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务社会的实践报告范文

服务社会的实践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务社会的实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务社会的实践报告

第1篇:服务社会的实践报告范文

作为一个医学院的学生,在药厂实习半个的实习报告生产实习是工科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实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 而且更重要……

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与认识社会、服务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辅相成的。树木要成材,不是在温室,而是在肥沃的土壤上吸收天地日月精华,经受风霜雨雪考验。大学生要成才,不应只是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而应在社会这个广阔天地里自我历练,作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真正在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中成长为社会英才。

只有认识了自我,完善了自我,才能更好地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只有在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里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第2篇:服务社会的实践报告范文

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下面小编和大家分享学生暑假店面实践报告文章,提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践单位:

       肯德基

实践时间:

        xx年7月20 至 xx 年8月30日 共 40天

今年的暑假是我过的最有意义的暑假,因为这个暑假是我自己靠自己的劳动来养自己,独立的过了一个暑假。因为我在暑假有了一个打工的机会——在肯德基做服务生。

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

很多在学校读书的人都说宁愿出去工作,不愿在校读书;而已在社会的人都宁愿回校读书。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应该在今天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明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我们要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能否不辜负他人的期望,要好好锻炼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

在实践中我明白了人际关系有多么的复杂,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要跟他(她)们处理好关系得需要许多技巧,就看你怎么把握了.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我在社会实践中学会了自强自立!凡事都要靠自已!

现在,就算父母不在我的身边,我都能够自已独立。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除了培养出了我各种能力之外,还让我了解到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及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自己的工作,要有自信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要有责任心去做到。

这次实践让我知道,社会和学校是不一样的。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而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而走进企业,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但我得去面对我从未面对过的一切。接受各种的挑战而令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体会

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

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虽然现在的我还没有能力做的更好,但是我感觉我懂得了太多的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假期实践增强了我的办事能力交往能力,叫我懂得钱来之不易,叫我懂得人要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这次实践让我知道工作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会使自己缺乏自信。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句什么都会的,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心理障碍,那一切就变得容易解决了。而且必须要与人们多做交流,一定要做到良好的沟通。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是能在社会实践中把经验与所学到的知识相结合。并且要不断的使自己的知识变得更加的全面和具体。从而令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在今后我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的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

肯德基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有一次我们开员工大会,主题是餐饮业的良心,食品安全。因为那段时间在网上出现了许多关于肯德基的负面报道影响。通过这次事件我知道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责任和规矩。而且这些规矩都是以不危害顾客的安全和利益为前提。在刚开始培训的时候,有一条就是想顾客之所想,就是说在顾客需要的时候就能够及时帮到顾客,一切以顾客为第一位。各行各业都应该以顾客为第一。这也是我所要学习的,因为在以后我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如果不能把顾客放在第一位,那么我就会失败,正所谓民心所向,是为了赢得顾客的信任。

第3篇:服务社会的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校;社区;服务;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092-02

高校是创造和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具有培养人才、创新知识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承担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城市经济、文化建设和政治稳定的浓缩体。深入探讨高校与社区互动的理论与实践,对促进高校与社区良性互动,实现和谐共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服务社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高校与社区有着紧密的关系。任何高校都存在于一定的社区之中,社区对高校的影响也同样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高校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组织性强的密集人群,正是社区教育、社区精神文明和社区经济建设所必需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社区拥有的众多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组织,也正是高校实践教学、成果转化和实习就业所期待的合作对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强调把建设和谐社会摆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构建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开始,对维护社会稳定、为社区居民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是创造和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作用。高校参与社区建设,使高校与社区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帮互助、互利共赢的和谐氛围,对和谐校园建设、和谐社区建设乃至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服务社区的资源优势

高校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与所在社区的互动,发挥服务于社会的重要职能。高校的资源优势为高校服务社区提供了条件,它与其他社会资源相比优势明显。

(一)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高校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是高校服务社区的重要智力资源。高校可以围绕着社区居民生产实践和文化生活的多种需求,全方位地为社区服务。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为社区居民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科普知识讲座与咨询,组织社区群众学习法律知识、生产经营技能、文明生活方式常识等,使居民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掌握技能。同时,教师在社区的培训和讲座中也能进一步获得真知,了解社会需求,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准备最原始的素材,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其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深入社区进行调研,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推动社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也使高校科研因为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二)汇集了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学子

高校汇集了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学子,是高校与社区和谐共建的主力军。这些优秀青年学子有知识、有热情,可以充分运用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与乐于奉献的精神,为和谐社区的建设贡献力量。大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在社区举办图片展览、科技成果展示、科普宣讲等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形成讲科学、爱科学、信科学的社会风尚。同时,大学生在服务社区的实践中,能够体验成功与挫折,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

