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技术服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地方图书馆服务模式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地方的图书馆以往提供服务往往不是非常开放,存在着诸多的限制,但是在信息化的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的分析、整合、处理等功能要求越来越强烈,为了更好地提供信息资源以及相关的信息服务,就需要充分利用我国地方图书馆,其不但有着丰富的馆藏资源,还有着自身的电子图书馆,在信息收集、处理、分析、整合等方面的功能都比较完善。为此,增强地方图书馆的外向型服务功能,转变其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了几种地方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1.资源共享服务模式
以往地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利用以及信息服务形式比较单一,这就使得地方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服务的作用范围都过于狭窄,为了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图书馆应该将自身的图书馆资源外向化,面向公众,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的作用。只有做到资源共享,才能充分挖掘图书馆资源以及服务的潜在价值。为此,克拉玛依图书馆应该自足与自身的资源,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等实现文献的数字化,并加强与其他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建立一个全面的立足于社会的地方数字化图书馆服务体系,这样不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个人都可以享受到克拉玛依图书馆的资源共享的成果,不但可以提高地方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还能增强地方的文化内涵,对于地方的发展可谓是一举两得。除此,克拉玛依图书馆还可以利用自身具备的人才优势来实行远程教育,这样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当地的学习氛围。远程教育的内涵既可以利用克拉玛依现有的知识管理成果,也可以联系地方的经济发展、社会人文等相关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的信息开发工作。
2.分项分类服务模式
地方图书馆对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提高社会教育水平。因此,就需要对克拉玛依图书馆服务模式进行分项分类,只有加以明确才能更好地提供相应地服务。其一,依托馆藏,建设地方特色经济建设资源。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特色,有的地方工业发展具有优势,有的地方是旅游胜地,克拉玛依图书馆应该立足于克拉玛依的经济产业机构、资源配置状况、农业地理、出行交通、风俗文化等相关方面,来进行相关数据库的开发,这样才能为克拉玛依经济发展带来更加专业化的指导。其二,教育分类,开展不同的信息服务模式。一旦克拉玛依图书馆面向公众,其就可能面对各种人群,只有采取必要的分类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指导意义,才能更好地提高当地的社会教育、社会文化水平。具体来说,从纵向上应该以年龄作为分界线,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成年人提供各自的信息服务,并且根据不同人群的接受能力,对相关的信息服务划分等级,诸如技术类人员可能希望对高新技术进行了解,而科学爱好者则技术研究并不是那么深入,只希望能够浅显地了解即可。通过这样的纵向进行分类,就可以达到很好地服务效果。
3.人性化服务模式
当今社会提供的服务不仅是局限于现成的服务,而是基于人性化基础上的服务,只有对用户的 、习惯等方面进行必要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提供其需要的服务。对于地方图书馆的服务来说也是如此,如果仅仅将眼光局限在片面的知识提供上面,而不去分析用户的个性化操作、信息需求等更深层次的服务内容的话,地方图书馆服务模式将很难得到相应地提升,这样也就很难促进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为此,克拉玛依图书馆在提供服务的时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其一,人性化信息的导航服务。对于使用地方图书馆相关资源的人们的来说,往往都存在个性化的需求,为了了解某一个专项的相关内容。而如果图书馆并没有相关专业化服务的话,对用户的信息查找来说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同时很难全面手收集信息。诸如,科研工作者为了进行学术研究,需要重点的论文资源,如果建立专业的数据库的话,就能够更为全面为其提供相关的信息。其二,人性化的预测服务。人们在利用电子图书馆进行信息查询的时候,往往会有自己的偏好,如果克拉玛依图书馆能够提供相同或相类的查询信息的时候,就能对用户提供很大的方面,这样就能提高其查询信息的效率。这种根据用户提交的相关的关键词、文档、题目、作者等来为用户预测所需信息的服务能够更好地提高其信息的查询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克拉玛依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
4.总结
克拉玛依图书馆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先进的技术,而这些资源以及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服务技术等对于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几种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希望能够对克拉玛依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图书馆服务模式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米玲.西部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建设开展信息服务探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
[2] 靳国艳.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服务地方经济[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11(01).
[3] 杨文花,赵葆英.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02).
[4] 陈威莉.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策略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02).
关键词:高职教师 地方企业 技术服务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164-02
高职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其初期就是企业的组成部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明确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在校企合作!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所以说,实施高等职教育应当有两个主体,一是学校,二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1]。而在学校这个主体中,高职教师又是最为活跃因素,他们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就是校企合作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实现学校、企业、老师、学生四赢的重要举措。
1 高职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有利条件,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根本道路。在我国,目前高职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多数流于形式,企业在技术上对高职教师的依赖性很弱,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技术服务的成效没有得到体现,企业的利益没有在这一合作中得到保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认识不到位,主观能动性不高。企业只是追求投入与产出成正例,实现利益最大化,对高职教师能力水平、敬业精神表示怀疑,不愿意花费时间来磨合。说明企业不能从战略眼光来评估高职教师人才队伍所带来长期稳定的效益。
(2)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督不够。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健全,缺少法制监督。如企业享用高职教师技术服务的具体义务和承担责任等方面都没有硬性规定。虽然校企合作目前已成为评价高职院校教学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至今仍没有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从而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义务流于形式[2]。
(3)教师积极性不高。一是出去技术服务相比校内上课,工作强度大,要求高,教师会觉得投入与收益不成比例,心里有落差;二是怕到企业后,自己教学岗位被占,缺乏安全感;三是经常出差到外地技术服务,时间长,离家远,很难兼顾工作和家庭;四是教师缺少复杂的工程现场管理经验,怕自己承担不了学生安全责任;五是教师时间上难以保证企业的需求,企业要求服务的及时性与教师平时工作作风存在差距。
(4)学生责任心不强。带学生到企业技术服务和实施工程项目,刚开始学生图新鲜,积极性很高,但有的服务项目为了赶时间,会逼得紧,干得苦,时间一长,学生面对繁琐的工作,新鲜感会慢慢减弱,到后期会找出各种理由,对工作调配进行抵触,使实施过程难度加大。
(5)各方需求存在矛盾。对于一个合作的技术服务项目,各方期望和需求存在对立。如企业希望每次提供技术服务都是熟练的师生,这样可以节约成本,减少误差,提高效率;而学校则希望每次轮换不同的师生,让他们每个人都得到锻练,尽量扩大受益面;而客户则根本不希望学生来服务,他们会认为把自己的项目当练兵场,其准确性、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认为是来学习的,不能当工人使,对待工作态度与我们的期望有一定差距。四方之间的矛盾具有一定的对立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服务的顺利实施。
2 高职教师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模式的探索
