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技术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金融发展一方面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现实金融业客观存在诸多问题的结果,其发展客观上对消费者和金融业都具有积极意义。首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很多变化和便利:打破了银行间的壁垒,用钱无须跑银行,在手机上就可以进行日常金融操作;无须跑商场,在网上就可以购物消费支付结账;随之商业模式发生变化,网商网店林立,商厦商场清冷,仓储发展,快递发展。其次,促进了银行利率市场化发展,利率逐步接近市场要求,逐步客观地反映市场关系,逐渐趋于合理。再次,互联网金融在手机上直接可以投资转账,逐步具有了现实银行的基本功能。又次,互联网金融这些功能都突破了地域的制约、银行间的壁垒,突破国别的界线,突破了各种身份的界定,势必推动银行的国际化,金融的国际化,更紧密地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最后,在互联网金融,人人都可以是消费主体、销售主体、投资主体、生产主体、信息主体,都是源头和终端,必将促进市场主体更为平等,推动市场公平和诚信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种种问题
首先,从互联网金融本身来看,互联网金融由民间发起,形态各异,各主体心态各异,目的各异,没有规范,监管缺位,蓬勃发展中杂有一片乱象,有的为淘金,有的为暴富,有的为事业,有的为小微;有的便于投资,有的便于支付,有的便于买卖等,客观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互联网金融发展客观存在的散、乱、无序问题,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信息技术问题,技术先进便捷问题,互联网金融业态及手段的信誉信用问题,商家产品信誉信用问题,货物质量问题,等等,特别是诚信和安全问题。
其次,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互联网金融发展是现实金融业发展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空间的产物,也是现实金融业发展存在缺憾和问题的产物,当然,也为互联网技术发展提供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条件和基础的产物。那么,现实金融业发展本身问题如何解决的问题,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业态均衡发展或者协调发展问题,现实各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业态和各新旧金融业态、手段、诸多法规制度规定交汇碰撞产生的一些新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有些需要时日,有些会伴随互联网金融发展不断解决不断产生,有些则亟须尽快解决尽快付诸实施,以导向和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导向和规范新的社会经济生活新常态、新发展。目前亟待解决的是互联网金融的安全、信用和服务便捷问题。
支持帮助、科学监管和导向互联网
金融健康发展
第一,科学制订互联网金融主体的资质和发展条件,科学设置进入门槛和退出及取缔机制;导向各互联网金融主体各秉承宗旨皆服从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要宗旨;从宏观上协调互联网金融和现实金融业发展,互联网金融是对现实金融业发展的冲击,更是补充,是挑战更是促进,而且这些金融业态都是现实经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缺的,二者是相互裨益、共同发展、均衡协调发展的关系,因此,一方面要解决好各业态发展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同时解决好其协调均衡发展问题。
第二,建议花大气力建设互联网金融信用、现实金融业信用、现实经济社会信用。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就是诚信为本,目前人们反映强烈的金融安全问题,相当大程度上也是信用问题,信用是各金融主体的生命,也是各社会经济体的生命,经济社会中各方面信用是相互关联的,需要有信用的土壤,需要强化职业道德、诚信、文化建设,需要积极地培育信用的土壤,需要我们有积极建立社会信用的作为。
第三,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清理和消除金融业态之间的壁垒,使互联网金融服务更安全、更便捷,真正使互联网金融和金融实体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真正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赵林如: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国务院国资委巡视组副组长。
关键词 互联网+ 高校传统教育 变革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的提出是在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在报告中首次讲述“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和政府对“互联网+”行动计划多次进行实施并给予了相当的重视,由此可见,“互联网+”计划的开展不仅仅是国家战略的实施,更是新形势下时展的常态。而在“互联网+”计划的开展中,高校作为思想与知识的密集地,也迎来了巨大的历史转变,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如何应对相关的挑战,把握时展的变革机遇,运用互联网思维和高新信息技术推动高校的教育体系的发展,并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是高校要勇于探索的主要课题。
1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传统教育与管理的现状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信息化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终端已经在广大高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类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手段、学习方法、管理服务以及师生行为习惯等等,高校传统教育与管理理念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1.1管理理念与模式的新变革
在当前形势下,互联网与移动终端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学习方式的新趋势,多种应用软件在高校间广泛运用,高校管理与服务从线下转化为线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校理念与模式的扁平化管理,也对高校传统教育理念与模式有着强烈的冲击。除此之外,对知识获取的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依靠教师当堂讲授的方式,这种教学的方式较为单一与枯燥,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低下,而在当前形势下,学生可以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共享学习资源,获取知识的渠道不断的再增多,单一的依靠教师讲授来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被打破,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渠道越来越多,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再者是教学模式发生巨大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一的,时间与空间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更全面的发挥自身的个性化特点,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减轻了工作强度,运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更好的实现与时代的接轨,更受到学生的欢迎。
1.2高等教育时空形态的新变革
通过一些相关的例子可以得知,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虚拟教学来代替实体教学,高校未来的教学方式将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眼前,高校的教育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一系列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时代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给高校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2“互联网+”时代高校转型升级的新要求
