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生物学习计划范文

初中生物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物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生物学习计划

第1篇:初中生物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初中 生物课堂 不良学习行为

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我们过度地重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关注教师教学行为,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可以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它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成果。学生学习行为贯穿于课前、课堂和课后,课堂上的学习行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以初中生物课堂为例,对不良学习行为从定义、特征、原因及转化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有利于教师对课堂进行组织和管理,改进学生的学习策略及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 主要概念定义

学者们对学习行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包括:有的学者认为,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行为形式与方法,它是学习者的思想、情感、情绪、动机、能力及运作程序的具体行为表现,是学习者在特定情景下的学习活动的具体化和现实化;另外一种观点则将学习行为定义为,是学生为达到学习目标而做出的一系列的结果,它的产生与持续首先基于学生对学习目标的价值判断及对学习结果的估计,学生学习行为是指学生在获取和应用知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这种特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而存在差异。本文中的学习行为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和动作,是可以被观察的。学习行为有课堂上的和课堂外的,同时按照学生行为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其引起的后果,将其也可分为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不良学习行为,积极配合课堂教学的行为是良好的,而不能遵守课堂纪律,甚至破坏秩序的行为则是不良学习行为,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学生在初中生物课堂上的不良学习行为。

2 不良学习行为现象

课堂学习习惯和方法差。学生上课前不会主动预习课堂内容,上课铃声响后,没有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课堂上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有时被老师或者同学提醒,才会在书上记几个字,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主动思考,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不能和老师进行互动,消极接受知识;对于老师要求完成的课堂作业,敷衍了事,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参与度不高。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常常发呆、走神,精力不集中,睡觉或做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如听mp3、看其他书籍、玩手机等一些与课堂不相关的事情,不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或者生物实验,即使参加的话经常和其他成员聊一些与学习内容无关的话题。

课堂纪律差。部分学生缺乏责任意识,经常在课堂上打闹,故意干扰课堂纪律,严重时还发生与教师顶撞的现象。在生物实验课上,不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3 不良学习行为原因分析

3.1 学生个体因素

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他们只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愿望,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没有学习动力和学习目标,从而产生厌学;有的初中生会因为不喜欢生物老师,或者这个老师的对其的不当批评,从而产生不当学习行为;另外,因为学习成绩跟不上,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压力和责备,丧失学习的自信心,获得习得无助感,消极对待学习。

3.2 教师因素

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设计单一、呆板,只是单调地讲教材,不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的联系,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生物的乐趣。有的老师受职业倦怠的影响,工作热情不够,对学生冷淡,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学生,这种不和谐、不民主的师生关系,产生了对立与冲突,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 其他因素

在初中,中考的考试项目里没有生物,因此,在很多学生甚至老师眼里,生物是相对于数学语文等科目的副科,没必要花费太多时间。而且,有些学校在排课表的时候,经常将生物课排在下午,这样,学生上课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睡觉。

4 不良学习行为转化策略

4.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内驱力了,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和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及其发展前景等,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让学生不应该只是单纯为了应付教师检查或者考试而学习,而是注重学习过程,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从而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学习成绩的提高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热情,从而可以转化学生的学习态度。

4.2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新课程提出初中生物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即初中生物教学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自主的探究性活动。可以是关于一个问题的探究,也可以是关于一个现象的探究,通过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活动空间,学生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获得知识,促进自身发展,轻松愉快地学习。

4.3 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站,学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必须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家长应该与教师形成积极的互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彩霞.初中英语学习困难生课堂学习行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 陈华.不良学习行为的成因及转化策略.中学课程辅导,2011:107-108.

