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的学习计划范文

管理学的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的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的学习计划

第1篇:管理学的学习计划范文

一、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联动化

机构编制管理处于行政管理的源头位置,但其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有限,需要组织、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随后拿起管理的接力棒,才能有效完成整个行政管理过程。就当前现状而言,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组织、人事、财政等行政部门,在事实上经常处于相对分离的割据状态,虽有业务联系,但联动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其主要原因是数出多门,本该在人事、财政等管理环节作为工作依据的编制信息不能实现有效共享,同时也没有相应保障措施来维护编制的法规性尊严。因此,亟需在部门之间构建一个协调配合、资源共享的联动管理机制,而不是相互争权、彼此冲突的耗散机制;同时,就机构编制部门本身来讲,也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包含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递进的管理流程,让管理无处不在,才能真正管住、管好并用活有限的执政资源。

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网络的介入,把行政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都联结到了一起,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效应,随着制度的健全,正在逐渐形成,至少已经从技术角度为机构编制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提供了平台。目前,中央编办研发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吉林省编办正在建设并应用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都是为达到联动管理效果,实现管理的协调、配合和制约而开发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吉林省编办独立设置后才出台了审办分离的管理措施,以及空编使用的管理规定。从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效果:过去虽然也规定空编进人必须符合相应的结构标准和职数要求,但是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很难实现这一管理目标;现在,有了《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则可轻松实现这一目标了。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功能的健全和配套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凡与机构编制相关的信息都将逐渐统一由系统来管理,以彻底解决数出多门的问题。凡涉及机构编制管理的业务内容也将统一通过系统来办理,以达到数据共享、根除底数不清的问题。届时,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局面自然也就形成了。

二、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趋向质量化

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核心内容。每一名机构编制工作者都知道,要依据职能设定机构,依据机构核定编制,但依据什么来确定职能呢?从编制管理学角度讲:“职能的产生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应该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确定职能。但要掌握始终处于变化中的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仅靠数量有限的机构编制工作者,无论在人力上,还是在能力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实际工作中的机构编制管理,只能相对偏重于事前审批,而审批之后的效能管理以及审批之前的职能确定等工作环节必然会受到弱化,导致机构编制管理中出现一些漏洞,造成超编、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也就不可避免了。

今天,电脑代替了人脑可以无限存储并处理我们需要的各种资料,互联网可以随时提供我们需要的各种信息。联网后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和《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可以让管理触角伸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基于这样的信息化背景,机构编制工作完全可以由阶段式管理走向全程控制。吉林省编办已经提出,今后不仅要管数量,更要管质量。今年,独立设置后的吉林省编办非常忙,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工作多了,而是因为新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正在形成过程中,目前已经完成的机关基本制度建设、基础资料政策法规的收集整理、机构改革成果的检查验收、机构编制信息的核查以及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调研,都是为实现“质量化”的管理目标而做的基础性工作和积极的努力。随着信息化手段在机构编制管理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调研工作变得越来越高效和快捷,机构编制管理也越来越客观和科学,单纯的数量审批式管理正在逐步趋向包含职能研究和效果评估的质量化管理。

三、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同步化

统计工作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基本业务,也是检查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过去,人工的统计方式不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有时还会出现为了掩盖管理问题而人为修改统计结果的情况,更为不可避免的是,等到统计结果作为管理者决策依据时候,实际工作中数据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决策依据的只能是相对准确的统计结果。决策的滞后必然会带来管理的滞后。可在今天,网络时间处于一种无始无终的状态。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完善,政府专网的联通,尤其是随着机构编制业务办理与中心数据库的联通,机构编制信息会随着业务的办理,自动同步更新到中心数据库中。目前,吉林省编办正在将各类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等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机构编制网络数据库健全以后,同步动态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自然也就形成了。那时,统计将不再是一项基本业务,更不用由专人来管理了,因为机构编制工作基础信息健全后,相关的管理信息时时都会自动更新。可见,在信息化背景下,基础信息的建设工作尤为重要。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要把信息的建立与完善做为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编制人事财政经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并不意味着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扩大,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管理的效果,体现机构编制的法规性。因此这套涉及编制、人事和财政等部门的综合管理系统仅限于编制部门使用还不足以达到同步的管理效果。通俗地讲,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使用上,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机构编制相关信息的全面与准确,人事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号入座,依据机构编制情况来配备人员,只有在此基础上,财政管理部门才能在相关的管理环节上有所依据,并体现出编制的法规性,实现同步化的管理目标。

四、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走向机制化

机制与体制同属制度范畴,但机制不同于体制,体制是形之于外的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制度体系,它通过组织行为实现其特定目标。例如,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从政府的组织设置上就可以看出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分级管理体制,这次的大部制改革以及省管县的设想都属于体制层面的调整。而机制是形之于内的由不同要素组成的制度系统,它通过要素间的相互协调来实现其特有的功能。例如,交通路口的摄像头,表面看就是一个摄像装置,但其实是一套交通管理机制,它是由摄像头、网络以及影像处理程序和配套的交通管理规定等要素组成的。在这一机制面前,首先是不敢违反,其次是如果不小心违反了就一定会受到惩罚,这是机制不同于一般制度规定的约束功能。吉林省编办正在逐步完善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是为解决超编、混编、吃空饷、数出多门、底数不清等问题,而建立的包括编制、人事、财政信息的综合管理机制。从理论上讲,人事调整一定要用到编制,财政拨款必须要依据编制,这是编制的法规性体现,但要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仅有规定是不行的,因此在启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同时,除了制定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外,还要在管理实施过程中设置相应的管理环节,让管理工作只有通过系统处理才能正常运行,就像车辆必须通过装有监控装置的路口一样,管理的目标自然也就实现了。由于这类机制只有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程序和网络等信息化工具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所以完全有理由说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的必然选择,它让人力做不到的事情变得可以做到了,让人力不能控制的事情变得可以控制了。

