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视听发展报告范文

网络视听发展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视听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视听发展报告

第1篇:网络视听发展报告范文

为了从这2000亿元的市场蛋糕中分得一杯羹,从2004年末开始,各大电信运营商、广电集团、民营电视制作公司及互联网公司纷纷抛出自己的 IPTV战略发展计划,互联星空、天天在线、中视网络、东方宽频、北京网视等IPTV运营公司作为最早的试水者也已进入实际的商业运营阶段。面对中国IPTV在2005年的发展前景,电信运营商甚至喊出“2005年,网络电视发展年”的豪言壮语。

市场前景看好是毋庸置疑的,但就目前而言,将IPTV上升到规模化的产业高度,还是略显稚嫩。IPTV在中国的存在还只是作为一个热炒“概念”的存在,要想走下“概念”神坛,真正进入日常百姓生活,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IPTV还需过三关。

政策关:牌照迷局

所谓IPTV牌照,指的是广电总局向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的相关机构颁发的《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根据国家广电总局2004年 7月份并于2004年10月1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第39号令)规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负责全国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管理工作,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应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和《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由广电总局按照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业务类别、接收终端、传输网络等项目分类核发。按照此规定,《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无疑是等同于进入中国IPTV市场的通行证。而就目前国家广电总局网站上的公开信息显示,拿到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单位已达66家,但基本上都足传统广电系统的媒体单位,没有见到电信运营商的身影。而到今年4月17日,所有的《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都将到期,将换发新的许可证,到时广电总局是仍然“自私”地将所有的许可证都颁发给广电系统的中视网络、东方宽频等IPTV运营商,还是会“慷慨”地给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电信运营商送去它们期待已久的IPTV牌照,以及电信运营商将会获得开办何种业务的牌照(因为按照第39号令规定,广电总局的牌照是按照播放自办节目、转播节目和提供节目集成运营服务三种业务类别核发的),成为影响中国IPTV未来发展的最大未知数。

其实中国IPTV牌照迷局的背后,是中国现行电信、广电管理体制所造成的政策壁垒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电信、广电争夺IPTV主导地位的博弈。

中国的电信网和广电网是分立的,并且早在1999年的时候,由于传统电信运营商涉足广电业务,广电系统介入语音业务,为了加强管理,国家了75号文件,禁止两大行业相互渗透,不允许电信部门经营广播电视业务,同时电信管理部门也没有给广电网络经营电信业务的许可。转机出现在2003年2月10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实施了《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国家广电总局第15号令),首次明确了对视听节目的网络业务实行许可管理,即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视听节目必须持有《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这一文件的颁布实施为电信和广电业务的相互渗透打开了缺口。而2004年10月开始施行的修订后的《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即第39号令)更足为电信拿到IPTV牌照带来希望。尽管如此,目前电信与广电业务交叉进入的政策仍然处于一种不明朗状态。

如何解决运营体制问题,也就是电信和广电两个部门如何实现利益分配和合理结算,同样足造成IPTV牌照迷局的重要原因。电信运营商对 IPTV的热情无疑足真正启动这个行业的发展引擎,但是电信运营商并不甘心只老老实实做一个网络通道提供商。2004年11月,中国电信集团互联网部与中兴、北京凯思、成都四方和上海思华就联合开发IPTV机顶盒软件项目进行了实质流,其意图则是通过机顶盒连接ADSL宽带,然后接入电视传输数字信号。中国电信选择以机顶盒连接宽带和电视应该是现阶段的一个突破性思路,但此路无疑足要与广电数字电视争夺客户。2005年1月18日,中国网通与娱乐大亨覃辉旗下星美传媒的友通数字媒体公司在昌平合作组建的网络电视内容制作基地揭牌。网通的门户网站“天天在线”将自身原有的内容研发、加工制作环节交由友通完成,友通则以自身现有的内容资源支持“天天在线”的商业运营。另外,“天天在线”与阳光文化联合打造的《说给女人听》也正式开播,走出了电信运营商自制节目的第一步。面对电信的一连串动作,在政策上保有优势的广电不能不顾虑自己的利益,从而也增加了相关政策的变数。

实际上,电信和广电的互渗互融可以说是打造成熟的 IPTV产业链的必然,广电运营商具有内容优势,电信运营商手中的牌则是交互技术和网络。广电网络的条块分割决定了广电运营商丰富的内容资源脱离了电信的IP网络,很难抓住IPTV的机会,但电信运营商的网络资源没有内容,也将遭遇发展瓶颈,广电和电信的合作竞争才足IPTV产业走向健康发展的现实选择。

内容关:专业互动节目的匮乏

IPTV的发展,不仅需要在节目内容的量方面实现突破,更需要在节目内容的质上实现新的突破。如果没有海量的节目源供受众选择,点播就失去了实际意义。但凭借IPTV对传统媒体的包容性,传统的电视、电影及一些游戏视听资源等都能迅速移植到 IPTV中播放。所以,相对于节目内容的量,节目内容的质,即能否提供给受众丰富的适合IPTV传播特性的专业化互动节目,是提升IPTV整个产业水平的关键。

IPTV主要有三个突出的特性:第一是超强的互动性;第二是服务的个性化;第三足传播的分众特性。

IPTV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具有了较强的互动特征:IPTV的实质是改变受众被动地观看电视而主动地投身在电视节目之中。通过互联网,浏览者与网站之间、浏览者之间都可以进行实时交流互动,这完全突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互动”的理解,似乎仅仅局限在视频点播上。其实,“互动”的内涵要丰富得多。对IPTV的互动性,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视频节目的内容本身没有因为互动而受到影响,用户只能控制播放的时间及播放的进度;第二类为节目剧情在播放中受到互动影响,用户可以决定剧情的发展;第三类互动的形式是,受众不仅与节目互动,而且能够与网站及其他受众进行互动。

IPTV要发展,就必须积极探索后两种互动模式。比如,制作网络互动电视,剧情的发展由受众来选择和决定,受众认为剧情该怎样发展,节目就怎样制作。又如,受众在观看IPTV的时候,可以同网站或其他网民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只有通过这些创新, IPTV的互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网络电视的经营也才能够进入一个新的层次。

同时,IPTV必须坚持“突出特色”与“分众传播”的经营理念,首先确立自己的目标受众群体,按年龄、地域、收入、职业等标准,确立自己的服务对象。然后有的放矢地提供给特定的受众群专业化的节目内容与个性化的服务方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而就目前各IPTV运营商提供给受众的节目方式来看,基本上还都是简单地将各电视台、电视节目制作机构为开路电视频道制作的节目放到网上进行实时直播或观众点播。如中视网络主要开启了点播定制服务,即根据用户的习惯、喜好,把节目平台开发成电子节目单的形式,通过对央视15个频道所提供的节目进行集成、策划、包装,重新开办全新频道,实现业务增值和盈利。

专为IPTV播放打造的具有较强互动性专业节目的匮乏导致了IPTV节目内容与开路电视节目内容的高度同质化,其结果是消费者对IPTV的冷淡与放弃:既然消费者在IPTV上收看到的节目都能在开路电视频道上看到,他又何必每月花费几十元钱在 IPTV上定制节目呢?互动性、专业化与个性化服务这些作为IPTV核心竞争力的元素如果不能在节目内容中实现,用户数量就形不成规模,市场收益就无从谈起,而网络电视运营商在没有看到市场收益的情况下是不愿意过多投入的,这无疑会使IPTV的节目制作坠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技术关:宽带不宽

IPTV是通过电信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由于视听资源在网络传输过程中所形成的数据包较大,随着用户数的增加,用于传输IPTV的宽带网络的带宽日益成为制约IPTV发展的瓶颈。

从理论上讲,网络带宽至少要达到500~700Kbps,IPTV的图像才较为流畅;带宽达到768Kbps就能收看到相当于DVD画质的效果;带宽达到2Mbps,画质就异常清晰了。而目前,我国宽带网络情况好坏不一,很多地方带宽严重不足,某些网络运营商能提供的实际带宽只有100~200Kbps,真可谓是“宽带不宽”。就算在宽带网建设比较早的北京,宽带用户的带宽多为512Kbps,到现在为止,北京也只发展了近2万多1Mbps的宽带用户。

宽带网络的改造需要巨额成本,依靠尚未从IPTV经营中寻找到具体盈利模式的网络运营商短期内完成网络改造无疑是天方夜谭,依靠国家投资则又有较长的周期。IPTV作为一种需要靠规模化来实现盈利的产业,其网络的完善也需要IPTV用户数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按照国外的经验,当前我国处于IPTV用户数占宽带用户总数比例低于5%的初始渗透率阶段,这也是IPTV业务经受考验的阶段。而当这一比例达到5%~10%的阶段时,运营商就有必要对网络进一步优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可盈利的业务模式。在IPTV快速的发展期,即 IPTV用户数突破宽带用户总数的10%以上,在这个阶段的IPTVP已经有了成熟的产业链可以借鉴,处于大发展阶段。

第2篇:网络视听发展报告范文

美国新媒体发展迅猛

2011年,新媒体的绝大多数领域都试图阻止上年所经历的受众流失问题。无论是什么样的设备,数字新闻消费者2011年继续增长。根据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的统计,顶级新闻网站的月独立受众数量增长了17%,这一增幅与2009年到2010年的增幅相当。美国人已完全的进入数字时代。超过四分之三的美国成年人已经拥有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或是台式机。另外,44%的美国成年人已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拥有率达到了18%,高于2011年夏季时的11%。新闻占据了人们使用上述设备的很大一部分。大约51%的智能手机用户,以及大约56%的平板电脑用户使用设备获取新闻。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几乎相当于美国人口四分之一(23%)的人,当前使用多个数字设备获取新闻。

所有的电视新闻观众在2011年都出现增长,但是在网络电视中最为明显,因为这也是过去10年网络电视新闻受众首次出现增长。皮尤研究中心对尼尔森媒体研究(Nielsen Media Research)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2011年美国三大有线网络的晚间新闻受众数量增长了4.5%,相当于97.27万人。2011年每个夜晚,平均有2250万人观看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或是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新闻网(NBC News);每个早晨,平均有1310万人观看上述有线网络的新闻,较2010年增长了5.4%。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NewsHour节目的平均收视率几乎未变,在2011年至2011年,该节目每晚的观看人数均在110万左右。

从收入情况讲,2011年新媒体的情况可谓形形。广告支出随着受众流向网络,而稳定的业务模式帮助有线电视稳固了其收入。2011年网络广告较上年增长了23%。网络搜索广告持续在增长,在可预期的未来,已经成为了网络广告最大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显示广告依然处于增长之中。根据eMarketer的统计,2011年显示广告增长了12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24%。显示广告中绝大多数的增幅均来自于横幅广告,其在2011年的增幅为22%。目前,五家最大的科技公司已经占据了显示广告营收的近一半份额,Facebook已成为该市场的龙头。这些公司同时还占据了总网络广告市场的68%。

