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范文

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

第1篇: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范文

1.人文科学的特点决定它不是通过简单地接受数据就能获得或掌握的知识。有学者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进行了区分,认为自然科学是企图按照因果规律的归类来解释自然事物的,而人文科学只能从个体的意图和意义来理解事物。有关交互式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程序的研究可归入前者,在这里,扩展数据库和交互程序被视为纯粹而简单的工具,通过它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促进交叉参照。而在人文科学中,知识是手段,是用于“理解”而非工具应用的手段。

2.人文科学知识是关于有意义的语言背景的创造和发展,而交互式媒体技术至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反语言背景的。毫无疑问,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会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各层面的语言运用方式,根植于印刷文字系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将会逐渐被一种更像电报文体式的“直言”替代。出于语言视频技术发展的需要,简单的语言预构已成为规范,而歧义性、反讽、含蓄的语言表达正快速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单一的“视觉形象”和其他的什么东西。多媒体教学不可避免地趋向于多种不同学科的综合训练,不断增加关系和参照,频繁地越过学科领域,力图使语言背景扩大到包含一切。在同一语言背景下,对语言个性化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将不复存在,语言将变得日益枯竭,能够读懂文学和思想领域中的精品之作的人将会越来越少。

3.人文科学教学引入交互式媒体技术,在取得横向成就的同时,却可能付出其纵深的代价。就交互式媒体技术而言,印象和影像起主要作用,逻辑性和线性的有序性已退居次席。由于跳格剪接增加的驱动,运行速度很快,基本的运动时横向联系而不是纵向的累积。交互式媒体技术获得了信息的横向宽度,促使学习者形成对现时强烈而不断变化的意识,但同时也可能因此失去了知识和智慧的深度,与历史概念背道而驰。

第2篇: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数学课堂教学 有效整合

一、多媒体技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教学中,用多媒体技术来设计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的欲望。教师运用多媒体精心设置教学情境,教学的内容丰富了,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数学课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变得富有趣味性了。例如,轴对称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把有关的定义、定理和结论灌输给学生及教条式地使学生学会基本图形,使学生能听懂记住,并会“照葫芦画瓢”就可以了,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觉得枯燥无味。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该知识进行教学,可以呈现著名的艾菲尔铁塔、宏伟的中山陵、美丽的蝴蝶等实物图片,使其准确、直观地表现出来,比起传统的作图更美观、更直接,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产生了学习新知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2.化抽象为具体,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而中小学生的认知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所以,中小学生在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时有一定的困难。多媒体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具体,可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使学生能更具体地、直观地认识现象掌握本质。例如,教学平移与旋转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平移与旋转动画,再现生活中这两种常见的物体运动方式,比起看图就直观形象多了。学生们在动感的课堂学习中,对教学内容更容易领会和掌握。

3.整合教学内容,突破重难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时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

4.精心演练、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率

多层次、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是学生形成良好数学技能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课堂练习时,教师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使学生更深刻、清晰地理解题意,并顺利灵活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应用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课堂容量大、快速简便、生动形象、交互性强等特点,使学生能够演练“必需”“够用”的练习,达到省时、高效。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多媒体技术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得到极大推广,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应用成效显著。它不仅带来了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而且对推动新一轮教学改革,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多媒体技术无论多么新颖,功能多么强大,目前还只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不能过多地夸大多媒体技术。

2.有的放矢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

教学

“教师是课堂学习的主导,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这是大前提。多媒体课件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利用它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但它只能作为一种工具,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教师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使用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发挥其长处,着重其效果。

3.从数学学科角度和课堂内容的需求出发,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要从数学学科角度的需求出发,而不是为了追求形式而使用。千万不要误认为多媒体技术用的越多越好,运用多媒体技术一定要讲究科学性,即要注意:(1)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量要适度;(2)选用多媒体技术的手段要恰当;(3)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时机要适宜。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以及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下,多媒体技术的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并非强调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巧借多媒体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有机地整合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实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高自斌.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12.

