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学习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单学员小档案】
姓名:张同学
年级:新初三
就读学校:太原市和一中学
听课时长:101天(时长126小时)
进步情况:语文由78分到88分,英语由80分进步到87分;班级排名由23名进步到15名,年级名次由231名进步到181名。
最喜欢的老师:李丽娟老师
这次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一个对我来说还比较满意的成绩,在年级中进步了50名,班级进步了8名。语文和英语进步还算比较大,所以和大家分享一下语文和英语的学习方法。
语文需要提前学习
对于语文我可能不太擅长,因为从小我就不爱看书,对文学接触较少一些。但在语文课上,老师教的内容,讲的方法,都认真听了,有的同学大概和初一的我一样,觉得语文阅读对自己来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成为了语文学习上的障碍。但在初二,我找到了一个方法,就是赶在老师讲解之前学习。在寒暑假期间,要是用大量的时间做好一件事,你的假期就不算荒废。在语文方面,我会利用假期的时间来提前背记下个学期要背的课文或是诗词,这样开学后就有时间去复习老师在课上讲的内容;第二,安排时间听简单学习网的课,听一听老师讲解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在开学以后,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老师不仅是在讲课文更是在帮助你理解,只要抓住课堂和假期的时间,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英语必须得背
接着再来谈谈英语,在英语方面,没有多余的,就一个字:背。老师在课上讲的词和词组,以及延伸拓展的短语,再加上必要的语法句型,只要你能记住,考试做题没有什么能难住你。在假期,同样要把时间利用起来,最要紧的就是背单词,单词是英语的根本,没了根本,什么都是空的。
假期的合理安排
我多次提到了假期,是因为我认为假期是超过别人的绝佳时机,也是弥补自己不足的最好机会。别人玩,你学;别人学,你还学;两个月下来,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成。
对于假期,我来说说我怎么过,暑假是养精神的好时候,要早睡早起,万万不能熬夜;其次要在假期开始之前,详细的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将要做的事,怎么做,什么时候做,做到什么程度,要有个计划。
一、善待学生--开启学生自信心的前提
体育学校的学生因为运动训练等方面的原因,部分学生的文化学习成绩并不理想,那么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不能看死或看得太重,要善待学生,寄以期望,使他们满怀信心地成长。
第一要给学生以真诚的爱。"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给学生真诚的关爱,学生就会情绪高张、思维敏捷、信心增加、乐于交往。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个人尊严,不使用恶语中伤学生,对学生不表现出失望或无奈的态度。特别是对一些学困生,教师应该理解、宽容、激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不放弃,从而相信自己的价值,坚信经过努力"我能行"。
第二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孩子最大愿望是得到赏识。"给予孩子赏识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促使他们走向成功。教师要用欣赏的目光关注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学生答错时,教师要想方设法把错误思路引导到正道上,要热情期待,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对,也应该给予肯定,并用激励的语言,鼓励的眼光给予帮助,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学生都毫无遗憾的"体面"地坐下去。使他们感到自己受到信任,从而克服自卑,树立信心,激发渴求知识的情感,产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要寄予学生适度的期望。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都是有害的,只有期望适中,才有助于树立与巩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规律和智力水平,区别对待,并根据实际提出不同的目标,让个学生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以增强其自信心。
二、体验成功---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根本
"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屡遭失败容易导致学生的自我否定,产生认识偏差,认为"我不行"。实践证明"成功是成功之母",更加符合成长中学生的实际。因为,当学生取得成功后,因成功而产生的自信心可以成为追求新目标、新成绩的新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因此,体验成功是培养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1、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成功的机会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作为教师应该珍惜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不断地让学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
其一、应面向全体,根据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背景来设计教学,创造条件尽可能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笔者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借鉴其他老师的成功经验,采用了"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教学尝试,取得一定的效果。所谓"低起点"就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水平,把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确定为教学起点。例如,"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一课的教学,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能体验到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存在,而且已初步建立了平行四边形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我从生活实际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先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平行四边形,再让学生判断课本中的一组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哪些不是,为什么?然后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小步子"就是把教学要求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循序渐进的层次系列,把产生挫折事件的频率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使学生层次有进步,处处有成功,不断提高自信心。"多活动"主要是针对体校学生注意力稳定性差的特点,变教师大段讲解为师生交替活动,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而且大大增加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快反馈"是指在每一层的教学中,既有教师的讲,也有学生的练,还有教师的评,更有学生的问和评。这种及时的反馈,可以把学生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学生受到鼓舞,验证其自身的实力,提高自信心。
其二,关注差异,因材施教。我们要看到学生认知、理解和各种能力所表现的差异,并根据差异水平实施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和竟争的机会,都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获得成功的体验。一般来说优秀生多是屡获成功者,他们都具有较强的自信心,所以对优秀生要善于维护和保护他们原有的自信心,并不断为他们创设新的起点,适当安排些提高题、综合题让优秀生选做,使他们取得新的成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而学困生多是屡遭失败者,他们几乎都缺乏因自信心。因此对学困生应加倍呵护,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条件,使他们也能成功。
2、教给方法,让学生具备获得成功的能力
