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生物学发展范文

微生物学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生物学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生物学发展

第1篇:微生物学发展范文

【关键词】生物科学方法;理性思维;减数分裂

1.问题的提出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个方面。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方法、思维及应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生物科学方法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把科学方法的教育转化成了陈述性知识和结论,而忽视了在知识发现过程中渗透生物科学方法教育,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亲身体验科学方法,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等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全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2.生物科学方法的主要内容

赵占良在《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中阐述了生物科学方法内容。其包括获取经验性材料的方法和理性思维的方法。获取经验性材料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模拟法。理性思维的方法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和灵感、模型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逻辑思维包括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和类比。模型方法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

3.理性思维的概念

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即理性思维就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

4.生物科学方法教育在减数分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分析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的形成过程的教学为例,阐述在减数分裂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方法教育,发展学生理性思维的一些做法。

4.1生物科学史 体会生物科学方法

生物科学史不仅包含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人物和事件,更重要的是蕴含了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内容。学生通过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体会科学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探究、质疑、再提新问题的实践过程,学习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当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遗传因子在细胞中的什么位置,怎样精确的代代相传?魏斯曼对染色体减数分裂及其合理性进行了预言。他认为:必须在细胞和个体水平上来研究遗传,他拒绝了达尔文的“泛生论”以及获得性遗传等观点。他预测:在卵细胞和的成熟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别的分裂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时,和卵细胞结合,使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后来,鲍维里和斯特拉斯分别证实了魏斯曼关于减数分裂的预言。通过了解科学发展的过程,笔者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与减数分裂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对生物知识进行割裂式的教学,为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内容通过了解魏斯曼的预言及鲍维里和斯特拉斯的实验论证,让学生体会科学家大胆质疑、提出合理假设,实验论证的理性思维方式。

4.2建构模型 学习生物科学方法

减数分裂过程是一个抽象复杂的过程,通常教师会运用视频和图片辅助教学,给学生直观感性的认识,但这依然是学生被动的接受,并未真正参与到发现知识的过程中。笔者采用染色体模型让学生动态地模拟减数分裂过程。如果在知识全部讲解完后模拟减数分裂过程,只能使学生对减数分裂知识进行巩固,对生物科学方法教育不够深入,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发展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因此,根据“发现式学习”原理,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用模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对书本静态的图片动态化,进而构建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通过先学后教,先操作后总结的教学顺序,学生构建过程中的错误会不断涌现,针对错误,一起观察、剖析、解决问题,实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科学方法教育。模拟过程主要分四步。第一步,理解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重要概念。有的学生用模型构建同源染色体会出现错误,例如,选择染色体模型时只想到选择大小一致的配对,有的学生没想到用不同颜色来表示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这一特点。又如,X染色体和Y染色体能够配对,但大小不一样,也是同源染色体,在错误中总结完善了同源染色体的概念。第二步,理解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会犹豫哪些染色体移向一边,哪些染色体移向另一边,通过点拨,非同源染色体可以自由组合,学生加深了对配子中染色体多样性的理解。第三步,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注意分裂完的细胞数目及每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等。第四步,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特别要注意如何模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的过程,最后形成的生殖细胞的数目及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随着教学的层层推进,学生逐步构建减数分裂过程,最终理清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形成有意义的主动的模型构建。整个教学过程把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可操作化,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学习了生物科学方法,理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4.3问题链导学 渗透生物科学方法

本节内容在模型构建过程中,采用问题链导学的方法,指导学生模拟减数分裂过程。在解决新问题时,通过问题链梳理旧知,进行铺垫,提供一条解决问题的知识链。当问题比较复杂时,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层层递进,每一个小问题运用什么知识点,在需要解决的众多问题中,什么可以先解决,什么必须先解决,什么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回忆、观察、比较、分析、演绎、综合、归纳等科学方法来进行思维。问题链可以让学生思维更清晰,精力更集中,更能理解探究的精髓。教师针对减数分裂内容精心设计问题链,使之成为整个学习内容的探究线索,学生沿着这个线索指引的方向,经过思考,模拟减数分裂过程。问题链如下:(1)如果和卵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则受精卵中有多少条染色体?(2)如果是这样,那么前后代的遗传能否稳定?(3)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如何减半的?(4)一个精原细胞需分裂几次?染色体复制几次?产生几个?(5)如果复制后的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所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能减半吗?(6)染色体如何变化能使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7)染色体怎样才能有序地排列在赤道板两侧?(8)什么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9)从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分析,导致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什么?(10)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如何变化使其产生的中染色体数与它相同?DNA数目如何变化?(11)总结什么是减数分裂?1-2问题利用有丝分裂的知识,创设认知冲突,形成认知矛盾,激起学生探究欲望。3-6问题引导学生假设、分析、推论、寻求答案。7-11问题层层递进,为模拟减数分裂过程提供线索,点拨学生的思维方向,最后总结减数分裂的核心概念。

