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系统安全管理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电力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设计
工作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在于对设备的全生命周期进行有效管理,这使得对数据储存及数据传输设计工作拥有高标准、高要求的特点。
1、数据储存的具体设计
CIM模型包含逻辑包20个,设备资源类定义300有余,对电力系统应用进行了全方位的统一描述,作用是为电网设备数据提供储存空间。电力公司的信息整合工作以国际通用的IEC61970标准为主体标准依据,以国际通用的IEC61968标准为主要参照标准。其中,IEC61970系列标准也可以被叫做EMS-API系列标准,此系列标准由CIM与GIS两部分组成。CIM的作用是为能量管理系统信息提供综合逻辑框架图。CIM具有描绘能量管理系统中所有主要对象的功能,使得它被很多应用程序所需要,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电力公司基础数据模型的建立离不开CIM功能上的支持。由于CIM并不具有业务流程数据的功能,所以包括缺陷管理数据、缺陷图片数据及缺陷细分类型数据等要以表格的方式在Oracle数据库折娇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神木供电分公司719300中进行存储。
2、电力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接口
设计电力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接口需要分别提供对CIM模型、GIS系统及普通数据库的接口。由于电力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接口需要集成大量其他系统,所以在设计上比较复杂。采取数据总线加适配器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数据总线加适配器模式具有传递格式统一的特点,可以明显提高对不同系统数据进行集成的便捷性,同时也为以后的系统扩展工作提供了方便。
二、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
(一)系统实现的开发环境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作为WEB项目中的一种,它的开发以JAVA技术为基础。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需要对以下软件进行运用:利用Dreamweaver8.0软件进行网页制作;以Tomcat5.5作为JAVA集成开发环境;以Oracle10g或CIMserver作为数据库系统软件;以EOS或Eclipse作为系统开发平台。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也对计算机系统配置提出了高要求,具体要求如下:操作系统需要Window2003及以上版本;2G以上的中央处理器内存;2~4G的内存条容量及200G以上的硬盘空间。同时,WEB服务器版本为浪潮NP370D。
(二)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界面的实现
在对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界面进行设计时要确保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力求做到系统界面的简洁感和美感的统一,使系统界面实现便捷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在对菜单进行设计时,要做到手动和自动化的完美统一;在对登陆界面的设计时应添加合理的操作权限,使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只能对其职能范围内的内容进行浏览和操作;要最大限度的保证系统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操作安全度,保证企业重要内部机密不被泄露。
(三)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由十余个模块共同组成,其功能异常庞大,具备极强的实用性。由于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对于电力生产管理来说具有非凡的重要意义,所以要尽最大可能的确保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和可靠,同时也要让系统能够在今后继续实现功能的拓展。在对数据库进行实际操作时,要充分借鉴其他软件系统的长处,对数据库采取统一的操作。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数据库内的数据具有可变动的特征,应采取单一配置文件保存的方式对各类操作码及属性进行保存,以防止数据出现混乱与丢失。
三、结语
信息系统的风险性可以分为人为性风险和非人为性风险,非人为性风险主要包括环境和系统风险。信息系统的脆弱性主要包括硬件、软件、管理以及运行环境等四个方向,从硬件方向讲,指硬件设备存在的漏洞和缺陷。从软件方向讲,在信息系统的研发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信息,进而导致系统出现漏洞,对安全造成严重危害。从管理方面讲,是指在日常管理和应急预案管理的过程中存在问题。从运行环境方面讲,指的是办公室、计算机房、温度、湿度以及照明条件等情况导致的系统漏洞。
2信息系统管理中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2.1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内容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评估资产的威胁性和脆弱性,对已有安全措施进行风险评估分析。信息资产是指对信息资源产生一定利用价值的总称,是信息安全评估中的重点保护对象,主要分为人员、数据、软件和硬件等资源,根据各种资源的完整性、保密性以及可用性进行等级划分,评估组织系统中资产的威胁性,包括直接威胁和间接威胁等,根本目的在于对安全风险需求的分析,建立风险防范措施,有效降低信息安全的威胁性因素。
2.2风险评估方法
信息系统管理中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较多,本文主要从人工评估法和定性评估法两方面进行分析。人工评估法。又称为手工评估法,是指在整个风险评估的过程中,运用人工作业的形式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通过对资产、投资成本的风险的安全需求、威胁性、脆弱性以及安全措施等,进行有效评估,根据其风险效益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决策。定性评估法。定性评估法是根据专业机构以及专家等对风险的判断分析,属于一种相对主观的评估方法,该评估方法偏向于关注风险带来的损失,忽略了风险的发生频率。其他评估方法包括工具辅助评估和定量评估等方法。
2.3层次分析方法
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信息安全的评价体系进行构建,进而对风险进行综合性评价。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信息安全的风险作出评估,评价信息安全风险所涉及到的各个要素间的相对重要的权数,根据各个要素的排序,作出横向比较分析,为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提供可靠依据。对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中,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有效评估,进而增强风险评估的有效性。通过分析资产、威胁性、脆弱性以及安全措施的四个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全风险进行合理性的分析评估,降低安全风险系数。
3结语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4-5864-02
随着网络技术在全球迅猛发展,网络信息化在给人们带来种种的方便同时,我们也正受到日益严重的来自网络的安全威胁。我们要以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为突破口,重点分析防范各种不利于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行的措施,从而全面了解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情况。
1 影响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因素
