴的幅度、金额及优惠的条件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基于这些情况,我们在研究中,提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公益性本质与利益补偿有机结合的新思路,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良性运转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公益事业也需要有所创新。为了维系志愿者活动的可持续性,政府、社会和志愿活动的组织者,应该给予志愿者以必要的激励。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了给予大学生志愿者适当补偿,比如物质补偿主要包括餐饮、交通、通信费,宣传费或者意外事件发生的费用等;精神补偿主要包括表彰、奖状、证书、荣誉称号、根据志愿服务情况给予适当学分等;大学生自身发展补偿包括培训,升学加分、就业和晋升优先录用等。
大部分的志愿者其实并不在乎补偿,他们更需要的是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会心的微笑,也许比任何补偿更加温暖人心。志愿者组织给有需要的志愿者适当补偿,是对他们的付出的一种鼓励和认可,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志愿服务,同时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激发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热情。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公益性与利益补偿关系
大学生志愿服务最主要的特征是无偿地帮助社会和他人,使社会更加和谐、人类更加幸福。志愿服务的公益性本质是根本,是主导,起决定性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利益补偿是为了使志愿服务活动良性运转,充分体现其公益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即使大学生志愿者本身在服务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利益补偿,只要坚持“适度”原则,也不会背离志愿服务的公益性本质。因为志愿付出远远高于它得到的补偿,利益补偿只是提供其从事志愿服务的基本物质条件和精神动力,使其具有能够持续进行志愿服务活动的物质保障和精神需求,保证志愿服务活动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1.给予大学生志愿者适当的物质补偿,有利于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可持续发展。对大学生志愿者来说,在提供志愿服务时经常需要自己掏腰包,承受起来有一定困难,这也是导致很多志愿者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我们所说的物质补偿,其实就是志愿者组织为志愿者报销与活动相关的费用,如路费、通信费、基本食宿以及保险等,这跟志愿者的付出相比而言,实在是杯水车薪。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也注意到,在国外,给志愿者补助已经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了,丁元竹、江汛清在《志愿者该不该有报酬》一文中讲道“允许志愿者接受一定的报酬,是一个国际共识。”志愿活动和有报酬的工作之间的区别在于,志愿活动不以谋取报酬为目的,同时,志愿付出远远高于它的物质回报。具体来说,志愿者的报酬有以下几种基本情况:(1)有人自愿贡献时间,而不索要任何补偿(甚至连与其志愿行为相关的开支也不报销),这是各种情况中的一种极端情况;(2)志愿人员贡献时间,只报销实际支付费用,这些费用可能包括交通费或代表有关机构支付的其他开支;(3)就其所做的工作收取名义上的报酬,比如,有人在社区中心每周工作20~40小时,但其收取的报酬只相当于其另外的收入来源(如社会保障)的补充;(4)长期致力于志愿工作,其收取的补偿可能包括定期生活津贴、住房、医疗及伤残保险,联合国志愿人员是这类志愿者的典型例子。我们可以借鉴这些经验,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
2.给予大学生志愿者精神补偿,使志愿服务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志愿者的精神值得褒扬,有付出就应该有得到。志愿者组织可以通过为大学生建立志愿服务档案,把大学生参加服务的活动次数、累次时间记录在案。通过对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情况进行一定的评价和考评,选出一定比例的志愿者作为“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让志愿者在活动中感受服务的价值、产生服务的自豪感。精神激励主要是激发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奉献爱心、被社会认同的内在需求。使其具有能够持续进行志愿服务活动精神动力,使志愿服务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全国各省市自2002年以来纷纷出台和制定了相关的奖励政策和奖励条例。团中央也曾多次以不同的形式表彰具有突出贡献的“青年志愿者”,这是对志愿者服务精神的最好的弘扬方式。对青年志愿者进行精神奖励并不是青年志愿者们追求的目的,而是社会自觉地给予他们的承认和褒奖。但作为社会整体而言,制定奖励政策就是为了让那些默默无闻的志愿者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和认可。
3.给予大学生志愿者自身发展补偿,保证志愿服务活动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志愿服务精神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志愿者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让自身也得到发展。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仅是对受助者奉献爱心,同时也是大学生志愿者追寻人生意义,肯定自身价值的一个过程。志愿者是对社会事业的一种个人奉献,在实践这个奉献的过程中,他们的素质和境界都得到了升华。
对大学生自身发展补偿主要是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者提供定期、定量的培训交流活动,在提高志愿服务层次,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提升专业技能,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开阔眼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人脉资源,培养组织、领导、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为其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志愿者组织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会公益的情况作为奖惩、升学、用工和晋升等重要依据,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使大学生志愿服务进入良性循环,保证志愿服务活动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志愿者的利益是微不足道的,奉献是其精神实质所在。志愿服务的精神是可贵的,志愿服务的资源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还是短缺的。因此,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珍惜志愿服务的资源,保护志愿服务的资源,以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到这一点,作为志愿服务的管理部门,应当采取适当的形式去鼓励这种行为,除了要学习志愿者精神,尊重志愿者行为外,还要对他们的贡献予以回报。让他们既尽社会责任,又享受到相应的权利。以促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元竹,江汛清.志愿者该不该有报酬[J].中国社会工作,2009(6).
