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空间文化艺术范文

空间文化艺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空间文化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空间文化艺术

第1篇:空间文化艺术范文

西方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的理念有别于中国,它崇尚个性、竞争、自由的思想境界,推崇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体现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利益。西方艺术追求对自然的模仿,要求在理解自然、把握自然的基础上,按照理性的思路发展。随着西方近现代社会科学与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而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激起了人们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精神诉求,人们对于自然和一切客观事物不再满足于摹仿和再现,而开始强化自我感受和思想情绪的表达,有着希望驾驭与征服自然的思想特征,因而西方的空间艺术表现出个性、自由和夸张的风格。西方的空间艺术在其不断变革与探索过程中,渐渐面向世界,并对东方近现代空间艺术产生极大影响,然而西方新时期艺术的追求从东方艺术得到启示,开始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是中西方传统文化相互渗透、中西方空间艺术理念相互渗透的现象。

2中国古代园林中的空间艺术与传统文化相渗透的艺术表现

中国古代园林中的空间艺术是中国空间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的典范,堪称世界园林之巅的中国古典园林,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精神和文人审美思想,以山水为主的独特风格和灵活多变的布局,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是实现人与自然相容的最高审美境界的典范。中国古典园林中空间艺术的营造理念包含了古人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深刻表达,寄托了古人对美的精神诉求。

3现代空间设计与传统文化相渗透的表现

各国的空间艺术又有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即民族特色,具有民族特色的空间艺术风格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社会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各国的空间艺术可以从不同层面体现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求。从中西方的建筑、文学、戏剧、音乐、绘画等各个层面的类比中,可以得出不同艺术风格源自不同文化基础的结论。总之,空间艺术的设计风格是基于本民族的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等传统文化因子,辅之民族的文化、风俗和习惯,最终通过艺术手段呈现出民族的审美理想和美学传统的艺术风格。

4创新意识如何在现代设计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前提下无限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空间艺术设计的灵感源泉,空间艺术也在时刻影响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心理在艺术设计中的体现形成了强烈的地域性特色,空间艺术从功能到审美、从技术到艺术,都体现出鲜明民族风格。我国的空间艺术必须兼具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应当借鉴传统空间艺术中的意境表达引用于现代空间设计中,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继承与创新的目的。在现代空间艺术设计中,考虑设计师个人审美理想的同时考虑到受众的审美特点,有意识地从传统审美韵味中吸取其精粹,合理应用在现代设计思维中,才能营造出具有民族精神、意境深邃的空间。

5结论

第2篇:空间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更加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依托更多更有效的平台,如信息技术。

一、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形成的主体是校园人,尤其是学生,他们是校园主体中的主体。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中的主体对象是职中生,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贪玩、好动,他们不习惯于长时间的静坐和死板教条的说教、灌输。他们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对学习有较强的厌倦和逆反心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期盼着能在快乐的课堂学习中获取各种知识和才能。所以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更应建设得丰富多彩,而网络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学校一定要利用好这个平台,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学校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创设情境,激发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探求心,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去。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信息之上,对信息进行个体加工,实现对学科知识的意义建构,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形成乐学的氛围,从而形成终生受益的学习方式。

在寒暑假,有了网络,老师和学生可以继续教和学。老师和学生在家可以通过联网的计算机接收图像和声音,师生可以通过E-mail收发、批改作业,在BBS上探讨问题,学生可根据教师的教学视频或在线讲授进行自主学习。网络化教学环境的建立,可以使教师更加自觉地运用现代化设备辅助教学,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学生也更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且不受时空的限制。师生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学习过程中,“合作、探究、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发展,既增长知识技能,又有益身心发展。

二、建立校园网络,展示校园文化

学校可自建一个校园网,使之成为学校文化活动有效载体、一个新型的平台。首先,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子课题《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中职课程改革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研究成果。

学校可以在校园网上构建一个网上校园,通过网上校园,将学校历史、现状、对未来规划、发展、规章制度、著名校友、学科建设、校园风景、校园新闻、师生创作、学术成就、师生风采等以图、文、音、视等多种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网上校园了解学校,了解老师和同学,感受到自己所在学校的特有的文化氛围。

其次,学校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一定的空间,建立班级网站,让每个班级自主建设、管理自己的网站。每个班级都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班级有关活动的信息,自办电子刊物,设置同学风采、展示同学作品,通过这些来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可定期进行评比,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推动良好班风和校风的形成。

再次,学校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开辟和建设网上文化园地,如建立网上学生会、歌友会、摄影协会、书法协会、演讲协会等,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充实课余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提高专项技能,这就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个性特长的机会,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能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和位置。这样,就能使学生们打破自卑的心理,树立应有的自信心,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对职校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当然也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一块论坛,让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这儿畅所欲言,如对学校的管理、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是对学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等都可以提出来,这样既可以让学校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便于学校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又可以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感觉到我就是这个学校的主人,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参与感和归属感。长此以往,一个优秀的校园网,肯定能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依托网路平台,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给人的感觉一直是高高在上,不容侵犯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可能也不敢主动接近老师,更别提和老师说知心话了。当然在这样的状态下老师也很难全面了解学生。有了网络就不一样了,网络给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对方的博客、微博、qq空间等对对方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老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聊天,在网络上不用直接面对面,甚至可以匿名,这样,就像是和网友一样聊天,学生就少了精神负担,自然而然就容易和老师说心里话。通过聊天,老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学习网络上的知识、交流和讨论问题,获取知识、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净化心灵,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并逐渐内化为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自觉行为。可以说,有了网络,可以促使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从而建立起更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更和谐的校园文化。