1.1 自然环境导致的安全问题
物理安全是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等。避免遭到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以及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的破坏。例如:电源是计算机系统正常工作的重要因素。机房内的计算机系统都应接插在具有保护装置的不间断电源设备上,防止电源中断、电压瞬变、冲击等异常状况。
1.2 网络软件的漏洞
系统漏洞是指系统软、硬件存在安全方面的脆弱性,系统漏洞的存在导致非法用户入侵系统或未经授权获得访问权限,造成信息篡改和泄露、拒绝服务或系统崩溃等问题。网络漏洞会影响到很大范围的软硬件设备,包括操作系统本身及其支撑软件,网络客户和服务器软件,网络路由器和安全防火墙等。
换而言之,在这些不同的软硬件设备中都可能存在不同的安全漏洞问题。在不同种类的软、硬件设备,同种设备的不同版本之间,由不同设备构成的不同系统之间,以及同种系统在不同的设置条件下,都会存在各自不同的安全漏洞问题。
这些漏洞和缺陷恰恰是黑客进行攻击的首选目标,曾经出现过的黑客攻入网络内部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大部分就是因为安全措施不完善所招致的苦果。
1.3 人为原因导致的安全问题
人为的无意失误对网络计算机系统造成的威胁,包括:操作员安全配置不当造成的安全漏洞;不合理地设定资源访问控制;用户将自己的账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等。此外还有人为地恶意攻击,这是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它以各种方式有选择地破坏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并对其进行更改使它失效,或者故意添加一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起到信息误导的作用。
1.4 计算机病毒
在网络环境下,计算 机病毒具有不可估量的威胁性和破坏力。那可能给社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计算机病毒将自己附在其他程序上,在这些程序运行时进人到系统中进行扩散。计算机感染上病毒后,轻则使系统上作效率下降,重则造成系统死机或毁坏,使部分文件或全部数据丢失,甚至造成计算机主板等部件的损坏。
2 维护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技术
2.1 网络加密技术
网络信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内的数据、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保护网上传输的数据。 网络加密技术是最常用的安全保密手段,利用技术手段把重要的数据变为乱码(加密)传送,到达目的地后再用相同或不同的手段还原。
加密技术包括两个元素:算法和密钥。算法是将普通的信息或者可以理解的信息与一串数字(密钥)结合,产生不可理解的密文的步骤,密钥是用来对数据进行编码和解密的一种算法。
在安全保密中,可通过适当的密钥加密技术和管理机制来保证网络的信息通信安全。网络加密技术提供的安全功能或服务主要包括:访问控制;无连接完整性;数据起源认证;抗重放攻击;机密性;有限的数据流机密性。
2.2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指设置在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防火墙是一种网络安全保障手段,是网络通信时执行的一种访问控制尺度,其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控制入、出一个网络的权限,并迫使所有的连接都经过这样的检查,防止一个需要保护的网络遭外界因素的干扰和破坏。
防火墙的安全性问题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防火墙本身的设计是否合理,其二是使用不当,防火墙的许多配置需要系统管理员手工修改,如果系统管理员对防火墙不十分熟悉,就有可能在配置过程中遗留大量的安全漏洞。
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屏障:一个防火墙(作为阻塞点、控制点)能极大地提高一个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并通过过滤不安全的服务而降低风险。由于只有经过精心选择的应用协议才能通过防火墙,所以网络环境变得更安全。
2.3 操作系统安全内核技术
操作系统安全加固技术,是一项利用安全内核来提升操作系统安全水平的技术,其核心是在操作系统的核心层重构操作系统的权限访问模型,实现真正的强制访问控制。操作系统内核中可能引起安全性问题的部分从内核中剔除出去,从而使系统更安全。
在具体的功能应用上,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系统内核加固技术:第一、强制访问控制MAC,分为两部分,一是基于用户对文件的访问控制,二是基于进程对文件的访问控制;第二、进程保护机制,在进程操作访问界面上,判断内存中的进程及其用户的标记,来判断是否有权限让该用户终止该进程;第三、三权分立管理,将系统的超级管理员分成安全管理员、审计管理员、系统管理员三个部分,安全管理员负责系统权限的分配,审计管理员负责安全事件的统计分析,为其他管理员制定安全策略提供依据;系统管理员则通过被授予的权限进行日常操作,如安装指定软件、网站建设等。
2.4 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IDS)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用来检测系统或者网络以发现可能的入侵或攻击的系统。入侵检测系统通过定时的检测,检查特定的攻击模式、系统配置、系统漏洞、存在缺陷的程序版本以及系统或用户的行为模式,监视与安全有关的活动。
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分为主机型和网络型。基于主机的监测。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就是以系统日志、应用程序日志等作为数据源,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如监督系统调用)从所在的主机收集信息进行分析。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保护的一般是所在的系统。这种系统经常运行在被监测的系统之上,用以监测系统上正在运行的进程是否合法。
3 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管理策略
3.1 建立安全小组
安全策略的创建往往需要一个团队的协同工作,以保证所制定的策略是全面的、切合实际的、能够有效实施的、性能优良的。把来自公司不同部门的人组成一个小组或团队的另一个理由是当团队中的某些成员意见分歧时,能够进行充分的讨论,以得到一个较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效果远远好于从营销、销售或开发方面得到的信息更完善。
安全计划小组应该包含那些来自企业不同部门不同专业的人们,IT 小组成员,系统和计算机管理员,都应出现在团队当中。从不同部门来的有责任心有代表性的人之间应该保持联系方面和协商渠道的通畅。
3.2 网络安全管理策略
安全管理队伍的建设。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绝对的安全是不存在的,制定健全的安全管理体制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保证,只有通过网络管理人员与使用人员的共同努力,运用一切可以使用的工具和技术,尽一切可能去控制、减小一切非法的行为,尽可能地把不安全的因素降到最低。
同时,要不断地加强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安全规范化管理力度,大力加强安全技术建设,强化使用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网络内使用的IP地址作为一种资源以前一直为某些管理人员所忽略,为了更好地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应该对本网内的IP地址资源统一管理、统一分配。
对于盗用IP资源的用户必须依据管理制度严肃处理。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使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可靠得到保障,从而使广大网络用户的利益得到保障。在网络安全中,除了采用上述技术措施之外,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对于确保网络的安全、可靠地运行,将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淑芳.网络安全浅析[J].维普资讯,2006(2).
