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科学教案范文

生物科学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科学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科学教案

第1篇:生物科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学案导学;高中生物课堂

1.相关概念及研究意义

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依托,引导学生先学后教,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学案进行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求知欲望。所谓“学案”是相对“教案”而言的,它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由教师设计的以教师为主导一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自由探究的学习方案。教案是教师为自己的教设计的指导教学活动的方案,学案是为学生的学设计的用于指导学习活动方案。学案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大纲要求、教学目的要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编写的,包括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等学习活动,主要内容涉及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训练习题等。导学,是在教师及学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自主学习。“学案”是载体,“导学”是手段。教师通过分析课标,吃透教材,有助于教师准确定位教学,从而指导我们教学的方向[1]。

学案导学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运用能够使学生根据学案,有意思、有目的的预习教材,根据学案要求积极思考,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见解,通过生生、师生间的多向交流,自主合作共同研究,最终达到转变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改变高中学生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方式,优化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效果的目的。

2.高中生物“学案”导学型课堂教学的作用

2.1改变了教师的教

学案导学使教师角色由单一变为复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注意培养的学生合作、交流等综合能力。学案导学使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成引导者,传统的教育教学主要是教师的讲,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把掌握知识的多少看成了教学活动的唯一目的,而学案导学则是教师运用“学案”进行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进行先学后教,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案导学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更多地创造性,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曾被看作是教书的机器,个别教师的一本教案一用就是好多年,这种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学活动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他们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以不变应万变”。学案导学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学案”的设计是有梯度、有层次的,一方面照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兼顾了优生和学困生,做到因材施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2]

2.2改变了学生的学

“学案”不同于传统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是为学生开设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唯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自由的学习。“学案导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意思,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正是这种自由、自主的探究式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3],使学生能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由的思考,以放飞思维,发挥想象力,在愉快、轻松的的环境中习得知识。同时“学案导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精神之一就是要与时俱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生物课堂更是如此,学生不能只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学案导学”的教学设计和编制中生物教师也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的题目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保持生物课堂的开放性的,让学生的思维不拘泥于课本,面对自然界林林总总不同科目的生物种群觉得有疑问就提出,进行大胆的探索和独立思考,积极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是对原有知识点的质疑,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新观点,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3.高中生物课堂运用学案导学的建议

3.1完善考评体系,加大培训力度

首先,要想促进新课改顺利进行,改变原有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必须进一步完善考试的评价体系。学案导学的教学效果相对更加明显,因为它更注重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效果,而不只光是知识集聚的效果。其次,现代社会变化之快,要想与时俱进,必须终身学习,教师是个很特殊的职业更需要学习,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提供机会,对教师进行大力培训,尤其是新生事物学案导学,只有先转变了教师的思想,才能很好的实施,进而改变课堂,改变学生。

3.2 注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因“材”施教

学案只是众多的教学的手段之一,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具体“教材”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适时运用“学案导学”,不能因此摒弃其他必要的教学手段,如课件,板书,电教等。“学案”所设置的内容容量是非常有限的,学案的信息量不宜过多,这就要求学案必须与课件、电教等教学手段相得益彰的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模拟动画时,直观的图片展示更能吸引学生并引起学生共鸣,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节可以通过真实的反应生态问题的图片、视频资料等演示,则能更好的达到情感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崔鸿 杨华 王重力.《生物课程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6-57.

第2篇:生物科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微生物学” 教学实践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须不断改革,而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改革[1]。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此,许多新型的教学方法被尝试应用于教学实践,如基于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这些新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启迪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传递知识与技能,进而实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2]。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法。现代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案例教学法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化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相关的真实事件设置成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实现高层次认知目标[3],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与一味突出教师单一的主体地位、强调单向交流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它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因而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微生物学”是武汉轻工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面向全校生物科学类、制药工程、食品科学类、环境工程、动物科学等专业开设的重要专业课。微生物学是典型的实验科学,同时微生物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微生物学”课程可选择的案例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是科学史上的一个经典实验,可以是一位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也可以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近年来,我们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1.援引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

微生物学史中有很多著名的经典实验。通过对这些实验的逻辑分析,可以让学生体验微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在微生物学课“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章节的教学中,微生物的基因突变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在微生物学史中,微生物抗性突变究竟是环境因素“驯化”微生物产生“定向变异”还是微生物自发产生非定向变异,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曾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问题。从1943年起,几个学者设计了几个著名的实验。这些实验既严谨又巧妙,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解决了这场科学纷争[5]。坦而言之,初学者的确很容易将“基因突变是随机的、非定向的”这个特点与“环境可对突变微生物定向筛选”二者相混淆,形成“定向变异”的错误认识。尽管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基因突变是“自发”发生的,但是这样仅仅强调结论的教学方式并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选择经典实验案例,通过重现实验研究过程,让学生体会研究者的实验设计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因此,借助多媒体教学,我们以图片形式展示经典实验的过程,针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理念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研究者的思路。以“Lederberg等的影印平板实验”为例,我们提出的问题如下:(1)影印平板是什么意思?该接种方法与常规的微生物接种方法相比有何特点?(2)实验使用了几种培养基?几种培养基各有什么作用?(3)初始的大肠杆菌母种没有链霉素抗性,实验中得到的抗性菌落的抗药性从何而来?(4)这个实验如何了基因突变的“环境驯化论”,支持了“突变自发论”的观点?在对该实验的分析和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师生互动频繁,实现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目标。

