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方案设计技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6-2948-01
Discussing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LIU Xin
(Computer Department, Qingha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Xining 810000, China)
Abstract: The computer network is the computer science and the technical major’s core curriculum ,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puter specialized knowledge raise system, the experimetal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computer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quality ofcomputer network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cides this curriculum overall teaching quality directly. According tothe current teaching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proposes the computer network experiment curriculum openning experiment project, analyzes the effect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gives the improvement suggestion specifically in the later’s experimetal plan.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 experimetal teaching; project design
1 引言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已成为迅速发展并在信息社会中广泛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计算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从事计算机研究和应用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广域网、网络互联、Internet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了解常用网络设备的基本原理以及网络新技术的基本知识。
一直以来,许多学校在讲授这门课时,着重于理论的教学,而忽视了实验教学。所以最后学生学得似懂非懂,且很容易遗忘。计算机网络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因此如何设计实验教学内容,规范实验教学环节,建立一套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验教学体系已成为值得探讨研究的课题。
2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计算机网络是运行在各种具备独立功能的硬件和软件上,通过成熟的协议规则进行高效可靠地通信的有机体,从硬件、软件、通信几方面讲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通过实验操作来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对网络的分析、设计及应用技能的提高进而又能加深对网络理论知识的认知。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不仅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 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是民族类院校,前几年计算机专业相对较为弱势,相应的针对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投入较少,实验室的工作较为薄弱,由于缺乏实验环境,几年来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多是偏理论轻实践,。由于缺乏实验教学的支撑,学生无法深入了解网络设备和网络整体构成,更谈不上与实际相结合。对网络的理解还停留在抽象、空洞的层面。再者,计算机网络实验不同于其它计算机课程的实验只是单纯的在PC机上装上相应的软件就可操作,计算机网络实验需要更多的实验设备和更高的技术支持,以及在实验过程中的相互协调关系,组织管理,实验项目的可操作性,可行性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实验难度更大。
3 网络实验课程设计方案
随着我校对实验室的大力投入,在我分院成立计算机网络专业实验室。我们基于实验室的硬件环境,设计了与教材同步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学生实验都是在华为3COM公司的交换机和路由器系列产品上完成的。开设了TCP/IP协议层的实验及网络工程常用技术的实验。(见表1)每个实验都需要三个阶段来完成,即: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报告三个阶段。实验准备:教师先写好实验指导书(提供学生预习实验、作实验用),课前教师应对实验设备作相应的检测调试,确保设备的完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并对实验中存在的难点重点做好标识。学生应该按照实验要求进行认真的预习。
实验过程:上实验课时先由教师简明扼要讲述实验内容、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再让学生进行实验。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实验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由学生自主研究讨论解决,教师作启发性提示和引导。(必要情况下教师应做演示实验)
实验报告:实验结果应形成书面形式的报告。实验报告总体要求以下内容:实验名称、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要求、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及心得体会和对本实验过程及方法、手段的改进意见。教师根据实验报告给出相应实验成绩。
在实验过程中以分组进行,每组按成度差异相互搭配,每个学生一台主机,6个学生为一组,每个小组配备相应的网络设备,组与组之间由学生自己构建成一个独立的局域网,每个局域网又可通过交换机或路由器互联。通过分组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硬件环境下尽可能多的接触到网络设备独立完成实验。通过分组实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体现相互学习研究及团队合作精神。
4 结论
本文所给出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案,已经在我系逐渐得到实施,并且通过实践表明教学效果明显,一是学生对原本枯燥的原理有了学习兴趣,二是对网络协议的掌握更加牢固、更加系统,有利于计算机网络其他相关课程学习。
当然,本实验方案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的增减实验内容,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选择性的布置RIP、OSPF等路由协议的内容,相关FTP 协议的实现设计、网络流量的分析设计、包过滤防火墙设计、Proxy的实现等实验题目,因材施教,形成阶梯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骏.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探讨与方案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08(16).
[2] 金尚柱.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究与实施[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关键词: 网络课程网络平台课程资源技能培训
一、引言
当前,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计算机网络以其承载的信息量大、延伸的范围广、传播的速度快、交互方便等优点,逐渐成为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络教育的有力工具。网络教育不仅突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了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而且冲破了学校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藩篱,带动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它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特性,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展示功能,实现教师、学生、媒体多向互动,体现教学的个性化和协作化;它提供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础、兴趣、习惯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网络课程的定义及要素、特征
1.网络课程的定义
网络教学实际上是网络辅助教学,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网络技术发展异常迅猛,而网络教育应用历史太短,可资借鉴的经验有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不少教育机构与个人对网络课程的认识肤浅,一味随着潮流,将零散的教学资料搬到网上,便认为完成了网络课程建设,甚至实现了网络教学,从而走进了网络课程的误区,使得对网络课程的理论研究与课程建设实践处于迷茫状态。
