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产管理行业现状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目的:对产科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并与相关职业紧张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提高产科护理人员满意度和改善职业紧张的措施。方法:选取目前我院产科护理工作人员24名为研究对象,将近2年护理人员离职人数、职业满意度与其他科室进行比较,同时,探讨工作时间对职业紧张因素的影响。结果:产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满意度较其他科室平均水平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工作时间和与职业紧张因素呈负相关。结论:产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满意度较低,离职率较高,工作时间较长,且与职业紧张因素呈负相关性。
关键词 :产科;护理;人力资源;职业紧张;因素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5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stress factors of obstetric nursing human resource status and obstetric nursing occupation
TIAN Xue-yi,LI Li-rong,LIU Huan
(The First Branch of Huizhou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e,Huizhou516001)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human resources situation,and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and stress factors related to occupation,discuss the method to improve the obstetrical nursing staff satisfaction and improve the occupation stress factors.
Methods:The nursing staff working in our hospital obstetrics 24 and nearly 2 years of turnover number and satisfaction and other departments were compared,and the influence of occupation stress of working time.
Results:The obstetric nursing staff satisfaction was lower than other departments average level.The working time and occupation stress factors negatively correlated.
Conclusion:Nursing staff satisfaction is low,and the turnover rate is higher,and longer working hours,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occupation stress factors.
Key wordsObstetrical department;Nursing;Human resources;Occupation stress;Factors
在临床工作中,产科护理人员除了具备比较完备的专业知识、心理素质,由于面对的患者比较特殊,还要有更加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应激能力,这对其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1,2]。本研究对产科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进行调差分析,找出影响其职业紧张的主要相关因素,对提高产科护理人员满意度,减少离职率,减少职业紧张有着积极的意义。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护理工作人员100名,均为女性。年龄19~47岁,平均(28±4.4)岁。工龄最短6个月,最长25年,平均(8.4±3.7)年。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62名,大专以下28名。其中产科护理人员24名,其他科室护理人员76名。产科与其他科室护理人员年龄、性别、工龄、学历、婚否、经济条件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调查方法参加调查的护理人员填写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工作情况、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福利待遇以及其他等方面,最佳满意度为1,最差为0。在调查前说明此调查不会对其工作以及其他方面产生负面影响,鼓励其如实填写(满意度为1和0的调查问卷为无效问卷),然后进行综合评分,取五方面的平均值,进行比对分析,结合近2年的离职率得出结论。
职业紧张因素采用职业紧张测量量表进行测量[3],该表包括职业紧张因素、A型性格、控制感以及社会支持等条目,每个条目按五个级别评分,正向条目评分为1~5分,负向评分条目为5~1分。计算出总分,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相关结论。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χ2c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双变量直线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产科护理人员离职人数与其他科室比较(表1)
2.2产科护理人员职业因素与职业满意度相关性(表2)
表2显示,较其他科室而言,产科的满意度评分较低,医护人员的职业紧张因素评分较高,且经相关性检验,r=-0.98,P=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明显的负相关。
3结论
