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经济管理就业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学毕业生就业面非常广,适合在政府机构、金融机构、高等学校、大中型企业,从事政策分析、教学研究、经济管理、营销等工作,也适合自主创业。
如果具有相关的专业资格认证,则就业层次相对较高。另外,名校经济学专业有较高的升研率和出国深造率。
2、计算机IT行业,作为引领时代的朝阳行业,IT行业的一些高端技术如软件开发、程序设计等发展迅速,导致IT人才的培养速度无法跟上IT行业的发展,每年的人才缺口就达数百万人。
很多人没有被世俗偏见击倒,认为IT只有高学历、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才能学,只要你认真学习,朝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也能收获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就业范围主要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等。不同的方向,以后的发展可能不同。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研究生多年来供不应求,供需比一直在1:10以上。根据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的人才市场调查显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一直排在人才需求的前列。
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电气自动化在工厂里应用比较广泛。最好的是电业局。然后是设计院。最艰苦的胜程局。
5、会计学,会计学是商业的语言,可以通过公司的账面和会计知识来了解一个公司的整体运营状态。通常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都会在就读期间或毕业后参加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的考试,美国的CPA和英国的ACCA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注册会计师协会,很多毕业生都选择考取这两个协会的资格证。
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可胜任各类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服务业、金融保险机构等部门或单位的出纳、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内部审计、财务管理、物资管理、柜员、客户经理等工作;也可从事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财务公司的会计师助理、记账、会计咨询服务等职位。
6、法学,法学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法学思维,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系统法律专业知识;熟悉我国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掌握律师实务、司法鉴定、法医等技术知识的高级法律专门人才。
很多报考法学专业的同学也希望毕业后做法官、检察官、高校教师等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其实,这种工作对同学们的院校背景或学历水平都有相当高的要求。
7、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培养立志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临床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正在稳步上升,医疗行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那么不管是医院的各种医生、医疗保健企业、还是医药产品公司都需要大量医疗人才。
8、设计类专业,设计类专业包含了各种设计专业。主要有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插画设计、UI/产品设计、动漫游戏设计等等各个方面。
就拿UI设计来说,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产品UI设计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美工,而是成为了非常热门的设计专业,好的互联网产品都需要美观大气的设计,一个友好美观的界面会给人带来舒适的视觉享受,拉近人与产品的距离,为商家创造卖点,可以优化用户对产品的体验。
9、外语类专业,外语类专业这包括英语,也包括其他小语种,比如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德语以及一些其他小语种等。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逐渐深入,特别是上海世博会之后,我国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旺盛,应该说其就业前景是乐观的。
从近几年需求情况看,需求量最大的是英语、日语。此外,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的需求也较大。这些语种的毕业生就业较为容易,高层次的外语人才供不应求。有专家预测,小语种将走向热门。
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发展壮大,而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成为高等教育中―支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纯理论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主要是课堂授课为主,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就是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比较差。具体到教学中往往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理论讲述多,学生实习实践少。理论与实践存在着严重的脱节。
(二)工学结合模式。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建筑企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三)松散型合作模式。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不完善,以及外界冗杂的市场环境的影响,再有就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以及建筑行业的特殊性,使其与企业不能够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模式。在这种松散的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将无从保障。
二、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面对市场对建筑经济管理技术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一大批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济、会管理,兼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急需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建筑行业尤其是建筑经济管理方面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不仅使得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定位发生巨大转变,同时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严峻挑战。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因而,人才培养模式是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而现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模式大部分都具备如下特性:
(一)多关注谋生,少关注人生
教育与个人生计的关系始终是人们接受高职教育所关注的重点。因此,把高职教育看作是一种谋生教育,教会学生将来能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取得谋生的手段,这是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之体现。同时我们也不否认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欠发达,谋生才是第一性的。但高职教育如果仅仅满足于对学生的谋生关怀,只注重培养他们适应某一岗位的一技之长,而置精神关怀、心理关怀于不顾,那么当他们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变幻莫测的人生时,就或者会四顾茫然、退避三舍,或者会一蹶不振、自艾自怨,“一技之长”也就难有用武之地。因此,高职教育在注重谋生关怀的同时更要多一些人生关怀。
(二)短期效益性
众多高职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对于各自的定位都具有短期性。高职教育机构短期的目标是把校内的学生学有一定特长之后推向社会,使自己有较高的就业率,从而为接下来的招生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受教育者的目标就更简单,他们大多是想着自己在校内学有一技之长之后,能够在社会上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即可。他们并未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只是考虑到自己短期的利益,自己的未来却是一个未知数。
三、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高职院校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是一个传统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中,有很多成功经验,但缺乏规范化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育途径。学校自行筹划设计课程与实践,缺乏实践验证,在课程设置、教材选取、师资配备、培养方向等方面难免会有偏颇。目前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建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就目前来看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名不符实阶段,现行的一些内容不能足实际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培养建筑经济管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力量,但实际情况是,实践性教学投入不够,没有真正突出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
主要是课堂授课,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就是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比较差。具体到教学中往往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理论讲述多,学生实习实践少。理论与实践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其主要问题是一方面是强于书本而弱于实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将现有的有关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缺乏有机结合的系统特性。
(三)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有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门槛低,不必过多投入教学设施,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实际困难,这就会影响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建筑市场吻合性较差。
高职院校开设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建筑企业管理与发展的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现代建筑管理理念、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能够把握建筑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方向,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从事建筑企业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改进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建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加有效的人才输出能力,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以适应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对建筑行业的需求。在这一形势的感召下制定出能够反映特色、发挥优势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建筑经济管理职业教育体系,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冯伟国,等.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 易兵.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商界,2008.
