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信息化网络培训范文

教育信息化网络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信息化网络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信息化网络培训

第1篇:教育信息化网络培训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理念创新

[作者简介]邹晶晶(1981-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数据挖掘技术。(湖南长沙410100)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90-02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战略规划的出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成为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近些年的实践证明,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0年以来,湖南省部分高职院校以基于云计算的“职教新干线”为基础,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空间资源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兴起了一场从“传统”到“空间”的教学创新与变革,使得“黑板板书+多媒体展示”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电子白板+多媒体展示+空间资源课程”的现代教学模式转变。以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空间教学,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向。

技术支持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在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云计算等一系列先进信息技术不断融入课堂教学中,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扩大,这给学校信息部门的技术支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首先,信息技术应用深度的不断扩大,要求信息部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做好先进技术的承接和传播工作,提供良好的教育信息化条件和环境;其次,信息技术应用广度的不断扩大,要求信息部门拓展服务范畴,与教务、科研等部门配合,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广大师生信息素养,不断缩小与教育信息化需求之间的差距,保障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

如何建立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为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推进提供环境、条件和保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技术支持的理念创新

(一)技术支持工作的内涵塑造

高校信息部门所承担的技术支持工作,其本质和根本任务是提供服务,服务于教学和办公。一般意义上的技术支持是指产品公司为其产品用户提供的售后服务的一种形式,帮助用户诊断并解决其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在云计算技术背景下,世界大学城空间实际上就是学校通过互联网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取的一种计算和存储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上说,负责技术支持工作的应该是计算和存储服务的供应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供应商不一定能了解学校的具体运行情况,因而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服务;二是对于技术应用过程中故障排除,很难保证实时性。所以,信息部门的技术支持要像“桥梁”一样,体现传承先进信息技术的效果。

(二)技术支持工作的外延扩展

高校信息部门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工作,其具体内容涵盖了教育信息化实施的环境、条件以及保障的相关工作。首先,教育信息化是基于互联网和数字资源的,所以稳定的网络环境和丰富的数字资源是前提和基础;其次,在网络环境、资源环境基础上提供的保障服务是关键。除此之外,技术支持工作还需要拓展至教育信息化实施主体信息素养的培养上,因为不管是直接参与教学的教师和学生,还是从事教学管理的其他教职工,都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及技能。

(三)技术支持工作的理念阐述

上述两点分析对技术支持概念进行了内涵塑造与外延扩展,以此为基础,从技术支持服务工作的任务、内容、目标等三方面确立了“传承先进技术、拓展服务范畴、提升服务水平”的工作理念。第一,传承先进技术。传递、承接适用于教学、办公的先进信息技术,并进行创新。第二,拓展服务范畴。在注重搭建高质量实施环境的基础上,着力培养教育信息化实施主体的信息素养。第三,提升服务水平。提升服务水平是技术支持工作的最终目标。

三、技术支持的实践研究

下面以湖南某高职院校为例,阐述创新的技术支持理念在该校的实践。

(一)工作思路

依据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学院明确了基本的工作思路,如下图所示。该思路是对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提炼,以及依据学院现有数字资源的应用经验总结归纳形成。

(二)搭建高质量的教育信息化实施环境

1.创建“高速、稳定、便捷、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教育信息化特别是空间教学的全面展开,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这对网络的速度、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高速的网络带宽:该校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应用需求,推进万兆校园主干网建设,并将出口带宽升级至800M,提升网络出口效能。(2)稳定的网络性能:优化校园骨干网结构,建立扁平化网络结构;部署iMC网络管理系统和MRTG流量监控服务器,管理和监控网络设备运行状态,为QOS的部署提供决策支持。(3)便捷的网络接入:实现了有线网络及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并根据教学需要建设了多个高密度无线教室;实现WEB接入方式与学校校园网络的VPN连接,使教职工访问校内资源不受地域限制。(4)安全的网络环境:集中建好核心区域的计算、存储能力,提高网络管理效能和稳定性;优化接入层交换机配置,启用DHCP SNOOPING监听与交换机DAI;通过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行为审计系统,最大程度保障校园网络安全可控。此外,加快网络故障响应速度,通过每周的例行巡检,对校园网络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分析,调整与优化网络环境,及时处理网络应用故障。

2.构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数字资源环境。数字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而空间教学倡导的“数字资源人人建”为数字资源的建设开辟了崭新的途径,但是基于知识产权的考虑,很多基础性、权威性资源还需要引进并且着力提高利用效率,因此,该校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基础数字资源环境。一是现代化的数字资源硬件。学校配备了360余套多媒体设备,建成能同时容纳2000余名读者的多功能电子阅览室;同时,配备全自动触摸式检索机,提供便捷、优质的阅读服务;此外,完成服务器虚拟化、虚拟桌面的实施,整合原有硬件设备资源,节约硬件投入成本,提升了各种应用支撑系统的稳定性。二是多元化的数字资源内容。学校首先整合部门相关技术人才,筹建数字资源工作小组,负责数字资源建设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其次,引进(购买、免费开通)包括知网、万方、维普在线考试等数字资源共计15种数字资源;此外,完成了校内媒体电子版的改造。三是全方位的数字资源服务。学校构建以高清LED显示屏为基础的校园整体信息推送平台,实现校园各类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智能化推送;完善数字资源网站建设,将资源网站涵盖读者指南、馆藏资源、信息服务、资源整合平台、特色推荐、资源下载和服务热线等丰富内容。

(三)培养高素质的教育信息化实施主体

教育信息化实施主体包括三个方面:技术支持服务团队、教师以及学生。

1.“外塑形象、内修气质”,创建优质服务团队。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整合与改造多媒体、网络以及信息相关的各项业务流程;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塑造良好的部门形象,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同时,制订中长期培训计划,以“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前沿、洞悉信息行业发展方向;提高信息技术服务水平、致力于学校信息化建设”为目标,促进信息技术人员在知识、技能以及服务意识等各方面全面提高。

2.采用评价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职工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个人在信息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在教育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信息素养尤其重要。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实施的关键。学校采用评价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改进评价方式,由阶段性改为连续性的评价方式;其次,完善评价内容,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最后,优化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评价。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包括知识培训、技能培训、素质培训。

3.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最大的受惠者是学生。然而,由于我国教育区域差异的影响,学生信息素养参差不齐,而且空间教学是以高职院校为试点,所以如何提高我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之能适应空间教学的推广,也是技术支持所要完成工作的一方面。学校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考核、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学生信息素养。(1)在教学目标方面,高扬“因材施教”和“授人以渔”教育思想,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本原,以信息素养相关要素为主要内容,以项目驱动或ISAS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交互和协作,将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的基本目标,升华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高层次目标。(2)在教学内容方面,在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上,一方面充分考虑教育信息化特别是空间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考虑学生的专业需求。(3)在教学手段方面,采用项目驱动或IASA教学为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学习的认知前提能力、学习过程的情绪体验和学习中自我实现的操作技巧等,同时体现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和协作性――交互的学习环境和协作的学习方法。(4)在课程考核方面,从2010级学生开始,摒弃计算机期末考试的方式,采用以证代考的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

第2篇:教育信息化网络培训范文

关键词:山区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17-0057-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社会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教育领域中的观念、手段、方法和模式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影响。尽管我国目前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区域性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农村地区,缺少保障体系,信息化发展机制不完善等。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山区教育,往往面临着资金欠缺导致教学设备配置困难;学校布局分散导致资金投入效果不明显;师资水平不高导致培训任务重;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全面实施现代化教学难度大等诸多问题,成为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阻碍。近10年来,信宜市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下,确立“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充分发挥教育装备部门“规划、规范、协调、指导、供配、服务、监督”等职能,着力破解山区教育现代化难题,为全市中小学规范实验室建设、加强图书馆(室)管理、配备电教仪器设备、指导开展电教科研、参与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及信息化设备使用效益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工作。下面,就我市积极推进山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探索与实践作探讨。

