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处于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优化网络布局的关键期、提质增效升级的转型期,将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要坚持交通运输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以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率为中心,以优化服务供给结构为主线,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加强运输服务一体衔接、提高运营管理智能水平、推行绿色安全发展模式,加快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好发挥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部分地区和领域率先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网络覆盖加密拓展,综合衔接一体高效,运输服务提质升级,智能技术广泛应用,绿色安全水平提升。高速铁路覆盖80%以上的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城市,铁路、高速公路、民航运输机场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比2015年增长近一倍,油气主干管网快速发展,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达到540万公里左右。
《规划》提出了交通\输发展的8项重点任务。一是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化布局,建设多向连通的综合运输通道,构建高品质的快速交通网,强化高效率的普通干线网,拓展广覆盖的基础服务网。二是强化战略支撑作用,打造“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开放通道,构建区域协调发展交通新格局,发挥交通扶贫脱贫攻坚基础支撑作用,发展引领新型城镇化的城际城市交通。三是加快运输服务一体化进程,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提升客运服务安全便捷水平,促进货运服务集约高效发展,增强国际化运输服务能力,发展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四是提升交通发展智能化水平,促进交通产业智能化变革。五是促进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强化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六是加强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七是拓展交通运输新领域新业态,积极引导交通运输新消费,打造交通物流融合新模式。八是全面深化交通管理体制、交通市场化、交通投融资方面改革。
《规划》强调,要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土地、投资、补贴等组合政策支撑保障;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强化交通科技创新,提高发展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培育多元人才队伍,培养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1.战略分析框架
1.1 系统分析法
从系统论的视角,交通运输系统既是一个实体系统,由基础设施网络、交通运输装备、管理控制系统、运输对象(旅客、货物)及其承运主体等要素组成;又是一个动态关系系统,由运输供给方与运输需求方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因此交通运输系统可以表达为一个多元素的集合,即:交通运输系统={交通网络,运输装备,经济空间,运输组织,管理制度}。其中:交通网络、运输装备、经济空间构成了交通运输的实体部分,运输组织和管理制度决定了基于实体部分的复杂的运输供给与交通需求关系。
1.2 方法学
Kaya等人于1991年提出交通运输领域CO2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人口、人均交通强度、交通工具能耗强度、单位能耗的含碳量。世界银行建立了ASIF方法学用于分析研究交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具体而言,交通部门的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可分解为四个组成部分,即活动水平(transportActivity)、交通方式构成(modalSplit)、各种运输方式能源强度(energyIntensity)和不同燃料组成(Fu-elmix)。用数学公式可直观表述为:G=A.S.I.F。
2.战略思路与目标
2.1 总体思路
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降低碳排放强度、合理控制碳排放总量的双控机制为核心,以加快推进低碳生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应用、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建设、低碳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低碳监管能力提升为主要任务,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交通结构、推动低碳转型,深化改革创新、加强协调联动、倡导全民行动,加快建设以综合交通、公交优先、绿色出行、创新驱动、智慧管理为主要特征的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为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2.2 战略目标
到2020年,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结构和运输服务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化和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全行业低碳发展意识明显增强,低碳交通运输战略规划体系、法规标准体系、组织保障体系、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基本建立,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低碳监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低碳交通运输科技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先进适用成果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创新驱动能力明显提高。全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建成符合国家要求的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3.战略路径
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部署推进,并在以下方面重点突破:
3.1 强化需求管理
交通运输需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派生性需求。交通运输低碳发展,不仅要不断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而且还要合理引导和促进降低经济社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强度,强化运输需求的源头控制,变被动适应为主动服务、变支撑保障为先行引领。一是加快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降低高碳排放的重工业比重,大力提高轻工业、服务业比重,不仅可以降低单位GDP综合碳排放强度水平,而且也将促进交通运输货种结构的调整优化,从源头上削减运输服务需求的总量,降低单位GDP的运输碳排放强度水平。二是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产业布局、城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以交通运输网络布局支撑和引领产业和空间的合理布局和战略性调整,实现都市圈同城化、城镇布局紧凑化,强化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模式,尽可能减少无效运输需求,缩短客货运输距离,从整体上降低交通运输活动水平及其碳排放总量。
3.2 优化交通结构
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必须坚持以发展综合运输为战略统领,加快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着力构建节能低碳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是按照“宜水则水、宜陆则陆、宜空则空”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加快发展水运、铁路等绿色低碳运输方式。二是要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地铁、BRT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大力发展自行车、步行等慢行交通,着力提高绿色出行比例,积极开展“公交都市”示范工程,多措并举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提升城市交通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和低碳化水平。三是积极发展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培育一批具备供应链统筹能力的龙头企业,提高货运实载率。四是加快优化交通运输装备结构。加快发展大吨位车辆、大型化船舶,积极推进节能与清洁能源道路客货运车辆、公交车、出租车、城市物流配送车辆、营运船舶的应用。
3.3 提高能源效率
交通运输低碳发展不仅要注重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的低碳化,而且也要注重加强运输组织管理、提高运输系统效率。效率提升也是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的重要实现途径。例如,在提高运输效率方面,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尽可能发展直达运输,在不超载的前提下,根据客货量合理配置车型,尽可能提高客货运输车辆的实载率,降低空驶率;在港口作业方面,通过尽量减少装卸与输送机械空转时间,优化作业流程、缩短输送距离、减少倒载次数等,提高装卸生产效率,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在城市交通方面,通过完善城市慢行系统、落实公交优先,吸引公众多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出行,改善交通流管理,加强城市交通信号的智能化管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可以大大降低城市交通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在物流管理方面,通过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可以实现物流链各环节、各参与方的信息共享,提高运输组织效率,降低碳排放;在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上,通过加强综合客货运枢纽建设、统一运输装备标准,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减少换装、换乘和无效运输,实现节能减排。
