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素质的作用范文

心理素质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素质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素质的作用

第1篇:心理素质的作用范文

大学生一般都在18一24岁之间,正是生命的旺盛时期,这时侯他们的心理趋向成熟,但还有一定的可塑性。教育者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时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近年来,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大多在运动员中进行,心理教育大多抓中小学生,而对大学生强调心理训练不够。大学生又恰恰是我们最终向社会输送的产品。只此一点,应该引起心理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2研究方法

(1)实验对象:北京工业大学92级本科生55人,91级本科生30人,共计85人。(2)研究方法:①调查法:向学生发放85份关于艺术体操课上表现力与自信心的培养的调查表。收回85份,回收率达100%。②教学中的心理训练方法:a.抓表现意识的形成,强调表现力的培养。选修学年开始,首先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确认识到艺术体操不仅能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塑造美的形体,培养高雅的气质。教学中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严格抓好手形、手的位置、脚的位置、站立姿势、动作柔韧性、头的方向、眼神的处理等方面的训练。运用量的积累和大强度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对基本动作形成最初的表现意识。其次,在教授动作组合的过程中,初期只强调记忆和熟练地完成动作,保证百分之百掌握成套动作,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有精力照顾到动作的表现。教学后期重点抓好加大动作幅度的训练,使学生表现出上下远近的层次美。抓好动作过程的幅度使学生展现出高中低的层次及流动中的美。除此之外,抓难度动作的规格与质量,使学生在高质量完成动作中充分展现形体美。同时还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动作节奏、音乐感,让学生了解每个动作或每串动作都有其自己本身的结构特点和节奏,平铺直叙会淡而无味,无感染力。掌握好动作节奏能完美地展现动中美和静中美。完美的动作节奏和音乐旋律的结合可以造就出最完美的动作表现,可以渲染动作的感染力。

b强调自信心的培养。选修课的初期在注重表现意识形成的同时也使学生建立初步的信心。随着动作幅度的加大、难点动作的完成,对动作的层次美、流动美的体验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在不断展现形体美和高质量完成动作中,在同学的掌声中培养自信心。c·动作语汇(形体语言)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人们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动作要靠头、眼、胸、腰、肢体等动作语汇来展现美的风采。当学生运用好动作语汇把内心对动作美的体会、对动作的理解以及身心美的修养全部表现出来时,他们就会体验到心理上的变化,得到心理上的训练。d语言刺激的应用。课堂上不断通过语言刺激,对学生的心理过程施加影响。为了鼓励学生,我们常常提醒学生:“当自己站在那里表演时就应想我是做得最好的!”。让学生做到从内心里自我欣赏。通过自我暗示和接受暗示,起到调节情绪、思维和意志的作用。e.尽可能提供控制心理稳定能力的训练机会。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分组练习,增加预测、补测的机会,让学生在特殊的氛围中经受心理锻炼。对那些动作表现较好的同学,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诚恳地提出改进意见。对动作完成较差的同学,不放过他们一点一滴表现好的地方,当众表扬;而对不足之处则个别交换意见,并在课外活动中着力帮助他们。在学生一次又一次当众演练中,提高了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3结果分析

心理训练是在心理方面有目的地进行定向训练和对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的稳定和成熟,增强自信心,并形成最佳心理状态。从两个年级5个教学班的信息反馈中看出,我们在大学生艺术体操课中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取得了初步成果。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3.1表现力的提高

学生从没有表现意识到表现意识的初步形成以至完美表现力的形成、提高,是学生们都亲身体验过的一个心理训练过程。例1:一位同学在总结中写到:“我原来最发休的是艺术体操课那强烈的表现欲,因我平常在生人面前说话时都会呼吸困难,上台说话时声音直颤,更甭说表现自己了。然而一学期的艺术体操课下来,最让我受益匪浅的还是在表现力的提高上。”例2:一位同学说:“我懂得了充分表现自己,敢于让自己以一种美的姿态出现在公众之中是一种自信、一种勇气、一种成功的风格。”

3.2自信心的增强

随着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力的提高,心理状态也更加稳定。在建立初步信心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在不断高质量完成动作并取得好成绩的过程中,使她们更增强了自信心。例1:一位同学写到:“我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在追求美、体会美、展现美,在练习动作时我会专注得忘了吃饭、疲劳和忧伤,因为它让我觉得自己具有可表现的地方,从而更加自信。例2:一位同学说:“老师不仅教给我们美的动作,还让我们懂得了审美,懂得了美不是先天的,而自信才是一种更宝贵的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也可以从调查中证明。无论她们考试时的心情如何,百分之百的同学认为自信心增强了。最具代表性的是920431班一位同学说的:“我感到最明显的是有信心了。当我挺胸抬头走路之时,我感到没有什么事情办不到的。当我完成大强度练习时,我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因为我已经意识到,只要我坚持下去,我就能成功。”

3.3增强了锻炼的自觉性

大学的体育旨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让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以健康的体魄迎接社会的竞争和挑战。增强锻炼的自觉性和获得终生体育的关键在于引导。从学生选修艺术体操课初期的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觉地锻炼,这就要在艺术体操课中通过提高表现力吸引学生热爱艺术体操,并从胆小拘束到投入热爱而获得认同,达到自觉。从学生上课出勤率可明显看出他们锻炼自觉性的提高。全勤学生55人占64.7%。其中920431班最高出勤率达81.3%。全勤课次达58.8%。无一人旷课,迟到者也只占全体的1.9写。其次,同学们不仅仅是体育课出勤率高,而且参加课外辅导的人次增加,有部分学生能坚持天天来锻炼,有时是整个教学班来参加辅导。这空前的参与锻炼的热情来自艺术体操对他们的吸引,来自学生的锻炼自觉性、主动性。长此坚持下去,艺术体操和健美操会使他们终生受益。在调查过程中,100%的学生认为一堂艺术体操课下来身心都受益。有99.5%的学生能够带着良好的心情来上课,甚至有同学说,有时心情不佳,一上课就舒畅了。同学们的出勤率和良好的情绪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课上既有师生情感的交流,又有呼应,更有情趣的唤起,使学生每周仅有的90而n体育课中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例1:92o5n班一位同学写到:“女孩子在我们这么大,老实说不是很爱运动,对跑步等并不感兴趣,只是应付测验。但艺术体操课确实把我们调动起来了,平日有空就来体操房舒展一下,晚上睡前还要压压腿。让人惊喜的是不管课上、课下都能自愿练习,把它作为自身的需要。”例2:910701班一位同学说:“锻炼对于我这个经常往返于教室、宿舍、图书馆的人来说,是一种难得的放松与享受。”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3.4陶冶了情操,磨炼了意志

艺术体操课不仅是体育课,而是一个综合课,是一个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课。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陶冶学生的情趣,提高音乐欣赏力。在形体美的练习中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在大运动量练习中磨炼意志。总之,艺术体操课愉悦了学生的身心,使他们将来能以健康的体魄、优雅的气质、开朗的性格和高品位的欣赏能力迈入竞争的社会。

3.5考试成绩明显提高

由于心理素质的增强而促进了学生考试成绩中优秀和良好率明显提高。从前后2个学年度考试成绩对比看,由于学生表现力的提高和自信心的增强,考试成绩有大幅度的提高(见表3)。原来优秀率只有17.6%,而强调心理训练后的优秀率达41.1%。学生考试成绩优秀、良好率的明显提高和及格、中等率的大幅度下降,充分证明心理素质训练的显著效果。

第2篇:心理素质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高职本科 贫困生 团体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24-02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水平、复合型的职业人才。随着市场导向和国家政策引导,国内要求开办高职本科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多省市进行了多样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然而,在高职本科教育中贫困生现象随之凸显,严重影响着高职本科教育的稳定发展,有针对性地做好高职本科教育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办好高职院校本科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有研究显示,贫困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从定量研究来看,图雅、曾天德等人的研究显示,经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在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因子分、强迫因子分、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抑郁因子分、焦虑因子分、恐怖因子分、精神病性因子分、其他因子分共11个维度上,贫困生某几个维度或全部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可能存在轻度以上的心理问题。从定性研究来看,已有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因经济上的绝对贫困造成心理的相对贫困问题较为突出,有学者认为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生活上的忧虑和学习上的焦虑使贫困大学生心理负担过重;过于自尊和敏感,不愿袒露物质上的贫乏;自卑心理严重,自我封闭意识强,惧怕交往(尤其是与异往);心态冷漠,情绪波动大,内心比较脆弱,感情容易受伤害。