[3] 高仁杰.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甘肃教育,2005.
[4] 文正东,卢建平.我国职业教育陷入困境原因及出路分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
[5] 胡静.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07.
[6] 高海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若干问题探析.2006.
关键词:校企合作 学生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149-02
Abstract: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s an increasingly fierce trend at home and abroad.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reality,through the depth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take biotechnology specialty core skills training teaching system as the main goal,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plan and constructing new basic and professional combinedteaching system which is integration,multi-level and open,to meet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social service ability of the biologic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in our university.
Key Words: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当前大多数普通高校都采用传统教育模式,主要偏重理论[1,2],在时间方面却有很多不足,无法为高速发展的社会提供综合型人才。生物技术交叉融合了现代生物学发展及其相关学科,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就目前社会发展形势来看,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并不占优势,生物技术缺乏交叉型应用型人才[3]。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4]。校企合作使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在实际操作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也能及时获取最新的技术及理论,培养出交叉型应用型人才。
1 生物技术专业高校校企合作现状和问题
当前科技发展迅速,社会竞争也随之激烈。教育行业、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适应发展趋势,提高就业质量,与企业合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校企合作[5]把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并重,有针对性培养人才;同时,学校和企业共享信息和资源,有效应对社会发展。对生物技术专业而言,实践不仅仅是在实验室做实验,更多的是在企业见习、实习期间实践,实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接轨。但是校企合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学校和企业双方在各取所需方面没有达到很好契合[6]。企业需要资金快速周转,在短时间内要获得更高效益,不愿意在不成熟的技术上花费太多时间和经验,以至于企业对校企合作不积极主动。
2 建立共赢的合作机制
2.1 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校企合作就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机会,学校的教学专家在与企业沟通之后,能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7];教师在与企业沟通之后能够把现实的操作实例讲解给学生;另外,学生也可以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8],不再是纸上谈兵,并且对于自己的知识、能力很好定位。校企合作能真正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的综合型人才。
2.2 校企合作可共同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
当前很多大学生就业与所读专业并不相符,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都不清楚。校企合作有助于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之后,对行业因素也有较为清晰认识,制定出符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2.3 校企合作可共同搭建就业平台
通过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顶岗实习机制推进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校外顶岗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实行战略合作机制,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服务,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并接受学生实习,同时解决就业难和用人难的双重矛盾。
3 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
将生物技术基础与专业课程及见习、实习安排优化整合,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实现“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基础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存在单纯的知识传授和低水平的实验操作等弊端[9],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程知识和实验操作有效结合。
近年来,西华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体系下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如表1)
4 结语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调整办学方向,紧追时代经济发展的脚步,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立一个校企合作的良好双赢模式,为企业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丽萍.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G学院校企合作研究[D].南昌大学,2014.
[2] 娄学辉,王彪.浅析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意义[J].赤子,2013(11):146.
[3] 姜勇,王会岩,李艳.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医学生物技术专业应用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2(9):135-136.
[4] 石建,李仁山.高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5(2):55-57.
[5] 孟大伟,汪庆华,刘伟.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不断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J].中国电力教育,2009(4):175-176.
[6] 张长生.校企合作困境分析及改进探析[J].华章, 2010(4):66,68.
