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行为经济学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 理论地位 应用性质
一、引言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课题,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才作为研究生研究的专业学科而设立起来。产业经济学是归属于应用经济学中的一个学科。从国外传入我国时,已经时一个较为成熟的学科,它的理论内容,已经时一个较为全面的系统。在实际经济交易过程中,是能够起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部分,产业政策与产业经济理论是一个整体,能够起到应用经济性质。
二、产业经济学概述
(一)产业经济学概念
产业经济学结合了产业分析和产业政策,包含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内容,是相对较新的应用经济学下的一门学科。从西方的相关经济学,主要从产业内外关系以及企业组织的结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因此产业经济学,主要是产业组织理论为主,可以称为产业组织学这个称号。在国际期刊上,可以看到国外经济学上和管理学的相关内容出发,作为核心的主要学科教学中心,高校主要相关的课程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加入微观经济学的讨论,同时注入计量经济学体现其应用性质,还要就是产业经济学,这些都是学生必考或者参考较多的课程。
(二)产业经济学理论国际发展
产业经济学理论,从机器大工业时代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提到注意市场分工以及机制等问题,这样的理论与英国经济学家在十九世纪提出的经济规模效应,从垄断引起的竞争,提出一定的矛盾。这样的产业组织结构,就是产业经济学的重点。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经验主义,这是产业经济学的初步组织理论化过程。到了六十年代,提出的市场的机构和行为、绩效等,这些确立了产业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一直到了九十年代,有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相关探讨,更多的西方学者,从产业组织的相关内容,结合了博弈论等相关内容,指出了产业经济学的战略性分析。
(三)产业经济学理论国内发展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产业经济学研究参与者愈来愈多。到了九十年代,产业经济学理论到了这时,才进入高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有了许多众多的研究成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学科发展的多样化,人才需求的精细化,这就促进了科目的发展。在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设置中,产业经济学从各个行业出发,按照经济的发展需求,在各研究机构和高校,都设定有相关的科目,产业经济学,也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学科,逐渐受到重视。
三、产业经济学理论地位
(一)从现代经济学科上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地位
在现代经济学上看,产业经济学作为众多内容中的一个体系,内容较为完整。从经济内容体系中去看产业经济学,它随着经济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也越来越规范化和广泛化。作为二级学科,每个学科都有其特殊性。产业经济学展示的是组织产业结构的特殊性,有助于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潜在规律,更能够成为人们进行经济行为的工具。产业经济学理论,不仅从概念上,展示其专业的细化特质,更从其研究内容上,可以看出经济的产业分析的深入化。产业经济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更能够促进整体现代经济的发展。
(二)从微观经济学上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地位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出发,产业经济学理论,也是对其深入和细化的过程。微观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细化分析,这些都是为了找到经济运行规律服务的。只有对各个研究,才能看到企业经济学的个体作用,更能够从社会发展中,找到其相应的经济位置,从根本规律出发,找到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组织结构地位,促进微观经济学的深入化和完善化,这也是和产业经济学的相关企业分工特点,相符合的一个特性。
(三)从宏观经济学上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地位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可以看到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整个社会政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性。这样的关系,不仅仅是促进作用,还有阻碍和停滞不前的时期。但是每个时期,都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相关的理论框架,从而发展经济。产业经济学从这样的整体出发,结合当前国民经济的特点,从而对经济结构能够起到广域上的整体量上的促进,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多样化和深入化。产业经济学理论,是能够和宏观经济学的个量上的促进,更能够多方面的促进。
四、产业经济学应用性质
(一)产业经济学理论经济性质
产业经济学理论,可以从其理论经济学角度出发,以经济学基础为导向,结合基本的研究规律能够促进整个经济制度的公平化发展,更能够提高经济理论发展的效率。从经济体制的合理性出发,从经济体制的相关功能,能够促进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更能够使得经济发展的模式多样化。经济模式和经济活动的相关规律,可以包含众多学科,包括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础,让其更实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经济性质,就是结合实际情况,使其更加具体化和实用性增强。
(二)产业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性质
产业经济学在其相关的理论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其应用经济性质,从其研究的相关课题上看,产业经济学的性质,不仅仅包括规模经济的相关讨论,也不只是相关的竞争问题和垄断问题,其中相关合并和产业结构发展问题,应该注意到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应用性结合。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应该注意到经济发展的方向性问题,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质,从国家的不同特点,地区的不同情况出发,应该是符合当地特殊的情况的。这样的发展过程才能够促进产业经济学的应用经济学性质,更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促进产业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性质的凸显。
(三)经济学理论对应用性质的影响
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是不断发展的,从市场的经济出发,结合经济发展秩序,从社会的实用性出发,从而得到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各种经济哲学中的相关理论的有效性。对于产业经济学的有用性质的凸显,是结合经济学理论而得出的。从凯恩斯的相关历史局限性,就可以看到经济理论哲学的发展,不仅从经济角度,更对社会角度,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产业经济结构也是根据经济学理论的有用性出发,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产业经济理论和政策。
参考文献
[1]李孟刚,蒋志敏.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5.
【关键词】 肾功能衰竭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高位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它具有穿刺成功率高、维持畅通时间长、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少的优点,目前在临床上普遍采用。建立良好的动静脉内瘘通路是保证尿毒症患者顺利完成透析的关键。但长期透析后常出现血管堵塞,瘘管不能使用。2009以来,我院对多次前臂动静脉内瘘失败或前臂血管无法利用的患者,选择肘上建立动静脉内瘘即高位动静脉内瘘,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40-66岁,平均56岁。全部为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需要长期血液透析治疗。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4例,糖尿病肾病6例,狼疮肾病2例,高血压肾病2例,痛风肾病1例。术前常规行肘前区血管彩超,标记适合造瘘的静脉。
1.2 手术方法
手术全部采用局部麻醉,取上臂前内侧中下段取纵行切口,沿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解剖分离头静脉或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1],游离至肘下适当长度备用;分离肱动脉,根据静脉位置,于肱动脉前内侧或前外侧开窗,直径为3mm左右,行动静脉端侧吻合[2]。手术后2d-25d,密切观察内瘘搏动情况,用手触摸有无震颤或用听诊器听诊有无血管杂音。
2 结果
本组15例,15例内瘘术后均通畅,使用时间4~24月,除1例因肾移植中断透析,1例因肺部感染而死亡,13例仍继续使用。本组无切口感染、无术后局部血肿发生,在血液透析中血流量均为220~250ml/分钟。
3 护理
3.1 穿刺前的心里护理
大多数透析患者因为二次造瘘,穿刺前都存在恐惧心里,因此要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与病人的沟通,让病人理解穿刺对病人的重要性,争取病人的积极配合,同时可与病人交流其感兴趣的话题,分散其注意力,从而减轻病人的心里负担。
3.2 穿刺时尽量做到一针成功,减轻病人痛苦
高位动静脉内瘘血管部位较上,血流量较大,压力较高,应合理正确选择穿刺点。高位动静脉内瘘穿刺点至少离开吻合口5CM以上,并且要求有较强的震颤感,静脉穿刺点离开动脉穿刺点8-10CM以上,动脉穿刺逆血流方向穿刺,最好勿与动脉穿刺点在同一血管上,目的减少血管通路局部再循环,提高透析效果。透析时穿刺首选阶梯法:即穿刺点不固定,穿刺点均匀分布在造瘘的血管上,且新穿刺进针点距离上次进针点至少1CM以上,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避免引起穿刺点渗血及血管瘤。提高穿刺水平:新瘘成熟后,最初几次的穿刺最好由有经验、技术娴熟的护士穿刺,以提高成功率。
3.3 进行血液透析时的护理
3.3.1 上机后护士每30min巡视1次,血流量保持在200ml/min~260ml/min,超滤充分,注意观察穿刺针是否固定妥当,有无渗血等,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确保透析充分和病人安全。在透析过程中脱水不宜过多、过快。密切监测血压,及时发现低血压症状,常采取紧急措施,患者取头低足高位,生理盐水快速静滴,停或减超滤,缓慢静脉推注50%葡萄糖液,如效果不理想,及时回血。
3.3.2 密切观察血流量,一般高位动静脉内瘘流量较大,如低于180ml/min,且患者超滤量大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内瘘堵塞。
3.3.3 透析病人多数有高血压、冠心病、血液高凝状态等,血液凝固性高,所以透析中抗凝剂的应用量要足够(有出血倾向者除外),防止血液过于黏稠。透析结束后观察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情况。对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患者,定查血常规,防止血色素上升过快引起血液黏稠,并适当调整肝素用量。