为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院从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思想政治状况、道德状况三个方面开展调查,发现我院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差异较大,贫困生存在心理矛盾、道德滑坡、思想消极甚至偏激等特点;同时,结合我院心理咨询个案与贫困生日常管理工作,总结出我院贫困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一 自卑与自尊并存的矛盾心态

自卑,又称“自我否定”。由于经济补给不足,现实生活窘迫,一方面是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致使贫困生及其家庭背负起沉重的经济包袱,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习与生活;另一方面是大学校园文化中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使其引以为傲的优秀成绩与非贫困生的多才多艺相形见绌,容易使他们重新以消极否定的基调重新定义自我。另外,社会主流价值中贫困大学生被认定为是弱势群体,大众的过分同情与怜悯,还有或多或少的嘲讽、蔑视或侮辱等不公正对待,使其产生了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不良的社会风气让大学校园出现了“拼爹”、炫耀、攀比之风,贫困大学生无法满足此心理需求,低人一等的不良情绪体验慢慢在内心深处滋长。因此,诸多因素导致贫困生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情绪。

自尊感体现在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与认可。贫困大学生作为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有强烈的自尊需求,内心非常敏感,不愿过多袒露物质上的贫乏,想通过自立自强改变外界对他们的偏见。部分贫困生自我认识狭隘、个人价值观老旧,坚信自己是“千里马”,只是没有遇见“伯乐”,不愿意把目光投向外界,不能跟随时代进步而更新自我的认识。

二 焦虑和忧郁

焦虑指对当前或将来会出现的对自我的自尊心、生存环境、未来发展等方面有潜在威胁,可能会有某种不良后果出现时的紧张、不安情绪。目前,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如大海波浪,一浪接一浪拍打在他们身上:经济压力(学费、生活费等)、学习压力(专业知识、职业

技能)、毕业压力、就业压力、人脉压力、前景压力等等。他们需要顾虑的事情太多,精神长期处于一种过度紧张的状态,影响了日常的学习生活,导致心神不宁、注意力分散,做事达不到预期目标,长此以往就会出现自尊心损伤、自信心丧失,失败感和愧疚感进一步引起忧虑、紧张、失望、不安、恐惧、焦急、羞愧等负面情绪。

三 人际关系敏感

人际关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有研究显示,人际关系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例如贫困、社会偏见、过分同情与怜悯,部分贫困生易引起无助、多疑、自我封闭等不良情绪体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喜欢采取退缩、逃避、离群等行为方式来保护自我,同学间的聚会、学校的集体活动或节假日的结伴外出活动他们都不愿或无力参与,这使他们与身边同伴的关系慢慢疏远,同学关系也随之紧张。此外,生活习惯与文化背景也是影响贫困生人际关系敏感的一个主要因素,一些贫困生内向、羞涩,不善言语,与周围同学存在沟通障碍,对于同学之间的误会、摩擦和碰撞不能及时解决,久而久之同学关系疏离,矛盾激化甚至产生敌对情绪。

四 思想偏激

贫困大学生由于自卑、内向、敏感、焦虑、忧郁等特质,内心非常脆弱,自尊心又极强,学习生活中的不如意,常常让他们感觉受到极大“伤害”,情绪波动强烈;又加上成长环境的单一,使自身认识片面、陈旧,人生观、价值观跟不上时代的进步,自我意识狭隘,心胸不够宽广,导致他们对待身边的人和事难免带有成见与偏见,有绝对化、片面化倾向,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爱钻牛角尖,认死理,喜欢用放大镜来看待事物中的消极面,极易产生消极厌世的观念。有时对待不满意的事情,言辞激烈,莽撞从事,不顾及后果。

五 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针对我院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再结合我院办学特色与理念:培养心理健康、专业知识过硬、职业技能过强、有理想、有信念的有为青年,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其中最核心的活动是团体心理辅导。借鉴前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应激环境、自我意识、自信心、观察力、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团队协作、生涯规划八次团体心理辅导来提高贫困生的健商与情商。

此次团体心理辅导评估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对团体心理辅导的评价良好,大部分参与者认为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是愉快的,活动过程逻辑性强,有目标;团体氛围友善、温暖、融洽、轻松、信任、接纳;辅导内容有价值,对个体实质性的帮助非常大,能够帮助他们或多或少地克服一些不良的情绪体验,能够加深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心,增进人际交往,学会一些生活技能,更好地投入学习生活,展望未来。成员们表示:“团体心理辅导让我学会了很多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真正感受到了人的多面性,学会了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我在活动里探索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自我形象,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其实,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自己存活的方式,使我学会了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贫困。”“我从团体活动中看到了信任、责任、团队协作,让我懂得了团结协作就是力量,增加了对他人的信任,对别人的责任感,学会了去加入团队,发挥自己的才能。”

已有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有效性和长期性,我院对参与成员进行了长期跟踪,对其行为举止进行长期观察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交心谈心,发现参与者的行为举止有所改变,学习主动性增强了,与人交往相较之前增多;价值观也有所改变,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和正确认识贫困,有意识地抵制校园里存在的不良现象。

高职本科贫困生的心理特点既有固有的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提高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心理辅导的功能特性,有针对性地加强贫困生的思想引导,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从而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赵青.以团体心理咨询为核心的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1(4):79~81

[2]曾天德.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接纳和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5(12)

[3]牟艳娟.高校贫困生心理素质状况综合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6(9):83~84

[4]蓝琼丽、唐峥华、秦小云等.广西医学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9(1):27~29

[5]刘吕高.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精神扶贫[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18~20

第3篇:心理素质的作用范文

摘要: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中职学校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迫切任务。中职生心理素质有其现实特殊性,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提升中职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行动需要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进行。美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具有全局性意义,对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应树立全员美育的科学理念,建立健全美育落实机制,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美育在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 :中职教育;心理素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美育

作者简介:罗丽静,女,忻城县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广西师范大学在读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0-0072-03

心理素质是社会个体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是社会个体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心理素质养成的过程中,后天的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的现代社会,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心理素质的养成并非一项单纯的技术性程序,而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单靠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难达成。[2]已有的相关研究及实践证明,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必须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相关教育因素的协同推进。在这些因素中,美育对提升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作用是独特而有成效的,然而,美育在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的意义和作用,却较少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职教育领域,这方面的讨论更少。因此,有必要将之作为研究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切入点,进行必要的思考和探索。

一、美育在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一)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迫切任务

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同时,也面临着更为复杂多样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产生更为复杂多样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问题。随着人们心理和精神问题的日益突显,人的心理素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实施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教育,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围绕心理素质培养而开展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正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因此,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美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全局性意义和作用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在传统上往往被认为专指“艺术教育”,侧重以培养对象具有审美素养为己任。[4]随着时代的发展,美育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已发展成为以狭义美育为手段,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从学校美育来说,美育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作用:(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不难看出,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与同为非智力因素的心理素质培养一样,成为现代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但在实践中,学校教育一直以来并没有对美育有足够的重视,对美育在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也没有充分的认识。

(三)美育对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积极意义

美育对心理素质培养的积极意义是多方面的。美育可以培养人的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其本身与“应试教育”偏重智育的格局性质有着极大的不同。同时,美育以提升人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本身即要以学生智力、道德为基础和前提,因此,美育反过来对学生的智力和道德提出了要求,对学生文化心理结构产生积极的制约和促进作用。美育的宗旨在塑造完美的人格,通过美育,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能帮助中职生正确处理其自身与外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为缓解和减少中职生的内在心理冲突打下良好基础。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并列起来的,重视美育,将美育视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要利用审美规律开展教学,这就必然要在教学形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有所改变,对中职生的素质教育亦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5]

二、中职生心理素质养成对美育的现实需求

(一)中职生心理素质的现实特殊性

中职生是青少年阶段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需要克服更多自身思想观念和生活中面临的一些成长性问题。而且,当下的中职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独生子女所占比例也较大,即使非独生子女,也较少兄弟姐妹,相当一部分还是“留守儿童”。当代农村生活的特点使他们从小缺乏与人交流和沟通,参与社会生活程度低。他们大多来自底层家庭,教育环境相对恶劣,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人生阅历不够丰富,这些成长条件和过程使得中职生与其他同龄人面临更多的心理和社会压力,这导致中职生群体呈现出更为广泛而明显的心理问题:(1)在学习上缺乏兴趣和信心,畏惧学习;(2)意志力不足,做事缺乏耐心,自卑感相对较强,一有困难挫折就灰心丧气,无法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自己,严重的甚至自暴自弃;(3)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理较强,在心理和行为上对学校的教育体现出较强的阻抗性;(4)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力差;(5)人生观价值观不够完善,心灵空虚,责任感较差;(6)存在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合作精神不够,对集体生活适应能力较差。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中职生的成长极为不利,也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中职生心理素质提升面临的主要挑战