[2] 袁家政.计算机网络安全与应用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技术管理;应用
1 概述
近些年来,我国煤炭行业迅速发展,跃居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煤炭出口国,也是世界上使用煤炭较多的国家。由于现阶段我国使用煤炭的数量在一次能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对于煤炭的需求较大,煤矿行业发展处于一种稳步增长的态势。
我国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煤矿的开采条件十分复杂,非常容易出现事故。煤炭行业的危险性很大,除了容易受地震所引起的塌方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因为在操作环节的一个小小的过程从而带走无数人的性命,所以说煤矿行业是一种高危职业。为了避免煤矿事故的发生,我们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规定了煤矿无论大小,都必须安装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因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过运用高科技技术,实现了对煤矿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直观的获取所需的信息,及时对发生的情况进行预警,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坚实的后盾。
2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装备情况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由地面中心站、光缆传输交换机、井下监控分站、远程断电器、近程断电控制器、模拟量传感器、开关量等组成。地面中心站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为井下监控分站根据设定好的方式接收信号,并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整合分析,处理不准确的信息,并将处理后的信息传送给地面中心站,通过地面中心站的机器显示;而传感器的作用是将获取到的信息转化为电信号,电信号有一个限制因素是:它不能单独显示、也不能传输,必须依托显示设备才能显示出来并转换为可以传输的信号。而监控系统可以通过对电信号进行分析,如果出现突况时,电信号会进行预报,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3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意义
在以前没有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时候,一旦井下发生突况,由于无法及时获取信息,往往会造成救援人员到达事故发生地点较晚,使得事故损害更大。而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应用,由于运用了科学的手段,对井下情况进行实时的监察,一旦有问题出现及时将信息反馈到地面监控系统。而且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可以对于井下瓦斯的浓度值进行监控。如果井下瓦斯的浓度值超过标准值,系统会自动报警并切断电源,减少事故的发生。而一旦瓦斯的浓度值回归正常水平,系统就会解除警报然后提供用电,从而恢复生产。而这个优点是通过人工检查所无法做到的。井下作业会面临一大问题,就是通风。如果不能及时通风,井下工作人员十分有可能会煤气中毒,所以通风问题是十分有必要解决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可以记录瓦斯涌出的变化情况,工作人员通过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分析掌握瓦斯的变化规律,从而制定相应的应对通风问题的计划。可以说使用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可以科学地对井下情况进行监控,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4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技术管理的应用
4.1 实际运用
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高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关的科研机构不断地推出不同种类与实用性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专业性、稳定性、科学性不断提高,以此满足我国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在避免煤矿事故的发生方面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在井下将各个装备连接起来,建立了一套系统性、科学化的网络。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中的预警机制能够实时监控到煤矿中各个情况。由于是机器作业,没有人工作业的时间限制,系统可以全天、连续性的对井下情况进行监控。而且各个设备将获取的信息传送到地面中心站,地面中心站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地整理,能够清楚地了解井下的实际情况,避免在突况发生时难以应对。
4.2 光纤传感技术
随着相关企业与研究机构在这一方面加大研究的力度,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就当前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精确度低、稳定性差等,有关机构研发出了新型的技术――光纤传感技术,并且将这一技术运用到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中。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中的甲烷传感器是进行灾害预警与处理的一个关键性的设备。然而我国常用的甲烷传感器一直面临着稳定性差、寿命短等问题。而光纤传感技术是最近几年才研发出来的一种高效传感技术。光纤传感由于其材质的特殊性,具有使用寿命长、使用形式多样、安全等优点,十分适用于将其运用到煤矿行业中。
光纤传感技术还具有其他的优点。例如除了通风问题之外,灰尘也是煤矿灾害易发的原因之一。在井下工作的人员由于长期吸入灰尘,肺病的患病率十分之高。而且灰尘的燃点低,当灰尘的浓度达到一定的数值时,一旦遇到明火就极易发生爆炸。需要注意的是,粉尘爆炸的威力要远远大于瓦斯爆炸。灰尘爆炸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而在井下又很难将气体排放出去,所以会对井下人员造成二次伤害。
而光w传感技术占地面积小、易安装的特性可以减少设备的占地面积、节约空间,将空间更多的运用到煤炭开发中去。通过使用光纤传感技术对井下空气中的灰尘含量进行及时的监测,达到高准确度、高效率的监测作用。
5 结束语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凭借其可靠性高、准确度高、实用性强、安全性高等特点减少了煤矿企业事故发生的次数,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矿区工作人员的性命,进而保护了国家财产。而且由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运用互联网技术,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预警功能可以培养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频率。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在我国煤炭行业生产和监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虽然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升级,但是我国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封闭性较强,各个职能部门相对较为分散,信息的传递容易出现滞后的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各个部门对于信息的使用度,没有真正发挥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所应该发挥的功能,不利于煤炭行业科学生产目标的实现。
为了真正发挥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作用,应当建立起一个全方位一体化的综合监控系统,将监控系统的各方面结合起来。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建立一个全方位一体化的综合监控系统外,工作人员应当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于任何小问题不忽视、不放弃,从而推动煤矿产业的和谐化发展,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矿安全分技术委员会.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 6201-2006)[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
[2]郭进伟,吴明发.基于中小煤矿的双机热备数据同步系统[J].煤炭科学技术,2009(07):97-100.
[3]霍中刚.我国煤矿安全科技现状及发展方向[J].煤矿安全,2008(12):122-126.
[4]耿军平,许家栋,郭陈江,等.全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研究的进展及趋势[J].传感器技术,2001,20(2):132-136.
[5]余雷.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9):23-23.