3.4 发展低碳能源
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替代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推动交通用能的绿色低碳转型。近中期应重点实施“气化交通”战略,大力推广天然气车辆、船舶;加快推进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RTG)等港口装卸机械的“油改电”工作;深入开展铁路电气化改造;因地制宜地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展清洁燃料专项行动,着力提高燃油品质。此外,大力支持推广油电、气电等混合动力汽车,同时积极试点应用纯电动、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车辆。远期,应大力推广新能源车辆,因地制宜研发推广第三代生物质燃料;积极探索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在运输船舶中的应用;积极研究探索应用生物质燃料替代航空煤油,等。
3.5 加强低碳创新
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一是组织开展低碳交通科技创新专项行动。重点是要切实加大低碳交通科技投入,着力加强物联网等信息化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突破低碳技术瓶颈,加快节能低碳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对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的驱动力和支撑力;加强先进适用的节能低碳技术、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尤其是集装箱车辆、大飞机、高铁、电动机车、专业运输船舶、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运载装备,建立低碳交通关键技术与产品推广应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平台、鼓励性政策和管理机制;加强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大力推广智慧交通技术,如物联网、车联网、船联网、智能交通系统(ITS)、智慧公路、感知航道、公众出行服务系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和港口智能调度系统等技术。二是要切实强化低碳政策创新。重点是要建立稳定的低碳交通财政性资金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低碳交通财税、金融等政策,积极探索节能低碳投资担保机制,拓宽低碳交通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差异化的车船使用税、通行费等政策,密切跟踪研究碳税、燃油消费税、资源环境税、能源资源价格改革等对交通运输领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制定新能源车辆购置与使用优惠政策,如政府采购优先选用新能源汽车,为新能源车辆提供道路行驶优先权、停车优先权和费收(如交通拥堵费、过路过桥费、停车费等)减免等,按照“高耗高排高税、低耗低排低税”原则制定汽车购置和使用环节的税收减免、贷款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领跑者制度、绿色标识、碳排放交易等市场减排机制应用;加强交通需求管理(TDM)政策创新,主要包括如限行限购政策、差别化停车收费、智能停车管理、交通拥堵收费、单双号限行、错时上下班措施等。
3.6 提升低碳能力
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必须加强低碳交通基础能力建设。一是完善低碳交通战略规划体系。强化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研究制定低碳交通与综合交通、绿色交通和智慧交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宏观战略和长远规划。二是完善低碳交通法规标准体系。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节约能源条例》等法规,建立健全相关配套规章和制度体系,重点加紧完善营运车船能耗与碳排放的市场准入和退出、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监管、节能评估和审查等制度;加强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建设,抓紧制定港口装卸机械、工程机械等燃料消耗和碳排放限值标准,完善公路桥梁工程节能设计、绿色施工等技术规范,不断提高节能减排的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三是建立健全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完善交通运输能耗和碳排放统计监测报表制度,稳步推进交通运输能耗在线监测及平台建设,建立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指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
4.结语
关键词:绿色物流;运输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F5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绿色物流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其实质就是追求环境与人类和谐生存和发展。在物流运作过程中,运输成本所占比重最大,运输成本占了物流总成本中的40%~50%,也是碳排放量最大的作业过程。从世界范围看,交通运输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我国是当今世界第一交通增长国,目前我国交通运输费用占GDP的比重高于发达国家,运输是影响环境的最重要因素,树立绿色物流思想,优化运输体系刻不容缓,关系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生存与发展。
二、现代物流运输体系的构成及特点
按照运输设备、运输工具及线路的不同,物流运输方式主要分为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其特点如下:
1、铁路运输。铁路运输是陆地长距离运输的方式,其优点主要是稳定、安全、节能,对环境污染小。据测量,铁路运输中二氧化碳每公里排放量是公路运输的一半、是短途航空的四分之一,可以说铁路是运输方式中当之无愧的低碳绿色交通;其缺点是不能进行门到门服务,货物滞留时间长,不适宜紧急运输。
2、公路运输。公路运输一般使用汽车,目前我国货运汽车仍然保持大型货车和小型货车相结合的汽车运输体系。其优点是灵活、便捷,已成为物流运输中不可缺少、且越来越重要的运输方式,公路货运越来越成为现代物流系统中的支柱性运输方式;其缺点是能量消耗高、废气排放高、运输利用率低,是各种运输方式中最不环保的一种运输方式。
3、水路运输。航运被认为是最具低碳效率的一种运输方式,其优点是水运能耗少,污染小。据国际油轮独立船东协会的研究报告,航运业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6%,并且在大批量和长距离的运输中价格便宜,可以运送大型超重对象;但缺点是航行速度比较慢,货物装卸搬运费用比较高,无法实现“门到门”运输。
4、航空运输。航空运输的货物多为高价、急需物资,其优点主要是速度快、时间短;但缺点是运输费用高,运输重量小,而且航空运输消耗大量的石油,造成的巨大噪音困扰着机场附近的居民,同时其排出的大量废气直接对大气造成很大的污染。
三、绿色物流思想下运输体系优化的措施
为降低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后果,涉及交通运输的各方均应积极地寻找对策。在我国,运输成本占物流成本的50%以上,因此寻求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效益(包括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物流运输体系,对物流活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建立和规划高效低碳交通系统。为了减少因交通造成的碳排放,建立和规划高效低碳交通系统,加强物流园区的开发,公路、铁路、民航、港务等各部门都要统一协调规划,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通过高层次的物流园区统筹规划,实现区域内物流园区的协调发展。
2、物流运作与节能管理相结合。实现低碳物流策略不仅需要技术创新,而且需要管理创新,尽量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在选择运输方式时,必须对运输方式所具有的特性进行综合评价。通常是在保持运输安全、环保的前提下,尽量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通过运输方式的转换可削减总行车量,包括转向铁路、海上和航空运输。联合一贯制运输是物流现代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3、开发高级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高级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可以将通信、计算机、物流技术融为一体,网上车、货的动态信息,使货主通过因特网方便地查询拖运货物的动态信息,还能够与企业现有的调度、财务和仓储等系统集成,实现物流管理一体化。
4、加大对绿色运输工具的开发与生产,重视物流装备的低碳化。绿色运输工具是绿色物流的基础,运输业使用燃料所释放的气体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交通运输领域应大力发展电力机车,研发利用太阳能和电力相结合的混合动力机车等;在物流设备方面,设备的省力化、清洁化技术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包装材料及包装方式的处理上,要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可重用性、可降解性。
毫无疑问,绝对的绿色运输是不可能实现的,偏爱公路运输和空运的运输产业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几乎不可调和。然而,在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压力下,发展绿色运输也是大势所趋,可以相信,通过各方的努力,绿色运输的前景依旧光明。
(作者单位:江西蓝天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夏春玉,李健生.绿色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8.
