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的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堂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当前不少家长忽视了家庭教育,错误地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让孩子吃好、穿好就可以了;有的家长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视而不见;还有的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充当“狼爸”“虎妈”,不断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孩子胆小、自卑、道德缺失,皆与此有关。教育部之所以印发《意见》,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力度,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如何才能让孩子的人生第一堂课上得更好呢?教育工作者当然不能置身事外,而应积极主动地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提供帮助。各学校应不断丰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内容,积极向家长宣传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育人知识。学校可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等多种家校沟通渠道,定期举办家长经验交流会等,通过优秀家长、优秀家庭示范带动,让同龄孩子的家长相互交流家庭教育经验,及时沟通、反馈孩子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使得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帮助家长们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营造和谐的家庭育人氛围,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学校应引导家长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关注孩子的认知发展与个性发展,不将孩子的考试分数看得过重,不把“人家的孩子多优秀、多用功、成绩多好”挂在嘴边,而是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学会欣赏、赞扬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关怀、理解、尊重、鼓励为主,让孩子自信、健康地成长;当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家长要先反省自己、理性地分析,不断积累教育经验,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促使孩子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比如,针对目前很多家庭存在的“孩子劳动时间少,父母包办一切”的情况,学校可开展家庭劳动主题分享活动,提醒家长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可建议家长“做一半,留一半”,给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让孩子进行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洗衣、扫地、刷碗、收拾屋子等,从而引导孩子养成讲究卫生、勤劳自立的习惯。家长在家庭劳动中不包办、不代劳,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孩子的独立意识,不断完善其个性与人格。
此外,各地教育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指导,把家庭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列为中小学、幼儿园综合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并开展督导工作;逐步建立起家庭教育工作协调领导机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制度保障,将人、财、物的配置纳入制度安排;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实验区和示范校创建工作,树立先进家庭典型,宣传优秀家庭教育案例,有计划地组织家庭教育指导和教育实践活动,支持和督促家长以身作则履行家庭教育职责,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享受家庭教育的乐趣和成果。同时,各地教育部门还要集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加强宣传引导,呼吁各界人士积极、及时地为家庭教育服务提供帮助,特别是给予困难儿童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提供帮助和服务;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家长委员会,配合妇女联合会等组织和部门在家庭服务队伍建设、服务计划实施、活动开展等方面给予协助,从而为家庭教育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融合,使全社会形成家庭教育合力,逐步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主体;教育合力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幼儿个性形成的稳定阶段。幼儿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有意识或无意识相互实施的教育及影响,可以是长对幼、也可以是幼对长产生影响的一种教育活动。幼儿家庭教育的主体不仅包括家长、幼儿及对幼儿产生影响的其他家庭成员,还包括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对幼儿发挥指导作用的学校和对幼儿产生广泛影响的社会。重视以家庭为核心,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统筹社会各类资源,才是真正的重视家庭教育。幼儿期为人一生的充分发展奠定了基础,幼儿的认知、行为、个性、情感及态度等基本上在幼儿期初具雏形,而家庭教育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且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终身的,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代替的。幼儿家庭教育的成功,不仅造福幼儿个人及其家庭,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社会的和谐。
近年来,幼儿家庭教育备受人们的关注,我国学者对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家长们一些旧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也逐渐得到改善,比如,传统的“家长制”、“不尊重幼儿独立人格”的教育观念及“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方法逐渐消失,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方法正在建立。近日,教育部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文件,对我国加强家庭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使家庭教育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家庭教育的观念、方式方法已得到很大的改善。
一、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作用
幼儿具有好模仿的特点,孩子就是镜子中的自己。家长要重视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要时时刻刻为孩子做榜样,为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响和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说理、发脾气、刻意感动是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发挥榜样的作用、使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变成最有用的方法呢?建议:
1.这里的“说理”不是不让家长说理,而是家长对幼儿的“说理”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合幼儿的理解能力,语言以简洁明了为宜。但“说理”有时会让幼儿“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家长不仅要为幼儿树立起“说到做到”的榜样,更重要的是让幼儿进行实际的体验。体验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幼儿认识和态度形成的基础。通过体验的方式,幼儿可以亲身感受周围的事物,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深刻的印象,更有利于幼儿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发展。
2.家长们经常会说自己家的孩子不懂事,不守纪律,整日对其苦口婆心,效果却欠佳,这是因为家长没有掌握培养孩子纪律感的方法,没有真正了解自由和纪律的关系。只对孩子说教,不能培养孩子内在的、主动的、积极的纪律,应该结合幼儿的实际活动培养儿童的纪律,活动是幼儿内在生命力的外在表现。通过活动,孩子在纪律养成的基础上反复练习,会形成孩子的“第二天性”,即所谓的“习惯成自然”。家长要明白孩子的自由与纪律不是对立的关系,建立在自由基础上才是真正的纪律,且孩子的纪律不是叫孩子不许动,而是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主动的守纪律。
3.为什么家长经常说自己的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因为家长为孩子树立了爱发脾气的坏榜样。家长“发脾气”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幼儿性情的培养。理智的家长更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采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征的教育方法,比如,家长应该明白游戏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和发展的,游戏是幼儿生活的基础,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用正面教育的活动方式替代“发脾气”的方法才是最有用的教育。比如幼儿犯错误了,家长可以采用情景再现的教育方式,使幼儿在设定的情景活动中明白自己行为的不良,而不是“发脾气”。
4.不要刻意用感动方法,家长经常会对孩子说:“父母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父母努力挣钱,希望你不要辜负我们的期望”等感动的话,利用幼儿的情感,去感化幼儿,但收效甚微。要知道一个刻意用感动的家长是培养不出一名真实的孩子,反而会使孩子对家长的用心产生一种逆反的心理。家长应该少说多做,尽可能听取孩子的意见,用实际行动去感动幼儿,行动才是最好的道理。
二、尊重幼儿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立地位
1.家长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环境。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积极主动学习的建构者,而不是在学习和生活中被动的接受者。幼儿虽然知识和经验不及成人,但具有自然的好奇心特点,会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周围的一切环境,并在与环境的交往中获得自我成长与发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为孩子创设适宜的环境,这种环境是自由发展的、生机勃勃的、有秩序的、轻松愉快的,能够促进孩子与环境积极主动的互动,使孩子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动者和探索者,进而促进孩子的主动探索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同时,家长也要尊重幼儿的独立地位,不要成为孩子生活中的“包办者”或“替代者”,比如,在生活和学习上,耐心指导,让幼儿自己学会穿衣和吃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幼儿发挥想象玩玩具和游戏时,不用成人的固定思维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2.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儿童是成人之父。”家长更应该在家庭教育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育儿观,积极主动地发现和探索幼儿身上的学习价值。家长向儿童学习,不是学习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学习曾经拥有的美德和寻找失去的童心,学习儿童的观察能力、探索精神及创造能力。家长向幼儿学习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儿的需求,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了解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更好地认识幼儿、教育幼儿,从而促进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家庭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家长和幼儿的相互学习,可能某一领域家长是幼儿的主人,而另一领域幼儿是家长的主人。因此,家长应该多多蹲下身来,倾听幼儿的心声,成为幼儿的学生,向幼儿学习,就如思想家老子告诫成人要“复归于婴儿”,这样才能获得人生的圆满。
3.家长要善于抓住幼儿的“敏感期”。幼儿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特征,也具有阶段性特征,正如蒙台梭利提出,要善于抓住幼儿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对于某种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产生一种特殊兴趣和爱好,学习也特别容易有速度,是教育的最好时机。因此,家长要随时留心观察幼儿在各个发展阶段表现出的这种心理现象,及时地引导、帮助和鼓励,尊重幼儿在“敏感期”对事物的兴趣及爱好,最大限度地激励幼儿潜能的发挥,不要错过良机而遗憾终身。
三、发挥幼儿园在家庭教育中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家庭作为教育幼儿的第一场所,作为教育幼儿的原生态环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不同的。但学校教育在教育方式与内容上都比家庭教育更正规,幼儿园会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幼儿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兴趣及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如何充分发挥幼儿园在家庭教育中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呢?