互联网行业对于各类传统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来看,受到巨大影响的行业主要有工业、农业、金融以及教育,这四种行业是主要的创新来源,在中国国内,互联网技术在高校的发展已经有十多年,但对于前三者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变革程度而言,对于教育这一行业的影响程度尚很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内部管理者以及教师的观念理念未能跟上时展的潮流,仅仅将“互联网+”这类新模式当成一种教育手段的新形式,而不是一种发展的契机。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任意一种理念或思想的形成到广泛运用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互联网思维也是如此,尤其在高校内部,绝大多数管理者与教师都普遍习惯传统管理理念,在教学方式与手段上难以接受新模式,因此,互联网在高校的发展中非常缓慢。要想实现互联网在高校中的逐步稳定发展,就应该对传统的体制与管理理念进行变革,否则一味的依赖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就会导致互联网模式在高校变革中的缓慢与失败。
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看,每一次巨大的变革能够得到成功,首先应是思维模式的改变,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要先摒弃之前的传统思维与观念,在高校课堂的教学与管理中加入互联网思维,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过程,积极借鉴互联网模式中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模式,构建平台化与扁平化的组织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点,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与手段水平的提高。
3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面临的困境
近些年来,由于国家与政府正大力的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高校网络,大量的硬件设施服务于各类教育手段,在高校的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当前形势下,国家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高校信息化建设是时展的新趋势,但在国内,没有一套明确的制度以及标准,在国内率先开展的信息化建设的高校数量较少,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很多问题,主要的体现方面为,一是重视硬件方面的管理而忽视了理论方面的研究,对于为什么建立信息化建设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对于信息化建设该如何达成则没有一个共同的意识,重视的方面主要是在技术层面,没有对理论基础进行重视,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与建设,在高校实现高效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完成,高校应该注重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中,高校需要什么,按照实际的工作情况,对各个模块进行分割,并保证每个阶段都有人进行规划与实施,大多数高校缺乏长远的整体规划,对各类资源的规划与使用不合理,整合程度不够,导致信息资源的重复,其次是忽视的用于的需求与体验,在高校的教学中能否实现师生的个性化需求是应用技术发展的基本要求,但在目前的高校信息化(下转第34页)(上接第32页)建设中,主要以应用平台的建设与技术的运用为主体,忽视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发展。最后是信息化建设缺乏一定的教育特色,在高校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比较注重技术标准,没有考虑到人文环境与教育特点,学校的特征以及形成在信息化的建设中没有得到体现。因此,高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要打破自身的自建自用,重管理轻教学的老旧思想,引进市场发展机制,积极利用多方面的社会资源,构建可以进行资源共享的高校运营管理机制。
4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新措施
实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主要转变的是实现智能化建设,因此,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主要方向,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在校园内建立相关的校园无线与有限,实现校园内部一体化的各类应用,确保各类信息的高校运用和服务水平,不断的提高信息管理水平,治理内部的发展方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思路的规划
由于在高校内部,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管理并促进其教学水平与效率的提高是一项周期性长、复杂的工程,而应对这种情况,首先要结合高校发展的现代以及相关需求,以及教育部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以及互联网技术发展最新情况,明确发展思路,规划好各个步骤,并进行分类推进。首先要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对其目标进行总体的规划,在规划的过程中要对高校信息化现状与用户需求有全面的认识并组织具有先进水平的管理模式与方案。
4.2建设内容
主要建设的平台有几个方面,一个是应用支撑平台,一个是基础设施平台,一个是统一平台,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数据中心以及云平台,统一平台的建设主要是对用户身份信息门户平台,以及数据库平台,通过对这类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高校的各类具体应用提供基础数据,而针对每个高校的侧重点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建设。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中,一般包括教务管理系统的建设,财务管理系统并以及学工管理系统、校园安全管理系统等等。
4.3总体架构
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信息化建设的构建要全面,主要的架构建构有感知层面以及基础设施的构造,数据中心平台,以及应用层面等等。
5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教育行业也正在受到互联网行业的冲击与发展,“互联网+”的模式不仅仅是时展的战略需要,也是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我国高等学校在教育方面要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姿态迎接互联网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教育让传统行业的发展更加的充实与有效。在高校的发展中,“互联网+”的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教育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在推进高校教学发展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曹晔华.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人才的素质模型建构与高校创新培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传媒技术;媒体融合
1媒体融合对传媒的变革