一、绿色物流的内涵及产生的理论基础
1.绿色物流的内涵
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的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是链接绿色供给主体和绿色需求主体,是克服空间和时间阻碍的有效快速的绿色商品和服务流动的绿色经济管理活动过程。
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如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绿色物流也称环保物流,即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2.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要的能力”。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现代物流体系进行研究,形成一种与环境共生的综合物流系统,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国内运输业目前资源浪费惊人,对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有些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但更多的是人为因素。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必须要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自然环境。绿色物流正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促进绿色物流的健康发展,达到环境与物流发展的和谐共生。
纵观国内交通运输的发展史,原来的交通运输发展观认为交通运输所依赖的资源在数量上是不会枯竭的,即使短时期内的供给小于资源的需求,但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饮鸩止渴式的发展观日益显出弊端。国内科学界人士不仅仅讨论交通与经济的关系,一个新的名词“环境资源”日益出现在各个领域及科学理论中,直至今日人们开始呼吁交通的发展必须考虑环境与资源,要考虑与其协调发展,即运输业要在环境和资源承载力允许范围内发展,并保证与自然环境同步发展。这是运输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必须在社会、经济、环境及运输内部寻找其有效的方法来解决、研究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交通运输业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发展现状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通过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和运输路线实现商品场所、空间的移动,创造商品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进而实现商品增值,是物流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功能要素之一。同时,运输过程也产生了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消耗。
目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仍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能耗过大、造成环境破坏、资源浪费,交通运输各部门分割,管理政策不当,运输网规划不合理,运输系统不完善等。
国内物流业才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浅薄,尤其是在一些运输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大多是各自为政,仍受计划经济“小而全”、“大而全”的旧观念束缚,使得物流成本高居不下,运输资源闲置浪费惊人,严重背离了发展现代物流的理念。
(2)存在问题
①对环境的污染
国内环境污染中,交通运输污染占很大比重,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是环保的一大难题,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会增加车辆燃油消耗;另外,在运输过程中,货物损坏、丢失、污染物泄漏等问题,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第一,对大气造成污染。在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的排放物不仅对空气质量有影响,也影响到全球气候,据有关资料显示:空气中有67%的一氧化碳,30%能产生臭氧的碳氢化合物。42%的氮氢化合物和44%的悬浮物质都是由运输产生的。
第二,噪声的污染。汽车轮胎在高速行驶时产生的噪声、船舶振动产生的噪声、飞机起降时的噪声、火车进出站的噪声等,这些运输工具鸣笛产生的噪声,对附近的居民更是有害至深,噪声的污染危及人的健康,造成人头晕、视力不清等症状。
第三,废弃物等方面的污染。运输过程中废弃物、油料泄漏的污染,废弃的油料渗入到土壤和水体中,不可避免地造成水质污染。特别是货物的装载和卸载、设备维修,燃料加注,解冻和清洗等都会造成环境污染,水上运输船舶排放的垃圾对海洋环境也造成一定的污染,鸟和海洋生物等易受这种污染的影响,据资料统计大约每年有100万只鸟死于这个原因,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环境。
②安全隐患方面
在运输过程中货物因保管或运输不当发生泄漏,有毒有害物质,如酸液、有毒类药品、油类、放射性物品和对环境构成威胁的物质等,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据金黔报道, 320国道(晴隆县往光照镇方向14公里花保田处),一辆载有14.5吨液化氨气的大型罐车侧翻并发生泄漏,造成车上3人当场惨死,高腐蚀性氨气弥漫在空中,由于氨气的泄漏使空气的质量大大下降,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③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运输工具的燃油消耗和燃油污染是运输业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导致货物迂回运输,增加了运输工具的燃油消耗,加剧了废气污染和噪声污染;集中库存虽然能有效地降低运输企业的物流费用,但由于产生了较多的一次运输,从而也增加了燃油消耗和道路占用的需求;即时配送强调无库存经营,从环境角度看,即时配送适合于近距离企业间的输送,如果供应商与生产商之间距离较远,要实施即时配送就必须大量利用公路网,使货运从铁路转到公路,这样又增加了燃油消耗。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不仅增加运输工具的燃油消耗,还会造成交通拥堵;另外,在运输过程中,货物损坏、丢失、污染物泄漏(如,原油泄漏)等问题,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2.与国际绿色物流的差距
国内物流业的起步较晚,绿色物流才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浅薄,在绿色物流的服务水平和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上先进技术国家在绿色物流的观念上、政策上、技术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观念上,领导和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有确立,并且,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域外物流绿色经营消费观念认识模糊,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
第二,在政策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在绿色物流的政策引导下,制订了诸如控制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和控制交通流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可是国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虽然也制定、颁布了不少,但针对运输行业的还不是很多。
第三,在技术上,发展绿色物流关键在于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而国内的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在机械化方面运输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绿色物流的要求还存有一定距离,运输材料的使用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性,可降解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另外,在运输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环节上,绿色物流更显欠缺。
由此可见,国内的绿色物流与发达国家比较尚有较大的差距,物流绿色化对国内来说还有相当漫长的一段路程,加强运输业的物流绿色化,建立完善的政策和理论体系,对运输业的物流活动组织等进行改进与调整,实现运输系统的整体最优化和对环境的最低损害,这将有利于国内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对于国内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面对运输业在绿色物流等方面的需求和差距应加快运输业发展绿色物流的步伐。
三、交通运输业发展绿色物流策略
绿色物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倡导保护环境,搞好清洁生产,通过设备改进,开发新型环保能源等措施降低运输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环境,而运输绿色化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为此,构建出国内运输业绿色物流发展的相应策略。
1.制定法律法规
各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使运输业发展绿色物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源头上控制运输企业的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制订运输工具废气排放标准,禁止排放超标的运输工具上路;对运输工具的噪声进行规制,制定噪音标准;限制城区货车行驶路线,收取运输工具排污,淘汰不符合环保标准的旧运输工具等。还可以考虑采用法律规定改进运输工具的设计以减少运输工具运行对环境的危害。例如,发动机设计的改进能降低燃料需求,减少噪音及污染,较好的悬浮设计能减轻震动。另外,通过有关法规控制交通流,如制订道路停车规则,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等,通过合理规划交通流线,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运输效率。同时,制定有关法规控制交通量,如推动企业从自备车辆向社会化运输体系转化,大力发展绿色物流,以最终实现高效率的运输效率。
2.运输策略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实施绿色运输策略。绿色运输首先要对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的设置做合理布局与规划,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减少交通阻塞、节能减排的目标,如近距离配送,夜间运货等,绿色运输的另一个要求是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如采用排污量小的货车车型,降低废气排放量等。实施绿色运输可降低运输过程对环境的污染。
3.改进运输设备
运输工具的尾气严重超标,给净化处理技术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控制技术,提高燃油的燃烧率,安装防污染处理设备和采取开发新型发动机;二是行政管理手段,采取报废更新,淘汰旧运输工具,开发新型的运输工具(即无污染物排放的机动车)从控制燃料使用标准入手。将尾气超标严重的运输工具进行改进并研制使用更清洁能源、更节能的运输工具。而在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中也应广泛使用电能,充分发挥电能的高效性和清洁性,发展替代能源。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行速度及配送效率。从而达到降低运输成本,保护环境的目的。
4.优化运输结构
运输结构应向高效节能型转变,由于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能耗比重不同,且不同运输方式中的运输设备在效率和终端利用率上也有所不同。因此,实现可持续运输结构不仅要保证综合运输网中各种运输方式是综合资源消耗量最低的,而且还要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内部运输工具的组合是综合资源节约的结构。这将是未来运输结构的可能优化结构。
5.加强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
绿色物流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 要求运输企业经营者足够重视起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把绿色物流作为绿色环保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绿色物流的建设和管理。加快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经营人才和物流技术人才已势在必行。具体途径:(1)运输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绿色物流意识的培养,使员工充分理解什么是绿色物流。(2)运输企业对在职人员应进行岗位培训和专业绿色物流培训,提升物流人员素质和能力。例如,在运输企业中广泛组织与物流业务相关的各类人员的在职岗位培训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鼓励在职人员参加社会组织物流业从业资格认证考试,以考促学,逐步提高运输业物流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3)运输企业应与设有物流相关专业的高校实行校企结合,共同培养绿色物流管理人才。
四、交通运输业发展绿色物流前景展望
1.实现交通运输业的业态调整
众所周知,交通运输业的业态调整是伴随着运输手段、运输工具、新能源变革,以及运输理念的更新而进行的。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的业态结构急需调整,发展绿色物流,将成为实现这一调整的有力推动力。同时,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外国企业的进入,势必给运输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交通运输业的业态调整步伐会逐步加快。
2.打造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
