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基本概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经验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3-0097-05
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西方工业化发达国家也是现代农业的先行者,普遍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其农业本质上既是资本主义市场农业又是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性和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这两重性特征非常明显。西方发达各国尽管由于历史、经济、地理和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不尽一致甚至差别很大,但现代化和市场化则是其农业共同特征和基本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国外农业研究中的基本模式和主要方法是把单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这种国别研究的优点是比较易于深入,缺陷是难以发现和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普遍经验。本文试图突破传统的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把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现象,以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观察事实为基本依据,从实践和政策角度,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做法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这种研究有利于深化对现代农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趋利避害根据我国国情适当吸收和借鉴,有利于少走弯路,更好地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政府的法律与政策供给:农业发展的基本制度保障
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事实上并未完全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发达国家的农业在其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是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以工业为核心、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第三产业的比重至少都在50%以上,农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一般不超过5%。但由于其经济总量比较大,农业产值绝对量则相当大。农业不仅在其国内,而且在世界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发达国家的政府普遍对农业比较重视和支持,值得特别关注和深思。
美国是当今世界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但农业一直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目前约占其生产总值的2%多。但农业仍是美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仍是全球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国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1993年美国农产品出口额为477.95亿美元,进口额为288亿美元,顺差接近200亿美元。到2002年美国农产品出口额为545亿美元,进口额为400亿美元,顺差达145亿美元。虽然顺差减少,但出口仍呈增长之势。
法国也是发达的工业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5位,其农业在世界农业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国甜菜产量居世界第1位,葡萄酒产量居世界第2位,牛奶产量居世界第3位,肉类产量居世界第4位,小麦、玉米产量居世界第5位。1993年法国农业总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却高达2795.75亿法郎,约合508亿美元。其农产品出口总额达328.1亿美元,净出口额为112亿美元。
发展农业必须高度重视农业,这是农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经验也有教训。美国从一个移民国家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农业大国,除了得天独厚的土地等自然条件外,国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十分关键。美国在建国初期曾有过农业立国与工商立国的争论,但“农业是制造业和商业的基础”这个信念没有动摇过,“以农立国”这个重农传统和基本国策没有动摇过。现在,美国农业虽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较低,但政府仍然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一如既往地支持和保护农业。英国农业经历了从比较先进、衰退、恢复发展到实现现代化这样曲折的过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工业革命后至二战前曾经实行“英国工业、其他国家农业”这样的轻农政策。
发展农业必须有合理稳定的法律制度,这是农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工业化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于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家庭农场是农业的基石。发达国家家庭农场的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法律和确立与实现的。美国1826年制定的“宅地法”,奠定了家庭农场的基础。现在,公司农场的数量在不断上升,所占农地面积和销售额比重较大,但是公司农场的基础仍然是家庭农场,小型农场数量仍占90%多。丹麦通过长期的,使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实现了农业经营的家庭化。今天,丹麦97%的农民为自耕农,出租土地只占3%。
发展农业还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政策支持,这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农业生产周期比较长,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比较多,需要政府发挥必要作用。政策和法律推动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一百多年时间里,美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指导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采取了价格保护、收入支持、财税金融等政策,对农业发展作用巨大。二战后,英国为了扭转农业徘徊不前的局面,于1947年实施战后第一个农业法。此后,在1957年、1964年、1967年、1970年、1974年多次颁布鼓励农业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使农业有了长足发展。
发达国家的经验说明,农业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政府必须重视和支持农业。
二、农业的功能和产业定位:从保障温饱向追求效益转变
农业最基本的功能是解决吃饭穿衣即温饱问题,往往被认为是传统的低效弱势产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高效益证明,农业不仅可以解决温饱问题,而且能够使农民实现富裕。
发达国家农业效益普遍比较高,是高产出高收益产业。其农业的高产出和高收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高。1991年荷兰的土地生产率为2468美元/公顷,劳动生产率是44339美元/人,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丹麦只有4%的人口(约1O万人)从事初级农业生产。但丹麦的农业却足以为1500万人口提供食物,相当于三个丹麦的人口。1998年,丹麦的农业劳动者约占世界农业劳动者总数的万分之O.9,但生产的肉类占世界的万分之92,谷物占世界的万分之45.3。二是农民收入比较高。1998年,丹麦农民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谷物种植者、养牛和乳品生产者、养猪农户年平均纯收入按2003年的汇率计算,分别为2.84万美元、3.31万美元和7.88万美元。这样的收入水平,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望尘莫及的。澳大利亚农业从业者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为农场主,农场主年均收入一般可达1O万澳元,这样的收入水平
在澳大利亚也属于中等偏上。这说明,农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完全能够成为高产出、高收益的强势产业。