四、开展网络教育,拓展校园德育内容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育人是关键。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努力使每个学生成为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有用之才。网络德育是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是网络文化的一种形式。学校的网络德育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网络为辅助工具,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是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强学校网络德育教育,提倡绿色上网。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网上交流活动,如开办网上英模纪念馆,介绍英雄的事迹,让学生从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和感人事迹中汲取力量,陶冶情操,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可以通过在网络大力宣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学经典、高雅艺术作品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个人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3篇:空间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差异;Theil指数

中图分类号:F04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1-0091-03

文化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文化生活的需要对物质和劳务的消费。作为较高层次的消费,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总量不断增加,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文化消费水平普遍增长的同时,我国各地文化消费的发展并不平衡。基于此,本文采用Theil指数法,以我国31个省(市)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为研究对象,从文化消费水平、结构、增速三个方面对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空间差异进行测度分析,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文化消费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一、相关文献回顾

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对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地区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消费差异程度研究。王亚南对2006年我国各地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农村居民文教消费做出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文化消费区域间存在差异,但小于全国城乡发展差异;各地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之间发展差距小于各地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1]赵卫亚采用Panel Data模型来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文教消费的地区差异,通过分析得出,我国高收入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低收入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文教消费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文教消费选择行为和消费层次存在较大差距。中西部地区居民的文教消费热点是文娱用品,东部地区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后首先是增加文化娱乐和教育的投入。[2]二是文化消费差异成因研究。陈燕武研究发现,我国东部农村地区的文教娱乐消费存在一致性,收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中西部地区则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传统的消费影响因素对消费问题并未起到显著影响,而个人偏好、地方政策等一些特定性因素则起到关键性作用。[3]王亚南等人认为,人均积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反向影响人均文化消费增长。[4]陆立新研究认为,收入是文化消费的基础,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比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更多地受消费习惯的影响。[5]

上述研究从不同方面剖析了我国文化消费差异的现状及成因,但从总体看,区域间差异分析较多,区域内差异分析较少;最适合做地区差距分解的Theil指数法鲜见;研究数据相对较为陈旧。因此,运用Theil指数方法,对所能够掌握的最新的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算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空间总差异,并基于东、中、西三大地带将三类指标的总差异将其分解为地带间差异和地带内差异,探析造成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差异的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选取我国31个省(市)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为研究对象,从文化消费的水平、结构及增速三个方面出发,分别选取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各种文化消费支出占文化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及文化消费增长速度三类指标对文化消费现状进行描述,对文化消费的空间差异做定量化测度分析。

2.数据来源及范围界定。研究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1、2010)和国家统计局网站。文化消费的分类采用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方案》中的规定,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具体分为三项:文化娱乐用品支出、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教育支出。文化娱乐用品支出包括居民在购买彩电、电脑耗材、摄像机、照相机等方面的支出;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包括旅游、健身等方面支出;教育支出指包括学费、住宿费、伙食费、课外辅导费用、择校费、学习用品费用等方面的支出。

3.空间单元划分。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按照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法,将31个省(市)划分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省市。

4.空间差异测度方法。Theil指数又称为熵指数,最初用于分析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指数值越大,说明国家间的收入差距越大。该指数也能根据其思想通过一定的变形应用于对其它方面的区域差异测度上,如对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的测度、经济增长地区差异研究等。相对于基尼系数、变异系数等其它测量地区差异的指标来说,Theil指数用于地区差异研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总差异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地带间差异和地带内差异。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地区差异进行量化测度分析。

Theil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P代表进行测度的指标,本文中则分别指文化消费水平、结构及增速,Pi代表i城市相应指标,P代表指标平均值,ni代表i省市的城镇人口占全部31个省市城镇人口的比重,T(P)即各指标的Theil指数值,它的值越大,就表示各省市文化消费状况差异越大。

进一步对Theil指数进行分解,可以将全国总体差异按照不同地带进行分解,将文化消费的全国总体差异分解为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差异和三大地带内的差异,计算公式为:

其中,TB(P)表示各地带间指标P的差异,TW(P)表示地带内各省市指标P之间的差距,ni则表示相的地第i区域城镇人口占总城镇人口的比重,nij表示i区域j省市城镇人口占区域城镇总人口的比重,Pi则表示i区域所评价指标的平均值,Pij表示i区域j省市所评价指标的值,TB(P)与TW(P)之和即为总差异T(P)。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空间差异测度。选取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作为反映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指标,通过Theil指数的运算对2011年我国31个省(市)的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空间差异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对东中西三大地带进行分解,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地带内差异是构成文化消费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它对总差异的贡献度超过了75%,而三大地带内的空间差异情况则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东部的空间差异远大于西部和中部地区,其内部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度为65.02%,超过了地带间的差异。可以看出,我国31个省(市)的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差异主要是由地带内部差异引起的,即在我国各区域内部文化消费水平有较大的空间差异,其中差异最为明显的即Theil指数最大的为东部地区,它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度超过了65%。

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1851.7元,东部地区人均文化消费2300.0元,数值达到全国平均值的124.2%,高于中部地区的1445.4元和西部地区的1450.1元。虽然东部地区的人均文化消费水平最高,但地区内差异也最为明显,其中人均文化消费最高的两个省市为北京市3306.8元、上海市3746.4元,超过了东部地区平均水平1000元以上;最低的两个省河北、海南的人均文化消费分别为1204.0元和1141.8元,仅达到地区平均水平的一半,与北京、上海在指标值上相差了2000元以上。东部地区基本上可以分为以北京、上海两个极高人均文化消费省市,以浙江为代表的3个高人均文化消费省市,以及以海南为代表的4个极低文化消费省市,而水平居中的仅有两个省市天津和福建。这样的悬殊情况造成了东部地区内部消费的极大不均衡。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西部地区,但仅为个别省份且差距远小于东部地区,如陕西省和内蒙古人均文化消费分别为1857.6元、1812.1元,而和青海仅为514.4元、967.9元。相较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文化消费水平在较低水平上更为均衡。