矿用移动安全管理系统包括2个主要部分:Android客户端的开发和基于SSH(StrutsSpringHibernate)框架的服务端代码的编写。目前,用于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主要有3种:苹果公司的IOS、谷歌的Android和微软的WindowsPhone系统。WindowsPhone系统市场价格偏高,不适合在煤矿进行普及,与IOS相比,Android操作系统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平台的开放性、用户可选终端的多样性和Google应用的无缝集成,这使得Android拥有了移动终端中其他智能系统无法比拟的市场占有率。SSH是一个开源集成框架。集成SSH框架的系统可以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持久层和域模块层,使用者可以在短期内搭建结构清晰、可复用性好、维护方便的应用程序。其中,使用Struts作为系统的整体基础架构,负责Model-View-Controller(MVC)的分离,在Struts框架的模型部分,控制业务跳转;利用Hibernate框架对持久层提供支持;Spring做管理,管理Struts和Hibernate。采用这种开发模型,不仅实现了MVC的彻底分离,还实现了业务逻辑层和持久层的分离,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复用性,而且由于不同层之间耦合度小,有利于团队成员并行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开发效率。JSON(JavaScriptObjectNotation)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可在多种语言之间进行数据交换。JSON易于阅读和编码,且是JavaScript规范的子集,能被支持JavaScript的浏览器所解析。目前网络上通用的数据交换格式XML(eXtensibleMarkup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在实际应用上存在不少缺陷。研究表明,JSON的数据传输效率明显优于其他数据传输格式。
2系统功能设计原则
矿用移动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1)先进性:至少保证3~5a不落后,且运行可靠,这就要求系统开发要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具有强大的应用数据整合能力,可以满足煤矿企业信息融合和拓展的需要。(2)实用性:符合煤矿管理业务的工作需要,按照先进的运作模式,实现生产监控信息收集、处理、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及无纸化办公,综合管理业务模块可灵活操作,可提高煤矿企业管理水平。(3)经济性:尽量有效地利用现有设备,建立一个尽可能高水平的、完善的煤矿移动信息管理网络系统。(4)可操作性:在系统维护和后期扩展上尽量做到操作简单,甚至不用维护;应用软件在安装时能将运行环境和相关的配置信息自动配置到服务器中,保证用户安装完毕即可投入使用;系统在扩展时,用户只需进行简单配置即可;提供人性化操作界面,简单易学;提供网络性能及网路故障查询诊断功能,使用户及时了解系统的运行状况和网络状况。(1)人员定位系统:通过具有唯一ID号的人员定位标志卡,实时了解生产场所内人员的准确数量、人员流动情况及各区域人员的分布情况;查询人员历史停留区域及历史活动轨迹;统计与考核生产岗位人员的出勤情况,生成生产人员考勤的日报表、月报表;对重要岗位、重要工种的值勤情况进行统计,防止缺岗、串岗等情况发生。(2)设备维检管理系统:设备巡检功能是充分利用智能移动终端的最好体现。管理人员可根据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并通过软件自由地编写巡检计划,编制完成后将计划发送至巡检终端。巡检人员按照计划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执行规定的任务,完成任务后将数据上传到服务器。管理人员可通过系统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3)视频监控联动系统:矿用移动安全管理系统通过调用视频服务器接口集成视频监控系统,可直接查看生产场所的实时状况,同时支持调阅相应的历史视频。(4)监测监控系统:通过监测监控系统提供的接口,可以实现对生产场所的设备状况、危险气体浓度等的实时查看,支持用户查看历史记录,当生产场所出现异常报警信息时,可实时将报警短信推送给相应的责任人,保证生产人员和设备的安全。(5)违章管理系统:通过接入违章管理系统,可在移动终端进行违章查询和录入,及时发现并制止违章,有效地改善了职工的工作环境,实现了违章管理的无纸化办公。(6)OA办公系统:在移动端查看OA办公系统信息,可及时掌握重要通知,提高了办公效率。(7)其他系统: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扩展系统功能。
3系统数据库设计
矿用移动安全管理系统数据库使用SQLServer,在设计时主要考虑用户权限的问题,使用角色来判断用户权限。移动终端的权限控制:用户登录移动终端时,客户端将用户名和密码传递到后台,服务端首先判断用户名是否有权登录;成功登录后,再通过父节点ID判断用户有权使用的一级、二级应用,将应用App的相关信息通过JSON数据返还给客户端,解析JSON数据就可得到相关信息。Web页面的权限控制:Web页面权限控制是通过自定义标签来实现的。用户登录Web页面时,首先校验用户名和密码是否正确,然后根据提交的用户名查询数据库表中该用户所属的组ID;根据组ID查询出该组所拥有的标签功能权限,并动态生成JavaScript语句,通过HTML协议返回给浏览器客户端;浏览器在加载标签时会自动显示该用户名所属组别对应的功能标签,这样就可以控制不同组拥有不同的Web页面管理权限。
4系统安装
矿用移动安全管理系统硬件主要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安全管理系统服务器和Android系统智能终端。软件模块主要包括安全管理系统服务端软件、安全管理系统客户端软件和采集程序。Tomcat是Apache软件基金会旗下的一个开源的轻量级服务器,它最初由Sun公司的软件架构师开发,并最终被Sun公司贡献给Apache基金会,因此,Tomcat对最新的Servlet与JSP规范总能完美支持。因其技术先进、性能稳定,运行时只需占用较少的系统资源,扩展性好而且免费,成为目前比较流行的Web应用服务器。Tomacat的安装包可从ApacheTomcat官网上下载得到,安装时可以设置管理员登录用户名和密码以及Http连接端口号(默认为8080)。在Tomcat中部署服务端应用程序十分容易,只需要在IDE(IntegratedDevelopmentEnvironment,集成开发环境)中将已经开发完毕的服务端应用程序打包成WAR格式并导出,然后将这个WAR文件拷贝到Tomcat的Webapps下即可。
5结语
关键词:调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安全、调度监控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日照港铁路运输公司承担着进出日照港货物和车辆的交接、转运、计量等业务,并担负周边多条专用线的运输工作。线路铺轨总长130公里,辖6大站场,运用10台机车,年转运货物总量4000余万吨,车辆集疏港能力居全国沿海港口领先水平。
2006年,日照港铁路运输公司自主研发了建立在生产指挥基础上的、具备系统安全管理、安全预防功能的调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融生产指挥、调度监控、设备的远程故障诊断、事故预防、作业过程的可追溯于一体,实现了作业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统筹化,实现了运输生产的安全高效。
调车作业指挥模式
公司调车作业的领导与指挥采用直线式管理模式,分三级指挥。第一级:公司调度,是公司运输生产最高的组织者,负责向各作业场区的调车区长下达作业计划。第二级:调车区长,负责在调度的领导下,细分作业计划,并传达至信号员、调车长、司机等作业岗位。第三级:调车长,负责接受、传达调车区长下达的作业计划,指挥机车司机、调车员共同完成作业指令。调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原理
信息管理系统是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决策的重要手段,具备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五项基本功能。日照港铁运公司调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DMIS)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监控、对讲、检测等功能,可将所有视频监控、作业数据、语音联络进行监控、分析和智能化处理。同时,该系统又兼备了管理系统的功能,它支持生产系统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和基层运作,从而保证生产指挥系统具有联动性、高效性、完整性,是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调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按专业可分为8个子系统:调度监督及调车作业监控子系统、微机监测子系统、大屏幕投影拼接墙显示子系统、电视监控子系统、运输生产信息管理与统计子系统、调度专用数字通信子系统、平面无线调车灯显子系统、电子添乘子系统。8个子系统既是独立的工作系统,又通过数据接几链接在一起,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构成有机整体。