纵观生物学的发展历史,许多实验之所以能成功证明、验证重大的科学问题而成为经典实验,与其说是依靠各种实验技术,不如说是依赖实验设计者巧妙的思路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引入这些经典实验案例,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实验设计者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导论”课程教学中,教师经常花大量时间讲一个经典实验,启发学生思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际上就是在提示教师,除了传授既有知识外,更要传授方法和思维。

2.援引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

为了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现代高等教育除了进行专业教育之外,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6]。向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起到陶冶与激励的作用。

在微生物学课“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引入“衣原体的发现者――汤飞凡先生的生平”内容。汤飞凡是中国第1代医学病毒学家,1955年他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是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1个中国人。他曾把沙眼衣原体接种在自己眼睛里,冒着失明的危险证明了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是为科学献身的典范,对中国的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我们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汤飞凡先生的纪念文章《中国人不应该遗忘的名字――汤飞凡》,并在课堂上交流读后感。在交流读后感时,我们试图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另一方面让学生记住衣原体和病毒的区别和联系。我们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两个问题:(1)衣原体和病毒的区别和相似性各是什么?(2)汤飞凡先生的一生给我们哪些启示?

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中,还有一些类似的案例可运用于课堂。在微生物学课“绪论”部分介绍“科赫法则”时,我们引入了在幽门螺杆菌的相关发现与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巴里・马歇尔(BarryJ.Marshall)和罗宾・沃伦(J.RobinWarren)的研究经历。为了证明幽门螺杆菌与疾病之间的联系,马歇尔与另一位医生莫里斯(Morris)喝下了含菌培养液,亲自感受病原体在体内的发展变化。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发现了该菌在胃炎及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他们的工作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引入这个案例之后,我们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两个问题:(1)研究者们“以身试菌”是依据什么科学法则?(2)这些科学家们的工作经历给予我们哪些启示?上述这两个教学案例可以引发学生多方面的思考,可以从多方面起到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3.援引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控、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与微生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将微生物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组织成案例引入微生物学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意识[3]。

2014年,西非大陆爆发埃博拉病毒病疫情,这场烈性传染病扩展迅速,致死率高,引起世界恐慌。2014年2月埃博拉病毒在几内亚爆发,随后扩散到相邻的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自疫情爆发以来,这3个国家有超过1.1万人死于此类疾病,另有超过2.8万人感染这种病毒。从1976年发现埃博拉病毒病至今,总共爆发过将近30次埃博拉疫情,但是这次的爆发规模最大。研究认为,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埃博拉病毒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传到人,随后通过人际间传播加以蔓延,方式是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或者受到这些液体污染的表面和材料(如床上用品、衣物)。我们及时将此事件作为案例引入微生物学课堂,并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为何果蝠携带埃博拉病毒却不会死?(2)同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为什么有的病人病情恶化不幸去世,有的病人却能够自行康复?

该案例的内容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对埃博拉病毒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病毒、传染与免疫甚至微生物生态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将原本设置于不同章节的内容有机结合,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案例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举个例子”,二者有很大区别。第一,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教师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是借助案例研讨实现的,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仅处于次要地位。第二,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自我学习,锻炼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举例则是说明问题的一种方法。第三,学生的独立活动在案例教学中占了很大比重,当然这些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从案例的选择、讨论至最后的评价,无不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而举例完全是教师单方的教学行为[7]。

参考文献:

[1]张小凡,周伟丽,王志平,等.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微生物学通报,2014,41(4):748-752.

[2]马知恩.怎样上好一堂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3,(6):8-10.

[3]黎志东,徐志凯.启发式等三种教学方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1):218-222.

[4]杨红,刘贻尧,王先龙,等.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7):1025-1029.

[5]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00.

第3篇:生物科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双语教案 生物工程 生物技术

2001年教育部首次以文件的形式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专业课教学”的要求。全国各高等院校积极响应,纷纷开展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7年8月,教育部又进一步下发了《关于启动2007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的通知》,并指出从2007~2010年间共支持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为了响应教育部2001年提出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自2002年开始对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十年来,学生的反映以及课程考核成绩都充分显示了双语教学的优势。2011年底,本人参加了中南大学第六届“三十佳”教学竞赛,《分子生物学》课程双语教案最终入选了“十佳教案”。通过这次比赛,本人对《分子生物学》课程双语教案的编写有了如下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教案的重要性