1.加强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幼儿园要挖掘各种家园沟通渠道,比如,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沙龙、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等。在园长、幼儿教师、保育员三大幼儿园主体的引领下,发挥家庭教育专家、学者和优秀幼儿家长共同参与的家庭教育骨干力量,为家长科学育儿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同时,幼儿园也要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为家庭提供物质上的支持,物质是精神之基础,有了一定的物质保障,更能调动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
2.丰富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内容。幼儿园要邀请专家主持家庭教育的讨论会、座谈会及演讲会,举办关于父母教育的培训讲座及经验交流会等,引导广大家长自觉抵制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庭观及育儿观,增强家长教育幼儿的本领,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和信心。幼儿园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开展一对一的家庭工作指导服务,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真正地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方式方法。
3.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力量。幼儿园要充分做好家长委员会的管理工作,比如,制定家长委员会章程,明确家长委员会的宗旨及任务,增强家长教育的责任,加强家长正确的教育意识。家长委员会还要编印其家庭教育的指南及专题手册,做好家长科学育儿的宣传工作,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工作的认识,营造家长科学育儿的良好家庭氛围。家长委员会要发挥专家学者、优秀教师及父母的宣传力量,积极向家长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组织开展各种家庭教育现场指导实践活动。
4.办好家长学校。幼儿园要将家长学校纳入自己的工作管理范畴,家长学校要聘请专家学者,帮助和支持家长学校组成研究团队,设计出实际的、具体的家庭教育课程,让家长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育儿知识。同时,开发家庭教育教材、指南及活动指导手册。家长学校还需要设计各类有吸引力的、符合家长时间的课程及活动,吸引广大家长积极参加与学习,调动家长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统筹家庭教育中各类社会资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阶段是人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期也是人的个性初具雏形的时期。”这说明幼儿的发展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幼儿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承担起为社会造就人才的责任。社会也承担着教育人的责任,这就需要发挥社会在家庭教育的力量。
1.构建家庭、社区教育基地。社区可以邀请社区的各界人士,成立社区家庭教育委员会和家长队伍,共同创设家庭教育社区基地,充分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家庭教育幼儿的质量和水平,还可以促进整个社区精神文明的提高。
2.利用好各种社会资源。正如新《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这就需要积极引导各地教育部门和幼儿园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发挥企业、社会团体、机关单位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比如依托幼儿活动中心、亲子乐园,为城乡幼儿及家庭提供教育指导服务,促进城乡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社区积极调动幼儿园优秀幼儿教师对家长的指导作用,促进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教育“双赢”目的的实现。
3.鼓励和支持关心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贫困儿童,广泛开展适合这些儿童特点和需要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关爱帮扶。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调动整个社会对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积极性,逐步培育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从而更好地提高整个社会幼儿教育质量。
4.各地教育部门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及科学研究。各地教育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家庭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家庭教育工作协调领导机制,制订实施办法,积极争取政府统筹安排相关经费。各地教育部门也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设立一批家庭教育研究课题,形成一批高质量家庭教育研究成果。家庭教育以家庭为核心,不仅需要家长要时时刻刻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形象,蹲下身来去倾听幼儿的心声,还需要家长积极主动地联系幼儿园及社区,充分利用幼儿园及社区的资源,共同教育好孩子。
家长应该积极主动联系幼儿园,了解幼儿园每学期、每周、每日的教学活动安排;多与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及保育员交流,学习科学育儿的方法;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种家庭教育活动,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种亲子活动,切不可以工作忙为借口,错失了解幼儿在园情况的良机;社会作为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对幼儿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及时性、适应性与补偿性等特点。
家长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增强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比如,多带幼儿去参观博物馆、海洋馆、美术馆、歌剧院等社会场所,开阔幼儿的视野,扩展幼儿的信息量,拓宽幼儿的学习空间。还要充分利用好当地社区的文化历史场所,让幼儿从社区人们的生活中体验到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综上所述,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而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时间之长,范围之大,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无法代替的,但幼儿家庭教育的主体不能相互孤立,要形成教育幼儿的合力。因此,幼儿家庭教育要充分发挥家庭的核心作用,在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支持下,整合家长、学校、社会的力量,才是对幼儿最有效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98.
[3]贝克.儿童发展[M].吴颖,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4]岳玉阁,卢清.“儿童是成人之师”在学前教育中的意义[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10).
[5]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译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任何冲突都涉及双方,亲子之间的冲突亦如此。在这起母女冲突事件中,妈妈当街扇女儿耳光的做法简单粗暴,极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这样做只会让孩子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导致严重的逆反心理。
其实,类似乐乐与妈妈这样的亲子冲突,在中国的普通家庭很常见。究其原因,是家庭教育缺乏良好的亲子沟通。2015年10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明确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这也迫切要求家长了解孩子的特点,尊重孩子的需求,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
家长不能轻易否定孩子,要对其有同理心。要尊重孩子作为孩子的特点,当孩子出现错误行为时,父母首先要分析这种行为是否与孩子的身心特点有关。在跟孩子沟通时,家长不要习惯于对孩子的行为直接做道理上、规范上的评价和纠正,更不能随意埋怨、批评、责骂孩子,这会让孩子不愿跟父母说话。要先理解、接纳孩子内心的真实情感,以同理的姿态跟孩子说话,只有这样,沟通才会顺畅轻松。报道中的十岁女孩已经有了对美的追求,家长应理解幼小心灵对美丽的向往,细心呵护与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
家长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如家长可以蹲下身来跟孩子说话。蹲下来,是对孩子的关心与理解,也是一种平等与尊重。这意味着家长放下权威的架子,把孩子当做朋友。蹲下来不仅仅是从身体上蹲下来,而且是从心理上蹲下来,了解孩子的独特,体会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思想。
一、指导意见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区委“拉高标杆,提升目标,创造新格局,实现大发展”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区《实施意见》精神,以社区大舜文化为依托,以“和舜家园”党建品牌建设为抓手,以显著提升社会和谐文明程度为目标,以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居民和谐兴家、以德治家、勤俭持家、文明立家,倡导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社会之间互惠互动、崇尚和谐的家庭模式,着力提升家庭成员的和谐素养和道德境界以家庭和谐力促邻里和谐、社区和谐。
二、评选类别和标准
(一)百佳和谐家庭评选类别
十佳孝老爱亲家庭、十佳恭谦礼让家庭、十佳邻里互助家庭、十佳热心公益家庭、十佳绿色环保家庭、十佳自主创业家庭、十佳育才育贤家庭、十佳拥军优属家庭、十佳读书学习家庭和十佳德艺双馨家庭。
(二)百家和谐家庭评选标准
总的标准是: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自觉和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依法行驶和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孝老爱亲家庭:积极承担赡养双亲、抚育子女的家庭责任和义务,夫妻之间彼此忠诚信任,亲属之间彼此宽容理解,家庭亲情氛围浓厚。
2、恭谦礼让家庭:家庭成员模范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没有较大家务矛盾纠纷,邻里关系和睦融洽。
3、邻里互助家庭:做邻里的热心人、社区的热心人,自觉承担邻里守望、排解邻里纠纷等社区事务。
4、热心公益家庭:热情参与扶贫济困、扶残助学、救灾救济等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加公共绿地认养、义务巡逻、爱心结对等社区志愿活动。
5、绿色环保家庭:崇尚并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珍惜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绿色消费,勤俭持家。自觉净化、美化社区公共环境,积极抵制“八乱”现象。
6、自主创业家庭:积极应对、破解就业和再就业“瓶颈”,毕业不失业、下岗不失志,争做创业和发展先锋。