许多专家学者针对如何让高职教师变成企业的“香饽饽”、如何开创企业、学校双赢的局面等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和实践,提出了校企合作需要政府统筹协调、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促进行业办学等做法,在宏观层面上取得一定的成果。但高职教师为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这一微观、具体的做法,却没有可借鉴的模式。本文通过我院二个专业的教师为本地相关企业提供服务为切入点,探索出一条校企稳定、亲密、荣辱与共的合作模式,为保障这一模式顺利实施,应做好以下工作。
(1)保证企业在合作中有利可图。企业追求利润是唯一目的,校方要不断与企业沟通、交流、磨合和实践,充分了解企业对技术人员工作方式、技术能力、时间要求等方面需求,结合高职教师具体情况,尽量去迎合并满足企业需求。通过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激发企业参与热情,让企业感觉到用高职教师技术服务比用自己的技术团队代价要低、能力要强。
(2)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和考核制度。校方要把教师在校外提供技术服务作为本校常规工作一部分,统一纳入考核;对教师而言,只是工作地点发生改变,要根据需要,听从院系调配,要尽快融入到企业,自觉维护企业利益,接受企业和学校双重管理。
①管理考核制度:考核指标设计要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并在学校考核中占据一定比重,以激发教师参与企业服务积极性。
②工作量补贴办法:学校与企业以项目为单位进行费用结算。教师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因工作环境差、要求高,为了保证其积极性,前期探索阶段在确保学校待遇不变的情况下,用企业支付的经费进行适当补贴,要让第一次吃“吃螃蟹”的老师尝到甜头,如服务类别分为设计方案、技术研讨、工程施工、软件设计等,服务地点分公司、学院、本地工地及外地工地等。
③技术服务工作流程:教师平时在学校上班,企业有合作项目后向系部提交工作单,系领导召集技术服务团队研究服务方案,同时对系部工作进行调配,确定去企业服务的教师,完成技术服务后填写相关表格,留系部存档,作为核算工作量的依据。
(3)把企业项目纳入学生必修课程,统一管理和考核。学生参与工程项目,提升了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效地解决了目前职业教育中学习与就业脱节、理论与实践不接的问题。完成企业项目作为核心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该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执行等方面都要有明确规定,要把学生的责任心、职业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融合其中,接受企业考评,防止学生新鲜感过后积极性减弱。
(4)要保证企业用工需求。技术服务前,系部要对参与的教师进行企业文化、员工要求等方面的教育与动员,要求教师放下身架,尽快转变身份,把工作重心从课堂转到工作现场、从组织教转到组织做上来。对企业来讲,时间就金钱,客户就是上帝,高职教师要融入企业,以企业员工标准要求自己。平时院系通过教师集中排课、找人替课等方式,在几个教师之间轮换排班服务,寒暑假则全部人员参与,基本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此外因为是为本地企业服务,时间跟正常上班一致,空闲时还能兼顾课堂,减少教师困难。
(5)依托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模式,引导企业更新观念,用好高职教师技术服务。
3 高职教师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社会效益
高职教师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对促进校企合作、“双师”培养、学生能力提升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社会效益。这种模式形成并推广后,能开创诚实守信、亲密一家、荣辱共存的密切型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形成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方受益的新局面。
(1)企业收益:有利于用较低的用人成本,去维系一个专业、敬业、高学历、稳定的技术团队。本地中小型企业,人员流动非常大,高职教师技术服务模式,改善了中小型企业因人才培养、流失而造成的发展因境。企业有了高职教师承担新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做后盾,可以专心做业务。企业按项目以略低于市场价与学校结算,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通过为师生购买工程现场意外险,让企业用工无后顾之忧。
(2)学校收益:有利于 “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学校利用企业的优势和项目资源,在新产品研发、新工艺革新等方面进行锻练和提高教师能力,着力打造贴近市场的专业方向和训练有素的“双师”型师资。建立校企业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是师资培养根本要求,是与企业合作的共赢点,能确保传授给学生最新技术和工艺,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训环境,真正做到教与用保持零距离。使职业教育服务于本地企业、服务于当地经济得到更好地体现。
(3)高职教师收益:能兼顾好工作和家庭,提升专业能力,增加额外收益。高职教师立足服务本地企业,不但可以省去往返时间、经费;还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经常接触、研讨新技术。高职教师通过课堂、工程两边跑,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让课堂更丰富,更具吸引力。
(4)学生收益:有利于提早进入工作角色,学与用保持零距离,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学生利用空余时间,通过跟随老师一起做项目,把工作现场当作课堂、把企业当作学校,能比其他毕业生早一步积累项目经验,一到企业马上能胜任工作,不但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还能获取一定收益,减轻家庭经济压力。
4 结语
该文围绕高职教师为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探索出一种能促进校企资源共享、共同获利服务模式。通过对教师在企业服务期间的管理考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工学结合、“双师”型教师培养。改变长期以来因学校、企业对各自角色认识不足、在校企合作上企业“怕”、学校到“想”的局面,在企业的发展、学院的专业建设方面都能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为区域经济和职业教育良性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文涓.浅析德国的“双元制”与我国的“校企合作”[J].教育学术月刊,2010(2):67-68.
摘要:文章从云计算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目前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特点,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环境下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优化,从而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率,为广大的图书馆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2-0058-03
计算机网络、通信和数据库系统等技术的应用,使传统图书馆开始逐步向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方面演变。现阶段,另一个可能给图书馆带来重大变革的技术便是云计算。关于云计算的研究笔者做了相关统计,截至2011年10月31日,CNKI中已经收录关键词为“云计算”的文章就有1959篇,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云计算的定义、关键技术、平台架构、应用服务等方面。
1云计算的介绍
关于云计算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本质来讲,云计算是一种计算模式,它融合了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网格计算、效用计算、负载均衡和虚拟化等技术,通过这些技术,最终实现IT资源、数据和应用等服务,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完整的云计算是一整个动态的计算体系,提供托管的应用程序环境,能够动态部署、动态分配、重分配计算资源,实时监控资源使用情况。其服务模式分三个层次,即基础设施级服务(IaaS),平台级服务(PaaS)和软件级服务(SaaS)。基础设施服务主要是提供给用户基础设施资源,如存储空间、计算资源等,具体应用如亚马逊的EC2;平台服务实际上是指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用户使用,如Google的GAE就可以提供基于Python语言的功能强大的Web应用开发平台;软件服务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用户无需购买软件,而是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其供应商如Salesforce、八百客等。
2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现状分析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其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职能是为读者服务的,馆员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力所能及的搜集各类信息,满足用户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则更多的体现在教学和科研上,满足这类需求,需要图书馆员要有较好的信息素养,同时,还要有比较高的学术水平。总体看,高校图书馆尤其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离学术性机构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因为人力、资源、经费等方面的制约,使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比较基础、服务层次、服务效率比较低下和服务形式比较被动。以下进行逐一分析。
2.1服务内容较为基础
目前,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主要是围绕纸质资源展开的借阅服务以及基于电子资源的查询、下载服务。科技查新、知识挖掘、参考咨询等服务较为薄弱。人员的分布大多集中于流通阅览等部门,资源建设、信息服务等部门人力投入不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多个,一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通常都是依赖学校拨款,金额极其有限。近些年来,电子资源、纸质资源持续涨价,而学校拨款的增长比例赶不上资源涨价的比例,其结果便是图书馆实际可以使用的资源的增量在减少;二是由于相关的政策缺乏吸引力,导致图书馆的人才引进比较困难,图书馆队伍的总体水平还不高,服务内容的拓展显得力不从心。