由于政府的长期投入以及高校自身不断的发展,高校拥有比较完善的办学条件,如多媒体教室、现代化实验室、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体育设施等。这些丰富的物质资源可以对社区居民开放,用于社区教育和社区居民的健身活动,满足社区居民学习和健身的需求。

三、参与服务社区的实践探索

上海第212业大学(以下简称“学校”)2002年搬迁至浦东曹路,是一所正在发展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与企业同行,与浦东同辉”的办学思路与区域定位,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和资源优势,与曹路社区联携,努力为社区服务,在积极为区域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一)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

学校机电工程学院将曹路镇“期颐养老院”作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四年来,大学生志愿者坚持每月上门为老人服务。在开展“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的系列活动中,学校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十几位师生赴曹路镇社区活动中心开展了“让曹路镇的天空更蓝”科普宣传活动。2010年,学校与曹路镇政府的共建更是进入了崭新的阶段。计算机信息学院与曹路镇残联签订“智力助残协议”并与阳光苑居委共建“电脑维修队”;学校还组建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宣讲团,开设英语角等活动,定期为社区居民提供外语、电脑、礼仪等技能方面的服务;在曹路镇团委组织的“五四”青年节文化活动中,学校人文学院的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负责活动的礼仪和化妆;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分团委与曹路镇“好日子”幼儿园开展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

(二)结对共建,积极营造融洽和谐的社区氛围

学校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创新机制,主动服务社区,为区域和谐发展作出贡献。学校于2008年与曹路镇签订了精神文明共建协议,双方通过资源整合、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工作互动,逐步形成了资源共享、实事共办的结对共建机制。结对共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镇社区党总支带头,建立大学生、教师到村(居)挂职锻炼机制,该机制在提升社区建设和管理水平的同时,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增加教师实践经验;二是由镇社区活动中心和团委负责,通过组建学生世博志愿者服务队、宣讲团,开设世博英语角等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与世博有关的技能方面的服务,进一步使活动项目制度化;三是由文广服务中心负责,拓展学校图书资源社区共享工作等。2008年以来学校向镇文广服务中心图书馆赠送10000多册书刊,并建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图书馆曹路阅览室,同时学校图书馆也向社区居民开放,为推动曹路镇建立学习型社区、和谐社区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校园文化进社区

近年来,学校不断探索和实践扩大校园文化活动辐射面和与社区的互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带到社区,同时将社区的民族文化融入学校,努力打造人文校园。在学校图书馆举办的第三届“读者服务月”系列活动中,曹路社区居民为学校师生现场表演民间舞蹈“花篮灯舞”,让学校师生在欣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人文素养。2009年11月,学校图书馆(网络中心)直属党支部与曹路镇文广服务中心党支部签约,双方约定要提升文化辐射能力,实现和谐发展。镇文广服务中心要积极向我校推介曹路地区的文化和新农村建设最新成果,帮助学校更好地融入曹路、融入浦东;学校要积极关注并推动曹路阅览室的建设,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并通过共同举办文化主

题展、参观访问、文体活动、学习讨论等活动加强沟通,积极营造互学互助、融洽和谐的社区氛围。

(四)产学合作,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建设建言献策

曹路镇政府针对现代社区的发展趋势和管理要求,借助学校的智力优势,在社区内开展课题调研,为曹路的社区建设管理以及双方的合作开发提供合理建议和参考依据。2007年暑假,在环境学院谢洪勇教授的指导下,学院6位学生开展了《强化专业立足浦东服务社会》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对浦东新区包括陆家嘴、金桥、曹路、上海第32业大学等地的大气颗粒物进行了PMIO和PM2.5的测定,并对曹路地区进行了历时一年的大气监测。通过两次的测定,师生撰写了翔实的检测报告,并作为浦东新区政协提案送到市政协,《新闻晨报》对此做了专题报道。2010年,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为了承接污水处理工程中的过程控制项目,需要考察、调研相关污水处理厂,学校通过与曹路镇沟通,得到曹路镇的大力协助,在白龙港水质鸿讹厂进行学习调研。

在当今社会变革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的同时,更应从根本上突破自身的封闭性,了解所处社区的需求,加强与社区的互动,在为社区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创新知识,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很多高校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都在与社区互动共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高校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资源共享程度低、互动随意性大、缺乏规章制度等。展望未来,我们更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开拓创新,借鉴国外高校与社区互动的实践经验,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高校与社区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和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孙延斐.和谐共建:高校与社区的良性互动[J].湖湘论坛,2008,(2):110-112

[2]厉以贤.学校与社区的沟通和互动[J].河南教育,200l,(11):1

[3]李小梅,蒋爱林,杨飞.试析高校与社区和谐共建的理论依据[J].中国成人教育,20lO,(1):11-12

第4篇:服务社会的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大学教育;社会服务;大学生就业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社会化程度也不断加深,不但国民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而且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目前我国大学教育的四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其中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是根本,科学研究是基础,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是目标。这四大职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本文试从高校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方面来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建设要与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相适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同