发达国家农业之所以能够实现高效益,首要的是对农业重新进行产业和功能定位。发达国家普遍是把农业作为一种可以获利的高效益产业来对待的,发展农业不仅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取利益。英国工业革命前后出现“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农业成为了一种可获利产业。丹麦一直把农业作为一种获利能力很高的产业来对待,甚至重新界定农业范畴,提出了大农业的概念。丹麦的农业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农业不仅属于第一产业,而且延伸至第二、第三产业。这种产业和功能定位从根本上说,是其农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决定的。发达国家农业是资本主义市场农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本质的内在要求。农业面临市场竞争的环境,没有效益就难以存在。但它也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概念需要重新认识,农业的作用需要重新发现,农业的目标需要重新定位。
实现农业的高效益,需要符合效益原则的农业结构来支撑。以种植业为基础、以畜牧业为主导的农业结构,是发达国家农业实现高效益的关键之一。发达国家畜牧业一般占农业产值的60%以上,比重高的如丹麦占到3/4,比重低的如美国也在50%左右。畜牧业在效益和加工增值潜力上要优于种植业。畜牧业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发达国家食品工业原料的80%来自畜牧业,只有5%直接来自谷物。发达国家农业的高效益与这种农业结构关系极大。传统农业是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反映在农业结构上必然是以种植业为主导。现代农业重大的变化之一是畜牧业取代种植业居于主导地位,这是现代农业追求效益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重新认识农业,按照效益优先的原则调整农业结构。
三、农业生产方式与主导产业确定:面向国际市场和发挥比较优势
农业定位和发展原则问题解决后,农业发展进一步需要解决的就是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即主导产业确定、市场选择和生产方式问题。马克思说,资本无国界。国际市场是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其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发达国家农业的国际化程度普遍较高,对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的依赖普遍比较大。比如“贸易立国”的荷兰,进出口额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90%以上,农业的出口率高居世界第一。1989-1998年,荷兰农业平均每年的净出口值达到138.07亿美元,按农牧渔业及涉农部门全部就业人数平均,每人创汇48691美元。
面向国际市场适时调整农业结构、确定农业主导产业,利用国外资源进行生产是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经验。丹麦就是这样从种植业为主向畜牧业为主转变的成功范例。19世纪前,丹麦农业一直是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典型的传统农业。19世纪末,由于蒸汽船被广泛用于国际贸易,欧洲市场上大量充斥北美、俄国的粮食,使欧洲粮食价格下跌,饲料价格也随之下降。丹麦及时适应国际市场的新变化,对农业结构进行了历史性的战略调整,以廉价的进口饲料大力发展畜牧业,使畜牧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主导部门,进而使畜牧产品成为重要的出口品。
立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确定农业主导产业,则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做法。澳大利亚就是这样的典型。澳洲土地辽阔,有1/3的地区只适宜发展畜牧业,农用地的90%以上是天然草场。草场良好,自流井多,气候干燥,适于绵羊生长和繁殖,畜牧业在农业中占明显优势。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澳大利亚确定了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发展方向。其养羊业规模很大,数量居世界第一,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1990年澳洲羊毛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左右,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高达90%左右,羊毛是其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我们,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全球化的视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现和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进农业的国际化。
四、土地自然条件差异:规模型经营模式与节约型经营模式的选择
农业是一个自然、生物与人力结合的产业,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要素和条件。自然差异性与地域差异性是农业的重要特征。各国由于土地资源、人口数量、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农业发展的方式和道路也必然不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全球各地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差别很大。2002年平均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耕地面积,全球是1.1公顷,亚洲是O.5公顷,非洲是O.9公顷,北美洲是12.7公顷,南美洲是4.3公顷,欧洲是9.8公顷,大洋洲是16.4公顷。由于土地和人口等条件的差异,发达国家农业主要形成了两种土地经营模式。一种是土地规模型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土地经营规模普遍较大,讲求的是规模经济效益。它以地广人稀、土地丰富平整,适宜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为前提。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农业都是比较典型的代表。另一种是土地节约型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土地经营规模普遍较小,更注重单位土地的生产率和产出效益。它以人多地少,没有大面积土地可供利用为前提。西北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多属于这种类型。虽然这些国家的土地集中程度已经相当高了,但经营规模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相比仍然差别很大。2002年,法国、英国、德国、荷兰、日本五国平均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耕地面积分别为:22.6公顷、11.3公顷、12.8公顷、3公顷、1.8公顷,而美加澳三国平均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耕地面积则分别为60.6公顷、123.1公顷、109.3公顷。
受人多地少和规模化代价高的限制,土地规模型经营模式绝大多数国家是难以效法的。在土地节约型经营模式下发展现代农业,是大多数国家的现实选择。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成功的路子。加强对农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用资本、技术等替代土地,发展资本技术型农业就是一种重要的做法。荷兰全国耕地和牧场按人均计算,分别只有0.058公顷和O.069公顷(即0.87亩和1.04亩)。人均耕地低于中国的水平。由于缺乏土地,荷兰在不占用或少占用农田条件下发展棚舍养猪业和养禽业,大力发展替代土地的技术,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世界一流的温室,其玻璃温室占世界温室面积的1/4以上。荷兰的资本技术型设施农业创造了常规农业难以相比的高生产率和高效益,许多指标名列世界第一、第二。每公顷农用地(即耕地和牧场)净出口额达到15008美元,即每平方米1.50美元。这充分说明,土地节约型经营模式也可以创造高效益。
规模型经营模式和节约型经营模式各有优势。土地规模型经营模式适宜于可以大面积种植、机械化耕作的小麦、玉米、大豆等谷物生产。这样生产成本比较低,总效益比较高。美国家庭农场往往规模很大,种植业比重相对较高,基本原因就在这里。土地节约型经营模式则在无法机械化生产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因此,人多地少并不必然导致低效益,并不是发展现代农业不可逾越的障碍。农业发展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关键要在提高土地生产率上做文章,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大力发展土地节约型现代农业。
五、纵向一体化发展:农业综合效益和吸纳就业能力的提高
农业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基础。以农业为依托的农产品加工、制革、化肥、农用机械等产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较高。农产品加工业在扩大农业市场、增加农业产值、提高农业效益、防止农业萎缩、扩大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是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引擎和助推器。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普遍比较发达,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仅食品工业一般就占到其工业比重的10%左右,甚至是有的国家最大的工业部门。自1988年以来,法国是全球最大的食品工业产品出口国,出口占世界市场的11%。食品工业是法国外贸出口获取顺差的支柱产业之一,世界前100家农业食品工业集团就有7家在法国。1990年,法国不包括酿酒业在内的食品加工业营业额达4000多亿法郎,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第1位,食品工业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4.4%。日本的“食品关联产业”由食品产业(包括食品工业、流通、餐饮业)与农水产业(包括食用林产品)组成。日本食品产业占食品关联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80%以上,食品工业的销售收入占制造业总额的10%,从业人员占11%。
