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学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案
新课标的理念主张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引导。这一改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与之相应的教学设计也由“教案”变为“学案”。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学习的方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案的应用极为活跃。下面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供同仁们参考。
一、学案使用中要考虑的三个关系
(1)学案与教案。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方案,而教案则是教师教学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两者是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要提高学生素质,就要从学生出发,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把“教学方案”转变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案”。即以 “学”为核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案与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关系。教材是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内由专家编制的教学典型案例。学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完成大纲中的学习目标。所以,学案的内容要紧扣大纲,同时要注意不局限于教材,使内容更加充实,便于学生理解。因此,大纲是核心,教材和学案都是我们用来完成大纲规定内容的手段。
(3)学案与教辅资料。学案中可以适量编入习题,但由于题量少而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所以,在利用学案的同时要有一本高质量的资料供学生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二、学案使用中要避免的两个误区
(1)学案替代教案。由于学案与教案各具特点,因此两者不能相互替代。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学生是一个个探险队员,而教师只是一个向导,向导的作用在于引导探险队员向着他们自己的目标前进,但向导是无法替代探险队员完成探险的。学案好比队员手中的地图,可以引领他们向着最终的目标前进,少走弯路。教案则是向导心中的坐标,使他可以更好地帮助这些探险者向目标迈进。
(2)学案当作考卷。调查发现,有的教师将学案当作考卷,提前较长时间发放,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做完,再进行批改,这是不妥的。因为学案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手段,而考卷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手段,作用不同,使用方式也不能相同。
三、学案的编制过程、分类与体例的探索
学案的编制,应该由备课组集体完。组内老师先集体讨论,由骨干教师主笔,接下来进行组内评价、审议草稿,定稿。定稿之后印发给学生;最后由首先使用的教师反馈课堂效果,为其他人授课的改进提供建议。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学案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使用时机分为新授课学案和复习课学案;根据呈现形式分为填空式学案和问题探究式学案;根据使用方式分为单纯的学案和教案学案一体化等。
学案的体例。一般来说,学案包括以下内容:①学(复)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德育目标体现在配套的教案中。②知识结构:使学生通过分析,建立知识结构框架,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这一点在高考复习中尤为重要。③重点、难点:使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有所准备,做到有的放矢。④主要内容:通过设计问题或填空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记忆、理解相关知识。“学案”是一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纲要,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和难度。⑤学(复)习札记:这是对学生学习的反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抽象的学生。不同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因此可能会发现许多各个层面的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和质疑。札记能帮助教师发现这些问题并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这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⑥习题:用来巩固学生学习的效果。
四、明确使用学案的作用
1.突出环节,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
在编写学案时,通过设计学习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列出,使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知道了学什么这样的设计,使学生都能参与到生物学教学的全过程中,知道课前、课上、课后都要干什么、怎么干、如何干好等问题,真正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预习、听课、复习和练习,体现了“先学后教再练”的原则,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2.指导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通过教法选择,使学生知道如何对知识进行理解,利用讲述法、比较法、归纳法、比喻法等教学方法加以理解;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指导类比法、谐音法、歌诀法等加以记忆和掌握;通过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联系,指导学生把新知和旧知联系起来,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通过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生物学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通过设计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学习掌握,通过知识复习、课堂小结、问题讨论、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中的相关生物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和结构,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减轻负担,使学生轻松学习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
人类也是具有生命的物体,所以,生物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的科目。为了能将生物这门课程学好,就要针对这门课程的特点来实施学案导学教学的策略。相信是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
一、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1.生物学是高中生涯教学任务之一,也在高考中有一定的分值,所以,老师在生物教学中过于以考试为目的,新兴科目没有体现出它的本身价值,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正常学生接触新科目应该多激发学生兴趣,应正确引导。但是如今高中对生物这门新引入的科目进行考试型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生物教学所带来的真正意义发生误导,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以老套的教学模式进行施教,这是高中生物教学凸现的弊端。
2.教学设施跟不上教学观念的转变,由于生物是一门贴近生活的教育性科目,需要一些教学辅助器材帮助学生学习,但是如今仍有很多学校教育设施跟不上教学任务,甚至有些学校省略了很多教育应该提倡的手段,为的只是节省时间,使学生死记硬背地进行学习,不注重生物表达的内在价值。
二、学案导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学案导学法在新课程中引入应用。也就是在学生新接触生物章节前采取学案导学法来进行施教,例如,生物学中在遗传章节关于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父母都是双眼皮所生出来的双眼皮几率最大,如果父母只有一位是双眼皮则生出来的孩子是双眼皮的几率就略小一些,所以,提前让学生进行网络搜索,也可以做现场调查,就身边的学生进行调查,然后用指定的本进行记载,然后通过老师对新课程讲解来进行对比,最后从中总结与书本知识相结合,这就是学案导学法在新课程中的引入所带来的实际运用,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生物在生活中体现的价值,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这门科目。
2.学案导学法在复习课中的应用。同样复习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通过复习来使学生巩固知识,在复习课程中采用学案导学法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知识的学习巩固,例如,对于高中生物第二章细胞,通过学案导学法在复习学习中,重新归纳知识点,进行框架巩固复习,通过学案导学法让学生继续总结细胞的特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让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再学习一遍,以便能够掌握知识,而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做到知识的巩固,让他们记得更加牢固。
3.学案导学法在试卷讲解中的应用。对于试卷分析是教学任务的一个重点所在,通过试卷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知识的疑难点,学生易犯的错就会明显地展现出来,然后再通过学案导学法让学生进行知识的灵活运用,也就是在试卷分析中,将学生犯的错题进行特别指导,然后通过材料搜集,教案解析,最后对易错的题进行重新思考,做到深入分析,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这类题型的重要,从而提醒学生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通过试卷分析,让学生规范教学方法,通过测试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在学案导学法的帮助下保证学生掌握好生物教学中的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案导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意义
1.在学习方面,学案导学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清楚地了解生物学科的重点疑点,构建合理框架,使学生有足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门科目,在今后的教育里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学案导学法可以让学生重新认识生物这门学科,使这门学科在学生眼里不是单纯的考试科目,真正意义上让学生领会生物与实际生活是怎样密切相关的,考试固然重要,但是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体会知识的重要性,相信这种方法会使更多学生了解生物这门学科的真正意义。
总而言之,学案导学法是教育中值得推崇的教学方法,并且这种教学方法也被各大学校广泛应用,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真正地提高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协助教师将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学生,如今学生也适应了这种教学方法,同样学生成绩得到提高,家长们也将得到认同,相信这种教学方法在将来一定会使教育层次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进面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鹏.浅谈高中生物学案导学法模式[J].中学生教学,2013.
