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是科技成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校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研究所等,其科研成果在转化过程中有许多不同之处。我国的高等院校是科研成果的主要来源,却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并不处于有利地位,由于好的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转化,造成了人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同时,高校教职工的创新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不利于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的发展,因此,很必要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策进行研究[1][2][3]。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间试验商品化产业化)都存在着知识的流动,知识流动的速度和效率决定着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知识管理是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流动进行管理的有效工具[4],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对策:
一、加深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流动的认识
高校科技成果不是静止不动的科研报告、论文、样品和样机,而是动态的知识,这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也就转变成在既定制度、合理利益分配下,加速知识流动和知识共享创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按照转化过程中知识流动的运行规律进行管理,在管理理念上由传统的过程管理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管理转变,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管理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耦合。
首先,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工业与信息化部等国家科技成果管理部门要在宏观层面逐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管理的耦合。从国家的战略需求出发,打破部门界限,积极的推进科技成果、知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中开展知识管理,并且积极促进在重大工程项目中形成的知识以产业化的形式向全社会扩散。其次,在中观层次上,省市一级的科技成果管理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稳步推进本地区高校重点科技成果的知识管理,鼓励高校培养一批既懂科技成果管理又懂知识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本地区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应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提供指导。最后,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政府、所在行业建立的中介服务机构,拓展知识源,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综合运用知识识别、知识学习、知识共享,以及知识创新等知识管理技术,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的效益。
二、增强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作用
1.构建有利于高校知识共享与创新的组织文化
在科技成果转化组织中,组织文化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表现在激发创新思维、提高教职工的凝聚力,协调教职工的工作关系等方面。
高校的领导者必须明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一般的生产组织不同,在科技成果转化组织中,领导者不能仅仅把教职工视作实现目的的工具,而应该将其视为最宝贵的财富,要重视对人才实施知识管理。制度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将制度建设和以人为本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知识共享与创新。
教职工认同的组织文化是加快组织发展的动力之源。如果教职工都认同创新文化,就会增加知识共享与创新的行为;反过来,教职工知识共享与创新的行为也会促进组织创新文化的建设。领导者要密切关注教职工的教学、科研和生活,善于发现教职工的文化创造和创新,让教职工将教职工把个人利益和团队利益统一起来,将创新文化建设看成是自身修养的提高。以为教职工服务为中心,让教职工感觉到随着创新文化建设的进行,工作环境越来越宽松,同事越来越友善;工作也不再是一种负担,还能不断找到创新的新思路。组织文化建设和教职工共享与创新行为的互动会有效促进高校知识共享与创新的组织文化建设[5]。
2.重视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
知识学习是指科技成果受让方获取那些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但是本身又不掌握的知识的过程,知识学习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习型组织建设是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的有效手段。
(1) 鼓励教职工不断的学习和自我超越: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是辩证统一的,组织整体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就根植于个别教职工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之中,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要想不断的保持整个创新团队的活力,必须鼓励教职工不断的自我超越和学习。
(2) 建立良好的心智模式:良好的心智模式可以促进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反之则会对人们认识世界的行为起阻碍作用。因此应该鼓励教职工建立宽容、开放的心智模式。
(3) 建立共同愿景: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必须在充分分析和汇总各种情报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战略目标,为科技成果转化人员制定一个共同的创新目标和方向,这样才能将不同专业或同一专业不同特长的人才凝聚在一起,为了达成共同愿景而不懈努力。
(4)鼓励团队学习: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最基本的学习形式,也是最难实现的一种学习形式。不仅要在形式上重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团队学习,更要将其落到实处,切实采取有效的手段来保障团队学习的实施。此外应对团队学习进行规划,使每个人明确个人学习在整个团队中的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学习能力来促进团队学习。
(5)建立系统思考方式: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学习过程中,不能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陷入对局部的个别问题的探索,忽略了科技成果在整体上的经济可行性和功能可行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尤为不利。因此,科技成果转化人员必须学会系统的思考方式,明白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寻求一种经济、有效的方式将科技成果成功推向市场。
3.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和一般企业的激励机制有很大不同。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由于工作的创新性及结果的不可预见性,采取灵活、多变的激励方式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
(1) 现金激励:是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学习与共享中最常用的激励手段,也是最容易采用的一种激励手段。当前在很多高校中,现金激励一般包括四个部分: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以及其他奖励。本文认为要适当的采用现金激励,在使用现金激励时,坚持现金激励的采用不以降低教职工的基本收入为代价,在保证教职工基本收入的基础上,本着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重点激励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并且创新成果突出的教职工和团队。
(2) 产权、股权、期权激励: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体系中除了传统的方法外,还可以采取股权、期权等全方位的激励机制,为不同偏好,不同贡献的教职工提供不同的激励。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骨干知识创新人员,可以拿出一部分股权奖励给他们,使骨干知识创新人员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对于那些成功实现重大突破性知识创新的人员可以给予一定的股份期权的奖励,即在科技成果成功实现转化后,这些教职工可以以优惠的价格购买一定份额的股份或直接得到股份奖励。这种奖励既可以促使这些教职工积极将自己的知识创新实现在产品上,同时可以激励更多的教职工积极参与到知识创新中去。
(3)精神激励: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认为,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当一个人的工作得到全社会的认可时,所激发出来的工作热忱是任何物质奖励所无法达到的。让那些拥有强烈事业心的教职工来承担更多责任,他们会以自己的事业心为驱动力来圆满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共享与创新,以得到事业心的最大实现。
三、提高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的消化和吸附能力
企业必须有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消化和吸收高校科技成果。高校由于自身所处的环境及科研的特点,有时科研成果难免会带有一定的普适性,不太切合企业实际情况,或难以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要,这时就要求企业发挥自主创新能力,把企业的现实情况跟高校提供的科技成果进行结合,对其进行二次改造,以便更好地将科技成果在生产领域转化为企业所需的产品。
高校科技成果只有物化为产业技术装备才能真正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整合与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通过特定的工具和手段来实施。产业技术装备及其管理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有关该项科技成果的知识积累。只有那些能够在产业技术装备中不断引进最新科技成果的企业,才能更好的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因此,必须提高产业技术装备及其管理水平,以破除在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产业化阶段的工艺、技术装备知识的约束。
四、统筹规划各转化组织,构建网络化组织
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需要不断的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网络化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体系,可以显著的增强体系对知识资源的控制力。可以从战略联盟和虚拟组织的角度来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网络化组织。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战略联盟是对知识创新的一种制度安排,通过战略联盟这种制度安排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参与者(包括科技成果研发主体、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主体以及中介组织等)之间建立良好的知识信息联系。此外战略联盟这种制度安排可以防止科技成果转化参与者之间知识流动的中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识别与深度开发知识学习与共享知识整合与创新的知识循环。虚拟组织是一种临时性的网络结构,具有动态,协作性和共享性的特点,既能够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内的知识整合,还可以明显的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体系的运行成本。
战略联盟和虚拟组织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网络化方面各有优点。战略联盟的优点在于它的制度安排,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各主体之间的密切合作。虚拟组织的优点在于它的灵活性,可以将那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所必需控制成本又太高的知识,以虚拟组织的方式获得知识的使用权。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因时制宜的选用适当的方式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的网络化。
五、加强中介服务和信息化平台建设