2.2服务层次较底
地方高校图书馆在资源、人力、经费上都显不足,这三个方面都较大的限制了图书馆服务层次的提高。首先,资源的不足使馆员无法开展深层次的服务,如科技查新等。其次,人员的不足以及馆员综合素质偏低使深层次的服务无法开展。图书馆曾被形容是“博士后”流动站,是各类闲散人员的安置所,虽然现在有了一定的改观,但仍不容乐观,服务层次提升所依赖的人力条件还没有完全扭转,提高图书馆服务层次恐怕还有一段比较漫长的路要走。第三,经费投入的不足,使图书馆的硬件设施与馆舍环境难以持续推进。对此,图书馆要勇于进行制度改革,创新机制,吸引资金、吸引人才,调整人员结构,优化人员组成,逐步深化服务层次,提高服务水平。
2.3服务效率不高
服务效率低下主要源于管理体制不健全,淘汰机制不完善,审批环节过多等原因。地方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学校直接领导,人事、资金很大程度上依赖学校政策,自比较缺乏。管理上,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存在,严重影响了馆员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服务效率的提高;使淘汰机制不完善主要是考核体系不健全,淘汰作用无法真正体现,馆员队伍无法真正壮大,新技术无法快速普及应用,服务效率无法快速提高;审批环节过多,主要是部门协作之间参与审核的人员过多,在这样的环境下,部门之间相互推委也时有发生,而且协作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大大延长整个沟通协作的时间,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影响服务质量。
2.4服务形式较为被动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形式较为被动主要表现为“等着读者要服务”、“等着供应商给资源”。前者是资源提供者,后者是资源获取者。在网络资源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图书馆面临极大的挑战,如果不能提供好的资源以及优质的服务,图书馆或将面临没有用户的尴尬境地。作为资源获取者,要积极主动的去发现资源、挖掘资源、利用资源,拥有了丰富的有价值的资源,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户。探究服务形式较为被动的根源,笔者认为有馆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够、人员有限无暇顾及等。
2.4.1馆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
在当前强调服务的社会背景下,培养主动服务意识、打造个性化服务理念是赢得客户的必要措施之一。尤其是现在各种资源整合平台,如Google的学术搜索、图书搜索、知识管理系统以及数字图书馆等都在冲击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如果我们不转变服务理念、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将难逃被社会淘汰的命运。
2.4.2宣传力度不大
好的资源倘若不加大宣传,也有可能“酒好也怕巷子深”。现在的读者大都习惯于接受推荐信息,地方高校的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较弱、信息意识不强,因此,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用户了解和使用图书馆的资源,逐步形成一个“资源丰富――资金充足――资源更丰富”的良性循环。同时,要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多种层次全方面的提高宣传的广度、深度,不仅宣传图书馆的资源,而且宣传图书馆的服务。总之,一切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形象的都应该大力宣传。
2.4.3人员有限无暇顾及
人员有限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理解。(1)人员严重缺编。(2)人员不缺编,但是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就前者而言,在人员缺编严重的情况下,能维持正常的运转就不错了,想提高服务质量确实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后者,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深层次、高水平的服务无法开展,从而产生服务结构性被动的局面。
3云计算环境下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探讨
地方高校图书馆在传统服务模式下所呈现的种种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资源的不足、技术的薄弱、人员的缺失所造成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的快速增长,地方高校图书馆匮乏的资源、低下的服务与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间的矛盾将进一步突出。然而,在云计算环境下,上述矛盾可以得到化解。云计算环境下高效便捷的资源共享、专业化的技术团队、集成咨询服务、知识服务等模式将较大程度的提高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因此,搭建以云计算为核心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前景光明、意义重大。即依托图书馆自有云或实行大型图书馆云托管,建立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依靠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团队,不断挖掘地方资源特色,实现服务不断优化。如基础服务托管、深层次服务挖掘、个性化服务定制、创新服务拓展,最终形成一个全方位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推进图书馆服务精细化、个性化、网络化,使图书馆的服务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下面就云计算环境下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
3.1资源广泛共享
云计算按其服务类型,一般可分为基础设施级服务、平台级服务和软件级服务三种。基础设施级服务可提供硬件资源的租用,如存储资源、计算资源等,可满足中小型图书馆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时硬件资源的需求;平台级服务可提供功能强大的应用平台或特殊需要的平台环境,以便于图书馆依托相应的平台环境开发功能强大的应用软件;软件级服务所提供的服务更为广泛,诸如基于web的office应用、基于web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等。上述云计算各个层次的服务,将给图书馆资源共享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区域性资源实现共享不再遥不可及,异构数据库资源实现实质上的共享,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维护将由专业团队负责,资源共享将走向成本低廉化、覆盖广泛化、实现简单化、效率高速化和资源安全化的时代。
3.2技术全面托管
在当前环境下,地方高校图书馆技术人员稀缺的现状还无法改变,图书馆社会地位的提升还需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但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云计算服务模式将为我们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服务,服务器的更新换代及其日常维护、图书馆资源门户的管理及维护等都可以实现托管,而图书馆信息技术人员则得以解放,把节省的大量时间用于做好信息服务工作,真正实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用户只需要一个终端就可以访问图书馆的资源而无需为图书馆服务器故障造成的资源无法访问而烦恼。
3.3大力挖掘特色
在云计算环境下,丰富的资源、便捷的服务将不再稀缺,特色将更显著的成为图书馆的标志性指标,成为图书馆重点打造的品牌。作为地方高校图书馆,如何着眼于地方、服务于地方,整合地方资源,挖掘地方特色,形成图书馆特色馆藏,将是一段时期内长久不变的主题。特色的挖掘可以从馆藏资源、学科资源、地方独有文化资源三个方面入手,最终成果可以是资源导航平台、特色数据库等类型。
3.4服务全面优化
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将得以全面优化。首先,基础服务的托管将解放图书馆的相关人员,使其加入到图书馆服务队伍中,壮大队伍实力;其次,在深层次服务挖掘、个性化服务定制、创新服务拓展方面大量投入人力,实行专人负责,注重深化服务内容,主动为用户推介信息,提高定制服务,大力开展服务创新;最后,在上述两个层面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平台,依托图书馆私有云或云托管,为用户提高在线咨询、入馆教育、读者证在线办理、资源培训、资源建设、数据共享、馆际交流、资源编目、图书借阅、科技查新、定题服务等内容。
4结语
在当前环境下,技术的进步可谓日新月异,但是图书馆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宗旨不会改变。云计算的应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地方高校图书馆资源不足、技术薄弱等方面的缺陷,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将逐渐由服务器到客户端转变为云服务平台到终端,同时还有望形成一个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平台。
虽然上述更多是理论层面的想象,相信随着云计算的不断成熟,图书馆界必将掀起一股利用云计算的,届时图书馆将真正成为一个资源丰富、服务优质、没有围墙的全民利用的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陈全,邓倩妮.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应用,2009(9):2562-2567.
\[2\]张建勋,古志民,郑超.云计算研究进展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2):429-433.
\[3\]张正禄.我国图书情报界云计算研究述评\[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3):73-76.
\[4\]李东旭,张惠君.数字图书馆跃上云端―云计算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11):44-48.
\[5\]肖鹏.云计算对图书馆事业的双重影响\[J\].图书馆学研究,2009(8):42-44.
\[6\]欧阳.山雨欲来风满楼―云计算趋势一览\[J\].程序员,2008(11):36-41.
\[7\]吴慰慈.图书馆学概论(修订二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8\]郭红英.云计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服务模式发展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2):84-85.