4.4实验教学 内化生物科学方法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途径。生物实验类型分为:观察型,验证型,设计型,探究型,演示型和模拟型。每个实验蕴含着不同的生物科学方法,实验的过程是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教师如果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组织实验教学,学生过多重视实验的结果,这样会使科学方法教育大打折扣。反之,教师按照科学方法呈现的逻辑组织实验教学,能使学生在实验学习中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内容包含一个观察实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此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形态、位置和数目。为了更好地突出科学方法教育和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笔者将此实验改进成制作洋葱雄蕊减数分裂装片并进行观察的实验。材料特点及方法步骤如下:洋葱(2N=16)春天四五月份可长出花序,采摘花序,放置于卡诺固定液中(酒精:冰醋酸=3:1)固定2小时,然后取出花序,挑取小花即可制片。如不及时制片,可将固定后的花序,用95%酒精冲洗后(直至闻不到醋酸味为止)放入70%酒精中,存于冰箱内,可随时取用。制片时挑取一朵小花,拨出雄蕊,用碱性品红或醋酸洋红染液染色2-3分钟,按常规压片法压片,镜检,可清楚地看到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本实验学生要学会正确的操作,细致的观察,分辨出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区分出模型图和显微图像的差别。

在生物兴趣小组活动或者校本课程上,我们可以将此验证性实验改进成探究性实验,探究观察减数分裂过程的最佳实验材料,学生查阅资料,选择不同的植物材料,进行探究实验。也可以用动物的精巢(如蝗虫)作为实验材料,和植物雄蕊材料进行对比,观察动物和植物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的区别。探究实验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步骤、合作讨论完善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进而使学生体验到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并能进行总结和内化。

4.5习题训练 运用生物科学方法

近年来的生物高考试题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迁移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在新情境中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能力。高考试题的设计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思维的广度、深度,生物科学方法广泛蕴含在高考试题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引导作用非常巨大。在平时解题训练过程中要重分析、重引导、重讨论、重总结,指导学生运用生物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缜密的理性思维习惯。

5.有效实施生物科学方法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生物课程标准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作为指导思想,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水平,知识结构。课堂上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亲身体验生物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才有可能使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生物科学方法教育切记生搬硬套,必须以知识教学为载体,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生物科学方法教育,同时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隐性科学方法教育即教师隐蔽地发挥科学方法的导向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的启蒙和熏陶。显性科学方法教育是指在生物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科学方法的名称、特点和操作过程等讲清楚,并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自觉地加以运用。在高中阶段,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生物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尤为重要,这是提高高中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总之,加强生物科学方法教育,是学生构建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生物科学方法教育这一主线,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效地开展科学方法教育,发展学生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赵占良.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 中学生物教学[J].2007.3

第2篇:微生物学发展范文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每位数学老师可能都知道“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体,老师只起着主导作用”。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其成为真正的参与者,才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一)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回答了什么,正确与否,还要做到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倾听,能从不同的回答中挖掘其潜在的教学价值。因此作为教师不要随意打断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发言,我们也不仅仅是要从学生的发言中获得一个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回答中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给教学以反馈。学生对一个问题的回答过程,正是其思维过程的具体展现,因此,无论学生的回答是什么,教师都应该有耐心地听其把想法说完,而不是过早地打断,甚至进行严厉地反问或嘲讽。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交流中来。

例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一n,我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什么是封闭图形?”“不封闭的图形有周长吗?”学生在交流中有的说封闭图形是从起点出发,可以再回到起点;有的说不封闭图形没有周长,理由是不封闭图形不能从起点再回到起点。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新知的理解,在交流碰撞中,及时解决了内心的困惑。

(二)开放教学情境,放飞学生的思维

在孩子们的眼里。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每一个人都充满着幻想。开放的情境,提供的信息有较大的选择性,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因而可供探索的问题也就相对丰富。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思路开阔,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你能在平行线间画出与已知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吗?你还可以怎么画?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画出了很多个,接着我说:“到底能画多少个?为什么?”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思考余地,有的学生说不行,有的学生竟然有说出“无数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二、相信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体现的生活过程。在新课改中,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理解,感悟中获得独特的感受,这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自身的需求。让学生在自由的时空里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其实就是要把学生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学情,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

三、用好教材,致力于学生的发展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作为教师应该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建设者。在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致力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灵活调整教学资源,用好教材、活用教材。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教师智慧与学生发展的有效融合,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具生命活力。