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并不仅限于横向的部门之间,纵向的、甚至是纵横交错的管理模式,在网络面前都将不是难事。通过网络,上级可以随时对下级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下级也可以及时掌握上级的管理动态。甚至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机构之间,只要存在着共享信息,就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保障管理效果的实现。但是信息化手段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只有在科学配套的管理制度支撑下,才能真正起到机制的制约与保障作用。

五、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转向服务化

今天,我们正在创建服务型政府。但是,信息不对称意味着的是地位的不平等,地位不平等,服务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政府垄断并控制着各种管理资源的条件下,尤其是机构与编制管理信息被做为一种秘密资源进行管理的背景下,服务是无从体现的。目前,吉林省政府一方面将带有管理性质的审批职能从相关部门逐一剥离,成立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政务大厅,从体制上在转向服务化;另一方面,机构编制管理的信息也正在由政府垄断并控制的封闭状态转为向广大人民群众公开的开放状态,从客观上正在形成地位平等的服务局面。在大家都掌握信息、了解政策的情况下,我们拥有的不再是管理的权力,而是肩负着服务的职责,因此工作实质就是服务,服务意味着要走出去,而不是过去的等着人家找上门来。

第2篇:管理学的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学生;学籍档案管理;优越性

一、中职学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系统类的划分

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其对学生的学籍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所实行的信息化方式,其根本就是建立在传统类型的学籍管理以及收集工作的基础之上,通过互联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柔和档案管理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更加集中以及安全的对学生的档案文件进行妥善的保管,从而使得学生在档案、学籍管理方面形成更加安全以及稳定、优质的管理空间以及储存环境,使得档案信息服务更加的真实、快捷。

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其在今年学籍档案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发一套高效、全面、科学、合理的信息化计算机系统。准确一点来讲,便是中职学校的档案部门按照一定的时间或者是不定期的进行档案网络化、信息化的传递以及储存,并且在整个管理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化手段(计算机、光盘储存以及图文扫描)对档案进行科学的分类以及全面的管理,同时后期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其进行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维护。

在进行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基本情况收录表格;(2)学生在校期间行为表现;(3)应届毕业生信息记录表;

二、中职学校学籍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革的优势分析

对于传统方式的学籍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其主要包括有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立卷、传递以及保管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但是就学籍档案而言,其包括的种类较多,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学生对应的学籍档案并没有进行有效、科学的统一管理,致使统一的调用、阅读以及管理得不到实现。每一个职能部门所形成的各式各样的档案在各个办公室分布,并且始终都处于一种原始的状态下,并且没有专人进行相应的整理工作,使得整个档案资料变得极为的残缺,并且内容分散,同时因为保存环境的影响,导致所有档案不能得到长久的保存,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档案将不断的收到损坏,完全无法满足后期的使用。但是,对中职学校学籍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革,从一定程度上的将上述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解决。

(一)信息化的归档方式

对中职学校学籍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革,保证了在学籍档案完成相应的办理工作以后能够得到及时的档案归属处理,或者是能够使得档案在某一个时期内(或定期)完成归档工作。当档案形成部门将所有形成的档案发送到相应的信息档案部门,并且通过相应的工作人员对这些档案进行接收处理,并且按照相应的档案归类原则对整个档案进行访问权限、分类号的确定,这就使得在日后的档案调用以及查找过程中,得到方便的工作。对于学生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其信息化改革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发展而言,有着极高的契合度,并且整个工作流程简单、高速,同时整个档案文件不易毁坏,同时一定程度上避免档案的遗漏,似的学生档案的完整率以及归档率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二)易于检索、查阅以及整理

对中职学校学籍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革以后,学生的纸质文档就变成了电子档案,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以及方法与传统纸质档案的管理方法而言,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对于电子文件而言,其能够较为容易的便实现以及完成文件级的管理工作。因此,对学籍档案相关的文件进行和信息化处理的同时,将每一份档案文件进行唯一序号的编制,并且对其进行唯一分类号以及档案号的编制(可以根据文件之间的上下级关系,进行文件号的编制),这就使得后期的档案调阅以及查询工作变得更加的方便。

三、中职学校学籍档案管理完成信息化改革后具体的实施要点分析

(一)将档案管理人员自身业务水平进行提高

就目前而言,绝大部分的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技术水平较低,难以胜任工作,虽然校方引进了大量的现代化、信息化的技术设施,但是这部分管理人员并不能将其作用以及功效进行充分的发挥。对于这部分的档案管理人员而言,必须强化自身改的业务水平以及综合业务素质,同时强化对整个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较为全面的将信息化档案管理基本技能以及知识进行掌握,能够肩负起学校学籍档案相关的管理工作,使得电子档案信息化、标准化、网络化趋势得到良性促进。

(二)完成相应的技术处理方面的工作

对于学生个留言,其学籍档案室学生个人的私密信息,所以在对其进行信息化处理的过程中,必须对其安全性以及保密性进行绝对的保证,同时保证整个学籍档案原始资料在进行信息化过程中不会受到恶意的篡改。从这一点进行分析,使得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学生学习档案相关的信息化管理以及使用过的过程中,首先便需要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对整个电子文件进行较好的加密保护措施,从而使得整个电子信息不会因为技术缺陷的原因导致受到恶意的篡改。除此之外,在学籍档案中有一部分需要进行权限管理,因为其中大部分的信息都是属于学生或者是学校的机密内容,其不允许被其他无关人员或者是机构获知,如果没有学校或者个人授权,无法进行查阅。这部分档案在进行储存的过程中,其安全问题就是一大难题,所以在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改革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通过信息化、科技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强化处理,从而使得信息的安全性得到有效的保障。

结束语

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是整个学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学校的基础工作之一,更为深层的,也是对一说学校内部管理水平进行衡量的指标之一。只有充分的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以及信息化管理程序对其进行管理,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今后不断的运用过程中,中职学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程度也会不断地深化,完善。