第3篇: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模型;模型教学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首次将“模型”列为课程的知识目标之一,说明新课程适应时展的需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教育。在高中新教材中出现了众多的模型资源,例如:客观实物的实物模型、真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客观现实的图象模型等等。多媒体技术辅助生物教学,由于其集图、文、声、茂于一体,形式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已经深入到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了。如何借助多媒体技术更好地开展好模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科学方法的有效教育,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使生物模型教学直观化、形象化、快速化

数学模型是能够表现和描述真实世界某些现象、特征和状况的数学系统,数学模型能定量的描述生物物质运动过程,一个复杂的生物学问题借助数学模型能转变成一个数学问题,通过数学模型的逻辑推理、求解和运算,就能够获得客观事物的有关结论。在我们生物课本中,有大量的数学模型,如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一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1)分离规律”中提出的“3∶1”的数学模型和自由组合规律中提出的“9∶3∶3∶1”的数学模型等。很多相关数学模型的得出是一个复杂繁琐且抽象的过程,上课费时学生又不易理解,而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可以把这些复杂抽象的推导过程快速化、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结论,还可以把一些数学问题用一些非常直观的图形曲线展示出来,如种群增长曲线,只考虑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自交n代后杂合体所占的比例曲线,生态系统中与能量流动相关的曲线,结合减数分裂过程形成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变化曲线,从而使学生对相应的知识产生深刻的认识,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多媒体技术使生物物理模型的制作过程规范化、高效化,评价清晰化

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它形象而概括地反映了所有DNA分子结构的共同特征。借助多媒体技术中的实物投影仪不仅可以把已经制作好的实物投影放大,供班级的全体学生观赏评价,也可以用实物扫描仪对实物模型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再通过软件制作显示出模型的立体图,使学生可以看到这个模型不同角度的特征,对模型有全方位的深刻认识。在有些时候,为了提高制作模型的效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关于实物模型的制作过程的视频,例如: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3章第3节“模型构建”要求学生“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的教学中,我们就利用多媒体技术先让学生直观观察细胞核、细胞器、细胞核等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课件演示了某小组对细胞的三维模型的制作过程,然后让学生根据选材来自己制作模型,结果不但缩短了学生的制作时间,并且学生制作出的结构模型都非常形象。

三、多媒体技术使理想模型教学化虚为实、化静为动

理想模型是人们为了便于研究而建立的对原型事物高度抽象化的思想客体或思想事物,它是对研究对象的简化,突出反映了显示原型的主要特征和联系。高中生物教学离不开这样的理想模型,它突出的体现在生物学中各种结构模式图和一系列的生理生化过程上,我们上课时如果仅依靠课本上的模式图、示意图等,就显得较为枯燥、抽象、呆板,导致学生学习乏味,缺乏兴趣,最终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若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表现其动态变化过程,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DNA是主要遗传物质”“DNA复制”等章节,我们用多媒体电脑中的Flashplay等软件,分别制作模拟了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质形成染色体的过程,染色体的出现及着丝点分离形成染色体的过程;制作模拟了DNA分子复制过程;这些知识点在过去为教学难点,学生难以体会其动态变化,而以多媒体电脑的模拟,则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制作的软件以液晶投影投放,使学生在欣赏“电影”的同时,学到了知识。教学组织简单,效果较好。

四、多媒体技术使生物理论模型教学化繁为简,易于理解

理论模型是针对某个问题,对已经研究的科学事实和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综合,并提出基本概念。这往往是一种“假说―演绎体系”,通常表现为一种科学学说。例如,关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学说,如果此时通过投影给学生展示一个用Flashplay制作的生物膜的课件。课件中的生物膜上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是清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有的横跨整个双分子层。并且大多数的蛋白质也是可以运动的。利用这样的课件,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流动镶嵌模型学说内容的了解。另一个方面通过此课件,可以很清晰的解释人体的白细胞能吞噬入侵的细菌、细胞碎片及衰老的红细胞,突出生物膜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为了能够达到一个有效的教学目的,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一系列的Flash或PowerPoint课件,充分借助课件的直观生动的优点,把相关的理论和假说的核心内容展现给学生,使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这些相对深奥的理论模型可以使一些生物知识直观化,简约化,使之便于学习和研究,又可以简略地描述研究成果,使之便于理解和传播,还可以用于计算、推导、延伸观察和实验结论等。我们通过多媒体技术对不同模型的合理使用,可使学生直接参与探究模型的构建过程,也可以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一些模型本身,从而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更好地运用一些模型知识。当然,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协助模型教学,将是我们不断摸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生物学模型教学探析.生物学教学,2006(8):17.