(一)把准学生起点,科学的组合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但如果不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而照本宣科,那是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师必须灵活掌握教材的内容,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认知水平,进行科学组合。我曾听过一位老师教学《年月日》这一课,她没有按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和组织程序来进行,教学效果很好。对于教材中学生能看懂的内容,她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大小月的记忆,与如何正确的判断闰年这一环节上,她给学生介绍了两种简单的判断方法,即一般年份看后面两位数{个位与十位}是不是4的倍数,整百整千年只要看前面两位数是不是4的倍数就可以了,因为三年级学生还没有除数是三位数的基础,所以这样处理就不用纠结在除数是整百的算法上,相对节约了教学时间,同时增加了教学的容量。

(二)把身边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相联系,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兴趣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虽然教材所选用的资源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但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也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客观地把握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将教材内容进行优化,使教材内容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教材的适当补充与拓展,因人而异

第3篇:微生物学发展范文

《物理课程标准》将自主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中的科学课,是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物理知识,认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物理能力在教学中尤为重要。下面就结合本人二十多年教学实践,谈一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使学生直接融入学习,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自主探究。为此,我们应积极创设情境,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物理的热情。

首先,我们可以用趣味导言、探究性实验、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创设情境。例如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进入声现象的教学;在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时,选用两个额定电压不同的小灯泡让学生探究。这样点燃了学生心中探究新知识的思想火把。在创设情境时要能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产生激烈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心中求知的欲望强化,产生浓厚兴趣,自主思考,进入“愤”与“悱”的心理困境,从而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动力。其次,创设一种师生合作心理相容的良好课堂情境。这是诱发学生产生探求新知识需要的催化剂。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由意识,师生平等,学生可对老师的观点指出异议,学生可以自由讨论、自主探究。这样学生便不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发现者、探究者。

二、注重实验,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

课程标准中指出:“物理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教师应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逐步学会探究”。由此可以看出实验的重要性。在物理中,实验是验证探索、创造的可靠能力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要注意课堂演示实验,充分让学生观察,教会学生观察,训练出学生敏锐观察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注重验证性实验,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使用仪器,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基本方法;鼓励学生精心设计探究性实验,或改进课本上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拥有自主探究的精神和良好的习惯。

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虽然有自主探索的意愿,但不知如何去做,所以,我认为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自主探究也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先要帮助学生打好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提供计算机网络、书籍、材料、设备等方面的支持,采取“先扶后放”的策略,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实验探究。

三、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力和适度的批判精神,使学生自主探究更有深度

创造想象力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为了发展学生创造想象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和猜想,并支持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去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设和猜想,得出结论。例如在学到浮力知识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可以运用在清水中加盐的方法让鸡蛋浮起来,在化学上我们是不是可以采用一种新的办法使鸡蛋浮起来?当学生发挥自己创造想象力进行实验,产生奇特现象时,学生会被深深吸引,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也会被激发出了。

我国原来的教学往往缺少创造,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和老师的教导奉为神谕,缺乏主动性、独立性、批判性。因此,我们物理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不同于课本上的其他实验方案,在批判和怀疑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穷根究底、寻幽探微,使自主探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最终才能有所发现和创造。

四、把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的团体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这一形式为每一位同学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发表见解的均等机会。这样,使学生不但从老师那里学到了知识和方法,而且还通过相互帮助、交流启发,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索证据、介绍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的各项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中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应根据学习的具体内容和学习实际,选择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例如当学生们对某一问题分歧较大,需共同探讨时要安排学生合作学习,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同样困难而个人又无法解决时,可安排学生合作学习。其次教师应精心设计合作讨论的问题,问题应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第三,要明确小组内个人责任,把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以激励小组成员人人主动探究。

五、把物理教学和社会更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自主探究更宽广

现代社会中物理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当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能源问题、环境危机等一系列重大挑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现实社会也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一个宽广舞台。我国这一轮的课改也把贴近现实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放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形成将来走向社会的能力。自主探究学习本身也是有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确定一个合适的研究性课题,到广阔的自然、社会中去尽情地综合运用所知所能开展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社会的责任心。例如:安排学生调查我市电能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并思考解决办法。通过调查学生写出自己的调查报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法。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懂得了学以致用的道理,自主探究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了,学生走向社会的形式各种各样,无论哪种形式,教师在工作中应注意在活动前要精心准备安排,活动中状况易观察指导,活动后要做好激励总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事要躬行”。学生自己摘到的果子滋味才是最美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拥有了钻石般的收获——学会了自主探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晖编著.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第4篇:微生物学发展范文

