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教育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等教育 个性化 实践教学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高等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考招生录取人数从1979年的28.4万人到2012年的685万人,增长了24倍。高等教育扩招使得更多的人接受了教育,也改变了命运。但是现行的教育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68%。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才急缺的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却不能充分就业,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说明大学教育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的大学教育,从教育的目的,方法,手段都存在改进的可能。
许多天赋异禀的孩子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本科乃至硕士教育之后大多往往成为了庸庸碌碌之辈。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意识的问题。常年的应试教育导致一个奇怪现象:高中的教育是为了分数、本科的教育是为了工作、而或许只有小学甚至是幼稚园中的教育是更接近于教育本身。而更加令人可悲的是,现在的小学教育也披上了“功利”的外衣,无休止的奥数班、无休止的加课、无休止的拖堂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小升初”。通俗的讲就是小学升初中考试中的那个分数。也就是说,如果达不到相应的分数,一个12岁的孩子,可能面临无学可上的境地。这就是我们真实的教育,我们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它,那边是 — “功利”。教育的目的是功利的、教育的方式是功利的、教育的途径是功利的、教育的本质也是功利的。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号称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他的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治学方法,直到今天仍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在其一生的教育工作中,总结出了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何为“有教无类”, 孔子此语的本义便是: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庶鄙,不论种类、族类。任何人都有受到教育的权利。在孔子的学生当中,甚至有小偷和盗窃犯。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此粗鄙之人都能够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在今天,一个正值花季的少年却因为分数不够、没有关系、没有金钱而无法继续求学,这是多么的可笑而荒谬。那么什么又是:“因材施教”呢?我们知道教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生产活动,它的教育对象是各个不同的有着独立意识的人,这就决定了教学活动中不能用同一种方式、方法同时教育好所有的受教者。孔子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并创造性地施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从我们上小学第一天起,就是一个老师在课堂上面对所有的学生喋喋不休50分钟,如此往复不停的持续了16年。而就是这样的“一言堂”成为了我们16年间主要的教育方式。这恰恰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什么是教育,在我看来,教育是心与心的沟通,而绝非仅仅知识的传播这样简单。如果教育的本质只是在传播知识的话,那么在课堂上放一个录音机,甚至一个电脑视频就足矣了,还需要老师干什么?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首先是让一个学生成为一个完整健康的人,其次才是让其掌握一门技能。而前者相信才是老师这一神圣职业更应担当的重任。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呢?这里本人所倡导的教育必须和实践相结合,脱离实践的教育应称之为“说教”,而说教正是我国教育方式的最大败笔。那么什么又是具有实践意义的教育呢?这里我举一个例子予以说明,众所周知,在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有一人名曰司马懿。司马懿一生功勋卓著,战功赫赫,人称之“上马拿刀、下马拿笔,文武全才”。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两个儿子司马昭、司马师继承了父亲非凡的素质和能力,最终为司马氏家族建立西晋王朝铺平了道路。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司马懿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呢?而这对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又有什么样的启发呢?从三国的历史中我们会发现,司马懿走到哪里总是会把两个孩子带在身边,无论是上朝、为官、还是带兵打仗。其根本目的是让其一生的惊涛骇浪都让两个孩子与自己一起去经历,只有经历过风雨之后,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而温室里养成的永远是一颗纤弱的小草。我们把司马懿的这种教育方法称之为“实践训练法”。我认为采用实践训练法对于改革现在的教育体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有人可能会说,学校就是做学问、搞科研的地方,再说也没有那个条件去实践。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教育意识的问题。实践训练并不是说让学生在课堂上实际的操作,而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理解和感悟所学到的知识。要知道,理论不是孤立存在的,理论来源于实际,而又高于实际,因此它具有指导实际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要“接地气”。何为“接地气”?那就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和感悟知识。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 如果我们把这里的“鱼” 比作是知识,那么“渔” 则可以代表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而“欲”则是获取知识的欲望和灵感。鱼、渔、欲三者孰重孰轻恐怕一目了然,而我们做老师的如果能够通过对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技巧甚至是学习的欲望,夫复何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摄影行业得以经济的滋润,得以迅速发展,己经形成比较可观的市场规模。行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对摄影人才的巨大需求,在摄影行业工作的专业人员规模也比较大。由于摄影人才总体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使得在行业就业的专业人才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都很好。
高校摄影教育的发展己经有20余年的教学经验,相对于己经成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经济发展的同时,在高等院校中开设摄影课程的院系中己经达到了二百多所。
虽然中国的摄影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不论从规模到人才,还有行业规范到管理水平都处于初期阶段,与成熟产业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整个行业发展潜力很大。摄影教育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朝阳产业,未来行业对摄影人才的需求将逐年增加。