2014年8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媒体融合成为了一项国家战略工程。尽管在此之前,业内对媒体融合自身利弊关系存在着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媒体融合所带来的变革是革命性的,总体而言可归纳为3个扩大。1)媒介主体扩大。伴随媒体融合,“媒体”的定义早已被扩充——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已经不能代表这个行业的全部,微博、微信及各种App为载体的新媒体蓬勃发展。搜索、点赞、评论、转发,乃至原创内容,受众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由以往的被动接受,成为主动的信息传播者和制作者。可以说所有的新媒体用户,都“充当了一个组织化媒体的角色,成为一个‘准’公共传播者、社会化的传播者”[1]。媒介的主体由传统意义上的官方新闻媒体逐渐扩展到全民,众媒时代真正到来。2)传播受众扩大。媒体融合带来了信息传播载体与形式的改变。在不同形式的媒体独立发展、各自为政的年代,每种媒体都有自己有意或无意建立起的“受众门槛”,这个门槛一方面是受制于媒介形式的特点,例如纸媒对文化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受到不同层次受众对不同媒介的选择习惯和偏好的影响,例如小孩和老人钟爱电视,纸质刊物通常被知识分子阶层所选择,即便是互联网,一开始都只是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类媒体的特点相互交融,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融合了几乎所有传统媒介的属性,使之前分散在各类媒介中的受众集合在同一平台。3)传播内容扩大。由于版面、时长等空间或时间上的限制,既有的流水式生产体制下的传统媒体很多时候所能提供的信息容量非常有限,加之线性传播的特点,媒体所设置的板块(频道)也相对固定,受众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其个性化、多元化的信息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但在融媒体语境下就不存在这样的限制。拿时政新闻而言,对于央视来说在《新闻联播》中播出的时政新闻,可谓字字千钧、秒秒政治,每一个镜头的顺序、时长都有严格的规定。但从2014年11月起,央视新闻中心开始尝试在新媒体上进行时政新闻的微视频报道,以大段的同期声代替了画外音解说,多角度独家画面展现现场,使刻板的时政新闻变得接地气,观众接受程度提高,大大增强了时政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移动互联网打造的媒介平台给了内容更多的传播机会,也为媒体和普通网民提供了原创的动力。
2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媒体融合带来的动力
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传媒技术的发展是促成媒介融合的基础动因之一”[2],可以说没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就没有实现的可能。1)搭建媒介新平台。从1973年第一部手机诞生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但它真正成为人们所依赖的获取信息的媒介平台也就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成熟以来,不过几年——2012年,手机网民的数量首次超越台式电脑网民的数量。而如今,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3]。由此可见,真正使人们接纳并依赖移动端传媒的不是手机本身,而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媒介平台上,各类媒体在形式上得以整合。2)宽带技术环境改善。以往虽然在理论上可以实现“将电视装在手机里”,但低网速高资费的情况客观上限制了视频媒体在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发展。随着宽带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带宽提升、网络资费降低,加之网络视频技术的发展,视频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成为了可能。3)改变生产流程与产品形态。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实现资源共享和及时传播,可以省去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在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及物料消耗。同时,信息的及时交流传递也能为媒体报道的创新性和针对性得到提高,以发挥各自媒体在融合环境下的独有优势,避免信息赘复,报道同质化。4)大数据护航“内容为王”。媒体融合不仅仅是媒体在形式上的融合与变革,“内容为王”的原则在融媒体时代同样适用,而内容必须建立在用户的需求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就是围绕受众的需求,将受众在媒介传播过程居于主导地位,“利用媒体形态的多样性,采集用户的行为习惯、观点态度,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出用户的基本情况,做到信息针对用户的精准投放,不断增强用户体验。[4]”3媒体融合的发展战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媒体融合提供了动力和机遇,同时要在这一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媒介融合,媒体机构得以长足发展,需要满足移动互联网技术提出的新要求,应对其产生的问题与挑战。1)创新媒体机制。媒体融合实体的诞生不只是资产的整合那么简单,运营发展需要新的媒介运营机制作为支撑。原有的生产流程及管理模式显然难以适应融媒体这个新事物。目前的一些实践已经对机制创新有了尝试:以受众需求的内容为导向,打造“中央厨房”等融媒体机构,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和机构重组。此外,对原各媒体人员的管理与评价奖惩机制、人力资源的引进流动等都还值得探索,最终形成一个整合运作以及跨媒体联动的管理架构。2)发挥特色优势,打造自身品牌。在融媒体的大环境下各种媒介形式都能被轻易运用,如果仅仅是将各种形式简单堆砌,不注重找到和坚守自身特色优势,生产出的媒介产品就会千人一面,失去创新活力和人文底蕴。例如同样做新闻客户端,“网易”受人关注的重要原因在于犀利的跟帖和评论,“澎湃新闻”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它的原创时政稿,而“今日头条”靠个性化定制取胜。尽管媒体融合强调聚合,但不能因此而排斥媒介的细化和细分。当媒体有了各自的“标签”,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受众。3)探索内容导向之路。前文提到,无论媒体是否融合,“内容为王”始终是媒体赖以生存的核心。坚持内容导向,依然是所有媒体发展的原则。移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改变,对媒体判断选题的价值高低,确定内容的好坏与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来说:首先,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媒体能轻松明了地掌握受众的需求,因此适当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是媒体在生产内容时值得考虑的因素之一。但也有观点认为,“受众对新闻的个性化定制或者参与,兴趣有限。受众所渴望的是控制权:可以随时随地查阅任何所需新闻,拥有选择的权利而非不得不做出选择。”[5]基于此观点,媒体在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时也应把握好“度”,不要一味迎合用户偏好。其次,移动互联网技术赋予受众更多的主动权,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被简单直接的双向互动所取代。这也给媒体确定选题和内容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新闻报道中进一步提升受众的参与性、互动性。如今年央视推出的国内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就是一次较好的尝试。节目直播过程中,将电视、互联网、移动新媒体深度结合,创造性地引入“在线观众席”,全球网友可以通过手机进行实时抢票,成为节目现场参与者,直接分享观点,向嘉宾提问,全程互动[6]。4)完善机制提高意识,谨防侵权发生。移动互联网在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互通,无界共享之后,可能出现的侵权现象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第一是隐私权。当人们的各类信息在投放到大数据的“云端”时,或许某些不愿意被他人涉足的“隐私领域”也遭遇到了侵犯。第二是版权。版权保护问题在近几年逐渐受到人们重视,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版权问题的遏制又遇瓶颈。新媒体产品往往涉及更为复杂的版权权利关系,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版权需要明晰和如何授权使用问题[7]。若不防止以上两类侵权现象的发生,对媒体的公信力、创作的积极性、实际的经济效益,以及公民的基本权益都会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宝军.论新闻的社会建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2):28-31.