工科教育及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是从根本上解决好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其中教学设计是教师课堂教学一项创造性工作,是对教师灵活性和自主性发挥的空间更大,“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食品关系的一门科学,内容主要有: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有益微生物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应用;有害微生物在食品加工、贮藏等过程的预防和消除等。工科教育及课程思政使得“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加大,教师融合信息技术,丰富课程资源更有创造性发挥的空间。因此在原有教学教案设计中加入思政内容,对思政素材进行精炼,提取核心内容,将思政内容具体导入章节如种子般散播在专业知识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思政内容融入时机和频次做到渗透式和潜移默化式,让学生不觉得突兀、乐于接受。
一、“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总体设计理念就是激发学生天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本位理念,从普遍的认识出发——(学生已知或感兴趣或表象),剖析里面蕴含的食品微生物学知识点(识记),以此点深入细致讲解(环环相扣,细致解决问题),小结知识点,提问启发学生并进行反思讨论。
本课程学习任务是学生掌握微生物的结构,对微生物的分类、营养与代谢及其与食品酿造、安全的相关性充分认识,在此基础上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对相关问题进行自我分析和认识,例如菌群失调、生物膜污染、亚硝酸盐、抗生素滥用等问题,并在学习中逐步找到解决食品微生物安全控制的方法与途径,厚植专业爱好及坚定素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同时强化沟通表达能力,尽可能让同学抛开书本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去解释概念、特点,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逻辑思维结合自我表达)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教师帮助同学构建知识框架,要求学生定期勾画“思维导图”。
二、教学案例设计
(一)不畏浮云遮望眼,曲颈瓶的实验思考
本章节来源第一章绪论(2 学时)——第二节微生物的发展简史。
2、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是食品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巴斯德贡献的学习,巴斯德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其曲颈瓶实验推翻了古老的“自然 发生说”,开启了微生物学的发展,通过巴斯德实验设计思路 学习,启发同学经后学习要有细致严谨的态度更要有批判性思维,建立独特的分析能力,不要“人云亦云”。知识目标:掌 握巴斯德的贡献,了解“曲颈瓶”实验思路。能力目标:实验设 计思路的萌生。素质目标:严谨认真科学态度及批判性思维建立。
学生已知:巴斯德对人类的贡献,知道食物的腐败是由微生物所引起。未知:如何推翻当时盛行的“自然发生说”。能 知:彻底否定自然发生说是通过曲颈瓶实验。想知: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思维过程。怎么知:通过介绍“自然发生说”理念以 简单的方法、结果、结论三段论方式展示“曲颈瓶”实验的设计 思路,提问同学每一个设计的合理性,启发同学思考,并引入实际生产企业酱油胀袋问题,同样以简单的方法、结果、结论三段论实验思路设计提示同学们深入思考,最后揭示在微生物学学习中要具备严谨认真科学态度更要有批判性思维。
3、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案例教学法。
课程导入:“不畏浮云遮望眼”——引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登飞来峰》下一句是什么呢?(设问)“只缘身在最高层”,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曲颈瓶实验的思维过程。
巴斯德对人类的贡献: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狂犬病疫苗的研发等。当时深入人心的“自然发生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推崇,认为生物是自然发生的, 而巴斯德却认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为此开展了曲颈瓶的研究。
三段论式(方法、结果、结论)展示“曲颈瓶”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设计一”方法:封闭玻璃容器加热肉汤;结果:肉汤澄清;结论:自然发生说不成立。“实验设计二”方法:曲颈瓶容器 加热肉汤;结果:肉汤澄清;结论:自然发生说不成立。“实验设 计三”方法:曲颈瓶肉汤倾斜;结果:肉汤腐败;结论:自然发生 说不成立。每次设问“同学们觉得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启发今日眼光来看巴斯德“曲颈瓶”实验设计完美吗? 拓展简单加热能杀死肉汤的所有微生物吗?引入真实某企业酱油胀袋案例,三段论式(方法、结果、结论)案例分析“酱油胀袋” 实验设计思路。
“酱油胀袋实验设计一”方法:同步分离胀袋酱油与正常酱油,可疑微生物接种产气培养基验证;结果:分离到Z1、Z4 菌株;结论:引起酱油胀袋微生物是Z1、Z4。“酱油胀袋实验设计二”方法:Z1、Z4接种正常酱油;结果:正常酱油产气;结论:引起酱油胀袋微生物是Z1、Z4。“酱油胀袋实验设计三”方法:接种酱油中分离菌落对比;结果:接种前后菌落形态一致;结论:引起酱油胀袋微生物是Z1、Z4。每次设问“同学们觉得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课程思政:实验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论证,需要严谨的科学设计更要有批判性思维。
人体内的另一个隐秘世界——肠道菌群,本章节来源第七章微生物的生态(6 学时)——第二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4、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是微生物的生态——动物体表和体内微生物,重点学 习肠道菌群概念和对人健康的重要性,用新的健康观去关注和认识肠道菌群,如何维护肠道菌群的健康,思考肠道无菌化人体是否会保持健康?知识目标:掌握肠道菌群、正常菌群的概念。技能目标:掌握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健康。素质目标:实践出真知,做知行合一的实干家。
学生已知:人体的体表、体内存在大量微生物。未知:肠道微生物与人体疾病有怎样的关联。能知:肠道菌群对人的健康非常重要。想知:如何保持肠道健康。怎么知:正常菌群概念介绍,通过图片揭示微生物主要分布的位置在十二指肠、空肠到回肠,引出肠道菌群的概念,菌群失调会引发哪些疾病,再引出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赵立平教授[6] 的例子,“减肥”话题引入来看体重变化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实例说明肠道菌群与肥胖的相关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才能出真知,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躬身实践,要 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理。
(1)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结合讲授法。