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简介V1.0版》指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因此可作如下定义:网络课程是基于网络的关于专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按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两个组成部分。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的基本单元,是通过综合教学设计,以计算机互联网络为主要交流平台建设的教学科目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因而它既不是一些商业网站未经教学设计所设立的吸引用户的课程,又不是一般性的辅网络教学资料。
2.网络课程的要素
网络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专门的教学系统,一般意义上的要素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两个方面。按照教育技术学者的观点,网络教学系统的具体要素有教师、管理者、学习者、信息资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组织形式、学习环境、网络平台等。概括起来,网络课程要素包括四个部分:(1)专门学科的教学内容;(2)面向学科的教学资源;(3)基于网络的教学环境;(4)实施课程的教学管理。各具体要素均可归结到这四个要素的功能模块中。
3.网络课程的特征
网络课程具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运行方式,即信息在后台储存,通过网络中介传送,前台以屏幕方式呈现。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网络课程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1)开放性。网络课程的开放性表现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不仅在技术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而且对所有个体开放,学习者无年龄、性别、种族差异,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网络学习。另一方面,它的结构体系和内容安排能够让课程管理者(教师)方便地进行及时调整和更新。
(2)交互性。在网络教学中,一方面,学生通过课件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并茂的教育信息,并可进行在线练习和测试,了解自己学习的掌握情况,即人机交互。另一方面,师生可以实现个体异步学习和同步学习,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相互之间可以通过发送E-mail或在线聊天的方式互动沟通,学生可向教师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则可根据学生随时发送的教学信息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促进教学,学生之间的交互也可以进行协作学习。这种双向交互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协作性。网络支持下的学习更能体现协作的优势。网络群组管理员(通常为教师)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人物,引导、促进、帮助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成员之间的协作学习能加强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共处能力和探索精神,不仅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能提高网络课堂的交互能力,摒弃传统课堂中单纯的人机“刺激反应”的交互形式,并且对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4)共享性。网络课程不但可以利用已有优秀教师资源、教学资源,而且可以通过网络链接等多种方式引入国内外日益丰富的网上动态学习资源,并通过网络传送把课程资源传输给每一位网络学习者,从而实现最大范围内的跨时空、跨地域的资源共享,真正地做到“全球化学习”。
(5)自主性。自主性指网络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学习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利用网络课程教学,可以让教师、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竞争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完成一个确定的学习任务,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
三、网络课程建设
1.网络平台建设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是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网络课程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环境,需要一个运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教学支持系统(教学平台),包括支持网络教学的硬件设施和网络教学的软件系统。随着人们对网络教学特点的认识不断深入,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也日臻完善,一些顶级教育机构纷纷开发了各具特色的教学系统,如美国的WebCT系统和TopClass系统,Arizona大学的Polis系统,清华大学的网络学堂(网络备课系统和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等。在开展信息化、数字化校园的今天,要开展全校性的网络教学,学校就要重视校园网络服务器和和网络教学支持系统等硬、软件设施建设,并加大投入力度,研制或引进支撑网络课程所需要的硬、软件环境,创造网络课程建设条件,推进网络平台建设。网络平台一定要上升到全校统一的高度,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对网络平台建设,要各校根据实际需要及发展来选择自主研发或引进,要坚持平台运行稳定、功能强大、操作方便、快捷原则,坚持易于更新、升级和维护原则。
2.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是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教学理念下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网络课程资源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支持课程教学的相关资源,广义上讲,可以将其范围扩大到一切有助于教学活动的任何事物,是由教育者、学习者、教学资源、支持系统等四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从网络课程的结构上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学习指导、实验指导、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视频动画库、图形图像库、习题试题库、教学讨论、疑难解答、心得体会、网络资源链接等。网络课程资源不是简单零碎地搬到网上,而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和网络教学的特点,对各种优质课程资源的综合集成和共享。另外,课程资源建设还应包括课程资源管理建设,即各项资源以数据库形式进行网络存储,具有完善的资源分类、检索、上传、下载等功能。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所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乐于接受的学习方法,为教学者提供一种更优化的教学途径,因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要符合课程教学的需求,也要体现网络的时代特征,大力开发立体化教材和数字化学习资源,体现先进性和高效性;要坚持自我开发与引进外援相结合,体现个性,鼓励多样化发展,但又要避免重复性建设。总之,课程资源建设应做到开放、共享和提高。
3.教师队伍的技能培训
高质量网络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便捷的网络平台和丰富的网络资源,而且需要课程的建设者依照学习模式和课程特点精心制作课件、组织安排教学内容。优雅的界面、生动的课件、丰富的内容无疑会增加学习者的愉悦感和吸引力,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大有帮助,这就要求课程的建设者能熟练掌握网络平台的各项功能,并具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一般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课程建设水平,必须从三方面做起: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自觉将注意力投入到这方面来。其次,学校要重视加强对教师多媒体技术培训和考核,使之掌握常用图形、图像、声音等数字化文件获取和制作技术。最后,学校要注重对网络平台软件系统功能的展示和推广。高质量的网络课程不是简单地将丰富生动的课程资料的上网,而是依据网络平台系统功能和结构,科学地组织和编排教学内容,形成连贯的、系统的学习单元。教师队伍的技能培训是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始终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效。
四、结语
网络课程的内涵随着网络技术、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课程建设始终应坚持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从平台选择、课程设计、资源建设到课程管理都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加强网络环境下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及网络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努力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多样化网络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马红亮.网络课程的概念及特征[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6).
