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剂学的历史范文

药剂学的历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剂学的历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药剂学的历史

第1篇:药剂学的历史范文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治疗方案;药事管理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11-0014-02

药物经济学是以卫生经济学基础而发展建立的一门新型边缘学科,是一门将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评价临床药物治疗过程,其作用贯穿于药物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整个过程,为产品的开发提供决策,将为新形势下的药品监督立法及管理的更加科学合理,促进药物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有利于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有四种:最小成本分析法,成本―效果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和成本―效用分析法(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药物经济学在医院药学工作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种方面:

1 优化临床用药方案

根据药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过程。目前情况下其主要任务是对比不同治疗方案,以及不同医疗和社会服务项目斫产生的经济效果的相对比值,其目的不仅是节约药品费用更重要的是使药品更安全、更有效、更经济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治疗决策科学化提供客观依据。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选择药品价格的“高”与“低”,并不标志着治疗方案的“优”与“劣”,因为药物经济学不光注重治疗成本,同时还注重治疗效果,对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评价,只考虑效果,不顾成本消耗是不可取得。只考虑成本,不考虑效果也是无意义的。问题关键在于平衡成本与效果,寻求一个最佳点。在多个治疗方案中,一个治疗方案即便成本较高,但临床效果显著,仍不失为较佳的治疗方案。

2 指导临床药学服务

随着人类社会对医疗保健健需求的日益增加,卫生保健费用(其中相当一部分药物费用)的逐年上涨己成为妨碍各国卫生事业向前发展的沉重负担。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卫生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医疗制度的经济改革正处于摸索阶段。因此,药物经济学为此尽微薄之力。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临床药师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有效指导,其中包括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干预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其注意事项等。②药物血药浓度的监测。由于个体差异,一部分药物的常用剂量对某些患者疗效甚微乃至无效,而对另医学患者则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中毒。有时标准给药剂量对一些病人不能产生足够的药效,以致被认为该药无效。而另一些病人在治疗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又被认为是剂量过高所致。因此,进行药物血液浓度监测,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可充分发挥药物的药理作用,减少不良反应,提高药物治疗的价倔效应,这样既可调节相关费用,又可使药物治疗的价值效应、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使药物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广大患者服务。

3 应用于药品的采购与贮存

我国医药市场中普遍存在一种药物多家生产的现象。同时其价格差异也很大。为此,国家纠正药品流通领域中的不正之风,减轻广大患者的医疗负担,推出了“招标采购”的新举措,既在保障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在获得同样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要去考虑药品的经济性,将真正具有良好成本效果的药品奉献给广大的医患者。这也是药物经济学在药品流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另外,药品是人们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物质,药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药品的质量除了与生产过程直接相关外,与其贮存方法也是息息相关的。例如,规定在冷库中贮存的药品,如在常温库中,不仅会严重影响药品质量,还会降低药品的疗效乃至失败,同时也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患者如果使用了这种药品,即便临床医师已经拟定了成本―效果最佳的治疗方案,也达不到预期的疗效,不但给患者增加了经济负担,同时还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由此可见,运用药物经济学方法采购与贮存药品,是保障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基础,是实现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的重要环节之一。

4 指导医院制剂的研制和生产

医院制剂是医药市场的重要补充,能应临床之所急,方便快捷,安全有效,经济的为患者服务。同时也是保障临床用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其研制和生产过程中,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疗效是首要任务,即尽可能研制生产出成本效果好的药品。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制剂研制过程中,应用药物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评价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生产过程中,除严格按GPP标准执行外,还应将药物经济学分析法应用到制剂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根据不同制剂品种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尽量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改变以往生产设备、技术落后、工艺粗放的局面,优选工艺,进一步提高制剂产品的质量,例如可用吸附澄清技术替代传统的醇沉技术,可节约大量成本。

5 应用于药品上市后再评价

药品上市后再评价是根据医药学的最新学术水平,从药理学、药剂学、临床医学,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及药物政策等方面,对已批准上市的药品在社会人群中的疗效、不良反应、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做出科学评价和估计。药品上市后再评价内容,包括疗效评价,安全性和经济性评价,药物经济学从社会角度出发,动用药物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成本和相应效益方面进行鉴别、比较,决定出最佳医疗服务方案,以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现有的药物资源,让人们以最小的代价享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因此,应用药物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对上市后药物的经济性进行科学评价,是目前医疗费用已成为社会负担形式下的急迫任务之一,也是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利用药物经济学分析法对一个药品的实况进行调研与分析评价,使得该药在临床上得以合理的应用,使患者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6 在新药研究开发中的作用

应用药物经济学原理对拟开发的新药进行评审,从治疗作用、经济价值及应用前景进行分析,可以避免新药开发的低水平重复,可以使新药开发更加科学合理,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利用药物经济学加强新药研究经济管理和评审,以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增长和卫生资源的浪费。通过药物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对开,发疗效高,副作用小,价格合理的新药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也是今后我国新药开发和评审应该重视的内容之一。

7 在控制药品费用上涨方面的作用

第2篇:药剂学的历史范文

一、应用统计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兴趣属于一种行为动机,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统计学是一门公认的难课程,学生对统计课普遍感觉枯燥无味、难学难懂.采用统计案例教学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结合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进行讲解,学生听起来感到形象、生动、有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每名同学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升华,能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

统计案例教学给学生创造了“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从课程的学习者转变为问题的解决者,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会了如何利用资料来思考、研究并作出判断,赋予了学生充分表现个性的机会.

二、统计学和案例教学的特点

1.统计学课程的特点

(1)信息量大,结构复杂

首先统计学的概念比较抽象,分类过于繁杂,学生普遍没有接触过统计实际工作,对统计中的概念含义及作用不能正确理解,如,不少学生对平均指标和强度相对指标、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难以区分.其次统计学研究的是现实世界中总体现象的数量方面,并通过对总体现象中各种数量关系的研究来认识它的内在规律性.每一个统计原理都有对应的现实素材,同时又以数学形式来表述.统计推断部分中的不少公式都需要有微积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如在讲授最小二乘法中的参数的计算公式的推导需要有偏微分的知识,虽然高职的要求是学生能熟练地使用公式,对公式的推导都不做要求,但这也给学生的理解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每种指标计算一般是按公式去讲授,学生很容易把每种指标孤立地去理解或纯粹作为一种数学公式去掌握,而不能正确理解各指标间的联系及不同作用.再者各章的统计分析方法相对独立,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应用条件、指标体系及分析步骤.

(2)应用性、实践性强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和应用性学科,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学的生命在于应用,统计的价值和魅力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中才能得以体现.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的经营和决策、科学研究等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已经成为各学科领域研究的基本方法.现代统计学教学中鲜明的应用性已成其教学的主要方向.

2.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的缺点,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1)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其效果是不思进取、缺乏新意.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学生之间能进行信息交流,会积极思考,相互启发、讨论,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有更直观、透彻的理解.

(2)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传统讲授法是教给学生正确答案、下结论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则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案例与教科书上的例题不同,例题的作用是单一、有限的,通过例题只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方法及计算公式,而案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能让学生了解、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需要什么数据,怎样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和措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导演”作用

在传统讲授法中,教师的角色是讲解员,强调对学生的“单向”传递,教师的责任在于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很少.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演,他要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课前要精选案例,课堂上要组织案例讨论,并解决讨论中发现的问题,最后进行总结,对整个讨论情况作出评价.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的知识“单向”传递,而是师生之间思想、心得、智慧的“双向”交流,教师与学生都承担了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把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混淆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进行教学.其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采用案例教学时要注意,不要把案例教学当成是举例教学.案例教学要把学生放在实际的环境中,让其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交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居于主要地位.而举例是使一个较难理解的理论通俗易懂,是辅助教师说明问题的一种手段;在举例教学中,教师居于主要地位.