交通运输业业态调整的最终目标,是打造出符合现代经济发展、适应未来经济变革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绿色物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在充分利用现有的运输资源和设备的基础上,大胆更新观念,以树立大交通理念、采用新技术、新能源,注重发展绿色物流,打造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应对未来挑战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3.推进环保系统工程的进程
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会耗用大量能源、燃料,而且会产生噪音、废气,破坏环境,环境能源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运输业发展绿色物流,提倡的是高效节能、绿色环保,将会有力推进环保系统工程的进程。首先,通过采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作为主要燃料,不仅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对发展新能源的研发和利用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随着交通运输业发展绿色物流,对全社会的环保系统工程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围绕绿色物流所开展的物流服务,树立环保型物流发展理念,是环保系统工程重要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县域产业聚集;综合运输体系
[中图分类号]F5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6-0152-04
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聚集的重要影响要素,产业聚集是农村城镇化的依托,产业聚集为中小企业构筑了一种有效的空间集群地域组织模式,为城镇化要素的空间集聚提供了前提保障和基础条件,而城镇化的发展是产业聚集发展的催化剂。产业集聚有效地促进具有特色的专业化产业聚集区的形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交通运输在促进城镇要素跨域流动、支撑城镇经济协调发展、保障城镇社会有序运行、引导城镇产业合理布局、锚固城镇空间格局形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相对于中心城市,目前我国县域综合运输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存在交通运输网络布局不合理、资源分布不均衡、结构失调、管理条块分割、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县域内部的合理分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因此,县域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成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主动选择。本文从新型城镇化与县域产业聚集关系入手,分析了县域综合运输体系对县域产业聚集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县域综合运输体系规划中应注意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与县域产业聚集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着眼于农民,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传统的城镇化,是从“城里人”的角度看城镇化,其基本路径是开发区、房地产,忽略了“乡下人”、土地要素,也忽略了提高效率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不同于过去的城镇化,它的“新”体现在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过去的城镇化片面地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张和空间扩张,而新型城镇化突出的是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的标志是要在本质上实现农民身份转变过程中伴随的文明化和现代化,而不是盖了多少住宅楼、有多少农业户口转变成了城市居民户口。否则,即使在城里打工一辈子,也达不到“人的城镇化”的要求。
新型城镇化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的城镇化上,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到城镇,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就业,就业就需要产业的支持。城镇化有自身的逻辑性。无论是以工业化带动、高科技带动、服务产业带动还是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城镇化都要遵守从产业发展到人口聚集的规律。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也都要依托于经济的发展。因此,无论从城镇化率的数据提升还是从城镇化质量升级,再到城镇化本身,都需要产业发展作为基本的动力。
(二)新型城镇化与县域产业聚集的关系
没有产业支撑的新型城镇,缺失活力和竞争力。科学合理的城镇化,产业依托是根基,并且这些产业发展要拥有可持续性。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大部分新进城农民则会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无所事事的闲人。因此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是留住城镇新进人口、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加快县域产城融合步伐,建设选育优质产业聚集园区,集聚一批企业。成熟并且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落户到县域产业聚集区,可以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新观念、人才、资金、技术和市场。工业项目落地县域产业聚集区,相应会带来就业岗位增多,城镇新进入人口的就业机会增多,新进入人口和企业各得其所。农民进入城镇,不仅仅是消费者,更重要的是生产者、创新者。农民接受培训成为产业工人,参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仅素质将会提升,收入也稳定,让农民及其家庭更好地融入城镇社会,可以在新城镇中安居乐业。
新型城镇化是以产城融合推进县域产业集聚区建设。县域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是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与过去倡导的城镇化、建工业园区有本质的区别,今天的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地建城镇、建工业园区,而是走产城融合模式,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县域产业集聚区不仅限于工业,也可以是农业、服务业或一、二、三产业相互链接、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聚集区。因此,县域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要充分考虑与县域经济发展对接,要与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以产城融合模式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走适合国情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的聚集,以县域产业集聚区的服务功能为新型城镇化的人口集中创造条件、提供基础支持。要完善县域产业集聚区周边的学校、医院、住宅、金融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县域产业集聚区的服务功能;以产城融合模式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把县域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宜业、宜商、宜居的新型城镇。
县域产业集聚的建设,有利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农业土地集约化,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县域的经济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经济发展。要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走适合国情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进行产业集聚,以工业带动农业,以农业促工业。因此,县域经济必须要走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深加工的农业产业集聚之路。
二、县域综合运输体系对县域产业聚集发展的影响
(一)县域综合运输体系促进县域产业聚集的集约发展
便利的交通运输是县域产业聚集产生、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物质要素。综合运输体系是通过在空间位移和时间跨度变化上的高效率实现企业经济成本的节省和经济总量的提高。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条件下,生产要素会根据资源最佳配置原则流向交通基础设施较好的地方。因此,综合运输基础设施完善的城镇,可以有效地吸引各个方面的资源形成产业聚集。
县域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提高了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可以直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即“成本节约效应”。运输成本的降低,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在更大范围内对生产要素进行调整,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即“生产要素配置效应”,达到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目的。
县域综合运输为县域产业聚集提供了经济活动所需的空间联系和基础设施的支撑体系,通过降低成本形成县域产业聚集的集中优势。运输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实现县域产业聚集生产要素价格的均衡,使县域产业聚集园区内不同企业能够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组织生产,实现专业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产生人力资本、知识溢出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从而进一步促进县域产业聚集发展。同时,运输基础设施也是吸引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凯恩斯认为,政府投资于运输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县域综合运输体系完善和发展,会带动一批新型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实现生产规模经济,增强专业化分工,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综合运输体系为县域产业聚集和扩散提供路径
县域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了运输成本,使原来很多因为距离成本因素无法合作的企业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使社会分工更加细化,供应链中上下游合作伙伴的选择范围进一步增加。这样不但促进了相同和相近产业的聚集,而且促进社会分工和规模经济的实现。同时,由于相似企业的聚集必然带来知识和技术的共享和外溢,从而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创新,带动向前和向后相关联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县域产业聚集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县域产业空间聚集发展到一定程度,聚集度较高的县域产业聚集区又会沿着完善的交通运输通道向周围区域进行扩散,扩大企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活动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推动规模化经营,促成县域内外的广泛交往,使本来受制于区位条件不能均衡分布的产业,可以借助县域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相对合理地分布,从而促进县域产业聚集和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综合运输体系对县域空间溢出效应、集聚扩散效应及产业聚集之间的吸引与辐射效应必然影响县域产业聚集和县域经济发展,促使县域空间产业间结构的演化和重组,从而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县域综合运输体系有助于县域产业聚集区的协调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数量越来越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人口逐渐转移到了城镇,使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其中,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尤为突出,成为阻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县域综合运输体系在缩小地区差距,改变区位条件,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县域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可以提高县域交通可达性,改善产业聚集区位条件。可达性的提高意味县域产业聚集经济主体间联系的运输条件转好,运输距离缩短,运输费用降低,产品成本下降,从而使县域产业聚集的区位条件得到改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得到提高。其次,县域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可以加强县域和整个经济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随着合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各种经济要素的流动日益加强,不同区域联系更加密切、迅速,其联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结构、速度、规模向前发展。交通运输是不同区域间人员、物资等要素流动和空间联系的主要载体。县域综合运输体系服务能力的提高可以加强中心城市与县域城镇的联系,有利于消除区域壁垒,促进中心城市与县域城镇间分工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促进市场一体化建设。
(四)县域综合运输体系有助于提升县域产业聚集区竞争力.