策略方法的应用能增加学生成功的机会,使之有更多的积极体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在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的学生一般都有较高的自信心,因为他们拥有某种完成任务的手段。另外,方法和策略运用下的成功一般会引发高自信,因为成功是学习者有效的控制下取得的,学生一般将之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在失败的情况下,他们则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策略方法不当,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度的调整,才不至于让学生失去信心。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法的指导,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如分析法、综合法、估计、猜想等方法。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数形结合"等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法"可依,有路可寻,提高成功率。
三、恰当评价---提高学生自信心的助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所以,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给予恰当评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比如,对学生数学作业的评价,对于做得好的同学评优,甚至贴上美丽的图案,对于做错的题,在旁边给予适当的指点,写上一些鼓励性、期望性的语言。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自信心,使他们学得有奔头。另外,还可提倡无劣等评价。对于学生的操作、表述,应以鼓励和赞许,即使学生表述不完整或不正确的,对于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也给予肯定。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素养主动性
一、要重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氛围的营造,提高小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
在小学课堂上,教师要营造什么样的教学氛围才能吸引小学生的积极参与呢?可以从那些容易吸引学生关注的学习内容入手。例如,对于互联网,小学生们就有浓厚的兴趣。其实,他们在家庭中,在很小的年纪就已经接触到了互联网,在互联网上有很多的视频资源,小游戏等,学生们在家经常就可以自由的选择。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也可以从这一个方面入手,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进而引导着学生们学习一些教学中需要讲授的理论和操作知识,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有一个加全面的认识。所以,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对于这门课程也就有了更多的亲切感,而且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融入一些更有难度的内容,通过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小游戏,进一步地让他们认识到,互联网世界背后的代码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从而让他们产生一种创造的欲望,给学生介绍一些适合他们这个年龄的具有创造意义的小游戏活动。例如,学生们非常喜欢的游戏——我的世界,教师就可以在课上适当地给学生讲授一些该游戏的具体玩法,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游戏水平,增强他们在游戏中的成就感。
二、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根据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我们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要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而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在理论知识的辅助下,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让知识的学习变成实际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以注重培养所有学生的实际能力作为教学的总体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要逐渐地熟悉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特点,操作的基本方法。并且,逐渐地熟练操作。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他们充分享受利用现有的能力进行创新创造的快乐。
三、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及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能力
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和主导者,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要不断适应新的技术变化的节奏,学习新的操作方法和理念,学习新的软件,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创新的元素,给学生更加鲜活的课堂。当前这样一个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专业能力方面,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要不断学习充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要不断地夯实理论基础,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并且在信息技术的大框架下,进行适当的创新。要让自己的教学因为创新的带动而变得更加有活力。能够让小学生在创新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得到更多灵感的激发,得到更多学习欲望的启发。
关键词 弱势学生 焦虑心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Disadvantaged Students' Psychology in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Learning
QIU Yue
(Zhejiang Jiande Hangtou Middle School, Jiande, Zhejiang 311612)
Abstract In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process,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by showing a strong psychological changes caused by learning anxiety, more and more obvious with increasing grade. Students show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in many negative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anxiety disorders is becoming one of the largest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process emotion. After my year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learning disadvantaged students in follow-up observations, 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 explored and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performance of disadvantaged students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in common, in-depth analysis of its causes,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from endowed with love, of patience, perseverance held to discuss three aspects of disadvantaged students to ease anxiety,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efficiency of mathematics.