课程导入:我们知道在人体的皮肤和体内都存在着大量微生物,首先来看人体体表微生物分布图,皮肤表面微生物数量平均10 万个细菌/平方厘米,口腔中微生物的种类超过500 种。
正常菌群:概念及意义,在肠道中微生物数量达到100 万亿,由此引入肠道菌群概念。
肠道菌群:通过《细菌-肠道菌群》动画视频来看肠道菌群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图片展示:肠道菌群失衡与很多疾病相关。
赵立平教授的健康新三观:以赵立平教授的研究肥胖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课程思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1 时间的味道——微生物与食品酿造
本章节来源第八章微生物与食品酿造(4 学时)——第一节微生与食品酿造。
3.1.1 单元教学目标
本节是微生物与食品酿造中真菌与食品间的关系,重点学习茯砖茶和毛豆腐形成中主要的微生物,进一步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友好关系,了解茯砖茶和毛豆腐的生产工序,从形态、功能和种类掌握其中主要的微生物,通过学习告诉同学们中华民族对于食物和风味的理解。同时启发同学们要珍惜时光,一寸光阴一寸金,认真好学,逐步积累,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知识目标:掌握茯砖茶、毛豆腐形成中的主要微生物。技能目标: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尤其霉菌中根霉、毛霉、曲霉的区别。素质目标:珍惜时间,沉淀人生的厚度。
学生已知:从第二章微生物主要类群及其形态与结构中掌握了微生物的结构,细菌、霉菌、酵母的形态及构造等。未知:对于某些食品——茯砖茶、毛豆腐中的主要微生物仍不清楚。 能知:也知道很多食品与微生物有着密切关系。想知:到底其中的微生物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通过视频《百姓茶点——茯砖茶制作工序》探究茯砖茶发花的秘密——“冠突散囊菌”来认识该菌的特性,形 态、功能。通过视频《舌尖上的中国——转化的灵感》选段“毛豆腐”来看加工,进而引出生产中参与其中的微生物及作用?层层导入,一步步引出知识点。结合视频、图片、音乐在欣赏中掌握内化知识,最后二次时间创造赋予食物更多的风味,这是中华民族在长久的实践中的滋味也是世道人心的感触,进而以《劝学》升华大家要认真学习,珍惜光阴,不断积累,用时间丰富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做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用的人。3.1.2 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通过配图片和音乐构筑美感,启发同学思考。
课程导入:设问从图片中找到所有食物的共同点是什么?重点讲解茯砖茶、毛豆腐。
视频辅助讲解:茯砖茶加工关键——冠突散囊菌、毛豆腐 制作关键——霉菌、细菌、酵母菌等。
课程思政:这些美味的食物由时间二次创造,启迪人生的厚度也需要时间来沉淀。
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理解生命的精神本质,让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校园是寄宿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所以在教学中开展生命健康安全教育是一种主要的方式,生物课是一种最有效、最直观、最贴近生活的教育方式。新生物教材中编排了许多有关身体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应充分挖掘生物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对学生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如教材中“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内容,就是开展生命安全教育非常优秀的资源。通过学习癌症的成因,即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内因不容易改变,但外因是可以克服和控制的,如吸烟、吃熏制食品、地方腌菜、豆腐乳等都可以对人的各个系统器官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比如腌菜和豆腐乳这些学生经常接触的食品,由于其腌制和保存时间过长,容易使食物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食用后往往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建议学生远离这些隐含风险的食品,帮助学生养成“内外兼修”的生活习惯。
二、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
安全教育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心智发展不成熟、不平衡,对外界刺激容易产生过激反应。在生活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起伏、变化,比如遗传基因影响、社会环境因素、心理素质因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容易被忽略,长此下去,会造成学生心理偏差、甚至畸形,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更应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调节学生的心理活动,疏导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走向健康发展的大道。如在学习个体发育和遗传学内容时,教师可从生命的产生讲起,每个个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这是所有人共同的起点,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和功能基础——细胞,而且每个细胞的结构和物质构成基本相同,细胞组成了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包括人的大脑和神经,从这些引申出所有人的起点都是一样的,智力水平相差无几,以破除部分学生的自卑心理,打破心理束缚,重燃努力奋斗的希望。同时,每个人都继承了父母的遗传基因,表现出各不相同的个性特征,但正是这种差异才构成了丰富、精彩的社会生活,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的遗传个性虽然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去改造、适应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创造条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人生轨迹,但可以有相同的结果——成功,正所谓“殊途同归”。我们常说人的心理是最强大的,是所有事物都无法战胜的。培养一个具有自信、向上、勇往直前精神品质的人是所有教师肩负的重任,它甚至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三、生物教学中渗透青春期
1.设置问题,启迪学生思维