[2]杨晓丹.浅谈网络课程的特点及设计原则[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9).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图书馆;读者服务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图书期刊的采访编目、典藏和流通、新书通报、读者管理等很多传统的手工服务模式已经通过图书馆自动化办公系统转换为较为成熟的读者服务工作模式。并得到普遍应用。但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我们明显感觉到读者的需求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所提供的读者服务要向更细、更深、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1 利用网络进行新书采购前的采访工作
将书商提供的电子书单放在图书馆网页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勾选相关记录。工作人员利用后台模块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哪些图书是读者所需要的,并可根据被勾选次数的多少生成一个清单,然后进行图书订购。另外。对于读者的一些具体需求,比如需要一本作者和出版社都已确定的图书,就可以在图书馆网页上设置“新书推荐”一栏,读者只需将ISBN、书名、责任者、出版社和价格等一些关键信息进行填写并提交给系统,采编人员在采访模块里即可获取这些信息。作为下次采购图书的重要依据。在网络的帮助下,读者可以足不出户将自己的需求返馈给图书馆,并能充分参与到新书采访工作中去。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使所购图书尽量满足读者需求,让有限的购书经费发挥更大的效用。
2 为每位读者建立电子档案
读者新证办理时就为读者建立个人电子档案并设置初始密码。读者可以通过网络登录个人帐号并修改密码,然后填写联系电话和电子信箱等以完善个人信息。读者电子档案的建立至关重要。它建立起系统和读者个人之间的信息通道,为短信服务平台的应用打下基础,并可以通过设置获取一些个性化的服务。登录帐号后即可进行个人借阅情况查询、网上留言、新书推荐、图书预约和续借等操作。
3 短信服务平台在读者服务中的应用
短信服务平台在娱乐、金融等领域应用较为广泛,随着手机、小灵通等移动通信工具的普及,短信服务平台在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的应用成为可能。用短信代替经典的网上图书馆功能Ⅲ,可以大大提高读者服务工作的主动性。
3.1 图书馆超期提醒功能
为了提高图书的流通率,多数图书馆会对不同读者设置相应的借阅期限。如有超期情况发生会收取一定的超期款,以督促读者尽快还书。但收超期款毕竟不是目的,有了短信平台,系统就可以在所借图书到期前几天向读者发送提醒信息,说明图书到期时间。这样可以避免读者因疏忽造成的图书超期情况。
3.2 图书的预约和续借功能
图书预约服务指读者可以对已借出的图书进行预先约定,在图书归还后具有优先借阅的权力。由于读者归还图书时间的不确定性和归还后向读者通知的局限性,图书预约服务在短信服务平台出现前很难普及。现在读者到工作台或通过网络对某本书进行预约后,一旦图书被还到书库,系统会及时向读者发送一条信息,通知读者在限定时间内到书库办理借阅手续。
图书续借指读者所借图书快到期时通过办理相关手续,将借阅期限延长一定时间的服务。通常续借手续要到书库工作台或通过网络进行办理,现在读者只需编辑一条短信,将本人的证号、密码和图书的馆藏号发送给短信服务平台,系统在审核读者信息后即可为其办理图书的续借手续。类似的操作也可应用于书证的挂失和解挂等业务的办理。
3.3 读者定制的新书通报功能
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网络定制相应的新书通报功能。比如某位读者对外语和心理学方面的书感兴趣,经过定制操作后,如果有这些方面的图书典藏入库,系统就会将相应的清单发送到该读者的电子信箱里,并向其手机发送一条提醒信息。
4 利用网络为读者搭童学习交流平台
4.1 鼓励读者发表读书评论
读者在登录自己帐号后,可以查看自己的书刊借阅记录,并可以就某种书刊发表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其他读者在检索到该种书刊时就可以看到相应的书评和评论者的一些基本信息,这样可以对该种书刊的内容和受欢迎程度有所了解,然后决定是否借阅。
4.2 积极开展博客建设
博客已成为人们在互联网上学习知识、交流思想的重要途径。现代图书馆具备建立博客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将博客作为开展读者服务工作的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博客类别可包括读者培训、学科馆员和读者园地等。读者培训博客用于帮助读者跨越信息资料搜集及运用电子与非电子资源的障碍。提高读者信息素养,促进图书馆深层次服务的开展;学科馆员博客是为图书馆每位学科馆员建立的博客,学科馆员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读者提供学科导航。介绍本学科最新动态,就本学科问题与读者交流;读者园地是为读者本人设置的博客空间,读者经过审请即可建立自己的博客,用以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生活感悟,并可与其他读者分享交流,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内容质量和点击率对博客进行排名,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总之,将新技术引入到读者服务工作中去,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增近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使读者感觉图书馆就在身边,从而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各类资源,为学习和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人员;网络培训;设计
一、引言
近几年,党和政府十分注重民生,民生问题是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也就是说老百姓的就业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的数据显示,2008年底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这个统计数据没有将民工计算在内,农业部的一项调查,给出的失业民工人数为2000万,而2008年初的外出打工者总计为1.3亿左右。最近,国家统计局也了对6.8万个农村住户进行的最新调查的结果。调查结果预计,现有的外出民工数量增加至1.4亿人,其中大约2300万人仍在城市或家乡寻找新工作。
另外,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从十年前的100万人左右增至逾500万人。然而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日益增加。从公布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看,十年来该比例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目前在70%左右。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社会人员就业难及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难已成为整个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二、社会人员就业存在的问题和网络培训的优势
1.社会人员就业存在的问题
就业难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相关机构和研究者对此问题的原因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以下因素:
(1)高校招生大规模扩张引起就业竞争加剧。
(2)就业渠道不畅,在失业人员和企业之间缺少及时、有效的沟通渠道,失业人员对就业的信息不了解或了解很少。
(3)除下岗职工外,多数失业人员就业能力欠缺。企业单位往往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商务技能。而当前多数失业者普遍注重知识的学习,忽视实际工作技能的培训和锻炼。
(4)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内传递给失业者,多数培训机构(尤其是大中专院校)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
(5)就业观亟待改变。相当多的失业者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不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是凭空想象,一步到位,理想化。此外,在就业方面进行攀比、讲条件,也造成了就业困难。
(6)多数失业者对自我缺乏充分认识,没有恰当的自我定位,同时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在找工作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2.网络培训的优势
利用网络对下岗人员或待岗人员的就业培训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针对观念问题,必须正确引导和培训这部分人员,尽快提高其素质,获得新知识,学到新技能,增强市场就业竞争能力。
网络培训的三大好处之一即实现终身教育,以此可以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在专业设置上,传统的封闭院校,在任何一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首先都会提倡系统性、理论性,理论结合实际。对于这点网络培训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1)时空上的优势。传统的教育方式中,被培训者的学习时间、地点是处于基本固定的状态,因而将学习者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使教育的开放性受到限制,不利于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在跨越地域的网络学校中,可以使任何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选择任何课程进行学习,为社会化、终身化、开放式教育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下岗人员大多是成人,很难有时间参加传统式的集中学习,而远程教育顺理成章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2)教育资源上的优势。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出于信息手段的落后,大量优秀的教育资源无法被多数人占有和使用,因而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信息资源的共享真正成为可能。现代远程教育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优秀的教育资源置于网上,通过资源共享,使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拥有相同数量和质量的教育资源。远程教育资源交流非常方便,学习者可以找到任何方面的学习内容。