昌乐二中课堂的印象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师工作的阵地,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石。理想的课堂是学生把学习求知真正当成自愿,自动、自主的一种生活的需求,就像一个生命体需要进食、睡眠一样,是一种本能与自然的活动,而绝不是一种外加的,说服的、强制的活动。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欲望,走进昌乐二中的课堂我们看到: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让学生学会的课才叫好课,让学生学会的老师才叫好老师;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并非“精英式”现象,也兼顾到了弱势群体;学生在课堂上语言表达流畅,情感投入,板书整齐工整……,总之,昌乐二中的课堂和谐,民主,学生敢说敢问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了一种积极主动,紧张活泼,重视能力培养,课堂效率高的高效课堂模式。

走进昌乐二中的每个教室,都粘贴各个学习小组的成长的足迹,倡导的是“你追我赶共赴前程”、“合作探究互助共赢”;倡导“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课堂我主宰”。学习就像到超市买东西一样,根据自己的需要,根据自己的个性,自主地去寻找,自主地取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比较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自信、创新求异的能力。这种被形象地比喻为“超市”型的学习方式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自信地求取知识,使学习具有了满足需要的快乐。

昌乐二中的课堂充满了民主。在这里没有师道尊严,也没有教师善意的“呵护”、“关爱”、“题海战术”等,一改过去课堂上老师“满堂灌”,有的是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首席朋友和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引领,心灵感染、智慧启迪。更有的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灵放飞,无所顾忌。

课堂上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思想的创造性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像卸了闸门的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像出笼的小鸟,没有约束,没有羁绊,回归了天性。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心灵的门户不再封闭,身心不再倦怠,创意得到了苏醒,灵感得到了萌发。

昌乐二中的课堂充满了尊重。在这里师生相互尊重,生生相互尊重,师与生、生与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互相倾听、互相点评、互相容纳,令人耳目一新。使得这里的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也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每节课学生都有表达、有表现,有表演,有展示,也有收获。它们是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场所,是学生表演和展示的舞台。更多的是及时、客观、真诚、欣赏的分析评价,充分挖掘、发现其亮点,既鼓励学生,又取悦自身。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感受成功、体验快乐中学习、成长。 昌乐二中的课堂是归还。即把学习的空间、时间、机会全部还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的动起来,陶醉于学习的快乐中。课堂上学生敢说、会说、能说、能写、会作;讲解、分析、点评、辩论、表演、板书、绘图无所不能。使得课堂真正成为了孩子们的课堂,同时也正是“归还”造就了学生,课堂才变得如此精彩。

昌乐二中课堂的思考

第5篇:微生物学发展范文

昌乐二中课堂的印象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师工作的阵地,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石。理想的课堂是学生把学习求知真正当成自愿,自动、自主的一种生活的需求,就像一个生命体需要进食、睡眠一样,是一种本能与自然的活动,而绝不是一种外加的,说服的、强制的活动。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欲望,走进昌乐二中的课堂我们看到: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让学生学会的课才叫好课,让学生学会的老师才叫好老师;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并非“精英式”现象,也兼顾到了弱势群体;学生在课堂上语言表达流畅,情感投入,板书整齐工整……,总之,昌乐二中的课堂和谐,民主,学生敢说敢问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了一种积极主动,紧张活泼,重视能力培养,课堂效率高的高效课堂模式。

 走进昌乐二中的每个教室,都粘贴各个学习小组的成长的足迹,倡导的是“你追我赶共赴前程”、“合作探究互助共赢”;倡导“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课堂我主宰”。学习就像到超市买东西一样,根据自己的需要,根据自己的个性,自主地去寻找,自主地取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比较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自信、创新求异的能力。这种被形象地比喻为“超市”型的学习方式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自信地求取知识,使学习具有了满足需要的快乐。

 昌乐二中的课堂充满了民主。在这里没有师道尊严,也没有教师善意的“呵护”、“关爱”、“题海战术”等,一改过去课堂上老师“满堂灌”,有的是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首席朋友和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引领,心灵感染、智慧启迪。更有的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灵放飞,无所顾忌。

课堂上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思想的创造性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像卸了闸门的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像出笼的小鸟,没有约束,没有羁绊,回归了天性。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心灵的门户不再封闭,身心不再倦怠,创意得到了苏醒,灵感得到了萌发。

 昌乐二中的课堂充满了尊重。在这里师生相互尊重,生生相互尊重,师与生、生与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互相倾听、互相点评、互相容纳,令人耳目一新。使得这里的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也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每节课学生都有表达、有表现,有表演,有展示,也有收获。它们是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场所,是学生表演和展示的舞台。更多的是及时、客观、真诚、欣赏的分析评价,充分挖掘、发现其亮点,既鼓励学生,又取悦自身。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感受成功、体验快乐中学习、成长。

昌乐二中的课堂是归还。即把学习的空间、时间、机会全部还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的动起来,陶醉于学习的快乐中。课堂上学生敢说、会说、能说、能写、会作;讲解、分析、点评、辩论、表演、板书、绘图无所不能。使得课堂真正成为了孩子们的课堂,同时也正是“归还”造就了学生,课堂才变得如此精彩。