产科是临床工作负担比较重的科室之一,尤其是护理人员,要同时护理产妇及新生儿,繁重的工作负担是导致产科护理人员工作室较其他科室工作时间较长,满意度普遍较低的原因[3,4]。应用职业紧张测量工具对其进行测量,此表可以准确地反应出我院护理工作者的职业紧张因素,找出某些导致机体或心理超出人体自身承受范围的因素,在本次调查中包括人际关系,对工作的控制、需求、角色特征和工作特性等方面[5,6]。从基本资料可以看出,产科与其他科室护理人员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而产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工作强度以及对于技术性的独特要求来说,其承受的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的压力等方面都比其他科室的护理人员要重,导致该科离职护理人员较多,且繁重的工作负担是他们离职的首要原因。
职业紧张因素可以直接反映产科护理人员心理和机体上的不适应状态,为这次评价提供了客观上的标准,其综合评分越高表示这种不适应状态越为突出。表2显示,产科护理人员综合评分明显高于其他科室,护理工作属于职业紧张因素较高的职业之一,改善产科护理工作者的职业紧张因素对提高护理工作者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1)开展针对产科护理工作者的职业培训,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和熟练程度。 良好的职业技能可以使护理工作者提高其熟练程度,减少每次操作所用的时间,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及质量,减轻其工作强度。(2)根据服务的时间和质量,采用适度增加奖励机制。奖励可以增加员工工作积极性,使工作由被动变得相对主动,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和价值,提高她们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工作价值的认同感,从而减少离职人数。(3)增加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有效沟通可以增进护患之间的相互理解,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双方既在工作中互相增进了情感,也会增加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的责任感和成就感。(4)适时开展一些户外拓展及娱乐活动。户外拓展和娱乐活动可以释放人在工作中的压力,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开展这些活动,也可以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提升团队的凝聚力[7,8]。
综上所述,提高护理工作者的动手能力和熟练程度是改善产科护理工作水平的基准,奖励机制可以改善护理工作者的满意度;有效沟通可以降低护患之间的纠纷;户外拓展及娱乐活动可以释放工作压力和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适当的增加产科护理工作人员的人数,可降低其工作的时间。以上措施可以从不同方面改善护理工作者的职业紧张,增进其对该职业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本次分析采用的仅仅是小样本,说服力有限,如何采取更加规范合理的改善措施,还需进一步研究,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完善相关研究设计证实。
参考文献
[1]Sferrazza S,Papalia M,Rossi S.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a mother and child department: a research study on new nursing and obstetricstaff[J].Prof Inferm,2011,64(2):95-101.
[2]Teklehaimanot HD,Teklehaimanot A.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for a community-based health extension program:a case study from Ethiopia[J].Hum Resour Health,2013,11(1):39.
[3]Al Serouri AW,Al Rukeimi A,Bin Afif M,et al.Findings from a needs assessment of public sector emergency obstetric and neonatal care in four governorates in Yemen:ahuman resources crisis[J].Reprod Health Matters,2012,20(40):122-128.
[4]Cavallaro FL,Marchant TJ.Responsiveness of emergency obstetric care systems in low-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third delay"[J].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2013,92(5):496-507.
[5]Mohammed A,Wu J,Biggs T,et al.Does use of 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bstetric safe surgery checklist impro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obstetricians and anaesthetist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389 caesarean sections[J].Bjog,2013,120(5):644-648.
[6]崔学英.产科护理人力资源现状与产科护理职业紧张因素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8):108-109.
[7]覃滟涵.产科护士的职业紧张因素与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4):111.
[8]袁春.产科护理人力资源调整对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9):1081,1083.
