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育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安全教育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有关联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的一种义务。与专项安全教育不同,学科的安全教育是渗透性的教育,是教师把安全教育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它是经过教学内容的过渡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因此,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渗透安全教育,安全教育的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有关联,这就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例如初中化学有关“水的净化”的教学可以进行“野外饮水安全”为主题的教育。教师不能为了需要而随意在任何课堂硬生生地插入一个安全教育,这样会破坏课堂教学,安全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安全教育内容必须具有实用性
教师实施的安全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促进个体自我保护技能的形成,所以教育内容必须具有实用性。实用性是指对于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在设计安全教育内容时,应该多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分析当地多发事故的成因,总结出有关易发事故的教育内容,使安全教育有针对性。另外多结合近期国内外的热点事件,如问题食品、矿难、火灾、污染事件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些重大事件展示在学生面前,这种教学手段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更利于教师实施安全教育。
3.安全教育内容必须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安全教育的对象是中学生,教师设计的安全教育内容必须与中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安全有关,而且要让他们容易接受,这就要求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的统一,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这种统一是容易达到的。多媒体教学容量大,内容和形式可以多变,特别是动画和视频,能满足学生的感观需要,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科安全教育内容的设计方法
安全教育内容设计工作主要包括确立安全教育主题、素材的搜集和整理、课件的制作等,设计思路有以下几种。
1.由教学内容确立安全教育主题
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每个单元都有与安全教育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是初中所有学科里最容易结合安全教育的科目。由教学内容确立安全教育主题是最常采用的设计思路,最简便的方法是:在备课前先搜集罗列出适合使用的、尽可能多的安全教育主题,再与各个教学内容一一对照,使主题与教学内容对号入座。在备课时则根据安全教育主题搜集案例或其他素材,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搜集案例和素材的工作并不是难事。下一步工作则是整理素材和设计制作课件。例如“酒精”这一教学内容的安全教育主题可以设计为“不要酒驾”,再根据这个主题在互联网上搜集有关因酒驾发生交通事故的视频和相关素材,把这些内容穿插在教学课件中。
2.由安全教育主题选择教学内容
在特定情况下,因学校安全工作或是形势的需要(如近期出现了严重安全事故等)确立一个安全教育主题,教师根据这一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安全教育内容设计。如某学校因学生在夜间使用蚊香而发生失火事件,在这种情况下,确立的安全教育主题可以是“安全用火”或是“火灾自救的方法”, 选择相关联的教学内容为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的“燃烧和灭火”。如果有多个教学内容可以选择,应按照“就近”的原则,所谓“就近”就是教学时间最接近、安全教育内容与教学内容最接近,前者可优先考虑。如某地有几个未成年人因钻进密闭的垃圾箱烤火取暖而窒息死亡,有关联的教学内容有“氧气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氧化碳的性质”等,教学时间最接近的内容优先选择。
3.由案例确立安全教育主题再选择教学内容
每年国内外都有一些重大事件发生,这些事件会成为社会新闻热点,其中有部分属于安全事故,化学教师应该多关注这些事件,从中选出一些典型事件作为安全教育的案例。教师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确立一个安全教育主题,再依据主题选择教学内容。例如从广西龙江河镉污染这一案例可以确立的安全教育主题有“如何防止重金属污染”、“ 实验室如何防止水体污染”、“注意野外饮水安全”等。与第一个主题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有“盐”或“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与第二个主题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有“绪言” 或“水的净化”; 与第三个主题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有 “水的净化”或“溶液”。可见同一案例可以确立不同的主题,同一主题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采用不同的主题或选择教学内容。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永恒的主题,安全教育内容的好坏关系到安全教育的成败,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科的安全教育将在学校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运来.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民族高校;美育;课程建设
一、问题提出及已有研究梳理
美育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情感及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一方面,美育对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陶冶道德情操、实现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美育作为民族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美育对于学校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的直接作用,国内外关于学校美育的研究成果整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成果主要集中于美育的内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评价方式、师资建设等方面。关于美育的内涵方面,杜卫认为现代美育的本义是感性教育[1],曾繁仁认为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2]。对于课程设置,樊美筠等提出学校美育课程应是一组课群[3],赵伶俐提出“综合性美育”“整合式美育”的理念[4]。关于美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王旭晓、周军伟提出将“六艺”放入当今的美育教学中。[5]至于评价方式,曾繁仁提出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2];樊美筠等提出评估原则,并要求以能力测评为主,知识掌握为辅[3]。关于师资建设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所有教师的美育培养以及在新课程或大美育背景下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如何应对和满足这一要求。总之,目前关于美育的研究注重理论研究,对美育实践的研究相对薄弱,关于民族高校的美育的针对性研究较少。
二、民族高校美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民族高校美育课程建设存在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美育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民族高校美育课程设置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未能体现民族特色,美育课程内容未能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问题。以某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实践课程开设的有“景点景区专业实习”“旅游审美实践”等,美育实践加上专业课实践的学分值占整个专业教学计划总学分的比例只有12%,显然,实践课程并未得到重视。如果真正落实审美实践课程,在旅游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学生就可以真正理解“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审美”,将会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比课堂教育来得更直接,效果会更好。