时,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

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萌发于美国,从1862年《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到威斯康星理念的诞生,大学应当为社会服务这一职能逐步确立。它是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大学,作为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不仅在社会改革中应当发挥积极作用,而且也应当是社会服务必不可少的工具。著名的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曾从三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大学为社会服务的理念:一是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知识和能胜任工作的公民;二是通过学术研究活动来发展实际有用的知识;三是把知识传授给广大人民以便去解决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大学为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提供或专家或顾问指导。专家,就是指在某一领域里能够有一定造诣或影响的人,他们对行业的未来发展,行业的技术进步,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作为专家云集的主要场所,教师应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各个领域提供建议和指导、服务社会。二是教师应尽可能地把大学知识传播到民众中去,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让群众及时运用新知识、新技术获得社会最大效益;三是尽可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服务社会。

随着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才培养不但是高校教育的基础,而且也是教育的目标。专家指导、知识传承、人才培养这三个方面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当然,正如范海斯校长所强调的,大学教师在校外承担重要的服务性工作的时候,不应当忘记最大的服务是自己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和培养新一代的学者,要尽可能地把社会服务与创造性研究结合在一起。而且,在可能的条件下,学生们也要参加到社会服务中去,这样可以锻炼学生们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许多方面都有待提高。比如在专家指导方面,有的教师专注于搞学术研究,有的教师专注于经济上的急功近利,而忽视了教育的根本目标——人才的培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为了更广泛地传播知识,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许多高校开始逐年扩招,社会供给不断增多,而社会需求的发展相对缓慢,从而导致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也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不到位的具体表现之一。

二、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及原因分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最新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指出,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2%,与2010届同期相比(89.6%)略有上升。按学历层次来看,本科就业率没有上升,大学生总体就业率上升靠高职高专拉动。就业蓝皮书同时指出2011届全国608.2万名大学毕业生中,有70万人“学非所用”,而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这9个曾经的热门专业则因失业率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薪资较低,被列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其他冷门专业的就业情况仍很难突破。

大学生就业状况既反映了大学生培养的质量问题,也反映了大学生满足社会需求的状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

2012年大学生就业率看似有所上升,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未找到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仍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高校毕业生队伍的迅速壮大,用人单位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社会供求失衡,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二是专业对口问题。近年来,为保证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所大学都非常重视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工作,使之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随着大学教育的不断市场化,专业设置不合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问题也日益凸显。比如在专业设置上存在求全现象,在专业设置和发展上存在不顾条件盲目发展热门专业的现象等。三是大学生自身素质与择业观念问题。由于大学教育由精英化逐渐转向大众化,教学方式、教学功能及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导致高等院校没能培养出足够优秀的人才,同时现代大学生很多都缺乏创新能力,并且长期与社会脱节,没有实践经验,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大学生大都对工作的期望值很高,没能正确地树立择业观,这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之一。

三、如何通过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改善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为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是为了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对社会开放并走向社会的结果。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服务社会的目的与实际教学活动出现了偏差,不但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而且缺乏创新性培养,甚至与社会脱节。在某种意义上,大学已经在社会服务中渐渐地失去了自己的核心价值。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下降、高校毕业生过剩等社会现象就是明显的例证。我国高等教育应该通过教学和科研,培养大量人才,创造新的知识,最后把成果回报给社会,对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分析并给予解决的方法或建议,这才是社会需要的,是大学服务社会的最终目的。

如何通过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改善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我认为,高校首先应转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确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努力培养高素质及创新型人才。高校专业设置要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产业结构为依据,进行自我分析与自我定位,确保专业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协调。其次,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给在校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实习、实践,使他们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提高就业能力。再次,高校之间应加强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交流互动,专业优势互补。最后,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建立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以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孕育出来的高校人才,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才具有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即学生个人方面和学校方面。从学生个人来讲,应该多关注生活,从中观察、思考并挖掘信息,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求知欲望和创新能力,力求用简洁的方法快速解决难题。从学校方面来讲,首先要注意教与学的创新结合,由灌输式教学逐步转入启发式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营造创新的氛围,力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大学生就业这一社会热点难题的解决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高校的培养与引导更是责无旁贷的。高校应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及时调整自身与大学生就业不适应的方面,以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益的帮助,更好地发挥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服务社会作为现代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这一职能往往是以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为依托,通过教学培养社会各个领域需要的人才,通过科研为社会创造新前沿,进而通过专家指导和大学生就业将新知识广泛传播到民众中去,逐渐形成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螺旋式上升,从而在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等一系列难题的同时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单中惠,范海斯.“为社会服务”的大学理念简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

[2] Charles NeCarthy.The Wisconsin Idea[M].New York:The Mac-

millan Co-mpany,1912.