调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功能
1全方位、全过程监督监控运输作业
(1)监督各场区指挥系统的作业情况
各场区信号楼均采用微机联锁信号控制台,微机系统将信号控制台的所有信息,包括线路模拟图、进路开通情况、作业进度、作业人员等,采集并传输至调度系统加以显示。调度人员足不出户,便可了解调车作业信息,从而强化了调度监管力度,巩固了调度在组织和领导运输作业中的权威地位。例如,在应用该系统前,调度依靠电话听取调车区长的汇报来获得作业信息,由于该联系方式具有不准确、不易掌控、不易监督的特点,易引发调度与调车区长之间的扯皮现象,并且稍有疏忽漏报、漏记,就可能造成生产指挥的失误。使用该系统后,调度可利用微机系统,直接调出六大场区作业情况,避免了由于调车领导之间的沟通失误而带来的安全生产隐患。
(2)监控现场作业
调度可以利用数字监控系统,对现场作业、车流进展、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监控摄像设备分别安装在六大作业场区、装卸公司和机车上。在作业场区,高清摄像机可以全方位、高清晰地捕捉站场作业画面,并传输至调度中心;安装在装卸公司的监控摄像机,有助于将装卸作业情况传输至调度中心,便于周度提前采取统筹措施,更加科学周密地安排取、送车计划;安装在机车内外的监控摄像机,可以对机车作业的全过程进行跟踪:从机车出库、作业进度、机车位置、直至作业完毕回库的所有过程无一遗漏;同时,又可以对机车司机的操作行为进行监督监控。
对运输作业的实时监控,为调度决策提供了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为规范调车作业、实现运输生产的无缝隙管理奠定了基础。
2高速、准确地传达调车作业命令
平面调车专用指挥子系统是在对讲系统基础上,将对讲系统与调度综合管理系统串口连接的一个子系统。能够实现调车区长、调车长、司机三方的语音对讲和书面通信。三方通话可录音,调车长发出的书面作业指令以数字信息方式发送至机车台,机车台可进行转换、显示、播放、储存和打印。以前,调车区长下达书面作业计划时,需指派专人到信号楼领取。据统计,六大作业场区每天约有400分钟花费在领取作业计划上,作业效率大打折扣。为了节省时间,部分调车区长擅自改用口头传达计划方式,给调车作业带来了安全隐患。现在,平面调车专用指挥系统可利用机车上的机车台扣一印出调车作业通知单,交给跟车的调车长即可,耗时不过一分钟。特别是在恶劣天气视线不佳、或司机�望望前方信号有困难时,可以凭借从调度中心接收到的线路开通情况、信号机的显示状态等信息,确认前方信号和进路,安全行车。
作业计划的传输措施、数字转换和语音记录措施,实现了人机安全联防的最佳匹配,其安全防护功能、实用性、方便性和信息传输能力,是灯显系统及单纯对讲系统所无法比拟的。
3对重要设备进行远程故障诊断与预防
微机监测系统可自动完成对铁路信号设备如轨道电路、信号电路、道岔位置、电缆绝缘等的全天候测试。当发现设备电气性能偏离预定界限时,能够自动发出报警,提醒电务工作人员在设备出现故障前预先处置。
4全部作业过程可显示、可追溯
系统配置的大屏幕投影墙,可清晰地显示所有采集到的信息。强大的“黑匣子”存储功能,可自动保存一周内的全部作业过程,赋予了作业过程可追溯性。目前,公司已利用该系统回放了4项有争议的作业,做出了公平处置。作业过程的再现,对分清责任,科学、合理地处置违章行为和进行事故分析提供了有力证据。
调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
1促进了运输效能的提升
运用该系统后,实现了生产组织科学合理,运输生产平稳发展,安全形势保持稳定,作业效率持续提高,铁运公司装车量位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名。在保持人力资源基本不变的情况下,2007年,铁路车辆在港停时压缩至8.6小时,拖运量突破4000万吨大关;2008年,进一步压缩车辆在港停时至7.9小时,完成拖运量4369万吨。2009年,各项指标均优于往年,为港口吞吐量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保证。
2提升了标准化管理水平
安监人员、行车指挥人员利用监控系统对所有场区的现场作业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制止了多起违章行为,防控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安装使用的第一个月内就发现了10多起违章作业行为,有效防止了6起行车事故。现在,作业现场的违章违纪行为大幅减少,员工的作业行为、作业用语实现标准化,充分显示了该系统在规范员工行为、倡导作业标准化、加强现场管理中无可替代的安全作用。
关键词:控制系统;电厂电气;运行管理
中图分类号:TM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2-0150-02
我们知道,近年来随着我国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电厂电气控制系统所采用智能化的前端设备现场总线的监控方式已经成为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电厂电气监督控制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这就将会提高我国电气系统运行的总体管理水平,并且将会直接地关系到电厂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从而全面影响我国电厂在发电市场上的整体竞争能力和水平。
1 我国当前对电厂电气控制的主要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电厂电气必然将会步入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目前我国的火电厂管理和控制系统主要可以分为三级:(1)机组级(DCS、PLC);(2)厂级(SIS、MIS、BPS);(3)现场设备级。近几年随着发展速度的提升,一、二级的建设效果成效已经逐渐展示出来,然而让我们担忧的是现场级的落后,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上两级的作用的有效发挥。然而电气设备中有许多都在第三级,因此对信息化、数字化要求也就显得非常迫切。目前伴随着我国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控制技术的全面提高以及分散控制系统(DCS)在火电厂中广泛和成熟的应用,我国现代化大型火电厂的运行和管理水平有了不断的提高,DCS在火力发电厂中运行的可靠性也逐渐地得到普遍的肯定和好评,与此同时运行人员也是越来越习惯地利用键盘和CRT进行必要的实践操作,同时后备监视和手段也是日益的减少甚至取消,其中火电厂等大型的单元机组监控方式也正逐渐的走向全CRT的监控时代。电气控制与机炉控制便逐渐显得不协调,控制水平也被逐渐地拉大。因此为了更好地处理和解决这一矛盾,我国目前所采用的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便是将电气控制设备逐渐地纳入到DCS系统的监督、管理和控制之中来,这样一来我们就既可以充分地利用DCS系统已成熟的分散控制技术,同时也能够提高电气设备的管理、控制水平。如果在电气控制将电气设备常规硬接口后,我们就可充分地利用DCS系统的方式和手段,从而使电气防误操作等功能的实现显得更方便、更完备,并且能够将相关量的显示报警系统与电气设备的控制调节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一来最终就会有效地提高整个电气控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 我国电气电厂DCS系统的配置
首先是电厂电气控制站的配置。我们知道DCS控制站主要是按照单元机组进行设置的,例如在两台机组中设一集控室,电气和热工合用整个的一套DCS,从而达到模拟量控制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顺序控制系统以及锅炉炉膛安全监视系统等功能的最终实现,按照机组单元设置炉机电公用的DCS。然而电气部分的每机发变组和高低压厂用电系统是作为一个子站进入到该单元的DCS中来的;在这里每两台机组中要设置一个公用的控制网系统,该系统是作为一个子站挂入到相关的两单元机组的DCS上的。而对于两台机组的公用系统,例如厂用公用及备用电源的系统等,而在DCS的配置在实现一台机组的停运时,另一台机组的运行人员能够对这个公用的系统进行必要的监控,同时要采用可靠的闭锁措施用来确保其控制命令的独一性,也就是说在同一时间内要只允许一套DCS系统对这个公用的设备起控制作用,这样就确保各机组的DCS独立的运行起来,从而不让两单元机组的DCS交合在一块,而保证机组可靠、有效地运行起来。