3.3.4 透析后高位内瘘护理 透析结束后,要特别注意高位内瘘的通畅,如若处理不当,会发生血肿或血栓,直接影响下次透析和血管内瘘的寿命。透析完毕拔针加压要适当。透析结束当天保持内瘘干燥,第2日可用喜尿妥湿热敷预防感染,软化血管。预防感染和并发症,患者每天检查内瘘情况,如发现异常(震颤减弱或消失)或穿刺部位红肿热痛,尽快与医护人员联系,及时得到处理。对患者要做好健康教育。
3.3.5 做好卫生宣教 应做到透析前保持手臂清洁,严格无菌操作,透析后穿刺部位避免当日接触水,瘘侧手臂避免挂重物或受压。每日2~3次患者自己检测瘘管有无振颤或血管杂音,以免感染或瘘管闭塞,发现瘘管振颤或血管杂音消失及疼痛应立即来院就诊。若有假性静脉瘤者,应用弹力绷带加以保护,避免连续扩张及意外撞破。
4 讨论
正确指导患者保护动静脉内瘘,既能避免给病人带来身体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又能保证充足的血流量,达到充分的透析效果。护士熟练掌握高位内瘘的穿刺技巧,做到一针见血,提高穿刺成功率;熟悉高位内瘘管的护理,减少瘘管闭塞的机会,正确地压迫止血,防止血栓的形成;加强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监测能力,都是延长瘘管使用寿命的条件。因此,护士应提高自身业务技术能力,以减少透析并发症的发生,以延长高位内瘘使用寿命,减少患者痛苦,提高透析质量。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老年危重症; 急性肾损伤; 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treated in elderly critically acute kidney injury patients. Method: 140 elderly critically acute kidney injury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orm ICU in our hospital during January 2012 and January 2014, who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randomly and double-blind principl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conventional elderly critically acute kidney injury treatment, and observation group was adopted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beside the conventional elderly critically acute kidney injury treatment. We compared the treatment effects and test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system test scores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ly(P
【Key words】 Hemodialysis; Elderl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cute kidney injury; Efficacy
First-author’s address: Xiangya Pingkuang Cooperation Hospital, Pingxiang 337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25.021
连续性血液净化是近几年一项突破性的治疗新进展,主要是通过缓慢、连续方式将患者体内的水和溶质进行清除,目前已经广泛的应用在老年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1-2]。而且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认识的加深,目前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肾脏的替代治疗过程中,而且广泛的用于急性肾损伤、重症胰腺炎、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的治疗过程中。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能够将患者血液寻找中的各种炎性介质进行快速的清除,在短时间内促使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至正常[3-4]。为了将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应用到老年危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的治疗过程中,本院对70例老年危重症急性肾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辅以连续性的血液净化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ICU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的危重症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按照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所有入组患者均为老年患者,且临床症状危重并符合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表现。观察组男40例,女30例;年龄65~85岁,平均(70±6.5)岁;急性重症胰腺炎20例,严重外伤10例,慢性心功能不全1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例。对照组男、女患者各35例;年龄65~80岁,平均(69.8±6.5)岁;急性重症胰腺炎15例,严重外伤20例,慢性心功能不全1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1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病情严重程度等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具体包括补液、预防感染、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抗休克、辅助呼吸等治疗。其中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具体为常规进行股静脉穿刺建立血液净化通道,血滤的方法为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血滤全部在患者床边完成,机器型号为美国BaxterBM-25,血滤器的型号为AEF-13,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频率采取1天1次,血滤治疗的时间根据患者病情的转归随时做出调整,一般为每天15 h左右,根据患者凝血机制确定患者是否应用肝素进行透析治疗。置换液为碳酸氢钠置换液由主管护士每天自行配制,具体包含为0.9%氯化钠3000 mL、灭菌注射用水750 mL、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5%碳酸氢钠250 mL,根据患者病情及电解质监测情况决定是否加入氯化钾、葡萄糖酸钙。应用前稀释法,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其置换液量维持在2 L/h左右,而血流量维持在200 mL/h,超滤的速度维持在300 mL/h左右。
1.3 观察指标 治疗过程中均给予持续性心电护理,随时记录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的改变情况,分析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依据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并据此对患者病情的变化做出系统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系统评分和对照组患者的系统评分相比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血液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动脉血气 pH 值、尿素氮、HCO3-、血肌酐、电解质)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透析手段,主要是通过生物相容性比较好的高分子材料制作成的滤器采取缓慢、连续方式将患者体内的水和溶质(细胞因子、炎症介质、中小分子毒素等)进行清除,从而缓解患者肺脏气体交换功能及机体组织代谢功能,同时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这样能够明显的缓解患者体内液体负荷过重状态,使患者的内环境保持在稳定状态,有利于减少患者的肾脏负担及损害,保证患者机体所需营养得到及时的补充[5-6]。目前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在老年危重症伴有急性损伤患者的治疗中。而且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认识的加深,目前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肾脏的替代治疗过程中,而且广泛的用于重症胰腺炎、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的治疗过程中[7-8]。老年危重症患者伴有急性肾损伤是临床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可高达75%左右[9-10]。目前对急性重症肾损伤尚没有统一的确定标准,但是总的治疗原则还是争取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患者的预后[7]。此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系统评分和对照组患者的系统评分相比显著降低,而且观察组患者各项检测指标(动脉血气pH值、尿素氮、HCO3-、血肌酐、电解质)和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钟惠萍,张萍,李一文,等.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在老年危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治疗中的应用[J].浙江医药,2012,34(2):119-120.
[2]马松林,李惊雷,蔡崇元,等.CBP联合中药早期治疗腹腔间室综合征临床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4):102-103.
[3]高月花,那宇,韦加美,等.急性肾损伤患者行连续性床旁血液净化治疗时机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3,14(11):975,978.
[4]丁燕晶,陈甘海,李金庭.连续性血液净化在治疗重症脓毒血症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4):16-17.
[5]李斌斌,刘宏伟,唐兴国,等.连续性血液净化抢救糖尿病乳酸酸中毒1例报告[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164.
[6]孟晓燕,王英,黄向阳.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3-4.
[7]罗海燕,吴瑜琳.血液净化治疗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0):43-44.
[8]周景霞,尤丕聪,刘春涛,等.探讨急性肾损伤分期的KDIGO标准在选择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介入时机中的指导意义[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7):420-423.
[9]胡波,王铁萍,李培睿,等.血液净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6):3-5.
[10] Sirvent J M, Valles M, Navas E, et al. Outcome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acute renal failure and multiple organ failure treated with continuous venovenous haemodiafiltration[J]. Med Intensiva,2010,34(2):95-101.
[11]周红卫,李颖,史应龙,等.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重症肺炎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13,33(1):40-44.