[2]生物数学模型的建构与教育价值.生物学教学,2006(9):12.

第4篇: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物理 多媒体技术 作用

进人21世纪,课堂上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已被广泛采用.它以其特有的图、文、声、像、景并茂的优势,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空间,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加理想的操作平台。在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更显示了其巨大的优越性。本文就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在多媒体课件中阅读教学内容,也可从中听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声音信息。观看实验过程以及原理。这种新的信息形式改变了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产生学习的兴趣与乐趣,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激发表达欲望,从而形成师生互动,而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如在讲解“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这一章节时,利用Flash课件.使学生能够听到水流声,能够感受到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所产生巨大的能量带动水轮机转动而发电的情景,使没有见过大型水电站的学生也能认识到水电站的运转过程。

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但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了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水力发电原理.也让学生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可见,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声、光、电等各种信息,使课堂变得绚丽多彩,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环境变得丰富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教学情境。学习兴趣将得到极大提高,从而使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物理实验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许多物理定律、定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做好物理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的特点,由于种种原因,物理实验有些过程很难分步观察与判断,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控制实验的速度,调整教与学的进度,在教师与计算机的共同启发下,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模拟物理实验能让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过程,明确观察对象产生变化的现象和条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例: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实验,也是一个复杂实验.在学生实验前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操作步骤和要求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实验.对本实验记录的分析、及结果的理解是光学中的一个难点.为此在总结这节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学生的实验过程再现出来,找到凸透镜的成像的两个转折点“焦点”、“二倍焦距处”及“物体向焦点移动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大”,这样可降低学生理解这一规律的难度.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可提高教学效果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全部学生答案迅速收集统计,及时分析教学效果,从而调整教学的节奏和进程,及时反馈,使教学的调控合理化,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础,可以很好的辅助教学,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但不可能每个实验必做,应该视情况区别安排实验。如用天平测固体液体的质量、牛顿第一定律、凸透镜成像等在实验室进行,其他诸如安全用电等物理性质的示范性实验.则通过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辅助。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可合理控制教学节奏,使教学过程能够按照预设的思路进行,从而全面实现物理课堂的高效。

四、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反思

1、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适度

多媒体设备作为教学的辅助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够完全代替教师的积极能动性。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务必要秉持适度原则,要注重物理现象的动态还原,而不是运用课件来代替教师的努力和表达。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课件的应用也必须要与教师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多媒体教学应该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精华与结晶,而不应该是华丽的追赶潮流的味头,教师切不可为了赶形式而顾此失彼。必须要明确多媒体教学只是物理教师授课的辅助手段之一,要注重传统观教学与现代技术的互补,取长补短,才能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2、课件的制作必须要符合物理学科的基本特点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不能只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只是为了好看而使制作的内容偏离物理学科自身的基本特点。以避免学生对教学的内容产生误解。举例来说,光的反射、折射,机械波的产生、传播等内容,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以及对物理学知识的高度理解。

五、结语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是现代科技的进步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大改革。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使用多媒体技术就更应注重教学实效,多媒体物理教学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它不仅能展示文字、图片、图像、声音于一体,且可以把物理过程形象地描述出来,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物理教学情境,使学生多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还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认识难度,变难为易.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地过度到抽象思维,突破了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技术尽管有许多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它的作用只是辅助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用好用活多媒体手段.并不断探索,充分挖掘其优越性,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林球邦.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空中英语教室.2010(8)

第5篇: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范文

一、引言

中国有句古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传播活动,是凭借一定的传播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自觉行为。当今,教学媒体日新月异,其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教学传播手段的先进性,直接影响着人类教育行为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多维发展。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展望未来教育发展前景,我们必须对现代教学媒体的不断涌现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势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媒体的发展

(一)教学媒体的概念

媒体是英文media的译名,意指信息的载体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和中介。教学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专指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和黑板、教科书、图片等传统教学工具;广义的教学媒体还包括讲授、参观、实验和讨论在内。教学媒体还包括硬件和软件两种形态。硬件指各种教学机器,包括幻灯机、投影机、电视机、电影机、摄像机、计算机、视盘、放像机、录音机、语言实验室等;软件指各种教学片、带、盘等,包括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计算机磁盘、视盘等。