针对以上问题,中职教育领域都在努力探究具体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实践上看,中职学校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致使中职生心理素质的提升陷入了困境。主要问题在于,中职生心理问题的激发因素是多方面的,中职学校虽然疲于奔命,但也难以一一应对。从社会影响上看,当前的学校生活难以隔离社会因素的不良影响,如社会上一些人对中职生的偏见和歧视,强化了中职生的自卑心理和叛逆行为。从家庭影响上看,家长文化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当下的家庭生活模式也很难在短期内有质的变化,家庭正面影响有限,学生缺少关爱与温暖,这会都对中职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从中职生自身情况看,由于学习基础不扎实、价值观念体系不科学、学习方法不当、学习要求不高、生活习惯松散、动力不足等,这些问题早已存在,也不断地诱发其心理问题的产生。从学校教育方面看,在现实的教育评价机制中,功利主义思想突出,传统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使中职生在学校和班集体中仍难得到教师的认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效果也并不理想,在这样的学校教育环境下,不少学生仍然难以克服孤独、自卑的心理,很难找到自尊、自信,从而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

(三)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需要加强美育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解决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问题,单纯依靠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家庭、学生自身、学校教育等各方面的协同作用。归根到底,各方面力量的作用最后要通过中职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实现。实际上,心理问题和障碍仅是问题的表征,内在原因还是在于学生自身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对现实环境的不适应,着眼学生的内在因素,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根本途径。而美育,为由内而外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升心理素质提供了良好的着力点。

中职学校美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健全和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包括内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文明行为习惯,这正是中职生良好心理素质由内而外的和谐统一。美育通过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感受、理解、欣赏、创造美的能力来推动学生优秀心理品质的形成,学生优秀心理品质的形成反过来又可以推进美育。美育指向的是美的对象,它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令人生爱,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促使人们出自内心的意愿和需求,怀着浓厚的兴趣,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实现美育的陶冶情操功能,这不仅有利于中职生修正现实生活中对人和事的态度,也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并最终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提升。通过审美活动提升审美能力,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如通过中职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各种审美活动,不仅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还能促进心智开发,端正学生态度,提高学习效率,最终促进心理素质的提升。

三、充分发挥美育在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

当前,中职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条件一时难以改变,加强美育,发挥美育在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关键在中职学校。各中职学校应主动承担起相关职责,积极推动中职生美育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一)树立全员美育的科学理念

各中职学校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美育对提升中职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切实将美育作为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发动全体教师积极树立科学的美育理念,在做好行为示范的同时,大胆拓展学科课程的功能与目标,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美育因素,准确把握切入点和结合点,在日常教学中,注重结合学科教学渗透美育,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专业课程教学中美育的内容和形式。

(二)建立健全美育落实机制

着眼全局,创造必要条件,构建学校美育平台。开设美育课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美育课程规范,把美育纳入学校常规课程体系。根据美育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美育目标,编制校本教材,保障美育的基础设施及人员配备。制定灵活有效的美育评价标准,将美育活动纳入校园素质教育活动体系,开展丰富有趣的校园美育活动。完善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将行为美育内容融入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将审美要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校的各项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中。

(三)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重视审美环境的陶冶作用,加强校园软硬环境的美化建设。通过文化景观、警示语等方式让美育渗透到校园的物化环境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征文、演讲、辩论会、小品、班会、礼仪风采大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为校园增添美和寻找校园的不文明现象等文明创建和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师生自觉奉献美,抵制不文明现象,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氛围,让中职生在生活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滋养。

参考文献:

[1]于文杰.中学美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李高杰.美育教程[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3]赵江玲.美育与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J].新课程,2010(12):93.

[4]杨嵋.美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65-66.

第4篇:心理素质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社会支持;父母教养方式

分类号B849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7.04.004

1引言

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2000)。很显然,心理素质是先天与后天因素、内在与外在因素相结合而形成的品质或特性。张大均,冯正直,郭成和陈旭(2000)曾对心理素质的结构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的分析,以心理素质涵义和实质的探讨为出发点,将学生心理素质归纳为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维度,具体化为二十二种成分。

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它调节着压力和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众多研究均表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如Erin(2016)发现,卵巢癌患者寻找社会支持作为应对机制,是保障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胡军生和王登峰(2006)采用横向与纵向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192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可以有效预测被试两年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梁雅丽,姚应水,石玮和杨瑞(2013)通过对贫困大学新生的研究表明,消极应对方式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性因素,积极利用支持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正性因素;还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心理弹性间接影响心理健康状况(宋广文,骆风,周方芳,2014),心理素质作为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心理健康机制中具有核心作用(王鑫强,张大均,2012)。已有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王沥滢,孟勇,王超明,2016)、同伴关系与自尊(刘广增,张大均,潘彦谷,陈万芬,马原啸,2016)、青少年父母依恋与抑郁(陈万芬,张大均,潘彦谷,程刚,刘广增,2016)等均对学生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影响。那么,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有着怎样的影响?目前还未有与社会支持直接相关的研究。

父母养育方式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表现(李路荣,范兴华,2008)。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Dwairy,2014;Mark & Benjamin,2015),与父母关系融洽的学生在中年时期患躯体疾病的概率远低于不融洽的学生(Russek & Schwartz,1997)。父母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和重要他人,在孩子的心理素质发展及压力应对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及在不同条件下所扮演的角色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决定考察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家庭和社会因素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从而为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提供参考性意见。

2方法

21被

对320名本科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为310份,其中男生103人(33%),女生207人(67%);大一83人(27%),大二52人(17%),大三46人(15%),大四97人(31%),大五32人(10%);文科63人(20%),理科85人(27%),工科45人(15%),医学92人(30%),艺体25人(8%);城市户口119人(38%),农村户口191人(62%);独生子女98人(32%),非独生子女212人(68%);单亲家庭27人(9%),其中母亲抚养14人,父亲抚养13人,非单亲家庭283人(91%)。

22工具

221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

采用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包含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分量表,共31道题,5级评分(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总量表及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089、078、075和078(张娟,苏志强,张大均,2016)。

222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

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中文版(s-EMBU-C),共21道题,其中拒绝维度6道题,情感温暖维度7道题,过度保护维度8道题。三个维度的再测信度在070~081之间,校标效度在082~093之间(蒋奖,徐峥嵘,蒋必菁,许燕,2010)。

22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采用肖水源(1994)修订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包含主观支持、客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共10个条目,其中主观支持4道题,客观支持3道题,社会支持利用度3道题。多年来,此量表被多次应用,有良好的信效度。

3结果

31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素质状况

在父母教养方式方面,单亲家庭的大学生,除母亲拒绝维度外,其他维度均显著低于非单亲家庭(p

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父亲拒绝维度在性别和专业上的主效应显著(p

32大学生心理素质、父母教养方式及社会支持的关系

父母情感温暖与大学生心理素质各维度及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

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素质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在父母情感温暖进入回归方程后,社会支持对心理素质的回归系数依然显著,说明父母情感温暖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素质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06*251)/076=020。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效应模型,见图1。

4讨论

41不同被试变量中父母教养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状况

家庭环境是个体出生后首先接触的微观系统,对个体的成长至关重要。本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的大学生,除父母拒绝维度外,其他维度均显著低于非单亲家庭,这与李娜(2010)、万国强(2006)的研究基本一致,即完整家庭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一致性更强,单亲家庭的监护人在给予孩子更多情感温暖的同时,也存在过度保护现象。男生在父亲拒绝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社会和家庭对男生的社会角色定位有关,“穷养儿子富养女”、“男儿有泪不轻弹”等思想影响了父亲对男孩子的教养方式。此外,医学专业学生的父亲拒绝显著高于理科专业,说明医学生不但承担着繁重的学业压力,而且也承受着家庭更高的期望。