[2]姜丹.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CurRec=1&recid=&filename=2010021228.nh&dbname= FGckNVUkxtZmI,2009-12-01.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服务;双培养
一、创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的背景
(一)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心核心课,其中专心核心课多是操作性、实务性较强的技能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课程实践来认识、体验与提升。但目前专心核心课的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甚至在某些院校存在着实践课程开设率低、随意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及模式的现象,尚未真正摆脱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讲授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所需的双师型师资一般要求相对优良的工作环境、优厚的薪资报酬、良好的实践教学设备,这就成了各职业院校聘请双师型教师的阻力。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师多属于“学院派”(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一线的具体工作经验,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导致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陈旧、模式单一、体系不完整;教学方法欠缺、教学手段墨守陈规,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及质量。
3、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没能“无缝对接”
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环境的变化使得专业的相关知识也随之改变,专业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也随之产生一些更新与外延,实践技能更是产生较大的变化。职业教育要求以行业执业标准导入教学内容,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由于专业教师多数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各门课程实践培养标准、内容及教学计划的制订没有很好地协调、递进与衔接,造成职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这样,就很难将各门课程理论教学所支撑的职业技能汇总在一起形成的综合岗位职业能力,达到提升高职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和就业核心力的目的。
4、没能充分建设专业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高职院校资金投入有限,校内的试验环境基本以机房和模拟环境为主,无法实现真实操作,因此,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多数校外实践基地基本停留在参观、实习的层次上,无法真正的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去,更谈不上产学研结合的深层次合作。
(二)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突破点
工学结合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工学结合的一方高职院校的积极性较高,而工学结合的另一方,企业的积极性较低,高职院校处于“一厢情愿”的“单相思”状态。这是因为企业是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是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尤其是以私营为主的中小企业更是如此。因此,高职院校要与企业结合,要遵循“先服务、后合作”的原则,放下架子,了解企业对人才和管理的需求,通过多方面为企业提供主动、周到、无偿的服务,让企业首先获得利益,见到成效,才有与企业合作的基础条件。所以,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探索出“双服务”模式。在为企业服务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走“双培养”模式之路,实现“把需要工作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岗位综合能力的合格职业人”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零距离”上岗,尽快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达到校企双赢,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的内容
(一)双服务模式
双服务模式的内容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指导,发挥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地为地方企业提供双服务。一方面为地方企业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满足地方企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管理的咨询、策划、培训等多项服务,解决企业技术、管理的难题,满足企业发展对技术、管理方面的需求,使企业首先受益,密切校企关系,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1、为地方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运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专业培养质量体系、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为地方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服务企业以及其它企业定向培养各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满足地方企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管理服务,引导地方企业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在为地方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成立专家服务团,首先引导地方企业的技术、管理健康发展。其次帮助地方企业解决技术、管理方面的难题,进行咨询、策划。再次,为地方企业进行全员职业培训,提高全员素质。采取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等方式,为地方企业无偿免费服务。
(二)双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
1、高职院校专业培养
高职院校通过专业定向培养地方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专业培养课程标准、专业培养教学体系与专业培养课堂体系和专业培养质量体系。
2、学生自我培养
通过学生自我培养,使学生明确专业培养方向与目标,根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环境的机会与威胁,确定自我培养的目标与方法,处于明确学习状态,主动配合学院专业培养实现培养目标,成为一个合格的创新型、技能型职业人。学生自我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包括:通过自我分析,制定自我培养方案;运用闻、见、训、战立体化自我培养模式;日常的成功心理激励训练。
三、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
(一)高职院校要在工学结合中起先导作用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要在高职教育激励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走工学结合之路,发挥先导作用,放下“架子”,主动地、积极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与地方企业“联姻”,才能使专业具有地方特色、专业特色,才能使学生具备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这样企业才会满意,学生才会满意,家长才会满意,社会才会满意,高职院校才会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重视,高职院校发展才能有生命力。
(二)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双服务”的内容与形式
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中的先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地方企业提供双服务,通过双服务打通校企合作之道。但是,要巩固和发展校企关系、工学结合,还要坚持创新的原则,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急企业所急,排企业之难,不断创新双服务的理念,创新双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才能不断提高双服务的绩效,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因此,高职院校要确立服务创新理念,不断提高专家服务团的能力,创新双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三)及时跟踪市场、社会、企业的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落实与修订“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提供的近年就业信息看,企业的岗位对学历要求大部分集中于大专及以下学历。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的态势。企业最需要那些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再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何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准确定位等问题,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培养质量则必须思考如何为学生提供有效服务问题。高职专业就业目标可以锁定各类地方企业。地方企业各类岗位的工作思路与工作流程有一定规律可循,工作内容却千差万别,有极大的创新空间。高职院校在进行工学结合的实践研究探讨时,应当顺应这一职业特征,注重对学生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范贵德.工教结合先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广西大学学报,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