[12]阿不都米吉提・阿不都热西提,帕夏古丽・玉苏普.急性肾损伤的病因及预后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2):163-164.
[13]李楠,范松涛.ICU老年急性肾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及死亡率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3,35(1):42-45.
[14]李青霖,程庆砾,马强,等.老年急性肾损伤患者短期预后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34):2715-2718.
关键词:Markov模型;卫生经济学;临床试验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03102
Markov模型经常用于对伴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随机过程的模拟。在卫生健康领域,Markov模型非常适合对慢性疾病进行模拟。这篇文章阐述了Markov模型在有治疗方案介入的情况下的应用方法。Markov模型能够同时处理成本和产出,这使得其成为了卫生经济学模型构建中一项行之有效的实用工具。由于其计算结果与时间相关的特性,使得其在实际应用中,相较一般的决策树模型优势更加明显,尤其是在同时计算贴现率的时候。本文还讨论了Markov模型的经典假设,即所谓的“Markov模型无记忆性假设”。在分析时需要注意Markov模型的局限性,尤其是其假设的局限性的讨论。
近年来,模型分析在卫生经济领域的应用得到空前发展。Markov模型同样在这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在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面。Markov模型在卫生经济领域的应用与其他方面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卫生经济领域其更关注干预方案的资源消耗和健康产出。Markov模型的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能够简单而直观的同时处理成本和产出。
本文的目的是介绍在卫生经济学领域应用Markov模型进行经济学评价,包括介绍了运用模型作为经济学评价的优点以及怎样构建Markov模型并进行分析。
1 卫生经济领域应用模型进行决策分析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将经济学评价应用到早期研究中是十分必要的。然而,评价并不是简单的一项单独的项目,涉及到多方面的配合和协调。经济学评价大致可以分为4个水平,模型分析在其中都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第一阶段的经济学评价主要是评估当一项在研的新治疗技术或干预措施相较于现有的技术是否具有是经济学效益。或者就经济学角度上来讲,对于现有的技术和治疗措施是否在治疗领域具有补充的作用。模型分析在第一阶段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因为第一阶段的分析中在变量上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新干预措施的成本和效果。模型能够对这种不确定性进行系统的敏感性和阈值分析。目前,很少有经济学评价会在第一阶段进行,而公开发表的评价就更是少之又少。许多大型医药公司已经在大规模投资临床II和III期试验之前开始采用这种分析,目的在于了解这种新药在某个特定价格是否具有经济学效益。
第二阶段的经济学评价一般建立在第一阶段评价基础之上。这个阶段的评价一般会在较小的临床实验在进行的时候同时进行,而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样的,模型分析在这一个阶段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模型分析可以发现某一个参数可能对经济学评价的结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在后续的试验中可以特别针对这一参数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第三阶段的经济学评价在所有公开发表的文献中数量最多。尽管随机临床试验是这一阶段的理想数据来源,模型分析仍然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通常来说,第三阶段的分析的数据来源十分复杂。例如,尽管随机临床试验能够提供临床疗效的数据,但是为了能够评估对于全体病人来说的成本效果比,综合大型临床实验的结果以及流行病学的数据是十分必要的。实际情况下,为了不给临床试验带来过大的负担,一般不会在试验中加入过多的数据采集过程。在临床试验只考虑短期临床疗效的情况下,模型分析将会变得至关重要。原因在于模型能够预计临床试验产出的长期成本、发病率、疾病死亡率等。例如大多数关于胆固醇水平降低的临床试验都关注胆固醇目前下降的水平,所以需要模型对患者生命周期内的成本效果比进行分析。即使是对于那些长到能够计算死亡率的临床实验而言,模型分析仍然能够预计患者生命周期内的成本和健康产出,为准确合理的分析打下基础。大部分的第三阶段分析的时间跨度都不会非常长,通常在1~2年之间。所以说模型对于长期情况的模拟就显得十分必要。
第四阶段的经济学评价通常在药物进行临床实际应用时进行,即上市后的再评价。模型在这一阶段的应用主要是作为临床实际用药的科学指导,医务工作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以及患者的实际经济和健康情况选择相应的、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节省社会医疗资源、降低个人医疗成本的负担。
综上所述,模型分析在各个阶段的经济学评价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最理想的情况是在第一阶段就开始进行以模型为基础的经济学评价。
2 Markov模型原理介绍
Markov模型经常会用于表现随机过程,即这个过程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尤其适合用于在医疗领域的在慢性病上的决策分析。将患者划分为不同的疾病状态,并赋予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这一过程称之为Markov链。将这一过程可能随之产生的资源的消耗、健康的产出计算到模型的运算中,并将整个模型重复运行很多次,就可以估计出对于某一特定干预手段的长期成本和健康产出。下面将详细的介绍Markov模型的构建原理和方法。
2.1 Markov状态
针对某一干预手段构建Markov模型的第一部是确定疾病的不同状态。这些状态应当是从临床角度和经济学角度都有代表性的状态。这些状态互相不能同时存在,因为Markov模型的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一个患者不能同时存在于两种以上的状态中。
图1 Markov模型的基本构成(疾病进展模型)图1展示了一种简单的Markov模型的结构。模型由一种慢性疾病的3个健康状态组成,这些健康状态由方框和相应的转移概率组成,方框之间的箭头代表由一个状态转移到另一个状态的方向。这些简单图表局能够解释Markov模型的基本机构。在图1中的第一个状态我们定义为“疾病无进展”,即患者得病初期,没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第二状态我们定义为疾病进展,即疾病恶化或严重,现在或者潜在有并发症的风险;第三个状态定义为死亡。在这个模型中患者能够进入“死亡”或者“疾病进展”状态。进入“疾病进展”状态的患者将承担更多由于疾病导致的死亡风险。在健康状态中,患者不能从这一状态中转移到其他状态的情况,称这一状态为吸收态,最常见的吸收态,即“死亡”。值得注意的是图中弯曲的箭头代表患者保持在之前健康状态,例如“疾病无进展”的患者在一个周期内可能保持“疾病无进展”的状态。有些疾病的患者能够从“疾病进展”状态恢复到“疾病无进展”状态,这样的Markov模型需要再这两个状态之间再加一个返回的箭头。
2.2 转移概率的确定
在每一个模型运行周期内,各个健康状态之间都会发生转移。在一个包含有K个健康状态的模型中,将有K×K个转移方向的可能。当然在实际情况中,这其中许多的转移方向的概率都是0,所以没有必要考虑所有的可能性。例如,在图1中有3个健康状态,9中转移方向的可能。但是,这里假设了患者不能从“疾病进展”状态康复,排除了从“疾病进展”到“疾病无进展”,“死亡”到“疾病无进展”,“死亡”到“疾病进展”这3种情况。并且,每一个健康状态转移到另一健康状态的概率值的总和为1(这是因为患者在且只能在唯一的健康状态中),所以患者保持在原来健康状态的概率可以由1减去离开这个状态的概率得到;或者离开这个状态的方向是唯一的,则其概率值可以由1减去患者保持在当前状态的概率得到。因此,在这里展示的模型只需估计4个转移概率:(1)“疾病无进展”到“疾病进展”的转移概率tpPro;(2)自然死亡的概率tpDN;(3)“疾病无进展”到“死亡”tpD;(4)“疾病进展”到“死亡”的转移概率tpDP ro。
表1阐述了模型中的转移概率矩阵,注意每一行的加和为1。
Markov模型的一个重要的局限性是从一个状态转移到另一个状态的可能性与之前病人是否经历过某一状态没有关系。这就是Markov模型的无“记忆性”或者说“Markov模型无记忆性假设”。研究者需要注意到这一问题,因为在某些情况下的分析需要考虑到这一假设。但是这一局限性可以通过加入特定的健康状态和时间依赖的转移概率值(即随时间变化的转移概率)来实现。例如在一个研究心脏病的模型中,可以加入一个特定的“发生心梗”的健康状态,来代表患者经历过这一状态,从而达到调整相应转移概率的目的。
根据转移概率的不同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Markov模型。一种模型是,在Markov模型中,所有的转移概率随着时间变化是一致的。这种模型的优点是能够直接的调整起来十分方便。但是对于大多数卫生健康实际情况来说这种模型并不是最佳选择。我们可以这样考虑,只有两种健康状态:生存或者死亡。除非是在极短的一段时间内,不然假设死亡率保持不变是十分不合理的。因为正常情况下,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成年人的死亡率会随着年龄不断提高。
另一种Markov模型的转移概率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换,即时间依赖型Markov模型。这种模型在构建时稍复杂,需要加入与死亡率相关的时间函数,但是对于长期疾病的模拟更加准确。
3 结论
尽管经济学分析越来越多的在临床试验中进行中得到应用,但是模型分析仍然具有其重要的作用。首要原因是因为资源有限,并不是所有的临床试验中都能够将经济学分析都设计在内,而模型分析相对成本较低且行之有效,能够系统的收集现有的数据。经济学模型分析可以准确判断出哪些关键变量对结果影响较大,收集到相关分析结果后,以此结果作为随后续临床试验一同进行的经济学评价构建基础。其次,即使是能够随临床实验进行经济学评价,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临床试验而言,并不能够随访到最终的健康产出,这意味需要模型分析来计算长期收益。
Markov模型非常适合用于病情随时间不断进展的疾病,尤其表现在其能够同时计算成本和健康产出。尽管Markov模型的一些假设限制了其在一些情况下的应用,但是并不妨碍其成为卫生经济学评价中一项重要的工具。
参考文献
[1]Andrew B,Mark S,An introduction to Markov Modeling for Economic Evaluation[J].Pharmacoeconomics,1998,13(4):397 – 409.
[2]万小敏等.运用Markov模型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方法概述及国外研究实例分析[J].中国药房,2009,(14).
Properties of Electrospun Polysaccharide Nanofiber and Application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Li Xin et al.
(College of Food Scienc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2,China)
Abstract:Electrospining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preparing polymer nanofibers. Electrospun nanofibers possess excellent characteristic such as good biocompatibility,controllable biodegradability,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high porosity. So it has shown promise in the fields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everal major natural polymer electrospun fibers such as chitosan,konjac glucomannan,natural cellulose,hyaluronic acid and its derivatives,etc. as well as important applications in biomedical field were mainly discussed.