一、规划先行,分层推进

抓好信息化发展规划,对于稳步有序推进信息化起到重要指导作用。特别是教育信息化不是一次性投入的建设项目,必须始终注意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循序渐进,克服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盲目性。为此,我们在上级教育部门关于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指引下,结合信宜山区实际,因地制宜、创新思路、统筹谋划、分层实施、分类推进,力求坚持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先行,坚持选点示范和面上推开相结合,确保规范有序,持续发展。

1.抓规划

我市根据教育发展形势要求,早在2003年就确立了“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全面启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2006年,结合贯彻《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发展纲要(2004-2020年)》(粤发[2004]13号),出台了“十一五”教育技术装备发展规划,编印了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与教育信息化基本建设指引。2007年,就全市教育装备工作进行规划部署。2010年,就全面推进“校讯通”工程暨实施广东省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进行规划部署。2012年,结合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就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发展任务、队伍建设、技术服务、经费投入、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谋划,进一步完善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从而,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指明了方向。

2.分层推进

信息化设备、资金非常有限,我们不搞全面同步铺开,而是分层推进,主要是通过抓好教育城学校、市区学校、上等级学校、中心学校等几类学校作示范,通过辐射和带动全市学校逐步推进。在这过程中,注意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重视,落实信息化建设资金。近十年来,累计投入2亿多元用于教育装备建设。目前,全市建设有独立的科学楼、实验楼共65幢,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有理、化、生、科学等学科实验室700多间,仪器室、准备室、图书室等1200多间;全市装备了高中、初中、和部分中心小学计算机室147间,教学办公用电脑已达14800台(套)。多媒体教学平台得到迅猛发展和推广,全市学校累计达1360台(套),一种新型的电教设备――智能液晶交互式一体机,也在我市部分中小学安装使用。

二、 加强山区教师培训,大面积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能否使大批的山区农村教师掌握并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推动山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键所在。在推进山区教育信息化中,教师队伍方面存在着两大认识不足和技术水平低两个问题。大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教学” 教育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技能水平较低,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操作,更谈不上熟练应用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等进行教学,能够制作教学软件的教师只有极少数。为此,我们把山区农村教师队伍的培训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来抓,使信息化教育队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

1.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

我市建立市、镇、校三级培训基地,配置专职培训人员,市以教师进修学校为培训基地,乡镇以化技术学校为培训基地,学校中心计算机电脑室为培训基地,形成了市、镇、校三级培训体系。

2.抓好分层培训

首先是加强专业队伍培训。特别注重对信息技术教育专业队伍的培训,以充实专业信息技术师资队伍。同时,我市挑选一部分业务水平高、敬业精神强的教师组成开发小组参与项目开发,并选派多人参加了全国、省市级信息化建设专家培训。要求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人员不但有管理、教学、科研能力,而且还应具备指导其他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能力其次是开展骨干培训。为解决专业教师欠缺等问题,我们还抽调了部份骨干,开设软件制作、资源应用、网络维护骨干培训班等专题培训,以解决学校在日常使用、维护等方面的问题。再次是推进教师全员培训。把信息技术培训纳入教师的“继续教育工程”,分期分批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进行全员培训。近几年来,全市共举办了50多期大小规模的培训班,对全市260多名部分中小学校长、主任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800多名骨干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培训,以及3000多名普通教师信息技术继续教育培训等。通过培训,我市近一半的山区教师能够有效开展多媒体教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和教学创新的能力明显增强,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基本实现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具备网络学习能力。

3.加强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

充分发挥电教部门和教研部门的优势,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在交流、研讨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电教部门还就加强信息化规范管理制订了指引。

三、示范引领,辐射带动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坚持均衡普及和创新示范两手抓,以创新促示范,以示范促均衡,整体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在具体操作上,注重充分发挥“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名校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这是助推山区教师队伍快速成长,推动山区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的有效方法。

1.着力打造“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通过加强装备建设、队伍培训、开展科研等办法,已打造了信宜中学、信宜二中、教育城小学、实验学校、信宜一中、华侨中学、西江中学和教育城初中等8所“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其中,教育城小学成为教育部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这些实验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活跃,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项目不断增加。

2.发挥先进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全市学校

近年来,这些实验学校积极开展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学应用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效,向国家、省、市申报立项了一批科研课题,一批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获省级和茂名市的奖励。如教育城小学2007年参与省教厅提倡的“校校有网站、人人有主页”的主题活动中,全市师生掀起了建网站、做主页、开博客的热潮,受到省教育厅的表彰。市教育部门利用这些学校作为基地,及时组织全市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主题活动进行观摩学习,在全市各层面广泛推开,带动全市教师信息化能力快速提高,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更新,特别是有效提高了山区教师应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创新的能力。

3.坚持软硬件同抓

推进教育信息化,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应用是目的。硬件必须通过软件来体现它的价值,否则就成为一种“摆设”。我们在推进信息化教育过程中,坚持软硬件同抓,特别是注重加强软件建设,解决“有车无货”问题。近年来,全市学校特别是这批实验学校积极开展课件设计等竞赛活动,还向省、市输送了一批优质资源课例。全市基本建成了教育信息资源中心(资源库),这批学校还建有本地化、校本化的原创资源、特色资源,有效地促进了教育信息化工作从“建设、配置向管理、应用”的转变。

四、开展送资源下乡,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省的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促进山区学校教育质量层面的均衡发展,我们探索积极发挥市区学校的资源优势,将名优资源主动送下乡。包括:

1.推进“校校通”工程,为资源下乡铺路

我们先后印发了《关于在全市学校加快接入互联网实现“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关于全面推进“校校通”工程暨实施广东省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的通知》,全市学校掀起了接网热潮,成效显著,目前,全市98%的学校已通过光纤或宽带接入茂名市教育城域网,基本实现了“校校通”资源共享,为实现优质资源下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调整教育网络资费,节约成本

我市印发了《关于全面启用“数字校园”及调整教育网络资费的通知》,将全市所有接网的学校整体接入了茂名教育城域网,统一使用茂名教育城域网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日常办公。同时对全市学校接入网络的资费进行了下调(如:乡镇面上小学宽带2M,50元/月),让全市学校享受到了快速、高效、实惠的互联网络。

3.配置山区学校的多媒体及网络平台应用终端,确保资源得以有效应用

在基本实现“校校通”的基础上,为做好教育资源下乡的重要配套设施和创建教育强镇的需要,2011年至2012年底,共投入了1160多万元,对全市150多所山区学校实施了带补助装备多媒体电教平台班班通和光纤宽带校校通,进一步提升了山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

4.录制名师资源,将名优资源以网络传送下乡

为确保城乡教育资源共享,2012年6月,在省和茂名市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市在信宜中学、实验学校和教育城小学分别建成了三个“优质教育资源制作基地”,这些基地承担起我市高中、初中和小学阶段优质课例的录制任务(目前已录制优质课例80多节),我市组织力量将名师资源、优质教育资源汇集起来,向我市所有山区师生进行网上共享或光盘输送。同时我们也将有关名优资源上送到省、市资源库,向全省共享。

5.举办网络远程互动教研

偏远的山区学校,若要到市区听一节公开课,往往要坐2个多小时的车,为了解决山区学校的远程教研问题,我们举办名优课例现场直播,在各农村中小学设置接收点进行现场收看和互动教研,为教师的教学观摩和教研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通过一系列以教育信息化的手段,让山区的中小学师生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发挥信息技术高效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化的应用使山区教师安教,学生乐学,有效地推进了我市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对信宜创建教育强市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3篇:教育信息化网络培训范文

一、特殊教育信息化任务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新型教学模式是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建立创新的特殊教育信息化模式应该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为依据,并且能够充分地利用各种信息化软件和硬件资源,协调特殊教育信息化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转变传统的特殊教育模式,应该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位置,信息技术应发挥的功能以及特殊教育的过程,从而能够建立适应网络时代的特殊教育模式。