(二)美育课程师资匮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规定,普通高校中担任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应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0.15%~0.2%,并且规定专职教师人数的比例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一半。然而,就笔者所在的民族高校,本校美育专业教师力量薄弱,人数远未达到这一规定数额,也没有专门的美育师资队伍,这是民族高校美育的普遍现象。民族高校有自己的教学优势,比如有专门懂得并教授民族歌曲、民族舞蹈、民族文化的教师,但是音乐舞蹈、民族学在这些高校是作为专业进行设置的,并未将专业优势与全校美育教学通识课程有效融合。艺术专业教育不等于艺术通识教育,艺术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精通艺术知识和技能的专业艺术人才;艺术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敏锐而深刻的艺术兴趣,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知、想象、体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因而,即使有充足的专业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由于美育与专业艺术教育教学的差异性,美育师资队伍仍显匮乏。
(三)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民族高校美育课程大多以公选课的形式开设,而公选课的授课模式大多数是理论课,缺乏实践。美育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一样,大多数以知识化的模式进行考核评价,未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以笔者所教授的旅游美学课程为例,此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既是专业课也是美育课,课程在进行设置的时候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两部分。理论课部分以知识化、标准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此种方式,只能考核学生对于一般文化知识的接受程度,无法考核学生对于美学知识的细腻化的审美情感与个人体验。实践课部分以学生的实践报告、PPT演示的方式进行考核,可是学生对于美的感悟、体验、情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并用实践报告的方式进行传达,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想象无法通过标准考核的方式进行评价。因此,尽管笔者在实践课程中采取了多种考核方式,还是难以给审美体验一个固化的标准。美育课程评价亟待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完善审美教育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如何用更合适的考核方式激励学生对艺术和审美的兴趣,在考核与学习之间形成正向激励的循环模式。
三、民族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的建议
基于民族高校的办学优势,针对民族高校在美育课程建设方面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新时代民族高校应整合并健全美育课程内容,构建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美育教材体系;建立和健全美育课程建设的师资体系;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评价机制和管理体制。
(一)建设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美育综合课程体系民族高校的美育课程应该将美育基础理论课、民族文化课程作为通识必修课程,将文化艺术课程,比如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园林、影视、戏剧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构成有核心、有序列、多层次的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综合美育课程结构体系。文学艺术的选修课程需要设置选修的学分,并和各学科专业课程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增强专业课程的综合性,挖掘相关学科的美育教学资源。民族高校的美育课程与艺术技能课程、美学专业课程的区别在于:美育不是学一门技术,而是用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格涵养的。民族高校的美育课程应该突出民族高校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艺术优势。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包括民风民俗、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是民族高校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资源。民族高校美育课程应该突出这方面的特色,设置综合性的美育课程,将文化融入专业课教育中,使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受到文化的涵养。以笔者所在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民族文化旅游课程很好地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与旅游地经营管理结合起来,将文化、旅游、审美融为一体。比如,以彝人古镇、西江千户苗寨、恩施咸丰土司城、乌镇等典型民族文化旅游景区为案例,分析休闲小镇的发展要素、民族村寨的发展优势、民族地区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江南特色文旅小镇的发展启示等。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笔者结合学生在民族地区的实践,进行知识的梳理以及融会贯通,让学生体会自然、文化、生命、情感融合为一的家园感。[6]为使课程合理运行,还必须构建美育教材体系。民族高校美育教材应该具有民族特色,并且是一个完整系列,它包括专业课教材、必修课以及选修课教材,也可以延伸到美育讲座等。
[关键词]医学院校 美学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216-01
一、何为“美学教育”
1793年,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以书信体写成的《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2]一书,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意义,被后人称之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我国在二十世纪初,老一辈教育家、李泽厚、丰子恺等就提出了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所谓“美育”就是能够陶冶人的情趣,培育受教育者的欣赏品味,开发其创造潜能的过程。美学教学是对相关美育理论进一步系统和概括的论述,在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美学教育的功能
在高等院校开设美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艺术教育与美学教育各有侧重,艺术教育以创作与文化的理解为主,而美学教育则通过对学生美感培养,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它能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在政治、道德品质和思想感情等方面健康地成长;同时,美的教育对体育教育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调剂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果。
三、平凉医专的美学教育实践
1.依托专业特色,开设美学教育课程。
一是通过专业美学教育课程的设置,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素养。平凉医专护理专业为省级特色和教改专业,现有在校生两千多人,《护理礼仪》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对护理基本礼仪知识的学习,培养和塑造护理专业学生整洁的仪表,优雅亲切的举止,热情关怀的语言,熟练精湛的护理技术和执着敬业的奉献精神,,以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赢得社会的认可,患者的信任,从而对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在护理专业学生体育课教学中开设的形体训练教育,在训练和塑造学生形体美的同时,培养护理专业学生高雅的气质和风度, 增强学生的内涵修养。
二是通过开设专业选修课,增强学生体验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平凉医专目前面向省内招生,生源大多来自农村,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尤其是艺术素质比较薄弱。为此,学校在各专业选修课中增设了《诗歌欣赏》、《经典诵读》、《大学美术》、《音乐欣赏》等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文化综合素养的培育,以艺术作品赏鉴来提高学生美学鉴赏能力,使学生在古今美学精品的感化教育下,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与艺术品位。
2.立足校园文化生活,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
平凉医专现有各类学生社团26个,学校每年以 “红五月”校园文化艺术节为依托,通过开展校园歌手大赛、宿舍文化节、国学知识竞赛、义诊下乡等系列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大力提升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让学生拥有一个身心健康和个性鲜明的大学生活。
3.创建现代园林校园,对学生加强德育渗透。