县域产业聚集区竞争力是指县域产业聚集区内各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争夺资源和市场的能力。县域产业聚集区竞争力的特点在于其受多层次、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竞争力是县域产业聚集区发展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反映。县域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将会直接和间接带动、促进其它相关因素和方面的发展。能够激活当地劳动力、土地、矿产、资金等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县域产业聚集的要素禀赋优势,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同时还带动消费水平的提升,提高县域产业聚集区与其它区域市场的需求结构的关联与影响程度,为县域产业聚集的优化提供市场保证。县域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开放程度,促进政府政策的实施和运行,改善金融环境,推动科学技术的传播,提高国民素质,因此,最终将会促进县域竞争力的提升。反之,县域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设施的薄弱,交通运输服务总量的不足,结构的不合理,也会成为阻碍县域产业聚集竞争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三、县域综合运输体系规划的关键性问题
(一)完善的绿色县域综合运输体系规划
作为中心城市综合运输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对县域产业聚集的建设、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县域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对县域综合运输体系规划的重视,并以先进的规划理念作为指导。
在县域综合运输体系规划中要坚持绿色交通理念,做到以人为本,倡导低污染、多元化,通过运用一定的管理策略和相应的技术措施,对县域综合运输体系进行合理规划,缓解县域交通压力并降低交通对环境的污染。县域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坚持绿色交通的理念,结合农村、城镇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风貌建设相应的交通基础设施,可实现县域综合运输体系与自然环境的有效结合;同时要以所处中心城市城市规划标准为指导,真正地发挥中心城市交通规划对县域空间拓展的引导作用,打造环保节能高品质的县域综合运输体系。
县域综合运输体系规划也要坚持一体化的交通运输理念,实现县域交通设施、交通运营和交通管理的一体化,同时要实现县域综合运输体系规划与中心城市综合运输体系规划的一体化,强化综合运输规划的整体性、全局性、长远性,摆脱单方式、局部发展的传统方法的束缚,保证县域城镇和中心城市之间可以通过换乘枢纽、交通运营组织进行有效衔接和充分整合,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县域城镇各自优势,形成有机整体。
(二)县域综合运输体系下货物运输网络
运输成本(物流成本)降低是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条件。县域综合运输体系下货物运输网络规划是县域产业聚集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县域产业聚集区不同于中心城市的开发区,县域产业聚集是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吸纳培育新兴产业和壮大本地传统产业的集聚效应,是以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集聚。县域产业聚集的区域产业特征十分明显,需要建立支撑产业平台发展的综合运输系统,引导县域产业聚集空间拓展和县域经济发展。因此,县域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和县域产业聚集区选址的协同一致性就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协同一致性问题主要涉及县域产业聚集区选址与县域综合运输体系规划的关系、县域综合运输系统对产业聚集区选址的影响和制约因素、产业聚集区节点与交通网络衔接的问题,即聚集区出人口的设置、如何通过选址使同类或相关联企业、项目的集中布局聚集发展,提高县域产业聚集区整体竞争力等。
物流中心是县域产业聚集区货运集散的重要设施,属于共有资源。如果物流中心选址不合适,不仅会造成县域交通堵塞,同时会影响县域城镇化形象。县域产业聚集区范围内的货运场站和物流中心要进行统筹考虑,建立等级功能清晰、规模布局合理的物流中心体系,物流中心应和中心城市的多种交通枢纽有效衔接,实现多式联运,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产业聚集区内企业的物流成本。物流中心与交通基础设施的衔接要实现一体化运作,并且要与县域产业布局相结合,尽可能减少物流成本,提高货物中转效率,实现快速运输。县域产业聚集区内产业关联性强,其对外货运交通流方向多一致,而物流中心作为以运输为产品的交通枢纽,是内外货运集散中心,与园区联系紧密,且要求与集聚区主要对外货运通道联系便捷。
(三)县域综合运输体系下客运网络
县域产业集聚能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但县域产业集聚区的形成需依赖于劳动力资源、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高新技术人才。县域产业集聚区的劳动力资源多来自周边农村生活的劳动力,而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高新技术人才绝大部分可能来自于周边中心城市。在县域产业集聚区直接居住的人口一般比较少,因此合理的客运站选址可缩短出行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就成为县域综合运输体系规划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县域产业集聚区通勤客流一般方向较明确,为保障客流通达性,可根据周边农村主要居住生活区区位进行规划,设置限时客运通道,确保通勤出行时间稳定,保证道路服务水平,保障客流安全便捷,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减少客货干扰。
县域产业集聚区的交通特性与中心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性,其与中心城市连接的交通通道客流出行距离较长,出行次数少,出行目的单一,机动车出行方式高,通勤特征更为明显。因此县域综合运输体系内部交通设施配置应充分考虑这一交通特性差异性,有区别于中心城市在道路、公交、停车等交通设施规划,以县域产业集聚区交通需求与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机理,重点突出县域的鲜明土地利用特征和新型城镇功能特点,设立到达中心城市的直达公路高速客车,最大限度解决县域产业集聚区高级管理人员、高新技术人才和客商从中心城市到产业集聚区的交通难题。
(四)县域综合运输体系下运输服务水平
综合运输系统效率和质量体现了综合运输体系的“软实力”,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是刻画其对社会与经济发展支撑能力的重要内涵,它包括运输速度、可达性、运输价格、安全与舒适性等因素,是衡量综合运输体系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尺。
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大会执行委员会主任、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翁孟勇表示,在世界上,中国交通很出彩,尤其在公路、高铁、航海等领域,长大桥隧技术也居领先地位,组织召开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为全行业的人才搭建了一个平台。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的召开表明我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融合共赢的时代已经到来。
1 互联互通 交通先行
21世纪,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几年来,这一倡议获得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和参与,相关建设已涵盖占世界人口60%和全球经济总量30%的国家。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2016年7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达511亿美元,与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1.25万份,中国企业为相关国家创造了9亿美元税收和近7万个就业岗位。
据了解,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期间,同期举办了“一带一路”系列活动:“一带一路”国际交通合作圆桌会议、“一带一路”代表及国际嘉宾招待酒会、“一带一路”交通发展论坛暨交通部门与工商界代表高层对话和“一带一路”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论坛等。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以“创新引领、绿色融合”为主题,与中国的“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的“互联互通”,共商、共享、共建的构想高度一致。他希望中国交通运输领域的科学家、企业家、管理者与各国同行一起,瞄准交通运输科技创新的重大需求,携手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让各国人民共享科技进步和交通运输发展的新成果。
当前,中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以及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交通运输已经进入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国际航行学会联合会副主席、阿拉伯科技与海运研究院教授希沙姆・希拉勒表示,“中国建造”的交通正走向世界,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因素。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作为此次系列活动的重头戏,开幕式发出了《关于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国际)交通联盟的倡议》。该倡议是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位代表。据悉,交通联盟的成立将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内外交通运输(特别是公路)技术创新、融合与发展;促进国内外交通科技成果的传播、转化与推广;发挥引领作用,增强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国际地位与话语权。就国际而言,交通联盟将形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与合作的长效机制,强化各方合作基础和共识,逐步成为各国交通政、产、学、研、用多方参与的交流合作平台,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实施。
