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实施方案范文

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实施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实施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实施方案

第1篇: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实施方案范文

探索与实践

作为一所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学校,如何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如何促进各民族师生团结和谐、共同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是学校探索与研究的课题。

“十一五”期间,学校独立承担了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创建和谐校园的实践研究”。研究中,学校认识到,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特征,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按照内在规律协调运转的最佳状态。而“民族和谐”是民族共同体内部及民族共同体与外部不同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其基本内涵包括民族自身和谐、民族与民族和谐、民族与社会和谐、民族与自然和谐。各民族的团结进步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基于以上认知,学校不断突出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彰显民族和谐教育特色。

以和谐共建为载体,在强化民族团结意识的同时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学校专门为少数民族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成立了“民族学子爱心助学资金会”,以减免学费和师生捐款的形式,对有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资助。每年召开少数民族学生表彰会,对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表彰,助推他们的成长进步。多年来,学校一直保持了少数民族学生100%上大学的良好态势。

以环境营造为途径,陶冶民族文化素养,培养爱国情愫。学校特别注重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渗透民族教育元素。建有“团结希望之花”主雕塑,连续的“人”字形构成花瓣,“手拉手”聚拢合围成含苞待放的红色花朵,层层叠叠,生机勃勃,象征着民族团结,金色的花蕊在阳光下闪耀,寓意各民族学生在知识的园地里茁壮成长,希望之星将从这里升起。“民族知识长廊”和“民族风情”浮雕,介绍56个民族的基本概况及风土人情;“民族之光”历史文化浮雕,展现民族英雄郑成功等对于中国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9位代表性人物和祖国的“四大发明”。校园辟有近现代著名人物雕像群。楼道走廊内,装饰有名言警句、诗词名句和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师生信步其间,如同徜徉于历史与民族进步的长河,不经意间感受着历史与民族文化的陶冶。

以课程建设为引领,突出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多角度、多渠道地深入挖掘,构建以“民族和谐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体系。多年坚持开设民族教育常识课程,自编校本教材《民族常识读本》。2009年,学校又编写了它的姊妹篇――《以人为镜・以史为鉴》,介绍为民族文明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著名历史人物,并通过课程开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豪情,向先辈学习,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教育活动为平台,寓教于乐,营造氛围,培养民族情感。学校坚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浸润其中,了解各民族文化与历史。每年设立民族团结教育月,举办“民族情”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组建民族合唱团、民族舞蹈队等文体社团;开展毽球、陀螺等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兴趣小组活动;自编武术操作为校操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自然地收获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份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内涵与途径

学校打造的“民族和谐教育”特色是指: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民族政策有机结合起来,以民族团结教育为核心,以培育优秀民族人才为目标;秉承“以人为本,激发主体,让每个人都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润泽师生,使各民族师生和谐共融、和谐共建、和谐发展。“民族和谐教育”有两个显性标志,一是“民族团结教育”:借助环境文化建设、课程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等途径,强化民族意识、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责任、促进民族团结;二是“各民族师生和谐发展”:以和谐文化建设为载体,以培育具有深厚民族情怀、全面发展的合格学生为目标,使学校成为各民族师生和谐共融、健康成长的幸福乐园。

学校按照天津市教委提出的“精心准备、如期启动;加强宣传、创设氛围;搞好建设、加强基础;注重过程、面向全体”的工作要求,着力从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课程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六个方面实施民族和谐教育特色创建工作。

一是精神文化建设。将通过三年的特色建设,努力实现以“一训三风”为主要内容的师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格调高雅、丰富多彩为基本要求的校园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良好的校园秩序、优美的校园环境为主要标志的校园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做好“创建和谐校园的实践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和“民族和谐教育特色的创建”课题研究工作,推动民族和谐教育在理论层面上的提升。继续办好校园广播站、校园网、校刊《民族园》,继续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民族团结教育月等活动,为各民族师生提供更多展示才华、释放激情、共享和谐的平台。同时,创新载体和形式,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完成修订校歌、编纂学校年鉴、增设LED电子展示屏等工作。

二是制度文化建设。坚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指导思想,坚持多元评价,围绕学校特色建设,修订、充实、完善学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科研、工资分配及奖励等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完成新的《民族中学管理制度汇编》。以民族和谐教育思想为指导,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关制度,逐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多元评价系统。编辑完成《民族中学民族礼仪读本》、《民族中学学生诚信手册》。

三是课程文化建设。以“和谐教育”思想为统领,努力构建“和谐互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创设高效和谐课堂。坚持以课程彰显特色,深入挖掘国家和地方课程中的民族教育元素,在学科德育中突出民族教育;以“民族情”为主线,积极开发开设校本课程,主要包括民族科学、民族文化、民族体育与艺术3大类,共15门,建立具有民族和谐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逐步将特色课程纳入课程计划,实行走班制,进入“民族情”特色课程实施阶段。

四是行为文化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不断提高教师的民族政策水平和民族文化学识,涵养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使教师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弘扬者、传承者。精心安排贴近学生的民族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主动性,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在班集体文化建设中融入民族元素,以班为单位开展对不同民族既往历史、文化特色、风土人情、发展现状的研究,深化对祖国56个民族文化与发展的认知,逐步将研究成果汇编成班集体活动课程――“民族风情”。加强民族和谐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以“鉴古方知今,爱国须爱乡”为主题,积极联系,拓展建立包括梁启超故居、李叔同故居、天津民俗博物馆等在内的一批新的民族教育基地,为学生感知历史、升华情怀创设广阔空间。主动干预、积极引领,通过“三校”教育、十八岁成人仪式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五是环境文化建设。对学校环境进行整体设计改造,提升档次,彰显特色,以特色环境涵养师生民族情感,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增强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提升改造“民族知识长廊”,使之更丰富、直观、形象,成为学校特色精品景点。对“民族园”进行重新设计建造,突出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园林特色,为师生提供优美舒适的学习休闲场所。重新命名学校现有建筑和道路,统一学校标识,重新装饰设计教学区、办公区和实验区,做到既体现民族特色,又典雅大气,发挥好环境育人功能。利用学校大台阶,仿造中华世纪坛的设计思路,以台阶为载体,建成“中华民族纪年”,展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对体育馆进行整体装饰设计,以民族体育运动、趣味活动为主要内容,装饰大厅和场馆内部,使民族特色更加鲜明。

六是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对师生的网络道德、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网络文化素养。提升校园网建设水平,进一步办好民族中学网站,增设“民族常识”“校本课程”等栏目,完善和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库,更好地体现民族和谐教育特色,使校园网成为传播先进校园文化、宣传学校办学特色的展示平台,成为为师生提供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组织网络文化活动的服务平台,成为教师高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平台,成为学校与社会、干部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等多层面沟通的交流平台。建立民族中学网络电视台,丰富各民族师生校园文化生活,展现师生精神风采和学校办学特色。

第2篇: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实施方案范文

我省在高中新课程实验之初就确定了50所样本校,三年来,各样本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总结经验,特色发展。那么,这三年来,我省高中课改样本校到底取得了哪些成绩,涌现出了哪些特色和亮点, 发挥了什么作用,又有什么不足之处,如何有效去解决这些问题?为此,记者采访了省课改办副主任靳建设。

记者:请您谈谈我省高中课改样本校建设的基本情况?

靳建设:学校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靠学校落实,因此,抓好课改样本校建设,发挥样本校在课改中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对于促进和保障新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具有重大意义。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是扎实有效推进高中课改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我省十分重视课改样本校的建设,在2009年,就在全省建立了50个省级课改样本校,涵盖示范性高中、一般高中、农村高中等不同类别学校,分布在各市州,像一颗课改的种子一样,撒在陇原大地,并精心培育,茁壮成长,成为我省高中课改的一大亮点。

与此同时,我省通过以下几方面促进了样本校建设。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建设是新课改的关键,从2009年8月开始我们组织省样本校校长分别到江苏、天津、深圳的高中学校挂职学习三个月,亲临课改一线,深刻感知和参与课改实践; 2011年底,分三批组织样本校校长到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学习20多天,进行新课程领导能力建设高级培训,切实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从2010年开始,每年分批进行校长新课程实施专题培训交流,不断提升校长的课程意识。

三年多来,我们在持续进行的高中教师(含管理人员)全员、全面、全程培训的基础上,注重加强学校管理者的提高培训,分层次对教务主任、分管副校长、学科教研组长进行主题培训,切实提高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执行能力。

我们要求,省级样本校要以课改为契机,创建特色,引领示范,扎实推进区域课改协调发展。第一轮的三年新课程实验,样本校要实现三步跨越发展,高质量高水平推进课改。一年定格——建立机制,完善制度,形成规范;两年深化——突出重点,攻克难点,高位引领;三年做强——凸显特色,多样发展,增强实力。切实为全省普通高中推进课改提供示范、引领,成为我省高中课改的排头兵、领头雁。

在此过程中,我们还设立样本校专项课题,以研促改,研究中改革,改革中研究,按照新课程的内容,分14个领域,50所样本校各侧重各申报一领域的课题,给以专项经费支持,课改办和教研部门加强过程性管理和指导,于2011年底和2012年初分别进行了集中研讨式鉴定,取得阶段性成果,一大批优秀成果脱颖而出,如陇西一中的《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学班教学管理研究》、兰大附中的《技术领域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天水一中的《高中学分管理制研究》、嘉峪关市一中的《科普实践、心理健康、奥林匹克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酒钢三中的《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德育工作研究》等,被鉴定评为优秀课题成果,对于推动学校课改具有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省课改办将样本校专设课题成果进行编辑加工整理,汇集成册《实践与探索——来自样本校的研究》,为指导学校的课改实践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课改办还建立了样本校联系人制、样本校年度工作会议制、样本校专题总结报告制等一系列措施,加强样本校的管理与指导。五是搭建样本校研讨交流平台,促进样本校协调发展。课改办每年通过组织校长论坛、主题现场观摩研讨活动等方式,搭建了良好的交流研讨平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记者:在示范、引领、辐射方面,样本校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靳建设:一是以课题为驱动,突出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实践,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2009年启动实施了样本校专项课题,一批优秀课题成果引领着课改深入推进。2012年底又启动了深入推进高中课改专项课题,一大批高中学校如师大附中、兰州一中、张掖中学、天水一中、嘉峪关市一中、白银市一中、酒泉中学等学校申报已被课改办立项,围绕当前课改推进的重点、难点、关键领域进行集体攻关研究,力求把课改引向深入。

二是重建课程制度,学校层面的课改基本制度保障具有示范性。本次课程改革建立了全新的课改体系和结构,随之而来的是要重建学校的课程管理制度,为此样本校在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建设中均十分重视,并形成体系,如兰州一中、武威六中等学校的课程管理制度既符合课改要求,又立足学校实际,课程管理制度完善。

三是建立学校课程体系,在执行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上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如天水一中、张掖中学等,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开全开齐开足开好必修选修课程,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并带动区域内的高中学校协调发展,发挥了区域辐射作用。

四是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创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主阵地、主渠道,样本校率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上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记者:三年来,各地样本校都按照本校实际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从课改办的角度看,样本校取得了哪些成绩和经验?涌现出哪些亮点或特色?