昌乐二中课堂的思考

第6篇:微生物学发展范文

一、巧用“错误”,突破教学重点,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学生思维出现障碍,往往以错误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些错误之处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

例如:学生在刚刚接触“混合运算”,明确了计算顺序后,教师让他们进行练习,结果出现了以下几种错误:

(1)60+60×5 (2)50-6×3 (3)16×5-35

=120×5 =18-50 =80

=600 =32 =45

对于学生的这些“错误”,教师应该坦然面对,并且组织学生当“小啄木鸟”来“捉虫”。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查找“错误”原因:第一题是学生新知掌握不牢,运算顺序发生了错误偏差;第二题是学生思维定式,错误地认为先算的结果就要放在前面;第三题是学生顾此失彼,注意力不集中,计算时只注意了关键步骤,忘记了写“35”。

错误的解题过程引发了学生广泛而积极的争论,在此过程中纠正了错误,深化了认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巩固了新知,将整个课堂推向了。可见,“错误也是一种资源”,合理利用,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

二、巧用“错误”,解决教学难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即使是学生的错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报以宽容的心态,细心呵护,同样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他们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真正做到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去体验、去尝试、去解决、去发挥,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双向发展。

例如:“角的度量”一课的难点是掌握量角的方法,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难以集中,动作协调能力差,初次量角,难免错漏百出,归结为:(1)角的一条边无法与量角器的某条刻度线重合;(2)把50°的角读成130°。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是知识本身的难度造成学生思维的变异,这时学生正需要教师的点拨、启发、引导。为了使学生正确地度量角,教师出示一个角,给足时间让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重点讨论出现以上两个错误形成的原因,探寻更合理的方法,展开交流。

师: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如果没有与角的一边重合,根本就无法度量,位置放不准怎么办呢?

生1:先把角的顶点与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再旋转量角器,使某一条零刻度线也与边重合。

生2:先把角的一条边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再旋转,使角的顶点与量角器的中心重合。

生3:先用量角器盖住角,再通过平移、旋转,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师:这个角究竟是50°还是130°呢?

生4:先判断是锐角还是钝角。它明显是一个锐角,读成130°就错了。

生5:不要急着确定这个角是几度,可以顺着重合的边与零刻度线找到0这个刻度,看清0在内圈还是外圈,再确定是看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可以减少错误。

生6:我把量角器盖住角,并使它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看两条边分别落在哪两个刻度之间。如果是两条边正好落在40°和90°的刻度线上,这个角的度数只要用90°-40°=50°。

以错误为生长点,恰当引导,使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细心体会错在何处,寻找对策,从而提炼出量角的操作要领,还创造了新的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巧用“错误”,深化课堂总结,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堂总结是对一节课知识的归纳升华,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已经对所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这一表象,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教师往往要设计一些练习。在这中间,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这就需要教师捕捉并巧妙利用这些错误于练习的讲解之中,从而让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比如:笔者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解答一道应用题:一件工程,甲独做需20天完成,乙独做需30天完成,现在由甲乙两人合作,途中甲因故休息了几天,结果用了19天才完成。甲休息了几天?在汇报答案中,发现多数学生解答过程趋于一致:先算出甲乙合作地天数:1÷(1/30+1/20)=15(天),再由此算出甲休息的天数:19-15=4(天)。很显然,这是错的。学生错误的原因是受到定式思维的影响,不假思索地将题目提供的数据和条件简单地进行了处理,所以,在评讲前,笔者决定采取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寻找问题所在的方法,最终达到自我纠正的目的。

第7篇:微生物学发展范文

1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局限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往往忽略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微生物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W习兴趣,教师往往会“讲历史故事”。包括生动的讲解微生物发展史上重要科学家的有趣故事或者经典的实验,例如科赫、巴斯德、莱德伯格等科学家的故事,经典“影印培养实验”等。但是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往往直接向学生介绍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去做实验。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对微生物学理论课中所涉及知识的验证,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1]。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缺少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应用能力的综合培养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为了在计划时间内顺利完成实验课,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成功率,往往实验设计是“程序化”的,实验取材、试剂配置、实验准备工作等都由实验员代劳,并且实验结果是单一的[2]。因此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压缩了学生动手的时间,抑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通常是固定和定向思维,根本就谈不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了[3]。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专业特色不明显。我学院微生物实验室除面向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外,还承担了生物技术制药专业、食品安全专业以及园林园艺专业的微生物实验课程。但是存在不同专业开设完全相同的综合实验的情况。因此,我们在体现专业特色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做得不够,还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2 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措施