还有便是监控系统的配置。我国近几十年来火力发电厂电气早已经进入到DCS的监控过程,然而电气监控系统的配置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远程智能I/O方式、I/O集中控制方式以及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方式等。在这其中I/O集中方式,主要是将电气的各馈线遮现场设置现场设备I/O接口,并且能够通过硬接线电缆与集控室DCS I/O的相互串连,进而通过A/D处理后进入到DCS组态,进而实现DCS对全厂电气设备的全面监督和控制。远程智能I/O方式主要是将控制站中的I/O下放,从而在数据采集比较集中并且离控制室较远的现场设立远程I/O的采集柜也就是现A/D转换机柜,而现场设备I/O的信号通过硬接线电缆与I/O采集柜的相互串联,同时A/D转换机柜和控制室DCS控制器主机柜主要通过光纤或者是双绞线相互串联。厂用电系统主要是采用现场总线的方式进入到DCS之中,主要是采用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式双向传输以及多分支结构的通信网络来代替现有的智能化的远程I/O分散式控制系统。智能现场设备可以实现数据采集、处理以及逻辑控制等方面的各个功能,更可以在现场中实现对设备的控制、监视、保护以及通信等功能,然后通过现场总线经过通信单元将处理好的信息传到控制站,这样便能够将控制站的指令下达。
3 要根据实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
DCS+集控楼电子室I/O模式和DCS+电气现场远程I/O模式基本上属于分散控制系统,它在我国已经有近十年的发展和应用,目前已经步入到成熟的发展阶段,然而两者各有自己的独自优势。根据国外的先进经验前者比后者的综合投资成本要高的多。在应用中应该要根据设备的实际情况选择,例如发变组的控制系统本来就是设在集控室的,还有的是分散设备间中具有复杂连锁的,则主要是应采用集控室I/O柜模式。我们知道,FCS现场总线模式是我国当前数字时代的产物也是目前的热点技术,在石化行业之中有一定的应用规模和效应,国外电力行业已经有一定的成功应用案例。而至于那些独立电气的监控系统,类似变电站技术和从前的中、小机组电气主控室方式,但是大机组没有用过,在技术上可行,但是缺点是成本高。
目前的电气控制系统已经逐渐的从监测走向监控时代,从I/O的集中方式到远程I/O的方式开始逐渐的向现场总线方式初步探索,所有的这些有待在将来各工程设计实践之中总结并升华。大型火力发电厂电气控制全面采用DCS在国内主要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但是国外的大机组电气所采用的DCS监控早已经有成功的运行案例和实践经验,热工专业所采用的DCS监控系统多年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我国现行的“2000年燃煤示范电厂”自动化设计和目标便是要求大型火力发电厂电气的控制系统全面进入道DCS时代中来,因此在火力发电厂中电气监控系统的采用将会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主攻方向。
4 结语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高速发展,DCS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广泛,但我国目前的DCS主要完成的还是汽轮机锅炉的自动化过程控制,然而对于电气部分的自动化结合较少,DCS未充分考虑到电气设备的控制特点,因此无论是功能上还是系统结构上,这就与网络微机监控系统相比在先进性、开放性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目前随着我国电厂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我国的电气系统采用的计算机控制已经成为当前设计的主流,控制方式也主要从单纯DCS监控逐步走向具备故障分析设备管理、信息管理、自动抄表仿真培训等高等级的运行管理功能方向发展,进而由此也又推动了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厂电气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将FCS应用到火力发电厂的控制过程中有利于提高火力发电厂电气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进而节约了工程投资,这样的模式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易扬.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厂电气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J].广东电力,2010,(8).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流通环节[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0-0023-02
1 流通环节中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的表现与原因分析
1.1 分段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2010年2月以来我国实行在食品安全委员会统筹指导下,农业、卫生、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分段负责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目的是为了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统一行动,以达到良好的监管效果。但是实践证明这种监管体制的效果并不理想,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实际监管中出现的各部门的各自为政以及职能界限不清的体制弊病。原因在于食品安全委员会只是一个议事协调机构,对各部门缺乏统一指挥的权力,想让各部门实现监管信息共享进而实现监管行动无缝衔接就显得不太现实;各部门之间无隶属关系,在监管实践中仍然是各自为政,均不愿主动与其他部门实现监管信息的共享,其结果是各部门在监管中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理以“一罚了之”的简单处理方式为主,很少将食品安全违法事件告知其他部门进而统一行动,以达到良好的监管效果。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将各监管部门的职能得到了一定的整合,监管体制从多段管理到两段管理,近年来的实践已经有力的说明分段管理的模式很难达到良好的监管效果,这次的机构改革未必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1.2 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基本常识普及率不高,使得食品买卖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首先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率并不高,他们大多法律意识淡薄,偏远农村的情况更为严重。城市中的农贸市场和农村的集贸市场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销售不合格不卫生食品的现象,他们大多只顾赚取利润,很少或从未想过销售劣质食品的危害以及应负的法律责任。其次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管理漏洞,一些靠批发或零售低劣食品牟取暴利并且对相关法律法规非常熟悉的企业或个人,他们故意在法律的盲区内活动,而依据现实的法律法规又很难将他们予以惩处;这样的事例在食品流通环节中并不罕见。
1.3 实际监管环节中存在信息不对称
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工商管理部门有打击流通领域的走私贩私行为和经济违法违章行为的职责。但在现实中由于工商部门执法人员力量的不足,所以很难充分掌握所管辖区域内的流通领域的遵纪守法状况;城市里人员众多且流动性大,由于执法人员数量极其有限,掌握流通领域全部的食品安全信息实现更好的流通领域的食品监管对于工商部门来说显得力不从心。农村地域广大,食品经营户较分散,基层监管力量明显不足[1],仅有的几名执法人员走访一遍所有村子就需要一两月的时间,对流通领域的食品监管难度很大,掌握的相关监管信息也是明显不足,很多的批发商就是利用农村的隐蔽性特点从事劣质食品的仓储工作。
1.4 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加剧了各市场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目前工商部门只是对各市场主体进行简单的登记工作,这对不法商贩的监管力度极其有限。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当工商部门对某一不法商贩查处后,由于社会对该商家的违法行为了解有限,该商家后续的经营几乎不受太大影响。这暴露出我们当前的管理体制的不足: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对市场主体缺乏足够的约束。