(二)信息化设备在教育管理和教学上的应用。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两个方面。信息化设备在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方面的应用表现在:学校基本信息、学生和教师基本信息、学籍信息、成绩统计等方面的保存,要求学校拥有系统的数据库来管理。在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康复训练,前、中期评估,都需要整理,存储,统计,报告和其它处理,要求学校建立一个相对完整和稳定的,易于管理的基本数据库。教育教学管理上的网络应用,特教学校还有待发展。已引进先进的电子管理软件的学校并不多,有的学校则还处在本薄管理的阶段,工作效率很低。在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各级政府投入不断增加的形势下,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用机的数量会不断增加,将会逐渐保证学生真正用得上计算机。

(三)特教教师的信息技术认识与应用能力。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的先决条件,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于他们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他们普遍认可信息技术的作用。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增加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提供便利。实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前提是对其熟练的操作能力。而笔者发现,很多教师不能做到够熟练操作,导致教师日常教学和管理很少运用信息技术媒介。通过访谈了解到,很多学校对数字设备的不合理管理和使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对现有教学设备的操作培训不可忽视。在准备好特殊教育信息化中所需的软件和硬件以外,还应该采取各种形式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的机会,并且能够形成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

二、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落后。目前,我国对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观念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学校对特殊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还比较缺乏,由于高等学校自身条件的制约,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特殊教育的消极影响,没有充分地考虑到网络时代信息化科学发展。不能较好地将特殊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公平以及区域教育平衡发展结合起来,进而无法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并且不能促进特殊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一些教育部门的决策者、主要管理人员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信息意识淡薄,思想保守,沿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依靠国家和赞助来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不知道用市场理念或方式来解决,从而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建设。

(二)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不足。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资源建设本身有其特殊性,投入大、资源组织复杂、建设周期长、收效慢,种种因素导致教育资源建设一直没有质的变化。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数量众多且良莠不齐。特殊教育教学资源比较匮乏,没有相关的网络课程、网络学习资料等信息资源,同时特殊教育网络资源管理平台和教学平台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尽管,很多特殊教育机构已经具备了信息化硬件平台,能够为残疾学生提供网络教学,然而没有充分的教学软件资源的支撑,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和管理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特殊教育缺乏信息化人才。目前,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急需信息化人才,难以满足建设信息化的要求,一方面是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没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而且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尽管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已经开展了一些针对教师信息技能提高的培训,然而从实施效果分析,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还无法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常情况下仅仅地局限于设计信息多媒体课件等比较简单的工作上。另外一方面特殊教育缺乏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信息化人才。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只关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给予专业化信息人才培训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特殊教育机构网络以及信息库建设和维护等方面的专业信息人才匮乏,不能较好地适应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三、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建议

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教学资源建设。应该结合特殊教育机构的特点,不断地开发出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而能够促进信息化水平,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效果,使有利于残疾学生的发展。

(一)有效的管理和培训机制是保障。必须有领导的重视和统一的组织机构、各业务部门的通力合作,形成全局一盘棋的建设思路。在保障机制上,成立信息化建设委员会,请专家加入,来为特殊教育信息化提供专门的咨询和指导。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应调动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培训的积极性,立足本校、按需施教、循序渐进、学以致用。

(二)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开发。推进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形成覆盖市、区、街的信息网络;欠发达地区要建立起城市中心网络,并努力向基层延伸。定点城市要建立残疾人求职、招聘信息网络数据库,并负责向上级网络提供数据。

第4篇:教育信息化网络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建设;定位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11―006244

一 引言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信息科技已成为现代科技的核心和主流,信息化已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样,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也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包含教学、管理、科研等领域的信息化,然而高校是教育教学类组织,教学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使命,这决定了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该是教学信息化建设。淮海工学院作为一所江苏省属教学型本科院校,由于地处苏北,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在全国高校中只属于中等水平,淮海工学院和全国大部分普通高校一样都应要从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出发,在充分研究国家和地方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具体要求的基础上,明确学校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定位,科学制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健全信息化建设的内涵,才能提升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进而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二国家和地方政策层面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

新要求和指导意见

1 国家层面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新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提出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预期。“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纲要”第四部分“保障措施”涉及高等教育较多,共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内容强调: (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更好地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 (六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六十一)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纲要”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阐述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高校是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前沿,更应该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尤其在“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和“强化信息技术系统应用”方面要强化研究、创出新意、建立模式、提供示范。

2 江苏省级层面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指导意见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苏教高[2011]12号)第一部分“明确教学信息化建设战略目标与总体要求”第三条“教学信息化建设具体目标”明确指出:要不断完善各高校教学信息化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全面提升教学管理与服务效率;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教学信息化环境建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形成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强教学信息化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加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立数字化的教师教学支持与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提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及素养……。全省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综合优势和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部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江苏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处于领跑地位,《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全国大部分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来说同样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就淮海工学院而言,作为一所地处苏北、以培训应用型复合人才的教学型本科高校,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在全国高校中属于中等水平,学校更应该按照“意见”的要求,科学定位、合理规划,加快建设,力促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争取“十二五”末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达到江苏省内乃至全国同类高校的先进水平。

三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给高校带来的影响与变革是一个值得关注与探讨的深刻课题,信息革命一定会给人类社会和高等教育带来重大变革。21世纪的高等教育肯定是会有巨大的变化,这一点没有异议。但它会如何变化?这又是一个难以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但主要变化特征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的变化使高校任务和功能在改变

信息化、信息革命给传统高等教育思想带来巨大的冲击,未来高校必须要完成下面这些任务和功能:要更好消除教育界的“数字鸿沟”,高校信息化要能给落后地区、弱势群体带来更多的和同等的教育机会;教师在未来高校教育中将成为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一极,是学习者的伙伴;在未来教育中,正规教育与大众教育、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教育需要得到学校的重视,实现共同发展。

2 高校教育信息化必将实现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共存

基于信息(特别是网络)技术产生出许多新的教育模式,如e-learning、e-college、e-university、e-degree等。传统的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面对面”的教育模式受到了挑战。新的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灵活性与方便性,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等,但它缺少面对面的交流,新的陌生的学习环境造成的困难等不利因素。教育模式互补性特性决定了未来的教育应当也应需要多种教育模式并存。

3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新技术的采用必须要提高教学效益

由于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层出不穷难以预料。新技术的不断采用,又将带来许多新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信息技术的不断运用,将使网络教育真正实现“4A”模式,即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为任何人做任何事情。智能化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智能化、沉浸式的网络教育与面对面的现场教育缩短了距离,未来的高等教育将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不管未来高等教育使用何种技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效率和质量,其中提高质量是根本。衡量在高校教育信息化中建立起来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教育方法、新的教育设施和新的管理方式”是否成功,唯一的检验

标准是:是否提高了教育质量、是否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四 淮海工学院(HHIT)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普通高校应坚持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定位

1 HHIT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经过多年建设,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为:校园网建设水平已达到了江苏省内同类高校“较先进”水平,校园网实现了“千兆为主干、百兆到桌面”的有线网络整体无缝覆盖,部分教学楼宇实现了校园网无线接入;校园“一卡通”应用系统在江苏省内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为教学服务的应用子系统作用日益得到彰显;基于校园网的DNS、E-MAIL、WWW、FTP、DHCP、BBS等各项基本网络服务得到了重视,相继开通了VPN、PPTP等服务;开展了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建设有OA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汇文图书馆管理系统、招生录取系统、教材管理系统等教育系统30余个;新建了教学视频VOD点播系统、升级了邮件管理系统;近一步改善了多媒体教学的环境,多媒体教室座位绝对数和百名学生拥有数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十一五”期间,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带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

2 HttIT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有的问题

(1)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学校地处苏北,“十一五”期间学校教育经费一直紧张,江苏省教育厅拨款有限,连云港市财政也投入微薄。在有限的资金下,学校领导还是统筹安排各类费用,拨出了一定比例的资金来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但和江苏省内一流高校相比,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投入相距甚远,即便和江苏省内同类高校相比,教育信息化投入也是“捉襟见肘”。

(2)信息化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建设定位上“重”管理“轻”教学

学校各个部门的所有信息化建设项目都是独立实施的,在信息化规划中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和需求缺乏全面和充分的摸底和设计,不能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所以难以有效地指导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工作。