[2]潘杰.传媒技术下的媒介融合[J].中国传媒科技,2013(14):143-144.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4]刘铮铮,曹三省.大数据与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简析[C]//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
[5]熊铮铮.用户真的需要定制新闻吗?——一项基于荷兰媒体与受众的调查[J].新闻记者,2015(4).
[6]央视网.通社情民意,传递中国声音:《中国舆论场》重磅亮相[EB/OL].[2016-03-23].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移动教学;个性化教学
1问题的提出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制订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在教育领域,把互联网与传统教学结合形成的“互联网+”教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长期重要目标。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网络社交媒体软件功能的开发完善,信息技术在知识创造、传播与应用方面开始发挥变革性的影响。“互联网+”教学的实现需要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个性化、协作化等多模式整合性改革,并重点依托功能强大的网络社交软件,有效地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学习服务,构建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情境,并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为移动个性化教学实现师生交互、人机交互、人与环境交互的模式。
2研究意义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既为教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与其他社会成员便捷沟通的平台。传统教育需要通过网络技术获得“互联网+”的能力,形成强有力的“教育能源”,使得教育形式更加开放,教学资源更加多样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更加紧密,同时也为实时教学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互联网+”时代,非正式、按需的个性化学习方式逐渐成为社会成员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微信、微博、大学城空间作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积极性的移动学习平台与课程资源平台,一方面为一线教师开展移动教学、信息化教学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移动学习模式能够有效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及辅助教学资源。
3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互联网+”教育相关研究在2015年“互联网+”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前,互联网教育已经有了十余年的发展历史,教育界已经对利用互联网开展教育的模式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尝试,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逐渐与教育教学结合,传统的教学形态被科技的力量重塑,可以说教育行业已逐步实现高科技化与互联网化。学术界关于互联网教育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三点:1)网络信息化时代高校课程的管理与实施;2)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合作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比如近年热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3)社交网络软件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比如微信平台在学科教学上的应用。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教育之后,国内学者曲大为、赵福政(2015)从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的可能性入手,站在产业元素重塑角度,提出建构“互联网+”教育的高等院校教育改革路径;王竹立、李小玉(2015)等人从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误区出发,实证研究智能手机在“互联网+”课堂的应用;颜正恕、徐济惠(2016)分析了“互联网+”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传统在线教学的主要区别,提出构建个性化的“互联网+”教学环境,分析如何实现一体化的“互联网+”教学模式。移动个性化教学相关研究在国外,众多学者从移动学习理论及应用方面,对基于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教学进行了诸多研究,不仅研发了种类丰富的实践应用软件系统,而且在移动个性化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学习者的心理变化等方面,都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由于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学习时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学习者难以长时间地保持集中的精力,因此,目前国外的大部分专家和学者普遍将移动个性化教学的研究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的专注度上,以微课、微视频为载体的微教学模式研究应运而生。此外,国外部分学者也致力于具体移动学习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并根据学习者的不同需求,研发出具备不同功能的应用程序,供学习者更好地进行移动学习。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对于基于移动互联网个性化学习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应用方面,研究如何通过移动互联网,探索出一条新的个性化的教学改革道路。这些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网络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翻转应用、网络教学的实施策略和具体操作方法、移动教学与传统教育模式的结合应用等方面。近年来,随着微信大规模的普及应用,学者开始研究在教育教学中利用微信实现移动教学的应用模式,并通过实践研究来探究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形式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4“互联网+”时代移动个性化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非正式学习理论非正式学习理论认为人们主要是通过偶发性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的,常规的教学课程来传递知识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主要的方式。非正式学习理论为“互联网+”时代移动个性化教学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个性化教学让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在移动个性化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创设非正式学习的情境,帮助学习者开展意义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外部环境和学习者发生相互作用,主动获取外部知识的过程。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教学应在以学习者为主导的观念指导下,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料和信息,使用适当旳教学策略进行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移动学习的特点,为学生创建与实际情境相近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将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的知识形成有意义的建构。个性化学习理论个性化学习是一种由学习者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制订学习计划、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的学习方式。“互联网+”环境下移动教学是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软件平台只是辅助工具,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信息都具有较强的个性,为达到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安排学习计划。在移动学习中,各种能力不同、水平不同、年龄不同的学习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混合式学习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学习理论,它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和移动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创造性,又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混合学习理论注重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的学习方式构建。因此,混合学习理论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和信息来进行学习的理论观点,为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移动个性化教学方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5研究展望
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虽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但是对于“互联网+”教育内涵的把握以及实现路径研究较少。“互联网+”教育不是“教育+互联网”,高等教育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应该放在集中建构“互联网+”教育的实现路径,以及深入探讨实时交互性强、使用率高的各类社交软件在“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应用上。尽管国内外已有很多针对个性化教学的研究,比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但它们多是基于互联网上Web浏览的方式,缺乏基于移动领域的个性化教学研究,具体到现代社交网络技术与应用软件在具体理论课程教学应用中的研究则更少。然而,移动个性化教学方式要想在具体实践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仅仅依靠互联网虚拟的环境是不够的,发挥移动个性化教学最大潜力的关键在于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教学管理与教辅管理相结合。
作者:毛姣艳 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颜正恕,徐济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74-78.