教案是课堂的蓝本,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更多的教师选择计算机、投影仪等一系列的电教设备进行教学。特别是非师范类高校毕业后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师,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但是教学水平和能力却往往不是很高。由于PPT课件可以更直观地向学生讲授知识,动画和图片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便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备课时,更倾向于精心准备课件,而忽略了教案的编写。这说明了他们还没有认识到教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一些教学专家郑重指出,讲课、课件、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三个“制高点”,一个思路清晰、内容简明、结构合理、要求具体的教案可用做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脚本。

首先,教案是实现课本知识转化的必需环节。一般认为,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是读懂教材,而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案就是连接这两个步骤的关键节点。教师读懂教材后,必须将自己领悟的知识点、讲授方法、重点、难点等关键部分归纳总结到教案中来,然后再在课堂上按照教案的记录和描述,将知识点完整有序地讲授给学生。正因如此,授课能力的高低和授课效果的好坏也会直接反映在教案中,这也是我校举办“十佳教案”比赛的评分依据所在。

其次,教案可以保证教师课堂教学的有序性和计划性。教学经验不能成为授课效果好坏的根本保证,要想使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就需要教师编写教案。课堂教学的全面性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博览群书、搜寻最新的教学材料,更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规划,要对教学目标的实施有目的性,而这些内容就需要详细地编写在教案上。所以教案设计质量如何,往往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如前所述,特别是青年教师,在上课之前,不可能对设计的教案熟记于心,可以将教案放在讲台之上,偶尔翻阅一下,不仅可以提示教师循序教学,还可以防止教师上课时思维短路导致的时间浪费。

第三,教案是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径。编写教案不仅给教师提供课堂教学的蓝本,还可以锻炼教师的写作表达能力。搜寻资料,归纳总结还可以间接地提高教师自身的学术素质。另外,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而教师的责任心,首先表现在是否能够认真备课和编写教案。而且,教案可以积累起来,成为科研第一手材料。编写教案还能为教师改进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分子生物学》双语教案的特点

“‘双语教学’这个概念出现伊始,教育界就存在两种看法或观点”:狭义的“双语教学”是指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讲授学科内容的教育,广义的“双语教学”那就是指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使用两种语言教学是适应新时期的教学体制要求。《分子生物学》课程是高等学校生物类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分子生物学》双语教案是为了配合该课程的双语教学而专门编撰的。但是《分子生物学》课程双语教案的编撰又因课程本身的诸多特征而体现一些独特之处。

(一)双语教案的前瞻性。

《分子生物学》是面向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以及生物科学等生物类相关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理论尚在研究阶段,许多重要的结论还需要从更多的,最新的学术论文中总结和挖掘。但一些青年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存在单一性,在编写双语教案的时候,觉得只选一本英文教材就完全可以满足备课需要了,其实课堂还可以接纳更多重要的新知识。“我所讲授的《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双语教案,是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外引进英文教材《分子生物学精要速览》第三版(Instant Notes in Molecular Biology,P.C.Turner著)基础上”,同时摘录《分子生物学精要》第二版(Essentials of Molecular Biology,GeorgeM Mlaacinski等著)、《分子细胞生物学》(Molecular Cell Biology,Lodish等著)、《细胞与分子生物学》(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Gerald Karp著)等多部国外优秀教材的重点章节以及在Nature,Science,Cell等世界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编撰而成。为了使双语教案更为完整,教案中所提到的摘录文献中的相关内容都在该教案的下方备注部分注明相应的参考文献。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更详细地查阅新知识,也使得双语教案的编撰更具有系统性和权威性。

(二)双语教案的简明性。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案不是英语笔记,更不是简单的中文教案的翻译,教案必须要在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基础上表现出简明性。有些教师的教案一个知识点写了七八页,甚至十多页,这样一来,一学期仅课程教案就是一个不小的工作量。其实,从教案编写的本身来看,它只是教师教学之前设计的一个蓝本,不必要的赘述只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安排。在本人的《分子生物学》双语教案中,每一节课的教案简单地分成七个部分:教学时间(Time)、具体教学目标(Goal)、教学方法(Method)、教学方式(Teaching aid)、教学大纲(Outline)、重点和难点(Emphasis and Difficulty)以及问题(Questions)等。需要指出的是,重点和难点是课堂的精髓,没有重点和难点也就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教案中每一章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特别列出。此外还要配有课堂讲解重点和难点时所使用的关键图片及相应文字说明,以便备课时反复揣摩,认真准备,力争用朴实的语言阐述重点和难点中包含的深刻理论,深入浅出地将知识要点传授给学生。双语教案不是课堂的讲稿,但是它必须涵盖课堂讲稿的全部内容,这一点不仅体现了双语教案的简明性,还体现了它精炼的特征。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各章节教案中,还得根据该章节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列出一些具有点睛意义的问题(Questions),这些问题既可以用做课堂提问以及学术交流,也可用做课后作业题,同时还可以作为期末考核的备选题目,这部分更是该教案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集中体现。图1为该教案的基本结构图,从中可以看出,教案列出问题部分与重点难点部分相互关联,相辅相成,这样就可以巩固学生对课堂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整体的而有效的把握。