靳建设:从几年来的课改调研和对样本校课程制度设计分析来看,大多数样本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认真履行样本校工作职责,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有了很大转变,能认真执行课程方案,在教育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课堂教学改革初步展开,初步建立学分管理制度,建立了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制度。样本校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初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注重课程制度建设。多数学校按照新课程方案的要求,根据学校实际,成立了组织机构,形成了有特色的课程实施方案。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教研风气正在形成。一些学校针对学校教师年轻化这一特点,实施了青蓝工程,学校给新教师和第一次从事高中教学的教师配备导师,签订师徒合同,开展互学、研讨交流活动,年终还要进行考核、奖励。建立了学生选课指导制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指导和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课程。积极探索行政班、教学班相结合的组织管理形式等。如兰州一中、武威六中等学校课程制度建设抓的早,系统全面,具有很好的操作性。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实验顺利开展。新课程实验要求从学校、教师、学生行为和方法上都有较大改变,但这些改变都要有物质基础做支撑,所以推进新课程实验硬件建设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如金昌市政府投入320万元为市一中、市二中、市四中建设通用技术实践室8个,每个实践室按照40万元的高标准配置建设,县属和金川公司中学参照市政府投入标准逐步建设到位,切实为学校解决了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条件保障。

如民乐县委县政府向来重视教育,尤其是重视高中教育。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县委县政府一次性投资200万元,支持民乐一中新建图书楼一幢。2010年教师节,县委、政府划拨70万元作为新课改专项资金。民乐一中常用仪器设备达到《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Ⅰ类要求,信息化建设达到了《甘肃省中小学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评估指标(试行)》规定的一级标准的要求。学校的体育卫生器材、设施设备达到国家《中学生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设备完好率95%以上。图书馆建设符合《甘肃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规范》规定的高级中学一类标准。

第三,立足校本,精心组织培训,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各样本校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积极组织全员参加省、市或县区组织的各类课改培训活动。同时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活动,围绕课程改革涉及到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通过培训和学习,广大教师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完善了知识结构,改进了教学方法,基本胜任了新课程教学工作。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变化。如会宁三中:“满堂灌不见了,教师能提问了,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了。课堂上有互动、有讨论了,学生感到有事可做了,注意力也就集中了。多媒体不再是作秀了,使用流畅了,真正为教学起到服务作用了。师生关系更融洽了,课堂不再生冷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意境产生了。”

第四,聚焦课堂,大胆探索,全面推进教学改革。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各校能够高度重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工作,精心打造优质高效课堂,能够意识到科学的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育质量的提高;课程改革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有些学校从校领导做起,带动有关处室负责人,采取随堂听课的方式,并以课后反馈和集体反馈、研讨相结合的形式同授课老师进行交流,从而使教师明确了课标要求,提高了课堂效率。

如天水市各样本校承担市学科教学基地建设任务,联合开展课堂教学攻关,在课堂教学中引领示范。兰炼一中努力探索构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有效教学的新模式。近年来,学校每年举办一次面向全市的教学开放周,在组织环节上采取了教师授课——说课——同行议课——专家点评的方式。在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的同时,也使得自身的课堂结构不断得到优化,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第五,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正在建立。各个学校不仅表现在评价的观念、认识和评价的价值取向上对新课程评价方式的认可,而且主动积极探索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构建。如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采用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操作、作品展示等方式,为学生建立动态的成长手册,全面记录学生的成长经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课改的基本要求,大部分学校正在全面展开。像天水一中从2010年3月开始学校制定了《天水市一中学生学习评价方案》,主要内容为学习过程评价的内容与方式、阶段学习终结性评价、阶段成绩记录、学期学习成绩四个方面,在2010年6月修改完成《天水市一中学分管理实施办法》初稿。兰州二十七中围绕三条主线展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即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开展综合素质评价;以导师制度为保障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以学生成长记录袋为依据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使综合素质评价得以靠实。

第六,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突出学校特色。不少学校在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和学校课程,满足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需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如榆中恩玲学校由教研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开发,教导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实施。开设类别主要有兴趣类、人文类、方法类、技能类和特长类。目前为止,已研发出《公民与法—社会热点案例谈》《榆中历史》《乡土榆中》《人体健康教育》《晨读晚记》《数学史选讲》《中西方文化比较鉴赏》《物理应用》《化学趣味实验》《多媒体集萃》《篮球、足球、舞蹈》《唱响青春》和《素描》等校本课程。灵台一中坚持走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样化、乡土化路子,制定了《灵台一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已开发了《读书,做人,作文》《二十四孝的故事》《研究性学习指南》《五环节学习法》《德育教育课程系列》《学习指导课程系列》《学会研究性学习》《灵台史话》等校本课程正在审定。

第七,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新课改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不再是学生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内容,而是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参加。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让他们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奉献社会的精神。

如庄浪二中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开展得比较早。学校制订了《关于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的实施方案》,对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的指导思想、活动组织、活动内容、活动开展、学分认定等做了具体规定和说明。如社区服务内容分为公益活动、宣传教育活动、帮贫助困、社区民俗活动四大类型。课余和周末组织的社会实践外和社区服务,包括社会卫生保洁活动、爱心社活动、红色之旅等,供高一学生自主选择参加,活动结束后将按规定认定学分。

记者:如何推广这些经验?

靳建设:一是要继续以甘肃省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校长论坛”为平台,加强研讨和交流。

二是开展走进样本校活动,发现和总结样本校的经验与特色,通过《甘肃教育》《未来导报》《教育在线电视频道》等多种渠道进行深度报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

三是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本辖区或跨区域的研讨交流活动,以样本校为依托,通过现场观摩研讨活动,学习和推广好的做法与经验。如河西五市成立的高中联合会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多年坚持以论坛方式,紧紧围绕课改做文章,促进广泛交流,效果很好,对于促进河西地区高中学校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样本校要善于总结提炼自己的经验,乐于分享,在研讨交流中逐步完善并有效提升

记者:样本校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

靳建设:样本校在课改实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的样本校对自身定位不准,不能认真履行样本校职责。二是有的样本校主动性差、信心不足,顾虑重重,行动缓慢。三是有的样本校校长自身认识不足,课程意识不强,驾驭新课程的能力不足。四是有的市(州)、县(区)对样本校建设与管理不到位,未提供基本的保障,未搭建有效平台。五是有的学校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不能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课程管理制度不健全,学校课程体系不完善,更谈不上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有的对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课程重视不够,教学评价改革还不到位,学分认定办法不够严谨,综合素质评价不够全面,存在诸多操作性差,效度、信度不高的问题;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较大,新课程实验的水平很不平衡等等。50所省级样本校工作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学校负责样本校建设的校领导频繁变换,工作没有连续性;有的不能在区域内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校际之间缺乏交流研讨,区域整体推进新课程的功能较差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年的工作中积极研究,认真解决,切实发挥好省级样本校的作用。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一是加强学习,提高对课改的认识,切实增强课改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切实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三是进一步增强依法实施、科学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学校要进一步加强课程制度建设,依靠新的制度保障课程的科学实施。五是要建立和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突出学校课程的特色。六是加强学校特色建设,积极主动构建自己的办学特色,切实提升学校发展的实力。

记者:这一阶段的工作完成后,对样本校建设和发展,将有什么新的思路和举措?

第3篇: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实施方案范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应着重解决好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选择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及时交流总结和评价、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四个方面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和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运用体验式实践教学,增加纲要课的实效性;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实施体系,为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制度保障;准确把握实践教学的立足点,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推进教学改革进程。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探究;有效性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如何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适应社会的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实践教学中应当着重解决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培养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它能够帮助学生懂得如何应用理论来为现实服务。几年来,在纲要课实践教学中,我们不断探究和总结,认为应当着重解决好下列问题:

(一)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进行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它不仅制约着教学活动的设计方向,也决定着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步骤。实践教学也不例外,只有首先明确了目标,才能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其活动。

纲要课实践教学的目标是:(1)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观察和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帮助他们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提高他们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了解国情、乡情、民情,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2)通过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策划、准备、组织、实施,突出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从而加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3)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肩负起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条件。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选择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出发,优化配置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意识。教师应根据本校、本地区实际,精心选取一些与纲要课相关联、并具有特色的问题作为实践教学的内容,选择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让学生认真去观察、分析和研究,提出解决对策。通常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大致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三种基本类型。其中,课堂实践包括专题演讲、讨论研讨、场景模拟及表演、师生角色互换、影视教学等具体形式,具有方便学生参与的特点;校内实践包括知识竞赛、征文比赛、主题班会、文艺汇演、校园文化活动、理论讲坛、报告会、学生社团活动等具体形式,具有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活泼的特点;社会实践包括参观历史博物馆、文化遗址、名人故居、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中型企业等,访问重大历史事件当事人,进行社会调查、问卷调查、社区服务、自我实践等具体形式,具有贴近社会生活的特点。

(三)注重及时交流、总结和评价,确保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组织实施实践教学,及时进行交流、总结和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也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重要方法,能促进各个教学环节的协调发展和有效运行。纲要课实践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交流互动过程,也是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过程,既包括情感交流,也包括知识理论交流、心得体会交流和能力获得交流。它可以让大家共享所获得的经验,相互启迪,在交流沟通中不断增长智慧与能力,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总结和评价是对教学结果的成败、教学目标与计划的实现及组织管理实施的好坏等的总体评价,是巩固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总结评价应重点着眼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有的放矢。对于那些优秀的实践活动典型,要适当加以表扬和宣传,以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与认可度。

(四)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是纲要课的必备环节。一方面, 通过理论教学可以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 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准备;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理论学习向实践能力转变的重要一环。无论是演讲、辩论、主题征文,还是参观、社会调查研究,都必须与所学的理论相结合,运用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去思考、去探究。具体来说,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题目和场景的选择、案例的挑选及制作、理论分析框架的设定、实践过程的组织与控制、总结与指导等方面;而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相关材料事件和过程的分析交流、活动的实施执行、得出结论和提出解决方案等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该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在切身体验中获得知识理论的拓展和能力的提高。总之,成功的实践教学来自师生共同的努力,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结果。

二、有效性实践教学的探究

实践教学不应流于形式,而应注重其实效性,即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近年来,在立足于我校自身实际情况基础上,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深入探索和实践:

(一)运用体验式实践教学,增加纲要课的实效性

体验式实践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科学、有效地创设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领悟,实现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和谐发展过程。体验式实践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实效性,能够让学生学会与群体合作和正确认知事物,提高基本能力与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纲要课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有空间去接触、去体验,在参与中感受历史的发展、启迪和改革开放的成就。如合理组织红色之旅的参观考察,让历史与现实、情感与内心交相碰撞,形成强烈的触动和冲击,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和升华,这是一个学生终身受益的参与、体验和磨砺过程,能够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

(二)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实施体系,为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政策、经费、师资、基地等构成了保障机制的主要内容。其中政策保障是要把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文件精神落实到学校的政策制定中去,纳入课程安排,使实践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经费保障是要学校建立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和合理的管理体系,为实践教学提供充足资金基础;师资保障是要培养一批既懂理论教学,又懂实践教学的骨干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基地保障是要学校面向社会,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 开辟社会实践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广阔的平台,以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二是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制。首先建立实践教学的领导组织管理机制,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具体来讲,学校主管领导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共同配合及参与;教务处主要负责拟制实践教学规划和管理制度,检查实践教学实施情况等;思政部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组织实施,纲要课教师负责制定实践教学要求和具体实施方案,指导学生参与,总结评比实践教学的效果;校宣传部、团委、学生处在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与思政部相互配合,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其次整合现有实践教学资源,形成合力。纲要课实践教学的资源总的来说是有限的和分散的,这就需要整合现有资源,开发利用潜在的资源,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我校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将实践教学与各学院各部门的党建团建相结合,使广大党团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入团,而且在思想行动上真正达到党团员的标准,取得实践教学与学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双赢的良好效果;将实践教学与主题班会、大学生社团活动、各专业院部学生的实习、实训结合起来,与班主任、辅导员和其他院部教师协同实施,打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是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和考核体系。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动力,而建立合理、客观、系统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教务处、思政部将纲要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组织相关教师认真实施,并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学生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实践教师必须严格监督管理考核学生的出勤、态度、表现、效果和能力的运用,防止出现偏差。其中对学生进行考核要注意可操作性,尽量细化量化各项指标,将学生参与实践次数、交流发言次数等的量化考核与论文、心得体会、实践日记、实践报告等的等级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考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是否发挥了积极性、创造性,以确保实践教学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