第2篇:初中生物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差异教学 个体差异性

所谓差异教学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立足学生本身的差异性,采取具有层次性的教学方式的活动。通过差异教学,可以兼顾学生的特点,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个性化人才。比起传统的“一刀切”式的教学方式,这种差异教学理念显然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因此,初中生物教师要尝试这种差异教学,提高生物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为了让差异教学理念更好地与生物教学活动融合,教师在实施差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了解学生的差异表现

实施差异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学生客观上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采取差异教学就是为了针对学生的这些差异制订更适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学习计划。因此,要想有效实施差异教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差异表现。一般来说,学生的差异表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学习行为上的差异。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年龄层次的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生长于不同的环境,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反映到学习活动中就会表现在学习行为的差异上。例如,从学习倾向上看,有的学生比较喜欢听觉学习,有些学生对于实际动手操作更加擅长等,从学习形式上看,有些学生比较喜欢合作学习,有些学生更愿意独立思考,等等。第二,学习兴趣上的差异。学习兴趣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这些方面的差异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三,思维能力方面的差异。在课堂上,对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我评价这样一个完整的思考环节,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表现。只有教师充分了解了学生诸多方面的差异表现,才能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

二、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主要以分组教学的方式进行实际操作,教师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学生分到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针对各个小组的实际情况再采取差异性的教学活动。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是差异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容易犯这样一个错误,那就是片面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分组的唯一标准。考试成绩仅仅代表的是学生对某一阶段对某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单纯地用一两次的考试分数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过于武断。例如,部分在考试上不占优势的学生却拥有卓越的操作能力,而有些每每在考试中都能取得不错成绩的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却表现得不很理想。如果片面地按照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组,就会让学生待在不适合发展的集体中,反而造成更大压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把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习惯、学习态度、听课反应等多方面的情况作为参考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待在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环境中。另外,教师要注意对学习小组进行动态的把握,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的组别进行及时调整,例如,一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有了明显进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调整到更高一个层次的学习小组中,让学生拥有继续成长的空间。

三、设计具有差异性的问题

在课堂上,提问环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设计难度不同、深浅各异的问题,让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的学生都能在提问环节获得思考和表现的机会。例如,讲到“植物的生殖与发育”时,笔者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具体梯度的由浅入深的问题组:(1)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含义是什么?在概念上,它们存在哪些区别?植物生殖的多样性具有什么意义?(2)植物成活率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植物的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具有什么意义?不同的生物群,其连续性的发展和进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一组问题注重的是对一些概念性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因此,这组问题针对的是所有学生,即使是学困生,通过努力也能够给出答案,而第二组问题在难度上显然要提高很多,它考查的主要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综合应用,因此,这一组问题主要针对那些知识扎实、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对这一组问题的思考,他们可以充分挖掘潜能,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通过这些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可以让各具差异性的学生都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四、设计具有差异性的课后作业

作业设计也是生物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差异教学理念中,作业的设计也要体现差异性。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注意设计一些基础性的作业练习,如教材每一课后面的课后练习题就比较适合这些学生,针对那些成绩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课后简单的练习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以课后练习为基础,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实践性较强的作业,让学生通过高层次的作业练习进一步提高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充分发展,有效发挥学生的天赋,弥补学生的不足,把学生培养成各行各业的人才,为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人才动力。差异性教学的理念是充分尊重学生本身的个体差异性,这种教学理念更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差异性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因此,这种差异性教学更加符合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是未来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初中生物教师要在生物教学中践行这种教学理念,更好地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实现生物学科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吕福娟.初中生物差异教学的策略与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第3篇:初中生物学习计划范文

一、特征浅析

1.学习欲望欠强烈

学习欲望的强烈与否直接反映出一个学生对待学习的主动与被动.凡主动者,往往对该门学科有兴趣,参与探讨的意识强、积极性高,始终乐在学习过程之中;而被动者,则兴趣不浓或全无,存在盲从心理、逆反心理,习惯于被教师牵着学、逼着学,视学习过程如度日如年.

2.思维速度跟不上

面对教师的提问,绝大部分优秀生举手积极、发言踊跃,更有甚者,没等教师提问结束,罔顾他人之感受而抢答;而后进生,其思维似乎始终没被“激活”,思考滞后、节奏慢拍,当教师点评和给出肯定答案时,不是装懂,就是“盲人看戏——跟着笑”.