[2]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4-21.
[3]范文翔,马燕,李凯,等.移动学习环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3):90-97.
[4]杜炤,萧潇.面向自主学习的互动式网络学习系统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440-445.
[5]王良周,于卫红.大数据视角下的学习分析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5(3):31-37.
[6]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7]张杰夫.“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五大革命性影响[J].人民教育,2015(13).
[8]曲大为,赵福政.“互联网+”对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刍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5(3):12-15.
关于如何界定互联网金融,目前尚无统一说法。郑联盛(2014)将互联网金融定义为借助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金融模式。谢平(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处于传统金融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将其划分为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互联网货币、基于大数据的征信和网络贷款、基于大数据的保险、P2P网络贷款、众筹融资、大数据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等类。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形式,陈林(2013)将互联网金融划分为三种类型: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夏静荣(2014)认为广义上的互联网金融还包括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相结合,使得金融服务更加便利,因此存在很多优势特点。洪娟等(2014)认为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透明度高、参与广泛、中间成本低、支付便捷、信用数据丰富和信息处理效率高等特点。
二、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及风险
(一)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是通过互联网在客户、第三方支付公司和银行之间建立连接,帮助客户快速实现货币支付、资金结算等功能(谢平,2014)。李淼焱(2014)将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风险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随着网络消费规模的急速扩张,互联网金融规模快速膨胀,而当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用户达到一定数量、资金达到一定规模时,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给整个经济带来很大冲击。二是第三方支付的用户信息安全和转账安全目前有明显漏洞,极易被不发分子利用。
(二)P2P网络贷款
P2P网络贷款是一种互联网上个人对个人的借贷模式,依托互联网的技术优势,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有效改善了中小企业借贷难的问题,P2P的借贷行为分析。自从2005年世界上第一个P2P网贷平台Zopa问世后,P2P网络贷款便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P2P网络贷款属于非人格化的交易,对社会网络的依附性不强,且投资人的风险足够分散,所以不会出现类似民间金融的内在不稳定性(邹传伟,2007)。
(三)众筹融资
众筹融资主要是互联网上的股权融资,一些初创企业通过众筹的方式可以获取资金来完成创业。众筹模式的主要风险在于信息不对称,投资人所投资金缺乏第三方机构的监管,在投资项目获得全部目标收益之前,投资人很难监控资金的使用动向,因而无法保证资金安全。也因此,众筹模式很容易形成非法集资。
三、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李淼焱(2014)认为应当根据不同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产品的影响程度及风险大小进行定期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划定监督范围,量化监督强度,再根据最终评估结果采取对应的监管方式。针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第三方支付在为买卖双方提供第三方担保的同时,在支付平台上积聚了大量的在途资金,因此文献多集中在对于沉淀资金的管理方面。熊建宇(2010)建议国内要建立健全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规范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经营活动,保障交易资金的安全。针对技术风险的管理,操作风险来源于工作人员或投资者操作不当。殷志勇等(2010)指出应提高互联网金融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技术防范水平,制定发展网络金融的总体规划和统一的技术标准。针对法律风险的管理,王占军(2013)主张在风险管理方面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政策,出台《国际国内电子商务签名法》、《网络信息安全稳健操作指南》等一系列专门规则,积极防范互联网金融交易风险,以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国外对此类风险的监管,一是将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存款机构区别对待,并在具体监管上将其列为“货币服务机构”,认定其仅是从事货币转账或货币服务业务的一般企业。二是在对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发放牌照的方式管理和规范,明确规定其初始资本金“自由流动资金”投资范围限制、记录和报告制度、反洗钱等方面的内容。三是将第三方支付平台上滞留的资金视为负债,受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监管。四是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需在美国财政部的金融犯罪执行网络上注册,正式运营前应通过相关认定。五是第三方支付机构接受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监管。
【关键词】大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方案和措施
1计算机网络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基本概述和发展现状
大数据这一概念,依托互联网技术应运而生。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为企业在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中提供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种强大的技术保障深入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细节之中,人们通过互联网技术传递着数据和信息,但享受着互联网带给我们的高效便捷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仍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海量的数据以非常规的形式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集合汇总,在经过不同网络专线的输送,经过系统内部的不同处理能力,为人们不同的工作内容和生活需求提供了不同的信息内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让大数据链更加的庞大和复杂,覆盖面也更加的广泛,但个别不法分子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开始寻找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漏洞并作为突破口,极大的影响了互联网的安全运行。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割的。