关键词:物业管理 企业 内部控制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房地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种类型的房地产项目,如商业、住宅、物流园区等层出不穷。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行业分散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等因素,导致我国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发展失衡。我国物业管理企业的兴起是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住房商品化、城乡居民住房改革的进程,房地产与物业管理均为新生事物。为了配合房地产开发,最早的房地产开发商只能自行建立物业管理企业来服务于自身开发的房产。至今日,绝大部分房地产商开发楼盘后的首期开发商仍然是自己的关联企业或是长期合作企业。企业的低管理水平、传统的经营思维使得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企业竞争缺乏竞争意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物业管理企业内部控制比较薄弱,各项制度都不够完善,从而造成了物业管理企业人员职责不明确、管理服务不到位、资产管理不严谨、会计信息不可靠等现象,造成了“住户不满、企业亏损”的双输局面。因此,对物业管理企业来说,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二、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一)物管企业内部控制意识较差,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
一方面,物业管理企业本身的地位相对而言有点儿尴尬,物业企业相关人员在定位上没有正确认识,总觉得自己是“配套”、“辅助”、“从属”的,对于企业管理、业务开展积极性不大,客观上导致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缺乏动力。另一方面,较多的物管企业人员来自于房地产开发商,导致缺乏相应的财务管理知识及经验,使得企业内部缺乏财务控制意识。目前物业管理行业有关财务管理的制度仍不健全,管理者由于缺乏财务控制意识,其所获得的财务信息并不能有效地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企业职工是企业运营的基础,但是由于企业员工的跨行业问题以及内部缺少对员工的业务培训等,导致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素质普遍较低,无法胜任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工作。
(二)当前物管企业内部控制在风险判断方面存在缺陷
企业总是在市场环境中进行运转的,自身也受到若干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中对于企业造成的不确定性,构成了企业的风险。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使企业对于风险有着预警与判断,而当前物管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完善,在风险判断方面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譬如,就房地产开发的交房入伙而言,就需要物管企业建立与开发商相互配合的交房流程,使业主从入住起就建立良好的感受。物管企业的服务对象即业主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房屋或基础设施出现问题,会导致业务拒绝履行缴纳管理费业务等一系列的问题,企业无法回收资金,遭遇流动性风险。企业由于自身控制的不足,缺乏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导致企业经营的混乱,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三)物业管理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本身不完善
内部控制的根本出发点是“内部牵制”,即通过完善的流程控制、授权审批、人员分工、岗位不相容相分离,使企业的关键业务、重要资产的管理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所有的业务,在内部控制的框架内运转,确保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失。而当前物业管理企业由于摊子铺得太大,服务性行业人员较多而相对素质不高等原因,导致在制度上不完善,流程上不严谨,资产管理方面的不相容制度设计与实施都很差,导致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着缺陷,整体上拉低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不利于企业长期的稳健发展。
(四)物业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缺乏战略导向
由于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使得行业竞争加剧,我国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面临严重的挑战。发展战略对企业来说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为企业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主要目标。但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时,却忽视了企业的长期利益,转而将内部控制的成果与短期利益挂钩。由于物业管理服务观念固化、管理模式陈旧,大多数企业市场化程度很低。建管不分的体制影响了物业管理行业的专业化、市场化、公众化。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配置资源,但究其根本还是保证企业战略的实现。企业的内部控制被局限在企业分散的职能部门、流程以及工作范围内,无法将整个企业作为运营主体加以控制。企业的内控体系缺乏战略的指导及支持,无法形成一个完善的、包容式的内控体系,这些都限制了物业管理企业内控的有效性。
三、加强物业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提升物业管理人员意识,完善控制环境