农产品加工业及其销售服务系统创造价值、吸纳就业的能力巨大,潜力不容忽视。农业是一个大体系。多数发达国家农业已经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1991年,美国农民创造出来的价值是1010亿美元,但美国消费者在食品上的支出却高达4860亿美元。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只占全国的2%,但在大农业这个体系里就业的人数却占到全国劳动力的17%。澳大利亚牛奶的产值是28亿澳元,加工后的奶制品产值则为85亿澳元,增加了3倍。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农产品加工业确实是增加农业产值、提高农业效益、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的纵向一体化发展。
六、科技与资本:农业发展的两大内在基本驱动力
现代农业正日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是其重要特征。现代农业的高科技特征,从荷兰温室农业就可看出。荷兰的温室都具有现代化的设备,许多工作都由电脑自动控制,可以通过计算机和机械系统控制不同种类花卉、蔬菜的最适温度、湿度、光照长度、水分、养分等等。优良的人工环境完全摆脱了自然条件的影响,实现了农业的工业化生产。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和投资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并根据自身国情,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建立了具有不同特色的完善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和普及体系。
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科学化、机械化和现代化程度与工业不相上下,有的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生产。有些国家农业的资本和技术构成比工业还要高。投资已经成为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以法国为例,法国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国家大量增加农业投入起了重大的作用。1962-1986年,政府的农业预算拨款由76亿法郎增加到1137亿法郎,增加了14倍,农业在国家民用预算总支出中占13%。荷兰农场主一次投资几十万、甚至二三百万美元来改进农业生产设备相当普遍。
现代农业的高收益需要科技来支撑,发展农业必须有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美国是农业生产率较高的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农业保持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美国政府一直把农业的教育、研究和技术推广作为自己重要的职责,农业科技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教育、研究、推广“三位一体”的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日本从自身国情出发,形成了有自己特点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日本在全国建有由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企业等)三大系统组成的农业科研体系。日本农业的推广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的农业改良普及事业和农协进行,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1994年,全国有591个“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农协的近2万名营农指导员与普及中心密切配合开展工作。此外,还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开展农业推广工作。
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说明,科技与投资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两大驱动力。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发展。
七、竞争与垄断:过度竞争的利益流失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整合
发达国家农场规模总体上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也有一些规模巨大的农场。但农业的自然特性和家庭企业组织制度决定了,与工业相比,农业始终是一种生产经营比较分散、高度甚至过度竞争的产业。对工业来说,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很难超过一万家,少的可能只有几家,而且往往还有寡头垄断。因此,工业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是竞争不充分和垄断的问题。对农业而言则恰恰相反,需要解决的是过度甚至恶性竞争的问题。因为农产品种类较少,产品差异性小而同质性高,生产高度分散,经营主体多。因此,防止过度竞争、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非常重要和必要。使农业生产者联合起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变竞争为合作就成为必由之路和重要选择。依靠农民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并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达国家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经验。
农业合作社由农民自己建立,以确保真正代表自身利益。市场经济是利益分化冲突的经济。农民作为高度分散的群体要想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必须联合起来组建自己的经济组织,合作社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丹麦是农业合作社的摇篮,丹麦的合作社完全是由农民自己建立和所有并自愿参加的。农民是合作社的成员和股东,自主制订章程、选举董事会和任命经营管理人员。合作社实行“一人一票”及利润属于全体社员的民主管理,股东们既分享利润,也分担风险和亏损。
农业合作社使农民能够联合起来走向市场,是保护农民利益的有力工具。使农民减少风险、提高收入是合作社的基本职能。合作社的作用贯穿于农业产供销加工全过程,给农民提供销、金融、技术、信息等全方位服务。合作社通过合作销售使中间商无插足之地,有效防止了农民在销售环节利益的流失;通过联合采购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通过纵向一体化、发展深加工使农民可能获得较大的利益。完善的农业合作社服务体系是发达国家农业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在丹麦,合作社系统在全国农业生产资料采购量中占50%左右,出口的农产品约占全部出口的3/4。日本为了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国家、地方、基层三级农协联起手来,开展生产资料订购业务。由农协的全国性组织筛选厂家,以低价格批量订货,并专门建立农技中心对产品进行检验,确保农民从农协购买的生产资料不光价廉而且质优。基层农协还建立农产品集贸所,负
责当地农产品集中、挑选、包装、冷藏,然后组织上市。农产品通常采取竞买的办法销售,只有那些出价高、信誉好的批发商才能拿到定单。日本农协为农业告别传统经营方式发挥了巨大作用。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要通过农业使农民增收,必须在产供销各个环节做文章,关键之一是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越高,他们的利益越能够得到保护,收入也就越高。
八、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人力资本投资与高素质农民的培养
现代农业的市场化、科学化特征和家庭经营方式决定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兼备农业生产者和经营管理者两种身份,需要具备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和市场经营等多种能力。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高素质的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提高农民素质必须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培训农民。发达国家普遍高度重视农民素质的培训与提高,有的甚至要对从事农业的农民进行资格认定。1986年仅法国政府的农业智力投资额就达50亿法郎,占农业部预算的36.8%。丹麦要求从事农业的年轻人必须受到一定的基础教育,掌握必要的农业知识,甚至需要获得绿色证书。丹麦法律规定,农民要购买30公顷以上土地的农场,必须持有绿色证书。