(3)教学手段上的优势。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图像、声形并茂的教学信息(课件),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教师可以及时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给予具体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4)学习方式上的优势。交互式的群体协同学习方式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优势之一。在传统教育中学生是相对孤立的,很难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进行自我调节,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现代远程教育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可形成交互式的虚拟电子课堂,使同一学科的学生可随时随地相互联系,交流心得体会,开展学术讨论,进行协作式学习。这种广泛的自主性、交互性相结合的群体协同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潜力的发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远程教育费用相对低廉,对下岗人员收入水平较低的状况较为适合。再就业培训,和一般成人培训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注重技能、知识的掌握,一个往往只是为了一个名牌学校的文凭,或者仅仅是为了一个学位文凭,再就业培训更多的是属于非学历教育。所以针对再就业培训的教学效果评价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书面考试应该作为辅助方式,也许技能等级评定,上岗资格认定就是一个最好的评价方式。
三、社会人员就业能力自主训练系统的预期目标
社会人员就业能力自主训练系统致力于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
(1)使求职者从就业能力素质角度加深对自己和对职业的了解,明确职业发展必要的就业技能,建立起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求职过程中做到准确定位、主动出击、果断决策,从而降低了求职过程的盲目性、任意性,有效提高了社会就业效率。
(2)求职者通过学习就业能力培训课程,可以切实达到在商务礼仪、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等诸多方面的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成为符合用人单位招聘要求的合适人选,获得工作机会。从社会整体角度来看,实现了社会就业率的提高。
(3)将求职者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相匹配,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搭建双向、互动的桥梁,从而有助于解决当前就业工作中“有人无事做”和“有事无人做”并存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四、社会人员就业能力自主训练系统开发思路
开发一套适合社会人员就业能力自主训练的网络培训系统,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路径的选择,完成相应专业的就业能力培训(包括职业技能、社会适应、自我规划、自我推销等)。在学习中,系统地根据预测评价系统对学习者的预测结果和学习者自主选择的模块学习目标,为学习者选择学习内容以及呈现方式,同时根据选择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习者选择学习策略,然后学习者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系统中的帮助答疑子系统帮助学习者解决一些难点、重点问题。动态跟踪子系统则负责对学习者在网络课程中的所有学习行为进行跟踪,例如:学习者学习进度、测试成绩、认知能力等。同时将各学习环节中收集的数据进行定期整理、统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智能分析,将结果通过报表、E-mail、BBS等形式反馈给学习者,从而以科学的数据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支持,同时系统针对某一模块学习过程中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一模块知识的测试工作。根据测试结果,学习者可以继续进行学习,也可以再次进入学生预测评价系统进行认知能力的测试,以重新选择学习内容。
在系统中建立网络学习管理系统,为学习者学习期间承担学习者管理和课程管理。自主学习资源系统负责在学习者学习期间提供各种与当前学习相关的资源,如:各种与当前学习相关的案例、素材、相应的网址、软件及文献资料等。
网络虚拟人际系统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相互交流的工具,以便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协作、合作。
学习认知工具系统在学习者学习期间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学习支持工具,以便学习者顺利开展学习。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226-02
0 前言
目前,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文章尽管数量很多,但以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整体为研究对象的不多,所以难免带有一定片面性和局限性。本文基于“问题意识”,试图提出一定改进和完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对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1 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保证标准
1.1 问题
普通高校网络远程教育试点的启动和奥鹏中心的成立,推动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事业的突飞猛进,成效也十分显著。然而关于试点过程中的教学质量问题,从一开始就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质疑”,远程教育在教学质量上存在着严重问题。作为开展远程教育教学试点的68所高校,在进行远程远程教育教学的初期,对自己网络学院的定位就不明确,各高校在校外设立的学习中心,条件也参差不齐,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以及质量保证体系各不相同,致使远程教育教学教学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
1.2 建议
(1)课程设置:①发展电子学习课程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课程开发要与院校的整体战略目标和质量提升相统一;②电子学习课程要对课程学习对象有明确的了解和界定,必须考虑学习群体的特征;③要培养称职的设计、管理、运行、评估人员,包括课程管理者、教材编辑、导学教师、技术指导者和质量管理人;④要为学习者预先提供有关学习电子学习课程的相关信息,要他们了解电子学习的特点,为进入电子学习的学习状态做准备。
(2)教学方法:①电子学习课程目标符合相关的专业教学方法的目标;②电子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应体现在课程中;③课程结构应容纳多样化学习方法和多种教学方式;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是电子学习课程的主要特征,这种互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以促进;⑤电子学习课程内容与课程大纲和测评体系相统一;⑥对课程开发与设计以及使用第三者内容等方面设定基本原则,要明确最低标准;⑦对教材定期审定,以确保它们能够始终符合课程目标和标准要求;⑧对学生作业要及时反馈,对学生问题要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⑨学习目标、学生作业和学生测评的关系应遵循一种连贯性,形成统一的框架结构;⑩测评的依据是相应的专业标准,要对实现目标有效力。
(3)基金筹划:①在发展电子学习的过程中,院校提供的资源(包括资金、软件与硬件)应符合课程设计的目标;②课程的运作、发展与资金应把握一种平衡,特别是对课程中包含的电子学习比率要做到合情合理。
(4)技术设施:①选择技术应注重技术对教学法的实用性,要从学习者和教学人员两个方面考虑;②设计电子学习应有信息技术策略,对近期使用的技术要加以描述,同时对维修和未来技术发展要有所考虑;③对技术传输系统的可靠性要给予控制,要有文字记录。软硬件服务防议要到位,从而保证运行的可靠度;④电子学习传输要采纳从最佳实践中总结的建议,充分重视科学性和可用性;⑤采用的技术应保证对内容和未来的再利用,要支持内容与信息的可持续研发。
(5)组织结构:①院校能够通过现有运行的必要基础设施支持课程提供;②院校能够对参与设计和管理课程人员的能力进行开发,并发展相应人员进修策略,特别是要重视那些参与电子学习课程开发人员的能力培养;③院校制定的有关实施电子学习课程的工作程序要非常明确,以便使所有参与者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一目了然;④院校要对一门课程进行连续的质量评估,以便使课程得到改进;⑤院校要重视学员的投诉,特别是对学员提出的有关电子学习课程中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答复。
2 教学过程监控
2.1 问题