Key words:Electrospinning;Polysaccharide;Regenerative medicine
再生?t学利用生物学及工程学的理论方法创造已经丢失或功能损害的组织和器官,使其具备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机构和功能。再生医学探索领域包括通过移植细胞悬浮体或聚合体来代替受损组织;生产能够替代天然组织的生物化人工组织或器官的植入;通过药物手段对损伤组织进行再生诱导。而静电纺丝制备的纳米纤维直径小于细胞,可模拟天然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和生物功能,是理想的细胞粘附增殖基质;此外,其天然的电纺原料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可降解性,可作为载体进入人体,并容易被吸收;纳米纤维与人的多数组织、器官在形式和结构上类似,使其有应用于组织器官的潜力。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还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等特性,因此在再生医学领域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并已经在药物缓释控释载体、组织工程支架以及创伤辅料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1 静电纺丝原理
静电纺丝是一种连续制备纳米纤维的高效技术。主要装置包括3个部分:供给静电压的高压电源装置、装填纺丝液针管的喷丝装置和接地的收集装置。高压电源可以提供1~30kV的直流电,高压电源使液体带电并被极化,最终从泰勒锥喷出形成射流。喷丝装置是一个注射管,纺丝液装在带有针头的管中,溶液多为聚合物溶液或是熔融状态的熔体。收集装置一般为接地的金属板,此外,还有a、b等接收形式,因此,使其收集到多样的纤维排列方式[1]。其制备纳米纤维过程如图1所示。静电纺丝是让具有一定程度分子缠结的聚合物溶液在高压静电的作用下使表面电荷斥力超过表面张力,产生泰勒锥并高速喷射出聚合物射流。纺丝溶液的粘度是纺丝纤维形成的关键:若粘度太小,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会分离成小液滴;而射流粘度太高时,由于相邻单元的电斥力致使射流侧向凸出,几乎不能制得纤维[2]。因此,可以通过使用合适的溶剂、调控溶液浓度等方式来提高静电纺丝的效果。相比其他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如自组装法、相分离法、模板合成法,静电纺丝具有设备简单、可纺物质种类多、成本低、技术可控等优点。由于静电纺丝溶液中溶有很多功能性物质,且所得的纳米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良好韧性及轻便的特点[3]。因此具有广泛的用途,可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当前静电纺丝聚合物材料包括合成的、天然的以及二者的混合物。相比于合成聚合物原料(聚乙烯、聚丙烯及芳香族聚酯等),天然聚合物(如多糖、蛋白质、脂类等)具有低毒性、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可再生及生物降解性[4]。最近研究电纺多糖及其衍生物的数量增加,然而关于多糖的加工性的困难(例如:差溶解度和高表面张力)限制了其应用。在这篇综述中,总结了壳聚糖、魔芋葡甘聚糖、纤维素、透明质酸等多糖的特征,以及目前正在使用或者有潜力应用的静电纺丝纳米纤维。
2 静电纺多糖的研究
多糖是单糖的均聚物或共聚物,多糖可以在多种生物中发现,包括微生物来源(例如葡聚糖)、动物来源(如壳聚糖和透明质酸)和植物来源(如藻酸盐、纤维素和淀粉)。多糖的化学结构、化学成分、分子重量和离子性质多种多样有助于其功能和生物活性的展现[5]。迄今为止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如电纺丝多糖及其衍生物制造的纳米纤维在再生医学中具有潜在的应用。
2.1 壳聚糖 壳聚糖(CS)是天然生物大分子甲壳素通过脱乙酰而得到的衍生物。它由(1,4)连接的N-乙酰基-β-D-葡糖胺组成,是世界上第二大天然聚合物。它不仅具有优良的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黏附性,而且易加工成为膜状物或多孔支架[6]。甲壳素类纤维独特的生物特性具体表现为组织亲和性、无免疫抗原性、促愈合性、抑菌性等,因而成为重要的生物医学材料之一。
Liang等[7]发现带负电的磷黄病毒(PV)和带正电荷的壳聚糖(CS)通过逐层(LBL)自组装技术交替沉积在带负电荷的纤维素垫上。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LBL膜涂层的形貌。之后通过在模拟体液(SBF)溶液中温育不同时间的纤维垫进行体外仿生矿化。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衍射(XRD)用于表征支架上沉积的矿物相的形态和结构。细胞培养实验表明,具有LBL结构膜的支架对于MC3T3-E1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同时,细胞增殖受沉积层的数量和最外层的组成的影响。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和SEM成像显示MC3T3-E1细胞在生物复合支架表面对细胞粘附和扩散具有良好性能。因此,CS/PV纳米纤维毡有望应用于生物医学。
杨文静[8]以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了CS/PCL血管支架。采用SEM和电子万能试验机检测了该支架的结构和力学性能,将内皮祖细胞(EPCs)与该支架膜复合培养,评估了该血管支架维持细胞黏附、繁殖和分化的能力。SEM表征和力学性能测试表明CS/PCL支架具有和天然细胞外基质/纳米结构相似的多孔结构,当CS与PCL的质量比为0.5时,静电纺丝所制备CS/PCL血管弹性变性能力较强。此外,CS/PCL具有CS和PCL的共同优点,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表面多孔结构有利于细胞黏附生长。这为组织工程内皮种子细胞的种植提供一种合适支架。
陈岚[9]尝试静电纺丝法制备类人胶原蛋白(Human-like collagen,HLC)-壳聚糖(chitosan)纳米纤维薄膜,通过加入大分子量的聚环氧乙烷(PEO)改善了HLC与chitosan的纺丝性质,使其可纺。形貌均一的类人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材料克服了纯组分材料降解过快的缺陷,能够有效促进细胞贴附与增殖,组织相容性良好。
2.2 魔芋葡甘露聚糖 魔芋葡甘露聚糖是一种从魔芋块茎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具有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水溶性,不溶于甲醇、乙醇、丙酮、乙醚等有机溶剂。有一定的黏度,符合静电纺丝对纺丝溶液的基本要求。因其生物降解性、可再生性和低成本得到了?V泛的关注。魔芋葡甘露聚糖(KGM)由α-1,4的D甘露糖和D-葡萄糖组成,比例为1.6∶1,每12或18个重复单元含有乙酰基[10]。同时,KGM是一种良好的膳食纤维,具有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等疾病的药理作用,也可以作为医用材料用于医学。正是因为静电纺丝得到的纳米材料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结构相容性[11],已经在组织工程支架、创伤修复、药物释放等方面得到了应用。
目前KGM的纳米技术研究大多有关于其结构或KGM与其他材料的复合物。由于缺乏有机物溶剂,许多天然聚合物不能从其水溶液中静电纺丝。Huarong Nie[12]等在研究中发现,通过电纺水溶液制成的魔芋葡甘聚糖(KGM)纤维支架的平均直径在150nm至300nm范围内。在没有任何化学交联剂使用情况下,KGM水溶液通过低浓度NaOH稀释处理后,实现脱乙酰基,提高了KGM纤维支架的稳定性。同时,KGM/壳聚糖双组分膜比较容易从稀酸溶液中获得,随着壳聚糖含量的增加,平均纤维直径从350nm降低到180nm。关于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纳米纤维支架为骨髓基质细胞提供更合适的空间,添加KGM可以提高壳聚糖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预计KGM及其复合纳米纤维支架将具有潜在应用于一种新型生物医学材料。
王静[13]将羟基磷灰石、魔芋葡甘聚糖、透明质酸钠三者复合,制备可用于骨组织工程的三维多孔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并对复合支架进行了体外干细胞相容性实验,探讨复合支架的使用性能。景森[14]发现,可以在 KGM 材料中引入一些具有生物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多肽(如缩氨酸),或分子识别介质(如整连蛋白)以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复合支架具有一定的降解性、无毒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用作骨支架材料。
2.3 纤维素 纤维素由(1,4)连接的β-D-葡萄糖单元组成。由于其作为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和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系统相容性引起了很大的关注。纤维素的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制药和生物学领域,包括用作吸附珠、过滤器、人造组织皮肤和防化服[15]。然而纤维素的加工受其在有机溶剂中有限的溶解度而限制。纤维素比淀粉更容易结晶,纤维素需要320℃和25MPa压力才能在水中变成无定形。
纤维素不熔化,因此必须从溶液中加工。直接溶解纤维素的几种溶剂已被研究并用于静电纺丝,包括N-甲基吗啉N-氧化物/水(NMMO/水)和氯化锂/二甲基乙酰(LiCl/DMAc)。最近已经有离子液体用于制造电纺纤维素纳米纤维,然而这些溶剂的挥发性低,因此不能完全在静电纺丝过程中蒸发。此外,电纺丝温度必须升高到溶剂熔融温度以上(例如NMMO/水约85℃)。对于LiCl/DMAc溶剂系统,难以完全除去锂或静电纺丝后凝结氯离子。纤维素衍生物因其增强纤维素的溶解度从而提高其电纺丝性能已被广泛利用。纤维素衍生物可以容易地电纺成纤维,然后通过水或乙醇水解转化为纤维素。纤维素用于静电纺丝的衍生物包括醋酸纤维素(CA),三乙酸纤维素(CTA),羟丙基纤维素(HPC),乙基纤维素(EC),甲基纤维素(MC)和乙基氰乙基纤维素(E-CEC)。电纺纤维素纳米纤维基质已被用作为亲和力或阻隔膜,类似于膀胱的三维结构基质抗菌膜以及酶固定膜,药物输送膜[16-17]。
超细氧化纤维素(OC)基质是通过静电纺丝CA产生的超细纤维素的氧化随后进行乙酰化制备的。Khil等[18]人通过使用不同含量NO2氧化剂制备了具有不同羧基的OC基体。在PBS中孵育4d内,OC基质的重量损失大于90%。将电纺CA纳米纤维膜用高碘酸纳氧化产生醛基,共价连接其上含有IgG结合结构域的蛋白质A/G配体[19]。该膜为小规模快速纯化抗体提供了有用的工具。张等人[20]也用二乙基氨基乙基官能化的纳米纤维膜(DEAE)组作为弱阴离子交换组制造再生纤维素,并评价他们生物分离应用的潜力。DEAE功能化纤维素纳米纤维具有增强牛血清蛋白(BSA)的粘合能力。直径超细的纤维素通过静电纺丝和碱性水解制备100nm的CA。电纺丝纳米纤维的表面通过与PEG二酰氯反应被激活,然后使用简单的碳二亚胺化学共价结合脂肪酶。结合的脂肪酶在升高的温度下显示出比游离脂肪酶更高的催化活性,在60和70℃下高至8~10倍。
来自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电纺丝纳米纤维通过将功能性化合物(例如药物)掺入纺丝溶液而被官能化。通过向丙酮/水(80/20,w/w)中的CA溶液中加入硝酸银制备抗微生物CA纳米纤维膜。随后通过用UV光照射电纺纤维将银离子光还原成银纳米颗粒。颗粒均匀分散在纤维上表面,其粒度范围为10~20nm。CA含有银纳米颗粒的纤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显示非常强的抗微生物活性。具有杀菌性能的纳米纤维也由静电纺制含有氯己定(CHX)的CA溶液杀菌剂和有机钛酸酯Tyzor TE(TTE)作为交联剂制备的[21]。所得纤维基质由于CHX固定在纤维上及未释放结合而在抑制区内,因此在接触时表现出对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杀菌性能。
2.4 透明质酸 透明质酸(HA)是一种线性多糖,由(1,4)连接的α-D-葡萄糖酸的交替二单元和(1,3)连接的β-N-乙酰基-D-葡萄糖胺组成。HA是结缔组织(ECM)的主要成分,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22]。由于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HA及其衍生物已被广泛应用生物医学领域包括组织工程支架,伤口敷料,药物输送系统和植入材料。
作为天然ECM的主要组成部分,类似于藻酸盐,电解HA水溶液是非常困难的,因为HA水溶液的粘度和表面张力异常高从而阻碍静电纺丝过程。另外,由于静电纺丝时溶剂的蒸发不充分,HA的强保水能力导致电纺丝纳米纤维在集电体上融合。只有在吹制辅助静电纺丝(电喷吹系统)的发展之后,才能从水溶液中将HA制成纳米纤维膜[23]。使用DMF/水制造HA纳米纤维混合物(平均直径=200nm),显著地降低了表面张力,而不改变HA溶液的粘度。HA/明胶纳米纤维基质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生产(平均直径=190~500nm)。HA通过与明胶,PEO和玉米蛋白混合而电纺丝。添加HA提高明胶水溶液形成明胶/HA纳米纤维的电纺丝能力。一系列玉米蛋白/HA混合纤维膜与亚甲基二苯交联制二异氰酸酯(MDI),其混合纤维平均直径随着玉米蛋白含量的增加而增加[24]。基于HA的纳米纤维膜已经非常有吸引力作为仿生组织工程支架,伤口愈合材料,和药物输送系统。所以为了模仿天然ECM的架构使用硫醇化-HA衍生物(例如:3,3-二硫代双(丙酰二酰肼)改性透明质酸;HADTPH)电纺丝形成纳米纤维基质。NIH3T3成纤维细胞连接到基质上在基质内扩展树突形态,这表明HA-DTPH纳米纤维在细胞包封和组织再生基质中的潜在应用[25]。
3 总结
(湖南工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1)
摘 要: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和就业中存在的矛盾和主要问题,将“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讨论了“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提出了实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位证”和“职业技能证”双证结合、政产学研用合作办学等的实践教学“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环境工程专业“三重一高”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三重一高”模式;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33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4C0317)。