在信息化建设定位上,学校过度重视互联互通等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及管理办公类事务的信息化投入,信息化建设与学校“教学”核心工作紧密性不够,信息化建设项目对师生的影响力也不够,学校在“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和“信息技术系统应用”方面投入和建设力度不足。

(3)“信息孤岛”问题严重,信息化应用系统缺乏集成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学校的“教、学、研”资源数据库一直在做“加法”,目前有多种C/S架构的系统在同时运行,这些系统的信息共享效率低、资源交换频次少,数据标准迥异,“信息孤岛”问题严重,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需要对各类资源库进行有机地整合。

由于存在信息资源“孤岛”,再加上各教学应用系统开发平台不同(平台没有统一规划的访问接口),因此各系统应用整合、资源共享困难,系统之间缺乏标准化集成。学校内同一个用户,进入不同教育类应用系统,需要不同的用户名和密码,甚至需要不同的身份标识。

另外,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在管理机构、管理队伍、运行服务机制等方面有待完善,如:数字校园建设中心的机构定位、岗位配置、职责职能方面:教育信息化建设在人员配备等方面还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学校信息化建设专职人员不够,建设规模、质量和效益不能满足学校教育发展需要。

3 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应坚持的发展定位

淮海工学院地处经济和教育发达的江苏,但又位于欠发达的苏北,决定了其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基本上能反映全国大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其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也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高校教育信息化主要应包含教学基础平台、教育资源、教育过程和教育管理等的信息化,高校信息化建设主导部门要能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要能通过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教育内涵,创新教育模式,促进教育资源有效利用,扩大教育覆盖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教育信息化最终任务是要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教学的思想、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使教学的所有环节信息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进而最终促进教学现代化的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可概括为:要坚持“以技术进步,为教育增辉添色;用服务升级,助教学改革创新”的建设理念,应本着“技术环境是基础,教育资源是核心、系统应用是关键”的建设原则,一方面要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教学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另一方面也必须要重视“数字学习空间”、“数字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教学信息化设施与资源的使用效益评估”等软环境建设,以全面提升信息化建设的质量。

根据国家、地方政策层面对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要求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从HHIT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推演,笔者认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应强化下面几项工作。

(1)推动数字化校园学习空间建设

高校要构建学校数字化、交互式学习系统与平台,建设融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为一体,支撑“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研讨课”等当前大学教学新模式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建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社区网站、学习网站与学习软件资源,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满足师生通过网络开展教学互动、教学辅导、教学测评等活动的要求,帮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习效率。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和课程学习的需要,通过增加公共机房、降低网络资费、提供一定的免费上机条件等具体措施,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和条件进行网上学习,提高教师使用课程网站、流媒体等网络教学手段支持教学的能力,努力建设生动活泼的能促进学习者交互学习、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的E-learning教学交流平台和数字化学习空间,为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创建良好的环境。

(2)推进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用与共享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教学信息资源将日益成为高校重要的办学要素、无形资产和不可复制的财富。高校要加强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形成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扩大优质教学资源受益面,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其具体目标为:加强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组织集名师、教学设计师、技术人员等多群体的建设队伍,共同设计和研发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符合国家建设规范的质量高、效果好的课件库、课程库、教材库、名师库、试题库、文献库、案例库等数字化教育资源,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加大学校数字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建共享力度,按照多方合作,优势互补,互利互赢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校级优质数字教学资源中心,实施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开展基于网络的课程改革研究与应用,积极参与高校间数字教学资源共享联合体建设,不断推进高校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

(3)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要求高校需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授课方法,丰富课外学习资源,努力促进信

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高校应建立网络教研平台,支持网络听课、互动评课、远程协作等教学活动,还要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与管理中的广泛应用,要搭建校企之间信息化交流平台,让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输到学校和课堂,要实现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等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要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等,作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有效补充,不断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深入教学、深入课堂。

(4)提高教学信息化设施与资源使用效益

高校要紧密联系教学及科研实际,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出发充分合理利用学校已有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和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综合优势,建立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全方位服务模式,提高信息化教学设施与资源使用效率。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管理和评价制度,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过程与结果的监控与评估。进一步提高精品课程与网络课程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5)不断强化师生教与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需要信息化建设的高水平,同时也需要师生教与学信息技术应用的高能力。高校需要创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内容、方法与形式,要依托各级各类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支持体系和教师教育网络培训平台为高校教师提供多种信息化教学的培训课程,开展基于网络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及教师自主培训等。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应参加一次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与学习,进而提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重的质量。

与此同时,高校要强化学生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要面向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专题讲座、报告会、公选课或媒体宣传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基于问题的远程协同学习,学生应具有基于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篇:教育信息化网络培训范文

译者按:在完善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后,新加坡政府把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学生运用ICT进行自学和合作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授权并支持当地学校实施一些可持续发展的长期项目。 网络健康课程计划(The Cyber Wellness Program)负责把ICT与普通课程相融合,帮助教师、教育行政人员、相关研究人员追踪学生在学校和家中的上网情况,国家教育信息化门户网站允许家长访问,也允许“学生大使计划”(Student Ambassador Program)成员访问以促进同伴教育。 ICT导师计划(ICT Mentorship Program)旨在通过各个基层学校教师把ICT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教育体系的结构与性质

(一)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

新加坡政府通过教育部(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对全国教育进行管理。教育部是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管理的主要机构,负责整个国家的课程制定,包括各学科课程的教学进度、教科书的选择和考试测评等。此外,还有10个教育机构直接隶属于新加坡教育部,它们分别是:新加坡私立教育理事会(Council for Private Education);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Institute for Technical Education);研究东南亚地区社会政治、安全和经济的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组织非正式学习的新加坡科学馆(Singapore Science Center);负责如小学毕业考试等国家考试的新加坡考试与评价局(Singapore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Board)和教育部直属的5所理工大学(About Us website)。

教师培训主要由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承担,该学院提供职前教师培训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Cheah 2010b)。由教育部确定培训教师的总人数,并支付培训的学费。国立教育学院有3种课程:四年制学士学位课程,一年制研究生课程和两年制研究生课程。教育部在招生时就已选聘好教师,入选的教师在学校学习期间可以获得工资补助,毕业后直接接受分配。同时每位在职教师需要接受100小时的培训,经费由教育部支付。国立教育学院提供两种类型的在职培训:一种是提供科学、教学或教育文凭的硕士学位课程培训,培训学费由教育部支付;另一种是针对在职教师设置的专门课程培训,由教育部挑选教师入学,参加第二类培训的教师不会获得学位。如果国立教育学院无法向某些教师提供培训,教育部会将培训任务转给其他机构。

(二)政治与经济背景

根据新加坡2000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的规定,6~15岁之间的儿童必须在小学完成6年的义务教育(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Website)。学生可以选择就读免费的公立学校,也可以就读由社区组织、宗教团体、公民或企业集团创立的私立学校。所有学生都要在六年级末参加小学离校考试(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他们将被分配到不同教育类别的班级进行学习,包括:特殊班、快捷班、普通学术班和普通技术班。在中学阶段,学生将参加更高层次的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决定学生申请不同类别的大学。

教育部虽然拥有极大的教育管理权,但却把教学大纲的监督和实施权委任给学校。学校管理和课程实施情况监督,也具体由学校领导负责,教育部不直接参与。

二、教育信息化

(一)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

新加坡的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由教育部制定,主要是针对6~15岁的学生。每隔5到6年,教育部会对信息化规划进行更新升级,新规划一般建立在以往规划的基础上,并体现出各个时期不同的需求。

第一期规划于1997年开始实施,重点从技术(即硬件、软件和网络连接)和人力资源两个方面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建设,确保教师掌握使用ICT的基本能力。第二期规划于2002年开始实施,以能力建设为目的,把ICT应用于高科技领域,如机器人和3D身临其境的环境。教育部创立优秀教育机构和研究试点,推进ICT与教育实践的成功整合。相比一期规划,二期规划开支有所减少,因为一期规划需要大量的投资用于购买所需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第三期规划起止时间为2009年至2014年。在已经成功实施的前两期信息化规划基础上,教育信息化规划不只局限在试点学校,而是拓展到整个教育系统。第三期规划制定的教育结构和政策,将给教育带来新的思路并形成新的理论。