培训农民的目的是要使农民成为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一流的农业需要一流的农民。荷兰把造就世界一流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荷兰农民固有艰苦奋斗、善于合作、勇于创新和长于经商的特点,国家又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使农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了由一流的农民创造一流的农业。
提高农民素质必须发展农业教育。发达国家都有比较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法国建立了以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农民业余农业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教育体系,仅高等农业院校就有38所。发达的教育体系有力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全国60%以上的青年农民都达到了中等农校毕业水平。
研究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程和经验,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农业仍然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完全能够成为高效益产业。农业发展没有统一的模式,人多地少不是农业发展不可逾越的障碍。各国必须立足自身国情,面向全球,走有自己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参考文献:
[1][5][13][21]农业部中欧农技中心,美国农业概况及其特点[J],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2002-11-20
[2][19][23][27][29]法国农业概况[J],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全球农业网
[3]罗荣渠,序,现代化新论续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英国农业概况[J],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2003-6-6
[6][9][12][25][28]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丹麦农业概况[J],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2003-6-19
[7]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英国农业概况[J],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2003-6-13
[8][15][17][18]农业部中欧农技中心,荷兰农业概况[J],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2002-11-20
[10]中国驻丹麦使馆,丹麦农业概况[J],阿里巴巴网,2001-11-3
[11][22]聂建明,澳大利亚农业[J],作物研究,2005,(01)
[14]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J],中国科技信息网,2005-12-20,
[16]澳大利亚农业概况[J],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
[20][24][26]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日本农业概况[J],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2003-6-6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日趋变暖,干旱和旱灾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越来越严重。干旱不仅直接导致农业减产,食物短缺而且其持续累积会使土地资源退化、水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制约可持续发展[1]。预防和减轻旱灾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课题之一。
农业干旱是指由外界环境因素造成作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发生亏缺,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导致减产或绝收的气象灾害现象。它涉及土壤、作物、大气和人类对资源的利用等多方而因素,是各类干旱中最复杂的一种。气象干旱是各种干旱的基础和根本致因。但气象干旱发生时并不一定就有农业干旱。农业干旱跟各地农业生产水平和地方经济发展有关。农业干旱又分为生理干旱、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目前对气象干旱的研究较多,农业干旱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该文提出以减产损失为指标进行农业旱情评价,以更好的反映农业干旱情况。
1 运城地区地理概况与资料简介
1.1 运城地区地理概况
运城地区现辖运城市、永济市、河津市及闻喜、绎县、垣曲、夏县、平陆、新绛、稷山、万荣、临猗、芮城等县。总面积13968平方公里,总人口425万,运城境内水资源比较年富。黄河、汾河、涑水河流经境内,境内总流长6百公里、境内平川占到总面积的58.3%。该区地理座标介于北纬~,东经~之间,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其基本特征是,气候温和,冬寒夏暖,热量资源充足,夏秋雨水丰沛,光能,风能较丰富。是山西省积温较高的地区。
1.2 资料来源
该文资料来源于运城气象站1971―2000年共30年的基本气象资料。
2 计算方法
2.1 减产损失指标
作物减产损失指标为:k=
式中:k为减产损失,y为作物实际产量,为作物最大产量。作物受旱越严重减产损失越大,作物受旱越轻,减产损失越小。
y/ym采用Jensen模型进行计算。
2.2 Jensen模型
Jensen 模型以阶段相对腾发量为自变量:
(1)
式中:为实际产量;为使用作物光温生产潜力计算的最大产量;n为作物的生育阶段;为作物在第i阶段的水分敏感系数,反映不同生育期缺水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程度;为非充分灌水条件下作物的蒸腾量;为充分灌水条件下的蒸腾量[2]。
根据以上计算模型需要对、和值进行求解。
2.2.1水分敏感指数
根据综合分析,水分敏感指数选用王仰仁等的实验数据,见表1。
2.2.2作物蒸散量ET
根据根区土壤水分大小可将作物蒸散的计算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作物蒸散量的计算:一种是非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作物蒸散量的计算。用分段函数表示如下:
(2)
式中:为作物蒸散量,单位;为参考作物蒸散量,单位;为作物系数;为土壤水分修正系数。
土壤水分修正系数是根区水分土壤的函数,可用下式计[3]
(3)
式中:为作物根区实际含水率,单位:%(以体积含水率表示,下同);为土壤凋萎点含水率,单位:%;为蒸散开始受土壤含水率影响时的临界含水量,单位:%,令=,为作物根区最大田间持水率,单位:%;与相对应的系数;n为经验指数,由实测资料分析求得。
2.2.3作物系数
全生育期冬小麦的作物系数的变化过程表达式为:
(4)
式中:为初始生长期的作物系数;为生育中期的作物系数;,,,为与作物系数变化相对应的累计天数,其中为全生育期生长天数;,,,,,,为模型参数,其中,,,和,,中的6个参数可利用作物生长连续性的特点由其他参数求得。
2.2.4作物蒸腾量的求解
充分供水条件下的冬小麦的蒸发蒸腾量用下式求解:
(5)
2.2.5参考作物需水量ET0的确定
参考作物蒸散采用FAO1998年推荐的FAO Penman-Menteith 公式[4]计算,(6)
式中:为作物冠层顶的净辐射,单位:;G为土壤热流强度,单位:;T为2 m高度处的日平均气温,单位:;为2 m高度处的风速,单位:;为湿度计常数,单位:;为饱和水汽压-温度曲线斜率,单位:;为气温为T时的饱和蒸汽压,单位:;为气温为T时的实际蒸汽压,单位:;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3 以减产损失为指标的农业干旱评价标准
3.1 减产损失计算结果
根据运城30年的气象资料,冬小麦的减产损失计算结果见表2。
将以上数据绘制成散点图,如图1所示。
3.2 农业干旱评价标准
根据30年的减产损失计算结果,按照减产损失设计保证率划分干旱等级范围,当设计保证率小于25%时即减产损失值为0~0.2500时为轻旱;当设计保证率为25%~50%时即减产损失值为0.2501~0.4709时为中旱;当设计保证率为50%~75%时即减产损失值为0.4710~0.7477时为重旱;当设计保证率大于75%时即减产损失值大于0.7478时为极重旱。
3.3 1971-2000年的降雨量情况
1971―2000年年平均降雨量如图2所示。
将图1和图2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基本上当降雨量大时,减产损失小,降雨量小时减产损失大。但是降雨量相近的年份,减产损失值有一定的差别。这说明包括降雨在内的气象灾害是农业干旱的基础和根本致因,农业干旱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还需要考虑到作物自身的影响因素。以减产损失为指标的旱情评价指标,不仅考虑了降雨和蒸发等的气象因素,还考虑了作物自身的影响因素。可以较好的用于进行农业干旱评价。
4 结论
(1)减产损失值为0~0.2500时为轻旱;减产损失值为0.2501~0.4709时为中旱;减产损失值为0.4710-0.7477时为重旱;减产损失值大于0.7478时为极重旱;
Abstract: Rainwater accumul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Yuanzhou district aims to highlight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saving and high efficiency agriculture, cultivat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e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and farmers' income.