1.5 执法信息不公开,使得人民群众与监管部门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执行方式的改革。政府信息公开化是深化行政执行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虽然政府信息公开化的工作已经开展了多年,但从工商部门执法信息的公开现状来说,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相当一部分的信息公开只是流于形式。为了实现更好的食品市场监管,从理论上来说工商部门应该将不涉及保密规定的具体执法信息公之于众,这样一方面可以接受公众的监督,另一方面也对不法商贩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2 加强流通环节食品监管的对策建议
2.1 改革政府各职能部门分段监管的局面,建立信息通畅的管理体制
现代高效的行政组织系统必然是一个信息畅通、指挥统一、权责明确的有机系统,各部门不仅在信息上做到上下贯通左右协调,而且能够为了共同的目标统一行动。欧盟的统一监管和美国的分类监管启示我们,同一种类产品的全部生产流通环节受到同一部门的监督,这种监管方式在实际的运用中更加有效,并能节省监管成本[2]。鉴于我国食品安全分段管理体制的严重弊病,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按产品种类进行监管的体制,从理论上来说,这种体制的权责划分明确,可有效避免现行体制中的部门信息沟通不畅的弊病,从而有利于流通环节的监管。
2.2 加强食品安全常识及法律法规的教育,改善消费者处于食品安全信息劣势的局面
鉴于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常识的普及率较低的现状,开展相关方面的教育工作显得尤为必要。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消费者协会要切实负起责任,通过举办多种形式贴近人民群众的活动向公众宣传基本的食品安全常识及相关法律,提高公众辨别食品优劣的能力和法律水平。另外还要加强对市场流通主体的教育工作,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与守法意识,努力使他们自觉规范自身行为。
2.3 建立食品安全流通环节社会监管信息网络系统,实现监管网络的社会化
在当前深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相关监管部门应该更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式,向社会让渡部分管理职能,建立全民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管电子网络系统,让人民群众参与到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监管中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工商等职能部门因监管力量不足而导致的所掌握的监管信息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充实了监管力量,对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也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可以说社会监管网络的建立对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不法商贩生活在人民群众当中,人民群众在发现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时候可以积极通过监管网络向相关监管部门举报,这对监管部门实现良好地监管效果来说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保证社会监管网络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机制,如对举报人的保密和奖励制度,采用这些措施将极大地激励人们参与到食品安全流通环节的监管中来。
2.4 建立食品安全流通环节信用体系,从深层次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食品安全监管只是治本,开发建立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社会信用体系是治本之策。在借鉴银行业系统建立的个人信用档案系统的基础上,工商部门应在对市场主体进行登记的基础上建立他们的市场行为的信用记录系统,并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方便公众查询,这有利于缓解目前市场经济活动中各市场主体占有信息不对称的局面。相比目前的事后监管模式,信用体系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一方面是诚信记录的公开化使食品流通环节的各参与者占有更多的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这一措施将极大地促进整个市场诚信体系的建设,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促进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的解决。
2.5 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建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没有监管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已被证明了无数次的真理。加强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督,将对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职责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取得良好监督效果的关键就是相关执法信息的公开。信息公开可以使公众了解更多食品流通环节执法的真实情况,这一方面可以使相关职能部门主动规范自身监督行为,有效减少监管过程中营私舞弊和走过场等不良现象;另一方面还有利于督促监管部门将监管工作常态化,改变现在靠开展专项行动突击检查的非良性监管模式,监管常态化有利于监管部门缓解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相关信息了解有限的局面,极大的提高监管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外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和理论基础
发达国家的安全生产管理实践经验证明,通过体系化管理,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风险识别、控制和管理,实现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设备无故障,逐步达到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最终是可以实现本质安全的。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较早,伴随着工业进步,其安全生产管理理论也有了飞跃式发展。从法默的安全事故频发倾向理论、海恩里希的因果连锁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轨迹交叉理论、系统安全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和理论从最初的宿命思想到可控思想,从单独因素到系统因素,从单一关注伤亡到将健康与安全统一考虑,这都是不断进步的表现。从最初的事故学理论到后来的风险控制论,再到现在的安全哲学理论、安全逻辑科学、安全法学理论、安全信息理论、安全行为科学理论、安全心理学、安全经济理论、安全工程理论、安全仿生理论、安全文化理论、事故灾变理论等,其他学科的理论不断与安全生产管理理念相结合,对现代安全及健康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法默的事故频发倾向理论认为,少数工人由于自身原因,具有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倾向,是所谓的事故频发倾向者和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这种理论目前不被大多数人认可。