5.1 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建设
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的技术咨询服务可以大幅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但是科技水平不高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咨询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严格技术咨询机构资格审查制度,将提供技术服务和其他配套服务的机构分开,提高我国技术服务机构的专业性。此外还需加强技术咨询机构的人才建设,提高咨询机构自身的技术水平。
在我国,高校是国有单位,严格的行政管理和工作制度使得有些人的智慧不能有效的发挥。政府应该鼓励高校依靠自身的智力资源优势,单独成立或相互联合建立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咨询服务机构。
5.2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交流,现代社会中,知识传播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和现代化,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平台就是目前理想的知识传播工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平台是一个为科技成果转化转让方、科技成果受让方以及参与者提供信息的服务平台。高等学校的科技成果门类繁多,从基础性研究到应用性研究,信息量大,同时还要兼顾技术秘密,这就要求在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平台中要注重知识的识别和知识源的搜索,从而提高知识供求双方的交流效率。
六、结论
我国的高等院校是科研成果的主要来源,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间试验商品化产业化)都存在着知识的流动,知识流动的速度和效率决定着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提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有助于更有效地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知识管理,建立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的对策主要包括:加深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流动的认识;增强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作用;提高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消化和吸附能力;统筹规划和构建网络化组织;以及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介和信息化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俞芬飞. 发展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管理研究, 2007(12):143-145
[2]周玉玲.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及对策. 江苏高教,2007(2):137-138
[3]李澎,吕杰,王世富. 浅谈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科技与管理,2008(1):101-103
[关键词] 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机制
[中图分类号] F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2-64-3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Guangxi
Dong Tingmei
(Guangxi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ning Guangxi 530022)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in Guangxi since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oints ou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oblems of Guangxi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and researches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speed up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Guangxi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mechanism
“十二五”以来,广西紧扣创新发展新要求,推动落实和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构建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释放财政资金投入产生科技成果的巨大潜力,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 广西科技成果转化基本情况
1.1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效提升
一是科技成果登记及应用水平有效提高。“十二五”期间,广西科技成果登记数量大幅度增加,共登记科技成果3 874项,投入实际应用的成果3 332项,占86%。仅2013-2015年登记的应用技术成果共新增利润1 805.25亿元,新增税金133.02亿元,出口创汇20.47亿美元,节约成本68.93亿元。二是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增强。“十二五”期间,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中,由企业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的项目有2 470项,占41.73%;支持科技计划经费为8.97亿元,占全部科技计划经费的42.21%。柳州高新区内企业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为主攻产业,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二期的顺利投产,东风柳汽乘用车基地二期、商用车一期项目的落地,实现了“BS3底盘自主正向开发设计”“CN100MCE整车轻量化开发”“东风柳汽B+系列发动机关键技术”等一批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研发成果的转化落地,全国百万整车制造先进基地布局顺利完成。三是高校科研院所促进成果转化实力增强。“十二五”期间,广西高校承担了企业委托的科技研发和技术咨询项目经费超10亿元,有442项科技成果实现了转化,比“十一五”的147项增长200.7%[1]。
1.2 技术交易稳步增长
充分利用广西科技活动周、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中国―东盟博览会先进技术展等区内外科技展会活动平台,专题组织科技成果对接专场活动。“十二五”期间,开展大型对接活动40余场次,累计组织企事业单位11 580家参加对接,展示推介科技成果和产品21 000多项,促成项目签约1 085项,实现技术成果和产品交易326.82亿元。2016年上半年,全区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282项,比2015年同期增长147%;登记输出的技术交易额1.83亿元,比2015年同期增长102%。广西本地吸纳全国(含广西)技术767项;登记技术交易额15.04亿元,比2015年同期增长65.0%。
1.3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持续完善
一是广西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6年9月,全区共有自治区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6家(其中含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8家),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102家,技术合同登记点15个,专利机构总数达到39家。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协作网络成员单位也达到1 188家,其中东盟国家成员单位393家。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16年,全区共有163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和35个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建设了3个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13个自治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了1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设立88个综合试验站,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1.4 科技成果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2015年以来,广西出台了多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组织制定并出台了《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暂行规定》《广西科技成果转化大行动实施方案(2015-2020年)》《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方案》《广西工业创新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全区技术市场发展实施方案》《广西科技成果登实施细则(修订版)》《广西科技成果转化大行动任务安排指标》《广西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标准》等一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并将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列入对各地市的绩效考核指标,进一步完善了政策环境[2]。
1.5 科技成果转化经费投入大幅增加
一是设立科技成果转化补助专项,2012-2015年,科技厅设立专项,安排科技资金2亿多元,支持了700多项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重点支持冶金、机械、电子信息等“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且根据各地产业规划布局进行针对性立项资助,如支持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高重频激光用RTP电光晶体水热法生长”成果转化,帮助地方建立支柱产业技术创新转化高地。二是2015年、2016年共安排转制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资金5 015万元。在专项的引导支持下,23家转制院所取得长足发展,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建设了22家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一批“名牌产品”“品牌产品”投放市场。2013-2015年,转制院所成果产业化项目累计完成总产值12.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1.2亿元,累计开发新产品112个(其中已投放市场94个),获得科研成果75项。三是引导市财政大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其中,柳州市本级财政每年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经费15%以上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农业发展经费20%以上用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南宁市2015年开始每年安排科技合作专项经费1 000万元,支持科技合作以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织开展高校院所专家服务县区科技大行动。
2 广西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分析
尽管广西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了诸多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广西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形势依旧严峻,亟待解决。影响广西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与经济衔接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激励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事业单位落实《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暂行规定》困难,一是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后,实行单位工资总额管控制度,造成成果转化收益的绩效工资顶到工资总额天花板,无法发放的实际情况;二是科研团队的奖励需要先有预算才能支出,造成成果转化收益次年才能奖励给科技人员的情况普遍存在,这极大地挫伤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3]。
2.2 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技术市场活跃程度不够高
2015年,全国技术市场共完成技术交易30.7万项,合同金额9 835.73亿元,广西通过全国技术市场完成技术交易3 394项,合同金额58.48亿元,分别只占全国总项数和总金额的1.1%和0.6%。无论是技术交易的项数,还是技术交易的金额,我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都还存在较大差距。
2.3 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数量偏少,技术转移队伍有待进一步壮大