关键词: 雨水集蓄;必要性;可行性
Key words: rainwater accumulation;necessity;feasibility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132—02
0 引言
原州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主要以蓄、截、提的形式配套水利设施来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解决农田灌溉,为了更好的发挥水土资源利用率,满足设施农业灌溉要求,涉及官厅镇11镇,行政村4个, 3288户,15124口人,回族占46%,规划配套集雨窖150眼,塘坝配套工程8座,配套小高抽工程8处。规划发展节灌面积9300亩,其中塘坝集水及小高抽节灌面积9000亩,集雨补灌面积300亩。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概况
1.1.1 地理位置及范围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位于固原市原州区东部干旱片带清水河流域东侧及茹河流域上游。其中集雨利用工程主要分布在东部干旱片带和清水河和茹河流域,具置分别集雨窖主要分布在官厅镇的梁壕村;8座塘坝重点分布在官厅镇的张洪村;10处小高抽重点分布在官厅镇的砂窝河镇郑磨村;涉及官厅镇1个镇,总耕地面积5.34万亩。
1.1.2 地形、地貌及土壤 集雨窖和塘坝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为东高西低较平缓;小高抽主要分布在清水河两岸,地势西高东低,地貌类型为较平坦的山前倾斜平原区和阶级地,土壤类型为黄黏土和湘黄土及淡黑垆土。
1.1.3 水文气象 项目区属清水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80—430mm,年径流深20—30mm左右,年均蒸发量1200mm,干旱指数2.3左右,属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均气温6.8℃左右,日照时间12h/d,相对湿度55%~70%。最大冻土层深1.2m左右。
1.1.4 水文地质 项目区集雨窖和塘坝和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村落院庄和主支沟道,具有一定集雨条件和流域面积及拦蓄条件,水源为蓄集雨水和洪水;小高抽主要分布在清水河流域的两岸,河道水相对较丰富,取水为河道常流水。
1.2 社会经济概况 该项目涉及官厅镇1个镇,4个行政村,3288户,15124口人,农耕地面积5.34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约2500亩,人均耕地面积3.6亩。水浇地主要种植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旱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及洋芋等,作物种植结构无规则。由于当地水地面积很少,农业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当地农民主要经济收入靠进城打工获得,人均收入约为1850元。结合当地土壤、农业气候特点及距离市区较近的地理位置条件,有些地方适宜发展设施农业,为了有效的利用当地水土资源,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原州区政府规划2008年在当地配套水源工程,大力推广低压管道节水灌溉等技术及温棚为主设施农业种植技术,田间根据蔬菜种类可进行膜侧沟灌、坐水种灌溉技术。
1.3 基础设施 项目区在茹河流域已建成塘坝8座,分别为张洪3#、张洪2#、买家庄,青土沟2#,母家沟、母家支沟、海家坪及井沟等骨干坝8座,这8座塘坝共控制流域面积29.37km2,设计总库容454.6万m3,现有效库容280.3万m3,控制灌溉面积3000亩。已经建成集雨窖582眼,蓄水量2.9万m3,清水河上游段23km2的流域面积和浅表层丰富的水源汇集成常流水0.35m3/s,当地群众自发用简易的小高抽进行土渠灌溉,渠道损失大,灌溉效益低下。没有配套渠系工程,无法进行灌溉。项目区有福银高速公路、宝中铁路,临银公路和固蒋公路,乡村大路互相贯通,交通运输极为方便,当地电力设施也基本齐备。8座塘坝基本情况详见表1。
1.4 项目区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调查情况来看,制约小型灌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水利设施不全,水资源利用率低,灌溉制度落后,主要表现在:
1.4.1 土地资料丰富,水利设施不全 项目区土资源丰富,虽然已经建成582多眼水窖和8座塘坝,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没有配套渠系工程和集雨窖,控制农田面积无法灌溉,周围土地仍为旱作农田。灌区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是水利设施不全,配套程度差。致使难以达到规划的灌溉面积,从而制约着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1.4.2 当地水资源没有合理开发利用 据调查,原州区清水河河道水资源较丰富,可以采取提灌形式进行灌溉,发挥水利灌溉效益。
关键词 西吉县;基本口粮田;水浇地;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 TN9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82-0234-02
西吉县2010年基本口粮田水浇地建设项目涉及什字乡和马莲乡的12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2084户11591人,全部为退耕户,退耕面积15405亩。现有水浇地面积3428亩,人均不到0.3亩。
为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展后续产业,规划在项目区发展小片水浇地3868亩,其中新增灌溉面积440亩,改善灌溉面积3428亩,项目覆盖率达到100%。项目的实施对彻底解决项目区退耕农户口粮田问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当地经济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退耕农户生活水平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西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项目区概况
1.1 自然概况
2010年基本口粮田水浇地建设项目区位于葫芦河一级支流什字河和马莲河的川道区。葫芦河川道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作物适应性广,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好,农业增效潜力大,自然条件较好,是西吉县主要库井灌区,也是全县主要粮食产地。灌区范围内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旱灾是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水库自流灌区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由人工完成,国家投入少,建设标准低,先天不足;加之缺乏维修资金,渠道淤积破损严重,建筑物老化损坏,灌溉依靠土渠输水,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致使灌区有效灌溉面积锐减,灌溉效益下滑,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及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在水库灌区边缘有零星分散的水平梯田,由于当地财政困难,群众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能力筹集资金对水平梯田进行水利工程配套建设,致使有限的水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十年九旱”是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当地农民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其脆弱。
1.2 建设布局
项目区灌溉水源为水库和机井,库坝自流灌区规划对斗渠进行衬砌,渠系的布设遵循尽量少占耕地,减少工程量,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节约投资的原则,因此渠道的布设和原渠道基本相同,并尽可能地利用完好的渠道和建筑物,并配置斗口、量水堰、农口、跌水等建筑物。
井灌区均以机井为水源,规划新打机井及更新机井并配套机泵、输电线路和低压管道。工程共布设干管、支管二级管道,田间通过给水栓接快速活接头移动软管进行灌溉,采用移动软管+沟灌(或小畦灌)的节水灌溉技术模式。
2 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
本项目效益按有、无项目对比可获得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计算,效益计算采用分摊系数法。
2.1.1 直接效益
1)新增灌溉面积的灌溉效益。项目实施后,新增水浇地440亩,灌溉效益指该项目向农、林、牧业提供灌溉用水可获得的效益,按项目实施前后的效益变化量计算。小麦、油料的价格均按当地市场价格计算。同时随着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完成和农技措施的不断提高,作物产量将得到提高,各种作物产量的预测详见下表。
经分析测算,项目实施后灌区农业生产达到稳定时,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28万kg,增加油料生产能力1.76万kg,年增加效益为22.07万元。由于灌区新增效益是由水利工程及农业工程等综合投入的结果,故对效益进行分摊。灌溉效益分摊系数按0.45计,则项目实施后灌溉效益为9.93万元。
2)改善灌溉面积的增产效益。项目实施后,保证了作物的适时适量灌溉,可改善灌溉面积3428亩。作物种植以小麦为主,正常运行期平均单产增加量按20千克/亩计算,年增加效益为13.03万元,灌溉效益分摊系数按0.45计,则分摊灌溉效益为5.86万元。
根据经上分析,正常运行期年增加效益为35.1万元,亩增效益90元,分摊灌溉效益为15.16万元。
2.1.2 间接效益
间接效益只考虑通过节水改造措施而且不增加灌溉面积的情况下,可实现的节水转移效益。通过节水改造,库坝自流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6提高至0.78,田间水利用系数达到0.9,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54提高到0.70。井灌区管道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73提高至0.95,田间水利用系数达到0.9,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6提高到0.86。灌区每年将节水32.33万m3。灌区年节水量计算详见下表。
2.2 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使退耕还林区3868亩农田的灌溉保证率大大提高,工程安全运行,改善了灌区的灌溉条件,提高了灌区农业效益,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效益。