*作者简介:李大军(1979-),男,湖南理工学院,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工程专业方面的实践教学及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15-03-20
长期以来,经济的增长被视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日趋严峻,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最新的《环境产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研究报告(2013版)》显示,2010年环保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420万人左右,预计2015年达到840万人,2020年将达到1 690万人,环保产业未来的人才缺口巨大,这预示着环保类技术人才需求将不断增长,就业前景十分看好。而在我国传统教学体制下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在就业时普遍受到冷遇,各高校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办学压力。环境专业为何会“叫好不叫座”?这是一个值得高校管理层和业内人士思考和探讨的课题。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不合理,培养的毕业生实践技能满足不了环保单位的用人要求。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因此,新世纪的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时应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教学过程要联系生产实际需要,着力构建“重基础,重技术,重能力,高素质”的“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重理论教学,轻实践锻炼
根据现有企业对本科人才实践能力要求,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大多为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锻炼,实践教学时数较少,并且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甚至有的往往流于形式,并未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另外,环保企业在用人方面,青睐于实践能力丰富,具备专业应用型的人才。为此,为培养出更多的、更好地适合环保事业需要的人才,需要适度改革现行环境工程实践教学模式。
1.2 教、学、做分离,供需脱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及其办学规模的迅速增大,由于经费、场地设备、师资、机制等原因的影响,高校的实践教学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特别是校外实习,普遍存在基地少、执行难等困惑,导致教、学、做分离,供需脱节,企业用人出现“有人用不上,要用找不到”的现象。
此外,用人单位所需要的环保岗位一般由于专业性要求高,需要实验动手能力较强,致使实习单位愿意提供的实习岗位有限,学校与大多实习单位之间的合作仅限于参观实习,缺少与实习单位建立更深入的合作框架,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推进缓慢,落后于学生对岗位实习的需求,学生在实习期间,根本无法动手操作。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时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时应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前提,如何在校内创建具有实际工程规模的模拟实训场所,将是发展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新方向。
1.3 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结构不合理
按照人才结构,通常将人才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其中学术型人才是最上层次,但为少数;工程型和技术型处于中间,技能型人才则为最下层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程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将加大,技能型人才将逐渐减少。为顺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教育规划的同时,应用型教育的办学模式应以应用型为核心,形成其办学特色。
1.4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言至关重要,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摆脱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学内容枯燥的“闭门造车”现状,就应该主动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另外,高校环境工程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内容趋同,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现象较多。比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专业课中,关于催化还原法脱氮工艺(NSCR、SCR)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极为广泛,但由于实验室缺少相应的仪器设备或模型,加之多数教师自身也缺少相应的生产实践经验,故而在授课计划中无课时安排或授课时走马观花,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其工艺过程和原理,更不会有兴趣去探索和研究这类环保设备的工艺参数。
2 “三重一高”办学模式的内涵
2.1 课堂教学应注重基础教育
所谓“重基础”,即重视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达到基础理论扎实,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提供够用的科学知识基础。因此,高校教学应加强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基础厚实、适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素质人才。
2.2 实践教学应注重技术教育
“重技术”,即重视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达到专业技术精湛,能够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实践中的具体技术问题。
2.3 注重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重能力”,即重视学生职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强,能够适应职业、社会发展需要。环境工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培养学生从事工程设计与实践的能力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重知识,轻能力”,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再渊博的知识都是无用的。因此教学除了要准确反映学习领域的内容和排序,并实现具体的教学情境,还要体现基于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特点,宜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组织教学,教学内容要以学生为中心,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2.4 人才培养要具备高素质
“高素质”,即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的培养,达到综合素质高,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可见,“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是保持一致的,它符合社会的需要,也符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其中,重基础是根本,重技术是实质,重能力是保障,高素质是前提。四个方面共同形成合力,开创“三重一高”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新模式。
3 “三重一高”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3.1 注重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效果和和实践效果能否得到保证的关键因素,是学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提高的保证。培养具有一定实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环保人才,首先必须配备一支既具备专业知识、又熟悉工程实际应用技术的“双师型”教师。很多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师趋于年轻化,虽具备一定的实验教学能力,但在企业实际锻炼较少,对工程现场不够熟悉,导致实验教学与实际工程联系不够紧密。因此,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应作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学校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专业教师接触社会和行业,增加社会经验、行业知识,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提高专业技能等实践能力。另外,学校可以组织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师资培训基地或劳动部门组织的培训班等进行专门学习培训,让他们更新知识和观念,掌握新工艺和技能,增强科研能力,且对于取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实行一定奖励等。
3.2 “学位证”和“职业技能证”双证结合
实践证明,在高校特别是地方普通院校可以进行职业技能教育,是提升就业竞争力有效方法。采取“学位证”和“职业技能证”双证结合,可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力,使这些学生成为用人单位的“抢手货”。
3.3 “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
根据湖南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现状,结合专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学校在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上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1)学院从企业的人才需求、技术需求、市场需求出发,广泛开展与企业的对接和合作,主要形式可以包括科研及咨询服务、技术成果转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技术工人岗位知识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技术工艺改进或派遣教师担任企业技术顾问等。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与社会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双赢”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大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的转变,逐渐形成学院的办学特色,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2)积极探索企业课程嵌入式培养、工学交替培养、校企双向参与和分段培养、以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订单式定向培养、以科研基地为依托联合培养、直接服务于企事业生产和管理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协同育人机制;推行工学结合、交叉培养等模式。
(3)要积极扶持学院科技产业的发展,要鼓励各二级学院积极发展“产中校、校中产”,将学院的科研成果产业化,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学院创收。与此同时,还要发挥基地在教师业务能力、科研水平提高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方面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开展各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岗位技能训练和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4)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本课程技术应用的实际,开展教学研究和科技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环境工程的实际运行状况和操作过程进行讲解,课堂上要广泛运用图片和动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同时应适时配合现场参观、讲解以进一步加深对有关工艺、设备和技术的理解,并组织相互讨论以保证训练的实效性。要加强与企业及兄弟学校的联系,及时了解本专业科技发展趋势与需求,教学中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术。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每年制订计划,开展一定数量的全校性学术交流活动。
(5)注重校企合作,推进国际合作。学院应积极探索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及企业合作办学的发展模式,与国内外名校名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导部分优秀的学生到国外继续深造或与国外名校联合培养。