3.理解能力比较弱

后进生不同于优秀生,他们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物理原理,只知道去死记硬背,很难理解其物理意义;面对较复杂的实验过程,常常充当“操作中的看客”、“讨论中的听众”,一课结束,茫然一片.

二、转化策略

1.摒弃偏见,让后进生觉得“我也行”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立足于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激发的是学生的共同参与意识和行为.对此,笔者经过探讨并尝试了下列做法:1.为后进生开启希望之门.如,在家长对孩子已经失望、甚至绝望的情况下,与家长谈心,同孩子交心,阐明“放弃百分之一的希望就等于零”的道理,对学生寄予高于其家长的期望值,希望之门就能开启.2.选择话题,引导学生.如,生活话题,天冷时,互搓双手,就感到暖和,是因为摩擦生热、做功产生内能的缘故;趣味话题,骑自行车时,双手脱把,车照样前行且不倒,是因为骑车人掌握了控制平衡的本领;爱国话题,如,没有当年“两弹一星”的横空出世,中华民族将很有可能被开除出球籍,也不可能圆今天的“飞天”之梦.可见,学好物理是多么的重要!

2.设计问题,让后进生觉得“我会行”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突出强调的是关注整个班集体,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了改变后进局面,激发后进生的学习欲望,实施中,笔者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关注过程、随机应变.现择计划之一的“设计问题”,阐述如下:(1)提供一看就懂的问题.师:你喝烫水时为什么要小心?生:烫水温度高.(2)准备一想就通的问题.师:人在炎日的夏天喝烫水为什么感到不爽口?学生除了重复“烫水温度高”的答案外,细想一番后,便知“烫水放出的热量多”.这时,笔者不放过传播生理卫生知识的机会,阐明夏天喝烫水不爽口但能解渴、益体的道理.(3)选择一点就会的问题.师:在雪地上开车,为什么会出危险?生A:滑;生B:刹车基本失去作用;生C:没了摩擦,难以控制……笔者趁机进行点拨:怎样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生甲:铲雪;生乙:别开车;生丙:小心点……见时机已成熟,笔者引进“摩擦”的概念,阐述“增加有益摩擦”的道理.4.设计一讲就明的问题.师:你分别被手指戳和被针头扎后,哪一种疼痛感更强?生:针头.师:好,这就是“压强”,它有大有小.随后,分析压强与压力及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学生一懂就乐,一乐便觉得自己会行.

3.激发兴趣,让后进生觉得“我能行”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动态课堂、活力课堂、魅力课堂的打造,把结果和过程看得同等重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笔者在该模式的引领下,把激发兴趣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大胆把后进生引进“迷宫”、推入“死海”,在教师的关爱和指导、学生的陪伴和帮助下,使之“觉醒”、“重生”,产生迷宫不“迷”、死海不“死”的欣慰.一年来,笔者时刻关注自己的帮扶对象,视其如子,逐步开辟了一条条有效途径:(1)寓概念于感觉之中.如凡对速度概念认识不清的学生,笔者组织他们到田径场进行赛跑,用快慢去感觉速度,认识到速度就是距离与时间的比值;对密度概念难以理解的学生,组织他们分别手持体积相同、质量不等或体积不同、质量相等的物体,感觉“沉重度”、看看谁“庞大”,得出密度可用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来表示.(2)累计突破,见证进步.对平时的作业、阶段性测评以及组内开展的小竞赛等物理题的正确率、失误率、错误率,及时进行统计,纵比自我、横比他人,测算出进步指数.(3)尝试挑战,增添勇气.如果进步指数增长明显,可重新确立更高的努力目标、寻找新的竞争对手,进行赶超.至此,在笔者的全部帮扶对象中,已有近半数的学生走出了困境.