目前,远程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学员们关心最多的往往是课程的终结性考试,而对学习过程质量如何并不在意。笔者认为,对成人在职教育,终结性考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教学过程。因为远程学习者与普通高校学生有着很大差异,因而在质量控制上不能简单采用传统教育中以终端结果为准的办法,应当把过程质量和课程终考结合起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向过程质量倾刹。
2.2 建议
(1)入学测试:成人远程教育教学虽然属于开放教育范畴,但它却不同于自学考试等形式,入学测试是必要的。可能由于利益的驱使,部分高校为了广揽生源,从中获得丰厚经济收益,以“开放”为由,放松了入学测试环节,使入学测试完全流于形式。远程教育教学与传统教育相比,它的最大优势是学习过程中有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从现在参加成人远程教育教学的学习者看,很大一部分对远程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并不理解,始终摆脱不了传统教育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知识也比较缺乏,对远程教育教学很长一段时间并不适应。因此,加强学前教育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前教育和培训,让有意参加远程教育教学的对象明确远程教育教学的特点、优势和基本学习程序,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有关网络知识以及学习方法,然后进行相应内容的考试。考试过程严格把关,不放松要求,只有成绩合格者,才能进入网络学院学习。
(2)改进、完善在线作业系统:通过作业,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我国网络课程的大部分在线作业系统还是停留多为基于某门课程的形式,实现的功能大多是单项选择题的在线作答与提交。现有的可以跨学科的在线作业系统并不成熟,使用功能也十分有限。
(3)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作业评价应体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主体得到尊重,使学生更多地品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在Web Assign中,学生的一份作业可以多次提交。教师从这一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反馈意见;学生也能从教师的反馈中,感受到教师的激励和希望,这有益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关心自身的学业提高、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潜能。
(4)提高形成性考核分值比例: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教学过程至关重要。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建议形成性考核成绩作如下调整:平时作业20%,参加课程学习讨论5%,学习笔记5%,实践活动10%(包括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应用课程理论解决问题方案,小论文等),这样形成性考试成绩在终结性成绩中可以占到40%,以后可以逐步提高到50%。
3 网上学习效率
3.1 问题
(1)学习时间利用率低: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网络学员上网条件一般都能保证,但学习者在上网的这段时间里又有多少能够做到有效学习?!他们经常是一边观看网络课程一边聊天,网络课程的讲授有时成了他们聊天、看小说或打游戏的背景声音,娱乐成了主题,学习却成了“见缝插针”或“走马观花”的事。
(2)学习资源利用率低:在远程远程教育教学中,学习资源主要指网络学院(或其它机构)提供的网络课程(课件)、教学服务信息、课程练习、教学大纲、学习进度指导、BBS,E-mail信息、其他Internet资源等。看似内容非常丰富、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的“魅力”似乎没有发挥作用,学习者对这些资源并不感兴趣,所以许多资源还是被白白地浪费。
(3)学习成效低:许多学员只为能够轻松拿到文凭才参加远程学历教育,学习目标低、缺乏学习动力。他们不会主动地充分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去认真系统地学习,关心的只是网上的期末考试复习题或模拟试题。
(4)自我评价低参加远程教育的在职学员,一般对自己的学习评价都不高。他们对自己目前学习的方式、所处环境和学习现状并不满意,认为这种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从来就没有高要求。
3.2 建议
(1)学习者方面:①从学习者来源即生源方面严格把关。远程远程教育教学并不是适合所有求学者的教育形式。学习基础较低,自觉性、主动性和自学能力较差的学习者,仍然需要采用以传统面授为主,辅之以网络学习的形式;②强化学习动机,确立科学学习观。心理准备、思想准备、技术准备,是引导学生参加远程教育教学的前提。在心理准备阶段,让学员了解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在思想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制订个人学习计划,撰写学习心得,转变学习观念;在技术准备阶段,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在培训的基础上测试,要求人人过关;③多方引导、全员指导、全程督导。多方引导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学生上网学习进行引导,引导的内容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着重从远程教育教学的优势进行引导;全员指导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学生上网进行指导,主要包括技术指导和学习指导两个方面;全程督导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学生上网学习进行督导;④培养学习者学习策略。远程教育教学机构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习者这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学习者自身也要通过学习相关理论,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能力,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
(2)学习环境方面:①设计探索性学习环境,基于问题的探索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观念,它强调“把学习过程放置于有典型意义、综合运用知识的情景中”。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理解和掌握内含在问题中的知识点,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形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②建立答疑辅导与防作学习环境,现代网络教学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信息反馈,缺乏学生之间的防作气氛,致使教师不能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监控,也不能获得调整教学方案的信息反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BBS系统进行非实时交互;通过聊天室的文字、语言实现在线实时交互;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求助专题解答,进行异步交互。
4 校企结合,开展职业教育和实训教育
4.1 问题
去年引发学者争论的“成人教育偏离本义面临转型之痛”,在远程教育领域引起强烈反响。教育部在普通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启动时就明确提出:“在试点阶段以非学历教育为主,同时举办少量的成人本、专课的学历教育,以及研究生专业学位的非学历教育”。然而,现在我们的远程教育教学,绝大多数网络学院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始终存在着一种过于注重学历教育而忽视职业技能培训的现象,与企业合作越来越少。
4.2 建议
在远程教育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中,校企合作应该是最主要也是最实际的一种办学模式。继续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形式。校企合作办学的具体模式有:①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根据企业自身需求情况,向远程教育学院提出订单,并与学院签订培养防议。学院根据培养防议从社会上组织生源进行培养。学员学成后,主要协议单位就业;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制订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一起指导和培养学生。这种校企合作培养方式有利于培养有针对性的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才;③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签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防议,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把整个培养过程分为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以便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熟悉和掌握不同岗位的技能和流程。培养完成后,学生最终还是进入防议企业或同类企业工作;④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既降低了远程教育的教学成本,又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使学校、学生、企业以及政府都满意。
参考文献
[1]陈东.开放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评价[G].外国教育资料,2005,(2).