二、胶卷摄影的概念
摄影术发明与170年之前,随后不久就出现了胶卷。胶卷的尺寸也存在着不一样,常见的有”120", "135","6 X 4.5"等。我们经常用的是”135”胶卷,这种胶卷宽35毫米,长160一170厘米,片边两旁具有规则的片孔,一般可拍摄3.6厘米X 2.4厘米的底片36张,也有可拍摄20, 24, 72张的”135',胶卷。胶片摄影作为摄影术的开山鼻祖,在整个摄影的历程上担任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三、胶卷摄影在高校教学中受到的阻碍
随着数码相机的大量涌出,传统相机的身影己渐渐淡出人们视线,在现代摄影中,数码影像的出现随即掀起了一股观念摄影的浪潮,人们打着“观念艺术”的旗帜大肆进行创作,其中有一些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想象力是值得学生们学习借鉴的,但也有相当多的作品偏离了摄影艺术创意与想象的本质,把吸引观者眼球、营造画面效果作为了创作重点,而忽略作品本身的价值与意义,这种取巧心理是我们在教学中极力反对的。作为一名摄影教师,自身要有过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要在实践教学中以身作则,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作为首要任务,让学生明白优秀摄影作品的出现绝非偶然,都是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磨炼而成的,告诫他们切勿有投机心理,要从基本学起,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自身的提高与发展。
传统数码摄影主要受到的阻碍我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现代数码摄影工具对传统数码摄影工具的冲击
(二)传统数码摄影工具停产绝版购买受限制
(三)传统摄影工具冲洗工艺较为繁琐,没有现代摄影便捷影像方式造成很大冲击,摄影艺术大众化潮流己势不可挡。作为高校摄影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非常重要,因为教师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观念与发展,所以我们要逐步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做到与时俱进,要尽可能获取更多、更新的专业学习信息,同时对于众多与专业相关的信息业也不要错过,要注意平时点滴的积累,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让教学这种以人为本的传递模式形成良性循环。
四、摄影文化盯代卜的局权摄影教宇
(一)教学观念要更新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影像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人们对图片的需要量也越来越大,摄影己由原来的一门技术逐步的转变为一种文化流传开来,这对摄影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诉求也越来越高,新的影像观念对传统的影像方式造成很大冲击,摄影艺术大众化潮流己势不可挡。作为高校摄影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非常重要,因为教师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观念与发展,所以我们要逐步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做到与时俱进,要尽可能获取更多、更新的专业学习信息,同时对于众多与专业相关的信息业也不要错过,要注意平时点滴的积累,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让教学这种以人为本的传递模式形成良性循环。
(二)课程设置要创新
在高校摄影课程设置目标上,我们大多数院校都本着培养摄影专业高级人才为目标,从而让自己的学生在校期间,大量学习摄影理论课程:其中包含摄影技术类课程,如照相机与镜头、感光材料、高级曝光、摄影滤光镜等;摄影艺术类课程:摄影造型艺术、人像摄影、新闻摄影、静物摄影等;专业理论类课程:摄影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中外摄影史、大众传播学、新闻学等,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学习许多公共课程,如大学英语、马克思哲学、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等等。待到学生把这些课程都学完,基本也就到了大四撰写论文、准备毕业设计阶段,随后就是走出校门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们不能说这种课程设置一无是处,实践证明它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储备还是有很多益处,但是通过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反馈,我们也会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其中很显著的一个问题就是,摄影专业的课程设置缺少了实用性和与相关领域的配合性,缺少实用价值。我们可以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添加一些选修课程;再一个问题是,我们的课程应该增加对摄影实用性的训练,应该让影像观念和视觉传播更密切的结合起来,多给学生提供岗位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就业目标,这样摄影专业的学生日后走向社会可以在更多的领域中寻找自己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高等艺术院校 专业人才培养 实用型人才
一、目前高校艺术院校学生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专业大致分为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音乐理论、新兴专业四大类。高等艺术院校教师在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还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人才。也就是说,学生毕业以后能够更快更顺利地融入到社会中去。只有强化学生的实践,才能使他们全方面的发展,专业得到进步,技能得到提升。然而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实际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1)院校对实践的重视程度与真正实施的效果有一定距离。一些高校教师,对组织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缺乏耐心、信心和恒心。因为专业的特殊性,譬如器乐课、声乐课,大多属于一对一的授课形式。他们对专业小课更为重视,但是就学生长远发展来说,实践尤为重要。科学、合理的安排艺术实践是培养未来的专业艺术人才及音乐教师的重要举措。所以,从教师开始,应首先认识艺术实践的重要性,才能把教和学,学和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对学生强调实践的重要意义。
(2)一些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只重视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演唱得好、弹奏得好就是专业上的第一,轻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和用脱节。与老师不探讨、与同学不相互观摩、思想上不重视实践……这些学风直接影响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学理论“如饥似渴”,上实践课“没精打采”,认为艺术实践那是毕业以后的事,“艺术实践课可有可无”。
以上问题不解决直接影响艺术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培养音乐人才的质量,造成了毕业生只会唱和弹,不会教与讲的窘迫境地。所以,解决以上问题尤为重要。
二、关于实践全方位开展的有利因素
(一)好的组织领导者
(1)策划作用。实践的每个环节如筹备、实施、督导、总结、评比等一系列活动都需要领导的积极策划,在实践的关键时刻,还需要领导定向把关,领导是整个艺术实践活动的指挥者。