非独生子女的主观和客观支持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这是因为非独生子女有更多的兄弟姐妹,有更多的支持来源,而且在与兄弟姐妹的合作中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也更好。农村学生社会支持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可能与农村学生一旦考上大学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学生也更能体会到自我价值,提升了主观支持有关(董增云,2007)。大一与大二学生社会支持显著高于其他年级,表明家长和老师更加关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也相应地提供更多支持与帮助,有利于同学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专业方面来看,工科生显著低于医学生,医学是个特殊的专业,不仅学制五年,毕业后还需规培,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学校、社会、家长都很重视医学生的学习,并给予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42大学生心理素质、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父母情感温暖与大学生心理素质各维度及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各维度及总分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父母拒绝和过度保护与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并对心理素质适应性有显著预测作用。说明父母尊重、理解、关怀的教养方式有助有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父母拒绝、过分关爱的教养方式会降低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和抗挫能力,产生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协调和适应性能力的发展,也与程灶火、金凤灿、王国强、张茹和刘新民(2016)对中国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研究结果及Amina,Fons,Vande,Penny和Weny(2015)的印尼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研究结果一致。大学生心理素质与社会支持的各维度和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各维度和总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及总分均有预测作用。说明学生得到的支持越多,抱负性水平越高,自信心和求知欲越强,挫折耐受性越强,无论是认知、个性还是适应性都能极大地调动起来,进而促进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外部因素,其中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和高水平的社会支持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和低水平的社会支持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在社会支持与心理素质中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0%,也即父母情感温暖通过影响大学生社会支持进而影响其心理素质。马存燕(2007)曾提出,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说明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大学生乐观地看待事物,更容易感受到同学和老师们的关爱与帮助,也提升了大学生利用社会支持的信心和能力。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Dwairy,2014;Mark & Benjamin,2015),是通过培育孩子良好的认知能力、个性品质而对孩子的各项行为产生影响。父母对孩子情感的关怀可以促使孩子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有更深刻的自我认识,有更高的自我评价和人际能力,能得到更多的客观支持,与此同时,对支持的利用度也大大提高,因而心理素质水平也较高。

因此,要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社会要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支持系统,学校要注意提高孩子对支持的利用度,家长要学会用积极的教养方式,让孩子在一个有爱的、快乐的环境中成长。总之,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要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家庭的助推作用、社区的强化作用(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2000)。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推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万芬, 张大均, 潘彦谷, 程刚, 刘广增 (2016). 青少年父母依恋与抑郁的研究: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心理科学, 39(6), 1282-1288.

程灶火, 金P灿, 王国强, 张茹, 刘新民 (2016). 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和人格对青少年违法的影响及影响路径.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2), 287-292.

董增云 (2007). 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

方杰, 张敏强, 邱皓政 (2012). 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和效果量测量:回顾与展望.心理发展与教育, 28(1), 105-110.

胡军生, 王登峰 (2006). 人格特质和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4(4), 387-390.

蒋奖, 徐峥嵘, 蒋必菁, 许燕 (2010).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初步修订. 心理发展与教育, 26(1), 94-99.

李娜 (2010). 单亲、完整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山西大学.

李路荣, 范兴华 (2008).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焦虑水平的关系.精神医学杂志, 21(1), 29-31.

梁雅丽, 姚应水, 石玮, 杨瑞 (2013). 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 中国学校卫生, 34(6), 746-747.

刘广增, 张大均, 潘彦谷, 陈万芬, 马原啸 (2016). 中学生心理素质与同伴关系的研究:自尊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 39(6), 1290-1295.

马存燕 (2007).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5(3), 279-283.

宋广文, 骆风, 周方芳 (2014). 学优生、学困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特殊教育, 165(3), 48-53.

万国强 (2006). 单亲家庭与完整家庭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辽宁师范大学.

王沥滢, 孟勇, 王超明 (2016). 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时间管理倾向、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4(1), 51-54.

王鑫强, 张大均 (2012). 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构建对PTH和DFM的超越.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8(6), 67-74.

肖水源 (199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 临床医学杂志, 4(2), 98-100.

张大均, 冯正直, 郭成, 陈旭 (2000). 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6(3), 56-62.

张娟, 苏志强, 张大均 (2017). 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修编及信效度检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待接收刊.

Amina, A., Fons, J. R., Vande, S., Penny, H., & Weny, S. (2015). Perceptions of parenting style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mental health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urban Indinesia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4(9), 1-13.

Dwairy, M. (2014). Parenting styles and mental health of PalestinianArab adolescents in Israel. Transcultural Psychiatry, 41(2), 233-252.

Erin, M. H. (2016). Quality of life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women with ovarian cancer: Examining the role of emotional and instrumental social support seeking. Psychology, Health & Medicine, 21(5), 551-561.

Mark, R., & Benjamin, M. K. (2015). A crosssection I investigation of parenting style and friendship as mediator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social class and mental health in a university commun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quity in Health, 14(1), 1-11.

Russek, L. G., & Schwartz, G. E. ( 1997).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caring predict health status in midlife: A 35-year followup of the Harvard Mastery of Stress Study.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0(1), 1-13.

Abstract

第5篇:心理素质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想象力; 心理素质; 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40-01

想象力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在创造性想象中,你运用你的想象力去创造你希望去实现的一件事物的清晰形象,接着,你继续不断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思想或画面上,给予它以肯定性的能量,直到最后它成为客观的现实。想象力的魅力在于他可以将你带入一个虚拟世界,实现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想象力的作用就是他可以使你享受快乐,享受惊奇,享受自由,享受现实生活中少有的感受。

音乐教学就需要想象力,发挥教学者的想象力就等于给学生的学习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音乐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教育者通过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接触学习和欣赏,可以收到启迪智慧、发展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效果。音乐教学作为实施音乐教育的必要手段,在培养想象力和吸力素质方面能发挥特有的作用,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生源发生了变化,一批“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或者经过高考前短期专业课培训的学生被录取。人文知识不足、专业素养基础匮乏、学习情绪低落、进取热情缺位,导致声乐教学只能重视专业技能的机械训练,忽视了审美层次的开发,歌唱依然停留在声音操作技巧阶段,声乐学习始终没有找到情感境界。从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深深领悟到,要搞好音乐教学,仅凭从音乐基本技术、专业技能等技巧上去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发挥想象力与心理素质以及其它外在的客主观因素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说丰富的想象力对于音乐教学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里,笔者试图从发挥想象力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来探讨如何交情音乐教学工作。

一、音乐想象力在音乐教学学习中的作用

音乐需要感知、体验和想象。音乐的一切艺术表现,都是通过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比拟,象征以及模仿的关系来实现。而想象就是使这些关系得以实现的桥梁。

想象力不仅在音乐教学乐曲演奏中至关重要,有经验的音乐教学教师在教授学生演奏技术中也会用想象来纠正拉琴动作和姿势。

二、心理素质在音乐教学演奏中的作用

心理素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比想象力的作用还要大。美国学者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应具有九个特点:对现实有敏锐的知觉,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热爱自然;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注意基本的哲学常识和道德伦理;对平常事能经常保持兴趣,能和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有乐于助人的热情,具有真正的民主态度,创造性观念和幽默感,能承受干扰和忧伤的考验。

青少年时期,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阶段,但生理的发展往往快于心理发展。从主观方面来说,一方面,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和社会认识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社会阅历少,经验不足,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不成熟,对社会的认识和评价也往往比较肤浅。从客观方面来说,在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的今天,父母总是对子女寄以厚望而不顾子女的实际情况,加之一些学生在班级里与同学缺乏有效的沟通,没有被认同的感觉,缺少一个比较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往往使学生处于一种高强度的心理负荷之中,日积月累,势必使一部分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产生一种无法摆脱的心理障碍。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只有了解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启发、引导学生,使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得到调节,帮自觉发展自己的素质。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有的音乐教学手,在课堂上讲得蛮好,指法娴熟,运弓稳健,乐曲情感处理的恰当,乐曲风格也体现了出来,但是一到正式台上表演,就大失水准,指法错误,运弓僵硬,节奏紊乱,表现紧张。

因此,每一位音乐教学者都必须在平时的课堂上,特别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和锻炼教师这一心理素质。在讲台上要自然流露。从心理角度来讲,要求音乐教学者在表演过程中既不要把自己的讲授做为某种表现意图的生硬灌输,也不要把音乐教学作为一种外在的技巧来显示和夸耀,而要使音乐从自己的心理自然地流露出来,并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动,只有从教学者的心理自然流露出来的音乐才是真实感人的。任何造作和卖弄只会弄巧成拙。生硬的传达意图往往会破坏教学者与学生之间的自然交流。那种意在显示和夸耀自己的教学方式更是不足取的。音乐教学的自然流露不仅要求教学者要有纯熟专业技巧,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更主要的是要求教学者真正把讲授融会于心,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使音乐教学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三、如何发挥想象力

(一)临摹仿效

想象力的培养、模仿往往是第一步。正如你临摹字帖,天长日久就可以写好字。模仿是一种再造想象。通过模仿,你可以抓住事物的外部和内部特点。模仿决不是无意识地抄袭,而是把眼前和过去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头脑再造出来。与创造相比,模仿是一种低级的方法,但是创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有人说,模仿对于儿童来说如独立创造一样重要。古今中外有许多有成就的人物,在开始时都是从模仿中获益的,然后再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走出自己的新路。