案例选择的原则:示范性和适中性;现实性和应用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弄清楚案例涉及的问题会联想到与哪些生物学知识有关?哪些问题有探讨的价值?把学生提出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汇总,在集体商议后,设置问题。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及教学经验精心预设问题。此类问题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更好地诱发学生参与学习,进一步提出问题。预设性问题在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能动思考间起了纽带作用,它将教师要讲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想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支架作用,体现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要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助于学生解决思维冲突。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学中,设计了以下7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已有知识,思考、讨论、理解实验是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①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本实验中科学家选用了什么材料?有何好处?②根据实验材料,你可以提出几种实验假设?③探究遗传物质的关键是什么?科学家用何种方法探究的?④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子最好用哪些元素?为什么?⑤搅拌离心后,上清液是什么?沉淀物是什么?为什么?⑥实验现象是什么?分析实验现象,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⑦此实验能说明DNA具有哪些特征?
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同化、顺应新知识的过程,是整合建构知识的过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自行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启发、引导学生解决。
2.利用学生熟悉案例穿插在课堂中
例如教学案例“酶在代谢中的作用”一课时,可以采取利用学生熟悉案例穿插在课堂中。
(1)导入新课:用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工业上利用氮气合成氨,引出在生物体内也有同样的反应,但反应的条件不同。工业上合成氨需要高温、高压等极端条件,在细胞内合成氨是在常温、常压等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并且反应速度极快,这是因为细胞内有特殊的催化剂——酶。
(2)简述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验,其中大部分都可以在学校的生物实验室完成,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等等。又如选修l《生物技术实践》中植物芳香油的提取、胡萝卜素的提取等实验也可以获得很好的实验效果。关键是教师要重视,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还有一个新的教学亮点就是模型构建。物质物理模型包括各种结构示意图、结构模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等。模型构建的活动课如果安排在实验室中进行则比在教室中进行效果更好。一是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或完善作品;二是可以为学生的作品摆放提供空间;三是给学生的交流、展示提供空间,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挖掘和利用社区的课程资源
社区的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如科技馆、动植物标本馆、动植物园、少年宫、科技馆、科研机构、环保机构、卫生防疫站、园林绿化部门等,还有广阔的田野、山林、河流等,也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开展学习活动,是使生物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的延伸,这种学习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特点,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结合高中生物教材的相关内容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来开展学习活动的方式有多种。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可以请有关专家来校开讲座或座谈等,还可以发动学生走出教室,走出书本,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开展调查研究,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这是利用社区课程资源的最好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学生今后重视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例如开展人类遗传病的调查、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等的调查、探究种群密度、调查本地主要农作物的一种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和效果等。
4.结论
总之,高中生物案例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学会观察、反思,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长足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吉发,刘强,段联合等著.教学方法论:10余种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践[M]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生命健康教育;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传统生物教学过多地重视生物的“双基”教学,对生物学科所蕴含的生命意识认识不足。在新教材生命健康教育是主题之一。因此,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生命健康安全的思想意识,生物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必须利用生物学科的自身优势,把生命健康安全教育渗透到生物学教学之中。
1.课堂教学中的生命健康安全教育
课堂教学,作为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因而,可以把生命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
1.1结合教材进行生命健康教育
如:在学习“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一节课后的“科学技术社会――脱缰之马癌细胞”时,结合教材所阐述的概念原理,通过讲述,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癌症的发病情况:癌症是以细胞异常增殖及转移为特点的一大类疾病,癌症正在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目前,我国癌症每年要花掉数百亿元,每死亡5人中就有一个是死于癌症。讲到这,引起同学们的高度注意进而很关注致病原因和预防措施:(1)教育同学们不要吸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控烟是预防和控制癌症的主要策略,因为控烟可以消除大约80%以上的肺癌和30%的总癌死亡。(2)我国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达到60%,乙肝病毒的携带率大于10%,是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原因。所以每一位同学要注意饮食卫生,公共碗筷要消毒。预防还应该从新生儿接种乙肝病毒疫苗开始,切断母婴传播。(3)饮食不合理是仅次于吸烟的第二个重要,而且是可避免的癌症发生原因。癌症约有1/3的膳食不当有关系。比如超重和肥胖与乳腺癌、结直肠癌等有关,而蔬菜和水果摄入量不足又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及食管癌等切相关。