4.搭建平台,让后进生觉得“我真行”

第4篇:初中生物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自主建构

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是时代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1]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有积极地自觉地建构知识,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学习者所获取知识的多少不取决于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多少,而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学习者的记忆中,而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2]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建构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将教学内容分步呈现给学生,并在教师有效指导下,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

1. 学生自主建构需要教师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论述教育实践时深刻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

2. 学生自主建构的内容应基于学生建构潜能之内 学生建构知识,源自于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必须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有机的联系,如果不能发生有机联系,就成为孤立的知识而被迫记住,这就脱离了自主建构。因此,教师在确立学生自主建构的内容之前,应当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和能力全面了解,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够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同时,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效率,设置的内容应当循序渐进,分步进行。如在学习初中生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时,可以分三部分让学生自主建构,即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什么是光合作用。

3. 学生自主建构需要创建有益的情境 情境是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意义建构的环境。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动机来源于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创设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法国思想家卢梭指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3.1 利用实验创设情境。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实验创设情境,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积极探究、自主建构。如在初中生物“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教师在上课的前一天,准备两个暖水瓶,一个装煮熟的种子,一个装萌发的种子。往瓶中各插一个温度计。上课时让学生观察两只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何不同。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相关知识。

3.2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生物学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着天然的优势。如学习初中生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时,教师提问:“同学们到森林或树木茂密的地方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这些地方的氧气多?”请阅读教材并讨论,看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吸收什么,释放什么。

3.3 利用问题创设情境。目前,国际科学教育领域有观点认为:创设学生认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情境,是符合建构主义认知过程和科学推理特征的教学策略。[3]教师紧扣教学目标和学习材料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引起学生疑惑、惊奇、诧异、思考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建构创设良好的情境。如在学习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时,可以设置问题串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物质是怎样进出细胞的呢,哪些物质可以自由进出细胞,哪些物质不能自由进出细胞,不能自由进出细胞的物质又通过什么方式进出细胞。进而布置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进一步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完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知识建构。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设置的问题既不要过于简单,这不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学习兴趣;也不要太难,太难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置问题的难易,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或者合作探究能够解决为准。

3.4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多媒体技术为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在学习初中生物“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可以利用白色污染,乱砍滥伐造成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废水污染河流等图片或视频,渲染气氛,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学生自主建构相关知识创造有益的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模型、挂图、名人轶事、科学家探究的故事、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等。

4. 学生自主建构需要充分的合作与交流 在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与合作,达到师帮生,生帮生的目的,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加深相关知识意义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建构主义者指出,每个学习者由于发展水平和个人的经验背景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方面的理解和深刻程度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理解的差异性,在学习者的共同体中恰好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可以通过交流、讨论与合作,被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享用,从而促使所有学习者的意义建构能力的提高。[4]

5. 学生自主建构需要教师的科学指导 教师的科学指导在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中不可或缺,是学生自主建构的保障。这种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学生的自主建构、合作、交流偏离主题或学习目标时,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使之回归主题;(2)由于遗忘或前面知识学习不好引起自主建构发生困难时,需要教师启发、提示,从而促进学生有效的意义建构;(3)一些知识的建构需要教师做铺垫,提供一定的方法,即在学生够不着时教师能够提供一定的支撑,帮助其够着。如在学生建构基因的分离定律时,需要教师事先交代遗传因子的存在方式、如何进入配子、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等。否则,学生的自主建构将无法进行。

6. 学生自主建构需要展示和评价以激发并保持其积极性 学生自主建构完成后需要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和他人了解其努力和取得的成绩。通过展示可以了解学生自主建构的程度,为后续学习计划和目标的制订提供依据;学生通过展示自主建构的成果,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其自主建构的信心,激发并保持其自主建构的兴趣。

学生展示完成后的评价将进一步激发和维持其自主建构的兴趣。在学习中,效果的好坏和成绩的优劣始终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这种渴望了解自己学习成果的心理趋向,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教育评价的正确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潜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等。[5]在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时应尽量使用积极评价(肯定、赞赏、激励等),尽可能不使用负面评价(否定、惩罚、打击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并保持学生自主建构的积极性,因为人们在得到赞赏、肯定、激励等正面评价后,其积极性会比较高,反之则比较低落。在使用积极评价时也不能一味的肯定、表扬,对于存在的认识错误、知识错误、建构误区也需要善意指出。但可以策略一些,如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可以先表扬其积极发言,再善意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对于回答不全面的学生,可以先肯定其正确部分,再指出其不完善弄得地方,使用“如果这样会更完善一些”。总之,只要善于观察,总能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并在积极评价中善加利用。