(二)教学媒体的发展阶段

媒体的发展与人类文化、科技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它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历史进程而展开。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教学媒体呈现由实物直观到文字抽象再到抽象直观的基本走向。因此,据教学发展的历史线索,我们可以把教学媒体的发展划分为原始教学媒体阶段、古代教学媒体阶段和现代教学媒体阶段。

1.原始教学媒体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学媒体包括人体个部分的器官、生产、生活用具和各种事物以及口头语言,新的教学媒体——文字也处于萌芽状态,但仍谈不上正真的应用。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教学媒体,形象直观是它们的最大特点,其局限性是这些媒体依据于具体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离不开人类的亲身传授,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传递教学信息,因而效率很低。

2.古代教学媒体阶段

这一阶段从人类进入古代阶级社会一直到17世纪末。在这一时期,文字书本的出现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是教学媒体的一大进步。文字书本突破了信息传递的时空限制,克服了口头语言不能脱离传授者的局限,并且书本具有信息量大,便于携带和保存的有点而成为教学中的主要媒体。但由于文字较抽象,与客观世界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常年不便的单一教学方式,容易造成教学枯燥、僵化、乏味并脱离生产、生活实际。

3.现代教学媒体阶段

这一时期从跨美纽斯的《世界图解》出版至今,也是现代教学和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时期。其具体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从17世纪末至19世纪末。

这一时期主要成就有:确立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在教学中自觉设计、制作和使用了专门的直观教学媒体,如跨美纽斯出版的插图教科书《世界图解》,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设计制作的直观教具算术箱,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为幼儿教育设计的发展幼儿感官、智力的恩物等。

第二时期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在这一时期电教媒体被逐步引入教学,教育媒体开始出现电子化和现代化的特征,有关的理论研究逐步加强。19世纪末,幻灯进入了教育领域,进入20世纪后,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突出,电子化媒体亦频频问世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推动教育媒体由视觉媒体、听觉媒体向视听结合媒体发展。先是幻灯、投影、留声机、广播,接着就是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从而掀起了视听教育的热潮。作为这一时期的核心媒体的电影,由于具有视听结合、直观、形象、生动、感染性强等特点,在20世纪40年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设备昂贵、影片制作成本高、制作周期长等局限,使得它在电视、录像这些更为经济的方便的的媒体出现之后便退出了教学领域。同时,由于视听媒体被大量引入教学领域,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媒体的使用方法及效果等问题也进行了研究,从而总结了一系列的视听教学法,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如戴尔(Dale)的“经验之塔”理论。

第三个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至今。在这一时期,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飞速发展,现代教学设备不断完善,教学媒体由视听结合媒体发展到多媒体综合运用,由单项传递发展到交互作用,并结合计算机向高智能、大容量、快速度、多功能等方向发展。20世纪40年代末,电视机和计算机问世,但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直到五六十年代,电视机和程序教学机才进入教学领域。90年代以后,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教育正改变着教学的方方面面,出现了电子空间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远程教学等教学形似。在理论方面,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被引入教学领域,并吸收了心理学、传播学、美学、教育学等领域的新成果,通过对比试验和理论论证,从多角度分析、探索了教学媒体的优化组合、表现形式、适用条件和适用效果。

作为这一时期核心媒体的电视机和计算机各有自己的优缺点。信息量大、传输效率高是它们的共同特征,计算机由于具有更好的人机交互性、个别化的特征而使其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

总之,在现代教学媒体阶段,教学媒体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教学媒体的种类日益丰富,功能也日趋完善。同时,教学媒体的大发展,也提高了它在教学中的地位,引发了人们进一步具体、深入地探讨教学媒体的有关理论,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三、教育技术的发展动态及趋势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94年对教育技术做出新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Instructionaltechnologyisthetheoryandpracticeofdesign,development,

utilization,managementandevaluationofprocessesandresourcesforlearning.)这一定义明确指出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基础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特征是定位于一门学科,目的在于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技术的产生——从某种义上讲,从教育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有了“教育技术”,即“教育技术始于原始社会口耳相传的教学方法”。但教育技术的真正产生,应该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跨美纽斯(1952----1967)提出“直观教学”以后,以即现代教育媒体开始出现以后。由此可见,从操作意义上讲,媒体的出现是教育技术产生的导火索,同时每一种媒体的出现,必然给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带来新的发展和机遇。