第三期规划的目标把重点放在了“随时随地学习”上,让学生“通过有效运用ICT培养自我管理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成为有辨别能力和有责任感的信息技术应用者”。这其中包括3个关键因素,一是学校的领导,能够提供导向,制定远景规划,创造有利的环境;二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能够指导学生;三是包括互联网连接在内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每位学生都可以进入学校和教育部网站的主页。

教育部正在实施多种整合课程,其重点是ICT教育同教与学方面的整合,并满足信息系统支持的需求。在某些情况下,原规划的指导思想仍然贯穿于三期规划。教育部起草了实施策略,包括以下5个关键方面。

1.课程、教法和评估

制定一套特定的ICT学习实践,并将其纳入教学大纲;制定学生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为学校搭建对话的网络平台,并为教育部“评选优秀课程教学示范”服务。

2.网络健康课程计划

在公民、道德教育和其他课程里引入ICT;对学生行为模式进行研究;为教师和学校领导提供专业发展机会以便他们能有效地实施这些课程。

3.专业发展

教育部为教师提供“以实践为基础,塑造目标教学行为的差异化专业发展”。此外,教育部还把重点放在学校非教学人员的职责强化上,以进一步支持ICT与教育的整合。

4.研究与发展

重点放在教学原则和课堂实践上,发展ICT浸入式学习实践,构建多媒体互动数字环境,实施学校教学改革。

5.ICT基础设施

力争到2011年在所有学校安装光纤电缆,网络连接速度达到100 Mbps;为学生安装可以连通校外的移动设备;制定学校学习管理系统互操作标准。

(二)国家规划的具体内容

标题:《教育信息化第三期规划》

出版年份:2009年

网址:

ictconnection.edumall.sg/cos/o.x?c=/ictconnection/pagetree&func=view&rid=665

(三)私立机构的参与

政府向私立机构咨询来制定教育政策和项目,以满足教育信息化的特定需求。政府与私立机构依照共同的目标制定合作协议。例如,在教育部与微软签订的协议中,由微软提供资源、资金参与教育部相关计划,如“网络健康课程计划”和“专业学习发展计划”。

三、加强ICT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支持

2002年底一期规划结束时,新加坡完成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目标。新加坡目前仍然在继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如给学校安装光线电缆以提高上网连接速度,完善移动设备实现“没有墙壁的课堂学习”,并方便随时随地学习,这是三期规划的一个重要成果。

四、在教学中强化技术应用、改进学生学习

(一)学生教育信息化国家标准

新加坡教育部教育技术中心主任谢汉文博士(Dr. Horn Mun Cheah)表示,“新加坡现有的考试制度很好,所以我们不只注重考试分数,我们更希望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在21世纪的竞争力,学生运用ICT加深课程学习,引导学生成为自我学习者”。就21世纪的学生教育信息化竞争力的评测来说,新加坡还处于起始阶段,但它在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2009年版)中已经做了定义,确定6~16岁学生最基本的ICT使用能力。此标准适用于技能领域,如电脑基本操作、互联网搜索、文字处理、多媒体、电子表格、通讯工具和数据收集工具。此标准强调信息伦理道德和安全法规,教育部目前重点优先项目之一的“网络健康课程计划”适用此标准。此标准参考了ICT国际标准和学校课程实践。标准是通用的,适用于学科领域和课程。

(二)该领域的工作重点及优先发展项目

作为实施策略中5个关键方面之一的网络健康课程计划,教育部已采取了各种方法解决与其相关的问题。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明确规定网络健康课程的目的是培养:(1)熟练和高效的计算机使用者;(2)有辨别能力的计算机使用者,能够识别网络内容和来源,避免被人恐吓或成“网瘾”;(3)有道德的计算机使用者,遵守法律准则和道德操守。网络健康课程计划指定在校教师与学校领导为网络健康协调员,把网络健康主题整合到普通课程里,特别是公民课程与道德教育课程(社会科学)。此外,网络健康课程包括学生大使计划,即挑选在校学生作为榜样,接受专门培训并在学校开展同伴教育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网络健康活动,将会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上网习惯”(Cheah 2010a)。相关研究人员执行网络健康研究计划,追踪学生在学校和家中的上网情况,如学生对网络游戏沉迷。教育部还将为教师、学生和家长开发教育信息化在线门户网站,方便他们咨询和获取相关信息资源。

教育计划中关于交互式数字媒体的研究发展是国家级科研项目,由国家研究基金会资助,其目的是把新加坡发展成交互式数字媒体中心,建立新加坡教育品牌(Government of Singapore Website)。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从国家研究基金获得340万美元资助,研究工作主要涵盖以下3个方面:①开发新型交互式数字媒体内容和设备;②了解学生必备的交互式数字媒体读写能力;③研究交互式数字媒体对学生社交和心理方面的影响。

未来学校计划资助小部分学校作为试点,把尖端技术应用于课堂,尝试运用特别的教学方法,如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并且采用高效的学校管理模式。学校与指定的科研队伍一起实施该计划,并得到来自行业合作伙伴的支助。被选作第一期试点的6所学校证明了ICT能成功整合于普通课程,因此也获得了许多资助,其中包括可以聘用4名以上教师所需的经费和相关技术的支持。到2015年,该计划预计拓展到15所学校——约占新加坡所有学校的5%。

此外,每所学校通过学校门户网站与学生和家长共享信息。家长可以在网站上了解课堂活动、作业和其他活动。家长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信息交流与学校沟通,填写相关表格,并阅读有关的活动公告。教育部为所有学校提供教育信息化门户网站路径,但学校可以选择自己的信息系统,只要它符合信息化技术标准。

五、运用ICT增强教师能力

(一)教师教育信息化国家标准

教育部正在制定ICT专业发展框架,目的是使所有学校员工学会并运用ICT,指导学校成功实施教师教育信息化方案,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评估或问责教师的手段,否则可能导致教师间不必要的焦虑(Cheah 2010b)。教育部并没有制定方案以测试教师运用ICT的能力。但教师至少应达到学生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2010)。

(二)该领域的工作重点及优先发展项目

教育部没有制定关于教师运用ICT来实现专业发展的项目。但教师需要访问教育电子坊2.0(Edumall 2.0),该平台是由教育部开发的数字资料库(Edumall 2.0 Website)。

ICT综合导师计划是教育部推广ICT的成果之一,它使得教师在各自学科领域能够熟练运用ICT来进行教学。ICT导师经过严格的培训,以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帮助他们的同伴创建和培育学习型社区。ICT导师预计每年在学校至少培训两位教师,同时协助将ICT整合到普通课程中。ICT导师还可以使用教育电子坊2.0,讨论按学科分类的主题。ICT导师将在4年内分阶段接受培训,到2012年每个学校都有4名ICT导师或ICT导师,约占在校教师人数的5%~8%。

六、下一步重点推进的工作

虽然新加坡教育管理体制高度集中,但教育部把权力下放给学校进行自主办学,要求学校依照教育部认同的标准进行自我评估,如教师的培训时间、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工作经验及任期制度。自评分数是评估学校领导表现的重要因素。调查组大约每5年会核实一次自我评价的结果。

(一)数据系统的投入

教育部还使用学校网络管理系统,即包括学生成绩、学生能力和学生全国性考试分数等数据在内的学校信息率。教师可以利用该门户网站完成行政工作。访问权限仅限于教师和学校管理者。

(二)国家ICT项目政策评估工作

教育部在2009年开始追踪研究学校实施第三期教育信息化规划的情况,以了解取得的进展并不断对其进行调整(NIE Website)。该研究旨在获取有关教师与学生对ICT应用于教学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反馈信息。研究方法包括对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有ICT领导才能、ICT的运用、自我管理学习和合作学习,研究方法还包括课堂观察、与师生的小组讨论。目前第一阶段正在进行中,主要集中在方法的论证,然后收集基础的信息,这样可以对学校发展进行长期跟踪。教育部将在国家范围内抽取试验样本。同时,私立机构进行课堂观察和个案研究,并收集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的调查问卷。