平凉医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高度重视校园绿化工作,以“生态型、园林式、人性化”为建设理念,以“绿色、生态、人文、和谐”为标准,以建设“园林式校园”为目标,努力打造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大学校园。经过多年努力,校园绿化面积近5万平方米,绿化率达41%,绿化覆盖率达63%。“一砖一瓦皆美景,一草一木总关情”,学校把医学文化和校园之美有机地融为一体,努力达到人与校园和谐共处,创造育人的最佳环境,以馥郁优美的校园环境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加强美育教育。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美学教育的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笔者通过对平凉医专各专业课程设置的查询和通过对周边兄弟院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电话采访发现,在各院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还没有明确提出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二是缺乏系统性。在开设的美育选修课中,由于受学分和教学基础条件限制,各课程的授课对象有限,另外,由于受课时的影响,相关课程在授课内容上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对于开展的专题性校园活动,由于活动的专业性程度和组织水平的限制,学生的参与程度也不尽相同。整体的美学教育缺乏系统性的组织、规划和实施。
三是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结合的还不够紧密。主要体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和授课的内容上,大多以各课程研究范畴内的传统内容为主,授课教师在讲授内容上也很少和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相结合,内容和目标互相脱节。
五、意见建议
一是更加重视美学教育对医学教育的促进功能。医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德技双馨的医学专门人才,审美欣赏、审美创造应贯穿于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美学理论对医学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只有通过医学美的创造,才能推动医学科学地发展。
二是将美学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学者提出,人文素养是当代大学生的优势竞争力,而人文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学生的审美素养。加强美学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的自身发展的要求,是适应当今社会人才竞争的需要。无论是高校还是学生自身,都应该更加注重并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组织和实施。
三是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美学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加强对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周边文化的塑造,强化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作用,通过全方位构建文明的校园环境、求实的学风、严谨的校风,使积极的校园文化成为衡量善恶美丑、是非曲直的标准,并转化为学生对荣辱观念的判断标准,真正做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
四是应用美学理论指导医疗实践。应用美学理论指导医疗实践,使医护人员在明确什么是美与丑、善与恶概念的同时,塑造出崇高的敬业精神、渊博的知识内涵、优美的动作姿势、敏锐的观察能力及和蔼可亲的处事态度等的医护人员形象。
参考文献
[1] .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 .美学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 王峰.医学美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就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提出意见。
一要明确思路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学校艺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艺术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学校艺术教育特点与规律,统筹推进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探索艺术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的途径与方式,合理配置艺术教育资源,着力加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艺术教育发展的差距,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和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多元评价制度,强化和完善艺术教育保障机制,努力破解当前艺术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学校艺术教育规范科学发展。
二要抓住重点环节,统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学校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艺术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开设艺术课程,确保艺术课程课时总量不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占总课时9%的下限,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按总课时的11%开设艺术课程,初中阶段艺术课程课时不低于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总课时的20%。普通高中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保证艺术类必修课程的6个学分。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保证72学时。普通高校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丰富的艺术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性学习。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学校要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艺术活动。开展学生艺术活动要以育人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导向,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要加强区域内艺术教育统筹力度,多渠道解决艺术师资短缺问题。要根据课程方案规定的课时数和学校班级数有计划、分步骤配齐专职艺术教师,重点补充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镇(乡)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的艺术教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师资格标准,组织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师资格认定。在职务评聘、奖励、进修、培训等方面,要保证艺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艺术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外艺术活动辅导工作要计入工作量。要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形成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合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学校艺术教育,开发利用校外艺术教育资源,将更多的文化建设项目布点在学校,并尽可能向当地群众开放,实现艺术教育资源共享。
三是建立评价制度,促进艺术教育规范发展。要建立中小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制度。依据普通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组织力量研制学生艺术素质评价标准、测评指标和操作办法,2015年开始对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要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公示制度。要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
四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艺术教育保障机制。要加强组织领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艺术教育领导工作机制,地(市)、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管理艺术教育的相关部门和负责人。各级教研机构要配备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教研员,并建立艺术教研员准入、研修、考核机制。要保障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配置。各地教育财政投入中要保证艺术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确保艺术教育经费随教育经费的增加相应增长。鼓励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增加艺术教育投入。要合理配置艺术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区域内艺术教育均衡发展。要加强艺术教育督导与宣传力度。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综合督导评估和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开展经常性的督导检查,并向社会公示。要在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中加大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艺术教育的宣传力度,吸引全社会都来重视、支持学校艺术教育,尊重、关心艺术教师,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近日福州市人民政府了《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学校规划建设、教师队伍、素质教育、特殊群体、相关保障等方面提出20条主要措施,并列出13件重点项目清单,确保2020年福州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实现基本均衡发展,有条件的县(市)区基本达到国家优质均衡发展要求。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具体如下:
《实施意见》主要内容
我市《实施意见》在国务院和省政府实施意见的基础上,紧紧结合福州实际进行创新延伸,将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的期待作为重点努力方向,从学校规划建设、教师队伍、素质教育、特殊群体、相关保障等全面施策,确保2020年我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实现基本均衡发展,有条件的县(市)区基本达到国家优质均衡发展要求(高于全省发展目标)。
(一)总体结构。
全文共分四大部分,分别为:总体要求、工作目标、主要措施、有关保障,共有24个方面的具体举措。最后对重点任务分年度明确进度,形成重点项目清单附表,共含13项任务。
(二)有创新或突破的举措。
我市《实施意见》共提出有创新或突破的18处,分别为:
1.科学规划城乡学校布局。
一是在修订完善中小学校布局规划方面,要以《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依据,并提出“规划先行、适度超前”的原则。
二是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规划、设计和验收等环节的会商机制,保证相关部门全部参与。
三是将配套建设学校纳入周边住宅建设项目的规划条件及土地出让要求,确保配建学校与住宅首期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四是到2020年,我市51~55人班额比例控制在8%以内,比全省低2个百分点。
2.优化城乡学校建设和管理。
一是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提升改造工程,通过提高新建标准、改造不达标学校、分流生源等措施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
二是以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
三是开展以学科测评、网络阅卷为基础的学业监测评估系统建设试点,为中小学教学质量抽测考评与精准诊断服务。
四是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网格化+平安校园”工作,全面排查校园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
3.加强城乡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结合学校工作特点贯彻一线考察干部要求,探索建立更加精准的校级领导干部考核选拔制度。
二是改革名优骨干教师考核方式,以教学业绩为主要指标定期对省、市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进行考核。
三是强化教师培训项目过程性管理,完善课程设计、学员考核和师资评价方式,提高高层次人才培训质量。
四是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依托教师进修校开展县域内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试点,并比全省提前1年完成所有教师进修校的标准化建设。
五是合理提高边远山区、海岛教师待遇水平,同时各县(市)区政府可根据县域内城乡差别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六是在各类评比表彰中向一线教师、乡村教师和班主任倾斜。
4.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一是在抓好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的基础上,强化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普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二是通过送教、走教和推送数字化课程资源等方式,支持乡村小规模学校开足开好国家课程。
三是调整优质普高定向生分配办法,按不低于50%的比例,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合理分配到初中校,并向农村初中和无选择生源的城区初中倾斜。
5.有关保障方面。
一是从2019年起,采取积分制办法安排随迁子女入学。二是加大市级统筹力度,建立市县两级联席会商制度,积极探索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分步推进的规划与路径。
福州市为促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的13件重点项目,具体包括:
1、修订完善市中心城区和福州新区中小学布局规划
完成目标:编制《福州新区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修编《福州市中心城区中小学用地布局专项规划》
2、修订完善各县(市)中小学布局规划
完成目标:各县(市)根据实际情况对本县(市)中小学布局规划进行修编或重新编制
3、加大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力度,实施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专项规划
完成目标:到2020年,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67所;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及以上大班额、51~55人班额比例控制在8%以内。
其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及以上大班额、51—55人班额比例控制在8%以内。
4、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
完成目标:到2020年,城镇学校互联网接入带宽达到班均10M,农村中心校以上互联网接入带宽达到班均5M;无线网络全面覆盖到农村中心校以上各类学校。
5、深化平安校园创建
完成目标:每年保证95%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创建平安校园。
6、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试点
完成目标:推进中小学教师“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县域内中小学教师统筹管理,优化师资配置,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文件中还提到以长乐区、闽侯县和市属中小学为试点,积极推动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师资交流和均衡配置,推动县域内城镇学校、优质学校的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到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其中教师交流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教师总数的20%。
7、实施乡村校长助力工程、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完成目标:落实《福州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实施办法》,积极打造高素质、有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
8、加强体育美育器材配备
完成目标:到2020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体育美育器材配备达到教育部教育行业标准。
到2020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体育美育器材配备达到教育部教育行业标准。设立美育专项经费,纳入年度教育经费。支持学校开发有特色的美育校本课程,组建艺术团、体育运动队。遴选体育传统学校、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中小学艺术特色学校、校园文化美育环境示范学校,促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发展。
9、加强优质学校辐射带动
完成目标:推动40所小学、15所初中实施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
10、实施农村薄弱学校“委托管理”
完成目标:推动20所小学、9所中学进行农村薄弱学校“委托管理”试点。
11、2018-2019学年中招办法改革
完成目标:增加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和体育学科中考投档分的奖励分值;与省教育厅2020年中招方案平稳对接。
2018年:物理90分、化学60分、政治20分、历史20分、体育10分;政治、历史闭卷考。
2019年:体育30分(中考总分增加至670分)。
2020年:对接省教育厅中招方案。
此前,市教育局曾公布:2019年中考投档学科总分为670分,其中体育30分,其他学科分值不变。物理按卷面成绩的90%作为奖励分计入总分进行投档录取,化学先将试卷卷面成绩换算成百分制后再按60%作为奖励分计入总分进行投档录取。思想品德和历史各按卷面成绩的20%作为奖励分计入总分进行投档录取。
此外,文件中还提到要:
?调整优质普高定向生分配办法,按不低于50%的比例,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合理分配到初中校,并向农村初中和无选择生源的城区初中倾斜。
?完善初中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考评体系,对应考学生的平均分、优秀率和全科及格率三项的超均率分别按4:3:3的权重进行综合考评。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规范学校招生。规范学校招生管理,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划片招生、阳光招生等政策。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地方,可根据实际开展多校划片改革探索,改革方案必须按重大决策程序进行论证,并提前向社会公布。规范民办初中招生,加强计划管理,实行公办、民办初中同期招生、免试入学,引导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民办初中将计划的50%的入学名额采取电脑摇号招生。