2.利用多媒体辅助统计案例教学

在实施统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多媒体手段配合案例教学,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形、统计图表,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与传统黑板加粉笔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还能节约板书时间,增大课堂信息量,而且图文并茂、动感强的课件又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第3篇:药剂学的历史范文

给予饮食的时间

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由于脑组织缺血产生脑水肿,常有颅压增高现象,所以要严格掌握给予饮食的时间。脑水肿早期患者因颅压高常有呕吐,此时插入鼻饲管可能引起窒息。而且,对早期患者,为防止脑水肿加重,一般需控制入量;患者胃肠功能不稳定,给予鼻饲意义不大。因此鼻饲时间不宜过早。但若鼻饲开始过晚,又将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使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高颅压症状,胃肠功能正常,无严重的上消化道出血,呼吸道通畅等条件时,就可以开始鼻饲。一般脑出血患者多在发病48小时后开始鼻饲;脑血栓患者多在24小时后开始。但由于每位患者病情不尽一致,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给予鼻饲的时间。

对脑血管疾病生活能自理患者的饮食护理

对神志清醒和能自动吞咽的患者,不仅要做到食物的软、烂、碎,使患者易于吞咽,防止噎食或呛咳,而且饮食要多样化,色、香、味俱全,符合患者的饮食习惯,使患者易于接受,增加食欲。同时,对出血性脑血管患者采用低盐饮食,预防血压上升,诱发再次出血,避免暴饮暴食,引起急性胃扩张,导致消化道出血。

在调配脑血管病患者的饮食中,应注意:①限制总热量,控制体重在标准或接近标准体重范围。②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量(胆固醇每天限制在300mg以下),尽量少吃或不吃含饱和脂肪酸高的肥肉、动物油以及动物内脏。③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粗粮、蔬菜、水果等),尽量少吃蔗糖、蜂蜜、水果糖、糕点等。④每天蛋白质应占总热量的12%~15%,并包含一定量的优质蛋白(乳类、蛋类、瘦肉、鸡、鱼、大豆等)。⑤应适当补充维生素C、尼克酸(维生素PP)、维生素B6及维生素E;还应注意钾、镁和微量元素铬、硒、锰、碘等的摄入。⑥盐摄入量每天控制在4g左右。⑦定时定量,少量多餐。三餐的热量分配最好为早餐25%~30%,午餐35%~40%,晚餐25%~30%,两餐之间可以加餐。

进食时的护理:进食时注意力集中:切忌在吃饭时看书、看报、看电视、谈笑及与进食无关的问题,避免在患者进食时进行各种处置。

对生活不能自理患者的饮食护理

喂食过程中应避免心理焦急: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为其喂水、喂饭。但在喂食过程中,由于患者自己不能进食,情绪窘迫,护理人员则因喂食而浪费时间,从而心理产生焦急,所以护士应体贴患者,在喂食过程中要克服自己的缺点,应表现出沉着自如,尽可能坐患者身边,使患者不慌不忙地进食。

喂食过程中应注意的方法:因中枢性舌瘫和面瘫,食物易从瘫面流出或潴留在颊部。因此,喂食时应从健侧喂入,喂食后做口腔护理或漱口,由于患者脑缺氧,影响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故常易进入睡眠状态,在喂食时应给予一定的刺激,使之在清醒状态下进食。

对吞咽困难和意识障碍的患者采用鼻饲饮食

喂饲的:上消化道出血常常会加速患者病情恶化,因此,在每次胃饲前,先抽取胃液观察,如发现异常必须立即通知医生,并留取标本实验室检查。对已发生过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更要密切观察,认真记录。患者由于存在意识障碍,胃肠张力低,贲门常处于松弛状态。喂饲时,为了防止发生呕吐及食物反流,患者头部应稍抬高。喂饲时,以使患者取头部稍高并转向一侧的为佳。

鼻饲饮食:昏迷患者24~48小时内禁食,采用静脉补液。第2~3天仍不能自口进食者,可行鼻饲,开始以牛奶、米汤为主,3次/日,观察患者的饮食是否有不良反应,如出现呕吐、胃出血、腹泻等。如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第2天可增加量和次数以达到每天总摄入量的2000ml,热量的8400J,食盐5g分6次灌入。

鼻饲的食物: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对一些老年患者是长期的,长期鼻饲混合奶,部分老年患者会因而产生腹泻或便秘,混合奶虽热量高,但营养素不够全面,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可加入鱼汤、蛋黄、鸡汤、果汁、菜水、豆汁、植物油等,以增加全面营养。在制定管喂饮食时,必须考虑到患者日常的饮食习惯,输入的食物如与患者日常饮食内容变化太大,胃肠道就会产生不适感,使相当一部分食物不能吸收,而经消化道排出体外。多数患者平时饮食以粮食为主,所以在制定食谱时,可加入不同数量的植物蛋白质,如面粉、米粉、豆粉、豆汁,使患者胃肠道能逐渐适应,鼻饲饮食一定要保证食物的新鲜、卫生,无污染,温度稍低,注入食物速度不宜过快,以30ml/分的速度注入。另外患者多为高龄,且合并有其他慢性疾患,所以,对鼻饲饮食应做适当的选择。给予鼻饲饮食的原则通常是低脂、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多用混合奶。低脂饮食有利于改善血管硬化;高热量食物可减少总入量;高纤维食物有助于解除长期卧床所致的便秘。另外,在有高血压和高颅压存在时,要限制钠盐的摄入;有血糖升高情况时,要限制糖的入量;有颅内出血和上消化道出血情况时,要限制具有扩张血管和阻滞血凝作用的食品。

鼻饲管的观察及护理:留置胃管曾遭到患者及家属的拒绝,患者对胃管置入,表现为紧张、恐惧心理,而患者家属除紧张之外,还有顾虑,怕患者置胃管后永远失去从口进食的机会,因此在置胃管前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

第4篇:药剂学的历史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药理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87-02

对于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药剂专业的学生而言,《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是核心课程,所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就业、工作息息相关。该科目涉及知识面广,内容繁多,抽象,要求学习者需具备一定的生理学、病理学、化学、内科学、外科学、药剂学等基础知识,对于大部分中职生而言,学好该门课程有难度。如何学好本门课程,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药剂人才,是值得药理学教师思考的问题,作者就此谈谈粗浅的见解。

一、《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教学现状和不足

1.学生的特点。现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均是90后,女生居多,平均年龄为14至16岁,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或是问题学生。惰性思维明显,存在心理缺陷,主动意识不够;自小娇生惯养,自我控制能力及自律性不够,理解能力差,学习成绩一般,尤为厌学。

2.现版教材的不足。目前,《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张庆主编、第一版)是中职学校药剂专业的药理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课程的主要涵盖“药理学”、“药物治疗学基础”两部分内容。其中“药理学”是介绍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药理学”为“药物治疗学基础”提供理论基础;“药物治疗学基础”的学习主要内容是运用药理学等基础知识,来阐述药物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实践证明,现行版本的《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存在下列几个问题:(1)内容繁杂,偏深:除个别章节外,大部分章节为本科教材的缩写版,偏重于理论的学习,体现不了中职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色。比如列举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以及用药指导等内容学术性较强,学生难于接受。(2)实用性差:主要是指部分教学内容和临床实际应用脱节。一方面临床常用药物在教材上得不到体现,而临床上不常用的药物又有相应的编写章节,导致对学生的培养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如教材中罗列的抗肿瘤药物,许多已经被淘汰,而市面上常见的抗肿瘤药,要么没有,要么一笔概过。再如临床常用的钙剂、维生素类书中未有介绍。另一方面是该教材偏重基础理论,主要从药物的作用机制、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等方面来介绍某一代表药物,临床用药内容阐述得少且简单,实用性不强。(3)内容缺乏对比性:教材所涉及到的药物,无论是同系统的药物还是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在横比、纵比方面相对缺乏,缺乏梳理和总结,学生容易产生混淆。例如钙通道拮抗剂的硝苯地平,在好几个章节里都有出现,对应的适应症也很多,但对所治疗的疾病没有总体概括,相对零散,不好掌握。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分类虽然很多,但是没有具体对比每类药的具体优缺点[1]。