[3]贺丹丹、丁兴富.美国远程教育指导原则及对我国网院的适用性分析[J].远程教育,2005,(5).
关键词: 高职模具专业 英语教学 教学策略
近年来,我国模具行业发展迅速,但与国外的同行相比,在技术水平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使模具机械和世界先进水平接轨,我们应该不断增加对外交流。高职模具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我从事模具专业英语教学工作多年,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教学策略。
一、选取实用性、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应用为目的、就业为导向,突出“学中用、用中学”的教学特色。通过精选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牢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
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是顺利阅读的前提,要抓好英语知识教学,必须从以下三方面下工夫。
1.词汇知识。词汇是阅读理解的关键要素。阅读能力的高低和词汇量的多少是密不可分的。英语词汇数量众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取一些办法,掌握尽可能多的词汇。词典是克服阅读中字词障碍的好帮手。通过查词典,学生可以知道某个生词的意思、词性、用法,以及它的同根词的构成、词性和用法。运用词典可以快速高效地理解生词,有利于扩大词汇量。
2.语法知识。学生如果要进行更深透的阅读,还必须打好坚实的语法基础。运用对比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这样,学生就可以排除母语的干扰,把握语言的精髓,增强理解文段的能力。
三、加强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教师的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关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详细观察、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验证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速度能力。
1.培养学生处理母语阅读与英语阅读的能力。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母语阅读能力,他们的英语学习完全是在汉语言文化氛围中进行的,汉语对其英语学习的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是制约的作用。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时,英语的文字符号、语言规则、语法规则、语用原则等与母语的迥异,以及母语的阅读能力和技巧的不足等都会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的提高造成影响。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介绍和传授使用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其与汉语言文化间的差异,提高学生对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了解生活在不同社会背景中的人们的语言特征和文化习惯,减少母语对阅读的影响。
2.加快学生的英语阅读速度。理解是阅读的基础,速度则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根本保证,也是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还是获得知识多寡的关键。教师应通过单词、短语、句子、段落的阅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3.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文章体裁特点的详细分析,使学生熟练地把这些特点运用到英语阅读中,提高理解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专业汉英翻译能力
1.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翻译基本技能除了传统的口笔译和各种翻译技巧外,还包括利用电脑设备及网络设备为翻译实践服务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被认为是提高翻译教学和培训效率与质量的必由之路。
2.教师在讲解译文时要点明并表扬学生的译文精彩之处,对语言能力取得进步的学生要及时肯定。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特长及其弱项等来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积极评价学生的优秀译文,培养学生对翻译的自信心,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像传统教学法那样,让学生被动接受老师布置的任务和“唯一、正确”的译文。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开展适量的翻译欣赏课,或让学生翻译一些名家译过的作品,然后把他们的译文与名家的作比较,并总结心得体会。语料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给翻译教学带来了挑战和变化,主要表现在翻译观念的转变、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翻译课件的开发和教室网络环境的建设等方面,包括研制翻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教学软件,建立多学科翻译语料库、学习者个人语料库。
五、采用科学教学方法和多少种教学手段
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是教师借助单一的文字教材或讲义进行讲授,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是学生缺乏主动性。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用英语阐述工作过程,努力实现“教、学、用”一体化。采用任务驱动、角色扮演,设置典型任务,以任务驱动教学。
教师还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教学效果和兴趣。文字教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培养其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课文录音可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为学生提供有声的材料;带英语解说的生产录像能为学生接触真实、地道的英语语言提供条件,并能加深学生对生产过程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的方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符合语言思维和学习的规律,是行之有效教学手段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适当增加类似的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文化信息,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是大有帮助的。
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第二课堂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英语通常是他们的难题,加之学习内容比较陌生或枯燥,因而不少学生对科技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通过上述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开设外国文化欣赏、应用文写作、英语视听说等选修课,组织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竞赛,定期举行英语晚会,为学生联系一些翻译实践工作,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这些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可以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整体文化和信息素养。
总之,在模具专业英语的教学中还有很多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问题。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创造性教学,进一步提高模具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还是一个需要长期摸索和不断总结经验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翻译通讯,1984,(1).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and the teaching idea, the research of remote education in digital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online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has made certain progress. It becomes the exploration direction that 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to online learning,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online teaching, how to promote students' online learning. Combined with the features of online course desig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uthor's comments on the online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关键词: 在线课程;评价体系;远程教育
Key words: online courses;evaluation system;distanc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11-02
1 在线课程特点
在线课程顾名思义是一种依托于互联网络的远程教育策略,这种新兴的教学策略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为远程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手段。在线课程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同时也给在线课程的设计者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在线课程是否能像传统授课方式那样生动,能否全面灵活的把课程内容传授给学习者,能否很好的监控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考核学习效果。这些问题直接决定了在线课程的设计能否满足教学要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下面就通过几个关键问题对在线课程设计的评价体系的建立进行论述。
2 在线课程评价的关键要素
2.1 开发技术的可行性 技术问题是设计者在课程设计初期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我们都希望设计的在线课程能够提供更多的教学手段和功能,让其更加接近传统的面授课程的生动灵活的效果,但是很多时候技术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这种愿望的实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今年来Web2.0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我们在课程设计上能够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一门课程是否适合设计成在线课程,以及如何设计这个在线课程成为设计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设计一个功能强大的课程固然是好的,但是如果开发成本太高,周期过长就会影响课程的时效性,也失去了课程本身的意义;如果课程功能过于简单,也就不能满足课程的教学要求,在线课程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掌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是在线课程评价的一个关键问题,既要课程满足教学要求又不能在课程设计阶段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以及时间。