对于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学者认为,居民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和投资水平分别从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和消费机会方面影响居民文化消费的发展。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在上述三个方面均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文化消费水平整体上呈现较高水平。然而由于东部地区内部在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及投资水平方面差距较大,所以造成了地带内较大的差异。

2.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的空间差异测度。从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结构来看,教育支出仍然是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主体,其消费支出总量在省市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达到了40.5%,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和文化娱乐用品的消费的比重分别为35.2%和24.3%。根据2011年三类文化消费的支出量各自占文化消费支出总量比重,利用Theil指数公式依次对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的空间差异进行测度,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来看,就总差异来说,各类文化消费支出所占比重的Theil指数值从大到小排序为文化娱乐服务0.075、文化娱乐用品0.005、教育0.002,反映了在31个省(市)中,城镇居民文化娱乐用品和教育的消费支出更加均衡,而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的差距较大。这可能主要基于下述原因而导致:第一,“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教育关系到每个家庭及国家未来发展,特别是在大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的情况下,人们更注重子女的教育,宁可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因而教育支出在全国各省市的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中都占有较高的比重且较为均衡。第二,文化娱乐用品是现代家庭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城镇居民家庭文化娱乐消费品也不断的更新换代,中高档消费品大量进入居民家庭,主要消费品的拥有从数量上已基本满足居民家庭的需要,文化娱乐用品消费支出在全国各省市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中所占比重的较为均衡。第三,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中用于文化娱乐服务消费的支出迅速增长,占文化消费支出比重也不断提高。然而,因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方面受传统观念、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各省市间差距显著,如2011年东部地区城镇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842.35元,是中部的1.82倍、西部的1.64倍。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地带内差异仍是造成我国文化消费结构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三类文化消费的地带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均超过了85%。进一步分析可知,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情况在东部地区各省市之间差异最大,并且差距显著;文化娱乐用品和教育的消费情况在西部地区各省市之间相差较大。文化娱乐用品是进行文化消费的主要物质载体,教育型消费和文化娱乐型消费主要以无形的精神消费为主,受传统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思想的影响,对于一般家庭来说,这三方面在家庭消费中的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教育、文化娱乐用品、文化娱乐消费。一方面,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2011年城镇居民年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5906.47元,较高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满足了教育和文化娱乐用品的需求,人们有较多的支出用于文化娱乐消费。而东部地区内部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大,所以带来文化娱乐消费差距大。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欠发达省份居多,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2011年城镇居民年平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8046.28元,远低于东部地区,文化消费中教育消费和文化娱乐用品支出占的比重较大,而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的比重较小,这可能是西部地区城镇文化娱乐消费差异小的主要原因。西部地区教育与文化娱乐用品消费情况差异较大主要与区域内收入差距密切相关。

3.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增速的空间差异测度。文化消费增速反映了文化消费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变化方向和程度。本文选取2009年的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基准水平,计算出我国31省(市)2011年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增速,然后计算出Theil指数值,并进行区域分解,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同我国文化消费水平结构所体现的空间差异性特点一致,地带内差异仍然是造成文化消费增速的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内部差距较大,而中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增速则较为均衡。从具体数据看,东部地区文化消费增速最高为江苏,增速为40.0%,山东最低,为15.4%;西部地区云南、广西、新疆增速均非常高,分别为69.1%、35.2%、31.2%,而重庆、、甘肃仅为9.1%、10.4%、12.9%,中部地区增速均在30%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文化消费的增速与文化产业的增速并没有呈现一致的变化。2009-2011年间,江苏省文化产业增速约为30%,在东部地区属于增速较慢的省份,而山东省文化产业增速为121.1%,在东部地区仅次于上海,位居第二;文化消费增速最大的云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为46.7%,远低于文化消费增速较低的重庆市,重庆市在这两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为70.7%。可见,文化消费不同于其他消费,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一定带来文化需求的增加及文化消费水平的提升。文化消费是由文化供给和文化需求共同决定的。文化供给主体包括政府和市场,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市场提供私人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个性化文化需求。只有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同时私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够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时,文化消费才能有效扩大。

四、结论

根据总体Theil指数值,可以看出我国31个省市基本上呈现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增速总差异最大,消费水平的总差异次之,而消费结构总差异最小。文化消费增速总差异大说明三大地带间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差异有持续增大的趋势。因此,为缩小三大地带间差异,要求政府部门在制定文化政策时,在考虑文化消费的特殊性的同时必须考虑地区差异。一方面,在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从文化供给和文化需求相匹配的角度制定政策以扩大文化消费;另一方面,应根据东中西部各区域特点,因地制宜,不盲目求同,建立和健全与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消费习惯、文化消费环境等相一致的文化政策体系。

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差异主要体现在区域内部的差异,东部地区是文化消费水平、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消费增速差异最大的区域,西部地区文化消费增速差异最大。这些差异决定了中央政府部门在制定区域政策时,不能只考虑地带间差异,制定“普惠制”政策,而应该制定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对于各地带内应该“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关注区域内部文化消费发展的不均衡性,并通过增加文化消费总量、优化文化消费结构、激活文化消费市场、建立健全文化消费促进政策等逐渐缩小个体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亚南.全国各地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比较[J].云南社会科学,2008,(5).

[2]赵卫亚.中国城镇居民文教消费的地区差异分析[J].统计研究,2005,(1).

[3]陈燕武,夏天.中国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区域性差异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6,(9).