3.师资队伍的现状。(1)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职学校的青年教师多数来源于药学的本科生或硕士生,一般未经过专业培训,同时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其教学模式受到高等教育的影响,虽然是多媒体教学,但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本的内容以“填鸭式”方式传授给学生,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应该怎样,受此影响,学生面对问题时仅能被动接受,缺乏自我思考过程,在知识运用上缺乏自信,是造成学生职业素养存在偏差的一个主要原因。(2)缺乏临床工作经验:现阶段的药理学教师,一般都是在本科院校毕业后进入学校从事药理学理论教学,他们大多有着一年的临床实习经验,但是缺乏在药房、药店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于疾病和临床用药的现状了解较为局限。在教学过程仅能够将教材的内容向学生展示,缺乏进一步的讲解或者较少联系临床实际情况向学生进行讲授。(3)教学内容顾此失彼:中职药剂专业的《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兼顾“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基础”两部分内容,但是授课教师一般以“药理学”内容的讲解为主,“药物治疗学基础”一般都是要求学生自学,几乎很少讲解。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多需要掌握的是药物的临床应用、药物的配伍、用药的注意事项、药物的联合应用等,而这些完全属于“药物治疗学基础”的范畴。一般而言,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即认定为重点,学习过程的心思在于“药理学”而忽视了“药物治疗学基础”,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技术技能不够,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既定目标不相符。

二、改进《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教学的举措

《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的教学与实际应用存在脱节,并不利于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对此笔者做了一些探索和思考,尝试解决上述难题。

1.通过校企合作提高教材编写的实用性。职业教育教材以“应用”目的,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目标。同时彰显区域特色、服务于区域经济。在此,笔者建议教材修编时邀请行家里手、企业能工巧匠参与教材的修编,修编过程要注意以下问题:(1)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去除没有必要的内容,尽量简便。将药理作用进行简化,明确其中的要点;优化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将常见的不良反应体现即可。(2)增加插图和表格。一是通过插图,相比文字描述直接明了,更具有说服力;二是通过表格,利用比较项目列举其中的异同,避免学生进入知识点混淆的误区。(3)联系工作实际,注重实用。调整好常用药、不常用药以及新药三项内容的比例。药物的体内过程、作用机制可适当删减,不常出现的不良反应也不宜编写得太多,每个内容要条理清晰,做到纲举目张。(4)加强非处方药物及复方制剂的内容。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增加抗感冒药、维生素类药、钙剂的篇幅。积极拓展健胃消食药、止泻药、止咳药、感冒药等复方制剂的教学内容。(5)添加病案讨论及处方知识内容。精心遴选药房、药店合理用药指导、处方审核的典型案例作为教材的讨论题,增加学生对药物的综合分析能力。

2.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提高药理学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以学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为契机,通过建章立制,建立药理学教师外出学习、进修的长效机制。定期让药理学教师到医院药房、社会药店等企业跟班学习或者挂职锻炼,目的是促进药理学教师对临床合理用药有更深刻的了解,丰富教学手段,使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能够跳出教科书的限制,与临床紧密联系起来,为有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到附属医院、门诊等医疗机构坐班,让药理学教师置身其中,切身体会其中的工作环境、受其熏陶,通过产教融合实现教学与临床的无缝对接。

同时积极鼓励药理学教师参与执业药师、药师、医药商品购销员等考试,紧跟社会形势,以考促学、学以致用、紧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打造具有企业烙印的“双师型”高素质药理学教师队伍。

3.多举措改善药理学现有的教学方式。(1)因材施教。面对当前中职学生起点比较低、底子薄、根基差的情况,要求我们教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求我们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大纲,积极创造实训条件,倡导运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必要的板书可以展示授课提纲和重点,使学生整堂课都可以看见其中重点内容;而多媒体教学把相关临床疾病治疗过程采用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可使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进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3)尝试多样的教学办法。以“启发式教学”及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代替“填鸭式教学”。药理学的教学内容繁杂难记,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使得这些内容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以唤起学生主动和积极学习药理学。这就要我们要注重教学的艺术性,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很快达到这种学习效果。(4)倡导理实一体化教学,加快学生角色的转变。实训教学是指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4],它是培养学生把课堂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的重要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了解工作环境、工作制度,对今后从事的岗位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积极筹措资金建立“模拟药房”。“模拟药房”就是以仿真的形式在学校里开设一家“药店”,与真正的药店没有任何区别,而满货架的药品仅是一些空盒和空瓶而已[5]。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模拟药房”的资源平台,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总之,《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教学内容需紧密与临床岗位对接,实现产教融合。讲授《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需要改变现状,一是通过校企合作,修编现有教材;二是建立教师学习进修长效机制,促进药理学教师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深入临床,及时了解最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打造具有企业烙印的“双师型”高素质药理学教师队伍;三是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倡导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多举措提高《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马春梅.试问职业教育《药理学》课程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7,(17):238-239.

[2]万佑湘.提高药理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策略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9,12(27):47-48.

[3]李明.药理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J].时代教育,2013,07(13):258-260.

第5篇:药剂学的历史范文

一、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主体

传统地理教学侧重对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和空间演变规律的介绍,“以本为本、以纲为纲”,长期以来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因而形成了“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考试考课本”的教学,使学生对课本上介绍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书本以外的东西不想学、不会学;把课本知识当作绝对真理,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因而难以形成创新思维能力。新课程则扬弃了这一传统的惯性模式,既注重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框架的构建,又注意让学生基于其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形成灵活的、系统性内化的、在多角度多层面丰富理解的基础上整合的经验知识系统,注意知识的应用性和发展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为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二、做有魅力的地理教师

初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快速期,而且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和旺盛的求知欲,基于这样的特点,教师必须塑造自己的魅力,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的魅力包括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形象魅力、语言魅力。有位教育家说得好:“以人格培养人格是最简单,最明了,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们切不可忽视教师人格的潜在作用。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一名充满魅力的教师,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学识渊博,上课常旁征博引,让学生大长见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之传道授业解惑,必借助于语言。教学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语言的问题。教师只有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才能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情趣横生。有位教育家说过,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剂。幽默风趣、妙语连珠的老师常让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了知识。