在移动市场,广告市场格局在2011年已经发生了变化。eMarketer预计,文本广告一直是移动广告市场的龙头,但是在2011年,搜索广告已经主宰了移动广告市场。移动搜索广告市场2011年的规模已经达到6.53亿美元,占据了总移动广告市场的45%。此外,移动横幅广告和富媒体广告已经占据了移动广告市场31%的份额,同样领先于文本广告。

2011年,媒体公司把新资源投入到了网络视频内容当中。通过结盟,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网把视频内容提供给了雅虎新闻网很赞;路透社成为了为视频网站YouTube开发原创内容的主流新闻组织之一,未来将在该视频网站拥有主持10个新闻节目。政治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宣布创办自有的24小时新闻频道,效仿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的模式。

其它在网络新闻聚合领域的努力则遇到了一些障碍。2011年年初,AOL首席执行官蒂姆・阿姆斯特朗(Tim Armstrong)曾定下基调,本地新闻网络Patch在美国将会扩展至1000个“站点”,到2011年年底个人站点将实现盈利。但是到2011年年底,AOL的上述目标并未成为现实,阿姆斯特朗也对个人站点是否盈利一事未置可否,他说,“我们的个人站点还未大面积实现盈利,它们中的一些总是在盈利和亏损之间徘徊。”

新媒体发展依然依赖传统媒体

发挥内容为王的优势美国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夹击下陷入困境,但在数字媒体时代,内容提供将仍是媒体产业链中重要一环,而传统媒体在这方面拥有着独特的优势。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定位是数字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方向。做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定位,是美国传统媒体经过与新媒体的竞争、融合,逐渐清晰起来的。

融合化。原来传统的广播影视节目被制作成音频、视频、文本、图片等不同格式内容,通过一系列数字化网络和终端,在不断细化、分化又不断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一并到达用户,全面提升了受众的视听消费体验。不仅体现在市场主体价值链变长变宽,视听服务产业链重新建构;更体现在跨国视听媒体服务越来越普遍,国际资本流动聚合日益突出。

个性化。个性的需求在无限延展的互联网上找到了广泛的知音,从而形成一片蓝海和浩大的互联网商机。各种音视频服务相互融合交叉,或关注个性、或照顾共性,日新月异,丰富而多元。

便利化。“电视无处不在”已经从视听服务的理想和口号变成众多服务商切实的商业模式。

法制化。世界各国,尤其是一些互联网应用较为发达的国家,早已开始了针对互联网的法制探索,寻求办法,以将这一恣意横行又给现代人带来许多便利和惊喜的新媒介纳入规范之中。

与世界新媒体同步发展

近年来,在中国,以网络广播影视、IP电视、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公共视听载体、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新业态风生水起,蓬勃发展,与世界基本保持了同步。中国的网络视频则在近几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10年中国网络视频广告收入在20亿元左右,而网络视频的用户人数则达到2.84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国家视频用户群体。在IP电视发展方面,上海已经成为世界上IP电视用户规模最大的城市。而中国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MMB标准,并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运营体制,已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发展模式。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分析,到2010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人数超过20亿,手机用户数达到53亿,3G注册用户数达到9.4亿。在我国,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已达4.57亿,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均居世界首位。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网络视听业务成长迅速,目前网络音乐用户已达3.62亿,网络视频用户达2.84亿。IP电视业务稳步推进,截至2010年底,上海广播电视台百视通公司的IP电视服务用户规模接近400万户。中央电视台的IP电视业务在云南昆明等地区正式开通,用户初具规模。手机电视用户快速增长,成为3G发展的主要亮点。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创新、体制创新、运营创新取得重要突破,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互联网电视业务正式启动,进入有序发展阶段。可以说,庞大用户群体为中国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用户基础条件。

在中国,由于实行市场体制和企业运营,视听新媒体的资本结构呈现多元化态势。在这一领域,风险投资十分活跃。国内外风险投资商十分看好这一业务,纷纷投资,以期获取巨额投资回报。2008年中国视听新媒体全年共发生投资与并购案例12起,涉及金额超过2亿美元。中国民营视听新媒体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得到了较快发展,产生了迅雷、盛大等一批名牌企业。华视传媒等一批公司纷纷在纳斯达克等海外资本市场登陆。

对于视听新媒体概念的界定,目前主要存在两种标准和方法:一是按技术的突破性变化来划分,把基于互联网的各种新业务形态称为新媒体,包括网络广播影视、IP电视、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等;二是按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来划分,把近10年中出现的、在传播空间上发生重大变化的业务形态叫做新媒体。按照第二种概念界定方式,目前中国市场上的新媒体形态可分为两大类6种业务:一类是侧重发展互动功能的媒体,主要是基于互联网及移动通信网,包括网络广播影视、IP电视、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等;另一类仍为单向传播方式,但加速了传播渠道的分化和传播空间(终端)的延伸,主要是指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和各种公共载体。当然,未来可能还会出现更丰富的新媒体业务形态。与传统广播影视相比,视听新媒体具有以下特征:视听内容形态多元化和分众化;内容来源多样化;内容体验丰富化;传播渠道(终端)无所不在;单一渠道(终端)的兼容性与多功能化;更高的全程互动性。

内容提供方面,已经形成自制、沉积、版权购买、用户上传、合作集成等多渠道来源。传统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内容以其品质和公信力在新媒体传播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民营机构在内容的制作和方面成长迅速,成为新媒体市场上活跃的力量。

网络服务方面,广播电视网络与电信网的技术体系各有所长,其所承载的新媒体业务也各有特点。广播电视网是广播类视听业务的基础网络,并逐步成为互动类业务的重要力量。电信网在传输互动类新业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终端产品方面,收看收听视听内容的终端,正从单一功能的电视机、收音机,扩展到可上网和具备其他功能的电视机、电脑、手持终端等多种电子器件。其中,以手持终端产品的类型最为丰富,包括手机、MP4、小型平板电脑等。电视机向平板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电脑显示终端向大屏幕、移动化方向发展;手持终端向融合化、智能化、平台化方向发展。

用户消费格局方面,网络视频、网络音乐、手机视频与手机音乐以及公共视听载体的用户发展迅速,给传统广播影视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各类新媒体用户规模显著增大。与传统广播电视单一的消费方式不同,视听新媒体形成了直播、点播、回看、搜索、网络社区等多种消费方式。

盈利模式方面,除了传统的广告外,包月收费、按次收费、版权营销、寄生模式、服务托管、线下活动等多种营销模式,在多种新媒体形态中均有出现,并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

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媒介形态、业务模式和内容供应都会日益丰富多样,我国新媒体发展迎来最佳时期。2011年,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将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消除壁垒;产业并购重组,文化企业上市;加大政府投入,落实优惠政策;加快完善版权法律政府体系,提高版权执法监管能力;鼓励新兴业态、发展创业文化;打造精品文化品牌,积极进军国际市场几个方面大力扶持文化产业。毫无疑问,这些有力政策将成为新媒体产业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目前,网络视频用户接近4亿,网络视频产业日渐成熟,行业竞争逐渐白热化。但经营方式相对单一,都胶着在影视剧版权资源的争夺上,因此成本居高不下。为解决发展困境,也有自主投资拍摄制片、加强社交网络建设等等种种尝试。在此基础上如何找到适合本身发展道路,实现差异化。将是2012年各大视频网站急需解决的问题。

微电影是视频行业出现的新兴产物,它的制作成本相对低廉,门槛较低。主要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范围广见效快,很快就成为了商业推广的青睐对象。一部成功的微电影不但要求娱乐性强,而且要和观众有良好的互动。2012年,由中国微博大会组委会和新传媒网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微电影大赛”,将为观众评选出最优秀的微电影,非常值得关注。

基于国内3G市场的开放,一直制约发展的宽带速度问题得到解决,移动互联网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期。相对于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拥有更为庞大的用户基数。如此巨大的市场,为手机厂商、内容供应商、无线运营商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该怎样规范市场,优化整合产业链,从而实现健康高速的发展,将是2012年移动互联网的重大课题。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并有望近期。规划将从产业、财税等多方面,提升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物联网被称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据估算,物联网的投入是互联网的10倍,而产值可能比互联网大30倍,将会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的市场。

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是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的一块土壤,也是一个极具前景的市场。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的推出,必将在2012年极大推动物联网的发展。目前物联网主要应用于交通、物流、电力等行业,但如何在电商领域推广应用,实现消费领域的需求,还有待挖掘。

第3篇:网络视听发展报告范文

一、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始终掌握新闻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是做好新闻舆论引导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新闻舆论引导艺术的主要着力点。掌握新闻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关键是兼顾各方意愿,寻求最大公约数。二、优选工作方式方法。优选工作方式方法的一条基本原则,是用最适宜的手段达到最恰当的效果。用传统媒体表达更权威、更可信就用传统媒体,用新媒体表达更好、更方便就用新媒体。三、讲究时度效。掌握工作主动权需要讲究时度效,优选方式方法是为了追求时度效。新闻舆论引导工作要从时度效出发,从时度效着力,达到时度效目的。要讲究先后之序,快慢之用。四、准确认识“你我他”的关系。社会在发展,受众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参与意识也越来越强。这就要求新闻舆论引导工作必须正确认识“你我他”的关系,尽量尊重每一位受众,不能搞居高临下的简单说教、空洞说教。(殷陆君于《 人民日报 》2016/11/23)

新形势下电视品牌栏目的

三大经营战略

一、与全网平台达成互利合作。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全网平台的经济价值首先在于渠道最大化整合带来用户规模最大化。如果暂时难以构建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全网平台,最好的也是唯一的经营策略,就是尽快与全网平台达成互利合作,尽早分享并共同拓展全网平台,把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转化为全网竞争优势。二、与小微内容创新群体共生共荣。小微力量支撑下的内容创新,正在成为新媒体内容为王的“长尾”。这是网络自媒体发展进入成熟期的必然趋势,那就是在技术性和市场性的“长尾”中,加入内容创新的“长尾”,带来下一次互联网媒体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动力。作为电视品牌栏目的可持续经营策略,现阶段更需要的是在社交平台或智能硬件平台的基础上,实现与小微内容创新群体的直接融合。而且,也只有如此,才能进一步发挥出与全网平台战略合作的潜在优势。三、成为内容定制服务的开拓者。享有了全网平台,拥有了广大小微内容创新群体的支持与合作,才有可能面向全社会提供内容产品的定制化服务,以有效提升电视品牌栏目的社会影响力和产业增值力。电视品牌栏目在新形势下能否经营成功,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它们能否更好地满足每一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创造出真正的定制化服务产品(据周 笑于《电视研究》2016年第11期)。