【关键词】标准化;低碳技术;低碳经济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我国也启动了各项低碳试点工作,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由于我国的广州市首先进行了标准化低碳事业的研究,并且在低碳标准研究、低碳技术服务等实践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因此,本文将以广州市为例,来具体地说明标准化对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开展低碳标准化的研究
广州市最早建立了标准化研究院来对低碳标准化的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且在标准化研究院的大力帮助下推进了我国低碳标准化事业的研究,因此,我国更应该加大标准化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1.1开展低碳研究调查,推动成果试点应用
想要促进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就应该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对重点的产业的发展情况做实际的调查研究,为制定我国未来的标准化低碳经济做出战略规划。早在两年前,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广州市纺织行业协会合作,形成了包括3家本地龙头纺织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报告、纺织企业温室气体量化方法研究报告以及纺织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化工具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努力推广成果应用,现场指导企业开展温室气体管理工作,建立温室气体管理体系,帮助企业构建起自己的温室气体管理人才队伍,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建议。
1.2跟踪国外低碳动态,推进技术成果标准化
广州市通过纺织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经验的总结,应该把研究的成果向标准的方向进行转化,在我国标准化研究院的鼎力帮助之下,广州省已经有五项低碳地方标准申请成功,成为了低碳标准化工作的主要试点城市,希望在这样积极的带动下,我国会有更多的城市实现标准化,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另外,广州市的标准化研究院还通过研究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低碳政策和技术性贸易措施等战略布局,着手主导编撰《国外低碳发展战略研究系列丛书》,在低碳经济新形势下,为企业抢占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贸易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方案。
1.3加大研究成果宣贯 提供低碳技术服务
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努力架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并为企业提供国内外低碳标准化最新资讯和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规避低碳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
二、低碳标准化工作新思路的形成
我国低碳标准化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成长过程需要一步一脚印的沉积。今后一段时期内,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将继续发挥标准化研究机构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协助地方政府,帮助本地企业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标准化之路。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目前承担了五项广东省首批低碳地方标准制定任务,这五项标准涵盖了纺织企业、钢铁企业、水泥企业、工业企业以及核查机构,包括企业温室气体量化方法、报告规范以及第三方核查机构规范等方面内容,构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低碳标准体系,这不仅是我省首批低碳地方标准,也是我国针对典型工业企业温室气体管理的首批地方标准。这五项标准的研制和应用必将推动我省低碳工作的有序化和规范化,积累丰富的区域低碳实践经验,充分发挥广东省的示范带头作用,为我国低碳发展中的标准化工作提供良好的借鉴。
三、标准化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
3.1标准化对低碳技术的推进作用
由于标准化具有整体性、目的性以及系统性这三个特点,所以,如何把低碳经济进行标准化的研究可谓是一项复杂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科学合理的应用标准化的理论体系对低碳经济进行规划,可就是说,把促进低碳减排作为工作的目的,通过对碳在环境中的转化过程作为研究的路径,来制定一个合理的低碳技术标准化的体系,还可以借助系统过程的方法来推进低碳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另一方面,所谓的标准可以说是一种公认的技术形态,其可以作为依据来指导一些社会活动,并作出合理、公平的评价,当然,标准化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可以通过各个标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协调网络系统间的效应,通过低碳技术手段推动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要
3.2标准化是低碳技术创新的平台
如果我们能够更好的把低碳技术以标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就能够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快速转化,当然,低碳经济的发展还会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首先,标准会随着科学技术创新的脚步而不断的向前发展,生产组织者就会相应的增强其技术水平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其次,标准化会使得新的技术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从而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使用,当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之后,就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标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改革而总结出来的一种制度,它不仅能够规范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生态效益,还能够对低碳技术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事实上,标准的制定、实施和修订的过程也就是低碳技术的创新、应用和再创新的过程。
3.3标准化与低碳技术创新共同发展
低碳经济的发展要以低碳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为发展依据。但是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要做到最大限度的减少碳的排放量,这种动态改进的发展模式对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很有利的。另外,标准化是出于不断改进的动态形式,在标准化竞争力方面,我们还应该使创新的成果能够适应标准化的市场需求,使标准化能够充分发挥出技术指导和技术支持的作用。
3.4标准化是实现碳排放管理的重要途径
标准化还具有约束和激励的功能,对我国碳排放的管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还完善了市场的竞争管理机制,给低碳技术提供了支持和法律依据,另外,标准化所规定的评价体系能够对生产活动和产品服务制定合理的要求和标准。不仅解决了碳排放区域的技术选择问题,还有效的缓解了区域发展间的矛盾。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标准化对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事实上,标准化和低碳经济都是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的,并且低碳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环境、经济都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对低碳技术进行创新和发展,合理的运用标准化的手段促进低碳经济,来适应我国的标准化战略。
参考文献
[1]潘家华.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J].绿叶,2009(5);20-17
【关键词】低碳环保;温拌技术;125省道;应用
盐城市盐都区125省道工程路面结构型式为4cm 改性沥青AC-13 + 8cm道路石油沥青AC-20 + 32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的施工中,聘请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作为技术咨询服务单位,进行前期相关技术准备、配合比试验、混合料现场控制指导及检测。编制了《盐城市盐都区低碳环保温拌技术在125省道中应用大纲》,同时技术服务组及时开展了相关工作。
1 温拌剂性质调研与选用
目前市场上存在高达20多种的温拌产品,主要概括为四大体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温拌技术与我国其他行业一样,走的是“引进-消化-自研”的模式。所提到的四大体系如下:
1.1 有机添加剂法
作用原理:将低熔点的有机添加剂添加到沥青混合料中,从物理化学角度来改变沥青的粘温曲线。典型代表:南非Sasol公司的“Sasobit”
1.2 沥青—矿物法
作用原理:加入合成沸石,使沥青产生发泡现象。典型代表:德国“Aspha-min”
1.3 泡沫沥青温拌混合料法
作用原理:将软质沥青结合料和硬质泡沫沥青结合料在拌和的不同阶段加入到混合料中。典型代表:英国和挪威联合开发的“WAM-Foam”
1.4 基于乳化沥青平台的温拌法
作用原理:顾名思义,该混合料的结合料采用的是特殊乳化沥青。典型代表:美国“Evotherm”