[3]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第5篇:服务社会的实践报告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在对从业人员和用人单位的访谈调研中发现,在选择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时,他们最看重的是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等。事实上,用人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期望不仅仅是上述能力,还涉及其它方面的能力,如计算机运用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等。为此,我们就某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现状做了一次实证调查,这为我们进行本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现状的调查

 

调查之一:口头表述。口头表述是指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的一种能力。我们在调查时发现,绝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表述能力不是很满意,他们平常不太注意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有些由于专注于学习,很少与他人交往,因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说话时容易词穷,甚至连语气都不够自信。课堂上老师提问时,很少有同学主动回答问题,即使回答,也由于紧张而无法表述清楚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那些不经常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表达能力普遍比较弱,工作中的传话、演讲、总结等环节都有可能因为表达不当而出现失误。很明显,这都是缺乏锻炼所导致的结果。

 

调查之二:计算机操作。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基础应用已成为每个大学生必须掌握的技术。问卷调查表明,由于大学生经常接触电脑,他们的打字速度普遍比较快,60%的学生每分钟能打40-50个汉字,还有22%的学生每分钟能打60个汉字。对于word、excel以及ppt的操作,大学生们也并不陌生,因为平时教师课堂授课和学生的作业运用较多,所以他们都能达到一般熟练程度,不会的学生很少。尽管如此,还有很多大学生不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搜集信息,也就是说,大学生现有的水平还不能令用人单位满意,他们很希望有计算机水平较高的人才来提高工作效率。

 

调查之三:文字写作。我们调查发现,28.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写作能力不够好,对自己的写作能力表示不满意或者很不满意。56.7%的大学生则觉得自己的写作能力很一般,写简单句时能连贯通顺,但很多专业术语和复杂句写不出来。只有15%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比较满意,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并保证写出来的文字通达流畅。根据目前用人单位对已录用的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反馈来看,普遍反映文字写作能力较差,除了基本的语法错误之外,很多大学生还缺乏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广阔的知识面。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调查之四:创新活动。创新能力是一种稀缺资源,也是大学生的短板。据调查,在学校目前组织的各类创新实践活动中,只有4.8%的大学生经常参加,其中部分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者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49.2%的大学生偶尔参加创新实践活动,他们表示对此类有关创新思维的活动不是特别上心,觉得创新能力的培养比较难,一般的创新实践活动无法提高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有46%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创新实践活动。从总体上看,行政管理专业属于文科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书本上,很多大学生根本就不关注创新实践活动,这是令人忧虑的。

 

二、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期望与建议

 

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一般来说,研究型大学可以突出其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地方高校应在夯实基础理论的同时,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第一,学以致用,加强专业学习能力。专业能力是就业的核心要素,也是大学教育的主体内容。学生选择接受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深度学习,从而获得承担专业工作的学历和资格。大学期间,学生可以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去培养自己在专业方面的独到见解。从雇主角度看来,学业水平和专业能力仍然是他们选择新员工的主要依据。掌握专业知识,要牢记并理解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其次是提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学以致用。随着环境和技术条件的不断变化,专业能力很难以稳定状态存在,越来越表现为适应新情况、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第二,掌握信息技术,强化计算机运用能力。打字是一种技能,在校大学生需要提高打字速度,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达到飞速击键的状态,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在击键准确的基础上,要努力提高击键的频率,训练眼、脑、手之间信号传递的速度,此外,打字时要专心,要有紧迫感和竞争意识。第二,设法提高办公软件应用的熟练程度。与行政管理专业相关的工作,基本上都会用到word、ppt等这些办公软件,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很熟练地运用。第三,加强电子政务学习。电子政务是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是政府行政管理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我们要把信息化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结合起来,既要精于行政管理,又要善于政务创新。

 

第三,重视语言积累,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无论是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是用书面文字来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都是一种能力。而两者又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写作水平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口头语言的积累实际上又是为写作打基础的。行政管理岗位是经常需要文字表达的,口头表达工作如口头报告、对外宣传和演讲等;书面文字处理工作如草拟文件、制定工作计划、撰写工作报告、总结报告、演讲稿及其它公文写作等等。从积累到运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口头表达而言,在学院的社团中,有专门培养这一方面能力的活动,参与的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自己的演讲与口才。写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和改造的能力,语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相反,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是写不出好文字来的。

 

第四,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社会服务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认识社会、投身社会的学习形式,是促使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长才干的好机会,是净化思想、陶冶情操、树立服务意识的有效渠道。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前进、在风浪中成长。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绝大部分将成为服务社会的各类人才,学校要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重视校外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平台和社会资源,积极开展校地合作与创新,大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实战训练。大学生参加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时,可以参与行政单位的公务处理,也可以承担公共部门的实地调研,当然也可以参加其它社会服务,如“三下乡”体验农村生活、无偿献血、义工义教、帮助孤寡老人或留守儿童等活动,以此不断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为以后走上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发展个性特质,培养综合创新能力。一般来说,个性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当然,个性不等于创新,但个性是创新的土壤。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创新意味着尊重个性,创新要跳出模仿的圈子。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应以学科为支撑、以专业为基础、以岗位为核心,紧密联系地方实际。与此同时,学校应改变过去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狭隘教学观,确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轴心的大教学观,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创造机会让其独立思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6篇:服务社会的实践报告范文