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及其价值流转每一环节都离不开财务的反映和调控,因此管理者要重视内部的财务管控工作,而不仅仅是把它作为企业发展的一环。提高经营者和员工的意识是加强内部控制的保障。企业的经营以人为本,其素质不仅影响着工作的开展,还影响着企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对管理层而言,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认识到财务管控在优化企业流程、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等方面的作用。当然管理层要以身作则,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遵守其相关规定,为下属树立良好的典范。对员工而言,企业需配置有资质的员工担任会计工作,并在企业内部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分层次提高员工的素质。
(二)强化物管企业内部控制中风险管理的职能
企业的经营不可避免地会遭遇风险,因此探析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以及来源,进行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环节。风险管理既包括对风险的预测和评估,又包括在问题出现后采取的相关应当措施。对于同开发商与物管企业属同一集团的情况,物管企业应就相关风险点进行沟通,并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对于非本集团开发的房产,物业管理企业在接手物业之前,需对房地产开发商有相关的了解,包括其信誉、资金能力、以往的产业经营状况等,从源头来探求风险。同时,物业管理企业将双方的责任划分清楚,如房屋质量、基础设施出现问题,责任不应涉及到物管企业。通过责任划分的方式避免房地产开发商将出现的“烂摊子”转移给物管企业。业务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但是由于个人行为的不确定性,在此,物管企业放预防业主违反信用的情况出现。物业管理企业可通过协议与房地产开发商达成一致,即在签订房屋出售合同时,考察业主的支出能力等情况。由于业主的管理费的拖欠,会导致企业的资金链发生断裂,给企业带来损失。企业应对业主的信用状况进行登记并追踪,降低面临各类风险的可能性。
(三)强化内部控制的关键是重在建设
由于物业管理公司是进驻到房地产开发商所开发的产业中进行业务工作,两者的独立性使得物业管理工作在此种情况下更应加强内部控制,优化企业经营的内部环境,改善企业经营状况。首先,物管企业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参考标杆企业,制定相关的制度与流程,并严格贯彻。其次,结合本企业的风险点、关键控制点,切实设计、执行授权审批、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使企业的业务始终可控。
(四)建立基于战略导向的内部控制
物业管理企业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要想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率,企业的内控控制就必须以企业的战略为导向,全方位、全过程地对企业经营进行管控。企业的内控上升到战略层面,这就要求企业在内控时要摒弃以往的只专注于企业的某个部门,只重视短期利益的情况,转而将内控贯穿到企业内部的各个领域,包括采购、生产、财务、营销等方面。建立基于战略导向的内部控制即将战略作为内控的核心,通过制定与实施企业的内控战略,并将战略融入到企业内控的各个层面,通过这样的无缝连接控制各层级的风险的,加强企业内部的协调。因此内部控制应由多层次的控制构成,包含多层次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基于战略对目标进行管控极为关键。通过发挥基于战略导向的内部控制,从根本上保障战略制定与实施、促进和激励,以及预防和纠正等,以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物业管理企业的产生、发展与完善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我国城乡比重变化与城镇化进程,物业管理的覆盖面也必然越来越广,人民群众对物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物管企业作为第三产业中典型的服务业,也是典型的薄利行业。因此,强化内部控制,完善内部控制,通过内部环境、风险控制、制度建设、战略导向等,来实现物业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与提升,对于物业管理企业乃至房地产行业本身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剑.浅议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J]. 现代商业. 2009(06)
[2] 朱小利.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S1)
关键词:跨国稽核;问提;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4-0051-04
一、我国商业银行稽核的发展历程
自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明确赋予中央银行稽核监督金融机构业务活动的职权以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稽核体制和方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金融体制和业务电子化的进程,商业银行稽核工作大致可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80年代中期以前),业务处理手工操作。在这一阶段,商业银行打破了中国人民银行“一统天下”的垄断格局,先后恢复和成立了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又兼办具体的金融业务。由于没有形成系统的业务稽核操作制度,稽核手段完全依赖手工操作,满足于账平表对、钱账相符。
第二阶段(80年代中后期),业务处理单机操作。专业稽核操作制度逐步建立。借助计算机在银行业务中的应用,一些银行开发了事后监督系统,采取现场采集数据、模拟记账、比较验算结果的做法,开始建立集中式的事后监督中心。
第三阶段(90年代至今),业务处理联网操作。银行业务出现数据集中、终端分散、通存通兑等发展形态。借助网络通讯的迅猛发展,ATM、CDM、POS、电话银行、网络银行、自助终端等各种金融产品得到广泛应用。经营业务逐渐打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内部控制的主要对象由单一的柜台业务扩展到开放式终端。稽核管理制度和操作技术日臻完善,强调实时监控、稽核分析和风险预警,各种电子化稽核系统成为必不可少的稽核工具。[1]
各阶段主要特征如表1所示。