7、育才育贤家庭:父母具有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为未成年人学习和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8、拥军优属家庭:广泛参与“八一慰问”、拥军结对、帮扶困难烈士军属等社区拥军活动,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积极履行兵役义务,支持征兵工作。
9、读书学习家庭:家庭成员经常读书看报,积极参与社区党支部“”、社区“科学理财大讲堂”等社区教育活动,家庭藏书在500册以上,至少订阅2份报纸杂志,家庭读书学习氛围浓厚。
10、德艺双馨家庭:家庭成员具备歌咏、舞蹈、魔术等一定文艺技能,具有良好文艺品德和较高声望,并凝聚和带动较多群众充分参与到消夏晚会、社区文化节等群众性、公益性文娱活动中,成为社区文艺活动的骨干力量。
三、创建步骤
1、宣传动员阶段(2012年2月)街道将百佳和谐家庭评选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制定创建活动实施意见并上报区和协办;依托社区居委会,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利用社区宣传栏等形式,切实加大宣传和动员力度,引导居民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着力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扎实做好新闻宣传,通过《舜城生活》社区报、社区服务网站、党建论坛等多种媒体,及时对外报道创建获的新动态、新进展和新气息。
2、实施推进阶段(2012年3月至10月)街道要紧紧围绕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评选标准和实际需要,深化落实创建计划,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多方拓展群众参与渠道,着力培育打造创建品牌;要深入开展社区文化节、公益奉献岗、义工志愿行等各类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加的和谐创建活动。要充分做好对典型的储备,发掘、培育、树立一批事迹感人、群众赞誉、社会美誉度高、影响力较大的典型家庭,充分发挥好典型的示范引入和辐射带动作用,感染和引导更多的社区群众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
3、总结表彰阶段(2012年11月至12月)街道扎实做好创建活动“回头看”工作,总结成效及不足,持续巩固创建成果,集中宣传推广典型家庭的先进事迹。
四、评选方法
1、自主报名、公开争创。充分发动社区群众,按照十大类别,由社区家庭自愿申请、自主填写申报表,作为全区评审候选对象,公开透明争创。申报表由街道统一整理后上报区和谐办。
一、“主题学习班”,丰富家长学校课程
顾名思义,家长学校是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形式,对家长并不具有强制约束力。家长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需建立在充分研究家长的家庭教育困惑和需求、学习动机和期望的基础之上,进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内容,才能吸引家长主动走进家长学校。广东是家长学校的发祥地,新华四小早在1990年就建立了家长学校,致力于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以更好地促进家校合作。在长期探索中,学校注重开展调查研究,总结不同类型学生家长的需求特点,形成了主题化的系列课程。
除了每年的入学和毕业主题课程,学校还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梳理各年级家长的学习内容,分低高中年段,形成了阶梯递进的学习序列。
家长成长阶段一:“做懂孩子的父母”。此阶段设有系列学习专题“体会教子成功的幸福感”“了解孩子成长的标准”“如何做一个智慧型家长”“给孩子构建一个爱的能量场,懂得爱”“信念的力量,相信自己的孩子”等,帮助家长转换角色,顺利适应小学新生活,用更好的心态教育孩子。
家长成长阶段二:“做优秀的父母”。设有“具有赏识思维,拥有阳光心态”“新生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两大学习专题,引导家长不断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庭教育素养。
家长成长阶段三:“做杰出的父母”。设有“如何让孩子成为学习志愿军”“如何让孩子认识习惯的重要性”两个学习主题,从学习问题、生活习惯问题、社会交往问题、心理问题等方面帮助家长掌握与更新家庭教育技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和交流。
特殊学生教育是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难题。学校教育的“每一个”必须包括特殊学生,他们的家长也更需要学校的指导和帮助。为此,学校积极吸收“融合教育”理念,根据本校特殊儿童的状况与特点,定期举办特殊学生家长学习班,设立了“特殊学生的心理特点”“特殊学生的类型及对策”等专题。同时,学校跟踪学习班家长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家校沟通。一方面,培训本校心理咨询师,对特殊学生进行个性化跟踪;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社区、社工资源,开展家校社区联动的辅导及慰问活动,为特殊儿童家庭带去温暖。同时,学校聘请儿童心理学专家、法制副校长、律师等,定期为特殊儿童家长群体送去科学有效的育儿经。
二、“成长工作坊”,创新家长学校形式
家长委员会作为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家长集体教育参与权的回归。[1]学校依托校级、年级和班级家长委员会,分别成立家长成长工作坊,每周一开展一次学习活动,就家长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产生的困惑进行研讨,寻求解决方法与对策。工作坊通过各级家长委员会向家集话题,由校级和年级家委会商讨后确定每期讨论主题。多年来,成长工作坊就“孩子不爱说话怎么办?”“孩子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怎么办?”“孩子不懂与人合作怎么办?”“孩子做错事不认错怎么办?”“孩子不讲卫生怎么办?”“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怎么办?”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由于话题源自家庭教育遇到的问题,针对性强,家长积极报名参加并展开了积极的互动交流。在这样的讨论中,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家校合作渠道更加顺畅。
在家长成长工作坊的带领下,家长们利用网络建立了班级微信群和Q群“简易工作坊”。教师在群里反馈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家长则在群里交流经验,提出问题。由此建立起即时、高效的沟通机制,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智慧也得到很快提升。
随着家长成长工作坊活动的深入开展,家长学校的这一创举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家长对问题的探索也逐渐深入。为此,家委会与新华街道通力合作,建立了“优化家校沟通”高端工作坊。这一工作坊由学校心理咨询师黄永平老师担任督导,邀请班主任和新华街的社工团成员担任助理,家长通过自由报名参加讨论。每周五下午,高端工作坊围绕“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从家长、学校和社区的等不同视角,展开交流探讨。
“家长成长工作坊”的多样探索,为家长创设了聚焦家庭教育问题、互动交流经验的平台,丰富了家长学校的学习形式,也进一步激活了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功能。
三、“天天家长会”,拓展家长学校渠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日益成熟的数字技术为家长学校提供了更加便捷、高速、互动的学习平台。学校变革家长会等家校沟通传统渠道和载体,利用短信、微信、论坛、Q群的传播功能,构建了“天天家长会”平台,开设“智慧家教”系列学习主题,拓展家长学校的教育渠道。
其中,新华四小微信平台“hdxhsx”是“天天家长会”主要基地,开设了多个栏目,根据教育实际选择主题,每天推送家长学校的相关学习资料。
例如,“开学篇”推送学习资料《开学第一天,家长必读:“从此刻起,我要……”》《孩子,学习肯定是辛苦的!全世界都一样!(送给刚开学的孩子们)》等,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克服“开学综合症”,愉快走进新学期。
“教养篇”推送学习资料《什么样的家庭养出什么样的孩子》《七大妙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三个方案,解决给孩子立规矩的教养难题》《不管多丢脸,都要和孩子站在一起!》《给女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从家庭教育面临的诸多小问题入手,引领家长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天天家长会”平台深受家长欢迎,目前,微信平台用户已逾4000人,超过了在校学生数,每条推送栏目信息点击数过千。学校借助这一平台向家长群体和社区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而老师们也从中不断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家庭的教育需要,由此促成了高质量的家校合作。
学校的创新探索,让家长学校焕发了新的活力。它促使学校更好地发挥了家庭教育指导作用,也促动了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增进了家校沟通与交流。
关键词:日本;家长教师联合会;家校合作
一、家校合作的背景
(一)实践层面
1.社会的发展变化
(1)城市化
日本是世界上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国家,用30年的发展赶上了欧美国家100年的城市化水平。因工业飞速发展,高学历人才增多,日本人便开始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但有限的地域使得日本的社会活动有限,家庭教育比较局限,需要社会、学校关注家长需求,为家庭教育提供保障。
(2)独特的家庭文化
日本社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独特的企业文化,以“年功序列”“终身雇佣”“企业工会”为特点的“日本型经营”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柱。受企业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大部分男性把精力投入工作,无暇顾及家庭事务,形成了日本特有的“家庭主妇”文化。许多家庭主妇要负责一切家务及对子女的照顾,这容易造成子女与父亲的关系冷淡。此外,有些母亲过于溺爱子女,一方面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使青少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使青少年忍耐力不足,缺乏责任意识。
(3)“少子化”问题
日本社会的“少子化”问题使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数量增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干涉过多,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增加,独立生活能力降低。而且,“少子化”的发展使日本儿童的兄弟姐妹减少,活动的范围缩小,儿童在课余时间往往待在家里,与社会接触减少,致使其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伦理和道德约束力下降。
2.教育本身的问题
(1)“考试地狱”现象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日本社会把学历看作是一个人能力和地位的象征、胜任工作的标准,导致家长把孩子送往名校的愿望强烈,学校为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的成绩,经常组织各种考试。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使孩子陷入“考试地狱”,进而出现一系列问题,如学习兴趣降低、学力低下等。
(2)“教育荒废”现象
日本学校教育发展中出现了“教育荒废”现象,其中长期以来较为严重的是欺辱行为、“不登校”等问题[1]。欺辱行为是在日本学生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主要是指学生在校内或校外对与自己有一定关系的人进行心理或身体上的攻击。“不登校”问题主要是指学生因心理或是身体原因,离开学校达30天以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登校”一直是困扰日本教育发展的问题,也是教育改革面临的重点问题。
3.“周五日制”的实行