一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

(一)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所针对的对象不同

志愿服务是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参与的是社会公益事业,是无偿的付出和奉献。大学生志愿服务通常参与的有支援西部、服务贫困小学、义务支教、照顾孤寡老人、服务社会福利院等等,服务地点除了身边,更多在偏远和贫穷地区。而社会实践的对象不但可以是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更多的是非公益事业。如,到企事业单位参与具体工作的实习,涉及到广告业、餐饮业、政府机关等各行各业。

(二)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的经济效益具有差异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旨在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方式,志愿服务完全是义务服务。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更多的是道德效益和精神效益,不包含经济效益。学生们在志愿服务中体会人间大爱,体会人间温暖,是社会道德风尚的良好体现,也使大学生们更加珍惜大学的学习生活。而社会实践则不排除经济效益。

(三)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活动场所差异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活动场所可以是学校内部,但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随着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壮大,校外志愿活动更加繁荣,很多学校的志愿者都开始组织参与校外的社会服务、开展社会公益活动。而社会实践的“社会”两字,就已表明了场所是学校以外的社会,促进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本领,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参加社会生活起到演练和调整的作用。

(四)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历史渊源不同

在我国,社会实践的理论和实践要远远早于志愿服务,改革开放之前社会实践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到了80年代就有很多学者发表文章提出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而志愿服务是新时代的产物,志愿服务工作是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工作领域、服务社会需求的一大创举,是新时代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的重要体现。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对大学生来说,志愿服务活动提升了思想境界,提高了道德修养,坚定了理想信念,增长了知识阅历。此外,志愿服务还具有增进同学之间情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加强班团组织建设、增强集体凝聚力与使命感等方面的显著作用,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阵地。

(一)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作用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大学课堂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但它更多地倾向于理论教育;而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同时,传递着爱心和推动着文明、进步,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不可替代的重要方式。耳濡目染到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和互帮互助,这种实践中得来的教育远比课本上要深刻得多,这种社会给与的引导,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重要意义。

志愿服务这种社会新风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更是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各项活动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大学生志愿者在北京奥运会、“5·12”汶川大地震、上海世博会、哈尔滨大冬会等重大事件与活动中都有出色表现,大学生们在真实地参与了那么多重大的志愿服务后,对以后的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对自己会有更深入的分析和更深刻的规划,对价值观的构建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教育大学生知恩、感恩、报恩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到,社会责任感缺乏、公民意识模糊是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志愿精神为鲜明旗帜的志愿者行动不仅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服务社会的机会,也为高校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要进一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更好地从学校走向社会,完成向合格公民的转变,就要从学校和社会两方面抓起。

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和感恩教育融入志愿服务,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在志愿服务中体会对社会的责任和对自己、对他人的帮助与施恩,磨练意志,升华对国家、对社会、对家人的情感。目前,很多高校做了一系列有效的尝试,支持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和寒暑假走出校门参加各类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如:支农支教、文化下乡、法律援助、红色教育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对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和组织进行广泛宣传,尤其对参加“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志愿服务项目以及个人及社会力量参加支教等到艰苦地区做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给以大力表彰和支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召开志愿服务报告会等形式,回放西部艰苦的条件,以及志愿者们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看到逆境中顽强成长的孩子和克服困难立志服务的志愿者们,得到心灵的震撼,投身社会,回报社会。因此,志愿服务活动既使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得到充分展示,又把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在实践中教育大学生学会知恩、实践感恩、懂得报恩,并使之成为一种内化的品质。

(三)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志愿服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有益方式,有助于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载体作用,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志愿服务是磨炼个性和锻造人格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也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德育教育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统一。志愿服务有助于校风、学风建设。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行为得到加强,也使大学生在社会教育中发生道德行为的正向移迁,产生连贯性的长期的道德行为效果,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志愿服务为个体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培养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如在志愿服务活动中锻炼的坚强的意志和品格与学校教育中严谨的作风和良好的习惯达到了紧密的结合,培养了大学生的高尚人格,促进了校风、学风建设,帮助大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挫折和考验,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素质和品质的人。