(三)双语教案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案的真正目的是服务于课堂,双语教案固然也不能违背这个原则。双语课堂相对于普通课堂来讲,第二语言的作用显得十分关键。英语是中南大学《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第二语言,所以,很多学生更希望通过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来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从而一举两得。如果教师要想抓住这一点来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就必须有一个适应学生的授课方法。而这种方法在双语教案中是必须要体现的,因为备课不是简单的撰写教案,而是将自己将要讲述给学生知识的过程提前用教案记录下来,这更是教案的关键性所在。“本次《分子生物学》双语教案的编撰从教学方法上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课堂不只是讲,关键是练,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所以在双语教案的教学方法章节中,以主要的篇幅写出了课堂提问与练习的部分”。

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给学生讲解问题的机会是该《分子生物学》双语教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特色的体现。在本次教案的编撰中,教学方式的部分简单写出了下一节课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在本节课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暗示学生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也是留给学生的课后作业,学生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个部分是整个教案的关键,它不仅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更广阔的课外学生研学之中,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主动权。

三、对编写《分子生物学》双语教案的几点思考

(一)取长补短,写好双语教案。

目前高校中的双语教学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很多老师认为双语教学就是选一本英文教材,将汉语版教案直接翻译成英语版本,在课堂上用两种语言讲课就可以了。事实上,双语教案的编撰更要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写教案的时候,继承汉语教案的优点,补充双语教学所需的部分。如果双语教学只是为了将汉语换成英语,那么英语基础本来就差的学生会变得成绩更加下滑,因为课堂上原来汉语能懂的课程现在也不能理解了。所以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在保证了之前汉语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使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去接受英文授课(伴有部分的中文解析)和英文教材,同时还能扩大学生的专业英语词汇量,使学生更容易阅读和理解英文文献,为将来的专业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5]。

(二)抛砖引玉,鼓励学生思考。

课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为课堂的灵魂——教案更应该体现教师的引导意义。在双语教案的编写过程中,各部分章节必须有所侧重。需要指出的是,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教学目标是指,从教师输入的角度来描述教师想在这节课中做什么,而学生学习目标则是从学生输出的角度来描述希望学生能获得什么。如果教案像备课笔记一样,只记录教师需要讲什么,讲到哪里,这就完全丧失了教案的含义。那么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中的学习目标?这也是教案编写的关键。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抛砖引玉”,如前所述,《分子生物学》双语教案需要列出问题部分,这些问题主要是学生提出的,但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具体的引导方式也应该编写在教案上,如将学生分成几组讨论、前期作业布置等等方式。鼓励学生思考是双语教案编写的一条重要思路。

(三)提升自我,丰富教案,升华课堂。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不断生长,生命力旺盛的科学。教师是教案的编写人,更是执行人,写好教案不是目的,最主要的是升华课堂内容。在面对分子生物学这门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和新应用层出不穷的学科时,教师需要随时关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保证分子生物学的课堂上永远充实着新的生命力。教师提升自我应该是多方面的,因为授课方法总是灵活多变的,我们总是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能兴致勃勃,精力充沛,但前提是我们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条件。所以面对结构简明的教案,教师应能合理地组织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情感饱满,深入浅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接受新知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记忆,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习效果,还可以增进教师和学生的感情交流,活跃课堂。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他们难以获得的文献,最好是内容新、难度适中的外文文献,这样还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专题培训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授课技巧和专业素质,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双语教学的改革是我国为适应全球化趋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而提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举措。这项举措的实施,使得我国各大高校的相关专业课的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中南大学资源生物院的《分子生物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的显示了较高的优越性,同时与之相配套的双语教案的编写也是许多青年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总结和归纳,教案的编写更应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自我,丰富和完善教案,从而升华课堂。

参考文献:

[1]曾志新,刘旺玉,林颖.我国现行双语教材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7,1(5):85-88.

[2]李煜.关于双语教案设计的几点看法——以国际商务谈判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201-204.

[3]杨宇,夏金兰,柳建设,邱冠周.双语教学方式在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中的探索[J].药学教育,2006,22(6):21-23.

[4]关玉霞,姜昕,丁家玲.双语教学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实施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2007,1(5):89-92.

第4篇:生物科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 “学案导学”

一、学案的编写

1、学案的编写原则

学案是导学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学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导学。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要针对不同的对象编写不同的学案,确保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应是体现教师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正确理解。好的教学目标是一种全新的知识观,这种新的知识观不是现成的真理和结论,而应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是使学生在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的。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2.学案内容的编写

学案内容必须能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的编写要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不能是知识点的单一重复。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当采用启发式,使学生“跳跳摘桃子”,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制定的目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使学生感到跳一下能摸得着。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编写时,它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完成。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

学案内容要呈现思维梯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学案的编写大有文章可做,而且好的学案决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潜心研究,分类专项突破,以挖掘学案之潜力。决不能把学案当成变相练习,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学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如在学习遗传定律的有关计算时,我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它所需运用的基本理论:有关概率的基本定理