第4篇:空间文化艺术范文

一、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特性

1. 原始真实性。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学艺术,它蕴含着真实的社会生活内容,积淀着不同时代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如《白蛇传传说》、《董永传说》、《孟姜女传说》、《梁祝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起源于唐人传奇的《白蛇传传说》它不仅是远古神话的投影,更蕴育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符号,真实地融入了封建时代社会民俗信仰,图腾崇拜,也真实地反映了老百姓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民间文学具有典型的民间地方特色和时代烙印,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封建社会生活形态的重要依据。

2. 艺术形象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人、物或事来传递思想感情,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形象也是民间文学传承下来的一种重要载体。通过对形象的塑造,人们可以传递各种形式的文化信息。尤其是各行各业的民间艺人,更是愿意借助这种文化故事,表现出艺人的技艺和精神世界。如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以民间故事为蓝本的艺术品,如清康熙年间的《白蛇传》五彩盘,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罗启松的翻簧竹雕《盗仙草》等。这些工艺珍品传递的不仅仅是艺术美感,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信息。

3. 成套性。围绕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产出一系列的记录,这些记录在档案学范畴中,可以称为档案文献。档案文献可以是与主题直接关联产生的,如文本、手稿、影视、形象艺术品等,如天津杨柳青年画《白蛇传》、惠山泥人《断桥》、淮剧《白蛇后传》唱片等;可以是与主题间接影响形成的,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术大师资料;也可以是开展一项主题活动形成的,如申报的文字材料、研讨会资料、活动过程的照片视频等资料。这些档案文献可以系统地收集,形成成套的档案。

二、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管理

1. 思想重视,经费保障。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政策的扶持。近几年,国家文化部门非常重视对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的保护,当然也包括民间文学,尤其是将一些民间优秀的、历史的、凝结民众智慧的诗歌、传说等民间文学囊入非物质文化保护行列,为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在保护的过程中,离不开经费的保障。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相关的各类档案文献遗产需要有库房的存管,需要展览空间的展示等。从事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人员需要经费开支。对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类研究,展开一项主题文艺创作,亦或是一次主题展览都需要充足的经费保障。

2. 建立档案文献保护组织。民间文学发生地、发展地、传承地往往多地分布,或由于文化趋向性不同,同一民间文学所产生的档案文献可能也分散于各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档案馆等不同的文化部门。如《白蛇传》起源于杭州西湖,发展于江苏镇江,很多珍贵的资料散存于江苏、杭州的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等文化部门。这种分散性不利于民间文学的传承和保护,所以需要建立专门的保护组织。可以进行系统的管理,开展科研、交流活动,为民间文学保护提供有效的决策服务。

3. 加强宣传,稳固群众基础。在市场经济体制主导的今天,任何事物的发展如果不为大众所知,在历史的洪流下,迟早会被淹没消殆。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不仅需要通过各种精湛形式表现出来,更需要加强宣传,让这些民间优美的传说故事走进千家万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宣传的方式可以多元化,如创作影视剧就是非遗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自1926年第一部上海天一电影公司出品的《义妖白蛇传》出品以来,历年来各种版本的与白蛇传相关的影视剧多达十几部。除早期版本由于历史原因已很难寻觅,大多经典的影视剧深受老百姓喜爱,可以通过反复的展示这些经典影视作品,将这些民间文学所蕴含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4. 加强文化艺术交流。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是促进文化艺术发展和提高文化艺术水平、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交流形式有举办文化艺术展览,举行文艺演出,举办研讨会等。2012年,由杭州市和镇江市两地合作,在西湖博物馆举办“千年等一回白蛇传民间艺术精品展”,借助这次展览活动,在媒体上征集有关的文化遗存,征集了大量相关的珍品,如民国的义妖传读本、火花、唱片等。通过征集、展览形式,进一步促进非遗文化互动,强化《白蛇传传说》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5. 建立档案数字库。根据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套性特点,可以对每一项民间文学建立一个独立的数字库。一方面任何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需要借助载体才能被记录下来即档案文献。档案文献由于载体本身材质的限制,想要永久保存是很难满足的。这就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这些档案文献转化为数字形式,以满足长久保存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数字库,将成套的数字化档案文献分门别类地储存于同一数字库系统中,可以更系统、更直观多维地获得文化信息。

参考文献:

[1]陈华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学苑出版社2011.

[2]周耀林.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第5篇:空间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特色民间艺术传承