2 交通成就 举世瞩目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交通运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速公路总里程世界第一、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世界第一、港口吞吐量世界第一、航空运量世界第二;众多重要的交通运输装备成为中国制造的名片。
美国工程院院士迈克尔・沃尔顿博士说,中国交通发展引起世界的关注,在建设技术与智能交通方面的发展令人赞叹。他认为,20年来,中国的交通运输体系和中国人的流动性同时发生巨,中国创造性地将主要高速公路变成可控制的网络;在主要水域建起世界一流的桥梁结构;铺设速度令人惊叹的高速铁路网络;还有近来设计和制造的大型商用客机C919等等。
5月3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实现最终接头安装,成为目前“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全线贯穿在即,这项超级工程举世瞩目。负责岛隧工程的总工程师林鸣在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开幕式上首次系统地介绍了这个超级工程的“创新与实践”。
上海打捞局“世越号”打捞工程现场总监王伟平分享了“世越号”打捞工程中的一些细节,尤其是新技术在此间的应用。据介绍,韩国“世越号”在工程规模大、难点多、深度大、海洋环境复杂多变、结构强度弱以及韩方要求不得改变沉船姿态等众多条件的挑战下,经过全局周密计划、精心设计,形成了“钢梁托底、整体抬浮、滚卸上岸”的总体方案。在连续600 天的奋战中,克服了沉船清洁、内浮力建立、托底钢梁安放、方案调整等难题,最终让沉睡深海1073 天的“世越号”重见天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救捞的创新智慧、拼搏斗志和奉献精神。
毋庸置疑,高铁已经成为中国最闪亮的国家名片。中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2万公里,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铁里程之和,高铁正成为百姓获得感最强的“中国创造”。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铁道部部长傅志寰以“创新和发展”为主线,剖析高铁这张网的诞生、技术、布局与未来,展示了中国高铁的发展,也展示了我国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转变过程中的自信。
超级装备与超级工程的集中发声、多元展示,可以看作是我国迈向交通强国的集中发声和自我推介。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戴东昌表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必将对交通运输提升能力、提高质量、改善服务、增进安全、保护环境等产生重大影响。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中国交通运输部将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综合交通,明确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发展方向,完善我国现代交通运输核心技术体系,提升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 绿色智能引领未来
“绿色智能”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的主要要求和内容,而数据的融合与共享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打通了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数据的融合与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中国建造”正在走向世界,不仅仅体现在大规模建设高速铁路、机场、跨海大桥,还包括大力发展的智能交通、城市管网、海事卫星等诸多系统,大批创新成果问世并迅速得到应用,绵延不绝地创造着财富和价值。在这次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上大数据、北斗系统、交通一卡通、交通遥感等智慧交通系统应用备受关注。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叶劲松指出,在高速公路数据治理与应用中,数据治理团队是根本,数据质量是前提,大数据分析处理是重点。而在大数据的分析处理中,数据应用是大数据核心价值所在,由于数据碰撞会产生更多的价值,通过数据合作就能够实现多方的共赢。
在大会期间,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展示了包括海事卫星、搜救卫星、交通应急宽带卫星、北斗导航卫星、高分遥感卫星等卫星系统及卫星应用示范工程,全国高速公路光纤通信网,全国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交通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现场还演示了自主承建的12328系统、驾培系统、运政管理系统、网约车监管平台、联网联控系统及宝船网等信息化服务保障系统。展位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人气爆棚。
据了解,交通运输行业是北斗系统最大的民用行业用户之一,在道路运输领域推广了超过400万套北斗终端,实现了对纯GPS定位模式的替代,推动了北斗产业化进程,有效提升了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效率。2015年和2016年,“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工作”连续两年被列入交通运输部更贴近民生实事的重点实施项目,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已有110个地级市初步实现互联互通。
遥感是一种利用地物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性,通过观测电磁波,识别地物及其存在环境的技术。借力卫星遥感技术,形成天地一体化的信息数据传递,将有效作用于海洋领域,服务海洋生态和经济发展。
“我国海洋卫星应用发展突飞猛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总工程师刘杰介B,目前,多颗海洋遥感卫星能够对全球海洋环境、海岸带等多种要素实现监测和定量化应用,为海洋航线设计、航行保障、搜索救援等应用需求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据悉,“基于海事卫星的安全应急通信支撑与保障系统”获得了2016年度中国航海科技一等奖。该项目成果已在“北京国际移动卫星地面站”应用运行近2年,为我国近10万海事卫星终端用户提供了业务流程管理、流量控制、话单记录和位置跟踪服务。该系统在鲁甸地震抗震救灾、马航MH370搜救、“蛟龙号”载人深潜、“雪龙号”极地科考等工作中,提供了必要的通信保障支撑和多源位置数据支撑,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结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交通运输结构日趋合理化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管道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结构的成熟,构成了一条跨区域、高效率的运输经营网络体系,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奋斗,我国交通运输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交通运输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交通运输市场化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要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发力推动交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引进新技术抛出落后的运输装备,构建科学合理安全的集中化管理保障系统,提高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十二五”规划的提出为加强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所以,交通运输业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认真贯彻国家“十二五”纲要,尽快完善交通运输网点筹建,统筹区域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区域运输步伐,节约利用资源,全面发展水上运输,要经济文明一起抓,不仅要促进经济的发展,更要注重物质文明和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市场经济作用下,交通运输不断地完善发展,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改善。货物运输、物流服务等运输方式发展迅速,货物运输高效率性和及时性明显提高。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无论是质量还是技术水平,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无论是在运输网络的稠密度,还是在运输方式的先进性和运输服务的服务水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像现在我国的高铁、高速公路等运输干线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一步步的发展到今天,这些发展标志着我国交通运输已经有着自己成熟的网络体系和日益壮大的运输管理团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渐拉近。比如运输企业的投资力度和投资规模不断加大,运输网络干线的不断增多,服务质量提高,交通运输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不断地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也在积极改变,建立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环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并且交通运输还要倡导要绿色安全化,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车辆开发应用,积极引导人们的消费和出行方式,倡导绿色出行。