[7] 田娟荣,刘婷婷.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12(1):80-8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传统手工会计
一、会计电算化行业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务会计实物中的简称,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企业的管理日趋科学化、现代化,会计电算化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社会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财政部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指出“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全国有一百万以上的人从事会计工作。而近年来会计行业的一个新变化是,会计人员不仅要懂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方式,更要熟悉会计电算化的操作。许多个人企业和小企业从此不再需要雇用簿记人员。这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开设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加大。在举办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期间,为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的招聘岗位将达到43.6万个。其中,需求排在前10位的专业分别是:市场营销、销售、公关;计算机、网络;财务、金融、审计建筑;电子、电器、通讯;教育、培训、家教;机械、设备维修;外语、翻译;经营、管理、策划;人力资源管理、行政。前10位专业的招聘数量占招聘总数的70.5%。
从专业类别来看,市场营销等专业仍然是人才市场供求的第一位,求职人数和招聘职位数基本持平。从全国情况来看,财务、金融、审计(含会计)专业就业前景排在第三位,我们通过对会计电算化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起点低,加之国家税制和财务的要求,急需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这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一次非常好的机遇。所以,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
三、会计行业相关单位介绍及实地访问
本次以调研会计相关单位对会计电算化行业的认知见解以及对求职者的要求为主要内容,从中深入分析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下的会计电算化行业需求与要求。本次调研通过对三家不同层次水平的单位进行访问以及问卷调查,得出以下分析:
(1)人才需求量情况。据调查研究显示,近来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较为旺盛的状态,在各地的招聘职位需求排行榜上,财会类专业一直处于领先。根据浙江省工商局公布的数据,近五年,每年新注册的企业在20000家左右,按每个企业配置1-2名会计人员计算,这些新增企业每年需要增加3万名左右会计从业人员。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需求意愿较强,九成单位有长期需求。
(2)学历需求情况。本次针对企业的学历需求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企业在招聘财会人员时学历不再是唯一的准绳,公司更为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从回收的有效调查表来看,中小企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成为了这类企业人才需求的主体。
(3)岗位需求情况。在各类企事业及金融机构中,毕业生中小企业及基层金融机构(如分理处等),一般对专科毕业生较欢迎。而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及大型金融机构,要求人才学历层次较高,一般要求是本科以上毕业应是财务会计专业未来就职的主要方向,这部分企业组织数量占绝大多数,市场前景广阔。
四、会计点算化职业技能需要与行业要求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会计点算化人员知识结构的不断调整,会计管理职能的不断深化,以及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渐深入,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与补充不论是对于会计职业的发展,还是对于会计人员个人的发展都日趋迫切。通过对湖州市南浔镇财务部门的访问、调研以及相关信息的搜集,对于会计电算化行业相关技能要求现得到以下个人见解。
(1)树立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专业素质和自身素质。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从传统的会计转向计算机网络会计,能编制财务预算,对系统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设计、编制各种内部报表,审查管理方案,能理解系统输出的信息并应用于实际决策,利用计算机系统来编制所需的财务报告,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各种信息咨询等。网络经济时代的财会人员应精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及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法律规范,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2)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培养利用网络技术熟练进行业务处理的能力。在计算机网络化的环境下,会计人员作为重要的信息用户,将会参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计,那么就需要会计人员去学习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并懂得计算机网络会计的分析与设计技术。计算机网络在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黑客及病毒的侵袭等,因此还要有专职的财会人员进行系统维护,以保证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关键词】教育供给/教育股份制/二级学院
【正文】
一、高校扩大办学规模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1.解决教育“卖方市场”现象是全社会的迫切要求