按照教学媒体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把教育技术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称为“直观教育技术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强调“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注重图片、模型、书本、黑板、粉笔等媒体的结合,确立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称为“媒体技术阶段”。在这一阶段,许多工业实用技术成果,如幻灯、照相、电影、电视计算机等引入了教育领域,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由视觉教育和播音教育发展为视听教育。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任务分析、行为分析、标注参照测验、形成性评价等一系列系统方法被引入教育领域,视听教育的范畴被突破,视听教育也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教育技术,因而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内涵。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成为“系统技术阶段”。在这一阶段,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应用于教育领域,“教育技术学”诞生,并提出了“教学设计”的思想。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称为“信息技术阶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教育技术正步入信息技术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教育技术的显著特点是技术的综合化和多媒体化。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电子视音频技术(声像技术)、计算技术、通信技术(包括卫星通信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这三大信息处理技术融为一体,使得教育技术由此进入了一个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

由以上两部分的论述可以看出,教学媒体技术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技术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教学媒体技术的发展史。但是在某些时期,教学媒体的发展与教育技术的发展并不完全吻合,这主要是由于每一种新的媒体产生并用于教育领域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相应地,专门以教学媒体、媒传教学法和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也要滞后一段时期。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动态及趋势

随着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新的技术都应用到教育领域,如数字化音像技术、广播与卫星通信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教育技术的内容和形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已不再是停留在音像技术课堂中应用的层次,而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发展具体可归纳为多媒体化、网络化、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三大趋势。

1.多媒体化

多媒体一次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的集成技术,可扩展为人与计算机的交互方式,一般称之为多媒体技术。

另一方面的含义是指将两种或多种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整体系统,一般称之为多媒体系统。系统中的各种媒体互为补充,协同作用,使系统整体功能要比各个媒体功能的总和更为强大和丰富有效。

教育媒体的多媒体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多媒体优化组合形成的多媒体系统的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由于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使用方便、便于操作、交互性强等优点,使得它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势头锐不可当,从而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主流技术。而从媒体的发展过程和存在规律来看,任何一种媒体都以原形存在或技术升级存或嬗变存在这三种形式存在,新旧媒体之间并无绝对的可替代型,并各种媒体技术在教育中地位和作用不能以媒体的新旧或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标准来划分,旧媒体并不一定会因新媒体的出现而丧失其自身的价值。所以,各种媒新兴媒体和一些旧有媒体相互交融,共同存在,并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具有整体功能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也是教育技术多媒体化趋势的一个方面。

2.网络化

教育技术的网络化趋势也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即国际互联网(Iternet)应用的急剧发展和卫星电视网络的飞速发展。

Internet作为一种远程广域通讯网络技术的重大革命,已经引起了教育技术的重大变革,并将对未来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Internet的不受时空限制、同步或异步的传输模式、双向交互、信息量大的特点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也必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从20世纪70年代,卫星电视进入教学领域以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鉴于我国目前现有带宽网络CATV在大中城市中有日益庞大的用户群,加上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也日益伸向千家万户,因而就有人提出了网络大学的构想。这一计划以CATV和PSTN为基础,以智能网络应用平台(INAP)和多媒体应用平台(MMAP)组成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3CAP,即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entApplicationPlatfrom)为核心,以现有大学为依托,构筑起具有一定交互能力的适合于远距离教学的网络大学,亦即“三电(电脑、电视、电话)一体化”。虽然这一构想在实现上尚有技术上的困难,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构想也将成为现实。

3.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

目前,教育技术在教育中应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技术特点上来分大体上可分为五种:

(1)基于视听媒体技术(如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视、录像、CAI、语音实验室等视听设备)的多媒体教学形式;

(2)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远距离教学形式:

(3)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形式;

(4)基于Internet及其它网络技术的网络教学形式;

(5)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形式;

对于前四种教学形式,我们都较为熟悉,而对于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则较为陌生。

“虚拟现实”一词最早出现于1989年,在美国达拉斯加(Dalas)召开的Siggraph国际会议上明确了虚拟现实的主要技术过程,即实施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率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实时交互性(Real—TimeInteractive)、多感知性(Multi—Sensation)、存在感(Persence)和自主性(Autonomy)。虚拟显示技术由于其硬件和软件成本较高,目前仅用于军事训练、医学实习、仿真试验、体育训练、特殊教育等领域,但毫无疑问,随着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将是21世纪教育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针对我国的经济和教育现状,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教育技术应用仍将是以基于视听媒体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形式为主,大力发展基于卫星通讯技术的远距离教学形式并积极试验基于网络技术的网络教学形式和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形式。