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是近几年在国内得到大发展的边缘学科,每所院校几乎都设有艺术类专业(美术学、艺术设计、音乐、舞蹈等),其办学思想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属于近亲繁殖,多共性拷贝,少个性创新,实行的是“拿来主义”。在艺术教育的统一标准模式中,大家都在异口同声说“普通话”,而忘记了最不应该忘记的原生态“地方方言”;一方面不同层次的院校缺乏的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特色,其教育思想的滞后性、教学课程的趋同性、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暴露无遗,艺术教育缺失的是整体对国家民族主体意识和文化基因进行普通性认知教育的功能。而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时尚流行文化每天都像沙尘暴一样在侵蚀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领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处于边缘化、荒漠化的危险状况。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看成是下里巴人庸俗文化,认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难登大雅之堂的还大有人在,而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传承发展的功能。笔者认为,中国的艺术教育需要国家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基因的输血健身,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更需要借助艺术教育的传播认识功能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由此看来,改变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发展现状,改变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生存现状,建设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正在重组创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兴学科,在更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中整合、发掘民族文化的新资源,以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的“世界遗产年”,中国召开了将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引入高等教育的专题会议,促使艺术教育工作者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涵、价值与意义的进一步认识,全社会对艺术教育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开始予以热烈的人文关怀。构建有自身特点的创造性艺术教育办学特色,成为近年来高校教改的中心议题,重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开发、应用已成为国内外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开始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代艺术基础教学系统中的改革与探索,在追求现代艺术新浪潮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原创的本土精神。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发展民族的艺术教育事业,重塑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打造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这种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应该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它既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外来优秀文化不具有排他性,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本土优秀文化传统善于发扬光大;同时,它也应是现代科技与民间文化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模式。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知识资源,而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地方本科性院校要以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己任,着重发挥主流文化传承教育认知功能,在追求民族文化教育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并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一门新学科,并以主动性姿态特征进入专业艺术教育,建立促进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艺术教育的“和谐发展”。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者既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又是发展者、实践和创造者。地方本科院校在建立新艺术教育模式中应发挥根本作用,要发挥作为知识群体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造的历史作用。把大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实施手段,根据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把本土地方性艺术资源运用于艺术教育实践,将现代教育理念与民间艺术资源相结合,寻找民族民间艺术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发展的共同脉络,加强对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审美心理的感知与理解,注重东方艺术元素与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融合。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实践”的基本办学原则,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复合实用型艺术人才,实现地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总体目标。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民间造型艺术的雄浑、博大、秀丽、丰富,民间表演艺术高亢、辽阔、豪迈、委婉的意境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丰富多彩的不同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五千年的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感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温暖,带给我们的是不一般的美感和不一般的使命感。就笔者所在的地区来说,湘南五千年的湖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美术(民间木刻、民间石雕、民间挑花刺绣)、瑶族歌舞(盘王大歌、蝴蝶歌、长鼓舞)等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极其丰富。华夏大地的民族民间艺术更是异彩纷呈。将这些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融合进艺术基础教育,是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对艺术教育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实践性体验。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历史上形成的艺术形式,启示传播延续着古老文明的智慧光芒,其艺术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更具有民族审美广泛认知性和应用的普及性;将民间艺术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融合在艺术基础教育中,并与现代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拓宽现代艺术教育与本土艺术语言互通、互动、互补的广阔空间,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以现代教育意义的创造与更新,实现民间艺术教育功能的现代转换。通过田野采风收集的地方性民间艺术原始素材再回到课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学术化、创新化之后来指导教学,使艺术教学讲授的方式多元化、形象化,更富有感染力。民间艺术的历史背景及艺术形象所包含的生活状况、心理背景、形式创造元素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原始的民间艺术素材中提炼创造出既有民族特点又有鲜明时代感的优秀艺术作品,使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本土化、民族化的教育特点,在历史发展动态中保持艺术教育的民族文化特征。

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应立足于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首先确立民族民间艺术特色课程在地方性高等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开展地方性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理论基础研究与应用工作,立足本土文化优势,有重点、有计划地根据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特点来调整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修订艺术教学大纲,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艺术基础教育的特色课程模块,开设地方性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器乐等特色课程。依托民间艺术特点鲜明的资源优势,在现代性、前沿性的基础上撰写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的本土民间艺术教材,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基础理论体系,在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的实践中,实现教学科研的双向良性互动,使地方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创新性,从而全面提高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人类创造的多元文化体系带来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走进艺术教育,将极大地推动本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将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力资源。民族民间艺术与地方性高等艺术教育结合在一起,立足地方文化优势建构起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理念,既达到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目的,又形成有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提高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认同,使艺术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地方方言”教育特色;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将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分享不同的文化经验,支持文化差异的发展,形成文化与教育的多元化,从而加快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的教育公平与平等,实现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价值平衡。在迎接新世纪全球一体化的大挑战的同时,保持增强国家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2]王继平.民间美术文化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

第6篇:空间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民间艺术;乡土文化;文化艺术

一、廉江本地文化艺术的种类

廉江本土民间艺术资源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现存传统民间艺术类别大约有十三种: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等。经近几年的普查搜集,属廉江本土文化艺术现存线索有100多条。在市委市政府及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关心下,我市文化部门积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保护等工作。2006年,民间动物舞蹈《舞鹰雄》已被正式列入省级第一批保护名录;地方戏曲《木偶戏(粤西白戏)》、民间音乐《安铺八音》两项目列入市级第一批保护名录。2011年《廉江亻 歌》成功申报列入市级第二批保护名录,《廉江石角傩戏》成功申报列入省级第四批保护名录;2013年《木偶戏(粤西白戏)》列入省级第五批保护名录。

二、民间艺术保护现状

(一)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日渐萎缩。如廉江白戏、廉江石角傩戏、亻 木鱼、廉江亻 等众多民间剧团,坚持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为群众演出,为丰富地方群众文化生活作出应有贡献。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剧种被电影、电视打得毫无招架之力,加上许多艺人年事已高,艺术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危机,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正在逐步变小。廉江市民间本土戏曲、音乐艺术发展前景少喜多忧。

(二)许多民间传统技能艺术濒临失传甚至绝迹。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项目,如木偶雕刻、鬼儡戏、采茶戏、走马灯、{古胡制作等,其制作技艺和表演艺术的掌握者,大多人到老年,普遍面临技艺失传、徒弟来源稀缺的境地。其中石岭杂技、魔术基本失传;剪纸已处于濒危状态,即将失传。

(三)城市建设性对民间艺术资源破坏严重。旧城改造的推土机把大量的老城民居中附着的文化精华,如砖雕、木雕、石雕、壁画等轰然推倒并碾碎。廉城古城区、安铺古镇等,还有农村中一些具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街区、古建筑群在集镇建设中遭到破坏。

(四)大量民间艺术的珍贵实物和资料惨遭损毁。因为缺乏民间和民俗文化保护机构,缺乏对民俗和民间文化市场的管理,大量民间艺术的珍贵实物和历史资料流失。一些散落在民间的珍贵遗产,由于保护不力或保护方法不当造成破坏、濒危甚至灭绝。

(五)研究人员和经费短缺制约民俗文化保护。由于民间艺术保护经费不足,造成缺乏现代科技手段和载体,无法开展紧急抢救而带来湮灭的危险。缺乏研究人员,民间艺术既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保护,也难以形成精品,直接影响民间艺术的后续开发和合理利用。整体来看,廉江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生存环境拯待改善。