(2)服务作用。领导就是服务,领导要有一颗服务学生的心。在构件和谐社会的今天,院、系领导应转变观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解决具体问题。例如,艺术实践的经费问题,场地问题,宣传问题,各单位协调问题。有领导的重视和关怀,好多问题,都会很快很好的解决,服务学生应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一切为学生服务,服务学生的一切。
(二)实践的参与者
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实践中要有创新精神。首先,思想上要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将来学生的需求,选定艺术实践的项目,其次,教师要有民主作风,倾听不同学生的不同意见,敢于和学生交流,敢于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共建和谐求实的实践平台。再次,教师在艺术实践中要采取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如:针对艺术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在艺术实践后进行总结和点评。又如,可以组织学生互教活动,观看教学录像片,在集体课或小组课中相互观摩等多样化的实践形式。
(三)音乐艺术实践的主体
学生是艺术实践的主体,要教育学生认识艺术实践这一全新的课题。调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生要提高音乐艺术实践的能力。学和用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良好的优良学风,那种把“学和用”分裂开来,学用脱节,理论脱离实际的学风是有害的。大家知道,我们学习的目的最终是要回到实践中去,回到舞台上去,回到讲台上去。那种空洞的、呆板的纸上谈兵的学习方法,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前提,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动力,学习音乐也不例外。
三、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方法研究
音乐专业是个实践性很强一个专业。在这一领域,怎样艺术实践?怎样快、多、好地培养音乐专业艺术人才?社会上急需“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方法”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下面是笔者总结的若干可行性方法:
(1)组织学生的独唱、独奏音乐会。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重头戏是组织学生的音乐会,一般情况下,学生毕业前夕,走向社会之际,总想通过音乐会的形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这也是他们走向工作岗位的宝贵财富,教师及学校要给予支持和鼓励。
(2)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上各种活动。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上各种演出活动。
(3)现场观摩。即到音乐厅观看各种形式的艺术演出,增加观摩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上感受高层次演出活动的艺术氛围,激发自身艺术技巧与修养的提高。这种艺术实践的形式不但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激励,对于学生全面综合的实践锻炼的内驱力也有鼓励。
四、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方法具体措施和研究意义
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方法的中心定位和发展思路: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力求突出音乐专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提高学生音乐艺术创作中的创新精神和规划能力,将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技能技巧的学习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专业艺术实践机会,使得整个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拥有系统齐全的设备和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条件。按照体现基础性、先进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原则,多形式多方法多手段开展高校艺术专业的实践。对艺术专业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更新、重组,改革,创造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等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高校艺术院校应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检验艺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最终是看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否在艺术实践的大舞台上“闪亮登场“,能否在艺术实践的广阔天地里“生根开花”。音乐艺术实践是音表教育专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应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1 问题的提出
许多人认为,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的大学生学习自觉性、动手能力差、学习能力低、就业能力低。一句话,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行。但是,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现行教育体系下片面强调升学率,过早文理分家造成的,对大学而言有其先天性和普遍性问题;一方面是扩招必然要面对的客观现实;而另一方面,学生素质的提高应该得益于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分析教师队伍建设中需要面对的问题,有助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学校的健康发展。
(1)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专业教师队伍除极少量来自师范大学培养外,大多数还是来自各对口专业的非师范类毕业生。他们大都有良好的专业教育背景,但缺乏对教育本身的认识、理解和钻研,而优秀的专业教师应该是特定专业和师范专业结合的跨学科人才。
(2)教师的学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普遍存在着学习测评手段过分依赖于考试的情况,重结果(考试)而轻过程(平时)。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其实很“明确”:看书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毕业拿文凭,而毕业了也不知道能够干什么。事实上,说句大不敬的话,年轻教师也主要是现行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许多教师和学生一样,教学目的性既很明确也不明确,他们不重视甚至也不了解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联、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实际上,学生素质的问题也反映了教师的学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3)教师的应用能力有待提高。不少年轻教师从校门到校门,在学校读了近20年书,最后又在学校工作,他们受现行教育体系的影响很深。许多虽然是应用学科的高材生,但缺乏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教软件工程课程的老师,自己也可能从来没有参与过较大的软件项目,再在课堂上面对见了编程序就头痛的学生,那如何能把学生带入软件工程美妙的应用境界?!