参考文献

第3篇:管理学的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学校射击队;课余训练;文化学习

学校射击运动队的课余训练是我校打造特色校园品牌的重要途径,也是镇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射击队的学生既要学习、又要训练、还要外出比赛,那么如何处理射击队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采取了何种措施消除学生、家长、科任老师的担心,如何做到文化课学习与课余训练的双丰收?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

为我校打造射击特色校园品牌,学校专门设立了射击队领导组,并把课余训练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学校领导小组分成三个小组定期对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有时还针对射击队训练与文化学习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进行开会讨论、研究对策。除此之外,学校还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奖励办法,内容包括射击队的出勤,平时训练工作的落实,教练员的补助,教练员、获奖学生的奖励办法,学生在期中或期末考试中成绩居班中中上水平的奖励办法,这些措施的出台能极大地激发教练员、学生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二、重视选材是有效处理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前提

我校把选苗的工作看做是训练的前提,有了好苗,就有成功的希望,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会事倍功半。我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成梯队分阶段地进行体育训练,一般是从四年级开始挑选苗子,从四年级开始加入射击队参加训练。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学校的体育后备人才才能成梯队的发展,学校的体育业余训练工作就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在进行选苗工作的时候,我校的教练员亲自深入到各班,首先从班科任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组织一些活动,仔细观察每个学生在运动中的表现。这样选苗比较准确,入队后队伍也较稳定,运动水平也会提高得更快。小学的选材与专业队选材有所不同,这是由学校的性质所决定的。小学选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挑选学习成绩跟得上,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主要是为了不使他们的学习成绩走下坡路,而且也能对他将来的学习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二是挑选有潜力、有培养价值的运动员,主要是为体校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着眼于未来。小学业余训练时应科学系统,不能操之过急,防止体能的超前“消费”,使他们健康成长、真正成才,所以说选材问题事关重要。

三、处理好射击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

射击训练和文化学习是息息相关的。领导小组和教练员不定期地了解学生文化课学习情况,并深入学生课堂,如召开学生座谈会、检查学生作业、单元测试成绩等。如果发现学生因训练而没有按时完成功课时,要及时做好其思想教育及辅导工作,确保训练不拖欠作业;如果发现他们学习上有困难、跟不上的,就配合班科任及时做好补课工作,不要让学生拖学习上的后腿,这样就能做到发现问题能及时改进。其次,在训练制度上要体现出对学生学习的关心,我们要充分利用每次课余训练时间开展积极有效的训练,平时绝不任意占用学生的文化学习时间,同时学校也要规定,学生外出比赛后要回校进行补课,由任课老师进行辅导。

在制订训练计划时,我校会充分考虑到学习与训练的关系,期初、期中、期未训练时间短些,强度小些,或者停止训练,因为期初,学生刚入学,学习任务繁重。期中、期未要考试,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

四、争取多方的支持,共同促进训练工作的进行

要搞好我校的射击训练工作还应该取得学生家长、科任老师的支持、配合。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使他们缺少了吃苦的心理和能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累,担心训练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科任教师也不是不愿意学生参加训练,而是怕训练、比赛影响文化学习的成绩。我们的训练与家长、科任老师的这种心理往往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冲突,这时候作为教练就需要耐心地做好家长和科任老师的工作,打消他们的顾虑,取得支持。于是,我们在选拔学生时首先注意“苗子”在班级的文化水平,尽量吸收学习成绩比较好、身体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并立下“军令状”:学生参加运动队后,学习成绩保持在一定的水平。接着,又与科任老师制订“君子协议”:课堂学习由科任老师多关心、严格要求,保证课堂学习质量。教练员同时向家长保证:如果学生一旦成绩掉队立刻停止训练。实践证明:学生进行训练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相反有的学生由于训练而提高了文化成绩,从而得到了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

第4篇:管理学的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审计 信息技术 审计管理 科学化

我国审计机关成立二十年来,审计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从总体上说,我国审计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审计工作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在审计基础工作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近来审计署下发的审计工作规划中提出,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审计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为核心,以加强审计业务管理为基础,以"人、法、技"建设为保障,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基本实现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下,开发审计项目管理软件,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审计管理的科学化。

一、开发审计项目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一)落实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李审计长指出提高审计质量一是靠审计人员的素质,更重要的是依靠审计工作的规范化。自1994年审计法颁布以来,先后了38项审计规范和15个审计准则,其中一部分规范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做了详细的规定,但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并未能严格遵守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其审计行为随意性很大,如: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前未进行系统的审前调查,审计实施方案的内容不具体,审计实施未严格遵照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审计工作底稿与其相应的审计证据关联性不够,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的要素填写不规范、不完整,审计报告与审计工作底稿之间的内容不一致等等。的生命在于执行,在信息化条件下,将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控制规范,通过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加以控制,确保了审计人员规范审计行为,提高了审计质量,防范了审计风险。

(二)保障审计项目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

审计项目管理主要包括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审计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和审计项目信息资源管理三个方面:

1.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大多是行业性审计,项目大,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参加的审计人员多,收集或编制的审计资料繁多,如何对审计项目科学管理变得越来越突出,在手工条件下,审计人员对这些庞大的审计项目的管理显然有些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审计实施方案编制不能细化,普遍存在内容不具体,审计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审计重点也不突出,审计人员分工混乱,导致现场审计盲目性大。有的是先审计后补方案,有的是审计工作调整了而审计实施方案并未调整,审计计划的指导、规范和控制作用根本无法保证。利用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就能很容易地实现审计项目的计划管理,为审计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

2.在目前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人员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审计机关领导及项目负责人更加重视对审计人员合理调配。利用该系统可以掌握各审计人员的审计成果及进度情况,并及时按照审计重点调整审计力量,使审计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在目前审计工作要求规范的情况下,文档编制整理工作更加占用审计人员的大量时间,据有关部门显示,审计人员有超过50%的时间是耗费在制定规划、编写工作底稿、复核工作底稿及准备报告上。该系统的文档编制功能可以使审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缓解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之间的矛盾。