12、建立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制度
完成目标:完善随迁子女入学制度,2019年全市实行随迁子女积分入学。
(一)美术素质教育能发挥德育效应
美术素质教育对于人的精神建设和人格建设是相当重要的。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序论中阐述美术与大的经典有同样的功劳,美育在社会上起“明劝戒,著升沉”“成教化,助人伦”等作用,即认为美术是德育和智育的辅助工具或者说是辅助方式。美育在社会上起到了陶冶情操和心灵的作用。《易经》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即以文明化之,美育能提升道德、陶冶性情,鲁迅也论述过“美育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诸多观点皆说明,高校美术素质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性情、心灵,继而能促进其良好思想道德发展、高尚情操的培养,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即美术素质教育能发挥德育效应。
(二)美术素质教育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奈斯比特曾说:“我们周围技术越多,就越需要人文关怀的情慷。“富裕的信息经济社会一旦形成,人们便需要借助艺术来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川诚然,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当经济与精神发展不平衡时,更需要美术素质教育来传递人道精神,否则社会发展便会出现畸形现象;加之,二十一世纪以来,大学的招生数量持续增加,大学生生存竞争日趋激烈,有知识、有学历、有想法的学生很多,而有文化、有教养、有行动的学生少见,竞争会使得少见的人脱颖而出,机遇和挑战说明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因此注重美术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完美人格培养是时展对人才培养的诉求。
(三)美术素质教育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
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而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使得教育更多关注人才知识传授,忽视人文精神培育;注重人才专业化教育,忽略学生兴趣培养,当前的大学更像职业学校、技术学校,对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体现不出来。教育面对的是有感情、有思想、有个性的人,只有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类知识,才能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新兴趣点,才会让学生更加有学习动力。美术素质教育是多元且整合的,它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增加学生的艺术科学理论知识,丰富其艺术文化素养,同时也能训练其艺术思维。美术素质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科学与人文知识,它是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教育,所以它应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高校公共美术素质教育现状
(一)管理体制
公共美术素质教育作用的实现需要管理体制的保障,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公共美术素质教育具有代表性的管理体制主要有两类;第一,隶属教学机构,此类课程主要是通过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实现;第二,隶属行政机构,此类课程主要是通过一些课外艺术活动完成相应学分。
(二)课程设置
公共美术素质课程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中心环节,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公共美术素质教育具有代表性的管理体制主要有两类:第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具体美术课程,根据学生选修状况开设相应课程;第二,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艺术体育类课程,根据开设课程院系的状况,制定开设具体美术课程。
(三)师资队伍
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主要依靠教师。教育部文件规定“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 ,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o r以安徽省为例,调查得知:艺术教师最多的学校比例仅为0.09%,未达到教育部的要求。有些学校尚无专职美术教师,主要依靠校外兼职美术教师开展本校的公共美术素质教育工作。同时,美术素质教育基本属于边缘学科,因此对教师本身的学历要求不高,大部分美术教师都只有本科学历。以安徽省为例调查样本中,本科学历与研究生学历的比例约为8:2。此外,学校忽视公共美术教师的培养,基本上没有学校组织公共美术教师外出进修。
(四)考核方式
从表2中可以看出,公共美术素质教育课程在课程修读性质中都是选修课,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的选修课考核方式都比较相近,主要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考核主要是集中于学生课堂的出勤状况。终结性评价又以论文、试卷等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考核方式的应试教育印记较深,不能反映出学生在美术方面的综合素养〕
三、高校公共美术素质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重视力度不够,管理体制不顺
教育部虽然规定高校应重视公共艺术教育,但各高校在实施中仍存在“理论上重视,实践上轻视”“专注学科专业教育,忽视全面素质提高”的现象。在一些高校,公共美术素质教育的作用与功能甚至被曲解为单一的校园文化活动。 从机构设置来看,大多数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隶属于人文科学学院、学生处,人文科学学院在整个学校不受重视,自主发展的空间很小,在职称申报、队伍建设、业绩考核、学科发展等方面,都受到制约,而且作为学校的非职能部的二级学院要开展全校性的美术素质教育活动,在协调和组织等方面困难较多;学生处开展的美术素质教育活动基本上是实践活动,学生得不到美育理论知识的提升。
(二)课程设置简单,教学质量不高
一、美育在管理机制中,形成学校和谐发展新格局
(一)塑造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学校明确提出了“善待学生、礼待家长、厚待老师”的管理理念,从校领导到中层干部、管理人员自上而下的强化服务意识,使学校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快速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追求学校管理中的美育,塑造一个公平、支持、关怀、成长的氛围,是所有的教职员工在一个赏心悦目的学校人际环境里生活工作,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三)形成有效的管理方法。我们在工作中总是努力运用美育原理去解决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尊重、关心老师的工作和生活,为发挥其才创造一个天高任鸟飞的良好条件,进一步健全学校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形成“人思进取、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促进了学校和谐、持续的发展。
二、美育在校园文化中,开辟学校特色发展新领域
学校文化是办学之魂,是彰显学校个性的旗帜,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对于南京一校这样一所历史悠久的品牌名校来说,审美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把美贯穿到校园文化中去,创造一种“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因为它最直观、最形象地向社会传递着文化信息。“做出精致、做出品位、做出文化、做出特色、做出亮点”,这是我们建设校园文化所遵循的原则,让温馨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给学生的童年留下美好的记忆;让独特富有诗情画意的校园环境,给来宾留下难忘的记忆。
三、美育在教育教学中,搭建学校全面发展新平台
(一)美育与德育相融合,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我校将美育教育融合到德育中,因为这种美育德育合一的教育,最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持久的感动和心灵的震撼,从而产生为自身立德立美的自觉。
(二)美育与教学相融合,挖掘各学科的审美因素。我校注重挖掘各学科的审美因素,注重教学过程的审美化、艺术化研究,把美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努力追求教学内容美、教学结构美、教学方法美、教学情感美、教学风格美、教学设计美、教学语言美、教学创造美。
四、美育在名师工程中,提供学校品牌发展新活力
名师是南京一校的品牌,迄今为止学校的国家级优秀课名师、省市级优秀课名师占全校任课教师总数的75%以上,有五个学科教研组获国家级、省市级优秀教研组的殊荣,我们的经验和成果在辽宁省教师专业发展成果大会上进行了交流和展示。为最大限度的发挥名师作用,2009年学校修建了“名师工作室”。
“名师工作室”的导师全部由国家级名师担任,涵盖了小学所有学科,在省市区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我校高度重视对艺术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学校共有18名专职艺术教师,学校拨出专门经费积极支持教师参加更高学历的进修和各种业务培训活动,提供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
五、美育在艺术教育中,拓宽学校美育发展新空间