我们平时饮食要注意多吃蔬菜水果,食物尽量多样化,少吃腌制食品和食盐。(4)尽量避免接触物理的(电脑辐射、X射线、紫外线)、化学的(砷、苯、煤焦油)等各种致癌因子,防止原癌基因从抑制状态转化为激活状态。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知识,是同学们认识癌症,并与之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在学习“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中,新教材不仅介绍了“营养膳食宝塔”,合理营养的有关知识。而且还要学生设计一份营养午餐。这个活动学生十分感兴趣。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的改善,居民的膳食结构的不合理状况,中超重和肥胖正在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首要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胖子那么多呢?尝试让学生结合本章所学的知识解释肥胖的原理:一个人多食少动,消耗的少很多营养物质就转变成脂肪储存于体内,导致了肥胖。所以要预防,要注意几个方面:(1)合理搭配饮食,不要吃高脂脑、高糖膳食,减少能量的输入。(2)加强锻炼特别是有氧运动,增加体内能量的消耗,保持体内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3)少年儿童由于生长的需要一定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4)平时要注意摄取富含纤维素的薯类等食物。
1.2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生命健康教育
1.2.1教师可提出一些联系生活实际方面的例子,并加以拓展和分析,让学生感到学习生物学知识也有立竿见影的益处,又富有生活情趣。
例如,平时我们发现有些同学爱喝一些饮料,这些食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色彩鲜艳,往往是添加了人工合成的色素,现在吃下去没有什么副作用,但毕竟不是自然的东西,应该是自然的食品比较好,比较环保,至少也应该是植物色素才比较让人放心,色素本身又没有什么营养,还不如喝白开水对身体好!还有现在市场上烧烤的食品对学生也很有诱惑力,烧焦的食品含有的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比较多。炒菜时不要放加碘盐太快,以免碘升华而使人缺碘,易导致大脖子病。又如,酶的催化效率是受到温度影响的,让学生知识在37℃左右人体内的酶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温度过高时就影响酶发挥作用。生病时出现发热现象,认为这是坏事,很多人就想到要马上退烧。其实,一定程序的发热,是身体代谢加强,杀菌能力增强的表现,应该是好事,。因此要正确认识发热现象,一点点发热就惊慌失措是没有必要的。如果长期的高烧不退,则要引起高度重视。领会和运用这些保健知识对自己身体健康终生有益。
1.2.2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避免意外伤害和遇险急救的方法,更是生物学教师应尽的职责
新教材中已经在关注这方面的教育,把《用药和急救》作为生物教材中第八个主题下的一章进行学习。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这些知识、弄清原理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急救技能,我们专门安排了课外活动时间利用模型让学生练习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学会处理危机的方法。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才能使学生在紧急时刻有救助他人的技能。
2.实验教学中的安全教育
在实验室里,学生免不了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药品和实验器材。作为老师,我们更多的是强调“损坏赔偿”而不是“小心使用”,这种警示带给学生的作用常常都是负面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会学生正确的安全急救措施。实验结束时,对环境和人类有危害的一些废弃物或废弃液,要将它们进行回收、集中处理,达到有毒物质的零排放,并且要用香皂把手清洗干净。结合人体解剖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用哪只手开启电器更为安全。心脏位于人胸膛的左侧,距离左手指端较近,用电器泄露的电流易从肢体左侧侵犯人的心脏,因此用右手开启电源较为安全。又因人具有非条件发射的缩手活动,故最好用右手的指端或手背接触用电器。
对学生进行健康安全教育,促进了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形成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以及自珍自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关注了学科知识,更体现了生物学科关注人体健康,以人为本的理念。
参考文献:
一、案例的选择原则
1.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典型性
教师选择案例时,既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又应具有典型性,必须反映某一生命现象的一般规律和典型特征,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得出预期的生物学概念、原理等。
2.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选编的案例应尽可能来自现实生活,使探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体现与教学内容有紧密内在联系的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例如,“无性生殖”教学案例:“
广西富川是全国有名的脐橙之乡,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但有些品种在形、色、味等方面大不如前,市场上价格也较低,因此,改良这些品种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有一次一位果农偶然发现一棵脐橙树上,有一个枝条上结出的脐橙既大又甜,水分含量也很充足,而且果形、颜色均不错,各方面品质比其他枝条的脐橙好。
如果要在较短时间内大面积推广栽培该优质的脐橙,怎么办呢?”
根据所展示的案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脐橙品质退化的原因、应采取的措施等,学生提出可选取该枝条进行嫁接等方法进行推广。这个简单的案例,既能联系无性生殖中营养生殖的教学内容,又能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要具有很强的探索性
一个好的案例在实施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案例的内涵,能促进学生对案例进行重新思考,并能够提出新的问题。
如“植物生长素发现史”的案例,可引导学生去探索一系列问题:
①向光性与胚芽鞘哪个部位有关?
②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哪一个部位?
③胚芽鞘尖端是如何引起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长的?
④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以上推测?
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从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探究。
4.要具有层次性
所选编的案例必须要含有浅、中、难多种不同层次的小问题,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
如“红绿色盲遗传”的案例,设计以下有层次的问题:
①人类红绿色盲和正常色觉的基因型有哪几种?如何书写这些基因型?