五、结束语

第6篇: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教育教学;合理高效;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从单一媒体发展到今天的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为一体的多种媒体,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其带来的不仅是内容上的改变,更是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改变,让我们从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衍生出来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更多的教育工作者,都投入到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来,上课用课件、投影机也变得很普遍。在实际教学中,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多。教育教学中如何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其合理、高效地为我们服务呢?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一、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恰当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

我们的教学,不管是用传统的方式,还是多媒体方式,只要能让学生高效地接受知识、在愉快而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就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例。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去专门迎合,故意设置一些华丽而不太实用的内容。恰当合理的教学内容,以及合理的教学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在设计内容时,依据教学内容和大纲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合理的设计,然后决定是不是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以及采用何种的信息技术会让教学效果更好。

二、抓住学科特点,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找准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中的切入点

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科不同,其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也不太一样。在实际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准确分析、把握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上的切入点。比如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真实情境,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运用信息技术的互动性,让学生和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或很难实现的事物进行交互;运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特性,将学生从单一感官中解救出来,使其多种感官同时得到体验,从而大大提升教学效果等等。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找到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中的合理的切入点,让信息技术更合理、更高效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三、深入认识信息技术不同媒体的特点,在教学中合理选用,做到有的放矢

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技术中的一种,在教育教学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使用的最多的一种的技术。要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发挥其更大的作用,让其合理高效地为我们服务,对不同媒体的特点的深刻认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在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使用就会游刃有余,做到有的放矢。下面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一书中关于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的特点进行了选摘。文本是以文字和各种专用符号表达的信息形式。它主要用于对知识的描述性表示,其主要特点是,用文本表达信息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其可以顺序阅读,也可以精选阅读,其定位和检索都很方便,交流和传播也很方便。图像是指各种图形和影像的总称,是客观对象的一种相似性的、生动性的描述或写真,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常用的信息载体,其主要特点是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形象、生动也是图像的主要特征。动画是利用人的视觉暂留特性,快速播放一系列连续运动变化的图形图像。通过动画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使许多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其主要特点是时顺性,定位和检索不方便。音频是人们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最方便、最熟悉的方式之一。在多媒体课件中,按其表达形式,可将音频分为讲解、音乐、效果三类。视频具有时序性与丰富的信息内涵,可以调动多种感官功能,兼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通过深入了解多媒体的特点,就可以在教学中合理地选择媒体,做到媒体最优化地使用。

四、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让我们在教学中更游刃有余

信息素养对处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是相当重要的。平时多使用、多学习、多了解,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可以更娴熟、更游刃有余地使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让我们的教学效果得到更大的提升。

五、摒弃信息技术就是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就是“课件+投影仪”的错误认识,让信息技术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信息技术的一种错误理解认为信息技术就是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就是“课件+投影仪”,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在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中对其的定义是“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所以在教学中,只要我们认识的信息技术工具越多,条件允许,硬件和软件设施支持,我们可以选择的东西是很多的,不仅仅是投影仪,不仅仅是课件。我们手边的很多东西,都可以作为我们运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比如手机、MP3播放器、复读机、读写笔、扫描仪等等。所以我们在设计内容时,要放开思维,不局限于投影仪和课件,让更多的工具为我们服务,让信息技术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要避免滥用信息技术,要将信息技术用在刀刃上

信息技术虽好,但在实际教学中不是信息技术用得越多,效果就越好。要避免滥用信息技术,不要让信息技术剥夺了我们的自由。总之,信息技术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用的得当就能给我们带来惊喜,就让我们在教学中做合理高效地使用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者吧。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第7篇: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教学模式

1传统教育模式下计算机教学模式基本情况分析

传统教育模式下,计算机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传统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来说,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明显不利于计算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国计算机教学的开展历程较短,导致实际计算机教学只能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为学生提供服务。现阶段,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且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主体,学生只是一味跟随教师讲解的节奏,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产生一定阻碍[1-2]。

2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主要优势和特点分析

2.1摒弃传统教育模式中的教育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教学制度逐渐完善,当前计算机教学渐渐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综合的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爱好,选择一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料,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讲解。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3]。