(4)教师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需要鼓励和培养。现有的教学管理体系较好地维护着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尽心尽责各人自扫门前雪,但常常忽视了教研室的学科团队作用,放松了学科内部的交流与合作。我们甚至过分地强调科研,但从事教学研究却常常又不算科研。大众化教育带来的繁重教学任务和规范管理带来的必须完成的各项个人指标,也使教师无暇顾及必要的团队交流与发展。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一个系统工程,但教学形势却十分严峻。教学是以学期和学年来计算时间的,教师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所社会责任感。就业市场和大众化教育的迅速发展,需要一支积极进取,富有事业心的教师团队,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需要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谐的环境呼唤开明的领导和极具服务观念的教学行政团队。
2 要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传统高校教师的培养倾向于组织上创造条件,教师自我完善积极成长。但是,必要的学科综合素质的要求与教育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以计算机专业为例。作为计算学科的教师,不仅应该精通自己所担任教学任务的课程知识,也应该了解和学习学科建设的规范,关心所在学科的发展,熟悉自己讲授的课程与其他知识的关联。因为,了解和把握课程和知识之间的关联,有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掌握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规律。
就学校学风建设本质而言,应该认识到不是学生不好而是学生不明白,对学生的教育应该以引导为主管理为辅。要让学生明白,任课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某些管理措施严格控制教师只能讲授有限的几门课程,缺乏学科领域内的知识交流,实际上不利于教师学科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督导在指导教师授课的时候,除了检查必要的教学常规之外,也应该关心其授课内容的知识外延以及是否重视与相关课程的关联,亦即,要关注教学的效果。学生最反感教师上课照本宣科,认为这样上课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兴趣。认真想来,实在很有道理。好的教学方法会给学生带来好的学习方法,反之亦然。
3 学科建设呼吁团队合作
学科建设呼吁跨课程、跨学科的团队合作。举个例子:传媒学院在对本专业发展的社会大环境进行认真分析之后,为丰富和突出专业教学特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从业水平,开设了一些与媒体技术应用相关联的特色课程,例如网络传播技术、网络生态学,等等。然而,开设这类课程既不是传媒学科老师的强项,也不是随便哪个计算机专业教师就能够上好的。真正能够吸引学生的,一是要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接受能力,二是要熟悉传媒专业对网络技术的需求,三是要熟悉网络技术本身的学科知识和发展现状。这样的老师,简单地说,可能是既了解传媒又熟悉网络,且能为文科学生接受的理工科老师。
类似的需求,在各专业的外语课中,在信息管理专业的管理类课程中,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中,在广告专业的多媒体课程中,实际上,在各个专业教育中,甚至“两课”的教学中都比比皆是。
这样具有跨学科知识的教师如何获取?靠过去各系科“五脏俱全”地组织,不仅效率低下也不利于人才未来的发展。唯一的合理途径,是积极开展学科间教师队伍的合作。
一个教师,能够把他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算作横向课题;那么,如果他同样能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兄弟学科的建设和学生培养,不也是十分重要的横向合作吗?就像对外合作是科研,潜心教学改革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科研。所以,教师在学科合作中所做的工作应该得到正名和支持,应该得到提倡。学院的二级管理不能变成小院子式的独立发展。n个学院,其合作的作用应该大于n,学科间同样如此。
4 要重视对教师的多样化继续教育
受经费的影响和人为的控制,我们的教师对外交流的机会很少,一般都限制在领导和少数人群中。
据说,学生欢迎能“海阔天空”的老师,“海阔天空”是什么?实际上就是知识面宽泛,应用性极强,能理论联系实际生动教学的老师。教师见多识广,能给他们带来新鲜、带来活泼、带来视野、带来信息。一个教师如果整学期整学年地学校家庭两点一线,何来这些生动元素?!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完成必要的科研工作量、论文工作量,但是,闭门造车的结果会产生弄虚作假,有限的成果也无益于教学,无益于学生的成长。
因此,应该引导、要求、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应该支持教师的业务进修活动。教师的继续教育应该成为主动和经常性的活动,而教师有序和丰富的学术活动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水平,扩大了其所在学校的积极影响,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5 后记
在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需要积极推动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建设,因为教师是教学科研与改革创新的基础,教育的发展要体现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效果上。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ISO9000标准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250-02
一、ISO9000标准及其理念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英文首个字母的缩写,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一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总称。ISO是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其成员由来自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国家标准化团体组成,于1987年正式颁布(第一版),迄今已被近两百个国家或地区等同或等效采用。中国在1992年正式采用了ISO9000族标准,大量应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ISO9000的本质是:建立一个保证质量的系统的管理体系,明确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通过对一个组织的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控制,使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
ISO9000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过程方法和PDCA循环。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的具体要求要分别在标准中各条款都要有所体现;过程方法是指质量形成于产品实现的全过程,必须使影响产品质量的全部因素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即过程管理方法,ISO9000质量管理的任何过程都遵循P(plan)D(do)C(check)A(act)循环[1]。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中引入ISO9000标准的必要性分析
1.中国成人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需要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需要一套被各国认可的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将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引进教育领域是当前国外教育管理一种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印度等有相当数量的学校通过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教学质量的全面控制,并获得了认证。一些国家的教育机构对外国学生的学历或学位是否是由经国际质量认证机构认证的学校所授予有强制性规定。如果将ISO9000标准广泛应用于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中国高等教育将会呈现出新的国际形象,有利于增强出国人员在国际上求职、求学的竞争力[2]。成人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也要适应国际潮流,接受国际质量的认证。