(三)准确把握实践教学的立足点,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推进教学改革进程

第4篇: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实施方案范文

一、县2013年度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2013年,我县累计完成扶贫项目总投资7359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58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2901万元、自筹和投劳折资2873万元。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标准,我县2013年度解决的贫困人口是1.1591万人,完成市下达计划(0.9273万人)任务的124.9%,贫困人口由89287人(注:2013年省上按新扶贫标准核定人数)减少为77696人,贫困人口年度变化率为22.5%(注:参照2011年末全县贫困人口基数37841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7727.23元,增长幅度为14.9%。

二、开展考核的主要做法、步骤

(一)召开会议研究制定考核自评方案。

通过召开扶贫干部座谈会、涉及考核工作县级部门协调会,围绕考核主要指标及具体考核办法,收集我县扶贫开发自评工作意见建议,迅速制定自评考核工作方案,明确时间任务,落实人员开展具体工作。

(二)深入实地查看扶贫开发基础工作及项目完成情况。

深入乡镇、村、组,查阅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情况,查看扶贫政策、扶贫项目和资金的落实情况,了解基层干部群众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评价、建议和要求。实地查看连片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扶贫新村、危房改造、村道整治等项目的实施及成效情况,为迎接上级考核作好准备。

(三)仔细查阅档案收集考评数据。

认真查阅2013年度县委、县政府和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有关文件、会议记录和领导讲话;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及资金管理的情况;收集了解扶贫开发工作干部队伍建设的情况;扶贫工作责任制文件及责任书签订落实等情况。按照考核指标解释要求,实事求是填写考核数据,根据考核标准和实际情况逐项评分。

三、对照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指标进行自评

(一)组织领导情况。

县委、县人民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调整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强化了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年初召开了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对我县农村新十年扶贫开发规划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审定了有关事项;召开了县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认真总结了上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全面分析了我县扶贫开发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路和工作方向,并对2013年度扶贫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与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把责任落实到乡镇、乡镇再落实到村;县组织人事部门将扶贫开发工作列入科级领导干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评价范围,作为年度考评及提拔任用依据之一。

2013年县本级预算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7万元,在2011年(175.75万元)基础上增幅达18%。调动县(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定点社会扶贫、参与率100%、投入资金525.69万元,比2011年348.3万元增长51%;投入社会扶贫资金299.84万元,在2011年203.36万元基础上增长49%。全年在市以上媒体发表信息20余篇。

县委、县政府特别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在机构改革中,组建了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将原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和县发改局隶属的移民培训中心职责划入,负责全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系县政府组阁局、县政府工作部门。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扶贫项目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全县贫困人口由37841人减少为26250人、贫困人口年度变化率为22.5%(注:因新旧扶贫标准数据悬殊,参照2011年末全县贫困人口基数37841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727.23元、增长幅度为21%(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725.18元)。

(三)扶贫工作实施情况。

1.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认真落实扶贫开发工作任务。

2011年11月底到2013年3月,中央、省委、市委相继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为今后十年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我县从六个方面进行贯彻落实:一是组织召开了县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传达了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回顾了上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安排部署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二是调整充实了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并召开了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和审定了我县2011-2020年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编制有关事项,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规划评审委员会;三是深入调研,掌握全县扶贫开发现状。将“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现状”列入县政协年度调研提案,对我县南北端最远的五矿、迎安两镇,开展了扶贫开发现状专题调研,并广泛收集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形成《关于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思考与建设》(见调研第25期)。四是进一步核实扶贫统计基期监测数据,通过农户申请、入户调查、民主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等程序启动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完成了程序衔接工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准确数据;五是组织开展新十年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工作,从县级涉农部门抽调专家组成规划编制工作领导组,明确各自分工,围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开展新十年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及评审,年底前有望印发全县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六是制定年度工作实施意见,明确了工作思路、目标和主要任务,强化了保障措施,并与各乡镇签订了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

2.立足重点,改善民生,打造扶贫开发工作亮点。

(1)集中打造连片扶贫开发民生工程。列为全县今年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的2011年省级连片扶贫开发建设项目,总投资7260万元。建设内容涉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新村建设、江南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等内容。经过一年的努力,在四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发展规模农业,打造脱贫致富样板。划定怡乐镇公平、和平等6个村为项目区,新发展连片酿酒专用高粱3200亩、怡乐大葱1000亩,促进项目区农民持续增收。二是实施村道建设,打造农村“户户通”样板。在项目区内新建和整治村级泥结石路30公里,硬化村道13.6公里,新建入户便道10公里,生产作业道30公里,在基地内形成公路、产业路、便民路环线及网络。三是开展小农水项目整治,打造科学用水样板。在项目区新建渠系4.5公里,提灌站2个,蓄水池4500立方米,整治山坪塘9口,新建囤水田200亩,坡改梯1500亩,田型调整1500亩,解决项目区群众农业生产及人畜饮水问题。四是整治村容村貌,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样板。计划在项目区内新改建农民住房165户,高标准打造村民集中居住示范点1个,三建三改及风貌整治300户,建垃圾池20个,改善村民生活环境。

(2)统筹兼顾实施革命老区建设项目。继2011年10月,获省革命老区财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资金306万元之后,今年,我县又获得该项目资金377万元。为使资金发挥最大社会效益,更好地解决革命老区专项事务建设和民生发展上存在的问题。我局配合县老促会,于5月召集老促会理事单位负责人座谈,共同探讨2013-2014年革命老区建设项目规划,对2011革命老区建设方案进行了评估。明确了2011年项目工程设计、招投标、资金使用、工程质量、工程期限等有关事项。建设内容包括:一是在大井镇新福村碗厂坡新建余泽鸿烈士纪念亭一座,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建六角形仿古亭,含走廊、回廊、装饰、行道树等,塑余泽鸿烈士塑像一座,建纪念碑一座;二是改善泥溪小学(校址在新福村)教育教学设施,建600平米文化墙、添置教师办公用桌椅10套、配置电脑5台及打印机1台、安装教室及教师办公室电扇60把、改善学校食堂条件、安装天然气等、建图书室一间等;三是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以余泽鸿烈士纪念亭为中心,围绕川南游击纵队活动的主要区域,在大井镇新福村、泥溪村及仁和乡会龙、伏龙村等四个村新建和整治通村公路13800米,扩建并硬化泥溪小学桥头至纪念亭的公路1500米。项目的实施,极大改善了项目区4个村33个村民组5863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项目区竹产业发展。本着着眼长远、立足民生改善,经济、社会效益两兼顾原则,编制了2013年革命老区建设项目——“青峰寺红色旅游生态建设实施方案”和“铁清镇犀牛村2013年革命老区建设项目”。前一项目拟在怡乐镇关口、滥池村、留耕镇人民村、四重村、重兴村实施,建设内容包括:青峰寺革命烈士纪念馆山门整治、新改建泥结石公路14.2公里,新建便民路5公里,新建集中供水蓄水池2口,改善滥池、人民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等。后一项目拟在铁清镇犀牛村实施,建设内容包括:新建三重四级通村泥结石路1公里,加宽整治泥结石路2.5公里,新建囤水田80亩,新建便民路4公里。2013年项目已完成方案编制、评审工作,进入招投标。

(3)整改规范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我县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以来,存在农户入社率低、借款比例不足、借款垒大户、贫困户借款率低等问题。针对问题,我县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整改:一是加强业务指导。调整充实县、乡镇、村领导及具体业务人员,安排比较固定、懂会计、会微机操作、责任心强的业务人员负责本项工作,加强协调和业务指导、培训、检查;二是强化政策宣传。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贫困村互助资金的管理方式、运作程序、入社农民的权利及义务、互助资金项目运行情况,提高群众对互助资金政策与操作程序的知晓率与参与率;三是强化项目监管。组织理事会成员和村组干部认真学习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规章制度,吃透政策,把握底线。防止因试点工作监管不严而导致理事会成员或镇村组干部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确保资金的安全;四是完善工作制度。按照要求,修改完善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在工作中遵照执行。规范互助资金从入社到借款、还款等软件资料的管理,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建立完善的互助资金档案管理资料。经过一系列有力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截止2013年底,投入资金总额622.228万元(其中社员入社资金125.22万元,财政投入资金485.22万元),入社农户6282户,占试点村在家农户53%,贫困户入社4845户,贫困户入社率达85%。帐面借款共发放5804笔,总额达1505.0681万元,其中:贫困农户借款3359户,累计发放借款1271.1711万元;贫困户借款占借款总额的85%,不含提前还款的还款率达100%,逾期借款为零。提供服务收入52.7896万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试点村贫困群众贷款难、增收难、管理难、培育产业难、持续发展难等问题,发挥了贫困村发展互助资金“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的生产发展资金作用。

(4)建档立卡做实“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基础数据。按省、市部署,启动了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完成农村低保、五保和农村扶贫户的建档立卡和微机数据库录入程序衔接工作。按照2300元的国家扶贫新标准统计,我县贫困人口尚有29838户8.9287万人(其中扶贫户16598户56403人,五保户2080户2398人,低保户5359户9497人,扶贫低保户5802户20989人),为政策衔接和管理衔接工作开展打好了基础。

(5)发展产业提升贫困农户持续增收能力。按照“特色产业快速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农户整体脱贫”的目标,我县按照“北橙南竹”产业发展规划,把产业扶贫工作作为加快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步伐的重要手段。一是集中产业扶贫,在北乡四面山、水清、铁清、桐梓镇,以省级优质柑桔产业化基地扶贫项目为依托,通过改善项目区基础设施条件,引导群众发展优质橙类和小水果。二是在南乡、怡乐、留耕、夕佳山、大妙、底蓬、仁和、大井、蟠龙等乡镇岩区及丘陵地区,成片发展竹、茶、小水果产业。三是全面实施“一村一品”工程。通过在重点村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如迎安密本南瓜、黄泥坝萝卜、怡乐大葱、赶场山大白李、小坝沿江蔬菜、四面山獭兔养殖、留耕湘云鲫生态鱼养殖等,形成特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四是充分发挥扶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其产业化扶贫的辐射面和带动力。

3.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争取并落实各级扶贫项目。

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带来扶贫开发工作新的机遇,面对机遇,我县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编储项目,主动向省、市汇报,积极争取并落实扶贫项目,造福百姓。

(1)省级整村推进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省2013年整村连片扶贫开发项目于5月落户。该项目总投资5215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扶贫资金800万元,部门整合资金2221万元,农户投工投劳2194万元,分别在四面山镇中桥、义安、新桥、新屋和五矿镇槐子榜、文峰、友隆、高山8个村两个片区实施。五矿镇片区将围绕区域内的葡萄、竹类资源特色产业,新发展优质葡萄基地370亩、杂竹基地750亩,新建生产作业道17.2公里,蓄水池20口,囤水田231.6亩。在核心产业基地实施公路建设,新建山重四级村级泥结石路8.82公里,新建人饮蓄水池1口,危房改造50户。四面山镇片区将围绕獭兔、柑橘为主导的特色优势产业,新发展獭兔种兔250组,新建生产作业道28.75公里、囤水田140亩,围绕核心产业基地新建村级泥结石公路13公里,新建中桥村集中居住区1个,首批入住农户20户。项目计划于2013年6月实施完毕,