4 “三重一高”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重要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算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培养环节,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环境工程专业“三重一高”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由图中可知,“三重一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和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素质与能力拓展体系,而强化实践教学是实施“三重一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途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毕业生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工程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尽快转变实践教学的传统模式,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切实重视和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构建“三重一高”的全方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表明,其专业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均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5 结论
“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它符合社会的需要,也符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对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其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结合湖南工学院“三重一高”办学模式的内涵,提出了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在教学上强化课程技术应用的实际,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及“产学研”合作,以此构建新的环境工程专业“三重一高”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表明,其专业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均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惠芳.产学研合作教育与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理论研究,2013(6)
2 皮科武,万端极,高林霞.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现状比较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
3 廖兴盛,裴习君,李雪.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企业技术开发,2011(30)
4 N.J.Brookes,S.S.Morton,A.R.J. Dainty,et al. Social processes,patterns and practices and project knowledge management: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6(24)
5 徐学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探究[J].教育探索, 2012(2)
6 邹雄伟.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J].水利科技,2007(2)
7 李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26)
8 梁存珍.环境工程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8)
【关键词】博弈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
自80年代中期开始,博弈论的广泛应用促使经济学经历了一次巨大变革,而且,目前这场变革还在加速进行。博弈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1951年纳什的文章和1953年夏普里的文章都是发表在数学杂志上。但博弈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却最为广泛成功。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如何有效配置以达到或实现既定目标的一门学科。但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来看,这种观点将被另一观点所取代: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即研究理性人的行为。博弈论在短短10余年对经济学产生的如此深刻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近年来,博弈论的思想和建模方法已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经济分析领域。而影响最大的便是微观经济学,甚至可以说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80年代以后博弈论迅速地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其原因在于它建立起了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健全、逻辑合理和更加贴近现实的经济学分析体系。博弈论不但强化了经济分析的深度,而且拓宽了经济分析的广度,从而不但使经济分析以更加符合现实的方式揭示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而且也使信息经济学得以迅速发展。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深深地影响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成为经济学家的必备分析工具之一,多位博弈论专家也因对博弈论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博弈论获得了经济学的中心地位,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熠熠生辉,引人注目。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寡占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并形成了经济学新的分支――信息经济学。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对博弈论做出开拓性的三位博弈论专家纳什、泽尔腾和海萨尼。相隔十年,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再度授予在博弈论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两位专家――托马斯・谢林(Thomas C.Schelling)和罗伯特・奥曼(Robert J.Aumann)。博弈论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为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开拓了新视野,博弈论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取得了主流经济学的中心地位。
博弈论之所以被经济学家普遍使用,是与传统经济学的缺陷和经济学自身发展的要求分不开的。传统经济学在谈到人(或其他经济主体)的决策时,往往是假定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个人的效用也只决定于自己的选择,其他所有人的行为都归结在价格这个参数中;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垄断和寡头是特殊情况;信息是充分和对称的。然而现实中这些条件都是很难成立的。第一,充分竞争的市场是很少有的(例如,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钢铁生产厂家屈指可数,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彩电生产厂家也为数不多),由于存在产品差异、地域差异和信息差异,任何一个厂商总是处于某种垄断地位(正是这样他们才有利可图),所以与充分竞争相比,垄断和寡头倒很常见;第二,每一主体在做出自己的选择时不仅要受到其他主体的影响,而且自己的选择也往往影响到其他主体的选择(考虑一下1998年长虹大规模吸纳彩管的情形);第三,在市场竞争中信息几乎总是不充分、非对称的,获取信息经常是有成本的,有时成本还是相当大的。如果不考虑以上这几方面因素,经济学所讨论的决策其实仅仅是规划问题,是在没有竞争对手时的决策,所解决的也只是资源分配问题。现实世界中决策者要在面对有智能和充分理性的对手与之激烈竞争时做出选择。在竞争对手日益明显、竞争越来越直接的情况下,博弈论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不可替代的工具。另外,经济学现在已经越来越重视对经济个体的研究,而在各个经济个体之间,博弈是无时无处不在的。
博弈能够融入主流经济学,为主流经济学家所接受,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博弈论分析范式与新古典经济学不谋而合;二是博弈论符合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科学化趋势。
1.分析范式的趋同。即强调个人理性,也就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经济利益主体各自追求效用最大化,最终达到一种稳定状态,实现均衡。可以说博弈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键链接就是理性人的假设。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套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体系,而经济学不同于物理、化学等学科就在有它的理性人假设。对此,经济学家张五常曾举过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如果我把一张百元钞票放到游行人的街道上,没有风吹,也没有警察,我敢打赌,这张钞票会不翼而飞,在人类发明的所有科学中,只有经济学可以推断,可以解释。整个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大厦便基于这样一个假设之上,即人类在其经济选择行为中是绝对理性的。这个假设意味着,每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在局限条件约束下争取最大化报酬。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市场既定价格,在收入约束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厂商根据外生的价格水平选择利润最大化产量。各经济行为主体的趋利行为通过竞争,最终达到稳定状态,实现均衡,这包括从单个市场的局部均衡到所有市场的一般均衡。而博弈论研究范式是给出个人的支付函数及战略空间,然后看当事人都选择其最优战略以最大化个人支付函数时将发生什么,这与经济学效用最大化的方式完全吻合。博弈论从行为分析入手,坚持并突出了个人理性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不论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因的“最小最大解”,还是后来的“纳什均衡”及其精炼,都是以个人理性为基础的,并对理性人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示了理性人行为背后心理作用的过程,加深了对个人理性的信念。博弈论通过研究拥有不同利益的主体在发生冲突时是如何进行理性决策的,并研究利益冲突的主体如何通过理性决策最终达到均衡,从纳什均衡到精炼纳什均衡再到贝叶斯纳什均衡和精炼贝叶斯均衡,博弈均衡概念的创立、精炼和完善及模型界的存在、性质与应用的研究是现代博弈论的主要内容。正是由于分析范式的趋同,经济学家很容易用博弈论工具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使博弈论在经济学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
2.符合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科学化趋势。对于经济学是否是一门科学这一话题,历来争论不休,本文作者也不想就此展开论述,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西方学者一直致力于将数学、物理学等精密科学的分析方法应用于经济学,试图使经济学变成一门科学,他们把现有制度视为外在,只研究可以纯粹用目的和手段来刻画和判断的人类理,强调将复杂社会现象简约成某种可以向物理学那样可以准确把握的东西进行研究,试图将经济学变成一门科学。因此,经济学的分析和论证尽量仿效精密科学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的做法,在研究方法上,除了无法回避的规范分析之外,主要是实证分析,大量采用了数学方法。作为一种数学方法的博弈论,其创立之初就是为了是对经济行为的分析更加精密、科学,《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本身就是用深奥的数学理论写成的,对博弈论发展起过奠基作用的论文最初都是发表在数学杂志上。运用博弈论分析工具对存在利益冲突的理性人的选择行为进行定量分析,可以使经济学向科学化目标迈出一大步。
自从将博弈论引入经济学以后,经济学改变了传统经济分析地那种以个人孤立决策,其他经济活动者的行为影响则被典型地简化为价格信号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而侧重于经济活动中多个利益主体的行为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分析,从而使经济分析更能反应经济系统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3]彭建刚.博弈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J].经济动态,1998(5).