Key words disadvantaged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nxiety; countermeasures
1 弱势学生焦虑心理的成因
1.1 数学学科的特点导致焦虑
初中数学是中学学习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也是学生学习中感觉最难的学科之一。由于数学学科具有严谨的逻辑性、较强的连贯性和高度抽象概括性,使用的语言形式化、符号化,而这正是数学学科的特点,因此先行知识没有学好,就会直接影响后继知识的学习,从而形成新、旧知识的断链,使其间不能形成有效的网络体系,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造成知识结构残缺,最终给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开展带来困难,使得这些学生的学习数学能力越来越远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1.2 学生心理发展与数学课程难度之间的不协调
弱势学生往往在兴趣、恒心、专致等非智力因素方面表现出相当的不足,非智力因素欠缺的学生,往往会随着数学课程难度的加大,而产生严重的数学学习的不协调的状况。在课堂中,非智力因素欠缺的弱势学生习惯于教师把知识咀嚼后再去学习,遇到困难总是喜欢依赖于别人给予解决,碰到稍复杂的问题就不愿意主动思考,坐等老师讲过程对答案,从而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缺乏主动性,缺失恒心,使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数学知识的发展间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焦虑心理。
1.3 多方高期望与现实情况的巨大反差
宥于传统之见,教师有意无意的偏心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限制,存在着学生实际学习机会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也是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好恶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教师的个性、教学的方式往往比数学课本身更易引起数学焦虑心理,大多数数学焦虑心理来自数学教师个体和数学教学方法,教师对弱势学生的蔑视态度、对女生学数学没有信心、偏好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等。
此外,家长过高要求、同学的歧视等也是产生焦虑心理的原因。有些学生通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后仍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考试屡遭失败,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数学的神秘感增强,产生疑惑,失去信心等。这种情况极易产生焦虑之感,而心理焦虑却会阻滞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更加不理想,从而又带来更加沉重的心理负担。
虽然弱势学生大多学习成绩不理想,对数学学习缺乏自信,有强烈的依赖心,但其实他们的内心有着比成绩优异的同学更强烈的获得成功的愿望。
2 消除弱势学生焦虑心理的对策
2.1 降低标准,赋以爱心,体验成功的快乐
爱是教育的基础,爱学生是教师对于学生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是启发学生萌发进取意识的外在动力,尤其是弱势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鼓励和指导。
一般来说,弱势学生对教师都有一种戒心,因此,对弱势学生要以诚相待、心心相印,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缩短师生之间在心理上的距离。三要信任他们,每一个弱势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要充分挖掘每一个弱势学生的潜能,随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给予充分发挥其长处的机会,让他们真正体验成功的喜悦。
弱势学生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成功的愿望。由于他们基础差,在平日里的月考测查中他们常常是低分、失败者的代名词,高分对他们来说是渴望而不可及。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先设置一好基本的问题,降低标准,然后一步步地引申提高。
如:《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教学时我设计如下问题:①如图1,ABC中DE∥BC,A=3,BD=2,AE=2,则EC=_____(A型基本图形)。②如图2,∠1=∠B,AD=3,BD=2,AE=2,则EC=_____(由平截型到斜截型的变化,对应边比的变化)。③如图3,∠1=∠B,AD=3,BD=2,则AC=_____(斜截型基本图形)。④如图4,DE∥BC,∠1=∠B,则图中相似三角形有____对。
(引导学生通过找基本图形得出结论)
图1 图2 图3 图4
通过以上系统的训练,让弱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使学生在多道题中寻求解题的一般规律,找到本质的东西,这样做,可以引导弱势学生开阔思路,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从中鉴别最简捷的方法,增强了他们的应变能力。
2.2 因人施教,期以耐心,享受厚爱与宽容
消除弱势学生的焦虑心理要有耐心。弱势学生的转化和进步过程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教师不能急功近利。比如我们班的吴艇在以前任课老师眼里是个很聪明的拍昙妒保医恿苏飧霭啵髅殴巫饕挡唤弧>曳梦伊私獾剿钤诘デ准彝ィ盖壮D暝谕夤ぷ鳎谑俏矣胨仪谐ぬ福嫠咚衷诳佳盎共怀伲鹩Υ咏褚院蠖家袷丶吐桑⑶蚁蛭冶Vっ刻於及词蓖瓿勺饕怠R淮窝∈∽槌な保夜睦窝 T谝院蟮娜兆永锼耆淞烁鋈耍饕得刻於及词蓖瓿桑翁蒙弦渤3?吹剿⒀缘难印J导っ鹘淌θ绻匝诖突岵恢峙Ω谋渥晕摇⑼晟谱晕业哪诙Α?