(二)丰富的知识经验

发展想象力的基础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没有知识和经验的想象只能是毫无根据的空想,或者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扎根在知识经验上的想象,才能闪耀思想的火花。经验越丰富、知识越渊博,想象力的驰骋面就越广阔。这里所说的广博知识,除了专业知识和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科学知识之外,还要有广泛的兴趣,特别是欣赏音乐作品。优秀的音乐作品对培养和提高想象力有非常大的作用,因为它们的表现方式是最为形象生动的。同时,我们应当广泛地接触、观察、体验生活,并有意地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培养想象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优良心理品质

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应该都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敢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智力素质,这里包括观察、好奇、怀疑、爱问、追问等等。

对于学生来说,观察怀疑、想象思考以及永不满足的好奇心所产生的种种追求,可以引导他们去选择新的目标,连续进行学习和研究。

(四)参加创造活动

创造活动特别需要想象,想象也离不开创造活动,因此,积极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是培养想象,特别是创造想象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我们音乐教学者要有意识地提高和发挥音乐教学中的想象力,理性地看待想象力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积极地培养稳健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调控能力,努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第6篇:心理素质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L-肌肽后处理;心肌缺血;脂联素;心功能

有研究表明L-肌肽对缺血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有保护作用[1]。脂联素(adiponectin,ADP)是一种由脂肪组织产生的特异性激素,有降低血糖、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炎等特性[2]。脂联素能否在L-肌肽后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中起作用,目前报道很少。

本研究建立了在体心肌缺血大鼠模型,并在心肌缺血后给予L-肌肽(L-carnosine),观察各组血清脂联素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心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探讨脂联素对心肌损伤的改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及分组 选用健康SD雄性大鼠30只 (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200~220 g,随机分成3组:SD雄性大鼠10%水合氯醛(3 ml/kg)经腹腔麻醉,假手术组(手术前给予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不手术)、心肌缺血2 h组[3](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2 h后处死和L-肌肽后处理组(造模后30 min腹腔注射L-肌肽 250 mg/kg)。

1.2 血流动力学监测采用RM624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全程监测大鼠心率、LVSP、LVEDP和dp/dt max(取10~15心跳的平均值所得)。

1.3 Elisa(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检测血清ADP在开放LAD实施心肌再灌注120 min后,自颈总动脉抽取血液标本2~3 ml,等量置入预置抗凝剂离心管和普通离心管内,室温静置30 min以上,5000 r/min离心5 min后取上清液(抗凝管内为血清,普通管内为血浆)分别置入2 ml离心管内,放入-80℃冰箱内冻存待检。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全部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实验各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清心肌脂联素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用LSD法,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血清脂联素含量的比较

MI2h组(0.35±0.05)ng/ml大鼠血清中脂联素的含量与sham组(0.93±0.18)ng/ml比较明显降低 (P

2.2 各组大鼠心功能指标及与血清脂联素含量的相关性

各组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相比,MI2h组LAD结扎后LVSP和dp/drmax显著降低(P

3 讨论

研究表明L-肌肽在体内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如生理pH缓冲作用、螯合金属离子、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对肾脏和心脏等器官的保护作用等[1]。

心脏的泵血功能主要取决于心脏的舒缩功能、前后负荷、心率及血压等因素。LVSP和+dp/dtmax是与心肌收缩功能相关的指标。心肌发生损伤可使+dp/dtmax明显降低,-dp/dtmax是心室收缩后左心室内压快速下降期的最大下降速率,是反映左心室的舒张功能最佳指标。LVEDP和-dp/dtmax反映左室舒张功能,在评价心肌损伤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心肌缺血引起的损伤如果发生较早且程度较严重,其病理生理变化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损伤也较明显,-dp/dt max降低、LVEDP升高与心肌缺血引起损伤的程度密切相关。

本研究对心功能多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MI2h组与sham组相比,LVSP和dp/dt max 均降低,LVEDP升高,这与心肌缺血损伤之后,心功能受损,前负荷增加有关;而在L-肌肽后处理组中可以看到,与MI2h组相比,LVEDP显著降低,dp/dt max显著增高,说明L-肌肽处理之后缺血心肌的心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上述现象揭示了L-肌肽后处理能够减轻实验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改善心功能,其机制可能是肢体缺血预适应具有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4]。

脂联素是由脂肪细胞特异分泌的一种激素蛋白,是目前发现的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的脂肪源性细胞因子[5]。近几年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后血浆中脂联素水平较梗死前显著降低,因此,检测心肌缺血损伤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变化,对于预测疗效及预后均有指导意义[6]。

本实验结果显示,MI2h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sham组,且实验各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心功能各项指标呈显著的相关性。提示脂联素可能参与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考虑可能与其抗炎和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作用有关。

综上所述,本实验从脂联素和肢体缺血预适应角度对心肌缺血损伤的防治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Kurata H, Fujii T, Tsutsui H, et al. Renoprotective effects of l-carnosine on ischemia/ reperfu-sion-induced renal injury in rats. J Pharmacol Exp Ther, 2006,319(2):640-7.

[2] Hegener HH, Lee IM, Cook NR, et al. Association of adiponectin gene variations with risk of incid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ischemia stroke:a nested cage-control study.Clin Chem,2006,52(11):2021-2027.

[3] 徐叔云,卞如镰,陈修.药理学实验方法.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52-1053.

[4] Granfeldt A, Lefer DJ, Vinten-Johansen J. Protective ischemia in patients: preconditioning and postconditioning. Cardiovasc Res,2009,83(2):234-246.

第7篇:心理素质的作用范文

作者单位:510120 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心肺脑复苏研究所(杨正飞、李恒、赵、周天恩、储曰勇、余涛、黄子通);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急诊科(陈昌卫、李恒、谢果晋);福建省立医院急诊科(赵)

通信作者:黄子通,Email:.cn

【摘要】目的 探讨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胸外按压标准对非医学专业的心肺复苏操作者按压质量和疲劳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96名学员,按照自愿原则参与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培训。学员按随机数字法分入2010指南组与2005指南组,分别教授相应指南推荐的按压标准。学员在模拟人上进行练习并考核合格后进入正式研究。两组学员分别进行8 min连续不间断的单纯胸外按压,对比两组间学员的基础状态、按压深度、按压频率、主客观疲劳程度变化情况。结果 2010指南组、2005指南组分别有42、39人纳入正式研究,两组间学员在性别构成比、年龄、身高、体质量、基础心率、收缩压、乳酸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对8 min胸外按压过程分析显示,2010指南组按压深度、按压频率均显著高于2005指南组(P

【关键词】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胸外按压质量;疲劳程度;模拟人

An investigation into fatigue of witness and quality of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in the resuscitation Manikin Yang Zhengfei, Chen Changwei, Li Heng, Zhao Shen, Xie Guojin, Zhou Tianen, Chu Yueyong, Yu Tao, Huang Zitong. Emergency Department, SUN-YAT-SEN Memorial Hospital, SUN-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12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Huang Zitong, Email: .cn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fatigue of witness and quality of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2010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Methods A total of 96 volunteer participants in basic life support training course were recruited from the College of Automation in th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ll volunteers were randomly (random number)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2010 guidelines group and 2005 guidelines group. The instructors explained the procedures of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as required as per different guidelines and then guided the trainees to practice CPR as they learned. Trainees, who completed entire training course and passed the examination, were eligible into the study. In the final investigation, trainees of two groups were asked to perform 8-min continuous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of CPR. The demographics of trainees such as age, gender, tallness, body weight, heart rate (HR),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blood lactate and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 were recorded before and immediately after CPR.Results Of them, 42 and 39 subjects were finally enrolled into 2010 group and 2005 group,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asic status of trainees between two groups. After 8-min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trainees in 2010 guidelines group brought about greater compression depth and rate than those in 2005 guidelines group (P

【Key words】2010 guideline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 of chest compression; Degree of fatigue; Manikin

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院外心脏性猝死人数为54.4万人,发病率约为发达国家的2倍[1]。在院外环境下,尽早启动急诊医疗服务系统,是提高心搏骤停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与后遗症的关键。在核心的“生存链”当中,尽早实施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徒手心肺复苏而言,院外环境下具有区别于院内和实验条件下的特征。首先,大部分心搏骤停事件的目击者为非医学专业人士,大多未受过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其次,他们一旦实施心肺复苏,其质量大多不尽如人意,与指南推荐的标准相差甚远;其三,几乎大部分院外施救者,均不会采取口对口辅助人工呼吸。目前,国内AED尚未普及的前提下,除颤前能否通过高质量胸外按压获得优化的血流动力学效应直接关系到后期的心、脑复苏效果。