二、我国商业银行稽核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我国商业银行的稽核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同国外发达金融市场比较,自身的内部控制稽核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内部控制稽核的思想基础和环境不同
在金融发达国家,银行经营管理层的内部控制稽核意识较强,其作为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的工作中。如美国的大小银行都把内部控制部门视为银行里不同于各业务部门的独立监管部门,总行的各个业务部门都毫无例外地主动接受稽核和评价,无任何部门敢于例外,即各家银行内部控制稽核的外部环境是较为宽松的,承认、尊重和发挥银行内部控制稽核的作用已是西方银行的一种基本常识,内部控制稽核评价报告受到银行最高管理层的充分重视和优先讨论。
我国商业银行支持和理解内部控制稽核的思想基础和环境,与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要求有不小的差距。
1.对内部控制稽核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一是错误地认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就是建章建制,有规章制度就有内部控制机制,忽视了内部控制稽核对内部控制机制和过程的监督作用;二是认为内部控制稽核只是向经营决策者负责,尚未认识到内部控制机制是对全行全部资产和负债负责。
2.我国社会传统的人文环境和“人治”思想为商业银行管理造成障碍。我国传统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管理思想,强调管理者的独立、自律,缺乏对决策者的监督制衡、责任制衡及程序制衡。一旦管理者管不住自己或身不由己时,往往把权力和利益置于内部控制制度甚至法律之上。[2]
(二)实施内部控制稽核的主体不同
从国外成熟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看,资产的出资人组建银行,并作为委托人聘请人――银行经理人员进行经营管理,他们应形成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契约关系。银行的所有权人委托经理人员对其投资进行管理,这里包括内部控制的管理行为。国外商业银行多数把内部控制稽核作为股东大会(出资人)的管理行为而直接实施。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存在所有权界限模糊、所有权与经营权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内部控制稽核的基础。
1.内部控制稽核成为经营管理者贯彻其真实目标的手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稽核即便能充分发挥职能,也只能是协助经营管理者在其机构实体内部完成其真实的经营目标。从理论上讲,这一经营目标与资产所有者的要求是一致的,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并不一致。
2.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仍缺乏经济利益关系的协调。目前,我国银行组织管理系统仍是以行政性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为主的结构和模式,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仍侧重于行政手段控制,经营目标也仅仅围绕于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机制仍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和明显的行政管理烙印,各管理层都以行政命令行使权力,造成了经营管理中内部控制稽核的成本增加,效率不高。
3.上级行与下级行之间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统一法人的体制下,经营管理以法人授权、转授权的模式层层分解落实。除最基层的支行外,总、分行均以委托人和人的双重身份出现:作为人,可以依据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的优势,与委托人在利益上讨价还价,人掌握了实际上的资产控制权,谋求既得利益;作为委托人受人事实上的控制,对人的控制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经理层与资产的所有者相比,缺乏增加盈利和提高效率的内在动力,致使风险放松或放弃监督,对内部控制稽核的运用可能因本位主义或个人私利目标而异化。
4.内部控制稽核人员缺乏动力。经营管理人员委托内部控制稽核人员行使监管职责,但当经理人员是银行资产所有人的人时,对于规避银行资产的经营风险,这种委托已是二次委托,是人的委托,就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对人的监督进一步弱化;二是由于内部控制稽核人员代表的是内部人利益,而不是资产所有者的利益,其控制行为可能造成新的风险。
(三)内部控制稽核独立性的表现不同
为了防范各部门和银行员工经营管理不善而产生的欺诈行为,国外发达商业银行一般专门成立独立于其他部门、仅仅对银行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的内部审计机构。而我国商业银行较为普遍地设立了内部稽核机构,各行在进行稽核体制改革以后,稽核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所提高,但稽核部门所承担的职责与其独立性、权威性的不足仍形成了较为尖锐的矛盾。
(四)内部控制稽核中高科技手段运用的不同
随着金融工具的日益现代化,国外商业银行普遍加强了电脑在内部控制稽核中的应用,以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稽核的手段。我国商业银行已充分认识到操作手段科技化的重要性,各家银行都花巨资更新管理设施,改进控制手段,但如何有效控制高科技所带来的风险,这给内部控制稽核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我国的内部控制稽核人员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内部控制稽核中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如我们对银行卡业务、电子银行业务、会计业务分析系统、信贷管理分析系统的内部控制稽核还处于摸索阶段。
(五)内部控制稽核信息沟通的渠道和方式不同