其次,教师对弱势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要因人施教,帮助他们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来丰富他们的学习行为。比如,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分类笔记,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录下来,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帮助他们学会总结归类,从数学思想上、解题方法上、知识结构或应用上分类,构建知识体系。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身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再次,使弱势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社会,而又服务于社会,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身边到处都有数学的实例,从而消除弱势学生对数学的神秘感及畏惧的情绪。
2.3 循序渐进,持以恒心,点燃理想唤醒信念
消除弱势学生的焦虑心理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不能简单粗暴,学生的进步过程也是比较缓慢的,不可能立竿见影的,应当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和风细雨地解决焦虑心理。所以,我们不仅要有爱心、耐心,还要有恒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了解弱势学生的情感世界,正确对待其缺陷,尤其保护他们脆弱的心理,加强情感修养,不讲过激的、伤害其自尊的话,尽量以鼓励为主,对所有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即使暂时没有起色,也要用温暖的话语激励他们。在日常教学中,应多从纵向去鼓励评价学生,赏识、感受他们成功的喜悦。
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调节功能,教会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调整焦虑的程度。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个人总是沉浸在不愉快的回忆中,或者满脑子都在想我怎么学不好、记不住时,情绪肯定会低落、焦虑,学习效率不高。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教他们,平常当自己处于焦虑当中时,要想一些愉快的事情,并鼓励自己:我能行! 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有助于增强自信,降低焦虑,充分挖掘潜能,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学生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要适当调整自己的理想目标,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让自己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 取得的成效
通过对弱势学生焦虑心理的分析与对策实施,数学学习中的弱势学生群体的学习自觉性、听课效率、学习的自信心都有所提高,另外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方法都有所提高和优化;大多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交往自信心有所提高,觉得自己和同学关系融洽了,感觉自己与优中等生平等了,老师也不再用怪异的眼光看他们了。
数学老师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明确了教育好每一名弱势学生,让每一名弱势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的理念。不求人人得优秀,但求人人有进步,老师们的爱心、耐心、信心感染了每一个弱势学生,让弱势学生觉得老师非常关心他们,对老师有信赖感。
弱势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以打骂为主,而以说理、示范、共同分析为主。
4 结束语
弱势学生焦虑心理的产生,不仅和心理因素有关,还与其它许多因素有关。因此,要做好弱势学生的转化工作,不能只着眼于心理教育,而要把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教育融为一体,协调发展,共同促进。课内课外紧密配合,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尽可能使多方形成合力,综合管理,创造优化的群体心理环境,形成强有力的教育磁潮,使弱势学生学会自我磁化,自我完善。总之,呵护弱势学生,就是将善心、爱心、关心、信心普洒全体学生。虽然我们的教育力量不免微薄,但只要我们认真关注,肯动脑筋,视帮助他们为己任,定能帮助他们放大自己的人生,让他们走上健康和谐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孝琼.学困生自卑心理的探讨与转化.青海教育,2005(12).
[2] 陈伟杰.河南某地区高中生考试焦虑状况调查分析[J].才智,2010(2).