2.2实现当前计算机教学重点的转移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重点的转移。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实际计算机教学不再以单一的教师授课形式为主,而是渐渐转变成为学生研究探讨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过程更加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主体,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2.3教学过程注重多元化的发展

当前计算机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多元化的发展。针对传统教学模式,计算机教学过程主要从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开展,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识点,层层递进,增加教学难度。但是,现代化技术背景下,计算机教学渐渐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一定要为学生设计针对性教学流程,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4]。

3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开展可行性对策分析

3.1计算机教学中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

为了促进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开展,教师要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实际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能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且采用投影仪全面展示教学内容,能让学生更加直观了解相关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通常应用投影仪或大屏幕总结课程重点知识。采用此种教学模式,可最大限度帮助学生内化计算机知识,提升了解程度。

3.2加强计算机教学模式的互动性和交流

教师一定要加强计算机教学模式的互动和交流。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是在教室中安装多台多媒体计算机,相互连接,形成一个专业的教学网络。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开教学。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网络有效监督整个教学流程,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一种以计算机研究讨论为主的小组教学模式进行学习[5-6]。

3.3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

教师应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互联网的主要特征是开放性。实际计算机教学中,结合互联网教学模式,能够摆脱传统教学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获取学习资源。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中,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将会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根据自身学习爱好和学习情况合理选择学习内容,显著提升计算机教学质量[7]。

第8篇: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己经被广泛应用到物理教学当中。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其直观性、趣味性、大容量等优点是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无疑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中学物理教学;学生兴趣;教材重点;创造能力;教材难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逐渐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灵活、生动、形象的文字、声音、图片和动画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出难点,启迪思维,引发兴趣,进而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和研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形象,是人们的主观勇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可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并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这样引出课题,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绪下,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圆周运动”和“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章节时,教师可先由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的场景提出问题来引入,如何发射上去,如何环绕地球运转的动画来开场,还可以插入真实的镜头、图片,这样就会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同时也达到了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目的。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演示结合,突出教材的重点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学生通过物理演示实验看到了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的真实性,但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空间或现实条件的限制,实验的观察或操作有时无法达到教学要求。

例如:物理现象微弱,呈现的时间不足,现象稍纵即逝,微观领域中的物理现象等,学生来不及细致观察,不能马上发现问题的本质,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而如果借以计算机的帮助,用摄像机把演示实验的现象录制下来,重放、慢放或者放大,甚至是模拟实验现象的关键部分,并依据需要,把长时间的过程缩短,或者把变化的瞬间拉长、展开,再现物理过程,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给学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学生自主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自主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现在的学生实验,从器材到实验步骤及表格设计都有教材,按一定的模式制定,对教师来说当然省事了,但不利于学生创建思维的培养。所以,对学生的分组实验,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自选器材、自定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例如:在电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存在客观因素,电学实验连错电路就会烧坏元件,会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在以往的电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讲完画好的电路图,学生只须按图画,并且教师强调必须按照电路图来连接,不能使学生有独立的思考;且许多电路未接之前,教师就分析了连错电路有什么效果,会烧坏什么元件,经教师讲解,有许多没有理解深刻的学生有了一个概念,那就必须按老师的电路连接,偶尔有的学生连错了电路烧了元件,只有害怕的分儿,哪有心思去做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在实践考试中也就出现连图题或错误分析试题,学生凭脑子想象很难有深刻的效果。多媒体的介入,可以更好地开展学生自主实验,加上多媒体本身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多媒体辅助学生自主实验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手段。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特殊实验,突破教学的难点

有的物理实验,由于受到环境,时间,空间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是根本没有办法演示给学生的。而通过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就轻易地创建了虚拟物理实验室,“补偿”无法演示的实验。同时能让学生对没办法体验到的实验,补充感官认识,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过程,明确其产生、变化的特点及其条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把思维具体化,变抽象为直观。

例如:在介绍“原子的组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等,学生能通过动画模拟演示,清楚地理解具体现象的物理情景、过程和实质。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物体运动过程的展现

将静态的图、物变成动态的过程,使学生获得连续动态形象的感性材料,再将声象效果综合起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感知;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例如:分析斜面上物体对斜面的弹力、弹簧枪的弹簧对子弹的弹力等,我们利用自制课件将难于观察的微观物体形变设计成多个画面,然后多个画面连续播放,使学生看清了形变过程,提高了对事物形成过程的认识。