广播电视自主创新需把握几个要点

一是坚持正确导向。自主创新不是无原则的想象和无限的拔高,而是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第一位,牢牢把握正确导向这个根本,不跟风,不模仿,保证自主创新始终符合党和人民的需要。二是履行社会责任。有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责任和担当,通过自主创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三是坚守文化品格。广播电视节目要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寻找生长基点、汲取发展养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强。四是坚决反对唯收听收视率。自主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广播电视繁荣发展,要自主研发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用优秀的作品引导人。五是借鉴先进经验。倡导自主创新并不是盲目排外,而是要把创新的“脚”踩在中国大地上,借鉴吸收国外节目中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为我所用,通过本土化融入与观众形成共鸣。六是扎根人民生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善于从人民群众的生活现实中挖掘更多素材。七是整合优势资源。要与社会上实力强大的民营机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激发自主创新的内生活力,但同时要避免广播电视自身制作力量的空壳化。八是加强媒体融合传播。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新常态,充分利用新型媒体的技术优势和手段。(据李腾林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年第11期)

缺少受众参与的媒体难以“转身”

随着媒介技术和媒体融合的发展推进,受众参与新闻有了新的方式、手段,互动性成为媒体融合的一个重要特征。受众生产内容,受众参与传播,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身份和角色发生了变化。对受众参与这一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媒体更全面地认识受众,了解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互动与融合。受众参与是媒体将来发展的大方向。针对受众参与这一大趋势,媒体人起码要树立三种意识:认同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首先,要学会认同。媒体格局的“革命式”变化是很多传统媒体人没有想到的,当新事物到来并形成气势的时候,我们要努力认同它,因为它代表了发展的大方向。这个方面,最需要改变的是媒体人传统的“庙堂式”思维,要学会尽量把“江湖式”思维作为重要方式之一。其次,要树立参与意识。最后是创新意识。现在的媒体格局能维持多长时间,当然也无人知道。但这里有两句话是真理,一是适者生存,二是创新者掌握“风口”。在今天的媒介技术革命大潮下,在受众已经习惯新型的媒介文化――参与式文化的背景下,如果我们还用老办法、老套路做新闻,就会同他们渐行渐远。缺少受众参与的媒体难以“变现”,难以“转身”。(据赵国华于《青年记者》2016年11月下)

总理指令:

国家信息化先破政府信息“孤岛”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会议确定的规划重点,首先便是打破信息壁垒和“孤岛”,构建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国家数据资源体系,打通各部门信息系统,推动信息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共用;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等信息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总理明确说,目前我国信息数据资源80%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里,“深藏闺中”是极大浪费;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形成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给企业群众办事创业造成很大不便。信息孤岛要坚决打通,起码政府系统不应再有。(消息来源:《第一财经》)

“备案通知”出台

网络视听告别“野蛮生长”

“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已经将工作重点从原来的偏机构、偏平台、偏业务形态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网络视听平台、内容管理并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罗建辉在2016年中国影视艺术创新峰会上说。随着《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原创视听节目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通知》的出台,曾经野蛮生长的网络视听内容,终于迎来了备案登记制。《通知》宣布,所有视频网站的网络大电影、网剧、网络综艺等网络视听内容,实行备案登记制度,都须填写重点网络原创节目信息登记表,报送各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备案。《通知》还规定,政治、军事、外交、国家安全、统战、民族、司法、公安、医疗卫生等重大题材和特殊题材,需由行业主管部门协同审核。(消息来源:《北京日报》)

国际纪录片节

首设“中国故事”国际提案大会

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日前在广州开幕。来自111个国家和地区的4059部/集作品参展参评,让这个有13年历史的国际纪录片节在征片数量和覆盖范围保持亚洲同类节展首位。据悉,这些征集的纪录片中,有200多部曾在国内外影展获奖、入围或参展记录,作品多数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波兰、美国等拥有悠久电影或纪录片传统的国家和地区。最终入围纪录片节“金红棉”奖的影片覆盖23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国内首个引进方案预售国际模式的节展,广州纪录片节已成功促成120多个国内外纪录片方案获得投融资及播映机会,其中包括《归途列车》《千锤百炼》《我的诗篇》等知名纪录片。(消息来源:新华社)

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达5.14亿

94.9%用户用手机看视频

日前,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在四川成都《2016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14亿,与2015年相比,网络视频用户增长1000万人。从网络视频用户终端设备的使用情况看,94.9%的用户选择使用手机收看视频节目,比去年增加了18.2个百分点,台式电脑的使用率为54.1%。这次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的调查显示,电影、内地电视剧、综艺、新闻资讯节目是网络视频用户最爱看的节目类型。在问卷调查中,81.1%的网络视频用户过去半年内经常在视频网站看电影,68.5%的用户经常在网站上收看综艺节目。(消息来源:《光明日报》)

财经观察:

通信企业进军传媒业或成未来趋势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日前宣布,将斥资854亿美元以现金加股权的方式收购时代华纳公司。该并购案如果获批,将成为年内全美最大并购案。华尔街专家认为,未来信息发展将以内容为王,一家既拥有“内容”又拥有“渠道”的公司才会占领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因此,通信企业并购传媒公司可能是一大发展趋势。分析师表示,AT&T当前一大重要收入来源仍是无线电话业务,但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例如微信等便利应用的出现,无线电话未来前景岌岌可危,整个通信行业都面临江河日下的窘迫局面。这时,旗下拥有大量知名电视频道和电影制片公司的时代华纳就成为AT&T的最佳选择。(消息来源:新华社)

第4篇:网络视听发展报告范文

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太华在7月25日召开的务虚会上作了《关于广播影视新媒体的几点思考》的发言。发言中谈到,广播影视新媒体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下更大的力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广播影视新媒体发展。

首先,要努力在两个领域实现重点突破。一是网络广播、网络电视。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把握广播影视新媒体主动权,就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快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二是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这既是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拓展和延伸,又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其次,要充分发挥广播影视内容优势。媒体竞争说到底就是内容竞争。发展新媒体,广播影视最大的优势是内容优势。发挥这一优势要求我们通过数字化改造,盘活传统节目资源。同时,必须适应受众分布和收听收视习惯,创作生产出更多适合新媒体传播的新型视听内容产品。第三,要创新发展模式。要在坚持正确导向、确保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前提下,鼓励广播影视新媒体创新传播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运营模式,在实践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电视剧收视率全效指标评估体系研究

电视剧全效评估体系是线上和线下结合的综合性指标体系,即既包括线上的电视剧的网络舆情反馈指数,又包括线下的指标,如收视率、光盘销售量,进而得出线上和线下的所有的综合性指标体系。

线上即网络上电视剧全效评估指标体系包含以下六个一级指标,即:知名度、关注度、收视度、推荐度、满意度和集中度。这六个一级指标是由传统媒体报道数量、论坛议题数量、网民评论量、网上点击量、下载量、页面位置、正负向意见分布、网友类型分布这八个二级指标决定的,八个二级指标的加权平均之和(各指标乘以相应权重系数后的平均和)即为电视剧线上全效评估指数。

该指标体系的优点在于:一、更加全面、多元,不仅有对人们收视行为的测量的定量指标,而且还增加了满意度、集中度等定性指标;二、更加客观、可测、统一,该指标体系基于方正智思舆情搜索监测平台体系,基于全网搜索,客观全面,并且可以做到实时监测,24小时不间断,克服了传统的收视率调查周期过长,样本量本身的代表度不够全面等技术瓶颈;三、更加直观,采用百分制的形式,更加人性化,符合人们日常现实生活的思维习惯。

网络舆情发展的五大特点

近年来,网络舆情与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一样,呈现跌宕起伏的特点。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综合研究,近期网络舆情的发展有如下五个特点和趋势:

一、新老媒体互动加强,网络舆论“倒灌”传统媒体趋势愈发明显。

二、网络舆情载体多样化,Web2.0时代的微博客、QQ群影响力日增。

三、政府官员现身网络,官民互动成为新风。网络舆情出现了由单一方向的网民讨论、建言向双方向的官民互动发展的态势。

四、网上舆情出现向现实空间“扩散”的趋势。网民已不再满足于网上讨论,而是热衷于走到线下的现实空间继续关注和推动事情发展。

五、从网络监督、网络维权到“网络审判”“网络暴力”。很多时候,网络不仅仅监督了事件过程,推动事件发展,还会过度发展成“绑架”媒体、煽动民愤,甚至直接左右事件结果的“网络审判”,更可能成为给当事人正常生活造成过度影响的“网络暴力”。

广电媒体的危机管理

易引发广电媒体危机的事件是多种多样的,涵盖广电媒体管理的方方面面。根据广电媒体的职能和特性,大致有一是新闻侵权事件;二是突发性强制停播事件;三是灾难事件;四是名人负面事件;五是后勤或技术保障系统瘫痪:六是核心业务骨干流失;七是自然灾害;八是广告大客户突然撤单,导致经营陷入困境;九是其他重大事件。

从国内外广电媒体发生的各种危机案例来看,不妨从五方面入手,逐步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危机管理模式。一、构建职责明确的体系:二、建立完善的预案机制;三、开通良好的沟通渠道;四、提升良好的社会形象:五、抓好员工的危机教育。

中央一套等电视台节目将进行高、标清同播

8月6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广电总局关于促进高清电视发展的通知》。通知说,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和北京卫视、上海东方卫视、江苏卫视、湖南卫视将在9月28日进行高、标清同播。通知说,高清电视发展已列入国家广电总局2009年的重点工作,中央电视台和北京、上海等电视台正在积极推进,一些省市电视台也计划启动。有线数字网络要支持高清频道发展,切实做好频道接入和用户服务工作,应全部接入9月底开播的第一批高清频道,不收取接入费用,不得向用户额外收费。地面无线播出的高清频道不得加密,不得收费。

广电总局发通知电视不得擅播互联网视听节目

8月11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通知,要求开展以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应当遵守著作权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取得著作权人的相关授权。国家广电总局在《关于加强以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重申:通过互联网连接电视机或机顶盒等电子产品,向电视机终端用户提供视听节目服务,应当按照《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并对开展以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互联网视听节目集成运营服务,以及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向电视机终端用户传播的视听节目做了相关要求。

我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7月31日,科技部、国家广电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BB)建设示范合作协议,标志着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据介绍,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以有线电视网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成果为基础,采用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盯核心技术。其建设目标是,用2―3年的时间在全国主要城市建设示范网,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使之成为以三网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新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繁荣经济和文化、推动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全做出切实贡献。发改委、广电总局:取消有线电视服务不合理收费