目前,我区仅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8家,自治区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6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数量偏少,这与我区持续和深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相适应。
3 加快推动广西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3.1 多措并举,激励做大科技成果总量
实施财政科技投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制度,发挥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激励引导政策,强化对加强专利保护,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建立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加大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支持,多措并举,做大科技成果总量;加强对广西科技成果转化大行动的组织实施,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引导政策,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调动单位和个人积极性,促进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贯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4]。
3.2 加大投入,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制定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
3.2.1 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在广西将设立的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引导基金及风险资金,引导社会资本设立创投资金,支持成果转化平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3.2.2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财税支持政策。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政策,建立和完善促进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财税支持政策措施,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出台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开展执法检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强度,使企业逐步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3.2.3 制定和出台企业购买技术成果补助办法。对购买科技成果并在广西转化落地的企业,实行普惠性奖励性后补助政策,促进企业转化应用科技成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2.4 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及国有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全部留归单位所有的政策,调动单位的积极性。
3.3 疏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建立健全覆盖全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尽快开发建成统一的科技成果信息库及技术需求信息库,加快网上技术市场的建设和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建设,科技成果包和企业技术需求信息,促进技术供需对接。建立社会化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加强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一批综合性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和基地,组织开展国内外的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交流与合作,组织开展网上、网下的科技成果对接活动,立体推进技术交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4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保障科技人员的权益
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激励引导政策,坚持搭建平台聚人才,多措并举育人才,优化环境留人才,不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对科技成果转化权益的保护,调动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采取执法检查,出台政策保护措施,建立起保护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对研发团队及成果转化人员的奖励比例,奖励支出不受单位当年工资总额限制,落实担任事业单位领导的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提高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加大对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市场交易机构的支持力度,建立一支懂市场、懂技术、善协调、会经营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队伍,培育技术经纪人队伍。
参考文献:
[1] 刘海波,肖尤丹,靳宗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3(8):26-33.
[2] 胡振亚.论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主体、转化模式和激励机制[J].求索,2012(12):173―175.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概述
1.1 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含义
科技成果是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二条:本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动。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则是建立在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上,通过转化中高校内外各要素的系统分析,内外联动,充分发挥各要素的活力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形成完整系统,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由此得出,在目标上,以提高生产力水平为根本目的。从方式上,是通过对高校的科技成果的进行产业化的开发、应用的方式协调各要素的关系。从主体上,包括作为主体研发单位的高校、产业化生产单位以及技术中介等单位之间的相互配合。从产生的土壤中,包括国家政策支持、高校科研人员的意识、热情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的整体氛围。
1.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的影响因素
1.2.1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条件。在没有法律法规的条件下,科技成果转化的形成、归属等因缺乏相应的规定,容易陷入混乱状态。良好的政策法规是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直接原因。
1.2.2 人力因素
人力因素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的主体要件。而高校中的科研人员对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将直接影响整体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除此之外,技术经纪人、产业投资人等人力因素的转化意识、业务能力以及思想意识等方面,都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3 市场条件
市场的需要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也就是说转化的科技成果必须具备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高校科技成果的市场适用性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动力条件。
1.2.4 其他因素
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其他因素还有包括资金、管理、评估、利益分配等,这些因素贯穿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始终。
1.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
激励机制,对促进高校科研人员创造性的激发、创造良好的研发环境、进而发展生产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体氛围,激发市场活力。反之,将会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成果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难以形成真正的生产力,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激励机制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中的最有活力一部分,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协同作用,将最大程度的促进高校进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
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的困扰
2.1 高校成果转化完成人积极性
高校成果转化主体推动成果转化中缺乏相应的积极性。转化前的资金缺乏、转化时对失败的宽容度以及转化后的利益分配问题均存在难以调动完成人的转化积极性,使整体转化效率低下,缺乏创造性活力。
2.2 法律、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
尽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已经进行了修改。但是在相关条文方面丞待完善。法律规定过于概括化,需要后续配套法律的修改以及完善。
2.3 监督体系不健全
监督机制,是包括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的保护、转化后利益的维护等方面在内的体系的完善。特别是存在相关高校完成人将知识产权的擅自转让,未建立知识产权意识而造成高校的知识产权的利益流失。
3 实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
3.1 激励机制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第三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有利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这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也是实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促进作为科研主体的高校进行成果转化的主要目的。
3.2 实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的政策瓶颈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方面并没有具体实际立法的政策瓶颈。这里所说的政策瓶颈,主要有:一是宽容失败的体系尚未完善。宽容失败,是就相关研究人员研究失败后所应承担的后果的规定。由于高校老师并没有相应的资金条件来负担科研失败所造成的后果,而当前法律法规中的政策仅就鼓励转化、利益分配方面做了具体规定,造成宽容失败这方面规定的缺失;二是很大程度上的激励科技成果开发者,在高校中必然导致收入差距,那么对于未从事科研成果发明专注于教学研究方面的人员的心态不平衡,将不利于整体高校教育的发展。
4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的完善建议
4.1 完善宽容失败体系
建立宽容失败的体制,将其纳入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内容中去。宽容失败体系,是将研发责任与研发投资结果分离,在进行科技成果的研发开始到研发结果出现之前,就确定好投资方、研发方以及中介方的三方责任的界定。对研发方而言,一方面,研发方对科研项目未尽到相应责任时应承担失责风险;另一方面,在尽到相应科研责任但未研发成功时的减轻或免责。就中介方,应当对于介绍不当时的失责是由承担责任。而投资方主要承担风险责任。在立法方面对此有基本的责任划分的相关规定,是以权利义务对等的法理学为依据。以此保证宽容失败的体制建立,能更好的促进研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4.2 多角度建立高校评价体系
就高校科研人员而言,由科研成果所引出的一系列后果中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高校的教师评优体系过于单一。对此,人们认为不能仅仅就科研工作建立其等级评优资质,还应该从多种评价角度,建立并完善评价体系。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评价体系多元化。科研成果以及教学成果均成为教师评优评级的重要标准;二是高校中的科研实验室等项目结果的评价中,对教师的贡献方面不仅仅从项目申报书上,还应当征求学生等相关人员意见,保证成果贡献者得到应有份额。这是为了更好的完善高校的教育体系,以更好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杨京京,刘明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8.