三、采用直观教学

在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中,有些地理知识,对初中生而言,抽象难懂,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电化教育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如降雨的三种类型:锋面雨、对流雨和地形雨,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将这些知识点用动画的形式点播在学生面前,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零星的知识系统化。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教学结合实际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与现实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教师可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对若干地理现象赋予新的巧妙关系的内容。挖掘和使用日常生活中潜在的有兴趣的材料来吸引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中有利的地理”,“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学生只有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具有十分深刻的影响时才会产生求知欲,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如:学习“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时,就从当地的农业入手,分析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事例,再让学生给自家的土地规划,选择适当的农业生产。教材是教与学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与身边的地理密切联系,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地理学是在前人不断探险、考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科学。既然是科学,就不是光背背矿产、山河等。对学生来说,掌握复杂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弄清其发展演变规律是比较困难的,也容易由此产生不愿学的想法。教学中,应尽量结合实际,使学生感到身边有很多地理现象,孕育着地理原理。如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提出学生们熟悉的,但又解释不清的现象进行分析,如:晴朗时天空呈蓝色,阴天为什么呈乳白色?日出日落时又为什么呈红色?指出这是由于大气对波长不同的太阳七色光散射,吸收状况不同而造成的。波长较长的红、橙色光,不易被散射,能够传播较远的距离。这也正是红、橙色光作为停车信号的道理,它使人们在较远处就可看见,以减少交通事故。这些身边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的必要,同时结合这些实际,学起来会觉得并不难学,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好地理的信心。还要配合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观察、分析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实习,这对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有很大作用。如配合第一章,组织学生观察星座,寻找重要亮星,开展日、月食讲座,使学生懂得其形成原理及日、月食的过程,并适时进行观察。在讲第二章大气时,可组织学生参观气象台站,让学生注意收看“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预报”节目。

五、引用资料,适当补充,在兴趣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是以领会知识和掌握技能为基础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明白得越多,知识掌握越好,兴趣也就越浓。在课堂上如果适当引用一些平时搜集的资料,就会促进知识的理解,提高趣味性。如讲地球大小及在宇宙中的位置时,引用以下一些数据:若把银河系缩小一万亿倍,那时太阳半径仅0.7毫米,地球半径则为0.0064毫米,日地距离仅15厘米,整个太阳系直径也只有12米,但银河系的直径仍有100千米之大;宇宙中像银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仅观测到的就在十亿个以上。地球在银河系,以至在整个宇宙中的位置和大小就可想而知了。但地球对我们人类来说,又是极其重要的星球。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也并非唯一人类居住的星球。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紧锣密鼓地向月球进军,不久,人类可望移居月球。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计划分六步将火星改造成人类生存的又一故乡。补充这些资料不仅能提高兴趣,还能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探索宇宙奥秘,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欲望。在讲第五章生态平衡时,引用三类事实资料,一类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体数量变化引起生态平衡失调的实例,如棉花、蚜虫、蜻蜓与瓢虫的关系;第二类是在一定限度内,建立适合人类需要的生态平衡实例,如澳大利亚引进专食牛粪的屎克螂,把压在草原上的牛粪推进土洞,使草原重新茂盛,促进了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了新的生态平衡;第三类列举国内外破坏生态平衡而给人类带来严重危害的事实资料,如日本水俣湾出现猫集体自杀的事例,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追问其原因,是由于猫吃了被污染的鱼导致神经错乱,人吃了被污染的鱼,精神受损伤,行动失控,以至死亡。这也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甚至危及人类本身,可见保护环境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六、实施学科综合教学

第6篇:药剂学的历史范文

(皖南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安徽 芜湖 241002)

【摘 要】机能实验学是融合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三门学科的实验教学而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实践学科,在医学的基础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结合我校药理学机能实验课中的教学实践,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包括贯穿“自下而上”规则、注重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关注实验操作细节、机动安排实验时间、配合使用多媒体资源等。今后,我们仍将不断地探索并改进药理机能实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 机能实验;药理;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2012年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2jyxm316)。

作者简介:熊莺(1976—),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与研究。

通讯作者:丁伯平(1963—),男,教授,主要从事临床药理学教学与研究。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机能实验学融合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三门学科的实验教学而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医学综合性实践课。机能实验课在医学的基础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独立解决问题的基本科研素质,建立起学生综合性的科学思维方法与能力。本校开设的机能实验课程分别由三门不同学科的教师担任,其中药理学占了较大比重,本文结合我校药理学机能实验中的教学实践,将提高药理机能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经验总结如下。

1 贯穿“自下而上”规则[1]

在课堂教学中,倘若教师按照“自上而下”的模式进行实验内容的灌输及开展实验,学生往往按部就班,一旦遇到预料之外的情况就会无所适从。但是,如果教师采取以学生个体为出发点并关注学生个体行为的“自下而上”规则指引、管理课堂教学活动,以引导学生为主,着重于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辅助学生主动而灵活地应对各种复杂的实验状况、协调有序地完成机能实验,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例如教师在介绍本次或下次实验内容时,可以预设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并提出设计方案。另外,不要因为仅注重实验结果而过多地帮助学生进行操作,应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自己动手,只有当少数同学如蛙心插管、颈总动脉插管等实在无法顺利完成亟需教师帮忙时再辅助他们进行操作。当实验完成后,以小组设置单元让学生开展讨论,教师负责引导学生综合对比各组的实验结果来进行判断、分析与总结。只有让学生热衷于参与实验的行为自下而上地涌现,才能促进整堂课蓬勃、和谐、有序地进展。

2 注重实验与理论相结合

机能实验是与理论课程密切配合的一门学科,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3],强化学生对于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要注重培养他们善于发现、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医学理论中一些深奥的专业名词,学生由于并未亲身体验而不能充分理解。在药物的基本作用这一实验中,将5%普鲁卡因溶液从肌肉注射待其吸收中毒后,家兔可出现头尾昂起、背部强直这一典型的惊厥症状,此时提醒学生家兔已出现“角弓反张”,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切体会到医学专业术语的确切含义,以提高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积极性。同时要指导学生从容不迫地从家兔耳缘静脉注射抗惊厥药物戊巴比妥钠溶液进行急救,培养他们作为医学生将来临危不乱地处理临床急症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又如在观察药物对血压的影响这一实验中,预先注射α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再给予α、β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能够观察到家兔血压降低,由于各实验组的电脑以网络化管理手段与打印机相连,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截取相关图形打印出来,观察、比较其与单用肾上腺素时血压图形的不同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以加深学生对α受体阻断药引起的“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这一机理的领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密切联系医学理论知识,及时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增强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的能力。

3 关注实验操作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尽管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某一类型的实验因操作不熟练等因素,在机能实验课堂中实验失败难以避免;但是,倘若教师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易致实验失败的因素注重于提醒或及时指导予以纠正,则能最大程度上减少学生因操作不当引起的失误。教师每次介绍实验内容时要对关键性的操作细节加以强调;在实验过程中,也要注意观察不同学生的操作方法,及时在细节上给予指导,则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实验成功率。例如在测定水杨酸钠的血浆半衰期(half life, t1/2)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用于推注药物及采集血样的注射器、从不同试管中进行移液的枪头等一定不能混用,否则会因含不同浓度药品的样本之间发生污染而导致t1/2计算结果出现负值。在进行药物作用于豚鼠离体消化道平滑肌的实验时,要告知学生预先将盛有台式液的烧杯置于38℃保温备用,尤其是在较冷天气进行实验时更应注重避免因低温导致平滑肌活性降低而干扰药物的作用效果。在观察强心苷对离体蛙心作用的实验中[4],为了避免较细的插管前端由于血液凝固引起堵塞,影响后续加入的药物通过插管进入蛙心而发挥作用,要告知学生预先向插管内加入任氏液;待插管顺利插入心室后,血液会立即随着心脏搏动而涌入插管上端,此时应及时冲洗并更换插管内的任氏液。实验过程中若观察到某些学生进行插管的操作时间较长,也要提醒他们及时吸取、更换插管内的任氏液。对于实验细节的重视及指导,使得实验的可操作性、结果的准确性及成功率等都得到明显改善,当学生因实验取得成功而感到喜悦时,也能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 机动安排实验时间