2.1 应用开放式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开放式微生物实验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自己提出假设,自主设计并完成实验内容。在兴趣驱动下,学生更愿意花远远超出正常实验课的时间去查资料、做调研、自行设计实验等[4]。例如当我们课程学习到病毒章节时,教师通过 “讲现代故事”的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包括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寨卡病毒等等,还有食品安全相关的“细菌门”、“质量门”、“酸败门”等事件。部分学生对病毒和致病菌的PCR检测技术很感兴趣,并且提出了设计新型PCR仪的想法。比如开展“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实验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 和兴趣,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单单就取材地点,同学们就设计很多种方案,包括农田土壤、校园山坡土壤、食堂附近土壤、苗圃土壤等等。同学们筛选的目标微生物也各有不同,包括产蛋白酶的微生物、产淀粉酶的微生物、具有拮抗功能的放线菌等等。因此通过开放式微生物实验教学,学生能自由发挥、自由设计,学生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度 、 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和锻炼了自主思考能力。

2.2 开展研究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实验技术,又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建议将一部分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向创新性、综合性实验拓展,不断完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果[5]。例如“水体中大肠菌群的鉴定”实验,同学可以自由取材,包括自来水、污水、池塘水、桶装水等等,由于材料不同结果则各不相同,这种研究型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以大肠杆菌为实验对象,从标本的采集处理、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微生物形态观察、生化指标检测、到水质监测标准应用等等相互结合,该实验就由简单的验证实验转向综合性实验。

我学院针对生物工程卓越班的学生实施了导师制度,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科研素养。目前,大学生创新项目已经走进全国各大高校,各个高校给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和良好的实验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学院依托我校大学生创业创新中心,鼓励学生多多开展创新性课题研究。近几年来,我学院学生参与的微生物相关的创新课题包括:“优势脱氮微生物的筛选及复合型微生物净水剂的研制”、“启动子区优化和宿主菌的基因修饰提高pHsh表达效能”、“低频磁场和超声波对安络小皮伞菌产多糖的影响研究”、“ 金属硫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及发酵工艺研究”等。将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与大学生创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进行微生物相关实验的兴趣,提升微生物实验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科研小助手”。

2.3 体现专业特色构建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新体系

目前的微生物实验一般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创新性实验[6]。最能体现专业特色的主要在综合性实验以及创新性实验。所以结合专业特色,不同专业的综合性实验以及创新性实验设置的实验项目也应该各不相同。例如,微生物实验是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必修课,要求要比其他专业高,不仅要求熟悉常规菌株的筛选, 还要掌握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纯化等技术。例如,对于生物工程专业,我们利用微生物学教研室保存的材料,开展了综合实验“木聚糖酶高产菌株的筛选、表达、纯化和酶活测定”;对食品安全专业的学生,侧重于对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检验实验;而对于园林园艺专业的学生,则侧重于植物病害相关的于微生物的检验与鉴定。实践证明,体现专业特色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可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7]。

第8篇:微生物学发展范文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双语教学

英语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国际性语言,巨量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以英语的形式发表。不能熟练掌握英语,就无法以最快的速度接受这些最新的科技成果,这是要学习英语特别是科技英语的原因,也是课程教学改革强调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所在[1]。生物学相关专业的课程普遍包含实验课,探索在实验课程中如何开展双语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技英语的应用能力,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教学改革课题[2-3]。实验课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开放性强、师生互动多、学生直接接触实际应用场景多的特点。作者所在的教学团队,从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近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有深切体会。我们开展双语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实验课的特点和优势,以应用推动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科技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科技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与学科发展前沿接轨、与国际人才市场需求接轨的微生物学专业人才,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现状

微生物学科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理论基础和实验技术均起源于西方,发展于西方;二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基于这两个特点,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微生物学理论课改革,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应用性[4];二是微生物实验课改革,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重,突出实验项目与微生物产业链和科研活动的关联[5-7];三是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改革,目的在于将理论教学与科技英语教学相结合[8-9]。这三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各自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改革及其紧密的结合,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相关英语课程和双语教学的改革,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初步掌握了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和文献资料的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目前改革研究的一个空白是,忽略了科技英语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联结,缺乏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强化学生科技英语能力的训练。这一环节的缺失,不能不说是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改革的一大缺憾。

二、微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改革的路径

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以提升学生科技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借助实验课堂这一相对开放的平台,将科技英语引入微生物学实验课,分别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做出改革,尝试初步建立微生物学实验室科技英语教学规范,结合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设定培养目标,以期推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进程,打通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最后一个环节,完善微生物学课程体系建设。