二、运输体系的成熟对现代物流的影响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合理化,运输方式之间区域运输问题将得到改变,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必将是向着一体化运输、一条龙服务方向发展,这样不仅能够改善运输服务质量,也能够提高运输效率。基础设施的网络呵呵运输规模的不断扩大,要求物流服务更倾向于规范化、集约化。那么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和物流费用,运输方式的界限被打破。现代物流要求的是高效率,短时间送货到达,那么,这就要交通运输业子行业公路运输利用自己便捷快速的特点,同时也利用庞大的公路运输网络,为物流企业提供完美的运输路线,降低了物流运输的成本和运输费用,实现了物流运作过程的流畅迅速。铁路运输中,由于设备的落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经常会发生超员情况,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而在一些区段,铁路运输基本达到饱和的状态,无法提供更多的运输线路,铁路运输业在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物流企业的发展结构,铁路运输干线专线的建设,大大缓解了运输紧张和运输超载局面,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发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还有运输管理的不断合理化,促进了交通运输与物流发展结构的调整,使其都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产业优势,利用本身的特性降低成本节省开支。在航空运输中,随着港口、机场、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加快,港口、机场建设将加速物流集约化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促进运输与物流的关系更加紧密,也会使运输和物流的更好地相互促进和发展,更能使得物流产业向着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当今社会,是科技社会,一个行业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支撑是难以发展的,而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就是要以科技进步为核心,全面促进运输和物流的服务创新与发展,技术设备的更新关系到二者的发展前途,所以现代交通运输和物流的发展要不断地利用新技术更新落后的技术设备,这样才能加快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的发展步伐,才能不断提高其服务质量。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已初步实现了市场化。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提高交通运输企业落后的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通过对运输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引进高科技,提高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的营业能力和管理水平高。重点实施信息化管理,加强运输设备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我国交通运输业要想有国际一流的水平和服务就必须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无论是在运输网络的稠密度,还是在运输方式的先进性和运输服务的服务水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就要我国运输业加大投资力度,投资规模,增加运输网络干线,提高服务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地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转变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处在于建立良好的发展环境。
结语
交通运输业是国名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它的发展关乎着人类日常生活的有序进行,而交通运输又是现代物流的核心,那么在竞争激励的经济市场中,想要打胜仗就要就要二者结合起来,完善基础设施设备,提高运输组织管理水平,加强物流现代化建设,给客户以安全的运输保障和物流货物保障。只有交通运输行业的不断灵活发展才能带动现代物流业以及其它各行各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延波.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关系探讨[J].民营科技,2012(6):64-32.
一是整个国家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二是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服务性行业的战略地位没有变;三是各级政府对发展交通运输的重视支持和人民群众持续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没有变;四是中央优先发展交通运输的方针政策没有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更加突出强调了“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因此,未来五年,交通运输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关键词二:科学发展
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把科学发展作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基础和“总钥匙”,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谋划、统筹安排,推动“十二五”交通运输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继续前进,不断提高“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三:转变方式
必须紧紧抓住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这是关系交通运输发展全局、推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持续推进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增强加快转变、促进发展的紧迫感,把转变发展方式贯穿到交通运输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
关键词四:调整结构
由主要依靠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拉动向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服务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行业创新、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由主要依靠单一运输方式发展向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转变。
关键词五:完善网络
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适度超前,继续保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规模和速度,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建成并发挥效益,完善国家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
关键词六:升级路网
以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为龙头,加强省际连接线(“断头路”)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修订国家公路网规划,强化国省道改造,力争“十二五”末路网整体结构优化升级,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七:力推水运
有序推进沿海港口建设,完善煤油矿箱等主要货种港口布局,加强资源整合,推进以临港工业为依托的沿海港口新港区开发建设。到2015年,我国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适应度达到1.1∶1。加快推进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实施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工程、荆江河段治理工程、西江航运干线和京杭运河扩能工程等重点项目,到2015年,内河高等级航道达1.3万公里。
关键词八:优化民航
优化机场布局,增强机场保障能力,到2015年,民用机场覆盖全国80%以上的县级城市和人口。
关键词九:加强邮政
加强邮政基础网络建设和增强快递发展能力,基本完成空白乡镇邮政所补建,到2015年,全国邮政局所数达到6.2万个。
关键词十:对接通道
深化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综合运输规划体系和协调机制,优化通道结构,合理配置综合运输通道和枢纽资源,推进国家运输通道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有机衔接、安全环保的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加快综合运输枢纽建设,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创造条件,提高综合运输优势和组合效率。“十二五”重点建设与铁路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100个,在36个中心城市重点建设现代化综合客运枢纽,完善集疏运基础设施。
关键词十一:深化物流
积极支持运输站场向物流站场特别是物流园区转型,加强货运站场与物流园区规划衔接,改造、提升现有货运站场,发展内陆无水港,拓展服务领域和功能。引导和支持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加快培育龙头企业。优化运输组织,积极发展多式联运以及集装箱、江海直达等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加快甩挂运输试点工作。推动邮政快递加快发展、提升水平,积极扶持农村物流配送,拓展城乡客货运输服务领域。
关键词十二:推进低碳
积极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开展低碳交通城市试点工作,鼓励混合动力、替代燃料运输工具的发展,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到2015年,全国营运客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分别下降6%和12%,全面实施营运车辆燃耗限制标准;海洋和内河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分别下降16%和14%;沿海港口单位吞吐量平均能耗下降8%。探索建立绿色交通发展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淘汰落后工艺,降低车船等交通运输工具的空驶率,鼓励路面材料、施工废料、弃渣、废旧轮胎、港口和航道疏浚土等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
关键词十三:深化监管
深化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对有机结合,加快基础设施、安全监管、专业救助、治安防控、协调机制建设,逐步实现管理规范化、监管法制化、手段现代化、人员专业化、应急高效化。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链和长效机制,加快建设安全生产和应急保障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继续完善水路、公路等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健全应急预案,加强应急运力和物资储备。