[2]冯振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6.
关键词: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科技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7-0217-01
1 前言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研实力和生产力的重要方式。科研院所是科技成果的主要产出基地,对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评价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对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没有形成有权威性的评价体系。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增强国家以及科研院所的持续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促进创新科技发展。
2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
2.1 科研立项与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生产应用联系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的配套支持不够
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一般具有较高的技术指标和较强的先进性,但成熟性和实用性则是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薄弱之处,片面的追求成果学术水平和获奖级别,许多科研人员重视、出版专著而忽略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成果轻推广的思想指导下,部分科研选题脱离生产实际,缺乏推广应用的基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结合不够紧密,成果中试孵化基地不多,配套资金不到位,原因是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一般都只有研制费,较少或没有中试费和推广费[1]。凡是科技应用项目都需要经过中试才能进入实际应用,即使实验室成果很优秀,不经过中试检验也难以直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中试和生产示范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中介环节。实验专用设备和模具、材料、检测以及生产规模扩大后产生的复杂生产技术难题,所有这些难题只有通过中试才能得到圆满解决。而目前许多科研院所均缺乏可供中试的基地和资金,既无法将实验室成果进行中试,也无力承担中试所带来的风险。因此中试问题成了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瓶颈。
2.2 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未充分激发
尽管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是媒体宣传和大家关注的热点,但科研院所相关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不够,原因是无指标考核压力,科研院所的考核指标目前不涉及成果转化考核,缺乏动力。科研成果立项、研究阶段大费苦心,获奖后成果就被束之高阁的现象屡见不鲜。
2.3 科研院所缺乏高水平复合型的成果转化人才且激励机制不完善
我国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大多还是事业单位运作,效率普遍较低,原因在于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要求的是复合型人才,既要具备专业知识,又要具备知识产权、商务、金融、法律等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方面人才培养周期长,且人才培养未市场化。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人员明文规定有激励,但是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人员却鲜有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本身是创新活动,需要专业化的服务,然而现实是对他们的重视和激励不够[2]。
3 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联系,调动科研院所和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
为了解决科研院所选题脱离实际和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太长的问题,应制订政策鼓励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和合作企业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相互交叉任职,建立长期伙伴关系,相互支持、互通信息、共同发展。科研院所在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切实把好科研项目选题的第一关。有效利用企业资源完成中试环节,达到快速推广融入市场的效果[3]。
3.2 加大对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需要专业化的技术中介服务,但目前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大都是机关职能管理部门,缺乏专业化的运营和管理。懂技术、懂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应鼓励和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走专业化发展的方向,提高对早期技术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评估水平,引导培育专业化市场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打造技术转移服务集群。
3.3 加大政策的协调性,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协调转化行为
成果转化链条长,在转化过程中涉及环节多,关系复杂,在实施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各种矛盾。为保证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顺利实施,不同部门之间及政策规定之间缺乏协同和衔接都会阻碍成果的转移转化。建议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信息化平台,使科研院所、科委、工商、税务实现信息共享,简化操作流程。
4 结语
科技成果转化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今天,意义重大。同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成果、新业态层出不穷,科技成果的时效性也越来越弱。这就要求广大的科技工作者不断增加科技转化的意识,明确科技成果的应用方向,不断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查敏,钱旭潮,王龙.基于转化主体与方式的科技成果D化评估[J].企业经济,2013(6):174-177.
从集团层面完善下属各子公司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大型集团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科技项目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科技成果是由科研人员通过科技项目实施而产生的,且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通过市场的考验,才能称为有效的科技成果。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共同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应用科技项目的鼓励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机制两方面进行考虑。1.完善科技项目鼓励机制。科技项目是为研发企业创新型产品、设备、工艺或服务而开展的一次性科研活动。组织实施科技项目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快速、核心手段之一,其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发挥与其它技术创新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大型央企集团在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立项积极性不够、项目成果不明显、项目实施效率较低等影响科技项目效果的不良因素。通过完善央企科技项目鼓励机制,提升央企内部或与外部合作科技项目开展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是提升央企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科技项目鼓励机制可以通过在央企集团层面建立有效的科技项目管理制度角度切入,如《科技项目申请流程》、《科技项目立项管理制度》、《科技项目节点进度管控办法》、《科技项目验收管理制度》、《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办法》等。通过建立涵盖科技项目各个环节的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科技项目鼓励机制,加快科技项目实施进度,提升科技项目研发效率,以推动央企技术创新。2.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政策。科技成果转化即将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经过生产、销售环节投放市场,为企业盈利,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目的。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是企业占据市场份额大小的关键影响因素。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政策是完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重要组成。提升大型央企集团的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可以通过在集团层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按照科技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多少和科研能力效应大小给予不同级别的奖励,用以鼓励在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子公司和个人。
二、依托高校与科研院所培育协同创新机制
科研院所作为国有的科研机构,主要从事企业不愿或无力开展的研发工作,例如,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科学研究工作,某些高新技术、市场竞争前技术和高难度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工作。其主要为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行业公共科技产品和共性关键技术,为实现国家目标而服务。研究性高校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一些前沿技术的应用研究,其科研工作多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是基础研究、前沿技术探索的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基地。依托研究性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央企的协同创新机制,解决一些前沿性的开发工作耗费人力、物力成本,研究难度大的问题。是高难度和高成本技术创新工作的有效模式。