为了扭转偏重知识、轻视个性的局面,增加学生的家庭和社会生活时间,学校实行“周五日制”,以增强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功能,使其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2002年,日本中小学完全实施“周五日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余时间,为学生发展生存能力、培养个性提供了机会,也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审视其职责的机会。
(二)理论层面
终身教育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普及,在日本也得到广泛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性。教育部门需要打破原有的学校教育模式,发展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教育模式,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地位。保罗・朗格朗①指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并明确了各自的地位,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继续和完善。在此基础上,201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部和北京市政府联合举办的“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提到“终身学习并不局限于教育或商业范畴,它融入到了整个城市的生活……事实上,家庭,作为社区建立的基本单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学习场所”[2]。在终身教育理论普及的背景下,日本家庭教育受到重视,与学校的合作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家长教师联合会的构成和属性
(一)由来
家长教师联合会(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PTA),发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1945年,美国占领军全面参与日本的战后教学改革,由此PTA开始引入日本。PTA在日本经过70年的发展,找到了适合的生存地域,致力于为会员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并在会员间开展社会活动,其会员主要是家长和教师。PTA的目的是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其成长的家庭和社区教育环境,加强对青少年校外生活的关注度,以此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结合。
(二)构成
日本的PTA体系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社会法人PTA全国协议会;二是PTA地方组织,包括都道府县、政令市PTA协议会等61个地方协议会;三是学校PTA,由年级PTA和班级PTA构成。
(三)属性
1.社会法人组织PTA
1962年,日本成立了财团法人PTA全国协议会。1985年,经文部科学省认可,日本PTA全国协议会成为社团法人,主要目的是获得财政援助[3]。日本PTA全国协议会运作法人化,可以在人事、财政等方面完全独立。PTA在成为社团法人组织之后在法律上相对独立,可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处理事务,拥有更多独自行使权力的机会。
2.社会教育团体PTA
日本的PTA具有社会教育团体的性质,首先,它主要由成年人组成,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讲座对家长和青少年进行教育;其次,它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进行与政党或政治团体有利害关系的活动;最后,它可以向文部科学省和教育委员会提出专业性、技术性请求,以获得援助或建议,从而保障社会教育事业的开展。PTA帮助教师、家长、社会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讨论,适当运用法律手段确保公立学校的经费。
3.成人教育团体PTA
作为成人教育团体的PTA组织,其主要活动有培训、研修活动等。日本PTA成立的根本目的是对家长和教师进行教育,提高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能力,为市民树立民主观念,形成权利与责任意识;为家长和教师提供沟通与交流的纽带,实现家长与教师平等合作;引导家长参与学校教育问题的讨论,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辅助教育改革。
三、家长教师联合会对家校合作的推动
(一)推动家长积极参与学校志愿活动
1.参与学校教学活动
日本的家长在家校合作中参与学校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家长可以作为教师的助手在课堂上辅导学生,帮助孩子校正发音、记忆口诀,在家庭课上指导缝纫等。如果家长有擅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还可以与教师共同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家长通过亲身参加学校的教学活动,深入到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与教师积极合作,共同培养孩子。
2.对学校“物”的运营
日本家长不仅可以参与学校教学活动,而且可以辅助学校“物”的运营,包括对学校校舍环境、体育馆、图书馆、画室、教室的辅助运营。家长作为志愿者,主要辅助学校图书馆的运营,PTA组织了部分学生的母亲在学校图书馆工作,包括为学生提供新书登记和借书登记服务;维护图书资料、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宣传图书活动,图书志愿者信息;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好书论坛”等活动。为了向学生提供更好的图书服务,学生的母亲在暑假期间也会在图书馆进行自愿服务。
(二)推进家校一体化
作为家校合作的方式之一,PTA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为学校的综合学习课程提供支援服务,1998年12月和1999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修订了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规定小学和初中从2002年开始开设综合学习课程。在综合学习课程的落实过程中,PTA成员为课程的开设搜集资源、招募讲师、学习课程目标、承担课程任务、与教师一起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以辅助课程的完成。
其次,PTA对学校教育中出现的“教育荒废”现象展开讨论,并提供建设性建议。家长与教师共同合作了解班级学生状况,遇到问题积极沟通,对于在孩子辅导上有困难的家长,教师和PTA的其他成员会对其予以帮助;在课堂教学中家长和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创设快乐课堂;在学校内为社区民众设置活动场所,增加学生与社区居民的沟通,提高居民对孩子的教育意识;积极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发现问题,及时应对。
最后,PTA促成了学校“周五日制”的落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能力发展。PTA在周末开展亲子露营、远足、烹饪、敬老服务等活动,并得到博物馆、社区志愿者等的支持。市町村的PTA为儿童设立了活动中心、自然体验村,为儿童提供社会角色扮演的机会。这一系列活动都为“周五日制”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四、家校合作的特点
(一)政府为家校合作提供法律保障
日本政府制定了相关法律条文为PTA等社会教育团体提供财政援助,为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解决了资金上的困难。其中,《社会教育法》第十条规定,无论是否具有法人地位,“社会教育团体”是以进行社会教育相关活动为主要目的,不受政府支配的团体;第十一条规定,教育部长和教育委员会要确保社会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根据社会教育团体的需求,对其援助必要的物资[4]。这两条法律规定明确了PTA作为社会教育团体的合法地位,可以得到法律规定的社会教育团体应有的相关权利和政府的财政援助。
2010年,《PTA・青少年教育团体共济法》颁布,并于2011年开始实施,该法的第二条第1项对PTA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即在籍的幼儿、儿童以及学生的家长与本学校的教师组成的团体或是联合体,并指出学生不是PTA成员,而是PTA援助的对象。
《学校教育法》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学校应该确保PTA活动室及各类设备的无偿使用。如果以家长不能参加活动或是不加合会为理由,而有差别地对待其子女是不被允许的,这也违反《日本宪法》的第十四条。
(二)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各级PTA组织
1. PTA全国协议会
PTA全国协议会把教育作为根本宗旨,通过PTA的活动充实全国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加深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新时代,PTA全国协议会为了应对社会变化的要求,面对低出生率和双职工家庭的出现,担负起社会教育团体的责任,致力于构建活性化的组织运营方案,并对其进行推广和普及。在家庭教育上,要求家长把教育孩子作为家庭教育的原点,提高自觉意识、责任意识和家庭教育能力,与孩子共同成长。在此基础上,联合都道府县以及家庭学校,共同推进家校合作的实现。
2.地方PTA组织
地方PTA组织由61个都道府县的PTA协会组成,都道府县PTA又由市町村PTA联合构成。各地方PTA与中小学PTA和地方的机关、团体联合共同推进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培养孩子亲近乡土自然的感情体验,形成对乡土知识的热爱。
3.学校PTA组织
学校PTA组织又称单位PTA,由班级PTA和年级PTA组成。班级PTA由本年级的学生家长和教师构成,班级PTA活动的基础是班级家长会,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讨论班级儿童生活及发展问题[5]。该组织希望通过组织活动让孩子正确理解班级的教育方针,建立家长与孩子、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和睦及信赖关系,并且能够就面临的紧急教育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年级PTA对年级共同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以寻求解决方案,一次活动由多人参与,并由各班级的PTA共同携手举办活动。
(三)学校把家校合作纳入日常工作
日本的学校把与家长的合作与交流纳入日常工作,体现在把为学生提供教育教学活动视为应尽的义务,把与家长沟通解决个别儿童的教育问题视为基本职责,把获得家长信任、促进家校合作、增进家校关系视为必要工作。因此,日本的教师除了保证正常的教学之外,还要掌握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学习如何更好地与家长交流,并且在与家长和社区人士沟通中提升家校交流的能力。这是学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法律要求教师履行的义务。教师不会把与家长合作看作压力,而是当作本职工作,尽力做到完美,获得家长的认可。
在日本的学校中,不仅教师把家校合作看作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学校的管理层也是如此,他们积极参加日本小学的PTA例行会议,并对学生家长公开学校的近期情况,对学校近期将要开展的活动安排作详细说明,以推动学生家长积极参加学校教育活动。
(四)家长把学校活动视为日常生活
在日本,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合作是家长的义务。并且,培养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核心话题,家长有意愿了解孩子的情况,想与孩子沟通交流,便积极参加PTA组织的活动。例如,参加地方PTA组织的相互学习活动,包括地区座谈会、儿童培养培训班、亲子读书会等;参与地方PTA组织的交流活动,包括新生欢迎会、六年级毕业会等;参加地方PTA组织的乡土活动,包括花祭、探寻乡土历史等;参加地方PTA组织的志愿活动,包括回收资源、清扫道路等。
五、启示
(一)积极推进家校合作法律法规的健全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家校合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从《日本宪法》到《社会教育法》,再到文部科学省的《PTA・青少年教育团体共济法》及《学校教育法》,都对家校合作的PTA组织形式提供了法律支持与保障。