时代的进步,社会和教育的变革,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教师只有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创设情境,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科学地指导,做学生自主建构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合作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顺应时代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27日第2版

[2] 巨瑛梅等,当代国外教学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225

[3] 张仪成,科学教学中建构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6年第7期

[4] 巨瑛梅等,当代国外教学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226

第5篇:初中生物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却有赖于教师能否为学生创造进行独立学习的机会,能够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给予认可和肯定,也就是任课教师能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是一种相对的状态,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状态,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独立地获取知识,自主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生物课程的内容大多比较枯燥和无聊,学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营造一种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使学生有意愿去探索和学习,主动地去学习知识。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面向全体学生以及发展全体学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习者在主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让他们愿意主动去学习。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发掘学生的自身潜能自主学习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尊重个体特性,这样学生的自身潜力才能得以发挥。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建议

1让学生利用课本,自己制订学习目标,成为生物课堂主人

在平日的教学中,教者除了教育学生们热爱这些传授间接经验的课本外,更应该教会学生们如何使用课本,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课本每节内容都安排了“学习目标”,每节内容后面都设计“评价指南”,“学习目标”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每节内容以及知识重点;每天老师批改预习本,一方面检查学生学习目标的制订以及完成情况,一方面整理学生的疑难问题,并把疑难问题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进行讲授,这样就可以做到了“以学定教,有的放矢”。学生们在生物课堂上成为了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2转变观念,变教学为导学

要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就必须确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把培养学生的生物自学能力当作教学的一个专门的独立的任务来完成,当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来对待。因此,要破除急于求成,包办代替的做法,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树立相信学生的意识,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让学生自主决定学习的进程轨迹。

3解放学生,还学生学习主动权

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心理、生理、学习发展的需要,以取得教育的主动权。还要解放学生,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其从中解放出来。

4激发兴趣,促学生主动学

学习有了积极性,才能事倍功半。在日常教学中,笔者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采用语言激趣,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教学方法,做好导向作用,让学生探究潜能与欲望有所指向。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就可以顺即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5指导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教学中要加强学法引导,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学,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单位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中,要改变学习的被动状态,有意识地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6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创设施展才能的空间

生物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根据明确的目标导向,更要善于创设条件,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更多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中,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式教学。在开展小组合作时,笔者认真编设学习小组,将班级学生分成六大组,每组六个到八个人,按学习能力有机组合,指定组长负责本组学习讨论活动的开展,发挥“小能手”作用。

7感受成功喜悦,让学生乐于学习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为每个学生都提供成功的机会,力求使学生有所获。

8培养生物自学能力需要注意的方面

学生自学能力贵在坚持,要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决不能一步登天,切忌一暴十寒。要做到逐步引导,长期坚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进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第6篇:初中生物学习计划范文

1 微课的应用让教学实现三“实”

微课学习的最大特点在于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突破,打破原有的预习学案为主、课堂讲授为主、课后题目练习为主的单一学习形式。借助微课在课前、课堂、课后中的应用,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加师生互动,使教师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问题探究的推动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1.1 将微课置于课前,让教学准备更“充实”

课前,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贮备和新知识的交叉点制做简明扼要的微课。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视频,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如在学习免疫调节之前,笔者通过收集助阵红丝带活动、卡通呈现艾滋病的致病机理、传播途径等资料,制作“我所了解的艾滋病”的微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该微课介绍了HIV病毒的特点、艾滋病的致病机理,引发学生思考免疫细胞起作用的过程以及T细胞的死亡会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机理。同时,引发学生对红丝带活动的关注,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这种声像(卡通)结合的新方式将抽象的内容生动化,促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去预防传染病或者帮助他人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难,使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生物与生活和社会密不可分的关系,更好地关爱自身、关注健康。