交通运输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产业部门,而且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但必须看到,交通运输的发展占用和消耗土地、能源等大量自然资源,产生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同时还因交通拥堵、伤亡事故等加大间接社会成本,其发展会对资源、环境等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交通运输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容量相适应,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体系。
1、可持续发展对交通运输模式的影响
以交通载体为标志,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经历了以水运为主的阶段、以铁路为主的阶段和汽车时代三个阶段。汽车运输耗费大量能源,汽车尾气、噪声导致环境污染,造成的负效应很大;相比之下,铁路可以用电作为动力,运能大、对空气和环境污染小,是一种比较清洁的运输方式。汽车大量发展造成了交通拥堵,即使车速再快、性能再好,也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还会带来高昂的拥挤成本;而有轨交通方式则具有速度快、容量大、时间准、事故少、全天候的优点。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交通运输发展模式。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开始调整交通政策,大力发展有轨交通,运用政策杠杆把公路运量更多地吸引到铁路上来,城市交通也由以汽车为主转向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从国外交通运输近年来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在欧洲大陆,上世纪70和80年代,许多国家用于公路建设的投资比铁路高出数倍,而现在的投资比例正在趋于持平。西欧12国决定投入760亿美元巨资,通过新建和改建总计约3万公里的高速铁路把欧洲主要城市联接起来。美国和拉美以及亚洲的许多国家也都在大大增加铁路建设投资,1988年华盛顿联合车站的重建启用是美国铁路客运复兴的发端,现恢复客运的铁路已增加了6万公里。在铁路步入低谷几十年后,目前正在全球范围重新崛起。
2、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
交通运输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很强。我国除了铁路电力机车是使用清洁能源―――电力资源之外,汽车、航空、水运等基本依靠石油资源,交通运输业石油消耗量占全国石油消耗总量的比重逐年攀升。而我国的石油资源严重短缺,交通运输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与我国能源结构之间的矛盾,使交通运输发展受石油资源的制约作用越来越严重。这要求我们必须调整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费结构,鼓励发展少用石油的交通运输方式,以保证我国能源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其与商业、农业等其他产业用地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目前我国道路建设增长很快,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道路用地的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大。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必须走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效能的集约型之路。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出行需求大幅增长。如果我们采取西方国家的以小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发展模式,到2050年我国小汽车保有量按目前西方国家最低水平人均0.34辆计算,将达到44200万辆(按人口控制在13亿计算),是目前美国小汽车保有量的3倍,将使我国的土地和石油能源不堪重负。
降低环境污染是实现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城市的空气污染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交通运输排放的废气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如果今后仍然按照扩大道路数量和面积、增加机动车的路子来解决交通问题,城市的大气环境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治理。只有通过改变运输结构来降低污染源的数量,才能从源头上清洁大气、保护环境。
二、铁路是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体系的优选方式
统计资料表明,民航、公路、铁路的单位运输量平均能耗之比约为11∶8∶1,铁路是最节约能源的交通运输方式。发展铁路运输对于改善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费结构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铁路具有单位运能占用土地少的特点。电力机车不占用紧缺的石油资源,是适应我国能源特点的运输方式。统计资料表明,完成单位换算周转量占用的土地,国外公路一般是铁路的5―10倍,我国则高达25倍。在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方面,铁路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中,铁路是公路的1/40到1/4,铁路的噪音也比公路要小得多。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铁路具有排放低、污染小的优势,是减轻交通运输污染的有效运输方式。
我国是典型的大陆型国家,由于资源分布和工业布局的不平衡,形成了由北向南、自西向东的大宗货物流向带和以能源、冶金材料、粮食等大宗物资为主的运输格局,需要依靠铁路这种大容量、具有中长距离运输优势的陆上运输工具,来作为大跨度的经济联系纽带。目前铁路大宗货物的运输量占全社会货物运输总量的60%以上,对保证全国范围内的有效供给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人口向城镇的大量转移,居民出行旅游将日益频繁,铁路在中长途旅客运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目前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三位,完成的货物发送量和客运周转量居世界第一位,货运周转量居世界第二位。2002年,全世界铁路营业总里程约120万公里,其中我国铁路有7.2万公里,占6%;全世界铁路完成的工作量为8.5万亿换算吨公里,其中我国铁路完成了2万亿换算吨公里,约占24%。也就是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虽然只占全世界的6%,但却完成了将近全世界铁路工作总量的1/4,运输数量和密度为世界之最,运输效率非常高。京沪、京广、京哈、京九、陇海、浙赣等六大铁路主要干线,运输能力已经饱和,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2002年,京沪线平均每公里客运密度为3730万人公里,货运密度为8070万吨公里,分别为全国铁路客货运输密度的5.4倍和3.7倍。京沪线以全国铁路2%的营业线路,完成了全路10.2%的旅客周转量和 7.6%的货物周转量,是世界上客货运输最繁忙的干线。尽管如此,但我国铁路运能供给仍远远不能满足实际运输需求的增长,铁路运输业的供求关系紧张,有些地区和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发展滞后对经济的制约作用仍然存在。目前全国每天货运装车的需求有14―16万车,铁路只能满足60%左右,有大量货物不能及时承运;全国铁路开行的客车每天提供的座席有242万个,而日均实际运量达到290多万人,客运高峰时每天达到420多万人。因此,当前我国铁路网整体能力严重不足,运输紧张的状况十分严峻,铁路仍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针对这种情况,铁路部门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路,总体目标是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提高运输能力和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为主线,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努力提升经济技术结构和规模水平,实现运输生产力的超常规发展,到2020年基本实现中国铁路现代化。
三、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发展的主导方向
1、城市发展的趋势―――生态化城市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世界城市发展的目标是工业中心和商业中心。二战后到上世纪80年代,世界大城市向国际化城市的方向发展。工业化虽然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但也给城市带来了负面影响,促使人们注重对城市环境的治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国际大都市不再进行单纯的环境治理,而从城市的规划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交通运输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重构。
世界大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城市。生态化城市在环境方面,应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完善的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体系;在经济方面应具有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发展节能、低投入和低负外部性的生产方式,建设高效、低污染和高正外部性的经济运行系统。
2、我国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传统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和中国具体的国情,决定了“轿车化”的发展模式并不适宜我国的城市交通体系。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才是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优先目标选择。世界许多大城市都建有发达的市内公共交通系统,而且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越完善。例如,香港的道路是世界上行车密度最高的网络之一,但香港交通井然有序、市内道路不存在堵车问题,这与香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目前,轨道交通正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轨道交通是城市中利用铁轨导向、电力驱动的现代化交通方式的统称,包括地下铁道、城市轻轨、单轨铁路、有轨电车等等。轨道运输尤其是轻轨运输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有自己的专用线路,运行速度快、可达性好、安全性高;二是使用清洁能源―――电力,不占用宝贵的石油资源;三是对大气基本不产生任何污染,属于“绿色”运输方式;四是替代性强,运输容量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替代汽车;五是占地面积小,节省土地资源;六是建设造价低。