我国相对完善的家庭教育立法还没有正式出台,但近几年,对于家校合作也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及意见,如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提到,“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的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6]。全国妇联等七部委制定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也主张推进家庭教育的立法进程[7]。2015年10月20日,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家庭教育的意义、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学校的作用、社会的支持以及保障措施做了详细的说明[8]。这些法规性文件都为我国家庭教育的立法提供了重要依据,说明我国也在逐步重视家庭教育,国家、政府、学校、社会也在积极支持与配合。我国将来还要在家庭教育的立法道路上继续前进,推进家庭教育的完善,为家校合作提供明确的政策保障,进而促进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
(二)合理促进家长委员会组织的作用
在日本的PTA组织中,家长与教师共同合作,积极推进组织开展活动,在家长教育、儿童活动、学校管理、教育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成了日本开设综合活动课程、学校实行“周五日制”。
我国在推进家校合作的过程中也主张各地中小学和幼儿园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应由学生家长、教师、高校教育专家和学校管理人员组成,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亲子活动、举办家庭教育讲座、举行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展,并为家长搭建一个建言献策的平台,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使家长深层次了解学校教育,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信任关系。
(三)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日本的学校把家校合作看作是学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教师积极配合PTA组织的活动,为PTA提供所需的设施及场所,并把与家长沟通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校长也是如此,把学校的活动情况及时向学生家长公布。
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也要将家长委员会纳入学校日常管理的一部分,制订家长委员会章程,并将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学校要统筹家长委员会、配合家长学校的建立、搭建家校合作的沟通渠道。
我国的教育专家主张建立专业的家校合作团队,包括校长、主任、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专业管理体系,为家校合作提供良好的保障,营造共同育人的氛围。
(四)自觉发挥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在推进家校合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家长大多把精力投入在事业和工作中,虽然对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视,但在时间上却无法保证,出现了隔代教育、教育陪伴缺失的现象。家长要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投入到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了解不同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用正确的教育观对待孩子特有的行为表现,并及时与教师沟通,了解学生情况。家长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配合教师的教学,理解、信任教师,配合学校教育,积极参加家长委员会的活动及培训讲座,与学校一起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曹薇.20世纪90年代日本教师录用制度改革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4(01):59.
[2]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全民终身学习:城市的包容、繁荣与可持续发展》[Z].北京,2013:4.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外国教育史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402.
[4][日]教育六法修委T会.解说教育六法[M].|京:株式会社三省堂,1992:669.
[5]叶晓璐.国外及港台地区家校合作实践研究综述[J].世界教育信息,2011(04):63.
[6]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EB/OL].http:///zong_he_195/20060323/t20060323_16488.shtml,2001-05-30.
关键词:幼儿园;隔代教育;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46-01
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和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两种主要形态。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形态,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必然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并提出可以优化隔代教育的建议,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1.加强各大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对隔代教育的正面宣传
要提升幼儿园隔代教育的质量,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社会大众对隔代教育的重视,因此加大正面的宣传力度及宣传范围很有必要。宣传时可采取传统大媒体及新媒体同时进行的方式,这可以保障宣传效果。媒体的宣传可以选用报刊、电视、书籍、微信、微博等覆盖面广、影响力强、传播速度快、民众信任度高的宣传模式,尤其是现在电视上关于幼儿教育的节目。但中国对幼儿隔代教育的重视和指导力度不够,因此要提高家长对其的认知,则需要政府部门引导相关主流思想,然后相关教育学刊、报纸针对隔代教育问题设置专栏,让民众充分认识正确的隔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2.增加对隔代教育支持力度
近几年,为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质量,各类家长学校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这也成为目前比较有效的,能够指导家长根性教育观念,是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径。弥补传统观念的不足,掌握正确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教养质量。
2.1 提高隔代家长学校的数量。尽管近几年家长教育不断产生,但是由于国家没有出台相关管理体系,且对这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因此市场上的家长教育学校参差不齐,缺乏主流家长教育理念的学校无法长久稳步发展。因此隔代家长学校的兴办需要加大投入和管理,因而投入管理时,可以采取广开门路、多方资产合作,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家长教育学校,使教育的内容和培训模式更符合传统与现代的教育体系。其次是利用社会资源,政府对兴办的隔代家长教育培训给予一定支持,比如优惠政策、资金投入等,还可通过村委会、居委会办公等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2.2 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纵观中国多数隔代教育,大部分父辈并不懂全新的幼儿教育规律,教养时全凭个人经验和传统认知,且现代多数的隔代家长培训学校在教育内容上需要不断斟酌改进,培训人员需要结合不同家庭情况、不同年龄段给予适当指导分析。最好按照父辈传统教育的规律进行,了解其教育瓶颈,以此制定相应教学内容,提高父辈学习和教育的积极性。
3.强化幼儿园对隔代教育的影响力度
除了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需要更新提高外,还要注重与学前教育学校之间的配合,让隔代教育能够在家庭和学校、社会的共同作用下有目的、计划、系统和科学的进行下去。
3.1 充分发挥学前教育的作用。学前教育作为奠定幼儿更高阶学习的基础,幼儿教育教师给予隔代教育儿童更多关心,注重培养其独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父辈家长在幼儿的接送及家长会的机会向其传递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幼师主动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教育情况,为幼儿建立相关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这些档案能够让父辈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了解幼儿的成长。在与幼儿家长有效沟通后,教师和父辈家长能够针对幼儿教育问题给予合理指导意见,以此促进孩子更健康快乐成长,提高隔代教育的成效。
3.2 建立良好系统的学校――家庭合作教育模式。隔代幼儿教育必须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同时入手,幼儿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影响,建立家长--教师的育儿体系,以此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当然,在创建这个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父辈和教师更加重视幼儿的成长。当然,还要父辈家长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建立有效的家园合作模式。幼儿教师不能因为父辈家L文化层次不高、思想稍微老旧失去耐心,为更好沟通,教师采取书面、电子交流软件等方式并不适合,最好采取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进行。让父辈家长能够充分融入到幼儿生活中,通常幼儿园教师不足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隔代教育的家长协会,为学校内的父辈家长提供教育的交流平台。收集家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指导,这都可以作为幼儿园与隔代教育家庭开展家园合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家庭教育;城市;0-3岁婴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9)12-0049-05
家庭教育是家庭内在的固有的基本功能之一。为提升我国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质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2003]13号)中明确要求,幼儿园要“为0~6岁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实现“全面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的总目标。基于此,我们对武汉市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调查方法及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自编《武汉市教科院城市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多为单项选择,个别题为多项选择。课题组于2007年6月~2008年1月期间随机抽取武汉市5个中心城区(武昌、江岸、洪山、口及武钢)和两个新城区(江夏、东西湖)的125所幼儿园中的托班和亲子(班)的0~3岁婴幼儿的主要教养人进行问卷调查。实发问卷3480份,回收有效问卷2930份。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城市0~3岁婴幼儿家庭的结构特点