三、加强民间艺术保护建议

加强民间艺术的抢救和保护,是加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我市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延续和发展令人担忧,急需政府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相关政策,以加强抢救和保护工作。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紧制订民间艺术保护规划。要着眼长远,立足实际,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思路,加紧制订民间艺术保护规划,真正把民间艺术资源利用、建设、保护、传承发展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对一些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典型民间艺术,建立健全的资料档案,列入《保护名录》,制定详细、操作性强的抢救保护方案,落实保护措施和经费,进行系统全面的保护。

(二)加强民间艺术传承人队伍建设。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绝技、绝艺、绝活,要采取重点扶持政策,鼓励带徒授艺,使民间绝技后继有人。同时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尽快用录像、录音、文字、照片等方式,把民间艺术的资料留存下来;对长期从事优秀民间艺术制作、表演,形成风格、自成流派、有成就者,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要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培养下一代传承人;要创造条件,促使民族民间艺术进学校、进课堂,在中小学倡导成立兴趣班,建立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研究的骨干队伍,促进各种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三)提供民间传统文化的坚强保障。要切实加强领导,成立县、镇、村三级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小组、专家小组与开发领导小组,为民间艺术资源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普查、征集、保护、利用、人才培养及重要项目和传承人的扶持。同时,积极开拓多种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民间艺术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建立国有和民间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

第7篇:空间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校园;传承;民间艺术;有效性;互补性

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是经过无数代民族民间文化艺人创造、发展、传承下来的,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性格、习俗、修养和审美。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化进程加快,文化融合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进行,很多曾经与人民息息相关的民族民间艺术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有些甚至面临传承、发展乃至生存危机。中国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状况,近年来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重视,国家各种保护、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各种政策、文件逐步出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8%,拥有以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在内的40多个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有17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或迁徙过程中,创造了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本土文化和民间艺术,并一直保存延续至今。贵州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相对封闭落后,受外来经济文化的影响较小,原生态文化状态较为稳定,许多原有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民间文化保存得较为完整,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和独特性。这里主要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有地戏、蜡染、刺绣、银饰、木雕、山歌、铜鼓、唢呐、侗族大歌、芦笙歌舞、苗族舞蹈等,部分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然而由于贵州长期处于经济落后局面,在中国飞速发展的今天,贵州人民奋起直追,却面临着经济发展和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两难局面。这些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靠口传心授,且部分民族民间文化在短时间内是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新时期,年轻人多靠外出打工发展经济,使得我们的本土文化无法得到有效传承、发展和保护。以笔者所在的村子为例,以前春节跳地戏时,全村人都围着看,是全村人整个春节期间的娱乐方式,现在跳的人少了,看的人更少,有时看地戏的还没有跳地戏的人多,大家都在家打麻将、看电视。可见如果没有有效的传承和保护,我们将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传承了几百年、几千年的优秀民族文化逐渐消亡。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在中国(贵州)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越是现代的传播价值。”他指出,多彩和谐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推动贵州省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贵州将加大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阐发力度、保护传承力度、开发创新力度,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内容创新、传播方式创新,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服务现代。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都在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思考,但都限于在民间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这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需要民间的自我意识、自我觉醒、自觉参与,以现在的社会发展情况是很难做到的。仅靠这些民间文化艺人自觉地去保护和传承,就得牺牲他们的经济利益,更谈不上发展。即使有部分有经济头脑的民间艺人在这方面做出了成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无法广泛要求他们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所以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相互协调,共同参与。校园传承是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继承、保护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补充和发展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一、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校园传承的条件和优势

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多少年来都靠本土艺人自觉传承,与政府行为关系不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自觉性逐渐消失,要很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必须要有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不得不介入其中,共同推动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从贵州省目前状况来看,很多教育部门无论是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地方文化团体,还是中小学,都是在自觉地进行本土文化的宣传和保护,但由于都是自觉性的,并未引起广泛的研究,基本上都停留在基本的了解和认知层面上。部分高校虽然出现了一批研究本土文化的学者,并成立了一定的研究机构或建立了一些小型博物馆,但其重视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校园传承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支持、领导重视,还需要更多的人才、人力和资金,还需要严格计划、投入和研究,要有组织、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整合。随着贵州教育的发展,很多高校都设立了艺术学院或艺术专业,有专业的教师队伍及学生,数字化、信息化程度高,信息来源广,有可供研究的资金,与地方政府、文化单位及民间艺人之间都有着很好的沟通渠道,有一定的研究平台和研究基础,这是很好的条件。同时,国家大力提倡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职业院校发展,政府对高校研究本土文化也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些优势条件给予了高校继承、保护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较大的空间。近年来,很多高校教师都在通过撰写论文、申报课题对本土文化进行调研、发掘整理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能够记录、整理和保存一定的本土艺术,只是尽到了知识分子应尽的部分责任。但我们在如何培养适合继承、保护和发展本土文化艺术的人才方面还做得不够,在如何培训指导民间艺人、提高他们的艺术创造力方面还做得不够,如何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在继承和保护地方文化艺术的同时,让我们的本土文化艺术焕发青春,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还做得不够。只有充分利用校园人才优势和条件,结合本土资源优势,才能保证我们的本土文化艺术在校园内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发展。

二、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校园传承的有效性和互补性

第8篇:空间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地域特色;发展规划;保护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36-02

一、简述文化产业及重要意义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里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重要论述,报告八次提到“文化产业”,直接涉及的文字大约240字,将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从中可以看到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工作越来越重视,对文化产业在文化建设乃至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明确。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可以推动经济增长,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又能够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和谐。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同样也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重新审视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直面其严峻的现实挑战,对于我们进一步理清思路、破解难题、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产业发展现状