(一)充实学习素材

1.在实验讲义中补充科技英语内容。

现有《微生物学实验讲义》(2012年版,以下简称《讲义》),是作者所在的微生物学实验课教研组,以沈萍等编写的《微生物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为主要参考素材,结合教学资源、学生数和学时数等实际情况,在自行编写的旧版实验讲义基础上补充、修订编写完成的。本研究将在该《讲义》中补充科技英语内容,包括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中涉及的化合物、试剂、小型器皿、仪器设备等,还包括实验技术、研究方法和一些专有名词。这些补充的内容将以附录的形式添加在每个实验项目之后,便于学生与实验内容对应学习,又不破坏《讲义》本身语言和内容的流畅性和可读性。2.编写《微生物学实验室科技英语手册》。本研究将多方查阅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英文原版实验指导资料,编写《微生物学实验室科技英语手册》。手册拟分为试剂、耗材、小工具、器皿、仪器、方法、技术、标识和说明书示例九个部分,对微生物学实验室中涉及的科技英语词汇进行全面系统的汇总。

(二)“浸入式”学习环境的创设

这一部分是学习材料改革的延伸,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浸入式”的科技英语学习环境,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之形成主动应用科技英语的习惯和能力。具体做法是,我们将全力营造一个充满科技英语学习氛围的微生物学实验室,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接触科技英语。例如,在各类仪器设备、药品器材柜上加贴英文标签,使用中英双语撰写各类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等等。

(三)变革教学形式

充分利用实验课教学“探索性强、开放性强、交流互动多”的特点,营造交流和学习环境,为提升学生的科技英语应用能力提供条件,为“浸入式”的科技英语学习增加助力,是这部分改革的任务。初步形成实验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规范,是这部分改革的改革目标。

1.增加讲授、演示中使用英语教学的比例。有计划地在实验教学安排中,按照“先单词,继短语,再句式”的次序,逐渐加大英语在实验课讲授和演示中的应用比例,对学生形成使用科技英语的暗示。

2.鼓励学生在实验课上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营造使用科技英语的环境。

3.要求并鼓励学生使用英语撰写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培养学生使用科技英语的习惯。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考虑到学生面临着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而这些方向对科技英语的能力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别,本研究认为不能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而应该有所区别。比如,对所有学生,只要达到识记和应用基本专业词汇的目标即可;对将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达到能够应用科技英语进行交流的程度;而对那些有志从事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的学生来说,则要求他们能熟练运用科技英语,阅读科技文献,撰写科技论文,进行学术报告。如何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在改革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三、微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根本所在。因此,微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改革中要解决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一)激发学生对科技英语的学习兴趣

1.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

学习科技英语知识,对学生裨益颇多,例如在出国深造中、在研究生面试中、在阅读原版教材与英文文献中,掌握较多实验室科技英语知识的人,更容易占得先机。学生认识到这些,便能从主观上充分笃定学习科技英语的重要性,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奖励机制。

本研究中将本着针对性、及时性、不规律性和全体发展性的原则,采用情感激励、尊重激励和分数激励的形式,对学习态度积极、学习效果好和进步幅度大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期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养成学习科技英语的习惯

1.充分利用实验室平台的开放性,营造科技英语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实验课堂不同于理论课课堂,学生之间和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可以随时用英语交流。这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科技英语词汇,还同时锻炼了英语听说能力。

2.传授科技英语的学习技巧,鼓励学生多读、多说、多写,让学生在掌握实验技能的同时,提高科技英语应用能力,体会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学习乐趣。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是生物学相关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10-11]。它包含大量的实验课,是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特征,但微生物实验课的双语教学一直是个空白。微生物实验课具有实践性强、相对开放、师生直接交流较多的特点,结合实验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科技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科技英语的应用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更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本研究是微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改革有益的尝试,本研究的成果以及形成的教学规范,将有望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中试行,进而在其他理科和工科的实验教学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立新,于诗卉.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思考[J].教育科学,2013,(6).

[2]刘静雯,曹敏杰,朱艳冰等.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

[3]龚薇,陈珊,黄刚等.双语教学在医学八年制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改革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2,(10).

[4]张继英.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

[5]乔永超,何玉林,黄大林等.微生物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华夏医学,2014,(1).

[6]叶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

[7]周钢,孙艳,李萍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微生物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

[8]卢伟东,郭立忠.应用型高校《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本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

[9]魏赛金,李昆太,吴晓玉.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13,(16).

[10]陈彬.基于能力本位的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第9篇:微生物学发展范文

前言:如今,医院的医疗水平随着我国医院各种医疗设备的不断完善以及医务工作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正呈现日益向好的态势,但是有一个问题,却不容忽视,而且正变得日益严峻,那就是医院的关于感染方面的检测问题,医院作为病人进进出出的公共场所,而且大的医院的每天的人流量很多,如果对病人以及病人家属之间造成了相互之间的传染,这样无论是对医院,还是对病人家属来说,都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所以,这样的情况对于医院的感染检测方面就提出了巨大的考验,那么如何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呢?