2.3 生态效益
通过渠道防渗砌护和管道输水,减少渗漏,节约水量,将多余水量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对改善灌区局部小气候、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都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2.4 环境影响评价
2.4.1 水土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西吉县气候干旱、降雨偏少、蒸发强烈,水资源贫乏,旱灾频繁,通过库井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实施节水灌溉,实行节约用水,增强水资源调控力度,有效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结合基本口粮田建设及调整作物种植比例和种植结构,建立起适合当地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作物种植体系,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为农业生产服务。
通过水浇地项目建设,改善灌溉条件,增加灌溉面积,增强了农业抗御干旱的能力,提高了单产。项目实施减轻了水土流失,提供了水源保障,增加了水源涵养能力,调节了当地小气候,而且有效地抵制了干旱、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使水土资源得到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大为改善。促进了生态环境向良性、持续、稳定的方向发展。
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弃土、弃渣等数量甚微,可采取集中处理,通过植物措施就近恢复,实施项目对环境不会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2.4.2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基本口粮田建设水浇地项目实施后,可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改善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极大地的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退耕还林区的粮食安全,有效的保护退耕还林成果。
建设基本口粮田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对于项目区受益退耕农户尽快脱贫致富以及密切党群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当地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郑义.项目后评价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初探[J].2007.
[2]刘杨,张萌,吴乾.建设项目后评估方法的分析[J].2007.
关键词:村庄布点规划;不同地区;评价体系
Abstract: this article to ShuCheng village location planning as an example, from ShuCheng different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present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now the village development types of judgment, and using the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o determine the key construction village, village main construction method is put forward, and based on the planning strategy.
Key words: village location planning; In different areas; 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舒城县概况
1.1 基本概况
舒城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之滨,江淮之间;县城北距省会合肥54 公里,西北离六安市区73 公里;南去安庆市130 公里。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全县地理概貌西高东低,人口分布西疏东密,经济状况西困东荣,自然格局呈现为“五山一水二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是一个山、丘、圩兼备,集山区、库区、老区、贫困区为一体的县份。
1.2 面积与人口规模概况
全县域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人口102万(其中农业人口87万),总户数约30.8万户,辖21个乡镇、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392个行政村,自然村庄8392个(详见表1-1)。
表1-1 县域所辖乡镇基本情况一览表
1.3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据统计,2011年舒城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3.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对比上年增速为13.3%,比全市增幅高出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0.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7.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2.11:44.84:33.05。按照人口计算,人均GDP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321元,比上年增加了1735元。
2 舒城县不同地形区农村居民点现状特征分析
根据舒城县实际自然地理状况,可将全县地形分为三种类型:圩畈区、丘岗区和山库区(见图2-1)。圩畈区有城关镇、桃溪镇、千人桥镇、柏林乡、百神庙镇、干汊河镇七个乡镇,总人口为337340人。丘岗区有南港镇、阙店乡、万佛湖镇、棠树乡、春秋乡、舒茶镇、张母桥镇七个乡镇,总人口为261059人。山库区有山七镇、晓天镇、河棚镇、汤池镇、高峰乡、五显镇、庐镇乡七个乡镇,总人口为224884人。
2.1 城镇化特征
村庄的布点规划调整受城镇化进程推进速度的影响较大。首先,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促进农村人口逐步由农村向城镇转移,有利于村庄布局的逐步调整,整合农村原有的村庄建设用地,推动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的生产;其次,城镇化进程推进的快慢,决定了农村留村居住人口规模的大小,对村庄建设用地预测与基础设施配套等有着较大的影响;最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受城镇建设的影响,城镇周边的村庄在建设发展时应与城镇发展相协调[1]。
舒城县各个乡镇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所处的位置不同,城镇化特征也不同(图2-2)。如城关镇随着舒城县的快速发展,片区内乡镇用地逐步被城市发展建设所占用,农村人口已逐步转化为城市人口,原有的农村居民点不复存在,居民点的拆并速度远远落后于城市建设的速度。圩畈区由于位于县城周边地区,毗邻合肥的地理优势,受东部经济产业影响较大,小城镇产业经济活跃。丘岗区位于县城与万佛湖之间,受城市产业经济及旅游经济辐射影响较大;且部分城镇也将随着县城的发展拆县设区。山库区由于受山区及库区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影响,产业经济与外界的联系相对较弱,只能通过城镇化战略的实施,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稳步推进城镇化发展。
2.2 用地格局
舒城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在不同的地形区其空间格局特征是不一样的。从三大区自然村个数、人口和自然村数量与面积的比值一系列数据来看(见图2-3),舒城县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集中于丘岗区内,其次是圩畈区,再次是山地区,说明丘岗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比较密集。结合舒城县的实际情况,丘岗地形与平原地形面积大小相当,占了全县过半土地;山地面积最广,近占全县1/2的土地面积。同时平原地区(即圩畈区)地势平坦,农业耕地资源丰富,有利于人口的集中分布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而山库区地势崎岖,可供农村居民点建设和农业耕种的土地资源少,人口分布少。最终导致舒城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集中度:丘岗区>圩畈区>山地区的现象。
通过对舒城县村庄基础资料调查的统计,村庄规模较小,没有居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的自然村庄;居住人口500-2000人的村庄有42个,占村庄总数的0.55%;居住人口在200-500人的村庄有421个,占村庄总数的0.55%;居住人口在200人以下的村庄有7190个,占村庄总数的93.95%%。也就是说绝大部分村庄规模在200人以下。总体上靠近中心城镇、圩畈区和丘岗地区的村庄规模相对较大,而山库区的村庄比较分散、规模较小;圩畈地区人均建设用地较大,而山库区的人均建设用地就相对较小。
2.3 产业布局
总体来说,以县城及周边乡镇到省级经济开发区—杭埠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工业区的圩畈区重点发展二、三产业、花卉苗木及城郊蔬菜副食品生产。丘岗区与圩畈区相呼应,成为舒城县产业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万佛湖旅游经济作为依托,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旅游业、国防工业、轻工业、机械配件等产业。山库区凭借“靠山吃山”,发展食品、林业、特色化养殖;充分挖掘本地区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养殖与有机农业[2]。如晓天镇依托万佛湖旅游资源,为万佛山旅游提供服务配套,依托现有林业资源基础,以经济林为主,建设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汤池镇依托西汤池温泉旅游,开发相关服务配套、度假休闲产品等。