8月28日,发改委、国家广电总局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有线电视收费管理,全面梳理涉及有线电视服务的收费项目,对不合理收费项目要予以取消。《通知》要求:各地全面梳理涉及有线电视服务的收费项目,对涉及用户申请办理开通、移机、停机、复机、过户等手续的不合理收费项目要予以取消。数字化整体转换中向有线电视用户初次发放数字电视机顶盒Ic卡不得收取费用,所需开支计入经营成本:对因损坏、丢失而申请补领IC卡的,可按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适当收取工本费。

新华社与中国电信共同开通天翼新华TV频道

8月22日,新华社与中国电信在沪开通基于天翼3G网络平台的新华TV频道,上海市民可以通过天冀手机终端实时收看来自新华社的多媒体时政、财经、文体等资讯和个性化信息服务。根据新华社上海分社与中国电信上海公司签署的信息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致力于为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开展合作,向上海的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提供高端信息服务。新华社上海分社还将为上海电信提供世博专供信息、新华08金融信息、专项分析报告、舆情监测等服务;上海电信则将提供全方位的网络通信保障服务,支持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的技术建设。同时,双方将利用新华社的丰富视频、文字、图片内容资源,合作开展新媒体业务,共设企业家沙龙等。

中广移动“睛彩”业务

手持电视覆盖191个城市

第5篇:网络视听发展报告范文

“一切形式的传播都是紧紧交织于人类传播系统的结构之中,而不能在我们的文化中彼此独立存在。每当一种新的形式出现和发展的时候,它就会长年累月地和程度不同地影响一切其他现存形式的发展,共同演进与共同生存,而不是相继进化和取代”。①罗杰・菲德勒这句话在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尤其意味深长。旧媒体的沉淀积累和新媒体的崛起,使电视媒体的发展遇到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本着“与其坐视,不如借势”的理念,传统电视形态已经发生了变化,涌现出新的节目形式,如电视读网节目和电视博客节目,就是传统电视与新兴互联网媒体在借力互动中演进和生存,由此建构了读看融合的现代视听传播。

一、读网节目――互动电视借力而行

电视读网节目是以互联网中的网友评论为主要内容,以此适应观众的多元化,具有多样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互动性也是读网节目的一大特点,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电视的“观众信箱”和“热线电话”,观众通过写信的方式将意见反馈给电视台,这种互动受到各方面的限制。

进入到网络时代,“第四媒体”的互联网技术不仅为电视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即时互动平台,更给受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诉求空间。“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体把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提升为媒体运行高下的一个重要指标。”②“1999年1月,尼尔森与美国在线联合进行了第三次因特网家庭电视收视习惯的研究,调查了5000个家庭的全国性个人样本群。报告显示,因特网家庭比不联机的家庭平均少看13%的电视,也就是每天少看差不多一个小时的电视。”③网络带走了部分电视观众,对电视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现实情形使电视人清醒地认识到,电视节目只有在保持自身原有优势的前提下,吸取网络的优势,实现与受众双向互动程度的最大化,才能保持持久的竞争力。电视读网节目正是在这一认识指导下成为电视节目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互联网是非线性传播,突破时空限制的多种传播手段使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并且交互性强,又具有高速的通信效果和低廉的价格。融合这些优势的电视读网节目,才是真正的互动电视节目,视野更为广阔,与受众互动更快速,更便捷,双向性更强。

2005年11月湖南卫视午间新闻栏目《播报多看点》新开“网络评道”板块,“专门读网,只读评论”,所读内容就包括了互联网论坛里的网友评论,通过论坛自身的多样化,让观众得到很多综合资讯。④这个读网节目的信息渠道有两个,一个是报纸网络版,另一个是互联网的网民言论。凤凰卫视中文台的“网罗天下”栏目是一个网络新闻信息的大杂烩,包括新浪在内的很多国内门户网站都有参与。这个读网节目实际上是网络信息的电视版。

现在不少电视节目主持人面前都摆着一台笔记本电脑,这不仅仅是一种时尚。电视网络化和网络电视化这两大走向,表明了传统电视正向网络媒体和新型电视转型。但是网络信息浩如烟海,如何选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如何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恰当的网民评论,对于读网节目的制作者们是一个考验。无论是读报者还是读网者,除了独具个性的风格魅力外,更需要很高的整合能力和解读水平。

二、博客节目――创意电视崭露头角

博客节目是一种新兴的节目形态,是把一些在网络上很火的“红人”请到演播室,让观众一睹他们的真面目,了解他们在虚拟世界之外的真实的生活,并试图模拟出网络空间中的一种对话情境,“把博客带人荧屏,让荧屏走进博客”。凤凰卫视2006年推出的《戈辉梦工场》就是典型的电视博客节目。这个节目以网络博客为线索和切人点,反映这个社会各个领域不同的文化和生活状态。在博客节目里,电视媒体和博客借力而行,实现了双赢。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内容上它将浓缩个人在网络世界的成长轨迹与时代的发展变革;形式上采取传统的电视媒体与新兴网络媒体的借力互动。

有人称2005年是“博客文化年”,有数字显示,去年中国博客数已超过4000万。博客的形态可以是文字、摄影、音乐、FLASH、彩铃、DV,每一个形态都代表着博客不同的爱好、追求和表达方式。博客作为一种个媒体或者私媒体而存在,具有与生俱来的草根精神,影响力有限,而且博客的内容多是二次消化传统媒体的内容,只能在小圈子里产生影响。

然而,网络世界无奇不有,博客人生特立独行。电视节目以此为切入点,剖析博客的社会背景、环境、观念等,通过博客节目真实地呈现给观众,这种形式把电视与网络“无缝链接”起来,找到网络文本背后更多有趣的东西。将博客搬上荧屏后,电视媒体的权威可信度无疑给了草根出身的博客借力发展的强大能量。博客节目的节目来源和观众反馈多是从网站而来。博客节目开发了博客世界的金矿,它的出现吹响了传统媒体向博客挥戈进军的号角。

博客节目不仅开创了新形态的电视节目,使得电视节目获得了全新的切人点,而且博客搭上电视这列大众权威的快车,将会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让不看电视的那些网民由于电视节目关注了网络而变成电视观众,而不懂网络的电视观众由于博客节目开始熟悉网络,对双方都是一个借力发展的契机。博客节目将是博客和电视借力发展的良好形式。⑤

博客上汇集了各种最吸引人眼球的内容,电视节目把“博客”拿来,也就是把“注意力”拿来。然而,电视空间与网络空间毕竟有太多不同,电视空间遵守主流的价值观,网络空间则彰显多元价值观。作为大众媒体节目形态,博客节目发展前景必然极具潜力。目前电视和博客仍处于“蜜月期”,电视媒体怎样应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需要时间磨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电视博客节目决不是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终结形式。

三、读看融合――建构现代视听传播

电视从读报读网发展到博客节目,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这些节目的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让我们从利、弊、制、播四个视角再来深入解读。

利:充分整合节目资源。借力而行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电视采用其他媒体的信息资源,一方面,电视台大大降低了节目制作和播出成本,填补了电视新闻信息量不够丰富的缺陷,弥补了自身深度和理性不足的缺陷,增加了报道的深度。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内容通过电视直观表现,便于观众接受。大量信息经过电视媒体的筛选,为受众节省时间。电视读网的最大价值就是整合资源,丰富了电视。

弊:消解电视原创内容。读网节目引

入互联网的诸多新元素,影响了电视媒体自身的优势的发挥。电视由于兼备声音、图像等视听元素,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在读网节目中大量转述网络内容,削弱了电视的视觉效果。此类节目版面(或网页)+主持人+配音的模式,难免流于单调和重复。“电视读网节目的出现和兴起,只代表了媒体融合互动的趋势,它也只能作为电视传播的一种补充式节目”。⑥电视节目如果过分倚仗读网,必然会造成原创内容和独家新闻的缺失,从而丧失电视媒体特有的优势和竞争能力。

制:节目形态推陈出新。实际上近年来读报读网节目都在升级换代,博客节目的出现更是一个创举,它们风格各异,特色鲜明,其中有自成独立栏目的,如中央一台的《媒体广场》、凤凰卫视的《网罗天下》等;也有以新闻栏目中板块出现的,例如央视《第一时间》中的《马斌读报》、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日日睇》中的《读报》等。而且大多数读报节目实际上也是读网节目,节目主持人通过网络去读报;电视人更多的把互联网元素糅进传统电视栏目,向电视新闻杂志发展。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数个固定子栏目风格迥异,满足了不同层次观众的需要。

播:建构现代视听传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是为了播出,要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就要遵循电视的传播特性。那么,当今电视的传播特性是什么呢?相对于广播、电影、电视这些传统视听传媒,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今天,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设备,通过形象的视听符号,进行的多媒体信息传播,就是现代视听传播。它具有传播方式双向交互、传播功能多元化、传播区域全球化、传播技术数字化等特点。电视是“看”还是“读”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

传播学家罗杰・菲德勒指出,新媒体并不是自发地和独立地产生的――它们从旧媒体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当比较新的媒体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他认为媒体形态变化的原则来源于共同演进、汇聚和复杂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2l世纪的发展方向就是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在“整合联合,共存共荣”。从当今盛行的电视读网节目可以看到,电视从节目形态到传播方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正逐步构成多媒体数字化的现代视听传播。

注 释:

①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华夏出版社,2000年,P20。

②中国企业人才网,《关于播报多看点》。

③吕岩梅、韩丽楠:《电视节目的互动意识和互动尝试》,和讯网。

④崔晶炜:《从形式到内容――浅谈网络对电视传播的影响》,《电视研究》,2002(2)。

⑤《许戈辉到博客网开博客的可行性》,中国博客研究中心,2006年3月9日。

⑥宋玉芹、张胜昔:《电视读报节目,到底能走多远?》,《浙江广播电视报》,52期。

第6篇:网络视听发展报告范文

早在1999年微软便力推“维纳斯计划”,试图将中国庞大的电视资源与互联网接轨,但最后却以失败告终。时过境迁,今天这一梦想已经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截至目前,广电总局已颁发基于电视终端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俗称IPTV牌照)6张,分别是3张全国牌照――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央视国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两张地方牌照――广东南方广播影视集团、云南电视台,以及民营企业北京华夏安业科技有限公司。然而,IPTV的媒体属性决定了IPTV的发展必然受到与之相关的各种政策、体制、市场等环境的制约。IPTV在中国能走多远? IPTV在中国的产业化之路怎么走?这是目前业界关注的焦点。

一、现状

IPTV国内通俗称之为交互式网络电视,它是一种利用宽带有线网络,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主要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崭新媒体形态。