(四)开拓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视野,为社会多做贡献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不可替代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一种最直观而有效的途径。志愿者是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的志愿服务也是认识社会、感受文化、传播文明的又一种新方式。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贫困山区、走进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支农支教,照顾孤寡老人,服务社会,支持公益事业,参与社会重大活动。如,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志愿者们起到了展示我国风土人情、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增进友谊的作用。志愿者们为了能够在世博会期间更好地完成服务的工作,需要学习更多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俗和文化知识。在与各国友人的互动交往过程中,也自然而然的会受到各种文化的滋养和熏陶。这些都让他们看到了外面不同的世界,零距离接触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感受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领略伟大祖国五千年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对于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增长阅历,提高素质等都具有积极影响。

不管是收获志愿服务精神带来的感动,亦或是不同生活环境磨练的毅力,都开拓了大学生认识社会的不同视角。尤其是支边支教等志愿服务,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自己能来到大学读书,接受优秀教育资源的熏陶,结识来自不同地区的朋友,这一切与那些无法接受教育的贫困山区的孩子相比是多么幸运和珍贵。在感悟人生、感激生活的同时,使大学生锻炼才干,提高认识,立志尽己所能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卢玲.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11).

[2]韦伟,张春红.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成长成才[J].东方企业文化,2010(10).

第7篇:服务社会的实践报告范文

调查之一:口头表述。

口头表述是指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的一种能力。我们在调查时发现,绝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表述能力不是很满意,他们平常不太注意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有些由于专注于学习,很少与他人交往,因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说话时容易词穷,甚至连语气都不够自信。课堂上老师提问时,很少有同学主动回答问题,即使回答,也由于紧张而无法表述清楚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那些不经常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表达能力普遍比较弱,工作中的传话、演讲、总结等环节都有可能因为表达不当而出现失误。很明显,这都是缺乏锻炼所导致的结果。

调查之二:计算机操作。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基础应用已成为每个大学生必须掌握的技术。问卷调查表明,由于大学生经常接触电脑,他们的打字速度普遍比较快,60%的学生每分钟能打40-50个汉字,还有22%的学生每分钟能打60个汉字。对于word、excel以及ppt的操作,大学生们也并不陌生,因为平时教师课堂授课和学生的作业运用较多,所以他们都能达到一般熟练程度,不会的学生很少。尽管如此,还有很多大学生不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搜集信息,也就是说,大学生现有的水平还不能令用人单位满意,他们很希望有计算机水平较高的人才来提高工作效率。

调查之三:文字写作。

我们调查发现,28.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写作能力不够好,对自己的写作能力表示不满意或者很不满意。56.7%的大学生则觉得自己的写作能力很一般,写简单句时能连贯通顺,但很多专业术语和复杂句写不出来。只有15%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比较满意,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并保证写出来的文字通达流畅。根据目前用人单位对已录用的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反馈来看,普遍反映文字写作能力较差,除了基本的语法错误之外,很多大学生还缺乏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广阔的知识面。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调查之四:创新活动。创新能力是一种稀缺资源,也是大学生的短板。据调查,在学校目前组织的各类创新实践活动中,只有4.8%的大学生经常参加,其中部分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者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49.2%的大学生偶尔参加创新实践活动,他们表示对此类有关创新思维的活动不是特别上心,觉得创新能力的培养比较难,一般的创新实践活动无法提高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有46%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创新实践活动。从总体上看,行政管理专业属于文科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书本上,很多大学生根本就不关注创新实践活动,这是令人忧虑的。

二、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期望与建议

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一般来说,研究型大学可以突出其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地方高校应在夯实基础理论的同时,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学以致用,加强专业学习能力。

专业能力是CENTURY就业的核心要素,也是大学教育的主体内容。学生选择接受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深度学习,从而获得承担专业工作的学历和资格。大学期间,学生可以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去培养自己在专业方面的独到见解。从雇主角度看来,学业水平和专业能力仍然是他们选择新员工的主要依据。掌握专业知识,要牢记并理解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其次是提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学以致用。随着环境和技术条件的不断变化,专业能力很难以稳定状态存在,越来越表现为适应新情况、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掌握信息技术,强化计算机运用能力。

打字是一种技能,在校大学生需要提高打字速度,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达到飞速击键的状态,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在击键准确的基础上,要努力提高击键的频率,训练眼、脑、手之间信号传递的速度,此外,打字时要专心,要有紧迫感和竞争意识。第二,设法提高办公软件应用的熟练程度。与行政管理专业相关的工作,基本上都会用到word、ppt等这些办公软件,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很熟练地运用。第三,加强电子政务学习。电子政务是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是政府行政管理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我们要把信息化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结合起来,既要精于行政管理,又要善于政务创新。

3.重视语言积累,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无论是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是用书面文字来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都是一种能力。而两者又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写作水平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口头语言的积累实际上又是为写作打基础的。行政管理岗位是经常需要文字表达的,口头表达工作如口头报告、对外宣传和演讲等;书面文字处理工作如草拟文件、制定工作计划、撰写工作报告、总结报告、演讲稿及其它公文写作等等。从积累到运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口头表达而言,在学院的社团中,有专门培养这一方面能力的活动,参与的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自己的演讲与口才。写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和改造的能力,语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相反,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是写不出好文字来的。