随着赵光农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开展赵光农场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精准农业技术装备建设,形成赵光农场农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探索出信息时代农业生产的新思路,寻找农业高效、高产、优质、低耗生产的新方法。利用农业高新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场发展。
1 数字农业管理系统意义重大
通过数字农业技术的应用,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获得最高的经济收益和最佳的环境效益。大幅度提高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实施数字农业、精准农业不但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现实生产力,而且是实现优质、高产、低耗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
2 赵光农场农机概况
赵光农场现有农机总动力达到2.8万千瓦,农机具858台件,耕地动力比为17.85:1,田间综合作业机械化率达到98%,大宗作物全部实现机械化,农机具原值已达1.4亿元,其中:
(1)动力拖拉机89台,其中375马力以上5台,180-210马力50台,180马力以下(1204)34台;(2)收获机68台,其中进口收获机17台,国产3518收获机7台,1076/1075收获机33台,割晒机8台,玉米扒棒机3台;(3)运输拖拉机81台,其中90马力拖拉机24台,80马力以上51台,70马力拖拉机6台;4)农具现有858台件:其中进口播种机25台,国产播种机75台,重轻耙125台,玉米灭茬机80台,秸秆搂草机10台,打包机4台。
现已投资4800万元建设大型服务中心两处,投资4000万元购置进口机械66台套。以农机中心为管理中心,作业半径范围30公里,可承担跨区作业120万亩。
根据目前农场的农业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特点,在数字化农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上,集成国内外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构建精准农业及数字化农业技术应用的软硬件平台和信息服务体系,应用遥感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建立地学空间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动态更新获取采集系统,引进开发适宜本地作物的精确施肥、平衡施肥、病虫草害诊治专家系统(ES);实现RS、GPS、GIS、ES技术与自动变量施肥机、自动变量喷药机和与收获机配套的作物产量实时计产系统等智能农机设备的集成应用,将产生明显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
3 赵光农场数字农业管理系统主要完成的功能
3.1 门户系统 门户系统是数字农业信息网的门户系统,提供日常信息的、系统入口的引导功能等功能。具体包括:农业概况:展示农场及农业的基本情况。基础信息:包括气象数据、土壤指标数据、生产资料、农机、种子数据、其他等农业生产相关数据。农业图库。技术推广。网络视频协同办公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领导决策桌面系统等等。
3.2 日常信息
3.3 系统功能入口 为数字化管理系统、数字化辅助决策系统和第三方应用系统提供连接服务,使得第三方系统可以方便快速的嵌入到整个数字管理系统中。
3.4 农业数字化管理系统:主要体现服务、管理、精准农业三大功能模块。
(1)服务系统:基于WebGIS的测土配方施肥辅助决策;基于WebGIS的病虫害防治辅助决策;基于WebGIS的高清影像与作物长势决策;基于WebGIS的气象信息服务系统。(2)管理系统:基于WebGIS的农场资源管理功能:农业、农机、气象、水利、林业、畜牧等资源进行汇总分析。(3)精准农业系统:①作物产量实时计产系统;②土壤养分检测与管理系统;③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④精量播种、变量施肥实施管理系统;⑤农田病虫害监测系统与变量施药作业系统的集成;⑥农机卫星导航自动驾驶系统、3G(无线)视频监控系统。
在农业机器上广泛应用卫星导航自动驾驶系统、提高机车作业精度达到亚米级。同时在机车上安装3G(无线)视频监控系统,当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在田间作业时,无线视频监控装置将农机作业图像通过无线数字传输设备送到管理指挥调度中心,农机管理人员可以在等离子大屏幕上监控作业机车当前作业实况,实时掌握机车当前作业的情况,如机车是否在行走作业、机车使用指标监测、农机具作业质
论文摘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对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农民收益,都具有关键性作用。但是,时至今日,我国农业发展银行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借鉴日本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成功经验,通过对比得出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的相关启示。
一、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基本情况
日本国土面积十分狭小,仅仅相当于我国的1/25,并且日本的山地和丘陵地区约占总面积的80%,多火山、地震,土壤贫瘠,资源比较匮乏。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雪上加霜,国内粮食严重不足,因此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尽快增加粮食产量,确保国内基本的粮食需求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1953年4月1日,由日本政府全额出资设立了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其经营目标是依据国家政策向经营农林渔业的个人和法人贷放期限长、利率低的资金,以促进日本农林渔业的发展。日本农林渔业公库设总店1个,支店22个,员工924人,资本金3116亿日元。2004年3月末(财政年度)贷款余额32669亿日元,贷款构成主要是农业贷款、林业贷款,其中农业贷款16869亿日元,占比51.6%。
(一)纵观日本农林渔业公库的发展史,其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5年到1960年的战后恢复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粮食极度短缺,日本陷入了极端的混乱中,国民处于饥饿的边缘。公库的政策目标是支持粮食增产,信贷基金主要投向农地改造、开拓耕地、改进灌溉设施,用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第二阶段为1960年到1975年的支援改善期。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商收入增长很快,农业与工商业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为缩小工农业收入差距和适应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畜牧业和果业比重的需要,日本1961年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并且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政策目标是要满足不断增加的果树、畜产、蔬菜等经营实施建设的需要。
第三阶段为1975年到1990年的生产过剩期。由于农业基本法的切实落实,大大促进了大米、畜产品和水果的生产,大米的产量开始出现过剩的倾向。因此,农业发展的重点转到了加工、流通领域。在水产业方面,农林公库又创设了支援水产品加工业的贷款资金项目。
第四阶段为1990年以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使日本的农产品市场形成了本国农产品直接与海外竞争的情形。因此,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能与海外农产品进行竞争的农业,成为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主要目标。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愿意从事农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周末农业”、“老人农业”现象日益成为阻碍日本农业发展的严重问题。为此,1994年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创设了“强化农业经营基础资金”,用于支持核心农户的发展。这种资金制度规定,只要经市、町、村认定是新一代的农业生产者,公库除提供设施资金贷款外,还可以同时向其贷放当地低利息的长期流动资金。
(二)公库资金的筹集与应用
长期以来,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的筹集主要来源于邮政储蓄和邮政简易保险。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主管部门——大藏省专门设立一个融资管理机构“邮政投资特别会计窗口”,把筹措的资金集中起来,再贷放到每个政策性金融机构。公库的贷款范围包括四个方面:农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60.3%;林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24.7%;渔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4.9%;加工和流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10.1%。贷款资金的特征是长期、低息,平均贷款年限为20年,最长可达55年,平均贷款利率为3.89%,其中1998年度为1.77%。在贷款期限内,贷款利率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但贷款户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申请减息,由此造成的利息损失,公库可获得“农林渔业振兴基金会”的补偿。