2.中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需要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成人教育教学的管理基本沿用传统的目标管理模式。该模式有其简单、高效和最终控制的显著特点。国际管理学界的研究表明,对于低成本的、可逆性的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采用以目标管理为主体的管理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对于高成本的、不可逆性的生产过程的管理,传统的目标管理模式日益显现其不尽合理和难以监控的弊病。引入ISO9000标准,可以引导决策者创造一个比较宽松、和谐和有序的办学环境,各部门的工作准则明确、远景清晰,全体教职员工渴望参与、树立起事业心、积极实现承诺;学校的各项资源可以实现最优化配置、更有效地利用;教学管理系统主控作用突出,各个分系统协同作用,各个分过程协同一致。
3.中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由于中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机制日益灵活,普通消费者很难凭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来判断学校对教育质量的保证能力。因此,成人高等教育消费者很希望看到学校能足以证明其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的证据。而ISO9000质量认证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证实某一经鉴定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或其他技术规范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客观的,经常性的,通过认证的生产服务(产品)或质量体系是可信任的。
4.中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规范化的需要
虽然中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和要求,但在具体内容及手段、形式、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多不完善和不规范现象,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随意性。ISO9000认证要求在审核过程中,提供消费者的反馈意见。因此,这样的规定会促使高校及时对毕业生进行回访,了解情况,改正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不适应市场的部分,提高教学质量。采用ISO9000标准对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规范,可以确认其质量体系是否具有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被审核单位向审核人员提供自己所编制的质量文件,提供单位对质量自审的结果。这样的要求会督促各高校加速建立自己学校内部的规范评估体系,使高校自发地进行质量建设。
三、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中引入ISO9000标准的可行性分析
1.ISO9000标准体系本身的特点适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
ISO9000标准的应用范围包括了农渔、食品、印刷、航天航空、金融房地产、科技服务、信息技术、公共行政管理、教育、卫生保健与社会公益事业等39类行业。其中教育属第37类。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产业,其教育教学活动也可看成是一种“顾客”和“服务”的关系。服务的主体是高校的全体教职员工,服务的对象顾客是学生、家长、政府和用人单位。因此,该标准同样适用于大学教育,使用该标准来对大学进行质量评估存在可能性[3]。这样就保证了将ISO9000认证移植到大学质量评估中具备了标准上的基础,不会影响质量评估的进行。
2.ISO9000标准体系的基本方法适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
PDCA循环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方法。其中,P(Plan)代表策划,即根据要求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D(Do)代表实施;C(Check)代表检查,即对要求完成的情况进行实际测量;A(Act)代表改进,即采取措施,保证持续改进。这种基本方法在理论上首先就保证了质量评估的经常性。而在实践中,ISO9000的认证就不是“一锤子买卖”,被认证单位在第一次通过质量标准认证后的6~9个月内,认证机构将对其进行第一次监审(即监督审查),并且在第二年、第三年每年进行类似的监审程序。在第四年,上次的认证结果便宣告作废,进行复评,如此循环,重复一个又一个的PDCA循环。通过这样的不断评估,将充分保证受评估单位的质量可靠,也将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不得怠慢。这样得到的评估结果自然比长时期评估一次所得结果可靠。
3.成人高等教育本身的特点适用于ISO9000标准体系
现在的成人教育越来越带有职业性,即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社会和市场的就业需求。因而,成人教育的学生产品属性使人愈来愈强,大学成为产品的生产者,未来用人单位则属于消费者。成人高等教育提供的是服务性消费品,它是以教师的备课、讲授、辅导、测评、批改作业等一系列循环工作为内容的教育服务。大学可以视为特殊的生产者,所生产的就是人才。从这点意义而言,大学成人教育与其他生产单位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ISO9000认证体系不仅应该适用于大学成人教育质量评估,而且,ISO9000标准使学校的管理者树立新的思想观念,即学生是产品、校方是生产者、未来用人单位是消费者的全新理念。学校所提供的是教育服务,其服务对象包括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及上一级学校,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在管理模式上,ISO9000标准强调的是“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学校教育的过程将分为招生与离校、德育过程、教学过程、后勤保障、督导与评估等环节,再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监控整个管理过程,杜绝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规范行为,从而确保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因此,将ISO9000应用于高等学校成人教育评估,将解决现在成人教学评估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的问题。
4.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与ISO9000标准体系相似
评估指标体系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与依据可以相互对应,都鼓励学校的独特性、特色性,提倡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也强调学校重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与自我管理。高校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时采取的做法是:要求被评学校或专业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拟订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以充分的材料来证明已达到的教学效果,提出下一轮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整改措施。ISO9000质量标准可以解释为:高校依据某一选定的标准(如ISO9001),通过建立质量体系,明确自己的质量方针和组织目标,借助编制文件化的程序,设定为达到这此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质量体系所需求去实施,并采用内部审核或外部审核措施,不断寻找运行的不符合之处,纠正对设定目标的偏离,以持续地改进和提高质量的过程。
5.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与ISO9000标准在程序与目标上一致
二者都是学校按照事先制定的实施标准程序进行操作,然后由学校外部的机构进行检查、评估,最后得出结论,都要求规范管理、保持记录,用事实和记录说话。二者诸多的相容性使它们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运作能力,持续改进教学质量,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高校的顾客包括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其他相关部门。两者都力图通过制定评估教学效果的准则,通过持续的自评、专家评审、咨询和服务,鼓励和促进学校积极、主动地改进工作,使教学质量得到持续的改善和提高。
6.ISO9000标准体系能够充分保证评估指标质量的公信力
ISO质量管理体系具有严格的认证质量保证。首先,拥有一套全球通用、严谨可靠的认证标准,这可以最大可能避免在评估认证过程中的主观作用;其次,拥有经过严格选拔培训的认证人员,认证人员要经过严格的培训,通过难度较高的考试,方可获得实习审核员的资格,再经过长期的实习,才能成为注册审核员。而且审核员每年都要进行业务学习,同时也要保证每年参加一定数量的审核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最大限度地保证审核员的业务水平;再次,国家认监委作为国务院下属的机构,每年要对全国的认证机构所认证的项目进行抽查,存在问题的认证机构将视情节不同给予不同惩罚,严重的将撤销认证资格,因此,这样的监督机制也保证了认证机构在审核中不敢弄虚作假,从而保证审核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化兰.ISO9000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与教学评估指标的关系初探[J].科技广场,2006,(3).