②自然人群中应有几种随机婚配方式?后代表现如何?
③根据以上分析,色盲遗传有哪些特点?这样设计问题,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二、案例的编写和实施
下面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例,对生物学案例的编写和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进行探讨。
1.案例讨论前的准备――主题导入阶段
其目的在于聚集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做好相关的理论准备。
如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人类能否在生物圈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这样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已有经验,运用已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2.呈现案例――阅读感知阶段
案例的展示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给学生发放文字材料;
②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
③教师或学生生动形象地描述案例;
④将案例化为剧本,让部分学生表演出来。
学生阅读美国的“生物圈2号”实验案例文字材料,了解材料提供的事实和背景,使学生似乎来到了“生物圈2号”现场,如身临其境地充分感知了案例。
3.分析案例――确定主题阶段
在本案例中,通过学生的讨论、商议、汇总,得出了以下五个问题:
①“生物圈2号”模拟的是什么?“生物圈1号”呢?
②“生物圈2号”与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不同?
③科学家们是怎样维持“生物圈2号”的生态平衡?
④导致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⑤请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一下这项实验的意义。
4.围绕案例――展开讨论阶段
这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生物学知识,积极大胆地思考和参加小组讨论。
如上述问题④,学生就有多种答案:钢架结构的玻璃透光性不好;阴天太多,提供的能量不足;生物种类少,食物网的结构比较单一,容易被破坏;系统的各种成分的比例搭配可能不合理;内部气候的调节不好,粮食歉收;氧气与其他化学成分发生了反应,造成氧气不足……热烈的讨论有效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
5.拓展案例――升华知识阶段
这对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案例教学的重要一环。
6.总结案例――能力提高阶段
生物学案例教学的实施,更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具体的实际生物问题和现象入手,从而加深对生物学实用价值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它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和作用日益显著。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 学案编制应包含的体系
1.1 目标体系
学案应包含有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好的本课三维学习目标。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该达到的程度,即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清楚自己需要实现的目标的权利,教师要将学习的知情权还给学生,这样才能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师与学生这一学习的共同体齐心协力去完成任务。
如“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的三维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条件和场所;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能力目标:能够独立完成“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的实验并推测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2 问题体系
这是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根本,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使之形成一个个学习任务。这些问题是用于引导学生到达学习目的,前后问题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并具有层次陛。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及解答,能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教师用问题的形式呈现知识,能避免以结论式呈现知识所造成的“外植式”的不相容。由于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经过了主动的思考,所以知识的获取是“生成式”的,容易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现代教育认为,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而思起于疑,没有问题的引导,学生也就不会去主动思考,也就缺乏主动学习的使命感。如上例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串:
叶片的颜色对光合作用有影响吗?
如果同一叶片具有两种颜色,那不同颜色的叶肉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叶绿素分布在哪儿?
光合作用的场所可能在哪儿?
1.3方法体系
这是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学案是供给学生用于自主学习的方案,必须具有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如上例可以这样提示学生:利用检验植物叶片是否进行光合作用的方法来探究这些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在没有教师的引导的时候,依据学案的引导开展学习活动。学校教育的最终使命是让学生离开学校后能够愿学、会学、学得好。学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征提供方法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如果学案失去了学法指导,那学案就成了变相的练习。
1.4 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指学案中设置的用于检测评价的试题。学生通过对学案中的检测评价的完成,可以清楚自己的自学效果,达到激励的作用;而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学案完成情况,能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及结果。这对于那些厌学学生来说,起到了督促的作用,受到学案的任务驱使,学生不得不学。这样的转变必然会提升其学习能力,进而增加学习成功的概率,增强学习的兴趣及信心。同时,教师也能根据学生对学案的完成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也即是常说的“课中备课”、“课后反思”。
2 学案实施的基本原则
2.1 提前性原则
学案要发挥其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就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按照学案的引导进行学习,而课堂时间有限,只在课堂中使用学案是不现实的。如在初中每周只有2个生物学课时,七年级生物每册的参考课时是42节,由于整个学期的总课时与参考课时相冲突,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只能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而课堂教学内容的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必然加重,学生如果不去预习,就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将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能发挥学案的导学功能,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同时,学生清楚教师在教学中所要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来,并将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带到课堂,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质疑解难的场所。如果教师在上课时才发学案,学生在课堂的紧张学习中,根本不能进行充分的思考。因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特点、思维方式不同,如有的笔记速度慢,有的思维速度慢,有的表达能力弱,有的善于书面表达等,只有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时间,才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参与。以往在教学时,只有部分优秀学生能回答课堂提问,在实施学案导学后,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了。学案的提前性原则体现了“先学后教、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2.2 开放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逐一交流学案的问题,对于学生明白的问题,教师可以一并带过,对于疑难问题,则要着重讲解,还可补充相应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提供帮助:如果学生对学案的问题已经掌握,那教师就要及时地提高要求,提出稍微深些的问题,去挑战学生的智力,也可由学生提出质疑,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在上例中,教师提出如下问题: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呈现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光谱,你能设计试验研究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吗?这样教学既立足于学案又高于学案,知识的上限没有封闭,学生的能力不会受到抑制,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当学生带着问题来学时,就是教育的最佳时候,此时,学生已做好准备,是有目的的学习。这些问题是教学中宝贵的资源,通过课堂的加工处理,就上升成了学生的知识。学案虽然包含了教学的主要问题,但并不排斥师生互动而产生的新知识。因此学案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开放的、发展的,教师通过对学案的实施而不断地调整学案,使之趋于完善。
2.3 主体性原则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已成了现代教育的共同理念,给予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地位,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将学生置于一旁,自己占据主要地位,讲、板、演一人包干,要让学生去做老师,让他们在小组中教、在班上讲,让他们去评价同学的发言,检查同学的学案,也就是常说的“兵教兵”。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在合
作学习中学会倾听,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谦虚和勇于担当重任的品质。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时,就会产生为荣誉而奋斗的意识,进而推动其走向成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抹杀教师的主体性,但在参与方式上,教师主要在于引导,通过教师的引导去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3 学案实例: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第二课时)
3.1 学习目标
(1)描述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全过程。
(2)说出平静时与运动后呼吸频率的不同,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
(3)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联想,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初步认识人体系统的协同关系,深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2 问题导入
想象并思考:
为什么远远地就可以闻到食堂里的饭香味?如果把一滴红墨水滴到一盆清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上述现象说明物质分子的运动方向有什么特点?