(2)省级产业扶贫项目。我县获得2013年省级产业扶贫项目1个,该项目总投资459万元(其中: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0万元),在底蓬镇文武村实施,新发展竹基地586亩、新发展茵红李示范基地275亩,围绕产业基地,新建囤水田埂2.92公里、新建生产作业道9公里,整合硬化公路3公里,预计在2013年6月完成该项目。

(3)列入了市扶贫开发重点支持县行列。我县在市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规划中,被列为市级2011-2020年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3年,我县获得市财政扶贫项目资金275万元,包括2个市级新村建设项目、1个产业扶贫项目、4个定点帮扶村项目、危房改造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4)投入县级财政扶贫资金207万元开展扶贫解困。年初,我县组织召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会议决定每年县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按一定比例增加投入,确保至少实施3个扶贫新村项目(含市级新村)。2013年安排了县级财政扶贫资金207万元,进行贫困地区“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实施2个县级扶贫村,改造160户农村危房,对26个贫困村开展村道、人畜饮水及便民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4.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构建部门协作各界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1)深入开展“挂包帮”定点扶贫活动。继续抓好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工作,充分发挥定点部门的帮扶作用,利用挂点单位部门优势,从资金、技术、信息等各方面进行帮扶。据统计,共安排109个单位,近400名干部参与定点帮扶工作,对80个县级贫困村进行定点帮扶,制定并印发了《县2013年社会扶贫绩效考核办法》,明确了考核内容、考评方式和奖惩办法,千方百计为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

(2)募集“爱心助学包裹”资金12.12万元。2013年春期第一周开始,我县“挂包帮”对口联系乡镇的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纷纷深入18个乡镇的69所中心校、基点校及村小,向贫困学校和小学生发放2011年“爱心助学包裹”877个。8月,经过精心筹备,我县组织动员了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乡镇开展了2013年“爱心助学包裹”资金募捐活动,共募集资金11.42万元,市级部门捐赠0.7万元,共采购学生型爱心助学包裹1152个,学校型包裹6个,将于2013年春期开学发放到位。

(3)启动第二轮企业帮村扶贫“种子基金”项目。5月,我县启动第二轮企业帮村扶贫“种子基金”项目,投入企业帮村扶贫资金50万元,按照“帮穷村、扶穷人、扶真贫、真扶贫、求实效”的原则,将资金锁定铁清镇新庙村、四面山镇龙泉村,大庙乡分水村,桐梓镇云峰村,夕佳山镇横石村5个村内,以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息的小额信贷形式,供贫困农户借用发展生产。

(5)实施扶贫与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工作。县扶贫移民局确定铁清镇五通村为部门扶贫与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基地,在村内的计划生育家庭中的贫困户、独生子女户、符合政策生育的双女户中,重点选择计划生育新增户15户、联系户22户、帮带户38户进行帮扶。今年安排下拨2万元资金,对基地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完善,向计划生育新增户发放氮肥1200公斤。

(四)我县扶贫工作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措施。

存在问题:

1、农村贫困面大,扶贫解困任务艰巨。

我县新一轮扶贫开发核定脱贫人口为89287人,扶贫解困任务重。今年市上下达我县扶贫解困任务9273人,实际完成11591人,但这仅仅体现在统计数据上,与真正脱贫尚有差距。大扶贫格局尚未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格局尚在起步阶段。

2、扶贫开发项目任务下达较迟,多数项目需跨年度才能完成任务。

上级扶贫项目下达时间相对较迟,而编制方案时间短,方案批复后组织实施的前期工作时间较长,很大部分项目均要跨年度实施才能完成。

3、部分乡镇对扶贫解困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未将扶贫工作摆上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基层扶贫干部更换频繁,造成业务不熟,项目实施缓慢,轻于管理。部分扶贫项目未发挥“雪中送炭”的作用。个别乡镇,将部分扶贫项目落实到了基础设施及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没有真正落实到贫困村、社和贫困户。

下步工作措施: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和任务;二是认真组织实施跨年度扶贫开发项目;三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及资金支持;四是加强扶贫干部业务培训,并加强绩效考核;五是加强扶贫移民工作宣传,营造良好扶贫和移民工作氛围,努力构建部门协作、各界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四、扶贫工作管理情况

(一)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

2013年我县共投入省市县三级财政资金1585万元,省级项目3个,投入财政资金1043万元,分别是:整村连片扶贫开发项目1个,投入省级财政资金800万元;产业扶贫项目1个,投入省级财政资金200万元,县级财政配套项目工作经费6万元;劳务扶贫培训项目1个,投入省级财政资金16万元,贫困村互助社奖金资金21万元。市级项目20个,投入市级财政资金275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60万元,分别是:新村扶贫项目2个,投入市级财政资金140万元,县级财政配套60万元;产业扶贫项目1个,投入市级财政资金40万元;定点扶贫村项目4个,投入市级财政资金40万元;基础设施项目12个,投入市级财政资金30万元;危房改造项目1个,投入市级财政资金25万元,实施50户贫困户危房改造。县级财政扶贫资金项目29个,投入县级财政资金207万元,分别是:扶贫村项目2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6个,贫困户危房改造项目1个,对160户贫困户进行了危房改造。2013年各级项目自于2013年6月启动以来,各项建设进展顺利,到12月底,项目均已完成建设任务的60%以上,预计到2013年4月全面结束,项目可提前2个月竣工。现已验收项目12个,除预拨资金外已兑现项目资金17万元,正在催促乡镇报帐,所有项目将于2013年元月前底全面竣工验收。

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让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一是各项扶贫资金运行实行扶贫资金专户管理,严格审批和备案程序,执行《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扶贫开发规划统筹安排使用扶贫资金,实行财政扶贫资金县级报帐制。认真执行扶贫资金管理规定,建立了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做到了扶贫资金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竣工验收合格后,按规定拨付扶贫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确保了资金安全。二是严格执行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利用县、乡两级党政网、政务外网、镇村政务公开栏等形式将扶贫资金规模、使用方向、分配原则、项目名称、实施地点进行公示公告,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透明度,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加大了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力度。

(二)日常工作。

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省、市主管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加强对乡镇扶贫开发工作的督促和指导,监督项目实施质量和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2011年我县扶贫开发工作被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定为a级,2013年扶贫开发工作市级目标考核现未公布,县级获县委、县政府目标绩效考核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奖。

(三)机制创新。

第5篇: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实施方案范文

一、“山海文化”的提出

从担任南沙小学校长开始,我就致力于打造学校特色,寻求学校的文化变革之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于是,我们抓住发展的契机,开始走上特色办学的道路。

特色办学的口号不能凭空想象,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和本校实际。我校地处珠江出海口,背靠高山,面朝大海,倚山临海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给人以启发:面对高山,方懂攀登,才知高山仰止,也知生活磨炼,艰辛与希望交织;面对大海,方懂浩瀚,才知波澜壮阔,也知人生起伏,包容与快乐交集。因此,我校提出了“山海文化”的教育品牌,确定了“仁山载物,慧海育人”的办学理念。

二、“山海文化”的教育内涵

1.“仁山载物,慧海育人”的办学理念

南沙小学的教育是教授大智慧,如大山般以深厚的德育精髓培养健康的生命、智慧的头脑、道德的灵魂;如大海般以宽广的胸怀容养万物,激发生命活力,充实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

2.“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的办学宗旨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让生活更美好,幸福需要教育,教育带来幸福。我校旨在以教育促进发展,以智慧引领幸福,让学生在获得教育的同时感悟幸福,受益终身,成为幸福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3.“美德如山,智慧如海”的育人目标

“责任如山,宽容如海”的学校管理,旨在培养学生能如高山般坚定不移,如大海般兼容并包;“厚德如山,自强如海”的学校精神,旨在培养学生能承载山之厚德,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攀高峰。

4.独具“山海”特色的“一训三风”

“一训三风”即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校训:博学求真,明德至善;博学乃成业之基,求真乃求学之道,明德乃修身之本,至善乃幸福之源。校风:品比山高,心比海阔,寓意全体师生有比山高的德行,比海阔的胸襟。教风:立山之德,扬海之智;即树立高山般的师德,凝聚大海般的智慧。学风:养山之德,展海之智;即培养高山般的德行,展现大海般的才智。

5.别具一格的校徽和校歌

我校校徽以圆形为基础,图案中有青山和大海,山间红色小圆如太阳,象征南沙小学像一轮红日冉冉上升,也象征着学生在山海的哺育下勇攀高峰、勇立潮头。我校结合山海文化精神,让全体师生参与校歌的创作,每逢升旗仪式及重大活动时全校师生齐唱校歌,音乐的旋律与学校的山海文化和谐为一,鼓励学生将学校的精神文化内化为精神,外化为行动。

三、“山海文化”的灵魂与境界

我校的“山海文化”既注重历史积淀,又融入现代元素,既关注本土文化,又结合外部文化,既有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个性和多元中走向了特色化。在特色化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我校内外结合,自主创新,以山海文化为特色,在校园、管理、德育、教师、学生、课程、课堂、评价八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中,融合山海的温度、气度、高度、风度、厚度、宽度、深度、广度筑就了独特的内涵。

1.温度:“仁山慧海,涵养生命”的山海校园

第一,校园环境是学校的文化之根,构成了学校的显性文化,起到传达教育理念的作用。在打造校园环境方面,我校将山海文化与校训“博学求真,明德至善”相融合,并以此为楼道命名,将环形办公楼命名为“至善楼”,将两栋教学楼命名为“明德楼”和“求真楼”,寄意师生能明德求真,将综合教学楼命名为“博学楼”,寄意师生能像山海般博大精深,追求渊博的学问。

第二,打造富有特色的墙壁文化。在教学楼外墙设计浮雕群,体现“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山海情怀;报告厅、会议室挂有全体教师对校园文化的理解的语句;楼梯、墙壁上挂有展示学生才华的美术和书法作品;独具特色的“海文化长廊”与“山文化长廊”更蕴含了浓厚的文化内涵。此外,学校还设有明德读书吧,让学生在亲切的环境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第三,我校还设计了明德阁,这里有古今中外的名人塑像、名人事迹及山海文化的介绍,激励师生“品比山高,心比海阔”。在每个班级设有“书山学海”展示台、“山海之星”光荣榜、“山海心声”留言角等栏目,让学生根据主题自行设计版面,彰显个性。

2.气度:“责任如山,宽容如海”的山海管理

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山海式的管理具有海的气度、山的厚重,我校实施“刚性如山,柔情似水”的管理制度,既有原则上的“刚”性,又有人文上的“柔”性。在学生管理中,主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让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能力。在教师管理中,倡导“人性管理,理解欣赏”,旨在让教师幸福起来,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在学校管理中,注重“互动联盟,交流互促”,从而形成家校社互动、校际联盟、体教结合的强大合力。

3.高度:“大爱如山,博爱如海”的山海德育

我校的德育主张“大爱如山,博爱如海”:用智慧之爱温暖学生,用平等之爱尊重学生,用信任之爱激励学生,用高尚的德育鼓舞学生。同时,构建“熏陶―感悟―体验”德育模式,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通过学科文化情境中的道德渗透、日常文化情境中的道德规训、主题文化情境中的道德凝聚和班队文化情境中的道德建构,引导学生融入其中,践行道德,以促进道德品质的内化和形成。