通过广泛的国内外调研,分别了解国内外对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的研究状况,对几种技术的技术特点、施工设备、施工工艺、适用范围等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初步论证温拌技术相对于热拌沥青混合料技术的优势特点,最终选定用于125省道盐都段中的改性AC-13沥青混合料中的最佳温拌剂是“Sasobit”温拌改性剂。
2 温拌沥青混合料降温性能试验
通过室内试验,对温拌沥青混合料和热拌沥青混合料性能进行综合比较,客观评价温拌沥青混合料性能。
2.1 温拌沥青混合料设计
工程中采用马氏击实成型方法,对125省道盐都段中的改进型AC-13沥青混合料级配进行设计。结合温拌沥青混合料性能更适用于温度下降很快的薄层或超薄层结构的特点,以AC-13沥青混合料作为研究对象,集料采用常见的玄武岩集料,沥青混合料按马氏击实仪方法设计时,采用双面75次击实成型。对成型试件进行各种性能测试和评价。
2.2 拌和及击实温度
添加温拌剂后,应降低沥青混合料的室内拌和、成型温度。为确定合适的拌和与击实温度,根据添加温拌剂前后的沥青混合料粘温曲线,对几个不同的温度分别进行击实试验,对其体积指标进行比较。
2.3 在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室内试验进一步验证添加温拌剂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的影响,其中重点针对沥青混合料的抗水损害性能、高低温性能等
(1)高温稳定性试验: 包括车辙试验等;
(2)抗水损坏性能试验;包括浸水马歇尔试验等;
(3)低温抗裂性能试验;包括浸水冻融试验等。
3 温拌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
3.1 温拌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
目标配合比设计工作是整个沥青路面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配合比设计的粗加工的过程,设计目的主要是确定符合设计要求的、经济的集料与沥青的混合物,对确定最佳沥青用量,选择合理的冷料比例,验证沥青混合料各项性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目标配合比设计过程中,技术服务组将原材料运往南京,在院本部完成,目标配合比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1)原材料试验;(2)级配设计;(3)最佳油石比确定;(4)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验证;(5)沥青混合料低温稳定性能验证;(6)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性能验证
3.2 温拌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
生产配合比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所使用的沥青混合料的使用性能和路面的使用寿命,是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环节,施工过程中,技术服务组指导施工单位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并对其中重点环节进行把关和技术控制。主要内容包括:(1)拌和楼筛网设置;(2)拌和楼性能调试与评估;(3)拌和楼流量试验;(4)生产配合比级配确定;(5)生产配合比最佳油石比确定 ;(6)混合料性能试验验证;(7)温拌剂添加方法。
3.3 温拌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验证(试拌试铺)
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验证、试铺是沥青路面施工的重要环节,技术服务组负责对生产配合比调试结果进行验证,并进行相关沥青混合料试铺的技术指导工作,具体内容如下:(1)制定试验路铺筑方案;(2)完成施工前技术交底;(3)制定合理的试验路铺筑方案;(4)全程指导试验路施工;(5)对试验路进行技术总结,提交试验路总结报告,提供正常施工参数。
4 温拌沥青混合料现场控制指导及检测。
4.1 施工工艺过程巡查及监控
(1)沥青混合料的运输:运料车的数量、覆盖方式等。
(2)沥青混合料的摊铺: 摊铺机的摊铺速度、工作状态等。
(3)压路机的碾压压实: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以往工程经验确定最佳碾压方案。
(4)整个施工过程中对温度的把关: 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出厂、摊铺、初压、复压、终压、成型温度。
4.2 路面均匀性
结合构造深度试验、渗水试验,对施工路段路面施工的均匀性进行评价。
4.3 沥青用量与级配
通过温拌沥青混合料抽提试验对混合料级配和油石比进行检测。
4.4 马歇尔击实试验、最大理论密度试验
通过马歇尔实验检测混合料体积指标。
4.5 路面压实度和厚度
主要结合现场取芯评价沥青路面厚度和压实情况进行评价。
5 温拌沥青混合料生产成本分析
5.1 温拌沥青混合料初期投入分析
(1)温拌剂添加计量设备
是温拌剂的添加装置,该部分费用因不同温拌技术而不同,可以由温拌添加剂提供商提供,价格一般不超过10万元/套。
(2)温拌添加剂
目前,国内常用的温拌添加剂有南非Sasal Wax公司的Sasobit,和美国Meadwestvaco 的乳化添加剂Evotherm。
根据两种温拌添加量的添加量和单价(Sasobit26000元/吨,Evotherm15000元/吨),折算后,温拌沥青混合料大约增加30~50元/吨。
5.2 Evotherm温拌沥青混合料生产成本分析
基于乳化平台温拌沥青技术所增加和减少的工程造价主要有以下几部分:(1)拌合楼的设备改造费用;(2)温拌浓缩液费用;(3)节省的燃料费用;(4)人员机械节省费用。
5.3 Sasobit温拌沥青混合料生产成本分析
(1)温拌浓缩液费用;(2)节省的燃料费用;(3)人员机械节省费用
6 结语
温拌沥青技术代表着未来沥青路面技术的方向,但是由于问世时间短,还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尤其是以水损害问题需要作出确实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目前国内的温拌沥青技术还处于路面试验阶段,并且绝大部分都是采用国外技术,因此全面系统深入的对温拌技术从温拌剂生产到路面铺筑技术都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1影响水稻种植大户应用节约型低碳农业技术因素的理论分析
水稻种植大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的需求受农户自身因素、生产环境因素、经济和外部政策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本文假设影水稻种植大户响影响应用节约型低碳农业技术因素有以下3类:
(1)农户基本特征
农户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户主的文化程度、农户的性质、是否外出打工。从理论上说,户主的文化程度与其技术应用行为呈正相关,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技术学习能力越强,对相关技术的掌握和了解可能越全面,因而应用新技术的可能性越高;就农户的性质来看,本研究将稻农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稻农,另一类为科技示范户或村干部,作为科技示范户或村干部可能拥有比普通稻农更多的社会资源来优先获得和掌握新技术;农户外出务工可能会拓宽其视野,增强其对新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同时由于外出务工很可能会提高收入,因此其对新技术的投资具备一定的资金积累。
(2)农户生产特征
本文研究的农户生产特征有土地种植规模、家庭经济收入和土地所在地的地形。土地种植规模是影响农户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规模成本递减的原理,一定规模的耕地面积会降低农户投资农业科技的成本,从而学习和采用新技术的需求越强,农户规模偏小会阻碍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但也有研究发现只有当农户家庭耕地自有面积超过一定规模时才会实现规模成本递减,进而成为影响农户科技投资的因素[15];种植土地由于地形的差异会导致稻农在应用技术时的基础设施、信息的通畅条件等不同,进而影响到农户的技术行为。
(3)农户技术应用的政府政策环境
由于低碳农业技术具有正外部性、农户应用新技术的困难,因而在推广低碳农业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这种支持既有资金也有制度的扶持。
2影响水稻种植大户应用
(1)调查数据显示,样本农户中有63.70%的农户只有初中文化,20.98%和2.97%的农户分别具有高中和中专及以上的文化水平,12.39%的农户只有小学文化。从年龄来看,49%的户主在41—50岁之间,另外处在30—40岁和51—60岁的户主分别为22%和24%;另外样本农户中有24.51%的农户是更容易接触到新技术的村干部或科技示范户,有6.28%的农户具有外出务工经历。
(2)从农户的生产特征和政策环境来看,样本农户的土地种植规模、家庭经济收入的平均值分别为201.69亩和17.67万元,有59.14%农户的土地位于平原地带;在被调查的农户在采纳低碳农业新技术的过程中接受过政府支持的占比达到了66.39%。4.1.5回归结果与分析。根据上面的实证模型,本研究运用Eviews6.0软件对1069个样本进行Logit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从模型结果中的赤池信息量、施瓦茨信息量以及平均最大似然值看,模型的整体效果良好,检验结果LR值为65.62,在1%水平上显著;模型的McFaddenR2值为0.059,由于样本是横截面数据,所以模型的估计结果是可以接受的。根据估计结果,除土地所在地地形系数不显著外,其他系数达到了较高显著性水平,农户应用低碳农业技术的行为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户主文化程度变量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且其系数为正。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的需求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助于农户获得、使用和掌握新技术。但是总体来看,在已经应用低碳农业技术的266户农户中,由于整体文化程度偏低,知识水平不足,导致现代生产要素在传统生产应用中的低效或无效,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传授心得科学配方施肥时,农户掌握得慢或不能完全掌握,导致滥施化肥、农药等现象常有发生,在应用了技术的226户农户中48.9%的农户在应用技术后认为其对生产经营效益的作用不显著。
第二,农户性质变量和是否外出打工系数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且为正,说明科技示范户或村干部比普通稻农在技术的获得和使用上更具有便捷性,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无论村干部由于其政治地位的特殊性而更容易获得政府或企业的技术支持,而科技示范户由于其本身的经济实力强、能力强而成为技术应用的先锋代表;外出务工能够起到开拓农户视野,提高其对应用新鲜事物如技术的认知能力,进而有助于农户在生产中采纳新技术。