为了保障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及企业的良性发展,人们开始注重信息技术的安全,如何更好的维护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安全,成为了现阶段网络技术研究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在大视角下把握互联网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综合性,降低安全的风险,继而从根本上实现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安全维护。与此同时,只有正常的网络状态,才可以保障互联网计算机安全维护的基本运行,只有将网络的防护技术和常规的网络管理方法相结合,更好的促进信息之间的有效传递和完整性的共享,才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的内容落实到实处。数据信息传播途径的一再改变,让互联网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风险也不断的扩大,一定程度上更增加了网络安全研究人员的工作难度,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状况下,无形中也带来了更大的网络安全隐患。用户信息在互联网传输的过程中有着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系统的更新换代让操作者不能第一时间熟练的应用,这就会在操作过程中出现被误导,甚至是出现信息被破坏和窃取的情况。不但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有效性,更造成了信息的泄露,严重的还会让计算机系统的使用出现故障[2]。而互联网计算机网络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漏洞,这种无法避免的自身安全隐患,对用户使用系统的过程中也会造成一定的威胁,尤其是下载一些外来的软件或安装包等,更会给互联网计算机系统带来冲击,极大地威胁了用户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2计算机网络安全在大数据时代下的防护方案和措施
2.1提高对用户身份进行加密处理
加密处理是互联网计算机技术中十分常见的一种安全防护方案。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技术的不断革新,互联网计算机对加密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加密方式更不能满足用户对计算机的需求。这就需要对加密认证处理方式作出革新。可以采取字母和数字相结合的一种密码设置方式,重复的密码大大地提高了计算机对外来侵入的安全防护功能,提高了计算机自身的安全有效性。不仅如此,也可以采用指纹识别以及红膜识别等相关的身份加密识别技术,全方位的保障互联网计算机的安全[3]。
2.2搭建专用的虚拟网络
互联网计算机在设计的过程中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系统中搭建专用的虚拟网络,在公共网络架构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一条网络分支。简单来说,这支专用的虚拟网络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整个公共网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网络整体的系统和远程的客户搭建一个以通信协议为基础的连接通道,继而实现企业和客户间就是有效的连接,并在整个公共网络系统中做出相对应的隐蔽处理,最大限度的避免数据信息出现破坏和泄露。
2.3加强对互联网安全技术的应用
互联网安全防护体系的完善和更新,不仅可以保障自身的数据信息不被篡改,更可以防止网络入侵和网络黑客的攻击。在日常的管理中形成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也是完善预防安全机制的重要举措。因此,加强对互联网安全技术的应用,是提高互联网计算机安全性的重要内容。首先需要增强对互联网信息安全等级的控制[4]。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传统的有效网络被逐步的取代,方便信息接收和传输的同时也增加了信息泄露的可能性。为了最大限度的防止和减少信息在无线传输过程中出现丢失和被盗的问题,就需要提高和加强互联网安全技术的应用。
2.4提升对安全系统检查的针对性措施
在互联网计算机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保障网络是随时随地连续不断,才可以保障数据信息传输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因此,要对互联网计算机技术进行实时的安全系统检查的针对性检测,一旦发生任何异常的信息问题,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报告给相关的技术人员。现阶段常使用的有计算机防火墙技术,简单来说,是采用隔离的方式来提升互联网计算机的安全[5]。但是想要更好的完善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机制,安全系统的检查也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才可以及时有效的跟上发展的步伐,清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2.5定期引入异常入侵检测
异常入侵检测技术是随互联网大数据发展下的一种新型检测技术,一般是用于解决用户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是非法入侵所引发或带来的安全隐患。定期对互联网计算系统引入异常侵入检测,可以解决互联网计算机在面对内外等多方面安全问题时,所造成的安全隐患。并对入侵反馈的内容作出详细的积累,进行针对性的总结和分析,可以有效地提高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安全的有效性。2.6完善互联网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互联网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护和管理,不仅需要诸多设备设施对系统进行有效的防护措施,更需要建立完善的互联网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对信息网络的监管。例如,定期组织互联网计算机系统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并开展相关的测试活动,加深操作人员的使用熟练度。不仅如此,在对计算机系统操作的过程中,要杜绝违规操作的现象发生。除此之外,要对计算机定期的进行清理和检查,保障计算机硬件上可以始终处于稳定、安全的运行状态。若出现系统的故障,可以让操作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对出现的故障进行解决,恢复数据信息网路的正常使用,将互联网信息用户的损害降到最低。
关键词:物联网;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8-4369-02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WANG Tian-tian
(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1150, China)
Abstrac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i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ave after computer, Internet,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 work. IT will set up an epoch-making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e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of the global village and bring huge influence to human society. Introducing not only the concep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but also the features and the main ap plication,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main restriction factors on our country Internet industry development, mainly putting forward to four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China Internet industry development including investment increas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government policy concerned supporting and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ed and making industry communication deeper.