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

二、学案教学的操作

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不断的体验成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参照教案,按照学案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学案进行学与练。

三、学案教学的评价

1.看课堂上的教与学用不用学案。学案是教师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通过体悟而策划设计的师生共同拥有的“学习节目表”。它能减少课堂运行的被动与盲目。它能养成教师的研究能力、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2.看教师教得是否轻松。课堂教学是师生不断“合”、“分”的动态过程。教师不能去抢学生的活,要善于把“皮球”踢给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实施“主动撤离”和“适时登场”,做好主持人。教师教得是否轻松是评价“学案课堂”成功与否的显著标志。

3.看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强调教师教学发扬民主。要把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是否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是否与学生商量着进行,是否根据学情灵活使用学案,作为评价“学案课堂”的关键指标。强调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欣赏、关爱、宽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实行学案教学的意义

实行学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提高课堂利用率,减少学生分神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要时而听,时而读,时而写,时而记,时而思,时而答,可谓多种感官齐参与。学案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学生透过学案,就可以清晰地回忆上课时的情景。给学生了一份学习活动提纲。

学案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学案教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自学能力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第5篇:生物科学教案范文

【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 学案式 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是当前新课改所积极倡导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它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思维创造能力等。我们对其在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应用做具体分析。

一、学案式教学

学案就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等,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其实质上是教学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重要作用。学案式教学以问题为主,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般在实施过程中要有一段适应过程,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此教师应积极打破原有的教学观念、定势,改变学生原先的学习方式。

二、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实施“学案式”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科学进行学案设计

1、学案设计原则

教师在进行学案设计时,应遵循主体性、系统性、具体性、梯度性、探索性、生活化、方法化、人性化等原则。制定清晰、明了的学案,以学生个人意愿和个性化发展需求为主要依据,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循序渐进,使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整体的建构,同时充分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充满兴趣的进行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2、学案设计内容

学案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目标、问题导学、学法指导、学习内容、课堂练习等。明确的目标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目标的制定应遵循新课改要求,通过对教材、学生的全面了解进行,一般是教师深入思考、深思熟虑的结果。问题导学就是提出一些导入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或是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或是提出一些深层次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法指导就是向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

(二)加强学案式教学实践

1、使用学案时应注意的事项

教师在实施学案式教学模式时,首先要充分了解教师自身的角色,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其次面对具体教学情境,应对学案进行适当调整,使学案更能发挥实效性,更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2、学案实施的具体过程

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实施学案式教学时,一般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有序进行。

2.1教师引导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对本章节所学的重点、难点、学习目标等进行简单明了的介绍,让学生能够充分明确学习任务。引导形式应多样,比如在讲述《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向学生展示真实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方面的视频、图片等,给学生以视觉上的直观刺激,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能深入的进行课堂学习。

2.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案式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教材阅读、问题思考等,使学生对本课的知识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整理。比如在讲述《捕获光能的色素与结构》一课时,通过提出“叶片为什么是绿色的”“绿叶中只含有叶绿素吗”等问题,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其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同时,对相关问题进行初步解答。

2.3讨论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不清楚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不仅可有效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还能充分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学习内容本质。比如教师在讲述《捕获光能的色素与结构》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些韭菜、茶花、览菜等植物,通过清水、丙酮等进行试验,然后对学生“滤液细线是否初级层析液”等问题,并进行分组讨论和交流。

2.4精讲点拨 教师要针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点拨时言语应简练,能一语击中要害,并要注意乘机对学生进行启发,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余地。比如在讲述《细胞的增殖》一课时,学生容易对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DNA数量的变化掌握不深刻,对此教师就应充分利用已经学过的内容对其进行有效点拨,帮助学生理清该点的重点内容。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并能牢牢掌握。课下,教师应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促使学案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积极实施“学案式”教学,可有效提高学生在生物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学生进行后续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生物科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环境类专业;物理化学;研究生教学;案例型教学

物理化学被称为“化学的灵魂”,在化学类课程中处于原理根基的地位,同时也是化学学科运用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等领域的桥梁[1,2],其研究成果连接化学基础课与各专业基础课的中枢学科,因此加强物理化学知识的学习,特别是通过课程解析物理化学基本规律在现代研究前沿热点的作用,将有助于我校环境科学和食品科学等专业研究生从更深层次上加深对本专业和研究方向的认识。以环境类专业为例,《物理化学》作为研究生的学位课,和本科生《物理化学》有显著差异。作为地方院校,环境类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其实践性和技术性。然而,物理化学是一门概念性、理论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公式多、公式推导繁多,内容丰富而抽象,是四大基础化学中最难学、最枯燥的一门课程。此外,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生源专业的多元化,研究生教学尚没有适合的教材,本科生教材例如经典的南京大学傅献彩主编的《物理化学》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教学的需求[3,4]。因此,如何使本课程顺利进行,使学生学有所用,是本课程的难点。