第三,农户规模变量系数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且为正,说明种植规模越大越有利于降低新技术应用的成本,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土地地形变量的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说明地形差异对江西水稻种植中低碳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影响不显著,原因可能是调查的农户种植规模都在50亩以上,其耕地的地理位置都不会太偏,或因达到较大规模而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因而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显著。
第四,政府的政策支持变量系数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且为正,说明政府的低碳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发挥了作用,这些政策包括制度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已应用了低碳农业新技术的226户农户中,有74.56%的农户获得过政府的支持,76.2%的农户对政府的技术推广政策满意或非常满意。由此分析可看出,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是以政府推广体系为主,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其他技术服务主体的服务功能还未能建立完善起来的问题。
3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3.1主要结论
(1)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助于低碳农业新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但水稻种植大户总体的文化水平偏低,不仅制约了农户对技术的有效需求,而且还影响了低碳农业技术的应用效果;同时外出务工具有拓宽农户视野的作用,说明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培养都有助于提高农户的技术应用能力。
(2)土地经营规模在低碳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中同样存在规模经济效应。
(3)政府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主体,但另一方面暴露出其他服务主体还未能有效发挥服务功能。
3.2政策建议
一是加强以农民职业培训为主的农村教育,努力提高水稻种植大户的教育水平,以提高农业新技术采纳比率及其利用效率,减少农业资源的投入,提高水稻生产的技术水平程度。同时重视在农村高中教育,尽快将免费义务教育延伸到农村高中或职业教育,此外通过短期培训、科技讲座、函授等方式,通过示范引导、进村式品种技术推广等多种手段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利用各类传播媒介,为农户接受和掌握新技术提供常态化的平台和服务,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充分发挥科技对粮食增产的支撑作用。
二是把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作为推动水稻生产技术进步的基础条件,引导农户家庭经营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例如鼓励农户采取联合与合作、与涉农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方式,采取政府引导、能人带动的方式,利用市场机制等诸多管齐下共同促进土地流转规范运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家庭农业经营体制,大力提高水稻生产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
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建设,将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纳入政府农村社会公共品建设规划体系之中,发展到以政府推广体系为主,农业科研教育部门、农业企业、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同时加大对农业推广体系的软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如农业生产信息提供和宣传等软件的投资;提高农技服务体系的效率,在实现农业的低碳转型过程中,有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把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作为推动水稻生产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努力提高水稻单产和质量。
一、全方位计量技术服务模式的内涵
服务方式全方位计量技术服务方式多样,可根据与企业签订的服务合同所规定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深度,提出符合企业需求的服务方案或解决方案。包括帮助企业构建和完善计量器具管理体系、提升计量技术人员能力、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提品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节约运营成本等。3.对技术机构的要求(1)技术机构应具备适用的管理体系目前一般检测/校准实验室和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管理体系都基于ISO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或JJF1069-2012《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建立。在实施全方位计量技术服务模式的探索过程中,由于其服务对象比传统检定/校准/检测具备更广的外延性,服务方式多样化,笔者发现实施该模式对管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①合同评审。现有管理体系合同评审的特点是对相关检测方法的选择、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能力及资源、分包等内容作出技术评价。各实验室检定/校准/检测能力通常通过认可或授权项目表直观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虽然客户千变万化,但各实验室核心技术能力具有一定的重复性,正如检定/校准/检测项目的同一性。项目表及核心技术能力的重复性为合同评审提供了参考。而全方位计量技术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及服务方式的多样性直接决定了服务的个性化及核心技术能力的不可复制。这些因素都对合同评审提出了新的挑战,建立适用的合同评审程序,保证在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中恰当地完成合同评审,是实施该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②检测人员能力认定。现有管理体系中,人员资质类别一般包括检定员、校准员、检验员、报告审核人、报告签发人、抽样员等,这些人员的培养与认定一般基于检定/校准/检测项目或标准。而对于全方位计量技术服务模式,由于行业、专业跨度大、服务内容多变,且每一次服务都相当于一次创新,对人员技术能力的要求不可避免地高于传统检定员、校准员、检验员,所以必须建立适用的全方位计量技术人员能力培养与认定程序,切实保障人员能力满足所开展工作的需求。③结果报告。现有管理体系中,要求出具证书报告,并对证书/报告信息量、编制、三级审核等有明确要求。在实施全方位计量技术服务模式的过程中,各种计量技术服务可能需要各种结果报告形式,诸如客户只需出具数据不需要证书、现场需向客户提供原始记录复印件时为客户提供咨询方案等。因此,必须建立合适的结果报告程序,既不影响结果报告形式的多样性,又能监控结果,切实保障服务水平。④方法确认。现有管理体系中,对标准方法的选择和确认、标准方法的偏离及确认、非标准方法的制定、验证和评审有严格要求。但实施该模式,存在由于现场条件所限偏离标准方法、采用非标方法或客户现场环境条件偏离标准要求等诸多可能,如何进行方法确认以保障服务质量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采用当前程序专程为客户制定非标准方法时,如何兼顾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及效率也必须考虑。因此,必须建立适用的方法确认程序,达到既不影响工作效率又能保障服务质量的目的。(2)技术机构应拥有一支综合技术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鉴于全方位计量技术服务模式服务对象广泛,服务方式灵活,技术机构必须拥有一支综合技术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一个团队中,至少具备深厚的专业技术积累的人员数名,能够处理现场服务带来的复杂多变的各种问题,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困难。团队其他成员应具备多专业、多学科、自动控制背景,熟悉相关仪器设备性能,具备一定设备维护知识。(3)技术机构应具备较强的技术与创新能力技术机构应对新兴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具备足够的敏感性,具备较强的科研与创新能力,能够开展与其相适应的前瞻性研究,保证技术能力与产业技术的发展相匹配,具备与产业技术发展联动的实力。(4)技术机构应引入项目管理检定/校准/检测任务的重复性及相对简单性,决定了目前的垂直管理或者说职能管理已经能完全满足要求。而全方位计量技术服务对象的多样性、阶段性和工程性决定了技术机构应引入项目管理,通过项目经理实现与客户服务过程的一对一联系,实现对多专业、多部门人员的水平调动与管理,提升工作效率,节约成本。
二、全方位计量技术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1.市场需求分析对于企业而言,检定/校准只解决了其设备溯源的问题,与其生产过程和产品品质提升密切相关的原材料测试,产品预测试、预评估,测试认证,材料测试及低碳测试技术服务等,与其管理相关的设备可靠性评价、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计量管理体系研究等,是一个比在用设备检定/校准大得多的市场。众多企业,特别是外企和高端企业,更倾向于寻求合作伙伴,采用外包的方式解决以上问题,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就给技术机构提供了广阔天地。2.全方位计量技术服务模式的优势一是充分利用技术机构专业集成优势,为企业提供一体化服务,解决企业多头寻找合作伙伴的难题。二是通过提供一体化服务,帮助企业从过程解决产品质量问题,从源头提升产品品质,从终端解决产品销售所需的“通行证”问题,全方位服务企业,满足企业诉求。三是通过全权委托或独立分包的合作模式,使技术机构专业人员能深入企业研发或生产一线,开展深度合作,提供最契合企业需求,最具合理性、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作者:蒋文芳 周崇粲 单位: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关键词】低碳经济 现代服务业 发展战略