3.目前审计机关审计成果的利用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信息渠道不畅通,审计信息资源不能有效共享。而通过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审计人员可获得自己所需要的项目信息或上报自己的审计情况;审计组长可对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协调,并掌握审计进度情况;专职复核人员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可对审计项目进行监督复核;本级审计机关领导对审计项目进行查询、指导和监督。上级审计机关领导可对辖区内的审计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和查询,并能便于领导掌握第一手的材料。还可对项目审计的全部资料进行归档,形成资料,完成信息资料的积累,便于审计机关在以后的审计中利用其成果,尤其是被审计单位连续审计时,对其以前年度审计资料的利用。

(三)为充分利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和工作经验提供平台

1.手工条件下,审计项目的组织管理主要依靠项目负责人,审计项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项目负责人的经验,而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各审计人员之间的业务水平又参差不齐,这也必然了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审计风险很高。而将某些成熟的审计程序和审计人员的先进工作经验或按照某行业的审计操作指南编制成模块在审计项目管理系统中加以运用,用于指导项目负责人组织开展审计项目,指导审计人员对具体的审计事项进行审计,一方面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保证了审计工作质量。

2.当前我国的审计工作也正在发生变化,由帐户基础审计向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过渡,内部控制测试、审计抽样、风险评估、机审计等一些先进的审计技术与方法也应在审计工作中加以。但在实际审计工作中除计算机审计辅助审计开发应用多一些外,其他的审计方法缺乏自觉的推广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审计人员对这些新的审计方法还不熟悉,其次是这些审计方法在手工条件下比较烦琐,效率不高。在审计项目管理系统中可以将这些审计方法编制成模块,按照审计实施方案中计划的审计步骤与方法,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加以应用,通过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可将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和工作经验与项目审计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管理水平。

二、 设计审计项目管理软件的功能特点

(一)全程控制,规范行为

以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为依据,将质量控制点部署于整个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由系统自动控制或提示的方式予以实现;并通过用户权限管理,分级实施质量控制。

(二)调控进度,整合资源

根据审计实施方案规定的审计事项,进行分解和分配审计任务,明确审计项目进度计划,掌握实际进度,进行评估,并提示调整人员分工和项目进度。

(三)记录轨迹,落实责任

提供审计日记功能,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相结合,全员、全过程记录审计实施轨迹,清晰反映审计步骤和方法,落实责任。

(四)强化复核,保证质量

提供审计现场组长、业务部门和审计机关专职复核机构的三级复核子系统,使审计质量复核制度得以现场同步实现。

(五)多维查询,决策支持

提供快捷、方便、灵活的检索、查询功能,审计机关领导和业务管理部门可以对审计项目进展、审计人员工作情况进行多角度的检索、查询,及时掌握一手资料,及时监督、指导审计工作,实现审计决策支持。

(六)统一归档,信息共享

系统对审计项目全部资料进行管理,建立审计项目数据关联,统一打包归档,便于审计成果的利用,实现审计资料共享。

(七)制作模板,审计指导

根据审计操作指南及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将各行业的审计内容及其相应的审计程序与方法制成模板,以便于审计人员在以后的审计工作中加以利用,切实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实现具体审计目标。

(八)提供平台,方法调用

将内部控制测试、审计抽样、风险评估、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编成程序,通过该系统,根据审计事项调用不同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灵活多样地实现审计目标。

三、审计项目管理软件的主要功能

本系统是对审计项目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适合于审计中各种角色的审计人员的使用。系统分为三大功能块:现场审计子系统、领导查询子系统和专职复核子系统,满足不同角色的工作人员的需要。系统根据用户的角色赋予不同的权限,从而实现对系统中不同操作的限制。其主要功能介绍如下:

(一) 审计现场管理

此项功能主要体现在现场审计管理子系统中,根据现场审计执行的每一步骤分别实现相关的功能。新建一个审计项目,录入项目的相关,确定审计组长及参加项目的所有人员。

为审计项目准备资料,收集被审单位信息,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另外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还可以对实施方案修改以形成补充方案和修订稿。根据审计实施方案中的审计内容与重点、审计范围等信息,编制审计任务,分配审计人员,确定任务起讫日期,任务负责任人。

任务分配完毕后,审计人员选择任务进行资料收集,必须将每天的工作记录于审计日记中,包括工作的内容,工作的方式。对当天未写日记的审计人员,系统将予以提示并提供自动生成工作日记的功能。

审计人员将在审计实施的过程中发现与事项有关的及主要事实和情节记录下来,编制审计证明材料,证据管理提供添加,修改等编辑功能。

根据系统提供工作底稿界面录入工作底稿的相关内容,并对相关内容进行控制,工作底稿管理提供查看证据,查看工作底稿内容,修改工作底稿等功能;可根据审计事项对工作底稿进行汇总。

根据工作底稿编写汇报材料,为编制审计报告作准备;编辑审计报告;查看审计文书的执行情况及执行的相关证据,并对其行情况进行控制。

本系统还将提供归档的资源树让工作人员选择相应的需要归档的文档和编制统计台帐。

审计组组长和业务处长可将编写的工作底稿逐一复核,填写复核意见。

(二)领导查询

这项功能中主要是为领导查询项目的进展情况服务的,可根据项目的年度,行业等信息进行查询,将查询所得的项目基本情况用列表的方式体现,同时用柱状图来显示每一项目的进展情况;也可打开统计台帐的EXCEL文件查询各项定性数据,并提供根据定性内容反查相关的工作底稿,证据,附件等内容,从而实现责任源头;还可通过资源树展现当前整个项目的文档情况。

(三) 专职复核

这项功能是单独为专职复核人员提供的一个子系统,它为审计专职复核提供了很好的管理和质量控制。

专职复核人员检查与确认复核资料的完整性,在复核实施中的每一项复核事项都需要检索查看相关文档,包括目标落实复核﹑事项事实复核﹑结论依据复核﹑处理处罚复核和审计程序复核。