中国的IPTV产业发展并非一直顺风顺水,而是经历了2004年的萌芽,2005年的博弈,2006年的曲折,以及2007年的破冰,2008年的徘徊,2009年的停滞,2010年将迎来大的发展。整体来看,IPTV目前在稳步推进之中,但发展速度低于人们的预期。

在拥有全国性IPTV牌照的3家机构中,仅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运行良好,上海文广BESTV是目前国内用户数最多、合作区域最广的IPTV牌照运营商。上海目前已拥有30万IPTV用户,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上海文广旗下的BESTV在全国10多个城市发展的IPTV超过了70万户①。

根据流媒体网2008年IPTV市场用户监测数据显示,IPTV用户总数从120万到2008年岁末的260万,增速明显。而中国电信的IPTV用户更是从最初的51万扩张到180万,并形成上海、江苏、广东三箭齐发,福建、安徽、浙江等地星火燎原之势。无论是运营商还是厂家,也都开始逐渐表现出一些积极的动态,从而推动了该产业的继续前行。另据赛迪顾问预测,到2012年,IPTV用户可望达到3500万②。但即便是以这样的速度发展,也远远低于欧美国家。

二、症结

1.是广电与电信合作的问题。广电与电信无论在定位、功能、体制方面,还是在运作方式、经营理念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电信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第一原则,而广电必须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因此,广电与电信的合作需要一个过程。

2.是跨区域经营的问题。广电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客观上形成了区域封闭型的运行体系。在这种体制下,只有中央节目可以实行全国性覆盖,省级节目原则上只能在本省内覆盖。省级卫视节目如进入其它省外地区的有线电视家庭均要向当地有线网络运营商交付一定的落地费用。IPTV的运营主要采取当地电信部门与持有IPTV牌照的广电机构合作经营的模式,势必对当地有线电视的经营造成影响,也必然遭遇当地广电部门的抵制。

3.是与数字电视的关系问题。IPTV与数字电视都是以电视机为接收装置提供视频服务的业务,在终端呈现、用户体验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IPTV虽然具有回看、时移、点播三大交互功能,但内容上的趋同性弱化了IPTV与数字电视在功能上的差异,导致IPTV对有线电视的竞争性大于互补性,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IPTV被边缘化趋向。

4.是内容版权问题。内容免费渠道过多是影响有线电视付费、网络电视付费等付费电视的共同问题。我国的免费电视本来就存在结构性过剩,加上互联网免费下载的盛行,进一步加大了付费电视运营的难度,IPTV自然也难逃厄运。

三、策略

1.拓展市场

没有用户就没有发言权,对于处在市场导入期的IPTV业务而言,当务之急就是扩大用户规模,实现规模化运营。

IPTV业务可以分为基本业务和增值业务两类。IPTV基本业务主要指电视内容业务,即需要与电视内容运营商合作运营的业务,如电视广播、视频点播。电视广播业务,包括时移电视和个人定制录像。IPTV 系统也可以承载增值业务,即可以由电信运营商聚合CP/SP,自营或合作运营业务,如信息服务、消息服务、游戏娱乐、电子商务、通信服务和其他业务。

从市场方面来看,我国拥有3.6亿的电视用户,其中有线电视用户1亿多,数量惊人。但是由于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的免费策略,使消费者习惯于免费浏览网页、收看电视,所以要吸引这些用户接受和使用IPTV,并且愿意付费,IPTV运营商就必须提供较之普通电视和有线电视更有吸引力的电视节目,大力培养用户市场。

虽然和数字电视相比,IPTV目前的用户数量不多,但从业务角度来说,IPTV和数字电视相比有差异化优势,如互动、回看、点播以及业务的丰富性。如何让IPTV入户,扩大用户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国3.2亿多网络用户③,为IPTV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政策推动

政策方面的主要障碍是电信与广电交叉进入的政策尚不明朗。在中国,IPTV很大程度上属于政策导向性行业,内容(广电)和通道(电信)双权分立,而掌握内容监管政策的广电部门影响作用格外强大。早在1999年,为了加强管理,国家了75号文件,禁止两大行业相互渗透,不允许电信部门经营广播电视业务,同时电信管理部门也没有给广电网络经营电信业务的许可。2003年2月10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实施了《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国家广电总局第15号令),首次明确了对视听节目的网络业务实行许可管理,即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视听节目必须持有《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这一文件的颁布实施为电信和广电业务的相互渗透打开了缺口。而2004年10月开始施行的修订后的《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即第39号令)更是为电信拿到IPTV牌照带来希望。2007年岁末和2008年年初,《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56号文件)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1号文件)相继颁布,对将转型为综合信息服务商的电信运营商来说是一大进步,成为产业发展的一个突破点。今年1月,国务院明确了今后5年内三网融合的具体步骤,在政策的推动下,预计IPTV后市可期。

3.提高内容质量

IPTV有三个突出特性:第一是超强的互动性,第二是服务的个性化,第三是传播的分众特性。体现这些突出特性的基础在于内容。IPTV业务最能够吸引客户的地方就在于内容,在分析市场因素时也可以看到,内容(用户认为的信息量)是吸引用户的一个关键因素。但内容的匮乏一直是一个棘手问题。

IPTV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来源:广电、互联网和内容提供商。宽带内容的匮乏使电信运营商非常渴望与手里把握着海量内容的广电行业进行合作,但是政策却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从广电取得足够的内容,目前在我国具体实施起来有些困难,这依靠于政策的进一步开放。此外,由于追求短期利益等因素的刺激,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盗版驱逐正版的现象。内容正版化,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来完善,但必须从现在做起,这是整个产业链逐渐达成的共识和趋势。在解决方法上,建议运营商可采取联合购买的办法,共同降低版权购买成本,以减少版权费用的内部抬高,同时逐渐规范版权市场。目前的现实状况是,IPTV节目内容数量庞大,但其节目内容与普通电视节目内容高度同质化;而专为IPTV打造的具有较强互动性的专业节目匮乏,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节目又太少,内容不够丰富,缺少创新,其结果导致用户对IPTV的冷淡与放弃。IPTV要取得成功需要一大批专门从事内容开发、制作和提供的专业化企业,而不能只依靠广电。

4.提升产业链价值

IPTV产业是以IP网络为传输的、通过多种数字化终端,向消费者提供以交互式视听为特色的内容产品及服务的企业集群④。IPTV是一个复杂的商业模式,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设备提供商、内容商、运营商以及最终用户,IPTV的发展跟整个产业格局有关。理想产业链应该是厂家积极提供设备和技术,内容商提供丰富内容,广电负责监管和内容运营,SP进行业务运营。而运营商则是面向用户的服务主体,以平台承接业务,以网络保障传输内容,以技术标准引导厂家,以市场营销能力和计费优势来控制最终用户的使用。

现实的产业链却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厂家前期的大量投入和当前的回报不成比例,厂家态度由之前的积极渐趋保守;其次,地方广电还存在抵制,面对广电总局的监管压力,牌照优势暂时还无法得到体现;第三,运营商由开始的政策限制困境中出来,但还缺少媒体运作的经验;第四,电信之前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思路需要转型,转变到以产业合作、业务运营为主体的营销思路,寻求赢利点。

四、展望

从2008年4月起,中国电信联合平台和终端厂家,开始了IPTV2.0标准的测试和制定工作。IPTV2.0标准的出台和实施,解决了现有系统平台间的互联互通问题,使产业逐步走向标准化和开放。并于2008年第四季度起,开展对各地现有平台的2.0系统升级。2008年6月,中国电信启动了IPTV终端产品的集采招标,更通过促进厂家间的竞争,进一步降低了终端成本,利于规模发展。上海电信总经理张维华透露,电信计划将IPTV节目从电视端推广到手机端和PC端。张维华称,2010年IPTV还将开通9个高清频道,提供2000小时以上高清节目。电信的这一系列举动,表示了其对于IPTV产业投入的积极性,极大提升了产业和厂家对IPTV发展的信心。

从诸多迹象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2010年将是IPTV发展的重要节点,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明朗,IPTV在中国的产业化发展大有可为。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于中国通信网,/

② 2008第三季度运营商IPTV市场分析[J],《通信信息报》,2008,10,13

③ 陈建功:《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通信信息报》,2009,03

第7篇:网络视听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数字音乐音乐版权在线下载发展路径

一、数字音乐产业发展概况

虽然近年来中国数字音乐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以在线音乐市场为例,调研机构iResearch的数据显示,美国2005年在线音乐销售量为5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174.5%,2006年继续增长至8.8亿美元;而2006年中国在线音乐的市场规模仅为1.13亿元。因此,探询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明确其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对于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在线音乐市场的版权问题尚未解决

盗版问题严重影响着中国在线音乐市场的健康发展。据统计,在中国7200家音乐下载网站中,仅有10%左右获得了唱片公司的授权。越来越多的网民可以从互联网上免费下载MP3,唱片公司的音乐在网络上被无偿使用。为此,唱片业和互联网产业之间因为版权纠纷而官司不断。2005年,国内最大的免费音乐下载网站之一音乐极限接连被新力、华纳等多家唱片公司告上法庭。2006年初,百代、索尼BMG、华纳及环球等唱片公司百度MP3搜索服务侵权。2007年3月,因认为侵犯自己著作链接权,全球四大唱片集团旗下的11家国际知名唱片公司将雅虎中国的经营者——阿里巴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告上法庭,并索赔经济损失550万元。

2、正版音乐网站利润微薄

就国内在线音乐网站的发展而言,为数不多的正版音乐下载网站的获利情况并不乐观。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盗版行为挤压了正版音乐网站的盈利空间。二是音乐网站的分成较少。据了解,正版音乐下载网站所得收入除了要分给网络运营商15%~20%以外,剩余部分还要与唱片公司对半分成,网站只能获得最终盈利的三至四成。第三,网站的支付方式成本较高。原因在于许多消费者对费用较低的电子支付方式仍存在较大的安全性担忧,大多数用户目前是通过手机进行支付,网站为此要向电信运营商缴纳15%左右的费用,这无形中增加了网站的负担。

3、在线音乐付费消费的习惯尚未形成

尽管目前国内日益重视版权保护,但是用户多年养成的在线免费听歌的消费习惯已经形成,通过网络免费下载音乐依然是近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艾瑞咨询公司的调研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通过互联网直接下载或收听音乐的用户达1.19亿人,但付费用户仅有150万左右。新浪网的最近一次调查则显示,仅有7.26%的人接受音乐收费下载服务,其他逾九成的网民更愿意接受包括正版或者盗版在内的免费视听服务。