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综观世纪之交的国内外形势和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郑重地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并明确指出: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必须坚持以教育为本。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高校办学模式,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在办学规模和经费有限的条件下,为社会培养了千百万优秀人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之后,进一步的目标就是要追求社会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由于教育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决定了教育将成为具有最广泛公众基础的、最具生长活力和潜力的伟大事业。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但是在我国,与一般商品市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现在教育的供求关系仍然体现为供给不足,需求旺盛,以及需求层次高移化和高层次教育短缺的矛盾十分严峻。统计资料表明: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我国中学生占相应年龄组(12—17岁)的人口比重只有56%,低于世界120个国家61%的平均水平。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大学生占相应年龄组(18—22岁)的人口比重只有2.4%,加上成人教育、电大等,充其量也不过4%。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只有8.42%,而日本在1992年时,大学升学率已达56.6%。上海市教科院于1998年7—9月对上海市民的教育需求进行了专题研讨和市场调查,调研结果显示:上海市民对其子女的未来教育期望呈高移化倾向,强烈希望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在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下,虽然大多数家庭对于教育的投资额度较为有限,但是在居民储蓄中,仍有一部分可以投资于教育。在东方人的传统观念中,素以高度重视子女教育而著称。尤其是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越来越多的家庭把子女教育放在家庭投资的首要位置。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的成功成为最好的例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的潜在价值是无限的,现在对教育投入一分,未来会在社会进步和个人事业发展中收获十分。许多家长认为,不仅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限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预期收入,而且学历和文凭也是子女未来择业和择偶的重要砝码。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全日制正规的本科教育是高校主要的办学模式,但是按照现在高校所能提供的办学规模,还满足不了社会广泛而又迫切的教育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投资办学将成为教育模式多元化格局中一种必要的、有益的补充。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开发社会投资办学潜力的可行性分析
要想扩大办学规模,就要增加资金投入。教育是一种要素投入巨大、投入产出效率较高的特殊产业。目前,我国在教育上的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办学经费主渠道——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严重偏低。90年代以来一直低于GDP的3%,并呈逐年下降态势,不但低于90年代的5%的世界平均水平,就是距离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4%还有相当距离。由于在短期内大幅度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可能性不大,因此在财政之外开辟新的筹资渠道就成为支撑教育事业继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分配政策向个人倾斜,居民个人金融资产迅速增长。到1997年底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4万亿元,加上手持现金和其它有价证券,个人金融资产超过5万亿元。在这些个人金融资产中,虽然大部分存款集中于少数先富起来的人手中,但对于大多数城市工薪阶层、私营业者和一部分农民仍有意向把一部分储蓄存款投资于子女教育。只要正确的政策引导,就有可能使其中一部分存款份额转变为教育投资,从而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以教育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90年代以来,非公立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已从实践上证实了其可行性。国务院总理朱róng@①基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凡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办学形式,都可以大胆试验,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可以迈出更大的步伐。
二、高校创建股份制二级学院是扩大办学规模的有效途径
1.股份制二级学院的含义
所谓股份制二级学院是指普通高校和社会团体、企业、个人按照股份制模式或合伙形式筹措教育经费而创办的或附属于普通高校的具有制度创新(包括学院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筹资体制等)和新的运行机制的学院。它的组织特征表现为:由多个投资人以认购股份形式联合出资设立的学校。
2.股份制二级学院的办学模式
资金筹措机制:教育在我国一直被视为一种主要由政府支出的公益性消费事业,长期执行国家办教育的计划体制。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一方面使教育投资不足,经费短缺。另一方面教育不计成本,浪费严重。高校存在着学非所用或者学不适用的结构性人才浪费。教育虽然不作为一种直接的生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但它传播、生产、积累知识,启迪人的智力,开发人的劳动能力,提高生产效率。所以说教育是一种间接的、深层次的生产要素,是一种投资的行为。股份制二级学院能够极大地调动公众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使全社会教育投资的整体能力大大提高。高等院校,蕴含着巨大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但缺少必要的启动资金,如果能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收其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按照股份制运作模式投入二级学院中,重新配置教学资源,市场供给的潜力是相当巨大的。为了保证高校对其所属的二级学院的控股权,高校应作为投资主体,以品牌、师资、设备等资产投入其中,其所占股份至少不低于51%。其余股份或来自企业经营资产或个人金融资产。除高校以外出资比例最高的企业或个人拥有二级学院的冠名权,从而增强社会各界投资办学的积极性。由于教育具有投入巨大的特点,当股份充分细化时,兴办这种股份制二级学院,对单个投资人的资金实力的要求几乎可以不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从而具有了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价值。要想维持二级学院的资金正常运转,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成本补偿机制,教育成本补偿来源于三个渠道:首先,来源于学费收入。现在人们已十分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并愿意为接受高等教育付出成本。由于股份制的组织形式使二级学院不存在还本的压力,这就使它可以将收费水平定得较低,由此实现的良性循环使学校的学杂费收入呈稳定增长的态势。学杂费标准可根据教育成本、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承受能力确定一个适当的额度。其次,来源于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所以用人企业应为培养人才的二级学院补偿成本。最后,来源于增资扩股。一方面,教育是最具潜力的产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另一方面,由于股份制产权系统开放性,二级学院的股票可以象高科技股份制企业一样上市,并可增资扩股,使得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投向教育这个既有社会公益性又有较高投资回报率的产业。