低碳经济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为了应对这种挑战,世界范围内正进行一场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即努力建立一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多年来,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的主要承接中心,在促进经济增长,拉动GDP的同时,也带来了高耗能、高污染等问题。面对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现实,用高新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服务业相对于传统工业发展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等特点,加快金融、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减轻我国的碳排放强度,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低碳发展是现代服务业产业升级的要求。随着各国产业经济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升级转化,服务业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也日益增大。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逐年增长,1995年到2008年年均增长19.5%,但同时期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率为8.1%。前者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后者,由此可见,虽然相对于传统工业而言,现代服务业的单位GDP能耗是较低的,但由于现代服务业各组成部分的异质性,其部分行业还是属于高碳排放属性。所以不管是从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态势来看,还是从内部组成的碳排放的异质性来看,发展低碳化的现代服务业是当前该产业进行升级转型,提高生产效率的必然选择。
发展低碳服务业是促进第一、二产业低碳转型的有力保障。为了实现低碳目标,新兴的低碳服务业应运而生,该行业以服务低碳经济为目的,为各产业提供节能减排服务。如碳市场交易服务、低碳技术的研发及低碳金融服务等,涉及农业、工业、市政、公共生活等领域。例如,上海市虹口区2011年以低碳服务业作为高端服务业,打造以绿色信贷、低碳技术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等为主要服务模式的新兴产业,带动地区产业结构的低碳转型。低碳服务业作为低碳经济的新事物,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大力支持的新兴产业,其顺应了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实现第一、第二产业低碳转型的有力保障。
现代服务业低碳发展的困境
低碳政策不完善。首先,气候变化问题非常复杂,涉及面广,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综合协调发展,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作的努力还不够,无论是从人员编制还是从宏观管理能力方面还非常薄弱,与我国的大国地位很不相称。其次,虽然党和政府对低碳经济相当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战略规划、政策体系还非常不完善。很多领域仍然处于起步状态,尤其是在现代服务业低碳化发展领域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最后,政策的执行力不够也阻碍了我国现代服务业低碳化的发展。
企业低碳责任的缺失。企业社会责任描述了企业遵守社会文化道德的行为表现,其是一种企业价值体现,当前一些现代服务企业正通过低碳旅游、低碳物流等新型运营模式的开展来承担着社会责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争取利润最大化面前,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履行仍然处于弱势位置,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屡有发生。低碳时代的到来,中国的企业已经感受到了低碳发展的压力。能源的日益短缺及环境的恶化迫使企业的社会责任观觉醒,中国企业应摒弃利润追逐的短视行为,承担起社会低碳责任,进而获得社会认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低碳消费观念薄弱。服务业相对于工业有更高的消费关联度。因此消费者崇尚健康、生态的低碳消费需求是拉动现代服务业低碳发展的强大动力。虽然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旺盛,但是民众的低碳消费增长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依然缓慢。主要表现在低碳消费意识薄弱,消费结构不合理,奢侈浪费之风蔓延等。根据资料显示,日本和美国的居民将“绿色低碳”作为其选择商品的重要标准。而在我国多数居民的消费以自己的喜好为主,不顾及环保。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低碳消费的理念还未深入人心。
低碳人才的溃乏。现代服务业其竞争的核心资源是人才,但目前市场上低碳行业人才的供给严重不足。据某招聘网站资料显示,2010年3月份北京低碳行业的需求人数相对于2009年同期增长了117.3%,与企业对低碳人才求贤若渴的态势相矛盾的是高等教育低碳专业的设置还是一片空白。高等院校低碳教育的培养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已经严重阻碍了现代服务业低碳化的发展。
低碳经济背景下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
完善低碳政策体系。现代服务业低碳化发展已经刻不容缓,由于现代服务业涵盖行业广,直接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迫切地需要政府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制定政策框架体系引导我国现代服务业的低碳发展战略的实施、出台促进低碳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规划政策。针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完善现有税收政策,择机开征碳税,激励企业提供低碳的产品和服务。强化消费税的绿色功能,从宏观上调控市场的消费需求。积极地推进碳金融建设,通过国家财政投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清洁发展机制及国际金融机构的担保机制,引导金融资本在低经济背景下合理有效地进行配置。
由于低碳科技创新具有公共属性,政府有责任牵头搭建低碳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依托该平台发挥整合资源和统筹规划的作用,促进低碳科技信息交流与技术的扩散。建立联席协商机制,协调相关方的低碳科技创新,对外整体布局,协调、有序地开展有关的国际合作活动。积极地承接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转移,拓宽我国的低碳服务贸易市场,促进我国与发达国家CDM项目拓展。政府应当结合市场规律和本地区资源秉赋,明确战略定位,合理布局,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平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最后,一定要加大政策的执行监控,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进政策的实施,不要让“政策变成稻草人”。
开展低碳供应链管理。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生态压力,我国现代服务企业必须强化低碳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并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企业从长远利益考虑,确立低碳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积极引导企业以低碳供应链管理为重心,让低碳发展逐步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培育低碳企业文化。将创建企业低碳形象和品牌变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追求。对企业原有供应链进行再造,将低碳、环保理念融入到供应链的设计、采购、集成、交付及回收的过程中,实现资源消耗,高管理效率的闭环运作模式。
例如,服务集成企业在低碳供应链的设计阶段最大限度的考虑供应链的碳排放要求。在采购阶段,选择低碳的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核心企业加强对节点企业的风险识别和控制。优化网络设计,实施低碳的物流运输。在交付阶段,对产品进行环境友好式的包装,减少包装空间,强调包装的可回收性和可重用性。通过第三方的仓储与配送服务,提高交付效率,在回收阶段,对不可利用的废弃物要采用低碳环保的方式进行处理,对可回收利用的物料,通过逆向物流的运作渠道重新进入到供应链的循环过程中,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强化低碳消费意识。推行低碳消费方式。首先从观念着手,培育居民的低碳消费意识。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向公众宣传低碳消费方式。民政部门撰写低碳宣传手册并发放给居民,从细节指导居民的日常低碳生活。加强沟通,听取民众关于低碳消费方面的意见并加以反馈。从衣、食、住、行各方面引导民众的低碳消费。餐饮业引导顾客适量、适度点菜,鼓励剩菜打包,平衡低碳的饮食结构。完善公务接待制度,推行公务接待公示制度和公务卡结算制度,加大对公务接待活动的监督和处罚力度。扶持公共交通服务,并提高公共交通的利用效率,鼓励民众选择舒适安全、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出行。严格控制私家车的增长速度,大力提倡对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加强对低碳产品的认证工作,对产品和服务标注碳标签,为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和服务提供参考。