复核结束后进行复核底稿汇总﹑复核意见书初审﹑符合意见书征求意见和复核报告修改功能。对复核意见书签署意见并审定,然后自动发送至业务部门和分管领导,最后将复核过程中编写的文档进行归档。

(四) 文档管理

在审计过程的每一阶段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文档,若将这些文档散落在各个阶段中则显得比较杂乱。在本系统中我们采用类似于windows中资源管理器的形式,用资源树的形式来管理这些文档,该资源树囊括了审计项目中使用的的所有文档,包括从审计立项到归档过程中全部的现有文档。包括立项资料﹑审前准备资料﹑审前实施资料﹑审计终结资料﹑复核资料和其他资料。

审前调查文档资源树用于记录审前调查需要的被审计单位信息的相关文档。

归档资源树根据归档的需求,将项目文档资源树中的相应内容归入相应归档文件夹中。

第5篇:管理学的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班级管理;精细化管理;师生关系 一、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班风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在小学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班级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都受班级建设质量的直接影响。因此,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有力保障就是抓好班级建设。所以,相关规章制度建立以及科学系统、全面可行的《班级管理办法》都是小学班级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前提,还可避免班级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班级工作做到有章可循。首先,要对班级管理制度进行细化,为实施班级量化管理打下基础。在班级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定量化、精细化的实施班级管理,是一种内在需求,也是班级文化再走上不断更新的必然道路。从而在行动上真正落实“精细化”就成为重中之重,在班级的醒目位置,拟定一系列规则和规定,督促教师的日常行为,使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力度及有效针对性得到了良好保障。同时,对检查反馈制度进行完善,对班级各方面的工作应欢迎校领导随时进行检查,普通教职工也可对班级开展的各方面工作进行监督,这样的相互监督以及规章制度的建立都是为了保证各项工作高效优质的运行。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爱和温暖。爱会让学生感到身心无限的满足和安全。然后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般的爱,因为双方不存在任何血缘关系,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为真心的爱去感化学生,才能保证和孩子心灵相通。每个孩子教师都应用亲切的态度和笑容对待,从一点一滴做起,有时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小动作,如用手抚摸孩子的头,会让孩子感到安全和温馨。和孩子在对话时,弯下腰或蹲下来对聆听孩子的要求和疑问,会

让孩子感到平等。善于和孩子积极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关键。

第6篇:管理学的学习计划范文

一、加强班风建设

良好班风的形成对于学生的成长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结合以往低年级班级管理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加强班风建设。

(一)制定班规班纪

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班规班纪没有明确的认识。因此,在班级成立之初,班主任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探讨班级的基本规则,如上课期间不能随便讲话,下课不打闹,文明用语等。需要注意的是,班规班纪一定要具体,如将“认真听讲”转变成“眼睛盯着老师”等。班主任教师没有必要一次性明确所有的规则,可以从最基本的要求入手,并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逐渐增加。

在班规班纪制定之初,低年级的学生很难完全执行,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每天利用早读时间,帮助学生明确班规班纪。通过每日不间断的引导,一个学期之后,大部分学生对班规班纪都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班会活动

学生是不断成长的个体,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班主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该年龄阶段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班会活动。以笔者所带的班级为例,一年级主要开展了“夸夸我的学校”“我爱我班”“找呀找呀找朋友”“告别幼儿园,我是合格的小学生”等班会活动;二年级主要开展了“学习效率我最高”“课外阅读的奥妙”“文明礼让,我是优秀少先队员”等班会活动;三年级主要开展了“大声说出我的优点”等班会活动;除此之外,在父亲节、母亲节来临之际,笔者倡议学生与父母互换角色,开展“一日父母”活动。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作用,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活动策划和活动组织过程中,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国际学校,每年在学校都会开展四大节日,即读书节、圣诞节、科体节、艺剧节。依据四大节日,每月学校均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这一有利条件下,笔者鼓励本班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积极参与到学校活动中。通过参与活动,学生的自信心明显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1].

(四)加强个别学生教育

每个班级都有暂时在行为习惯上或是学业上落后的学生,而这些学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与鼓励。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通过个别交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较为轻松的交流氛围中,可以有效减少师生矛盾,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打造精细化的班级管理平台

目前,很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均提出“班级精细化管理”这一观点[2].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一线教师也遇到了不少问题。笔者认为,班级的精细化管理必不可少,但是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融入更多的人性化因素。

执行班级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是以制度规范学生行为,从而将班主任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任务中解放出来,而保障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得力的班干部。目前,不少一线教师采取民主选举、定时轮岗等方式选拔班干部。通过这一方法,可以规范班干部的行为,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此外,以往量化班级管理是以每个学生为单位进行的考核,根据情况进行加减分,这样容易造成部分落后学生自我放弃,班级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加[3].本学年,笔者尝试以小组为单位(笔者班级共 31 名学生,4~5 名学生为一个小组),每小组内部推选出组长。小组成立后,每日根据各成员的各项表现进行量化考核。与以往相比,每个学生都被纳入小组进行管理,既降低了教师管理的难度,还可以避免学生的自我放弃。经过一年的实践,笔者发现,采用这一方式进行班级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

班级管理是一把双刃剑,有效的班级管理可以帮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成长,反之则会导致学生叛逆。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我们应当认识到班级管理的重要作用,要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要有发现学生优点的能力,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为学生的纵向发展搭建展示平台。

参考文献:

[1] 陈凤花。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现状及策略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3.