1.案例型教学的优点

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的情景案例教学课,案例式教学可以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不断转化[5]。对于研究生《物理化学》课程,由于其基础理论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许多学校相关方向的研究生课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国外著名大学通常根据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向,选取物理化学学科中的某个专题设定主要内容进行讲解。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专题有《热力学与动力学》(Thermodynamics & Kinetics)、《生物分子体系的热力学》(Thermodynamics of Biomolecular Systems)、《化学反应动力学》(Kinetics of Chemical Reactions)、《单分子光谱与动态学》(Small-Molecule Spectroscopy and Dynamics)等。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和突出实践性,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专题,让学生在专题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将案例教学引入到研究生的物理化学教学中,以“实践—理论—实践”的基本规律为思想指导,通过案例解析环境研究领域中的物理化学基本规律,以期提升研究生从实验现象(实践)到理论提升和以基本科学理论指导科学研究(实践)两种能力,充分体现《物理化学》在环境研究中的灵魂作用。

2.案例型教学的实施

通过调研国内、外高等《物理化学》课程的相关信息,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制定了适合我校环境类专业学位课的教学大纲,融合当代学科前沿拟定了8个专题,分别为:(1)经典的热力学;(2)化学反应动力学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3)谱学表征方法和成像技术;(4)仿生智能纳米材料;(5)化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分子科学问题;(6)物理化学与光催化;(7)环境净化材料作用原理与应用;(8)电化学原理与应用。

由于本学院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主要分为水、气、固污染控制三块,主要应用微生物法和高级氧化技术对环境污染进行修复,故特别设置了专题(5)―(8),使研究生在正式进入实验室之前对将来的科研生涯有较深的认知。在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每个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发展方向、国内外的顶级学识团队和网站等详细介绍,并适当辅以科研成才的励志故事,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基础上,对未来充满希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3.案例型教学的效果

在一个学期的教学改革结束后,增设了学生互动环节。在物理化学基本知识点范围内,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题,通过查阅文献,制作PPT,进行课题解说。2011级全日制硕士共30人,从选题看,75%选择了与专题(5)—(8)相关的课题,10%选择了与专题(1)相关的课题,15%选择了专题以外的课题。此外,约83%的学生选择的文献为英文,其中TOP期刊约占30%,这与以往研一新生绝大多数选择中文文献截然不同。可见,研究生们更倾向于了解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物理化学知识,且对文献阅读的选择视野更开阔、自我要求更高了。可以说,《物理化学》的案例教学促进了研究生更快地从理论知识学习到科学研究的角色转变。

综上可见,选取当前环境和化学学科研究的前沿、热点,拟定授课主题,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对我校环境类专业研究生《物理化学》进行改革,构建一门能够沟通基础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前沿的综合型案例教学课程,符合研究生培养的时展要求,有望在培养研究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科学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方面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姚国胜.物理化学与环境保护[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VOL21,(2):16-18.

[2]高盘良.物理化学类课程的作用与地位[J].中国大学教学,1999,(6):24-25.

[3]张玉洲.加强素质教育,提高物理化学教学质量法[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自然科学版),2008,VOL29,(3):85-88.

[4]郭晓霞.物理化学与环境科学.云南环境科学,2000,VOL19,(2):19-21.

第7篇:生物科学教案范文

【教材分析】

《物质发生变化》选自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第二课,本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世界由物质构成”、“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三部分,主要是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本课也并不要求让孩子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马上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是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质的变化和思考这些变化的异同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把沙子黄豆混合搅拌并分离和用蜡烛给白糖加热,寻找证据证明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从而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学情分析】

“物质的变化”这节课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会并理解初三化学的知识,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学会知识,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物质:

沙子黄豆混合搅拌并分离;白糖和蜡烛的加热,以此展开研究,让学生经历“观察描述猜测加热再描述发现”的探究过程,

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归纳得出结论”这样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养成“喜欢科学,尊重事实,愿意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等等。

【教学准备】

学生小组材料:沙子、黄豆、白糖、火柴、三个烧杯、一把燃烧勺、一把塑料烧勺、一根蜡烛、一根搅拌棒、一个筛子、一个塑料盒、放燃烧勺工具。记录单(整理、记录实验现象、发现)。

教师演示材料:沙子、黄豆、白糖、火柴、三个烧杯、夹纸的镊子一把、彩纸一张、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谁来说说?物质在变化过程中究竟发生怎样的变化,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板书:物质发生变化)。

老师带来两种物质黄豆和沙子。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活动】二、

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观察:黄豆和沙子有什么的特点,那个小组来说说?

猜想:我们把沙子和黄豆混合

搅拌,你们猜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验证1:用烧杯把沙子和黄豆混合

搅拌,来验证你猜想的结论.

验证2:把混合的沙子和黄豆分离看看有没有变化?想想怎么把混合后的沙子和黄豆分开?

结论

:通过验证有没有变化?

老师还带来一种物质白糖

【设计意图】此实验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两种物质的现场观察,引导学生通过

观察—猜想—实验—比较—发现猜测混合后是否会变化,来激发探究的欲望。

【活动】三、

白糖的加热实验:

观察:白糖有什么特点?在观察前我们想想从那几方面观察?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在试验单里。

实验器材:

加热白糖需要哪些实验器材,看看你们桌面上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谁来说一说

猜想:猜想加热白糖会发生的变化吗?