管理体制:这种股份制二级学院要求学院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从而使学校办学自有了制度保证。学院可以成立股东大会、董事会,按出资比例享有相应的经营决策权。凭借《公司法》的法律规范割断了投资人与学校之间的直接联系。任何投资人都不得以个人身份直接干预学校活动。从而化解了普遍存在于中国民众潜意识中的“所有权情结”。高校作为投资主体应对二级学院行使主要的日常管理权、投资决策权和收益分配权。二级学院的院长应由董事会任免,实行院长负责制,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可采用聘任制,以高薪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这些教师可以来自于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二级学院的管理要体现出“激励机制”,从院长到普通员工都应恪尽职守,否则要面临众多候选人的挑战。
培养模式:高校本部仍然坚持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学术型和研究型的科技人才上,学生就业取向为大学、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部门。而高校二级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面向国家需要,坚持为社会服务,培养模式定位在本科教育为主,培养实用型、服务型技术人才,这些在人才市场上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可以为众多企业、公司、机关、学校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二级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应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学科设置上选择需求广泛的专业,如计算机、电子、自动化、英语、经济管理、生物、车辆工程、新闻传播以及法律等专业,专业设置应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而作出相应调整。为了鼓励学生进取,二级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可以保送入读校本部的研究生。一方面二级学院是人才培养基地,另一方面是科研成果孵化和开发的基地。高校校本部的科研成果可以利用二级学院实用型技术开发人才使之转化为生产力,中国传统的科研体制导致投入大量科研经费而研制出来的成果一经鉴定以后便束之高阁,而国外的科研成果会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产品,创造出经济效益。许多高科技产品的生产要求由高素质的技术型劳动力和管理人员来完成,美国一位专家指出,日本人的成功大部分是由于他们的蓝领工人懂得高等数学,看得懂复杂的图纸,并能从事先进的技术工作。这样,坚持走产学研一条龙的道路,才会是二级学院得以蓬勃发展。二级学院的研发机构不应拘泥于某一形式,重点是建立校本部和二级学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使二级学院成为连接知识创新、传递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上下游产业的纽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招生录取体制:高校的股份制二级学院与校本部实行捆绑式招生,也就是说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表时,在重点大学第一志愿里可以同时填上某大学的校本部和二级学院。这样在录取时,如果考生分数达到校本部在当地调档线,则入读校本部。如果考生分数在校本部和二级学院调档线之间,则可入读二级学院。通过这种捆绑式招生录取体制,既可消除考生报考名牌院校的恐惧心理,提高校本部生源质量和数量,又可以满足考生教育需求层次高移化的要求,使更多的学生入读名牌大学(包括本部和二级学院),接受名牌院校学术和文化氛围的熏陶,利用Internet网共享名牌院校的教学资源(如图书馆),并可接受来自校本部资深教授的指导和培养。这对于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就业前景:过去,人们认为采取股份制办学模式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就业问题。现在看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这一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让青年更多地接受高层次的教育,不但可延缓就业压力,减少就业风险,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不仅自己就业有利,而且还有可能更多地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证明,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发动机,是知识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源泉。许多国家带动国民经济的高科技领域,无一不是依托于大学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就是在硅谷发展中起了核心作用,麻省理工学院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清华、北大、中科院也为中关村电子产业的腾飞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级学院的毕业生就业采取双向选择的模式。二级学院的投资者,如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可以优先获得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生还可以供职于本院教学、管理、研发等部门,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二级学院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
3.高校创建股份制二级学院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的投资价值体现在知识经济化和产业化以后,知识的价值不断升值。这种升值使整个社会对教育产业的投资欲望更加强烈。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还不能够满足目前人民的需求。因此高质量、有特色的教育将成为热门商品。这样就能吸引个人、家庭、企业和社会都积极地有选择地进行消费性教育投资。从而使教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创建股份制二级学院既可以通过对教育实行产业化经营来提高办学效益,又可以把那些重复性投资的资金吸引到教育上来,还能使办学者在对教育的有效经营中获得一定的利润。虽然教育经营利润不同于企业经营那样可以把除掉公积金、公益金后的全部利润分配给投资者,但教育经营利润适量作为投资者的投资回报应在情理之中,这种投资回报应理解为股份制二级学院为了获得资金这样一种办学资源必须向资源所有者支付的成本。
教育是一项兼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教育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将我国极为丰沛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利资本。现在每年高等教育潜在收益达250亿元,如果教育成为产业,不仅自身蕴含着巨大的财富,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教育资金融通市场、教学仪器市场、教科书市场、教育建筑市场、文化、体育用品市场、电子音像教材市场以及校办产业市场等。