第7篇:管理学的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教学;因素;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27-02

现代化教学是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先导,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技术,通过教学双方在教学环境中的合作互动,从而实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和提高的教学实践活动。现代化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含着诸多要素。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事关现代化教学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因此,为了推动现代化教学工程的顺利实施、提高现代化教学的成效,有必要对现代化教学过程中的若干关系加以论述、探究和剖析。

一、正确处理传统教学观念与现代教学观念的关系

教学观念是人们对教学功能、过程、规律、行为等等方面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人们的教学观念在不断地变化,以适应时代教学发展的需要。但是,更新教学观念不是更新所有的教学观念,而是更新陈旧的、不合时宜的、被证明是错误的教学观念。有些教学观念比如“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经过了千百年的实践,被证明是正确的,不管在什么样的教学环境下都是有效的,是教学的真谛,我们就应该把这样一类的教学观念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有些教学观念,比如韩愈提出的“传道、授业、解惑”,其本来的内涵在当时是正确的,现在只要赋予它们以新的时代内涵、新的科学涵义,这些教学观念同样能在教学中发挥积极意义;有些教学观念,比如“死记硬背”、“满堂灌”、“师道尊严”、“题海战术”等,因为它们不符合现代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和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大的负面作用或者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些教学思想就应当加以更新,或用正确的教学观念取代。所以,教学观念虽有传统与现代之分,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念并不都是错误的,一些传统教学观念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后仍然熠熠生辉,因为它们是教学规律的反映;而一些现代教学观念也不都是正确的,一些所谓的现代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没有正确地反映教学规律也会被很快淘汰。现代教学观念一般是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扬弃、补充、完善和提高,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所以,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教学观念与现代教学观念之间的关系,必须大力发扬适应现代教学思想的教学观念,不断改革和更新陈旧的教学观念。

二、正确看待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各类知识大量涌现,知识的激增使人们产生了知识贬值的感觉,好像知识已经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了,尤其在当前,在学校普遍存在学生动手能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以及创新能力欠缺的情况下,强调学生能力的发展对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益处,但是,同时这也使得一些人模糊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使一些人从原来的“重知轻能”的极端,走向了“重能轻知”的另一极端。强调培养人的能力,并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因为扎实的知识功底是提高学生能力、丰富学生情感、形成学生人生积极态度的基础。“无知必然无能”。能力是蕴藏在知识之中的,是在知识基础上的发展和升华。没有知识,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加利福尼亚大学前校长克尔(Kerr,1972)曾指出:“知识是社会的中心,现在有更多的人和机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它。”他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知识的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由此可见,知识对于人类而言依然重要。因此,现代教学论提出的从“学会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要金子不如要点金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提法是正确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得出知识不重要的结论,因为要“点金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金子”;同样,如果没有“鱼”、不认识“鱼”,那么仅有捕鱼方法的“渔”又有何用?因此,不能把“学会”与“会学”对立起来,不能因为信息社会的知识更新速度快,就不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相反,越是知识更新得快,越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广阔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

三、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支配着课堂教学的一切,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压抑,致使教学效率不高。现代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强调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因为,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率才能大幅度提高。但是,我们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并不能否认和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能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能塑造学生的性格与品行;不仅能指导学生应该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更能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在现代化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会更大,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也会更高,教师的主导作用会更加明显。所以,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又要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既要突出学生主动活泼地学,又要强调教师积极有效地教,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和学的双边相得益彰,形成和谐的局面。

四、正确看待和运用双语教学

当前,双语教学作为改善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被普遍标榜和推广。许多院校甚至把是否实行“双语教学”作为衡量院校教学实力、院校与国际接轨程度、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尺度,不顾教学条件、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而对双语教学进行统一要求,似乎不用“双语”进行教学,就不能成为高质量的教学。应该说“双语教学”开辟了教学的新途径。对一些院校和一些学科专业来说,“双语教学”产生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仅仅是针对部分院校和部分学科专业而言的,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教学方式的采用主要取决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就双语教学而言,是否需要进行双语教学主要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层次、学科专业、学生的英语程度等方面。华南师范大学柯森教授认为,以英语作为媒介语言进行教学,要求教材、师资、社会语言环境等多方面的配合,以现有的教育资源能够进行真正双语教学的院校屈指可数。就目前高等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而言,不敢说外语对他们没有一点作用,但对于其中的大部分人来说,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实在缺乏运用外语的环境。因此,我们认为,在对这类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如果外语师资充裕、课时充足、外语教学环境优越的话,当然需要通过双语教学来培养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外语的能力,但如果各方面条件不具备,那就没必要实行双语教学,否则,将导致劳而无功的结局。相反,对于医科类、理工类、科技类院校的一些教学以及院校中的研究生教学,双语教学不仅需要而且十分必要。因此,对于院校而言,双语教学是否必要主要看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学科专业等,要根据每个院校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现代化教学工程是提高院校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诸多因素间的关系。教师在接受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同时,必须对传统教学活动中的优秀部分加以继承和发扬,而不能全盘否定,只有这样,现代化教学工程才能高质量地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义遒.中国文化传统与高等学校基础教学的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4,(2).

第8篇:管理学的学习计划范文

技工学校食品专业教学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研究意义

技工学校食品专业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近年来,技工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但是,从整体上看,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与事业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方面,职业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础薄弱,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信息化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另一方面,技工学校还普遍存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短缺、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难以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

技工学校没有升学压力,竞争相对较少,基本不存在信息保密问题。但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却未能很好地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多数教师都在按照已有的经验、想法各自为战,有限的优质教学资源未能得到交流共享和有效利用。

如何对资源进行最大范围程度的整合,提高资源使用率,合理的管理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职业教育水平是目前的首要问题。

技工学校食品专业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研究意义。本食品专业题库管理系统可按照学科、章节、知识点、难易程度、题型等要素综合搭配题目,试卷可选择自动组卷或者人工组卷两种模式。计算机出卷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按照设定的程序自动按照知识点分布、题型、题量、难易程度生成在线测试题目或者导出Microsoft Word文档打印成纸质版试卷。考试的方式和时间更加灵活,不仅可以应用于平时的练习和章节小测试,还可以用于期中、期末考试。只要题库中题目的数量足够大,就可以按照章节、难易程度等不同的要求自动生成各种试卷,并能够快速阅卷,对考试成绩以及试卷进行详细的分析。这种方式可以把老师从繁琐的手工出卷工作中完全解脱出来,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教学管理的现代化程度。