1.高等教育发展近况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人学率达到15%,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阶段进入国际广泛认可的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人学率为15%-50%)。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达540万,在学总规模达2500万人,毛人学率提升到22%。2006年,国家作出了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重大决策。但由于惯性作用,到现在仍有部分高校的招生规模在扩大。为满足扩招的需要,很多高校近年都集中精力建设大面积的新校区。在教学场所和设备等教育硬件设施,以及教师的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学校背负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教师的工资涨幅却滞后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相当数量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在较长的时间内呈现不变甚至下降趋势。因为对校内经济收人产生心理落差,部分教师努力在校外创收,分散了教学精力。高校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四太面,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但目前高校往往过于看重科学研究,把科研实力作为自己水平的象征。与科研活动相比,教学工作具有周期长、见效慢、成果不易定量描述等特殊性。競棘业业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无法获得荣誉感和成就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遭到学校的歧视或惩罚。致使研究型大学的教师不能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尽管教育部和各学校已经制定了各种激励政策,但因制度不健全,激励的力度不大,效果有限。
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是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但教育规模的扩大必需与教育资源的增长同步才能保证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教育规模扩大,教育质量下降直接导致毕业生增多,就业压力增大,失业率升高;当前高等教育现状亟需以质量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理念的树立。
2.树立以质量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时代在变,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也必须变。现在高等教育的学校不断增多,招生数量增加但生源数量增加不足,生源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如何吸引优秀生源是目前高等教育必需考虑的问题。没有好的教学条件和质量,必然使自己在生源竞争中处于劣势。生源质量差会造成外界对学校印象不好,毕业生就业不理想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得招生更加困难,容易造成恶性循环,可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另外,高等教育成为象牙塔的说法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很多毕业生社会适应性差,与现实需求脱节,就业困难或在工作岗位上表现不佳,影响了学校声誉。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要寻找适合时代气息的高等教育。
3.如何树立以质量为中心的离等教宵理念
实现以质量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理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3.1加强对高等教育工作者教学质量方面的要求
当前很多高校引进人才的标准主要是能否满足科研的需要,对教学技能重视不够。高校的评价分配机制往往侧重科研成果,以致很多教师教学积极性受挫,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管理者经常强调科研可以为教学服务,科研成绩的提升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但现实常恰恰相反,对科研成果的追求使得教学精力投人不足。教学效果较好,深受学生爱戴的往往是那些接近退休年龄,科研能力不强的老教师。部分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情绪不够积极,必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首先必须改变学校的考评和分配机制,调动教学工作者的教学积极性。其次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训导,让他们深刻认识教育质量的重要性,积极的投入工作,摒弃怠慢的思想。
3.2提高高校领导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视
改变对高校的评价机制,使校领导切实愿意使学校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教学上来。制定政策,改变考评奖励机制,使那些不上课或很少上课主要埋头科研的教师重视教学,将足够的精力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师生比。要保证科研切实为教学服务,提供学生参加科研实践的机会,掌握科研技能,养成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勤奋刻苦的科研精神,为将来进一步从事科研培养兴趣和奠定基础。
3.3树立接地气的教育理念
学校要与对口的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知道该学什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要就业,用人单位需要寻找合适的人才,学校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对双方都有利。
4结语
?S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越来越得以凸显。科学技术的发展,国民整体知识水平的提高,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持,高等院校作为国家战略发展中人才培养的具体场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作为高校履行教育职责的直接实行者,其责任不可说不重,地位不可说不重要。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但要精通专业知识技能,还应当严守法规,对国家政策里相关的法律条款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事业,培养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
1 高等教育法规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客观地讲,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国家的教育管理活动也逐渐纳入法制的范畴。随着1995年《中华人共和国教育法》的出台,教育立法的步伐逐步加快。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规建设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尚未真正形成一个理论彻底、形式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也成为了制约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建设的瓶颈。目前我国教育法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依托教育基本法已经制定了十几项相关的法律,国家与各地制定了数百项教育行政规章与地方性教育法规。应该说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已基本建立,相关法规的基本框架已初见轮廓,但是我们看到在这些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中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比方说在规章制度的建立上缺乏统筹规划,相关制度的审查机制还有待加强,并且部分地方性法规制度的起草水平较低,各高校出台的相关法规存在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悖的问题,甚至对于同一事项的描述,各地行政部门的解释不一致,没有统一的法律规范,这些都暴露出我国教育法规体系的不完善。后期我们还需要认真研究并完善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这对于提高我国的教育立法水平以及高等教育法规的顺利实施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法治观念相对薄弱。法律是社会生活的调节器,反映在教育工作中,教育行政执法是教育行政机关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教育活动进行的管理与监督。在我国教育法制初步建立的起步阶段,一些人和单位对于高等教育的依法实施显然是理解不够的。凭借着以往办学的经验主义,忽视教育法规,认为不依靠法治建设高等教育事业多年来依然能够做到较快的发展,甚至是忽视教育立法,将已经出台的相关教育法规当作一纸空文,在实践中时常会出现不切实际的发展规划、甚至出现用行政手段干预教育这种“开倒车”的现象,这其实都暴露出我国教育法规建设过程中法治观念的相对薄弱,这种思想方面的误区如果不及时得到扭转,将大大制约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步伐,这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得不引起大家的重视。