海恩里希的因果连锁理论认为:安全事故的发生会经历多个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个中间环节起到预防作用,就能避免事故;只有重视消除轻微事故,才能防止轻伤和重伤事故,否则大事故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1961年,吉布森提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能量是造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及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作为一种事故致因理论,轨迹交叉理论强调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按照该理论,可以通过避免人与物的运动轨迹交叉,即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同地出现,来预防事故发生。系统安全理论是人们为解决复杂系统的安全性问题而开发研究出来的安全理论和方法体系,其强调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即在设计系统时就用安全工程方法进行风险管控,系统安全工作包括危险源识别、系统安全分析、危险性评价及危险控制等一系列内容。安全行为管理是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企业行为安全管理方法,后迅速在欧美及日本等现代工业化国家兴起;由于其成功地为许多知名企业(如杜邦)实现卓越的安全绩效,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并采纳。安全行为管理以心理学和行为学为理论基础,主要采用“行为前因-行为-行为后果”的行为模型,通过创造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改变人的不安全行为和鼓励人的安全行为,从而减少由于人的行为而引起的事故,进而实现事故预防和安全生产目标。
2国内外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建设情况比较
基于上述理论,西方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就形成了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典型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是我们熟知的健康(Health)、安全(Safety)、环境(Environment)管理体系(以下简称HSE管理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健康安全评价标准体系OHSAS18001。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HSE管理体系在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中起到积极作用,尤其是在石油化工领域的效果十分明显。HSE管理体系强调以领导承诺为核心,以无事故、无害于员工健康、无损于环境为目标,包括核心和条件部分、循环链部分、辅助方法和工具部分三大要素;体系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建立的准备、初始风险评价、策划和设计、文件编制、执行和实施等。为提升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该《规范》包括13个要素。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建设。从我国相关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结果来看,普遍存在重体系、轻日后管理,重机构审核、轻自我提升,重原汁原味、轻联系实际等问题,导致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与安全管理能力不匹配。此外,有学者认为,现行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过多地强调管理的标准化,而忽视现场操作的标准化。不可否认,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然而,众多国外企业发现,在实施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后,虽然企业的重大安全事故比例明显下降,但企业的一般事故却没有得到明显控制。为此,国外企业结合其安全生产管理实际,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推行安全行为观察管理方法,使企业安全绩效得到明显提升。业界一致认为,安全行为观察方法不仅丰富了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而且是基层队站开展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建设及促进安全团队文化落地的重要工具。
3基于安全行为观察的集装箱码头企业
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方案随着信息技术在集装箱码头企业的应用普及,部分码头企业开始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来固化和提升安全生产管理,但国内绝大多数码头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仅实现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文档(法律、法规、制度、应急预案、组织架构、安全目标、安委会会议、安全投入等)电子化、安全检查表等管理功能,针对班组安全的信息化应用却鲜有案例。为此,本文提出基于安全行为观察的集装箱码头企业360安全体系建设方案,利用信息化手段集成企业管理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实现现场安全状态评估和预警体系与标准化融合,形成自下而上的安全生产管理优化模式。为实现集装箱码头企业全员、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的行为管理,可将生产要素抽象分类为5个一级要素和162个二级要素,其中,一级要素主要包括人(即各工种)、设备和工属具、设施(即码头、库房、办公楼、道路等)、环境(即天气、船舶、水域等)、管理(即教育、会议、资金、制度等)。集装箱码头企业的生产作业流程可拆分为11个一级工作场景(包括靠泊、系解缆、集港、装船、拆打加固、揭舱盖、船前准备、辅助生产、提箱、离泊、卸船等),在将工作场景与生产要素交叉后,按照安全行为观察的方法对员工的反应和站位、个人防护装备、工具和设施、程序和标准、人体工程学、现场环境和秩序等标准进行图文采集,从而实现对指定场景员工安全行为标准的数字化处理。此举是推行集装箱码头企业全员安全行为观察和团队安全文化的基础,也是安全职责清单具体化的重要手段。对照安全行为观察标准,员工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反馈观察结果(反馈结果包括现场行为实时照片和定性评价),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分析安全行为结果,并通过系统发送达标行为统计和安全行为标准图文资料,从而对行为不安全人员进行培训,并要求相关责任人确认。同时,系统还具备安全行为随手拍功能,以启发员工发现自身工作中的安全隐患。此外,360安全体系对物(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和安全管理标准也进行了图文标准定义,并设定相应的排查周期,从而实现安全主体责任层层预警和监控功能及安全预警指数的计算功能。收集到员工安全行为数据后,便可以随时应用安全行为观察方法开展安全行为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结合行业典型安全事故,在360安全体系中定义重点安全行为治理的4个领域,分别是人机配合、高空坠物、流机作业、机械维修,从而使安全管理人员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行为管理。360安全体系提供一键式安全行为排查功能,例如,在针对岸桥高空坠物的安全行为管理中,系统对岸桥容易产生高空坠物的部位进行安全标准化信息(包括易坠落物的标准状态图片、排查周期等)采集。360安全体系定期向指定员工发送排查任务,以便其实施现场排查,反馈排查结果。360安全体系分为以下三大模块:(1)手机端,是隐患群防群治和隐患数据采集的工具;(2)个人计算机端,是各部门落实自身主体责任的工具,同时也是安全管理人员实施监管的工具;(3)系统后台,是企业级隐患评估和安全管理的工具。360安全体系后台有10个有助于安全行为改进的度量指标,称之为“十率”,即检查标准覆盖率、自查隐患率、逾期整改率、较大隐患控制率、标准排查超期率、隐患标准重复率、学习人员覆盖率、标准学习覆盖率、考试人员覆盖率和考试标准覆盖率。“十率”的作用在于:实现集装箱码头企业隐患不排查、系统能觉察,排查不上报、系统能知道,上报不整改、系统有记载,整改不及时、系统有警示的安全生产管理功能。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