国外商业银行比较重视稽核部门之间、稽核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以达到工作上的和谐和内部控制信息的交流。法国兴业银行在我国的各分行每月在香港召开一次座谈会,沟通业务信息,交流内部控制情况。荷兰银行深圳分行每月召开管理者讨论会和内部控制座谈会,听取内部控制稽核部门的关于本行的内部控制评价,充分交流思想,以达成发展共识,每月底还要召开员工大会,向全体员工通报一个月以来的内部控制状况,培养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而我国商业银行却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些,表现在两点:一是稽核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交流少,相互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沟通,对所掌握的情况互相封锁,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二是对内部控制稽核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内部控制稽核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需要加强沟通来达成一致。
三、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跨境稽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稽核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不适应跨国稽核的要求
中国人民银行已的银行业管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000多件,尽管监管法规较多,但法规建设仍较滞后,存在法律空白、短缺、模糊、不适应银行业发展等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的针对跨国稽核的相关法律制度,这也导致稽核工作流程不规范。没有完善规范的稽核工作流程常常使稽核人员在稽核工作中无所适从,无从下手,严重影响稽核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核工作各自为政,操作上没有统一的规范,如离任任期稽核、财会稽核、信贷稽核、资金稽核、国际业务稽核等的目的、要求、依据、方法和报告格式等都没有统一规范。
我国《商业银行法》并没有规定商业银行内部要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200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也只是要求商业银行要设立履行风险管理职能的专门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其并没有规定要设立专门的内部稽核部门。200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第51条第2款规定了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稽核机构实行垂直领导,但实践中商业银行内部稽核部门的设立并不均衡,已设立的部门也存在着内部稽核机构不独立的弊病。因为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大多实行一级法人下的分支行长负责制,行长既是资产所有者代表,又是银行经营决策者,同时还是银行内部稽核工作的负责人。各级内部稽核部门作为同级行的一个职能机构,在本行行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形成既对上级稽核部门负责,又对本行行长负责的局面。由于监督主体与负责主体重合,内部稽核部门对于同级行的问题不敢向上级部门汇报,或者也是轻描淡写,内部稽核部门的不独立影响了稽核工作的权威性和监控性。
(二)稽核方式单一落后,影响跨国稽核效果
随着我国银行业务和电算化业务的快速发展,银行业务处理速度成倍提高,而内部稽核手段相对于业务发展进程则相对滞后,使落后的稽核手段与现代化工具在金融管理中的应用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一是原始的手工稽核逐页翻阅账簿和原始凭证的做法已不能完全适应稽核需要,影响稽核目的的实现;二是稽核部门建立的计算机监控系统与业务部门操作系统长期没有接口,使总行由现场稽核向非现场稽核转变、由事后稽核向业务流程稽核转变的思想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不仅加大了稽核成本,而且不能实现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实时监督及时预警存在的风险;三是在现行稽核体制下稽核部门长期采用自查方法,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检查结果,处罚难以真正起到惩处作用,这使得稽核检查结果没有威慑力,制约了稽核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这些现状都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内部稽核监督的有效性,制约了其职能作用的发挥,有悖于中国人民银行“内控优先”的要求,也是当前困扰商业银行跨国稽核的重要障碍。
(三)稽核队伍结构不合理,制约跨国稽核工作开展
有效性的银行监管,最关键的步骤是发现和评价银行存在的风险,这对稽核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稽核人员的配备还不能满足这些要求。一是没有建立结构合理的专业化稽核队伍。跨国的风险性稽核监管要求监管人员不仅要熟悉所在国的相关金融法律制度,还要熟悉被监管对象的产品结构、业务流程、风险管理模型、内控机制、计算机系统,从而能对风险管理系统的合理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及各项业务的合规性及风险程度进行评判和检查。无论采取何种稽核方式,都需要有一支精通监管知识和业务的监管队伍作智力保障支持。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队伍的金融业务水平,特别是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业务操作和财务分析方面,与跨国稽核的要求还存在很大距离。二是没有建立跨国稽核人员专门培训机制。银行业稽核监管人员不仅要有较全面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系统的检查方法和技巧,同时金融市场和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大量新知识、新的管理技术和新产品,对此稽核人员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所在国银行业的发展和实施有效监管。三是跨国稽核时存在的语言障碍也会影响稽核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我国尚没有针对跨国稽核的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监管人员制定全员的系统全面持续的培训计划,也没有建立分等级的监管人员资格考核标准,相当部分监管人员的知识难以跟上稽核监管发展的需要,这对我国商业银行实施有效的跨国稽核形成巨大障碍。