织梦好,好织梦
4.二级学院的质量评价观
高校二级学院创办成功与否,要看这一扩大教育供给的办学模式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满足人们对教育广泛而又迫切的教育需求,培养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是否具有强劲的竞争力,总之,二级学院所创造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最终的衡量标准,纵观二级学院的办学模式,有以下四点足以证明其办学质量是有保证的。
(1)由于前文所提到的采用捆绑式的招生录取体制,消除考生报考名牌院校的恐惧心理,不仅使高校本部的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而且也使二级学院的生源质量有了可靠的保障。
(2)二级学院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优胜劣汰”的竞争局面和学生支付一定的教育成本的机制,成为学生刻苦学习、尽快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原动力,大大促及二级学院的学风和浓厚的学术氛围的形成。
(3)二级学院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主,专业设置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培养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如电子、信息、建筑、汽车、生物等产业,同时也要培养会计、法律等需求量大的服务型人才。这样就保证了二级学院的特殊产品——人才能“适销对路”,并具有强劲的竞争优势。
(4)一方面二级学院能缓解教育“卖方市场”现象,增加教育供给,促进知识的传播、提高民族素质,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将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创新能力,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即教育可以间接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使教育形成良性循环。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建立二级学院的政策措施
2005年4月14日到5日,改革开放27年以来第一次由国务院出面主持的全国流通工作会议召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直接涉及到改变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问题,流通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的先导性产业。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包括现代流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迅速增加。2005年7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无锡召开了全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并制定了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纲要》和《若干政策》。《实施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了全省服务业的发展目标[l]:到2010年的五年时间,总量实现倍增、布局相对集中、结构明显优化、功能大幅提升、保持在全国服务业发展的领先地位,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力争在2004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4年的31%提高到40%左右。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全面部署,对全面提升江苏经济发展的现实竞争力,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来说,对其发展也将会带来很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因为工商管理系各个专业都是培养现代服务业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就业前景必然无限广阔;相反,工商管理系如果墨守成规,不思奋进,按传统的服务业培养人才,与现代服务业的需求相脱节,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萎缩,甚至被淘汰,要办好工商管理系,必须首先要了解现代服务业的范围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培养现代服务业管理人才的特点和规律,并以此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我院的优势,避开其劣势,制定有效的战略和策略,采取符合实际的有效措施,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求得工商管理系的生存、壮大和发展。
二、现代服务业的范围、特点和作用
(一)服务业的范围
服务业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一般指第三产业。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090()4一2列出的领域主要有:招待服务(如餐厅、旅馆、旅行社、娱乐场所、广播、电视等),交通(如公路、铁路、海运、电讯、邮局等),卫生服务(如医院、救护队等),维修(电器、机械、车辆、建筑、计算机等),公用事业(供水、供电、能源供应、消防、治安等),贸易(批发、零售、采购商、营销、包装等),金融(银行、保险、抚恤机构、地产服务、会计等),专业服务(建筑设计、测量、法律、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管理、咨询、培训和教育等),行政管理(人事、机关服务等),科学服务(探索、开发、研究、决策性支援等)。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不可能涉及到服务业的方方面面,其专业包括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国际贸易、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都涵盖在服务业之中。
(二)现代服务业的特点
从经营管理角度考虑,与产品的经营相比较,单纯的传统服务有以下主要特征:(l)无形性—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是抽象的和无形的,让人不能触摸或凭肉眼看不见其存在;(2)不一致性—服务是不标准的,其构成成分及质量水平经常变化,很难统一界定;(3)不可分割性—服务的产生和消费是同时完成的,也就是说,服务人员提供服务的过程与顾客消费过程同时进行;(4)不可贮存性—服务不可能像有形产品一样被贮存起来,具有时间的制约性,“生产”出来的服务如不当时消费掉,就会造成损失;(5)缺乏所有权—服务在交易完成后便消失了,消费者并没有“实质性”地拥有服务。
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发展起来的,是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它具有服务业的基本特征,但与传统服务业相比较,更具有高科技含量与技术密集型的特点。例如现代物流就是一种融高新技术为一体的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
(三)现代服务业的作用