实验:加热白糖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讨论28-29页了解加热白糖步骤和注意的事项;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在试验单里。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

现在一定要按照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来加热白糖,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在试验单里。

结论:发生了变化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让学生先观察没有加热是白糖的特征,再通过加热白糖了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生成的物质到底是不是白糖的实验,让学生亲眼见证生成的是新物质,比经由教师的口中说出更具有说服力,同时消除改变了颜色形状的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的印象。

【活动】四、

对比引出物理和化学变化

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发现黄豆和沙子混合后有没有没变化?有产生新物质?加热白糖加热后有没有变化?有产生新物质?我们把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没有产生新物质,叫做物理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时产生了新物质叫做化学变化。这就是我们学的物质发生变化的两种变化是什么变化?区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分析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变化过程,从而更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认识。知道它们本质的区别,引导学生准确从发现的现象中进行判断就可以了,为下边的联系做好了铺垫。

【活动】五、

练习

1下面我们看看生活中的这些现象,那些是物理变化,那些是化学变化?

2.老师拿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是什么变化?为什么?然后撕拐角点燃是什么变化?为什么?

3.说说我们身边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练习更牢固的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的区别,为学习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活动】六、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则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活动】七、

寄语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伽利略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来解决身边物质所发生的变化现象。

板书设计

物理变化

没有产生新物质

化学变化

产生了新物质

白糖加热的实验报告单

一小

六年级

实验名称

加热白糖

实验小组

实验内容

通过实验验证白糖加热后是否有变化

实验器材

白糖

燃烧勺

塑料小勺

酒精灯

火柴

烧杯

铁盘

我的猜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特征

加热前

加热后的变化

状态

气味

甜味

其它:

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

第8篇:生物科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课程;具体方式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高中阶段的教学模式更加趋向自我学习,不少课程内容加入了能够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也应该在课程教学中加入实验课程,旨在帮助学生通过亲自做实验更加深入地学习,生物教学中加入实验课程,是能够改变缺少实验课程局面的良好方法。实验对人类科学探究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及对现象的发现、人们寻找规律,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对于教师来说,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加入实验课程,采取实验的方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的同时增加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使得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清晰明了,易于分析,使得生物教学相对容易。

对于学生来说,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加入实验课程,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更加注重教师的讲课内容。而在学生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又是一个循序渐进地理解书本内容的过程,使得自身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一、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缺乏实验课程的弊端

即使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加入实验课程有许多的好处,但是,在现有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还在运用单一的书本加板书的传统生物教学方式也不在少数。首先,相对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如此循环往复,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恶性循环,会让很多学生失去对生物的兴趣,更不用提会好好学习这门课程了。其次,课堂上教师照本宣读,很难让学生真正学习到课本中的精髓,很多知识点是需要教师来深入讲解和一一分析的,缺少实验过程的话,学生得到的还是一个结果,却没有了解到其中的变化过程。除此之外,教师教学模式的机械化最终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缺少实验就是缺少了让学生能够自我思考的过程,会让学生渐渐习惯于教师的主动传教,自身则只会被动接受。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加入实验课程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加入实验课程的具体方法

1.改变传统演示,让学生亲自动手。很多教师在将实验课程加入生物课堂的时候存在很大的误区,认为只要做了实验,无论是谁做的都是一样的。在这样的观点的驱使之下,很多教师会亲自进行实验操作,而学生则还是只处于听课的状态。实验课程发挥其最大作用的前提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有这样的实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课程。例如:在学习“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过程中,教师只需准备好能够检验出这三种物质的斐林试剂、苏丹三染液和双缩脲,而不需要一一作出鉴定,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参照书本知识自己鉴定。只有这样做,才会让学生对实验的过程与现象留有最为深刻的印象,才能发挥实验课程的真正效果。

2.改变先讲后演示的方式,在边讲边实验中让学生深入了解。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往往都有先讲完实验过程,揭示实验结果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习惯。这种实验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教师讲完之后,学生会有明显的遗忘现象,在自己动手的实验操作中,也会产生遗漏步骤的现象,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方式,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式来授课。例如:在做“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情况”的实验当中,教师应该按照取叶――装片――调试――观察的实验过程,按照过程给学生边讲边做,及时纠正学生实验过程中犯下的错误才能让学生一步步掌握实验进程,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验环境的同时,增加了教学的质量。

3.增加研究性实验,让学生亲自探讨。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让学生按课本实验进行实验的同时,也应该相对应地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一个实验进行不同的扩展,让学生自己做实验,以此来让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完成“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的实验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采取分组讨论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运用不同试剂在不同物质上进行实验,探究哪些物质有可溶性还原糖、哪些物质存在脂肪,又有哪些物质有蛋白质。通过拓展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原实验需要掌握的实验重点,能让学生了解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做法。

三、总结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之中加入实验课程方案,是一个良好的方法。实验课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教育到自主式学习的发展,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增加实验课程的行为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随着时代快速的发展,要求未来的人才也能顺应时展的潮流,虽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加入实验课程只是一个小举动,但是对于未来适应性、自主性人才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应该更好地推广这种授课方式。

参考文献:

[1]赵坤兰,董玲玲等.高中生物概念转变教学的尝试与思考[J].中学生物学,2011(11).