3.3 学习肺的换气
阅读P54“肺的换气”相关段落,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气体扩散?
(2)什么是肺的换气,该过程是如何完成的呢?
(3)经过肺的换气,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
思考并讨论:
(4)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它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相适应?
(5)肺的换气时,气体需要通过的屏障有哪些?
3.4 学习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阅读P54“气体在血液的运输”相关段落,思考以下问题:
(1)在第九章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中,血块为什么表层呈现鲜红色,而内层呈现暗红色?
(2)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是怎样完成的?
3.5 学习组织气体交换
阅读P54“组织内气体交换”相关段落,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组织气体交换?
(2)组织气体交换的过程是如何完成的?
(3)经过组织气体交换,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
思考并讨论:
(4)比较细胞、血液、肺泡的氧气和=氧化碳的浓度大小?
3.6 检测评价
(1)(设想自己是氧气分子或二氧化碳分子)尝试说出氧气到达脑细胞以及二氧化碳从脑细胞排出体外的全过程。
(2)(讨论)呼吸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有什么关系?
(3)请你联系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关系,进一步解释为什么剧烈运动后呼吸频率和脉搏都会加快。
(4)图1所示为人体某结构的血管结构和血液流动方向示意图,请看图分析填写相应空格。如果b为肺泡外的毛细血管,那么a内流动的是______血,c内流动的是______血;如果b为组织内的毛细血管,那么a内流动的是______血,c内流动的是______血。
4 实施体会
4.1 学案有利于实现全员参与
传统教学方式虽然也强调学生的预习,但都属于规劝行为,对学生没有约束力,因而能主动预习的学生较少,多数学生都是在上课时才学习教材。这样必然会造成学生听课负担过重,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进而滋生厌学情绪。在实施学案导学的过程中,上课前和课后,由学检查同学对学案的完成情况并做好记录,将不按时完成任务的学生名单上报班主任,班主任将据此扣除其操行分,同时责令其采取补救措施。因而学案不仅能较好地起到促使学生预习的作用,还能促进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教学中,促使每个学生都进行学习。与以往相比,实施学案导学后的生物课堂变得活跃了,课堂上睡觉、打闹、玩手机的现象消失了,课后学生自主探究生物现象的活动多了。
4.2 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主要指学习的方法与技巧,用以下指标来衡量:学习专注力、学习成就感、自信心、思维灵活度、独立性和反思力。由于课前学生已经预习,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目标明确,因而能做到上课时注意力集中。而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发现自己能解决许多问题,而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也得到了解答,由此获得成功的快乐。随着成功次数的增多,学生自信心也逐渐加强。由于学生在课前都进行过独立的思考,在课堂上就容易做到一点就明。又因每个学生对问题都有了自己的观点,课堂上能做到真正的互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深刻性、逻辑性。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学会阅读、思考、表达,在没有教师的时候也能自主地学习。实施学案导学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学习成绩比之前提高了不少。
[关键词] 陶行知;学案导学;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111-03
陶行知先生建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推行素质教育的课堂改革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新课程改革中心思想也是要求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相得益彰。“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比如课外实验、收集素材等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突出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表演舞台。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1]。
1 “学案导学”模式引入教学中的必要性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关于“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这样解释的,“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新时期的生物课堂改革中,很有必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而“学案导学”生物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示、交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下面再从四个方面阐述引入新的生物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首先,“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引入是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倾向的必然选择。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学生接受学习的过程不应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应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有三分生、七分熟的基础,学生既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学案导学”方法符合学生一般的学习心理倾向。
其次,“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引入是适应新课程理念的必然之举。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近年高校招生考试生物试卷明显加大了改革力度。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大大增加了考查学生生物归纳概括能力的题目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事实证明:仍然使用传统“注入式”、“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把零碎生物知识以知识结构的形式灌输给学生,是无法适应新高考需要的[2]。这就要求加大教改力度,注重问题探讨、知识挖掘、小组合作的教学法是真正适应这一需求的。
第三,“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引入是培养新时期人才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新时期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这种人才不但应具有良好的德、智、体、美、劳基础,而且要有很强的自主创造和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表明,“学案导学”教学法对培养、发展学生的以上能力有重要作用。
最后,“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引入也是落实“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不但要求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去多角度概括书本知识,还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分组合作共同解决一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题目[3]。“学案导学”法的基本精神与“课标”要求是一致的,就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同时塑造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 导学案优化设计的模式
在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前提下,2人一组设计出导学案,经过会商最后形成定案。生物导学案设计一般包括以下6个环节(见表1)。
下面是笔者在参加校优质课大赛中设计的导学案。
学习课题:有性生殖。
学习目标:(1)理解受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2)了解有性生殖的概念;(3)说明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4)阐述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及有性生殖的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受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主备人:周家银,万芸
一、前置性补偿
1.的形成过程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二、新知探究及学法指导(阅读书本18~21页,思考完成基本问题)
(一)受精作用
1.含义:与卵细胞形成____的过程。
2.过程:的头部与卵细胞接触后,的头部进入卵细胞。两者的融合,进入卵细胞后,卵细胞立即释放相应的物质,阻止其他进入卵细胞。
3.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____中的数目,其中一半来自____,一半来自____。
4.意义:(1)使卵细胞的转变为____,从而启动细胞不断分裂;(2)决定____。带有____的与卵细胞结合发育成男性,带有____的与卵细胞结合发育成____;(3)____和____共同维持了生物前后代之间的恒定,促进了____的重新组合。
结合书本及填空内容思考:
1.受精的实质是什么?