基于此,在2010年末美国心脏病协会、欧洲复苏协会分别更新了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其中对成人基础生命支持中胸外按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突出的变化为胸外按压频率由“约100次/min”调整为“至少100次/min”,按压深度由“4~5 cm”调整为“至少5 cm”[2]。根据Luo等[3]的研究,要达到2005年指南要求的38~51 mm的按压深度必须提供34.9~50 kg的按压力量;依此推论,如果严格遵循新指南按压标准,则必须每次按压施加至少50 kg的按压力度。另一方面,对实施徒手CPR的施救者而言,操作者疲劳必定会直接影响按压质量,而目前尚未有研究说明,在遵循2010年指南的按压标准后,以非医学专业人士为施救者的CPR质量及操作者疲劳程度对按压效果的影响。因此,笔者设计该实验,拟探讨新指南指导下对操作者疲劳及其对按压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受试者征募与纳入标准

经过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团委下属红十字协会的召集,借助网上论坛、传单等方式联系非医学专业的96名本科第一、二年级学生参加研究。纳入课程培训的标准:(1)年龄18岁以上;(2)非医学专业;(3)身体健康;(4)以前未参加过心肺复苏培训(理论或者实践);(5)能顺利完成课程学习并通过理论以及技能考核。

1.2 授课老师与课程内容安排

授课老师团队由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中4名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导师组成。授课前统一制作非医学从业人员成人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内容。总共分为两套课程,分别是基于2005年与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标准流程设计和安排(以下分别简称为2005指南课程以及2010指南课程)。所有老师对授课内容集体备课并达到熟练掌握。两种课程授课、练习、考核的总时间约为4 h。每次课程时,控制导师与学员比例为1:4,模拟人与学员比例为1:3。

1.3 学员的课程前准备

自愿报名参加测试的同学先填写基本情况登记表和问卷调查。根据学员所提供信息,对之前参加过类似心肺复苏培训者,不纳入本次课程培训和最终研究。进入本次课程学习的学员签署自愿参加课程以及测试知情同意书,但不了解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案的具体内容。

1.4 教学环境与教学器材的准备

教学地点选在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的多媒体课室,依照美国心脏病协会基础生命支持课程设计要求摆设,并配备了包括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等教学器材。培训用模拟人为带电子显示器的半身复苏安妮模型(Resusci Anne SkillGuide,Laerdal Medical,Stavanger, Norway),考核测试用模拟人为带有电脑报告仪的全身复苏安妮模型(Resusci Anne SkillReporter,Laerdal Medical,Stavanger, Norway)。此外还有便携面罩、一次性过滤器、AED培训用模拟器等。

1.5 实验分组

通过征募自动化学院两大专业(自动控制与电气工程)总计96名学生参加课程培训。首先按专业将学员分为两大组,每组48人,之后抽签分别进入2005指南组与2010指南组,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交流从而影响知识掌握(不同专业学生宿舍分布地区不同,聚集交流可能性不大)。

1.6 实验流程

为了充分保证课程的质量,课程开始前将2组学员再细分为4个小组,每组12名学员,确保导师与学员比例为1:4,模拟人与学员比例为1:3。笔者利用连续8个周末时间对所有学员进行了课程培训。每个小组在培训结束并充分休息24 h后,召回并进入实验阶段。参加2005指南组的学员在全部课程以及实验结束后,重新进行了一次2010指南组的课程更新学习,确保所有学员都掌握了最新复苏指南的技能。

1.7 受试者基本特征

采集受试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身体质量指数、基础血压(收缩压与舒张压),基础心率以及末梢血乳酸。通过乳酸快速分析仪(YSI 23 L; Yellow Springs Instruments; YellowSprings, OH)采集受试者左手无名指0.1 mL末梢血液检测末梢循环乳酸情况。

1.8 胸外按压质量的评估

利用复苏安妮模拟人的电脑分析系统,采集胸外按压质量的指标包括按压频率、按压深度、按压中断、胸廓不完全放松次数和按压-放松周期。

1.9 受试者客观疲劳程度评估

测试结束后,立即由专人记录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同时采集左侧无名指指尖末梢血液以检测乳酸浓度。

1.10 受试者主观疲劳程度评估

利用瑞典专家BORG发明的自认劳累分级表(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进行自我评分(表1)。评分标准从6分开始,20分结束[4]。测试过程中研究者每分钟结束前5 s询问受试者根据RPE进行自我评分并记录。

1.11 统计学方法

连续变量以均数±标准差(x±s)或者中位数与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采用成组t检验和Wilcox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基础状态以及操作前后的数据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按压深度、按压频率、疲劳指数的差异。所有统计分析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处理(SPSS Inc., Chicago, IL)。以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原有参加课程96人。课程结束后,2005指南组共有43名学员通过课程考核,有2名学员因身体不适不能参加测试,测试过程中2名学员不能坚持完成8 min测试,实际符合入组人数为39人;2010指南组共有45名学员通过课程考核,有2名学员因身体不适未能参加测试,测试过程中1名学员不能坚持完成8 min测试,实际符合入组人数为42人。

2.2 受试者基本情况

两组学员在年龄、身高、体质量、性别构成比、基础心率、血压、基础乳酸值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2)。

2.3 两组间胸外按压深度的比较

结果显示,2010指南组按压深度要显著高于2005指南组(P=0.006),两组的按压深度随时间均呈下降趋势(图1)。2010指南组在各时间点的按压深度均高于2005指南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进一步对两组前2 min的按压深度比较后发现,第2 分钟按压深度均浅于第1分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5 两组间客观疲劳程度的比较

两组学员在操作后心率、收缩压和血乳酸水平均较操作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2010指南组的心率、血乳酸升高程度要明显高于2005指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舒张压在操作前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3)。

2.6 两组间主观疲劳程度的比较

结果显示,在第1分钟结束时2010指南组受试者的疲劳指数为(11.35±1.29),2005指南组为(10.54±1.74),两组受试者在第1分钟后基本处于比较轻松的状态。从第2分钟开始,两组疲劳指数呈上升趋势,且2010指南组疲劳程度高于2005指南组,两组在不同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主效应F=426.78,P=0.000;处理主效应F=20.52,P=0.000)(图3)。

3 讨论

通过小样本模拟人研究发现,非医学人士按照2010心肺复苏指南实施单纯连续胸外按压时,胸外按压的深度较2005年指南高,但同时也加重了操作者疲劳;其次,在按压的第1 分钟,虽然操作者未出现主观疲劳,但按压深度已经低于指南推荐的标准。

旁观者心肺复苏技术培训是目前提高心搏骤停现场的心肺复苏质量,保证重要脏器血供、提高复苏后生存率的重要手段。为便于非医学从业人员学习和掌握这门急救技能,2010年指南简化了心肺复苏的流程,提出了“Hands-only CPR”即“单纯连续胸外按压”的观点。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推广经验来看,单纯连续胸外按压与传统结合辅助通气的CPR在复苏效果上相差无异[5-6]。从病理生理学机制分析,前者在建立、稳定室颤时的血流动力学方面反而更有优势。因此,鼓励目击者进行徒手连续胸外按压,也是在为目击者因为不愿意实施人工呼吸而放弃施救的这部分患者争取生存的机会。

心肺复苏培训质量体现学员对心肺复苏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即时掌握程度及中长期掌握效果两个方面。本研究重点主要针对培训的即时掌握程度。心肺复苏技术虽然是一项实践技能操作,但前期理论知识的讲授学习与考核必不可少。有研究表明,培训结束后的简单问答试题考评分数与其后的实践操作技能的等级密切相关[7-10]。因此在本研究中,所有受试者必须完成理论考核和导师主持的技能考核后才进入实验阶段。考核时,利用模拟人量化测试参数,分析受试者实施单纯连续胸外按压的质量。

第8篇:心理素质的作用范文

【摘要】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血浆脑钠素(BNP)浓度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的相关关系,探讨不同剂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CHF患者BNP和NE的影响和较大剂量ACEI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66例临床症状稳定的CHF患者在接受基础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较小剂量组(培哚普利2~4mg/d),较大剂量组(8~10mg/d),治疗12周,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血浆NE、BNP浓度,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血压),观察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及组间差异。并且选择30例年龄相仿的正常对照者,分别测定基础血浆NE、BNP浓度。结果 CHF患者血浆中BNP浓度随着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增加而升高,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327,P=0.012);BNP与LVEDd和血浆NE呈显著正相关(r=0.42,P=0.015;r=0.402,P=0.002)。较大剂量组比较小剂量组能更明显降低血浆中BNP、NE浓度。较大剂量组患者采用小剂量逐渐递增剂量方式给药,且耐受性良好。结论 CHF时血浆BNP浓度随着心衰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且BNP与血浆NE浓度呈正相关。血浆BNP浓度是心力衰竭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很好的指标。在CHF患者中采用小剂量逐渐递增剂量的方式给予培哚普利安全可行,患者耐受性良好。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培哚普利 脑钠素 去甲肾上腺素