4.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社会服务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认识社会、投身社会的学习形式,是促使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长才干的好机会,是净化思想、陶冶情操、树立服务意识的有效渠道。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前进、在风浪中成长。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绝大部分将成为服务社会的各类人才,学校要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重视校外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平台和社会资源,积极开展校地合作与创新,大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实战训练。大学生参加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时,可以参与行政单位的公务处理,也可以承担公共部门的实地调研,当然也可以参加其它社会服务,如“三下乡”体验农村生活、无偿献血、义工义教、帮助孤寡老人或留守儿童等活动,以此不断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为以后走上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5.发展个性特质,培养综合创新能力。

第8篇:服务社会的实践报告范文

服务社会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使命,也是高等学校的基本功能。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据统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2/3以上在高校,每年约80%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产自高校,高校科研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科优势,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发挥学科优势,打造智库品牌。武汉大学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学科优势,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重点需求问题、重大规划项目寻求校部合作的战略支点,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打造“珞珈智库”品牌。武汉大学湖北发展问题研究中心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以研究湖北发展重大问题为导向,以课题为纽带,通过以重大项目引导研究、以综合领域集结队伍,联合湖北省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开展开放式、针对性研究工作,使之逐步建设成为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智库。中心成立以来,受湖北省委宣传部委托,牵头组织了“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研制”等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

(二)聚焦重大问题,构建创新平台。武汉大学在与国家有关部委合作过程中加大对校部共建研究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与国家部委、省市等有关部门共建科研合作机构,切实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学校先后与外交部共建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与国家质检总局共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与文化部共建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等校部共建机构,于2012年在外交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共同组建了“国家领土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瞄准国家捍卫领土、保障和拓展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急需开展研究。

(三)整合交叉学科,形成整体优势。武汉大学积极参与地方重大基地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集成各方力量和资源,汇聚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开展跨学科的原创性研究,以发挥整体学科和科研优势。湖北省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科技考古研究中心集成考古、历史、法学、经济、测绘、水利等领域的学科优势,主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库区考古发掘工作。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与武汉市政府联合建立长江文明研究院,组织跨学科研究的开放式研究平台,并联合举办“长江文明国际论坛”等活动,搭建民间国际流域文明对话平台,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四)发挥人才优势,全面深入合作。武汉大学具有良好的服务社会的学术传统,大批优秀学者自觉将学术研究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早在1983年,李崇淮教授率先提出武汉市“两通起飞”战略构想。近年来,学校又涌现出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将学术研究工作与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积极资政议政。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从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和大空间四个维度,探讨了湖北作为中部支点大省的历史文化依据,建议将申报“江汉之光—中华楚文明”世界文化遗产作为荆州“壮腰工程”的战略支点、策划实施一批具有湖北特色和比较优势的重大文化工程项目,进一步把鄂西圈做大做实做强。

(五)转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研究积极鼓励学者的社会服务意识,在校部共建机构中实行“共同建设、实体架构、开放管理、专兼结合”的运行机制,优化机构运行的制度环境,引导学者走出校门参与社会服务。质量战略发展研究院与湖北省林业厅交流磋商,完成了“武汉大学国家(湖北)生态环境质量研究中心筹建方案”。并积极筹建“中国质检大讲堂”,深入各地城乡开展质量调查工作,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质量信息。在全国陆续建立“宏观质量观测与创新基地”,现已同新乡、佛山、遂宁、建德、许昌、新疆6地签署协议。该院和深度网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中国首个质量安全网络信息预警平台“深度网”正式上线。其研制开发了“质量安全网络信息监测与预警平台”,获得了3项软件著作权证书。

二、探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新方式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人文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内涵,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发展黄金期,在理论创新、研究方法创新的基础上,发展方式创新是探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社科基础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能促进人们对环境、文化与历史背景的了解。加强理论基础研究和中国国学教育研究,为地方文化基础大众化建设服务。教育部在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大众化、普及化中,通过编写理论学习读物,“请大学者写小书,把大道理通俗化”,传播宣传党和国家的发展理论,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主编的《理论新视野丛书》便是其中创新范例。另外以讲座、演讲方式参与地方经济服务,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就社会热点问题参与讨论,为公众提供一种思考的向度、一种文化引导。武汉大学让一流的学者活跃在普及工作第一线,长期坚持与公众面对面畅谈、举办专题讲座,弘扬优秀传统,法学专家累计为中央、部委以及省、市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作法制报告逾千场;数百位各有所长的学者走进小区、走进群众,开展社科普及系列活动。