家庭结构对0~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家庭结构主要包括:两代、父母双全的核心家庭;三代、父母双全的扩大家庭;三代、父母一辈有两个或以上家庭的联合家庭;单亲家庭;其他家庭。本次调研发现:两代、父母双全的核心家庭和三代、父母双全的扩大家庭为武汉市0~3岁婴幼儿家庭的主要结构,各占42.3%和41.2%。这表明,在孩子处于0~3岁年龄段时,家庭结构正悄然发生改变,三代同堂的扩大家庭明显增多。[2]为此,我们特意组织了部分家长进行访谈,发现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其一,年轻的父母以第一代独生子女居多,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高。自主意识较强,但社会竞争压力大,照顾孩子精力有限,但又希望能按自己的想法教育孩子,因此,许多本已独立生活的年轻夫妻选择带孩子一起回归祖辈家庭。其二,有些第一代独生子女成家后依然对父母具有很强的依恋,怕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因此依赖祖辈家长教养孩子。其三,祖辈家长退休后生活比较单调,心疼孩子和孙辈,主动要求照顾孙辈。可以说,第一代独生子女所建立的核心家庭比较“缺乏独立性和比较脆弱,在实际生活中迫切需要外来的支持和帮助,而夫妇双方的父母则是最直接可靠的资源”。
然而,在三代同堂的现实环境中,家庭内部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由核心家庭的横向夫妻关系为主转变为扩大家庭的纵向亲子关系为主,家庭成员人际关系比较复杂。由于年轻父母和祖辈在年龄、精力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容易在教育思想、教育方式上出现矛盾。在“因为宝宝与家庭成员发生冲突”的调查中发现,总是发生冲突的家庭占11.8%,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占68.5%。
(二)城市(0~3岁婴幼儿家长的家庭教育价值观
家庭是0~3岁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重要场所。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与家长的家庭教育价值观密切相关。家庭教育价值观是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根本看法,包括教育观、儿童观和人才观等。
1 教育观
教育观即家长对0~3岁婴幼儿进行家庭早期教育的根本看法。在本次调查中,有59.8%的家长认为家庭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的发展有“非常大的作用”,24.6%的家长认为“有点作用”,14.2%的家长则表示“说不清楚”,还有1.4%的家长认为家庭早期教育对于0~3岁婴幼儿而言没有作用。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仅有一半的家长充分肯定家庭早期教育的作用,这与我们的预测存在一定的距离。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为生物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大量研究所证实,为何还有如此多的家长对其持怀疑态度呢?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在本质上存在偏误,趋于急功近利地开发0~3岁婴幼儿的各项潜能,没有认识到0~3岁婴幼儿家庭早期教育的效果具有延迟性和周期长的特点。也有部分家长认为,0~3岁婴幼儿应以营养和护理为主,不必强调教育成分。还有少数家长从自身成长的经历出发。认为树大自然直。如有位父亲说:“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没接受过什么早期教育,不也一样成才了吗?”
2 儿童观
儿童观即家长对0~3岁婴幼儿的根本认识。在关于“宝宝在家庭中的地位”的调查中,41.5%的家长能客观地认识到“宝宝是平等的独立个体”,有39.4%的家长认为“宝宝是家庭的中心”。还有19.1%的家长认为“宝宝是成人的一切”。总体来看,0~3岁婴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部分家长忽视了0~3岁婴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普遍存在过分重视、过度保护和溺爱等家庭教育误区。
3 人才观
人才观即家长对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定位。在“你希望宝宝将来成为哪类人才”的调查中,家长的选择依次为“快乐的人”(19.4%)、“有能力的人”(16.5%)、“品德高尚的人”(16.3%)、“对社会有用的人”(14.7%)、“会生活的人”(11,7%)、“事业有成的人”(9.4%)、“伟人”(8.3%)、“普通的人”(3.3%)。数据显示:家长对0~3岁婴幼儿的期望具有人文化、实用化、平民化的特点。体现了现代家长对未来社会人才观的期待:性格好、有能力、品德高尚。但调查也发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仍然普遍存在。家长的期望值普遍较高,95.6%的家长希望子女获得大学以上的学历。有些家长甚至要求0~3岁婴幼儿识字、学习英语、训练跳舞、练习乐器等。
(三)城市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在现代和传统家庭教育价值观并存的背景下,武汉市O~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也有自己的特点。
1 教育内容
当问及“0~3岁宝宝哪方面的教育最重要”时,家长的选择情况是:17.0%的家长选择“品德行为习惯”。12.7%的家长选择“学习兴趣”,12.4%的家长选择“智力发展”,12.2%的家长选择“语言表达”,11.8%的家长选择“社会交往”,以后依次为身体素质(10.8%)、自我服务(8.6%)、个性发展(7.3%)、心理健康(7.2%)。可以看出,家长普遍注重0~3岁
婴幼儿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与我国传统的“要成材,先成人”的教育观念分不开。许多家长对学习兴趣和智力发展也高度重视,而将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身体发展、心理健康和自我服务放在次要的位置。
2 教育方法
当问及“宝宝犯错家长会选择的教育方法”时。80.7%的家长表示“能做到说服教育”,12.6%的家长持“顺其自然”的态度,3.2%的家长选择了“百依百顺”,还有少数家长(3.5%)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宝宝采取高压教育。
对玩具和游戏等问题的调查数据显示:85.4%的家长认为玩具对0~3岁宝宝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12.9%的家长选择了玩具“可有可无”,还有1.7%的家长认为宝宝“不需要玩具”。业余时间中,50.3%的家长表示愿意与宝宝一起游戏,20.9%的家长表示会去做家务,15.5%的家长表示会为事业而进修,13.3%的家长则会去休闲娱乐。这说明,玩具和游戏作为宝宝成长中的重要伴侣,已经被大多数家长认同。笔者在访谈中也了解到。有部分家长缺乏对0~3岁婴幼儿心理特点的了解,如认为玩玩具和做游戏是丧志,错误地将成人学习方式强加给婴幼儿,导致家庭教育低效甚至无效。
(四)城市家长了解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信息的渠道
0~3岁婴幼儿主要散居在家庭中。作为非专业教育人员,家长也在主动地了解家庭教育信息,而且了解的渠道也比较丰富。调查结果显示,报刊是家长了解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信息的首选渠道,占27.0%,其次是电视(24.5%)、广播(18.1%)、长辈(12.4%)、网络(9.7%)、亲朋好友(5.7%)、讲座(2.6%)。这一结果与我们的预测有一定的出入,为何我们认为效果最好最快的“讲座”并不为家长认可呢?笔者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家长平时工作较忙,抽不出整块时间去听讲座,而是更喜欢轻松、随意、自由的学习方式。这也给我们启示:今后在城市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中,相关部门可以更多地与各种媒体联手,做好家庭教养知识普及工作。
三、思考与建议
(一)城市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必须深入社区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詹姆斯・赫克曼教授曾指出:“许多关于儿童发展的研究证据表明,在儿童不同人生阶段的教育投入对其不同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儿童在某一阶段获得的能力不仅影响他在该阶段的总体发展,更会影响他在下一年龄阶段的学习和发展。如果错过了学习某一特定技能或发展某一特定能力的机会,以后补救的代价会相当昂贵。”因此,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关系着民族素质的提高,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由于城市0~3岁婴幼儿主要散居在社区家庭中,国内外先进经验表明,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必须依托社区,才能深入民心,惠及更多民众。但鉴于我国国情,大部分地区社区发展还不成熟,社区无法独自承担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指导和服务工作。为此,我们认为,理想的办法是:建立政府主导、媒体引导、专家指导、社区承担、家庭参与的指导与服务网络。由政府部门牵头,营造全社会关心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氛围,有效整合、开发利用和拓展我国现有的计划生育、儿童保健、幼儿教育工作体系等资源。具体实施由社区承担,社区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现有的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资源,如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计生干部及周边相关单位的专业机构和人员。实施模式可分为三类:一是社区主办。以社区为主导,利用社区的场地和网络优势,由社区自己组织或邀请相关人士为0~3岁婴幼儿提供家庭教育服务;二是与相关机构联办,如与教育、卫生、儿保、计生等部门或有志于儿童教育的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它们的专业优势,在保证双方利益的前提下,共同开展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三是委托相关专业机构如幼儿园为社区0~3岁婴幼儿家庭提供早期教育指导与服务。由于幼儿园大多位于社区内,具有丰富的人力、物力、场地和信息资源优势,我们认为这是最简便易行,且“低成本,高质量”普及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途径。社区可以授权给幼儿园。并对幼儿园提供一定的资助。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专业机构,也应该主动承担起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的社会职责和使命。幼儿园要打破传统的单位意识,将服务对象不断向低年龄段的婴幼儿及其家长延伸,服务范围向社区散居婴幼儿及其家长扩展,加强对城市散居0~3岁婴幼儿家长指导和服务的力度,使城市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不断科学化和优质化。
(二)城市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应关注不同类型家长的需求
此次调研结果显示。城市0~3岁婴幼儿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三代同堂的“扩大家庭”增多,家庭教养人员复杂化,这势必会提出新的家庭教育研究课题。其一,0~3岁婴幼儿的教养人呈现群体焦虑现象。由于0~3岁婴幼儿年龄小,个体差异大,教育情境复杂,专业性更强。不仅是年轻的父母因缺乏养育经验存在焦虑,许多经验相对丰富的祖辈,也因只养育过一个子女而出现焦虑。如一位“外婆”强调:自己只养育过一个女儿,没有教育男孩的经验,教育外孙时只能从头摸索。其二,两代人教育观念不一的问题如何解决?两代人在教育中各有优势,如能取长补短,家庭教育的质量自然能得到保证。反之,则会相互干扰,甚至引发矛盾,影响家庭和谐,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其三,孩子在大家庭中成长,要与三代人打交道,扮演多种角色,这有利于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培育,但同时也容易导致孩子双重性格的养成。