(三)国家教育信息化指标的数据收集

教育部的目标是到2013年,所有学生能达到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Baseline ICT Standards)。教育部计划抽取20%的学校作为试点,采用任务型、自适应评估等测评方式,于2010年在小学、2011年在中学开始试行测评。此外,学校也将检测本校学生ICT方面的进步,这也是学校领导主要负责的一项任务,但是他们不需要向教育部提交任何正式的责任报告。

第6篇:教育信息化网络培训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高校 信息化建设

美、日等国作为处于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前列的国家,一贯以高超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广阔的发展视野、浓厚的社会氛围、不断完善的相关制度、便捷并富有亲和力的文化内涵、高品质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引领着世界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借鉴它们在高校信息化领域的成功经验,不断开拓创新,可以让正在努力追赶世界一流水平、实现高校业务流程的全局性信息化的中国高校从中得到非常有价值的启示。

1 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我们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方面,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现代通信技术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使人们在广域范围内随时随地获取和交流信息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传播也正在侵蚀着人们的意志和思想,并为各种网络犯罪以及腐朽思想的入侵打开了方便之门。

2 国外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

2.1 重视对高校教职工的信息化素质培养

欲成功实现高校信息化,无论是硬件设施的建设、软件系统的开发、整体框架的规划还是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有关人员的素质都是第一位的。美、日等过都很重视对于教师等相关人员的信息素质和信息指导能力的培养,以教师过硬的信息技术领域意识和专业技术水平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美国联邦教育部通过“艾森豪威尔教师进修计划”、“技术普及挑战基金”等联邦项目与“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合作,来支持教师的相关培训工作。美国一些州还在教师任职资格标准中增加了教育技术的内容,明确规定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必须通过一定水平的计算机水平考试。

日本方面1997年就为了加强教师或即将成为教师的在校生的信息化素质,开设了“教育信息化方法与技术”这一课程。经日本文部省推动,早在2000年度,用于提高公立学校教员计算机运用能力预算就达到4.2亿日元。1999年,以支持教育领域的信息教育人才的需求为目的,“教育信息化人才支援中心” 就在日本成立了,该中心培养出的人才支援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扩大了就业机会。早稻田大学主管的非营利性机构“JERIC(japan educational resource information center )” 则为各位负责信息教育的教师因由于互联网为主的信息化环境变化产生的问题提供信息和建议。

2.2 政府重视,通过发展全社会的信息化以促进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成功,必然是融于整个社会的的信息化建设之中的,而非一个孤立的行动,同时教育的信息化又可以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化。

美国以克林顿政府的“信息高速公路”项目为代表的全国范围内及各州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微软”、GOOGLE、英特尔、苹果等IT企业的巨大成功,无论在具体技术、体制结构、规章制度、运营模式、理论方向等各领域对于处于教育信息化前沿的高校信息化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日本政府已制定《IT基本法》、实施IT立国战略为中心,通过“e-Japan”战略、IT新改革扎略、IT新改革扎略政策纲要,并提出了“u-Japan”战略以建设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从而消除数字鸿沟,使各地可以公分利用IT设施,拥有信息均等和机会均等的网络接入环境,以实现协调发展。日本通商产业省和文部省联合发动的“100校计划”和“100校计划”、“e形计划”有力的支持了各个学校联接互联网和为学校提供利用互联网进行教育实践的场所,此外,日本文部省在2001年实现全国4万余所公立学校都联接因特网的计划顺利实施。

2.3 重视发展无线网络

根据国际无线局域网协会的调查,无线局域网可极大地提高局域网络的应用效率,能降低运行成本40%,提高应用单位效率6%。可见,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对以无线局域网为代表的无线网络的建设、维护和应用是信息化深入使用者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一个重要举措。

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将无线网络的应用于高校教育信息化方面尤其出众。早在200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67.9%的调查对象建成了无线局域网络,其中更有10%的学校已经建成了覆盖全校的无线网络。美国相关教育机构对于发展无线网络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2.4 积极促进商业机构参与教育信息化

许多在信息技术领域有高超技术水平,管理制度完善,相关软件、硬件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全程开发和维护经验丰富的商业机构,都非常愿意通过与高校在教育信息化领域进行业务合作来拓展自身的市场和提高影响力,同时进一步积累经验,提高业务水平。许多国际大型企业都热衷于此,如美国微软公司实施的“微软教师网”和“Tech Net for Education”等计划、英特尔公司赞助康奈尔大学等学校建立校园中的无线网络等等。

而对于学校而言,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开发成本、效率方面,还是相关信息技术产品在整个使用寿命中的维护和服务方面,与商业机构合作都要优于单纯地自研或者依靠公立机构。因此,以“外包”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式就出现了。此处所谓的“外包”就是通过合同将客户(学校)自身的某些信息化功能和服务项目以向商业机构支付费用的方式交由商业机构负责承担开发实现、运行维护的行为。2005年即有约20%的美国高校将部分或全部校园IT服务外包给专业公司,日本的比例则为13.9%,而同期的中国大陆高校仅为3.7%,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2.5 重视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这一理念在各国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实践中已经被广泛认同。而发达国家国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更是非常重视。

在日本,帝塚山大学、甲南大学、关西学院大学、武藏大学、成蹊大学等5所大学从1999年即开始开展各大学共享数字教材等教育内容,分别用于各自的教学,它们采用帝塚山大学的“TIES2”程序,并与2000年想社会免费开放,使人们可以体验到各个大学的课程。

新加坡南阳理工学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AES(accumulated experience sharing)--经验积累分享系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实例,南洋理工的广大师生可以通过AES方便的将教学资源与科技开发经验上传,为其它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资料参考。截至2008年,仅南洋理工的制造工程系,就已经存储了超过3000个精品AES项目资料,来自数千个AES项目的数以千计的工程设计图纸,还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影片资料。

2.6 重视网络教学,并取得良好实际效果

在美国,到2008年,大多数州都已经为学生提供了有效接受网路教育的机会,其中17个州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辅全日制网路教学,其中多数州都有州立项目和全日制网络学校,例如,佛罗里达州建立了辅的佛罗里达虚拟学校:全日制佛罗里达网联学院,科罗拉多州建立了科罗拉多州立在线学校,在密苏里州,州立教育项目既提供全日制网络教学,也提供辅网络教学;23个州提供有效的辅项目,但无全日制项目,如密歇根虚拟学校、伊利诺伊虚拟学校、弗吉尼亚虚拟学校等;4个州开设正是的全日制而非辅网络教学项目。截至2010年下半年,全美国50个州中有48个州(含华盛顿特区)为学生开展了网络教学,保守估计,全美范围内选择网络教学的学生数量达到了50-100万人。

截至2008年,新加坡南阳理工学院采用远程学习方式之后,全日制课程可以用远程学习取代25%的学时,有7000学时的学习内容可以供学生选择。

3 国外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启示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在高校信息化方面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许多高校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研、管理平台的开发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本校信息化规划和制度的制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当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高校信息化领域与美、日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明显的。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新,面临的各种技术和制度问题不断增加。“重硬轻软”、“简单课程搬家”、地区信息化水平不均衡、制度有待完善等诸多方面的误区和不足依然客观存在。在借鉴美、日等国高校信息化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笔者得出如下启示:

3.1 深化对高校信息化的认识,加强对于教师的信息化素质综合培训

历史的经验证明,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都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素质的人才之于我国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亦是如此。因此,培养出一支信息技术专业水平过硬、对信息技术和高校信息化有透彻理解、实践经验丰富、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的高素质队伍是非常重要的。在培训过程中,应注意培训内容不应仅仅限于技术的理论学习,还应该打牢基础、多提供实践机会,持续性的进行综合素质的培训,这样才能有对信息化理解非常透彻的“专业信息技术人员”型的教师走到高校信息化相关的各个岗位上,不但可以从事具体技术开发和维护等工作,还可以在“外包”、与信息化有关的顶层结构设计、规章制度制定等情况下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对教师队伍的认真培训。此外,培训过程中应当格外注重被培训者的反馈,通过对培训者、培训课程安排、培训机构设施设备情况的评分和提出建议,可以不断完善培训机制。