关键词:神经经济学;传统经济学;决策潜意识;经济行为;神经层面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9-0078-04
理性主义历来是传统经济学家坚守的阵地,然而由于传统经济学说在一些理论推理过程中所作的假设难以衡量,又与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决策行为多有违背,因而备受质疑。特别是美国Baylor医学院的科学家所做的“百事可乐”品尝实验证实了“可口可乐”市场份额高的原因并不是出自“可口可乐”的口味偏好,而是受其品牌影响,这表明与味觉相关的低级认知功能被高级认知功能所取代[1],从而进一步说明,应用传统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存在缺陷的,经济学领域尚有未知的“新大陆”有待人们去挖掘和探索。伴随着脑成像为代表的神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神经心理学研究手段的日益成熟,这片经济领域的“新大陆”很快成为学界和商界关注的热点,逐步被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深入探索神经经济学,挖掘大脑的经济决策机制,一方面可以促使经济学家重新认识经济学的核心经济理论,弥补经济学领域的空白,进一步拓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将所得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商业推销、法庭博弈等实践活动,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一、走出传统经济学的困境
传统经济学体系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和逻辑演绎方法论的基础之上的。它假定人是完全理性的经济动物,所作出的各项决策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该理论经过上百年的延续仿佛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的不二法则。然而,众多学者已经提出“人真的有那么理性吗?”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不理性”现象对经济学的完全理性原则形成挑战。一个有趣的实验表明,相比盛在大杯中的10盎司冰激凌,人们愿意为盛在小杯中的8盎司冰激凌支付更多的钱,原因仅仅是因为小杯盛满了。[2]此外,人们在作出经济决策时也不完全是利己主义的,很多情况下可能因为环境的影响以及互惠关系的作用作出“利他”的行为。凡此种种均表明经济学领域尚有未被人们完全弄清楚的“新大陆”。
在这样的背景下,神经经济学正是以其独特的视角、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及实验手段实现了对人类经济行为的更好解释与预测。神经经济学试图为大脑复杂的决策过程探寻一种更加准确与完善的决策模型。它不仅为行为经济学的很多理论建立了神经学基础,而且发现了那些对决策有重要影响的却被忽视的生理学变量。
二、神经经济学研究方法
(一)脑电图技术
脑电图是最早引入神经经济学研究的一种技术,它将脑细胞生物电活动的电位作为纵轴,时间作为横轴,这样把头皮上的两点之间或头皮之间的电位差通过电子放大仪器放大并记录下来。脑电图作为一种常规检测手段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它具有实时性,可以直接监视大脑神经的活动;其次,它具有可得性,便于携带,方便实地检测;再次,它的造价成本相对低廉,可以支持较大范围和规模的实验。然而,由于它只记录头皮两点的电位差,因而它只能探测到大脑表面的部分活动[2]。
(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依靠追踪血液携氧变化而产生的磁性变化感应成像,图像能客观反映外界及心理因素刺激引起的大脑相应区域活动的变化,且具有无辐射无损伤的独特优势,已广泛应用于认知科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美国著名的尼尔森市场调查公司将其作为市场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它也是神经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要技术方法。[2]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研究手段也有一定的弊端:首先,其造影造价昂贵,仪器十分复杂,对被试者的影响较大;其次,检测过程中血液流动与神经区域被激活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然而,其最大的优势是空间延展性强,能够记录整个大脑和各个细分层面的神经区域活动情况。
(三)统计分析法
脑成像技术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也带来了挑战。由于图像数据的特殊性,它需要经过预处理以消除噪音等瑕疵。
1. p值法。P值检验法在脑成像的早期应用较为广泛,其核心思想是对统计数据进行假设检验,运用P值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反复检验和修正。随着统计学的发展,目前也出现了对图像数据处理的新方法,比如Peltier使用自组织图来刻画神经网络。Mitchell也提出了将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于FMRI数据集来对认知状态加以分类[3]。这些基于P值分析的新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图像对比的频繁度,提高分析的有效性。
2. 时空序列法。在脑成像研究领域里,时空序列法是一项常用的技术。在FMRI中,先将每一个体素视为独立的单元应用到通用线性模型中,然后借助指数平滑法来统一数据形式,使之便于处理[3]。此外,也可以将通用线性模型扩展为聚合模型和混合模型等更为复杂的模型。有些技术试图根据通用线性模型的参数对数据间的关系进行建模。
三、神经经济学主要的研究课题
(一)效度计算在决策中的新发现
效度是经济学领域的核心概念。经济学家认为,人们会对可能的选择赋予效度,通过比较效度来做出最终抉择。然而,由于作出的选择所涉及的奖赏激励范围很广,因而对于如何计算效度仍是个未知数。尽管如此,借助FMRI,研究人员仍然得出了一些令人兴奋的结论:第一,不同类型的奖赏激励通常会增强公用神经结构的活性;第二,通过FMRI实验进一步证明了预期理论的核心观点,即效度是在通过对比绝对值与参照点的基础上加以计算的;第三,进一步解释了在经济决策中效度计算的跨期折现问题。研究表明,人的大脑至少有两套折现结构,一种是对即刻奖赏敏感的结构,另一种是对远期奖赏敏感的结构。[3]
(二)情感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情绪会影响一个人的决策。然而,由于对情绪进行定量计算并不容易,因而传统的经济学研究通常忽视其对决策的影响。有别于传统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开始关注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这其中研究的较为成熟的是后悔理论。研究人员发现,在内侧前额区、前扣带皮层和海马区,后悔程度的增加会强化这些区域的活性[4]。研究还表明,额叶皮层在协调后悔经历的过程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所以,预期情绪的能力对作出合理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三)不确定性决策
根据各选项结果的概率是否可知,可以将不确定性决策分为风险决策和含糊决策。借助FMRI技术,研究人员发现个体在面临收益时厌恶风险,在面临损失时追求风险;而在含糊情境下,个体无论是面对收益还是面对损失都采取含糊规避。[4]Huettel等人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将被试的主观经济偏好与相应的大脑神经活动相连。该实验要求被试者在每组博弈中作出选择,实验发现被试者的含糊偏好能够预测外侧前额叶皮质的活动,并且该区域的活动与个体行为冲动的临床测试负相关,这说明大脑此区域主要负责情境分析并且抑制冲动反应。有关风险与含糊情境下决策的神经机制正在进行深入的研究。
四、神经经济学发展遇到的阻碍
(一)技术水平方面阻碍
伴随着以脑成像为代表的神经实验技术的快速发展,科研人员已能够在较精确的范围内观测到神经反应。然而,用来进行这项研究的FMRI实验设备造价昂贵,很难做到使受试者在自然条件下接受实验。美国的调查显示,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获得动态图片,每人每小时收费1 000美元,而1个包含12名测试者的单项实验则需要花费5万美元;并且该设备难以移动,导致受试者只能在实验室中且是在受控的条件下接受测试,从而影响实验的客观性[4]。此外,由于人的神经活动是在刹那间完成的,即便使用高精密的探测仪器,也无法追踪神经反应轨迹。
(二)伦理道德方面阻碍
在神经经济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及其应用价值日益显现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对这一研究的伦理性提出了质疑。很多人认为这种“读脑活动”会控制人们的决策行为,很大程度上侵犯了人们的隐私权,这使得神经营销学逐渐在消费伦理和企业道德的边缘徘徊。美国的消费者组织――商业警报则抗议使用神经科学的手段来解决营销问题,认为这是把商业引向病态:跨国公司企图控制人的购买决策行为[5]。此外,一些不法分子也可能会研发某种神经药物来操控人们的行为。随着神经经济学研究的愈加深入,技术愈加成熟,这些担忧也并非空穴来风。
(三)神经活动交互不确定性方面阻碍
人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层级决策机构,从结构和功能上可以分为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其中大脑又包括额叶、顶叶、枕叶和颜叶四部分,每一部分又可以继续分为更为具体的功能模块。然而,当面对某一外来刺激时,并非是某一或某几个功能模块起作用,而是各功能模块协同运作的结果。虽然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检测脑区所收刺激的强度来作出判断,但这种客观性也是难以保证的。比如测试人员可能恰巧受到某些积极或消极情绪的影响,这种影响会极大地妨碍实验的客观性和检测的准确性。
五、神经经济学的未来应用前景
神经经济学在认知科学领域的应用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它是神经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对脑神经系统的智能活动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和模拟研究。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以两个基本观点为基础:第一,脑的结构与功能具有多层次性,而且大脑结构的多层次性导致了其功能的多层次性;第二,脑的结构是脑功能的基础,但结构与功能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5]。随着神经科学研究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可以对人类的心理感受和思维活动加以测量,从而使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理解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一)神经经济学在商业推销领域的应用
推销策略是否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是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以广告设计公司为例,传统营销学主要借助小范围的宣传以及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探寻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从而检验广告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然而,由于存在消费者的主观偏差以及调查问卷中存在误差等因素,传统的营销学手段难以在深层面挖掘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真实意愿。而神经营销学通过探索大脑不同区域对刺激的不同反应来调整广告刺激的设计方式。许多营销公司都在试图找到一种最好的广告陈述方式,从而使广告的产品或服务更加吸引人。英国营销机构Weapon7通过在广告中添加可视图像,促使大脑下意识地储存信息,使得广告信息存入客户大脑。可见,通过神经营销学可以高效准确地找到这种“情绪按钮”[6]。
(二)神经济学在金融投资领域中的应用
神经经济学能够为金融学提供神经学的理论基础,把人们的金融决策行为用神经学的观点加以分析运用,从而以更科学的方法对待和处理金融决策问题。在对金融决策过程的神经经济学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大脑的前额叶系统与金融决策有密切关系[7]。人们还可以利用神经科学研究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了解证券市场信息以及投资者本身的情感状态如何驱动他们作出投资决策,从而设计出更加人性化、更具赢利性的市场投资模型。
(三)神经经济学在法庭博弈中的应用
人们在作出决策时通常要经历大脑的博弈过程,这也是神经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著名的博弈问题――囚徒困境所得到的决策结果已给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带来了巨大挑战。人们开始转换思维方式探索博弈论的内在机理,这其中神经经济学在法庭博弈中的应用是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更好地理解人类思考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帮助我们研究法律问题。第一,可以更好地预测法律制度对行为的影响,使我们能够更有效地构建法律制度;第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社会成员福利的含义,为制度决策提供依据[8]。神经经济学实验通过改变“法律”,使行为主体在几种不同的法律制度框架下作出选择,从而为更好地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依据。
六、总结
神经经济学作为正在被探索和发现的“新大陆”日渐改变着人们对经济学的看法。以往传统的经济学是通过调查问卷、谈话采访等方式研究和预测人们的决策行为,主观性较强。而神经经济学则通过深入大脑来捕捉人们的潜意识,挖掘大脑决策的非理性因素。神经经济学是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有益补充,它将有助于解释许多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神经经济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它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揭开了依靠实验研究经济学的新篇章。它在融汇传统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实验经济学、实验心理学以及行为科学为指导,借助先进的神经学检测设备展开研究,从而将经济学导入实验研究的轨道上来。不过就目前来说,它的研究还是过多地侧重于大脑功能的研究,多学科融合的深度明显不足,其自身的理论框架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完善。
在当前情况下,神经经济学只是对人们行为背后的神经学原理进行研究,但对利用这些原理来预测和指导人们行为则缺乏足够了解,这也受到了不少神经经济学反对者的批评。此外,神经经济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来自学界和伦理界的阻碍和质疑。然而其极强的应用价值和广泛的商业前景也预示着这块蕴藏科学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新大陆”必将为人们所探知。
参考文献:
[1]万迪,乔志林.神经经济学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9).