2.2 界面的友好程度 对于评价一门在线课程是否符合教学要求,就不能不考虑它的应用性。所谓应用性主要是指在线课程的操作是否简单方便,以及界面是否友好等方面。
在线课程的应用者是面向教师和广大学员,很多用户可能不是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者,甚至有些学员可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因此对于课程的操作可以说是越简单越有效也就越能够让学习者更好的掌握在线课程的使用方法。过于复杂的操作界面可能会给很多学习者带来不少的困惑甚至会导致这些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一门优秀的在线课程应该是将复杂的教学环节和功能融入到简单的操作界面之中。
一般来说,在线课程的界面应该区别于普通的网页的界面,它的界面以简单、清晰、素雅为主要风格。另外在线课程页面的结构也不宜过于负载,一般控制在3级目录以下即可,如果目录太多导致页面之间的跳转复杂就会给学习者带来一种结构混乱的错觉,让学生很难系统而连贯的完成教学环节。因此对于一门在线课程而言,界面是否简介合适易于操作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要素。
2.3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是在线课程的关键,也是评价一个在线课程的主要指标。评价一门在线课程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是看其能否满足课程的教学目标。在线课程设计初期的主要工作就是要详细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并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在线的教学环节。
另外,教学环节是否完整也是评价在线课程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一门在线课程,它的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教学媒体类型的完整。在线课程中应该包括多种媒体,例如,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一门在线课程要尽可能全面的包含这些媒体形式,因为不同的媒体形式能够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同时丰富的教学形式也能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②教学步骤的完整性。虽然在线课程和传统的教学步骤有所不同,但是关键的教学步骤是不可或缺的,例如课程测验、期末考试等等,因此完整的教学步骤应该是包含有这些环节的内容。总体来说一个完整的在线课程的教学步骤应该包括:教学大纲、课程简介、课程知识系统讲解、课程重点难点精讲、阶段性测验、总结性测验、成绩评定等等,个别课程还应该加入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等环节。
需要强调的是,单独依靠任何一门在线课程都不可能完全的、百分百的实现教学目标,因为这里还有很多外在的因素。因此,评价一门优秀的在线课程的教学环节应该是在现有资源配备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目标。
3 获得反馈和评价的方法
3.1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是获得反馈和评价的常规方法,传统的评价体系通常使用这种工具,但是这种方式相较于其他方式的最大缺点就是调查周期较长,从调查问卷的设计到反馈的信息的统计整理最后得出调查结果通常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因此,针对网上课程设计一般不推荐采用这种方式。
3.2 访谈 访谈是一种比较直接获得调查信息的形式,但是这种方式不可能针对大多数调查对象展开,只能从调查对象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个体或人群进行调查。这样势必对调查结果会产生一些影响,使得调查的结论有所偏差。
3.3 在线问卷 在线问卷形式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获取反馈的方式,这种方式对大量的和分散的群体进行调查比较迅速和实用。尤其对于网络课程的在线问卷,即节省了人力物力,又也节省了学员进行调查的时间。同时,在线问卷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随时的统计问卷数据,获得详细的数据分析图表,为课程评价提供有力依据。在线问卷可以放在课程结束部分进行,让学生在通过整个网络课程的学习之后从他们的角度进行客观的评价。在线问卷的问题不易过多,最好采用单选或者多选题的形式。单纯的在线问卷可能无法全面的反映出课程的问题,因此最好采用类似意见反馈信箱的形式配合在线问卷调查,这样可以使对课程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4 总结
综上所诉,对于在线课程的质量评价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新的体系,一个符合在线课程特点的评价体系可以使得在线课程不断的优化,使其更加适应远程教育和在职学生的需求。这一新的评价体系要适应在线课程的几个主要特点,即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动态性、协作性、自主性、多维性、多元化、非线性、整合性[1]等等。只有结合网络课程这些这些特点设计出的评价体系才能切实反应该网络课程是否符合教学要求,是否能够提供给学生合适的教学环境。在这个评价体系的推动下网络课程才可以不断的完善、更新,向着更加适合远程教育教学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骆雪超,项聪.网络课程的特性、构建原则及其构建模式探讨.计算机教育,2004(1).
关键词 多媒体辅助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环境
健康是人类生存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定性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包含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对社会的适用性。”所以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落实新课改精神的必然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也为学校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保障。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体现。如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的重要课题。
1 多媒体技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一种将文字、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融为一体的最理想的教学手段,它能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地显示出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表现的动态效果。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1)多媒体技术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内容充实,形象生动且更具吸引力;2)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直观,便于观察和认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动画、图形、字幕、视频等信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让枯燥无味的心理健康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大大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交流。
2 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动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就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大的空间,把生活中不注意的小事集中播放出来,让学生看得见,听得着,真正做到视听组合,动脑、动口、动手相结合,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如在讲授“预防肥胖”一课时,平时学生不认为肥胖有什么不方便,甚至一些学生还认为肥胖是力大无穷、生活幸福的表现。虽然学校强调坚持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进行预防肥胖工作的宣传,但对小学生说,效果不大。针对这一点,设计运用摄像机,把肥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诸多不方便的地方拍下来,如跑步走路费力、体态臃肿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观察,对这些平时生活中很不显眼的地方通过屏幕放大,使学生发出阵阵笑声,善意的批评使他们明白:不注意饮食,不坚持锻炼身体,肥胖后会带来这么多不方便。同时,教师加以语言描述:在生活中如此,那在工作中不方便的事就更多了,所以要预防肥胖。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容易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愉快。
3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心理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断提高课堂效率。由于小学心理健康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较大不同,心理课更多倾向于活动形式,所以除了运用传统的电脑课件进行教学外,还可以利用多功能电教室的先进设备,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交往、情绪疏导、思维训练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不管怎样使用网络,最终还是要引导学生回到现实中来,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去,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完美结合。
4 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应该充分发挥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多利用电脑技术制作美观大方的宣传资料,多利用远程教育的各种便利,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利用心理论坛、网上聊天室、电子邮件等加强联系、沟通、交流,建立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比如说教师布置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等),然后学生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结合本人经验,加工理解后上传给教师,经过教师对信息的筛选后整合成学习资源,全体学生共享,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为学生可以在学习论坛上或学校建立的聊天室内自由地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一方面宣泄自己的情感、压力;另一方面自己的经验也给同伴以某种借鉴。
5 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积极向上的心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如果一个人经常垂头丧气,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例如,学校网站开辟“心灵驿站”栏目,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介绍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状态。鼓励学生制作美观、实用的心理网页,丰富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心理网页美观大方,内容丰富、科学,是提高访问率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上网选择不同内容进行学习或讨论,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水平和能力。心理网页制作得好,不仅需要较丰富的心理知识,还需要较高的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和审美、创新能力。