一.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现象
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在初中所有课程中除了思想品德课会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一定的教导之外,几乎所有的课程都不重视在课堂上对学生心理的培养。初中教师们一般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并不怎么重视,在初中数学课堂也是如此。初中数学教师普遍认为数学课程是一门以数字教学为住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培养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教师们要摒弃这种错误的教学观念。要清楚的认识到初中数学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们建立一个好的学习心理,能够使学生们将这种学习心理反馈到课堂学习中,能够有效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学生的学习心理对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由于小时候受到家庭或者其他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部分学生的心理或孤僻、或霸气出现缺陷,不能很好的融入学校生活更不能很好的和同学正常交流。初中学习压力不断加大、学习内容也不断加深,尤其是数学的要求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可能迅速下降,继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此时如果不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就很有可能使他们彻底丧失学习的动力,诱发各种不良现象。比如,在课堂上随意顶撞,不认真听讲,课后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能端正学习态度,散漫,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于发生暴力倾向。数学课堂心理干预指“:数学教师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心理为目标,引导同学们恢复自信心,保持乐观、开朗、不断进取不断努力的心态”。我们这里所讲的学生心理干预是指帮助同学们保持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发挥同学的主观参与性,从心理上接受数学喜欢数学,心理上的接受才能从内改变。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心理对数学的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心理干预,保持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心理呢?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合作互动学习教学法
(一)教师要多关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以及最新报道,认真分析正确理解合理应用
教育心理的方法很多更新也快,但不是最新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方法,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最合适的方法。教师在对个别同学进行学习心理疏导的同时,不要忘记对全班进行学习心理教育,集体进步、共同提高,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更快更好的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习心理的问题。造成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家庭因素,教师要和家长多沟通多联系,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同学解决学习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二)提高同学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热情对于学生们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堂课的教学质量。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一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善于设计教学内容,增加课堂的生动色彩。教师在备课阶段要立足基本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提出有效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来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进行到《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教学时,先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圆锥带到课堂中,提出“学生以自己所做的圆锥模型为工具,运用已学的知识探究出圆锥的侧面积吗?能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吗?”,让学生自己先进行尝试,教师从旁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操作主要是建立在软件的基础上,因此,它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要学会各种软件的使用,而各种软件的更新速度也是惊人的。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也要不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精神,培养不断研究、创新和反复实践的能力。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不够重视,往往是“填鸭式”教学,只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忽视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发挥,特长也得不到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受到尊重,由于课堂中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的气氛不再是死气沉沉,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存储知识。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能上好一节课,而是能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因此,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除了具备优秀的品德、过硬的业务水平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教师更要端正教育观念,转化教育思想,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学生创新的源动力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意向活动,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无一不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浓厚兴趣才获得最后成功的。爱因斯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是成功的关键。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生动的寓教于乐的学习软件将教材中有关内容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
例如,对于刚开始学习计算机的学生,重点应先放在键盘指法操作能力的培养上,以便为今后的汉字录入及计算机的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开始上课时,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要讲的课上,但由于练指法的内容比较枯燥、烦琐,讲解晦涩难懂,老是按26个字母和10个数字,是单调和乏味的,如再要求指法正确,10个手指都用起来,练一会儿恐怕10个手指头都会麻木僵硬,酸痛不止,难以坚持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就难保持长久。要把这课上好,就要活跃课堂气氛,采用PC机指法练习的弹指神功、TT软件等供学生练习就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仅能够让学生迅速入门,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其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良好的创新条件和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 力的关键
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教学心理和教学环境,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不敢质疑问难是许多班级存在的普遍情况,一些教师认为对此不必大惊小怪,须知学生不敢质疑问难将严重影响班级学习气氛和学生智力的发展。首先,教师不能扼杀学生中出现的质疑问难的好苗头。学生敢于提问或发表意见是一个极好的苗头,即使是错误的意见或者问倒教师的问题,教师都应予以重视和欢迎,然后加以适当的引导,千万不要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学生中出现的质疑问难的好苗头。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之与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同时,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利用校园文化,优化和建立有利于培养创造力的环境,以形成创新教育的舆论导向是必要,也是可行的。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