(一)立足艺术课堂教学,扎实推进艺术课程。课堂是对学生普遍实施艺术教育的主渠道,艺术教育必须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本着“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思想,我校艺术教师在教学中较好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策略、合理的教学流程,具有可操作的评价方案。以此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自由参与,授课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开拓学生们的创造思维,使他们的感知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使得课堂教学气氛生动活泼起来。
(二)创设艺术教育氛围,丰富开展艺术活动。学校将艺术教育常规工作作为重要基础工作,注重抓好艺术环境的建设,“品位高雅、灵动开放”的音美专业教室,给予师生以艺术灵感的启迪。器乐室、舞蹈室、多功能活动室、教学乐器等一应俱全。同时,不断强化特色学生艺术教育,本着“学生喜爱、学生自选”的原则,划分出器乐、舞蹈、轮滑、美术、表演、书画等不同的艺术形式,成立合唱团、器乐团、舞蹈团、表演团、轮滑团、美术团、书法团等艺术团队,采用学校内部表演和对外艺术交流的方式,开展有特色的主题性艺术活动,形成“你无我有、你有我实、你实我优、你优我新、你新我特”的艺术特色。
作为辽宁省美育实践基地学校,我们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继续注重对美育与学校发展的思考,不断创新、大胆实践,因为我们心中对美的追求是永恒的,对美的传播与引导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公共艺术课程群大美术措施我国教育部在2006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指出:“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艺术理论研究也百花争鸣,如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公共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公共艺术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公共艺术教学模式的构建,等等。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下发之后,大多数院校都根据方案的要求开设了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特别是一些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共艺术类课程开设门类、安排课时相对较少,缺少统一规范的教材,授课内容自由,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阻碍了公共艺术教学目标的实现。
民族地区的综合性大学同样存在上述普遍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客观的原因,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机构建立、师资队伍、资金投入等方面与名牌大学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然而,在充分认识问题的同时,也应该清楚的看到民族地区的地域优势,合理利用这种优势,将其与公共艺术教育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大美术”的理论:“大美术”除了包括原有的绘画、雕塑、工艺、建筑艺术四大门类之外,近年来又增添了书法、摄影、设计、电脑美术等,还包容了民间美术、原始美术。从更大的视野来讲,也包含了纯艺术与设计的公共艺术;从世界美术宏观看,容纳了中西两大美术系统。
艺术课程群的建设要依据艺术的分类,艺术是一个分支多、门类广的学科。迄今为止,艺术的分类方法有六种之多:如以感知方式分类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想象艺术、视听综合艺术;以存在的方式分类为空间艺术、时间艺术、时空综合艺术;以表现形式分类为静态艺术、动态艺术;还有以表现情感分类法、媒材分类法,等等。
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共艺术课程群的建设目标,根据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艺术素养的构成,我们可以尝试将美术类的公共艺术课程划分为四个大的课程群:
1.基本知识和技能类课程群。基本知识和技能类课程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艺术的基本分类、艺术的发展历史概况、艺术的基本表现技法、艺术表现的美学原理等等,具体开设课程包括:《艺术概论》《美学概论》《中国美术概论》《工艺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中国美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画理论与技法》《油画理论与技法》《素描表现技法》《动漫画基础》《艺术设计原理》《摄影艺术》等。
2.审美类课程群。审美类课程群其目的主要是以公共艺术课程为媒介,帮助学生体验审美的过程,掌握审美的方法,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和判断的能力,并能给予一定水准的评价。具体可开设以下课程:《美术鉴赏》《中国美术名作欣赏》《书法作品赏析》《广告创意与欣赏》《中国建筑与雕塑欣赏》《中国园林赏析》等。
3.创造类课程群。创造类课程群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对艺术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在思维和实践两个层面发挥其创造性,完成简单的艺术表现活动。这类课程除了以课堂作业的形式实施外,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或社会实践等都是有效的途径。具体可开设以下课程:《绘画创作》《书法创作》《剪纸创作》《摄影实践》《二维、三维动画制作》等。
4.悟类课程群。感悟类课程群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知识体系中,了解艺术学科之间,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对艺术内涵的认知,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健康的美学观。具体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中国画论》《书法艺术哲学》《中国山水画与山水诗》《中国古代艺术和宗教》等。
除此之外,可以根据学校学科建设情况、所在地域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美术类课程,如《湘西土家族建筑与文化》《民间艺术赏析》《苗族刺绣艺术赏析》《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制作技法》等具有特色的任意性艺术选修课程,使艺术类理论、鉴赏、实践全面结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除了课程群的建设以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编写和选取有代表性的、适合于民族地区综合性大学学生基础和兴趣的教材,以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为切入点,增加民族传统美育资源的教学内容比重,使学生充分了解本土文化,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在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促进学生对“大美术”类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另外还可以通过不断地完善公共艺术课程的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来推进公共艺术教育的进步,从而达到其根本的教学目标。
公共艺术课程群的建设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内外高校对各自的公共艺术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改革,而且力度越来越大。这些探索、研究和改进,还表现出一系列的共同趋势和特点:课程门类增多的趋势、课程的综合化趋势、课程评价的多元化趋势、课程实施的人本化趋势以及课程体系的开放化趋势。在未来的改革中,我们还可以从拓宽课程领域、强化特色课程、拓展教育途径等方面进行尝试,真正有效地提高民族地区综合性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6,(9).
[2]邵秋萍.关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6).
[3]黄昌海,陈民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及课程建设改革构想[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4).
[4]任英.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06,(4).
创办具有鲜明特色的小学教育专业是每一个师范类高校力争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为实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终极目标。河西学院(原张掖师专)于1999年率先创办小学教育三年制专科专业。为了加快学校的转型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三年制专科的基础上,于2002年正式创办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甘肃省最早创办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经过几年的努力与探索,已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已被甘肃省教育厅确定为“甘肃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一)艺术技能课程开设模块