6 运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网络如今已经是很多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帮助。可以搭建师生沟通交流平台,拓展师生交流渠道。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给“知心哥哥”写信,诉说心中的烦恼和亟待解的问题。通过网上咨询发现的问题,利用校园网开展家庭礼仪问卷调查与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的真实资料,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这为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数据支持,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性。这种网上问卷与咨询的方式避免了面对面的不适与尴尬,确保了学生的隐私权,这样有利于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与大家交心谈心。
实践证明,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是时代进步与教育发展的要求。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不仅有了理性的认识,而且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强教学实效,并使手段运用与目标培养的融合达到和谐、高效。
关键词: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策略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职业对外语人才,尤其是翻译人才从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了新的要求。翻译教学界认识到传统翻译教学法已无法满足形势对人才的需要,认识到高科技信息化给翻译教学带来的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重新认识翻译在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抓好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同时,认真抓好翻译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素质高、能力优的实际应用型人才。
一、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很多学生的英语基础都相对较差,有的学生入学前由于没有重视英语,词汇量严重不足,尤其是英语翻译能力薄弱,他们掌握的翻译方法非常有限。而教师则普遍采用英语教学、英语操练,目的是提供英语交际的情景,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他们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但这种做法常常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部分教师受制于课本内容,未能创造真正的交际环境。另一方面,现在的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对翻译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没有给学生较系统地介绍一些翻译常识和技巧,学生不能做足量的翻译练习,英语考试也很少有翻译方面的测试。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差异缺乏了解。在翻译过程中往往脱离上下文,孤立地翻译一个词或词组,从而造成翻译不准确。种种原因都导致学生的翻译能力始终处于劣势。
二、高职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的方向
1.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特长及其弱项等来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积极评价学生的优秀译文,培养学生对翻译的自信心,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像传统教学法那样,让学生被动接受老师布置的任务和“唯一、正确”的译文。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重视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语料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给翻译教学带来了挑战和变化,主要表现在翻译观念的转变、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翻译课件的开发和教室网络环境的建设等方面。包括研制翻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教学软件,建立多学科翻译语料库、学习者个人语料库。总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被认为是提高翻译教学和培训效率与质量的必由之路。
3.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翻译课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技能课,测试也应以此为依据,选择恰当的测试方法。目前的翻译测试方法一般分为两类:笔译和口译。但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信息的方式,应将学生置于翻译实际中去,创造场景测试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翻译能力并给以客观的判定。测试时教师要掌握恰当的标准,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的需要,要符合学生的需求,要能反映学生真实的翻译水平。
三、加强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策略
1.适当讲授翻译理论。
教师应通过实例让学生知道怎样忠实于原文,什么是可接受译文。在讲授翻译理论时,既要考虑教学目的,又要照顾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因为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薄弱,在宏观的语言结构转化上不知道正确的思维方向,常运用“语法+词典”法,死板遵从原文的词性、语序和结构。因此,翻译教学的第一步应放在语言宏观对比上,同时配合一些基本理论,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译文意识”,并教以语义分析方法来培养其逻辑分析能力。
2.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由于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来说较差,传统方式的教学方法无法给予学生充足的机会去练习。因此,翻译教学必须变“满堂灌”为精讲多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集咨询、授课、组织于一身的导演角色。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教师在课前要明确上课的内容,向学生交待翻译教学的目的、翻译技巧的组合,以及将要采用的方法,使得他们在总体上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搞“填鸭式”的讲述和讲评,而是尽量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由教师帮忙解决。
(2)教师在模拟环境下要让学生进行有声翻译表演,即口译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模拟实践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表演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体会抓意思的重要性,在实际口译活动中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各种技巧的训练。
(3)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可活跃气氛,而且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能自觉地运用和巩固学会的翻译技巧和理论。学生经过主动的思考达到融会贯通。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工作状态,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
3.加强英汉语言对比学习,加强翻译技能训练。
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在各方面的差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属于主语显著语言,汉语属于主题显著语言。汉语语法呈隐性,重意合,句子呈线状结构;英语语法呈显性,重形合,句子呈枝状结构。英汉在状语的位置、名词和代词出现的频度及表态的先后都有所不同,等等,了解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十分有益。教师还应将翻译训练融入语言教学的各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
4.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翻译也是一门艺术,就好比画画,先抓住事物的轮廓,然后用画笔把它表现出来。同样,译者总是先掌握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风格,再运用翻译技巧用另一种语言把它们表现出来。因此,正确理解原文后,译文的质量如何主要看译者的汉语表达能力。同时,广博的知识也至关重要,对时代背景、文化国情、社会风俗、风土人情、经济政治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帮助理解原文的意思。通过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具体途径有如下几种。
(1)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比如,在讲授某一文体的翻译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译语中相同风格的范文,也可以让他们通过Internet或其它途径来构建自己的语料库,让他们感受名作、范文的遣词、行句、谋篇,并定期、不定期地与学生交流,检查他们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
(2)开展适量的翻译欣赏课,将一些名家的翻译作品拿出来共同欣赏。或让学生翻译一些名家译过的作品,然后把他们的译文与名家的译文作比较,并总结心得体会。
(3)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词典的能力。词典能为学生确定忠实原文或适当创造的基点和标准,以避免译文过分死板或过度发挥。但词典又只是翻译中的辅助工具,不能忽略句子的语境,生搬字词。
四、结语
翻译技能是语言基本功之一,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翻译教学有机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真正使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如果教师在指导思想上能够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并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地、科学地予以体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语言技能无疑将会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2]王树槐.关于本科翻译教学的思考[J].中国翻译,2001.
[3]刘宓庆.论翻译者的技能意识[J].中国翻译,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