2.受精卵核内的染色体由和卵细胞各提供一半,而受精卵的细胞质中遗传物质几乎由___提供。
3.性别决定是在什么时候决定的?
(二)有性生殖
1.定义:有性生殖是由亲代产生____或____,经过两性生殖细胞(____和____)的结合成为合子(如____),再由合子发育成的生殖方式,在自然界中,生物的生殖方式主要分为____和____两种。
2.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1)一个与___结合,形成受精卵,将来发育成____;另一个与两个____结合,将来发育成____,像这样,两个____分别与____和____融合的过程,称为双受精,这是____植物(又称开花植物)有性生殖特有的现象。
(2)受精完成后,子房壁发育为____,胚珠发育为____,整个子房发育为由____和____组成的果实,其中胚珠的____发育为种皮。
(3)____是新一代植物体的幼体,种子发育成熟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就能____,发育成一个新的植物。
3.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脊椎动物的个体发育包括____和____两个阶段。____是从受精卵发育成幼体的过程,胚后发育是指____从卵膜中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出生后发育为个体的过程。
4.有性生殖的意义是什么?
三、形成性检测(省略)
四、学习反思
3 导学案的使用方法
1)课前首先将“导学案”印制好,课前发给学生,发“导学案”之前也可先介绍一下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生物知识。上课之前,学生上交导学案,教师批阅导学案。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第二次备课,提出本课所要讲授的重要知识,主要是学生的疑惑点。例如,在讲授苏教版必修2的伴性遗传和性别决定时,可以事先布置与本节内容有关的课题:(1)收集有关红绿色盲的小故事和相关资料;(2)查阅医务室的学生体检表,统计男女色盲人数及比例;(3)请家长在医院工作的或有调查条件的学生成立调查小组,对本县红绿色盲遗传病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等,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课堂中学习目标作为第一环节,上课开始就向学生交待清楚;第二环节是学生展示,教师出示与本节课相关的重点问题,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集中展示问题;第三环节是教师在答疑时,以提问中、下等学生为主,兼顾上游学生。只要学生基本答对即给予充分肯定;即使答错也可不作深究,留下悬念,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四环节重点、难点导学是课堂的中心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或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思考、讨论、分析,最终由学生进行突破。例如,苏教版必修2教材中“遗传因子的发现”重难点在于理解孟德尔假说。在孟德尔提出这个假说时,生物学界还没有认识到配子的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孟德尔根据实验的现象提出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是超越时代的一种设想,学生学习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时,还没有学过减数分裂知识,所以在进行“假说”的教学时,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点拨。同时,本案例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孟德尔研究过程中的哪个步骤是演绎,为此教师要设计出一定的“假说-演绎法”的导学流程;第五环节达成训练要让学生当堂完成,并及时进行反馈矫正;第六环节后续型矫正宜留为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
课堂中让学生当“演员”,教师做“导演”, 要认真听,认真点评,该表扬就表扬,该纠正就纠正,补充缺失,把学生带入更高的境界。这样学中有教,教中有学,教学相长,就是陶行知“教人者教己”的最好体现。
3)课后学生上交后续性矫正,教师批阅并再次对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有效性辅导或补差。
4 “导学案”使用后的思考
传统教育中,讲台往往为教师所独有,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教师与学生处于相互对立而不能相互取代的主客体关系。陶行知对此做出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以教人者教己”的主张,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教人者不但能教人,也应教己;而学人者在学人的同时,也能教人、学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4]。
自安宜高级中学实施生物“导学案”模式教学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很大的强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提高了学生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教师灌”、“学生装”费时低效的传统教学模式,被高效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所取代,做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完成“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完成了“学会”到“会用”的转变。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多年来,安宜高级中学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坚持“教、学、做合一”、“以教人者教己”的指导思想,不仅培养了高素质的学生,也造就出高素质的教师。“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应谨记陶行知的这句话,与学生同甘共苦,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覃伟合.江西教育科研[M].广西: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2001:61-62.
[2]李桂仙.新课程(教研版)[M].南通: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