河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本专业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小学教师。艺术类主干课程模块有:音乐基础、美术基础、基础美学、声乐、乐器、舞蹈、美术等。在这些主干课程中,音乐基础、美术基础属于专业基础理论必修课;基础美学属于专业方向理论选修课;艺术技能实践类课程开设模块主要有声乐、乐器、舞蹈和美术,属于专业方向选修课。艺术技能实践课程的几大模块中,声乐课程是针对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一门歌唱技能技法课。课程内容为声乐基础知识、歌唱发声练习、歌曲演唱三大部分,主要侧重于声乐演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注重基础发声练习,着重培养学生声乐理论与综合实践应用的能力。乐器课程主要练习键盘乐器弹奏,掌握键盘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强调键盘乐器弹奏的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基础训练贯穿始终,尤其是编排了少儿歌曲弹唱的有关内容,更加贴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为将来从事小学教育键盘乐器弹奏打下基础。舞蹈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的舞蹈基本功,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学科的特点与作用,掌握少儿舞蹈训练的基本方法,掌握常见的民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基本舞步、舞姿造型、动律特点等,通过训练使学生具有健美的身体,灵活协调的动作姿态,能够完成简单的少儿舞蹈的排练、指导工作。美术课程内容包括造型基础、构图基础和色彩基础的课程———素描、色彩(包括水彩、淡彩)、装饰画、卡通画、简笔画等。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简单结构入手,观察、分析、表现物象的能力,提高造型能力。还包括手工制作、雕刻、泥塑等空间造型艺术实践课。四大艺术技能课程模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包含的内容比较全面,基本上涵盖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所需的基本艺术技能技巧,是本专业的特色之一。存在的问题是:1.培养目标的表述欠全面。“培养本专业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小学教师。”注重了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发展目标,而忽略了承载“美育”的艺术类课程。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则是美育的一部分。在历史上,美育和艺术教育是同步发展的,而现在艺术教育包含在美育的范畴,艺术教育由知识、技能、艺术审美和创造美三个部分构成。尤其在小学教育中,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部分和主要实施渠道。[2]10-112.艺术技能课程方案设置欠合理。培养方案中课程整体模块设计似乎涵盖了大部分艺术类课程,但这些课程属于艺术类专业方向实践选修课。由于受培养方案的限制,选修课的选课原则是“四选二”,也就是在声乐、乐器、舞蹈、美术四个模块中只能任选两个模块进行选修,这样势必会造成艺术类实践课程学习不够全面,学生对自己不熟悉的艺术模块不能够深入学习的现实困境。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技能状况分析
河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面向甘肃省招生普通本科学生,从历年录取名单信息中“特长”一栏填写内容分析,小教专业学生绝大部分没有艺术特长;从生源地信息栏分析,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由于受家庭条件、个人成长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好多学生没有受过艺术特长训练,因此,艺术技能掌握状况较差。1.艺术技能习得状况(1)由于受不同的教育环境影响,有艺术技能和缺乏艺术技能的学生艺术技能习得差异明显。(2)受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影响,重高考文化课程,轻艺体类课程,艺体类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先天不足”、“缺乏营养”。(3)学生个体对艺术技能课程的感悟能力、接受能力和努力程度的不同导致对艺术技能的掌握差异明显。(4)因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和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态度的不同,导致学生对艺术技能的习得也受到影响。(5)受艺术类选修课“四选二”的限制,艺术技能的习得种类有质的差异。(6)受学校培养目标、课程模块设计、课时安排、实习机会的多寡、教学硬件设备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艺术技能的获得和运用也受到制约。(7)受学科知识结构、学生个体艺术素养、学习兴趣动力等主观因素影响,艺术技能的习得也差异明显。2.艺术技能课选课倾向根据近两年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技能课程选课倾向表分析:两个年级四个班选修舞蹈课程的共计153人,选修乐器课程的共计135人,分别占年级总人数的80%和71%;选修美术课程的共计69人,选修声乐课程的共计25人,分别占年级总人数的36%和13%,选修乐器和舞蹈课程的人数远远多于选修美术和声乐课程的人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1)在基础教育阶段,美术课和声乐课(音乐课一般以为唱歌为主)的开设始终贯穿于基础教育阶段,不论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还是非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习得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四选二”选择范围的限制下,放弃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机会。(2)对于乐器和舞蹈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专门开设,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没有专门受过艺术特长培训,有大部分同学甚至没有接触过乐器,也没有接受过舞蹈基础训练,处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自身知识技能的缺陷,大部分学生对这两门课程的选择是一种必然趋势。(3)小学教育专业男女性别比例分布不均衡(见表2),女生占总人数的80%以上。由于女性天美,处于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健身健美需求,选择舞蹈课程的人数较多也是一种必然趋势。(4)例外的情况是,少部分同学或许由于家庭条件和教育环境优越,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条件接受乐器和舞蹈训练,或利用业余时间正在进行此类课程的专业培训,已经习得和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想在自身比较缺乏训练的其他艺术类课程上取得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以求达到艺术均衡、全面发展而选择其他艺术选修课。
(三)艺术技能状况调查
为了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河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技能状况,根据研究目的,编制了《河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技能状况调查问卷》。问卷涉及到的内容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性别、年龄分布情况;学生对艺术技能课程教学现状的了解情况;学生对教学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的了解情况;学生对艺术技能课程的认识、态度及艺术技能掌握情况;学校对艺术技能课程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的了解情况;艺术技能课课时安排与人才培养模式对艺术技能培养的影响等方面。调查以河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为样本,根据调查目的随机抽样发放问卷130份,实际收回问卷100份,有效问卷率77%。收回的100份问卷中,男生19人,占19%,女生81人,占81%。通过表2、表3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男生比例占19%,女生比例占81%,男女比例相差较大,说明女生选择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的倾向性明显;年龄分布在21-24岁之间,23岁的占57%,24岁的占6%,21-22岁的占37%。通过表4分析:学生对艺术技能课程课时安排的认可度只有58%,也就是说有42%学生认为艺术技能课课时安排不合理,可能的原因是学生希望有较多的上课时间,以保证对艺术技能的充分学习。艺术技能课对就业的帮助、课程内容、学分、考核方式的了解程度和认可度均在66%以上,尤其对我校的培养模式比较关注,有81%的同学选择综合培养模式,说明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的培养模式比较受欢迎,期望值比较高。通过表5分析:学校对艺术技能课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上,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还不够足够重视;有一半以上学生认为艺术技能课教师还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大部分学生对我校艺术技能课程任课教师专业素质比较认可;有一半以上学生对聘请小学优秀艺术技能课教师来校授课的态度不太明显,可能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深入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对小学教育教学,尤其是艺术技能课教学的认识不够充分,对一线优秀艺术技能课教师不够了解,也体现出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没有足够的重视。通过表6分析:有83%的学生认为学校重视艺术技能课的开设;有58%的学生对艺术技能课程感兴趣;有57%的学生认为艺术技能的获得有利于将来的就业。在“你对下列哪些技能比较熟悉(可多选)”调查中,有82%的学生选择“歌唱”,说明除了歌唱,学生对器乐、舞蹈、美术技能的掌握还比较欠缺。在“能否独立完成舞蹈编排或者电子琴弹奏”中,只有28%的学生选择“可以完成”,说明学生独立完成舞蹈编排和电子琴弹奏的能力较差。可能的原因是学生的艺术技能基本功不够扎实,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有78%的学生对艺术技能课的学分比较重视,可能的原因是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修不够学分不能顺利地毕业,对学分的重视程度可能超过对艺术技能课技能习得的重视程度,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负面影响,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通过表7分析:有67%的被调查者不太了解学校艺术技能实训基地,可能的原因是学生对“实训基地”的概念比较模糊,平时没有过多关注或对实训基地建设满意度不高;认为学校配备的艺术技能课硬件设施比较齐全、学校重视艺术技能课硬件建设的被调查者分别占74%和66%,说明艺术技能实践课程所需的硬件设施学生的满意度比较高。