1.成立协同创新研究院。协同创新研究院是充分发挥研究性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央企技术创新工作中重要作用的创新性方法。通过搭建实体化的产学研服务交流平台,在协同创新研究院内汇集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技术和人才资源,对接央企优势产品和优惠政策,采取有组织的科研模式,以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协同创新研究院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目的,通过服务沟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帮助各方进行突破式发展。并从企业、产业和市场需求出发,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推动央企技术升级。通过协同创新研究院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协调发展。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协同研究院框架下与央企各子公司展开技术研究,央企各子公司在协同研究院框架下展开技术应用研究,并负责技术创新成果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方面的工作。通过多种分工与合作模式,最终将协同创新研究院打造成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国际合作、聚集高端人才的国际一流成果转化平台。
2.利用信息手段搭建协同创新服务平台。除了成立协同创新研究院之外,央企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还可以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搭建能够协同创新的网络化创新服务平台。例如,通过微信手段搭建即时沟通和交流平台,通过物联网搭建技术、成果、人才即时共享平台等。创新服务平台可以共享央企的技术难题、行业前沿技术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最新研究成果,形成一种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良好沟通途径,实现高校和科研院所核心技术的创新优势与央企成果转化的创新优势良好结合。
三、形成科技项目管理的有效机制
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都不具备完善的、合理的项目管理机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存在资源浪费、研制周期过长、产品推出速度过慢等各种问题,在大型央企集团公司内部,通过建立完善的科技项目管理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各子公司的优势资源,实现集团内部的资源利用最大化,降低产品的开发成本,加快新产品的推出速度,是央企科技管理创新的一种有效模式。
1.建立科技项目过程管理的完整体系。目前,国内外学者认可的项目管理体系包含九大部分:项目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而大部分央企的科技项目管理都没有涵盖项目管理的完整体系,一般只着重于项目成本管理和时间管理,但对成本和时间的管理也并非按照科学的项目管理方式开展,只是简单的将科技项目分为开题立项、阶段审查以及评审验收等几部分内容,对项目管理是松散的。在开题立项阶段,只要符合科技项目立项条件并通过专家论证,便可以编入科技项目实施计划。但有些科技项目仅仅只关注了市场技术难题和新产品开发,而没有为央企未来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和储备行业领先技术,在短期内能够保持某类技术或产品在行业的生存和发展,长远来看,由于不能拥有独有的先进技术,在以后的竞争中会永远处于行业追随者的地位。在阶段审查过程中,科技管理部门主要跟踪检查项目的进度以及在财务方面的保障情况,实际的检查力度不足,没有完全达到科技项目跟踪与管控的目的,效果欠佳。评审验收阶段,科技管理部门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对项目研究成果及验收材料内容进行审查,主要评价成果是否按立项合同书指标完成,并没有对科技成果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进行有效评价。松散和单一的科技项目管理模式不利于充分利用央企内部有效资源,建立涵盖九大内容的完整科技项目管理体系,将九大内容贯穿于项目的立项、阶段评审与验收的各个阶段对于提高科技项目管理的效用,提升央企的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建立科技项目应用评价与奖励机制。建立科技项目应用评价与奖励机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科技项目成果的延续性,使科技项目研发过程形成的核心技术、人才队伍、知识产权成果等为企业发展产生持续性效应。科技项目应用评价应在项目完成的半年或应用一年后进行,通过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科技项目研究成果的技术含量、效益大小、先进性、竞争力提升水平、知识产权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不同等级的奖项,并对科研团队给予名誉和物质的奖励,并对好的研究项目进行经验总结和组织交流,促进科技项目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四、建立科技成果的有效评估体系
科技成果评估过程是对科技成果产生前和产生后各项活动的进行深入、客观分析研究的过程。科技成果评估过程的有效性是央企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定心丸”,而科技成果评估过程有效性的保障条件建立科技成果的有效评估体系。央企通过不断推出新产品来占领市场,经营的核心目标是利益最大化,而在央企下属的各子公司内部,并不是所有的科技成果都具有市场价值,无价值的科技成果不仅浪费了资金成本,还降低了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如果建立对科技成果的有效评估体系,也是央企科技管理创新应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1.市场评估指标。新产品、新设备或新工艺等只有进入到生产活动,批量投入市场,才能产生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科技成果评估的核心指标是科技成果的市场推广前景,且市场推广前景指标应作为科技成果指标评价体系中可量化的、占比重最大的一项指标。市场推广前景的量化评价标准可包含新产品、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年产值、销售额、利税额等,这些实际的可量化指标可以非常准确的体现科技成果的推广前景,央企在科技管理过程中,可以清晰的评价下属子公司某项科技成果所产生的价值。
2.R&D能力提升评估指标。科技成果所产生的价值不仅包含立竿见影的市场效益,其产生过程中所带来的研发(R&D)能力提升也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价值,R&D能力是央企技术创新、快速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对央企未来长远发展所带来的是其他影响因素无法比拟的影响,是央企保持长久活力和拥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关键。央企下属子公司R&D能力的评价标准与通常R&D能力所包含内容类似,一般为科研人员学历构成、科研人员职称结构和专利拥有数等指标。通过R&D能力提升力度评估实现对科技成果的有效评估活动,主要包括评价该项科技成果产生之后所能够培育出的科研人员构成,所能够提升高水平科研人员的数量以及所产生的知识产权数量。
五、搭建成果转化快速通道
经过合理的科研项目管理和科技成果评估,可以确定各子公司内部可快速投放市场的科技成果,在对于大部分的子公司来说,由于传统机制的流程复杂,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产业化市场推广的速度较慢,通过科技管理模式创新,在集团层面形成具体的保障制度,搭建成果转化的快速通道,是央企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1.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制度。在集团制度层面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是央企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畅顺通道的基础条件。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的构建涉及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企业多个环节,在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需涵盖所有与成果转化相关环节,科技成果首先经过严格的试验检测和小批量装机验证,才能大批量投放市场,在生产制度建设上,对于科技成果中新产品的生产构建合理的样机试制制度,对于小批量装机构建合理的产品小批量试装制度,等,都是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重要组成。为了保证科技成果投入生产活动之后,能够得到有效产品改进和市场扩张,此时,能够直接获取客户产品体验的售后服务环节对于产品的评价就显得非常关键,通过有效制度将售后服务环节获得的有效信息迅速采集,才能促使科技成果有效改进和快速进入下一轮新的科技研发,产生新的科技成果。
2.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建设保障制度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条件,有效的激励机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科技研发基金是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的一种良好方式,其可以用于资助或奖励央企内部从事新产品、新设备或新工艺研发的科研工作人员,按照不同的科研成果类别,分别确定资助的形式和资助金额。同时,为了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在生产、销售和服务环节的畅通无阻,也可以将科技研发基金这种良好“剂”添加到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这种科技研发基金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起到了很好的“锦上添花”作用。从科研氛围上拓宽了科研工作发展的道路,也从客观上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
六、结语
关键词:科技管理;科技成果;产业化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速度比较慢、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难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高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
1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管理目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登记工作,掌握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创新科技奖励管理制度。科技奖励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管理中科技奖励工作应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创新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试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它生动载录和说明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活动信息和科学事业发展进步历程信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科技档案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期基础,是科研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科研工作开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科研成果的登记、存档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成果登记的档案制度,督促所有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成果登记工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使用成果登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充分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认知度。