(3)法规贯彻不够彻底。高等教育法规的贯彻实施主要体现在依法治教。依法治教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立法、教育普法、教育执法、教育司法、教育守法、法制监督跟法律救济等方面。依法治教作为高等教育法规实施的重要手段尚未成为高等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各高校的自觉行为。在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过程中,时常暴露出对于高等教育法规的理解不够,不重视依法办事,甚至凭借个人的主观理解随意解读相关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这些不良行为的出现,不仅损害了高等教育法规的权威性,也极大地妨碍了高等教育的法制化进程。
2 完善和实施高等教育法规的重要性
虽然我国已经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多年历程里建立了相对完整的高等教育法规体系,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规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建设已迫在眉睫。
(1)完善和实施高等和教育法规是各级行政工作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模式的大幅调整,优化了学科结构,扩大了学校运行规模,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这也对大学行政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特别是随着新世纪带来的社会变革,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作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时期下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也代表了各级管理机构的行政工作水平。高等教育法规的完善和实施,不仅体现着各级行政部门的制度化、规范化工作,也是实现高校乃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高等院校的所有行政管理工作都需要服务于高等教育模式的调整,高等教育模式调整的完善和顺利实施,不仅反映了高校行政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而且同时也是高校行政能力提升的体现。
(2)完善和实施高等教育法规是国家法律在高校统一实施的法律保障。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规建设步伐逐步加快,以教育基本法为框架颁布了一系列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行政法规。此外,对于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也开展了一系列有条不紊的清理工作,可以说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建设顺应与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已经是大势所趋。我国正自上而下完善和实施高等教育法规,以及对于现行法规及地方性政策的修订也都是以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础为前提的。高等教育法规的颁布实施必须与国家法律制度相协调,这是国家法律在高校统一实施的法律保障。
(3)完善和实施高等教育法规是保障学生与从业人员权益的必然要求。在以往教育法规的建设、颁布与实施过程中,往往更多地强调行政职能,对于位于权利主体的学生跟广大的教育从业人员的权益却是有所忽视的,同时对于教育职能部门的自身权力也约束不够。而依法治教的理念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权利与义务相匹配,因此,推进高等教育法规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完善的保障体制,重视和强化学生和广大从业人员的根本权益。高校作为教育改革前沿阵地,加快完善教育法规建设,提升依法治教理念,建立健全法治精神鲜明的规章制度体系,这对于加强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建设已势在必行。
3 高校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践行
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教育的主体,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成败。因此,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高校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践行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优良的师德师风。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优良的师德师风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首先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遵守高等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德为先,履行教师义务,遵守职业道德;其次要具备相应的业务水平和职业能力,达到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能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与高校的相关制度良好地开展各项教学工作;第三要努力的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不断完善个人修为,做到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高尚的品德感化学生,以深厚的学养教育学生,以独特的人格吸引学生。
(2)上乘的业务水平。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上乘的业务水平是立身之本。高校教师的业务水平,体现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正确地传授知识,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作为立志献身教育职业的高校教师群体,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在加强自身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还必须随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进行调整,在实践中学习和反思,勤于思考认真总结,用终身学习的态度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此同时,还应该努力加强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教育理论的学习,善于反思和借鉴他人的教学方法,做研究型教师,关注学术前沿与教育改革的相关问题。
(3)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基本要求。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首先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从事的是缔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业,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因此高校教师要以身立教,以模范的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其次要做到严于修身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豁达的胸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感化学生;第三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岗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得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只能以奉献而不是索取的品德去拥有人生、赢得尊重,只有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以自身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驱使下,将培养学生作为自己的天职。
关键词:高等教育;私立体制;国际化;重要性
一、引言
21世纪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间资金、商品和信息自由流动,赋予高等教育许多新的使命。马来西亚的教育体制跟中国有区别,马来西亚共有20所公立大学,近百所私立大专院校,而有7所公立大学,20多所私立院校受到了中国教育部的推荐,大多数学生就读私立学校较多。
二、马来西亚私立学校发展
马来西亚(以下简称大马)的私立学校从五、六十年代便已经存在。在这一时期的学校主要以提供社会技能科和让学校落第生获取一些基础证书的形式出现。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是史丹福学院(Stamford College)和Goon学院(Goon Institution)。
在198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供不应求的现象加剧。随着中学的教学媒介语已逐步采用马来语,国立大学也在1983年开始撤除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相对来说,大马的私立学院跟许多外国大学建立更强的联系,从而促进学分转移和双联课程的发展。创办于1983年的百乐镇学院(Kolej Damansara Utama,简称KDU)象征着大马私立高教开办学士学位课程的起始点。
90年代初期,大马私立高教的发展跟之前的区别在于学院和课程的激增。到了1994年已增加到227所学院,并有106,583的新生人数。在80年代末,许多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大学联系的本地学院也陆续出现。