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所提的任务更体现各学科教学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学期初,设立“电脑作品制作比赛这一任务”,过一时间段后,在校内组织该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推介。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4 培养学生创新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课程改革要不断尝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方法、新手段,以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4.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学生有兴趣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异常强烈,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创造性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由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忽视学生对某些问题所产生的兴趣,往往会导致学生对知识接受的厌烦情绪,不仅不会使学生在要学、乐学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下求知,反而会让学生失去主体性探究的主观意识和求异、创新的思维主动性。因此,教师应适时发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
4.2 结合教材,大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在教学中就需要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计算机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并不多,所以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教师要充分抓住教学课时,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提出恰当的信息技术综合设计课题,以此引导学生探索与创新。比如在绘画教学中,笔者设计课题“添画”,画中就只有一棵树和一幢没有门的房子,留给学生很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上面画自己想画的东西。结果令人惊奇万分,有画草的,有画鸟的,有画太阳的,观察仔细的给房子画上了门,居然还有学生在房子里画了一只小老鼠。由此可见,学生是多么富有创造力啊!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并培养他们这种能力。
【关键词】信息素养;中学生;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化设备和网络的普及,信息素养已经开始影响国民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并成为了衡量人们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中学阶段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信息素养涵义的分析
早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指出:信息素养是指“个体(人)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传播等方面的能力。它是一种对目前任务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在何处获取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加工信息、如何传播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1]从信息素养的内涵上分析,信息素养应该包涵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2] 通俗的来说,信息素养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处理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二、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意义
1.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中学教育亦是人生最基本和重要的教育,在这一阶段不仅要为更高学府培养科技人才,更要培养出具有高综合素质的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型实用人才。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如何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成为中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中学阶段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对象主要是13-18岁的青少年,他们正是对信息技术充满好奇的时期,部分学生存在着对信息技术的错误认识,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玩电脑”、“上网”,针对这样的学生,要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信息技术,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规范道德行为,防止他们在“信息技术”=“娱乐”的误区上走下去。同样还存在着一些只看重考试课而忽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为了避免“高分低能”,要引导他们体验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体验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和高效,引导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学习和生活问题,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3.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中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
在当前信息时代,随着网络设备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是否拥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能否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最基本要素。
三、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1.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在中学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教学生使用word、flash、Photoshop等常用软件,看重了“技术”忽略了“信息”,这些观念完全背离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本意,而且影响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全面和有效开展。我们要明确信息技术课是要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是将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工具之一去获取、分析、加工、处理信息。因此,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首要问题是引导学校、学生和社会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目的和内容,认识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积极主动的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习和生活变的更便捷和高效。
2.课堂教学中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阵地,现在普遍采用的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围绕教师布置的任务,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完成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任务的设计环节中,(1)教师要以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情境为依据,任务要真实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唤起学生完成任务的潜意识和积极性;(2)在任务的设计时要注意任务的明确性,让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3)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要设计中可以将任务分为基本任务、提高任务和拓展任务,设计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3]。
3.加强其他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整合
加强课程整合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育过程中实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各学科课程教学中去,使培养信息技术能力和学科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4]。但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我们则是要将其他学科整合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将其他学科为信息技术课所用。
目前课程整合主要运用在借助信息技术的特点,将各学科中比较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动态的过程,或者借助多媒体模拟在现实中难以完成的演示实验,或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各种场景,使教学感观更丰富,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述应用是借助信息技术提高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那信息技术课如何借助其他学科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也要开始走进其他学科,了解其他学科在哪些方面可以为信息技术课所用。
通过和其他学科的整合,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不只是解决信息技术课本上的问题,也能与学生的学习有效结合,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学会并有意识的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总结