其次,加强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简单查找利用单一的文字资料,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形式多样化。因此,进一步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信息,是服务好科技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局限于就档案工作而做档案工作,应随时关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有关工作,全方位了解一个科技研究的全过程,以及该课题在实施发展过程中需借鉴的文献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利用。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发展的动态信息,从而使科技档案工作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
最后,重视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地位在于采集、整理、分析、研究客观、真实的数据,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依据。因此,科技管理应加强科技统计工作,不仅为科技决策者提供数据服务,而且参与科技政策研究,为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对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3创新科技项目管理,促进科技成果开发
项目管理最初是从开发和生产大型、高费用、进度要求严的复杂系统的需要中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企业开始注重项目管理,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科技开发活动的管理中。在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主要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监控评价体系。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应具备健全的科技项目评估与遴选功能。要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提供咨询建议的作用。同时组建产业布局规划组、宏观政策研究组及盟市、部门、企业的科技管理网络系统,对实施项目进行连续、精确地定量分析,为立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在项目审定、专项资金计划下达之前,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特别是重点项目,要了解查看拟扶持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情况、技术开发能力、资金筹措情况、项目实施配套条件和生产经营状况等。把调研拟扶持项目工作作为项目专项资金审批安排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扶持工作的主动性,使专项资金真正能够用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湖南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问题;对策与建议
湖南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建设,是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市场化运作的创新服务体系。立足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实际需要,建立合作多元、服务专业、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新媒体全覆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络,促进湖南省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成果资源共享,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科技成果方面的实际问题。平台的建立有利于激发湖南科技条件资源活力,提高了湖南省科技成果推广的效率和效益;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有利于促进湖南省技术转移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进一步的推动了湖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一、平台目标
平台遵循“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整合科技资源,创新科技服务运营模式,以实现“线上网站+线下服务+宣传推广”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目标。
二、平台建设内容
主要建设以“网、站、窗”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
(一)网――建立成果转化服务网,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成果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库系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站。内容包括: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站、政府信息、成果展示、成果交易信息、科技对接活动信息。建设科技成果/科技项目数据库、技术需求数据库、企业信息数据库、服务机构/专家顾问数据库。
1.成果信息采集系统。理顺信息资源渠道,建立科技成果信息采集系统。依托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成果,实施“科技成果信息员”计划,建立全国、全省、地市三级科技成果信息采集渠道,以采集科技成果、技术需求、行业专家、企业信息为主,通过研发“移动化、分布式、智能化”的信息采集软件,建立覆盖全国的科技成果相关信息的综合采集。
2.数据库建设。全面整合各类资源,建设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库。在各地市科技成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整合我省科技成果数据资源。依托各类信息采集渠道,在数据汇集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的筛选整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信息资源库。为改变以往数据库信息内容不详实、更新慢的状况,建立实时动态更新的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库。各类入库数据均带有时间标志,建设随时更新的、“有时间轴”的数据库系统。科技成果公共信息服务基础数据库是整个网站数据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设计则由它在数据层中的定位和作用决定的,由“科技成果/科技库”、“技术需求库”、“企业信息库”、“服务机构/专家顾问库”四个数据库构成。
3.门户网站开发。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站以成果展示、成果、成果对接为主要目标,提供科技成果展示、科技成果、科技成果对接、网上交易会、资源共享、企业技术难题招标、企业特色服务、专家咨询、中介机构服务、成果分析和评价、科技创业辅导、培训孵化服务、政策法规咨询等服务。
网站基础数据库。在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进行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网站建设。除了以上与科技成果相关联的四大基础数据库外,网站本身还需要建基本的网站基础数据库。网站基础数据库包括网页资源和全文检索数据库、用户单点登录数据库。网页资源和全文检索数据库是面向全文搜索应用的信息资源,它是来源包括了平台内部搜索系统网页资源的镜像和网上相关资源的采集,以及结构化数据的转换为全文数据库数据,主要面向站内科技成果信息资源检索服务。用户单点登录数据库提供网站的用户管理、使用权限等功能。功能设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站门户的建设目标是通过收集各种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包括成果信息、需求信息、企业信息、专家信息、文献信息、科学数据、仪器设备信息等),建立一个智能获取各类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信息资讯、开展各层次技术交流、成果展示、在线展会、专家在线咨询与服务的统一入口和网上协同平台,全面服务于各行业、各领域的投资人(个人和企业),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加强对行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合理配置科技成果资源,发挥省内重点行业的技术、人才等优势,推进湖南省科技成果的转化。网站功能设计为五部分:科技成果展示、科技成果、科技成果交易、科技成果相关公共服务、网站通用服务。
(二)窗――建立大屏幕集中展示。进行湖南省科技成果信息的综合展示,以及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信息的推送显示。主要对社会及相关单位进行科技成果信息的推送。对外信息的窗口,主要的内容有:1.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宣传;2.高新技术企业与产品的宣传;3.科技成果项目信息的宣传;4.科技活动信息宣传。
(三)站――一站式转化服务中心由各分类服务模块构成,以展示、推广为主,逐步吸纳部分工作业务内容。采取开放式架构,积极吸纳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职能部门、中介服务等机构加入,形成资源合力,共同推动湖南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模块采取分步建设,分步实施,成熟一个建设一个。主要汇集了以下六项服务: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金融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产学研对接服务;咨询培训服务;品牌推广服务。
三、平台建设情况
(一)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门户网站已建成。目前已建成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门户网站(),全面展现、报导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情况,形成网上的科技成果与互动对接。建设了一个具有“科技成果库”、“技术需求库”、“企业信息库”、“专家顾问库”等功能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系统。网站集成了科技成果展示、成果、成果对接为主,并提供相关科技成果服务,建设特色栏目,提供成果展示、技术转移、信息交流等多项服务。
(二)建立了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中心,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移、应用。在人才、技术、信息、管理咨询等方面加强对企业、科研院所及个人的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科技成果方面的实际问题,促进我省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成果资源共享。
平台建成的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库累计录入各类信息上十万条,收集整理上传了省内高新技术企业、省内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省内的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专家等的详细资料。同时,以平台为载体组织开展了多类别、多场次的项目路演、投融资对接、科技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培训、银企对接、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活动。
关键词:国外高校;现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239-03