六、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物理学中的一些公式,一定要展示其形成过程,通过信息技术演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规律,就能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9篇: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 交互技术 城市形象 艺术表现

我们的居住地,都或多或少地传承着人类历史文化的痕迹,“古都”、“文化名城”则是这其中最璀璨的见证。被赋予承载人类文化脉搏的居住聚集地——历史文化城市,其对外形象信息准确传达,并快速传播,是一个国家塑造对外形象和树立民族自尊的关键。在这个以互联网络技术为标志的崭新的信息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和新型媒体中如何表现,设计师如何将技术与艺术完美地结合,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

交互多媒体技术是现今最快速,最全面,最新颖的多媒体互动体验技术,本文将以这项新的科技来宣传历史文化城市对外形象作为一个突破点,希望带给一个城市的不仅仅是快速的资讯,经济旅游的实际效益,科技文化发展,同时也给世界呈现一个城市全方位多样化的立体形象。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促进与交流,有着积极现实的重要意义。

一、交互技术概述

“交互多媒体”是指综合地运用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以及网络超文本链接,使用户交互式获得信息的技术。交互多媒体技术实质上是以一种全新的观念为指导,以已有的技术(声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基础,进行的一种系统集成,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发展的结晶。人机相互交流是多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点,而互联网的加入,让人机交互方式又得以扩展。

交互技术中的“虚拟现实”是一种更广范围的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VR一VirtualReality)也译为虚拟实境,是一种既可以创建又能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虚拟世界是全体虚拟环境或给定仿真对象的结合,由高性能计算机生成的,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作用于人,使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它不仅有完善的交互作用能力,而且能帮助和启发人类构思信息。

而虚拟现实作为一门先进的人机交流技术,更是集成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人工智能、多传感器、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为我们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虚拟现实技术以计算机为基础可以更加真实的表现世界,同时还可以通过空间投影技术产生更加真实的虚拟形象。因此,可以说临境感来自于传统审美经验,又将超越传统经验的数字社会下人类的全新审美体验。

故此,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和“交互性”是它的主要特征。研究交互技术,以及通过整合通信技术与交互技术,来发展并实现高度拟人化的沟通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二、交互技术对城市形象传播的优势

1.当下交互多媒体装置对城市空间塑造的优势特点

交互多媒体装置所提供的是一种更接近人体尺度的交流媒介,目的在于用多媒体互动装置、智能材料等与建筑空间实体创造一系列不同功能性的智能交互界面,从而引导和丰富人在空间内的行为活动,透过动员全部感官的交流来升华精神体验,另一方面也是利用技术来提升建筑自身的自适应性,将建筑物变得更加“聪明”,因此能够调整反应以符合各种动态的需求。

此外,交互多媒体装置提供的是一种视觉表现上的支持,各种先进的照明系统、激光投影系统、电子显示系统等多媒体装置与整个建筑表皮整合一体,使其演化成为屏幕般的信息界面;交互多媒体装置自身的实体形态及其所携带的变化无穷的图像符号游走在建筑实体界面上,极大地丰富了建筑自身的表现力,并同时塑造了城市空间的信息化环境氛围,“虚相”与“实相”的融合正好是信息时代审美观的典型代表。

2.交互多媒体技术在城市形象表现及传播主动性方面的优势

我们论述的交互是媒体产生作用的最好方式,所谓“交互”,是指信息在传播与接受过程中传播者和传播时象的相互作用。即媒体在提供信息的同时,能够了解受众的接受情况,得到信息的反馈,或接受受众的请求,并按照要求提供相应的信息。可以说,媒体的这种“交互性”是检验传播效果的最佳途径。多媒体交互技术扩展了信息展出的表现力和整合、分析信息的能力。交互多媒体在表现形象上综合了传统平面媒体的优点,利用多媒体软件可以集成图形、图像、文字、声音、甚至包括气味等元素,将它们整合的表现出来,产生丰富生动的表现力和可操作交互性。交互多媒体其强烈的交互性要求大众实时地、深度地介入。此外,一个典型的多媒体作品可以是文本、图片、计算机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的任何几种的组合,当然不是简单的组合,要求组合者有熟练的技术,更重要的是需要深厚的艺术涵养,尤其是后者是作品质量高低的关键,这就使得其行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