4.风度:“立山之德,扬海之智”的山海教师

在“立山之德,扬海之智”理念的指引下使教师拥有大海般的风度,用心呵护每一位学生:热情、亲切、体贴;多激励,不训斥;多看优点,少找缺点;多为学生成长谋划,少追求急功近利;多关心后进学生,少求全责备。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校为教师开辟了终身学习的途径,即学历进修、校本培训、校际交流、专家讲座、名师指导、外出学习等。从磨炼“教学基本功”到锤炼“教学策略”再到提炼“教学思想”,对教师的培养从夯实基础到专业化发展,铺出一条外环(教学基本功)、中环(教学策略)、内环(教学思想)三环相扣的教师成长“环形大道”。

5.宽度:“海阔天空,张扬个性”的山海课程

我校的山海课程以“海阔天空,张扬个性”为原则,依次设置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探究课程三大类,结合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来确定课程体系的总目标和分年段目标,并进一步架构出课程体系,制订课程的实施方案和计划。

(1)基本课程

我校按国家课程计划要求,以国家必修课程、广州市地方课程为核心课程,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书法等基础课程,每周23至25课时。

(2)拓展课程

拓展课程分为主题拓展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和活动拓展课程。主题拓展:通过德育主题教育、书香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视野,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学科拓展: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开发了校本教材《仁・智》和《明德露华》。《仁・智》将山海文化与礼仪、美德、智慧教育相融合,内设“经典选诵、拓展阅读、学习指导、互动讨论、言行一致、活动天地”六个栏目,旨在让学生深刻认识“仁”与“智”,提高道德与人文素养;《明德露华》涵盖了心理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审美观教育、人际交向教育等内容,内设“身边的事”等板块,传递山海精神,感悟山海品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3)探究课程

探究课程是将专题探究与问题探究相结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拓宽学生的视野,目前正在实施的是“海洋科技”与“机器人”两项内容。在“海洋科技”方面,结合地方水乡特色与中船龙穴造船基地合作,共同开发了船文化校本实践教材《巨轮启航》,通过介绍我国船舶的演变,共同展望未来船舶的发展。在“机器人”探究方面,以“创意机器人智能交通”设计制作为主,学生的作品在“第三届广东省创意机器人大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

6.厚度:“养山之德,展海之智”的山海学生

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融合山海文化,结合“尊重感恩、诚信明礼、责任梦想”三个阶段性主题,提出了“十二个一”成长计划,编制了《绽放仁智・幸福之花》成长手册,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领他们感悟幸福、创造幸福、追求幸福。

在成长计划的指导下,我校倾力培养“养山之德,展海之智”的山海学子,希望他们能够智慧地面对挫折,发扬学校“厚德如山,自强如海”的精神,承载山之厚德,弘扬海之自强;希望他们能够智慧地提升自我,拥有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希望他们能够智慧地展现自我,在人生舞台上尽情而自信地展现自己。

7.深度:“慧海育人,智慧课堂”的山海课堂

特色课堂应是具有哲学深度的课堂,我校在“仁山载物,慧海育人”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构建智慧课堂,我们追求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成长,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课堂,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

智慧课堂教育有两个核心。一是让教师拥有“教学的智慧”:教学设计的智慧、情境创设的智慧、激活潜能的智慧、语言艺术的智慧、角色转换的智慧、随机应变的智慧;二是让学生拥有“学习的智慧”:自主、合作、探究。

智慧课堂教育有五大策略。第一,情感交融:教师正确对待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耐心倾听,与学生一起探讨,在交流合作中解决问题。第二,引导争辩: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适当争辩,启发他们深入理解问题,碰出智慧火花。第三,设计疑问: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科学探究:智慧生成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探究、合作体验的理念。第五,唤醒智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交流与合作,生成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融合。

8.广度:“仁智合一,幸福成长”的山海评价

“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我校的评价改革是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下,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及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实行的“仁智合一”山海评价,这一评价方式能体现评价的广度,着眼学生的成长,旨在培养有个性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探索出了具有特色的评价体系,推出“山海之星”评选活动,分为明礼之星、友爱之星、智慧之星、好学之星、进步之星、自强之星、服务之星,每个“山海之星”的推选都有基本的评价标准,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日常行为表现等方式进行评价。

四、结束语

第6篇: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实施方案范文

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按照《____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报送____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我县对半年来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认真总结,并明确了下半年工作重点,现报告如下。

____年,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始终坚持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建设国际旅游胜地战略目标,全力实施建设一个枢纽、打造两个中心、创建三个示范区的“123”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工程”,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全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上半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70461万元(预计数,下同),同比增长16.1%(以下简称“增长”或“下降”),完成州下达半年目标任务的100.8%(以下简称目标任务),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553万元、增长5.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387万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521万元、增长18.7%。实现工业增加值1____00万元、增长25.6%,完成目标任务的10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800万元、增长26.5%,完成目标任务的10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0000万元、下降2.3%,完成目标任务的100%。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707万元、增长22%,完成目标任务的13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387万元、增长14%,完成目标任务的117.5%。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37元、增长9.7%。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26元、增长____.1%。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增长1.2%,完成目标任务的100.6%;实现旅游总收入2____00万元、增长10%,完成目标任务的106.4%。

(二)民生工程任务完成情况

——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提升工程。按照“发展产业、扩大就业、扶贫帮困”和“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总体目标,投资877.04万元,全面启动了幸福美丽家园建设巩固提升工程。进安乡西门顶村、青云乡东山村和大姓乡下纳咪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太阳能路灯、消防设施采购已挂网招标;毛儿盖片区、热务片区和牟尼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设计工作。

——就业促进工程。全县新增就业483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594人次、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3000人次。发放就业创业小额担保贷款15万元。

——扶贫解困工程。投资1577.28万元,在燕云、镇坪、大姓、大寨、红土、下八寨、小姓、岷江和白羊等10个乡镇实施产业培育项目;对7133名大骨节病患者供应粮食53.05万公斤。开展法律咨询6次、解答法律咨询256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0件。

——民族地区帮扶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4095人,小学阶段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105.12%;继续深入实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全面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补助275人、13.75万元。

——教育助学工程。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春季学杂费227.47万元、教科书费51.2966万元、作业本费10.3万元;免除普通高中阶段学生春季学期学杂费26.65万元、教科书费8.815万元;投入346.223万元,对4274名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制学生进行生活补助;投入208.622万元,为全县6137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餐。

——社会保障工程。城镇低保参保8531人,发放低保金1074.9万元;农村低保参保12300人,发放低保金738万元;五保供养412人,发放供养金110.89万元;享受高龄补贴866人,发放高龄津贴27.67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4392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332人。

——医疗卫生工程。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健康

档案。新农合参合59303人,参合率98.54%。组织县级义诊巡诊2次,免费诊治8031人次、发放药品价值61793元、发放宣传资料4275份。对2112名大骨节病确诊患者进行了免费药物和手术治疗。免费孕前健康检查38对。大力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工作,检查餐饮经营单位、学校食堂、食品经营户857家次,下发监督意见书465份、整改通知书23份。——百姓安居工程。____年棚户区改造项目已开工建设;林业棚户区续建项目已完成10户房屋基础和围墙建设;____县____年藏区新居(危房改造)项目已开工建设;农村廉租房建设(安置)任务已安排进安镇岷山村49户住房困难户入住。

——民生基础设施工程。投资1748万元,已开工建设村、组道路52.08公里;投资1000万元,建设桥梁2座;投资1815万元,建设农村公路安保设施90.753公里;投资2422万元,实施草阿公路提升改造工程;投资____05万元,实施松黑公路维修工程。投资3605万元,实施____年解决藏区新出现饮水不安全问题工程;投资500万元,实施小水窖项目,解决了镇坪、镇江关、岷江3个乡镇、12个村组,2150亩蔬菜、水果、中药材种植灌溉问题。

——生态环境工程。巩固国有林管护250.9万亩、集体公益林管护64.5万亩,完成____年补植2.3万株、植被恢复人工造林300亩、退耕还林6000亩,培育各类苗木171.51万株。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编制完成了《____县____年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实施草原禁牧150万亩、草畜平衡288.65万亩,建多年生人工草地2.4万亩、一年生人工草地4万亩。计划投资4553.41万元,实施18个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文化体育工程。加大文化体育场馆开放力度,免费开放县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乡镇文化站,共接待群众1.3万人次。投资126万元,全力开展进安镇、小姓乡省级示范乡镇文化站创建工作。放映公益性电影820场次,观看人数达13000余人次。完成137套“村村通”设备安装任务。

(三)主要经验及成效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继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严格按照《____县生态农业发展规划(____4—2020)》,围绕打造“一场、一区、一基地”目标,在优化品种、稳粮增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切合____实际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模式,努力优化种养结构,促进群众增产增收。大力推进万亩优质蔬菜、万头商品牛、万头商品猪、万亩中药材“四万基地”建设,强化奖励扶持措施,重点加强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产销大户的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农畜产品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已初步形成了以蔬菜、中药材、食用菌和生猪、肉牛等为主导的农牧业产业带。全县完成粮食作物播面84400亩,其中:种植马铃薯20____亩、油菜2730亩。全县蔬菜产量达4280吨,增长8.1%;出栏畜禽20771头(只),增长8.6%;肉奶产量达1300吨、2652吨,分别增长7.7%、4%;禽蛋产量38吨,增长15.2%。

——不断加强产业支撑,继续引导工业集聚发展。严格按照省州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和“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战略,引导产业聚集发展。一是重点围绕破解全县工业发展瓶颈问题,全力推进四川青藏高原农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园区一期、二期项目计划投资2792.7411万元,截至目前,正在进行一期项目钢结构主体安装工程和二期项目基础浇筑、钢结构定制工作。____县夏旭冬日天然沙棘食品有限公司、____县雪山青稞砸酒厂已提交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____县奇圣食品有限公司已完成厂房内部

工业设计。同时,已与____东方昆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框架协议,正在办理工商注册等前期手续。二是积极依托水电能源开发,加快剑科电站、红土电站、镇江关电站建设的开发进程。上半年,全县电站总发电量达29312万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7493万元。三是加快新能源开发,完成了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摸底调查工作,规划在毛儿盖片区建设太阳能电站1座、在热务片区建设风能电站1座。——不断突出地方特色,继续挖掘旅游发展潜能。始终把旅游业作为我县战略性支柱产业,围绕旅游业发展“五个突破”,科学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加强景区及周边地区道路、通信、旅游应急救援中心及古城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坚持把古城A、B地块打造成为集旅游休闲接待、古城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预计古城建设工程9月全面完工。二是积极开展川主寺4A级景区申创工作,制定了《____县川主寺景区申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实施方案》,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预计____年7月底基本完成景区基础设施与景观体系等各项建设工作,____年9月底完成申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验收工作。三是积极打造天堂香谷项目,已完成3000余亩栽培工作,其余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正有序推进中,预计7月20日正式开园。四是全力推进红星岩景区开发工作。____年5月5日,已与四川宏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能投新城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开发协议。

——不断强化项目带动,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壮大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抓手,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今年,全县政府性投资项目(不含毛尔盖专项规划)158个,概算总投资72224万元,截至目前,已开工121个,开工率76.5%;毛儿盖地区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项目(不含政策补项目)68个,概算总投资4333万元,已开工30个,开工率44.1%。继续以项目申报为重点,紧紧抓住藏区发展的历史机遇,把握上级资金投向,切实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筛选策划一批关系我县长远发展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完善充实项目储备库。已申报项目6个,概算总投资10605万元,确保全县持续拥有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重大项目后备“梯队”。