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稽核水平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适应跨国稽核的要求
1.规定稽核权由商业银行总行统一行使。如美国花旗银行,只建立总部一级制内部稽核组织,分行一律不设稽核部门,直接实施全辖稽核监督,根据分行稽核业务的大小分地区派出若干稽核主任,负责区域内各行的业务稽核,与驻地行没有任何联系。
2.规定内部稽核部门和人员要独立。银行行政和日常管理层无权干预内部稽核体系的运作,并采取切实的制度、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以美国花旗银行为例,银行副总裁兼任首席审计师,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稽核人员选任独立,稽核人员由总行稽核部门直接从各业务部门中优先筛选;财务独立,稽核部门有独立的财务预算,不受业务部门干预;稽核人员的待遇从优,工资报酬由总行决定,不低于实权业务部门,有效的保证了稽核部门和稽核人员的独立性;一定时间之后稽核人员应交流使用,以确保稽核人员监督的客观性。
3.规定内部稽核部门的稽核工作应该持续性、经常化监管转变。目前许多商业银行都存在着“屡查屡犯,屡犯屡查”的稽核诟病,此与稽核检查人员“一次性”检查方式有关,检查人员检查后不注重后续监督,被查单位心存侥幸,不认真整改,致使问题“常抓不懈,却常抓不严”。我们采取“回访制”,即由内部稽核部门在内部稽核结束之日起若干日内对被检查单位再次进行突击式的现场或非现场检查,以确认管理层和业务部门是否已采取了必要的整改措施。如果管理层和业务部门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内部稽核人员应及时将情况报稽核委员会,由稽核委员会责令管理层和业务部门进行补救或整改。
4.制定科学规范的稽核工作程序,提高稽核工作效率。制定科学规范的稽核工作程序包括:一是现场稽核工作程序、非现场稽核工作程序、离任或业绩稽核工作程序、信贷稽核程序、资产管理稽核程序、财会管理稽核程序等的制订;二是稽核工作质量管理程序的制订,如规范稽核立项、表格、取证、报告、档案管理等。
(二)学习发达国家的稽核经验,改变传统稽核方式的弊端
非现场稽核是当今世界公认的行之有效的内审监督的好方式,它可以完成对全行资金运行状况进行连续的监控,尤其是对在经营风险的分析预测、控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起有效作用,可以有效地克服现场稽核检查间隔时间长、稽核监督范围小、反映不及时、不灵敏等缺点,并可为现场稽核指示方向。因此非现场稽核和现场稽核相结合的稽核方法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科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现场稽核传统方式。现场稽核的程序主要包括稽核准备、稽核实施、稽核报告、稽核处理和稽核档案整理五个阶段。
进行现场稽核需要派出行(稽核组)做充分的准备工作,然后进入被稽核单位审查。审查的对象不仅包括帐表、内部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主要业务操作规程、财务状况、内部和外部审计情况等,还需要与被稽核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和反馈,稽核组需要多次与被稽核单位进行会谈,争取被稽核单位的支持和配合,稽核审查工作主要在被稽核单位完成,这一点与非现场稽核不同。
非现场稽核监督是指金融机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定期报送有关业务经营情况的资料,中国人民银行按规定程序对金融机构报送的资料进行审核、整理、分析,写出稽核报告,对于发现的违规现象或经营不善问题,经质询、核实后作出稽核结论和处理决定的一种稽核监督方式。非现场稽核运用各种经济数学方法分析金融机构的经营情况,查找风险点,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科技进步和银行业务的发展,促使银行稽核由传统的以现场稽核为主模式向现场稽核与非现场稽核并重,并逐步向以非现场稽核为主的模式过渡。
现场稽核与非现场稽核是金融稽核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补充。现场稽核是直接检查、分析、鉴别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现金、物资财产和文字材料,直接对有关人和事进行查访,掌握第一手真实资料,是查处问题的有效监管方式;非现场稽核是对被稽核单位按要求报送的有关经营活动状况的资料,按照一定程序和标准进行整理、分析和计算,判断银行机构经营活动现状及发展趋势,对面临较大风险的金融机构发出预警信号,帮助其及时纠正违规行为,控制风险、减少损失。二者目的不同,但具有互补性,相辅相成,其起到的作用是相同的,即为了金融业的稳健经营、健康发展,在各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减少损失,避免风险。
(三)加大稽核人员的培养力度,建立结构合理的跨国稽核队伍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稽核工作的改进依赖于完善的工作制度和高素质的稽核人员,高素质体现在稽核人员丰富的银行业务工作经验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1.应实行稽核人员轮岗制。实行轮岗制,促进稽核队伍的流动,实现人员结构的合理调整。对调整进入该岗位的人员要像专业部门选拔客户经理一样进行公开选拔,要让那些责任心强、掌握现代专业能力的称职人员执行控制活动。
2.应加大对稽核人员的培训投资。一是在当前综合业务系统运行后,稽核人员仅靠专项的稽核去了解涉及的业务程序,对各项业务程序缺乏系统的了解,应给一定时间对稽核人员进行现岗培训或与业务部门同步培训,使稽核人员自始至终跟踪某项业务程序以达到同步理解和熟练掌握操作程序的目的;二是要让稽核人员了解稽核所在国的相关金融法律制度,对于跨国稽核,在业务知识储备上,跨境稽核的被稽核对象是在多种法律框架下开展业务,因此境外稽核首先要对注册地的法律体系尤其是金融监管体系有充分的了解;三是跨国稽核过程中,稽核人员要能够熟练掌握所在国或地区通用语言,才能独立开展跨国稽核工作。[3]
参考文献:
[1]陈小宪.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认识和实践[J].中国金融,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