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概况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于1994年11月18日,总行设在北京。其分支机构按照开展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需要,并经银监会批准设置。截至2006年底,除总行及总行营业部外,设立省级分行30个;地(市)分行(含省级分行营业部)330个,地(市)分行营业部210个,县(市)支行1600个,县级办事处3个。目前暂未在西藏自治区设立分支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系统现有员工约5.9万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承担国家粮棉油储备和农副产品合同收购、农业开发等业务多种的政策性贷款、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及监督使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若干农业比重大的省、自治区设摆出机构(分行和办事处)和县级营业机构,资金来源除财政核拨资金外,主要面向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并使用农业政策性贷款企业的存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营资金来源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从2005年开始加大了市场化筹资的力度,目前暂未开展境外筹资业务。截至2006年12月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余额3870亿元,金融债券余额3131亿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营资金目前主要用于粮棉油收购等流动资金贷款。截至2006年12月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8844亿元,其中粮油贷款7454亿元,棉花贷款1173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1、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不足且来源较为单一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00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实拨资本金较少,仅为lo亿元,其余为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以贷款的形式划转的资产和财政退税转增的资本金。资金不足,然而其来源除资本金少和吸收少部分企业存款外,主要依赖于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资金来源与所承担的任务之间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较为狭窄
2、从1998年开始,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国务院决定将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等专项贷款业务从农业发展银行划出,其职能变成了单一的粮棉收购银行。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粮棉市场全面开放,农业发展银行在2003年、2004年粮棉油贷款分别为6809.77亿元和7104.26亿元,占当年农发行贷款总额的99%。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的单一导致其难以扩大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对其他涉农产业如农产品科技研发、农业基础设施等项目政策性资金支持。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经营困难重重
3、农发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的扶持,也离不开资金的回流。但是由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性、地方企业对资金的挤占挪用以及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落后等原因,农发行的贷款难以回收,信贷资金流失严重。再加上农发行办公费用的快速增长及机构规模的日益臃肿,高成本与低经营利润的矛盾使农发行的发展步履维艰。
三、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对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启示
对比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业务及其演变,我们可以得到以下重要启示。
(一)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特殊功能。日本这种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经验,进一步验证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和长期性。加入wto后,中国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强大国际竞争,要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发挥和完善农发的政策性银行功能,进一步加大农发行支农力度。
关键词:农业;节水; 技术分析
Modern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al section water shallow noted
Li Chengyao
( Liaoning Province Water Conservancy Bureau of Jinzhou City, Liaoning Jinzhou 121013 )
Abstract: Jinzhou city is serious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per capita water resources quantity 454m3, about the per capita share of water resources is a little more than half, less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amount per capita 1/5, is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the serious deficient water, the water resources supply and demand contradiction is very outstanding. Long—term since, the water—saving consciousness, extensive of the management that use water, water waste a phenomenon more serious. Farmland flood flooding phenomenon still exists, canal irrigation water loss is large, effective supply rate is low. So the research on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water—sav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becomes very important. Our city agriculture the problem of water shortage relies heavily on water saving to resolve, to strengthen our city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technology research,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establish and perfect for our city modern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technology system, will be the promo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saving agriculture in our city one of major strategy act. We mainly discuss the current Jinzhou water—sav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en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Water—saving Technique
1.农业节水技术基本情况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把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单方水的利用效率、水资源再生利用率作为研究重点和主要目标。在研究节水农业基础理论基础上,提升节水农业技术的高科技含量,建立适合我市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加快由传统的粗放农业向现代化的精准农业转型的进程。
1.1节水农业技术的应用可大致分布在四个基本环节中:
一是减少灌溉渠系(管道)输水过程中的水量蒸发与渗漏损失,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二是减少田间灌溉过程中的水分深层渗漏和地表流失,在改善灌水质量的同时减少单位灌溉面积的用水量;三是减少农田土壤的水分蒸发损失,有效地利用天然降水和灌溉水资源;四是提高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减少作物的水分奢侈性蒸腾消耗,获得较高的作物产量和用水效益。目前已经建立了以高标准的衬砌渠道和压力管道输水为主的完善的灌溉输水工程系统和采用了以喷(微)灌技术和改进的地面灌溉技术为主的先进的田间灌水技术,在一些地区已经得到了大力推广。
关键词:农民流动、社会意识、社会变迁、农村研究、中国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1长期以来,受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而形成的小农观念,是农村社会意识的主要表现形态。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品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的日益增加,农村的社会意识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农村社会意识的变化与农民流动之间又是否存在何种关系?这些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20个样本村实证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从农村文化意识、经济意识、政治意识等方面的变化状况入手,来初步解析农民流动与农村传统社会意识变化间的关系。
一、样本村的基本概况
本课题研究的20个村,皆系非随机抽样选取的样本。它们并不具有代表性、推论性,但具有一定的类型分析意义,即能对我国中部地区特别是江西农村几种不同经济社会状况村的农民流动与农业生产关系进行探索性研究。这20个村都在江西农村,因此这些村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江西农村目前的大概面貌和现实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