Key word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restricting factor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上,物联网应运而生。它具有感知全面、传递可靠、处理智慧等特点,因此被人们誉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
1物联网的发展概述
1.1物联网的起源及概念
1995年,比尔·盖茨在其著作《未来之路》中就提出过物联网的概念,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限制而未引起重视。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的Ashton教授在研究射频识别技术(RFID)中最先提出“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一词。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与电信网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1.2物联网的主要特征和应用
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三个主要特征。全面感知是指通过使用RFID、传感器、产品二维码等设备或技术准确地获取物体的全面信息,可靠传送是指利用通信网路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对物体信息进行实时传送以便进行处理,智能处理是指利用云计算技术和模糊识别等智慧技术,对随时接收到的大量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对物品实施智慧化控制。
物联网从最初的军事侦察方面的无线传感网,逐渐发展到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物流、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对改造传统产业、引领新兴产业、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目前我国物联网已在智慧电网、智慧交通、智慧物流、金融服务业、公共安全等方面得到应用。预计未来10至20年,物联网技术将在各行业大规模应用,其产业规模将达万亿元。
2制约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主要因素
总理2009年8月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尽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建设‘感知中国’中心”。但由于起步晚,我国物联网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受标准制度欠缺、核心技术落后、行业模式不健全等因素制约。
2.1标准制度欠缺
物联网的发展必然涉及通信的技术标准,标准的缺失是阻碍中国物联网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欧美的EPC规范、日本的UID(ubiquitous)规范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8000系列标准是当今主要的RFID规范。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应的RFID标准,这与国内RFID产业的迅速发展产生矛盾,也引起产品标准混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降低。因此标准欠缺是限制我国RFID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信息化建设
1医学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的信息建设主要问题
1.1设备比较陈旧与管理体制不完善
近几年,信息技术发展不断完善,人们对实验设备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是伴随医学院校扩张,医学生数量不断增加,院校考虑到经费的节约,没有对计算机的实验室中计算机及时更新,还有部分计算机供应不足。这就导致无法在陈旧机器的设备上操作新型技术,致使学生学习的质量受到影响。而且部分医学院机房管理比较呆板,没有灵活变通性质,导致学生学习的热情受到影响。
1.2没有及时跟进教学质量
现阶段,很多医学原因都开设计算机的学科,所以医学院校计算机实验室教师工作任务相对较重。并且各个学生来自的社会阶层不一样,使得学生计算机的水平出现差异,然而,为完成学校教学的任务,需要教师对授课进行整齐划一。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加重教师任务,没有时间学习新型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1]。
2学校计算机实验室的信息建设内容
2.1实验教学
在计算机的实验室课程教学中,实验的教学是教师主要职责,通过实验教学确保现代的实验室可以正常开展。在教学中,教师属于实验教学主题,学生是对象,整个实验教学都需要学生与教师频繁互动,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实验教学主要包含教学安排、教学资源分类的整合、课程安排、实验的报告收集与发放、实验的数据与材料归纳,其中,实验情景的模拟与实验流程设计为实验教学的信息管理关键点与难点。
2.2实验学习
计算机的实验信息管理旨在建立一个信息平台,使得学生营养校园网络进行互联网的仿真训练与模拟实验的操作训练,方便学生可以在逼真实验场景之中学习。实验信息的管理在B/S的结构下实验,于互联网的平台让学生对实验情景进行模拟,进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2.3管理系统的维护
在实验室的信息管理过程中,系统更新与维护是保证信息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支撑与保障力量。伴随计算机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管理系统经常会遭受病毒与黑客等因素威胁,实验室作为学校管理的中心,需要管理及时拦截不良信息,有效保护实验室的信息管理体系。教师应在管理平台上实验室突况的处理、实验的信息、实验室的关闭与开放事件、课程的安排等信息。
3计算机实验室的信息建设主要对策
3.1强化业务的培训,提升实验队伍的专业素质
成立一支精通业务、事业心强的队伍,保证计算机的实验室管理和建设顺利进行。其一,加大人员的编制,聘用高学历与高素质人才;其二,鼓励既有工作人员不断深造,提高工作人员管理的能力与专业技能;其三,提高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地位,使其和教学人员平等,全面维护管理人员地位与权威。
3.2高度重视实验室的教学,科学规划与建设
通常计算机的实验室是面向学校全部实验的教学,涉及人数比较多,且课程量比较大。在设备采购时,需要具有统筹性与前瞻性,科学制定设备采购的计划。不仅要重视计算机机型配置,而且要重视产品质量,尽可能选择配置比较高、质量好、有售后保证的机型。另外,还需要配置高性能路由器、服务器与交换机等互联网的设备,出硬件建设以外,需要配备可切换实验室的综合管理系统、教学所需专业软件、教学的演示广播等,给实验室后续教学和管理打下基础。
3.3对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
完善规章制度可以对实验室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可以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进行。需要针对上机人员,拟定管理的办法,例如:《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学生上机管理规定》以及《管理员工作守则》等。在制定好各种规章制度以后,需要贯彻落实,并进行严格监督,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还有认真学习与制定规章制度,确保制度的有用性。
3.4通过现代互联网平台监管实验室
就目前而言,医学院校实验室的数量一般在4~8个之间,也有一些有十几个,这些实验室的管理不能单纯使用人力资源管理。因此,提升管理的效率,需要对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建立局域网实验室的管理管理系统,经局域网中主控的服务器,对全部实验室使用的情况进行监控。通常管理系统主要包含互联网的安全管理、课程的安排、资产与设备的管理、学生的上机管理以及程序的管理等。应用这种综合管理系统,就可以缩减工作量,又可以统筹管理实验室,同时能够对实验室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进而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4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互联网实验室使用对象涵盖了教师和学校的学生,甚至于面向整个社会。因此,在采购设备时,需要考虑不同技术融合的情况;在管理时,需要和校外培训的机构一起建立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此外,近几年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与完善,为确保学生学习的技术实用性与先进性,需要学校实验室指导教师与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深入学习新的互联网技术与知识,保证学生所学知识跟上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