根据美国国家统计部门确定的数据,不仅在美国,而且在许多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服务业的比重都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3至314,而且在大型的制造业、农业和采掘业的大型公司内部还有一个隐形的服务部门,即所谓“内部服务”[zJ。服务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就业富民的重要渠道,是国家和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升级和降低成本,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现代物流是以网络、通讯、计算机等为载体,它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产品的直接成本,据有关统计显示,约占总成本的10%,产品的制造时间,约占从生产到消费总时间的5%,其所对应的90%的价值成本及95%的时间成本,是在储存、装卸、运输、包装、销售等作业过程中消耗掉。所以现代物流被视为继人力、资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它对于实现经济高效运行,提升企业生产和效率,降低商品流通成本,进而增强工商企业乃至国家经济核心竞争力,调整国家和地区投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现代服务业管理教育的特点
(一)中国管理教育的历史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系统地进行管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已有近百年历史,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内容和方法[3]。解放以后,我国的管理教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至1966年,可以称之为学习前苏联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这一阶段在我国的工科院校中,设有管理系,以生产作业管理为主,在财经院校中设有部门经济管理专业。这一阶段是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全面学习前苏联,请苏联专家来讲课,帮助培养师资,用前苏联的教科书。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为理论基础,“大道理”讲的多,实用性比较差。第二阶段从1966年至1977年,可以称之为管理教育的废弃阶段。由于,认为管理教育没有用,全国工科院校的管理系和财经院校几乎全部停办。第三阶段从1978年至1994年,称之为重新起步阶段,在工科院校中设立管理工程系,财经院校全面恢复,管理教育开始升温,发展势头很猛,许多管理专业都成了热门专业。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开始学习和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当时由于经济体制的差别,很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并不适用。第四阶段从1995年至今,可以称之为应用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对外进一步开放,消化、吸收了大量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并努力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工商企业中应用。进人21世纪以后,我国加人了世界贸易组织,各方面与世界接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使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变动导致了管理教育的发展和变化。适应变化并做出相应的能力的改变,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竞争优势。
(二)现代服务业管理教育的特点
国外学术领域里,对服务管理的研究比对制造业管理的研究要落后许多。中国的服务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相比,存在巨大的落差。而中国的现代服务业管理的研究和教育,应该说刚刚起步。当我们考虑提高现代服务业管理教育质量时,首先应从现代服务业经营管理特点出发,了解现代服务业管理教育的特点。现代服务业管理教育的特点重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l)培养敬业精神。由于服务业具有的特征,决定了对服务企业来说,最困难的是将服务质量进行定量描述和进行如实的评价,从而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产品可以标准化生产,可以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但对大多数服务来说,很难进行标准化的质量控制。所以培养现代服务业管理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踏实肯干,与他人合作的敬业精神,要使学生成为视野广阔和很强的现代服务意识的管理人才。
(2)培养创新和灵活的思维。和现代制造业一样,现代服务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化,诸多因素促进服务管理的不断变革。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的胆识和本事。现代服务业比制造业创新和创业的机会多得多,学习工商管理的学生,有可能将来在现代服务业中自我创业,成为“老板”。同时,必须认识到,服务业管理教育与其它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教育不同,有其科学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学习管理经营决策的艺术。所以必须培养学生灵活的策略思维。
(3)掌握和吸收服务业管理的现念。现代服务业有别于传统服务业。例如过去的运输业、仓储业、货物业等等所熟悉或被视为当然的经营指南,现在已经遭受了质疑或修正,发达国家已告别了“运输时代”,进人了“现代物流时代”,许多新的现念不断涌现,新一代的服务业管理人才,必须掌握和吸收先进的现代服务理念。
(4)掌握现代服务业先进的经营方法。现代服务业以千方百计满足客户要求为宗旨,其经营方法层出不穷,永无止境,因为顾客的需求永无止境。所以现代服务业教育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努力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管理经营方法,与国际接轨。这是培养新一代服务业管理人才的重要内容。
(5)掌握和应用一定的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现代服务业有着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信息技术直接推动了服务业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化。传统服务业以体力为主,现代服务业以技术为主。所以与传统服务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现代服务业管理人才必须掌握并能熟练应用一定的信息技术。
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提出的“倾心培育国际化、职业化、个性化的各类高级应用型人才”川,在工商管理系的具体体现就是根据上述现代服务业管理教育的特点来培养现代服务业的管理人才。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提出的“素质加能力加专长”的人才培养观念,具体到工商管理系,就是体现在“现代服务业的理念加现代服务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加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手段加一定的专业外语”。这样的素质和能力,在现有传统服务业队伍的大部分人中是不具备的。这样培养的人才,正是现代服务业现在和未来发展急需的人才。