技工学校食品专业教学信息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虽然各个老师都已经开始使用多媒体,由于技工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没有电脑,在课后查看老师的课件的条件。平时作业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手写方式,老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非常大,而且效率低下。

试卷生成以及对试卷和成绩的分析是建立技工学校专业题库需要考虑的重点因素。对测试的诊断,稳定试题水平以及评估试题质量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控制试题模块对试题进行随机抽取组合,对学生进行测试,可以更有效的了解学生对特定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通过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的反馈到教学过程中,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学生掌握知R。

在试卷管理方面,我校仍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出卷、成绩分析以及试卷分析,其工作量巨大。而且,在同一门课不同的授课老师之间,由于掌握的题库没有相互共享,信息不对成,存在大量重复工作的问题。因此,采用智能组卷的方式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食品专业的技能鉴定考试方式从传统的纸质版试卷改为上机考试,知识点以及题库范围大幅度增加,考试通过难度大。人工组卷只适用于生成题目数量较少的试卷,而且试卷的质量会受到出题人员的教学经验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且效率低下。这对于题目数量巨大的食品检验工考试来说,这种方法是不可行的。

各位专业老师的资源,基本上只能通过社交软件或者云储存的方式进行共享。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管理员对资源进行筛选、管理,导致资源分类杂乱,重复度很高。

食品专业题库管理系统的建设

本题库管理系统是依据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课程考核试题的统一生成和统一管理,实现不同任课老师之间的试题共享。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方便专业系部,甚至学校层面统一组织和协调,更好进行教学评估工作,为上层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对题库系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本文将题库管理系统分为试卷生成、试卷管理、试卷批改、成绩分析、试卷分析、课程资源共享、题库管理、数据维护、用户管理和帮助等功能。从需求分析的角度对系统的主要功能做简要介绍:

题库系统涉众。在题库系统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参与。学生可以通过题库完成课程练习,电子作业、查阅课件资料,完成考试等。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可以通过该题库系统章节练习、电子作业,测试、以及课件等。另外,资源库系统需要一个管理员专门进行日常维护与管理,所以还需要有系统管理员的参与。

因此,系统包括三类用户:系统管理员、教师和学生。

(1)系统管理员

系统管理员指对网站进行日常管理与维护的专职人员。

(2)教师

教师是指题库系统的终端用户之一。教师可以在在平台进行注册、登陆。在题库中录入和编辑各种试卷,作业等,并建立班级,将题目到班级,以及对班级进行管理。

(3)学生

学生指的是题库的终端用户学生可在平台进行注册、登录。查看可见,完成作业,进行考试等。

题库系统功能需求分析。试卷生成:题库管理系统包含两种形式的试卷生成:自动组卷和人工组卷。用户可以设置好题型、分值以及试题难度等参数后由系统自动生成试卷,也可以人工组卷,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试卷生成的形式。

试卷管理:根据事先设计的试卷模版和试题形式,生成标准模式的试卷。然后导出Microsoft Word文档,根据实际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不会影响其他用户的使用,且便于生成试卷的修改及后期打印。

试卷批改:对于实验数据,可以将试卷里的数据扫描入系统,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准确度、精密度,并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定。

成绩分析: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列出排名、等级、优秀率、及格率、标准差、平均分、成绩分布图的统计数据,让老师一目了然,研究试卷及试题相关的绩效程度、可信度、区分度以及试题难度等因素,并更好的评估本次测试的难易程度、试题合理性等。

试卷分析:对试卷的所有试题正确率进行统计,有针对性的统计出试题的难点,方便老师更清楚的了解错题分布范围,从而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薄弱环节,更好查漏补缺,从而改进在授课过程中的对重、难点的把握。。

题库管理:获得题库管理权限的教师可以进行新增、编辑和删除相应的试卷及题型,在进行设置时,一般只有任某一课程的老师可以修改相应试题,以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录入的新试题可以直接反应在下一次的组卷中。

课程资源共享:教师用户可以上传、编辑、管理以及删除多种格式的多媒体课件,并由管理员对资源进行审核、分类。

数据维护:为了防止操作失误或者突发事件会导致系统数据的丢失,系统提供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功能。系统在设定时间段内会自颖阜菹嘤Φ氖据信息,当发生问题时可以选择恢复到某一时间段的数据状态。

用户管理:用户需要通过身份验证后,才能够获得相应的授权权限及功能操作。系统设置了系统管理员、老师用户和学生用户,系统管理员可以老师用户和学生用户的权限,老师可以生成试卷、批改试卷、管理班级,学生用户的权限可由老师用户来设置。

帮助:提供专业题库管理系统的使用说明和功能介绍,对初次使用系统的教师和学生用户起指导作用。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1)性能要求

A.性能

对题库系统基本要求如下:

B.安全性

根据信息MD5密级,对不同安全等级的信息,通过身份认证以及访问控制,实现授权访问、数据备份等功能。预防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操作人员进行必要培训,提升防范病毒意识,防止计算机病毒破坏系统。

C.可扩展性

为业务应用系统的运行和开发,要求应用支撑平台提供技术支撑,并具有灵活的高度的可配置和可扩充性管理型。

(2)设计目标

本题库管理系统的开发原则主要可以归纳为:

实用性:以传统操作方式为依据同步设计信息化功能,为教师在录入试题或者生成试卷时提供简洁、清晰的操作界面;

容错性:当程序运行或者误操作导致数据错误时,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容错能力,比如错误提示及自动回滚等,在容错过程中必须同时保障安全性和可靠性。

通用性:系统不能局限于特定的题型或者课程,满足学校各科教学工作的需要;