另外,国内音乐可供商业化的内容不多,用户缺乏数字音乐网上购买和支付的电子商务体验等也是导致付费下载面临尴尬境地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目前并不指望用户付费下载歌曲,而是希望通过免费的音乐服务,分享由巨大人气带来的广告收入。

三、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思路

1、加强音乐版权的保护力度

(1)版权保护是数字音乐市场取得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从全球范围来看,2006年全球合法音乐下载的数量达到了7.75亿首,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89%,网络上提供正式下载服务的音乐数量已经接近400万大关。因此,虽然免费下载成为近期潮流,但正版音乐的付费下载仍将是未来在线音乐市场健康运作的基础和主流。据统计,2007年,美国在线音乐市场的主要收入将来自于付费下载,比例可能高达82%。新浪和五大唱片公司目前正在评估收费下载业务的可行性,以期进行付费下载方面的尝试。(2)产业环境方面,近年来中国打击盗版的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也开始重视“版权”这一重要资源,通过收购唱片公司、签约歌手、买断歌曲版权等方式由服务提供商(SP)向产业链的上游——内容提供商(CP)转变。可以看出,数字音乐下载服务正呈现出逐渐规范化的趋势。而一旦版权问题得到解决,数字音乐,尤其是在线音乐将顺理成章地成为网站的下一个盈利点所在。

2、打造数字音乐生态链条

数字音乐的浪潮正在创造一个全新世界,网络运营商、音乐服务提供商、唱片公司、电信运营商等应加强合作,在共同壮大产业的同时分享产业发展的成果。唱片公司与互联网企业由对抗走向协作的结果是,唱片业和互联网络实现“双赢”:利润不断遭受盗版侵蚀的传统唱片公司不再单纯依靠收费下载获得盈利,而是通过免费的互联网传播来加强歌曲的影响力,带动其衍生产品(如铃声、演唱会)的销售,并由此牢牢控制住数字音乐的内容生产环节;门户网站借机进一步打造网络广告平台,并有望扭转无线业务持续下滑的趋势。百度继2007年初与EMI百代合作之后,又于2007年7月宣布与滚石唱片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拓展中国数字音乐市场就是很好的范例。根据协议,滚石授权百度使用其所有华语歌曲,供网民在百度MP3搜索上免费试听,而滚石和百度将为试听页面设计广告位,并对广告商的赞助进行分成。通过广告受益的唱片公司可以源源不断提供优质内容,这些高质量的内容又保证了巨大的网络流量,继而对广告商产生更大的吸引,如此建立起一个健康有序的音乐产业“生态链条”。

3、完善网络平台,重视内容资源

搭建成熟的在线和无线网络营销平台,形成成熟的收费渠道,利用强大的内容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是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当前取得突破性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数字音乐市场发展的规范以及3G技术的发展,用户对音乐随时随地的需求将得到进一步满足,在线音乐和移动音乐将呈现紧密融合的状态:用户通过手机听音乐,通过PC来管理音乐和进行交互。新浪乐库的推出,已经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趋势。用户在免费享受视听服务的同时,可以便捷地使用手机铃声、彩铃、IVR等无线音乐服务进行歌曲下载。因此,从中长期来看,数字音乐在无线和在线上都会有很好的发展。

但数字音乐服务不能再仅仅着眼于挖掘音乐文化内涵之类的高端应用,加大正版曲库的数量,方便用户注册,提供音乐、资讯、社区等多种服务,加强网站在web2.0方面的表现等简单、易用、经济的在线音乐服务将是下一步的发展目标。

4、探索多样化的商业模式

中国数字音乐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几年内,数字音乐行业将会有一定程度的洗牌。因此,除了以新浪乐库为代表的“免费视听+广告盈利”的商业模式以外,数字音乐产业链中的参与各方还应努力探索既符号中国数字音乐发展阶段,又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多样化商业模式。而在线音乐市场进一步拓展的关键在于,如何与其他服务,如手机、游戏、博客、即时通讯等有效地融合,将音乐平台网站、社区网站、娱乐门户网站、唱片公司、电信运营商、手机生产商等有效整合,以形成明确的盈利模式。可资借鉴的商业模式如:与电视传媒、唱片公司等结盟,网络公司直接介入原创乐坛,开办原创音乐大赛,推出代表公司形象的网络歌手,发表原创音乐的A8模式;将数字音乐与博客或聊天工具捆绑,付费会员可以在博客上或聊天过程中收听歌曲,使用背景音乐,与聊友共享歌曲的腾讯模式;数字音乐与电子杂志结合,唱片公司借此宣传、发行正版曲目的电子杂志模式;与华纳音乐、索尼BMG等唱片业巨头,华友世纪、掌上灵通等大型SP,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等手机终端企业合作,采取免费体验、多首歌曲打包收费、和唱片公司联合发行单曲促销的中国联通模式;将广受用户欢迎的社交网络、博客网站等转换为数字音乐商店,通过唱片公司的签约歌手带动音乐“粉丝”从其个人网页上传输音乐,再通过歌曲后面放置的购买按钮,使每个粉丝成为一个音乐零售网点的扁平化“自动销售机网络”模式;等等。

四、结语

数量庞大的潜在音乐受众群体,无疑为中国数字音乐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的当务之急是顺应时展潮流,抓住市场发展机遇,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确立正确的发展路径,以期实现这一新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7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数已达到1.62亿,宽带网民数达1.22亿,手机网民数4430万人。在互联网的各种功能中,网络音乐、网络影视和网络游戏这三项代表性网络应用的使用率都很高,其中又以收听或下载过网络音乐的网民比例最高(达68.5%)。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路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7。

[4]谢静:腾讯走数字音乐正版化之路称已实现盈利.国际金融报,2007-7-11。

第8篇:网络视听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三网融合 美国视听新媒体 广播电视 增值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为推动美国三网融合,出台了系列规章,不仅促进了电信、互联网及广电行业的融合,还促使视听产业不断推陈出新,行业发展一片繁荣。美国商务部2013年12月5日的报告显示,2011年,美国文化产业生产总额为9158亿美元,其中广告收入1996亿美元,广播电视收入397亿美元①。到2015年,美国视听产业市场份额将占到全球44%以上,总体规模约为1.9万亿美元②。美国三网融合产业新动向,对我国三网融合及视听传媒产业发展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一、传统广播电视拓展产业链,开发增值业务

现在,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电脑和移动终端收看视听节目,这一切变化源于视听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尼尔森2014年的《跨屏研究报告》显示,美国电视观众平均一个月看电视23天,每天看374分钟。在25~54岁的观众中,有17%的观众只看电视,12%的观众只观看互联网视频,26%的观众既看电视又看网络视频。为了留住观众,美国广播电视机构对上下游进行纵向延伸,拓展增值服务,发展综合业务,“入驻”到普及率高的消费电子产品,与用户保持密切接触③。

(一)实施“电视无处不在”战略,打造统一内容平台

“电视无处不在”战略(TV`Everywhere,TVE)是2009年由康卡斯特(Comcast)和时代华纳(Time Warner)等有线电视公司提出,是传统媒体行业构建“付费墙”④的一部分。其战略目标是,有线电视的付费用户登陆互联网或手机等终端,欣赏有线电视公司提供的视频内容,从而将服务从有线电视延伸到以流媒体为主的电脑、手机、平板等多终端。2013年1月,调研公司GfK(总部位于德国纽伦堡,是全球五大市场研究公司之一)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半数的美国付费电视用户使用过TV Everywhere服务⑤。

打造统一的播出平台,并非意味着内容在不同屏幕上简单的照搬。针对很多美国观众看电视时同时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这种“一心多用”的收视特点,美国有线电视专门打造“二屏”专属内容。2013年7月,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环球电视集团与YouTube达成合作协议,从秋天起NBC各种节目的商业广告、视频片断、幕后采访以及其他特色节目受众都可在YouTube网站上免费收看⑥。其《谋杀》剧组拍摄的“第二屏”内容,每个季度每集吸引视听新媒体用户超过100万⑦。

(二)开发手机专用App,拓展移动应用新领域

移动运用被越来越多的美国主流媒体所重视。美国有线电视越来越重视与消费电子厂商的融合,纷纷为各种主流视听新媒体终端(包括三星智能电视、微软Xbox360、Roku⑧、苹果高清电视机顶盒产品Apple TV等)开发专用App,传统有线电视成为互联网电视的内容服务提供商。

康卡斯特于2013年8月开始测试一款针对iOS(苹果手机操作系统)平台设备开发的云端DVR(数字视频录影机)App,2014年推动用户使用如Xfinity・TV・Go等服务,用户可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访问全部直播电视、VOD(视频点播)和DVR。2014年,康卡斯特这一举措将在美国大部分地区铺开。Adobe预测,2014年,通过移动设备观看视频的用户将达40%⑨。

为用户提供游戏服务也是传统媒体提供的移动增值服务之一。迪士尼(Disney)移动部门第一款独立形象的iOS平台游戏《鳄鱼小顽皮爱洗澡》,两个月后就成为79个国家App Store付费游戏排行榜冠军,下载量超过300万,游戏标价0.99美元,迪士尼收入至少300万美元⑩。

(三)提供社交电视服务,提高节目互动性

康卡斯特正在开发一种社交电视技术,可将脸书(Facebook)用户推荐的节目集成到其下一代Xfinity・TV节目指南中,其中“好友趋势”功能可以为用户提供Facebook好友在葫芦、奈飞(Netflix)和电视上观看最多的节目内容。康卡斯特甚至还在该服务中设计了“赞”键,电视观众可用遥控器选择他们“赞”的节目内容。

有线运营商Cablevision研发的社交电视技术,支持订户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进行语音或者视频交流。这套系统还可帮助用户发现朋友,或发现虽不认识但是有相同兴趣的观众。

二、电信运营商创新服务模式,提供跨网跨终端视听业务

电信运营商是三网融合的重要主体,他们拥有先进的网络和庞大的用户规模。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他们将业务向视听领域渗透,提供跨网跨终端服务,成为视听产业重要主体。

美国电信公司Suddenlink为推进“电视无处不在”战略,大张旗鼓地推出互联网电视服务,成为美国为数不多的几家拥有官方认证的网络视频服务的公司。该公司还将其服务推广到一系列移动终端上,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与此同时,Suddenlink的子程序已经能通过苹果平板电脑(iPad)、苹果手机(iPhone)和一些使用安卓(Android)系统的手机获得HBOGo内容。

威瑞森作为美国最大的无线通信提供商和本地电话交换公司,大力推动其FiOS・TV和FiOS・Internet产品的市场渗透率,提供跨网跨终端互联网电视服务。2010年2月,威瑞森付费电视FiOS・TV服务推出了一项免费业务,用户可以把手机当成电视遥控器来远程控制高清机顶盒,实现家庭FiOS网络与手机的结合,提供手机到电视端的体验。截至2013年第3季度,威瑞森FiOS TV和FiOS Internet用户分别为520万和590万,其渗透率分别为35%和39%。