机能实验课教学通常是按照教师预先讲解、演示实验内容——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分析结果与归纳总结的顺序进行;但是,有时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调整先后顺序。例如本校机能中心开设的药物基本作用实验分别由三项小实验构成,其中第二项小实验为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效的影响,而硫酸镁灌胃给药导致(下转第117页)(上接第15页)小鼠腹泻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我们在机能实验课教学实践中发现,若按预定的教学模式待三项实验内容讲解之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有些组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观察不到腹泻现象;为了提高班级总体的实验成功率,教师首先讲解该项实验内容,让学生先进行操作,然后再开展其他两项小实验,以备在课堂上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观察到硫酸镁灌胃给药的致腹泻现象。因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践经验灵活地调整顺序以提高实验成功率。此外,也要指导学生注重节约时间,例如应用序贯法测定普鲁卡因LD50时必须得一只一只小鼠来进行实验,做完10只小鼠需要的时间较长,教师可提醒学生们在观察上一只小鼠是存活或死亡的同时,安排组内一个学生随机选取好下一只小鼠先进行称重并预先计算好药物用量,待上一只小鼠观察完毕即可抽药注射,这样可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在对家兔因普鲁卡因中毒进行急救时,要提醒学生预先备好耳缘静脉,并按照用量预先用注射器抽好戊巴比妥钠,待家兔出现典型的惊厥症状时则能立即注射抢救;这样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好操作顺序,既可避免学生初次面对家兔惊厥时自己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地再来寻找静脉及准确取药,又能提高家兔惊厥缓解的成功率。

5 配合使用多媒体资源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讲解完实验内容之后需要进行示教,学生们围成一圈进行观摩,但由于视线阻挡等原因难以避免有些学生不能完全看清教师演示的每一个操作步骤尤其是细微的动作;而以多媒体教学进行辅助[5],可将诸如对气管、颈总动脉以及输尿管进行插管的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给每一个学生,并且对于一些精细的动作如分离血管与神经、对颈总动脉进行结扎、剪口以及插管等以近距离拍摄的方式呈现,能让学生更加清晰而直观地把握住每一个实验步骤,自己操作起来会更加合乎规范,操作速度也得到明显提高。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时,若能配合使用多媒体资源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则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对应用序贯法测定普鲁卡因LD50这一实验进行总结时,教师可预先在电脑Excel表格中设置好相关公式,待全班六个组学生的实验都做完后参照计算公式LD50=lg-1(C/∑n)将各组C、∑n值等输入其中,直接计算得出LD50的数值,并得出六组实验结果的均数及标准差,将此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学生们结合对比本组测定的LD50数值,初步建立起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的能力。

今后,我们仍将以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及时分析、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探索与改进药理学机能实验课堂教学的方法及策略,促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备竞争能力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罗蕾.自下而上——前沿科技引出的世纪新理念[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24(4):94-97.

[2]张海宁,张晋昕.课堂提问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5(3):212-214.

[3]杨铮,杨惠娣,刘陶迪.机能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4,8(2):126.

[4]蒿慧文,肖雪,张扬媚,等.提高离体蛙心灌流实验成功率的方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9):67-68,78.

第7篇:药剂学的历史范文

在本次调查访问的249名记者中,有48%的记者于地震发生后一周内赶赴灾区,其中有20%在2008年5月15日之前到达, 60%以上的记者采访过北川、汶川、都江堰等重灾区,83.9%的记者在灾区连续工作6天以上。第一时间赶赴灾难现场、长时间连续工作,展现了记者忘我的职业精神,但是伴随着长时间在第一现场高负荷工作所产生的心理不适也颇为值得关注。

进一步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63.8%)的受访记者曾经产生过不同程度的恐惧情绪反应,接近半数(45.1%)的记者表示会有“情绪低落”的不良反应,分别有24.8%、19.7%、18.9%的受访者出现焦虑、失眠和噩梦的生理反应,另有9.6%、8.9%的受访者出现了“痛哭”和“麻木”行为。离开灾区返回日常的工作岗位后,仍有28.9%的记者表示依然受不良情绪的影响,绝大多(82.%)的记者都认为有开设心理调适培训的必要。为此,在问卷调查数据、深度访谈以及收集整理震区采访记者相关口述材料的基础上,笔者访谈了中山医院和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心理学专家徐俊冕教授,就汶川大地震中赴川采访记者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深入讲解。

陶:汶川地震是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地震,其破坏力之大,影响之广,救灾之难是前所未有。在突如其来的山崩地裂前,在数万生命顷刻消亡之际,人们是否会有强烈的心理变化,您作为国家知名心理学者可否给我们谈谈灾区群众这种心理变化的情况,有那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徐:这一次汶川大地震的特点是它的突发性、严重性和危害的普遍性。任何一个人处于这种环境下,都会有很强的精神压力,也就是医学心理学中的 “应激”。如果一个事情慢慢来,我们有精神准备,我们可以积极地去应对,不会一下子就束手无策,应激就没有这样强。大地震带来的是极度的灾难,人人都处于一个危机状态,不能用通常的办法来应对。所以出现心理、生理上急剧的反应几乎是难以避免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地震灾难中的心理问题分成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早期出现的绝大部分是人们情绪方面的反应,其中恐惧反应是很突出的。恐惧反应是由于个体在意识到面临危险的情况下,大脑会自动地启动一个进化过程中“编排”好的恐惧反应程序,这个程序是天生的,有意的控制是无法控制得了的。第二种情况是,有的灾民经受了亲人伤亡、房屋倒塌、财产受损、得不到食物、水、居住的地方,都会有损失感。在有损失感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悲伤感,有些人会产生自责、 懊丧,怨恨自己,感觉“自己不配活着”,甚至出现自伤的行为。第三种情绪反应,可能比较少的,是愤怒反应――觉得自己受到这样的遭遇是不公平的。有些人会抱怨为什么灾难会降临在自己头上。因为觉得不公正,人就会产生愤怒情绪,但是这种强求的心理有时候是不可能实现的。愤怒反应发生时往往有攻击性,包括言语攻击和暴力行为。

以上三种情况都不是疾病,只是一时的情绪反应,不需要医生处方也不需要专门的心理治疗,此时需要的是心理危机管理。早期的危机管理十分重要,如果早期的情绪反应调适不当,则有可能引发后期的心理障碍。在后期也就是灾难发生一个月以后出现的心理问题,大部分则是心理障碍,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2]、 抑郁性疾病[3]、各种神经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等)、适应障碍[4]等,这些都是需要心理和医药共同帮助的问题,后期大部的是疾病,需要专业支持。

陶:这次汶川大地震,我们不少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目睹灾后惨象、自己也处于危险之中,正是“生死两茫茫”。灾区情况不熟、受灾群众惊魂未定、交通通讯中断、物资供给紧缺,……对于大地震这样严峻的报道任务,记者采访前需要做哪些心理准备?

徐:记者作为目击灾难场面的人,身处危境,生命受到威胁,虽然不像灾民那样受到了家人离去或者财产损失,但因为缺少足够的精神准备,同样会体验到灾难性应激。在早期,记者可能会出现同灾民相类似的上述情绪反应,如果应激过于强烈并没有得到正确应对,灾难当中有无助感、意识分离,极度恐慌的人,以后可能会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这是一线记者最需要警惕的问题。“创伤情境的反复闪回”是这种障碍的特征。同时,记者要对受灾群众的心理状态有一定了解,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采访。

陶:在深度访谈中,我们发现许多记者在采访时都怀有内疚和矛盾的心理[5],担心会给群众造成二次伤害。有学者曾建议,对受灾群众的采访时,不要对他们只讲一些安慰鼓励的话,应该在某个适当的时候,让他们发泄出来,握住他们的手,递上纸巾,告诉他们,“你现在的反应是正常的”。作为记者的朋友对灾区的新闻采访,尤其是贴近受灾群众的采访中,您还有什么要提醒的?