因此。开展城市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时。应该根据不同教养人员的要求,提供分层次、分类别、有针对性的指导。可以根据不同家长的性别和年龄特点,开办诸如“准妈妈培训班”“好爸爸培训班”“优秀奶奶培训班”“能干爷爷培训班”“家政员(保姆)培训班”等学习班。可以根据家长的不同需求给予专题指导,提供菜单式的个性化服务。如开设这些专题:如何养育女孩?如何培养男子汉?怎样给宝宝讲故事?怎样陪宝宝玩游戏?如何让宝宝长得更高?宝宝一日三餐应如何合理安排?怎样让宝宝少生病?等等。可以根据家长的空余时间。科学合理安排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和服务。如果祖辈带孩子较多,根据祖辈更喜欢语言交流和沟通等特点经常组织祖辈参加育儿沙龙等育儿经验交流活动,鼓励家长之间相互学习。双休日时,年轻父母陪伴孩子居多,则可以组织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生动有趣的亲子活动,让他们感受育儿的快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三)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的重点应定位于家庭教育价值观的更新
“家庭最重要的教育功能是它的社会化功能。家庭自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未来公民的重要使命。这不仅是家庭亘古不变的功能。也是家庭之所以存在的理由之一。”目前我国专门的0~3岁托幼机构较少,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处于一种自发、自然、自由的状态,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家长面临很多教育困惑,如缺少教育方法(24.7%)、态度不够耐心(23.4%)、知识经验不够(22.3%)、精力不够(14.6%),家人态度不一致(7.7%)。许多家长非常希望得到高质量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
《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和《家长学校指导意见》等文件,使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走向有序发展的新阶段。为了适应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蓬勃开展的实践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开始重视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本文拟从两个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家庭教育指导”研究进行一些分析。
主要研究内容
1.“家庭教育指导”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1)“家庭教育指导”基本概念和意义的研究
“家庭教育指导”这个概念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到的。最初,“家庭教育指导”与“家庭教育”并没有分开,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将“家庭教育指导”与“家庭教育”在学术研究领域区分开来,并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概念进行界定。“家庭教育指导一般是指:由家庭外的社会组织、机构组织的,以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
为什么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研究家庭教育指导的意义是什么?不少学者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研究者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堪忧,存在许多问题。如《浅议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一文,作者麦青清楚意识到:家庭教育的成效如何,其主要决定因素还是在于家长们自身素质的高低,但对家长来说,很多家长不知如何教育孩子,从社会来说,也缺少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系统知识的体系。李生兰对上海市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调研后,对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1.幼儿的活动区与家庭的住房条件不相协调。2.幼儿家庭的精神环境与学习化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3.幼儿父亲较高的文化水平与其扮演的角色不相吻合。4.家长对幼儿的职业期望与社会分工的发展不相统一。5.家长的教育方法与平等亲子关系的缔结不相适应。6.幼儿的自我服务与家务劳动的参与不相衔接。”:赵忠心教授指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是“广大家长强烈要求和全社会极为重视的”。
(2)“家庭教育指导”基本理论的研究
在家庭教育指导基本理论的研究方面,赵忠心、杨宝忠、李洪曾等都做了很多探索,其中,李洪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性质、目的、任务、对象与原则都有细致的论述,并基本上得到学术界的认同。
在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阐释基础上,李洪曾还对儿童家庭教育指导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4421”理论框架。即“四类对象、四个过程、两种环境和社会大背景四类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儿童、儿童的家长、直接指导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对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四类对象;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家庭教育、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四个过程;影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物质条件和心理氛围两种环境因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宏观环境因素作为社会大背景对上述两种直接环境、四个过程和四种对象都会产生的制约作用。”
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理论,杨宝忠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问题和看法,使家庭教育指导基本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杨宝忠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属于成人教育,是一种自愿性活动,而家庭教育指导同时又是当前迫切的一个任务,那么,“这种家长自我教育的过程如何实现自愿性与强制性的有机统一?”针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任务,杨宝忠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并不单纯包括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更新教子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是其应有之义”,而实践证明,家庭教育问题更多带有个性特色,需要个案诊断和治疗。对此,杨宝忠提出了“家庭教育诊断”概念,对家庭教育现实状态进行判断,这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工作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同时,也进一步开拓了理论研究者的思路。
2.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形式
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是学者们比较重视和研究最多的一个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了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李生兰从历史的角度,对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了研究。她考察了上海市建国以来幼儿家教指导形式的演变,阐述了不同时期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的指导形式及成因,并从历史的角度展望了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未来走向:“1.与知识经济的时代相适应;2.与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相适应;3.与学前教育的一体化相适应。”
李生兰还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分别介绍比较了美洲、欧洲、亚洲各不同国家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和情况,介绍了国外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状况,对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有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不少学者从现状出发,对当前所采用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例如,赵忠心在《家庭教育学》中、杨宝忠在《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中,都对指导家庭教育的一般途径和方式进行了论述。总的来说,家庭教育指导主要有六种基本形式:1.家庭访问;2.家长会议:3,家庭教育咨询;4.家长委员会;5.家长学校;6.利用大众传播媒介。
还有学者从分类学角度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研究。李洪曾将家庭教育指导的常用形式分为“个别指导、集体指导活动和介绍、推荐、提供文字音像资料三类”。上海市家庭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特级教师李朝英分别对家庭教育的个别指导形式和集体指导形式进行了论述。
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是家长。关颖在其论著《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中,从家长的角度对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了研究,指出,对家长来说,“首先,多出书、出好书是指导家庭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其次,家长学校有待于改进方式、提高质量;第三,广插电视对家长教育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通过大量的调研,关颖还发现,喜欢“专家咨询”的家长甚少,所以,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如何发挥专家的优势,使理论研究更好地与实际相结合,也是当前研究者需要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随着现代化发展,也有研究者探索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现代化。龚卫玲在其文章中提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挑战传统的指导形式”,对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新的尝试:“公布幼儿园网址,吸引家长浏览;增设触摸式电脑,有效发挥咨询功能;利用电子信箱,进行双向交流沟通。”这些不同于传统家教指导形式的现代家教指导形式扩展了家教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思路,也提出了更新的研究内容。
3.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研究
与形式不同,模式一词在英语中为“MODEL”,一般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将“模式”解释为:
“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目前国内对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但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一重要问题,并开始进行研究。