——不断深化统筹兼顾,继续推动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各项社会事业与县域经济相互协调、统筹发展。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继续深入实施新一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教科书费。进一步强化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二是着力发展卫生事业,深入推进卫生十年行动计划,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积极抓好农村卫生、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质量、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等工作。切实加强对全县医疗机构的监督,有效确保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和音像制品市场专项整治,确保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四是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共青团、工会、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老龄、残联、外事台侨、武装、人防、民兵预备役、防震减灾、档案、物价、粮食、供销、邮政、气象、红十字会等工作有序开展。

——不断坚持开源节流,继续夯实财税增收基础。严格执行财税政策,深挖财税增收潜力,大力培植地方财源,夯实财税增收基础。一是按照“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清缴欠税”方针,加大税源清查和征管力度,完成税收收入 3585 万元,增长4% ;完成非税收入3122 万元,增长60%。二是严控财政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外“收支两条线”管理,完成一般预算支出 47006 万元,执行预算的51%,增长8 %。三是调整信贷投入,优化信贷结构。截至5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43亿元,贷款余额14.38亿元。

——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继续保障政治大局稳定。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理念,全力维护全县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积极对全县31座寺庙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制定整改方案和措施,有效掌握其情况。二是紧紧围绕维稳敏感节点、社会热点及重点寺庙、重点部位、重点人员,切实加大情报信息搜集和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对重点人员实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管控。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和复杂场所治安管理,全面落实“网格化”管控措施。三是以“打黑除恶”专项行动为突破口,严厉打击涉黑涉恶、“两抢一盗”、聚众赌博等各类刑事治安犯罪。上半年,各类刑事案件立案44件,破获35件;受理治安案件63件,查处60件。四是完善诉求机制,畅通利益诉求渠道,继续开展领导接访、包案活动,对群众利益诉求及时调查和梳理,确保群众合法诉求得到有效解决。共处理网络件75件次,接待并化解群众来信来访71批次、316人。五是狠抓安全生产,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突出抓好道路交通、成品油销售、烟花爆竹、消防管理等专项整治,各项安全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健全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切实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不断深化依法

行政,继续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一是强化法制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继续推行常务会前学法制度。主动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县政协以及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不断提高办理落实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的满意度。二是深入开展行政效能建设,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和工作质量。全面推行以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服务承诺制和办事公示制,增强了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了政府公信力。三是贯彻执行惩治和预防腐败实施纲要,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狠抓从严治政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加强项目和资金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强化财务收支审计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努力建设廉洁勤政、科学执政型政府。回顾半年来的各项工作,我县在攻坚克难、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我县仍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滞后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变,财政收入主要来自旅游及相关产业,结构来源单一,财政收入季节性特征明显且不稳定;民生工程、重点项目、维护稳定支出压力过大;非税收入占全县总收入的比例过大,收入结构不尽合理;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艰巨。

二是农业、工业发展难度较大。我县农业基础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渠道窄、压力大;工业经济总量不大,5家规模以上企业均集中在水电和非煤矿山开采加工行业,____家规模以下企业生产规模均较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产品销售主要集中在县内,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大。

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各乡镇、村寨之间的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基层组织带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农牧民收入呈现牧区高于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城郊及河谷地区高于边远高半山区。“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的现象较为突出,边远高半山区是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难点。

四是发展软实力有待提高。我县地处高原高寒地区,工作和生活条件、待遇等相对较差,难以引进并留住高端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干部队伍的发展理念、发展能力和专业技术人才的业务技能、综合素质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为确保顺利完成下半年及全年目标任务,下步工作中,我县将进一步突出发展主题,强化发展意识,对照目标、找准差距、分析原因、增添措施、鼓足干劲、奋力拼搏,全力推动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一)主要目标任务

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08539万元(预计数,下同),实现工业增加值21608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84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____0000万元,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911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794万元,接待游客30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0303万元。

(二)重点工作及保障措施

——突出产业培植,促进经济发展。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一是着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按照省州关于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总体战略,全力推进“一场、一区、一基地”建设,围绕技术引进、市场拓展、土地流转、资金投向等问题,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以无公害种植、牲畜畜种改良为重点,加快实施农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体系建设等项目。大力实施“万亩优质蔬菜、万头商品牛、万头商品猪、万亩中药材”基地建设,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广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农牧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加快推进四川青藏高原农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加大协调力度,减轻企业负担,搭建银企桥梁,强化金融服务,支持有潜力的小微企业快速成长壮大,促进工业提速增效。三是加快第三产业优化升级,坚持把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与完善旅游服务功能结合起来,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天堂香谷打造和川主寺4A级景区申创工作。继续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推进标准化旅游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突出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动力。抓紧当前最佳施工时间,倒排工期,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工作。一是扎实推进交通建设,继续协调推进成兰铁路(____段)、雪山梁隧道建设工程。完成____年度农村公路建设,继续抓好公路养护,确保辖区公路畅通。二是加快推进电站建设,加大协调力度,全面加快在建电站建设进度。三是切实加强水利建设,深入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四是突出抓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藏区新居建设任务。加快古城AB地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大悲寺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度。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城乡环境面貌。五是继续深入实施生态建设,切实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原生态奖补等重大生态工程,组织实施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项目,确保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突出民生改善,推动扶贫攻坚。一是抓好各项民生工程项目建设。大力开发就业岗位,认真落实“四项补贴”和小额贷款等优惠政策。深入落实《____县农村居民建房管理办法》,加强民房建设管理,促进村庄建设规范化。全力抓好供水工作,彻底解决城乡居民饮水难问题。继续实施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做好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加强综合医院和中心卫生院的中医药、民族医药科室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二是切实推动扶贫攻坚。继续深入实施《____县毛儿盖地区专项扶贫规划》,以加快产业发展为重点,积极建设特色蔬菜、优质青稞、牦牛繁育等种养基地,重点开发红色文化旅游项目,促进农牧民增收。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有序推进易地搬迁、民族新寨、村道、牧道、农田水利灌溉、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通讯网络等项目建设,有效改善片区生产生活条件。

——突出公共服务,狠抓社会事业。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事业,切实增强“软实力”。一是提升教育发展水平,继续深入实施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两免一补”等工作。进一步整合学校资源、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素质教育水平。二是增强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完善公

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切实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强化工作管理,提高人口素质。三是加快文体事业发展,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净化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普及全民健身活动,增强群众身体素质。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全面推进“村村通”工程。——突出社会管理,维护稳定团结。严格按照中央、省州关于维护社会稳定的总体工作思路,坚持发展稳定两手抓、两手硬。一是巩固民族团结成果,做好做实民族宗教工作,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筑牢维稳基础。健全完善寺庙管理长效机制,推行寺庙社会化管理新模式。二是抓好社会综合治理,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严打”整治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三是强化社会管理,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强化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重点加强建筑施工安全、道路交通安全、地质灾害防治、防汛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监管和督查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防范较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纠纷调解工作,重视群众的合理诉求,妥善处理好各类社会矛盾,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第7篇: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构建;和谐;校园

几年来,作为新建学校,我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构建和谐校园作为一种基本素质来培养,作为一种基本能力来强化,让管理者、教师、学生及家长、社区形成一个和谐、友善、亲切、融洽的教育共同体,使每位师生员工都真切的感受到:在学校发展中既有为又有位,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与学校和谐发展。

一、团结协作,筑牢和谐的人际基础

和谐兴平是团结协作、人际和睦的兴平。团结是构建和谐兴平的前提。唯有团结,才有稳定,才有发展。几年来,我们从班子团结入手,把和谐的要求渗透到各项工作中,构筑班子成员之间、教职员工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

二、加快发展,夯实和谐兴平的物质基础

和谐兴平是持续发展、教育优质的兴平。把加快学校发展,作为构建和谐兴平最重要的基础。我们一心一意地谋发展,聚精会神地抓质量,努力实现办学思想、办学层次、办学模式的和谐统一,办学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学校内部各种力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共处,学校各个方面利益的和谐融洽,为构建和谐兴平奠定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作为白银市平川区“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我校是随着平川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平川区委区政府为了合理调整城区小学大班额教学问题,以及解决平川南路几个住宅小区住户子女上学远和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而新建的一所区属六年制完全小学,被列为平川区政府2010年“十件惠民实事”之一。学校于2009年12月进行招标,2010年3月动工建设,8月20日教学楼竣工,8月23日正式招生报名,是一所区属六年制完全小学。学校总占地面积33440平方米,生均25.86平方米,教学楼建筑面积5424平方米,生均4.19平方米,操场面积12000平方米,生均9.28平方米,学校有标准教室24间,办公室40间,配套齐全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教室、科学实验室、图书室、美术室、音乐室等14个专用功能教室。学校现有图书18000多册生均13.92册、每个教室可流动阅览图书200多册,配备齐全音乐、美术、科学、体育、数学等教学仪器。绿化面积达4200平方米,生均3.24平方米,学校育人环境优美、舒适。学校现有教学班23个,在校学生1293人。教职工64人,教师平均年龄35.2岁。本科学历50人,大专学历14人。

几年来,我们扎实推进学校各种软硬件创建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管理机制、德育工作、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学校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园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突破,毕业生合格率为100%,事实证明,我校近年办学连创佳绩,源于我们领导班子的团结进取,源于兴平人的团队精神,源于教师的敬业精神,更源于全校师生员工的高度和谐!

三、规范管理,完善和谐兴平的制度基础

和谐兴平是依法治校、管理规范的兴平。依法治校是和谐校园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最重要的运作机制。我们严格遵守和执行教育政策法规,以白银市教育规范管理年活动为载体,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从教学、研训、卫生、安全、收费等8方面着手,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提升管理品质,提升教学质量。

完善制度建设。我校坚持依法治校,不断完善学校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编制并落实了《白银市平川区兴平小学内部管理制度汇编》,依法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稳定有序,依法保障各方面的合法权益。我们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主渠道作用,每年定期召开教代会、教职工座谈会等,学校的发展规划、财务收支、福利待遇等学校发展建设中的大事及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都经过了教代会审议并表决通过,并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制度。我们设立校长信箱和落实校领导接待日制度,依法健全和规范举报和制度,自觉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监督,保障师生员工的法定权利。

提高队伍素质。人是一切组织中最宝贵的因素。我们把提高管理者自身素质,作为加强规范管理的首要问题来落实。我们建立起激励机制,通过学习研讨、专题讲座、外出培训、岗位锻炼、考核奖励等形式,不断加强对管理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管理水平教育,对每位干部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发掘、组织和使用,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优化过程管理。依据《白银市教育规范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要求,我们以常规检查、现场办公、定期反馈分析、问责制、督促评估等形式,严格对学校教学、研训、卫生、安全、收费等8方面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使各方面资源得到合理使用,最大程度地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在过程管理中,我们强调及时地发现和修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大程度地减少失误,有效地落实管理目标。

四、文化立校,充实和谐兴平的文化基础

和谐兴平是内涵丰富、文化浓郁的兴平。厚重的学校文化积淀,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历史、育人环境、特色等的综合体现,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

确立师生认同的文化理念。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先进的办学理念,即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特质和人文精神。为此,我们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治校方略和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旗的征集活动,培养师生的认同感和母校意识,多维渗透学校精神。以文化底蕴为基础,我们实施“让校园成为温馨家园、生态公园、文化圣园和成长乐园”的学校文化建设策略,坚持文化立校,文化育人。