徐:对记者而言,心理救援的知识要懂得。心理救援有几条基本原则:

1、表示精神支持。对处于危机中的群众,首先需要给他们支持。总理的一句话,“我们会同你们一起度过灾难”,胜过成千上万的心理咨询师的支持。

2、需要倾听,真诚地尊重他们,了解他们需要什么。

3、传达希望和信心。处于危机当中的人常感到很无助,看不到希望,一切都是毫无办法。重要的是向危机当中的人传达准确的信息,比如告诉他们现在已经“全国总动员了”,广播电视及时地让灾区人民看到也是很重要的。

4、在整个危机管理中都要注意对象的安全。

5、了解危机当时人的各种需要,比如食品、水、保暖、药品的需要,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给他们以安全感。

6、让对象同必要的社会支持网络相联系。告诉他们“什么地方供应食品、医疗救护、看心理问题”,及时把握救援机构设置在哪里。

记者在采访中应该多采取倾听和观察的方式,而不应该去过多追问灾难令人恐惧和悲伤的情节,如果对方不想说,尽量少用追问。若是强制性地要灾民回想灾难的情景,容易产生二次创伤,增加了灾民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性。

对于处在不同创伤阶段的受灾群众,需要采取不同的采访方式,早期追问创伤场面是有害的。但是后期治疗中在保证对象安全的情况下,需要帮助他一次次回忆来脱敏。脱敏是治疗创伤应激障碍的原则后期回想创伤场面,鼓励对象把创伤用言语表达出来,就说明创伤场面离对象比较远了。但这是后期,早期还是要表示支持,恐惧很强的时候总是提醒是不合适的。

陶: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反映,记者本人在灾区的采访中作中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有些记者坦言自己痛哭过;有记者反映自己在十几天内采访了灾区许多地方,但是觉得每次去的都是同一个地方,产生了一种时空的错乱感[6];许多记者一进入灾区,就要“单枪匹马”,承受“绝望的孤寂感”[7];还有许多地震报道记者感觉自己无法用语言表达灾情,不想写稿或者写不出稿[8]对于这些情况,记者该如何进行应对?

徐:在采访中的“移情”也要把握好度。记者要注意的是,需要同情和理解,但是要站在客观的角度,而不要混淆自己与对象的身份。假如在采访中情感卷入很深,而且触发了强烈的情感记忆,这种记忆越是生动,越是激烈,就越是增加创伤应激得能。如果目睹灾难的场面,或者灾民描述得非常生动,即使当时没有意识到,同样会对内心产生强烈的影响、冲击,造成以后的焦虑恐惧。有些记者追问受灾群众灾难细节,对群众造成伤害的同时,潜意识中也会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有伤害。

在一个地方看到的惨象,在另一个地方又看到,创伤是可以累积的。“时空的错乱感” 可能是一种“现实解体”,环境变了,失去了真实感,空间知觉改变了,熟悉的变得陌生,生疏的反而熟悉,这些症状与恐惧和抑郁有关。至于转换成报道,表达能力的降低,也和恐惧的情绪有关,因为情况也实在很复杂,要表达时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无能为力的感觉,怎么做也是表达不出来。以上情况都是可以理解的情绪反应,其程度取决于记者原来的心理健康程度,如果记者心理准备充分,心理比较健康,掌握足够的自我心理调适的知识,不断的自我调整,情况会好些。如果出现极度的恐慌,惊慌失措,不但没有传达正确的信息,反倒自己要受到影响。

记者的自我心理调适应聚焦于早期的情绪问题。第一步是要审视自己目前的情绪,“我现在是什么样的情绪,出现了什么样的生理上的反应?”,对自己的情绪状态和与之相连接的生理反应做一个自我评估。如果是恐惧反应,人会心跳、心慌、手抖、出汗,这些都是情绪恐惧伴发的反应,是合理的,用不着害怕。如果是抑郁反应,那就要帮助他认识到抑郁反应的核心,是否感到很悲伤、情绪很不好、厌食、什么事都没有兴趣、睡眠不好。如果是愤怒反应,会有激动、生气的样子,伴随明显的肌肉紧张。

接下来,要给自己的情绪一个表达,疏泄的机会,给痛苦情绪一个出口,不要强行压抑。促进表达是心理调适的一个关键,情绪表达得越充分,恢复得就越好,如果表达受到阻碍,以后容易出毛病。心理学上有个疗法叫“追悼的过程”,主要对于成人,采取一些仪式,帮助完成对死难者追悼的,写一些东西,表示怀念,也会把悲痛情感充分表达出来。痛苦得到释放,恢复平衡的可能性就大。采用哭泣方式缓解情绪是可以的,但是想办法把自己的情感用言语表达出来效果会更好。记者也要形成一种网络,互相联系、支持,形成一种团体力量会对心理产生支持。

第三、多思考各种对付困难的方法,思考一些积极的东西。尽快地投入工作有助于平衡记者的情绪。同时要在行为上重建健康的行为模式。心理和生理是相互关联的,行为上的措施有助于帮助恢复心理平衡。不要坐在那里不动,要适当有些身体活动,学习一些精神放松的方法,做一些深呼吸的操练,缓和紧张情绪。

陶:我们了解到,前往地震灾区采访的许多记者在灾区经常会产生一种“百无一用是记者”[9]的失落感,他们认为在灾区最重要的是救人,记者没有救人技能,又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物资、交通、通讯资源,感觉很痛苦,产生严重的角色混乱。请问这种混乱从心理学角度如何解释?会对记者的心理健康、工作绩效产生哪些影响?

徐:这种情况是记者在强烈的应激下,情感卷入过多,一下子碰到这种情景,有些不知所措。面对作这种情况,记者要自己找原因,利用自我心理调适的知识,找出自己出问题的环节,从认知、情绪、行为各层次上找出正确归因,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角色与人的行为有关,行为要跟角色相一致,医生的角色就要医生的检查病人的行为,记者就要用记者的眼光来反映问题,角色乱了,行为就乱了,势必会引发各个方面都不协调,造成心理失衡。人只能做自己能做的事,在应激状态下做不熟悉的事势必会带来混乱。混乱本身就是一种伤害,无能为力感会造成损失感,情绪就不会好,挫折、损失感都会来,不可避免地带来心理问题。

陶:说到长期的心理问题,回沪后,有近1/3的记者还是会有不良情绪反应,有记者说自己“动不动就感觉桌子在动”、“跟本无法安然待在家里,在大街上漫无目的的闲逛”、“回避看有关灾区的消息,拒绝同任何人谈论自己的经历,甚至不想同人说话……”、“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无聊,觉得同灾区相比,自己在上海的采访报道根本不是新闻,产生一种职业倦怠”[10],这些心理变化或者异常,您怎么看?

徐:“动不动就感觉桌子在动……”“回避看有关灾区的消息,拒绝同任何人谈论自己的经历,甚至不想同人说话……”这些某种程度上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迹象。桌子抖动也是引起创伤回忆的线索,这不是地震恐惧症,而是创伤应激障碍的一些症状。这种症状持续三个月以上,则构成了创伤应激障碍。

短期的职业倦怠、工作的意识、价值感降低,实际上是记者的情绪问题,往往是因为情绪不好,也可能是应激过程中出现了职业耗尽,感觉一切都要崩溃了,没有意义了,能量的耗尽了才造成了这样的问题。还是要从情绪上调节,并辅以适当的放松。

陶:我们是新闻院校,记者的摇篮,您作为专业从事心理学研究的教授,对我们的新闻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技能以及心理调适能力等方面有什么忠告?我们有什么可以做的?