现代高校之所以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因为它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是指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地面向社会现实需要,提供学术性的服务。科技成果的转化是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是高校利用自身科技、人才、信息等优势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方面,体现了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有效结合,也是高校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拥有高素质的科研创新人才、先进的科研装备和最前沿的研发水平,在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然而,相对于我国高校强大的科研能力和获得的丰硕科研成果来说,科研成果转化的状况却不容乐观。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我国高校R&D活动的规模、强度和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科研实力和科技转化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状况不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也与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社会地位不相吻合。因此,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对促进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高校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部分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
(一)英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英国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做法主要有:(1)“预测计划(Foresight Programmer)”。1993年开始实施,是英国科学、工程和工商界的精华大荟萃,成为振兴英国经济的一项重要计划,对政府制定未来的科技发展规划起着十分关键的影响作用。(2)“联系计划(Link)”。由政府12个部门和各研究理事会参与支持,重点支持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商业化方面的合作研究,是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首要方式。(3)“教研公司计划(Teaching Company Scheme,TCS)”。由英国贸工部、环境部、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等共同组建的中介机构实施,旨在促进公司与高校之间加强合作伙伴关系,培养人才,鼓励科技成果和技术向产业转移。(4)“法拉第合作伙伴计划(Faraday Partner-ships)”。由贸工部和工程与物质科学研究理事会共同发起,旨在建立由多个大学、独立研究机构、制造业公司以及金融机构组成的协作集团,有组织地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5)“院校与企业合作伙伴计划(College-Business Partnership,CBP)”。旨在促进高等技术学院与中小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鼓励高等技术学院的技术和知识在当地企业实现转化。
除此之外,还鼓励高校进行技术创新,对尖端科学技术成果进行转化,具体措施有:(1)“科学企业挑战计划(Science Enterprise Challenge)”。投资2 500亿英镑在大学中建立8个创业中心,配备世界一流的设施,用于支持新设想及研究的商业化,在学术中培养科学创业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融入大学的科学及工程教育之中。(2)“大学挑战基金”。于1998年设立,目的是对高校研究成果转化的最初阶段进行支持,即在一段时间内为在大学研究基础上所建立的公司提供种子资金。该基金拥有种子资本5 000万英镑,其中2 000万英镑来自政府,1 800万英镑来自惠康基金,200万英镑来自Gastsby慈善基金会,其余的由大学筹集。(3)“高等教育创新基金(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Fund)”。由英国贸工部、教育及就业部和教育基会理事会共同资助建立。它同高等教育与企业和社区联系基金合在一起总共为1.4亿英镑,每年提供经费2 000万英镑,支持在大学周围建立各种科技网络群,同时还支持各大学内部建立专门机构从事专利申请与保护、资金启动、公司筹建和市场开发等活动。(4)设立和逐步完善鼓励科技创新和科技界与产业部门紧密合作的奖励机制。英国政府为了促进科技发展以及科技向生产力转化,在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同时,还设立和逐步完善了若干鼓励科技创新和科技界与产业部门紧密合作的奖励机制。这些奖项主要有“科学与工程合作奖”、“工业与学术界合作奖”、“技术转让奖”和“实现我们的潜力奖”等等。
综观上述英国政府所推行的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措施,不难发现其具有很高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这既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起了直接支持作用,又有利于成果转化的制度、体制与组织的建立健全,更重要的是激发了社会和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增加了对科技开发的投入,保证科技开发的力量和科技成果的水平,还使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者有收益上的保障。
(二)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美国以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要模式。在美国,一些难度大、耗资大的项目由单独的一个公司承担是实现不了的,每一项高新技术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往往涉及众多类别的技术领域,而且对每一项技术都有一定的要求和规范,一个环节出差错,就会引起整个技术的报废。它要求协作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传统技术所不能比拟的,为适应这种投资的高风险性、技术的高密集性、竞争的高保密性的项目的需要,一些新技术产业集团应运而生。它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和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及中介组织的合作。产、学、研合作研究中心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针对长远的、对国家未来工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问题;另一种是针对实用性很强,能促进高校的科研成果向工业产业转移的研究项目。
在美国一些大公司,市场营销人员的地位比研究人员还重要,因为很多有应用价值的开发项目都是在销售人员与客户的商谈过程中发现的。美国是最早倡导技术转让的国家之一,而且成效显著。美国高校的技术转让管理最主要的机构是成立于1974年的美国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h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nagers)。它是一个非营利性构,主要任务是技术转让信息;提供教育培训;召集和组织年会与地区工作会议,促进会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设立奖学金,鼓励技术转让专业人员的成长;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和加强与美国商务部和主要国会议员的联系;加强与其他协会和组织如美国大学学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美困政府协调委员会(Council on Governmental Relation)、美国医学院校协会(Association of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等的联系等。
在风险投资方面,风险投资集中于始终把握着美国高科技前沿的硅谷。目前,硅谷集中了全美国1/3以上的风险投资公司,投资总额由1990年的5亿美元上升到1998年的34亿美元。风险资本对企业的创建、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三)日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日本政府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制定出相应的制度,为科研成果拥有者与有意进行技术开发的企业牵线搭桥。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与咨询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有研发价值的科技成果,向企业推荐并协助开发。二战后日本注重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至今还十分重视推动和加快校企合作。例如联合研究、大学接受企业委托进行研究、高校教师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高校接纳企业研究人员在学校进行科研活动、在高校设立联合研究中心等。同时日本政府在鼓励与引导产学研结合,采取扶持政策及具体的鼓励措施。
(四)加拿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加拿大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设立了具有“创新系列”功能的计划和管理机构,它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给予扶持。为了保证“创新系列”中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帮助与支持,加拿大政府调整了原有的机构或者增设了一些新的计划或机构。其中包括:针对技术开发阶段实施的科学研究及实验开发税收优惠计划(SR&ED)、工业研究辅助计划、加拿大技术伙伴计划(TPC);针对资会需求量大的生产阶段成立的加拿大实业开发银行(BDC);针对涉及市场营销业务成立的加拿大出口开发公司(EDC)、加拿大商业公司(CCC)。可以看出,服务型政府始终贯穿于产业化的整个过程,是加拿大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特点。
(五)德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
中介服务机构在德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中介服务机构帮助各个行业的中小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促进研究成果尽快地在实际中应用。而且,德国特别注重专利的申请,德国政府意识到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作用的并不是专利的申请数量,而是将获得专利的技术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德国政府制定了相关行动计划,指出大学有义务对本校科研人员申请专利提供条件,大学教师可从其发明的成果转化收益中获取30%。另外,德国政府非常重视利用高技术园区的建设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根据硅谷的经验,自1982年起德国政府先后建立了60多个具有本国特色的科学园区与80多个类似科技园区的科技中心。创办风险投资公司也是德国政府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另一个重要措施。德国政府在组建风险投资公司的初期采取了相应的扶持政策,除了要求国家银行与风险投资公司为企业技术创新进行资金投入外,政府还积极鼓励私营金融机构为新建企业提供风险投资,并承担80%的风险担保。