塑造学校文化的品牌亮点。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我们坚持文化育人,已举办了三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打造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品牌。学校文化节内容分五大板块30项:①红色文化:我们坚持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听革命老前辈讲传统、参观革命教育基地等形式,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革命传统教育。②绿色文化:包括文化长廓建设,教室文化设计,绿化校区建设,绿化小区建设,新校区绿化设计展示,花草树林种养等。③学术文化:包括学校文化建设、名家讲座,教学论坛、教学开放周,师生书库建设等。④科技与网络文化:包括科普知识比赛,科技论文、小发明、小制作比赛,网页设计比赛,师生网络才艺展示等。⑤艺术与体育文化:包括合唱比赛,配乐诗朗诵,英语口语比赛,辩论赛,校训征集和校徽、校服设计大赛,书法、美术、摄影作品比赛,电影配音比赛,校园歌手赛,教工精神风貌展示、师生球赛等。我们通过营造浓厚的学校文化气息,培养品质高尚、人格健全、内涵丰富的现代文化人。

五、以人为本,加强和谐兴平的感情基础

第8篇: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阳光学院;法学专业建设;探索;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阳光学院法律系法学专业,同学院其他专业一样,自2001年开始招生以来,已经招收8届17班,已毕业4届9个班516名毕业生,目前尚有在校学生8个班约500人。经过八年的改革探索,在实现自己培养目标上,努力打造高等法学专业建设新的模式,办出自己特色;在实施法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开拓、改革和创新,应对当前人才竞争的严峻挑战,取得较好的办学效果。4届毕业516名学生,被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法学院录取法学硕士研究生21名,被省、市各级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90名,录用事业单位70名,通过司法考试取得司法资格47人,截止目前以上“三考”达标人数为228人,占毕业生44.2%。尤其是05届57名毕业生中,当年就考取中国人民大学等硕研3人,录用公务员16人,经过近三年努力,现先后被录取公务员35人,占61.4%(其中录用法院9人,检察院6人,司法行政及律师5人,公安、税务、工商等其他公务员15人);录用事业单位8人,占14%;到企业就业12人,占21%;出国、读博2人,占3.5%。国家司法考试通过11人。05届法学专业毕业生百分之百、高规格就业的佳绩为法律系法学专业建设打出了新的品牌。法律系法学专业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被学院确定为办学模式样板,得到全面肯定。他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实际出发,确定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法律专业人才

阳光学院是阳光(国际)集团与福州大学联合举办的民办高等学校。在性质上,阳光学院属于民办的独立学院,具有民办事业独立法人资格;在招生上,阳光学院为本科第三批招生,其生源录取分数线与一本的厦门大学、福州大学法学院相差在100分以上,与二本的师大、农林大生源也有很大差异。这一差异性决定了阳光学院法学专业无论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上,还是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既要注意传承普通高等法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好的传统经验,但又不能简单的照搬照抄,应当根据国家的规定、社会的需要和阳光学院的实际情况,以勇于创新、改革的理念,正确务实地设计和确定具有自己特色的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这就是通过四年学习,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我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实用型高级法律专业人才。具体要求所有学生经过四年的刻苦学习,最后要达到取得“两证”,参加“三考”的目标,即取得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参加各级公务员考试、硕士研究生考试和全国司法统一考试,获取更多的专业就业机会和提高竞争综合能力。这样培养目标既具体明确,又务实可行,不仅为法律系正确设计实用性的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而且也成为法律系师生一起做好法学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动力。

正是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要求,系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一方面严格执行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开设14门核心法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不变,作为必修课程严格执行;另一方面,从适应“三考”需要,开设一些诸如律师实务、法律文书、法律职业道德等实务性强的课程,为配合“公务员考试”需要,还开设了行政管理学选修课程,专门训练学生适应“申论”、“行政执业能力测试”两门公务员考试的课程,以应对公务员考试的现实需要。

二、专职教师队伍培养是建设特色法学专业的基本保证

在建院初期,法律系同其他系一样,基本上采取外聘的方法,从福州大学、福州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福建行政学院等九个院校聘请了约30余名具有“双师型”职称的教师,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6名,讲师、硕士研究生10名,他们的丰富教学经验,不仅支持了法学专业教学工作顺利完成,而且可以使学生从多院校优秀教师多风格教学模式中获得更多教益,同时也为我们加强对系里专职教师的培养提高提供了条件。但这种教师体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外聘教师早来晚归难以承担法学专业建设和改革的重担,为此有计划引进一批专职教师,采取积极有效培养措施,促进专职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是必要的。根据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法律系从02年开始,先后积极稳妥地引进聘用15名专职教师。每名教师一到职,系里就根据新教师的实际情况,确定其从事讲授专业课程方向,制定培养计划,并采取“赶着鸭子上架”、“推着卒子过河”,“比着擂台打拼”等方法以及集体备课,编写教材,听课、交流、进行案例教学法研讨等措施,促使教师尽快成长,比较顺利地经过了教学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经过一年锻炼,04-05学年学生对教师的测评教学质量人均为76.4分,05-06学年以及06-07学年第一期学生和院督导组的综合测评人均为81.3分。学生和专家对法律系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持肯定的评价。二是教师完成教学工作量逐年增加。在03-04学年第二学期,我系专职教师全部都上公共课;04-05学年开始,专职教师逐步开始上专业课;05-06学年,两学期我系教师共开27门专业课,共完成3461课时,人均168课时,占全系专业课的53.8%;06-07学年第一学期共开专业课10门,合计1134课时,人均103课时,占全系专业课69.06%。教师已经走上专业课教学的主战场,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教师教学方法得到不断进步。法律系所聘用的教师,过去基本上都未站过讲台,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在他们受聘后,系里首先安排他们在公共课讲台上锻炼,为了使他们更快熟悉教学环境和工作,系里组织他们集体备课,编写教材,听课取经,定期交流教学方法。在公共课教学上普通受到锻炼的基础上,逐步安排他们开设专业课,一来有一定讲课的实践经验,二来有老教师榜样和对比,三来有较为充分的备课过程,所以他们走上专业课教学就旗开得胜,普遍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巩固成绩,提高教学水平,系里又通过教学法研讨会,教学观摩活动,开展互相学习和交流,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等活动,促进大家更用心地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四是教师科研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几年来,在学院科研管理政策的鼓舞和推进下,法律系教师在积极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同时,也努力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以肖义方、翁连金、王浩云等人申报、承担了阳光学院第一项省教育厅“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课题项目,并已完成结项。全系教师共同编写出版具有实用特色的第一部教材《新编大学法律基础》和四辑《法学教学案例汇编》,系主任陈训敬教授认真总结、撰写并发表教学改革系列论文6篇,其他教师也撰写发表学术论文9篇,开启并初步形成了全系法学学术研究、法学教学改革研究风气,这对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有着积极作用,对教师今后职称晋升也打下坚实基础。系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所有成效,年轻教师尽快成长,直接为建设特色的法学专业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的保证。

三、课堂教学中注重案例教学法与开展法制视听课第二课堂建设

(一)加强教师教学法的研究,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系里采取集体备课,组织教师编写教材、选编案例,召开案例教学法研讨会,组织观摩教学活动等形式,加强对教师教学法的研究,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全系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系积极推行“讲法理、看法条、析案例”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目标的实现。首先,他们在选择教材上十分注意兼顾教材的权威性和适用性。其次,也重视配套相应的法律汇编和重点学科的案例分析资料,使学生在四年学习期间,有可能在教师具体指导下,深刻分析一百例较为复杂的疑难案例和结合各个课程学习亲自分析一千例各种类型的典型案例,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能够比较扎实地学习掌握法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和法律规定去分析处理各种类型的案件和社会上各种法律问题,使自己在法律素养和能力上都得到更大的提高和培养。三是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分量,不仅在教学计划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的门类和学分,而且落实到课任教师身上,结合理论教学,进行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模拟法庭等案例教学,使案例教学法得到全面推行和落实。

(二)充分发挥法制视听课作用,加强对学生进行“三种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学院的支持下,系建立起法制影视资料库和视听实验室,购置了一整套包括古今中外法制影视资料和庭审资料,共有五类百部千碟,为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化的专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配合专业理论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并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三看”的具体做法:一是“必须看”,即在第一学年,针对新生的专业思想问题,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红色康乃馨》、《大法官》、《主诉检察官》、《被告》等电视连续剧,并结合写心得体会、召开专题班会,使学生在影视情结中增强对法制专业的认知和责任感,培养对法律职业的热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法律专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结合看”,即在第二、三学年各专业课教学中,结合实体法、程序法专业教学,由课任教师组织学生观看民、刑、行政等法庭庭审实录案例,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各类案件诉讼程序,增加对司法实践的感性认识,起到旁听庭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三是“自由看”,即在第二学年以后,由年级、班级两委组织同学,利用课余、周末、节假日时间,自由选择观看其他各类法制影视资料片,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内容,活跃了课余文化生活氛围,而且寓教育于娱乐,潜移默化,不断地深化对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广大学生牢固地树立“做合格的法律职业人”的理念和宏愿。

四、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与实习基地的建设

(一)注重抓好各类实践教学环节活动,环环衔接,努力把学用结合贯穿教学计划始终

法律系不仅重视在教学计划中集中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内容和时间要求,而且充分利用假期安排一些有益的实践环节活动,使学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自始至终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在第一学年暑假,学生初步学了一些法律课程,系就结合学院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专业感性认知实习,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和调查发生在自己身边有关法治的人和事,并写出心得体会,在新学期伊始组织班会交流,培养学生从法治视角去观察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加强专业思想,提高法治责任感;在第二学年的暑假,学生学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后,专门安排学生到司法部门见习一个月,进行初步的专业实习,通过见习,让学生熟悉司法环境,初步学习司法实践知识,由于做到去前有动员布置,返校有检查总结,评定学分,使见习起到加深学生对法治实践的认识,起到提高学习积极性的作用;结合第二、三学年的专业课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作业,模拟法庭,庭审旁听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努力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三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从第三学年暑假开始安排学生毕业实习、模拟法庭毕业设计工作,努力把这两类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带着毕业设计的课题到法院的实习基地有目的向司法实践学习,使毕业实习更好地为毕业设计创造条件,打好基础,通过系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实践教学环节工作,最后通过模拟法庭庭审毕业设计演示、考核,对学生的四年法学理论知识和运用理论的实践能力进行全面的综合性检验和锻炼,为学生毕业工作和“三考”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建立规范的实习基地,实行以集中实习为主的毕业实习模式

在传承高等法学教育毕业实习模式基础上,根据现实的情况,系里调整了毕业实习模式,使毕业实习工作更加符合当前实际情况,并得以顺利进行。其一,建立稳定的毕业实习基地。经过几年努力,通过和法院充分协商,系里已和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龙岩市、宁德市等五市九个法院协议建立起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其中与三个法院签订了书面共建协议,并正式挂牌,其中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还通过总结经验,制定了毕业实习管理规范意见,提高了毕业实习成效和水平,使毕业实习工作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证;其二,实行以集中实习为主,结合分散实习的模式,有利于妥善解决毕业实习在时间上、精力上与考研,就业矛盾的问题;其三,在毕业实习时间安排上,由第七学期提前到暑假进行,腾出更多时间,有利于毕业生参加研究生,公务员考备和就业应聘工作,达到学生参加毕业实习精力集中成效好,法院更加欢迎并积极接纳实习和院系毕业生工作得到妥善安排的“三满意”效果。