The effect of BNP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the intervene by the various dose of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bstract】 Objective We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of plasma BNP level and severity of heart failure and plasma NE level and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dosage of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 on plasma BNP and norepinephrine(NE).We discussed the feasibility and security of high dosage of ACEI.Methods 66 patients with stable CHF who were receiving basic therapy for heart failure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low-dose group(perindopril 2~4mg/d) and the high-dose group(initiate at low dosage of perindopril and gradually increase up to perindopril 8~10mg/d).All indices(including plasma NE and BNP levels,LVEF,LVEDd,BP,HR)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12w treatment,then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30 healthy subjects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They were also examined with the plasma levels of NE and BNP.Results The plasma BNP level was correlated closely with NYHA classes of heart failure,LVEF(r=-0.327,P=0.012),plasma NE level(r=0.402,P=0.002) and LVEDd(r=0.42,P=0.015) in patients with CHF.Both of plasma BNP and NE levels in the high-dose group(perindopril 8~10mg/d) were decreased more than those in the low-dose group.Patients in the high-dose group received perindopril at low dosage initially and gradually increasing to the high dosage and tolerated well.Conclusion Plasma BNP level in patients with CHF is correlated closely with the severity of CHF and plasma NE.Plasma BNP level is a good examination of diagnose,therapy and evaluating prognosis of heart failure.Giving perindopril to patients in the heart failure at low dosage initially and gradually increasing to the high dosage was secure.Patients tolerated it well.

【Key words】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perindopri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orepinephrine

目前认为神经激素的过度激活是心力衰竭之所以呈进行性发展的主要原因。BNP主要是由心室的心肌细胞在心室充盈压升高和心肌纤维受牵张时分泌[1],因此,BNP浓度能反映心室充盈压,在心力衰竭时BNP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另一方面作为心脏旁分泌激素,BNP浓度升高意味神经激素的激活,伴随着儿茶酚胺、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的升高,也是心力衰竭的生物学指标[2]。初步研究表明,在无症状心衰阶段BNP就可明显升高,其与心功能有良好的相关性,对CHF的预后具有强大预测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ACEI被推荐为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药物,目前已是首选的治疗药物,然而当前的治疗中存在明显低于国外一些大型临床试验所推荐的有效剂量的情况。因此本试验通过研究CHF患者中血浆BNP浓度与CHF患者心衰严重程度、血浆NE浓度的相关关系,对比不同剂量培哚普利组治疗对CHF患者血BNP、NE浓度,心脏射血分数(LVEF)以探讨ACEI在CHF病人中递增剂量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根据病史、查体、心电图、X线胸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6例,基础心脏病因包括扩张型心肌病(DCM)和缺血性心肌病(ICM)。由于患者出现不能耐受的咳嗽而退出本研究者7例,最后有59例患者完成研究,并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22例,Ⅲ级21例,Ⅳ级16例。其中男32例,女27例,年龄(67±9)岁。以上心衰患者均无合并下列情况:(1)不易控制的快速心律失常(>130bpm);(2)低血压(卧位收缩压<90mmHg);(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4)各种不同类型的感染;(5)近28天内有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性心绞痛者;(6)恶性肿瘤;(7)下列创伤性治疗措施:近4个月内已行或拟行CABG或PCI、已行或拟行心脏移植。

另有年龄匹配的30例健康对照者,为同期我院体检健康成人,均经详细体检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排除心、肺、肝、肾等系统疾患,男16例,女14例,年龄(65±6)岁。

1.2 方法

1.2.1 分组、干预方法 3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66例患者按编号,根据随机表随机分成两组,即小剂量培哚普利组(每日2~4mg)与较大剂量培哚普利组(每日8~10mg)治疗组,两组年龄分别为(68±7)岁、(67±10)岁,年龄、性别构成均无显著差异。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包括地高辛、利尿药与扩张血管药物。所有两组患者均以培哚普利[商品名为雅施达,由法国施维雅药厂出品,批号:进口药品注册证X960273]2mg/d起始,以后每1~2周加量一次,每次每日2mg。小剂量培哚普利组加至每日4mg,较大剂量培哚普利组加至每日8~10mg,所有参与者均进行血浆BNP、NE浓度、LVEF、LVEDd、肌酐、BP等检查。经治疗12周后,入选患者再次测定。

1.2.2 标本采集 所有受试者均在禁食12h后清晨采取空腹肘静脉血共6ml,分别加入普通管和ET管中(ET管指管内含10%EDTA二钠30μl和抑肽酶40μl),4℃3000r/min离心20min,分离血浆后置于-20℃冰箱中待测。

1.2.3 测定方法 BNP、NE均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试剂盒由上海贝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IBL IMMUNO-BIOLOGICAL LABORAORIES)。超声心动图使用GE Ultrasound Vivid 7超声心动仪。按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推荐方法,取心尖4腔心切面,用改良的Simpson平面法计算静息时LVEF,并检测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统计,连续变量采用x±s,血浆BNP、NE浓度根据SPSS拟合曲线方程求得,自身治疗前后对照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BNP与NE、LVEF、LVEDd的相关分析用Pearson相关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级NYHA组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浆中NE、BNP水平的比较 CHF患者血浆NE、BNP水平均明显较健康对照者高,随着心功能不全程度的加重,NE、BNP呈逐渐升高。其中,血浆NE、BNP水平在轻度CHF(NYHAFC Ⅱ级)、中度CHF(NYHAFC Ⅲ级)、重度CHF(NYHAFC Ⅳ级)每两组间都有显著差异(P<0.01),见表1。

表1 NYHA组患者和健康对照者NE、BNP含量比较 (x±s)

注:1)与NYHAFC Ⅱ级比较P<0.001;2)与NYHAFC Ⅲ级比较P<0.001;3)与健康对照者比较P<0.01

2.2 患者血浆BNP水平与、LVEDd、血浆NE水平相关性分析 将患者BNP与代表心衰严重程度的LVEF、LVEDd、代表交感神经激活程度的血浆NE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BNP浓度随LVEF降低而逐渐升高,呈显著负相关(r=-0.327,P=0.012);BNP与LVEDd、血浆NE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42,P=0.015;r=0.402,P=0.005)。

表2 患者血浆BNP水平与LVEF、LVEDd、血浆NE水平相关性分析

转贴于

2.3 治疗前后血浆激素水平变化 较小剂量组与较大剂量组患者血浆NE浓度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001,P=0.001),但两组相比较大剂量组NE下降百分率更多,分别为(43.47±22.34)%和(31.91±14.2)%,两组治疗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9)。经12周治疗后较大剂量组治疗后血浆BNP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042),而较小剂量组尽管治疗后BNP浓度有下降,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76)。分析两组治疗后BNP浓度,较大剂量组BNP下降更多,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2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激素水平变化 (x±s)

注:治疗后较治疗前*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

2.4 培哚普利使用及耐受情况 在完成试验的59例患者中,两组均采用小剂量逐渐递增剂量方式给药,较小剂量组最终剂量为2~4mg/d,较大剂量组最终剂量为8~10mg/d。两组使用后血压、肌酐变化情况见表4。较大剂量组中有4例患者因出现不能耐受的刺激性干咳反应而退出试验,较小剂量组也有3例患者因出现不能耐受的刺激性干咳反应而退出试验,两组治疗后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肌酐变化情况 (x±s)

注:治疗后较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3.1 血浆神经激素与CHF关系 目前用来解释CHF的机制主要是“神经激素模型”。CHF时,由于中枢神经系统(SNS)、RAAS激活而分泌的NE、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可造成不良作用,而左心室分泌BNP的增加可以起到拮抗作用。目前在神经激素系列中BNP是一种真正的心室激素,与心功能有良好的相关性,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其血浆含量增加,而且对CHF的预后具有强大预测作用。心肝失代偿程度的加重与SNS活性密切相关。血浆NE浓度是反映SNS活性的一项指标,还是心衰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它的激活作为CHF的最初代偿机制,而且是CHF早期敏感的生物学指标,其他的神经激素反应可能是继发现象。Maeda等发现CHF患者心室的BNP分泌受血浆NE水平的影响,而血浆BNP水平增高是儿茶酚胺引起心脏毒性作用的一个标志[3,4]。