从医院的发展以及如今面临的情况来说,现在的各个医院都会面临许多难题值得思考,而且有些问题从医学的角度上来说都解释困难,如近就有这样的一个人们关注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如何做好医院的感染检测工作,虽然,各大医院的管理者也知道这个事情的严重性,而且在工作中也对这一工作进行了强调和安排,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运用传统的医院感染检测方法虽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医院的检测工作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医院偶尔还是会出现病毒传染的现象,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呢,有一种现代的医院感染检测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并且通过临床微生物学进行医院感染检测是已经被证明了的一种科学的现代化的感染检测方式,它的出现对于医院的感染检测工作可以说是效果明显,下面,我们就深刻的解剖临床微生物学,具体的来阐释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内容和作用,以供大家参考。

1.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概念和特点

临床微生物学作为现在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现代医学中也是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牧俅参⑸物学的本质上来说,临床微生物学具体又包括细菌学、真菌学以及病毒学等,但是无论是具体到哪门学科,临床微生物学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对微生物的外形、生命组成结构、以及活动规律等特点进行研究和总结,然后通过总结的规律,利用其微生物的特点,用来对感染性的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所以说,临床微生物学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和运用构成了一个纽带的作用,为现代医学的发展也是注入了新的力量。

2.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检测中的运用和发挥的作用

临床微生物学如今已被各个医院认识并把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已实际的应用于医院的感染检测中,那么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对与医院的感染检测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呢,而且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又是在感染检测的那个环节发挥作用呢,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说明,使得这些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2.1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病原体诊断上的作用

当前,我国开始愈加的重视临床微生物学的发展,而且也有研究发现,临床微生物学对于病原体的诊断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在临床治疗时,包括药物的抗菌素和各种激素等,在给病人治疗结束时,由于当时的卫生处理的不到位,或者说从治疗本身上来讲,为病人注入抗菌药品的方法不对等方面的因素,导致抗菌药品没有被彻底的处理掉,这样就为医院的感染埋下了隐患,所以从传统的病原体诊断方式来说,这种方法有许多的不确定性,而通过临床微生物学的检验,因为这种方式从源头上着手医院感染的检测,所以,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对医院的感染检测提供源头上的支持,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还没有成熟,但是以后运用临床微生物学进行病原体的检测,是大势所趋,有一种现代医学的方式方法。

2.2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检测细胞耐药性时发挥的作用

经过对医院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分析,我们的多收医院存在这样一种乱象,病人在通过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时,由于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胞在耐药性方面的检测时,存在诸多解释不了的情况,这样对于病人的合理治疗又提出了相应的挑战,因此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对于病人恢复健康很重要,但是正是由于医生在抗药性方面没有把握好,所以目前的这种问题如果从传统的角度去解决,实际上是困难重重的,因此,利用临床微生物学进行检测,倒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解决办法,临床微生物学进行检验,可以从病人的组织细胞出发,及时准确的找到病原体的病变结果,然后再对病原体分析其病变的原因,从而有效的解决细胞在耐药性方面的错误判断,对于病人恢复健康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从而行之有效的进行治疗,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2.3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检测医务人员感染情况的作用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医院的感染群体中,不只是局限于病人的传染途径,医务人员也有传染的可能,因为长期和病人进行接触,所以有些病原体通过空气或者其他途径附上了医务人员的物品中,从一个事例,我们不难发现,因为有一个科室经常会出现医院感染病毒的情况,后来才知道,是病毒通过科室里医务人的办公桌为传染途径的,因此,利用临床微生物检测的方法,对各个科室进行细致的检验是很有必要的,从而从传播途径上有效的遏制这一传播源的滋生,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总结

通过上文的叙述和说明,我们不难发现,临床微生物学在医院感染检测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临床微生物学不仅在病原体的诊断上还是在细胞耐药性的判断包括及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上都可以利用其特点,有效的对医院感染的各个方面进行检验和判断,所以临床微生物检验无论是对病人还是对医院的医务人员来说,对他们的健康都有一定的保障作用,所以,相信在不仅的将来,当我国的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成熟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加以利用,保障人们身体的健康,保障医院的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吕爽. 探讨医院感染检测中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应用效果[J]. 生物技术世界,2016,(02):82.

[2]黄婧. 临床微生物检验与检测应用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效果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35):7189-7190.

[3]孙院红,罗冲,青小鹤. 观察临床微生物检验与检测应用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效果[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4787-4788.

[4]何艳菊. 动态监测降钙素原(PCT)对判断细菌性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的意义[D].南方医科大学,2014.

[5]殷海燕,郑伦和,段秋林. 肿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与耐药性[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05):1061-106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