3.2 重视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我国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在同一各个系统之间的接口协议、数据交换格式、明确各个系统的资料的授权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信息资源方便共享。

而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则可以通过建设起全国性的、达到一定技术指标(如网站的安全性、传输视频文件的传输速度等)的功能强大、内容丰富、方便普通学习者(自费不可昂贵、带宽足够大)、资源品质过硬(由高水品大学的优势专业)的信息资源平台,并不断保持和各个高校的紧密联系,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3.3 技术推进,使教育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

坚持以不断发展进步的技术作为推动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这一点在学生拥有更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高校中很重要。目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被信息化教学模式取代,通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综合运用各种媒体、信息资源,为学习者(学生和其它有学习意愿的网络接入者)构建一个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使学习者可以主动地探索知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

3.4 重视发展无线网络

21世纪初叶,是无线网络领域蓬勃发展、广泛应用的时代。随着相关技术的不但成熟,无线网络因其所特有的优势,可以方便地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条件,并为方便师生在校园内的生活提供巨大便利。积极主动地进行无线网络的建设和应用,不应是个别学校的专利,而是可以被全国性的统筹规划。而借此机会尽早提高相关的技术水平,重视无线网络有关的安全性措施,技术上慎重开放对个人身份验证信息的操作权限,则可以避免在面对可能由无线网络引起的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时手足无措。

3.5 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和促进高校信息化

许多高水平IT企业的开发流程、信息安全、工作规章制度的严谨程度都非常出众,以它们为产品和服务提供商,通过“外包”的方式来承担高校信息化建设当中的产品研发和服务保障的项目,高校可以显著提高效率,减少人员和服务方面的支出;同时,通过购买高品质的信息技术产品的专利技术,也可以快速高效地提升学校和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4 结论

21世纪初叶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技术作为强大的推动力,正使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和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都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发达国家,尤其是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成功,对于我们的启示是深远的。在借鉴他们的经验的同时,也应当时刻牢记我国对教育资源的需求非常巨大的实际情况带来的严峻挑战,持续加大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投入,通过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和各种资源,不断提高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效率,重视理论研究、整体规划、标准统一、人员培训以及信息安全,让高校信息化的硕果更好地为全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文英.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2).

[2]汪基德,韩明秋.发达国家高校信息化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6).

[3]刘昌黎.日本政府推进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措施[J].日本学论坛,2008(2).

[4]夏桂松.从南阳理工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得到的启发[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5]王红.公共教育领域中的美国的网络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12(1).

作者单位

第7篇:教育信息化网络培训范文

(一)健全规章制度,落实管理工作,争做学校信息化的标兵,积极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学校的发展,如果没有了一套完整建全的规章制度,加以保障,其最终的发展还是一句空话。我们信息中心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如《汪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的激励机制》、《汪村小学网站安全管理制度》、《汪村小学应急响应预案》《汪村小学用户信息管理制度》、《汪村小学多媒体管理制度》等等。并严格遵照规章制度办事,避免信息化管理中的随意性。在工作中,我校还一方面鼓励全体教师充分使用现有的现代化设备,根据规章制度进行登记。另一方面及时添置、培训提高、监督管理,一旦发现损坏现象就及时报修和维修。职责明确,保证教学仪器设备不损坏、不遗漏。在平时工作中,我们不仅严格按照制度办事,还严格做到不擅越职权擅做主张。

从20*年起我校就设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在推进管理手段现代化、教学设施现代化以及教师现代技术应用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与现代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抓住区教育信息化新一轮发展的机遇,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管理和运行机制。20*年,我校把信息化建设纳入教育管理、教学改革的学校工作中。按照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设立工作,落实到人,配备专职人员,确保了20*年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健全设施,管理到位,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软硬件运行能力

20*年,农远工程为我校新配备了30多台的电脑,淘汰下来的旧电脑,大部分都分配到各个班级,并与电视连接。20*年8月份,我校顺利完成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备和安装调试工作,在这几年中,多媒体教学设备能我们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教师们也积极的制作课件,到多媒体教室上课。

在学校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关注下,我校按照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狠抓现代教育手段的硬件装备。本年中,学校网站的更新工作不仅仅由网管一人担任,几个家里有电脑的学生也加到了此项工作中来了。网管员积极参与学校各类公开课的技术支持,确保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时的顺利进行。

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武装与不断完善,为教育教学的腾飞插上现代科学技术的翅膀,为学校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提高教职工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整体素养。

我校每学期都集中对全体教师进行电脑基础知识、课件制作等形式的培训。学校青年教师还参加了浙江省电脑三级证书的考试,并以大部分取得证书。

学校开展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培训,使教师能比较熟练的使用office和internet。在学校开展的各级各类公开课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使用率较高。教师使用电子教案、网络学习和收集信息的普及率也较高。

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电脑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和管理人员必备和必需的工作手段,管理中文件的传输、学习资料的分发、资料的积累和审核等已逐步倾向于依赖网络。教师的新理论的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新信息的获得等多大都依靠网络获取,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信息化的学校管理、现代网络化的管理方式在学校管理机制中得到良好的贯彻。教职员工也已接受这种管理方式,为学校最终走向无纸化办公、信息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信息技术在学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学籍管理中得到全面的落实。电脑成为这些管理人员的必备工具。

(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研究与探索。

我校从99年秋就严格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开齐开好信息技术课,把信息技术课纳入正式课程,学生上机每一、两人一台电脑。经过努力,学生基本具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动中学,学中动的主动探知、主动学习的良好的习惯。

1、利用网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网络,教学便捷地获得社会、生活、科学、地理、人文、艺术等方面的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全面素质。

2、推动高年级“整理性、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进一步开展。学生课题小组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搜集资料,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主动地建构知识。

3、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学习方式的变化。“多媒体优化教学法”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推行,“学生主动、教学互动”成为课堂教学的景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和内在要求。

4、提高了学校办公和管理的效率。现代教育设备不断更新和完善,大大提高了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5、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开发与课程改革目标相适应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建设未来。我校的信息化工作,将会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稳步前进,我们也将把握时代的脉搏,结合我校信息化工作的实际,努力开创我校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

20*年汪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努力建设“数字校园”,促进我校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分步骤实施的思路,坚持管理与教学并用,开发与建设同步的战略,以高速宽带支撑,以网络管理驱动,以教育技术带动,以资源共享覆盖,以网站铸造“数字校园”,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将学校建设成具有综合性网络应用环境的数字校园,并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这一宏伟目标。进一步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供优质服务,实现我校教育事业均衡跨越发展。

二、发展目标

1、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合理利用网上资源,以“校园网”为重点,不断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将“校园网”打造成校园文化的平台,使之为全校师生提供丰富的网上信息资源;同时不断完善局域网建设。使网络确实起到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作用。在日常办公中渗透信息技术,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

2、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做好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辅导工作,使我校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合格率进一步提高。

3、继续加强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把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师资培训整体计划抓紧抓好,切实保证人力资源配置与信息技术教育硬件建设同步协调。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掌握常用的计算机操作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和应用。同时积极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师教学专业网站评选活动、多媒体课件评比活动、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组织信息中心组有关人员外出参观学习,拓宽视野,开拓思路,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4、通过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创造品质的形成。同时,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提高在信息化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

5、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提高教职工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整体素养。对全体教师进行电脑基础知识、课件制作等形式的培训。

6、按照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标准,强化学校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保证现代教育技术事有人管,活有人做,责有人负;同时规范信息技术组的运作,做到人员到位、建设到位、管理到位,以科学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来调动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早日产生一批在省市有影响的现代教育技术名教师。