李洪曾对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从理论层面进行了一些探索。首先在概念上进行了准确的定义:“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理论指导下,适合一定的指导单位和一定的指导对象的,对家长和儿童带来一定效果的,在指导的组织、对象、内容、形式及其有关要素上相对稳定的范型。”在层次上,将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划分为四个层面: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层面的指导模式、家庭教育指导对象层面的指导模式、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层面的指导模式和家庭教育指导形式层面的指导模式。在模式构成要素上,针对指导模式的不同层面分析了其必须具备的要素和要求。在内容上,分析了一个成熟的指导模式所必须具备的三项内容:模式的适用条件、模式的基本内容、模式的目标效果。
一些研究者针对某一具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上海普陀区妇联张红妹等人撰写的论文《街道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组织管理模式探索》,分析了上海普陀区长风街道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组织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和主要特点。范小玲的《亲子活动中父母教育行为的三种指导模式》,针对亲子活动中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与总结。杨卫的《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初步研究》针对传统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弊端,对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内涵和作用进行了探索。
还有一些学者,针对当前家教指导模式中的一些不足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提出各种新型家教指导模式,并对其进行实践分析和理论探讨。
李惠澄等人针对当前家长素质的变化和需求的提高,提出了新型的“家教辨析指导模式”,并进行了实践和理论上的探索和思考。所谓“辨析模式”,是指在家教指导工作中,指导人员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机会,鼓励家长对一些有争议的价值现、教养态度、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家长在交流过程中思考,在比较和衡量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并实践自己选择的一种家教指导模式。
缪仁贤、范建华等人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区文化特点,对农村社区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模式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农村幼儿家长特点的基础上,他们为农村家庭教育指导构建了四种模式:1.认知模式;2.行为模式;3.情感模式:4.综合分类指导模式。并对这四种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及程序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描述和分析,为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的开展提供了详尽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同时,也为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础。
仇佩英、汪筱华则针对当前幼儿家庭教育薄弱、唯智化现象严重的现状,提出了“家庭情感教育指导模式”,即“以家庭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多向沟通、双向指导的家教模式”。这一模式将“情感教育”放在首位,以培养幼儿自信、合群、求知等情感因素,使幼儿身体、行为、习惯、性格等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在家长指导方面,以培养家长的情感教育能力为主要内容。在当前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气氛中,在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的急躁心态中,“家庭情感教育模式”的提出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者和理论者,都是很好的启发。
4.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研究
理论层面,关于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选择,我国幼教学者方明和黄人颂都有比较一致的论述,《上诲市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也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宣传现代教育观、家庭观、儿童观;介绍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李洪曾将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分为三大类:“与家庭教育有关的知识,相关年龄段幼儿家庭教育中容易发生的问题与一般处理方法,个别儿童家庭教育的特殊问题与处理。”同时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既要有时代性、针对性。还要分阶段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容易发生的问题,确定重点指导的内容,他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家长的具体指导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论述,分别阐述了“对新婚夫妇、对孕妇及其丈夫、对0~1岁半婴幼儿家长、对1岁半-3岁婴幼儿家长、对3~6岁幼儿家长”的不同指导内容。李洪曾在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理论层面的分析和论述,促进了家庭教育指导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为研究者们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实践层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框架和理论依据。
实践层面,不少学者通过对特定儿童群体的实验调研,分析探讨了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地区儿童在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方面的特点和需求。如曹葆红《嘉定区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需求及影响因素的报告》一文,通过对上海市嘉定区全部常住户口0-3岁婴幼儿家庭的抽选调查研究,分析了嘉定区这一特定地区0-3岁年龄段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需求;舒洪衡的《关于对0-6岁幼儿家长进行指导的内容》一文,分别针对0~1岁、1~3岁、3~6岁三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提出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潘玲珠等人的论文《O-3岁乳婴儿家庭教养指导的研究》,则是通过对4000多位0~3岁乳婴儿家长的调研,分析总结了0-3岁这一年龄段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具体内容。还有一些研究者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进行了实验研究,如钱琴、王晓梅《农村幼儿在家饮食状况及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报告》,透过幼儿饮食这一独特视角,分析了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特点。
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研究,不管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大部分学者都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问题,针对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分析探讨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针对这种现状,关颖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认为,家庭教育指导应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将重点放在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上,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也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帮助家长进行角色定位,提高认识自身角色的能力;二是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教育规律:三是培养家长的教育兴趣。当前国内幼儿家长的身份和素质是各种各样的,家长的文化层次也有很大不同,由此而产生的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特点和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关颖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但从实践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章目前还没有。所以,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层次家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以及形式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是学术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现状的评价
理论研究方面。到目前为止,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在理论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框架,但比较单一。近年来,不少学者都对家庭教育指导理论研究进行了探索,但在家庭教育指导理论上,主要是李洪曾教授搭建的教育学理论框架,虽然杨宝忠和关颖都从社会学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专著,但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来说,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架构还远未形成,还需要更多地研究者通过实践,从理论高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实践研究方面。当前大部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多从孩子角度入手,根据孩子的需要来研究分析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和主要内容,还有一些文章,从地域特点来研究不同地区家庭教育指导的特点,如有些文章专门研究某一地区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需要和特点,也有一些文章专门研究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的一些问题。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真正从家长角度来研究家庭教育指导的文章,特别是对在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文化等层面已形成稳定特点的某一特定家长群体——如知识分子群体——的家庭教育指导理论与实践,还缺乏足够的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