徐:首先要学习心理危机管理的有关知识。不同的危机,性质不同,对人心理影响的情况也不同。像地震、洪水、暴风雨这样的自然灾害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较小,而战争、暴力、、绑架这样的人为的危机会严重危害人际关系,比如遭遇过的妇女在此后生活中,会对男性怀有极大的恐惧。记者要掌握不同危机的影响规律,应对方式,在采访中加以注意。

记者还应该学习健康心理学,学会如何做自我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理、生理状态,更好地完成工作。(访谈结束)

思考:心理素养,提高记者媒介素养的短板

媒介素养作为人们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种能力[11],从主体上来说可分为公众和传媒工作者两个层次,其中,记者的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新闻工作者所必备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还应包括对记者自己职业的认识、对传媒工作规范的了解和职业精神[12]。在大众媒介主导社会信息生产的今天,新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媒介产品的质量、媒介传播的效应以及社会功能。在5.12大地震采访报道这场“战役”中,一线记者迅速、及时、大量的信息提供充分发挥了媒介传播信息和社会动员的功能,但是从记者灾区报道工作中的心路历程角度,仍可辨认出记者媒介素养中一些亟待提升的空间。

1、突发应激考验采访准备

大地震给记者心理带来的强烈应激源于灾难的突发性和严重性,在缺少相应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发生不良情绪反应几乎是难以避免。记者在灾难发生后赶赴灾区的行为使记者相对于受灾群众应有更多的心理准备,但是在调查中显示,249名受访者中,只有6.4%曾经接受过单位组织的心理调适方面的训练,30.5%的记者在到达灾区前对将要应对的情况毫无准备,32.5%的记者表示眼前的景象超出了自己的想象。高负荷的工作、缺少通讯、交通、生活物资供给和野外生存技能[13]同样给记者带来损失感,有些记者为占用了部分食物、药品、通讯、交通等救灾资源而感到内疚导致情绪低落和无能为力感。记者在灾区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报道任务的严峻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记者和媒体集体的准备不足。

2、“二次伤害”的可能考验专业素养

在深度访谈我们发现,许多记者在采访受灾群众时同样承受着矛盾和困惑,担心会给采访对象带来“二次伤害”。这方面的顾及体现了记者的人文关怀,也同时涉及到记者新闻对价值的迅速判断能力。灾区报道的“媒体大战”中曾出现过严重的报道内容趋同[14],总理在九洲体育馆接见过的女孩刘小桦在短短几天时间就接受近百家媒体的采访,势必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反复的创伤,这种情况下,需要记者迅速判断新闻价值,避免重复采访。灾难报道从时间上分为传递灾情、讲述故事和深入反思三个阶段[15],记者不仅需要采访受灾群众灾难的场景,还需要报道灾区的情况、需要、引导救灾物资的流向、监督、辅助救灾进程,一线记者需要充分调动新闻敏感,从整体上把握报道内容的平衡。

对“二次伤害”的顾忌同样反映出记者对特殊对象采访方式的经验不足。在灾难和死亡报道领域,记者可以依照“知情同意”原则[16]并运用相应的心理救援知识在采访的同时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的疏导、支持和脱敏,一定程度上规避“二次伤害”的风险,使报道新闻的使命同悲天悯人的情怀相辅相成。

3、“角色混乱”考验职业精神

身处突发事件或者危险时刻,记者首先要履行作为社会成员的救助职责。[17]但当有专业救援、医疗队伍在场,加入救援行列又缺乏相应技能的记者并不能帮上“救人”的忙时,其在心理上承受的无助、挫败感体现了记者专业认同的偏差。记者的职责有其与生俱来的公共性,其价值不在于解决某一个别问题、履行医生、救援队甚至法官的角色模式,而是在于通过报道传递信息、引起对某类社会问题的普遍关注和动员。记者角色冲突的体验同样揭示了记者本人和社会对于媒体社会角色的不清,记者的角色定位应以职业权利和规范为基础,实在难以同时承担“见证者、先行者、监督者、推动者”等过多的角色“期盼”。[18]

3、心理素养提升的综合技能

记者的心理素养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相应的心理调适能力。情绪情感、意志、动机、信念等心理要素组成的非智力因素对记者的采访报道的智力行为有着极大的调节和调动作用,会影响到记者的心境、新闻敏感和表达能力。[19]职业道德、角色认同属于记者心理活动的内容,必要的心理调适能力不仅可以保障记者的心理健康、采访报道的顺利进行,还可以帮助记者从认知、情绪、行为等层面上审视、反思自己的心理过程,找出角色混乱等问题的症结点。记者的媒介素养中,传播技能、职业精神和心理素养是相辅相成的三个环节,犹如一只木桶的三块壁板,缺一不可,强化心理素养为记者整体媒介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可能。

对记者心理素养的培养,需要新闻教育机构和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对记者的心理素质的锻炼需要从新闻院校的教学入手,大学阶段是人格的形成期,可通过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心理测验、心理咨询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并联系新闻传播实践(如采访技巧、传播策略、受众心理等),增强新闻敏感、提高应变能力,训练移情能力、进行创造性思维以及把握和引导受众心理等问题。

针对重大事件报道的记者心理素养则需要系统的知识储备和有针对性的培训相结合。近年来英美等国的新闻教育课程中纷纷添设了有关重大事件报道的相关课程[20],为了避免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此类课程可以借助多媒体互动教学等方式,模拟突发新闻环境,使学生掌握不同突发事件的报道方式。同时,新闻媒体也应定期对记者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美国军方早在伊拉克战争爆发的半年前,就开始对30多家新闻机构的记者举办三周的培训,提高战地记者反生化袭击、核袭击的能力,以适应可能即将开打的伊拉克战争。[21]现在看来,这是极为必要的,新闻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记者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不定期的有针对性地培训,不仅可以提高记者的心理素养、专业技能,还可以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提升记者的职业认同和综合的媒介素养。

注释:

[1]张泉灵,《汶川,向世界播报》,抗震救灾英模会报告。

[2]以触发性创伤场面的反复回忆为基本特征,基本情绪表现是恐惧和焦虑,回避的行为也很特殊,症状持续三个月,就可以定义为这样一种疾病。这个病的机理是创伤使大脑中的化学分泌发生改变,身体当中产生了比较多的阿查酚胺和应激激素,生理发生变化,使得患者对任何一点小的刺激就发生反应,草木皆兵。

[3]有些人早期的悲伤反应可能延续数周以上,此时仍有悲伤、自责、兴趣丧失,可有绝望感、无助感,出现消极观念甚至自杀行为,且有失眠、厌食等症状,称为“病理性悲伤反应”。这时的情形和抑郁症类似,就需要专业救助,需要适当选用抗抑郁药。并要注意监护,预防自杀

[4]环境改变后日常的婚姻、学习与工作不能适应了,缺少能力从事日常生活。这是因为人的人格原来有一定缺陷,灾难后触发了原来的性格缺陷和能力问题。

[5]龙毅,《记者在汶川大地震中的心理案例》,《东方早报》,口述材料。

[6]《汶川大地震新闻晨报全纪录》,《新闻晨报增刊》P.83

[7]《汶川大地震新闻晨报全纪录》,《新闻晨报增刊》,p.395

[8]《境外记者频患"震后忧郁症":心痛感觉一生难磨灭》,《国际先驱导报》,2008年05月27日

[9]《汶川大地震新闻晨报全纪录》,《新闻晨报增刊》,P.372

[10]《汶川大地震新闻晨报全纪录》,《新闻晨报增刊》,P.380

[11]谢金文,《传媒人的媒介素养浅谈》,新闻记者》2004.11

[12]陈力丹,《关于媒 介素养与新闻教育的网上对话》,《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13]宣克炯,《那里,总有一种感动让人泪流满面》,口述材料。

[14]薛可,陈,余明阳,《上海5家主流报纸关于5•12地震新闻报道的主题词研究》,《新闻大学》,2008年秋。

[15]吴锦才,《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报道系统的主要取向和基本支持》,《中国记者》,2008.7

[16]国外新闻界普遍采纳的采访原则,指的是记者有责任向被访者详细告知有关细节,包括表明自己来自哪家媒体,告知被访者如果同意接受采访会有哪些后果、益处、危险等。参见1114coté,W. &.Simpson,R.(2000)Covering Vilence to Ethical Reporting About Victims and Trauma.