本试验中再次证明了血浆神经激素BNP、NE随着CHF严重程度加重而呈逐渐升高趋势,尤其是重度CHF时升高更为显著,轻度、中度CHF与重度CHF有明显差别(P<0.001)。而且血浆BNP与LVEF存在负相关,与LVEDd呈显著正相关,更加证实了BNP在血液中的浓度反映的是心室长期过度的容量和压力负荷后果。BNP与NE呈正相关(r=0.402,P=0.002),国外也曾有报道[3],证实了作为心脏旁分泌激素,BNP浓度升高意味神经激素的激活,伴随着儿茶酚胺升高而升高,是CHF时敏感的生物学指标。因此,BNP可作为反映心脏功能和神经内分泌激活程度的定量指标。

3.2 培哚普利对血浆NE、BNP的影响 随着心衰治疗模式的改变,目前ACEI作为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和首选药物。然而当前的治疗中存在剂量不足的情况。国外一些学者认为不同的剂量对心力衰竭的作用效果并不一致,较大剂量的ACEI药物可以产生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5,6]。本研究以培哚普利为干预药物。

在两组不同剂量治疗12周后随访患者血浆中NE都有明显下降,表明其对心力衰竭产生了有效的作用。但是对比两组患者由于培哚普利剂量不同(较小剂量组2~4mg/d,较大剂量组8~10mg/d),NE浓度差别明显,较大剂量组比较小剂量组下降百分率更多,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9)。同时比较了较小剂量组与较大剂量组对血浆BNP影响差别。结果表明较大剂量组在随访12周后,BNP浓度较前明显下降(P=0.0042),而较小剂量组较治疗前尽管有所下降,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76),说明经过较大剂量的治疗,能更有效的改善心力衰竭。

因此,培哚普利还可能通过以下机制降低血浆BNP浓度:(1)使左心室舒张期延长,改善左心室充盈模式,降低心室压力;(2)抑制内皮素和精氨酸加压素的分泌,降低了周围血管阻力,减轻心脏压力负荷;(3)改善心室重构。从而导致了不同剂量的培哚普利对BNP浓度影响存在差别。所以为了达到以降低CHF患者血浆BNP浓度作为治疗替代终点,较小剂量培哚普利剂量可能不足,需要加大剂量。

3.3 培哚普利耐受性 ACEI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肾功能损害、高钾血症和干咳、眩晕等。Pacher[7]认为随着剂量的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加重是临床医生选择低剂量的主要原因。其研究表明不同剂量依那普利对血Cr(肌酐)水平的影响无差别。

本研究中较小剂量组3例患者因出现不能耐受的咳嗽反应而停止,而较大剂量组也仅有4例患者因出现不能耐受的咳嗽反应而停止,两组间无差异。同时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两组的血压均得到监测,结果发现两组治疗后的血压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而且较大剂量组的治疗后血压水平较较小剂量组也有降低显著,但仍然保持在正常水平之上,所有患者无一例出现低血压。另外两组的血Cr虽然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是治疗前后两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不良反应发生率在较高剂量组虽然较高,但并未发生难以控制的严重不良反应,病人可以较好地耐受较高剂量。不同心功能亚组间只要起始剂量及递增剂量调节恰当,都能安全使用。

参考文献

1 Levin ER,Gardner DG,Samson WK.Natriuretic peptides.N Engl J Med,1998,339:321-328.

2 Jensen KT,Carstens J,Pedersen EB.Effect of BNP on renal hemodynamics,tubular function and vasoactive hormones in humans.Am J Physiol,1998,274:63-72.

3 Takayoshi Tsutamoto,Atsuyuki Wada,KeiKo Maeda,et al.Attenuation of compensation of endogenous cardiac natriuretic peptide system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Circulation,1997,96:509-516.

4 Yoshimura M,Yasue H,Okamura K,et al.Different secretion pattern of 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irculation,1993,87:46-49.

5 Schwartz JS,Wang YR,Cleland JG,et al.High-versus low-dose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Assessment of Treatment with Lisinopril and Survival(ATLAS) trial.Am J Manag Care,2003,9(6):417-424.

第9篇:心理素质的作用范文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征

1.心理素质的社会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质时指出:“人的木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主要反应是在他们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性和社会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特征。

2.心理素质的内潜性

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心理素质还具有潜隐性的特点。心理素质表现为一种本质的潜在力量,大学生的外在气质、性格等,并不能静止地体现其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及其心理素质结构是否完善,只能通过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可见,内潜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所具有的共性。

3.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的,这种遗传素质给予心理素质第一种稳定的特质,它很难随环境及大学生品质的改变而改变。其次,在大学生经过发展和成熟阶段后,其心理素质水平及结构也已相对稳定,无论是个体努力还是外界环境的强制性输入,都很难改变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4.心理素质的可塑性

除了稳定性外,在大学生个体发展和成熟阶段,其心理素质还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外界的教育性输入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素质的可塑时期,我们不能否认在个体进入成熟期后,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不是绝对不变的,但在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心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时期予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形成完善的心理素质结构、符合其社会角色的心理素质水平,无疑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二、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支持与合作。可以把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比作四个系统:课程系统、学生系统、专家系统、社会与家庭系统,这个四个系统共同组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四维结构。在这个四维结构中,课程系统是基础,学生系统是课程系统的深化和发展,而专家系统是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的监控与干顶,社会与家庭系统是对前三个系统的辅助和支持,每个系统中都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的采取不同的方法,选择教育途径。

1.课程系统

大学生课程系统包括规范的课堂教育和有目的性的各学科渗透教育。可以在大学生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开设心理素质教育的专题,同时开设心理学、心理训练等选修课程,使大学生明确心理素质的内涵与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防御知识,以此来引导和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进其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

2.学生系统

大学生学生系统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包括如大学生心理协会的社团组织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心理电影、“心理一角”等社团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中,学生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把课程系统中输入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并内化为心理素质,在无形中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完善心理素质结构。

3.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指以专家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包括讲座、报告、个别谈心及团体咨询,设计专业的心理测验并建立心理档案。由于心理专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权威性,这种专家系统中的活动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同时,专家系统可以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进行监控与干预,使各个系统协调动作,积极配合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4.社会与家庭系统

社会与家庭系统是以社会人士和家长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这个系统与以上三个系统不同,并没有明确的内容但作为大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者,其引导和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教育的各个系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系统之间发挥联动作用,教育者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教育途径,才能保障心理素质教育顺利实施。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现阶段,我国教育界关于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范,学者们对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借鉴众多学者的观点,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

参照学者们的理论研究,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要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该至少包括如下几点:

(1)性格特征素质教育

性格特征素质教育以培养大学生意志力、耐挫力、独立性、责任感、自我调控力、自信心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为目的。在自我认知方面,使大学生了解认知发展规律、特点,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和思考问题。

(2)自我调控教育

自我调控教育包括情绪控制、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大学生是年轻的群体,心理发育程度决定了其情绪及情感波动较大,使他们了解情绪变化的特点,并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及情感波动,形成良好的情绪控制与调节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待人处事,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自控力。

(3)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

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意志的作用及自身意志的弱点,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这种能力也正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4)心理动力素质教育

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成就动机、荣誉感、抱负、求知欲与进取心。动机是个体始动和维持活动,并驱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力量,它表现在指向目标、满足需要的实施过程中。

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确而坚定的人生动机,强烈的荣誉感与抱负心,不断的求知与进取,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祖国建设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基本要素。

2.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

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是在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开展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应付挫折情境时,为防止或减低焦虑等精神压力所采取的一种习惯性的适应行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它既是一种挫折反应,又是一种应激策略,既是一个潜意识的精神内在过程,又是一个可以进入意识层面、并能被主体继发认知的行为方式。

显然,只有既能减轻内心痛苦,又能适应外界环境,才算是成熟的防御机制,否则,不论偏向哪一方,都是不良的防御机制。当内在或外在的刺激因子引起情绪冲突时,防御机制开始起作用,在心理学上,影响防御机制的主要因素有成熟程度、刺激、人际关系、社会支持、性别等(本文主要筛选对大学生群体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尚未成熟、外界刺激较为频繁、很少寻求社会支持的年龄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其心理走向,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防御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可以选择在大学生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如人际关系的防治与防御教育。由于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出现交往恐惧、人际关系紧张、沟通不良等现象,甚至会产生嫉妒、猜疑、自卑、孤独的心理,严重影响正常人际交往的建立。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其心理防御能力。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的关注重点,应该放在“新生现象”教育、学习压力防治教育、就业压力防治教育、情感困惑防治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等“社会支持”范畴的心理教育上。

3.创新素质教育

众多学者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创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己经发现或发明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应用、创造新的事物,创新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创新素质是主体通过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