培育低碳技术人才。低碳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作为知识和技术的载体,是低碳经济的根基,也是发展低碳服务业的基础。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政府必须从战略高度,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快现代服务业低碳人才的培养。要学习发达国家在低碳创新方面的先进技术与制度,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及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潜力和优势。填补在低碳技术、低碳金融、低碳市场等专业的设置空白,培养具有环保、金融、市场及管理等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加强产学研三方合作,提高人力资源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为低碳服务业的发展做好人才培养和储备。
一、我国钢铁企业低碳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都在尝试实施低碳营销。钢铁行业中不少大企业也在尝试,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 我国钢铁企业低碳营销意识淡薄
在传统观念里,钢铁行业属于资源导向型产业链条。目前很多钢铁企业为“生产导向型”,而不是“市场导向型”,长期以来试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产品的产量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在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低碳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和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意识比较淡薄。
2. 我国碳交易市场规范并未完全形成
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交易量小,交易系统不规范,缺乏稳定的盈利模式,存在不少投机现象,而体系化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是钢铁行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
3. 技术层面的限制
目前我国还是一个钢铁生产大国,而不是钢铁生产强国。我国钢铁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钢铁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全年研发费用仅占年销售收入的1%左右,全年新产品的研发费用仅占当年销售收入的0.8%,而发达国家钢铁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年销售额的比例高达2.5%~4%。目前钢铁行业低碳生产的核心技术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掌控,我国企业只能通过技术转让等形式来获得其使用权。
4. 服务体系不完善,客户满意度、忠诚度低
调查显示,我国钢铁行业用户满意度整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各钢种的用户满意度差异较大,这表明我国不同钢铁产品的质量、技术参差不齐;同时,服务质量评价低于产品质量评价,说明钢铁企业的服务还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整体来看,钢铁行业的用户忠诚度不高,行业用户满意度受产品质量和感知价值影响较大。
5. 钢铁企业的低碳营销未系统化
“低碳营销”是一个系统。低碳,首先是要提供符合标准的低碳产品,但仅产品低碳还不够,真正的低碳,应该是产、供、销以及售后服务整个链条的低碳。低碳营销的实施过程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从生产过程到消费过程、从外包装到废旧后的回收都要利于人类健康的持续发展,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能够在创造企业内部经济的同时带来社会外部的经济性。而我国的大多数钢铁企业只是在钢材产品等部分环节做到低碳环保,并没有做到产、供、销及售后服务的全方位低碳,低碳营销并未系统化[2]。
6. 众多中小规模企业制约行业的发展
我国钢铁行业中还有很多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生产工艺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低级劣质;一些企业排放的工业三废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对环境所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污染,制约了钢铁行业的低碳健康发展。
二、对我国钢铁企业实施低碳营销的建议
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成为企业实施低碳营销的助推器。当“耗能”大户邂逅“低碳”时代,钢铁企业应进行系统的低碳营销。
1. 树立低碳营销观念
钢铁企业要把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进行碳减排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实现技术创新,积极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低碳营销背景下,企业要始终围绕碳减排这个中心,树立低碳价值观念,重视低碳营销管理,积极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各阶段的碳减排。正如通用电气的杰夫•伊梅尔所说“绿色就是盈利”,近年来,企业在环保上的投入已成为“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收益最高”的一种新型投资方式。长期来看,钢铁企业采取“低碳营销”战略可以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2.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掌握低碳技术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实施低碳营销的基础,以科技带动节能减排是我国当前重要的科技兴国战略。我国钢铁企业一方面应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攻克低碳炼钢工艺,力争在关键工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高端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实现低碳炼钢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推广低碳炼钢共性和关键集成技术,降低高炉炼铁的能耗水平;另一方面要寻求新的生产流程,做好技术储备,进一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3. 建立钢铁产品的碳足迹验证机制,实现能效监测、能源审计
作为标志性的重工业,每一吨钢的背后,都会有两条“碳足迹”。一条路是直线的——在冶炼过程中,直接产生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气体;另一条是曲线的——钢厂消耗的能源越多,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就越多。钢铁企业应该逐步建立并完善钢材产品的碳足迹验证机制,对钢材及其服务生命周期各阶段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评估与盘查,对不同的钢材产品进行分级,予以区分,以便为企业降低碳排放提供量化的参考指标。
4. 加快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电子商务营销
电子商务营销要求钢铁企业组织结构更加合理、管理手段更加高效,这就需要企业大力加快自身的信息化建设。钢铁电子商务营销活动涉及到市场调研、新产品开发、产品购销、定价、分销渠道管理、仓储运输、促销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强调新型客户关系的建立。钢铁电子商务打破区域界限,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于一体,使信息更加公开化,使生产、流通、到终端用户的供应链变短,成本降低,流通效率提高。钢材期货、网上电子交易、网上现货交易与钢材现货交易等多种钢材贸易形态并存,现代网上电子交易与现货交易相结合是钢铁企业实现低碳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
5. 打造低碳服务体系,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企业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远高于留住一个老客户的成本,因此让客户满意并留住客户尤为重要。钢铁企业应该以“一对一营销”、个性化服务和上下游产业链间合作双赢为指导思想,逐步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构建以顾客价值为核心的低碳服务体系。企业应从顾客需求识别、钢材产品跟踪服务、满意度质量分析改进以及给顾客提供技术支持等多方面开展顾客管理和低碳营销,使“为顾客创造最大化价值”具体化和个性化,从而适应顾客的发展需要,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6. 实行精细化管理机制,发展循环经济
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精细化管理机制非常重要。钢铁企业应努力实行精细化管理,做到员工操作规范化、工序设计流程化和能源处置规格化,从源头杜绝能源浪费。一方面,企业要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测量标准体系的认证,建立健全适合企业发展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确保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在国家环保要求的标准下进行;另一方面,企业应全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体系,并有相应的运行体系为支撑,企业上下都应形成以环保为理念、以生产为主线、以管理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整体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