第9篇:生物科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学案导学 实验教学

传统教学方式有很多优点,但也多有弊端:填鸭式讲解多,照“本”宣科多,鼓励创新少;学生主动思考少,深入探索少,记忆操练多,忽略了学生才是主体,总是处在被动接受状态,这必然影响到学习效果,更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学生要提高学习效果,就要提高教学质量,这就需要聚焦课堂,大胆推进教学改革,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提高生物学习效率呢?

笔者认为,自己作为一线生物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大胆而有益的探索,通过生物学案导学、生物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真正做到了好课的标准,即:这节课结束,后学生就会急切地盼望下节课,让生物课堂成为巨大的磁场。

1.课前学案导学

“学案”是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学情况预设的教学方案。学生依案而学,使课堂教学能够较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能动性,使学习轻松,自如、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节奏快、效率高,同时,“学案”也是学生们很好的复习资料。

1.1学案设计的准备

学案由主备人设计,其他教师再做补充、修改。编写之前分析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教参,明确教材的内容和要求,编写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难点,以及课堂导学(依据“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和迁移运用”六个模块)。

1.2学案设计的形式

生物学案的形式可以有:填空式、表格式、图解式、问题式、习题式、纲要式等。一份完整的学案应是以上几种形式的综合运用,选择时依据学习内容、课时安排、教课形式等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如:概念、名词等基础知识可设计填空式学案;需要理解、推理的重难知识课设计问题式学案或表格式学案;知识联系紧密、成一定系统可以设计图解式学案等。

2.实验教学

生物学实验是学习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整个生物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3]。

2.1实验教学的准备

高中生物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生命科学实验、研究方法,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4],但实际教学中,一些学生没有真正领会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实验课上常出现学生嬉戏打闹,不能顺利完成实验的现象,学生甚至养成敷衍轻浮的坏毛病,为防止此现象重复发生,教师必须课前积极准备,预想到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或是偶发事件。真正做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高效性。

2.2实验教学的形式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实验有效教学是必要的,但是实验教学也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 比如,“课时偏紧”“授课时间与实验内容的矛盾”“实验设施”等问题。解决不同问题要选择不同的实验形式。生物实验的形式主要有教师演示实验、视频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家庭实验和课外小组实验。演示实验的特点简单明了,占时间少;分组实验特点教师提供材料和试剂,规范操作步骤;家庭实验特点材料常见,过程简单,周期长。实验特点与现实情况周全考虑,解决教学问题。

3.课后自主练学

高中生物学通过课前学案导学、课中实验讲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究,善于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学生积极参与生物学习的全过程,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表现为课后自己做题练习,同学相互讨论学习内容,并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的生物知识。生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今天离开来,明天还想来”的幸福课堂。

4.师生对高中生物“学案导学”“实验教学”型课堂教学的评价

4.1学生评价

在实施“学案导学”“实验教学”型课堂教学一阶段后,作者利用课间或自习时间找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学习情况,以下是学生们谈话内容记录的汇总:

(l)我最喜欢上生物课,因为课前明确学习内容,上课气氛轻松活跃,不懂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及时解决,不会再因听不懂而睡觉了。课后自己主动想做题来证明自己学习效果。

(2)课前就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课上可以观看些实验,丰富学习内容,不枯燥乏味,学习效率自然提高了。

(3)起初不习惯使用学案,认为预习加重了学习负担,坚持一段时间后觉得很多内容在课堂就巩固练习了,课后基本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在生物上,整体还是节约了学习时间。

(4)学案明确了学习目标,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之间的讨论,迎合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也养成学生“要学、要胜”的学习习惯。

4.2教师评价

我们学校的生物教师间经常相互听课,在实施“学案导学”“实验教学”期间,他们的反馈评价归纳如下:

(l)以学案为载体的课前预习,培养了学生有目的的自主学

习的习惯,课上实验教学、小组讨论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检测反馈实现当堂达标的目的。

(2)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和谐、轻松愉悦,学生参与度高,学习效率高,不仅提高学生知识水平,也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

5.小结

结合学生教师的评价及自己的感受,可以看出他们对“学案导学”“实验教学”型课堂教模式是比较认同的,自己感觉,在一定程度上也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与传统教学相比,生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讨论热烈而有序、有效,学生听课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应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5]。本人认为此教学模式不仅利于学生高中学习,也会有利于学生“潜能发挥”和后续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会. 中学生物学教学“学案”的设计[J], 生物学教学,2001

[2]张家军. 高中生物“学案导学式”教学有感

[3]陆 琴.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 中学生物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