三、企业进入私立高等教育
若将大马的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两波,1996年前的私立高等教育发展为第一波,至于1996后的发展则是第二波。第一波的私立高教发展的特征是:一、追求外国考试和专业考试;二、依赖大学预科入学考试;三、1+2双联课程转换成2+1模式。至于第二波则是政府对私立高等教育进行立法时期。
实际上,从1980年代初期在大马就已经开始出现企业拥有的私立高校。KDU就是第一所由企业开办的私立高校,接着是1987年由一家房地产企业——双威集团(Sungai Way Group)所开办的双威学院。
从1994年开始,有一些大企业并不收购现有的学院,而是自己开办新的私立学院。例如:丰隆集团在1994开办的雪邦理工学院,KRIS在1996 开办的国际音乐学院,以及成功集团在槟城开办的国际学院。
四、政府对私立高等教育进行立法时期
(一)政府作为执法者
政府在1997年的法令颁布后建立了两个机构:私立教育部(简称DPE)和国家认证委员会(简称LAN)。DPE的工作是保障私立高教的基本设施和设置符合所规定的条件。至于LAN则是从质量着手,负责为私立高校制定质量保障和课程认证的政策。无论是私立大学或者是私立学院都是在这两个机构的监管之下。
(二)代表着大马私立高等学校的三大协会
代表着大马私立高等学校的三大协会是:大马私立学院学会(简称MAPCO),马来私立高等学校联合会(简称GIPTSB)和全国私立与独立教育学院协会(简称NAPIEI)。
NAPIEI是大马最早的私立教育团体。它代表着小型或中型的私立学院,并提供一些较合理学费的课程。至于MAPCO则是代表较大型的私立学院。MAPCO是根据1996年教育法令所成立的一个协会,若要成为它的会员,必须要有至少500,000令吉的资金投入。GIPTSB是代表100所马来学院分校的一个协会,主要开放给住在郊区或城市边缘地区的马来族就读。
五、马来西亚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的对比
一、语言环境:
在马来西亚,公立的大学实行的是马来文与英文双语的授课方式,作为国际学生在入学之后,不但英文要达到很高的标准,而且必须要学习马来文;而在私立学院或大学当中,所有的学生都是以英文为授课媒介,学生可以更加安心的来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
二、教育方式:
马来西亚公立大学都是由国家拨款,承担国家高等教育的使命,偏重基础学科的研究和教学;而私立大学是依托市场生存,设立课程面对市场需求,课程设置不断创新,教学质量是其生存的保障,这样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更注重实践性、应用性。
三、教学规模:
一般来讲,马来西亚公立大学的创办年限都要比私立时间长,可以说是初具规模并且在校学生的数量也很多,有很大的稳定性;私立大学因为其收入来源主要是科研收入、基金会捐助以及学费,其中学费收入在大多数私立学校中占大头部分。因此,在自负盈亏的压力下,私立大学都十分注重办学质量、专业设置,以保证学生的就业率,从而吸引更多的生源。所以,私立大学的在校学生越多,越能说明其办学实力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关于大马私立高等教育在大马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的体现,我们必须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在马来西亚有十五所公立的政府大学,但到目前为止仅有七所是受到中国教育部认证的;而私立学校当中,有多达三十所大学的本科或硕士学位是不但受到马来西亚当地教育部的承认,同时在中国的教育也是获得认证的。
第二、由于全球环境变迁,大马不得不接受私立高教功能产生变化。在1980年代中期,经济萧条,大马政府为了解决国内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加,开始鼓励私立学院跟外国大学联系,以在大马开办双联课程。这也引领大马的私立高教系统朝向跨国模式迈进。
第三、私立高等教育数量增加主要是因为私立学院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以及对国外不同高教系统偏好,及时做出变革和创新。其中包括私立学院扩展与不同学术水平外国大学的合作,以及双联课程变革。这对于学生不但省钱,而且也导致私立高教在大马的需求量提高。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
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的发展,进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是高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发展方向。本文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意义进行分析,阐释其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 性。希望更多的高等院校能够积极推进 内涵式发展,进而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
1.推进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时代意义分析
(1)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以及大变革的时期,世界多极化以及经济全球化正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在日益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日益凸显。高等教育承载着培养专业性人才的使命,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党的十也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推动内涵式发展是目前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是教育大国,但是还没有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更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因而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
(2)有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已经晋升为人才的竞争,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世界各国都认识到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因而纷纷出台相应的教育政策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各国都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创建教育基地,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3)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早在2002年,我国就已经实现了大众高等教育的目标,但是也有学者指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在教育观念以及教育功能等方面都存在着质的不同。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追求量的变化,只有质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帮助我国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因而,我国必须要树立高等教育的发展观,坚持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将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2.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述
(1)质量是根本。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概念,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有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研究的质量以及服务社会的质量等。有效实现这些质量的互动,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内涵式发展。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与根本,因而想要从根本上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对人才的培养来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
(2)结构是基础。有学者指出,想要使教育适应新的社会的需求,就必须对教育的结构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同样如此,不管是规模的扩张还是质量的提升,都是教育结构优化的问题。教育结构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促进高等教育全局性与战略性的发展。
(3)规模是前提。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自然离不开教育规模的扩展,扩大教育规模是很多国家初期发展教育的显著特征。规模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规模得不到扩展,质量的提升以及效益的增长都是无稽之谈。所以说,扩展教育的规模,是发展高等教育的前提条件。
(4)效益是关键。不管是规模、结构还是质量,高效改革的最终目的还是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进而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另外,办学效益的高低对教学规模的扩张以及质量的提升、结构的优化都起着直接影响。可想而知,想要实现高等教学质量的提升就必须统筹兼顾这四个要素的发展。
综上所述,推进内涵式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兼顾教学质量、教学规模、教学效益以及教学结构这四个要素的统筹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而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