[17]陈力丹,李冠礁,《人的生命和尊严重于新闻报道》,《青年记者》2008年6月下

[18]陆 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2004.11

[19]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p.57,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第8篇:药剂学的历史范文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十要十忌”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3-2851(2010)06-0218-01

一、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规范化,切忌学生反感

作为地理课堂教学语言,首先要让学生能听懂,所以必须使用普通话;二是要概念准确、用词恰当。描述地理事物、现象,要生动形象;讲解地理概念、原理,要严密准确,深入浅出;总结地理规律,要抓住要领,言简意赅;三是要幽默风趣,深受学生喜欢;四是要多使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切忌语言生硬、平淡无味、罗哩罗嗦,让学生厌烦。

二、要精心备课,切忌随意

精心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备课不但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要通过认真备课,充分把握这节课你要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都要心中有数。这样你就能游刃有余的驾驭这个课堂,学生才能通过这个课堂获得最大的收获。切忌偷懒,一本教案用多年,课要常讲常新。更不能不备课,临时看课本,课堂上读教材,或者课堂上搞“信天游”,想到哪讲到哪。

三、要注意导入语的新颖,切忌平淡

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开始,是调动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手段。一节课导入的好,就可以先声夺人,抓住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因此,在备课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设计出新颖的导入语,以求在教学过程中重重地敲响“第一锤”。如在处理“地球的运动”这一节的教学时,就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当我们说一件事情根本不可能实现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呀?“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学生答),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升起来吗?再看看我们这里的房子(郑州地区)为什么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呢?学生们议论纷纷,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从而引入主题。切忌一上课就说“同学们,请把书翻到第几页,今天我们讲第几课”,平淡无味,丝毫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忌教师一言堂

新课程理念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课堂上学生是思维的主人,教师是“导演”,指导、启发学生自己“演戏”,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教和学得到和谐统一。变过去课堂教学“师生”的单向传递为现在“师生”、“生生”、“生师”之间的多向交流,构建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形式。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一定不要提示;只需提示的问题,教师一定不要讲解。切忌“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台下发呆”的情形出现。

五、要熟练掌握“三板”教学,切忌弃而不用

“三板”即板书、板画、板图。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地理课堂教学离不开“三板”。运用地理“三板”教学艺术,能把抽象的规律变为形象的图画,把高深的理论变为浅显易懂的现实,通过图、画表现出来。图文并茂的教学,能使地理课堂变得形象生动,活泼有趣。使用“三板”教学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板书要布局合理,规范端正,精炼醒目;二是板画、板图要简易而又科学,准确而又鲜明,立体而又生动。

六、要重视教材中的“活动”,切忌轻视

地理新课程的最大亮点就是增加了大量“活动”,而且种类很多。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特别重视这些“活动”。利用它们开展自主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创新精神,开发潜能,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及能力提高。教师在实施活动板块的教学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调整。有的可以穿插在正文的学习中,增强所学问题的说服力;有的可以放在新知识学习之前作为引入;还有的可以作为课后探究的题目。经过教师适当的调整,活动板块才能成为激活课堂的催化剂。切忌把“活动”当成是可有可无的部分,让学生自己看,或者一带而过,这样就失去了教材设置的意义。

七、要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切忌滥用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出现改变了地理教师上课仅凭“一本书、一张嘴、一只笔”照本宣科的教学局面。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全方位、多感官调动学生的兴趣,把大量的抽象知识转化为形声影像,呈现在学生视野中,使学生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想象、比较、分析。作为一名地理老师,要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其“辅助”我们的地理教学。但不可滥用,更不能离开多媒体而变的不会上课。

八、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切忌单一

地理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谈话式、辩论式、探究式、讨论式、角色扮演式、游戏式、竞赛式、实践活动式等。让学生通过多样的方式去“亲历地理”,而不是“听地理”、“背地理”。当然课堂也不是越 “热闹”越好,而要看学生的心(情)和脑(思维)是否“热”起来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切忌教法一成不变,时间久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无从谈起。

九、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切忌脱离生活

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所以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它当成一种资源来开发利用。这样不仅可以给课堂教学增加鲜活内容,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新知识,而且还可以在引入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和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地理,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使他们对学习地理知识始终保持积极态度。切忌地理课堂教学抛开生活,单讲理论,这样不仅把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也浪费掉了“生活”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

第9篇:药剂学的历史范文

意识都较强的创新型学生,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要培养创新型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课堂

这个主战场的作用,把它变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

好以及教材的编排特点等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他们的

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积淀丰厚的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内驱力,学习就没有效果。在教学中,只有点燃兴趣的火花,

才能叩开智慧的大门,才能主动去吸收、去发现、去创造。

“好的教育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当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兴奋点,才会真正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我

们的教育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知识、技术,还要帮助学生找到他们各自的兴趣。”其实,每个学生都希望

自己成为好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新型人才。这种求成心理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应不失时机

、设法抓住学生的求成心理,调动其自身的动力机能,诱发其求知欲,激发其兴趣,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中

跳一跳摘到想要的“苹果”。

二、根据学生、教材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新型人才最主要的表现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挖掘教材因素,

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1。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突破口:倡导怀疑

亚里士多德说:“创造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深入地思考,才能找出发人深省的

难题和问题。”学贵质疑。质疑,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进行全面地多角度地思考;能引导

学生对感知到的物理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找出其原因,发现条件和

规律;能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

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

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其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培养。

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深入:启发思考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例如,在讲“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我用一只塑料可乐瓶和一个乒乓球做实验。把这个塑料可乐瓶的底部

剪去,并把这个塑料可乐瓶的盖子去掉,把一个乒乓球放进这个塑料可乐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

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乒乓球不上浮如图1。这时,我用瓶盖堵住这个塑料可乐瓶的瓶口,观察

到乒乓球浮起如图2。学生看到这种物理现象后,觉得很奇怪,迷惑不解。这时,我并不急于向学生解释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于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让学生自己去揭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经过一段时

间的思考后,我让学生举手发言,举手发言的学生说:“图1瓶中的乒乓球不会浮起来,是因为水对乒乓

球只有向下的压力。图2瓶中的乒乓球之所以会浮起来,是因为水对乒乓球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

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升华:引导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探究性操作技能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旋律,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从多方

面、多角度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让学生去感受、去体味、去研讨、去交流,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三、内外联动,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

要改变学生人云亦云、唯师是从的学习习惯,就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我把教学延伸到

课外,做到课内课外联动,学习、思考、实践互动。这样,学生就可以学到书本中无法学到的东西。如我

把学生带出课堂,走入社会,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开展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活动;让他们贴近生活,关注

现实;要求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上查找信息资料,在课外做一些物理小实验等。我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课内课外联动,学习、思考、实践互动,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为学生今后走上社会、适应不

断创新发展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摇篮,结合实际,因材施教;要大胆打破

教科书的局限,把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要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做到学习、思考、实践互动;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