二、艺术技能课程的构建措施
(一)优化培养方案,合理配置艺术技能课程模块根据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程建设现状和学生的艺术技能状况,进一步优化现行的培养方案,合理配置艺术技能课程模块。1.将现行的声乐、乐器、舞蹈、美术艺术技能专业方向选修课,取消“四选二”的限制,列入“专业方向必修课”,适当增加授课时数,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各种艺术技能,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搭建平台。2.开设以艺术知识传授、艺术作品欣赏为主的艺术欣赏选修课,传授艺术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艺术鉴赏能力。3.修订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本专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科知识扎实、教学技能娴熟、艺术素养丰厚、操作能力过硬”的现代化小学教师。
(二)重视教材建设,因材施教照顾学生个体差异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工具,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的建设和选择是一个关键因素。目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艺术类课程还没有完备的教材,教材的建设问题有待于教育专家进一步调研并付诸建设。当然,教材不是“规范”和“控制”教学的工具,为教学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是对教材功能的重新定位。以《乐器》课程为例,笔者认为教材建设应该突出小学教育的专业特色。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教材应该适用于本专业,不能选取音乐专业的键盘乐器《钢琴》教材,也不能完全选用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材,小学教育专业应该突出教材的基础性、师范性、广泛性和实用性。教材编排要难易适度、循序渐进,既要让零基础的学生容易接受,又要适应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需要。建议在第一学期基础阶段选取《拜尔钢琴基础教程》前70条的内容,为学生的键盘乐器弹奏打下基础;第二学期选取中外优秀少儿歌曲、短小民歌改编的钢琴曲、简易乐曲,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为少儿歌曲弹奏奠定基础;第三学期选取少儿歌曲伴奏曲目和简谱即兴伴奏歌曲,突出师范性和实用性,为学生将来从事小学音乐教育服务。力求贯彻落实小教专业钢琴教学“培养弹奏能力和弹奏简易乐曲、少儿歌曲伴奏的能力”的总体要求。不同种类的艺术,在审美功能上是相通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在具体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训练方式上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艺术类课程,由于接受主体艺术素养、个性特征、接受能力等存在层次的差异,在授课环节上不能一概而论、统一要求,应该根据学生自身能力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尽量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可将照顾全局的“集体课”、照顾部分的“小组课”和照顾个体差异的“一对一授课”方式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建立高效课堂授课模式和课外训练模式,使知识技能的传授在单位时间内达到最优。
(三)改革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学质量、检测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起着双向导向和激励作用。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将教学内容进行平时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由于小教专业艺术技能课程是实践课,传统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已不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必须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能够体现课程的教学特点,具有客观全面的考核指标,合理有效的考核手段。艺术技能课程考核,应该根据课程考核内容,将“阶段艺术技能展示”、“终期艺术技能汇报”有机结合,可以采取“少儿歌曲演唱”、“钢琴弹唱展示”、“舞蹈创编展演”、“美术(绘画、手工、简笔画)作品展览”等形式进行考核,通过全员参与考核,任课教师专业点评,寻找差距取长补短,激发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兴趣和动力。这样不仅改革了课程考核方式,优化了考核形式和内容,而且训练了小教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专业艺术技能。目前,我校艺术技能课考核方式正在寻求改革突破口。以美术课程为例,考核改变以往“交一幅作业”的简单方式,在美术课程整体内容框架下,根据阶段授课内容进行“命题创作”,教师确定创作主题和形式,学生按要求在不偏离主题和形式的情况下自由创作,完成作品进行“作品展览”,教师制定评分标准做出评价。这种评价的好处是:首先,“命题创作”贯彻课堂授课内容,创作形式和内容不偏离授课内容,有效地体现授课内容和目的。譬如,授课内容是“线描”创作形式就不能是“色彩”。其次,“命题创作”作品可在学生成绩评价时有可比性,同一形式同一主题的作品,根据最终效果可对比评价,考核成绩相对“自由创作”更加客观、公正。再次,“命题创作”评价的目的性比较明确,学生凝练主题,发挥创作想象力,训练学生命题创作的基本功。最后,阶段考试、考核的作品最终以作品展览的形式预期展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积极性,考核目的明确,有力地提高了艺术技能课程的学习质量和效果。
(四)培育师资队伍,加强艺术教师梯队建设师资力量和师资队伍素质决定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最终要依靠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我校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教师队伍能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但也存在学科结构性缺失、专业学科带头人缺乏、职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艺术技能课师资队伍建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引进和补充舞蹈教师,弥补学科教师结构性缺失的问题。2.培育“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提高艺术技能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水平。3.培养艺术学科学术带头人,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提升艺术学科科研能力和水平。激励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称,促进艺术学科教师梯队建设。4.坚持内外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用人机制,加大对艺术技能教师的培训力度,引进小学一线艺术技能教师走进大学,进行周期性、阶段性授课,汲取先进的艺术教育实践经验。(五)构建实训基地,强化艺术技能运用能力目前,我校校内艺术实训基地建设卓有成效,有“数码钢琴教室”一个、“钢琴工作室”两个、“电子琴教室”两个、“声乐教室”两个、“民族器乐教室”一个、“多功能舞蹈教室”两个、“美术教室”两个,能够满足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的开设需要。存在的问题是校外实训基地比较缺乏,建议和校外艺术培训学校、机构积极取得联系,拓展业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小教专业学生艺术技能见习、实习拓宽渠道。在学生艺术技能的运用方面,在“一见二实三顶岗”的见实习模式下,积极联系见习、实习和顶岗支教单位,选取艺术技能高、艺术课外活动开展比较好的学校,选派小教专业艺术素质高、教学能力强、艺术基本功扎实的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提高学生艺术技能的实践运用能力,“着重培养一小批,争取带领一大片”,以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艺术均衡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另外,鼓励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艺术社团,譬如:慰问演出、大学生艺术团、美术社、舞蹈队、书法绘画协会等,将艺术技能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技能,为将来从事小学教育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