作者:周玮 单位:武汉大学医学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物联网就技术;物流行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U65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147-01
我国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核心是以物联网为核心。4年前,世界各国都更加注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国更是对物联网的发展极为重视,并且我国已经出台的了相关报告,就是要加快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并且随着而来的一些列相关产业政策也接连出台,目前,物联网技术已经成为了我国信息发展的一大策略。与此同时,在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同时,物流也成为了物联网技术重要的应用领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物联网技术简介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网络技术,其工作理念和方式以及整体的体系架构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
1 物联网技术定义
物联网就是指“通过射频识别技术、红外线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装置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Internet相连接,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通俗来讲这种网络技术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功能作用的延伸与扩展,物联网技术中互联网技术仍然处于核心地位,但是,在物联网技术之下,能够实现物品之间的信息流通与交换,这是一种技术上的创新。
2 物联网技术要点
物联网在发展过程中所应用到的主要技术就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同时,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高标准、高要求,在物联网中还积极应用了各种新技术,而其中“RFID技术和WSN技术”是物联网技术中最核心的技术。首先,射频识别技术(RFID)。该技术就是我们常说的“电子标签”,其通过所发射出来的信号来识别对象,并对识别对象的各种信息进行核对与登记,该技术系统是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和天线”等几部分组成的,者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就形成了一个完整可靠的工作体系。其次,无线传感技术(WSN)。这种技术系统是由很多个分布开来的传感器节点所组成,其通过无线网络技术构成了一个能够协作、采集、处理信息的网络覆盖区域,在该区域内的物品信息都会通过无线传感器节点传输到信息收集系统中。
3 物联网体系构架
物联网的体系构架可以从几个层次和角度来分析,第一层,应用层。其主要是指“构建在物联网技术架构之上的应用系统,包括商业物流、农业、军事、贸易等等各种不同的应用系统。”在这一系统中的重点是各种应用系统,发展物联网技术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应用功能,所以,这一体系层次是基础性的,也是具有重要性的。第二层,网络层。这层的核心技术是互联网技术,该层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各种物品的信息进行整理和传输,其包括各种有限网络和无限网络。
二、物联网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
(1)智能视频监控中的应用
在物流企业中,管理者想要对自己权限内的物流运输信息进行及时掌握,并对运输流畅进行监控管理,就要采用视频监控的办法。在组网的架构上,物联网下的监控平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前端部分,然后是视频监控中心平台,最后是监控中心。前端部分主要是无线的网络摄像机,它采取的主要技术是运营商所提供的Wi-Fi/3G的无线网络,3G关键还是在于服务,物联网是3G非常重要的应用。无线网络将监控数据上传到视频的监控中心平台,前端的有限网络摄像机再通过前端的视频服务器利用LAN的有线传输方式将信息上传到视频监控中心平台。监控中心的控制方法是分管控制,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使视频的管理更具有稳定性和安全性。监控中心的存在从一定程度上使物联网时代更具有智能化的特征。
网络技术下的物流企业视频监控的价值在于,一方面能够使运输工具和仓储地点的安全性得到很好的监控,能够使整个成熟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这种结合GPS运输工具查询系统的方式,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另外,智能视频分析和混合网络等方式的相互融合,就是传统的监控模式彻底更新,能够更好的实现监控的应用,同时也能够使整套业务的过程满足企业实际的发展需求。
(2)智能管理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
根据权威的数据统计分析,当下,物流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对物流智能的控制和管理,但是,这种控制和管理的技术还不够陈述,物联网和物流信息还仅仅停留在对物品的识别和定位、追踪等简单的应用。根据专家的系统研究,并将网络和信息进行系统的优化,发现只能调度和线路的自动化调节的智能管理技术有很大的差距。在物流企业的系统中,少部分的系统能够做到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无缝结合和智能运作,还有少部分是全部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的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系统能够做到全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物流作业。
(3)感知技术应用
根据各种案列的统计分析,在中国的物流信息化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感知技术就是RFID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占了百分之四十五;视频和图像的感知技术仅居于第三位,只有百分之五,可见这种技术暂时还停留在监控阶段;最后,传感器的感知技术居于第五位,只有不到百分之三的案列采用了传感器技术,其他的感知结束在物流领域也有少量的应用,只占了百分之二左右。
三、物流业四大物联网技术结合应用
(1)产品的职能可以追溯到网络系统。目前,在医药农产品和食品等多个领域,产品的追溯体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这项体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在进行物流的过程可视化的职能管理系统是基于GPS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和RFID技术、3G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技术相结合而来的,在物流的过程中实现对车辆的定位,和对运输物品的监控。目前,初级的应用是较为普遍的。
(3)基于传感和RFID、声、光等各项先进的技术来建立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借助配送中心的智能控制来实现物流和资金流的全面协调。当前,很多先进的自动化物流中心,都实现了机器人搬运物料的技术,用计算机控制的方法来完成自动出入库,这个物流的过程和生产都实现了自动化和网络化、智能化目的。
(4)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大量的个性化需求的订单不但增加。面对这样的情况,这就需要智慧物流和智慧供应链在后勤来保障网络系统的支持。打造智慧供应链,已经成为了中国目前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也有很多成功的实例。
物联网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无论是物品的追溯领域技术还是相关的政策都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应该将其全面推进;在可视化和智能化的物流管理领域多展开测试点,并且要不断追求新的创新和突破。另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行业物流综合运用方面,也应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成为了未来信息科技的一大发展趋势,相信以现在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定位在不久的将来,融于国际的轨道之中。物流领域的物联网也将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物联网的应用也必将会成为现代物流信息的重要元素,物联网技术也将会成为物流信,息的核心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即将带动物流行业走向更加智能化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黄志雨,嵇启春,陈登峰,物联网中的智能物流仓储系统研究[J]自动化仪表,201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