三、工作重点

(一)大规模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候,看得远的人,必定是站得高的人。要建设“数字校园”,意识比技能重要,运用比意识更重要,引导比操作更重要。因此重中之重的工作是强化宣传、加强培训、注重运用,让教师把学校这个舞台上当作实现自己理想的最大课堂。

(二)努力办好“校园网”

20*年10月完成一级域名*的注册,由专人负责“校园网”的管理。20*年,我校以围绕学校网站建设为中心,发挥网站强大的宣传作用和资料积累的作用,为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信息技术保障。20*年中,我校的网站更新的工作不只是网管员,由一部分家里有电脑的学生来担任。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也总能整时的完成任务。

(三)积极研究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为实现“数字校园”这一构想,教学研究与探索必须同步进行。我校就进行新型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开展网络课程教学等活动。让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创造教育提供环境、条件和保障。让学生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检索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通过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以建构自己完美的知识体系。

(四)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

第8篇:教育信息化网络培训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新时期实施信息化战略的必然产物,是教育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因此,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应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和应有之义。

职业教育信息化现状

自1997年4月

信息化人才短缺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需要三支信息化人才队伍:一是规划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二是支撑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技术队伍。三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后的应用队伍。就三支队伍的现状来说,首先是缺少能统筹兼顾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目前,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大多由行政人员或教师兼任,不具备宏观层次上的统筹协调能力,很难帮助决策层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长期规划以及协调解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其次,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技术队伍支撑能力不强。当前,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技术队伍基本上由计算机教师兼任(少数高职院校有专职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学习和研究不够,网络维护能力相对欠缺。再次,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尽管教育部已经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但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在其中难以找到相应的学科培训项目。已经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课程,多数未能将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有效整合,职业教育教学未能构建新型的彰显职业教育信息化特点的教学模式。

有效信息开发不够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国家主干网络建成之后,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突出问题就是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使用的信息资源不丰富。管理信息多、教学应用资源少,公共课程资源多、专业课程资源少,助教资源多、助学资源少,专题网站多、综合网站少。二是可共享的资源不多。由于目前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导致职业教育开发者的利益得不到应有保障(知识产权与经济利益),资源开发积极性不高,阻碍了优质资源的生成及共享。目前,职业教育信息化主要停留在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上,实现的是公文流转、公文办理、督查、信息查询、档案借阅等办公业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围绕为职业教育教学服务,加强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构建信息化环境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效果,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和主要任务。

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本质所决定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包括职业教育信息化规划和信息化实施两个部分。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规划: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整体发展

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国家信息化大环境的优化。目前,教育部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都有各自的信息化发展思路,也在形成有关的区域规划。但由于运作机制上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协调组织,未能从全局的视角出发对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总体的、全面的设计。因此,职业教育信息化必须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规划的顶层设计。在充分理解和把握职业教育面向全社会、面向全民的教育性质基础上,提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和战略,制定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架构,确定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对信息化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全面系统地指导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

远景通过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连接我国所有的家庭、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大众媒体传播体系,满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学习者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各种需求,实现职业教育面向全社会、面向全民的教育功能。

目标职业教育的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得到较大范围的应用,多种类型的数字化、网络化教育信息资源丰富,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制度环境与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初步形成智能、开放和高效的职业教育资源与管理服务体系。

第9篇:教育信息化网络培训范文

【关键词】农村 中小学 教育 信息化 建设思考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就是在偏远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改革息息相关,它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的教育体系,因而学校的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一新理念已初见成效并蓬勃地发展着,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却不容乐观。

一、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体现

尽管农村的中小学远离城市,消息比较滞后,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有了一定的起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配置了多媒体教室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当今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要进行多媒体教学,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置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建成了校园网

在偏远的农村,很多学校的电脑都实现了宽带接入,建成了校园网,还有的学校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网站,为学校的介绍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农村中小学校园网的建立,让外界的信息变得触手可及,同时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优秀的网络资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注入了一股强有力的新鲜血液。

(三)实现了网络办公

校园网的建立让学校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利用网络办公,不仅有效地节约了纸张,还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利用网络来进行学籍管理,利用网络来召开视频会议,这些都是网络在学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改变传统的办公方式的催化剂。

(四)配置了电子备课室和网络教室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融汇,提高了学校信息技术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学校电子备课室和网络教室的配置不仅提高了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还促进了教师教学手段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加快了学校教育化步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配置了远程教育设备

在农村,很多学校都配置了远程教育的模式一、模式二,有的学校还配置了模式三。这些远程教育设备的配置不但给农村中小学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山区的学生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到更优越、更全面的教育。同时,对学校的教学方式产生了更深的影响,对学校领导和教师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领导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育信息素养,同时为教师创造培训的机会,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课程整合能力,从而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比较淡薄,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尚浅

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领导头脑中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观念,对学校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对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有很大的关联。在农村中小学里,有部分领导的信息素养还严重不足,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认识尚浅,因而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没有起到引领的作用。以致在部分农村中小学里,出现了以下不和谐的画面:没有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没有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制度,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设备投入甚少,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够重视等等。

(二)学校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学校的发展是离不开全校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离不开全校教师的努力。教师是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是与教育信息化设备接触最多的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推广与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密切相关。但由于是农村的中小学,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尚浅,对学校的信息化教育设备的使用,很多时候都感到力不从心。这一点在教师对课程的整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就能很明显地体现出来。农村中小学里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导致了部分教学设备的空闲、浪费

在农村中小学里存在一个比较普通的问题,那就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专业的计算机教师甚少。在大多数的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任,比如:多媒体设备管理、网络教室管理、校园网管理,甚至学校的科研课题研究等等。究其原因,专业的计算机教师一般都具有比较扎实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电脑操作能力,在对学校教学设备的管理上也能得心应手。但在农村的中小学里,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由教其它学科的教师兼任。在这些兼任的教师中,大多数又是"半路出家"的,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不是很熟练,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上也存在很大问题。因而,在管理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设备上显得力不从心,导致了部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空闲、教学资源的浪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三、解决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学校教育信息化是当今这个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为了使农村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稳步发展,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一)重,即重视。

一是领导重视。学校的发展方向与领导的决策息息相关。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引起领导的重视。只有领导重视了,才会制定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才会舍得投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设备,也才会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二是教师重视。教师作为投身教学改革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教育信息化起到推动作用。如果把学校教育信息化比作前进的车,那么,司机就是学校的领导,车轮就是教师,只有方向统一,步调一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稳步向前。

(二)培,即培训。

一是培训领导。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学校领导是起关键作用的。但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教育信息化的素养,并不是每个领导天生就有的,何况这些理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历史的前进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只有将这些新鲜且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注入到学校领导的头脑中,才能让领导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作出与这些教学理念、方式相适应的决策,才能让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正轨。二是培训教师。对教师的培训,除了着重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培训外,还应着重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资源开发能力。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

(三)导。一是学校加强领导。

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想要实现以教育信息化为重点的转移,就要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学校应该把教育信息化列入学校教育的工作目标,制定长远规划,加强管理和监督,健全组织,建立学校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让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学校的领导就像火车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这趟火车就是在领导的引领下向前行驶的。二是上级加强督导。实现教育信息化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以此作为凭仗来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效益。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上级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指导、注重引导,力求重在运用、讲究实效。举个很实在的例子: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已经有几年了,但有很多学校都没有充分利用,有的甚至让设备闲置、浪费。上级有关部门就应该对这些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帮助解决,让每所学校的教育设备都能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做到"边建设、便发展"的目标。

(四)变。一是思想改变。

有的领导把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室、远程教育设备和很多优秀的教学资源闲置在一边,仅作为供检查、参观、炫耀的摆设和进行招生的招牌,对学校一线的教学改革起不了多大的实质性作用。作为领导,就应转变这种思想,应让这些教学设备物有所值、物尽所值、物超所值。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思想也应有一定的转变,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很多教师仍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对新形式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不甚重视,不注重自身信息素养的培养,也不注重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对新课程的改革漠然视之,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对学校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五)促。一是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