[2]朱琪,陈乐优.神经经济学和神经管理学的前沿[J].经济学家,2007,(4).
[3]马庆国,王小毅.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经济学和神经管理学[J].管理世界,2006,(10).
[4]汪蕾,林志萍,马庆国.神经经济学:经济决策研究的新视角[J].经济学家,2009,(3).
[5]余荣军,周晓林.神经经济学:打开经济行为背后的“黑箱”[J].科学通报,2007,(9).
[6]马庆国,舒良超,王小毅.创新营销思维――神经营销发现“购买按钮”[J].企业管理,2007,(4).
[7]Terrence Chorvat,Kevin McCabe,Vernon“Law and neuroeconomics”[J].Supreme Court Economic Review,2005.
[8]Richard Gonzalez,Marc G.Berman.The Value of Brain Imaging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J].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2010.
Neuroeconomics――New Continent in Economics
Liu Zheng, Chen Meimei
(Xuri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chool,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1, China)
关键词:实验教学方法;西方经济学;实验经济学
作者简介:吕晓英(1976-),女,山西古县人,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蒲应(1975-),女,陕西汉中人,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 102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编号:NCET-10-0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127-02
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以及传统教学方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不足,将实验方法引入教学成为未来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实验教学是最直观和最形象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形成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国内一些高校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实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仍需探讨实验教学方法的依据、作用和在教学中的应用等问题。
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为经济学实验教学提供了思路与依据
实验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这一新兴学科在市场实验、个体决策实验及博弈实验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验经济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48年张伯伦(E.H.Chamberlin)在哈佛大学首次进行的模拟市场实验,该实验用以检验完全竞争的古典经济学理论。随后史密斯(Vernon Smith)在1956年开展了“双向叫价拍卖”实验,通过买方出价、卖方要价达成了多轮交易模拟市场。史密斯及其同事还运用实验比较了明码标价、折扣销售等其他交易制度和双向拍卖制度的效率差异。实验经济学的另一个领域是博弈实验,在纳什提出的博弈理论基础上,1965年奥尔森(M.Olson)研究了合作的群体效应,拉普波特和沙玛(A.Rapoport & A.Chammah)开展了重复博弈实验。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2002年史密斯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运用实验技术在制度经济学领域、信息理论和市场行为研究领域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丰富了经验研究方法。
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为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提供了思路与依据。传统的经济学观点认为难以通过实验方法研究经济理论。实验经济学打破了人们固有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在实验室研究中,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控制简化了复杂的市场环境,并在实验环境中加入了某些变量或改变变量的组合,从而测量了决策主体的行为特征,使实验成为研究经济学的重要方法。实验方法的价值和魅力在于不仅能有效验证经济理论,而且还能对经济政策以及经济制度做出有效评价。本科阶段的西方经济课程内容大多数是以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为框架,尽管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实验教学方法不完全等同于实验经济学,但是通过实验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和模拟真实市场运行的方法为经济学实验教学提供了思路与依据。
二、实验教学的作用
实验教学弥补了传统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的不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传统的西方经济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和理论推演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即便是目前在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案例教学方式也依然摆脱不了学生参与程度低的局面。实验教学方式克服了传统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的不足。在经济实验中,学生由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实验参与方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者,由于可以亲身体验虚拟市场和场景并进行决策与分析,这种参与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得了直观的感受,改变了将经济学视为枯燥的概念分析、公式推导的观念,其教学效果优于传统的理论推导模式和案例教学方式。
经济学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目前西方经济学教学大多采用理论演绎推导的方式,这种理论教学的模式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越来越不适应现阶段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实验得出的数据需要经过加工整理和统计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学生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分析方法、加深了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而且还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三、实验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堂中应用实验教学首先需要明确实验经济学教学在本科教学中的定位。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大部分高校在本科学习阶段的第一或第二年度开设经济学,由于低年级学生掌握的经济学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少、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本科阶段的实验教学定位于对经济理论的阐释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而不是对实验方法的研究。
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的特征体现在可重复性和可控制性上。经济学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一样,包含了实验目的、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分析数据以及撰写实验报告等环节,具有可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但是经济学实验的对象是具备复杂思维特征的人类,实验对象的差异,即人的差异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经济学在实验设计和应用上又不同于物理与化学实验。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实验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设计有效的实验、清晰讲解实验规则、支付报酬和分析实验结果。
1.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是实验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根据实验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学实验主要检验和研究在不同的环境与制度下参与人的行为特征。实验经济学可以概括成由环境、制度和行为构成的体系。因此,在西方经济教学中,实验设计的核心在于确定实验环境和实验制度。实验环境的构建应与一定的研究目标相联系,其复杂程度以能否说明问题为限。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实验对象的决策环境进行简化和对实验条件加以控制,由此在课堂上再现一个可操作的环境,并在这种环境中观察实验对象的反应,以达到实验目标。实验制度确定了被试者(经济实验的参与者)按照什么样的规则进行交易或决策,规则的变化会对被试者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在供给和需求实验中,将被试者随机分成买者和卖者两种角色,进行一篮子苹果的交易。买者给出苹果的估价(支付意愿)为x元,卖者销售苹果,成本为y元。通过买卖双方竞价,当供给和需求相等而达到市场均衡时,确定出苹果的市场价格为p元,买者获得的利润为x-p,卖者的利润为p-y。如果分析销售税对交易的影响,则需要改变游戏规则。假设对一篮子苹果征收t元销售税,那么在交易中买者和卖者需要纳税,由此获得的利润比进行自由贸易时减少了t元。不同的实验适用的规则存在差异,应视具体情况来确定。
通常设计的经济实验包括市场交易、信息和博弈、市场结构、产业组织等内容。由于设计一些复杂的实验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目前部分高校开始应用一些比较成熟的实验经济学教学软件,如经济组织和经济行为软件(elab软件)。在利用已有实验教学软件的条件下,实验设计简化为对实验参数和实验条件的调整。
2.讲解实验
在进行实验之前,编制实验讲解手册并运用清晰的引导语阐述经济学实验成为实验教学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教师向学生详细说明实验的游戏规则和实验场景。具体而言,讲解的内容包括被试对象的人数和经验水平、角色分配的原则、实验方法、实验持续时间、实验的轮次、被试者的货币或其他报酬、实验结果的记录及计算机设备的使用等内容。实验角色的选择通常采取“随机化”方法,即角色的分配随机产生。在说明规则时,教师一方面要避免实验参加者对实验意图的揣测,特别是要避免对参与实验的学生给出一些微妙的提示,使其在行为上迎合研究者的实验意图,从而使实验结果出现偏差。另一方面教师要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学生偏好的话语或暗示性语言,以防止参与实验的学生在实验前对行为的对错和好坏已有判断,影响实验结果。
3.支付报酬或奖励
可控性是经济实验的主要特征之一,为了在实验中控制经济环境,必须给参与实验的被试学生支付报酬或奖励,以此向被试者提供激励,从而减少被试学生行为的变异性,降低甚至排除随机行为带来的干扰。
实验经济学理论认为,支付报酬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单调性(Monotonicity)。即参与实验的学生认为报酬越多越好而且不存在饱和状态。第二是凸显性(Saliency)。即被试学生所得的报酬必须与其行动有关,这种关系能突出显示实验设计者所希望的制度,被试者应理解这种关系。第三是优超性(Dominance)。在实验中被试学生的效用变化来自实验报酬,除此之外的其他原因可以忽略不计。根据实验经济学理论,现金最符合这三个标准,由此现金成为国外开展经济实验的报酬支付形式。但是受我国教学条件和经费支持的限制,向被试学生支付大笔现金的做法并不实际。可供选择的报酬支付方式是争取学校少量的经费支持,为实验收益排名前几位的学生支付一笔小额的现金或给予小礼品等物质奖励。这种做法不仅能节约大量的资金,而且可以获得示范性的激励效果。
4.分析实验结果
在实验结束后,对试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不仅有助于验证经济理论与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常采用学生讨论的形式分析实验数据。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由发言解释和总结经济规律,引导他们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并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讲授经济理论。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点评,最后由学生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将实验的分析结果提交给教师,以便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
四、未来需要探讨的问题
实验教学方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时间较短,尚未在高校中普遍推广,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高校开展了实验教学改革,在实验教学研究中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如何将经济学实验和课堂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仍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设计实验取决于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如何巧妙地设计适用于本科教学的实验成为实验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避免实验设计的繁琐和节省时间,一些学校直接使用实验经济学专用软件,但是即便如此,仍然存在如何将实验软件应用于经济学教学实践以及改进实验的问题。此外,实验教学的理论分析中还缺乏有关实验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的量化分析。因此,实验教学将在未来教学实践的经验积累和教学理论的深化中不断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增刚.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基础[J].经济评论,2002,(11):82-84.
[2]马旭东.浅析高校开设实验经济学的意义与方法[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2):8-11.
[3]刘文燕,等.西方经济学实验教学法应用探索[J].当代经济,2009,(5):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