(二)发挥高校综合优势,思想引领社会发展。高校是社会的思想库,高校引领服务社会除了靠人才和成果外,还有思想,尤其是原创的思想。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运用自己的知识才干和科研成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复旦发展研究院已连续多年出版《中国发展报告》(蓝皮书),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属国内首创,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充分发挥了综合性大学思想库与智囊团的作用。武汉大学积极实施“珞珈智库”计划,面向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问题,集聚先进研究方法,汇聚优秀人才,逐步建成独立于政府咨询机构之外的“外脑”,从而服务决策、谋划战略,引导思潮、影响社会,创新机制、培养人才,生产思想、创立学派。

(三)创新科研机制,构建服务生态系统。推动科研组织机制的创新,进一步发挥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研究院、研究基地和研究中心等公共学术平台的作用。加强文科科研沟通和服务社会的机制。大学一方面需要建立起面向社会的对外联系和对外沟通体制,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国家和地区发展重大需求的发现体制,通过发现需求和社会对接。机制创新形式有以下几方面:

1、共建科研机构,实现深度对接。研究机构代表学校的科研特色和学科优势,在追求理论深度和解决现实问题中发挥重大作用。高校建立省部共建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校企共建研究机构,不断创新相关体制与机制建设,优化机构运行的制度环境。

2、构建战略联盟,以开展科研合作互聘专家。以科研方式联合培养研究型人员,开展深度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定期举办“讲坛”、“论坛”等形式开展学术交流,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官学合作、校际合作和校企合作等多种合作战略。

3、高校智能植入,以学校科研键入地方发展。以学校推荐或个人自发形式与企业开展联系和合作,以开展合作研究,为地方政府、企业提供管理知识或业务知识培训,或作为专家学者参与政府企业资政议事,如资政顾问、营销顾问、法律顾问、战略顾问等。

第9篇:服务社会的实践报告范文

一、实践目的

社会实践。对于一个大学生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来到了永康市童大福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我为期一个多星期的实践。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引言

这一段时间的实践给我的感触太深了,仿佛一下子长大****,懂得了更多地做人与做事的道理,真正懂得学习的意义,时间的宝贵,和人生的真谛。让我更清楚的看到了自己的位置,看清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这次的实践经历让我终生受益匪浅。走向社会,人际关系有时真的比工作能力还要重要,良好的人际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顺利,带来成功,带来机遇。在工作中把每个人都当作良师益友,那么才有可能在工作中收获的更多. 在会计的实践中,漏账、错账的更正,都不允许随意添改,不容弄虚作假。每一个程序、步骤都得以会计制度为前提、为基础。体现了会计的规范性。所以,做会计的切忌:粗心大意,马虎了事,心浮气躁。做任何事都一样,需要有恒心、细心和毅力,那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三、实践单位情况

永康市童大福科技有限公司目前经营产品:防盗门系列、木门系列、锁具、移门、整体衣柜系列等家居产品。是最早将地区性产品集合在一起,采取租赁、托管、合作、合资和加盟的形式,逐步建立全球性的连锁经营网络的专业集团公司之一。秉承"打造中国的世界名牌"的经营理念,以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提高“中国制造”国际美誉度己任,以打造精品服务,追求顾客满意;尽心尽意,尽善尽美。用心服务,尽善尽美,悉查客户需求,超越客户期待为服务理念,在国际五金产品领域辛勤耕耘,目前童大福在国际上已有20家办事处,在60多个国家有销售网点。国内的销售网点遍及各省、地、县市。

童大福聚集了一批专业人才,其中不少是海外办事处回来的优秀人才,他们把国际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始终坚持低成本运作,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我们的宗旨是以创新谋发展,以质量求生存,发展企业,造福员工,奉献社会。我们诚恳地希望与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国内五金产品的发展,打造中国五金行业的航母。

童大福定制衣柜,引源于德国制造工艺, 是一直致力于定制整体家具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安装、售后服务等一体化专业大型企业,浪漫、时尚家居的设计风格,形成以衣柜为主的整体家具专业定制系统,坚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倡导科技创新,真材实料,专业打造品质卓越、时尚前卫、完美实用的家具系列产品。童大福以缔造完美艺术空间,营造温馨舒适家居环境为己任,努力打造至高性价比衣柜品牌,不断研发推出新颖的衣柜、书柜、衣柜门、隔断门、梳妆台、梳妆凳、精致大床、床头柜、鞋柜、酒柜、间厅柜、电视柜、写字台等产品,种类众多,款式丰富。无论是在卧室、书房,还是在客厅、阳台、厨房、卫生间,您都可以体验到这种法式生活带来的愉悦情调, 享用童大福产品,享受高品质生活。童大福营销网络遍布全国,现以稳健的步伐向前蓬勃发展,不断完善服务网络,打造衣柜行业领军品牌。多年来的发展,为无数幸福家庭提供了大量的整体家居解决方案,营造了无数的温馨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