三、互联网与IT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推动视听产业繁荣

互联网企业与IT企业是视听新媒体领域最活跃的市场主体,他们根据自身优势,打造平台,吸引用户,很快发展为平台级视听服务主体,较快地推动了视听新媒体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一)终端厂商以软硬件一体化抢滩视听新媒体市场

苹果以Apple・TV机顶盒布局视听新媒体市场,共计销售1300万台,占据机顶盒市场主导地位。通过苹果音乐播放器(Airplay)凸显多屏互动和苹果公司推出的数字媒体播放应用程序(iTunes)平台价值,强化封闭苹果生态圈。目前,iTunes在苹果各个终端实现了统一登陆,音视频内容可在电脑(Mac)、手机(iPhone)、平板电脑(iPad)、便携式移动产品(iPod・touch)以及电视(Apple・TV)等终端上同步,不仅为用户打造了卓越的使用体验,实现苹果多终端立体式传播,并强化了苹果与内容商、软件商等的谈判筹码,进一步加强了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而与Windows操作系统相容的iTunes智能管理软件的推出,使Windows系统的电脑(PC)用户可以享受iTunes・Store提供的在线音视频消费服务,并且实现Windows系统PC与苹果各个终端视听内容的同步与集成管理,大大提高iTunes音视频业务拓展的灵活性。iTunes自身也从一款应用软件发展为苹果各终端集成管理平台和视听业务的创新枢纽。苹果新近推出的iTunes Match、iCloud等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功能应用,实现了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的内容传输,用户以每年24.99美元的支出就可将匹配计算机内完整的音乐资料库存储在iCloud云端,统一管理,随时随地调用,而不占用内存。

(二)通过终端抢占入口

拥有终端用户,相当于通过特定的渠道向用户提供视听内容服务。不少信息技术企业通过终端抢占入口进入视听新媒体市场,并获得快速发展。终端入口包括智能电视一体机和互联网电视机顶盒。其中,机顶盒比昂贵的智能电视机实惠,也更容易更新换代,而且能实现互联网丰富的功能,包括连接互联网在线播放海量流媒体视频,使用应用程序、玩游戏等。在美国,机顶盒逐渐成长为拥有庞大市场的新型家庭娱乐设备。包括谷歌、苹果、三星等公司都开发机顶盒产品。而Roku公司则立足机顶盒终端,通过抢占互联网电视入口,与内容、应用提供商广泛合作并进行广告分成,实现从终端向平台的延伸,牢牢占据市场重要地位。截至2013年底,Roku在美国的地位仅次于Apple TV,在美国地区的总销量超过500万台。

(三)通过操作系统成为互联网产业链重要一环

互联网电视主流的操作系统是苹果的iOS与谷歌的安卓(Android)系统。苹果的操作系统是封闭式操作系统,主要应用于苹果系列硬件。智能电视机操作系统市场大部分是Google开发的Android系统。Android系统最大的优势就是其系统的开放性、服务的免费性和与互联网的无缝对接。对于软件开发者来说,Android平台为第三方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泛、自由的开发环境。基于Android全开放式平台,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安装和卸载第三方应用程序。Google・TV基于开放平台战略,将建立一个全新的数字家庭娱乐系统。通过将操作系统授权给终端制造商,植入Chrome(谷歌浏览器)、YouTube、Googleplay和谷歌地图等网络服务,抢夺OTT TV市场。

(四)以用户切入视听新媒体市场

亚马逊以其成熟的渠道以及庞大的用户规模切入视听新媒体市场,很快获得成功。2011年2月,亚马逊开始进入互联网电视市场,向Prime付费服务订户推出视频服务。Prime服务订户每年支付79美元,就可获得大部分订单免费两天送货到达,并免费享受无限制、无广告的电影和电视节目服务。亚马逊这项服务将提供超过5000个视频节目。2013年6月,亚马逊与维亚康姆(Viacom)签署了2亿美金的订阅流媒体服务协议,包括4000部电视剧集的播出版权。2013年11月,亚马逊日本公司推出了面向日本市场的“即时视频点播”服务,日本用户可从亚马逊平板终端“Kindle・Fire”上购买或租借到逾2.6万部国内外电影或电视剧等。东宝、松竹、20世纪福克斯等电影公司以及日本放送协会(NHK)、富士电视台等电视台都为其提供电影或电视节目,用户可通过电脑收看节目。

亚马逊云计算为视频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2013年11月,亚马逊的云服务部门AWS(Amazon Web Services)推出Amazon App Stream,可将储存在亚马逊AWS上的高清视频或3D游戏等内容,同步到各种移动设备中,进一步提高了对用户的吸引力。截至2013年底,亚马逊视频在美国OTT・TV市场的份额为13%。

(五)以内容服务直接进入市场

内容是视听新媒体服务的核心资源,通过丰富海量的内容吸引用户是视听新媒体产业的基础。任何一家视听新媒体企业都会通过各种方法汇聚丰富的内容,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内容服务。以海量内容为独特优势崛起的视听新媒体主要包括奈飞和YouTube两种不同的商业模式。

奈飞定位于视频内容服务商,以其丰富的内容获得用户青睐。奈飞自身并不涉足终端,而是积极与美国所有智能电视产品包括智能电视机、机顶盒、蓝光播放机和游戏主机等多种设备商合作,内置奈飞App至各个终端,实现对终端市场的高度占有率。2013年,奈飞将内容推向机顶盒,使用户可以直接在电视机上收看节目。同年9月,奈飞与英国维珍传媒(Virgin・Media)达成协议,将其流视频服务通过TiVo机顶盒整合到维珍传媒。10月,奈飞与康卡斯特等美国付费电视运营商达成协议,以机顶盒的形式为有线电视用户提供在线视频服务;亚马逊也推出互联网电视设备以访问奈飞。11月,奈飞推出新用户界面,打通多种联网设备,包括PlayStation`3、PlayStation 4、微软游戏机(Xbox 360)和Roku`3、智能电视和蓝光播放器等,以改善用户浏览、发现和搜索内容的方式。到2013年10月,38%的美国用户使用奈飞,奈飞成为美国最大的互联网视频内容服务提供商。在奈飞的用户中,有65%的下载来自电视机端,其他则来自平板电脑和个人电脑。奈飞每月对其视频订阅用户征收7.99美元的会员费。奈飞坚持不添加广告,因此也没有任何广告收入。目前,奈飞是全球十大在线视频网站中唯一收费的网站,也被称为观众最多的“有线电视台”。奈飞2014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14年7月21日,公司免费试用期用户和付费用户超过5000万人,其中付费视频订户达4799万人,占比高达95.98%,同比增长34.7%。

截至2013年3月,YouTube每月独立用户数量已经突破10亿,其中美国国内用户1.539亿。全球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ComScore)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6月,全美国平均每位网友花500分钟收看YouTube内容,创下历史新高,与2012年同期的15分钟相比更是增长显著。最新数据显示,每个月,全球有10亿人访问YouTube,共计观看视频时长约为60亿小时。每一分钟有超过100个小时的内容上传至该平台。庞大的用户规模以及超长的浏览时间吸引广告主、内容生产商不断涌向YouTube,入驻YouTube平台。摩根士丹利数据显示,YouTube2013年总营约40亿美元,利润达到7.11亿美元,到2020年,YouTube营收将突破200亿美元,利润将达50亿美元。

四、技术创新是视听新媒体产业创新繁荣的根本力量

技术创新是推动视听新媒体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美国技术创新力量雄厚,不断推出各种新产品、新技术,使视听新媒体不断涌现出各种新服务,推动了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一)终端创新

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终端成为推动视听新媒体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视听新媒体终端形态极为多样,有针对传统电视机的机顶盒,如Apple・TV、Google・TV以及Chromecast电视棒、三星流媒体机顶盒、微软生产的游戏机Xbox・360,还有智能电视一体机以及各种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ad)等。与单纯的在线视频提供商奈飞、HuLu或者传统电视运营商不同,微软、苹果、谷歌、亚马逊通过控制终端,为用户提供硬件设备,试图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产业链竞争。

1.机顶盒产品推陈出新

机顶盒是视听新媒体终端最重要的产品形态,主要针对客厅电视机存量市场提供服务,由于价格便宜、功能多元、市场庞大,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

谷歌在终端市场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较早推出Google TV。此后推出Chromecast电视棒。该电视棒能让在电脑Chrome浏览器中查看的内容投影到电视机上。2013年10月,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统4.4版本,将增强智能电视相关功能,包括为智能电视开发更易操作的用户界面、强化电视与手机之间的交互功能以及搭建智能电视相关应用开发环境。同时,谷歌还计划将Google TV更名为安卓电视(Android TV),让安卓操作系统与未来的智能电视战略保持更加紧密的关系。

苹果通过硬件Apple TV直接进入客厅大屏。2007年苹果了Apple TV,通过这款机顶盒,用户可以从网上、iTunes上查看内容,并显示在电视屏上。苹果Apple TV机顶盒软件升级至6.0版本后,其新增功能“Airplay from iCloud”可以直接将云端内容分享到Apple TV上播放。2013年,苹果Apple TV机顶盒的销量达到650万台,比2012年的500万台增长30%。苹果TV机顶盒占领了美国三分之一的份额,在西班牙更是占主导地位。将来,苹果电视机有可能会像iPhone一样席卷电视机市场。

2014年3月,亚马逊推出了Fire・TV室内多媒体娱乐机顶盒,用户可以用它将电影、电视节目、照片、游戏等等内容导到电视机上。

2.智能电视一体机不断涌现

智能电视一体机是视听新媒体的重要终端形态。谷歌、Roku等均已进入智能电视一体机市场。2014年1月,Roku与中国海信集团联合了双方合作生产的Roku-TV,支持Wi-Fi连接,这将成为北美新兴的互联网电视市场的主流产品之一。

3.游戏机功能不断增多

游戏机作为重要显示终端,也进入视听新媒体终端市场。微软利用自己的Xbox・360开展视听业务,并将Xbox打造成为娱乐平台。微软还分别结合英特尔(Intel)以及宏、华硕等制造商,推出具有联网收视功能的多媒体联网设备(CMD,Connected Media Device),以期切入视听新媒体市场,并获得重要市场份额。根据从事消费者与销售渠道调研的全球市场研究集团(NPD)统计,截至2014年1月6日,Xbox・One一共卖出了300万台,全球有7200万人在使用Xbox游戏机。