第9篇: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实施方案范文

上半年,全省地税部门累计组织入库各项收入157亿元,同比增加39.8亿元,增长33.9%。其中组织地税收入149.7亿元,同比增加38.6亿元,增长34.8%,增幅高于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增幅7个百分点,完成年度考核计划256亿元的58.5%,完成奋斗目标266亿元的56.3%,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年初,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侵袭我省,地税部门紧急出台16条地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灾后重建,得到吴新雄省长和孙刚副省长的肯定,吴新雄省长批示“省地税局主动出台16条灾后重建的地方税收优惠政策,充分说明了省地税局抗灾救灾的主动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省直各有关部门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希望各市、各部门象省地税局那样想灾区所想、急灾民所急,更具体地落实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优惠政策,促进我省灾后重建取得全面胜利。请办公厅立即转发各地各部门”。孙刚副省长批示“拟同意省地税的十六条优惠政策。省地税局以大局为重,急灾区之所急,积极支持灾后重建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在认真抓好组织收入、落实各项税收政策的同时,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省地税局积极投入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丰富载体,创新方式,得到省委副书记王宪魁的充分肯定,王宪魁副书记批示:“地税局党组学习实践活动组织的有序,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创新方法效果好,应表扬”。省局机关还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省十一届文明单位,全系统有106个单位荣获省十一届文明单位,5位同志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2名同志荣获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新命名全国“巾帼文明岗”4个、全国青年文明号6个。

上半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地税征管改革

1.创新征管改革工作机制。强化征管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领、规划、协调职责,进一步充实了省局征管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力量,为征管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创新了工作方式,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对以往征管改革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分析,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明确今年征管改革工作的任务。加强了征管改革工作的调研,每项工作开展前都广泛听取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意见。上半年共进行全省通办纳税、纳税人跨区域纳税需求、征管软件优化等7项专题调研,提高了征管改革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组织开展“两个减负”。对办税流程、征管系统、纳税服务、涉税资料、报表报送、会议安排、文件处理、干部培训、部门协作等9个方面的工作进行优化、规范。组织开展了各类报表的简并、业务报表自动生成、办税环节优化、办税文书简化等具体需求事项的调查。改进了涉及纳税人12个方面、涉及基层地税机关16个方面的工作,取消了9项、减少了26项纳税人报送资料事项,并加强督促检查,有效减轻了纳税人和基层地税机关的负担,得到广大纳税人、基层地税机关的好评。

3.完善推广信息化软件。加大软件开发力度,确保软件开发质量,不断完善软件功能。开发了网上办税系统和财税库银系统,完成了涵盖纳税申报、税源登记、税务登记、发票管理、文书申请、电子缴款、会统核算、CA验证等近100个新功能模块的开发任务,实现了与征管业务系统的对接,并在南昌、新余开展试点工作,共有14个单位通过网上办税系统扣缴税款1800万元。推广应用总局税务综合办公信息系统(OA系统),制定了推广方案,搭建了运行环境,完成了新系统的模板编写和新老系统数据迁移,目前OA系统在省局及赣州、新余试点单位上线试运行。在全省推广了参数定税软件,完成了纳税评估、安全管理运维平台(一期)等9个模块的需求修订工作。成功开通了全省统一的短信发票真伪查询及定期摇奖登记系统,进行了门户网站的升级更新。优化了数据仓库查询功能,分月查询平均响应时间在5秒以内。筹建统一自主软件开发平台,形成了技术可行性报告。

(二)坚持规范执法,深入推进依法治税工作

1.规范地税执法行为。认真贯彻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及时把地税部门税收规范性文件等信息在门户网站公开,接受纳税人的查询和对地税执法行为的监督。完善税收规范性文件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备案、审查、清理、公布等环节的内容。依法开展税收救济和法律服务,接受并审理11起行政复议案件,维护了税法的严肃性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开展了对各地税款过渡账户的清理和门市临时征收情况的执法检查,进一步规范税款征收和入库,防止利用过渡账户转引税款。对部分设区市局经费收支和财务管理进行了内部审计,促进了财务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2.依法落实地方税收优惠政策。以宣传地方税收政策为重点,认真开展以“税收?发展?民生”为主题的税收宣传月活动,举办了地税有奖发票摇奖暨慰问纳税人晚会、建立中小学生税收教育基地、赠送税法知识读本和动漫光盘等重点活动,大力宣传地方税收政策法规,增强全社会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面对全省出现的雨雪冰冻灾害,迅速出台并认真落实支持灾后重建地方税收优惠政策16条,省局派出11个督导组分赴各地,加大督导力度,确保16条落到实处。创造性地用足用好地方税收优惠政策,如为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发展,出台了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粮库)生产经营用房和土地从今年起继续减免三年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的政策。严格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上半年,全系统共依法减(抵)免地方税收13.1亿元,其中,落实支持灾后重建地方税收优惠政策16条减免纳税人税款近4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受灾企业和个人灾后重建,减免再就业地方税收8058万元,惠及全省49877名再就业人员,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促进了创业和再就业。

3.大力整顿税收秩序。组织开展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评出25户地税单管户为A级纳税信用企业。开展了对失信企业、失信个人纳税信用等级和偷逃骗税记录的统计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了对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烟草业、高收入行业和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等地方各税缴纳情况的检查。对南昌市教育培训行业地方税收进行了区域性的专项整治。开展了对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在江西分支机构的税收检查。采取全省交叉检查方法,组织稽查业务骨干70余人,重点对全省近两年来未进行税务检查的税源大户开展检查。上半年,全系统共检查纳税户3820户,查补税款7757万元,加收滞纳金430万元,处以罚款1134万元,入库税款(含滞、罚)9157万元,维护了公平正义的税收秩序。

(三)坚持持续改进,深入推进规范化建设

1.推进规范化常态化管理。把实现规范化常态管理作为推进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明确了规范办与各职能部门间的职责,对文本的修改、和执行等工作实行了部门责任制,使规范化工作融入到各项日常工作中,向日常工作规范化、规范管理常态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开展规范化非涉税文本的修订。进一步落实“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理念,组织开展了非涉税文本的修订工作,共计修订非涉税文本78个,其中新增文本20个,废止文本20个,修改文本38个,累计修改96处。修订后的非涉税文本呈现出文字简洁、合法适用、表证单书格式优化等特点。

3.积极推进个人绩效管理试点。出台了个人绩效管理实施方案和工作意见,明确个人绩效管理的实施步骤和工作重点。在鹰潭市局召开了个人绩效管理现场会,各地借鉴鹰潭市局等单位经验,选择了1-2个单位进行个人绩效管理试点工作。加强个人绩效管理知识的培训,编写了绩效管理宣传手册,配以动漫图片,通俗易懂。进一步加大了对各地推行个人绩效管理的督导力度,通过实地调查、现场询问、查阅资料等形式进行检查,上半年共对7个设区市局下达了规范化建设督查限期整改通知书和绩效管理建议书。

(四)坚持理念导入,深入推进地税文化建设

1.强化地税文化理念的认同感。各地认真研究地税文化在提高思想境界、规范日常行为、增强管理效能、提升地税形象等方面的作用,着力把“和谐聚力、诚信服务、争做第一”的地税文化理念融入到地税干部的行为中。在分析总结近年来全系统文化建设开展情况的基础上,继续解放思想,立足长远,起草了地税文化建设五年规划,并到7个设区市局和20余个基层局展开交流研讨,以强化地税文化理念,提升地税文化建设的整体层次和水平。

2.拓展地税文化建设内涵。各地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拓展地税文化建设内容。以打造“楼、洲、带、园”文化建设工程为重点,不断美化优化工作场所环境。开展以“爱岗敬业、争先创优”为主题的岗位文化建设活动,以岗位为平台,通过文化的力量和影响,促进干部职工争做第一。以行为文化为导入口,形成机关、管理、稽查、办税服务人员的行为规范,自觉养成并践行“严谨规范、训练有素、和谐高雅、达观向上”的行为模式。

3.开展各具特色的地税文化活动。各地根据“一市一定位、一县一特色”的文化建设格局,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地税文化活动,营造“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地税文化建设氛围。省局组织了全系统“十佳勤政廉政标兵”和“三个服务十佳标兵”事迹巡回演讲报告会,用身边的典型教育身边的人,起到了宣传典型、弘扬先进的作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系统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迅速向灾区捐款243万元,体现了地税人大灾有大爱的情怀。省局和赣州市局共同出版《税魂》一书,弘扬苏区税务干部精神,打造地税文化红色品牌。各地结合迎奥运活动,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地税文化活动,陶冶了地税干部的情操,不断把地税文化建设引向深入。

(五)坚持严征细管,深入推进税源管理工作

1.夯实税源管理基础。加强了纳税户籍管理,制定了工商、国税、地税登记信息交换管理办法,推动户籍登记信息和纳税状态信息的交换、比对工作,减少了漏征漏管。在新余市开展了国、地税联合办理税务登记证试点工作,实现了税务登记代码、受理税务登记、税务登记证件、税务登记表式、税务登记专用章使用、收费标准“六统一”,国、地税联合新办、变更税务登记1250户,提高了办理税务登记的效率和信息共享水平,降低了征纳成本。进一步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按照税源管理的需要,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完善对税收管理员的各项奖惩制度,调动税收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扎实推进纳税评估,督促各地认真落实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对纳税评估案例进行评审,共有15个优秀案例入选省局案例库。加强欠税管理和减免税核算统计工作,对减免税项目进行了梳理,实行“一表统报、部门共享”制度,确保减免税数据及时、准确上报。

2.加强分税种分行业税收管理。完成了营业税纳税人资料调查数据采集、录入和汇审工作,共采集录入5581户数据,审核通过4181户。推行建筑业、房地产业营业税项目管理。加强重大项目、重要工程的税收征管,昌九城际铁路、武吉、景鹰、吉井高速公路和浙赣、铜九铁路工程的税款征收均规范有序。认真贯彻落实新企业所得税法,加强新法的培训,举办了300余期培训班,对2万余名企业财务人员和300多名地税干部进行了培训。全面清理了涉及企业所得税的规范性文件,做好了新老政策的衔接。扎实有效开展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工作,全省共受理申报人数23373人,完成目标任务的203%,补缴税款3172.9万元,受到总局通报表彰。开展车船税委托保险公司代征工作,制定了代征办法,推广了景德镇市的代征工作经验。抓好了土地增值税的清算和土地使用税税源清查工作,明确了全省烟草行业印花税的核定征收标准,进一步挖掘了零散税种的增收潜力。

3.强化以票控税。进一步加强发票管理,制定了发票违法举报查处奖励管理办法、印制纳税人名称发票管理办法等制度。与有关部门协作,针对当前社会上不法分子制造贩卖和街头兜售假发票等违法犯罪活动比较猖獗,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问题,开展了打击制售假发票、违法代开发票专项斗争,同时开展了对各地发票内部管理及启用新版发票情况、有奖发票兑奖、举报受理及奖励情况、旧版发票清理核销情况以及发票印制情况的专项检查。大力推行有奖发票,在江西电视台举办了第1期有奖发票摇奖活动,共产生30名中奖人,兑付奖金107万元,代扣个人所得税21万元。有奖发票的推行,使消费者主动索取发票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改善了用票环境。据不完全统计,推行有奖发票以来,发票用量同比增加了20%,对地方税收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票控税的职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六)坚持以人为本,深入推进地税干部队伍建设

1.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扎实推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4月初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来,加强领导,科学安排,立足实际,开拓创新,统筹兼顾,务求实效,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地税工作相结合,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先后开展了副处级以上干部封闭学习、聘请领导和专家讲授科学发展观专题讲座、各支部座谈讨论、局领导领题调研、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对局党组分析总结报告进行评议等各项活动,圆满完成了学习调研阶段和分析评议阶段的各项任务,使地税干部提高了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地税事业科学、和谐、持续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提升了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增强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跃作贡献的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