四、办好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的对策
(一)工商管理系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是专二招生的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相比,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优秀教师人数比较少,学生来源高考分数低,而且这些学生基本上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好,都是独生子女,相对怕吃苦,自我服务意识比较差,要他们成为具有很强的为他人服务意识的现代服务业管理人才,这是很不容易的。同时工商管理系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不足,硬件设施也欠缺,要完成培养现代服务业合格的高、中级管理人才的艰巨任务,从而不辜负家长和学生的期望,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社会需要,是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工商管理系也有自己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民办院校机制的灵活性,可以主动地去适应经济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我们可以完全摆脱传统管理教育和传统服务业观念的影响,完全可以根据现代服务业的需求特点来设置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聘请专职和兼职教师‘。至于学生高考分数低、素质相对比较差,这是事实。但应该看到高考成绩有许多应试教育的痕迹,并不完全代表学生的潜能。而现代服务业管理人才绝对不是在应试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国内外很多优秀的管理者、成功的企业家,有可能文化水平不太高,有的甚至没有进过大学的校门,但是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了经营管理的艺术,所以获得了成功。相反,学历高具有应试能力的人,并不一定就有很强的管理才能。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现在是专二招生,学生肯定分数比较低,但是只要培养方式得当,按照服务业管理教育的特点来培养,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能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合格管理人才。
(二)工商管理系的奋斗目标
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的奋斗目标是办成民办高校中一流的工商管理系。通过今后几年艰苦努力,使现代服务业管理教育逐步走向成熟,在硬件设施、教学质量等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做到培养目标明确,突出现代服务业管理的专业技能,并形成自己的涉外物流管理、涉外会计以及酒店管理的优势专业。如果与公办院校相比,虽然我们的学生高考分数比他们的学生低许多,但通过三年的培养,要使我们的大部分学生的能力超过公办院校中等水平的学生。
(三)办好工商管理系的对策
1.教学计划
根据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和现代服务业教育的特点,工商管理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掌握先进的现代服务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掌握现代服务业先进管理技术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阁。教学计划中体现如下特点: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2)加强信息技术能力训练。各个专业与计算机有关的课程有七门课,主要是计算机应用基础、vB、电子商务基础、网页设计制作、网络数据库、各个专业本身的信息系统与实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3)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各个专业都开出职业认证课,使学生能拿到各个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4)加强外语能力训练。三年外语不断线,专业外语上两学期,使学生能阅读本专业外语书籍。(5)加强实践和实训课教学。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2.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减少传统的满堂灌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大力提倡案例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3.教师
本系现有教师无论是数量和质量,与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相比,都有较大的距离。今后对招聘的教师,最低要达到研究生或重点大学本科生,鼓励在职的教师读在职研究生,使本系教师都能逐步达到研究生的水平。对年轻教师加强师德教育。同时要提高教师待遇,从而才能稳定现有优秀教师,并能吸引校外优秀人才到本系工作,建立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
4.教材
全部使用国内大的出版社组织出版的优秀高职高专教材,杜绝使用国内外研究生教材。
5.建立教学实习就业基地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办好“锦江之星班”,稳固和发展与锦江之星旅管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的定单培养关系,努力开拓与更多的知名企业建立稳定的定单培养关系。
6.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工商管理系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自我封闭完成不了艰巨的教学任务。工商管理系的管理是开放式的,必须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各种资源,为本系培养现代服务业合格人才服务。例如,提高学生计算机和外语能力,有赖于本院的信息系和外语系。如工商管理系教学资源配置图所示。
7.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求得工商管理系的长足发展
百年来无锡工商并重,创造了创业创新的辉煌历史,出现了近代无锡工商共生共荣、百业兴旺的局面。最近几年,无锡工业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生机勃勃地发展,取得了诱人的成绩。《福布斯》中文版8月26日正式公布的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无锡排名第二,江阴、宜兴也首次上榜[6j。在“十一五”期间,无锡将推进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例如总投资20亿元以上的江阴港区物流中心项目,总投资20亿元的无锡新世界国际服装城,总投资20亿元的亿丰国际数码港等等,无锡将被建成苏锡常都市圈的服务业高地。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身处无锡,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必须全方位利用无锡现代化服务业高地的优势,使我院工商系得到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