二、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1.适应市场需求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任何一项高新技术在进行转化时都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产业化的方向、时机、进度与规模。在美国,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靠市场机制,市场引导科研向应用研究倾斜。市场需求是日本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基本驱动力,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经济萧条到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强国之一,其主要原因就是积极地开发技术市场。
2.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形式。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但有资金的优势,大学、科研机构拥有科技开发、人才、实验设备、仪器等优势,企业依托大学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二战后就有“产学合作”传统的日本,在今天仍十分重视加强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形式多样,或联合研究,或大学接受企业委托进行研究,或高校接纳企业研究人员赴学校进行项目研究。
3.科技园的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产业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政治、经济、法律、技术等环境。各种环境的共同作用关系到产业化的成败,科学园这种特殊机制的建立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科技园这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与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相互集聚,并形成了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而且这种创新主体聚集效应可以减少交易成本。美国硅谷的成功,向世人展示了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独具的特色――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势。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成果产业化道路的探索上都致力于科学园区设施的建立与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催化剂。
4.政府的宏观调控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加拿大政府通过调整原有机构的职能或设立新的计划或机构,使创新系列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政府的帮助和扶持。政府设有六个计划或机构对科技成果产业化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德国政府在科技进步及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它对科技成果化实施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加强科技立法,即法律导向与政策导施。美国政府近些年加强了对科技和经济的宏观调控,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5.注重专利法机制的建设与实施,提高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美国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国家为专利申请和专利使用提供方便和保护,对专利申请的条件作了明文规定。德国专利制度不断完善,规定大学有权获得其科研人员的发明,有权申请专利。
6.中介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组织形式多样,名称各异,但作用却是相同的。这些中介结构一方面为高校的研究成果寻找市场,另一方面将企业的课题经营动态推介给学校,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美国各级政府还建立了科技成果和人才数据库,供企业查询科技研发信息。
7.完善的风险资本市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资金保证。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科技投资一般由有志于高科技投资的投资者共同出资组建,实行专家管理和运作,这种分散股权的投资方式是分散投资风险的主要形式。高科技投资业的兴起,必须以形成其风险规避机制为保障。否则,投资者将因此动力缺乏,热情消减,所以退出机制是推动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国外一般利用证券交易市场收回风险投资,达到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
8.优化配置科技人力资源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佳途径之一。美国高校明确规定,在不影响学校自身任务的情况下,学校支持教师和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英国政府及高校也鼓励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一些高校规定系、院负责人必须到企业去兼职才有条件回学校继续任教。在德国,人才交流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学校与企业双方采取双向流动的形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府为支持这种形式给予必要的资助。我国台湾工业研究院认为,优化配置人才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最有效办法。
三、结语
与科技发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成熟的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存在较大差距。英、美、日、加、德等国家在注重市场开发;加强高校、政府和企业三方合作;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完善中介服务机制、风险投资机制、专利法规保障机制以及优化配置科技人力资源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是应对当代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
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世界各国的科技竞争更趋激烈。在此过程中,只要我们尊重现实,正视差距,抓住机遇,吸取和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制订出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科技成果转化措施,尽快建立起符合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就能加速实现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做好、做强,从而真正实现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安建萍,刘佳.高校科研成果缘何推广难[J].经济论坛,2003,(23).
[2] 李嘉明,朱如意,赵志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11).
[3] 许继琴,等.美国科技资源与产出的结构特征分析川[J].科学管理研究,2003,(8).
[4] 孔祥俊.知识产权协定及其国内适用[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辽宁是农林大省,林业及相关工作始终位居全国前列。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我省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700万元,推广成果16项;2015年我省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800万元,推广成果18项;2016年我省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800万元,推广成果15项。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根据我省林业发展实际,顺应潮流,紧跟时代脉搏,推动我省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机制体制创新,助推我省林业工作再上新台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工作之一。
1存在问题
目前,我省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不健全,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举步维艰。(2)现有科技成果数量不足、领域窄,科技成果转化力不从心。(3)政府投入资金有限,示范推广Ф效应不强。(4)缺乏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科技成果转化后劲不足。(5)社会资金投入不足,成果转化效率低。
2意见及建议
2.1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
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科技成果分级制度,打造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队伍,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扶持政策。鼓励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或者委托独立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开展成果转化工作。对有能力自行开展成果转化的部门或个人要给予相应奖励。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为下一步的成果转化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2.2加大科技成果的审(认)定等鉴定力度
科技成果是成果转化的基础和根本,截至2016年,我省在国家林业局的科技推广成果库中储存的成果总计178项,其中林木良种类35项,森林经营类40项,生态修复类21项,病虫害防治类14项,林产化学类1项,林下经济类11项,林业机械类1项,木本粮油类41项,信息监测类1项,野生动物保护类1项,林果品加工类1项,其他类11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鼓励加大科技成果的审(认)定等鉴定力度,丰富我省储备成果的类别与数量,为进一步的成果转化打下良好基础。
2.3增加省级财政成果转化资金投入
自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对我省林业成果推广投入资金共计1.115亿元,而省级财政尚未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为此,省级财政可增加成果转化资金投入,设立成果转化试点,打造具辽宁地域特色的省级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示范基地,为我省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环境。
2.4加强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只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保证科技成果转化的持续发展。为此,各单位应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力度,设专项培养经费,为广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人员尤其是年轻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构建国际、国内等多种培训交流平台,尤其是要增加对外交流学习机会,采取包括课堂研讨、专题讲座、案例剖析、考察和实习等多种形式,加深产学研合作认识,掌握市场经济与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把科技创新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推进知识与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