开放性:系统在进行试卷生成等算法研究采用规范的处理形式并提供良好的扩展接口,保障系统在多平台及环境下使用。

食品专业题库管理系统的初步实现

经过8个月的系统开发和题库内容的整理,基本实现该题库系统的网页版和移动设备版本,并投入使用。初步成效如下:

1.日常教学更高效

2.试卷管理更便捷

3.技能鉴定通过率更高

4.资源共享更方便

第9篇:管理学的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与对策

在高校的管理中,学籍管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籍管理不仅能够保证学生管理的公正与严谨,还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假文凭现象的泛滥。同时,学籍管理还能够有效的保证高校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管理。但是,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且琐碎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的耐心与细心,否则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差错。如今,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已经进行多次的改革,教育部门也更加重视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但是,许多高校的学籍管理依旧采用传统方法,无法跟上时代和科技的步伐,导致学籍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非常低下,给日后学籍管理的更新和维护都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与困难,因此,实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迫在眉睫。

一、我国高校学籍管理的现状及重要性

1.不健全的体制机制

当前,时代在不断进步,科技也在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于信息化管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但是,我国许多高校却依然采用传统的学籍管理体制,导致学籍管理体制无法适应高校的需求,形同虚设,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有一些高校虽然开始采用信息化的学籍管理体制,但是却无法将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起不到学籍管理应有的作用和意义。不完善的学籍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管理漏洞,这样体制下的学籍管理工作效率非常低下,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学籍管理的信息化,让学籍管理信息化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发挥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功能,实现其价值和意义。高校传统的学籍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学生的成绩和奖惩情况。但是随着高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高校对于学生的考察方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成绩与奖惩情况,它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管理过程。高校对于学生的考察手段不断更新与创新,学籍管理如果止步不前,就无法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而学籍档案,是证明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各种动态的直接证据和原始凭证,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因此高校应重视起来。学籍管理也不应局限于固定的模式或方法,应当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围绕着高校教育内容进行适当的变革,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适用于本校的档案形成机制。

2.学籍档案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目前,许多高校对于学生学籍档案的认知度不够,包括高校的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很好的认识到学籍档案的重要性,因此传统的思维观念也没有及时进行纠正和更新。在我国高校的日常教育中,学校更加注重的是教育本身,教师更加注重的是教学,而学生注重的则是学习,因此,高校通常都会把重点放在教育教学上,从而忽略了管理环节,这样的不良倾向就暴露了高校学籍管理的缺点和漏洞。我国高校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教师和学生的全部精力也都在学习上,这种情况就导致高校的管理十分松懈,效益不高,这些不良反应严重影响着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转变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管理思想,对于加强高校的学籍管理信息化非常重要。

3.管理人员水平有限

高校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管理人员是直接操作学籍管理系统的人,因此,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专业水平和能力大小都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度。目前,我国高校管理学籍的工作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科学的培训,对于现代科技知识和管理技能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管理人员的力量也十分薄弱,在进行日常的学籍管理时,很容易存在遗漏、敷衍了事等不良现象,这样的现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的学籍管理水平。

4.落后的管理方式

当前社会信息化发展迅猛,新形势下的学籍管理体制也需要不断地改进,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高校的需求。但是,目前仍有许多高校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在学籍管理的日常工作中,许多工作内容都是管理人员手工进行操作的,这样的管理方法不仅工程量巨大,且效率十分低下,这样费时费力的人工操作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籍管理体制的更新与发展。因此,高校要及时地摒弃传统的管理方法,引进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实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

5.高校缺乏对学籍管理体制的深入研究

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引进了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平台,这些先进的教学管理系统包括教学服务、师资管理、选课管理、学籍管理和成绩管理等。虽然引进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但是研发这些系统的人员并没有受过专业的教学培训,对于高校的管理现状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在研发这些系统时,可能将系统的逻辑设置的非常复杂,使管理人员操作起来也十分不方便,学籍管理人员会产生对系统使用的不适应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人员无法对管理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无法熟练掌握管理系统,造成许多管理系统没有做到物尽其用。因此,高校的学籍管理人员要耐心的研究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及作用,使其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相结合,不断推动学籍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二、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对策研究

1.实现管理观念的现代化

无论是什么观念的创新和发展,其首要因素都取决于观念的进步。高校想要建设信息化的学籍管理体制,就要先转变观念。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管更新换代的时代,高校的学籍管理也要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树立起现代化的管理观念,将信息的互动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实现,从而不断推动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和步伐。同时,高校要实现科学化的学籍管理,还需要将学籍管理的制度与计算机管理的需求相结合,打造出完全适用于高校实际情况的学籍管理系统。

2.加强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

上述内容中提到,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籍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而管理人员并没有进行系统科学的专业培训,因此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想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学籍管理,就要先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高校可以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在引进人才时充分考察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录取一些计算机技能较强的工作人员,这样在日后的管理工作上会有很大便利。高校还应当在人员上岗之前安排相关专业技能的短期培训,让管理人员学习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还要在人员上岗前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落实到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工作上,减少工作交叉混乱的现象,使得管理人员能够清楚自身的职责,更加专业和熟练地使用管理系统,发挥管理系统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提高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3.加大对于学籍管理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力度

高校的学籍管理信息化对于资金的需求较高,而足够的资金则是推动学籍管理信息化最强有力的保证。现代化的科技技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非常快,高校想要跟上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就要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而进行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些必不可少的硬件及软件设施,这些设施需要必要的建设经费,因此,高校要保证学籍管理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力度,满足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所必要的条件,为推动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从上文中不难看出,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于高校的发展十分重要,而目前我国高校在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上还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和缺陷。高校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管理人员,不断推进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步伐,使得高校的学籍管理逐步走向高效、便捷和完整,从而全面促进我国高校在各项事业上的成功和发展。

作者:王笑 单位: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马小燕.宁夏民办高校学籍学历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宁夏大学,2012

[2]庄孝彦.广州地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3]李玲.论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安徽大学,2012

[4]石红姣,蒋贞慧.浅谈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