教师可利用一些跟教学有关的人物传记、科学发现的过程以及生物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制作成微课,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他们的思想。例如:在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之前,先通过孟德尔一生的微视频资料来认识这位科学家,介绍其清贫的出身、修道士、学者以及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困难,让学生了解到孟德尔科学研究的事迹和突出贡献。通过孟德尔的事迹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轻视任何一门学科,具备勇于探索、孜孜不倦的实验精神。

教师也可利用探究实验的视觉冲击力和想象力制作成微课,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热情。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一探究实验中颜色反应的微课,提前让学生观看,思考颜色产生的原因,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上课的过程中能够带着问题听课,注意力更加集中,参与度更高,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1.2 将微课植入课堂,让教学资源更“丰实”

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导入、重点突破和知识体系构建等环节设计微视频,将视频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呈现微课,丰富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借助视频在课堂上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问、交流、对话、质疑等,使课堂呈现一种新的活力,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根据知识点设计新颖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作好铺垫。如在“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导入时,就可以通过观看里约奥运会的射击比赛,联系生活常识和初中生物知识,让学生思考控制运动员生命活动中心的位置。通过生活中的这些事件,让学生了解这些事件的发生机理,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对重难点的点拨,教师同样可以借助于微课。如在学习“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通过给出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制作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装片制作过程,总结归纳出制作的步骤及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又如,在《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第一节教学中得出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个结论时,用计算机三维动画模拟细胞内各个细胞器的分工与协作,加上旁白的语言,可以让抽象的内容更直观化。

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借助微课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内容的重点及规律。如在遗传信息的表达和传递内容教学中,将遗传信息的发现、遗传物质的结构、DNA的复制、蛋白质的合成放在这同一个主题中。在学生观看视频时,教师提供配套的课前学案,利用有效的问题确保微课的效果。学生在完成视频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在线检测。通过结合视频、小组讨论,经典习题视频讲解,最后由学生完成知识梳理,促进学生将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1.3 将微课延伸课后,让教学巩固更“扎实”

微课可用于课后作业、课后自主探究的活动课或课后自主复习中,帮助学生巩固重难点、易错点,扩展学习、迁移应用,引出后续学习内容。如在学习减数分裂时,要求学生回看有丝分裂,显然学生对细胞分裂中涉及的染色体变化产生了混淆。因此,教师在那些容易让学生感到气馁的地方提供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回顾,并通过习题反馈,在合适位置加入对应习题,使学生掌握得更为清晰。又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自然界最基础的代谢过程,也是学业水平和高考的必考内容,对于这部分的内容考查要求也比较高。为了加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认知,通过借用任春磊老师改编的《Superstar――致敬叶绿体》视频,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歌词中巩固学习。并通过录制视频讲解题目,当有学生再犯同样错误时,系统就会推送相关视频或文章为他们答疑。这样从而实现借助大数据,确定最适学习视频。

2 微课的反思,让未来走向三“化”

通过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借助微课有针对性地进行新知的学习或者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补漏,从而实现个性化菜单式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对如何改进也做了深入的思考,笔者希望通过反思,让微课的未来走向三“化”。

2.1 呈现方式需多样化

微课的表达方式可以多样化,除PPT视频、真人讲解演示外,卡通动画、电子白板等形式的加入会让微课更加生动有趣,知识要点的呈现更加简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其心理特点。此外,教师也可借鉴国外添加字幕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强调重难点。教师应当多尝试自主学习类、讨论类、探究学习类等有利于发挥学习者自主性的授课方式,真正改变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

2.2 内容组织需系统化

微课配套资源的建设不仅可以含有多种题型的相关练习,还有知识地图、学习任务、成绩统计、奖励制度、编辑个性化课程、自定学习计划等,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并给予师生及时的教学反馈。知识地图将零散的知识点人网络图的形式串起,为学生指明学习路径,并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同时明确指出知识点所需掌握的技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2.3 评价系统需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