(二)不断改进其他技术,提升用户体验

视听新媒体技术涉及多产业链各个环节,除了终端技术日新月异外,内容制作技术、显示技术、存储技术等的发展也不断提高着用户体验,吸引更多用户使用视听新媒体。

1.内容制作与显示技术的创新

4K超高清电视为观众提供卓越收视体验。目前,节目制作正在向4K标准靠拢,奈飞的电视剧《纸牌屋》在拍摄以及制作时都支持4K画质。亚马逊2014年所有原创剧都将采用4K超高清格式。奈飞和亚马逊采用4K视频格式,将有助于推动电视机制造商生产支持4K超高清内容的下一代电视机。NPD预测,4K电视2014年的出货量将增长至1270万台。

2.智能推荐节目

个性化推荐节目是视听新媒体提高用户体验的重要方式。2013年1月,谷歌在LG、索尼、松下等智能电视机推出Youtube视频服务功能,用户可通过手机上的YouTube应用远程控制电视里的播放内容,并在电视上观看来自移动设备的视频,或直接在电视中播放播放列表中的视频。家庭成员还可在同一网络上共享一个播放列表。YouTube这一功能还将支持飞利浦、三星、夏普、东芝等智能电视。奈飞新推出一项“配置文件”功能,以解决“推荐污染”问题。该功能可以给每个用户提供他们“最近观看”和“即时队列”的列表,而不至于被其他用户节目单打扰;用户还可通过这一功能将特制配件链接到Facebook账户并进行分享。奈飞这一功能支持PC、iPad、iPhone、PS3、Xbox360、苹果电视以及智能电视机、蓝光播放机等终端。

3.储存技术创新

大数据的运用带动了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2013年,亚马逊推出了云存储服务,用户可使用亚马逊的网络“云驱动器”储存音乐、照片、视频等数码文档,然后通过电脑或安卓智能手机接入互联网播放。

(三)人机互动技术

目前,人机互动技术主要包括智能推荐节目及语音搜索或语音遥控。亚马逊推出的FireTV机顶盒,可根据用户喜好推荐一系列新电影、新电视剧,以及各种应用软件与游戏。亚马逊还将“ASAP”当作该机顶盒的另一个卖点,ASAP功能可以预先缓存你可能喜欢的视频,当你播放的时候,试想一下,如果它正好猜对了你所想看的节目,那么你看视频就无需等待了。亚马逊机顶盒可通过语音控制遥控器实现语音搜索,用户在一个吵闹甚至有回音的空间内也可分辨出自己的声音。

(本文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三网融合背景下国外视听新媒体产业创新与政策创新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第9篇:网络视听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读者服务;读者活动;广西图书馆

[作者简介]张春燕,广西图书馆借阅部主任,馆员,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5―0147―03

读者服务工作是指图书馆采用各种形式和手段直接满足读者需要的活动。广西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从最初的重藏轻用,逐步发展为藏用并重;由为少数读者服务,发展到为广大公众服务;由被动提供文献资料,发展到主动开发信息资源;由传统的手工服务发展到自动化、网络化服务。在不断创新和变革中,读者服务工作现已形成了符合时展、适应公众需求的现代图书馆服务机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读者服务展新貌

(一)改进服务方式加强阵地服务

上世纪70年代末,广西图书馆主要采取闭架借阅的服务方式,1979年全年共接待读者205,122人次,图书流通293,585册,持证读者13,758人。1985年搬入新馆后,实行了闭架、半开架、开架借阅相结合的服务方式,读者数量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1986年接待读者359,000人次,图书流通量331,000册次。1996年实现了流通管理自动化,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借阅和卡片目录查询,服务手段发生根本性改变,九十年代平均接待读者475,810人,流通书刊423,406册。2004年,改扩建后的新阅览大楼对外开放,在原中文普通图书全开架的基础上,扩大开架范围,增加了中、外文现报刊、部分外文图书开架服务,基本实现了全方位中外文书刊的开架阅览和外借,深受读者欢迎。预计2006年接待读者700,000人次,流通书刊600,000册次。广西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二)开辟服务领域拓宽服务渠道

为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实现公平服务的理念,广西图书馆在做好阵地服务工作的同时,依托汽车图书馆长期开展馆外流通服务。1992年成立了汽车图书馆,14年来,始终坚持到各服务点开展书刊借阅工作。部队、农村、厂矿、学校、社区、监狱、福利院都有汽车图书馆服务的身影,目前已建成21个成人服务网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广西电视台、南宁电视台等媒体都曾先后进行了报道,并亲切地称汽车图书馆为“文化大蓬车”和“精神食粮专车”。

(三)依托资源优势创新特色服务

2004年,南宁成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根据馆藏特色,结合广西经济文化发展和读者需求,广西图书馆新建了东盟文献专题阅览室,集中收藏有关东盟各国的文献资料,为了解、研究东盟各国的国情提供专题服务。除加紧面购外,还通过各种方式拓宽征集渠道,从组建该室至今不到两年时间共征集各类书刊、资料约五百册(份),充实了馆藏。通过利用该室的东盟专题文献,为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相关项目的设计及实施提供了大量资料,此外还有多名读者利用该室资料完成了个人学术著作。2005年,该室还通过南宁时空网组织了一次“东盟语角”活动,扩大了阅览室的知名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四)体现人文关怀服务弱势群体

为弱势群体提供知识援助是广西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要部分。2003年与自治区残联合作成立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在电子阅览室开设盲人有声读物阅览专区,免费为视障人士提供上网服务,免费借阅有声读物,免费刻录视听资料光盘。

2005年5月与《当代生活报》联合在佳得鑫・水晶城工地建立了农民工阅览室。2006年实行新的办证制度,为残障人士、低保人员、高龄老人办理免费借书证。此外,还长期利用汽车图书馆为绿宝石儿童村、市盲聋哑学校、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免费提供书刊和音像资料借阅服务。

二、把握时代脉搏开展多元服务

(一)开创广西视听服务之先河

由广西图书馆自行设计的视听室于1985年7月对外开放,该室功能齐全,设有播放大厅、缩微阅览室、听音室、服务台等。配有中型投影银幕、彩电、录像录音设备。可进行电视、电化教学、幻灯放映、电影播放及听音、阅读、转录和其他声像资料服务,开创了广西视听服务之先河。该室先进齐全的设施及功能吸引了各界人士,日本学术报告团、泰国文化代表团前来参观访问,还承办区内外七十余场各种学术活动,受到国内外读者与参观者的一致好评。此外还举办了图书馆视听设计、服务研讨班,为区内外图书馆界开展声像服务培养了人才。视听室的设计和服务项目曾获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成果四等奖。

(二)电子阅览服务不断完善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并以其特有的快速、高效和便捷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为适应这一趋势,满足读者的需求,电子阅览室于1998年11月正式开放,该室每天开放12个小时,共有20台电脑,至2004年11月止,年平均接待上机读者10,000多人次。2004年11月新电子阅览室重新对外开放,增加电脑至100台,每天开放14个小时。新电子阅览室充分发挥自身功能,为读者提供馆藏书目数据库的检索、多媒体光盘阅读、计算机知识培训、网络信息查询、数字图书阅览等服务,2005年全年接待读者83,000多人次。

(三)网上参考咨询服务倍受欢迎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以网络为工具,以电子资源为基础的咨询服务以其快捷、方便的特点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2004年7月广东、广西两省区以文化合作的方式,成为“联合参考咨询网”的合作成员,2005年6月广西图书馆成为九馆合作项目成员之一。其宗旨是以数字图书馆馆藏资源为基础,以因特网的丰富信息资源和各种信息搜寻技术为依托,为社会提供网上参考咨询和文献远程传递服务。内容包括:提供馆藏图书、专利、标准和法律法规的在线阅读或网上订购信息;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的全文下载;提供图片、多媒体资料以及网上信息。2005年共完成网上解答咨询9,800条,读者满意度达到86%,在联合参考咨询42个合作馆中排名第八位。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咨询服务,信息服务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三、读者活动创精品

广西图书馆除了提供文献借阅、信息服务外,还充分利用文献资源、场馆资源、社会资源的优势,开展讲座、举办展览等读者活动,努力营造和谐、文明的文化氛围,树立了图书馆良好的公众形象,获

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一)创办书评社,做好导读工作

书评工作是开展图书宣传,引导阅读的重要途径。1986年,广西图书馆创办了书评社,根据不同时期读者阅读的不同倾向,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书评活动。邀请了理论界,文学艺术界的专家、学者举办了14场专题讲座,专题报告。如著名作家武剑青同志作了《当前文学创作状况和存在》《八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特征》等专题报告;广西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樊篱同志和区文联彭洋同志分别作了《文艺批评的若干问题》的报告;针对青年读者怎样读书的问题,邀请原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名誉馆长罗立斌同志作了《读书与做人》的专题报告,引导青年如何读书与怎样做好接班人,在青年读者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针对当年学生中出现的“琼瑶热”和“三毛热”,曾先后组织读者开展了“琼瑶作品讨论会”和“三毛小说座谈会”,并在报刊上发表评论,引导和帮助广大读者正确地阅读这些文艺作品。这些活动的开展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首府各大新闻媒体曾多次给予报道,《中国青年报》《新书报》也先后报道了这些活动,充分肯定了这些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二)成立读者协会,积极开展读者活动

为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利用图书馆,1993年3月广西图书馆成立了读者协会,这是广西区内成立的首家读者协会,仅当年就发展会员200多人。配合各时期工作,读者协会举办了多次有影响的大型活动,如1993年主办了“纪念诞辰一百周年书展”;1995年举办了“爱国主义书画展”;与南宁市二十六中联合举办了“95读书夏令营”、“美中文化比较”英语专题讲座等等,广西电视台等区内多家媒体均作了报道。此外,读者协会还积极参与每年的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知识工程”等活动。从2005年起,利用改扩建后大厅的场地,读者协会通过与首都图书馆、广西残联、广西老年大学等单位联系,举办了多场公益性的有关文化、卫生等方面的书画及摄影展,受众达到2万多人次。同时每个周末免费播放电影,并组织专题讨论,旨在提升读者的鉴赏能力。这些工作的开展,增强了图书馆与读者的沟通与交流,提高了人们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求知的学习氛围,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1993年,读者协会编辑出版了小报《书伴》,该报融知识性、趣味性、时效性为一体,主要栏目有:图书馆知识,广西图书馆藏书结构、布局、服务方式,馆藏新书介绍,阅读指导,读者心得,邕城畅销书榜,出版发行动态等。小报出版后吸引了许多读者,倍受欢迎。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处曾来信说:“……《书伴》小巧玲珑,排版印刷精美,内容丰富多彩。我们为图书馆界绽开的这朵小花感到由衷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