十多年来,庆阳市一直坚持把发展民间艺术作为一项富民强市的重要产业,提出了“小香包、大市场”理念,开发以香包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品,促进富于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产业大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成效。那么,庆阳如何发掘民间艺术品的文化内涵,主要做法是:

1、找优势,比特色。庆阳市属于西部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产业发展程度低,产品研发不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如何发挥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形成富有艺术魅力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文化硬产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庆阳市一直思索的问题。那么,用什么和别人竞争?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究竟用什么比?当然是要比优势,比特色,只有这样比,才能发掘自身潜力,增强开放开发的自信心。庆阳是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和荷花舞之乡、民间剪纸之乡、典型的黄土窑洞民居之乡、道情皮影之乡,《诗经》豳风文化在这里生根,周祖农耕文明在这里传承,华夏公刘第一庙在这里落成,世界上最大的黄河古象化石在这里出土!这里是世界上黄土层最厚的地方!这里的民间艺术蕴藏相当深厚,是地面上活生态的艺术宝库,这些都是庆阳民间艺术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把这些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题材糅合到当前的文化艺术创作中,这是我市目前文化产业发展所必须思虑的。

2、办节会,亮风采。2002年至今,庆阳市共举办了十一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庆阳的香包产业在这几年中发展迅速,据庆阳市政府的最新资料,庆阳目前已形成了一万多个生产户,30多个基地,100多家企业,10多万人从业。如正宁县全县从事香包生产的6178户,1.24万人,刺绣能手200多人,国家省市民间艺术大师39人,50户以上的重点规模村12个,创办香包刺绣公司23个,工厂6个。年生产香包35.5万件(套),销售收入560多万元。以香包为主打品牌的香包节因为抓住了庆阳特色,展现了庆阳形象的美丽,吸引了国内外人士走庆阳、看庆阳、话庆阳,观光庆阳、投资庆阳。2004年,庆阳在与全国170多个城市的角逐中,被评为“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古丝绸之路东路重地――庆阳重放文化光采!

3、换思维,长精神。庆阳市发展民间文化产业的实践说明,一个地区要发展,首先思想要解放。只有打破保守自卑心理,认识到只有开放才能发展,发展才有希望。通过对本土民间艺术反复的、多视角的审视,庆阳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看到只有人无我有、人有我好的文化才是一个地区最具竞争势力的品牌。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义不容辞地担当了这一重任,成为激发这一地域干部和群众的内在动力,使每一个庆阳人都切身体验到自己就是开放开发的生命主体。

(二)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没有形成规模。目前,我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形式还比较原始与粗放,仍是以落后的家庭作坊式生产形式为主,生产没有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生产技能培训业还只是零敲碎打,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没得到满足。

2、政府投入不力,发展后劲不足。由于我市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滞后,文化产业发展程度低,加之政府投入不力,因此缺少人才支撑,对新产品研发不够,旧的文化产品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吸引力,所以不能有效开拓新的销售市场,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使文化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失去了活力。

3、文化产品生产队伍缩水、后继乏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金钱观念的腐蚀,且由于制作香包民俗文化产品效益低下,我市许多农村中青年妇女大多都选择外出务工,因此香包民俗文化产品制作者多为4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缺少中青年尤其是青年作者,香包作者队伍出现断代的现象。

4、文化队伍力量薄弱,设施落后,资金严重匮乏。随着政府的不断扶持,文化产业的逐步壮大,对各类文化遗产保护的逐渐重视,对文化队伍及相应的各项配套设施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和提高。但由于我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资金相对短缺,目前的文化队伍力量和设施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导致我市文化产业监管不力,发展缓慢。

5、宣传工作滞后。宣传上缺乏大动做、大手笔,使庆阳民俗文化产品仍然停留在小天地,没有形成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走向市场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全力创建手工艺品的知名品牌,形成地域特色。民间手工艺品各地都有,大同小异,琳琅满目,但如何打造自己的特色,开拓销售市场呢,我想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增强传承保护和品牌意识。民间手工艺术品属于非物质文化保护范畴,需要传承发展。目前,我市手工艺品虽然已形成了一个产业,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文化精髓已逐步丧失。在这十多年的文化产业发展中,我们深切的感觉到原生态的民艺人才是一个地区最可宝贵的人才资源,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图式是民间文化传承的蓝本,原生态的工艺技术是民间文化产业化成功的秘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忘本则难取利。文化之根枯萎,文化产业就成了明日黄花。因此,切实保护我市传统民间文化,为民间文化产业保本养源已是当务之急。

2、提炼地域文化标识,提升文化品味。要认真探讨城市建筑、园林、雕塑等方面与庆阳香包民俗文化风格的吸收融合问题。庆阳文化中的黄河象、董志塬、南佐仰韶文化遗址、北石窟寺、傅介子、抓髻娃娃等主要文化标识形象还很不突出。因此,我们要依此认真创作代表庆阳文化的标识性形象,使之融入到香包民俗文化的创作之中,打造具有庆阳特色的文化产品,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

3、理直气壮地保护和恢复传统手工业。手工业是手工艺传承的重要途径。大工业不能代替手工业,它也代替不了,产业化在贪大求全的同时不能以牺牲手工业为代价,过去我们经历过的一些教训实在是太惨重了!恢复手工业就是恢复中国农村的元气,不必谈虎变色,以为不工业化就落后,就不光彩,它们各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失去了民间风格就等于失去了民间艺术的本质,在推动民间艺术形成产业的过程中,尽力保留再现民间艺术的神韵,突出民俗特色,使庆阳人独特的审美个性渗透到自己的香包民俗文化产品上。

(二)抓住特色,制定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包括发展战略、品牌战略)。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职责明确、形成合力的原则,集中力量发展重点的文化产业,将其做大做强。今后几年,建议围绕以下几方面抓文化产业:

(1)以公司为龙头,集研发、设计、生产、收购、销售于一体,实行规范定型、订单作业、农户加工、批量生产,逐步形成专业化、产业化、产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2)转变观念,统筹规划,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形成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文化联姻的新型产业结构。加大农耕文化、香包民俗文化以及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的开发力度和投资力度,尽快把我市旅游产业培养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以成功举办香包节为契机,宣传、推介我市特色旅游文化景点,以文化产业促旅游产业发展,以旅游产业反哺香包民俗文化产业。

(三)政府干预,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组织力量,对我市文化资源进行全面发掘、普查及保护。

1、对现有的文化产业生产单位进行产业化、系统化、规模化改造,同时制定相应政策,鼓励社会闲散资金向文化产业投资,鼓励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对文化建设项目在用地上给予支持,对重点公益性文化事业项目,其所需土地可采取行政划拨的方式解决,经营性文化产业项目用地在国家法律政策许可范围内优惠安排,根据项目需求减收土地出让金,免收市政建设配套费及相关规费。

2、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职责明确、形成合力”的原则,以普查为基础,视抢救为生命,保护为手段,发展为目的,建立健全文化资源档案库,包括文字、影像、图片等。同时聘请专家对其进行评估和鉴定,为开发和利用作好铺垫,使民俗文化的传承产生强大的合力机制。

(四)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要通过大胆引进和加强培训等方式建设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包括优秀民间文化艺人、传承人,懂得民间文化艺术价值的政府官员,从事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和研究的科研人员,从事民间文化艺术周边产品和延伸产品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包括新一代民间文化艺术的欣赏群体。同时,也要重视管理型人才和经营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把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放到文化产业开发和经营管理的合适位置,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广阔的空间。

(五)八方借力加大市场开发,拓宽销售渠道。产业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市场开发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的手工艺品终究要通过市场来体现价值,只有及时卖出了才能实现价值。因此,加强市场开发,拓宽销售渠道,是我们必须面对、而且要切实做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1、营销公司模式。成立专门的香包民俗文化产品营销公司,形成有效的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文化产业市场。

2、举办节会模式。以香包节为契机,搭建一个宣传、推介庆阳香包的平台,吸引外来客户购买、签单。

3、会展团队模式。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参加国内各大城市尤其是港、澳、台举办的各种艺术博览会。

第9篇:空间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 豫剧形式 娱乐性 戏曲动画  

 

“每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必然会经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劳动为前提的发展过程,这似乎是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必由之路。”随着戏曲动画的发展普及,在这个新的艺术平台之上,其特有的艺术形式与表现语言也将会丰满成熟。现在,如何进一步分析这种表现形式的艺术性,争取在设计创作中得以理性的认识,亦成为一个需要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而戏曲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深奥的艺术,有很多的程式,戏曲动画能够把戏曲本身的艺术性表现出来已经很难,要在动作、唱腔上表现出原本的风格和特色,进而溶入动画的影视元素。 

 

1、豫尉形式戏曲动画对中原文化的传承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远灿烂的历史文化不仅造就了众多的物质文化遗迹,同样也孕育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杂技、文学、社火等民间文化艺术,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据刘景亮在《相国寺民众娱乐调查》中记载,豫剧是由唱“三截棍”演变而来的。而“三截棍”是旧社会演唱者沿街乞讨的一种艺术化形式。最能贴近和表现中原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命运。而之后的“三下乡”(罗戏、卷戏、梆子戏的合成)也体现出中原人民喜欢热闹、渴望热烈的人生本性。作为河南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的豫剧,有豫剧、曲剧、越调等20多个剧种在不同的舞台上传播着中原文化艺术的魅力。 

在豫剧中有许多剧目都是以现实为依据,对中原人民的生活和中原文化进行的记录。比如陈方千导演的《背靴访帅》是描写北宋年间辽寇犯边杨延昭挂帅出征的故事。著名表演艺术家马金凤的豫剧《花枪缘》则是描写聚散离合的情感故事。在语言、习惯、以及民俗风貌上忠于历史,再现了中原人民的文化风情。而现代戏曲《程婴救孤》、戏曲电视剧《村宫李天成》等剧目,所表现的主人公伸张正义、舍己救人、杀身取义、一心为公的情操品格,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美德和优秀的文化积淀根植于中原。 

对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每一个国家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河南乃至中国因为民间文化丰富(河南有“全国民间艺术之乡”16个,“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69个)。反而对于民间文化传承不够重视。相比较韩国政府在民间文化保护的方面很值得借鉴。韩国有一个无形文化财产厅,专门管理无形财产。比如韩国流传的说唱、假面舞、摔跤、拳击、韩氏艺术、官延御膳等等,对于这些艺术编号管理,用师徒相传的方式把文化保存下来。 

用豫剧动画的形式传录中原文化,是对戏曲的一种延展。这种现代化的传媒技术应成为对传统民间艺术进行宣传推广的创新手段。相声、东北二人转通过动画形式的传播是豫剧动画片的借鉴对象。单纯的豫剧演出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较多,普及力度不够,而动画形式的豫剧,则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下载收看或通过电视观看。 

目前,以豫剧为题材的动画片主要以FLASH为主,以直接运用豫剧选段搭配动画画面的形式表现,有《朝阳沟》、《七品芝麻官》等。在“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中,入选的有豫剧动画《花木兰》等。豫剧动画在形式上还比较单一,有待于探讨和实验更多新的形式来丰富和规模化。 

 

2、品牌节目《梨园春》对豫剧发展的影响 

 

在社会娱乐多元化的形势下,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是不容乐观的。但是相对于其它剧种来讲,豫剧的发展和传播则一直在比较良好的状态下,其主要原因是河南卫视以弘扬戏曲文化为目的锻造的一档娱乐品牌节目《梨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