信息技术课不单纯是网络和软件的教学,它是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变化的信息时代的社会需求。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意识,课堂教学中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加强其他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信息技术课不只是一门课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和素养。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通过一节课、一个教学任务就能达成,它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贯彻,并且积极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2000年12月。
[2] 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1期第7-9页。
一、以创造性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
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是智力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要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入手,想象能超越时空限制,把在不同时间、地点获得的零碎知识联系起来,经过加工整理,创造出新的形象。学生都有想象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做有心人,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启发教学的基础上,常会冒出创新的火花。如:在讲完画图基本操作后,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操作,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的学生画了水龙头一直在流水,旁边标注:“我的泪快流干了……”,发人深思;有的学生画的是家长领着孩子舍近求远走斑马线过马路,很强的教育意义;有的学生画的是街边一角,细致到连墙角上脱落的水泥都没有放过;有的学生画的是计算机教室,机器之间的摆放以及连接,甚至能细小到键盘上的按键……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给学生一定创造空间,培养学生的个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基础性与通用性,它不同于一般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文化课,主要是通过上机实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遵循“手脑并用,实践为主”的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操作中实践,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中学生喜欢独立的获取知识,所以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上课要注意讲解和实践的关系处理:既不能只上机不讲解,这样就忘记了教学的根本目的。又不能只讲解不上机,这样不能保证学生参与上机的时间和上机的质量。从我的实践来看,一般一节课1/3-1/4的时间用来讲解,其余的时间进行学生的上机实践。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观察所得到的感受是有差异的,因此,在电脑绘画创作中,由于观察方法不同,因而表现的侧重点也不同,创作出的作品也不一样。在一次绘画中,我要求学生绘画“下雪了”,有的学生画的是山、树被雪覆盖的景象,有的学生画的是同学们在堆雪人,有的学生画的是趴在家里的窗户上往外看……具有自己的个性,这样的画才是自己的画。
三、在作业的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给他们介绍Power Point 2000的幻灯片制作后,留下上机作业:自己设计,自己上机制作“我的家庭”、“我的理想”、“老师的爱”、“保护环境”等一系列幻灯片演示文稿,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让学生自己去采集资料,资料采集完后给他们又提出一些要求,比如在文字底下配上图画,在一张纸上分小块进行编排,艺术字或图画需要倾斜一定的角度放置等等。我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综合使用Power Point2000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努力去实现他们的这些要求,不一定都能实现,但必须尝试。于是他们就在机房积极思考实践起来,通过他们自己的摸索和我的“点到为止”,学会了“图片环绕”、“叠放次序”、“绘图”、“文本框”等操作,学生们将这些技巧都最科学地表现在自己的作业中,最终拿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
四、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创作”热情
关键词:中职生;数学;自信心
一、中职生数学学习没有自信心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中职生由于基础薄弱,接受能力差,所有数学课听不进去,作业做不下去,甚至一些简单的运算都不会做。
(二)主观原因
数学知识抽象复杂,知识之间联系性强,教师长期以来只是照本宣科,不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提高中职生学习数学自信心的途径
(一)进行人生观教育,使学生不畏惧数学的学习
教育学生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人不是与生俱来什么都会,他会只是他学先一步,相信同样我也能学会的信念,鼓励他们计算机操作你都能学会,数学知识其实比计算机的操作还简单,怎么自己不去尝试学习呢?以此打开学生学习数学的大门。
(二)教给中职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以简单的学生最熟悉的生活例子为突破口作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例如:教学集合的概念时,“集合是某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那么你就讲清楚,怎样才能确定这个对象,如我校年轻的教师能组成集合吗?怎样才算年轻?这个年轻就没有明确的界限了,所以我校年轻的教师就不能是集合,而我校的男教师就是能确定对象了,因为男女有别,于是我校的男教师就能组成集合了,将概念讲清楚,学生理解清楚才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慢慢地觉得数学有兴趣,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可怕了,从而开始对数学学习有信心。
(三)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应用联系起来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学过程中多与当地的实际联系及突出掌握了知识就是为解决问题带来简便。如教学等比数列的应用时,就举例:我县房价升得很快的例子作为例题进行教学复利计息法,2009年100方的房子20万可以买到,如你2009年在银行贷款20万买100方的房子,到2014年你按现价38万卖出,你将卖出的总价减去20万及利息,可以赚到多少利润呢?又如教学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时,我就讲学习了公式的应用后求前n项和就不用逐项去加了,只要知道了首项、末项就可以求了,这样就为计算简便得多了,使学生明白知识越多解决问题就越简便,并且将这个公式与小学学过的求梯形的面积公式联系起来,求梯形的面积只要知道上底、下底、高就可以,同样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就如梯形的面积公式一样,首项、末项就如梯形的上下底,项数就如梯形的高了,
(四)加强辅导的力度,消除中职生学习数学的障碍
4,1去代替,再根据公式进行运算就可以得出结果了,学生从此相信数学原来并不难的,争取几节课下来后都辅导过全班学生,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辅导过几次以上,使学生亲身参与、经历、感受。辅导既解决了学生学习遇到的困难,又能接近
师生之间的距离,起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逐渐全班学习信心建立起来后,学习风气就树立起来了。
(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中职生乐学
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既进行认知性的学习,又要进行情感化的学习,大多数因为自身数学成绩差,对数学学习可能有恐惧心理,也许存在自卑感。教师用爱心去感化学生,多提问,既集体提问又个别提问,叫学生到黑板板演,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把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多表扬学生,缓解学生的畏惧心理,使学生从讨厌数学课到对数学喜欢。
(六)降低难度,分层教学,循序渐进
教师从不同学生着手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对不同教学对象进行不同深度、不同广度的教学内容准备,力求使每个学生能达到预期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题目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学生已有知识或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然后到抽象公式。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打开通道,接着教师可采用提出问题、分组讨论的教学形式,这样气氛很容易热烈起来,甚至发生大的讨论场面。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说出想法,肯定他们思考中的合理部分,保护他们的自信心。还可以分组比赛,统计各小组做好的数目和各自的方法,调动其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教学中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在课堂发表见解,无论对错,给予肯定性表扬。通过长期不懈努力,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不惧怕数学。
(七)利用多媒体教学,加强直观性教学
人的认识通常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化,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时合理运用,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变苦学为乐学,使抽象的问题是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活动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学习就有了信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